第131章
这天下午,各朝各代的君臣们都在期待天幕异象的出现,但是等了一下午,天幕异象并没有出现。果真下午的天幕异象不是天天都有啊。今天下午又是没有出现天幕异象的下午呢。
第二天一早,天幕异像在众人翘首以盼的期待中如期而至。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个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六大悲剧太子系列》。
众人纷纷猜测这次上榜的会是谁?
之前天幕盘点了唐朝的太子,今天天幕异象盘点的应该是宋朝之后的太子吧?
宋朝的君臣们心中不安,想到之前的盘点,一点都不希望他们大宋有人上榜,肯定不会是什么好话,即便是名相、名将系列的盘点,也一点都不期待。
好在答案即将揭晓。
【哈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视频开始前先感谢各位观众,上期视频点赞和投币都超出了预期,作者菌非常开心。
这期视频,我们来盘点“六大悲剧太子系列”,闲话不多说,我们进入正题。】
天幕上出现了五个大字:明兴宗朱标。
洪武大帝朱元璋看到自己疼爱的长子朱标上榜,眼眶红了,怎么会是他的标儿上榜?
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挺到将天幕异象看完。
太子朱标早有预料,果然他还是病故了啊,只是,怎么是明兴宗?他当皇帝了?那还怎么是悲剧太子?
永乐大帝朱棣直皱眉头,是谁又恢复了懿文太子的庙号?
【明兴宗朱标没有顺利地登基成为皇帝,在当太子的时候就病逝了,被他的儿子建文帝朱允炆追尊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
明成祖朱棣当上皇帝后,称朱标为懿文太子,去了朱标的帝号。到了明朝末年,末代皇帝崇祯帝朱由检吊死煤山后,南明的朱由崧又复称朱标为孝康皇帝。
《明史》上,朱标也就是明兴宗了。】
洪武大帝朱元璋气得不轻,几乎是用吼的吩咐左右去将燕王押来。
永乐大帝朱棣同样气得不轻。看字辈,朱由崧是他的子孙后代,可真是孝子贤孙啊,不知道的还以为朱由崧是朱标的直系后代呢。
【说到因病早逝的太子,大家的第一印象是太子的年龄不大,比如唐朝的太子李弘,只活了二十四岁。但是朱标不一样,他活了三十八岁。去世的时候,儿子都有十六岁了。
所以,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考虑的不是立其他儿子为皇太子,而是立朱标的儿子为皇太孙。】
天幕下的众人觉得三十八岁也不大啊。
魏王曹操想到郭奉孝就是三十八岁英年早逝的,悲从中来,十分理解朱元璋的心情。
虽然郭奉孝不是他的儿子,但是他是将郭奉孝当成辅政大臣看待的,期望他百年之后,郭奉孝能够尽心辅佐他的继承人,没想到他还活着呢,比他年少许多的郭奉孝反而先走一步。
这种痛,他深有体会。
洪武大帝朱元璋原本沉浸在伤心中,听到天幕这样说,疑惑地想到,这意思是嫌他活得太长了?堵了朱标当皇帝的路?那他现在去死一死?
太子朱标:“……”哦豁,还有不到一年好活了。
想到爹爹在他病故后没有立他的兄弟当太子,而是立了他的儿子当皇太孙,十分的感动。这是想让他这一支作为帝位的传承啊,只可惜朱允炆接不住这份福气,不能妥善处理和叔叔的关系。
看来他对朱允炆疏于教导,以至于不成器。
到了此刻,朱标仍然没有怪罪夺他儿子皇位的朱棣,只是从自身找原因。
【朱标出生于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至正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55年,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朱元璋当王之后,就封朱标为王世子,才刚刚建立明朝成为皇帝,就封朱标为皇太子。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年仅十四岁的朱标被封为太子,直到三十八岁病逝也仍是太子。】
洪武大帝朱元璋:“……”就是嫌他这个当爹的活得太长了是吧?他这个长寿的基因怎么就没有遗传到他的标儿身上呢?
【和之前盘点过的悲剧太子一样,朱标同样拥有出色的执政能力,即位后能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明君。
明太祖朱元璋很早的时候就注重对朱标的培养。
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至正二十年,也就是公元1360年,朱标年仅六岁的时候,朱元璋就让名儒宋濂为朱标开蒙,成为朱标的老师。这个时候,朱元璋还没有打下天下当上皇帝,甚至还没有称王,就费心请来了名儒为孩子开蒙,可见十分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这也为朱标将来出色的执政能力打下了基础。】
【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至正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367年,朱元璋当皇帝的前一年,朱元璋让朱标回乡祭祖,教导朱标沿途体察民情,知晓百姓的疾苦,以便将来能够更好地治理国家。
祭祖完了之后,朱元璋带着朱标参观农具,指着道路旁的荆棘说:“这是古代用来惩罚犯人的,能伤人但是不致命,在教化人方面可谓是用心良苦,吾儿谨记。”
这个故事给后世之人提供了灵感,衍生出了轶事典故。
说是太子朱标不满朱元璋大肆杀人,劝谏朱元璋。朱元璋便拿来一根荆棘让朱标握着。朱标怕上面的刺。朱元璋教导朱标,他杀人是为朱标扫清障碍,犹如去掉这荆棘上的刺。】
天幕上出现了卡通动画,是朱元璋用荆棘教导朱标的场景。
秦始皇嬴政一看到出现的不是真人,当即就想到这是假的,又是后人编写的故事。
【明朝开国有许多的功臣,朱元璋几乎是让所有的开国功臣都兼任太子朱标的老师。文臣有李善长等人,武将有徐达、常遇春等人。
朱元璋同朱标的老师们说,朱标将来是要当皇帝治理国家的,要教导其为君之道。】
历朝历代的君臣们感叹朱元璋对朱标是真的宠啊。
他们知道,太子是高危职业,就没几个能顺利登上皇位的,所以朱元璋这话其他的帝王还真不会说,万一将来想废太子呢?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朱标的太子之位才是名副其实的稳。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四年,也就是公元1371年,朱标十七岁的时候,迎娶常遇春的女儿为妻。几年后,洪武十年,朱标的长子和次子接连都已出生,朱元璋见朱标长大了,便让朱标监国,处理朝政。
前面提到,唐高宗李治让太子监国,是因为自己疾病缠身。宋真宗病重,丞相寇准请求让太子监国还被贬官。朱元璋没病没灾的,也没有到处巡游不在京都,只是看到朱标成年了,就让朱标监国。
朱标虽然终其一生都是太子,但却是真实地握有了皇帝才有的权力。
朱元璋并没有诸如身体不适、不在京都等客观前提,而是主动提出让太子监国,好比临朝称制的太后,在小皇帝成年之后便还政给皇帝。
朱标监国之时,也才二十岁出头。】
【其他朝代的皇帝基本上都是对太子防之又防,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根本不让太子监国。
朱元璋反其道而行之,让太子娶开国功臣武将之女,巴不得让所有的开国功臣都成为太子的老师,文臣武将都不放过,通通去给太子当老师。这还不够,又请众多的名儒为太子讲学,言明要教太子为君之道,就差退位当太上皇了。】
洪武大帝朱元璋噗呲一声笑了出来,临朝称制的太后?这是什么比喻?要比也是拿他当太上皇比。
虽然是太子处理政事,但是太子处理的政事还是要报与他知晓的。他耳提面命,要让太子牢记几个原则,要仁义、要贤明、要勤奋、要有决断。
大体上,太子还是能让他满意的,就是有些小摩擦,观念不和,也无伤大雅。
他可不像秦始皇那样,因为政见不和,就把爱子派去边关,眼不见为净,这下倒好,被歹人钻了空子,看好的儿子没能当上皇帝。
或许秦始皇因为是第一次当皇帝,不明白将皇子调离朝廷中枢就是绝了立这个皇子为太子的可能。
他也不像汉武帝那样,因为政见不和,就猜忌太子,被小人利用,逼得太子为了自保不得不谋反,以至于失去最好的继承人。
天幕上在说他对太子朱标有多宠爱。
他十分乐意听,暂时从太子朱标会早逝的悲伤之中走出来了。
【“胡惟庸案”爆发之后,朱元璋对朝臣起了忌惮之心,能用杀解决的问题就不多加考虑,受胡惟庸案牵连被杀的多达数万人。
太子朱标的启蒙老师宋濂也牵扯进了“胡惟庸案”中。
朱元璋要杀宋濂,被马皇后和朱标一起给劝住了,保住了宋濂一命。
有传言称马皇后没有子嗣,名下的五个儿子都是朱元璋的其他妃子所生,可谓是无稽之谈。马皇后怎么会联合不是自己亲生的太子,保住太子老师的姓命呢?
更有传言,太子朱标是马皇后所出,但是朱棣不是马皇后生的,所以朱元璋在朱标早逝之后才不考虑立朱棣为太子。
传言出于野史,并非是正史。
明朝是小说盛行的朝代,不能因为出现了历史背景的小说,就要去考证每一本小说中有关历史事件的真实性。
看正史,太子朱标与兄弟们的相处,各种细微之处其实就能认定朱标和朱棣都是嫡出。】
洪武大帝朱元璋怒气冲冲,后世之人真的是胡乱编排,太子朱标是他的嫡长子!
他的马皇后给他接连生了五个儿子。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391年,朱元璋有了迁都的想法,于是便派太子朱标前往洛阳和长安视察,看看哪里适合当京都。
太子朱标因为水土不服,回来就病倒了。
朱标并没有把这次生病当回事,生病期间还在为国事操劳,结果病情越来越严重,于公元1392年病故。】
【太子朱标在协助朱元璋治理国家期间,将自己的治国理念付诸实施,在后世具有借鉴意义,可见其治国能力没得说。
若是朱标能够顺利登上皇位,将不会有“八百靖难”。】
洪武大帝朱元璋听到这里,可不敢再让太子操劳了,什么事都比不上养好身体重要。
【本期视频盘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哟。】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粉红色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关注、投币。
第132章
这天下午,天幕在众人的期待中终于又给大家带来了惊喜。和往常一样的时间,天幕异像再度出现。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午后时分,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个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六大才女》。
众人纷纷猜测这次上榜的会是谁?
【哈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视频开始前先感谢各位观众,上期视频点赞和投币都超出了预期,作者菌非常开心。
这期视频,我们接着来盘点六大才女系列。】
天幕上出现了三个大字:“柳如是”。
天幕下的众人大多都不知道柳如是这个人,明末清初的官员们当中倒是有听说过柳如是的。
【柳如是的诗词没有入选课本,我们对她比较陌生。但是说起“冲冠一怒为红颜”的红颜陈圆圆,我们就熟知了。
清军能入关,关键在于吴山桂。
而吴山桂引清军入关,有一部分原因是宠爱的小妾陈圆圆被“闯王”李自成给扣下了,怒而引清军入关。当然,这只是次要的原因,关键还是吴山桂没有气节。
李闯王攻入紫禁城,崇祯帝吊死在煤山。明朝亡于李自成,而后被清军接盘。
柳如是和陈圆圆同为“秦淮八艳”之一,柳如是以诗文出名,因诗文位居“秦淮八艳”之首。
陈圆圆是江南名妓,具体到秦淮河附近。
“秦淮八艳”顾名思义,并不是如其他名头那样以才学并称,而是指秦淮的八个美女,且都为名妓。当然,“秦淮八艳”当中并非只有柳如是一人通晓诗文,那以诗文排名就有点不妥了。“秦淮八艳”之一的卞玉京同样有诗才,能够参与诗文排名。
柳如是亦是古代四大名妓之一。】
天幕下的众人觉得羞愧,他们的才学,竟然被一个妓子给比下去了。有人认为柳如是肯定是出身官宦人家,家学渊源,因为家中长辈犯了罪,这才被充为官妓。
以及,陈圆圆他们也不知道是谁啊。
明末清初的官员们对柳如是比较陌生,对陈圆圆那也没有多了解,只是知道有这么个人。
洪武大帝朱元璋:“……”早上刚说他最满意的继承人太子朱标早逝没能顺利登基当上皇帝,下午就盘点明朝末年的才女,也过于扎心了。
若是皇位传给朱标这一脉,不会有朱祁镇这个败家皇帝上榜,盘点柳如是的时候,想必也不会是明朝末年。
当然,朱标这一脉的朱允炆不行,得换掉。
可是换掉朱允炆,按照礼法来说,就该轮到朱允熥了,可朱允熥的外家……最好的结局还是朱标能够长寿,活到朱允熥成年,那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
若是朱标像天幕所说的那样去世的太早,儿子还未成年,如何能够坐稳皇位?怕是会像东汉那样,小皇帝继位,被外戚把持朝政。
等等,标儿早逝,不代表他也早逝,他如果能够活得长,看着朱允熥长大成人,情况似乎也没有那么遭?
