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这天下午,天幕久违地给大家带来了惊喜。和往常一样的时间,天幕异像再度出现。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午后时分,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个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六大女将系列》。
在下午的盘点中,众人更为期待的是名将的盘点,以及不属于任何系列的小惊喜。
众人纷纷猜测这次上榜的会是谁?
【哈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视频开始前先感谢各位观众,上期视频点赞和投币都超出了预期,作者菌非常开心。
这期视频,我们接着盘点历史上名载史册的女将。】
“名载史册?”众人听了直摇头,纵观历史,能够名载史册的女将大概凑不出六个,能有个姓氏就不错了。
【上期盘点女将的视频盘点了唐高祖李渊的女儿平阳公主,这期视频要盘点的是一位少年英雄。
她叫荀灌,是曹操外孙兼荀彧孙子的曾孙女。
曹操是同时出现在历史课本和语文课文的牛人,大家都知道。而荀彧,不看三国的人知道他的方式嘛……
对,就是那位因为名字出圈,大名“狗货”,小字文若,名字好听程度和扶苏有的一拼,身上香喷喷的荀文若。】
秦始皇嬴政免不了得意:那可不,扶苏是他长子,也是他寄予厚望的孩子。之后的孩子,取名就随意多了。
在路边歇息看天幕盘点的张良说道:“赵荷华,你怎么想的?”
扶苏:“……先生勿怪,我怕说出真名你直接就闭门谢客。”秦国要丧失张良这样的贤才了。
张良点头:“那倒是。”
若不是知晓自己未来会背叛韩国,他根本不会和扶苏前往咸阳。毁他信念的人是他自己啊,那没事了。
大汉丞相曹操憋笑憋的有点辛苦。
荀·狗货·彧:“……”再次被天幕这样提到了,他要不改个名?
荀攸松了口气,想着还好他名字没什么特别的,逃过一劫,不像文若以这种方式出名。自从坐过牢之后,他就变得低调寡言了,可不想再出名了。
【史书上有关荀灌的记载很少。
西晋建兴三年,也就是公元315年,以杜曾为首的敌军围攻荀灌父亲荀崧镇守的宛城,由于兵力悬殊,荀崧守城日久,城中几乎断粮,便想着派人突围出去向平南将军石览求援,但是无人可派。
这个时候,荀灌站出来了。
荀灌当时虚岁十三,周岁只有十二岁,率领不知道多少个勇士于夜晚突围而出,从容不迫地指挥部下且战且前,逃向北面的鲁阳山,到达鲁阳山后顺利地摆脱了追兵。
而后,荀灌面见石览,得知石览也没有办法解宛城之围,便以父亲荀崧的名义写了一封信向当时已经年过半百的老将周访求援,还与周访结为兄弟。
荀崧:女儿给自己认了个大哥。
周访派儿子领兵三千和石览一同救援,这才解了宛城之围。
荀灌年龄虽小,但是有勇有谋。】
魏王曹操赞叹:“荀灌有荀文若当年之风。”荀彧守鄄城的时候,就亲自去见敌军首领,三言两语说的敌军退兵。
想到荀灌还是他女儿的血脉,心底高兴,不但像荀彧,也像他。
【《晋书》中记载,荀崧派荀灌率领数千勇士突围求援。
无三不成几,这个“数千”不会低于三千,人数上过于离谱。哪怕是周访派兵前来救援,也只是派了三千人而已。
荀崧守城的兵力若是有三千,也不需要求援了。
守城不是与攻城的敌军在平地上平A,拼人头。
刘备夺川蜀之时,霍峻领数百人留守葭萌关,面对一万多人的敌兵攻城,坚守一年后击退敌军。
张八百和孙十万在合肥的交锋就不必说了。
张巡坚守孤城,以万余人对抗十几万人不落下风。
种种例子表明,荀崧如果不是废柴,但凡有数千勇士,也不至于被围困。】
【《孙子兵法》上说:“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荀崧如果有数千守城士兵,那围城的敌军得有数万,不是周访儿子那三千士兵能够解救的。
相比之下,《资治通鉴》记载的荀崧派荀灌率领数十勇士突围求援就比较靠谱了。
率领数千勇士突围,知道的是突围,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守城将领犯糊涂放弃现有的城墙防御优势要发起总攻了,那就真是给敌人送菜。
想想只需坚守就可破敌,但被逼无奈哭着出城迎敌的哥舒翰,当真是优逝在我啊。】
天幕下的众人:作者菌懂点兵法,但不多。
孙·十万·权:“……!”天幕这样说,他有何颜面去面对父兄啊。难以想象评论区开放之后,他将面临的惨状。
现在就希望天幕能说点他的好话。
对荀崧这个后辈十分看好的荀顗想着,荀崧是能振兴家族,再现父亲荀文若荣光的孩子,当然不是什么废柴。
不光荀崧争气,就连荀崧生的女儿也争气啊。
突然被踢一脚的唐玄宗李隆基:“……!”炒冷饭过分了啊!
谁能想到看个女将盘点还能被踹啊?
【荀灌突围出城求援的事情发生在公元315年,这个时候的西晋经历了“永嘉之乱”,已经快要灭亡了。
杜曾原本是晋朝的将领,受命为代理竟陵太守,在联合贼寇首领剿灭了叛乱后,自称南中郎将、竟陵太守,从平叛的变成了反叛的。
杜曾围攻宛城失利,给荀崧写信,说要讨伐贼寇报效朝廷。荀崧识人不明,轻信了杜曾的话,果然杜曾二次反叛。】
荀顗:“……”不会是他看走眼了吧?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在这多事之秋,有着出色表现的荀灌本应该大放异彩,结果却是不出意料的被雪藏了。
荀灌突围出城求援解了宛城之围后,史书再无对荀灌的记载。原因显而易见,荀灌是女子,在男权社会下想要功成名就是十分困难的。如果是男子,后续的战役绝对有他的身影,史书上的记载也不会只有寥寥几句。】
【宛城被围之时,城中即将粮尽,到了生死危机的时候,是荀灌带人突围求援。
满城的男人,不如一个年少的女孩子。若非如此,身为女儿身的荀灌,根本没有机会接受这一任务,让史书为她添上一笔。】
天幕上再现了荀灌带人突围的场景。
朦胧夜色下,荀灌一骑当先,所率领的勇士全部听从她的号令,井然有序地向着北方突围。
【荀灌年纪轻轻就有勇有谋,在乱世中不排除有建功立业的想法。给她几十人,她能突围而出;给她一支笔,她能请到三千援军。
通常情况下,小时了了,大了更佳。
很难想象身在乱世,荀崧会舍弃这样的英才不用。至于为何荀灌之后的事迹没有记载,极有可能是她的功绩被他人冒领了。
这事不是没有可能。
荀彧的大侄子荀攸,可以说是曹操的谋主,献十二奇计助曹操统一中原,但是具体是什么计策没能流传下来,以至于后世声名不显。
当然,这其中没有什么猫腻,怪只怪负责整理荀攸计策的钟繇死得太早,在整理好之前就挂了。
可转念一想,荀攸所献的计策都没人知道,要隐瞒荀灌往后的功绩不是轻而易举的吗?】
魏王曹操想到故去的荀攸悲从中来,荀攸所献的计策他都是知道的,要不替钟繇把这份差事做了吧?
隐约得知自己死期的钟繇:“???”
【别说是古代,就是当今社会,女性做出的贡献都能被抹杀,就比如有关疫情的那部骂上热搜的烂片。
《三国演义》是古人所作,被评为四大名著之一,里面将历史事件张冠李戴的情节可太多了,看来在这方面玩的挺溜。
编剧在张冠李戴这方面也是能手,像之前提过的曹操会见匈奴使者找人代替自己的事迹,有关苏轼的对子。
将女性的功绩按在男人身上不是没有可能。
当然,也可能荀灌真的就是因为是女子,被雪藏了,十三岁那年昙花一现之后就销声匿迹了。
但即便如此,荀灌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少年女英雄,以女将的身份名垂青史,而不是以某某妻子的身份。
唐朝丞相房玄龄对她高度赞誉。】
唐太宗李世民想到了自己姐姐平阳公主,想到了民间流传的花木兰的故事。史书上没有记载花木兰,但肯定是有原型的。
这个原型可能不是女扮男装的女将,而是冒领了女性功绩的男性将领。
房玄龄点头,他确实夸赞过荀灌。
启蒙之后读四书五经百家论,以及前朝的史书,所以知道古代有这样出色的女将。
天幕说的似乎有道理。
西晋末年充满了战乱与纷争,在人才稀缺的情况下,怎么可能放弃荀灌这样一位将才不用?
张冠李戴这操作司空见惯了。
【作者菌猜测读史书是古代学子的必修课,也就是说晋朝以后的读书人都知道荀灌。但是现代学生的历史课本不是史书,对古人的了解主要是来自语文课本和电视剧。
古代家喻户晓的女将也就是花木兰和穆桂英,除此之外,没了。
作者菌盘点的比较冷门,希望喜欢的朋友多多点赞支持哇。】
【本期视频盘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哟。】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粉红色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关注、投币。
第112章
第二天一早,天幕异像如期而至。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个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六大皇后、太后系列》。
众人纷纷猜测这次上榜的会是谁?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这期视频来盘点“六大皇后、太后系列”,闲话不多说,我们进入正题。】
天幕上出现了四个烫金大字:长孙皇后。
汉高祖刘邦看着眼熟,似乎在之前的天幕盘点中有听到过这个人,但是想不起来了。
他有点幸灾乐祸。
天幕盘点的太后都是临朝称制的主,大权独揽,这个长孙皇后恐怕也不遑多让,还是皇后就将皇帝架空。
不知掌权后会杀多少宗室子弟?
唐朝之后的众人看到这四个字,顿时就想到了唐太宗的文德皇后,以贤德之名著称。若是盘点长孙皇后,十有八.九会是她。
唐太宗李世民把嫡子们都招来了,一起观看。
李承乾和李泰年纪都不小了,到了该懂事的年纪,看天幕盘点深受启发,多有裨益。
李治只是一个幼童,最爱看的就是动画片。
【说起唐太宗的长孙皇后,我们对她的第一印象就是她巧言劝说李世民不要因为生敢于直谏的名臣魏征的气,做出不可挽回的决定,是一代贤后。
在我们的印象中,魏征有一次惹怒了李世民,差点被处死,是长孙皇后巧言劝说救下了魏征。】
天幕出现了动画片:
[Q版的李世民下朝后怒气冲冲地回到宫中,吐槽:“应该杀了这粗鄙之人。”
同样是Q版的长孙皇后问道:“谁呀?”
李世民说道:“魏征每次都在朝堂上让我很没面子。”
长孙皇后回去换了一身朝服来见李世民,站在庭中。
李世民问道:“你这是干啥?”
长孙皇后说道:“我听闻君主贤明,则臣子正直。现在魏征是正直的,说明陛下是位明君,特意道贺。”
李世民听了十分高兴。]
【这则故事的出处是《独异志》,严格来说是唐朝小说。《资治通鉴》的作者应该也是参考了这本书,把这则故事给记录上了。
史书记载,后宫中如果有因为犯罪而遭受惩治的人,长孙皇后都是帮着盛怒的李世民严惩这些人,待到李世民的怒气消了一些,再来仔细查证这些人是不是真的有罪,不让冤假错案发生。
这应该是《独异志》作者的灵感来源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看到观音婢上榜十分高兴,观音婢可是他的贤内助。同时他又有种不妙的感觉,天幕说观音婢是皇后而不是太后,说明观音婢走的比她早。
他有点难以接受。
长孙皇后没有想到自己会上榜,而且还被后世之人称为一代贤后,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她何德何能?
