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第二天一早,天幕异像在众人翘首以盼的期待中如期而至。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个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六大悲剧太子系列》。
众人纷纷猜测这次上榜的会是谁?
之前天幕盘点了明朝的太子,今天天幕异象盘点的应该是明朝之后清朝的太子吧?
清朝的君臣们:“……”并不希望当朝有人上这个榜。
【哈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视频开始前先感谢各位观众,上期视频点赞和投币都超出了预期,作者菌非常开心。
这期视频,我们来盘点“六大悲剧太子系列”,闲话不多说,我们进入正题。】
天幕上出现了五个字:爱新觉罗·胤礽。
【说起皇二子爱新觉罗·胤礽,有一个“废太子”的代称,既是说爱新觉罗·胤礽经历了两立两废,是一位废太子,也是在指,自爱新觉罗·胤礽之后,清朝皇帝不再立太子了。
这好比明太祖朱元璋在杀了丞相胡惟庸之后,就废除丞相制度,不再设立丞相。
不立太子,不代表清朝皇帝没有继承人;不设丞相,也不代表没有官员行使丞相的职权,都是废了个寂寞啊。】
洪武大帝朱·废了个寂寞·元璋:“……”
尚未废太子的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直呼不可能,他那么喜爱保成,怎么会废太子呢?而且废了一次还不够还要再废第二次?
爱新觉罗·胤礽没有想到自己会上盘点,心中对汗阿玛失望透顶。
他的苦楚,汗阿玛是一点都不在意啊。
【爱新觉罗·胤礽出生于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674年,是康熙帝第二个顺利活到成年的儿子,为皇次子,也是嫡次子。
在清朝,流行天花病毒,很多皇子在幼年的时候都因为染上天花从而夭折。
这种病,染上之后痊愈了就不会再复发。
相传爱新觉罗·玄烨非嫡非长,正是因为小时候染上天花痊愈了,有很大的希望能够存活,所以捡漏当上了皇帝。
爱新觉罗·胤礽前面几个哥哥都早夭,没有排序。】
天幕上出现了天花疫苗的制作方法。
这种方法很简单,不需要什么高科技,是正受天花病毒困扰的古人当下就能够照着制作出来的疫苗。
天幕下的众人十分激动,这是活命的方子啊。
天花自古就有,时不时的就出现流行一段时间,夺走无数条鲜活的生命,一直无法彻底地解决,没有想到天幕给出了解决的方法。
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在考虑要不要换一个继承人。
玄烨非嫡非长,选他继承皇位主要是看在其出过天花的份上,现在天花的问题解决了,也不是非玄烨不可。不让玄烨继承皇位,自然也就没有了上败家皇帝榜的乾隆皇帝什么事了。
这个念头很快就被打消了,选玄烨好歹也有个康乾盛世,选别人,不确定的因素可太多了。
【前面说到,太子在古代是高危职业,能够顺利继承皇位的不多,概率也就只有一半左右。这个系列的视频是盘点那些或自尽、或被废、或早亡的太子。
爱新觉罗·胤礽监国政绩突出,精通多种语言,能力强,若是不被废,可以预料到也能成为一代明君。
只可惜,他有着明朝太子朱标没有的好身体,却没有像洪武大帝朱元璋这样毫无保留尽心尽力培养太子的好爹。六大悲剧太子中,当皇帝的都防备着太子,只有朱元璋一人对太子宠到极致,尽心竭力地培养太子的势力。】
秦始皇嬴政暗道,他之前没有立太子,天幕不是说他。
汉武帝刘彻、唐高祖李渊、唐高宗李治、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等人想到朱元璋大力培植太子朱标的党羽,几乎让所有的开国功臣都给太子朱标当老师,自己身在宫中,还让太子朱标处理朝政,甚至太子朱标病故,也要将皇位传给太子朱标这一脉。
这份爱,他们确实是不能比。
洪武大帝朱元璋不求别的,就希望太子朱标的病能够痊愈,顺利登上皇位。朱棣那一脉,奇葩皇帝太多了,最主要的是懒散的皇帝太多了,他看不惯,他还是比较喜欢励精图治的后代。
只是有一点他不明白,朱棣为何要反?
【康熙帝和爱新觉罗·胤礽的母亲赫舍里氏是少年夫妻,感情很深。爱新觉罗·胤礽的母亲因难产去世,康熙帝便在爱新觉罗·胤礽刚满周岁不久的时候立为太子。
爱新觉罗·胤礽的同胞兄长,嫡长子爱新觉罗·承祜,三岁而殇,按理说,早在满周岁的时候,也就虚岁两岁的时候就该立为太子了,但是并没有。
康熙帝急着立胤礽为太子,估计是胤礽的母亲没了,再也不会有赫舍里氏所出的嫡子出生,胤礽是他和赫舍里氏现存唯一嫡子的原因。
胤礽满周岁时,还没有得过天花。】
各朝各代的君臣们直呼好家伙,清朝是把谁能得天花痊愈当成选继承人的标准啊。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想到孝诚仁皇后故去后,他又立了两任皇后,但是一直没有嫡子出生,保成是他唯一存活的嫡子。
他废掉保成,能立谁当太子啊?
看之前的天幕盘点,继承他皇位的是爱新觉罗·胤禛,和他一样非嫡非长。
【胤礽也不负所望,非但没有像他嫡亲哥哥那样幼年夭折,还长成了文武双全,政治能力出众的优秀储君,只是这份出众,引来的是兄弟的迫害和康熙的猜忌。
康熙和胤礽的父子隔阂,起因只是一件小事,康熙觉得感情上不对等。
我那么爱你关心你,你却不关心我。】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想到保成对他的冷漠就觉得委屈,心里只有政事,只有争权夺利,根本就没有他这个汗阿玛。
爱新觉罗·胤礽:“???”
【胤礽五岁的时候,得了天花。在当时,天花是致死率极高的传染病,好在得过一次就不会再得。
康熙担心他和爱妻唯一的孩子早夭,亲自照顾。
而到了康熙生病的时候,胤礽表现的漠不关心,反倒是康熙不怎么上心的其他儿子,胤礽的异母兄弟在他生病时对他关心有加,康熙心里就不平衡了,对胤礽产生了怨气。】
各朝各代的君臣们:“???”这是皇家的父子关系?怎么这么幼稚呢?
洪武大帝朱元璋倒是有点理解康熙皇帝,换做是标儿对他生病不闻不问,他也会接受不了一点。他看中朱允炆,也是因为朱允炆孝顺,服饰生病的父亲十分尽心,是个有孝心的好孩子。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委屈.jpg
他清楚地记得,那是康熙二十九年,他生病了,太子和皇三子胤祉前来看他,太子的表现伤他心了。
不管怎么说,太子应该比皇三子更关心他才对。
他对保成的爱是皇三子不能比的,没道理皇三子要比太子更关心他,是太子做的不对,对他没有应有的孝心。
这性格,令他不喜。
爱新觉罗·胤礽:“???”他一天到晚忙到飞起,哪有空关心汗阿玛的小病小灾?汗阿玛的心理这么脆弱的吗?
【康熙三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698年,康熙皇帝分封诸子,让其他皇子参与政事,分拨佐领,削弱太子的权力,亲手促成了“九子夺嫡”,对此,孙权都得甘拜下风。
孙权也只是纵容两个儿子勾心斗角而已,康熙直接给权、给兵,生怕不够乱的,儿子们闹得不够大。
朱元璋分封诸子,想着是让其他儿子帮太子一把;玄烨倒好,分封诸子,让其他儿子削弱太子的权力。
看大乐斗呢这是?】
吴大帝孙权:“???”吃瓜吃的好好的,怎么就扯到他身上来了?
还好他儿子没有上六大悲剧太子榜。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有点心虚,他不过是想培养太子和诸位皇子的能力而已,怎么能被说成是养蛊呢?
【康熙四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708年,爱新觉罗·胤礽第一次被废,导火索是以皇长子胤禔为首的皇子诬告皇太子诸多罪行,根本原因是康熙帝怀疑皇太子不孝,想要弑父篡位。
康熙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689年,康熙皇帝病了,命皇太子与诸位皇子代他祭祀孝庄文皇后。
康熙皇帝废太子时说,他忍了胤礽二十年,很可能早在公元1688年,康熙帝也病了,太子当时的表现就很不好,没有侍疾尽孝,之后也一直没有好好地关心康熙这个父亲,引得康熙皇帝不满。
恰逢此时,康熙年仅七岁的儿子病了,胤礽表现的也是漠不关心,更加激怒了康熙,责备胤礽,而胤礽拒不认错,出言顶撞。当晚,胤礽在营帐外偷窥康熙,被康熙帝发现了,怀疑太子这是要弑父。
作者菌觉得胤礽不是想要弑父,而是想要道歉又拉不下脸面,哪有弑父这么草率的?】
天幕下的众人想到古往今来太子弑君的案例,认可胤礽确实不是想要弑君的的样子,不过也不像是想要道歉,估计是怀恨在心。
这太子之位废的不冤,过于桀骜不驯了一些。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听到了关键词,“诬告?”他怎么会听信谗言错怪保成呢?虽然保成能力是好,治国能力能够得到他的肯定,但是不爱他这个汗阿玛啊。
与其相信保成会给他道歉,不如相信保成想要弑父,还现实一点。
【康熙皇帝在废了胤礽之后,一时想不出该立谁为太子,于是没过多久又恢复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但是胤礽在经历了废太子的打击之后疯了,这让康熙皇帝十分的心疼。或许胤礽是在学明成祖朱棣的装疯卖傻,以麻痹朱允炆,但是又没有学到家,被康熙皇帝发现了他在密谋要逼皇帝退位。
康熙五十一年,也就是1712年,康熙皇帝再度废除了胤礽的太子之位,并将胤礽软禁。
虽然将胤礽软禁了,但是康熙帝还是爱着这个儿子的,临终前传位给皇四子胤禛时,还叮嘱胤禛要善待胤礽。】
唐太宗李世民理解康熙皇帝的心情,他也舍不得李承乾啊。
洪武大帝朱元璋十分疑惑:朱棣装疯卖傻?
太子朱标也对此事十分好奇,在他儿子朱允炆当皇帝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致使朱棣需要装疯卖傻?
【爱新觉罗·胤礽五岁开始学骑射,九岁时和康熙皇帝一起射虎,十三岁时熟读四书五经,二十二岁时开始监国。
康熙皇帝认为胤礽不孝顺,却能够容忍胤礽二十年,估计也是看中了胤礽的才能,即便是后来将胤礽废黜,也十分肯定胤礽的治国才能。
不过康熙皇帝外出打仗时才让太子监国,不比朱元璋好端端的人在京师坐着,还让太子监国。
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都怕太子夺权,以至于造成了悲剧,只有明太祖朱元璋不遗余力地为太子培植党羽。
秦始皇嬴政压根就没有立太子,唐高宗李治那是身体太差。】
爱新觉罗·胤礽羡慕了,希望能有个像朱元璋那样的父亲。
【本期视频盘点就到这里,六大悲剧太子系列已经盘点完了,希望大家多多收藏、点赞、投币支持。
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哟。】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粉红色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关注、投币。
第142章
这天下午,各朝各代的君臣们都在期待天幕异象的出现。但是等了一下午,天幕异象并没有出现。果真下午的天幕异象不是天天都有啊。今天下午又是没有出现天幕异象的下午呢。
第二天一早,天幕异像在众人翘首以盼的期待中如期而至。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个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六大皇太后、皇后系列》。
众人纷纷猜测这次上榜的会是谁?
【哈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视频开始前先感谢各位观众,上期视频点赞和投币都超出了预期,作者菌非常开心。
这期视频,我们来盘点“六大皇太后、皇后系列”,闲话不多说,我们进入正题。】
天幕上出现了三个字:马大脚。
天幕下的众人愣是没有一个猜出这次将要盘点的人物是谁,以为是姓马名讳大脚。
孝慈高皇后马氏:“……!”