可是他恐怕是看不到了。
他年纪也大了,已经是一只脚踏进了棺材,就是不知道在痛失爱子之后,他还能够再活多久,很可能不到两年就跟着标儿去了,当然得早做打算。
那些权势滔天的文臣武将以及外戚,一个都不能留,谁都不能威胁到小皇帝。
天幕提前预警,就是让他重视标儿的病情,将人治好啊。
明思宗朱由检:“???”什么闯王?他大明最大的敌人不是后金吗?这李闯王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天幕会说就多说点。
【柳如是大概出生于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618年,幼年被卖进了青楼,成为青楼歌姬徐佛的婢女,在青楼跟着徐佛学习了琴棋书画。待到徐佛出嫁之后,柳如是又被卖进了相府,成为年逾花甲的周道登的小妾。
这个周道登就是写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周敦颐的后人。
周敦颐若是知道他的后人逛青楼纳歌姬为妾,棺材板都得掀了吧。作者菌记得周敦颐的后人传到了现代,还上了电视。】
天幕上出现了柳如是在归家院时的情景,随着天幕的盘点,画面一转,天幕上出现了《爱莲说》全文。
【咳咳,扯远了。因为柳如是入府的时候年龄幼小,又在青楼学了琴棋书画,天资聪颖,便被周道登抱在膝上教学,教的是诗词歌赋。
周道登这个老登娶的妻妾很多。后宅嘛,少不了宅斗。
柳如是年仅十四岁,被周老登的妻妾迫害,赶出了周家,重操旧业,成为歌姬。】
宋仁宗赵祯看向周敦颐,心中想到:人家“四知先生”杨震的后人是杨坚,多有出息;再看看你,能写出《爱莲说》这样的文章,可见品性高洁,可后人就没眼看了。
说起后人,赵祯顿时有些后怕,还好他没儿子,宋徽宗和宋钦宗、宋高宗三父子不是他的种。
周敦颐顶着皇帝和同僚们的视线,面上无光,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天幕异象各朝各代都能看见,丢人啊。
不过,他的后世子孙得以传到明朝那么远,而且好歹也是个丞相,也挺不错的了,就是私德有亏,不够洁身自爱。本来这没什么,关键他还写了《爱莲说》,周道登干出这事来这就打他脸了。
咳,《爱莲说》可能是他未来写的吧。
和周敦颐同为“北宋五子”之一的张载也看向他两个表侄的老师周敦颐,对周敦颐十分的同情,惨,太惨了,后代不争气,周敦颐这老祖宗当得面上无光。
说起来,周敦颐只比他大三岁,但是比他早入仕途二十年,莫说教导他两个表侄,就是教导他都绰绰有余。
毕竟,人家把他两个表侄教得比他出色。
【明朝万历皇帝在位时间太长了,把家底败了个干净。柳如是出生于万历四十六年,待到她十五岁的时候,已经是明朝的末代皇帝明思宗朱由检崇祯五年了。
这个时候的柳如是还不知道即将亡国,常常穿着男装和文人雅士吟诗作乐。
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一年,柳如是结识了曾经是探花郎的钱某,双方都为对方的才学折服。三年后的崇祯十四年,柳如是换回女装,两人身份悬殊,年龄差距大,但是冲破世俗的观念,结为夫妻。
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644年,明朝灭亡。
柳如是的丈夫投降了清朝,但是柳如是依然想着反清复明,便鼓动丈夫进行反清复明的活动。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三年,也就是公元1664年,柳如是的丈夫死了,柳如是被丈夫的族人逼迫自尽,为丈夫殉情,终年四十七岁。】
天幕上出现了柳如是的诗画作品。
天幕下的众人:“……”怎么说呢,这文采还算可以,但是比起“六大诗人”来还是差了些火候,不说和李白、杜甫比,就是和唐伯虎比,不论是诗还是画,也都要略逊一筹。
这柳如是能够上榜,想必是因为她的气节值得称赞。
明思宗朱由检:“???”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他兢兢业业,奋力地救世,想要挽救大明江山,结果还是以失败告终吗?
他都这么努力了,还是救不回来吗?
不,不是他不行,是底下的臣子各怀私心,不忠。朱由检想到用“五年复辽”戏耍他且想与后金议和的袁崇焕,动了杀心。
【柳如是和她的丈夫是冲破世俗的观念在一起的,但是柳如是并不想为丈夫殉情,因为丈夫之前投降清朝的变节行为令她不耻。
对比之下,柳如是在男装示人时结识的青年才俊,旧情人陈某就很有气节,在抗击清朝的起义中战败身亡。两人虽然没有突破世俗观念结为夫妇,但是观念相合。
柳如是若是没有嫁给现任丈夫,想来也不会因为丈夫的变节而悲痛。
当然了,深爱一个人,也不一定就要殉情才能体现出深爱。为爱殉情,尊重但不提倡。】
【说到底,还得怪崇祯帝太能折腾了,越是勤奋,将国家治理的越乱,继位之初就把能打仗能守城的武将袁崇焕给杀了,只用了十七年时间就把明朝给折腾没了。
崇祯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644年,柳如是才二十七岁,正值大好年华,原本可以和丈夫继续恩爱下去。但是明朝灭亡了,丈夫变节了,比谢道韫还惨。
谢道韫的丈夫虽然天真了些,无能了一些,但是没有变节呀。】
宋朝的君臣们集体松了一口气,还好不是盘点宋朝的才女,不然这个时候肯定又是要将宋朝那三位败家皇帝拉出来遛一遛的,瞧瞧明朝,多惨。
明朝的君臣们:“……”这都能扯到明朝末代君主的责任上去。
明思宗朱由检:“???”啊?袁崇焕不该杀?他不该勤于政事?这就差指着鼻子骂他不适合当皇帝了。他可是立志成为中兴之主的。
看天幕预言,中兴是没有的,亡国倒是真的。
因为天幕神迹预言,他现在不能杀袁崇焕了,其实他也不是很想杀袁崇焕。
袁崇焕看到天幕这样说,笑得嘴巴都要合不拢了,这可比免死金牌还有效,看来今后行事可以更加的肆无忌惮了,得罪再多的人也不带怕的,吹再大的牛也能无事。
【本期视频盘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哟。】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粉红色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关注、投币。
第133章
第二天一早,天幕异像在众人翘首以盼的期待中如期而至。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个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六大名相系列》。
众人纷纷猜测这次上榜的会是谁?
之前天幕盘点了唐朝的狄仁杰,今天天幕异象盘点的应该是宋朝的丞相了吧?
宋朝的君臣们心中不安,想到之前的盘点,一点都不希望他们大宋有人上榜,肯定不会是什么好话,即便是名相、名将系列的盘点,也一点都不期待。
但是,今日恐怕是逃不过了。
果然,天幕接下来的话让他们悬着的心终于死了,还真是他们宋朝的名相。
【哈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视频开始前先感谢各位观众,上期视频点赞和投币都超出了预期,作者菌非常开心。
这期视频,我们来盘点“六大名相系列”,闲话不多说,我们进入正题。】
天幕上出现了《岳阳楼记》全文。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期视频盘点的名相是北宋宰相范仲淹。】
秦始皇嬴政看完《岳阳楼记》,对范仲淹十分的欣赏。
张良也赞叹范仲淹的格局。
宋仁宗赵祯心中忐忑不安,这范仲淹是他的宰相,还是被他贬谪的宰相。
完了,天幕肯定会骂他。
晏殊、欧阳修、王安石等人看到范仲淹上榜,精神一振。范文正可以说是公认的为国为民,官员典范。
范仲淹没有想到自己会上榜,不知道天幕会如何盘点他?
【范仲淹,字希文,出生于宋太宗赵炅端拱二年,也就是公元989年,官二代出身,只是父亲早亡,虚岁二岁时就没了父亲。
范仲淹的母亲带着他改嫁,嫁给了姓朱的,也是个做官的。
范仲淹小时候在继父家生活,长大之后,得知自己的亲生父亲是谁之后,就离开了家,艰苦求学,考中进士当了官之后,就改回了范姓,还把母亲给接了出来。
咱就说,范仲淹的母亲不是被拐卖到大山里嫁给朱家的吧?至于逃出深山?】
宋太祖赵匡胤对弟弟赵匡义频繁的改名十分的不满。
宋太宗赵光义想到名相范仲淹出生在他所在的朝代,可以现在就让人照顾这对孤儿寡母,让范仲淹的求学之路能够顺畅一些,但是所有的资助得让范仲淹用才学来换,不能耽于享乐,丧失了进取之心。
范仲淹出生在他所在的朝代,待到入朝为官时,应该不会遇上那三个败家皇帝吧?
肯定不会像明朝那样倒霉。
宋仁宗赵祯点头,他得知自己的亲生母亲是谁之后,就追封亲生母亲为皇后,谥号章懿皇后。
范仲淹:“???”拐卖?大山??
他得查查有没有这种事情,虽然不是他的母亲被拐卖,但是解救其他妇女也是义不容辞的事情。
【朱家是似乎是白养范仲淹了。
在范仲淹孩提时代就开始养,养大之后人家认祖归宗改名换姓跑了。
范仲淹发达之后,似乎还记得继父一家,但是晚年建的是范氏义庄而不是朱氏义庄,造福的是范家的子孙而非朱氏子孙。
这么看,朱家人肯定是虐待了范仲淹啊。
范仲淹离开朱家求学的时候,没有足够的食物,只能喝白粥度日,条件确实是很艰苦,也难怪范仲淹要回范家。
但朱家至少将一个幼儿养大,给他衣食,让他读书。宋朝的米价很贵,有多少人衣不蔽体,食不饱腹,别说白粥了,连吃糠咽菜都是奢望?】
【不过,古人似乎十分重视血缘,而非朝夕相处的感情。就拿宋仁宗赵祯来说,得知自己的亲生母亲不是刘娥之后,还想着报复刘娥的娘家,在看到刘娥将李宸妃厚葬了之后才打消这一念头。
赵祯从小养在刘娥的名下,才能成为嫡子。
虽然他前面几个哥哥都早夭,他是皇帝的独子,不管是嫡是庶,皇位都是他的,但嫡子的名头总是要好听一些。刘娥没有孩子,待他如同亲子一般,教导严苛但是并没有苛待。
这份感情,仍旧是敌不过没有血缘。】
历朝历代的君臣们未知全貌,不予置评。或许范仲淹在朱家过着寄人篱下,十分压抑的生活呢?不过,就算没有苛待,回宗也无可厚非。
重视的也不是什么血缘,而是宗族。
如果重视血缘,就不会让族中子侄过继给族中无子的长辈为子嗣继承家业了,而是招赘。
魏王曹操想到他养的一堆继子,当中应该没有想回本宗的吧?
哦,那些继子都没有改姓曹呢。
这范仲淹若不是年纪太小不记事,肯定会和何宴、秦朗一样不愿意改姓。看来朱家也像他一样,不缺亲生儿子,继子爱姓什么就姓什么,不强求。
虽然不姓曹,但仍是曹魏宗室。
唐太宗李世民早已经习惯了,就知道会有这样的前奏,就是不知道盘点到范仲淹的政绩时要等多久了?
宋仁宗赵祯:“……”“以孝治天下”不为亲生母亲做主,他还怎么当皇帝?
而且,血脉相连的那种感情是天生的,除非亲生父母对子女做出非人的恶行,即便没有养过,父母子女之间也是有着天然的亲情的。
【古代需要“丁忧”,做子女的不管做了多大的官,在父亲或者是母亲死后都要离职替父母守孝。
范仲淹苦学数年,终于得中进士,为官时刚正不阿,为民谋福,修筑海堤,保住了不少良田,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爱戴,官至大理寺丞(北宋初年为虚职),后掌粮料院。
这个时候范仲淹的母亲去世,官职没了。
虽然官职没了,但是功名还在,守孝结束就能继续当官。但是在宋朝想官复原职是不可能了,只能等待新的任命。
范仲淹因母丧离职,恰逢晏殊被贬应天府知府。晏殊听闻范仲淹当官时的贤名,就请他来担任应天书院教席,就是老师。】
天幕上出现了范公堤。
【有传言范仲淹是晏殊的老师,大概谣言就是出自这里。
晏殊是请范仲淹来当书院的老师,不是请范仲淹来当自己的老师。虽然晏殊比范仲淹小两岁,但是按资历,晏殊能当范仲淹的老师。
晏殊是神童,宋真宗赵恒景德二年,也就是公元1005年的进士。范仲淹是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八年,也就是公元1015年的进士。
晏殊比范仲淹早了十年进入官场,和范仲淹同样是科班出身,正儿八经考上的进士。】
天幕上出现了晏殊的诗文作品,比起范仲淹的作品也毫不逊色。
宋仁宗赵祯看到被贬就反应过激,想着晏殊是太后刘娥给贬离中枢的,跟他没什么关系。好吧,也是太后在贬了晏殊之后又把人给召回来当副宰相。
晏殊在他手上确实被贬过,但那是因为晏殊刻意隐瞒不让他知道亲生母亲是谁。
后来他还是重用了晏殊。
【范仲淹在守孝期间遇到了晏殊,可以说是遇到贵人了。别人守孝结束之后要焦心地等待朝廷新的任命,范仲淹直接被晏殊举荐,当上了比“丁忧”之前还要高的官职——秘阁校理。
旁人连官复原职都是奢望。
秘阁校理是能够随时见到皇帝的,前途不可限量。当然也得看人,如果范仲淹是杜甫那样不懂政治的人,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唐肃宗李亨:“???”不是在盘点宋朝的名相吗?怎么批评起他来了?说杜甫不懂政治,不就是在说他识人不明,没有重用杜甫?
天幕盘点杜甫之后,他可是重新又给了杜甫施展才华的机会。
【范仲淹或许是因为曾经当过教席,所以对待向他请教的学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倾囊相授,资助各地前来游学的学子。
自己的俸禄都用来资助游学的学子了,家里也就贫困了。
《宋史》中记载:“范仲淹常常用自己的俸禄资助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
范仲淹的几个儿子身为官二代,没有一件自己的衣服,小时候和贫苦百姓的孩子一样都是裸着的,要和兄弟们轮着穿一件衣服才能出门,或许要等到长大成人了才能有自己的衣服穿。
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不反对范仲淹资助游学的学子,但是这个资助也要有个度吧?不说让家人大富大贵,基本的温饱问题要给解决,不能短了家人的衣食。
钱都花在资助游学的学子身上,让自己的孩子裸着,几个孩子只有一个孩子有衣服穿也是奇葩。
为什么不把俸禄都捐了,自己也裸着?
