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康、雍、乾三朝的皇帝在太医的极力救治下终于醒了过来,在看过了天幕盘点的文字记录后差点又晕过去。


    不是他们心理承受能力低,而是后世的那种局面,谁遭得住啊?


    康熙帝和雍正帝还好说,并没有封禁《天工开物》,无需过多的纠结,只要揍儿子就行了。乾隆皇帝则是犹豫不决,封禁《天工开物》自然有他的考量,难道要解封?但是科技水平提高了,百姓造反压不住怎么办?


    洋夷面见他们的君主都不行三跪九叩之礼,面见他也是毫无礼数,令他不喜。


    他担心解禁这些书不利于统治。


    这天下午,天幕在众人的期待中给大家带来了惊喜。和往常一样的时间,天幕异像再度出现。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午后时分,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个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犯颜直谏的魏征不仅仅会犯颜直谏》。


    唐朝的君臣们高兴了。


    早上天幕又将唐玄宗李隆基拉出来批评,众人情绪正低迷着,下午终于有给他们唐朝长脸的人物出场了。


    【哈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视频开始前先感谢各位观众,上期视频点赞和投币都超出了预期,作者菌非常开心。


    这期视频,我们来盘点富有谋略,文采斐然但却是以犯颜直谏出名的魏征。】


    【我们对魏征的认识,来源于语文课本上的《谏太宗十思疏》,也就给魏征贴上了标签——犯颜直谏的谏臣。】


    天幕下的众人在天幕之前的盘点中得知魏征是一国宰相。


    各朝各代的君臣们:“……”魏征是丞相啊,有治国之才,怎么会只是个谏臣?懂了,后世的学生不读史书。


    唐朝之后的君臣们对魏征的了解可以说比天幕异象将要盘点的还要详尽。可以说历朝历代的君臣们但凡有才学,饱读诗书的,都读过史书,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了如指掌。


    但他们还是期待天幕异象的出现。


    因为天幕异象在盘点一个人物一件事的时候,往往会涉及一些他们所不知道的后世之事,以及后世有能够借鉴的科技与制度;因为天幕异象在历朝历代都有出现,观看天幕盘点的时候可以想象古人和后人都在和他们一起观看的满足心理。


    陆游有诗云:“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他们的愿望很简单,只是想让先人们知道后世之事,生前抱有遗憾,死后可以瞑目,而天幕异象满足了他们的愿望。当然这些人中不包括亡国之君和奸臣。


    【冷知识,魏征曾当过道士。


    魏征出生于公元580年,也就是北周大象二年,隋朝建立的前一年,父亲是当官的,家境不错,有读书的条件。但是好景不长,魏征十余岁时成了孤儿,家道中落,生活贫困。魏征不工作赚钱,扔旧喜欢读书,离开家去当了道士。】


    洪武大帝朱元璋觉得这经历有点熟,不过他是出家当和尚,得守清规戒律。


    原本和尚和道士都没有一堆的戒律约束,南朝皇帝梁武帝萧衍,金朝出现的全真教,这两强行分别给和尚和道士定下了清规戒律。


    魏征出家当道士,只是单纯的离开家去道观,没有清规戒律的约束。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魏征年近四十,加入了鼎鼎有名的瓦岗寨,成为李密麾下。有句俗话:“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魏征饱读诗书,正是派上用场的时候,但是李密只看中魏征的文采,让魏征写奏疏,却对魏征提出的计策不予采纳。


    是魏征的计策不好吗?是李密没有识人之明。


    从李建成听从魏征的计策出去立战功可以看出来,魏征的计策还是可以肯定的。】


    【魏征在李密这里是掌管文书的,献策是幕僚该干的活。魏征见李密不听他的计策,转而向李密的长史也就是李密的幕僚郑廷页献策,结果郑廷页也不听他的计策,气得魏征拂袖而去。


    一个两个都不听魏征的,李密最后失败了,投降了唐军。】


    天幕下的众人觉得魏征对李密是真的仁至义尽了。


    魏征以一个书吏的身份献策,李密不听,魏征并没有放弃,而是找上了李密的幕僚,结果李密的幕僚也不听魏征的计策。


    李密不能知人善用,败得不冤。


    【魏征跟着李密没有前途,随李密投降了唐军,为唐军招降了还在跟着李密混的徐世勣,也就是李勣。之后,被窦建德俘虏的时候,窦建德也只是看中了魏征的文采,任用魏征为起居舍人,记录日常事件。


    李建成听说魏征文采好,便将魏征招入麾下,可不是让魏征来写诏书的,而是让魏征替他出谋划策,当他的幕僚。


    一个两个三个都是看中了魏征的文采,可见魏征的文采是真的十分出众,而这三人中只有李建成有识人之明,是魏征的伯乐。


    不过李建成没有听从魏征的建议当机立断对李世民下杀手,让魏征失望了。


    极有可能是李建成知道李渊不会废他这个太子,所以没有必要对李世民痛下杀手,给李世民下毒也不是见血封喉的毒药,似乎只是想要李世民变得病弱,变得残疾,再不能与他相争,只是没有想到李世民会对他下杀手,还成功了。】


    天幕下的众人为李建成感到可惜,如果不是遇到了二凤,也会是一代明君。


    慈不掌兵,李建成缺乏杀伐果断。


    【唐太宗李世民同样听说了魏征的才名,封魏征为谏议大夫。魏征有了在李建成这里的履历,出名的就不仅仅只是文采了。】


    天幕上出现了一段视频:


    [唐太宗李世民怒气冲冲地道:“好你个魏征,挑拨我和兄长的关系。”


    魏征满脸地不服气:“是皇太子不听我的,他若是听了我的,必然不会有今日之祸。”


    李世民懂了。


    兄长不听魏征的话,自取灭亡。他不能重蹈兄长的覆辙,他要听魏征的,那就封魏征为谏议大夫吧。]


    【魏征的谏言涉及军事和治国方针,要知道李世民在成为皇子之前就是战绩卓著的将领,魏征能够在军事上进行谏言,可见其军事水平。


    李世民评价魏征,“安国利民”,可见魏征还有经国之才。他还主编史书,二十四史中的《隋书》就是出自他手。


    历代修史的都是文学素养极高之人,比如司马迁,班昭,蔡邕,欧阳修等等。】


    魏王曹操想到蔡邕被王允杀害,悲从中来。原本他能够看到伯喈的《续汉书》,可惜了。


    【魏征性格耿直,却也不是太过于执拗,非要死谏。


    他曾向李世民透露过自己想当良臣,而非忠臣。良臣,好比舜的臣子稷、契、皋陶,君臣相得益彰,成为美谈;忠臣,好比夏桀和商纣的臣子龙逢、比干,忠臣被杀留得美名,君主得千古骂名。


    这话一出,李世民敢杀魏征吗?


    魏征也曾说过,他敢于谏言,是因为皇帝是明君,愿意甚至是引导他进谏,如果皇帝不听他的谏言,他不会再进谏,也不敢再进谏。】


    唐太宗李世民心道:他是皇帝,有何不敢?只是魏征有安邦定国之才,他舍不得杀,并非是因魏征一句话而不敢杀。


    而且,魏征谏言的时候引经据典,学识渊博,说的头头是道,确实能让他信服。


    古人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前面提到狄仁杰无心插柳柳成荫,只是短暂地断案了一段时间,成就了神探的美名。魏征也曾奉命处理过长期积压没有判决的案件,虽然不是专业人士,对律法不熟,但是处理案件时能够让人心悦诚服。


    魏征是一位谏臣,更是一位能臣。】


    众人一想,确实啊,没有做过的事情,不熟悉的事情,都能够处理好,让各方面都满意。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七年,也就是643年,魏征病故,享年六十四岁,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李世民亲自为魏征撰写碑文,作挽词十首,表达对逝者的深切哀悼。


    但是吧,不久之后太子李承乾谋反,魏征推荐的侯君集参与谋反,杜正伦也牵涉到了谋反案中。


    李世民想到魏征曾说侯君集与杜正伦有宰相之才,结果却参与了谋反,越想越气,将魏征的墓碑给推倒了,还取消了自己女儿和魏征儿子的婚约。


    两年后,李世民亲征高丽,没能灭亡高丽,感叹魏征去世后再也没有人能够对他进行劝谏,想到魏征的好,又重新为魏征立墓碑。


    墓碑倒了能够再立,但是公主的婚事吹了就吹了,驸马换了人。


    魏征想不到在他临终前李世民给他看的未来儿媳妇,在他死后并没有成为他的儿媳妇。】


    人到暮年的汉武帝刘彻没想到李二凤这么的孩子气,若是他推倒了墓碑,哪怕明知道自己错了,也不会再立起来。好比他痛失太子刘据,令他头脑清醒了,但是注定要辜负刘据。


    唐太宗李世民将魏征比作巩固汉太子刘盈的商山四皓,若是魏征的寿命比他长,太子李承乾不会谋反。


    稳固李承乾太子之位的魏征走了,高明慌了啊。


    【本期视频盘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哟。】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粉红色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关注、投币。


    第122章


    第二天一早,天幕异像如期而至。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个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六大诗人系列》。


    众人纷纷猜测这次上榜的会是谁?


    【哈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视频开始前先感谢各位观众,上期视频点赞和投币都超出了预期,作者菌非常开心。


    这期视频,我们来盘点“六大诗人系列”,闲话不多说,我们进入正题。】


    天幕上出现了六个大字:唐伯虎点秋香。


    明朝之前的君臣对唐伯虎有印象,就是在画上题字:“画上荷花和尚画”的人,不得不说那一手书法在书法大家眼中勉强能够入眼,就是不知道诗文水平如何?


    明孝宗朱祐樘对唐伯虎有点印象,这不是牵扯进科举舞弊案的举子吗?


    吴中四才子此刻正巧齐聚一堂。


    文徵明拍了拍唐寅的肩膀,宽慰道:“伯虎兄,天幕异象显示你是六大诗人之一,相信朝廷不久就会大赦,允许你重新参加科考。”


    祝枝山也说道:“是啊,子畏不要丧气,你还是有希望的。”


    唐寅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诗才远不如李白,曾作《把酒对月歌》,几乎是句句夸耀李白的诗文。没有想到自己能和“诗仙”李白上同一个榜,大喜过望,从科考失利的颓废中走了出来。


    摊上科举舞弊案是他的大不幸,上“六大诗人”榜是他的大幸,可以说二者都是能够改变他命运的大事。


    徐祯卿看唐寅那样子,暗叹:都高兴傻了,看来不用再安慰了。


    【说到唐伯虎,我们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风流才子,以解元的身份卖身入华府做书童,追求华府的婢女秋香。虽然没有一首诗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但却是家喻户晓。】


    唐朝之前的君臣们疑惑,解元是什么身份?


    唐宋之后的君臣们纷纷皱起了眉头,认为唐伯虎这么做丢了读书人的脸面,有辱斯文。


    明孝宗朱祐樘:“???”自甘堕落!


    看好唐寅才华的长辈们个个吹胡子瞪眼,不愿意相信这么荒唐的事情。


    祝枝山用奇怪的眼神看向唐寅。


    他知道唐寅好色,但没想到唐寅这么重口味,直接来场姐弟恋,不,是恋母癖。


    文徵明和徐祯卿不知道秋香是谁,好奇秋香是有多美,以至于做出这种事情来,不是,就是秋香美若天仙,也不能为了追求她入贱籍啊。


    唐寅连连摆手:“你们这么看着我作甚?我哪能啊,没有的事。”


    三人均不相信唐寅的话。


    天幕异象是预示未来,现在没有不代表以后没有,想到唐寅的风流,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唐寅:“……”解释不清了。


    他连小吏都不愿意当,又怎么会自甘堕落地去华府当下人?真是荒唐。


    可他这么说了,三位好友都不信。


    徐祯卿琢磨着,这要是换了文徵明,他是万万不信的,哪怕天幕异象是预知后来之事,他也抱有怀疑的态度,但是唐寅嘛,很有这个可能。


    祝枝山恍然大悟,说道:“难怪你作《我爱秋香》一诗,原来早就有预谋啊。”


    “我画蓝江水悠悠,爱晚亭上枫叶愁。秋月溶溶照佛寺,香烟袅袅绕经楼。”三人想起唐寅的这首诗,虎躯一震,还真的是。


    文徵明更是问道:“你打算什么时候去华府?”