太子李承乾十分惊讶,原来父亲和他一样皮啊,也有过想要杀良臣的冲动。
自己都这样还对他说教。
得益于《谏太宗十思疏》,他对敢让父亲吃噶的魏征还是十分欣赏的。
如果魏征不是他太傅的话。
【史书记载,长孙皇后的长乐公主很得唐太宗李世民喜欢,在长乐公主出嫁的时候,李世民想要多给女儿一些嫁妆,超出了长公主当年的规格。
魏征谏言这样做于理不合。
李世民被魏征劝住了,回家就告诉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夸赞魏征正直,有此良臣是一大幸事。
这应该也是《独异志》作者的灵感来源之一。
作者结合这两段史料,写出了长孙皇后劝谏唐太宗不要杀魏征的寓言故事。】
宋朝之后的众人:可不是嘛,而且还是结合了新旧唐书的相关记载写就的。
【长孙皇后虽然是姓长孙,但并不是汉人,而是鲜卑族人,和独孤伽罗是同一个民族。
有种说法,“长孙”这个姓氏起源于北魏皇族。因为长孙皇后的祖上是长房长孙,所以就姓长孙了。还有种说法,长孙这个姓氏早在西汉就有了,并非是起源于北魏皇族,由拓跋改的。
作者菌基于北魏皇族改姓的目的,倾向于第二种说法。
北魏皇族汉化后改为汉姓元,那么没有当上皇帝的那一支因为是长房长孙,所以汉化后改为汉姓长孙合情合理嘛。
元和长孙这个两个姓氏应该都是自古就有的汉姓。
如果“长孙”这一姓氏,在此之前是没有存在过的,并非自古就有的汉姓,那拓跋家族的人岂不是改了个寂寞?就姓拓跋不行吗?特意改姓,当然是为了改成汉姓了。】
唐太宗李世民:“……”长见识了。不在出生年月上下功夫,没想到研究起了姓氏。
【长孙皇后和之前盘点过的邓太后一样,爱看史书。她和唐太宗都是以史为鉴,趣味相投。
长孙皇后大名不详,未见史料记载,小名观音婢,在影视剧中名叫长孙无垢,十三岁的时候就嫁给了当时也才十六岁的李世民,后来成为了秦王妃。
长孙无垢和李世民幼时有婚约,估计是才刚来月经就完婚了。这里的年龄都是指虚岁,若按周岁算,长孙无垢十二岁,李世民十四岁。】
【女孩一般十二三岁月经初潮,古人以为女孩来了月经就可以结婚生孩子了,这个观念是错误的。
结婚早,生孩子早,看起来是赚了,但是死亡率高啊,为无知付出了代价。
难怪古人难产率,难产死亡率以及新生儿死亡率都高到离谱,说女人生孩子是从鬼门关走一回,很大的原因就是过早的结婚生育所造成的。
月经关系到能不能怀上孩子,骨盆的发育情况关系到能不能顺利地生产。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让女孩十三岁出嫁,不是蠢就是坏。古人有点急功近利了,只看能不能怀上,不看胎儿能不能平安地降生,顾头不顾尾。
汉惠帝刘盈更是下诏女子超过十五岁不嫁就要罚五倍的人头税。嗯,孩子是多了,但是存活率低。这样算下来不一定就比晚生晚育划算,比晚生晚育增加的人口多。
不能简单的计算早婚多少年比晚婚多一代人,关键是要看成活率。】
【长孙无垢比较幸运,虽然十三岁就嫁人了,但是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已经十九岁了,骨盆基本上发育完全,难产的概率较十三四岁低的多。
现代规定女年满二十周岁,男年满二十二周岁才能结婚是有科学依据的,是为大家的健康着想。】
天幕下的众人十分惊讶,确定女年满二十周岁,男年满二十二周岁是最低年龄限制,而不是最高年龄限制?
就是最高年龄限制,都也太大了。
汉惠帝刘·不是蠢就是坏·盈:“???”二十周岁以前生育会增加产妇难产的风险?看来婚育的年龄是该往上提一提。
大宋提刑官宋慈表示赞同。
测量骨盆的大小可以判断妇女在生产时难产的概率,所以那位唐朝公主的真正死因才能够在千年后浮出水面。
文字能够造假,骨盆不会。
【李世民的母亲去世的早,长孙无垢在李世民和李建成争夺太子之位的时候,尽可能的讨好李世民的小妈们,也就是唐高祖李渊的妃子们,在李渊跟前尽孝,缓和李渊和李世民父子之间的关系。
玄武门之变时,长孙无垢亲自鼓舞将士,助李世民一臂之力。
李世民登基之后,身为太子妃的长孙无垢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了皇后。】
【长孙皇后爱读书,富有才学,但是言行举止都遵循礼法,不干涉朝政,是被班昭深深荼毒的一代人。
俗话说:“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没有才华也就罢了,读书少的处理朝政是祸国殃民。有真才实学,完全可以像武则天那样辅佐丈夫处理朝政。
也不是唐太宗不肯,唐太宗开口让长孙皇后参与朝政,长孙皇后都不愿意。
在唐太宗的坚持下,长孙皇后仿佛修了闭口禅,就是不发表意见,可以说是唐太宗求着长孙皇后商讨国事,结果以失败告终。
读这么多书,在家国大事上需要你的时候,你默不作声,书不是白读了吗?】
汉高祖刘邦:“???”这和他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啊。
邓太后对班昭愈发不喜,想着应该把班昭写的《女诫》烧了,就当是她为后世女子尽的一份绵薄之力。
唐太宗李世民对此深有同感。
他愿意和观音婢谈论国事,是因为他欣赏观音婢的才学,相信她能够提出好的建议。可惜观音婢就是不说,他都不介意女人参政,一再坚持,都没能让观音婢开口。
换成是大臣,他直接就治罪了,才华横溢但不思报国,藏着掖着。
长孙皇后:“???”她被班昭荼毒?天幕盘点和她从小受到的教育相冲突,一时有些接受不了。
是她做错了吗?
唐高宗李治庆幸不已,还好武则天不像他母亲这样死板,就他这身体状况,武则天若是也修了闭口禅,让他一个人处理朝政还真吃不消。
那他好不容易收拢到手的皇权又将旁落了。
【长孙皇后自己不参与朝政,还坚决抵制亲哥哥长孙无忌掌握大权,并且指责汉朝的吕氏、霍氏,当做是前车之鉴。】
吕后暗骂长孙皇后自己蠢,送到手里的权力都不要,还是个白眼狼,自己发达了就不为娘家人着想。说什么前车之鉴,她是祸国了还是殃民了?果真被班昭荼毒得不清。
废立皇帝的霍光:“……”
第113章
【结合语境,长孙皇后提到的吕氏,应该是指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的侄子侄孙,提到的霍氏,应该是指汉宣帝刘询的第二任皇后霍成君的父亲,而非吕雉和霍成君。
长孙皇后用从史书上看到的吕氏和霍氏的故事,来劝说唐太宗不要对她的兄长委以重任,表示不希望自己的子侄出现在朝堂之上。
唐太宗不听,不但不听,还任命长孙无忌为尚书仆射,也就是首席宰相。长孙皇后劝不住唐太宗,就去劝自己哥哥长孙无忌辞官。
在长孙皇后的坚持下,长孙无忌的宰相之位还没坐热乎就没了。】
众人觉得长孙皇后的担忧是有道理的。后宫之中,皇后这个身份尊贵至极;而在前朝,丞相亦是人臣之极地。
荣宠太盛,肯定会招人不满。
旁人还好说,若是皇帝怀疑有反心就不妙了,亦或者是身居高位之后本身欲望膨胀有了反心,已经在造反的路上了。
吕氏和霍氏的例子确实是前车之鉴。吕氏子孙下场凄惨,霍氏直接废立皇帝,两个极端。
如果他们没有记错的话,长孙无忌诬陷忠臣谋反,不顾外甥的反对,愣是把外甥的兄长给杀了。
长孙皇后这是有先见之明啊。
不过,长孙皇后不仅仅只是反对长孙无忌当宰相,而是反对兄弟子侄当官,这就有点过了。
【长孙皇后担心长孙家荣宠太过,觉得自己已经是皇后了,兄弟再掌握朝廷大权不好,死活不肯让长孙无忌接受宰相之位。
既然这么想,为什么自己不辞去皇后之位,让兄长当宰相呢?
唐太宗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长孙无忌担任宰相不是因为裙带关系,而是看中了长孙无忌的才华。
唐朝宰相狄仁杰举贤不避亲。
长孙皇后没有做到,使得有才华的人没能得到应有的重用。】
【如果是其他朝代,长孙皇后的担忧或许有道理,但长孙皇后遇到的皇帝是唐太宗啊,是公认的“龙凤猪”三大千古一帝之一。
长孙皇后的担忧是对李世民多没有信心啊。
不说长孙无忌在唐高宗时期如何排除异己,制造冤案,只说在唐太宗时期,还是能被皇帝压制住的。
有李世民在,不带怕的。
好比汉末三国时期,有曹冲在时,曹操不杀周不疑一样,能被驾驭,就是良臣。】
汉武帝刘彻想到卫青、霍去病初次领兵是因为裙带关系才有的机会,对长孙皇后反对长孙无忌担任宰相一事也颇有微词,果真是受班昭荼毒至深。
还好班昭是后世之人,影响不到卫子夫。
若是卫子夫也像长孙皇后一样,不让娘家人为国效力,国家错失两大良将,与匈奴的战争想必会艰难的多,搞不好他会上那十大败家皇帝榜。
唐太宗李世民再次听到“千古一帝”这个词有点不好意思了。
天幕是帮着他说话的,不知道能不能令观音婢清醒,若是观音婢能够毫无顾忌的与他商讨国事,对他的帮助更大。
长孙皇后:“……”辞去皇后之位?当她傻啊。女人当好贤内助就行了,不应该干政。
她又不想当武则天。
【长孙皇后不止有长孙无忌这一个同父同母的兄长,还有几个同父异母的兄长。
其中有个叫长孙安业的,史书上说他“好酒无赖”,在父亲去世之后,将尚且年幼的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兄妹俩赶到娘家去了。
长孙皇后在当上皇后之后,多次请求唐太宗对长孙安业礼遇,在长孙安业参与谋反时,替长孙安业求情免死,为了博得一个不计前嫌的好名声。
为了一个好名声,可以放弃自己的原则让兄长当官,数次请求恩典,连兄长犯下谋逆大罪都不算什么。
而她也确实成功了,在历史上是名声最好的一位皇后。】
唐太宗李世民:“……”
长孙皇后感觉不太对,天幕盘点她好像不是为了夸她的。
长孙无忌心里有点酸酸的。
【长孙皇后有着节俭的良好品德,衣食住行生活所需不铺张浪费,自己节俭也教育孩子要节俭。
她不信佛教和道教,重病时拒绝太子李承乾求神拜佛,大赦天下求福、渡人入道教的提议,认为李世民不信神佛,大赦天下是国事,不能乱了原本的法度。
这点极为难得,怕死是人之常情,很多不信神佛的人在求医问药未果之后,只能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神佛了。
李世民年轻时确实不信神佛,但是人到暮年身体欠佳之时也开始炼丹了。倒不是真的信了神佛,只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而药石无医罢了。
但凡身体康健,都不会病急乱投医。】
唐太宗李世民心情不爽,又提到他炼丹,他年老时怎么会像刘猪猪那样糊涂,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长孙皇对李世民炼丹的行为很不满,可惜到那时不能够劝诫。
她是该好好养生了。
【贞观十年,也就是公元636年,长孙皇后病故。
长孙皇后临终前希望唐太宗能够善待老臣房玄龄,不要重用靠她裙带关系当上官的娘家人,对她实行薄葬。
唐太宗在长孙皇后病重时求神拜佛,修缮寺庙,为长孙皇后祈福。
当然这是在做无用功,于长孙皇后的病情无半点帮助,只是亲属在走投无路下精神上的依托罢了。
神佛诞生于人民的想象,最终是要服务于人民的。】
数度出家的梁武帝萧衍:“???”