或许是自己年轻的时候吃过苦,每天只能以白粥充饥,忍受了常人不能忍受的苦难,所以也要让自己的孩子尝尝其中滋味。
老子都是这样过来的,儿子就忍受不了?
在范仲淹家中,平时是没有肉吃的,逢年过节也没有,只在家中有客到访的时候,才舍得买肉食接待。】
天幕下的众人习以为常。
贫困家庭的孩子本来就不给穿衣服。小孩子长身体,个子窜的快,衣服没穿两年就短了不能穿了,给小孩子做衣服不是浪费吗?
而且小孩子不穿衣服没什么,别说待在家里,就是上街上疯玩也不会有人说什么。
不过范仲淹毕竟是当官的人家,不给小孩子衣服穿就过分了。
当然,小孩子穿不穿衣服无所谓,大人必须得穿衣服。范仲淹过于节俭,把能省的都给省了,不能省的,也尽量把花销降到最低,省下来的钱用来资助别人。
虽说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但是小时候苦惯了,即便是长大后发达了,也是这也舍不得那也舍不得,不肯对自己好一点,骨子里的贫穷难以改变。
这么看来,范仲淹在朱家的时候确实是吃了很多苦啊。
当然,也可能是范仲淹在知道自己的身世之后,不再把自己当成是朱家的人,不愿意再接受朱家的钱财,所以吃苦也就是独自在外求学的时候吃苦。
小时候在朱家还是过得不错的。
宋仁宗赵祯看向范仲淹的目光中充满了同情,甚至目光在范仲淹的衣服上流连,想要找出补丁来印证什么,但是没有找到,失望地收回了目光。
知道范仲淹节俭,没有想到范仲淹这么节俭。
早年范仲淹就上书,反对修建寺庙和道观,减轻百姓的负担,不要再浪费百姓的钱财。
原来范仲淹对自己也是这么狠。
他也不是小气的人,赏赐给范仲淹一些布料钱粮吧,指明用途是给孩子做新衣,改善伙食的,不能苦了孩子啊。
不指明用途,范仲淹说不定又送给别人了。
范仲淹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过于节俭了?母亲在世的时候,他生活穷苦,习惯了那样的生活,即便当了官,也只是小官,仅能维持生计。
在他看来,只要饿不死,就没有必要吃的太好;只要冻不死,也没有必要穿的太好,这属于浪费。
他的衣食无忧的标准似乎是有点低。
原本自认没有亏待家人,经天幕这么一说,好像是有点对不住家人。在衣食方面。不能用对待自己的标准来对待家人。
不过,他可没让孩子裸着。
【不过,范仲淹虽然没有给家人大富大贵的生活,但是在教育孩子方面还是无可指摘的。四个儿子都当了官,有两个还官至宰相。】
第134章
众人无不惊叹,范仲淹的四个儿子个个都成才,有两个还当上了宰相。如果不是朝代离得太远,他们都想让范仲淹来教导他们的儿子。
不求当上宰相,能够进入官场就行。
【晏殊推荐范仲淹,是因为范仲淹做官的时候有政绩,能为百姓办实事。范仲淹的四个儿子能做官,甚至官至宰相,也是因为自身能力强。
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更是被称为“布衣宰相”,有着高风亮节。
至于范仲淹的儿子们在后世不如范仲淹出名,纯粹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名句,没有作品入选语文课文。
人们没有认识他们的广泛途径。】
众人一想也是。
他们想要名垂青史,有一部分的原因是想要后世之人知道他们,因为学生的必修科目是读史书。后世的学生都不读史书了,他们名垂青史,也不被人所识。
【宋仁宗赵祯明道二年,也就是公元1033年夏天,发生了严重的旱灾。
范仲淹能用自己的俸禄资助四方游学的学子,但是个人的能力有限,无法救灾,于是呢,想要动用国家的力量,帮百姓们度过难关。
他奏请宋仁宗赵祯派人巡视灾情,没有得到宋仁宗赵祯的回复。
范仲淹顿时火了,这么紧急的事情不做处理,等于是枉顾人命,便对宋仁宗赵祯说:“皇宫里的人很久不吃饭,会怎么样?”
宋仁宗赵祯这才醒悟,派人去救灾。
史书上记载:“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一天有白天和黑夜,半天应该不是指白天的一半,而是全天的一半。半日不食,等于是一天都没吃饭了,那不得饿得慌。而且半日也是比喻时间过去了很久,那可就更饿了。】
宋仁宗赵祯心中不安,正所谓“知过能改,善莫大焉”,祖宗们应该不会把他看成是不顾百姓死活的昏君吧?
【宋仁宗赵祯围观他的妃子们争宠的时候,看到宠爱的妃子吃亏,就加入战局替爱妃挡了一下,这一挡就被皇后误伤,脖子上挨了皇后一爪子。
赵祯本就不喜欢皇后,这下正好有理由废后了。】
【范仲淹多管闲事,和众位大臣站在殿门外谏诤皇帝不能废后,也就是伏阁抗议,纠正皇帝的过失。结果这些官员包括范仲淹在内就被宋仁宗赵祯给贬了。
宋朝的伏阁抗议是站着的,不是我们印象中的电视剧里群臣进谏的时候殿门外跪了一片官员们的情景。
范仲淹被贬到地方上做知府,任职才一年多,又被调到别的地方当知府。恰逢水灾,范仲淹在当地任知府,治理水患。治理到一半的时候,朝廷又有调令,要将范仲淹给调走,当地官员请求先将范仲淹留下,治理完水患,得到了朝廷的允许。
范仲淹治水有功,回到了京中,也就是朝廷中枢。】
天幕上出现了宋仁宗赵祯英雄救美,结果不慎惨遭毒手的场景。脖子上的伤痕触目惊心,不使劲揉搓两下就要消失了。
宋太宗赵光义暗骂荒唐。
明明一句话就能喝止的冲突,非得亲身上去挡,被挠了活该,没有半点君主的形象。
他的后代怎么都这么的不争气?
就这样的理由还好意思废后,旁人会说某个皇帝参与后妃争宠的争斗中被女人给挠了,还没有半点肚量。
丢人呐。
随着天幕的声音,对应的出现了相应的场景。有台谏官员伏阁抗议的情景,也有水灾泛滥时,灾民的苦难生活以及范仲淹治水时的情景。
画面一转,堤坝修筑成功,水灾过后良田千顷。
天幕下的众人同情灾民,也为他们庆幸,遇到了范仲淹这样的好官,想到苏轼也是治水有功,觉得能够遇到好官的百姓实在是太幸运了,不幸中的万幸。
宋仁宗赵祯心情舒畅,天幕都说范仲淹反对他废后是多管闲事了。
他这个皇后是刘太后喜欢的,可不是他喜欢的,身为皇帝,连封喜欢的人为皇后的权力都没有,即便有成功的案例,也要经过抗争,精疲力尽才能成功。
赵祯有点羡慕李治了,想要废后有武则天这个强有力的帮手帮忙,而他就只能靠他自己,也没个贤内助。
范·多管闲事·仲淹:“???”皇帝无故废后,怎么是多管闲事?
【但是范仲淹的这次升官,没过多久又给降了,再度成为知州。
当时吕夷简专权,培植党羽,专门提拔任用自己门下的官员。范仲淹觉得不妥,向宋仁宗赵祯呈上《百官图》,述说官员升迁的不公,批评吕夷简任人唯亲。
这就得罪了吕夷简。
吕夷简得到叔父吕蒙正的推荐,在宋真宗驾崩之后,先是辅佐刘太后,颇有政绩,在刘太后去世后,吕夷简就飘了,开始专权,任人唯亲。但是这个亲,只是在门下的官员中挑才学出众的,而不是不加考核连酒囊饭袋也提拔。
这等于是有能力的官员中又人脉的得以升迁,好比晏殊举荐范仲淹。
吕夷简的气度不大,你有能力,愿意归我门下,我就重用提拔你;你有能力,但你敢和我作对,那就滚出京都。】
【欧阳修大概是范仲淹的fan,因为范仲淹被贬,对吕夷简骂骂咧咧,对赞同范仲淹被贬的官员高若讷骂骂咧咧,结果自己也受牵连被贬了。
他初入官场,官位本就不高,这一被贬直接就被贬成了县令。
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柳永、苏洵、苏轼等作品入选语文课文令我们所熟知的宋朝的诗人,几乎都汇聚在仁宗朝,还有包拯、司马光、狄青、种世衡等名臣武将也在仁宗朝。
若说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宋仁宗赵祯才是真正的扶不起。
当朝有能力的能臣武将有一堆,宋仁宗赵祯但凡争点气,能够做到正确的官员任命,不说功绩堪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至少“燕云十六州”能够收复,让宋朝成为毫无争议的大一统王朝。
奈何宋仁宗赵祯不争气啊。】
宋太祖赵匡胤叹气,但凡他能多活几年,“燕云十六州”都收回来了,但凡赵光义能争口气,“燕云十六州”也收回来了。
仁宗朝不缺名将,缺的是位有作为的明君。
宋真宗赵恒此时正在已经致仕的吕蒙正家中。他两次拜访吕蒙正,想提拔吕蒙正的儿子入朝重用。结果吕蒙正不推荐自己的儿子,而是推荐侄子吕夷简,就是推荐了这么一个任人唯亲的人来?
吕蒙正叹气,他这个大侄子有宰相之才,但是没有宰相的气度。
宋仁宗赵祯:“……”该来的还是来了。
人才是多,可他们又不是一条心。就拿欧阳修来说,他还中伤过包拯和狄青呢。还有王安石和苏轼,这两在神宗朝斗得可激烈了。
【范仲淹这次被贬,为他说话的官员有许多。因为明面上,范仲淹是维护官员升迁的公正而被贬的,关系到所有非吕夷简门下官员们的切身利益,而且吕夷简被罢相了,不怕被吕夷简报复,这种时候怎么能不站出来说话?
范仲淹被贬且等到吕夷简被罢相之后,朝廷众多官员为范仲淹说话,想要举荐范仲淹。
宋仁宗赵祯无可奈何,只好对新任宰相张士逊说,他贬谪范仲淹,不是因为范仲淹得罪了吕夷简,而是因为范仲淹想要他立皇太弟。】
【宋仁宗赵祯没有儿子,也没有亲兄弟,只有堂兄弟,这关系就远了。最后,赵祯收养过继了堂兄弟的儿子当儿子,立为皇太子。
直接立堂弟,和立堂兄弟的儿子自己的养子,意义还是不同的。至少名义上,他是下一任皇帝的父亲。】
天幕下的众人:“……”好家伙,吕夷简没有罢相的时候,是一个都不为范仲淹吱声啊。
哦,过早地为范仲淹吱声的都被贬了,比如欧阳修。
宋太祖赵匡胤感同身受,好一个皇太弟,难怪宋仁宗赵祯会破防。不过他是有儿子,赵祯那是没儿子,情况不一样。
【范仲淹这次被贬,一直碾转各地当知州,直到西夏反了。
宋仁宗赵祯将范仲淹召回朝廷,也让吕夷简恢复了宰相的职位,并亲自调和范仲淹和吕夷简之间的关系。
战事起,范仲淹主动要求前往前线,到了前线之后和种世衡联手抵御敌军。毛爷爷评价范仲淹文武双全,下笔有千言且知兵善战。
西夏见打不过,请求议和。
范仲淹被宋仁宗赵祯召回了京都,没多久就成了副宰相。范仲淹当上了副宰相之后,针对朝廷的内忧外患,提出了十项改革措施,被称作“庆历新政”,只是才推行了一年改革就以失败告终。
宋仁宗赵祯让范仲淹失望了,范仲淹失望地自请外任,被撤了副宰相的职位,再度到地方上任知州。】
宋仁宗赵祯看到前半部分时颇为得意,他就知道重用范仲淹没有错。在看到后半部分时,想要推卸责任。怎么能说是范仲淹对他失望呢?应该是范仲淹让他失望了才对,牵涉到了党争当中。
【宋仁宗赵祯皇祐四年,也就是公元1052年,范仲淹病逝,享年六十四岁。去世时的官职是地方知州。】
【本期视频盘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哟。】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粉红色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关注、投币。
第135章
这天下午,天幕在众人的期待中终于又给大家带来了惊喜。和往常一样的时间,天幕异像再度出现。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午后时分,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个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六大女将》。
众人纷纷猜测这次上榜的会是谁?
历朝历代的名将十分期待天幕对名将的盘点,兴许能够从中学到旁人的战术呢?
【哈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视频开始前先感谢各位观众,上期视频点赞和投币都超出了预期,作者菌非常开心。
这期视频,我们接着来盘点六大女将系列。】
天幕上出现了三个大字:冼夫人。
【冼夫人的生卒年不详,大概活了八九十岁,可以确定的是一位高寿老人,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后来归顺了隋朝。
她是少数民族,古代高凉郡人,放到现在就是广东人,只知道她姓冼,具体叫什么名字,不详。
古代女性能够在史书上留下姓名的实在是太少了,作为男人的附属物,顶多留下一个姓氏。但是冼夫人和其他女性不同,她不是男性的附属物,她是南越首领,而且是世袭,祖上世代都是南越首领。
只可惜,还是没能留下名字。】
隋朝之后的人想到冼夫人曾在陈朝被封为中郎将,若是能找到那封册封的旨意,应该就能知道冼夫人具体叫什么名字了。
史书不记录冼夫人的名字,应该不是和他们一样因为年代隔的久远所以不知道吧?