    唐寅暴躁了,说道:“我连华府在哪里都不知道,去什么去?”说着,他看向祝枝山说道:“希哲,你是知道的,秋香是妓子,她根本就不在华府。”


    祝枝山摸着下巴,说道:“现在不在,也许以后就在了。”


    唐寅:“……”天幕坑我。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仿佛吃了柠檬,心里酸酸的,同样是没有一首诗入选教材,他没能以诗人的身份上榜,唐伯虎却以诗人的身份上榜了。


    【当然,唐伯虎点秋香只是电影,当不得真。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可以用五个字来形容,“好惨一男的”。】


    唐寅急于向好友证明,说道:“看吧,我说没有的事,你们还不信。”


    祝枝山觉得有点遗憾,不是真的啊。


    他与秋香年龄差距并不是很大,年少时有幸见过秋香风华正茂时的美貌,心生向往,曾为她作诗赞美。


    还以为好友能抱得美人归呢,哦,对子畏来说是多了个娘。


    向来洁身自好的文徵明说道:“唐兄,我们为何不信你,你该反思一下了。”


    唐寅:“……”


    【唐寅,字伯虎,又字子畏。由于他弟弟唐申字子重,他很可能是先字伯虎,后又改成字子畏。


    唐寅生于寅年己卯月,唐申生于申年,整整间隔六年。


    唐申比唐寅小六岁,很可能唐寅用伯虎这个字用了五六年,等到唐申到了取字的年龄之前,改成了字子畏。如果不改的话,唐申可能就不是字子重,而是字叔豹了。


    也有一种说法,伯虎这个字是唐寅在一两年内丧父丧母丧妻丧子丧妹之后给自己改的,取自伯虎星中的伯虎。


    伯虎星二十八宿中的凶神。】


    唐太宗李世民:“……”习惯了。


    各朝各代的君臣们感叹唐寅不幸的同时,想到还好是集中在一两年内亲人相继离世,不然啥事都不用做,光守孝了。


    人的悲欢并不相通,有人听到“叔豹”这个字忍不住噗呲一声笑了出来。


    明孝宗朱祐樘唏嘘不已,这唐寅确实挺惨的。


    唐寅的三位好友一致认为,唐寅的字是在丧父丧母丧妻丧子丧妹之后,觉得“伯虎”这字不吉利给改的。


    男二十而冠,开始取字。


    唐寅家中生变故的时候,其弟唐申虚岁才十九,未到取字的年龄。


    【唐寅的祖上是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唐俭,虽说名气远不如同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魏征、李靖、房玄龄、杜如晦、秦琼、长孙无忌、程咬金等人,但是他有个十分出名的后代——唐伯虎。


    好比杜甫的祖上是杜预。


    杜预在唐朝非常出名,杜甫以有这么个祖宗为荣,时常挂在嘴边写进诗文里。但是在现代,杜甫家喻户晓,杜预反倒是寂寂无名。


    作者菌盘点了这么多的人物,发现古代名人出身都不俗,身份最差的,祖上高低也是个县令。


    其实我们的出身也不俗。


    只要我们出名了,就会有人扒出我们的祖上也是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的某某名人,再不济大小也是个当官的,比如县令。


    我们出名了,寂寂无名的县令祖宗也就出名了。】


    天幕下的众人:“……”说的这么复杂,这不就是光宗耀祖嘛。


    洪武大帝朱元璋觉得就是在舔着脸攀亲,那么久远的远祖,族谱都不靠谱了,查无实证,什么祖宗是名人,分明就是随便找个同姓的名人认作祖宗。


    他就不干这样的事。


    【言归正传,唐寅在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485年考中了秀才,以府试第一名的成绩成为了苏州府府学附生。


    在古代,并不是考中了秀才就能有还算可观的钱粮补贴,只是有那么点灯油钱。


    还算可观的补贴的名额有限,唐寅是替补中的替补,得先替补成增生,再替补成廪膳生。


    不过,虽然只是附生,但是参加乡试的资格还是有的。如果唐寅的家中没有突遭变故,因亲人的相继离世颓废了几年,他在乡试中举很可能会更早,很可能进京会试时就不会摊上科举舞弊案了,有个光明的前途。


    当然,只要他不和徐经一起考试,也就不会摊上舞弊案,毕竟唐寅没钱贿赂考官。】


    明孝宗朱祐樘没想到唐寅在府试中也是第一。


    按道理来说,唐寅在府试中是第一,乡试中是第一,在会试中不可能落榜。


    解元都落榜,这在会试中发挥的得多不稳定?


    唐寅和徐经都不在录取之列,所以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二人舞弊了,毕竟舞弊的目的是高中,结果都没有录取,不是舞弊了个寂寞?


    所以定罪也不是按照舞弊罪定罪。


    不过,也幸亏唐寅在会试中发挥不好,不然科举舞弊就是板上钉钉了,说不清了。他现在觉得获得府试第一,乡试第一的唐寅,根本没有必要舞弊,倒是徐经这个商户舞弊的可能性很大。


    因舞弊案被罢官的程敏政骂骂咧咧:鬼才泄题了,他冤枉。


    【古代学子通过府试后成为秀才,秀才虽然有一系列的特权,但是不能做官,只是有了参加乡试的资格。通过乡试之后成为举人,就能够做官了。而解元,是乡试第一。


    府试要考三场,三场都通过才能成为秀才。


    可以说古代的府试,相当于现代的小升初,中考,高考。现代的大学生相当于古代的秀才,有了考公的资格,考上公务员就能当官了,有了当官的资格,好比古代的举人,在晋升职级之后成为正式的官员。】


    宋朝之前的君臣们:“……”普通人想要当官,考试越来越多了啊。


    不过也能理解。


    后世人多了,而官位就那么点,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当然要通过考试层层选拔筛选了。


    【唐寅和徐经科举舞弊,说冤也不冤。明朝的科举和唐朝有很大的区别。


    唐朝的举子进京考试,可以先去拜访考官,投书干谒自荐,得到主考官的赏识榜上有名也就有希望了。至于是拿出自己作品求得主考官青睐,还是拿出自己的积蓄求得主考官青睐,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明朝的举子进京考试,在考试成绩出来之前,最好还是不要去见主考官。


    徐经是商户出身,家里钱多,在考试之前上赶着去给主考官送钱,你说没有买试题舞弊,谁能相信?徐经自己去也就罢了,还和唐寅一起去,拉了个垫背的,终身不能参加科考不得录用有了个伴。


    冤枉吗?若是懂得避嫌,在考前不去面见考官,不送财物不就没这回事了?


    也确实冤枉,毕竟会试结果是唐寅和徐经都落榜了,不在录取之列。考官程敏政拿了钱不办事,没有让唐寅和徐经高中。考官之一的李东阳在录取的名单中没有看到唐寅和徐经的名字,唐寅、徐经和程敏政三人谁也没有承认泄题了,科举舞弊案也就查无实证。


    死不承认,也无证据。


    唐寅和徐经是不是真的舞弊了,也就无从得知了。当然,大家还是偏向于获得乡试解元的唐寅是无辜的,只是被满身铜臭的徐经连累了。


    毕竟,解元需要舞弊吗?】


    第123章


    天幕下的众人并不认同,解元就不需要作弊了?会试是全国的举子竞争那少数名额,即便是解元,也不能保证百分百就能高中。


    不说别的,唐寅在会试中确实是落榜了,而不是因为舞弊所以会试录取的名次无效,是实打实的落榜。


    【《明史》记载唐寅生平的时候,写道:徐经贿赂程敏政的家僮,也就是贿赂程敏政的私奴,得到了试题。


    且不说一个奴仆能够得到科考试题这么机密的文件有多离谱,就说《明史》在记载程敏政生平的时候,写道:有没有舞弊,这事做的太隐秘了,无从知晓。


    两个相反的结论,自相矛盾。


    这两个结论,都不影响唐寅是无辜被牵连的。记载程敏政生平的时候,对舞弊一案模棱两可,可以说是莫须有,那就肯定与唐寅无关。记载唐寅生平的时候,是说程敏政泄题事迹败露,说的话连累了唐寅。


    唐寅是苏州解元,乡试的主考官梁储对唐寅十分欣赏,还在程敏政面前夸赞唐寅。程敏政见了唐寅的文章,同样十分的欣赏,以至于后来在看到写的比较好的考卷的时候,脱口而出必然是唐寅所作。


    这就给唐寅招祸了。


    当然,《明史》中记载的是“语连寅”,具体程敏政说了什么,不得而知。


    夸赞唐寅的考卷也只是猜测。


    也就是说,《明史》中斩钉截铁徐经舞弊了,唐寅只是被牵连的那个。】


    明孝宗朱祐樘琢磨着,或许可以给唐寅再次参加科考的机会,毕竟天幕异象都说唐寅冤枉了。


    有神迹为唐寅下场辩白,足以堵住天下悠悠学子之口。


    被罢官的程敏政越看越气,这《明史》是哪个大聪明写的?不能确定的事情,那么笃定徐经贿赂了他作甚?平白污他清名。


    祝枝山相信自己的好友不会舞弊,认为是有仇富的有意针对徐经,唐寅只是被牵连了。


    不过,徐经也确实不该在考试之前去考官府上。


    【徐经寂寂无名,但是他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后代,就是以游记入选语文课文的旅游达人徐霞客。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虽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但也不是绝对的。


    李白、杜甫享有盛名,但是他们的后人没有名气。】


    天幕下的众人觉得会有的。


    后世只要有姓李的姓杜的名扬天下,然后说是李白或杜甫的第多少代后人就行了。


    毕竟这么久远的事,查无实证。


    只要同姓,就可以随便攀亲。按天幕的说法,承认母系也是自己的直系祖宗,那么即便是不同姓的名人,也可以是自己的祖宗。


    【作者菌翻了一下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499年,唐寅和徐经参加会试的那一年,会试的录取名单,没有一个认识的,不经怀疑唐寅为何没能录取,以唐寅的才华,不应该啊,难道以他的才华还不如榜上那些寂寂无名的人?


    随后一想也就释然了,明朝的名人本就不多。


    古代人想要在现代家喻户晓,要么写出惊艳的诗文,且得以流传到几百上千年后,入选课本教材;要么在影视剧中成为主角,或者是能够让人记忆深刻的配角。


    没听说过,不代表那些人的才华不如唐寅。


    作者菌将唐寅作为明朝的诗人代表,放进“六大诗人系列”进行盘点,不是因为他是明朝最出色大诗人,而是因为他在现代颇有名气,因为“唐伯虎和秋香的爱情故事”被拍成了多部电影和电视剧而出名。


    唐寅最出名的不是诗文,而是绘画,诗文也还能过得去。】


    天幕上出现了唐寅的《桃花庵歌》。


    天幕下的众人看了这诗,纷纷点头,确实是还过得去,虽然比不上曹植、陶渊明、李白、苏轼等前几位盘点的诗人,但也不是很差,碾压乾隆、朱元璋的诗没有问题,和刘邦的诗相当。


    【唐寅是著名的画家、诗人、书法家。在绘画上,和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在诗文上,和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祝允明就是祝枝山,姓祝,号枝山。好比张仲景,字比名要出名,祝枝山是号比名出名,比字更出名。】


    祝枝山:“……”好嘛,果然都关注他的手指畸形。


    【唐寅以虚岁十六岁的稚龄,考上了秀才,为府试第一名,在经历了家中亲人相继离世的变故之后,以虚岁二十九的年龄考中了举人,为乡试第一,可以说是年轻有为。


    人生得意时娶了第二任妻子。


    如果唐寅没有摊上科举舞弊案,在成为举人之后再安心多学习几年,很有可能三元及第。


    也许,唐寅三元及第之后,便不会有人编排他追求秋香的故事,也不会以卖画为生,也就在后世不再家喻户晓。


    古代三元及第的,没有一个家喻户晓的。


    嗯,作者菌看了名单,没一个听说过的,自然也就不是家喻户晓。】


    唐寅热切地期盼当朝皇帝能够因为天幕异象,再给他科考的机会。他要三元及第,哪怕只是高中进士也行,不要家喻户晓这种虚名。


    【科举舞弊案发生后,唐寅被取消了继续科考的资格,贬为小吏。


    唐寅耻为小吏,不愿意去就职。


    前面说到,秀才不能做官。考上了举人之后是可以当官的,但是起点低,只能当小吏。


    不是唐寅的才能只能当个小吏,而是以他落榜考生的身份,只能当个小吏。若是他能继续科考,考中进士,最差也是九品的官,而不是不入流且地位低下,负责跑腿,读书人不愿意当的吏。说他不屑当一员小吏是眼高手低,自视甚高,嫌官小不愿为百姓办实事就有点过了。


    好比让名校毕业生去做刷盘子的工作。


    不是只能胜任刷盘子的工作,而是被限制了只能从事这一行业。


    别说乡试第一的唐寅了,就是现在的大学生去从事服务行业当保洁,也很多人不愿意啊。兼职干干无所谓,主职干这个,十八年的书白读了?幼儿园至少两年,中小学十二年,大学四年。


    这能说是眼高手低吗?