不怪她对号入座,自己是皇后,再加上生在流行裹小脚的年代坚持不愿意裹小脚,脚大的比较突出。
天幕异象说的多半是她。
【清军入关后,强行规定男子“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要求全民剃发,不愿意剃发的除了和尚、道士等方外之人,都被杀了。
所以清朝的男人全是“金钱鼠尾”的发型,到了晚清留的头发才多了起来。
清军入关后,同样规定,女人不能裹脚。
但是这一规定并没有被严格地实施,不光汉人女子裹脚,就连满人女子也学着裹脚,不让裹脚就搞个花盆底鞋,以达到裹脚女人一步三摇的走姿。】
【在古代,一般都是男的领军打仗,参军的也大多数都是男人,名载史册的女将少之又少,所以男性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不愿意剃头那就血腥镇压,一个不留,只留下贪生怕死的孬种好维护统治。或许也有些不愿意剃头的出家当和尚、道士,不用强逼着留金钱鼠尾的发型。
女性不一样,非社会不稳定因素,属于男性的附属物,还会生孩子,杀光裹脚的女性不现实,得不偿失。
裹脚要折断骨头,没有人会喜欢吃这份苦,只是为了顺应时代潮流,讨好男人,以求嫁个好男人后半辈子幸福,从利益出发且在男性的掌控下不得不如此。
清军掌控了男人,等于掌控了女人,没有必要严格实施“裹脚不留头,留头不裹脚。”
清朝灭亡之后,民国时期的总统下令禁止缠足,这一陋习才逐渐消失。】
天幕上出现了古代裹脚女人的赤足。
宋朝以前的君臣们喜欢女人的小脚那也是喜欢天生脚就小的,而不是人为折断骨头制造的小脚,在看到天幕上的画面时有种想吐的感觉。
一些承受力低的干呕,甚至隔夜饭都吐了出来。
宋朝之后的君臣们,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君臣们,从小耳濡目染,已经习惯了看女子裹脚,对这种脚有独特的审美,看到天幕上的图片时就差垂涎三尺了。
洪武大帝朱元璋大概猜出来了天幕将要盘点的人物是谁了,应该是他的皇后马氏——他唯一的皇后。
果然,他猜的没错。
【这期视频,我们将要盘点的人物是生于明朝,但坚持不裹脚的马皇后。
孝慈高皇后马氏,名不详,出生于元朝至顺三年,也就是公元1332年,是元末红巾军领袖郭子兴的养女。马皇后的父亲和郭子兴是好朋友,郭子兴才收马皇后为义女,对马皇后视同亲女。
马皇后出生在明朝,和受《女诫》荼毒的女性一样,认为后宫女性不得干政,她的依据便是自古以来后宫女性干政很少没有引起祸端的。
俗话说的好:“黑猫白猫,捉到老鼠的就是好猫。”作者菌不反对女性干政。
后宫女性干政为什么大多都会有祸端?因为靠美貌上位的女人没有治国的才能。若是如邓绥、武则天一般富有才学的女人掌权,是天下之福。
古往今来,男性昏君的数量远高于明君的数量,是不是可以认定当皇帝的男人干政很少没有引起祸端的?】
天幕下的众人:“?!”好家伙,皇帝干政?!
【马皇后和之前盘点的长孙皇后是有点相似的,长孙皇后极力地和唐高祖李渊以及李渊的后妃处好关系,帮助丈夫。马皇后同样如此,同郭子兴的妻子搞好关系,让其给郭子兴吹枕头风,缓和郭子兴和朱元璋的关系。
朱元璋将马皇后比作长孙皇后,可谓是十分恰当了。
马皇后和长孙皇后一样,能够巧妙地规劝下朝后怒气冲天的皇帝,而皇帝也愿意听从皇后的劝谏。】
【有一参军被人诬告儿子弑父,朱元璋不去查证就想处死参军这个大逆不道想要弑父儿子。马皇后得知此事后劝说道:“这参军只有一个独子,弑父一说或有不实之处,杀了恐怕会绝其后。”朱元璋这才命人去查,果然这参军的儿子是被人冤枉的。
又有一边将,被朱元璋的亲信诬陷违法犯罪。朱元璋一听就信,立即便要将这个边将召回朝廷治罪。马皇后急忙劝阻道:“严州这个位置重要,不应该轻易更换守将。况且严州守将一向贤能,说他不好的话怎么能够轻易地相信?”朱元璋这才没将这个边将治罪。后来这边将建立功勋,印证了马皇后是正确的。
同样被马皇后救下性命的还有翰林学士宋濂,也就是太子朱标的老师。朱元璋偏听偏信,马皇后的劝说救下了许多遭人诬陷的官员的性命。】
【除了前朝的官员被马皇后救下,后宫的宫人也被马皇后救下。
朱元璋常拿宫女、太监撒气,马皇后也有样学样怒斥这些宫人,并且要让宫正司治这些宫人的罪。朱元璋问为什么?马皇后巧言劝谏:“皇帝不以自己的喜怒给人定罪,盛怒之下,难免有失偏颇。交给宫正司处理,则是尽可能的处事公正。即便是皇帝给人定罪,也不能仅凭自身喜恶,而是有相关的官员处置。”】
唐太宗李世民看到这里也觉得这马皇后的处事风格和他的观音婢确实是像,或者是马皇后有意的在向他的长孙皇后学习。
长孙皇后若是肯干政就好了,他求之不得。
天幕的一些说法他还是十分赞同的,只要有才华,能够为国效力,何必要分什么男女呢?他姐姐身为女流,照样上战场,在打仗方面的才能不输于男子。
长孙皇后若是肯从政,也必定不输于男子。
他又不是像李治那样身体不好,像李显、李旦那样行事荒唐,以至于最后被皇后、皇太后窃国。
皇后干政,只会是他的助力。
洪武大帝朱·偏听偏信·元璋十分的伤感,若是马皇后还在世就好了。
他不会杀那么多的人。
太子朱标想起了自己已经过世多年的母亲,确实是贤良淑德。
托天幕异象的福,他提前知道了后事,对自己的病情十分上心,精心调养,病情稍有好转,想来痊愈应该不是难事。
【有种说法是没有马皇后,就没有朱元璋的功成名就。
朱元璋在前线打仗,马皇后带领将领的家属为前线的将士们缝制衣服鞋子;朱元璋抵御强敌陈友谅时,马皇后散财犒劳士兵,对朱元璋说:“定天下以不杀人为本。”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马皇后劝朱元璋广纳贤才,听忠臣的谏言。】
天幕上出现了马皇后带领一群妇女缝制衣服、鞋子时的场景。
洪武大帝朱元璋以及一众朝臣看到这一幕眼眶红了,没有想到能够通过天幕,再次看到早已死去的故人鲜活地出现在眼前。
不过,说没有马皇后就没有朱元璋的今天,还是过了。
【马皇后崇尚节俭,穿的衣服洗涤多次显得破旧,遇到灾年则吃粗粮和野菜。
她设立“红板仓”,赈济太学生们的家人。
马皇后同长孙皇后一样,在生重病时不迷信,认为祭祀祈祷求神拜佛毫无作用。
明洪武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82年,马皇后病逝。明成祖朱棣永乐元年,也就是公元1403年,谥号: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538年,谥号:孝慈贞化哲顺仁徽成天育圣至德高皇后。
有传言说明成祖朱棣不是马皇后所生,怕是不知晓明世宗朱厚熜为了追尊自己亲生父亲为皇帝,和朝臣们抗争了三年之久。
宋朝从小被刘娥养大的宋仁宗赵祯,在知道了自己的亲生母亲是谁之后,立马就追封自己的亲生母亲李宸妃为章懿皇后。
古人以孝治天下。
朱棣若是为了登上皇位名正言顺一些,冒充嫡子,那他就坐不稳这个皇位。这里只是简要提一下,在“六大皇帝”系列盘点朱棣的时候再细说。】
洪武大帝朱元璋:“???”老四也上了“六大皇帝”榜?
待到反应过来之后喜笑颜开,没有想到这个大逆不道的逆子能给他长脸,好啊。不过他并没有由此产生废太子朱标,改立朱棣为太子的想法。
他坚信,若是朱标登上了皇位,肯定也会是一位千古明君,不负他的期待。
而且选择朱标这一系,必然不会有朱祁镇这种败家皇帝出现,哪怕后代平庸一些,也比上败家皇帝榜要好的多。
太子朱标:“……”一时不知道该喜该悲?
明成祖朱棣:“……!”好家伙,后世之人是和他有多大仇?这么看不惯他起兵自保?他不过是成功了而已,就被这样编排。
可以想象戾太子刘据若是起兵自保成功,风评得有多差?
这么一想确实啊,汉武帝是“千古一帝”,龙凤猪之一,造汉武帝的反,那是妥妥的逆臣贼子,哪管是不是自保?
朱允炆的风评不如汉武帝,他也没落得个好名声。
清朝的皇帝们羡慕了,本以为“六大皇帝”系列怎么着也该有他们的一席之地,没想到明朝就占了两个名额。不过想到闭关锁国是从康熙皇帝开始的,到乾隆皇帝正式出台的政策,也就理解了。
清朝只有一个康乾盛世,就这个盛世它还闭关锁国,难怪选不上。
【本期视频盘点就到这里,六大皇太后、皇后系列已经盘点完了,希望大家多多收藏、点赞、投币支持。
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哟。】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粉红色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关注、投币。
第143章
这天下午,天幕在众人的期待中终于又给大家带来了惊喜。和往常一样的时间,天幕异像再度出现。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午后时分,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个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六大女将》。
众人纷纷猜测这次上榜的会是谁?
【哈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视频开始前先感谢各位观众,上期视频点赞和投币都超出了预期,作者菌非常开心。
这期视频,我们接着来盘点六大女将系列。】
天幕上出现了三个大字:秦良玉。
天幕下的众人眼前一亮,难得出现一个有名有姓的女将,而不是只有一个姓氏,看来这位着实的不一般。
【古往今来,秦良玉是唯一一位没有记载在列女传里的女性名人,而是作为名将记载在了正史中,且有名有姓。】
天幕上出现了《明史·秦良玉传》节选。
【秦良玉出生于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年,也就是公元1574年,生活在明末清初,是著名的抗清女将。
万历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597年,二十四岁的秦良玉和丈夫马千乘一同奉诣抗倭援朝,可见二十四岁的秦良玉就已经是战场老将了。
万历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599年,抗倭结束后,秦良玉的丈夫领兵三千,秦良玉自己领五百运粮兵。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夫妻俩接连攻下敌人七个营寨,战功卓著。】
【打仗不是儿戏,秦良玉能够领兵作战,自然是弓马娴熟。她熟读兵法善于练兵,练出了一支精兵,被称为白杆兵,威震四方。
她还通晓诗文,是大家闺秀。】
天幕上出现了秦良玉领兵作战时的情景,英姿飒爽,让人印象深刻。
众人下意识以为能够领兵作战的女将必然是生的虎背熊腰,十分的强壮,没有想到映入眼帘的会是一位看起来十分的娴静柔弱的女子。
果然是人不可貌相啊,难怪用大家闺秀来形容。
【明光宗朱常洛泰昌元年,也就是公元1620年,朝廷征调秦良玉的兵力援助辽东。秦良玉派自己的兄弟秦邦屏和秦民屏领几千人去援助,被朝廷赐予三品官服。
朱常洛只当了一个多月的皇帝,就因“红丸案”毙命。秦良玉奉命援助辽东,也就是这一个月内发生的事情。】
明世宗朱厚熜:“红丸??”红色的药丸?这玩意他天天吃啊。
他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有人在红丸里下毒,毒死了明光宗朱常洛,而不是他也在吃的红丸有问题。
明神宗朱翊钧:“……”这不争气的东西。
虽然他很不待见朱常洛这个儿子,但还是不希望朱常洛死得莫名其妙。
“红丸案”是什么?
明光宗朱常洛想到他经常吃的红丸,脸色不好,难道这不是延年益寿能治万疾的仙丹灵药,而是致命的毒药?可是他吃了之后并没有感觉到身体有任何不适,反而通体舒泰,他真是死于“红丸”?