唐太宗李世民想到现在已经是贞观六年了,想到观音婢四年后就会先行一步离自己而去,十分的伤感。
长孙皇后得知自己仅剩下四年的阳寿,心情也是十分低落。
只剩四年了啊。
她看不到李承乾懂事,看不到孩子们长大成.人了。
李承乾和李泰忍不住流泪,想着不能再惹母亲不高兴了,珍惜剩余不多的时光,最好是能让母亲延年益寿。
当然这种想法只是一时的,该怎么玩还是怎么玩。
房玄龄则是感激涕零。
【这个靠裙带关系当上官的娘家人应该是指长孙安业这样的人,不包括长孙无忌在内。
长孙无忌曾跟随李世民东征西讨屡立战功,之后为玄武门之变出谋划策,帮助李世民争储,有着从龙之功,之后又主持修定《唐律疏议》,可以说是文武全才。
难以想象这样有才华的人被长孙皇后逼着辞官。】
秦始皇嬴政之前听天幕说长孙皇后没有做到举贤不避亲,对长孙无忌的才华还没有实质性的概念,此刻不由得赞叹长孙无忌确实是文武全才。
曾经的大秦十分缺乏人才。
他现在文有萧何,武有蒙恬,就连韩信和张良也在赶来咸阳的路上,一点都不羡慕李二凤。
萧·亚历山大·何:“……”
天幕之前在盘点的时候,都将医书、律法、兵法等著作显示出来了,这次怎么没有将《唐律疏议》显示出来?
唐太宗李世民对这点是十分赞同的,长孙无忌确实有功于朝廷。
长孙无忌被天幕夸奖,十分高兴,有点期待自己能够上六大名相榜,但是想到天幕说他在高宗朝排除异己、陷害忠良,又觉得自己上不了名相盘点。
嗯,只是担忧自己上不了名相盘点,并不担心陛下现在就杀他。
陛下是明君,不会现在就发难。
【长孙皇后曾经写了一本书,取名为《女则》,记载的是古代妇女的好人好事,用来自律。
《女则》和班昭所著的《女诫》是两本不同的书,但长孙皇后是从小看《女诫》长大的,所受的影响颇深,可以猜到其所著《女则》中的一些观念,应该和《女诫》相差不大。】
【长孙皇后曾写文章批判汉明帝刘庄的皇后——明德皇后。
她批评明德皇后虽然节俭,并约束外戚跟着一起节俭,但是没能约束外戚掌握朝廷大权,重要的没有进行约束,只关注细枝末节。
可以想象,长孙皇后在《女则》中所收录妇女的好人好事里面,绝对没有西汉邓太后临朝称制革除弊政等功绩。
长孙皇后奉行的是后宫不得干政,外戚不得干政。】
西汉邓太后对长孙皇后的德行是十分欣赏的,但是后宫不得干政这条实在是令她不喜,想必她也是长孙皇后批判的人之一。
在她看来,后宫、外戚干政不是取祸的根源,不能令朝政清明才是取祸之道。
【长孙皇后写《女则》是用来自律的,并不打算公开。在她死后,李世民才知道有这么一本书。
李世民对这本书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可以流传后世。
不过这本书没能流传下来,湮没在了历史长河当中。】
【唐太宗李世民对长孙皇后的死十分伤心,亲自为她撰写碑文,建造高耸的楼观只为能在京城看到长孙皇后的陵墓,被魏征劝谏才拆除。】
唐太宗李世民:“……”这魏征,还是一如既往地让人又爱又恨啊。
长孙皇后没想到在天幕上看到了自己的身后事,感叹自己没有爱错人。她能为陛下殉情,陛下对她的感情也不同于其他的嫔妃,这就够了。
【本期视频盘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哟。】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粉红色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关注、投币。
唐太宗看完这期视频,心情十分的沉重,想着不能让观音婢再为他操心了,还得派个御医时常问诊的好,以备不时之需。
第114章
现世
苏若雁像往常一样守在电脑前刷数据,看到点赞和币的数量在快速增长,心里乐开了花,就是关注作者的数量少了。
可以说除了刚开始的几个视频粉丝激增,之后都没有怎么涨过粉丝。
她不知道问题出在哪了。
“可能是受众饱和了吧,该涨的粉丝都涨了,所以后续粉丝涨的慢。”苏若雁想不出原因,拒绝承认是自己菜,这样安慰自己。
释然之后,她制作视频又有动力了。
这时,她收到了一条私信,是她关注了许久的吃播作者发来的:“恰饭合作来一波吗?”
苏若雁:“???”
待到反应过来是什么意思之后,苏若雁顿时激动了,赶忙回复:“来!”
哇欧,她也可以接单了,还是她女神的单。
还好她只是禁止粉丝和未关注人私信她,没有连自己关注的人也一起禁,不然就等不到这份惊喜了。
入驻网站这么久,她就只关注了一位吃播。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跟着健康减肥二十多斤,将之前吃胖的肉肉都减掉了。
这不是吃播,这是挽救她身材的神!
对面很快又发来了消息:“我是写文的,历史向,你给我在视频里推荐一下,记得不要把我的文名和作者名直白地暴露出来,要有一种朦胧的美,让人抓心挠肝地想看,忍不住自己去搜。”
金主爸爸说话就是硬气,也应该这样,要求什么的都说的明明白白。
苏若雁懂,这种方式的推荐她见得多了,十分流行,通常都是视频半点都不透露,评论区有人放出文名和网站。
当然也有实在没人猜得出来的情况,评论区一片哀嚎求文的。
虽然激动,但她也没有急着答应:“我得先看看文再做决定。”没想到女神还写文,而且还是历史向的,难怪会找上她呢。
不过这种推荐难度很大,她是新手,第一次推荐还是不收费了,万一被她搞砸了也不至于过于内疚。
对面也很爽快:“没问题。”
于是这天下午,天幕再次给大家带来了惊喜。和往常一样的时间,天幕异像再度出现。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午后时分,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个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六大名将系列》。
众人十分期待,纷纷猜测这次上榜的会是谁?
卫青、霍去病、关羽、张飞、李靖等一众名将原本对天幕盘点兴致缺缺,在看到是名将盘点之后一个个都打起了精神,十分期待。
还没上榜的武将们期待自己能够上榜,不但光宗耀祖,还流芳后世。
【哈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视频开始前先感谢各位观众,上期视频点赞和投币都超出了预期,作者菌非常开心。
这期视频,我们接着盘点名将系列。】
天幕上出现了三个大字:岳武穆。
宋高宗赵构看到将要盘点的武将姓岳,有种不妙的感觉。“武穆”是被用作谥号的,哪个父母会给孩子取这种名字?
天幕将要盘点的名将该不会是岳飞吧?
【岳飞出生于宋徽宗崇宁二年,也就是公元1103年,字鹏举,谥号“武穆”。武穆这个谥号十分常见,不过出名的就只有岳飞。
能延续血脉,祖上都阔过。
岳飞家世代都是泥腿子出身,但是祖上大小也是个官,虽然后面几代都是务农,但也算是小地主家庭,可架不住岳飞有个散财童子的爹,所以到了岳飞这一代家境就变得穷困了。】
【岳飞的父亲常常接济穷人,拿出自家的粮食给吃不上饭的人,自家的田地被人霸占了就直接送人,借他钱可以不用还。】
众人:“……”施舍饭食可以说是心地善良,但是任由旁人霸占田地,借钱不还,这就是软弱了吧?
果真人善被人欺。
秦始皇嬴政记得之前的天幕盘点有预告,名将系列会盘点《满江红》的作者岳飞,如今终于是等到了。
宋高宗赵构:“……”还真是岳飞。
现在岳飞还活着,还能够挽回,等岳飞一死,他就得遗臭万年了。
看来他要杀岳飞得慎重了。
【“寒门”在古代是家族势力不是很强的世家,现在则是指贫民。
寒门难出贵子。
家里穷,读不起书就不读书,或者为了省下读书的钱而不去读书。孩子刚会走路就开始帮着家里干活,意识不到读书的重要性,长大后没文化,只能重复父母穷困潦倒的人生。
想要打破这一循环,首先需要觉醒读书很重要的意识。】
【岳飞天生力气大,未到弱冠之龄就能拉开三百斤的强弓,远远超过了当时京城侍卫的招募标准。
师从周侗,学习箭术,能够左右开弓。
岳飞年少的时候就有报国的志向,并没有因为家贫而“懂事”地放弃学业,而是用心读书,尤其喜欢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等书。
力气大,喜读兵书,可以说是有成为武将的潜质的。】
卫青、霍去病、关羽、张飞、李靖等一众名将在听到岳飞能够拉开三百斤的强弓时,一致赞叹,岳飞确实是个好苗子,天生就该成为将才,不从军是浪费了这样的天赋。
好在岳飞的父母识大体,并没有扼杀孩子的天赋。
【宋徽宗宣和四年,也就是公元1122年,巡视地方的官员也就是宣抚使招募勇士。岳飞刚到弱冠之年,应征入伍。当时有盗贼为祸相州,岳飞自告奋勇,带领百骑前去相州剿匪。
宣抚使估计是带有赌博的心理,答应了当时还没有领过兵的岳飞。
虽然岳飞是年未弱冠就有高超箭术的奇才,又得名师真传,经得住部队的考较,但是从来没有领过兵,也未进行过实战。
宣抚使再欣赏岳飞的箭术和兵法韬略,多少还是有点冒险了。】
众人顿时想到了“纸上谈兵”的赵括,让缺乏战场经验的人领兵确实是十分危险的,应该先在军旅历练一番,跟着老将打几次仗再独自领兵比较好。
霍去病想到自己在领兵前,也是先跟随舅舅出征。
不过,就剿个匪而已,至于吗?
【岳飞第一次领兵十分的慎重,没有莽撞行事,而是充分地运用所学的兵法,用计谋破敌。
没有内应就创造内应。
他先是派一部分士兵扮作商人,路过盗匪的地盘。
盗贼首领以为是普通商人,又见这些商人个个都是壮士,便拉这些“商人”入伙。这些由士兵假扮的商人很顺利地成为了内应。
而后,岳飞派一百人埋伏在山下,亲自领数十骑兵去盗贼的营垒挑战,然后佯装不敌,将敌人引到有伏兵的地方。
内应见盗贼首领中计追出去了,也开始行动。
在伏兵和内应的双重加成下,岳飞活捉盗贼首领,大胜而归。】
【光伏兵就有一百人,岳飞又带了数十骑去挑战营垒,也就是说百骑不是只有一百个骑兵,是数量很多的意思。
冒充商人的人数不会太多,要取信于敌也不能太多,可见岳飞此次领兵的人数应该不超过两百人。
“穷寇莫追”,盗匪首领见对方有数十骑兵还敢追出去,人数应该在一百人以上,和岳飞所率领的骑兵人数相差不大,也在两百人左右。】
古往今来的名将们听完岳飞的这一战绩,感叹不过是他们用烂了的计谋。
这就是盗贼首领不读书的后果。
不过是简简单单的计策,盗贼首领就轻而易举地上当了。
估计是看岳飞年轻,轻敌了。
问题是,谁能想到,不过是剿个匪,平推就是了,居然还用上了计谋?
平推确实能取胜,但伤亡肯定大。
【当时的赵构还只是个康王,没有当上皇帝,当时恰好在相州。
岳飞初战告捷,有了战绩,被赵构指派前去讨伐游寇。游寇首领听说了岳飞的威名,带着三百多手下直接投降。
岳飞因功升职,率领三百铁骑前去诱敌,击败了金军。
可见岳飞并不是只能战胜伪齐。】
南宋之前的君臣们疑惑不解,“伪齐”是什么?
大家猜测可能是不被承认的国家,好比王莽篡汉建立的新朝,刘玄建立的玄汉,以及只有唐朝承认的武则天建立的周朝。
也有可能伪齐只是一个割据政权。
南宋之后的君臣们怒了:“谁说岳飞只能打赢伪齐?”