    大学生找不到工作都放不下身段去刷盘子去扫地当主职,更何况是乡试第一的解元。】


    天幕下的众人:“……”虽然“吏”处在官场的最底端,没有什么升迁的希望,最高也只能做到七品官,基本上升到八品九品也就到头了,但是也能捞着油水,是普通百姓花钱买也要买到的职位,哪有天幕说的这么不堪?


    当然了,不贪不油滑,确实是个苦差事。


    【唐寅科举无望,又不愿意去当普通百姓望尘莫及的吏,回到家之后和家人不和。唐寅脾性疏狂,和妻子不和就休妻,穷困潦倒之际,靠卖画为生。


    画画嘛,都懂,物以稀为贵。


    作者活着,画不值钱。作者故去了,画就老值钱了。


    唐伯虎卖画只勉强够他花天酒地,连房子都是好友集资帮他建的。在几百年后的今天,唐伯虎的画被卖到了几十亿元的天价。】


    天幕上出现了唐伯虎的画作。


    【虽然唐寅落魄了,但是才华还在。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九年,也就是公元1514年,宁王打算谋反的时候,就邀请他去当幕僚。


    唐寅和李白一样,人到中年,忽然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了,还以为是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以为自己大展拳脚的机会来了,兴冲冲地去了。他又比李白看的通透一些,察觉到了宁王是想造反,便装疯卖傻以求脱身。


    “露其丑秽”大概是当众露鸡的意思吧。


    宁王觉得辣眼睛,把唐寅这尊大佛请来还不到一年,就又给送走了,所以几年后造反失败的时候,并没有牵连到唐寅。】


    明孝宗朱祐樘:“???”宁王?是哪个宁王?朱宸濠?唐寅和徐经科举舞弊的这一年,朱宸濠袭封宁王,会是朱宸濠吗?还是朱宸濠之后的下一任宁王?


    看来他要早做准备了。


    接收了好友同情目光,当众社死的唐寅:“……”得儿,这事经天幕这么一说,历朝历代都知道了。


    记住宁王是想造反,将来坚决不去。


    不过有了天幕预知未来,宁王很可能现在就会被治罪,他装疯卖傻的事情不会再发生了。但是,现在大家都知道了,等于已经发生过了。


    这真的是诗人系列的盘点吗?不是当众给他难堪?


    明武宗朱厚照通过天幕异象提前几年得知宁王朱宸濠会造反,当即做出应对。同时觉得唐寅不愿意为宁王效力,值得嘉奖,应该再给唐寅科举的机会。


    宁愿自污,也要离开宁王,看来对朝廷的忠心可嘉啊。


    【唐寅被宁王送回之后,在好友的帮助下建造了桃花坞,自称桃花庵主,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


    嗯,在桃花树下喝酒。】


    天幕上再次出现了唐寅所作的《桃花庵歌》。


    【本期视频盘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哟。】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粉红色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关注、投币。


    明孝宗朱祐樘看完天幕盘点,相信唐寅忠心,觉得是该再给唐寅科考的机会,当即就拟旨,对唐寅进行特赦。唐寅冤不冤的不是重点,既然是忠臣,还是应该给机会的。


    机会已经给了,能不能抓住就看唐寅自己的了。


    第124章


    这天下午,天幕在众人的期待中给大家带来了惊喜。和往常一样的时间,天幕异像再度出现。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午后时分,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个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六大女将》。


    众人纷纷猜测这次上榜的会是谁?


    【哈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视频开始前先感谢各位观众,上期视频点赞和投币都超出了预期,作者菌非常开心。


    这期视频,我们接着来盘点六大女将系列。】


    天幕上出现了八个大字:“抗金女英雄梁红玉”。


    众人对梁红玉有印象,就是之前天幕提到的官妓出身的女将,简单提了一嘴,但是令人印象深刻。


    宋朝的君臣们:“……”虽然不知道梁红玉是谁,但是抗金,这期视频盘点的多半是他们宋朝的人物,可以想象对于被金朝压着打的宋朝,不会说什么好话。


    是武将打不过吗?是武将没有机会在战场上大展拳脚。


    【梁红玉是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妻子,真实姓名不详,“红玉”是明朝的小说作者给取的,毕竟主角不能一直梁氏梁氏的称呼,得有个名字嘛。


    至于她官妓的出身,似乎也是小说作者给安排的,出罗大经的《自鹤林玉露》。罗大经比韩世忠小了一百多岁,写的东西应该不怎么贴合史实,而是小说。


    为什么作者这么安排呢?因为除了梁红玉之外,韩世忠的妻妾都是妓女。梁红玉也是妓女的可能性非常大,所以就这么安排了。


    也就是说,一百度梁红玉,出现的满屏的官妓,很可能只是小说中的设定。】


    天幕下的众人疑惑不解,这韩世忠是有什么特殊的癖好吗?


    韩世忠有什么特殊癖好不得而知,后世之人的癖好是显而易见了,对官妓特别的上心。


    祝枝山想起了他畸形的手指。


    他的名,他的字不出名,出名的是他畸形的手指,果真正儿八经的事情记不住,专记这种,这种……


    【《宋史》中记载,宋高宗赵构建炎三年,也就是公元1129年,苗傅和刘正彦叛乱,发动兵变,逼迫宋高宗赵构退位,立了宋高宗虚岁年仅三岁的儿子赵旉为傀儡皇帝,改元明受。


    二人抓了梁氏母子,也就是韩世忠的妻儿。


    宰相朱胜非智救梁氏母子,忽悠苗傅派梁氏和其子韩亮前去安抚韩世忠。


    能出言安慰,这韩亮至少到了会说话的年龄。


    梁氏骑马出城,一日一夜奔驰数百里和韩世忠汇合了,可见梁氏不说弓马娴熟,擅长骑马是真的。


    倒是没有提及韩亮,想必也到了会骑马的年龄,毕竟其父韩世忠在当时已经三十九岁了,虚岁四十,到了不惑之年,生得出年龄大到会骑马的儿子。


    不过也有可能韩亮当时还太小,是和阿斗领先赵云一个身位一样,领先梁氏一个身位,与梁氏同乘一匹马,所以才没有被提及。


    梁氏的这个安国夫人,应当是苗傅借名给封的,之后,又被赵构给封了护国夫人。


    韩世忠是忠于宋高宗赵构的,而非苗傅和刘正彦等叛臣立的傀儡皇帝赵旉,夫妻汇合后开始平叛。】


    【苗傅和刘正彦的叛乱可以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原本是不满宋高宗赵构南逃,结果却功亏一篑,一没有将赵构变成傀儡皇帝,二没有杀掉主和派的官员。


    这次的叛乱,反倒让宋高宗赵构对武将更加的防备,别说什么还于旧都了,就连收复失地都规定只能收复哪些地方,不许武将再往北打。】


    汉昭烈帝刘备:“???”阿斗领先赵云一个身位,和赵云同骑?什么时候的事?


    赵云想了想,说的是他当年在乱军中怀抱还只是婴孩的阿斗,保护阿斗和甘夫人与陛下汇合的时候?


    宋朝的君臣们颜面无光。


    他们的预感成真了,再也不期待宋朝有将领上榜了,对别的朝代来说,有名将上榜是值得骄傲的事情,对他们来说可就不一样了。


    宋高宗赵构气得掀了桌子,看得出后世之人对他十分不满了,居然向着叛乱的逆贼。


    而且盘点女将的视频都要再把他拎出来骂。


    【韩世忠在平定叛乱之后,与金兵战事焦灼的时候,梁氏亲自擂鼓,鼓舞士气。


    金兵最终未能渡过长江。


    “上阵父子兵”,韩世忠与梁氏是夫妻齐上阵,与金兵作战,成为了首个领取俸禄的功臣妻子。】


    天幕上出现了梁氏一身战袍,亲自擂鼓的场景,看得人们热血沸腾。


    各朝各代的名将们对这样的女子也是十分的欣赏,能上阵杀敌,就与男儿无异。


    【再之后,韩世忠与士兵一起劳作的时候,梁氏也亲自纺织,做女人衣服给胆怯的士兵们穿。


    当然,让胆怯的士兵穿女人的衣服,是韩世忠鼓舞士气的一种方式。


    和李陵下令杀掉偷藏在军中的女人一样,韩世忠让胆怯的士兵穿女装,增加羞辱感,达到勇往直前的目的。】


    汉武帝刘彻在之前的天幕盘点中,已经知道了李陵投降了匈奴,但是心还是向着大汉的,暂时不打算诛杀李陵的家人。


    李陵家人的命,就要看李陵在匈奴的表现了。


    是选择当历史上归降曹魏的徐庶,还是文学作品中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徐庶。


    不知道李陵能否看到天幕盘点?


    他如果能提前知道,因为他的投降,他的至亲家人因为有小人陷害他帮匈奴练兵,将会受到株连,还会选择投降苟活吗?


    哦,李陵不会后悔,甚至彻底投降匈奴,不再回归汉朝。


    已然投降匈奴的李陵:“……”


    在他眼中,军中的女子是柔弱的代名词,只是解决士兵生理需要的作用从而让士兵偷偷藏进军营,使得士兵无心作战。


    杀掉这些女人,确实能够提高战力。


    但若是这些女子能像唐朝公主、将门之女、毛皇后、梁氏这样领兵作战,上阵杀敌,他欢喜还来不及,又怎么会杀呢?


    价值决定他是杀还是留用。


    【后世的小说家以《宋史·韩世忠传》为蓝本,写出了抗金女英雄梁红玉的故事。】


    众人觉得,韩世忠如果不是非妓女不娶,但凡其他的妻妾能有一位出身稍微好点的,后世小说家给梁氏安排出身的时候,兴许能给安排的好一点,不会出现一搜梁红玉,出现满屏官妓的情况。


    【有关梁红玉击鼓的事情,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产生了多个版本,说是梁红玉以“三通鼓”指挥作战,以战鼓为号,指挥丈夫韩世忠与金国将领金兀术作战。


    罗大经更是在《自鹤林玉露》中,写梁氏责怪丈夫韩世忠在与金兀术的作战中贻误战机,于是大义灭亲,上书弹劾丈夫。


    嗯,编的十分离谱,但是很有故事性和可读性。


    不管后世如何编造故事,可以确定的是,真实的梁氏,有着精湛的马技,敢于上战场击鼓,一双巧手能够纺织。】


    唐朝的君臣们:“……”会骑马就是女将了?打马球可是男男女女都热爱的娱乐活动,那不得有精湛的马技?宫里的宫女都会打马球,有着精湛的马技骑术,都能成为女将了?


    敢于在战场上擂鼓,确实有着非同一般的勇气,可似乎也不能够说明什么。


    是否是将领,在于其能不能够单独领兵作战。天幕异象前面提到的晋朝荀灌,前秦毛皇后,唐朝平阳公主,都是名副其实的女将,都曾领兵作战。


    后世有关梁红玉的故事写的天花乱坠,立过多少战功,但史书上没有记载啊。


    说梁红玉是女将,其实是有点牵强的。


    【不管怎么说,梁氏上了战场,和丈夫协同作战是可以肯定的,毕竟是首位以臣子妻子的身份领取俸禄的人啊。


    没有点战功,怎么会让她白白吃公粮呢?