看来红丸是不能再吃了,不管有没有问题。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元年,也就是公元1621年,前去援助辽东的秦邦屏战死,秦民屏艰难突围。秦良玉亲自带领三千精兵前去支援,沿途秋毫不犯。
朝廷赐予秦良玉二品官服。
从这里可以看出朝廷对女性的偏见与不公,只是赐给秦良玉官服,并未授予秦良玉官职。秦良玉的官职,还是丈夫马千乘被诬告下狱死于狱中后,代领丈夫的官职。
万历四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613年,马千乘冤死狱中。】
历朝历代的名将们期待这一期的盘点也能够展示一些不俗的战术,给他们作为参考,这才是盘点名将的意义。
文臣就不怎么关注战术了。
明神宗朱翊钧看到“冤死”二字,可以想象他在祖宗的眼里已经是昏君了。原本这没有什么,人死不能复生,祖宗不可能掀开棺材板来教训他。但是天幕异象不久之后就能与先辈对话,这就不妙了。
好在现在还没有到万历四十一年,张居正还活着,一切都还能够挽回。
【秦良玉和冼夫人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造反的人想用重金诱惑秦良玉与他们一同造反,秦良玉杀了反贼派来策反她的使者,带领弟弟、侄子一起出战,断了反贼的退路,而后以战术大败敌军。
秦良玉向朝廷送去了捷报,但是朝廷却只是给秦良玉的弟弟、侄子升官。】
东汉邓太后邓绥看着就觉得憋屈,就因为秦良玉是女人,就得不到应有的封赏,所立的战功都是为男性家属作嫁衣,实在是不公。
这细究起来,还是班昭起的坏头,《女诫》的危害实在是太大了。
她倡导女性读书识字,不是为了让这些有幸读书的女性断了广大女性独自自主的路,尽一切努力讨好男人的。
看来她对班昭还是太好了。
【不久之后,宁宣抚司土司发动叛乱,围攻成都,朝廷紧急调派秦良玉前往平叛。
嗯,封官是秦良玉男性亲属的,真正领兵打仗的是秦良玉,对待秦良玉顶多赏件衣服。或许清朝的黄马褂就是这么学来的吧?赏件衣服给有军功的臣子就完事了。
叛军以重金贿赂周边的土司,只有秦良玉不为金钱所动,执意领兵平叛。
秦良玉带着弟弟和侄子收复了城池,朝廷这时候才给她封官,从三品。当然封官这种事情,怎么能够少了她的男性亲属呢?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秦良玉的弟弟和侄子们也都升了官。
秦良玉大概是唯一一个官职只有从三品,却能穿二品官服的女子了。
秦良玉被封官之后,感激万分,仿佛被打了鸡血一般,一口气彻底平定了叛乱。】
天幕下的众人对天幕所言并不认可,能够得到赏赐是极为荣耀的事情,是朝廷的恩典,不能小瞧了这件衣服所能够发挥出的作用啊。
谁家有黄马褂,那是能吹几辈子的事情。
明朝之后对这段历史熟悉的众人觉得秦良玉的弟弟和侄子还是有些领兵打仗的能力的,不全然是靠着秦良玉才能够升官。
不过,也确实是秦良玉打仗更厉害一些。
【崇祯年间,秦良玉奉朝廷的命令四处平定叛乱,往往是贼寇看到秦良玉领兵到来之后不战而逃。
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三年,秦良玉活捉叛臣贼首。】
【或许是时代的局限性,秦良玉常常将“我一个妇道人家”挂在嘴边。
被人诬陷时,秦良玉上奏皇帝说:“我立下的战功,引来太多嫉贤妒能之人,故意诬陷,嫉妒我一个妇道人家。”
和人诉苦时说:“我一个妇道人家,愿意为国战死,但是耻与不通兵法的蠢材兵败同死。”
打了败仗时说:“我一个妇道人家,兄弟都为国战死,我又岂能投降敌寇苟且偷生呢?”
也幸亏秦良玉常常将“我一个妇道人家”挂在嘴边,让所有人都知道她是个女人,时时刻刻提醒众人她是个女人,这样她的战功才不会全部被男性给顶替,这样才能让众人知道女性也是能够堂堂正正的上战场,而不是要像花木兰那样女扮男装。】
历朝历代的君臣们想到了冼夫人,虽然没有频繁地说自己是一介女流,但是充分地利用了自己是女人的事实麻痹敌人。
只能说女将是真的太少了。
唐高祖李渊:“……”女人本来就可以堂堂正正以女子的身份上战场,就比如他的女儿。
女扮男装怎么可能骗过同僚战友?
至于功名被顶替,这种事情不是当事人把自己的功绩挂在嘴边就能够避免的。
不说别的,光一个礼制就能够抹杀掉女性的功绩。若不是他违背礼制坚持要将平阳以军礼葬之,并且言明这样做的缘由,后世之人又怎么会知道他有一个会领兵打仗,这样出色的女儿?
平阳能上“六大女将”榜,实在是令他高兴。
【秦良玉是石砫土司,将石砫治理的井井有条,深受百姓的爱戴。对外,她领兵驻守大凌河,对抵御清军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对内,她与作恶多端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斗争到底。
我们知道,崇祯帝是明朝的末代皇帝,明朝是被起义军推翻的。秦良玉虽然平定叛乱有功,但是凭她一己之力,无法挽救摇摇欲坠的大明江山。
崇祯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644年,明朝灭亡。
秦良玉并没有投降农民起义军,而是顽抗到底。远在福建的南明皇帝隆武帝朱聿键加封秦良玉为忠贞侯,表彰秦良玉的忠义。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五年,也就是公元1648年,秦良玉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天幕下的众人算了一下年龄,震惊地倒吸了一口凉气。秦良玉在明朝灭亡之后,坚守阵地拒不投降时已经是七十一岁的高龄了。
果然名将就是名将,老当益壮。
这么一想,廉颇当真是冤。秦良玉一介女流之辈,七十多岁尚能领兵作战,更何况是廉颇呢?根本就不需要派使者去查看廉颇的身体情况,让敌人有可乘之机。
【本期视频盘点就到这里,六大女将系列已经盘点完了,希望大家多多收藏、点赞、投币支持。
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哟。】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粉红色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关注、投币。
第144章
第二天一早,天幕异像在众人翘首以盼的期待中如期而至。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个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六大皇帝系列》。
众人纷纷猜测这次上榜的会是谁?哦,不用猜了,天幕之前有预告,是朱棣。
明朝有两位皇帝上榜,厉害了。
洪武大帝朱元璋十分期待这期的盘点,看看朱棣有什么功绩,能跻身“六大皇帝”的行列?若是他的标儿登上皇位,肯定能做到比朱棣更好。
太子朱标心中五味杂陈,四弟过于出色,他这个太子之位怕是不稳了。
他的身体是在好转,但不一定能顺利继位。倒不是他不相信爹爹,而是朱棣能和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以及他爹爹相提并论,就足够让人眼热,想要顺应天命改立朱棣为太子。
哪怕朱棣的后代出了朱祁镇这个败家皇帝,也能够包容。
清朝的君臣们心情都不怎么好,按照朝代顺序,且前面盘点的一个朝代只有一个皇帝上榜,这“六大皇帝系列”最后一个名额应该是他们大清的。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这得怪弘历,修什么《四库全书》,把领先西方的科技给修没了。
封禁《天工开物》真是一大败笔。
若不是闭关锁国,他大清至少应该有一位皇帝能够跻身“六大皇帝”行列,毕竟大清的版图在乾隆朝达到最大,疆域面积仅次于元朝。
若不是闭关锁国,弘历又活得太长,铁定上榜。
若不是闭关锁国,大清朝的科技不说继续领先全世界,至少不会落后太多。《天工开物》是西方的科技启蒙书,如果他们能加以重视……
做个梦,称霸全世界。
【哈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视频开始前先感谢各位观众,上期视频点赞和投币都超出了预期,作者菌非常开心。
这期视频,我们来盘点“六大皇帝系列”,闲话不多说,我们进入正题。】
天幕上出现了四个大字:八百靖难。
明朝之前的君臣们不知道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八百人平定祸乱?纷纷好奇明朝发生什么事了?
张·八百·辽看到这四个字,想象朱棣应该是朱·八百·棣。
【朱元璋开局一个碗,用时十六年打下了江山。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开局八百兵力,仅用四年便打下了江山。若不是朱棣是朱元璋的亲儿子,朱棣可以说是改朝换代了。
要说朱棣造反,还得从建文帝朱允炆不干人事说起。】
天幕上出现了朱棣以“清君侧”为借口起兵,发动“靖难之役”的场景,那是热血沸腾,仿佛预见了将来的封狼居胥,虽然并没有。
但这战功和封狼居胥相比也不差了。
唐高祖李渊无比庆幸他没有坚持让李世民离京,消弥了一场战争。允许李世民到封地当个土皇帝,都不用四年,只消四个月,李世民就能杀回来把皇位给夺了。
好在天幕异象及时出现预示未来,他十分识趣地赶在“玄武门之变”之前改立了李世民当太子。
李建成因这能够预示未来的天幕异象丢了太子之位,失去了魏征,可以说是大势已去,看到朱棣的事迹,想到去封地兴许还能再搏一搏?
说干就干,他当即请命前往封地。
李渊虽然废了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但并不是对李建成失望有了隔阂才废的,所以李建成被废之后非但没有被圈禁,还当了个王爷,有自己的封地。
听李建成这么说,李渊扭头看向了李世民,询问道:“二凤啊,这事你怎么看?”
没错,李世民因为“龙凤猪”事件,以后就叫李二凤了。
当然“李二凤”这外号就只有李渊敢叫。
李世民并不觉得李建成能像朱棣那样造反成功,并没有反对,说道:“兄长早就应该前往封地了,如今自己提出来是再好不过。”
李建成能给他第一次下毒,就保不齐会有第二次。
玄武门之变,他能射杀李建成,李建成就能依葫芦画瓢发动玄武门之变射杀他,还是将人调离京都更放心一点。
只要李建成敢反,他就敢在半个月内平定。
李渊点头:“那就这样定了,建成啊,朕给你一个月的时间准备离京,前往封地。”
李建成恭敬地应下了,等着吧。
唐太宗李世民都有点不适应了,天幕异象难得的一次这么快就进入主题。
宋太祖赵匡胤:“???”他改朝换代就是出城打个转的事,朱棣既是王爷又是宗室,造个反这么难?哦,堂堂一个王爷只有八百兵,难怪了。
宋太宗赵光义并不觉得朱棣造反简单,除非朱棣没有去就藩。
洪武大帝朱元璋:“???”
太子朱标脸红,是他没有教育好儿子,同时也十分好奇朱允炆是怎么不干人事,逼得亲叔叔起兵造反。
有本事逼人造反,却没有本事平定叛乱。
【明成祖朱棣,又称永乐大帝,他还有一个庙号是明太宗,被明世宗朱·大孝子·厚熜给改成了明成祖。
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出生于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至正二十年,也就是公元1360年,上头还有三个嫡亲的哥哥,只比长兄朱标小五岁。
朱棣的三个嫡亲的哥哥,朱标、朱樉、朱棡都先于朱元璋去世,朱棣也就成了嫡长子。
“礼法上立嫡立长”,如果朱元璋没有过早地立皇太孙,那么朱棣应该是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或许是朱元璋担心自己在经历了丧子之痛之后,觉得自己活不了多久,没有希望熬死老二,所以才急着立皇太孙。
毕竟嫡子里面,老二作恶多端,很明显不适合当皇帝。
有老二堵在前头,朱元璋绕过老二立老三或老四就于礼不合,倒不如另辟蹊径,改立皇太孙,也算是一种意义上的符合礼制。】
天幕上出现了简单明了的皇位继承顺序图,嫡长孙排在嫡次子前面。
汉高祖刘邦不着痕迹地看了刘盈一眼,掩藏了杀意。不管他将来是扶持刘如意上位还是扶持刘恒上位,刘盈这个嫡长子都会是个阻碍。
希望他能活得长点,最好是能够看到刘如意长大成人。
洪武大帝朱元璋没有想到继朱标之后,他又得再经历两次白发人送黑发人。活得长也不怎么好啊!
早不死晚不死的,老二怎么就没有死在朱标前头呢?
太子朱标:“……”两个弟弟都短命啊。
“明成祖?”朱元璋迟顿地反应过来,朱棣居然也能有带祖字的庙号?朱棣的后人当他不存在是吧?不认他这个祖宗了?