【岳飞带领众多的骑从在结冰的河面上练兵,突遇数量众多的金兵来袭,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没有慌张地撤退,而是冷静地分析形势,利用信息差沉着应战,斩杀金军将领,击溃金兵。
岳飞因此又得到了升迁,正式成为名将宗泽的部下。就是那临终前大喊三声“过河”,未能收复失地还于旧都,含恨而终的宗泽。】
众人梦回三国,想到了同样未能还于旧都的诸葛丞相,十分的伤感。想到投降的刘禅时,又气不打一处来。
【岳飞进入宗泽麾下后,转战多地,都取得了胜利。
宗泽对岳飞十分的欣赏,称赞岳飞不输于古代的名将,见岳飞喜欢带领军队在野外作战,对岳飞说出自己的担忧,并传授岳飞战阵图。
岳飞对此有自己的见解,认为用兵不需拘泥于阵法,在于灵活多变。
宗泽听后深有感悟。】
天幕上画面一转,跳转到了演武场,两队人马正在演兵。
唐朝之后的将领们发现,其中一方士兵所排列的军阵像是唐朝的军阵,在细微处有所不同,在针对敌阵的缺点将军阵稍加改良之后,进可攻,退可守。
而另一方所列的军阵是秦朝的军阵,没有做任何的改动。
两相比较,胜负已经可以预见了。
【注意看,这个男人叫小帅,他本是现代的一位心理医生,在睡梦中穿越到了东汉末年,以过人的军事能力辅佐曹操逐鹿中原。】
天幕上,那个名叫小帅的青年说道:“行军作战时,通常要摆好阵法再开战,可再好的阵法也有缺陷,关键还是要灵活应变。阵法没有最强,只有最适合。行军作战中,灵活应变是最重要的。”
天幕上画面一转,又回到了岳飞这里。
由于广告插入的过于丝滑,观看天幕的君臣们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刚刚看的是广告。
【宋钦宗靖康二年,也就是公元1127年,康王赵构在应天府,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即位。
当时宋徽宗和宋钦宗两个皇帝被掳,北宋灭亡了。
岳飞见康王赵构登基十分高兴,误以为自己遇到的是明主,是中兴之主,激情上书,洋洋洒洒写下数千字,劝宋高宗赵构北伐。
结果因为这一波操作,结束了自己的第一次军旅生涯。】
天幕下的众人还停留在小帅那里,幻想着等评论区开放之后,自己也要施展所学,帮助想要帮助的古人,改变历史,弥补遗憾。
岳飞听了小帅的言论,有种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
【遗憾的是,宋高宗赵构只想偏安一隅,并没有收复失地,还于旧都的志向,在看到岳飞的上书之后直接以越职的罪名罢了岳飞的官,将岳飞赶出了军队。
这个时候赵构还没有意识到金军会大举南下。
当时应天府还没有丢,也没有伪齐,如果那个时候就坚定地北伐,成功率是很高的,所花费的时间、兵力、财力也将大大缩小。】
宋太祖赵匡胤被赵构给气得肝火旺,这没出息的东西。
宋太宗赵光义也是气得不轻。
【岳飞被赶出军队后并没有回家种田,他依然不忘收复失地,毅然决然地从零开始,再次从军,投奔河北招讨使张所。
由于之前的战绩斐然,再度从军的他一开始就得到了重视。
当然,岳飞并不是盲目投奔。
这个张所和岳飞干了一样的事,都是上书劝宋高宗赵构北伐,还于旧都,结果被一贬再贬。可见岳飞被罢官,不是因为越职,而是因为赵构不想北伐。
岳飞不得圣心。
当时的丞相是李纲,就是曾保卫了京师的那个,让张所当招讨使的目的是联络义军抗金。
岳飞投奔张所是对的。】
在金国被迫和雪景亲密接触的宋徽宗和宋钦宗忍不住大骂赵构,原本他们是可以活着回到故土的。
都怪赵构不想北伐,不念故土。
【岳飞在张所这里,面临过和韩信当年一样的难题。
张所询问岳飞:“你能战胜多少敌人?”
如果是韩信,肯定会说:“来多少敌人就杀多少敌人,没有我战胜不了的敌人。”
岳飞并没有直接回答张所的问题,而是和张所讲起了兵法,并举了两个古代谋定而后动,从而获得胜利的例子,把张所说的心服口服,对岳飞更加的欣赏。
开玩笑,岳飞可是博览兵书的文化人啊。】
秦始皇嬴政想到“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差点没憋住笑,对韩信的情商有了深刻的认识,有点期待见到这位铁憨憨了。
算算日子,韩信应该比扶苏他们早一日到达咸阳。
到时候他亲自考较韩信,看是不是如天幕所说是领兵的将才?
汉高祖刘邦感叹,岳飞相比韩信确实情商要高些,不光是张所,岳飞的回答他听了也高兴啊。
他当初能够将张良收入麾下,也是通过了张良对他的兵法考验的。
一起谈论兵法,他很乐意。
淮阴侯韩信:“……”他当初就是实话实说,没有半点夸张不实的成分,不可以?
【张所和岳飞都想着北伐,收复失地。
岳飞便给张所出谋划策,分析如何才能够稳扎稳打地收复失地,提出的建议是占据要冲之地,也就是各条道路交汇的地方,交通方便。
张所见岳飞讲得头头是道,决定出兵,于是派岳飞跟随王彦北渡黄河。
王彦见金兵人多势众,止步不前,是岳飞脱离王彦独自率领自己的部下与金兵交战,取得胜利,而后就一直率领自己的部队继续北上作战,接连取得胜利,把王彦给甩了。
岳飞打到缺粮时,才想起来王彦,问王彦要粮,结果没有要到。】
【这个王彦也是一位不错的将领,在和金兵的交锋中有胜也有败,总的来说战绩可观,可惜后来因为反对宋高宗赵构向金国求和而被罢免官职。
岳飞和王彦不和,可能是曾经在王彦手下做事时,抢了王彦风头的原因。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岳飞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一心想要乘胜追击收复失地,情商掉线,把自己的顶头上司给忘了。
这换谁心里不膈应啊?
和领导不和,就换个领导,岳飞转投宗泽麾下。】
众人想着:“应该换的是赵构这个皇帝才对。”
第115章
【岳飞所率领的部队军纪严明,不掠夺百姓,领兵作战时善于用计谋取胜,再加上他本身天生力气大的天赋以及高超的武艺,常常是身先士卒,擒贼先擒王,斩杀敌方将领,使敌军自溃。
这样的军队战无不胜。】
众人觉得很有道理,一支军纪严明的军队交由熟读兵法,深谙兵法之道的将领统帅,想败都难啊。
岳飞的军事才能,和遵守军纪的士兵可以说是互相成就不败神话。
【岳飞的上司宗泽是宋朝名将,军事才能同样不俗,对岳飞的到来十分的高兴,于是更加积极地进行抗金的战略部署,想着有岳飞这员猛将在收复旧山河的成算更大了。
但是他的抗金部署都被接任的杜充给破坏了。
宋高宗赵构只想偷安,不想北伐,对宗泽劝他回到开封的上疏不理不睬,把宗泽给气病了,悲愤而死。】
【宗泽挂了,岳飞新的顶头上司杜充是个叛臣投降了金国,还不如王彦。
岳飞哭着进谏都阻止不了杜充南逃,不但开封丢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地区都没了。宗泽临终前说的渡河是黄河,结果他一死,宋军直接退到了长江。
岳飞四次北伐,终于打回了黄河,但是被赵构给噶了,功亏一篑。】
【正如岳飞劝杜充不要南逃时所说,“今日一退,再要打回来得死几十万人。”
如果当初没有退,岳飞北伐的时候就不必从鄂州出发,而是可以在开封直接渡过黄河,完成宗泽的遗愿,不至于打了半天,仅仅只是收复杜充丢掉的土地,相比之前没有前进多少。】
宗泽正病着,看到这里直接气活了,不敢再死了,承担不起死亡的后果。
他的病是气出来的。
他活着,虽然不能北伐,劝不动皇帝过来,但是开封不会丢啊,相比之下宁愿就这样半死不活地耗着。
有他在,金人别想南下,他的百万军团可不是吃干饭的。
反贼到了他手下也能是抗金义士。
【虽说岳飞北伐是得到宋高宗赵构允许的,但是吧,宋高宗赵构并没有允许岳飞北伐成功,直捣黄龙,而是只要打得金兵不敢南下犯境就行了。
岳飞一心收复失地,在宋高宗赵构看来,是不懂得见好就收。
宋高宗赵构不想收复失地,迎回二圣,只想着偏安一隅当自己的土皇帝,一直都是主和派,而且是以卑躬屈膝向金国称臣纳贡的方式苟且偷安。
他同意北伐,是因为金兵南下打过来了。】
【金国是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而女真族往上追溯是黑水靺鞨,在唐玄宗时期归唐朝统治,继续往上追溯到头是肃慎族,东周时期纳入版图。
唐朝末年分裂成了五代十国,宋太祖赵匡胤勉强统一了南方,辽圣宗耶律隆绪统一了北方。
金朝把辽朝推翻了,赶到了西边,然后就专心对付南宋,想要统一全国,但是实力不济,每次南下都被岳飞给打退了。
说金国弱吧,推翻了辽朝;说金国强吧,西北边打不过蒙古,南下不能消灭南宋,最后被夹成了夹心饼干,被消灭的渣都不剩。
金国如果有消灭南宋的实力,宋高宗再怎么求和都是白搭,最后会比南唐后主李煜的下场还惨。】
唐太宗李世民没想到李隆基也不是一无是处,若是能在昏庸之前驾崩就好了。他终于体会到了后世之人恨不得李隆基早死的心情。
早些死了,也不至于上败家皇帝榜丢人现眼。
宋太祖赵匡胤:“……”把“勉强”这两个字去掉就好了。
以及,李煜怎么惨了?明明可以像刘禅一样乐不思蜀,吃喝玩乐地度过一生,偏偏自己想不开,多愁善感的怪谁?
宋太宗赵光义觉得赵构不会比李煜惨,虽然在雪乡生活的苦了点,但至少命能保住。
【宋高宗绍兴三年,也就是公元1133年,金军攻陷襄阳、唐州、邓州、随州、郢州等地。
公元1134年,岳飞请求北伐,得到应允。
嗯,可以说金兵没有南下攻陷数个城镇,宋高宗赵构不会同意岳飞北伐,就像对待宗泽那样拖着,眼看着宗泽做好了战略部署多次上疏收复故土,就是不批准,活生生将人气死。】
【岳飞第一次北伐,收复了郢州、襄阳、随州、唐州等地,只是把丢的地收回来就班师回鄂州了,没有乘胜追击。
相传是宋高宗赵构只允许岳飞收复丢失的几个州,不许追远了。】
宋朝的君臣们只觉得脸上无光。
天幕虽然是在盘点宋朝的名将,但是却是宋高宗朝的,等于又盘点了一遍败家皇帝,给先祖蒙羞。
【金国并没有被打服,在岳飞退兵后卷土重来,而且是特意避过有岳飞在的地方,转而攻打其他的州县,没想到其他的州县守将也不是吃素的,攻下的城池很快就被宋军给收复了。
好不容易再次有了进展,占领了城池,又被岳飞派去支援的人给打回去了。】
【宋高宗绍兴六年,也就是公元1136年,岳飞得到批准第二次北伐。
原本岳飞在二月份就要出发的,结果岳飞的母亲逝世,也就搁置了,回乡守孝。
在古代不管当了多大的官,父母挂了,都是要回家丁忧的,而且时间还特别的长,少说也要二十七个月。宋高宗等不及,怕没了岳飞金军一路势如破竹灭了他的南宋,强制起复岳飞。
岳飞只守了三四个月的孝就再次披甲上阵,缩短了七倍的丁忧时间,夺情起复。
按照规定,夺情起复再急,也要等百日祭之后。岳母是三月逝世的,白日祭之后,岳飞就领兵出征了,半点都没耽搁。】
【岳飞的第二次北伐,收复了蔡州、商州、虢州等地之后,因为粮草不济,班师回鄂州。
这次北伐,还是没有打到开封,在当时叫东京。】
天幕下的众人都沉默了。
如果当初不后退,宋高宗支持宗泽北伐,直接从开封开干,早就打退金兵了。
再往前一点,宋徽宗和宋钦宗二帝不视武将为蛇蝎,把守卫京师的李纲赶走,也可以避免客死雪乡的结局。
宋朝不亏是连着出现三个败家皇帝的王朝啊。
【金国任命的傀儡皇帝伪齐皇帝想要在金人面前表现自己,见岳飞撤军了,立马进行反扑,谎称是和金军一起南下,攻克了几个县,把宋高宗赵构吓得够呛,匆忙让岳飞第三次北伐。
岳飞尚在孝期,只好再次带兵出征。
宋高宗赵构每次准许岳飞北伐都是金军打过来了,担心自己的帝位不保,而一旦岳飞收复了失地,就不许岳飞再往前了,对武将的防备真可谓是家学渊源。】
【岳飞第三次北伐是去支援韩世忠、张俊等人,还未赶到战场,和岳飞同为南宋“中兴四将”之一的韩世忠、张俊自己击退了伪齐的军队。
岳飞的第三次北伐眼看就要无功而返了,金军攻陷了岳飞先前收复的唐州,于是岳飞再次收复了唐州,取得第三次北伐的胜利。
每次北伐,都是仅仅收复金军南侵攻占的土地,然后就班师。】
天幕下的众人:“……”就这也好意思叫北伐?宋高宗赵构不过是被动地反抗,保证不再继续丢失领土而已,一点都没有北伐收复故土的志气。
如果前两次北伐还看不明白,第三次北伐就很明显了。
韩世忠、张俊等人的部队自己击退了金军,岳飞只能退兵,北伐被迫中止。这说明宋高宗根本不想北伐,若是想,为何要让岳飞退兵?