    俸禄一说出自碑文,应该是可靠的。】


    众人看到这里,疑虑消除了,确实是有几分道理。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不代表梁氏没有领过兵,杀过敌,有句话叫做“无功不受禄”。


    【本期视频盘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哟。】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粉红色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关注、投币。


    宋太祖赵匡胤早在看到宋朝有三位败家皇帝上榜的时候,就将自己不争气的弟弟给处理了。如果顺利的话,待他驾崩之后,不会有兄终弟及的事情发生,继承皇位的会是他的儿子,将来不会有那三个败家皇帝。


    现在看到天幕提起赵构,还是气不打一处来。


    宋哲宗赵煦和赵匡胤一样在看到宋朝三位败家皇帝时早有准备,也是早早地剥夺了弟弟赵佶继承皇位的权力,将赵佶给过继了出去,在看到天幕提及赵构的时候,也是十分的窒息。


    宋高宗赵构强撑着看完天幕盘点自闭了。


    宋朝的君臣们十分的郁闷,其他朝代的君臣们就不一样了,在了解女将梁红玉的同时,看宋朝的笑话,十分的轻松惬意。


    秦朝在加紧玻璃烧瓶的研制,急于制作出火器。


    汉朝在验证了骡子确实很好用之后,大批量地培育出骡子,一时间驴的身价都提高了不少。


    魏晋则是加紧制作书籍,进行全国的扫盲行动,想要早点达成科举取士的愿望,摆脱世家的挟制。


    唐朝则是盯上了明朝的科技书《天工开物》,研究天幕中透露出的科技。


    各朝各代在看了天幕盘点之后,都抓住当前最需要的方向研究。


    第125章


    第二天一早,天幕异像如期而至。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个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六大名医系列》。


    众人纷纷猜测这次上榜的会是谁?


    【哈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视频开始前先感谢各位观众,上期视频点赞和投币都超出了预期,作者菌非常开心。


    这期视频,我们来盘点“六大名医系列”,闲话不多说,我们进入正题。】


    天幕上出现了三个大字:李时珍。


    【“医圣”张仲景,“药圣”李时珍。“仲景”是字,“时珍”是名。


    古代取单名还是双名很有讲究。


    西汉时期王莽篡汉,成了皇帝之后改制度,取消双名。王莽的儿子本来是双名,叫王会宗,因为王莽当皇帝后定的制度,改成了单名王宗。后来王宗犯了法,王莽又恢复了王宗的双名,改回了王会宗。


    这就给了众人一个信号,取双名是代表违法犯罪的人。


    虽然王莽建立的新朝很快就被东汉给推翻了,但是王莽改制还是深入人心,一直影响到了三国魏晋时期,没人愿意取双名。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他的字虽然比名出名,但是名并没有变成不详。


    与他同时代的戏志才,东汉末年曹操的谋士,直接名不详,只有字流传至今。曹操曾说:“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曹操评价郭嘉:“唯奉孝为能知孤意。”曹操评价自己的谋士称字不称名。郭嘉是接替戏志才的,应该和戏志才是同等待遇,都是称字。托曹操的福,戏志才能字留青史,但名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后世人不知道戏志才的名是什么,也就只能称呼其字了,就比如东晋“史学三裴”之一的裴松之,评论“戏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


    【咳咳,扯远了,自魏晋之后,五胡乱华,少数民族的名字巴拉巴拉一长串,改为汉姓之后取双名就已经是十分克制了。


    魏晋之后,王莽改制对名字这方面的影响才淡去。


    就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他爸爸李渊也是给他取的双名,取名字又自由了起来。单名双名随便取,没有限制。


    李时珍,名时珍,字东璧。】


    东汉至魏晋时期的君臣对名字的疑惑得到了解决,就说嘛,同为医者,张机、华佗都是单名,李时珍怎么就是双名?


    唐太宗李世民:“……”佛了。


    洪武大帝朱元璋迫切地想知道李时珍是哪个朝代的人,他有生之年能不能见着?


    【李时珍的生卒年也不详,大约是出生于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518年,比唐伯虎小个五十岁左右。】


    明朝的君臣们从天幕上得知了皇帝的名字,方便站队了。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而太子又是高危职业,最后能当上皇帝的还不知道是哪个皇子,最怕的就是站错队。


    天幕直接给他们点明了下一任皇帝是谁。


    洪武大帝朱元璋得知李时珍是明朝的,还没有来得及高兴便得知李时珍是后世之人,不能将人召进宫中了。


    现在就期待天幕能再透露一点养生的方子。


    【李时珍出生于医药世家,往上数三代都是医生。


    李时珍的祖父是一位游方郎中,走街串巷为百姓行医看病。郎中手中有个铃铛,摇摇晃晃,也就被称作铃医。


    在我们的印象中,算命的、算卦的、看风水的以及捉妖的道士,手上都有一个铃铛,摇摇晃晃。


    在当时,医生属于贱籍,和江湖骗子,咳,江湖术士的地位等同。


    李时珍的父亲是太医院吏目,虽然职位低微,但好歹也是个有品级的官。


    祖上三代都是行医的,李时珍很可能是医户。


    元朝时期,不但将人分成了四等,还将人的职业规定了户籍,为户计制度,一旦确定职业就是世代承袭,不能随意变更。


    李时珍的父亲生有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的年龄差距应该是有些大。


    医户,每代至少要有一个学医。


    李时珍从小耳濡目染,对行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他父亲不想他再从事贱籍,要让他考科举。可见李时珍的兄长要比他大的多,大到李时珍对医学产生兴趣之前,李时珍的父亲就迫于规定,让长子学医了。】


    明世宗朱厚熜对李时珍没有印象,别说李时珍了,对在太医院任职的李时珍的父亲也没有半点印象。


    既然李时珍上了天幕盘点,可以把人召进太医院。


    太医院内,李时珍的父亲摇头:这倒不是,而是向来都是由长子继承家业,而不是看谁对医学有兴趣。


    不过倒是没想到李时珍读书不行,学医倒是出名了。


    【据说李时珍十四岁考中秀才,可以说是非常出色了。有人头发花白还只是童生。


    作者菌在博物馆看到过古代的科举试题。嗯,连题目都看不懂。状元的卷子可以说是标准答案了,上面可圈可点的地方有很多,精彩的地方都被考官圈出来了,也看不懂……


    大概是不习惯看没有标点符号的文字吧,感觉读起来要断气了,最主要的还是没有完整地读过四书五经,不知道该在哪里断句,也就不解其意。】


    各朝各代的君臣们好奇几百上千年之前的学子学些什么?不学四书五经,专门背别人作的诗?不学如何作诗,光背诗有什么用?欺世盗名?


    宋神宗赵顼很好奇后世经历了什么样的变法。


    王安石一整个震惊了,继后世之人不学作诗之后,得知后世之人连四书五经都不学了。


    【不过呢,科举这条路很难,历朝历代的状元没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也就是说,古代那些家喻户晓的名人,即便官至丞相,当初都没能考上状元。


    李时珍乡试屡次不中,也就放弃了,专心学医。】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年,也就是公元1551年,李时珍治好了某个王爷的儿子,医名远扬,几年后被推荐入太医院。


    李时珍在太医院干了几年,便辞官归乡,在家乡开了间东璧堂,坐堂行医。】


    【仅仅只是这样的履历,李时珍还不足以出名,让几百年后的人家喻户晓。


    好比与他同时期的名医万密斋,原名万全,号密斋,也是祖孙三代世代行医,被清朝的康熙帝封为“医圣”。但他在后世的名气远不如世人尊称的“医圣”张仲景,更是不如当时与他齐名的李时珍。


    李时珍出名,因为他历时三十年写出了一本畅销书——《本草纲目》。】


    天幕上出现了《本草纲目》节选。


    天幕下的众人终于等来了名医的医学著作,看得十分认真,默默地记下。


    就是可惜只是节选。


    【万密斋的方子用药少而疗效高,也曾著书立说,比如《养生四要》、《保命歌括》、《万氏女科》、《万密斋医学全书》等等。但是吧,不出名,在四百多年后的今天并不是像李时珍那样家喻户晓。


    别说是普通百姓了,就连中医专业的医学生,很多也没有听过他的大名。】


    天幕上出现了万密斋的《养生四要》。


    各朝各代太医院的太医们琢磨着《养生四要》,纷纷点头,说的确实是有几分道理。


    【在古代,炼丹的道士往往通晓医术,比如东晋的葛洪,南朝的陶弘景等等,会炼丹,更会医术。


    “神农尝百草”,医家《本草》原本只有三百多种药,南朝时期炼丹的道士陶弘景亦通晓医术,为医家《本草》增添了一百多种药,后经历唐、宋,医学家们为医家《本草》增添了一千多种药,只是杂乱无章。


    李时珍历时三十年,博览医书,走遍各地,亲自考察收集,分门别类,著成《本草纲目》,增添三百多种药。


    “纲目”常用作著作的名称,分类。


    李时珍故去之后,明神宗朱翊钧,也就是万历皇帝下诏修国史,购买天下各类书籍,李时珍的儿子就将《本草纲目》上交了。


    明神宗朱翊钧对李时珍的儿子十分嘉奖,下令将《本草纲目》刊行天下,十分畅销,士大夫也就是读书人,人手一本。】


    【《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修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在十六世纪是最完善的一部医药书籍,也是当时最先进、最科学的医书,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于海外,可以说是西医的启蒙书。


    李时珍还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医书,只是不如《本草纲目》出名,还有些失传了的医书。】


    天幕上出现了李时珍失传的医书节选。


    《命门考》、《五脏图论》、《白花蛇传》都出现在了天幕上,展现给众人面前。


    明朝之前的太医们如获至宝,纷纷瞪大了眼睛观看。


    【有关李时珍的故事,民间有很多传说,比如救治了因为难产假死而被装入棺材准备下葬的孕妇之类的。这类故事在扁鹊、华佗等名医身上都有记载。但凡是个名医,民间都传能够活死人,可见古代进入假死状态的人是真的很多,难怪要停灵七天才下葬,就是怕人没有真的死亡,还能救活。】


    【本期视频盘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哟。】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粉红色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关注、投币。


    大家看完天幕异象,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第126章


    这天下午,各朝各代的君臣们都在期待天幕异象的出现,但是等了一下午,天幕异象并没有出现。


    果真下午的天幕异象不是天天都有啊。


    第二天一早,天幕异像在众人翘首以盼的期待中如期而至。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个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六大皇帝系列》。


    众人纷纷猜测这次上榜的会是谁?


    之前天幕盘点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今天天幕异象盘点的应该是宋朝之后的皇帝。


    明朝的皇帝们觉得自己朝代有皇帝上榜是稳了。


    【哈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视频开始前先感谢各位观众,上期视频点赞和投币都超出了预期,作者菌非常开心。


    这期视频,我们来盘点“六大皇帝系列”,闲话不多说,我们进入正题。】


    【毛爷爷有诗云:“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往期视频盘点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这期视频并非是盘点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攻城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呢?


    他欺骗城中军民,说大军缺粮,想要饱餐一顿才退军,问城中讨要一万只燕子,一千只猫。当城中军民送来燕子和猫之后,成吉思汗在小动物的身上点火,利用小动物归巢的特性,进行火攻。城中四处起火,成吉思汗趁乱攻城。


    杀光,烧光,抢光,为何能够战无不胜?因为不计后果地攻城,不顾生灵涂炭。


    成吉思汗是游牧民族,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没有想过不计一切手段攻下城池之后的长久治理。】


    天幕上出现了蒙军的铁骑屠戮平民百姓的惨烈场景。


    【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拖雷安达的儿子,建立元朝,开历史的倒车,将人分为四等,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元朝诗人张养浩有诗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第一等为蒙古人,享有特权。第二等为色目人,也就是西域人。第三等为北方人,在元朝灭亡南宋之前归顺的北方各民族人,包含汉人和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第四等为南人,在元朝灭亡南宋之后才被归顺的各民族人,同样包含汉人和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


    忽必烈对北方的汉人实行种族灭绝计划,“功绩”可以说和清朝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相较,不知谁杀的人多。


    当然这些和我们没有关系,我们能降生,祖上都是当时的幸存者,没有遭受迫害。不妨碍我们粉成吉思汗,粉忽必烈,粉清朝的皇帝阿哥们。】


    【宋朝被灭亡之后,读书人的斯文扫地,尊严尽失,参加科举考试要全身脱光接受检查。从元朝开始,官员上朝需要下跪,不再是站着参与政事,而是跪着。


    可悲的是,明承元制。


    从元朝到新中国成立,这一跪就是近七百年。】


    崖山


    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坚定了与元军抗争到底,力图收复河山的决心。大片领土丢失,大势已去又怎么样?他们有天幕神迹相助,而元军没有。


    这就是他们反败为胜的优势。


    如果天幕能开放评论区就好了,可以向古代的名将请教此种情况下如何克敌制胜?