知道什么名字,但是不记载名字。
唐太宗李世民被天幕异象的盘点习惯给带进沟里去了,言明要确保后世能够把自己姐姐平阳公主的名字写进史书里,在日常记录时都得连名带姓的给写全了,而不是仅仅只是一个平阳的称号代称。
在看到冼夫人没有名字记载时,他有心相帮,但是发现自己好像也不知道冼夫人叫什么名字。
李世民:“……”无能为力了,帮不上忙。
他不知道,他姨奶奶独孤伽罗肯定知道。姨奶奶还送了冼夫人许多的首饰呢,怎么会不知道冼夫人的名字?
可惜隔的太远了,他没法亲自问。
【冼夫人这个南越首领,占据山洞,手底下归她掌管的部落有十余万户。
十余万户是个什么概念呢?
万户侯是古代侯爵最高的一层,也只是一万户。冼夫人的治下有十余万户,因为她贤明,能行军打仗,又时常劝亲人向善,让百越之地的人信服,所以归附她的越来越多,领地不断地扩张,到了后来,所管辖的范围包括海南岛在内。】
天幕上出现了南北朝时期的势力分布图。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冼夫人的地盘在岭南一代,归属南朝梁管辖,随着时间的变迁,又归属南朝陈管辖,之后归属隋朝。
不管朝代怎么变迁,冼夫人始终在岭南,可以说是流水的王朝,铁打的冼夫人。
【梁武帝萧衍大通二年,也就是公元528年,梁朝在岭南设置了高州、罗州。冼夫人就趁机建议在海南岛设置崖州,加强对海南岛的管制,得到了朝廷的允许。
可以说,设置崖州,方便了她对海南岛的管制。
冼夫人在海南岛大展拳脚,兴办学校,推广汉文化,发展生产,推行郡县制,将脱离汉朝管控,落后了几百年的海南岛拉回正轨,使其与外界接轨,对海南岛的贡献很大。】
【罗州刺史冯融到任之后,十分欣赏冼夫人,就为自己的儿子——高凉郡太守冯宝求娶冼夫人。
冯宝这个高凉郡太守也是梁朝任命的官员。
梁朝的国祚很短,因为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就是个荒唐皇帝,数次把自己卖身寺庙,让朝臣花费大量金银给赎出来,在荒唐的事情上消耗了国力。
南朝梁敬帝萧方智太平二年,也就是公元557年,萧方智禅位,梁朝就被陈朝给取代了。虽然梁朝的其他皇室成员紧接着又称帝了,但是领土没有多少,梁朝大片国土还是在陈朝的手中。
冼夫人也就派年幼的儿子进京,向陈朝的皇帝陈霸先表忠心,忠于陈朝。】
梁武帝萧衍:“……”
天幕盘点那个朝代的名臣、才女,哪个朝代的皇帝就倒霉,要被天幕拉出来遛遛,批判一番。早上才刚笑话宋仁宗赵祯被后宫的女人给挠了,天幕将其比作阿斗,下午就被天幕骂他荒唐了。
他还不能有点自己的爱好和信仰了?
萧衍算了算528年到557年,跨度连三十年都不到,倒吸了一口凉气,他的大梁怎么亡的这么快?
【冼夫人审时度势,知道怎样做才最有利。
梁朝侯景之乱爆发的时候,冼夫人没有跟着谋反。陈朝取代梁朝的时候,冼夫人向陈朝表忠心。陈朝有刺史谋反,想拉冼夫人入伙一起谋反的时候,冼夫人没有答应。隋朝灭了陈朝的时候,冼夫人带着岭南一带的人归附隋朝。
简而言之,谋反的事情冼夫人不参与,但谁要是改朝换代了,那她就依附谁,不做逆臣也不做愚忠之臣。】
【南朝梁武帝太清二年,也就是公元548年,侯景之乱爆发。高州刺史李迁仕响应,起兵反梁,征调冼夫人的丈夫冯宝。
冯宝傻乎乎的就想去,被冼夫人给劝住了。
冼夫人发现了其中的端倪,因为李迁仕自己称病不响应号召去平叛,而是铸造兵器,召集部下,形迹可疑,所以召冯宝过去的目的很有可能是拉冯宝入伙一起造反。
台城,是当时的政治中心,皇宫所在。李迁仕受召支援台城,也就是去护驾平叛。】
天幕上出现了一段视频:
[冯宝收到高州刺史李迁仕的征调,便打算前往。冼夫人察觉到不对,说道:“刺史不会无故召见太守,肯定是想骗你过去随他一同造反。”
冯宝问道:“你怎么知道李刺史是想造反,还拉我一起?”
冯宝冷静地分析:“刺史被召援助皇宫,却称病不去,反而是铸造兵器,召集部下,又你召过去,应当是有反心。你若是去了,很可能会被扣下当做人质,从而获取你的兵力。这个意图很明显了,希望你暂时不要去,静观其变。”
几天过后,李迁仕果然造反了,派主将杜平虏领兵入灨石。
冯宝得知这一消息,赶紧告诉夫人,急切地问道:“我现在该怎么办?”
冼夫人分析道:“杜平虏是一员勇将,领兵入灨石,肯定要与朝廷的军队交战,短时间内回不来。李迁仕没了勇将在身边,比较好对付。可若是你去,肯定会有战斗。我去就不一样了,约定俗成的看不起女人。
应该抓住这一点,派人过去骗李迁仕,说着谦卑的话并送上厚礼,说是自己不敢过去,想要派妇人前往参拜。对方听了高兴,肯定没有防范。于是我便带领千余士兵,伪装成家仆,担着杂物,对外说成是去送礼,到了之后突然袭击,必然能够成功。”
冯宝听从了冼夫人的计策,依言照办。
李迁仕知道后果然十分高兴,认为冯宝是一胆小的鼠辈,见到冼夫人带的人都担着礼物,以为是送礼的来了,一点防备都没有。
冼夫人突然发起袭击,取得了胜利,只可惜让李迁仕给逃了。
这一战过后,冼夫人领兵与长城侯陈霸先在灨石见面。冼夫人回来后就对冯宝说道:“陈霸先这个人不简单,深得人心。我看能够平定叛乱的,必然是这个人,你应该现在就去讨好他,用丰厚的财物资助他。”
因着这一点,陈霸先将梁朝改成陈朝之后,冼夫人派儿子来示好,陈霸先才轻易地接受了。]
天幕下的众人无不赞叹冼夫人有勇有谋,而且知道自己的丈夫是个什么德行,不然这计策也不会成功。
若冯宝不是个胆小的人,又怎么骗的过李迁仕呢?
当然也可能李迁仕这个刺史当得不称职,不知道自己手下的太守是个什么样的人,所以轻易地就被骗过去了,并且也不知道冼夫人本是南越首领,比万户侯还厉害的人物,并非普通的妇人,过于轻敌了,不,是没有把冼夫人当成敌人。
问题的关键,还是他们不把女人当回事啊。
冼夫人看人也很准,知道陈霸先必有作为,提前和人打好关系。
【冯宝去世之后,岭表大乱,冼夫人迅速稳定了局势,使得岭南数个州都安定了下来,可见冼夫人的能力。
一般来说,是妻以夫贵,母以子贵。
到了冼夫人这里就完全的反过来了,是夫以妻贵,子以母贵。
冯宝因为听从冼夫人的建议,度过了“侯景之乱”的危机,对未来的皇帝陈霸先进行投资。
冯宝的儿子冯仆因为冼夫人的军功封侯。
南朝陈高宗陈顼太建二年,也就是公元570年,广州刺史欧阳纥造反。冼夫人率军平定了欧阳纥的叛乱,朝廷封冼夫人的儿子冯仆为信都侯,封冼夫人为中郎将。】
天幕上出现了一段视频:
[欧阳纥把冯仆召到了高安,不停地劝说冯仆与他一起造反,“听老哥我一句劝,跟着老哥反了陈朝。”
冯仆不知道该怎么办,心中想着要问问母亲。
当年父亲听从母亲的意见,没有贸然受召去见李迁仕,从而逃过了一劫。如今他已经在欧阳纥这里了,被欧阳纥扣着,跟着造反还好,若是不答应,恐怕不得善终。
冯仆派人回家将这事告诉老夫人。
冼夫人说道:“我忠于陈朝已经是经历了两代,不能因为担心儿子有什么不测就有负国家。”
于是她发兵,率领百越酋长和朝廷的将领对欧阳纥进行夹击,将欧阳纥给击败了,生擒欧阳纥。]
天幕下的众人见了,感叹冼夫人虽然是个母亲,但是也知道什么是大义,不盲目地溺爱孩子,不是为了儿子什么都不顾的人。
有勇有谋,心中还有大义。
【陈朝灭亡之后,冼夫人还不知道陈朝已经灭亡了,自己将岭南一带治理的井井有条,百姓们生活安定。
朝廷的人也不敢贸然地进入岭南一带。
到了隋文帝杨坚开皇十年,也就是公元590年,陈朝都已经灭亡十年了,杨坚派性格刚毅,弓马娴熟,且立有功勋的韦洸前往岭南。
韦洸到地方了,愣是不敢前行。
杨广派人给冼夫人送去陈后主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陈叔宝写给冼夫人的信,以及其他物证,言明陈朝已经亡了。
冼夫人在知道陈朝灭亡之后,就派孙子迎接韦洸入岭南,归顺了隋朝。
冼夫人忠是忠,不过尽忠的梁朝灭亡了,就改忠于灭亡梁朝的陈朝,尽忠的陈朝灭亡了,就改忠于灭亡陈朝的随朝。
隋朝的国祚也短。
冼夫人寿命绵长,送走了丈夫,送走了儿子,差点送走孙子,送走了梁朝,送走了陈朝,差点送走隋朝,如果能够再长寿一点,活到隋朝被唐朝灭亡,肯定也会忠于唐朝。】
隋文帝杨坚:“……”扎心了,老铁。
不让杨广登基,随便换哪个儿子,没杨广那么爱折腾,隋朝应该不会那么快就灭亡了吧?这家业,还真不是随便折腾就能灭的,只要不碰上杨广,稳了。
想到这就来气,他们夫妻两怎么就瞎了眼让杨广当上了太子?
【冼夫人忠于梁朝,梁朝有人谋反的时候,她帮着平叛;忠于陈朝,陈朝有人谋反的时候,她帮着平叛;忠于隋朝,隋朝有人谋反的时候,她帮着平叛。
王仲宣谋反,将韦洸给包围了,岭南诸州首领响应。
冼夫人派孙子冯暄领兵前去去营救韦洸,没想到冯暄和韦洸的部将陈佛智交好,按兵不动,不去营救韦洸。冼夫人将亲孙子下狱,杀了陈佛智,又派另一个孙子前去营救韦洸。好在这个孙子听话,和朝廷的人共同平定了王仲宣的叛乱。
冼夫人披甲上阵,亲自率领骑兵护送朝廷的使者平定岭南诸州。
隋文帝杨坚似乎之前并不知道冼夫人的威名,得知冼夫人在平定王仲宣叛乱时的表现大为惊异,非但赦免了冯暄不去救援的罪责,还追封冼夫人已经过世的丈夫冯宝为谯国公,册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允许她开幕府,调动部落六州兵马,以及便宜行事的权力。】
天幕上出现了已经是高龄的冼夫人领兵的场景。
天幕下的众人倒吸一口凉气,这也太英勇了,都一把年纪了还能骑马领兵,用老当益壮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冼夫人治理岭南,得到了岭南人的信服,被尊称为“圣母”,她保境安民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虽然是少数民族的人,但是十分积极地在岭南地区推广汉文化,先进的生产技术,拉近岭南这一落后地区和其他发达地区的差异。
有冼夫人开荒,后来苏轼在岭南也能轻松不少。】
秦始皇嬴政想到了被他贬到百越之地的李斯,不知道怎么样了?
李斯:“……”现在是他在开荒。
【冼夫人去世之后,隋文帝杨坚赐谥她为诚敬夫人。本期视频盘点就到这里,十大系列都只剩下最后一个没有盘点的人物了,剩下的除了一些是按照朝代顺序来派的,其他的都是压轴出场。
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哟。】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粉红色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关注、投币。
看到“压轴”两字,有的人十分的不安。据他们所知,“十大败家皇帝系列”的盘点可不是按照朝代顺序来盘点的,那么压轴出场的会是谁呢?会是哪个朝代的败家皇帝?
历朝历代中最轻松的大概要数秦始皇嬴政和隋文帝杨坚了。
总共就只有两代帝王,其中一个还上过了败家皇帝榜,这最后一个败家皇帝的名额怎么都轮不到他们所在的王朝。
其他朝代的君臣们就没有这么轻松了,晚饭都不香了。
隋朝之前的武将们在冼夫人的身上看到了可以学习的闪光点,收获颇丰,吃饭麻香。
崖山
陆秀夫、文天祥等人感觉有了盼头,十个系列就快盘点完了,顶多再等十天,就可以和先贤以及后世之人对话了,他们要向朱元璋请教如何从南向北打败蒙元,收复失地,恢复山河。
天幕上说朱元璋的军事才能仅次于李世民,看来是他们最后的希望。
第136章
第二天一早,天幕异像在众人翘首以盼的期待中如期而至。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个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十大败家皇帝系列》。
众人纷纷猜测这次上榜的会是谁?