若不是金军再度南下,第三次北伐就是个笑话了。
【南宋绍兴八年,也就是公元1138年,宋高宗赵构不顾岳飞等主战派的反对,执意要和金国议和,以向金国称臣纳贡的方式,要回了开封和数个州县。
公元1140年,金国撕毁合约,再度南下,攻占了开封和数个州县。
宋高宗再度慌了神,允许岳飞第四次北伐。岳飞一路北上,以零败绩的成绩收复了数个州县,直逼开封。
可以说只要宋高宗允许,岳飞绝对可以收复所有失地,迎回二圣。】
【岳飞第二次北伐和第三次北伐都是因为深入敌境,粮草供应不上,而班师回朝。
这里就很有门道了。
岳飞第四次北伐比前面三次北伐都打得远,更加深入敌境,怎么就不缺粮了?
金军统帅金兀术被岳飞打败后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句话要了岳飞的命。
宋高宗赵构只想让岳飞抵挡金军继续南下,没想让岳飞收复北宋失地甚至是灭了金国,在一切还可以挽回的时候,连发十二道金牌把岳飞叫回来以莫须有的罪名噶了。
他担心岳飞真的打的太顺利,功高震主,效仿宋太祖皇袍加身自己当皇帝。】
众人:“???”这就噶了?不怕金军再度南下?
【岳飞班师回朝,等待他的不是封赏,而是问罪。
负责审问他的人是秦桧的人,本意是要将岳飞屈打成招,但是在给岳飞用刑时,看到了岳飞背部的刺字,直接站到了岳飞这边,替岳飞喊冤。】
天幕上出现了岳母给岳飞背上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字的动画。
【相传,岳飞背上“尽忠报国”的刺字是岳飞的母亲刺上去的,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岳飞背上的字是谁刺的。
岳飞的母亲是个识大体的女人,支持岳飞从军,报效国家,勿以她为念。
岳母给儿子刺字很有可能。
不过嘛,彪形大汉左青龙右白虎,背上再刺上尽忠报国四字也无不可,也有很大的可能是岳飞自己找人给他刺上去的。】
天幕上出现了岳飞在狱中受刑时的场景,背上“尽忠报国”四字,看的无数人落泪。
【秦桧没有想到自己的人居然背叛了自己,于是换了一个人审问岳飞,但是不管怎么用刑,岳飞都不肯认罪,最后只好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处死。
莫须有是可能有的意思。
岳飞死在了大理寺狱中的风波亭,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宋高宗赵构为金国立了一大功。】
宋太宗赵光义有点理解赵构了,岳飞的功劳太大了,不等岳飞收复东京之前杀掉,再想杀就难了。
【本期视频盘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哟。】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粉红色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关注、投币。
第116章
现世
苏若雁的视频刚刚发布没过多久,便收到了来自女神的私信:“震惊,我居然能和岳飞英雄所见略同,开始怀疑自己在写文的时候是不是抄了武穆遗书。”
苏若雁没忍住调侃:“这要是穿越回三国高低得是个谋主2333333”
对方很快又回复了:“谢邀,已落地成盒,勿cue”
苏若雁和女神的聊天很愉快,就是不知道她推荐的效果怎么样,能不能够帮到女神,打算过几天问问。
这天下午时间还早,她接着准备明天将要发布的视频。
原本是有存稿的,但是经不住她频繁地发布,存稿箱很快就见底了,只好变身生产队的驴了。
还好当初没有夸下海口说下午也天天更新,可以缓缓。
第二天清晨,历朝历代的皇帝和官员们都在期待天幕的盘点,不知今天的天幕盘点会给大家带来怎样的惊喜?
更有甚者,特意推迟了朝会的时间。
如果朝会在天幕盘点之前就进行,大家都期待朝会后的天幕盘点,没什么心情上朝,最主要的是,朝会要针对天幕盘点展开讨论。
在众人的期待中,天幕异像如期而至。
只有宋朝的君臣们对天幕盘点产生了恐惧的心理,在看过了名将岳飞的盘点之后,天幕盘点对他们来说不再是惊喜,而是惊吓。
无他,实在是宋朝的败家皇帝太多了。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快到点时,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个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六大悲剧太子系列》。
殿外的天幕上,八个大字十分显眼。
天幕下的众人十分期待,之前盘点了扶苏、刘据、李建成,不知道这期视频是盘点哪位与皇位失之交臂的太子?
宋朝的君臣们松了一口气。
天幕盘点悲剧太子应该和宋徽宗、宋钦宗、宋高宗这三位没什么关系。只要不和这三位沾上关系,就没什么好担忧的。
盘点岳飞时的悲伤应该不会再出现。
虽然宋钦宗当太子时被强行登基背锅也挺悲剧的,但明显不符合《六大悲剧太子系列》的入选条件,不会被选中。
而且已经盘点过一次了。
宋高宗的儿子早亡,虽然当了傀儡皇帝,但还是不记事的年龄,也不符合入选条件。
看来可以高枕无忧了。
宋孝宗赵昚再次想到了他的嫡长子赵愭,若是盘点赵愭,应该不会批评他吧?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这期视频来盘点“六大悲催太子系列”,闲话不多说,我们进入正题。】
【上期视频盘点了唐朝的隐太子李建成,这期视频依然还是盘点唐朝的太子 。】
唐太宗李世民:“???”有种吃瓜吃到了自己家的感觉。他还以为一个朝代只有一个悲剧太子上榜。
这次怎么又是盘点唐朝的?
李建成曾是开国皇帝的太子,自李建成之后的太子,都是他李世民的子孙后代啊。
观音婢没忍住看了一眼李承乾。
天幕上说最后当皇帝的是她的幼子李治,并非是她的长子。
【唐高祖李渊的太子李建成,唐太宗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唐高宗李治的太子李弘都挺悲剧的。
前面盘点了李建成,这期视频将要盘点的悲剧太子是李弘。
在盘点李弘之前,先简要说说李承乾。】
【唐太宗李世民的嫡长子李承乾,因为有脚疾,也就是瘸腿,担心自己的储君之位不稳,再加上他那个当皇帝的爹偏爱他四弟,也就是他嫡亲的二弟,惶惶不可终日,于是造反。】
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不约而同地看向了李承乾的脚,瘸腿?哪条腿瘸了?怎么瘸的?
李承乾气得当众蹦了一下,好好看看,他这是瘸腿的样子吗?冷静下来后想到,天幕说的该不会是他未来会瘸腿吧?
这么一想心情顿时不好了。
【若是在其他朝代,不包括洪武朝,李承乾的担忧是有道理的,造反也许是他唯一的出路。
古代十分的注重仪容仪表,长得丑的即便科考成绩再好,也会因为颜值问题落榜。李承乾残疾了,心里本来就难过,再加上皇帝爹偏爱李泰,给李承乾传递的讯息就是他这个太子之位要被废了。
都是嫡子,是让一个健康的人继承皇位,还是让一个残疾的人继承皇位?】
众人:“???”为什么不包括洪武朝?怎么只是不包括洪武朝?
自认为十分疼爱太子胤礽的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沉默了,他大概是容忍不了太子谋反的。
【李承乾担心自己的太子之位不保,在误解下行为偏激,犯下谋反这种无法挽回的大罪,以至于错失皇位。
李承乾不谋反,李世民不会废太子。
李世民让年仅十二岁的李承乾参与朝政,给年仅十三岁的李承乾加冠礼,放心让年仅十四岁的李承乾监国,到处炫耀年仅十五岁的李承乾写的治国之策。】
【在李承乾腿瘸了之后,李世民让魏征给李承乾当老师。甚至在李承乾造反失败后,千方百计想要保住李承乾的性命。
想想造反失败被迫自杀的刘据。
当初明确说了不会废太子的汉武帝刘彻,在明知刘据起兵反抗只是为了自保的情况下,仍是犹豫不决没有下达保护刘据性命的命令,以至于刘据被迫自杀。
刘据虽说是自杀的,但是他的儿子是被杀的,不自杀也会是和他儿子一个下场。
汉武帝在刘据死了之后才开始悔悟,很难说不是故意在等刘据死,才好放心地悔悟,对刘据不够信任。】
汉武帝刘彻看的来气,说他故意在等刘据死过分了啊。
唐太宗李世民看向年仅十四岁的长子,好奇一年后李承乾写出了什么样的治国之策,让他欣喜若狂,到处炫耀。
这样有才华的儿子,他是疯了吗要把人逼反?
【作者菌认为李世民偏爱李泰不是想让李泰当皇帝,因为李承乾被废之后都没有考虑过让李泰当皇帝。
约定俗成的观念是父母偏爱幼子。
李世民对李泰的偏爱,可能是因为李泰不是太子,却又是嫡子,且只比李承乾小一岁。
古代是长子继承家业,所以父母偏爱幼子。给不了和长子同等的爵位、财产,就用足够的爱来弥补幼子。
得了大量物质好处的长子,不能又要又要吧?】
大魏吴王孙权想到了自己。
他一生都在玩弄政治,太子早亡之后,在他的纵容下搞出了“南鲁之争”,不过是想达到政治平衡的目的。
父母偏爱幼子,天幕给出的理由放到平民家说的通,但不适合帝王之家。
【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嫡长子李弘,出生于唐高宗永徽三年,也就是公元652年,五岁时被立为太子,死后被追封为孝敬皇帝。
之所以用“孝敬”这个谥号,是因为李弘孝顺,年少读书时不愿意或者说不忍心读《春秋左氏传》。】
唐朝之前的众人懵了,孝顺和不读《左传》有什么关系?
【《春秋左氏传》中记载,春秋时期的楚成王在选哪个儿子当继承人时摇摆不定,立了长子商臣为太子之后,又想改立王子职为太子。于是太子商臣兵围楚成王,把自己亲爹逼死。
太子李弘读到这里不忍心听到这么残忍的故事,弃书不读。】
众人:“!”好家伙,这人设立的稳。
四岁时让梨的孔融,怀中藏橘的陆绩看了都甘拜下风。
这人放到汉朝,妥妥的孝廉。
【辽东之战有逃兵,唐高宗李治诏令,这些逃兵在规定期限内不回来自首,一律斩首,家人没收入官,也就是发配流放,没收家财。
在这诏令下达之后的逃兵,和之前不回来自首的逃兵一样处罚。
太子李弘认为不妥,上表进谏。
这些逃兵中有些是因为客观原因不能回来自首,有些根本不是逃兵,而是队友怕承担责任,将失踪、受伤、被俘虏的队友都当做逃兵上报,由于军旅之中很难查实,便实行“懒政”不加详查,直接以逃兵定罪。
“宁可放过,不愿错杀。”李弘引经据典,请求唐高宗李治免去逃兵的家人发配没官。
唐高宗李治应允了。】
众人中有称赞李弘仁慈的,将来继位必然会是一位明察秋毫的仁爱帝王;也有宁可错杀一千也不肯放过一个的狠人,对李弘的做法并不赞同。
魏王曹操想到了夭折的爱子曹冲。
他的曹冲也是这样的仁慈,不忍心看到无辜的人被治重罪。
【唐高宗李治咸亨二年,也就是公元671年,唐高宗李治去了东都洛阳,留下年仅弱冠的太子李弘在京师监国。
当时有旱灾,在闹饥荒。
太子李弘下令取来外城士兵的粮食,想看看他们吃的是什么,结果看到了榆树皮和蓬实,也就是草根、树皮之类的,吃的很不好,便给他们发放粮食,让这些士兵能够吃上米饭。】
【唐高宗李治回来之后,太子李弘请求将同州也就是陕西的沙草地,借给贫民,得到了应允。
唐高宗李治时常对身边侍奉他的人,以及大臣说,“太子处理内政,没有什么让他担忧的。”】
众人感叹:灾荒之年,当兵的吃的都是草根、树皮,难以想象灾区的百姓吃的是什么,有没有吃的?