    他们不能败。


    各朝各代的君臣们猜到了,天幕异象将要盘点的是明朝的皇帝。


    【这期视频,我们来盘点灭亡元朝的皇帝,历史上唯一一个由南向北成功北伐的明太祖朱元璋。】


    天幕上出现了六个大字:明太祖朱元璋。


    崖山


    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等人对北伐又有动力了,北伐不是必败的战争,有人成功了,而且还是消灭了他们的敌人。


    等到评论区开放,他们一定要向朱元璋请教一下,毕竟他们有着共同的敌人。


    洪武大帝朱元璋没有想到自己能够上榜,十分的高兴。后代子孙朱祁镇给大明丢人了,他这个老祖宗为大明掰回了一局。


    想到此处,杀朱棣的心前所未有地强烈。


    将朱棣这一支除掉,就不会有朱祁镇这个丢人现眼的败家子糟蹋江山社稷。


    朱元璋叹道:“可惜大明有朱祁镇。”


    察觉到父亲杀意的太子朱标:“……”他真是为四弟操碎了心。


    朱标认命地劝解。


    没有朱祁镇,也会有朱遵X,后世子孙哪能代代都有出息,都是明君呢?就算是他这一支顺利登上皇位,也难保后代子孙中不会有昏君出现,朱祁镇的昏庸与荒唐着实怪不到朱棣的头上。


    当然这话他是不敢说出来的。


    【明太祖朱元璋又被称作“布衣天子”,“乞丐皇帝”,原名朱重八。历代打下江山实现“大一统”的开国皇帝中,只有他的出生最低。


    同样被称作“布衣天子”的刘邦,虽然出身也低,好歹没有要过饭。


    元天顺帝孛儿只斤·阿速吉八天顺元年,也就是1328年10月,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祖祖辈辈都贫苦,往上数五六代,名字都是以简单的数字命名。


    很难说没有个小名叫狗蛋。】


    观看天幕盘点的众人中,有人听到“狗蛋”这个名字,忍不住笑出了声,而后连忙捂住嘴。


    【和其他皇帝一样,史学家在记载朱元璋出生时也添加了一些奇幻色彩。说是朱元璋出生的时候红光满室,村民们以为是走水了,纷纷赶来救火。


    史书记载朱元璋奇骨贯顶,也就是有着朝天伏犀骨,贵不可言。】


    天幕上出现了朱元璋鞋拔子脸的画像。


    天幕下的众人:“???”是不是放错图了?奇骨贯顶怎么可能长这样?


    【咳咳,错了,重来。】


    天幕上出现了正常有着朝天伏犀骨的面相,这大概是朱元璋的真实面貌。


    众人看到这幅画终于舒坦了。


    先前那幅画是想吓死谁?从未见过有如此奇丑之人,庞统都得甘拜下风,看了晚上都得做噩梦。


    【元惠宗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至正四年,也就是公元1344年,朱元璋虚岁十七岁的时候,天降大旱,饥荒遍野,瘟疫四起。朱元璋的父母兄长相继死亡,没有钱安葬,还是邻居帮忙才得以入土为安。


    朱元璋孤身一人,只得出家当和尚,混口饭吃。


    然而朱元璋只在庙里当了一个月的和尚,就出去化缘,也就是当乞丐讨要吃的。


    王朝末年,往往出现天灾人祸。


    元朝至正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352年,朱元璋举事,也就是发动武装起义,参加了由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


    天幕上出现了“红巾起义”时的场景。


    【汉高祖刘邦因为样貌,被当时的吕公看中,将女儿嫁给了他。明太祖朱元璋也是因为样貌,被当时的起义军首领郭子兴看中,将养女嫁给了他,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马皇后。】


    汉光武帝刘秀想到了自己,好家伙,都是靠女人发家的啊。


    他又不一样,他有心爱的女人。


    汉高祖刘邦和吕氏相濡以沫,打下天下之后即便再宠爱戚夫人,也没有废了吕后。


    他是先有爱妻阴氏,后纳的郭氏。


    【朱元璋手下出名的将领是徐达和常遇春,其实朱元璋自己也是一位名将,军事水平不俗。


    元朝至正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53年,郭子兴因为区别对待下属,遭到了下属的不满,外出时被下属给绑了。朱元璋披甲持盾,亲自将岳父给救了出来。】


    【元朝至正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354年,元朝的丞相脱脱在高邮这个地方大败张士诚,而后分兵攻破六合、盐城、兴化等地。


    朱元璋得知后,认为六合被攻破了,滁州也难以幸免。


    果然,元军进攻滁州。朱元璋早有准备,设下埋伏击败了元军。朱元璋并没有因为这一场胜利冲昏头脑,而是料到元军会卷土重来,便归还战利品,设宴款待元军首领,在宴席上祸水东引,将元军给送走,从而保全了滁州。


    可见朱元璋能够料敌先机,沉着应对。】


    天幕上出现了朱元璋与元军作战时的场景。


    洪武大帝朱元璋看到这里十分的不好意思,他哪有天幕夸的那么厉害。天幕在盘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的时候,都没有这么详细地夸赞他们的战绩。


    怪不好意思的。


    【朱元璋是郭子兴的女婿,也可以说是郭子兴的幕僚,为郭子兴出谋划策。郭子兴按朱元璋的计策行事,往往能够取得胜利。


    元朝至正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55年,郭子兴病故。


    郭子兴的兵马全部归了朱元璋统领。郭子兴的小儿子想要争权夺势对付朱元璋,被朱元璋杀了。郭子兴的小女儿也是亲生女儿,成了朱元璋的女人,和朱元璋生了三五个儿女。】


    天幕下的众人:“……”朱元璋这是把岳父给完全吞并了啊。


    这女婿做的。


    【朱元璋得到了郭子兴的全部兵马之后,亲自统帅大军,与元军作战,大破元军。


    可以说这江山是靠他的谋略和领兵能力打下的,手下的得力将领只是辅助。而不是像刘邦那样,在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战役中几乎是专门打败仗,全靠队友带飞,咳,靠手下的文臣武将击败项羽。


    似乎刘邦的军事才能只是专门针对暴秦的,只能打败秦朝的军队。】


    秦始皇嬴政:“……”


    被用来和朱元璋作对比的汉高祖刘邦蚌埠住了,瞎说什么呢?


    他败的有那么惨吗?


    想到自己出蜀地后把带的士兵都打空了,全靠萧何送兵送粮地撑着,不说话了。


    咳咳,至少他是民心所向。


    洪武大帝朱元璋十分开心,期待天幕再多夸夸他,给大明长长脸。


    【当时的起义军,除了朱元璋领导的,还有陈友谅领导的,张士诚领导的起义队伍,势力都比较庞大。


    陈友谅领导的起义军甚至能和朱元璋分庭抗礼,是朱元璋争夺天下的最大的敌人。两军在长江中游南岸的鄱阳湖决战,朱元璋大败陈友谅。


    朱元璋消灭了陈友谅之后,就着手对付张士诚。


    元朝至正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367年,朱元璋消灭了陈友谅和张士诚两大势力,开始北伐,意图收复中原。】


    天幕上出现了宋濂所作的北伐檄文《谕中原檄》节选。


    文章中“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令人热血沸腾。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朱元璋打着这个口号,是民心所向,得到了北方人民的强烈支持,纷纷响应朱元璋的号召,起兵反元。


    朱元璋对北伐作出了正确的战略部署,亲自坐镇指挥。


    朱元璋的军事实力,可比“大明战神”朱祁镇强得多,亲自指挥军队往往能够获得胜利,而不是像朱祁镇一样给敌人送菜。】


    洪武大帝原本是笑着,在天幕提及朱祁镇的时候,脸上的笑容僵住了。


    所以,他大明为什么会有败家皇帝上榜?朱祁镇就不该降生在这个世上。


    【元朝至正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朱元璋北伐成功,建立了大明朝,改元洪武。朱元璋又被称为“洪武大帝”。】


    天幕下的众人倒吸一口凉气。


    好家伙,朱元璋在消灭了陈友谅和张士诚之后,北伐不到一年就成功了,给人一种北伐非常容易的错觉。


    崖山


    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等人激动了。


    第127章


    【假如元朝没有倒行逆施将人分为四等,而是爱护百姓,可能都不会这么快就灭亡。


    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国,不到百年就灭亡了。


    朱元璋的伟大之处在于推翻了元朝,不再将人分为四等。虽然没有了朱元璋,还会有陈元璋、张元璋,推翻元朝统治的人始终会出现,不至于到了七八百年之后华夏还和阿三一样有着种姓制度,但是历史上推翻元朝的是朱元璋,值得肯定与夸赞。】


    元朝之前的君臣们感叹元朝的危害何止是将人分为四等啊,还培养了人的奴性,将人的尊严按在地上摩擦,一跪就是七百多年啊。


    宋朝的君臣们是听说过金朝让考生脱光检查的,只是留了一分体面,只是让考生沐浴,以委婉地达到脱光检查的目的,没想到元朝更甚。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朱元璋将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赶出了中原,收复了被少数民族统治了四百多年的幽云十六州。


    朱元璋多次征伐北元。


    一征北元是在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朱元璋派徐达、李文忠、冯胜三人各领一路兵北伐,三路兵全都获胜,将元顺帝也就是元惠宗的儿子元昭宗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赶到了漠北。


    二征北元以失败告终。


    三征北元获胜。


    四征北元收复了辽东。库页岛要等着永乐大帝朱棣去收复了。


    五征北元获胜。


    ……


    朱元璋在数次北征之后,可以说收复了汉朝时北面所拥有的领土。虽然没有打到外蒙古去,但是比宋朝强多了。


    朱元璋在北征的同时,也不忘消灭南方的残存势力,灭亡明夏、梁,重新拥有了西藏。


    毛爷爷评价朱元璋的军事能力仅在李世民之下。】


    天幕上出现了明朝的疆域演变地图。


    没有明朝疆域大的朝代看着颇为欣慰,唐朝的君臣们看着这疆域窒息了。宋朝的君臣们看到朱元璋收复了幽云十六州,感觉夙愿已了。


    洪武大帝朱元璋原本不顾朱标的劝阻,想要将朱棣这一支斩尽杀绝,在看到永乐大帝收复库页岛的时候,打消了这一危险的想法。


    虽然库页岛在明朝并不叫这个名字,但是他在看地图演变的时候,记住了库页岛的位置。


    太子朱标松了一口气。


    他觉得自己的病大概是好不了了,命不长久,所以他儿子继位的时候,四弟还很年轻,能够夺了侄子的江山。


    所以这个时候,他本不该再向着四弟的。


    但是吧,他念及兄弟情义,只要他教好朱允炆,或者是教好朱允熥,那么朱棣应该就不会反。


    没到那一步,还是不想兵刃相见的。


    朱元璋知道自己的大儿子心软,常常替犯错的一母同胞的弟弟们求情,让他们免于责罚。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一个不落,都被太子爱护着。太子这性格过于仁慈宽厚,也是令他犯愁。


    不过太子在诸王中的威信倒是树立起来了,值得欣慰。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除了忙着收复故土,还不忘休养生息,颁布了许多的利民政策。兴修水利、减免赋税、促进农业发展,严惩贪官等等,被称为“洪武之治”,为和平昌盛之世,明朝初年三大治世之一。


    明朝的六大盛世: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之治”、明成祖朱棣的“永乐盛世”、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的“仁宣盛世”、明孝宗朱佑樘的“弘治中兴”、明世宗朱厚熜的“嘉靖中兴”、明神宗朱翊钧的“万历中兴”。


    嗯,朱佑樘不予置评,朱厚熜和朱翊钧长期不上朝,可以说是昏君了,能有中兴可以说是全靠底下的能臣带飞。】


    洪武大帝朱元璋刚消下去的气性又上来了。


    他自当皇帝起,日日处理政事,不敢懈怠,没有休息一日。老四的子孙倒好,长期不上朝,一天天的不干正事。


    倒是难为了底下辛苦做事的能臣了,居然没想着谋反。


    同时他想到了为大明续命的张居正,不知是哪朝的臣子?能用上“续命”这一词,想必是朱祁镇那个小畜生嚯嚯了江山社稷之后的,应该是三个中兴当中的一个。


    太子朱标心里酸酸的。


    他儿子朱允炆是有多没用?明初三大治世的创立者,有他父亲,有他四弟,有他侄子侄孙,就是没有朱允炆。


    看来他要重新考虑继承人了。


    永乐大帝朱棣也被如此懒惰的后辈气得不轻,好在他选的继承人朱高炽和朱瞻基不错,继他之后开创了“仁宣盛世”,他没有看错人。


    就是朱瞻基弃地让他痛心。


    那些地盘是他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啊,放弃多可惜?就真的守住不如放弃吗?