除了秦朝和隋朝,其他朝代的君臣们都忐忑不安,担心这最后一个上榜的败家皇帝会是他们所在的朝代。
这可是压箱底的丢人玩意。
【哈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视频开始前先感谢各位观众,上期视频点赞和投币都超出了预期,作者菌非常开心。
十大系列都只剩下最后一个人物没有盘点了,进入了收尾阶段。
待到全部盘点完之后,作者菌要退网现充一段时间,不一定会回来继续更新视频,到时候就开放大家期待已久的评论区和弹幕以及私信,各位自由交流。
这期视频,我们来盘点“十大败家皇帝系列”,闲话不多说,我们进入正题。】
天幕上出现了一个人名:爱新觉罗·傅仪。
汉朝的君臣们集体松了一口气,之后异常地兴奋,他们大汉没有败家皇帝上榜,可喜可贺。
宋朝的君臣们有些幸灾乐祸,不只是他大宋一朝有多位皇帝上榜,之前他们还猜测这最后一位败家皇帝会是没有过败家皇帝上榜的汉朝。
清朝的君臣们,尤其是清朝的历代皇帝们看到爱新觉罗这四个字暗道完蛋了,又是他们清朝的皇帝。
他们清朝居然出了两个败家皇帝。
宣统朝的臣子们狐疑地看向皇位上的奶娃娃,不敢置信,这小皇帝长大后会是个祸害?
【我们知道,清朝的末代皇帝宣统帝爱新觉罗·傅仪是一个傀儡皇帝,三岁继位,七岁被迫退位。既是一个孩子,又是一个傀儡,清朝的灭亡怪不到爱新觉罗·傅仪的头上,但是他退位了依然是华夏公民,长大之后又当了伪满洲国的皇帝,实打实的卖国求荣。
清朝灭亡之后,爱新觉罗·傅仪没有了皇帝的名头,却依然住在皇宫中,偷盗宫中的文物贩卖。
对,贩卖,贱价出手大量文物。
别说皇宫是他家,皇宫里的东西都是民脂民膏,在清朝灭亡之后,就不属于皇家的了,而是华夏人民的。】
【爱新觉罗·傅仪出生于清朝光绪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906年,于宣统三年也就是1912年退位,于民国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934年,成了不被承认的倭寇建立的伪满洲国傀儡皇帝,在民国三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945年,倭寇投降时伪满洲国覆灭。
爱新觉罗·傅仪经历了清朝灭亡、民国灭亡,一直活到了当朝,公元1967年。
民国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939年,抚养作者菌长大的作者菌的爷爷出生了。作者菌当下所处的年代是公元2024年,时代隔的太近,有关爱新觉罗·傅仪的盘点就不再继续了,我们来盘点“儿皇帝”石敬瑭。】
天幕下的众人:“???”这就不盘点了?有点遗憾。
虽然盘点爱新觉罗·傅仪的内容只有三言两语,但是众人从这几句话中获得了大量的信息。
【石敬瑭和爱新觉罗·傅仪同样是卖国求荣,同样是少数民族的人,不同的是,石敬瑭资敌的对象是契丹族,同样是华夏的少数民族人,属于内部斗争,而爱新觉罗·傅仪效忠的是倭寇,区别大了。
契丹族是华夏古代游牧民族,倭寇从始至终都不是。
假如爱新觉罗·傅仪效忠的是朝鲜半岛上的朝鲜和偷国,且朝鲜和偷国入侵成功了,紧接着又被华夏族反杀,朝鲜人并入国内本来就存在的朝鲜族,偷国人并入朝鲜族或变身少数民族之一,成为第五十七个民族,华夏族可以来一句自古以来朝鲜半岛就是华夏领地,只是内部斗争而已,从未亡国。
因为朝鲜半岛以前是箕子朝鲜,而箕子是商纣王的叔父。这关系,好比元朝和蒙古帝国的关系。而且早在汉末三国时期,朝鲜半岛就有大半土地被中原统治过,这也是偷国能偷的根本原因。
倭国和朝鲜、偷国不一样。
徐福带三千童男童女前往倭国求仙丹已经辟谣了,倭寇并不是徐福以及那些无中生有的童男童女的后代。或许将来华夏把倭国灭了,想要来个自古以来,那就自古以来吧。
但是现在,倭国未灭,就是外敌。】
【石敬瑭是沙陀族人,出生于唐昭宗李晔景福元年,也就是公元867年,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明宗李嗣源也就是李亶的女婿。
李嗣源也是沙陀族人。
后唐的开国皇帝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权是正统,用“唐”作为国号,其实和唐朝没有半点关系。
石敬瑭以割让后唐的“幽云十六州”给契丹为代价,得到了契丹的支持,推翻岳父的后唐,建立了后晋。后唐的这块土地上,先后经历了后晋、后汉、后周、北宋的政权更替。
为什么说石敬瑭罪大恶极呢?
假如石敬瑭没有割让后唐的“幽云十六州”,到了宋太祖赵匡胤接手后周的时候,就可以直接拥有“幽云十六州”,而不是汉人几百年都没能收回来,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出现。】
天幕在讲解的时候,出现了唐昭宗至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变化图,并附上了时间。
唐朝之前的君臣们:“……”本以为晋朝之后的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够乱的了,没有想到这样的乱世在唐朝末年再来了一次。
大唐万邦来朝,到最后竟是引狼入室。
唐朝之后的人对这段历史都十分的了解,想到石敬瑭那就来气,甚至有人突发奇想为什么辽国没有像赵匡胤这样的龙袍加身当皇帝的呢?
明太祖朱元璋一阵唏嘘,几百年啊。
他能入选“六大皇帝”系列,主要就是因为收复了“幽云十六州”吧?
【“幽云十六州”这块地方,因为石敬瑭的缘故,被少数民族统治了几百年,在明朝收复之后,十分神奇地能够很自然地就融入了中原大家庭。
这就不得不夸赞一句祖龙的高瞻远瞩了。
秦始皇嬴政在统一了六国之后,实行“度同制、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使用同样的度量衡,使用同样的文字,对待六国和秦国的百姓一视同仁,大大增强了凝聚力。
辽、金推行了一堆汉化的举措,元朝更是进行了汉化改革。
华夏族拥有着文化上的认同。】
秦始皇嬴政被夸的都有点不好意思了,他哪有天幕说的这么好。
扶苏见天幕夸赞他父亲十分开心。
张良看到这里,心中残留的一点疙瘩消散了,为秦国效力当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希望能改变秦朝二世而亡的结局。
天幕下的众人羡慕哭了,这就是“千古一帝”的排面吗?盘点败家皇帝的时候,都能得到夸赞。
【石敬瑭出生在太原,自小接受的是中原文化的教育,喜读兵书,因为擅长骑射,得到了后唐皇帝的重用,还成了皇帝的乘龙快婿。
石敬瑭通兵法,在战场上懂随机应变。
敌军在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士兵还未做好准备列好阵型时袭击,危机时刻,是石敬瑭率领十几骑亲兵,冲入敌阵,左右冲杀,才得以凯旋。
读过兵法的都知道,骑兵冲杀,能够破坏步兵的阵型。】
天幕下的众人又羡慕了。
天幕在盘点其他败家皇帝的时候,基本上是闭口不谈他们的功绩,怎么到了石敬瑭这里就吹嘘起石敬瑭的战绩来了?这就是开国皇帝的排面?
【这一战,石敬瑭声名大噪。之后,石敬瑭多次救了岳父李嗣源和岳父的义兄弟李存勖的性命,立下无数战功。
后唐庄宗李存勖死于兵变。
或许赵匡胤的陈桥兵变是在向石敬瑭和李嗣源学习,依葫芦画瓢。
有人叛乱,李存勖派李嗣源出兵平叛,结果李嗣源刚到叛军城下,就被叛军恭迎入城,在女婿石敬瑭的拥立下成为皇帝。】
魏王曹操倒是觉得,这李嗣源当上皇帝,和他入住兖州时的情景很像。
他是被派去除黄巾军的。
结果除去了兖州的一小部分黄巾军之后,在陈宫的帮助下,被当地官员拥立为兖州刺史,后来收编了三十万青州黄巾军。他本是去剿灭黄巾军的,没想到成了黄巾军的头目。
只是这些强盗土匪没有正规军好管控。
黄巾军是衣食无着的流民、山贼出身,得势后屠戮百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管理起来很不容易。三十万黄巾军加上其亲属是个可观的兵力资源,但也是隐患无穷。
他能吃得下也是不容易。
【李嗣源病死之后,李嗣源的亲儿子李从厚继承了皇位。李从厚继位的时候已经成年了,不是懵懂无知的孩子,或许是因为没有本事吧,皇位被其义兄给夺去了,而石敬瑭就是用李从厚的命,在李从珂那里换取了高官厚禄。
李从厚并没有全然信任石敬瑭,而是将石敬瑭视作威胁。
可以说李从厚的判断是对的,石敬瑭并不值得信任,但是李从厚被石敬瑭的示弱骗过去了,放虎归山。石敬瑭以割让“幽云十六州”,向契丹进贡钱帛,认契丹皇帝为父皇帝为代价,得到了契丹的出兵支持,这才打败了李从厚,取代后唐建立后晋。】
天幕下的君臣们看到这里,一时竟然分不清石敬瑭和爱新觉罗·傅仪到底谁更败家?
卖主求荣,割地求援,俯首称臣。
汉高祖刘邦嗤笑:“石敬瑭给敌人当儿子,他父母知道吗?生出了这么个东西会觉得羞愧吧?”此刻的他并不知道他的好大儿刘肥,会在他驾崩后认亲妹妹鲁元公主做母亲,嘲笑石敬瑭那叫一个欢乐。
若是知道了,估计掐死刘肥的心都有。
【“幽云十六州”是天险之地,没有“幽云十六州”就等于是没有了门户,契丹的铁蹄可以长驱直入,只是嘛……
不说后周柴荣收复北方失地那跟玩一样容易,就说大家都认可军事方面不行的“弱宋”,也是□□了三百多年才被元朝给灭了。
失去“幽云十六州”的影响似乎并没有那么大。
关键还是“幽云十六州”包括现今的首都在内啊,所以才觉得重要,将是否拥有“幽云十六州”作为判断是不是大一统王朝的依据。
真丢了门户,怎么不见宋朝和隋朝一样短命呢?哪个王朝门户大开,还能□□三百多年才被侵略者给灭亡?】
被天幕踢了一脚的隋文帝杨坚蚌埠住了,秦朝也是短命王朝,怎么不提?
杨坚再一次恨自己眼瞎,错看了杨广。
宋朝的君臣们:“……”天幕好像夸大宋了,又好像没有夸。
【石敬瑭当上皇帝后,对待契丹的态度,好比赵构对待金朝的态度,那是百依百顺,哪怕国内百姓生活困苦,也不能短了对契丹/金国的进贡,对契丹/金国称臣。
石敬瑭执政期间,朝政丨腐败,在屈辱中去世,享年五十一岁。】
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再一次被赵构给创到,尤其是赵光义更为生气,这赵构是他的子孙后代,给他丢人,怎么就不早点死了?
【本期视频盘点就到这里,十大败家皇帝系列已经盘点完了,希望大家多多收藏、点赞、投币支持。
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哟。】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粉红色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关注、投币。
第137章
这天下午,天幕在众人的期待中终于又给大家带来了惊喜。和往常一样的时间,天幕异像再度出现。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午后时分,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个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北伐中原》。
众人纷纷猜测这次上榜的会是谁?
【哈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视频开始前先感谢各位观众,上期视频点赞和投币都超出了预期,作者菌非常开心。
这期视频,作者菌推出了特别节目——《北伐中原》。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天幕上出现了诸葛亮北伐出征前点兵的情景。
杜甫等诸葛亮的粉丝们看到他们的偶像活生生地出现在眼前,热泪盈眶,心疼这样的丞相,想着丞相北伐如果能够成功就好了。
如今有了天幕相帮,丞相北伐会成功的吧?
【南宋诗人陆游有诗云:“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可惜的是,陆游活着的时候没有等到,死后在地下也没有等到,等来的是蒙古铁蹄南下将宋朝灭亡。
诸葛亮五次北伐,二出祁山,直到病故也没有北伐成功。
他在地下也没有等到北伐成功,等来的是刘阿斗投降,蜀汉灭亡。虽然我们说诸葛丞相用一生都没有走到的长安,我们从成都坐高铁几个小时就到了,可是对诸葛丞相来说没有意义。
他要的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其他王朝的统一和汉朝有什么关系?汉朝早就已经亡了。】
天幕上出现了现代的交通。
天幕下的众人惊叹高铁的速度,在看到地上铺设的轨道时沉默了。
这是他们曾经摒弃的东西。
秦始皇嬴政没有想到后世之人能够将地上铺设的轨道用到极致,大幅度地提高交工工具的运行速度。
他铺设轨道,想的只是跑马车。
各朝各代的君臣们紧紧盯着地上铺设的轨道,这材质,是铁还是钢?就这样铺在地上,不怕被偷吗?
这和用金砖铺地有什么区别?