【太子李弘年仅二十四岁,突然死亡,死因成谜。
虽然《旧唐书》上记载李弘体弱多病,但是并没有明确地记载李弘是病死,只是简单地记载了李弘跟随皇帝到了东都洛阳的合璧宫,然后就挂了。
于是后人便有了猜测,李弘不是正常死亡,而是被他的亲生母亲武则天毒死的。】
唐高宗李治:“???”是谁在传谣?武则天那么喜欢李弘,在李弘死后那么的悲伤,怎么可能是武则天毒死亲子呢?怎么不说是他毒死的儿子?
武则天也被气到了,到底是谁在乱说?
【这一年,唐高宗李治病情加重,想要禅位给皇后武则天。武则天很有可能看李治病重,怕是活不长了,又不想让太子继位,便先下手为强杀了太子,让李治只能禅位为她。
在《旧唐书》之后成书的《新唐书》直接盖棺定论,明确记载武则天杀了皇太子,但是《新唐书》的可信度并不高。
现代人开棺验尸,发现了武则天的亲孙女永泰公主李仙蕙真正的死因,否定了《新唐书》的记载。
既然《新唐书》记载的永泰公主的死因有误,那记载的皇太子李弘的死因也有可能有误。】
众人看法不一。
弑父杀子的君王认为为了权力,什么事情都能干的出来,武则天杀子不无可能,不能因为《新唐书》有一处错误,就全盘否定,因为一粒老鼠屎而坏了一锅粥。
大多数人则不相信母亲会杀害自己的亲生儿子,这有违人伦。
【太子李弘,年仅十四岁时请求唐高宗安葬同父异母的哥哥李忠,也就是前太子;弱冠之后又替两位同父异母的姐姐求情,请求让她们能够出嫁。
一部分人认为李弘因此得罪了武则天,所以武则天对他起了杀心,再加上她想当皇帝,而李弘处理朝政的能力得到了唐高宗李治的嘉赏,是她登上帝位的绊脚石,必须要除去。
武则天不但为了皇位杀了长子李弘,还杀了同样才思敏捷的次子李贤,只留下两个蠢笨不堪不能够威胁她帝位的儿子。】
唐高宗李治:“……”离谱。
李显和李旦不服,什么蠢笨不堪?会不会好好说话?
【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嫡次子李贤,出生于唐高宗永徽六年,也就是公元655年,比李弘小三岁,在太子李弘死后成为皇太子。
李贤年少读书时,在读到《论语·学而》篇中“贤贤易色”这句时,反复诵读。“贤贤易色”是教导人们要礼贤下士。旁人问起,李贤就说是喜欢这句,所以反复读。
唐高宗因此夸赞李贤聪慧。】
【李弘读到书中不好的地方,不忍再读下去。李贤读到书中好的地方,反复诵读多遍。
兄弟在对待读书的方面俩很像。
虽然李贤小时候斗鸡遛狗,坑得年少轻狂的王勃丢了官,但是他处理朝政的能力还是很不错的,监国的时候得到了朝野上下一致好评。
唐高宗夸赞李贤是国家的希望,可惜夸一个死一个。
李贤和李弘一样,对他人有怜悯之心,在处理刑事案件方面务求不冤枉一个好人,在处理政务之余,阅读典籍给自己充电。
大唐没了李弘,还有李贤。】
唐高宗李治听到这里不满意了,怎么是李贤坑了王勃呢?明明是王勃品行不端,身为李贤的幕僚,不劝阻李显斗鸡,还作檄文助长这种不正之风。
不过想到王勃当时的年龄,好像确实对王勃要求太苛刻了一点。
王勃当年也是少年心性。
虽然天幕在为王勃叫屈,但他并不打算改变什么,觉得像王勃这种人还是不要放到皇子身边为好,容易把人带偏。
在听到天幕说他夸一个死一个时,有点怀疑他的两个优秀儿子会不会都是武则天杀的。
哪能这么巧,优秀的儿子全死了,只剩下不中用的儿子?
这个想法只出现了一瞬就被他赶出了脑海,武则天应该不至于吧,这可都是她的亲儿子。而且就算是为了权力也没有杀子的必要,武则天现在的权力就已经与皇帝无异。
说武则天为了权力杀子,为什么不说武则天为了权力把他也给杀了呢?
第117章
唐高宗李治认为,武则天如果是为了权力,完全没有必要杀子,有他这个丈夫在,武则天都可以帮他处理朝政,换成李弘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李弘的身体比他也好不到哪里去。
在李弘身体欠佳的时候,是由戴至德、张文瓘等辅臣帮着处理政务。可以说,将来李弘如果继位,身体状况不佳的时候还是要像他一样依赖武则天处理朝政。
这对武则天来说,他和李弘由谁来当皇帝完全没有区别。
想到李弘的身体,李治十分的忧愁,期待天幕再次盘点名医系列。
【说到李贤的死,倒确实是武则天杀的,新旧唐书都是这样记载的,没有什么争议。】
唐高宗李治懵了,为啥啊?
武则天也懵了,和李治发出了同样的疑问。
太子李弘也疑惑不解。
【李贤不像唐高宗李治和孝敬皇帝李弘那样身体不好,他的身体倍儿棒,处理朝政过于尽心尽力,好评如潮,不需要武则天插手,可能真的是武则天掌握权力的绊脚石。
武则天似乎是不喜欢这个儿子,多次写手书责备太子李贤。她亲自撰写《少阳政范》和《孝子传》让李贤阅读。
少阳是东宫的意思。
看武则天这意思,似乎是认为太子李贤不懂如何当一个好太子,好儿子,需要看这两本书,活成武则天希望看到的模样。
李贤监国是得到朝野上下一致好评的,不像当不好一个太子的样子。
在孝道方面,并没有什么事件证明李贤特别的孝顺。反倒是李贤召集官员注释《后汉书》,被后世认为惹得武则天不高兴了,但也没有确切的依据。】
唐高宗李治觉得武则天处理朝政也挺不错的,《少阳政范》或许真的对李贤有所帮助,不是全然对李贤没有帮助,无用的书。
目前还没有写这两本书的武则天听到这里,更加珍视尚在人间的李弘了。
这李贤也够让她操心的。
【在宫里当差的看人下菜碟,见武则天多次责备李贤,便传言李贤不是武则天亲生的,而是武则天的姐姐韩国夫人所生。
因为武则天在公元654年生下了一个女儿,同年年底又生下李贤,时间上太赶了。
李贤出生于阳历的655年1月,也就是农历的654年十二月。
可李贤若不是武则天亲生的,压根就当不了太子。想想李渊的儿子、李世民的儿子、李治的儿子,几乎都被武则天给杀光了,怎么可能放任李贤这个记名的儿子当太子?
武则天肯答应,唐高宗李治也不会答应。李弘死了,他们又不是没有亲生的儿子了。
关键是这种谣言,太子李贤相信了。】
唐高宗李治:“……”这傻儿子哟,他怎么可能立不是皇后的亲生儿子为储君?这么做是想要废后吗?
李贤被说服了,看来他真的母亲是亲生的没跑,心里竟然有些庆幸,又有些失望。
这也不能怪他啊,就母亲对他的态度,即便没有谣言,他自己都会怀疑自己不是亲生的。相信不被父母喜欢的孩子,像他这么想的绝对不止他一个。
谁乐意经常被母亲责备啊?不疯就算不错了。
【十月怀胎,武则天如果是公元654年二月以前生下的安定思公主,那在年底生下李贤完全没有问题,谣言不攻自破。
很有可能李贤不是足月出生的,是个七星儿,所以才会相信这种谣言。
李贤相信了这种谣言,那么他在马房里私藏铠甲,想要谋反就完全有可能,不一定是被人陷害冤枉的。】
【《旧唐书》明确记载李贤是早产儿。
武则天不喜欢李贤的缘由,可能是和春秋时期生下寤生的姜皇后一样,生孩子的时候太受罪了,就不喜欢这个儿子。】
汉景帝刘启怀疑自己也是母亲难产生下来的,不然母亲怎么那么想让他弟弟刘武继承他的皇位呢?他又不是没有自己的儿子。
不过也可能是母亲私心作祟,想让自己所有的儿子都当上皇帝。
汉昭烈帝刘备想到了刘封,认同天幕的说法,有自己的亲生儿子,为什么还要让非亲生的儿子当太子呢?
人都是有私心的。
别说是等当了太子之后再除掉也是一样的,这么大的事哪里是能等的?
唐高祖李渊冷眼看向自己的次子,说道:“你开了个好头啊,代代都是嫡子造反。”
李世民默默地受着。
【若李贤造反是被人陷害,应该和武则天脱不了干系。
这要从李治和武则天共同的宠臣明崇俨说起。
唐高宗李治因为身体不好,依赖武则天帮忙处理朝政。武则天应该是对李治有感情的,不然也不会在掌握大权之后不操作一番让李治直接不治身亡,还非要开墓门和李治“生同衾,死同穴”。
她对替李治看病的医生明崇俨十分的看重。李治对懂医术的神棍明崇俨也是十分的看重。】
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操作一番让高宗皇帝直接不治身亡?是不是太看得起她当时的权力了?
而且她当时也完全没有必要这么做啊。
【明崇俨精通巫术、相术和医术。
史书上记载他是在唐高宗李治调露二年,也就是公元680年被盗贼所杀,当时有传言说明崇俨为武则天施展巫术,又私下和李治说太子李贤不堪承继大位,被李贤秘密地知道了。
李贤派人将明崇俨杀了。
武则天怀疑是李贤干的,苦于没有证据,不久后便揭发了李贤意图谋反的阴谋,将李贤废为庶人,幽禁在正宅以外宅邸。】
【明崇俨私底下和武则天或者是和李治说李贤的坏话,能被李贤秘密地知道。李贤这得在宫中安排多厉害的眼线啊,或者说宫中是个透风的筛子?】
【唐睿宗李旦登基的之后,也就是公元684年,武则天派人检查李贤的宅邸,结果她派去的人直接逼李贤自杀了。
对于逼死李贤的人,武则天也只是贬谪而已,很难不怀疑是武则天授意这么干的,或者说武则天心里也想着李贤死了好,所以才不替儿子报仇。】
唐高宗李治没想到明崇俨会是这种人,说太子李贤不堪承继大位,这话会有人信吗?李贤是怎么监国的,朝野上下都看着,做的不好?