清朝的皇帝们一堆都是庙号带祖字的,倒是不介意这个。
【太子朱标在世的时候,朱元璋尽心尽力地为太子朱标培植党羽,不论文武,巴不得所有的开国元勋都能够成为太子朱标的人,就连他的其他儿子,也可以说是稳固朱标太子之位的工具人。
这个弟弟犯错了,太子朱标求情,承了太子的恩;那个弟弟犯错了,太子朱标求情,承了太子的恩。
太子朱标在朝堂和兄弟间的威望非常高,促成这一结果的是朱元璋。】
各朝各代的君臣们:“……”不得不说明太祖朱元璋是皇帝中的奇葩啊。当皇帝的都不希望太子结党,不想看到太子的权势、名望太大,偏偏朱元璋反其道而行之。
太子不能没有能力,也不能太有能力,这才是能够让皇帝放心的优秀储君。
朱元璋是一点都不怕太子翅膀硬了之后逼父退位啊。
【太子朱标病逝之后,朱元璋不想把皇位传给作恶多端的老二,又见现存的大孙子朱允炆侍疾十分动心,孝感动天,便立了朱允炆为皇太孙,将来好继承皇位。
但是朱标去世的时候,朱允炆还只是一个十来岁的孩子。
朱元璋担心那些老臣不会服这么个小孩当皇帝,便开始了血腥大屠杀,功臣良将几乎都被朱元璋给杀绝了,这才放下了心。
但是朱允炆不放心啊。
开国元勋是被爷爷杀了不少,但是他还有一堆当王爷的叔叔啊,爷爷为他清理朝堂,怎么就把这些人给忘了呢?】
秦始皇嬴政:“……”这朱允炆还真是孝死了。
太子扶苏想到了胡亥登基之后对兄弟姐妹的所作所为,预料到朱允炆当上皇帝之后会干什么出格的事了,也难怪朱棣会反。
洪武大帝朱元璋怒火冲天,虎毒还不食子呢!
他对老二再不满,再看不惯,也没有杀了老二;之前他误以为朱棣造反夺了标儿的江山,都没有真的杀了朱棣,虽然有标儿劝说的功劳在里面,但掌握生杀大权的是他。
这朱允炆的心也太毒了。
他留下这些藩王,是因为胡人还在虎视眈眈,天下还未一统,别说唐朝了,就连汉朝统辖的疆域,都还没有收回来。
他不是宋太祖,天下还未平定,国家还没有统一,就急着杯酒释兵权。
他老了,行将就木,但是北伐不能停,还不到过安生日子的时候,若是此时懈怠了,那大明的版图也就这样了,再难扩张一寸。
所以,他将藩王们都封在边疆,期望他的儿子们能够完成他未尽的事业。
看来朱允炆只想着守成,没有丝毫的进取之心啊。胡人未灭,外患未平,就想着先对叔叔们下手,稳固自己的皇位。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说不出的羡慕,这就是别人家的儿子。
胤礽虽然文武双全,监国处理政事时让他十分满意挑不出毛病来,是个十分优秀的储君,但是胤礽不孝顺啊。
他要一个孝顺的好儿子,而不是冷冰冰的国之储君。
不孝,难保不会造反。
【朱允炆一即位,就着手削藩。他听取齐泰,黄子澄的建成削藩,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逼得无法自证清白的湘王自焚,本身就有罪的齐王、代王、岷王被废为庶人。
当然,朱允炆削掉的藩王可不止这些,还有些在血缘上比较远的藩王爵位也被削了。
燕王朱棣无过,暂时逃过一劫。
据说朱棣为了做起兵前的准备争取时间,曾装疯卖傻,还有种说法是装病。很可能装疯卖傻和装病都不实,毕竟湘王都被逼自焚了,燕王装疯卖傻也好,装病也罢,能比的过自焚?】
【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人被后世之人戏称为“建文三傻”。朱允炆听了他们的,等于就是引火自焚了。
“削地,减人,讨伐”妄想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削藩成功,操之过急,也就引起了藩王的激烈反抗。
相比之下,燕王削藩的手段就要温和的多,采取温水煮青蛙的方式。等到那些藩王反应过来了,已经为时已晚,翻不出什么浪花了。】
【如果朱棣没有起兵造反,最终难逃被废为庶人的结局,而建文帝的历史评价也不会很低,减轻赋税,发展农业,勉强可以说的上是一位明君,只不过大明要和弱宋一样,再也别想收复失地。
没有朱棣,就没有奴儿干都司。
虽然东北那块地方基本上都是朱元璋平定的,但设立奴儿干都司对东北进行管辖的人是朱棣。】
汉景帝刘启想起了“七国之乱”,当时面临着和建文帝朱允炆一样的境地。只是他平乱成功了,得以和父亲一起开创“文景之治”,若是建文帝也能平叛成功,想必也能开创盛世。
果真是成王败寇。
汉武帝刘彻嗤笑一声,朱允炆也太看得起自己了,刚登上皇位,还没有一套自己成熟的班底,就想着削藩,想效仿汉景帝?
关键是朱允炆没有自己的武将啊,正如天幕所说,都被朱元璋给杀光了。
效仿他那是不可能了。
他的推恩令效果太慢了,要想有效果得靠几代人来熬,不适合朱允炆。朱允炆能效仿的只有汉景帝,也确实是这么做了,但是却并没有做好应对藩王叛乱的准备。
汉景帝的前车之鉴啊。
洪武大帝朱元璋是认可朱允炆削藩的,削藩没错,步骤也没错,只是操之过急,哪有刚坐上皇位就开始削藩的?还想着在一年之内搞定?
太子朱标不由得反思,他是不是把儿子教的过于天真了?
明惠宗朱允炆:“???”他的左膀右臂是建文三傻?
齐泰和黄子澄面面相觑,之后竟是异口同声地对建文帝说道:“陛下,这藩还接着削吗?”眼下湘王、齐王、代王、岷王都还好端端地活着,只是先收拾了其他关系远的藩王。
朱允炆很想说:“削,接着削,先杀朱棣!”但是硬生生地忍住了。
先前天幕预警燕王朱棣会夺取他的江山时,朝臣劝他先下手为强,将燕王朱棣召至京师问罪,他没有答应,想着等到天幕批判朱棣的时候,再抓也不迟,哪成一想……
哪成想朱棣会上“六大皇帝”榜啊,这下好了,朱棣是万万不能杀的。
朱允炆闭眼,叹息着说道:“朕会下罪己诏,削藩的事暂且不要提了,当务之急是先安抚那些藩王。”
说罢,他深深地看了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三人一眼,好个“建文三傻”!
【朱允炆削藩操之过急,逼死亲叔叔,逼反了朱棣,成就了永乐大帝朱棣。朱棣登上皇位后,改年号“永乐”。
他五次御驾亲征漠北,由太子朱高炽监国,政事交由太子处理。
后世之人戏称,朱棣是朱高炽的征北大将军。】
第145章
洪武大帝朱元璋听到“征北大将军”,没忍住笑出了声,看来朱棣和他一样,有着优秀的继承人,朱高炽和朱标倒是有些相似,能够委以重任。
可惜天幕预言标儿早逝。
国不可一日无君,也不能一日没有储君,标儿去世的时候他都六十五了,哪能等上几年不立储君?那朝廷不得吵翻了天?
天幕说的没错,他之前确实是喜欢“孝感动天”对他的标儿孝顺的朱允炆。
相比之下,与其违背礼制立老三或老四,不如立皇太孙。虽然立嫡立长,但古往今来,嫡长子顺利当上皇帝的本就不多,没有必要非得遵守。
只要他想,跳过老二立老三老四不是什么难事。
只是他更喜欢孝顺的朱允炆,而且是标儿一脉的。可毕竟朱允炆还是太年轻了,削藩操之过急,适得其反。他不反对朱允炆削藩,只是不看好朱允炆刚登基还未站稳脚跟没有自己的班底就削藩,手段还极为激进。
好在现在标儿的身体已经有所好转,应该能够顺利继位,后面的事情不会发生。
他相信标儿能做的比朱棣更好。
永乐大帝朱棣心里想着,这个“征北大将军”他乐意当,管得着吗?
【我们知道,朱棣在当上皇帝之前是“燕王”,我们还知道,“幽云十六州”又被称为“燕云十六州”,而“燕云十六州”是包括北京在内的。朱棣的封地就是在北京,当时叫北平。
朱棣起兵造反的时候,让当时的燕王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城。
另一种说法的“建文三傻”之一的李景隆率五十万大军攻打北平,结果被朱高炽的万余人守住了城。朱高炽有这样的优秀表现,朱棣北伐的时候,也就放心让朱高炽留守皇城了。
当然,朱高炽监国理政也是一把好手。】
丞相曹操想到了陈宫背叛时,他的家差点被偷了,多亏了荀彧与程昱等人替他守住了城池,可见后方稳定有能人镇守是多么的重要啊。
这朱棣生了一个好儿子,生子当如朱高炽啊。
汉昭烈帝刘备想起了他在雒城与敌军焦灼时,是霍峻以几百人的兵力守住了葭萌,力挫攻城的万余士兵。葭萌这个位置至关重要,葭萌没了,他也只能撤军。
若是没有霍峻守住葭萌,他打不下巴蜀。
葭萌是个小城,但北平城可是个大城啊,光是护城墙就有几十里长,以万余人守住城实在是不容易。
洪武大帝朱元璋想到朱高炽比朱允炆还要小上一岁,能力却比朱允炆要强的多,心里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该失落。朱高炽为什么不是朱标的儿子呢?
在他的儿子当中,可以说朱标是最出色的那位,但是孙子辈,还得是朱棣的儿子朱高炽更为出色一些。
徐达有个好外孙啊。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没有想到隔代遗传也这么强,看来是时候培养常遇春的外孙朱允熥了,希望将来能有朱高炽的能力。
当然,这么做的前提是,他的标儿能够长寿。
永乐大帝朱棣曾想过废掉身体不好的太子,改立随他出征,战功无数的儿子为太子,也是怕“玄武门之变”再现,此刻十分的愧疚。
能够处理朝政,又对兄弟友爱,他这个长子,确实是很像他的伯父朱标。
朱标身子不好,没能当上皇帝,大概朱高炽登基后,就仿佛是弥补朱标未能当上皇帝的遗憾。想知道朱标当上皇帝之后会如何,只需看朱高炽当上皇帝之后的表现就行了。
幸运的是,他有个“好圣孙”,朱标的下一代不行啊。
【朱棣出生于元末至正二十年,也就是公元1360年,比太子朱标小五岁,与朱标一母同胞。
有传言称朱棣并非马皇后的儿子。
我们知道,野史不保真,但是够野。马皇后一共生了五个儿子,从这五兄弟的出生年月来看,马皇后完全能够生的出来。】
【武则天以女子的身份登上皇位,唐朝自武则天之后的皇帝都是武则天的子孙,没有敢对武则天不敬的,但是宋朝就不一样了,所以……
李贤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无疑,却有传言说李贤是武则天的姐姐所生。
朱棣造反,夺取了侄子的江山,若是改朝换代也就罢了,偏偏他是朱元璋的儿子,国号没有变更还是明朝,这江山虽然是自己打下来的,但是也并不光彩,所以……
朱棣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儿子,却有传言他非嫡子。】
【说朱棣并非嫡子,可信一点的依据只有墓室中朱元璋的两个女人神位摆放的方位。可问题是,这两个女人中没有马皇后,观念是马皇后无子。
马皇后作为皇后,就算无子,收养一个儿子也就够了,没有道理一口气收养五个。看朱元璋五个儿子的封号,以及各自的妻室,也都是嫡子才配得上的待遇。
以及,这天下是朱棣真刀实枪地打下来的,而非继承,没有必要遵从嫡长子继承制,拳头才是硬道理,“嫡庶神教”的影响可没有那么大。
朱棣没有理由受“嫡庶神教”的制约,做出不认亲生母亲这种在古代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来。
后人不知道朱棣的生母是谁,人云亦云,但是当朝的人绝对是知道朱棣的生母是谁,朱棣不认生母,在以孝治国的古代,绝对会引起轩然大波,社会动荡。
皇帝带头不孝,可不是开玩笑的。
再有就是,朱允炆在与朱棣交战时,丝毫没有拿朱棣的出身做文章。若是“嫡庶神教”真有那么大的威力,强调朱棣非嫡子,这无疑是重伤朱棣的举措。
好比袁术在与袁绍敌对时,就拿袁绍的庶出身份做文章。哪怕袁绍已经过继出去了,在礼法上是嫡长子。】
秦始皇嬴政倒是不想认胡亥这个逆子,后世怎么就没有传言胡亥不是他亲生的,而是被财狼附身的妖孽呢?不然怎么能够做出杀光兄弟姐妹,灭他全族的事情来?