汉高祖刘邦:“……”没有在上午盘点败家皇帝时被扎刀,以为逃过了一劫,没想到在下午的天幕盘点中被天幕发的刀子往心口扎。
他的大汉亡了。
汉昭烈帝刘备已经看开了,他都想把皇位传给诸葛亮了,汉亡不亡的是天命,只要曹魏和孙吴都亡了就好,不能让逆臣贼子和背刺小人好过。
晋灭魏又灭吴他是十分看好的。
【咳咳,跑题了,回归正传。这期视频,我们来简要讲解诸葛亮的北伐。说到诸葛亮北伐,我们第一想到的就是“六出祁山”。因为“六出祁山”出自《三国演义》,而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六出祁山”也就成了诸葛亮北伐的代名词。
然而事实上,诸葛亮并非每次北伐都是出祁山,只有第一次北伐和第四次北伐是出祁山。】
天幕上出现了诸葛亮五次北伐的行军路线图。
天幕下的众人当中有懂军事的看得津津有味,不懂军事的看得似懂非懂,只是从图上看,诸葛亮北伐并未攻占魏国多少城池。
不过好在,已有的国土没有丢失。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在蜀汉后主刘禅建兴六年,也就是公元228年。这一次北伐,相传魏延主动请命要带五千精兵走子午道奇袭,被诸葛亮拒绝了。
由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结果就被打上了不敢用险的标签。
后世之人纷纷指责诸葛亮不肯听从魏延的建议,若是当初走了子午道,兴许就已经拿下关中,北伐成功了。甚至为诸葛亮不敢用险找好了理由,什么蜀汉兵少经不起浪费,蜀汉无人败不起,诸葛亮的压力太大才不敢用险。】
天幕上出现了子午道的地形图。
魏延对此表示赞同,他跟着诸葛亮根本没有发挥才能的余地,被诸葛亮给耽误了。
换他当主帅,早就北伐成功了。
希望这次的天幕盘点,能让陛下迷途知返,改让他当主帅,或者是能够点醒诸葛亮,允许他独自领一路兵马北伐。
让世人看看,他才是正确的。
【子午谷的道路难走,有些地方只能走悬崖峭壁上的栈道。环境恶劣都是其次,关键是曹魏在子午谷设有哨所,说是去偷袭,不如说是去送死。
好比邓艾偷渡阴平成功的关键是蜀汉把设在阴平的哨所给撤了,不然也是纯粹的送死。
抛开路上的艰险不谈,就算魏延能够安全地通过子午道抵达关中,就凭他五千的疲劳之师和五千的运粮兵,能让守城的曹魏官员弃城而降吗?
邓艾能够成功,是遇上了不会打仗的诸葛瞻。
魏延想要成功,得有邓艾那么好运气,遇上不会打仗的曹魏将领,而且要赌整个曹魏都像蜀汉那样死了一个诸葛瞻就无人可用,在拿下关中与诸葛亮会师潼关之后不能固守孤城,而是一路进攻一路连胜,逐步壮大自己的实力,最后夺下长安,洛阳,北伐成功。
这是不可能的。
后世之人推崇魏延的“子午道奇谋”,主要还是对诸葛亮北伐失败的意难平,希望丞相能够北伐成功,从而产生的幻想。】
汉孝怀帝刘禅气得想拍桌,后世之人竟然指责相父不敢用险,太缺德了。
可惜他杀不到那些人。
魏延直接气得掀桌,他就是看到曹魏派废物点心夏侯楙驻守长安,才想着另领一路兵马北伐的。只要他能顺利抵达,就能够料定夏侯楙这废物点心一定会弃城投降。
多好的计策啊,奈何诸葛丞相就是不答应。
正处于北伐中的诸葛亮十分的忧虑,攻下的城池固守就是守孤城根本守不住,继续攻城就是孤军深入,怎么看都没有出路。
他的困局,谁能解?
“不会打仗的诸葛瞻?”诸葛亮想到尚且年幼的儿子,叹息一声,同时埋怨姜维干什么去了,朝廷怎么不用姜维?
因为他第一次北伐时,写的《出师表》里没有姜维?
还有,阴平的哨所怎么撤了?这怎么能撤?是谁出的馊主意?他定要斩了这个不知轻重之人。
诸葛亮扶额,实在是头疼。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已经镇守汉中将近十年了,对道路不可谓不熟悉,不会想去送死,提出的这个建议也是有他的考量的。
魏延的建议是与诸葛亮各领一路兵马,和诸葛亮走不同的路,到潼关会师。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见曹魏用夏侯楙驻守长安,认为自己定然能够让夏侯楙弃城而降,便想着以最快的速度抵达长安城下。
《魏略》中记载:“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
意思就是沿着秦岭山脉向东走,而后再从子午道向北走,不过十日就可以到达长安。这路程,比走斜谷道要短很多。
只能说魏延的想法很好,但是曹魏在得知蜀汉北伐之后,就把驻守长安的守将夏侯楙给换掉了。魏延若当真走了子午道,抵达长安城下时,等待他的就是全军覆没。】
魏延:“???”好个曹魏!
夏侯楙已经蠢得这么出名了吗?蠢到曹魏在战事来临时,要临时把这个皇亲国戚给换掉,另派能人驻守长安?
看来曹魏也不是没有识人之明。
不过就是换了守将又如何?他的军事水平也不弱啊,只要丞相肯让他单独领兵,与丞相兵分两路,肯定能够建功立业。
说到底,还是丞相太过胆怯。
【虽然大家都不愿意承认,但是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确实是必败之局,没有一丝胜算。
别说魏延只是要了五千精兵,就算是全军覆没也损失不大,搏一搏还能够单车变摩托。但是诸葛亮若是明知必败,还要派人去送死,成全魏延,成全后世之人的侥幸之心,就是枉顾人命了。
这样的丞相,不是众人心中的丞相。】
天幕下的众人一想也是。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所依仗的就是曹魏驻守长安的守将不行,在以最快的速度突然出现在长安城下时,能够吓得夏侯楙献城投降,从而轻而易举地得到长安,则攻占洛阳北伐成功的希望极大。
可问题是,曹魏将驻守长安的将领给换了啊。
大家都知道,守城不需要多少兵力,反而是攻城的兵力要数倍多于守城的兵力,才有较大的胜算。
所以,魏延的这一计策确实是下策。
别说子午谷的道路艰险万分,就算是顺利地通过了子午谷,要拿下曹魏的城池也是十分的困难。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起初十分的顺利,接连攻下了曹魏的数座城池,在大家看来是最有希望北伐成功的一次,只可惜错用了马谡,丢了街亭,以至于前功尽弃。
诸葛亮的这一次北伐,让曹叡意识到了危机,亲自坐镇长安。
第一次北伐可以说是出其不意。
曹魏没有想到三国之中实力最弱的蜀汉竟然敢主动进攻曹魏,所以有了短暂的惊慌失措。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再次北伐,曹魏那边就有防备了,往后的北伐只会更加的艰难。一击不成,打草惊蛇了。】
天幕上出现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情景。
魏延看到这里时才有了一丝庆幸,庆幸自己没有真的领兵走子午谷直取长安。
开玩笑,皇帝亲自坐镇,可以想象长安的守卫会比平时强多少倍,不是轻易能够攻的下来的,也难怪曹魏要换掉夏侯楙这个守将。
那他不攻长安了行不行?
只要丞相肯松口,允许他单独领一支兵马,就能成就伟业,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不是在丞相帐下缩手缩脚,什么都干不成,英雄无用武之地。
汉昭烈帝刘备扼腕叹息。
他都说了马谡这个人不可重用,不可重用,诸葛亮怎么就不听呢?平常那么聪明的一个人,怎么在马谡这里就犯了糊涂?
好在现在还可以挽回。
他看向诸葛亮,苦口婆心地说道:“孔明啊,不是朕对马谡心存偏见,才与你说马谡这人坏话的。天幕的预警你也看到了,今后可不能再让马谡守街亭了。”
诸葛亮十分惭愧,向刘备请罪。
刘备连忙摆手,说道:“丞相不必如此,事情还没有发生,不用给自己揽罪过,将来避着点就是了。”
张飞插话道:“有天幕相助,还怕我们现在北伐不成功?”
众人一想也是啊。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趁曹魏皇帝更替之时,曹丕死了,曹叡刚登基不久。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是趁曹魏将领被东吴打败,魏军大举东进,关中兵力空虚之时。
可惜这第二次北伐因为粮草不济而失败。
在我们的印像中,诸葛亮每次北伐,遇上的都是他的宿敌司马懿。
在第一次北伐失败时,马谡丢了街亭,诸葛亮差点被司马懿给活捉,利用众人对他的固有印象“不敢用险”,施展了空城计才惊险逃脱。
这是《三国演义》中虚构的。
其实,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和第二次北伐,对手都是曹真。没错,就是生了个间接葬送了曹魏基业的傻儿子曹爽,有着“虎父犬子”之称的曹真。】
魏王曹操:“???”
曹真的冷汗都下来了,“间接葬送了曹魏基业”,这罪名可大了,他怎么就生出了曹爽这么个没出息的儿子?
好一个“虎父犬子”!
刘·活捉诸葛亮·琦:“?!”除了他,还有谁能够活捉诸葛亮?编也不编个靠谱点的。
突然就觉得自己也挺了不起的。
【诸葛亮的第三次北伐,夺取了曹魏的两个郡,之后并没有冒进,而是派人固守,自己回到了汉中,也因为这一功劳,恢复了第一次北伐时因为街亭用人不当的过失撤去的丞相之位。
当然了,诸葛亮的丞相之位是诸葛亮自己请的罚。
蜀汉后主刘禅并不想撤掉诸葛亮的丞相之位,所以在诸葛亮第三次北伐立功之后,就抓住机会迫不及待地恢复了诸葛亮的丞相之位。
刘禅比诸葛亮小了二十多岁,或许是真的把诸葛亮当成是父亲来依赖。】
汉昭烈帝刘备颇为欣慰,他这个儿子就这点好,听话。
历朝历代因为被皇帝猜忌,从而被撤职,被迫害的忠臣良将们羡慕哭了,他们也好想有个像刘阿斗这样全身心都信任他们的皇帝啊。
虽然扶不起,但是肯让他们扶啊,还不会扎手。
【曹魏一而再,再而三的被相对来说较为弱小的蜀汉进攻,而且是接连被打得丢失城池,也恼火了,决定主动攻打蜀汉。
不能总是被动地抵御攻击,总得进攻一次。
于是曹叡派曹真、司马懿、张郃兵分三路,分别走子午道、汉水、褒斜道,会师后直取汉中。
魏延的构想,被曹真实践了一下,结果就是遇到了大雨,原定十天就到的路程,走了一个月才走完一半的路程。这还打什么打?
魏明帝曹叡在朝臣的劝说下退兵了。】
【诸葛亮前三次北伐,都没有与他的“宿敌”司马懿交锋。第四次北伐的时候,曹魏则是因为曹真病重,才改派司马懿前去抵御诸葛亮。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是趁曹魏那边天干地燥,半年没有下雨,抓住这次机会北伐。
或许,这就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在小说中写诸葛亮在上方谷火烧司马懿的灵感来源,被他放到诸葛亮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时用了。
病逝前的最后一搏,原本胜利在望,奈何苍天不作美,下起了大雨。
这场雨,浇灭了诸葛亮北伐中原,恢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希望,同时也浇在了观众们的心上,让观众们对诸葛丞相心疼不已。】
罗贯中:“……”他只是一个写小说的,又不是军事家,要他设计那些计谋不是难为他吗?只能是张冠李戴一下,将其他人的计谋套用在他笔下的人物身上,或者是找找灵感。
观众们心疼那就对了,谁不心疼诸葛丞相呢?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时候,司马懿不肯出兵应战,不说蜀汉的人如何想,在曹魏的内部就已经出现了不合,都讥笑司马懿胆小如鼠,不敢应战。
但是不听从命令与蜀汉交战的曹魏军队都落败了啊,可见司马懿是对的。
也亏得司马懿是生在三国时期,面对的君主是魏明帝曹叡。若是换成唐玄宗隆基,恐怕不是身死的下场就是被皇帝逼迫哭着出兵迎战。】
唐玄宗李隆基:“!!!”万万没想到,看得好好的,天幕踢了他一脚。
其他朝代的皇帝心里舒坦了,不能总是他们受到伤害,天幕是无差别攻击啊,对所有的败家皇帝都不留情面,时不时地就拉出来遛遛,批评一番。
【诸葛亮这次北伐虽然用了木牛运粮,但仍然面临着粮草危机,司马懿又拒不应战,最后只能是撤军。正好这个时候刘禅也发来了旨意,让诸葛亮撤军,诸葛亮顺势就撤军了。
或许正是因为刘禅发了这么一道撤军的旨意,就被后世之人抓住了把柄。
宋高宗赵构十二道金牌,强行命令快要取得飞跃性的胜利的岳父撤军,是十足的昏君。可是刘禅不同啊,前线并不是一路凯歌,快要打到长安就要北伐成功了,而是正在与魏军毫无意义地焦灼着,再加上缺粮,撤军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刘禅那么听诸葛亮的话,这道撤军的旨意,也许正和诸葛亮的意。】
汉昭烈帝刘备点头,表示赞同。
隋唐之后的众人对献城投降的刘阿斗十分的鄙夷,对天幕这种类似洗白刘禅的言论十分气愤。
罗贯中:“……”
【诸葛亮撤军,曹魏的名将张郃担心有埋伏,不想去追击,但是身为主帅一直窝着不肯出兵的司马懿强逼着张郃去追击诸葛亮。
张郃果真中了诸葛亮的埋伏,战死沙场。
很难说,先前能够冷静地分析形势,无论如何都不肯出兵的司马懿会想不到诸葛亮有埋伏,强行派张郃追击,极有可能是抱有排除异己想要借诸葛亮之手除掉张郃的心思。】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病逝五丈原,这里就不多说了,说多了都是泪。】
【诸葛亮的五次北伐,每次北伐都取得了不错的战绩,攻略了曹魏的城池,非但没有因为战争使得蜀汉的百姓生活更加困苦,反而增强了蜀汉的国力,虽然没有北伐成功,但是北伐的成果还是十分可观的。
尤其是诸葛亮占领的那些地方都尤为重要,若是守住不丢,蜀汉不会那么快灭亡。
可惜的是,诸葛亮攻下的地盘,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并没有保住多久,伴随着刘禅投降一起回到了曹魏的手中。都说刘禅在诸葛亮去世之后,还能守住国土近三十年,十分的了不起,难道不是因为刘禅的败家,所以才短短三十年就亡国了吗?