不过,在得知李贤处理朝政的水平也不弱之后,他现在也只想为李弘祈福,期望李弘能够长寿。
李贤预知后事,只觉得心寒。
他看向了身体不怎么好的太子兄长,祈祷兄长可一定得长寿啊,这太子他不想当了,要命。
【一千多年过去,当年的真相如何已经难以知晓了,或许武则天为了权力杀害自己的亲生女儿、亲生儿子、嫡亲的孙女是后世之人不满一个女人能当皇帝,给她泼的污水。
也或许这都是真的,毕竟传的有鼻子有眼的。
虽然武则天杀害安定思公主陷害王皇后的疑点颇多,李弘的真正死因可能是病故,李贤可能是被陷害的让武则天误杀了,也可能是真的因为自己的出身想要谋反,被武则天大义灭亲,但是不妨碍武则天为了争夺权力杀子杀女被人们当作史实来看待。
毕竟在正史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记载都有,可以随便选择自己愿意相信的一种说法。】
【本期视频盘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哟。】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粉红色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关注、投币。
唐太宗李世民看完天幕的盘点,直接自闭了,没想到他的后世子孙有那么多的悲剧太子。
李承乾、李弘、李贤都是。
除了李弘是病故,其他都是犯下了谋逆的罪名,还真像是跟他学的。
秦始皇嬴政想到今天一早,太子扶苏就要进城了,在看完了天幕盘点之后,命人带着新研制出来的鞭炮去城门口燃放,迎接太子和未来帝师的到来。
这鞭炮他已经找人试验过了,声响听着喜庆。
不得不说,他实在是赞赏扶苏,居然真的能将张良给请来。虽然扶苏在信中都与他说了,是张良自己想通的,但他还是有种不真实的感觉。
韩信也到了。
昨日他和韩信探讨了兵法,确定韩信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事奇才,便让韩信去参观了他的兵工厂,熟悉一下他大秦的利器,并没有让韩信和萧何碰上面。
今日“汉初三杰”会在他大秦的京师聚首,为秦国效力。
扶苏早在城外的时候,就得知父亲会放鞭炮来迎接他,所以在快要到达城门口时,就下马和张良一起步行进城,将骑着马的侍卫队远远地甩在后面。
当然,暗卫还是得跟着的,该有的安全措施还是得有。
张良听扶苏复述过之前的天幕盘点,知道鞭炮是后世的人们用放鞭炮来迎接人,没有想到自己在秦朝能够体验一会。
鞭炮声和沿途百姓的欢呼声映入耳中,都是来迎接太子扶苏的。
毕竟“三十税一”的恩惠大过天。
张良感叹太子扶苏在老百姓中的声望确实是很高,相信扶苏未来会是一位好皇帝。在快要进入咸阳宫时,他停顿了一下,想着的是,里面的秦始皇应该也不会令他失望,于是迈了进去。
鞭炮声停了之后,马队这车辆才姗姗来迟。
随后进城的项伯没能跟上张良他们的步伐,但也闻到了空气中有一股奇怪的气味,地上还有不少细碎的竹棍,像是被红色的染料染过,红彤彤的看着十分喜庆。
他没能进宫,而是被安排在了宫外居住。
第118章
这天下午,秦始皇嬴政带着“汉初三杰”来到了练武场上,展示大秦的军事实力。
但见秦朝的士兵拉开箭弩,一箭穿了远处的城墙。
一旁的小将介绍道:“这弓箭的射程可达二百四十丈。”
而后,又有前六国的弓箭做对比,箭头连城墙都射不进去,撞到城墙之后掉落在地上。
可以说,秦弩的威力堪比子弹,而秦弩的箭头也确实和子弹头相差无几,威力甚至比某几种类型的子弹更强劲。
韩信和张良长见识了,他们之前的国家的弓箭射程顶多只有六十丈。
嬴政有些得意,前六国败的不冤。
正在他们参观军事演习的时候,天幕异像再度出现,面前出现了小屏幕。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午后时分,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个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六大女将系列》。
众人十分期待,纷纷猜测这次上榜的会是谁?
能够观看天幕盘点的基本上都是熟读史书的,对载入史册的女将有些了解。
【哈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视频开始前先感谢各位观众,上期视频点赞和投币都超出了预期,作者菌非常开心。
这期视频,我们接着盘点女将系列。】
天幕上出现了三个大字:毛皇后。
魏明帝曹叡:“???”他怎么不知道他的皇后还有这本事?同姓的吧?
【毛皇后名不详,是前秦皇帝苻登的妻子,出生年月不详,死于前秦太初四年,也就是公元389年,当时东晋尚在,和东晋并存。
前秦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政权。】
【我们知道,历史上有西周、东周,有西汉、东汉,有北宋、南宋等等,但是恢复故土的只有东汉。东晋是衣冠南渡,自西晋灭亡后北方就出现了多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前秦是其中之一,且在宣昭皇帝苻坚时最为强盛。
毛皇后虽然姓毛,但是氐族人。
苻登是前面提到的符坚的族孙,到他当皇帝的时候,已然是王朝末年。】
天幕上出现了前秦的疆域变化动图。
从宣昭皇帝苻坚登基开始,到高皇帝苻登统治时期每一年的疆域变化都有清晰地展示,以不同颜色加以区分各个政权。
众人紧盯着天幕。
秦始皇嬴政:“……”前秦虽然有个秦字,貌似和他的大秦并无关系。
想到这就想骂胡亥这个逆子。
老刘家生的多,国家亡了也有后世子孙复国,恢复故土,而他的子孙都被胡亥给杀光了,没有后人复国了。
好在现在他有扶苏。
汉景帝刘启颇为得意,开疆拓土的西汉汉武帝是他儿子,收复故土的东汉汉光武帝刘秀是他的子孙,三分天下的蜀汉开国君主亦是他的子孙,就连他本人也是文景之治的开创者。
大汉没有他不行啊。
汉光武帝刘秀被天幕夸了,心中十分高兴。
安平郡公司马懿:“……”高平陵政变之后他权势滔天,但和曹操一样没有走到最后那一步。虽然后世子孙成为最后的赢家,能当大一统的皇帝挺光宗耀祖的,但是晋朝风评不好啊。好在现在司马炎才十余岁,性子还能掰正过来。
他也不信预知后世的司马炎,还能让傻儿子继位。
晋孝武帝司马曜在看到淝水之战后收复了被前秦侵吞的大片领土,兴奋地打了个酒嗝,感叹他有谢安、谢玄,相当于宋高宗赵构有岳飞啊。
只是,他真的能相信谢家叔侄的忠心吗?
即便是后世盖棺定论谢家叔侄不会反叛,待到他重用这对叔侄当真像汉光武帝刘秀那样收复故土,难保那个时候的谢家叔侄不会反。
刘秀能成功,是因为自己带兵,不怕将来武将功高震主。
想想宗泽为何非要宋高宗赵构到开封,就是要赵构占一个御驾亲征的名头,白捡战功和声望。到时候收复故土,就是赵构的功劳,而不是功高震主的武将。
司马曜想的明白,又继续喝酒。
御驾亲征有风险,放任士族势大也不是他想看到的,反正晋朝在他手里不会亡。
有淝水之战的胜利已经够了。
唐太宗李世民见此时天幕没有说话,小声对身后的皇后说道:“观音婢,你博闻强识,应当是知道毛皇后的事迹的,多像她学学?”
长孙皇后明白李世民的意思,没有直接拒绝:“容妾再想想。”
自从天幕盘点她之后,李世民总是劝她干涉朝政,这和她从小接受的教育相违背,可李世民说的也有道理。
后宫不得干政指的是没有文化的女人掌权会败坏朝纲,不包括她这种富有学识的后宫之主。
毛皇后擅长骑射,便与丈夫一同作战;而她善文,应当和丈夫一同治理朝政。
李世民对皇后的才华十分肯定,期望皇后能够想通,给予他最大的帮助。
他任人唯贤,没有那么多拘束。
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看到前秦的疆域,暗道可惜,前秦最强盛的时候是最有希望完成统一的,可惜淝水之战的失败让姚苌认识到苻坚老了不中用了,苻坚的儿子苻睿又是那个鬼样,于是生出了反叛之心。
他明白苻坚想要统一的心情,若是苻坚能听劝,不对灭亡东晋操之过急,结果就不一样了。
有魏武帝曹操的前车之鉴,都不知道吸取教训,这苻坚没看史书吧?
【苻坚在淝水之战大败之后,前秦的气数已尽,没有了统一全国的可能。
苻坚的得力大将姚苌见苻坚不听劝阻执意进攻东晋,结果淝水之战惨败。被调到苻坚的儿子苻睿手下时,苻睿也不听他的忠言。
关键苻睿战死,苻坚震怒要找姚苌算账。
姚苌于是把苻坚给杀了,得不到苻坚的禅位诏书就自己出去自立,建立后秦。
姚苌本就是跟着父兄投降东晋,在与前秦作战中战败被俘才投降前秦。眼看着前秦不行了,也容不下他了,便自己单干创业,建立后秦,同前秦征战不休。】
【毛皇后有着漂亮的脸蛋,壮实的体魄,擅长骑射,同丈夫苻登一同作战,驻守营垒。
姚苌先是派儿子姚崇率兵偷袭营垒,被毛皇后成功抵御,接着自己再次率兵进攻毛皇后驻守的营垒,毛皇后亲自跨上战马,挽弓射箭,带领数百人与姚苌交战,杀敌众多,最终因寡不敌众被姚苌捉住,英勇就义。
守营不比守城,想要守住军营可不容易。
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没有坚固的城墙和城内的补给,单只是营寨很容易被攻破。
姚苌还是偷袭,就更难守住了。】
天幕下的众人一阵唏嘘,守不住还可以逃啊。东晋之前的君臣们不知道这个寡不敌众的具体概念,兵力到底有多悬殊?乐观地想着以毛皇后的身手,带领数百人突围不是没有成功的希望,只可惜毛皇后想的不是突围而是杀敌。
不过也正是因为毛皇后面对强敌不是退却而是奋勇杀敌,才让人敬佩其勇武,只是不懂“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的道理。
东晋之后的君臣们是知道姚苌带了多少兵袭营的。
兵力悬殊之大又是偷袭,逃不出去根本逃不出去,能杀一个敌人就是赚到。他们敬佩的是毛皇后明明可以不用死的,非但不用死还能继续享受富贵,却是选择了英勇就义。
明清时期的君臣觉得宁死不受辱,那是女人的本分,没有什么可称道的。
【姚苌捉住了毛皇后并不杀她,而是想要纳毛皇后为妾,遭到了毛皇后的坚决反对,还被毛皇后骂了个狗血淋头。
毛皇后一心求死,不愿苟活。
姚苌被骂了,咬牙切齿地满足了毛皇后求死的愿望,将毛皇后给杀了。】
东汉邓太后邓绥:“……”这姚苌真是色胆包天,眼界也小。
劝降劝错了方向啊。
让英勇作战的女将屈居后宅,也亏得姚苌想得出来,要劝降也应该是让毛皇后接着领兵才对。
果真男人都是好色之徒。
【可悲的是,一代女将毛皇后,百度一搜,大半个屏幕都是“裸刑”。如果没有弄错的话,女犯人在被执行死刑之后剥衣辱尸是明清时期才有的。
正史上也仅是“苌怒,杀之。”这四个字。】
崖山上,文天祥已经和陆秀夫等人汇合,和众人一起观看天幕异象。
他们得知这天幕异象只有宋军能够观看,即便有内奸想要给元军通风报信,也透露不出有关天幕异象的半个字,包括天幕异象预示的未来也传不到元军的耳中。
这真的是天佑大宋。
只要他们能赢,就不会经历倒行逆施的元朝,大概率不会有“剥衣辱尸”这种刑罚。
洪武大帝朱元璋:“???”他剥的是人皮,不是衣服,而且是剥贪官污吏的皮,不是女人。
谁想象力这么丰富,可真够下流的。
【被嚯嚯的女将不止毛皇后一位,还有宋朝的抗金女英雄梁红玉,百度一搜“青楼名妓”在前排。有关梁红玉的盘点,我们下期视频再讲。
本期视频盘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哟。】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粉红色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关注、投币。
天幕下的众人意犹未尽,宋朝之前不知道梁红玉是谁的期待天幕能够详细地盘点梁红玉,尤其是“青楼名妓”那段。
卫青、霍去病、张飞等将领难得等到了天幕盘点名将系列,遗憾又没有在天幕上看到他们想看的兵书,不过姚苌偷袭营垒的打法还是有借鉴之处的,够出其不意。
第119章
第二天一早,天幕异像如期而至。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个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十大败家皇帝系列》。
众人纷纷猜测这次上榜的会是谁?
有人使劲揉了揉眼睛,以为自己看花眼了,天幕有多久没有盘点十大败家皇帝了啊?很久了,掰着指头数了数,今天将要盘点的败家皇帝是第九个。
清朝的君臣们不淡定了。
看天幕盘点,败家皇帝系列的盘点前面有提到过乾隆帝上榜,而十大败家皇帝系列已经盘点了八个。
毕竟有一半的概率,这期视频不会真是盘点乾隆皇帝吧?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这期视频来盘点“十大败家皇帝系列”,闲话不多说,我们进入正题。】
天幕上出现了三十几个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爱新觉罗·弘历。
名字前的一大串一看就是谥号。
唐玄宗李隆基:“……”他以为他们唐朝皇帝的谥号已经够长了,比如父亲睿宗皇帝的谥号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比汉朝皇帝的谥号多了几个字。
没想到清朝皇帝的谥号能有这么长,幼稚。
宋朝和明朝的皇帝们:“……”谥号这玩意果真是越来越长,他们十几个字的谥号不够看啊,得再加长点。
清朝的君臣们:“……”悬着的心已死。他们大清难得有一位上天榜,结果却是最丢人的败家皇帝榜。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他在之前的天幕盘点中已经知道了乾隆皇帝是他孙子弘历,只是弘历怎么可能上败家皇帝榜?