    他得好好想想。


    汉王朱高煦心中暗骂父亲是个大骗子,打天下的时候靠他,承诺会立他为太子,结果打下了江山,还是立他那病病歪歪的大哥为太子,还想将他赶去封地。


    早知道他就不帮着父亲打天下了,为他人作嫁衣。


    赵王朱高燧预知后世,得知最后登上皇位的还是大哥,看来跟着二哥混没有前途啊,想到大哥对他还算不错,琢磨着是时候疏远二哥了。


    天幕异象预知后世,避免了他站错队的错误。


    【朱元璋还重视教育,但是呢,可能是受自身没有什么文化的影响,毕竟是贫苦家庭出身,没法从小接受良好教育,文学底蕴还是差了些,搞了个八股取士,事与愿违,反倒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把学生教得教条死板。


    清承明制,也来个八股取士,作文章限制颇多,必须要引经据典,不能用自己的话来阐明观点。】


    洪武大帝朱元璋:“……”


    朱元璋忍住了想要骂人的冲动,开始怀疑自己在教育方面是不是真的不如那些老学究?是外行指导内行?


    明朝的官员们冷汗都下来了,这话天幕还真敢说啊。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80年,朱元璋不满丞相胡惟庸权势滔天,擅自做主决定官员的生杀升降,以权谋私,并且有了反心,甚至通敌,于是便以谋反的罪名诛杀胡惟庸。


    朱元璋杀了胡惟庸之后,认为是丞相的权力太大了,于是废除了丞相这个官职。原本是该丞相一个人干的工作,分摊到三个人来干。


    在处理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仿佛是惊弓之鸟,害怕类似胡惟庸这样的人再度出现,于洪武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82年,设立直接听命于皇帝的锦衣卫,监察百官。


    锦衣卫有自己的牢狱,就是令人闻之色变,臭名昭著的“诏狱”。


    进了“诏狱”的人,基本上没有能够活着出来的。


    里面的刑罚十分残酷,即便是极少数能活着出来的,也要脱层皮。】


    天幕上出现了朱元璋时期的刑罚,基本上全是肉刑,最出名的要数“剥皮揎草”了。场面过于血腥,天幕上被满屏的马赛克覆盖。


    吕后吕雉觉得将戚夫人做成人彘还是太便宜了。


    汉文帝刘恒:“……”果真他废除肉刑是废了个寂寞啊,并没有影响到后世,让后世之人一直遵守。


    这朱元璋也太残忍了。


    【胡惟庸案牵连甚广,可以说是无休无止,在十年之后的洪武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90年,牵连到了开国元勋李善长。


    李善长可以说是被冤枉的,但也没能逃过一死。


    这十年间,因胡惟庸案受牵连,被杀害的有数万人。


    说多好像也不多?汉武帝时期,因太子刘据死亡而短时间内被杀的人也有数万人之多。这么一对比,朱元璋历时十年之久才杀数万人好像也不是个事?】


    汉武帝刘彻:“???”


    天幕下的众人听到这里都被气笑了,死了数万人还不是个事?也有少部分杀人如麻,动不动就屠城的人觉得确实不是个事嘛。


    “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才几万人,怎么能算个事?


    【洪武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开始大开杀戒,将开国元勋基本上杀了个干净,为燕王朱棣杀回京都夺取皇位扫清了障碍。


    朝中无人能够抵御朱棣的大军。】


    洪武大帝朱元璋得知朱标只有一年好活了,大受打击,没想到他是白发人送黑发人,最看好的继承人会走在他的前头。


    在此之前,他有过诸多猜测,就是不敢想朱标是因病早逝,所以才让朱棣钻了空子。也不知道现在开始遍请名医,让标儿安心养好身子还能不能来得及?


    若是实在救不回来,他直接立朱棣为太子得了。


    有天幕异象预言,朱棣能够开疆拓土,也不怕朱棣上头的两位兄长心中不服生了反心。只是立反贼为太子还是难以服众,最好的结果还是将标儿的病养好。


    这皇位只能是朱标的。


    太子朱标没想到会是这样,父亲为他大开杀戒?为朱棣登基扫清障碍?这话怎么听着这么怪异呢?


    【外交上,朱元璋将朝鲜、日本、安南等国列为不征之国,派使者过去希望能够与他们交好,让他们来朝贡。结果日本直接杀了朱元璋派去的使者,最后不了了之,没有被朱元璋清算。


    或许是朱元璋时期的造船业还不够发达,所以不能够远渡重洋消灭小日本,认为征伐这种小国困难大,劳民伤财,所以直接列为不征之国。


    这也就限制了明成祖朱棣的扩张。


    永乐时期,明朝的船只最为先进,船夫们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航海技术。当欧洲大航海时代还未来临,处于摸索阶段的时候。明朝的船只已经沿着沿海诸国炫耀了一圈大国国威了,船队十分壮观。


    当时就把倭国给灭了多好。】


    洪武大帝朱元璋沉默了,或许他的政策真的有局限性?只适合当下,不适合后世?


    【朱元璋与清朝的皇帝不同的是谦虚,不因自己是泱泱大国而骄傲自满,瞧不起外国的文化。朱元璋曾请外国人来翻译外国的书籍,博采众长。


    通商只是货物的交流,但是翻译外国书籍是文化上的交流,最能学到东西的一种交流方式。】


    清朝的君臣们又双叒叕被天幕点名批评,心中不平。


    【本期视频盘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哟。】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粉红色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关注、投币。


    第128章


    这天下午,天幕在众人的期待中终于又给大家带来了惊喜。和往常一样的时间,天幕异像再度出现。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午后时分,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个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六大名将》。


    众人纷纷猜测这次上榜的会是谁?


    洪武大帝朱元璋觉得,早上盘点了他,下午应该是盘点和他一起打江山的将领,是徐达?还是常遇春?


    宋朝之后的将领们都希望自己能够上榜。


    天幕应该是按照朝代顺序来盘点名将的,之前盘点了宋朝的岳飞,接下来应该是到明朝了。


    至于元朝,直接被众人忽略了。


    清朝的君臣们十分的期待,六大名将系列还有两个没有盘点,除去明朝的,他们大清应该能有一位名将上榜。


    十大系列,目前都只剩下最后一两个名额了。


    【哈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视频开始前先感谢各位观众,上期视频点赞和投币都超出了预期,作者菌非常开心。


    这期视频,我们接着来盘点六大名将系列。】


    天幕上出现了三个大字:“辛弃疾”。


    唐太宗李世民听到辛弃疾这个名字,顿时想到了霍去病,名字挺像的。


    突然意识到,他被天幕给带偏了。


    宋朝的君臣们:“……”该来的总是会来的,天幕盘点宋朝的名将铁定没好事。


    明清的君臣们懵了,怎么又是盘点宋朝的将领?现在就剩下最后一个名额了,不知道花落谁家。


    【宋朝重文轻武非常出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武将们也就不得不舞文弄墨。之前盘点的岳飞,凭借一首《满江红》,便可以跻身诗人的行列,而且是名流诗人的行列。


    这期视频要盘点的辛弃疾,更是一位出色的诗人。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青玉案·元夕》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天幕上出现了辛弃疾的词文作品。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丞相曹操对辛弃疾十分的欣赏,这后生有眼光。


    历朝历代的诗人们对辛弃疾的文采也是十分欣赏。


    【辛弃疾出生于金熙宗完颜亶天眷三年,亦是宋高宗绍兴十年,也就是公元1140年。


    宋高宗赵构南逃,不思收复故土。


    辛弃疾出生在金国的境内,也就是当时的沦陷区,祖父在金国当官,可以说是金国人。当时宋朝未亡,沦陷区的宋朝百姓有个盼头,并不能说是金国人。


    可惜辛弃疾的祖父是金朝官员,意义就不一样了。


    辛弃疾的祖父曾生活在宋朝,虽然宋朝不要故土,抛弃了他们,但他始终认为自己是宋朝人,想着反金,并把这一观念代代相传。


    可这些,宋朝的君臣们不了解啊。


    宋朝本来就重文轻武,再加上辛弃疾的这种出身,想要得到重用可以说是天方夜谭。


    这也就造成了辛弃疾的悲剧。】


    天幕上出现了人到暮年,壮志未酬的辛弃疾。


    身处朱仙镇的岳飞十分担忧,辛弃疾的悲剧?也像他一样会被按上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处死?


    年仅二十二岁,参加反金队伍,打了几场漂亮仗的辛弃疾,想着他们这些反金起义军兵力和实力有限,要收复故土还得依仗南方的大宋朝廷,正想要投奔大宋,结果就看到了这么一出。


    天幕上那个老头,和他是有点像。


    可是他从老头的脸上看到了失望,壮志难酬的落寞以及哀叹。


    投奔大宋的结局这么惨?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在诗文上,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易安居士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在行军打仗上,曾于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文武双全。】


    【宋高宗赵构绍兴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162年,沦陷区的反金首领耿京在辛弃疾的劝说下派辛弃疾前往南宋奉表归宋。


    赵构授予辛弃疾和耿京官职,召耿京南下归宋。


    辛弃疾当了南宋的官员,兴冲冲地北返,想要告诉耿京这个好消息,结果在半道上得知,耿京被手下投降金国的叛徒给杀了。


    辛弃疾带着手下冲进金兵营帐,将正在宴饮的叛徒给绑走了,献给宋高宗。


    据说这一战,辛弃疾只带了几十人,冲进数万人的敌营,毫发无伤地绑走了叛徒,来去如风。】


    历朝历代的君臣们震惊了。


    汉武帝刘彻正奇怪天幕盘点怎么不在姓名上做文章了,辛弃疾这名字很容易联想到他的外甥霍去病啊,尤其是辛弃疾和霍去病一样也是能够以少胜多的将才,更容易将这两人联系到一起。


    可惜,辛弃疾生在了宋朝,如果是在他大汉就好了。


    【绍兴三十二年,辛弃疾才二十二岁,虚岁二十三,仅带几十骑就闯入金营,毫发无伤地擒住叛徒,可以说是大功一件。


    但是辛弃疾将叛徒押送回来后,并没有因功高升得到重用,还是原来的职位——承务郎、掌书记。


    八品文职。


    耿京这个天平军节度使挂了,辛弃疾这个天平军掌书记改任佥判官,依旧是八品文职。


    辛弃疾的军事才能不被重视。】


    天幕下的众人扼腕叹息,多好的将领啊,摊上了宋高宗赵构这样的君主,生不逢时。


    【宋高宗赵构在死了儿子后,再也没生出过儿子,于是就想着接一个送子观音来养着,咳,是先收养别人的儿子,等自己生了儿子之后再给送回去。


    这事不是没有先例,宋朝的宗室成员当送子观音都成为产业链了。


    更有甚者,羊毛专挑一只褥。父亲当皇帝的养子,等皇帝有了亲子之后就被遣回了,下一代儿子再去给皇帝当养子。


    宋太宗赵光义这一脉的子孙基本上都被金国请去作客了,宋朝宗室只剩下宋太祖赵匡胤这一脉的子孙。于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小小县丞的儿子赵昚也就成了赵构的养子。


    赵昚这个送子观音没给赵构送去儿子。】


    宋太宗赵光义一想到宋徽宗和宋钦宗这俩混账就觉得脑壳疼,再忌惮武将,也不能不分清楚场合啊。


    这才好了,他的子孙后代被金国一锅端。


    宋高宗赵构气得不轻,天幕连他没儿子的事都要拎出来说道说道。


    宋孝宗赵·送子观音·昚:“……”


    【宋孝宗赵昚乾道四年,也就是公元1168年,辛弃疾升官了,可依然是文职,为通判,负责筹办钱粮。之后,辛弃疾陆续担任了仓部郎官、江西刑狱、秘阁修撰、转运判官,都是文官。


    没有仗打,不能北伐。


    辛弃疾的军事才能只能用在剿匪和镇压农民起义上面,辗转各地当安抚使平叛。


    辛弃疾同情那些因为官逼民反的农民起义军,上书劝皇帝不要光想着用武力镇压这些农民起义,而是思考农民反叛的根源所在,弭盗安民要用对方法,得到了宋孝宗赵昚的夸奖。】


    【辛弃疾想要强兵,想要收复故土,深知宋朝兵弱的症结所在,于是上疏陈述军政之弊,想要组建一支飞虎军,得到了宋孝宗赵昚的许可。


    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朝堂上反对北伐的主和派非常多,打压武将的势力非常庞大,多次阻扰辛弃疾筹建飞虎军。


    辛弃疾克服重重阻碍终于建成了飞虎军,成为长江沿岸众多军队中最强盛的一支。他辛苦地操练兵士,严明军纪,费心斡旋筹措军费,期望能像岳家军那样收复故土,可最终只是用作剿匪和平息叛乱。


    这支军队,在离了辛弃疾之后,不再是精锐,变得糜烂,毫无战力。】


    天幕上出现了辛弃疾带着满心欢喜,克服种种困难也要建成飞虎军的场景。


    天幕下的众人想到飞虎军的结局,眼眶泛红,十分心疼这样的辛弃疾。


    南宋朝廷不值得,太不值得了。


    【南宋朝廷无数次让辛弃疾失望,但是辛弃疾并没有打消北伐的念头,心心念念的都是收复故土,想要与金兵一战。


    宋宁宗赵扩嘉泰三年,也就是公元1203年,主战派在博弈中略占上风,起用主战派人士,辛弃疾便是其中之一。年过六旬的辛弃疾期望能够披甲上阵,但是南宋朝廷再度令他失望了。


    头年还是安抚使,掌用兵的特遣专使;次年又成了文职,为一方知府。】


    【辛弃疾想要反金,不应该投奔南宋朝廷。投奔南宋之前,还能和金兵打仗;投奔南宋之后,官位升了,也有了自己的军队,但是没能和金兵打仗,陷入了官场尔虞我诈的洪流当中,郁郁而终。】


    辛弃疾预知后事,在要不要再度投奔大宋的事情上犹豫了。


    在金国境内,他可以跟着反金的义军和金兵交战,甚至是亲自领导军队和金国抗争,一旦去了大宋,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注定是悲剧的道路还要重走一遍吗?