诸葛亮去世之后,蜀汉的地盘再无寸进。虽然短暂地占领了一点城池,但是很快就失去了,反而是劳民伤财,战争使得百姓生活更加的困苦。
诸葛亮的北伐没有加重百姓的负担,其他人的北伐就没有这种效果了。】
【本期视频盘点就到这里,十大败家皇帝系列已经盘点完了,希望大家多多收藏、点赞、投币支持。
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哟。】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粉红色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关注、投币。
第138章
当天下午,众人看完盘点之后十分的意难平,晚上更是直接失眠了。
刘禅在诸葛亮去世后坚.挺了近三十年很了不起?曹魏政权更替的时候,蜀汉和孙吴都是死人吗?高平陵之变的时候,刘禅在做什么?醉生梦死吗?孙权在做什么?抓几个儿子养蛊?
大好的时机被他们给错过了。
第二天一早,天幕异像在众人翘首以盼的期待中如期而至。
大多数人都顶着黑眼圈,但是想到天幕异象就要出现了,个个精神抖擞。他们已经习惯了天幕异象的出现,无法想象当十大系列都盘点完毕,天幕异象消失时,会有多么的失落。
不过,众人也十分期待评论区的开放。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个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六大名医系列》。
众人纷纷猜测这次上榜的会是谁?
一些想要长寿的君臣十分期待这期的盘点,希望能从天幕上得到一些养生的方子。
也不知道后世之人能不能长生不老?
【哈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视频开始前先感谢各位观众,上期视频点赞和投币都超出了预期,作者菌非常开心。
“十大败家皇帝”系列已经收尾了,这期视频,我们来盘点“六大名医”系列。
闲话不多说,我们进入正题。】
天幕上出现了四个大字:“法医宋慈”。
“十大败家皇帝”系列这么快就收尾了,众人有点意犹未尽。古往今来,败家皇帝何其多,远远不止天幕盘点的这十个。
没有上榜的汉朝的君臣们松了口气,这下可以放心了,大汉没有败家皇帝上榜。
其他朝代的君臣们也松了一口气。
只有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君臣们希望天幕能够再多盘点几个败家皇帝,也好警醒众人,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宋理宗赵昀被突如其来的惊喜给砸中了。
这宋慈似乎是当朝的官员?虽然不是他在殿试上亲点的进士,似乎是前朝的?但是他对宋慈还是有点印象的。
这可太好了,天幕盘点的名医就在他身边啊。
他迫不及待地要将宋慈提拔为御医,加以重用,他的寿命和后宫妃子们的寿命,就仰仗宋慈的能力了。
天幕下的众人不解,法医是什么意思?
【我们知道宋慈这个人的途径,主要是前些年热播的有关探案方面的电视剧,对宋慈的了解,也几乎是全靠这部剧,知道宋慈写了一本断案的书,但并不清楚这部书代表着什么?
这本书证明法医并不是源自于西方,在法医这一领域,我国曾经领先全世界。
宋慈所著的《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著,有着“世界法医学鼻祖”之称。顾名思义,宋慈在法医这一行,领先于全世界。
这部法医学专著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流传海外,是外国法医领域的教科书。】
天幕上出现了宋慈验尸时的场景。
由于画面过于血腥,很多画面都被打了马赛克,但观众们还是能够看出宋慈在做什么。
众人:“???”这不就是仵作吗?
唐太宗李世民眼疾手快地捂住了李治的眼睛,不让他看见这么血腥的画面,并让人直接将九皇子给抱走了。
这可不适合幼童观看。
刚才还想提拔宋慈为御医的宋理宗赵昀:“???”还好他还没有下旨。好险啊,差点就请仵作来给活人看病了。
名医系列的盘点怎么会有仵作的出现?
虽然众人对“法医”这个词不了解,但是“世界领先”意味着什么还是知道的,与有荣焉。
法医也是医。
原本大家对仵作持鄙夷的态度,但是在看到世界领先时,态度就转变了。
说到底还是慕强。
【宋慈也是官二代出身,父亲宋巩曾是广州节度推官——从八品的小官。宋慈自己也只是乙科进士,最大的官也只是焕章阁直学士——一个虚职。
宋慈在快要病逝前担任了广东经略安抚使——高阶武官。】
天幕下的君臣们:“……”他们想看的是治病救人能够活人的神医,不是倒腾死人的仵作啊,虽然这个仵作很牛逼,但是又与他们有什么关系?
让人疑惑的是,宋朝的仵作也要参加科考才能当的吗?
【宋宁宗赵扩嘉定十年,也就是公元1217年,宋慈得中进士,进入仕途,被授予县尉一职。
在我们的印象中,县令是七品芝麻官,比县令职别还低的那都不能叫官了,但是最低的有品阶的官是九品,在一些偏远的小县城,县令的官职也只有八品。
县尉的品级通常为□□品,品级高低端看县令的品级高低,好歹也是有品级的。
这一次朝廷授官,宋慈并没有去赴任,因为很不幸的是宋慈的父亲在这个时候去世了,宋慈要丁忧。】
【宋慈在丁忧期间,结识了刘克庄,和刘克庄成为了朋友。
刘克庄是南宋词人,诗人,虽然没有诗文入选教材,不被当代的学生所知,但却是一位爱国义士,和宋慈一样担任过提刑官。
之前提到,官员“丁忧”之后再回到官场,没有人提携是很难官复原职的。宋慈直接没有来得及上任就丁忧去了,想再次当官,更是难上加难。
他这一等,就等了九年,等到宋理宗赵昀宝庆二年,也就是公元1226年,皇帝都换了一个,才有官当。
这回连县尉都不是了,只是主簿,九品芝麻官,官职比县尉还低。】
唐太宗李世民:“……”不是很想知道宋慈的履历。
【不管怎么说,宋慈好歹是进士身份,起始的官职再低,也有往上升迁的可能,不像唐伯虎只是个举人,只能当不入流的小吏,上升无望。
宋慈成为主簿之后,凭着出色的工作能力得到了上官的赏识,从幕僚做起,在军事谋略方面有过人的见识,逐步升为了县令。】
【宋理宗赵昀嘉熙四年,也就是公元1240年,宋慈五十多岁的时候,才成为提刑官。
宋慈在担任提刑官时,八个月处理案犯两百多人。对比一下狄仁杰,在一年内处理案犯一万七千人。人家正儿八经的提刑官,八个月才处理案犯两百多人,还是政绩比较突出的,也难怪狄仁杰无心插柳柳成荫,短暂的判案履历让他成为了神探。】
南宋之前的君臣们看到这里,才意识到宋慈不是身份低贱的仵作,而是提点刑狱的提刑官。
提刑官亲自验尸???验尸不是仵作的活吗?
【在我们的印象中,宋慈当了大半辈子的提刑官,积攒了几十年经验之后才开始著书,到了晚年才写出著名的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
其实呢,宋慈过了知天命的年纪才开始当提刑官,在当上提刑官之后五年就开始写书,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完成了《洗冤集录》。
这或许是和宋慈曾经当过提刑官的幕僚有关,耳濡目染之下对提刑官的工作十分熟悉,上手很快,更容易做出成就。】
天幕上出现了《洗冤集录》节选。
天幕下的书吏看到来活了,精神一振,提笔刷刷刷地抄录,希望天幕上的文字能再多停留一段时间。然而天幕并没有听到他们的心声,《洗冤集录》节选只停留了短暂的时间就消失了。
书吏们正扼腕叹息的时候,但见天幕上画面一转,出现了卡通人物,生动形象地演绎《洗冤集录》中的内容。
这下不光是书吏们欣喜,各朝各代的君臣们也是眼前一亮。
众人观看天幕上动画,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比方说如何辨别人是在火灾中被烧死?还是死后被焚尸?用红油伞遮住照在尸骨上的阳光,观看死者生前受到了怎样的伤害?凶手用镰刀杀人,如何在上百把镰刀中找出凶器等等。
原本听得昏昏欲睡的众人顿时来了精神,目不转睛地盯着天幕,汲取他们可能这辈子都用不上的知识。
【我们对古人的固有印象是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觉得古人十分的迂腐,认为开棺验尸在古代是惊世骇俗的,认为做手术治疗不属于中医的范畴。
所以认为法医肯定是西方的,做手术也是西医才会有的治疗手段。
早在东汉末年,神医华佗就发明了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比西方早了一千六百多年;宋朝的宋慈写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著,领先全世界。
谁说中医不会做手术?古代没有法医呢?】
宋理宗赵昀对宋慈十分的欣赏,本以为宋慈只是政绩突出,为官清廉,爱民如子,且有一般文人所没有的军事能力,没想到宋慈还写出了这样出色的法医著作。
他要将宋慈的《洗冤集录》大量印刷,而后好好表彰宋慈。
宋慈没有想到自己能上天幕盘点,而且是名医系列的盘点,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更没有想到他写的书对后世的影响能有那么大。
【宋理宗赵昀淳佑十年,也就是1250年,宋慈病逝,享年六十余岁。】
乍然得知自己死期的宋慈:“!”
【本期视频盘点就到这里,六大名医系列已经盘点完了,希望大家多多收藏、点赞、投币支持。
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哟。】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粉红色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关注、投币。
第139章
这天下午,各朝各代的君臣们都在期待天幕异象的出现。但是等了一下午,天幕异象并没有出现。果真下午的天幕异象不是天天都有啊。今天下午又是没有出现天幕异象的下午呢。
第二天一早,天幕异像在众人翘首以盼的期待中如期而至。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个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六大诗人系列》。
众人纷纷猜测这次上榜的会是谁?
之前天幕盘点了明朝的诗人,今天天幕异象盘点的应该是明朝之后清朝的诗人吧?
答案即将揭晓。
【哈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视频开始前先感谢各位观众,上期视频点赞和投币都超出了预期,作者菌非常开心。
这期视频,我们来盘点“六大诗人系列”,闲话不多说,我们进入正题。】
天幕上出现了一段悠扬的笛声。
牧童骑着黄牛,吹着竹笛,出现在了天幕下众人的视野当中,上面还有一首诗,是袁枚的《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众人一看,这诗不错。
能上六大诗人系列榜单的诗人,在作诗这方面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虽然不一定就比没有上榜的诗人所作的诗文优秀就是了。
袁枚能上榜,想必在后世很有名气吧。
【清朝诗人袁枚出生于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五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716年,自号随园老人,浙江人,是乾隆四年也就是公元1739年的进士。
清朝是最后一个诗文鼎盛的时代。
我们知道,清朝末年科举制度正式废除之后,学生不用考作诗,也就不再学作诗了,自然也就不会作诗。民国的诗人多半也是出生于清朝末年,还受了一点科举的影响,再之后就是不同于古诗风格的现代诗了。
穿越者如果穿到了清朝,那真是无诗可抄了,咳咳。
别说抄民国的诗和现代诗,要么诗的质量不如诗文璀璨的朝代,要么就是诗文不符合格式,除了强行尬吹,骗不到真正的古人。】
清朝的君臣们,哦,不对,是君主和奴才们以及一心想当上奴才的臣子们心中不安,想到之前的盘点,再想到袁枚是乾隆四年的进士,担心天幕会再把乾隆皇帝臭骂一通。
怎么就这么倒霉是他大清朝的诗人上榜呢?
【袁枚和之前盘点过的几位诗人不同,在官场上,是一路顺风顺水,一路都有人提携,奈何自己不争气。
据说袁枚六岁启蒙,也就是虚岁七岁时启蒙,因为读书刻苦,有点小聪明,十二岁时得到督学的赏识,进入县学。也是在这一年,与他的启蒙先生一起考中了秀才。
为什么说袁枚是有点小聪明呢?
因为他和古往今来的神童相比还是差远了。比如都有神童之称的“初唐四杰”,十五岁高中进士的晏殊,过目不忘出口成诗的解缙等等。
袁枚有一首诗入选语文课本,我们对他并不陌生,但也没有多熟悉。
私塾先生一般都是落地秀才或者是没有考上秀才的童生担任,很少有举人教书的。可见之前盘点的范仲淹执教兴学有多难得。】
袁·有点小聪明·枚:“……?”