怎么就没有传言他第五次出巡时,胡亥执意要跟随是早已动了杀心,想要在路上刺杀他,弑父夺位?
前四次出巡没有带上胡亥都没有出事,第五次出巡带上了胡亥偏偏他就病死在半途,偏偏扶苏被他派去了边境,偏偏跟随在他身边的蒙毅离开了,有如此多的巧合。
为了皇位,杀光兄弟姐妹的事情都做得出来,弑父又算的了什么?胡亥有什么不敢做的,还会怕他的威名?
嬴政恨自己的江山毁在了胡亥手中。
好在有天幕预警,如今胡亥已死,太子扶苏也越发的令他满意,又有“汉初三杰”相帮,他大秦不说传至万世,少说也能像汉朝那样,有四百余年的国祚,甚至是更长。
他能够安心了。
太上皇李渊想到“玄武门之变”仍旧是心有余悸,古往今来,弑父夺位的皇帝不计其数,他当时也是真怕李世民会连他也一起杀了,好在李世民给足了他的体面,让他当了个太上皇。
李世民弑兄杀弟,想必风评不是很好,哪怕有了“贞观之治”,也无法掩藏这一污点。
唐太宗李世民第一次觉得天幕在讲解人物身份时,不再是在无关紧要的地方做文章了。天下是朱棣真刀实枪凭实力打下来的,确实没有必要为了获得嫡子的身份而不认生母。
古代弑君篡位为的是能够当上皇帝,这皇位都到手了,还有必要不认生母吗?
宋朝的宋仁宗追封亲生母亲李宸妃为皇后,明朝的朱厚熜追尊亲生父亲为皇帝就是两个鲜活的例子,这才是为人子的正常做法。
朱棣若是真的不认生母,枉为人子,能被天下人的唾沫星子淹死。
不孝不悌,这可不是史官在史书上寥寥几笔就能摆平的事情。他觉得朱棣不会这么傻,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朱棣出生的时候是在元朝末年,朱元璋还没有打下天下,在他出生的时候,朱元璋甚至还没有来得及看一眼,就又去打仗了。
朱元璋平定天下之后,对儿子们的教导十分的严格。】
天幕上出现了朱元璋的儿子们小时候接受训练时的场景,一个个穿的都是麻鞋,绑着护腿的绑腿,以便长途行走。骑马跑三分之二的路程,步行三分之一的路程。
天幕上出现了绑腿的系法。
天幕下的众人观看了朱棣小时候的辛苦,也难怪长大之后会打仗,上战场杀敌。
【朱元璋分封诸子为王,为的是希望其他儿子能够拱卫皇帝。但是吧,在皇家,权力至上,很少有什么父子、兄弟的亲情,单凭血脉相连的亲缘关系,并不能够约束这些王爷们不造反谋夺皇位,关键还是要看坐在皇位上的人,能不能够镇住这些藩王。
若是朱元璋、朱标在位,自然是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朱允炆就不行了。
汉景帝时期就曾爆发过“七国之乱”,朱元璋分封诸子为王,还给与了他们一定的军政大权,等于是在步西汉时期的后尘。】
洪武大帝朱元璋:“……”自己儿子都不能够相信,还能够相信外人吗?
不过转念一想,他在位时,那些王爷都是他的儿子们,都是自己人,但是皇位传到下一代之后,那些王爷和皇帝的关系可就远了。
这倒确实是个问题。
永乐大帝朱棣想着,所以啊,他登基之后对藩王更加的防备,逐步撤了他们的权力,当成猪圈起来养,以防后患。
第146章
【朱元璋给予诸子军政大权,当时元朝的残余势力逃到了北边,被称作北元。燕王朱棣的封地又在北边,也就有了名正言顺的出征的机会。
朱元璋也说,有朱棣在,无北顾之忧。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90年,朱棣和他三哥朱棡一同讨伐叛逃的官山卫指挥乃儿不花。这个乃儿不花原本是北元的太尉,在投降了明朝之后成了官山卫指挥,没过几年又叛逃回了漠北。
朱棡不敢进攻,相比之下朱棣英勇善战,击败了乃儿不花。
这一战,让朱元璋看到了朱棣的军事才能,对朱棣加以重用,时常派朱棣出征,同时给予朱棣节制其他王爷和边境兵马的权力。】
唐高祖李渊想到,可不是嘛,他也是看中二凤的军事实力,所以每回都派二凤去打仗,往往也都是大胜而归,没有想到是助长了二凤想要当皇帝的野心。
若是别的将领,如此的功高震主,就得有所防备了,偏偏二凤是他的亲儿子。
哎,果然是想要马跑,得让马儿吃草。
【在朱元璋的时代,各国的王爷都有军权,手底下有兵,大多都目无王法,违法犯罪的事情干了不少,只有朱棣没有作奸犯科。
朱允炆想要削藩的时候,“建文三傻”中的二傻吵了起来。
一个建议削藩先削实力最强的朱棣,再削其他藩王;一个觉得朱棣没有做下犯法的事情,应该先削有罪的藩王,最后再收拾朱棣。
朱允炆觉得先削有罪的藩王,名声上要好听一些,便采纳了这一建议。】
洪武大帝朱元璋对朱棣又高看了一点,看来朱棣也是认真在听朱标的教导的,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情,是个好孩子。
如果朱标教不好儿子,那就效仿宋朝,兄终弟及吧。
现在想这些还为时尚早,朱允熥年龄还小,且和朱高炽同龄,先比较一番,若是能够成才是最好不过。
私心里,他还是希望皇位能落在朱标这一脉。
太子朱标满意地点头,四弟还是不错的,能够约束自己,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情。如果,不夺取侄子的皇位就更好了。
看来他得好好教导朱允炆。
建文帝朱允炆:“……”只能说是悔不当初,都要削藩了还讲什么仁义道德,就应该先把最强的藩王朱棣给削了,剩下的藩王也就掀不起什么风浪。
只是现在后悔也晚了。
齐泰和黄子澄瞪着天幕异象,怒目而视,用二傻来指代他们,礼貌吗?
【《明史》记载,朱棣在看到朱允炆削藩,对付其他藩王之后,担心自己也会落得和他们一样的下场,便假装癫狂对外称病。
建文二傻这个时候团结一致,劝建文帝朱允炆对朱棣下手,朱允炆犹豫不决。
建文元年夏,也就是公元1399年,朱允炆开始对朱棣下手了。朱棣对外称病,实际上暗中和姚广孝,也就是道衍和尚密谋,命令八百勇士潜入府中守卫朱棣的安全。这就是“八百靖难”的由来,最初就是这八百勇士。
当然,有传言朱棣称病一说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魏王曹操想到了司马懿,同样也是称病不出,最后被他逼得没办法,不也还是出仕了?哪里生了什么病。再有就是华佗,不愿意为他效力,同样是谎称有病,不过不是谎称自己有病,而是谎称妻子有病。
称病这种谎言一眼就能戳穿。
洪武大帝朱元璋:“……”他真是给朱棣选了个好人啊。
他给每个王爷都配了一个和尚随侍,以便诸子为马皇后祈福。这姚广孝还是他亲自挑给朱棣的,结果却是给朱棣挑了一个谋反的好帮手。
谁能想到念经诵佛的和尚会成为幕僚帮着造反呢?这姚广孝六根不净啊。
以及,他还是高估朱允炆了。
刚登上皇位才几个月,就已经处理了几个藩王,对朱棣下手了,这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啊,过于急躁了。
越看天幕异象,越对朱允炆失望。
【朱棣以清君侧为由,起兵造反。是建文二傻提议的削藩,朱棣就针对建文二傻,对外宣称是齐泰和黄子澄对朱允炆进献谗言,是奸臣。
他将自己的军队称为“靖难”军,也就是平乱的军队。】
【前面说道,朱元璋为了朱允炆杀了许多的开国功臣,导致军中无大将。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就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对付朱允炆那可以说是手到擒来。
朱允炆派出的将领无法抵挡朱棣,关键朱允炆还有李景隆这个大宝贝。
李景隆率领五十万大军,攻打朱高炽只有万余人坚守的北平城,没能够攻下来。人菜,妒忌心还重,不想让其他的将领抢功,非得自己把北平城攻下来,偏偏自己又攻不破城。
眼看着开国将领瞿能要攻破城门了,李景隆立刻阻止,一致功败垂成。
朱允炆的思想也很奇葩,认为李景隆未能攻下北平城,未能击败燕军,不是因为李景隆无能,而是因为李景隆的权力不够大,给了李景隆更大的权力。
结果李景隆权力大了,非但没有奋勇杀敌,反而直接开城投降朱棣。】
天幕下的众人:“……”
他们想起之前天幕盘点的女将,稍微尝到一点甜头,封了一点官,就死心塌地的效命,以报答知遇之恩。
这李景隆连女人都不如啊。
洪武大帝朱元璋气得不轻,这朱允炆到底是什么眼光,什么逆向思维啊?
太子朱标也摇头,觉得朱允炆没救了。
【朱棣打下了江山,改元永乐,封大功臣道衍为太子少师,赐姓姚,赐名广孝。姚广孝这个名字,是朱棣给道衍和尚取的。
说到太子,朱棣在打江山的时候,承诺跟随他一起打江山的儿子为皇太子,结果打下了江山之后,还是册封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
在要不要废立太子之事上犹豫不决,直到解缙一句“好圣孙”,坚定了朱棣不废太子的决心。】
汉高祖刘邦犹豫了。
他本来是想好好地培养刘如意,想看长大后的刘如意和汉文帝刘恒相比哪个更出色一些,在看到“好圣孙”三字时,想着不如直接培养刘恒算了。
刘恒这一脉,何止是出了一位好圣孙啊。
晋武帝司马炎觉得脸疼,是他看走了眼,没有想到孙子会被贾南风这个恶毒后母和傻子爹给养废了。
他也是看在“好圣孙”的份上,才将皇位传给傻儿子的啊。
好在他不是一个人,还有清朝的康熙帝和他作伴,他的儿子再傻,孙子再废,好歹没有上败家皇帝榜,康熙帝的“好圣孙”可是上了败家皇帝榜的。
乾隆皇帝禁掉《天工开物》,采取愚民政策,结果是害人害己。
唐高祖李渊想到了自己。
他也曾经想过要立战功赫赫的李世民为太子,并亲口承诺过,也曾犹豫不决,最后还是没有改变主意,只是最后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朱棣和他在选继承人这方面是多么的相似啊。
就是不知道朱棣的儿子,是否也像他的儿子一样为了争夺皇位而发动兵变。
洪武大帝朱元璋想到了朱高炽这个小胖墩,这孩子打小就身体不好,真的是各方面都像朱标,在执政能力上、处理兄弟之间的关系上、甚至是身体方面,都和朱标极为相似。
身体不好,命不久矣,他能理解朱棣的顾虑。
标儿的儿子目前看来没有出色的,而朱高炽有朱瞻基啊,确实是值得托付江山重担,也难怪朱棣做出这样的选择。
【解缙是位神童,被父亲要求晚三年参加科举,以弱冠之龄得中三甲进士。他官至内阁首辅,也就是实际上的宰相,奉朱棣的命令主持纂修《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包罗万象,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医道卜卦等各方面的内容都有,被称作“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可不是《四库全书》那样的性质。】
秦始皇嬴政看到这里,觉得很有必要命人修书了。
为了巩固统治,先纂修类似《四库全书》的书籍,而没有编入类似《四库全书》的书籍,则写进类似《永乐大典》的书籍。
这不比他焚烧那些不利于他的书籍来得名声好?
类似《四库全书》的书籍广为发行,最好是让百姓们人手一本。而类似《永乐大典》的书籍,就交给特定的专业人士观看。
反正他们已经掌握了造纸术和印刷术,这些都不是难事。
洪武大帝朱元璋为有朱棣这个儿子而自豪,不管怎么说,朱棣都是他的亲生儿子,而且正被天幕异象夸奖。
【永乐三年,也就是公元1405年,朱棣派郑和的船队出使西洋诸国。】
天幕上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船队。
天幕下的众人惊叹明朝水师的强大,若是有这样一支船队,在海上还不得成为霸主啊?