    不过他并没有犹豫多久,还是选择了投奔大宋。天幕预示了未来,应该会对他有所重视,将他放在正确的职位上,而不是一个劲的给他文职?


    看来词写的太好也是种罪过啊。


    【本期视频盘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哟。】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粉红色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关注、投币。


    第129章


    第二天一早,天幕异像在众人翘首以盼的期待中如期而至。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个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六大太后、皇后系列》。


    众人纷纷猜测这次上榜的会是谁?


    【哈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视频开始前先感谢各位观众,上期视频点赞和投币都超出了预期,作者菌非常开心。


    这期视频,我们来盘点“六大太后、皇后系列”,闲话不多说,我们进入正题。】


    天幕上出现五个大字:狸猫换太子。


    【相信大家看到这五个字,已经猜出了本期视频要盘点的主人公是谁。对,就是开封府包青天狸猫换太子案,里面的那个用狸猫换走太子的太后。】


    天幕上出现了宫人用狸猫换走刚出生的孩子的场景,并不是剧中的形象,而是卡通形象。


    [“娘娘生了!”宫女向管事的禀报。


    管事的问:“生的是皇子还是公主?”


    宫女颤颤巍巍的不敢说。


    “说!”


    “娘娘生下了,生下了一只狸花猫。”宫女说完,彷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皇帝听闻震怒,大骂妖妃。]


    秦始皇嬴政看到不是真人出场,想到这又是戏说,后人编纂的故事。


    当真是胡编乱造。


    莫说是在人多眼杂的皇宫里,就是在平民百姓家,用狸猫换走孩子也不会有人相信。这皇帝莫不是个昏君?这么离谱的事情都信?编故事的人没有半点逻辑啊。


    “开封府?包青天??狸猫换太子???”明朝以前的君臣们没有一个猜出来的。


    猜不出,根本猜不出来。


    宋仁宗赵祯也没能猜出来,当朝倒是有个姓包的,为权知开封府事,是开封府的实际掌权人,但是狸猫换太子案又是什么暗语?


    太后刘娥也猜不出来。


    明朝小说盛行,有看过杂书的当即就想到了宋章献明肃皇后刘氏。


    读过史书的不会把小说当正史。


    但是在他们的印象中,刘氏迟迟不放权,引人诟病,在小说里被编排不得善终,实属大快人心。


    【这位太后姓刘名娥,和李后主李煜的皇后周娥皇名字同了一个字。


    刘娥出生于宋太祖赵匡胤开宝三年,也就是公元970年,是宋真宗赵恒的第三任皇后,宋仁宗赵祯时期临朝称制,直到病故。】


    宋朝的君臣们心中忐忑。


    谁有他们能耐啊,出了三个榜上有名的败家皇帝,即便是盘点名将都能把败家皇帝拉出来批判的存在。


    现在就希望天幕不要再说皇帝的不是了。


    宋仁宗赵祯迷糊了,他的后宫嫔妃都还没有怀孕啊,哪来的太子?就算太后要用狸猫换太子,也得等他的女人们先怀上吧?


    他突然想起来,天幕异象是预测未来的事情。这种事情很可能会在以后发生。


    想到此处,赵祯忍不住看向坐在他旁边的太后。


    今日早朝事务繁多,天幕异象都出现了,早朝还未结束。反正都关注了作者菌,不用到殿外去观看,直接在殿内就能够观看,看完接着议事。


    没有关注作者菌的个别朝臣们傻眼了,那个可供关注的图标是只在异象结束时出现吗?


    往常都是早朝后直接在殿外看,下午偶尔得旨意进宫观看,现在好了,同僚们都在看天幕异象,就他们傻站着,也不敢跑出去殿外看。


    下次一定关注作者菌。


    刘娥察觉到皇帝的视线,转头看了回去,脸上的表情比赵祯还要迷茫。


    赵祯:“???”


    【刘娥很有可能不能生育,所以就抱养了李宸妃的儿子赵祯当儿子,养在名下。


    赵恒有六个儿子,除了养在皇后名下的幼子赵祯长大成人,前面五个儿子全部早亡。若是前面还有活着的皇子,可能还轮不到赵祯。也可能赵祯是在刘娥当上皇后之后才出生的,所以最适合过继到无子的皇后名下。


    年纪小,容易培养感情。


    也确实是如此,宫里的人不敢说,赵祯直到刘娥死后才知道自己的亲生母亲是谁。】


    宋仁宗赵祯看到第一句时犹如五雷轰顶一般,后面的声音充耳不闻。


    太后不是他的亲生母亲?这怎么可能?


    他不由得回忆起了从小到大和太后相处的点点滴滴,太后对他很好,怎么可能不是他的亲生母亲?


    狸猫换太子,换的不是他的儿子,换的是他??


    刘娥没有想到后世之人竟然敢这样编排她,什么狸猫换太子,没有的事。她过继赵祯到自己名下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古往今来比比皆是。


    她甚至没有杀了赵祯的亲生母亲。


    朝臣们也这么想,皇后无子,所以过继嫔妃所生的皇子太正常了,不正常的是皇后不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亲生母亲是谁。


    皇后这样,皇帝也不管。


    只是可怜了李宸妃,母子近在咫尺,却是不能相认,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骨肉视他人为亲娘。


    也难怪后世之人编排刘太后。


    【宋仁宗赵祯的亲生母亲李宸妃原本是刘娥的侍女,在生下赵祯后才母凭子贵,但也没有贵到哪里去,仅仅只是封了个县君,品级比才人还低,在生了女儿之后才被封为才人。宋真宗有生之年,李宸妃还只是顺容。


    李宸妃的这个“宸妃”,还是刘娥给封的。


    这么看刘娥对李宸妃还挺好,但是这个妃位,是在李宸妃病重快死的时候封的,有种临终关怀的意味在里面。


    这个临终关怀,应当是刘娥考虑到了自己的身后事,担心自己死后皇帝得知身世,心怀怨恨,对刘姓外戚展开报复,所以做的秀。


    她这么做,是听了朝臣的建议,为娘家人谋条生路。】


    西汉吕太后吕雉想到了戚夫人,这李宸妃要是像戚夫人这样的性子,到处囔囔自己的儿子是太子,而自己只是个县君,怕是活不长久。


    能混到妃位,看来李宸妃是个聪明人。


    宋仁宗赵祯眼眶红了,无法接受对他关爱有加的太后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


    沉浸在伤感中的他猛然惊醒。


    他托天幕异象的福,过早地得知了真相,那他这个皇位恐怕就坐不稳当了。


    太后大权在握,即便他早已成年,仍然没有还政于他,这下好了,不用还了,正好废了他,然后到旁支找个年纪小的立为皇帝。


    刘娥确实存了废立皇帝的心思。


    她不称帝,主要还是皇帝把她当成亲娘,没有必要去克服重重阻力像武则天那样穿上那身龙袍。


    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皇帝得知了身世,肯定不会像之前那样孝顺,恐怕还会想着怎么对付她。


    是该考虑自保了。


    换了宋仁宗,就不会有后面那三个榜上有名的败家皇帝,以绝后患。


    只是没有合适的理由废帝。


    【李宸妃死后,刘娥本想按照一般宫人普通下葬。当时的丞相吕夷简劝说刘娥,应当对李宸妃进行厚葬,这样皇帝将来得知了身世,就不会报复刘娥的娘家人。


    刘娥封病重的李顺容为李宸妃是自己的主意,临终关怀是肯定的。】


    天幕下的众人:“???”


    原来朝臣只是建议对李宸妃进行厚葬,并没有建议将李顺容封为李宸妃啊。


    宋仁宗赵祯的心里好受了一些。


    看来太后封他亲生母亲并不是听从朝臣的建议,带有功利心在里面,而是施舍了他亲生母亲最后一点恩德。


    【刘娥对待李宸妃是什么样的呢?宋真宗死后,刘娥让李宸妃去给宋真宗守陵,派朝臣去查找李宸妃的娘家人,给与没有实权的低阶武官,大概从九品。


    本来在宋朝武官地位就相对较低,还是武官里的最低品阶。】


    西汉吕太后吕雉:“……”没有杀了李宸妃就已经是仁至义尽了,还想怎么样?


    人到暮年的汉武帝刘彻和吕雉英雄所见略同,儿子当了皇帝,母亲不能留。


    这刘娥过于心慈手软。


    不,应该是宋真宗没有做好,这种事情应该是宋真宗为刘娥谋划周全,当初让刘娥收养孩子的时候就应该杀其母。


    想到此处,不由得夸赞自己有先见之明,可以说他百年之后,能有昭宣中兴,全赖他赐死了刘弗陵的亲生母亲钩弋夫人。


    宋仁宗赵祯生无可恋,为什么要让他知道?


    他不知道刘娥是怎么对待他亲生母亲的,他还可以像往常一样侍奉刘娥如同亲生母亲一般。现在知道了自己的亲生母亲在受苦,却又对刘娥无可奈何,身为人子,要如何自处?


    宋仁宗朝。


    赵祯得知原来是吕夷简给刘娥出的主意,顿时恼怒。原本他十分器重吕夷简,现在决定疏远吕夷简。


    再重用吕夷简,心里膈应,也对不起九泉之下的亲生母亲。


    【刘娥过继李宸妃的孩子为自己的孩子,不让孩子知道真相的事迹被后世改编,明朝时出现了“狸猫换太子”。


    在“狸猫换太子”中,刘娥与李宸妃都是妃子,同时怀孕,为了争夺皇后之位,都希望自己率先生出皇子。


    李宸妃的儿子先出生,被刘娥的人暗中换成了狸猫。刘娥的儿子后出生,因为哥哥是只狸猫,所以他成了太子,刘娥也成了皇后。


    刘娥的儿子夭折,阴差阳错之下收养了李宸妃的儿子,直到几十年后,开封府的包拯查明了真相。刘娥自尽。】


    【古代学子“史书”是必修课,不会被小说误导。现代学生学的历史和史书不说完全相同,只能说毫无关系。就比如“汉初三杰”在史书上洋洋洒洒长篇大论,在历史书上连名字都没有。


    因为不知道真相如何,所以大家容易将剧中的情节当成史实。


    刘娥没有生过孩子,过继李宸妃的孩子是宋真宗允许的,并没有用狸猫换太子。】


    秦始皇嬴政还是那句话,写出“狸猫换太子”的人完全不考虑逻辑,把皇帝和朝臣都当成傻子,强行降智。


    张·连名字都没有·良:“……”


    扶苏看到张良的表情,应该是很想名传后世的,想到历史上的张良辅佐刘邦夺取天下之后就不再立足于朝堂,深藏功与名,难怪在后世学生的历史书上没能留下姓名。


    现在不一样了,他要让老师一直活跃在朝堂上,为大秦做出突出贡献。


    若是张良会写诗,且流传后世,更省事,肯定为后世学生所熟知,而不是除了小众的历史爱好者,根本不知道张良这个人。


    他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


    【五千年历史的史书太长,不可能像古人那样学史,所以对历史只能知道个大概。现代学生除了历史,还要学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等多种科目。


    作者菌高中毕业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然而找工作的时候所学的知识没有半点作用,还得是大学的知识能派上点用场。】


    天幕上出现了现代学生的课本封面。


    天幕下的众人终于知道了后世的学生都学些什么,一点都不比他们学的少啊。


    明朝的宋应星,也就是《天工开物》的作者,在看到物理和化学课本封面上的图时,明白那都是十分科学的东西,学了怎么会没有用呢?