【据说袁枚进入县学之后苦读六年,得到了浙江总督的赏识,得以进入古代名校万松书院学习。袁枚在万松书院又得另一位督学赏识,破例将他补为廪生。
明清两朝,廪生是吃公粮的。
廪生名额满了,再有通过府试的就是增生,增生名额满了,再有通过府试的就是附生。
唐伯虎府试第一也只是附生。
袁枚能在廪生名额已满的情况下,破例补录为廪生,可以说是得了贵人相助。毕竟唐伯虎这个第一名,都没能破例补录廪生。
乾隆四年,袁枚考中进士的名次是二甲第五名,成绩可以说是非常不错了,毕竟清朝的一甲只有三人。当然,有关袁枚的事情只是据说,并没有史料作为依据,清史还没有修。
也可能袁枚未能够青史留名。】
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想到自己开创的殿试保留了一千多年,心中窃喜,同时感叹后世真是人才济济,录取名额扩充了一次又一次。
果然斗倒世家大族,造福的是寒门和普通百姓。
丞相狄仁杰想着有贵人相助的前提还得是自身争气,这样才能够相互成就,强强联手,而袁枚的考试成绩确实很不错,未曾辜负。
【现代大学生分一本、二本,三本及以下处于鄙视链中的最底层。
古代进士也分三等,一等二等都是正儿八经的进士,三等在宋仁宗赵祯以前就是落榜了,因为有一个落榜生叛国,对宋朝造成了重创,这才改规则,将原来的落榜生也录取,归为三等。
细分的话还有甲榜、乙榜。
古代进士的排名不同,授予的官职不一样,前途也大不一样,形成鄙视链可以理解一点点。
现在大学生也形成鄙视链就是个人品质问题了,理解不了一点点,毕竟出来都是打工人,想当官还得继续参加考试,而不管是几本,考试的门槛都是一样的。
面试也不看你是不是重本,该陪跑还是得陪跑。内定之人不想去了,便是职位取消,也轮不到他人捡漏。】
【据说袁枚在考出二甲第五名的好成绩之后,又得刑部尚书相助,进入了翰林院任职。
在我们的印象中,翰林院是培养朝廷重臣的摇篮。想要官居一品,位列宰相,就必须得先入翰林,只有翰林才能入内阁。可以说袁枚的官途的一片光明,前途不可限量。
但是呢,三年后袁枚因考试不合格被外调当个县令,这就是自己不争气了。
他如果考试合格了,那就是翰林院编修。】
洪武大帝朱元璋:“……”他废除丞相制度真是废了个寂寞啊。废除丞相,将丞相的权力分散开来,就是怕有臣子权力过大影响皇权,结果后世子孙搞出来个内阁,没有丞相之名,但有臣相之实。
张居正不联合武将造反,可以说是高风亮节了。
朱元璋十分期待最后一个名相的盘点,必是张居正无疑,让他看看张居正是怎么挽救大明的,也好吸取点治国的可取之处。
希望万历不会干出太多让他生气的荒唐事情。
【虽说是县令,这个起点也是比古代一些名人要高的,范仲淹、宋慈都是从九品官做起。当然,这要归于他们的考试成绩不是很好,不如袁枚。
但他们的事例可以证明,袁枚的起点不低。】
【袁枚考试成绩好,起点高,但却是在走下坡路,从翰林院庶吉士,到外调做县令,然后就是一直当县令,做出了不少政绩,深受百姓爱戴,二十九岁时当帘官,也就是给乡试的主考官打下手的考官,算是他的高光时刻了。
当不上大官,心中哀愁。
乾隆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749年,袁枚的父亲去世。袁枚干脆辞官,开启了提前退休的生活,购置随园。
没钱花了,出去短暂地上一段时间班,也就是做官,攒了点钱又辞官不干了,继续在随园躺平,这生活可以说是十分惬意了。
而袁枚离了官场,也确实是惬意的。】
众人不解,袁枚既然能够做出政绩,又有贵人提拔,为何当不上大官?不过想到当朝皇帝是上过败家皇帝榜的乾隆皇帝,也就好理解了。
袁枚当不上大官,升迁无望,可能与当时的官场情况有关。
乾隆皇帝连贪官污吏都重用。
官场腐败,也难怪袁枚升迁无望,除非袁枚也随波逐流,加入贪官的队列当中。
真是这样,袁枚就不会上榜了。
【袁枚爱写诗,倡导“性灵说”,从《所见》这首诗可以看出来是乾隆皇帝比不了的,文笔在当时和纪昀,也就是纪晓岚齐名。
他在随园的时候,广收弟子,到了古稀之年开始招收女弟子。】
宋朝之前的君臣们不觉得袁枚招收女弟子有什么,宋朝之后的君臣则是炸开了锅,觉得袁枚定是居心不良,借教学之名行猥亵之实,老不正经。
可怜了那些女弟子,一生都毁了。
【宋朝以及之前的女性可以读书,可以光明正大的以女子的身份参加科举考试,比如林幼玉和吴志端。
只可惜,身为女子,考上了也不能像男人那样当官。
金、元之后的朝代,考生要脱光了搜身,自然也就不许女子参加了,女扮男装参加也是行不通的,也瞒不过。所以女性女扮男装参加科举,以求某得一官半职,还得是赶在唐、宋时期,朝廷对科举管控较为松懈的时候。
明清时期是对女性压迫最为严酷的时期,更是出现了一句深受当时男性喜爱的名句:“女子无才便是德。”
袁枚的行为无异于突破世俗的观念。】
【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男人,可以说只是把女性当成生育工具,或者是打理后宅的工具人。
现代人讲究自由恋爱,希望伴侣是灵魂伴侣,首要条件就是能够谈得来,文化人和文盲共同生活是十分痛苦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偏远地区的老人没上过学,说方言,但hu、fu不分,沟通都成问题。
而且文盲多半偏执,固执己见,不讲道理,生活在一起是种折磨。
咳咳,我们的祖先经历了明清的荼毒,传到了我们这一代,也难免怀疑袁枚招收女徒弟的用心是否不良?袁枚的年龄不能代表什么,古稀之年就算没有生育能力,也难保没有色心,而真正能为袁枚正名的是袁枚的女学生。】
天幕上出现了赵艳雪的诗:《悼金夫人》。
“逝水韶华去莫留,漫伤林下失风流。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不许人间见白头”这一句诗可以说是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但是极少有人知道这句诗是何人所写。写出这句诗的,正是袁枚的女徒弟。
由此可见,袁枚是真的教了女徒弟东西的。这个老师,当的不是徒有虚名。】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嘉庆三年,也就是公元1798年,袁枚去世,享年八十三岁。】
【本期视频盘点就到这里,六大诗人系列已经盘点完了,希望大家多多收藏、点赞、投币支持。
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哟。】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粉红色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关注、投币。
第140章
这天下午,天幕在众人的期待中终于又给大家带来了惊喜。和往常一样的时间,天幕异像再度出现。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午后时分,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个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世家的消亡》。
各朝各代的世家子弟们:“???”
【哈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视频开始前先感谢各位观众,上期视频点赞和投币都超出了预期,作者菌非常开心。
这期视频,作者菌推出了特别节目——《世家的消亡》。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魏明帝曹叡十分欣喜,这可真是太惊喜了,真是瞌睡了就有人送枕头。
东晋的皇帝们也是十分惊喜。
与之相对应的世家大族子弟,脸色就不怎么好看了,“铁打的世家,流水的皇帝”要终结了吗?
【古代的爵位都是世袭制,代代相传,哪怕是传到某一代无后了,也要从旁系过继子弟继承爵位。好比萧何的后代,数次都是从旁系过继,以保住爵位。
长此以往,这就导致这些王侯成为了显赫世家。
到了魏晋时期,朝廷的官员任命大多是由世家出身的人担任,因为世家垄断了官场。而世家之所以能够垄断官场,就是因为当时的生产力落后。
纸张昂贵,书籍全靠手抄,读书的成本太大,普通百姓根本就读不起书,也没有接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像这种读书至上的宣传,对读书不重视,只看中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
世家财大气粗,族中子弟读得起书,而当官总得识字吧?也就是垄断了官场。】
汉高祖刘邦想到萧何的子孙后代中出了两位开国皇帝,羡慕了,不过转念一想,他有汉光武帝刘秀和汉昭烈帝刘备啊,也就不那么羡慕了。
萧何:“……”一点都不想此时此刻被天幕提及。
魏明帝曹叡泄气了。
归根结底,还是当朝的造纸水平不行啊,没有办法普及到平民百姓手中。解决了纸张问题,还得解决书籍问题;解决了书籍问题,还得解决老师稀缺的问题。
隐士大儒给普通百姓教书,想都不敢想啊。
【正所谓,天塌下来,先压死个高的。晋朝之后,经历了动乱的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南迁,但是被杀得七零八落;唐朝之后,经历了五代十六国更为混乱的时期,世家大族又被杀了一波。
清朝末年,国家需要“师夷长技以制夷”,需要培养空军,而识文断字,有条件进军校,有条件去留学的都是世家大族,因为保家卫国再度牺牲了一波。
到现代,似乎再没听说过谁是世家大族出身了,也可能是与平民的差距拉开太大了,平时根本接触不到,隐世大族也不会被媒体报道。】
【咳咳,作者菌认为,古代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提高,知识的普及,以及科举制度的出现。】
魏晋时期的皇帝们破防了。
他们迫切地想要找到一个与世家抗衡的办法,十分期待天幕能够给出一个方案,结果却是他们目前做不到的方案。
所以,后世的造纸术,印刷术之类的能不能传授一下?
天幕仿佛是听到了他们的心声,天幕上出现了古代的“四大发明”,十分详细地展示了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的制作方法。
宋朝之前的君臣们欢呼雀跃。
秦始皇嬴政之前对火药已经有所研究,制作出了烟花爆竹,天幕提供的制作方法对秦朝的工匠来说只是提供了一个正确的思路,并没有什么技术上的难题。
正所谓一口吃不成个大胖子。
天幕提供的技术是循序渐进的,从最基础的开始教起,由浅入深。
魏明帝曹叡激动的心情无以复加,天幕已经替他解决了最难解决的技术难题,剩下的就看他能不能说服有才学的大儒兴办学堂了。
大儒教有些底子的学生,学生再教没有基础的百姓。
宋朝之后的君臣们对这“四大发明”都习以为常了,他们还有更为先进的活字印刷术、造纸术,元朝还能做出火器来。
他们对后世的发明很感兴趣,希望天幕能透露一二。
【唐朝的科举只是多了一条做官的途径,而且主要也不是看科举考试的成绩,并没有废除之前的官员选拔方式,主要还是靠名士推举。
这使得很多有才华的人当不上官。
到了宋朝,宋太宗赵光义推广武则天的糊名法,使科举考试更加的公平,主要也是因为宋朝主要的做官途径是科举入仕,在选拔官员上更为看中科举考试的成绩,管的也就相对严厉了。
这也是武则天时期,糊名法无法推广的原因。
录取名额都是内定的,把名字糊了,怎么确保之前选定要录取的人能够顺利录取呢?
糊名法看似是为了维护科举考试的公平,其实只是迎合需要罢了,若真是为了维护公平,早在武则天时期就应该推广了,而不是如昙花一现般短暂。】
秦始皇嬴政想到天幕展示的四大发明,将其推广开来,秦朝实行科举取士也不难。
魏晋的君主们觉得应该重视对平民的教育,试图从世家的口中抢下一块肉来。唐朝的君臣们觉得是应该重视科举了,这对他们来说不难,阻力不会很大,并不,是道阻且长啊。
实行愚民政策的清朝君臣们:“……”
删书、毁书、改书,不让百姓们接触科技,以免将来不好管教。
【唐宋之后,越来越多的寒门入朝为官,甚至如宋朝诗人所作的诗句中所说:“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有真正的平民百姓通过读书当上官员。
这些寒门子弟要与世家斗也不容易,这就形成了宗族。
在古代,宗族是相互团结,培养族中子弟,如比范仲淹成立范氏义庄,培养宗族子弟,以保宗族长盛不衰。
宗族能为子孙谋福利,族中长老能够行使的权力也就随之变大了,有了私牢这种糟粕。
当然,现在是依法治国的时代,更为民主一些。】
各朝各代的君臣们觉得依法治国就是个笑话,不说先秦时期商鞅制定律法,太子犯错,却是太子的老师受罚,公子虔和公孙贾遭了殃。
到了汉朝,太子刘启因为一点小事用棋盘砸死吴国的太子也是啥事没有。
或许在后世,能够真的做到依法治国吧。
【魏晋至隋唐时期,君主们意识到世家的权势过于庞大了,开始扶持寒门,和世家做斗争,但魏晋时期是以失败告终,隋唐时期有了科举制度要好点,真正成功的还得是宋朝及以后的朝代,科举实行糊名法,从民间选拔人才。
而这么做能够成功的前提是,国内有足够多的人识字,读得起书。】
众人一想也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次数增加了,录取的人数也相应的增加了不少,官位更是僧多粥少。也算是看明白了,世家并不是消亡了,而是不再垄断官场,有了更多的寒门子弟或者是平民百姓当官。
想让寒门子弟或者是平民百姓当官与世家作斗争,就得普及教育。
看完就一个感触:读书很重要。
天幕上出现了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以及元朝火铳的制作方法。除了这些,还有一些较为先进的农具制作方法,以及一些植被的栽培技术。
这一次,天幕吐出来的知识很实用。
明朝的君臣们:“……”天幕倒是展示一些他们不会的先进技术啊!他们有更为先进的造纸术,别说火铳了,连大炮都有。
清朝的君臣们不稀罕,巴不得这技术消失才好。
【本期视频盘点就到这里,六大诗人系列已经盘点完了,希望大家多多收藏、点赞、投币支持。
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哟。】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粉红色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关注、投币。
各朝各代的君臣们在这一期视频中收获良多,摩拳擦掌地想要将“四大发明”发扬光大。
秦始皇嬴政在研究火药方面已经小有成就,将目光放到了造纸术和印刷术上面,以及和农学有关的知识上面。想要普及教育,不光要降低百姓们的读书成本,还得降低百姓的生活成本。
饱暖思□□,吃饱了才有心思去读书。
太子扶苏十分欣喜,有了这些先进的农具以及农作物的栽培技术,能够大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改善百姓的生活,生活好了,也就有闲钱,有闲时去读书。
看来秦朝实行科举制度也不是难事。
就是这天幕异象结束的太快了,如果能够反复观看就好了,也好将学到的知识巩固一下。
魏晋时期一些想要有所作为的皇帝们亢奋了,发展科技,普及教育,推行科举制度,能够解决他们现在所面临着的难题。
难点在于,一些珍贵的藏书都在世家大族手中,怕是不肯轻易拿出来印刷推广。
若是这天幕能够面向所有百姓就好了,不讲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而是作为一个涵盖天文、地理、农业、工艺、古籍等各方面的教学视频,让众人学习。
莫说书籍,连老师都可以省了,全国的子民一起上课。
当然,这是异想天开。
汉孝怀帝刘禅利用镜子反射的原理,成功地让天幕异象面向全国的百姓。原本不是盘点他的相父,不这样做的,在看到天幕在展现后世先进的农业知识时,便像以往一样,让百姓们也看一看。
【请收藏魔镜小说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