汉武帝刘彻来了兴趣,他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西域各国,为西域各国的臣服以及纳入大汉版图打下了基础。朱棣这样的船队,出使西洋诸国,有没有将西洋诸国纳入明朝的版图?
吴大帝孙权羡慕了。
他若是有这样一支船队,绝对可以从海路出发,攻打曹魏和蜀汉,让他们见识见识什么叫做神兵天降,到时还愁不能统一全国?
疆域沿海可以是他的优势。
唐高宗李治更加的羡慕,他若是有一支这样的船队,咳,是这样的造船技术,他就能造出足以灭亡高句丽的水军。
第147章
洪武大帝朱元璋十分的开心,看来大明在朱棣的治理下十分的强大,看这船队就知道了。
他存了和汉武帝一样的心思。
不知道朱棣派郑和出使西洋诸国,有没有令西洋诸国臣服大明,开疆拓土?
【郑和七次下西洋,途径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比西方的远洋航行早了一百多年。
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和各国发展贸易,引进了新的主食——玉米。
我们知道,大米,小麦都是淀粉类的主食,玉米也是富含淀粉的食物,可以作为主食。】
天幕上出现了人们熟悉的玉米。
天幕下的众人有点明白为什么后世能够养得起那么多的人了,因为主食的种类丰富啊。因为有了足够的食物,才能养育那么多的人。
洪武大帝朱元璋看到玉米两眼放光。
如果他现在就派人下西洋,是不是现在就能够引进玉米,让百姓能吃上饱饭?虽然郑和下西洋没能征服四海,但是带来了新品种的粮食,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现在他看朱棣十分顺眼了。
【明成祖朱棣永乐七年,也就是公元1409年,朱棣开始第一次北伐。
这次北伐朱棣大胜,击败了北元的太师阿鲁台,只是因为北方干旱,朱棣的军队缺粮缺水,不得以只能够撤军。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往今来,缺粮一直是古人行军打仗的大问题。
这一问题在古代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不过,现在就不用再害怕远征军缺粮了,直接一个洲际导弹发射过去,都不需要士兵长途跋涉地跑过去。】
天幕上出现了现代化的武器,射程不说十万八千里那么的夸张,三四万里还是有的。
天幕下的人都惊呆了。
各朝各代的明君们无不拍手称快,为后世能有如此强大的军事实力而高兴。就连那些昏君们,也惊叹不已。
后世之人,当真不是生活在仙境之中?
秦始皇嬴政:想要拥有后世那样的军事实力,想要拥有后世的新品种主食……
他想要的似乎有点多。
现在就看天幕异象能不能多教点后世的科技了,他可不是乾隆皇帝那个傻子。
掌握先进的科技有什么不好?
唐太宗李世民:“……”若是能够拥有后世的武器,那还讲究什么战术?什么阵法?直接一力降十会,将敌军轰炸成齑粉。
就是怕这种打法有伤天和。
历朝历代的名将们集体沉默了,看来后世不需要什么兵法韬略了,直接用武器对轰就行了。
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丢炮弹炸。
【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413年,朱棣亲征瓦剌,第二次北伐。
我们知道,朱棣的曾孙,叫门天子朱祁镇就是在亲征瓦剌时被瓦剌俘虏的,丢了他太爷爷朱棣和父亲朱瞻基的脸。
这一次,朱棣是带着孙子朱瞻基北伐的。
虽然明军重创了瓦剌军,可以说是胜利了,但却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朱棣得胜之后想要乘胜追击,被朱瞻基给劝住了,班师回朝。
虽然胜了,但是自身损失也不小,确实不宜再追。
朱棣亲征,指挥军队调度有方,而不是像朱祁镇那样胡乱指挥,两军作战时还去一个太监的老家看看,给了敌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可惜了那些跟随朱祁镇出征的将士们,死的冤枉。】
洪武大帝朱元璋、永乐大帝朱棣、宣德皇帝朱瞻基都沉默了,没有想到盘点朱棣,还能被天幕给踹一脚,提到朱祁镇这个败家皇帝。
明仁宗朱高炽:“……”朱祁镇也丢了他这个当爷爷的脸,天幕怎么不提?
因为他没有跟着父亲、儿子去打仗?
【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421年,朱棣第三次北伐,再征阿鲁台,展开了一场他逃他追他插翅难飞的较量,咳咳,阿鲁台还是逃走了。
这次阿鲁台并没有和朱棣正面交战,而是在打听到朱棣要来了之后就一直在逃窜。
朱棣的这次北伐,只是消灭了鞑靼的小股兵力,没有什么大规模的战役。朱棣此番北伐,可以说是无功无过,眼看着敌人逃走,没有取得较大的胜利就班师回朝了。】
汉武帝刘彻有点佩服朱棣了,身为皇帝,能把自己当成北伐将军亲征,骨子里就是将魂啊。
这点,和李二凤十分的相似。
该说李世民和朱棣不愧是开国皇帝的儿子,在争夺天下时,有过领兵历练的机会,所以能够领兵亲征。
有点子羡慕是怎么回事?
【明成祖朱棣永乐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423年,朱棣因阿鲁台再次南下侵犯明朝的边境,开始了第四次北伐。
这次北伐,直接就没有打仗。
当朱棣率领大军赶到的时候,阿鲁台的军队已经被瓦剌军给击败了。
朱棣班师回朝。】
天幕下的众人看到这里,越加觉得朱棣就是朱高炽的征北大将军了。
明朝是没有将领了吗?
一个阿鲁台侵犯边境,派一个将领去就好了,犯得着天子亲自领兵亲征?怎么看朱棣都是个将军,而非皇帝。
朱棣这皇帝当的,有点不务正业啊。
永乐大帝朱棣:“……”他这次北伐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是全无收获,收降了鞑靼王子呢。
【明成祖朱棣永乐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424年,阿鲁台又双叒叕来了,再一次南下侵犯明朝的边境,朱棣开始了第五次北伐。
这次直接不见敌军的踪迹,朱棣下令班师回朝。
只是这回,朱棣死在了班师回朝的路上,遗诏传位给皇太子朱高炽,幸运的是没有出现像李斯那样的人物篡改遗诏。
当然,就是篡改遗诏也没有什么用,皇太子可是在京师监国,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是朱高炽。】
天幕下的众人:“……”
朱棣的五次北伐,也就是第一次北伐可以说是大胜而归,后面几次不提也罢。相反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动多次大规模的北伐,对百姓们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
明朝的江山也算是巩固,经得起朱棣这样造。
洪武大帝朱元璋有点不看好朱棣的北伐了,没有开疆拓土,而是劳民伤财,不过看在奴儿干都司的份上,这份不满也就忍下了。
永乐大帝朱棣:“???”他会死在第五次北伐班师回朝的途中?
【朱棣的五次北伐,虽然没有灭亡鞑靼和瓦剌,但是震慑住了他们,让他们知道大明朝不是好惹的,重创了鞑靼和瓦剌,具有积极意义。
有朱棣在一旁搅合,漠北就是一盘散沙,无法统一。
到了朱瞻基一朝,不再管漠北的事情了,还实行弃地政策,硬生生地将北平给变成了国门,成就了“天子守国门”的美名。】
洪武大帝朱元璋十分的疑惑,朱棣把都城迁到哪里了?不是洛阳也不是长安,而是朱棣以前的封地北平?不然的话,要守国内,那得弃掉多少国土啊?怎么就不心疼呢?
明成祖朱棣的脸黑了。
他辛苦北伐,不说吞掉北边那些土地,但是一直都没有放弃,是想要争取的地盘,朱瞻基,他的大孙子,怎么说丢就丢了?
明宣宗朱瞻基也是心里苦,那些是苦寒之地啊,像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钱粮都打仗打没了,他也想守,但怎么守?
那块地方是地广人稀,又缺人又缺粮,想要发展起来得先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慢慢发展,但是敌人虎视眈眈,不会给这个机会。
“天子守国门”是美名?那是因为北方的地没了。
【建文四年,也就是公元1402年,朱棣在南京即位,同年,将建文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五年,去了建文帝的帝号,否认建文帝曾经当过皇帝。
或许正是朱棣的这一操作,才导致后世之人编排朱棣篡改身份,改庶为嫡。
毕竟朱允炆当了四年的皇帝,朱棣一句话就给抹去了,那他想改自己并非嫡出的身份也是合情合理的,做得出来。
咳咳,可能还真做不出来这种不孝的事情来,但是不妨碍以此抹黑朱棣。
只不过,建文帝被抹去皇帝位这事被朱棣的子孙后代给搅合了,那就是南明皇帝朱由崧,追谥建文帝。虽然有个南明,但是崇祯皇帝朱由检仍然是公认的明朝的末代皇帝。
好比秦二世胡亥、隋朝的末代皇帝杨广。】
秦始皇嬴政和隋文帝杨广齐齐被天幕踢了一脚,心里不太舒服,家有逆子啊。
明成祖朱棣气得不轻,“由”字辈,看来确实是他的子孙后代,还真是孝顺啊。
【朱棣登基之后,对“建文三傻”进行了灭族处理。说起来,黄子澄和齐泰可以说是朱棣能够登上皇位的恩人啊,若不是他两针对建文帝的削藩出了下下策,说不定还不能够逼反朱棣呢。
倘若是太子朱标顺利即位,想来迟早也是要削藩的,手段肯定不会像朱允炆这样激进。
那朱棣可就一辈子都是燕王了。】
天幕上又出现了动画片。
方孝孺觉得九族消消乐还不够过瘾,不能让朱棣杀得尽兴,提出了诛杀自己十族的请求,当真是为了朱棣殚心竭虑,不惜牺牲自己十族。
众人都已经知晓了,只要天幕上出现的不是真人,那就不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明成祖朱棣永乐元年,也就是公元1403年,朱棣迁都北平。在朱棣一朝,并不是天子守国门,北平以北还有部分城池是属于明朝的,只是后来被朱瞻基给放弃了。】
第148章
明成祖朱棣叹气,丢了北方的那些地盘,以后还怎么对外扩张啊?看来朱瞻基是守成之主,而非开疆拓土的君主。
不过他也能够理解朱瞻基。
【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后,恢复了被建文帝削去的那些藩王的王爵,对他们大加封赏,稳住了诸王,但是也在暗中监视诸王,为着手削藩做准备。
朱棣的削藩手段,主要就是三点:
他调动藩王的封地,将藩王们调离熟悉的地方;裁减藩王们的护卫,减弱藩王们的实力;最后一步来个狠的,废藩王为庶人。
要废藩王,当然是安个谋反的罪名比较合适。
朱棣攻入建文帝朱允炆的都城南京的时候,朱允炆不知所踪。这也就给了诸王造反一个合适的理由,打着建文帝的旗号造反。
后世还有传言,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踪迹。】
洪武大帝朱元璋对朱允炆更加的不满了,太子朱标在世时,就在考虑迁都的事宜,朱允炆怎么都登上皇位四年了,还没有迁都呢?
难道朱允炆看不出来应天府并不适合作为都城吗?
他对朱棣没有选长安或者是洛阳作为都城没有什么意见,毕竟朱棣是燕王,选以前的封地北平城作为都城也无可厚非。
“天子守国门”也确实不错。
哦,他想起来了,朱允炆一登上皇位就想着削藩,然后就开始和朱棣打仗,哪有闲功夫考虑迁都的事宜?
真的是,太让他失望了。
建文帝朱允炆觉得朱棣的削藩政策不错,他怎么就没有想到呢?只是大家都知道天幕异象了,现学也不管用了,都知道他想削藩。
做什么举措,诸位叔叔一猜就知道他的用意。
【朱棣当上了皇帝之后,恢复了朱元璋裁撤的锦衣卫,创立了东厂。至于西厂,则是成化年间创立的,也就是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当上皇帝之后创立的。
在大家的印象中,锦衣卫和东厂、西厂那是恶贯满盈。
但是在当时,设立的初衷都是好的,强化皇权。只是大多数时候是事与愿违,以至于恶名昭著。锦衣卫的专属监狱,诏狱里的刑罚十分恐怖,进去了就是人间炼狱。
东厂、西厂,则容易让人联想到明朝恶贯满盈的太监: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汪直。】
各朝各代的君臣们感叹,自秦朝的赵高开始,太监干政多半都是祸国殃民,怎么就不吸取教训呢?