    历朝历代的君臣们倒是觉得,让学生学这些不是为了在工作上派上用场,而是朝廷花大价钱在开民智,大手笔啊。


    魏明帝曹叡眼红后世人人都能读书,现在他首要做的就是利用后世的科技,改进造纸术,印刷术,将纸张和书本的价格降下来,使得百姓读书的成本降低,让大家都能读的起书,民间人才多了,才能推行科举制。


    现在推行科举,无非是世家大族之间的游戏罢了。


    想到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在东晋变了味,变得臭名昭著,他就十分的心塞,得想个办法破局。


    东晋的世家大族很不理解。


    当朝的官员升迁任免大都被他们这些世家大族把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世家大族才读的起书,采用的是愚民政策。让百姓都读书可不是什么好事,不好管控,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他们很好奇后世是如何管理能够识文断字,不好糊弄的百姓的?


    【咳咳,言归正传。刘娥能够上榜,不是因为“狸猫换太子”在后世广为流传,有很高的知名度。而是因为她的才气和治国才能不输于先前盘点的几位太后、皇后。


    她是宋朝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太后。】


    唐太宗李世民十分期待,重点来了。


    第130章


    汉武帝刘彻看到刘娥临朝称制,觉得宋真宗不但应该杀了李宸妃,还应该将刘皇后也一起杀了。


    他不允许有女人独揽大权的事情发生。


    不过,这是宋朝的事情,他管不着,只能够扼腕叹息了。不过,钩弋夫人的父亲曾因为犯法获罪,钩弋夫人本身也没什么文化,掌握大权之后想要政治清明是不可能了,而榜上这些临朝称制的女性,大多都富有学识,也算是欣慰了。


    大概天幕盘点的这些太后、皇后中,就数吕雉学识最低。


    【刘娥是官宦人家,父亲是刺史,可惜刚出生不久就没了父母成了孤儿,家境自然也就一落千丈,但是肯学习,爱读书。毕竟是官宦人家出身,不像普通平民那样读不起书,不爱读书,不知道读书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如果不是推行九年义务教育进行全国扫盲,肯定很多农村家庭都不会让女儿去读书。


    哪怕是现在,也有九漏鱼的存在,不是讽刺,而是真正意义上的适龄少年儿童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因为父母愚昧,不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孩子不想读书就不读了,早点帮家里干活,去外面打工谋生活补贴家用。


    这样的家庭太多了。


    作者菌如果不是初三下学期的时候年纪太小不满十四周岁,当时直接就辍学去打工了。毕竟作者菌的父亲也是十四周岁的时候辍学,虚报两岁去挖煤的。


    寒门难出贵子,在于贫民目光短浅,没有觉醒读书很重要的意识,这一步入门级的就很难了,筛除大部分人。好不容易靠一代人觉醒了这个意识,再靠一代甚至几代人积累资源,为后代铺路,更是难上加难。


    寒门,现在是指贫民,古代是指落魄的贵族。】


    汉武帝刘彻点头,他猜对了,刘娥果然是个有学识的人。若是钩弋夫人的出身好点,学识高点,政治眼光独到,他恐怕不会杀了钩弋夫人。


    他怕的只是钩弋夫人祸国殃民。


    元朝诗人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诗中写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他本以为造出神迹的作者菌非富即贵,原来也是贫民出身吗?


    这样看来后世打破了朝代兴亡更替百姓都受苦的魔咒,后世百姓的生活是真的幸福。


    不说别的,至少朝廷肯普及教育。


    也有可能是富的更富,而穷的落后上千年,毕竟天幕曾展示了后世的贫民窟,那居住环境和他所在的朝代也没有什么不同,同样是住着茅草屋。


    只不过在他所处的朝代,能住得起茅草屋的是一般人家,甚至家境还算殷实,而在后世是极度贫困的贫民。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看天幕异象展示,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了抽水马桶,而他身在千年之后的元朝,都没有见过抽水马桶。再过几百上千年,抽水马桶才算是普及到了平民。


    难以想象后世的富贵人家能够享用什么样的高科技?比普通人家领先多少年?


    【《宋史》中记载,刘娥“善播鼗”。也就是擅长演奏小鼓这一乐器,在后世人们的眼中就成了擅长摇拨浪鼓的歌女。不管是乐器还是身份,档次一下子就下去了。


    刘娥再怎么样也是刺史的女儿,身份不低。


    《宋史》中记载,以锻银为业的龚美“摧之入京师,后年十五入襄邸。”“摧”是折断、毁坏的意思,不知道在古代是个什么意思,怎么看都不像是正常带人入京。在司马光的笔下,刘娥直接就成了龚美的妻子,怎么看都很牵强。


    刘娥到了京城,等到十五岁才进入襄王府邸,也就是后来的宋真宗赵恒的府邸。


    虚岁十五,周岁十四,也就是说,刘娥进京时,周岁只有十二三岁。


    这年龄即使是在古代,嫁做人妇也太早了些。】


    天幕下的众人:“……”十五岁以前嫁作人妇正当时,不早,一点都不早。毕竟女子到了豆蔻年华,天癸差不多都来了,都能生孩子了,嫁人哪里早了?


    众人想到女人能生孩子和能够顺利生下孩子是两回事,又觉得十五岁以前成婚早了。


    毕竟天幕曾血淋淋地提醒着他们,他们想要女子早婚,是想让女子早点生下孩子,但是难产率和新生儿死亡率高的惊人,和女子过早生育有关,得不偿失。


    看来是该调高女子的婚育年龄了。


    【宋真宗赵恒念着刘娥是一介孤女,没有家人,便让龚美改姓刘,认作刘娥的义兄,当成刘娥的家人。也就是说,刘娥厚葬李宸妃,想要保全的娘家人其实是和龚美有着血缘关系的家人,可见这对义兄妹之间关系不错。


    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直接写刘娥是倡妇,嫁给龚美为妻,之后又被龚美给卖了。


    若是真的如此,刘娥不可能为娘家人着想。】


    宋仁宗赵祯有点同情太后了,惨,太惨了,后世之人怎么这样啊?


    太后刘娥暗骂:好个司马光!


    宋仁宗朝。


    赵祯对司马光怒目而视,这写的什么鬼东西?敢骂刘太后是倡妇?


    他早就下了旨意,不得妄加议论刘太后临朝称制的事情,结果反倒编排起了刘太后,胆子大得很啊。


    好,真是好啊!赵祯差点气疯。


    司马光:“……”不,《涑水记闻》中的故事可不是他胡编乱造的,那都是记录别人所说的故事,每一条都有记录讲述其故事的人,和他有什么关系?


    想知道历史,看《资治通鉴》也比看《涑水记闻》好啊。


    【宋真宗赵恒和唐高宗李治一样身体不好,在他疾病缠身的时候,政务是由皇后刘娥处理的。前面说到,刘娥爱读书,她爱读史书,拥有政治才能,将朝政处理的不错。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宋真宗赵恒天禧四年,也就是公元1020年,丞相寇准,就是订立“澶渊之盟”的那个寇准,奏请皇太子监国,被赵恒罢相,换成了丁谓顶上丞相空缺。


    丁谓,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奸臣啊。


    当时还是皇后的刘娥就对丁谓愚弄皇帝,鼓动皇帝大兴土木十分的不满,在宋真宗赵恒驾崩后不久,就将丁谓给放逐了。


    据说现在有剧在洗白丁谓。】


    【宋真宗赵恒临终时,宋仁宗赵祯只有十三岁,周岁十二,于是立下遗诏,军国大事都由升级成皇太后的刘娥裁决。


    刘娥和宋仁宗赵祯每隔五日,在承明殿上朝。刘娥在皇帝的右侧垂帘听政。


    刘娥执政期间,和之前盘点过的临朝称制的太后一样,吏治清明,重视农田水利。除此之外,她还发行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并且结束了宋真宗赵恒在位期间的“天书”运动,也就是泰山封禅运动。


    我们都知道最早的纸币,也就是“交子”是北宋时期出现的,但很少有人知道“交子”是皇太后刘娥发行的。】


    天幕上出现了小范围的黑屏,且出现了几个白色的字:“自行脑补……”


    天幕下的众人不难想到这是在有意抹去女性的功绩,又觉得不至于,毕竟“四大发明”的发明者是谁也不是广为人知的事情。


    【纸币就不多说了,我们现在还在用纸币,且成了主要货币,金银铜铁都不再作为货币流通了。


    泰山封禅运动是十分盛大的祭祀、讲述功绩的仪式,在宋真宗赵恒时期过于频繁,且编造祥瑞,自身功绩不够封禅,成为了闹剧,劳民伤财,朝政混乱,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以至于,后面来泰山的君王只祭祀,不封禅。】


    天幕上出现了宋朝的交子。


    宋朝以前的君臣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纸张还能当钱币使用?


    秦朝没有纸,汉朝有纸但是很贵。


    三国时期,正为缺钱而烦恼的刘备、曹丕、孙权在认真考虑发行纸币的可行性,就怕百姓们不买账啊。


    也不知道刘娥是怎么做到的?


    她不但做到了,还使得纸币流行了上千年,一直沿用到作者菌所处的时代。


    宋真宗赵恒脸上青白交加,面子挂不住。他的功绩不够封禅?他编造祥瑞?后世历代君王不再封禅?这天幕怎么又在骂人呢?


    仗着他找不到人问罪是吧?


    【宋仁宗天圣二年,也就是公元1024年,刘娥死了老公两年后,身穿帝王才能穿的龙袍,接受皇太后的尊号册封。大权在握,龙袍也穿了,距离称帝也就一步之遥了,但是这一步却是千难万难。


    刘娥终其一生都未曾称帝。】


    太后刘娥心中叹息,她倒是想称帝,但是多次试探之后发现朝臣不许啊。


    她称帝后要改朝换代吧?可是她又没有亲生儿子,即便在有生之年称帝了,死后也不能像武则天那样,有亲儿子维护她的帝位。


    她若是有亲儿子,就能够放心大胆地称帝了,将来百年之后,继位的也是她的亲生儿子。


    【太后刘娥执政十余年,天下安定,可以说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了。可惜因为她在小皇帝成年之后迟迟没有还政给皇帝,从而遭受诟病。


    刘娥对宋仁宗赵恒的教导极为严厉,宋仁宗赵恒在刘娥的教导下勉强算是一位明君。


    这亏得宋仁宗赵恒不知情,不知道刘娥不是他的生母,若是知道了,恐怕少不了怨恨。好比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因为张居正对他过于严格,以至于差点将已故的张居正开棺鞭尸。张居正尽心教导小皇帝,没能教出一代明君,却是教出了个祸害。


    由张居正等人的辅佐下开创的“万历中兴”,被万历自己给嚯嚯没了。】


    东汉和熹太后邓绥叹气:猜到了,女人掌权总是为世间所不容,她更加佩服武则天的勇气与魄力,敢于走出这天下给予女人的桎梏,登基称帝。


    宋仁宗赵恒:“……”把“勉强”两个字去掉就好了。


    洪武大帝朱元璋终于知道张居正是什么时候的丞相了,“开棺鞭尸”?张居正还真是教出了一个好学生。


    明穆宗朱载坖在考虑要不要废立太子,反正他不止朱翊钧这一个儿子。朱翊钧还有个弟弟,也交给张居正教导吧。


    教一个是教,教两个也是教。


    兴许换了一个人当皇帝,就不会出现皇帝拖后腿,毁掉明朝的中兴呢?再等等吧,天幕曾预言会盘点张居正,待到看完了张居正的盘点再做要不要废立太子的决定。


    说不定到了那个时候,他又有皇子降生。


    想到这里,朱载坖继续兢兢业业地沉浸在美色当中,抓紧造人。


    明神宗朱翊钧愤恨不满,他怎么会是个祸害?


    【宋仁宗明道二年,也就是公元1033年,太后刘娥病故,享年六十四岁。】


    【本期视频盘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哟。】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粉红色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关注、投币。


图片    【请收藏魔镜小说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