靠太监扳倒外戚的皇帝们感觉膝盖中了一箭。
但凡他们有别的人可用,有别的人可以依靠,有别的人能够帮助他们夺权,也不会重用太监啊。
天幕下,被天幕念到名字的太监瑟瑟发抖,大呼冤枉。
这天幕异象降临的也太早了,他们也只是刚入宫做太监而已,不说是人人可以欺负的小可怜了,怎么就成了恶贯满盈的人了?
真后悔此刻在宫里当差,看到了这天幕异象。
明宣宗朱瞻基对王振有点印象,就是带坏他儿子朱祁镇的那个小太监,看来得早点处理了。
【洪武大帝朱元璋在经历了胡惟庸的案件之后,认为丞相的权势过大,不利于皇权的统治,于是废除了丞相制度,处理奏折那是亲力亲为,事无巨细都得亲自处理,那叫一个累啊。
朱棣当上皇帝之后,不想这么累,有事臣子服其劳,便创立了内阁制。
内阁首辅也就是实际上的宰相了。】
洪武大帝朱元璋:“……”懒不死你,这就喊累了,他都没有喊累呢。哦,他之前有标儿处理政事,累的是标儿。
标儿还病着,确实不能让标儿过于劳神了。
他前些天接手了一部分交给标儿处理的政事,或许是他年纪大了,确实是感觉有一些力不从心。
看来设立内阁也没有什么不好。
【朱棣在位期间,任用解缙、杨士奇等人为相,和其他几位明君一样,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为相,慎用刑罚,爱护百姓,进行疏通漕运等利于经济发展等措施。
他重用的太监郑和也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一点在众人心中明朝太监的形象,太监并非都是大奸大恶之徒。】
【在军事上,朱棣五征漠北就不多说了,他派人到奴儿干地区进行招抚,得到了各部的归附,,设立奴儿干都司,使得东北方向库页岛那大片地区重新归入华夏的版图。
明成祖朱棣永乐五年,也就是公元1407年,朱棣派将领南征安南,取得胜利之后改安南为交阯,将越南并入了明朝的版图。
某种程度上来说,朱棣是一位开疆拓土的有为君王。】
明成祖朱棣被天幕异象夸的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哪里哪里,他哪有这么厉害,嘿嘿嘿。
自郑和下西洋之后,沿海诸国相继来访。
他接待了不少使节,不说像唐太宗时期万邦来朝那么牛逼,也不差多少了。
这些天幕咋不多夸夸啊?
【明成祖朱棣永乐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424年,朱棣病逝,享年六十五岁。
我们遗憾被朱元璋倾尽心血培养的朱标病逝,没能当上皇帝,但是朱棣也不差,关键朱标的继承人朱允炆不行,而朱棣的继承人朱高炽以及朱高炽的继承人朱瞻基都算不错,就是可惜出了个朱祁镇。
朱高炽被后世之人称作小朱标,但是比朱标的运气好,比朱棣晚十个月去世,当上了皇帝。
虽然只当了十个月的皇帝就病逝了。
朱高炽去世之后,朱瞻基继承皇位没有多久,叔叔朱高煦就谋反,被朱瞻基给平定了。
这大概是有史以来最快的平叛速度吧,朱瞻基亲征平叛,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把叛乱给平定了。或许是朱瞻基从小跟着爷爷北征,都知道他的实力不好惹?】
秦始皇嬴政想着当初扶苏若是不自杀,而是起兵造反就好了。
汉高祖刘邦想到“文景之治”、“汉武大帝”、“昭宣中兴”,那是得意洋洋,一般朝代初期的几位皇帝都是励精图治的明君,就属他汉朝的明君最多。
他西汉有六个,明朝只有四个。
朱元璋原本想着若是朱标实在教育不好儿子,就来个兄终弟及,但是经天幕这一提醒,朱棣这一脉有朱祁镇这个祸害,顿时歇了兄终弟及的心里,这江山不能落到朱棣这一脉的手中。
建文帝朱允炆觉得脸红,他被四叔赶下了皇位,而四叔的孙子却能平定叔叔的叛乱,对比之下他还不如他的侄子有能力。
明成祖朱棣得知朱高煦会在朱高炽死后谋反,眼神不善地盯着朱高煦。
汉王朱高煦哀叹,天要亡他。
【本期视频盘点就到这里,六大皇帝系列已经盘点完了,希望大家多多收藏、点赞、投币支持。
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哟。】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粉红色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关注、投币。
明朝的君臣们除了在天幕提到朱祁镇之时有点消极之外,其余时刻都是挺着胸脯观看的,终于再次轮到他们明朝在历朝历代的君臣面前扬眉吐气了。
这天下午,众人都在期待天幕的盘点。
按理说,十大系列的盘点都已经到了尾声,上午的系列只剩下一个了,而下午的系列也只剩下两个,也就是说今天下午和明天下午,都能够等到天幕异象的出现。
果然,这天下午,天幕在众人的期待中终于又给大家带来了惊喜。和往常一样的时间,天幕异像再度出现。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午后时分,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个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六大名将》。
众人纷纷猜测这次上榜的会是谁?
【哈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视频开始前先感谢各位观众,上期视频点赞和投币都超出了预期,作者菌非常开心。
这期视频,我们接着来盘点六大名将系列。】
天幕上出现了两个大字:于谦。
明朝之前的君臣们充满了好奇,想知道有关于谦的具体事迹。天幕之间盘点朱祁镇的时候,有提到过于谦,并将于谦和岳飞进行了对比。
这于谦,看起来比岳飞还要惨啊。
明朝成化年间及以后的君臣们直呼完了,有心理承受能力弱的直接就晕过去了。盘点于谦,那还不得把朱祁镇拉出来反复鞭尸啊?
谁承想,早上才刚盘点了明成祖,还没有得意多久呢。
天幕上最先出现的是于谦所作的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古代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用石灰造房子了,倒还是第一次看到有人将咏石灰的诗句写的这么好,感人肺腑。
联想到于谦不好的结局,许多人的眼眶红了。
【于谦,字廷益,出生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98年,勉强算是官宦之后,因为于谦的祖父、曾祖、高祖都是当官的,而于谦的父亲不愿意当官,隐居乡野。
史书记载,于谦是“救时宰相”。
当然,这记载的方式十分的传奇,说是于谦七岁的时候,被一高僧看相,说他是“救时宰相”。
高僧看相肯定是假的,但“救时宰相”是后世之人对他的评价,而且是史官对他的评价,这个是真的。
没有于谦守住京师,大明朝极有可能在朱祁镇手中亡国。】
明朝的君臣们一想到朱祁镇那就来气啊。
第149章
【于谦从小就知道努力读书,当然官宦之后嘛,在读书方面多少还是有些天赋的,毕竟不是每个努力读书的读书人都能够考中进士。
明成祖永乐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421年,于谦二十四岁的时候,考中了进士,进入了仕途。
没错,于谦是一位文官。
北宋时期,保住京师的李纲也是一位进士及第的文官,临危受命。】
天幕上出现了东京保卫战的情景。
天幕下的众人为李纲感到可惜,这样出色的人才,怎么就摊上了宋朝的三个败家皇帝呢?
【相传于谦八岁的时候,聪颖非常。有邻居出一上联:“红孩儿,骑黑马游街。”于谦张口就对:“赤帝子,斩白蛇当道。”
不说于谦对的对联有多好,单看邻居出的上联也不凡。
唐朝诗人刘禹锡有诗云:“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于谦的居住环境绝对不会差。
“孟母三迁”,孟母为了儿子的学业多次搬迁,若是有于谦这样的居住环境,估计做梦都会笑醒。
咳咳,扯远了。】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初年,于谦担任御史,监察朝廷官员。当时都察院的长官顾佐对手底下的御史十分的严苛,唯独对于谦另眼相待,认为自己的才华不及于谦。
于谦上朝奏对的时候,那叫一个声音洪亮,对答如流,朱瞻基也就发现了这是个人才。
朱高煦谋反失败,投降的时候,朱瞻基就派于谦去细数朱高煦的罪过。于谦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大概可以去写檄文了。
之后,朱瞻基派于谦巡行按察江西,代天子巡狩,视察官员。
于谦到任后,平反了数百起冤案。
我们知道有神探狄仁杰、开封府包青天包拯、大宋提刑官宋慈,其实于谦在断案方面也不差他们多少。或许是他过于出色的守住京师之战,掩盖了他在断案方面的才华。
提起于谦,都是“救时宰相”之类的赞誉,而非是平反冤狱的事迹。】
天幕下的众人觉得,和救国相比,平反冤狱自然也就算不得什么了,要夸当然是要先夸更大的功劳,才好表达对于谦的崇敬之情。
明成祖朱棣对“好圣孙”朱瞻基还是十分满意的,脸带笑意地观看天幕异象。
内阁首辅解缙赞叹于谦对的下联很好。
于谦若真是以八岁稚龄对出这样的下联,也担得一个神童之名。小小孩童,刚启蒙也没有两年,能知道汉高祖斩白蛇的故事,也算是博学,急中生智,将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则更是难得。
他有点想见见于谦了。
算起来,于谦这个时候也有十余岁了,应该是崭露头角的时候,他不介意帮一把。
不,是很乐意帮助于谦。
【于谦任职期间为民请命,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的爱戴。正所谓明君任用贤臣,明宣宗朱瞻基对于谦十分的器重,越级提拔于谦为兵部右侍郎。
只是可惜,明宣宗朱瞻基太短命了,继任的皇帝朱祁镇不是东西。
正统初年,朱瞻基的母亲诚孝昭皇后张氏还在世,还能压制住朱祁镇,朝政还算是清明。到了张氏去世之后,朱祁镇就彻底地放飞自我了,宠信王振,打压于谦。
若不是于谦深受百姓爱戴,皇帝怕激起民愤,于谦早就被处死了。】
洪武大帝朱元璋叹气,太远了,气也没用,留着让朱瞻基生气去吧,朱祁镇是朱瞻基的儿子,要生气也轮不到他朱元璋,他只负责管教朱棣。
可怜上午刚被爹爹夸赞的朱棣,下午就得乖乖挨训。
明成祖朱棣也叹气,能做的也只能是千叮咛万嘱咐朱瞻基要好好教导儿子,实在不行,就换个儿子当皇帝,也比让朱祁镇上位好。
明宣宗朱瞻基:“……”
儿子还太小,什么都听不懂,他能有什么办法?若是他驾崩之时,朱祁镇还未长大成人,那他就换个儿子继承皇位吧,想必母亲是一定会赞成的,就是有点对不住妻子。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部首领绰罗斯·也先南下征明,王振怂恿朱祁镇亲征。于谦等人极力劝阻,但是朱祁镇不听,非要亲征。
像朱祁镇这样任性的皇帝,还有朱祁镇的曾孙正德皇帝明武宗朱厚照,但是朱厚照打赢了啊,风评就不一样了。
朱祁镇则是输的很彻底。
他这一输,和印度侵犯我国边境结果变成了新德里保卫战有异曲同工之妙,试试就逝世。
明英宗兵败被俘,瓦剌士气大涨,有胆子进攻京师了。前面说到明朝是“天子守国门”,所以瓦剌直接就能够攻打京师。
天子被俘虏了,京中百官都想要弃城逃跑。
此时,身为文官的于谦迎立明代宗朱祁钰当皇帝,站出来指挥作战,守住了京师。】
天幕上出现了于谦指挥的京师守卫战。
天幕下的众人看得热血沸腾,观影体验十分的真实,仿佛身在其中,随着于谦一起守城。
宋高宗赵构不认可于谦的守城,就应该弃城逃跑,到南方建立新的都城,守什么国门啊。只要于谦扶植朱祁钰在南方站稳了脚跟,就是大功臣,不会被瓦剌放回来的朱祁镇清算。
朱祁钰的皇位能够保住,于谦只要不想着救回朱祁镇,性命也能够保住。
糊涂啊,太糊涂了。
可以想象,他如果放任岳飞继续北伐,击败了金国,还于旧都,明代宗朱祁钰的下场,就是他赵构的下场。
岳飞落在父兄手里,想来也不会有好下场。
倒不是说父兄忘恩负义,对岳飞怎么样,只是父兄所器重的朝臣很明显不是岳飞这种类型的。
说起来,岳飞还是他赵构一手提拔的。
【明英宗朱祁镇虽然被俘了,但是在敌营过得那叫一个惬意,瓦剌首领也先对朱祁镇行君臣之礼,还想要将妹妹嫁给朱祁镇,遭到了朱祁镇的拒绝也不强求,十分的尊敬朱祁镇。
要知道北宋时,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国俘虏,在北方过得那叫一个惨。
这主要是因为北宋国弱,被金朝打得都亡国了,金朝的人也就无需对亡国之君客气,想怎么折辱就怎么折辱,反正南宋的皇帝已经对金朝称臣,为了保住皇位也不敢打过来,迎回宋徽宗和宋钦宗。
明朝就不一样了,虽然皇帝被俘虏了,但是明朝的实力还很强,打不过,根本打不过。】
【明英宗朱祁镇在瓦剌过得逍遥快活,也就忘了自己到底是哪国人,帮着瓦剌攻打自己的国家。领着敌军,想要叫开自己国家的城门。
于谦以社稷安危为己任,愣是不放已经变节的朱祁镇进城,狠狠地得罪了朱祁镇。】
宋朝的君臣们没有想到三个败家皇帝又被天幕给提及了,心情都不怎么好。
宋高宗赵构:“……!”他干嘛想不开要看这天幕异象,没有他逃到南方,别说是北宋灭亡,整个宋朝都亡了,就不能夸夸他?
洪武大帝朱元璋气得不轻,早上朱棣刚为大明朝争回的脸面,下午就被朱祁镇给丢了个彻底。
这江山,绝不能落到朱棣一脉的手中。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八年,也就是公元1457年,朱祁钰病重,被朱祁镇抓住机会夺回了皇位。
朱祁镇夺回皇位的第一件事就是逮捕于谦,诬陷于谦各种罪名,将于谦处斩,直到朱祁镇的儿子明宪宗朱见深继位,于谦的冤屈才得以昭雪。】
天幕上出现了于谦写的七言律诗《岳忠武王祠》。
岳飞看到于谦的诗,当即也作诗一首,回应于谦,只是这首诗要等到评论区开放,才有可能让于谦看到了,希望到时能够和于谦成为朋友。
于谦也是这么想的。
一想到评论区开放之后,他有机会和岳飞对话,就十分的激动,快了,很可能就在明天了。他不但想和岳飞对话,还想和小时候的偶像文天祥对话。
或许,他能帮文天祥打赢元军。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元年,也就是朱祁镇复辟之后的年号,公元1457年,于谦含冤遇害,享年六十岁。
于谦去世时,家无余财。
由于于谦当过少保,又被称作于少保。《明史》对于谦的评价是“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后世,人们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岳飞:“???”这张煌言又是谁?能和他与于谦齐名,想必经历也与他们相似,不知道评论区开放之后,能不能联系到这个人?
于谦也对张煌言产生了兴趣,不知道是何人?
【本期视频盘点就到这里,六大名将系列已经盘点完了,希望大家多多收藏、点赞、投币支持。
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哟。
多一句嘴,明天是作者菌最后一天发表视频了,届时十个系列就全部盘点结束啦,会开放评论区让大家自由讨论。】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粉红色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关注、投币。
就剩下明天最后一天了,众人期待中又有点不舍,希望作者菌还能够再出几个系列,想从中多知道一点后世之事。
不过,大家也很期待评论区的开放。
最后一天了,众人不用猜也知道,明天早上将要盘点是天幕提及多次的张居正,下午将要盘点的是天幕提过的李清照。
明朝的君臣们心中忐忑,就希望明天的天幕异象少批评一点万历皇帝吧,给大明留点脸面。
第150章
第二天一早,天幕异像在众人翘首以盼的期待中如期而至。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个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六大名相系列》。
众人都知道这次上榜的会是谁,那就是张居正。
【哈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视频开始前先感谢各位观众,上期视频点赞和投币都超出了预期,作者菌非常开心。
这期视频,我们来盘点“六大名相系列”,闲话不多说,我们进入正题。】
天幕上出现了四个大字:救世宰相。
明朝之前的众人纷纷猜测张居正做了什么,能够被称为“救世宰相”?
秦始皇嬴政自天幕异象刚出现的时候,就从天幕上知道了“救世宰相”张居正的大名,没有想到这张居正会是天幕异象在最后一天盘点的人物。
他倒要看看张居正是如何救世的?
【说到张居正,我们第一想到的就是张居正改革,最出名的就是“一条鞭法”。】
天幕上出现了一条皮鞭。
天幕下的众人满脑袋的问号,难道这张居正是个酷吏?用鞭子抽人?
明朝之后的君臣们顿时无语了。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和鞭子有半文钱关系吗?怎么出现这种图?
【我们知道,在古代,苛捐杂税严重,早在先秦时期,就有“苛政猛于虎”这一说法。张居正改革,将田税、杂税、徭役等各种税,合成一种税,统一交纳一种货币,百姓们只需要交一种税,用一种货币交税,也就是“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是继唐代“两税法”之后的一大赋税改革。
当然,这“一条鞭法”并不是张居正最先提出来的,而是由张居正推广实行的。好比科举糊名是武则天最先搞出来的,将之推广实行的是宋太宗赵光义。】
【在古代,老百姓要交的税非常的杂,交税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交银钱的,也有交粮食的,还有交物品抵税的。
张居正的这一改革,方便了百姓交税,同时也是杜绝了一些官员中饱私囊的可能。
国家的财政收入从赤字到盈余。】
宋太宗赵光义得意的不行,难得被天幕夸奖啊,虽然因为这个原因被天幕夸奖已经不下一次了。
但他还是很高兴。
宋神宗赵顼正在朝臣的支持下热火朝天地改革,看到这“一条鞭法”时眼前一亮,不知道能不能在他的大宋朝实施?
王安石若有所思,这项改革似乎并不适合宋朝。
【张居正出生于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四年,也就是公元1525年,是远近闻名的神童,十二岁通过了童试,成为了秀才。
古代一般都是说虚岁,也就是说张居正十一岁考中秀才。
张居正考中秀才后的第二年就去参加乡试了,当时的地方最高长官湖广巡抚顾璘觉得张居正年纪太小,还需磨砺,故意让张居正落榜。
乡试是三年一度。
三年之后,张居正再度参加乡试,考中了举人。顾璘将自己的犀带送给了张居正。
一品官员用玉带,二品官员用犀带。
顾璘对张居正寄予厚望,而张居正也不负所望,官居一品,为帝者师。】
秦始皇嬴政想到了“初唐四杰”,都是神童,可惜都是仕途不顺,于国没有多少建树,在官场上没有多少成就。顾璘的担忧很有必要,太多这样的神童未能跻身高位了。
扶苏忍不住望向了张良。
天幕异象说张子房是帝者师,又说张居正也是帝者师,可见张居正可比张子房。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六年,张居正考中了进士,是二甲第九名的好成绩,得以入翰林,成了普通的庶吉士。
“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张居正的科考成绩,给了他一个良好的起点。
张居正入翰林的时候,正值夏言和严嵩二人关系交恶,斗争激烈的时候。嘉靖帝朱厚熜沉迷修仙,常年不上朝,自号天池钓叟。朱厚熜自己不上班,还有脸责怪上班迟到的夏言,舍弃夏言重用出了名的奸臣严嵩。
张居正上《论时政疏》针砭时弊,却没有激起半点水花,被无视了个彻底。
原本,嘉靖帝朱厚熜是有机会成为张居正的伯乐,拥有张居正这一能臣,成为旷世明君的。】
天幕上出现了《论时政疏》全文。
唐太宗李世民不了解明朝的具体情况,不知道张居正的这篇上书是否真的切合实际,如果当时的国情真是如此,那这张居正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这言词,可比魏征委婉多了,羡慕啊。
他很想拥有像张居正这样为国为民又言辞委婉,不会像魏征那样让人下不来台的臣子。待到评论区开放,他得将张居正这个人才招揽过来。
届时,可以听听后世之人的见解。
洪武大帝朱元璋看不惯后世子孙当了皇帝非但不勤政爱民,还消极怠工,本以为明朝只出了朱祁镇这一个昏君,没想到还有嘉靖帝朱厚熜,重用奸臣,好得很啊!
太子朱标见爹爹又有发怒的迹象,看了一眼朱棣,自求多福吧。
明世宗朱厚熜:“???”
【张居正见自己的上疏不受重视,皇帝和大臣都对他不予理睬,也就对当时的朝堂死心了,再也没有写过类似的报国言论。
正如魏征所说,皇帝是位明君,他才想着直言进谏,既然皇帝都不听进谏了,那他也就不管了。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四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564年,张居正在老师徐阶的引荐下,成为了当时裕王朱载坖的老师。可以说明穆宗朱载坖和明神宗朱翊钧这父子两都是张居正的学生。
张居正只比朱载坖大十二岁。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四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566年,朱厚熜驾崩,裕王朱载坖继位,徐阶召来学生张居正共同起草遗诏。
第二年张居正进入了内阁,开始施展抱负。
张居正虽然不是武将,但是巩固了北部边防,使得元朝皇室后裔孛儿只斤·俺答与明朝友好共处。】
【前面说到,张居正刚进入翰林院的时候,夏言和严嵩正斗的激烈。到了张居正进入内阁的时候,严嵩斗倒了夏言,徐阶斗倒了严嵩,内阁首辅是张居正的老师徐阶。
徐阶对张居正是十分看中的,明世宗朱厚熜驾崩的时候,第一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学生张居正,邀请还在翰林院的张居正共同起草遗诏,忽略了当时已经在内阁的高拱,引起了高拱的不满。
这就是徐阶端水没有端平啊。高拱和张居正都是他提拔上来的,最后偏心张居正。再之后,高拱斗倒了徐阶,张居正又斗倒了高拱。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徐阶、张居正、高拱这三人中有贪官也有清廉的官员,但无一例外都是能够做出政绩的能臣,能够办实事的,若是能够团结起来,而不是互相倾轧,明朝肯定能够更上一层楼。】
明世宗朱厚熜觉得他可以重用张居正这个年轻人,之前是他小看了张居正,既然天幕点出来了,他肯定是要做这个伯乐,当个明君的。
看来严嵩这个人不能用。
夏言虽然有万般不好,但是好在不是贪官,还能够办实事,不能杀。
多谢天幕指点。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不服,他重用和珅就是个昏君,明朝的皇帝重用徐阶就是明君了?
不还是纵容贪腐?
【明穆宗朱载坖只当了六年的皇帝就驾崩了,虚岁只有十岁的反骨仔朱翊钧继位。皇帝年龄幼小,张居正身为皇帝的老师,又是内阁首辅,大权独揽,开始了他的改革。
他的一系列改革无疑是成功的,切实地做到了富国强兵,毫无争议,在他辅政的那十年被称作“万历中兴”。
但是自古以来搞改革的就没有好下场,张居正呕心沥血为国家操劳了十年,把自己给累死了。张居正死了,万历皇帝朱翊钧刚亲征就推翻了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将好不容易走上上坡路的国家硬生生地往后扯。
朱翊钧不但推翻了张居正的改革,还抄了张居正的家,将张居正的家人流放了。
关键这货还活得特别长,在位四十年。
对比阿斗,相父在世时,一切都听相父的;相父不在了,照着相父写的出师表用人;有人说相父的坏话,并不轻易处罚大臣的他直接将这人给处决了。
相比之下,可以说阿斗比大多数皇帝都要出色。】
天幕下的众人无不惋惜,张居正这是教出了一个白眼狼啊,知道怎么治理国家,却不知道该如何教导学生。
按理说,从小得张居正教导的朱翊钧,应该成为一位明君才对。
明神宗朱翊钧很不服气,明明是张居正自己不干净,让他抓到了把柄,怎么能够怪他清算张居正?居然还说他不如刘阿斗?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年,也就是公元1582年,张居正积劳成疾,病逝了,享年五十八岁,头七还没有过,就被明神宗朱翊钧抄家,差点被开棺鞭尸。】
【本期视频盘点就到这里,六大名相系列已经盘点完了,希望大家多多收藏、点赞、投币支持。
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哟。】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粉红色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关注、投币。
下午的盘点结束就要开放评论区了,众人更为期待下午的到来。
【请收藏魔镜小说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