小时候多好一孩子啊,胤禛是怎么教的?
看来他得提点一番胤禛,待到天幕盘点结束将胤禛留下来好好谈谈。
他觉得弘历上榜不仅仅是颁布“闭关锁国”的政策,肯定还有其他昏庸的政令。“闭关锁国”虽然偏激了些,但是在他看来也不是多大的错误。
海上贼寇烦不胜烦,海禁清净。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感觉颜面无光,丢人啊。可是换皇储也无人可换。三阿哥弘时才二十出头人就没了,四阿哥弘历是他现存最年长的儿子,五阿哥还不如弘历呢,除此之外的儿子全部夭折。
好在弘历现在才十余岁,年未及弱冠,还未定性,能教。
他倒是想换皇储,没别的儿子了。
下江南游山玩水的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气得两眼发黑,想他功劳卓著,结果没有上六大皇帝榜,却上了十大败家皇帝榜?
这么黑他过分了啊。
随着天幕上一长串字的消失,天幕上出现了动画片。但见天幕上,康熙皇帝带着群臣秋猎,以往打猎的地方都被提前清场了,只有温文无害的小动物出没,突然一只熊窜了出来,众人都惊呆了,只有年仅七岁的弘历冷静地呼喊侍卫救驾。
侍卫们这才反应过来一拥而上将熊杀死。
康熙帝幸免于难,对出声救他的孙儿十分的欣赏,夸赞了一句“好圣孙!”[1]
至此,身为皇孙的弘历深得康熙帝的宠爱,为了让弘历能够继承大统,便将皇位传给了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禛——爱新觉罗·弘历的父亲。
动画片吸引小孩子的目光。
东汉的臣子们觉得这是专门为小皇帝准备的吧,孩提都能看得津津有味,不哭不闹的。
清朝以前的君臣们看完动画纷纷点头,对小小年纪的乾隆皇帝十分赞赏,不光是康熙皇帝觉得弘历是好圣孙,他们也是这么认为的,
可惜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啊。
秦始皇嬴政注意到天幕上并非真人,往往没有出现真人的场景都不实,心想这又是什么轶事传闻,当不得真。
看天幕演示的场景,这乾隆帝莫非又是一个司马衷?
晋武帝司马炎看康熙帝的笑话很开心,康熙帝和他一样看走眼了,后继有人啊。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脸黑了,明明是他一箭将熊射死,救下的弘历,怎么天幕上演示的场景反过来了?后世给乾隆的脸上贴金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不管有没有吹嘘成分,反正就是他射的。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好得很啊,合着他能继承大统还是仰仗了弘历这个毁他收藏的败家子?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觉得编的不错,撤回了上一条消息。
【当朝修前朝史书,清史还在修。民国时期修的清史错漏太多,连作者不敢称清史,而是称作清史稿。
《清史稿》中记载乾隆跟着贝勒允禧学习射箭。
爱新觉罗·胤禧是康熙帝的小儿子,出生于公元1711年,也就是康熙五十年,成为贝勒是在公元1730年,也就是雍正雍正八年。
他和侄子爱新觉罗·弘历同龄,只比弘历大几个月。
年长几个月就能当师傅了,该说皇家对皇子和皇孙的教育天差地别呢?还是记录不实呢?
君子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爱新觉罗·弘历小时候没有学射,所以长大成年之后跟着同龄的叔叔学?】
唐太宗李世民:“……”纠结年龄问题,虽迟但到。
不过,向同龄人学习,没什么好丢人的,不会就去向人请教学习还是值得肯定的。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想到才十岁出头的第二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禧已经随驾巡幸两年了,在未来能给爱新觉罗·弘历当师傅,想必在射箭方面天赋异禀,应该好好往这方面培养,说不定未来会是一员猛将。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觉得允禧不错,可惜不是他儿子。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顿时没有了欣赏歌舞的兴致,挥手让人都下去,盯着眼前的屏幕生闷气,这就是在讽刺他射箭不行,比不过同龄人是吧?谁编排的?
【爱新觉罗·弘历是清朝的第六位皇帝,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在位六十年。他的执政水平,可以说直追前半生的唐玄宗,超越了后半生的唐玄宗。
爱新觉罗·弘历和前半生的李隆基还是有些相似之处的。
唐玄宗李隆基继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武周武则天之后,开创了开元盛世;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和其爷爷、父亲在位的时期被称为康乾盛世。
唐玄宗李隆基设黑水都督府,正式将库页岛纳入版图;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继续父辈祖辈未完成的战事,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金川的叛乱,统一了新疆,版图达到最大且稳定。
唐玄宗李隆基任用姚崇、宋璟、张九龄为相,颁布了一系列为国为民的措施,战事顺利、经济繁荣;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任用富察·傅恒、鄂尔泰、张廷玉为相,颁布了一系列为国为民的措施,战事顺利、经济繁荣。
但是和李隆基的后半生相比,这两位帝王一个赛一个的昏庸。】
天幕上出现了唐玄宗时期和清高宗时期的疆域变化动图。
唐玄宗李隆基看到天幕终于舍得夸他了,本来很开心,但是看到疆域对比之后沉默了,大唐的疆域没有清朝的疆域广大。
众人都知道唐玄宗李隆基先明后昏,这评价可说不上好。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一腔怒火无处发泄,他为自己罗列了一堆功绩,没想到后世之人对他的评价还不如唐玄宗李隆基。
张廷玉的政敌羡慕了,张廷玉以文臣的身份破例被封为伯爵,还是个汉臣,现在又被天幕提名。
【唐玄宗李隆基由明转昏的转折点是在公元736年,也就是开元二十四年;爱新觉罗·弘历和李隆基相似,但又有所不同,连前半生都是又明又昏,没有明确的转折点,非要说个界限,那就是乾隆三十年左右。
乾隆二十五年,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金川的叛乱之后,疆域达到最大。再之后就可以把乾隆踢掉了,大小战役不断,再不能开疆拓土,反倒是劳民伤财。】
【说到疆域版图,华夏朝有史以来疆域最广阔的朝代是元朝,其次是清朝,第三是唐朝。
元朝和清朝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整个唐朝皇室都有一半少数民族血统。少数民族当政时期不说别的,疆域是真的广阔,瞧着舒心。
PS:清末的版图不能看,只看清朝前期的版图就好。】
天幕上出现了三个朝代疆域最广时期的对比图。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和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看到乾隆时期的疆域版图颇为满意,觉得弘历还是不错的。
天幕说了不能看,结果还是放出了清朝末年的版图。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和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毫无防备,高血压都上来了,想到因唐玄宗李隆基之祸使唐朝由盛转衰,王朝末年分崩离析,出现五代十六国,而乾隆就是使清朝由盛转衰的罪魁祸首,到了王朝末年被外敌入侵,气不打一处来。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当即就要揍儿子,先将弘历打一顿再说。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合着他就是个工具人?在扩大了版图之后就把他踢开?后世是个什么社会?可以对君主如此不敬?
【说爱新觉罗·弘历是又明又昏,主要还是因为他六下江南。第一次下江南的时间太早了,早在乾隆十六年就开始南巡,一路上游山玩水,挥霍无度,深度扰民。
准噶尔部和大小金川还未平定就开始玩。】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开始反思,他是不是给弘历留的钱财太多了?不但能够供应战事所需,还能供弘历任意游玩挥霍?
第120章
隋文帝杨坚羡慕了,清朝真有钱。
如果他能为子孙攒下大量的钱财,是不是就不会二世而亡?
弘历这挥霍程度一点都不比杨广低啊。
他期待天幕多透露出一些农田水利相关的知识,达到粮食作物的增产增收,经济人口都快速增长,王朝也就经得起造了。
别人败家还没亡国,都是经过了几代积累,败的起。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不相信能有这么巧的事,他也是在位六十年,也是六下江南,弘历这是在学他?六下江南好说,在位六十年可不容易,寿命的事谁说的准?
他是知道南巡有多劳民伤财,去一次,那里的百姓就要遭一次殃,生活更为困苦。
但是南巡主要是为了拉拢人心,考察民情,脚踏实地地巡视水利工程等民生设施,稳定国家,还是很有积极意义的,不能作为一种昏庸的表现吧?
天幕上出现了乾隆帝南巡时的奢侈场景。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看到那特地修建的无数行宫、戏台沉默了。他收回之前的想法,太奢侈了,比他南巡时的花费多了数倍不止,有些名胜古迹他南巡的时候都没有去看过呢。
比他玩的时间长,比他去过的名胜古迹多,处处都比他奢侈,太不像话了。
【乾隆帝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下江南之前先建颐和园,下江南之后改造圆明园为江南风格。
圆明园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的建造,里面有无数奇珍异宝,可惜是为他人做嫁衣。清末圆明园被烧毁,里面的宝物被侵略者洗劫一空,拿不走的就损毁。
现在却要耗资数亿从国外一一买回来,或者等着捐赠。】
天幕上出现了圆明园遗址。
秦始皇嬴政想到天幕预示他的咸阳宫被项羽烧了,还没建成的阿房宫幸免于难,只是再没有机会建成。
国破家亡,王宫哪能保存完整呢?
不,如果刘邦没有退出咸阳,咸阳宫能够保留下来,皇家图书馆的那些典籍也能保存下来。
项羽的行为与侵略者无异,从未认为自己是大秦的子民。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和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看到圆明园的遗迹悲痛万分,想到山河破碎,承受不了这种打击,晕了过去,忙坏了三朝的太医。
【一个皇帝是不是明君,在于其在位期间吏治是否清明,百姓是否安居乐业,也就是之前说的任用贤臣,爱护百姓。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园林,奢侈享乐,重用大贪官和珅,纵容官员贪腐。
对于和珅,因为早期的热播剧,可谓是家喻户晓,虽然剧中的和珅也是个贪官,但因为是三个主角之一,天然能够引起观众共鸣,所以即便是个贪官,但是观众对他的映象并不坏。
读者也好观众也罢,天然向着主角。
但电视剧是电视剧,历史是历史,一个超级大贪官对百姓的危害有多大,应该都是知道的。
不应该因为剧中的和珅能给人逗乐子,就觉得乾隆宠幸和珅不是什么大事,甚至为乾隆开脱,认为重用和珅这个大贪官是情有可原。】
天幕上出现了当时百姓的生活情况,以及当时的物价,尤其是米价。
唐太宗李世民看到清朝的物价,不由得怀疑康乾盛世是否真实存在。这么贵的米,得有多少百姓吃不起饭?也能叫盛世?
天幕上画面一转,出现了嘉庆帝时期,查抄和珅府上的资产的情景。
洪武大帝朱元璋望着一箱接一箱从和珅的小金库中抬出的金银珠宝,古玩字画,看到和珅贪了那么多,无比地震惊,放到他所在的朝代,想都不敢想。
【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发生了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差点灭亡,李隆基的风评一落千丈。乾隆帝时期,大大小小的叛乱无数,只是没有翻起像安史之乱那样大的水花。
乾隆自称十全老人,指十大战绩,其中大多都是凑数的。
就拿缅甸之役来说,伤亡了数位名将,国土未推进一寸,白白消耗国力,实在没什么好吹嘘的。
前面提到的傅恒就死于缅甸之役。
实在要吹,还不如吹准噶尔之战,完成了祖父、父亲未尽的心愿。】
清朝之前的君臣们评价乾隆:好大喜功。
明代宗朱祁钰嗤笑,至少比英宗皇帝朱祁镇强,只是消耗名将而已,没有把自己也送到敌营。突然想到朱祁镇再不济也是他大明的皇帝……
朱祁钰笑不出来了,比烂还是朱祁镇更胜一筹。
天幕上出现了众多名家字画,上面都有乾隆皇帝盖的印章,“十全老人”印也在其中。
各朝各代的君臣们无语了。
乾隆皇帝的私印那么多的吗?盖一个也就罢了,直接盖了一片。
有人注意到乾隆皇帝不但在名人字画上盖满了章,还写满了字。如果乾隆是个书法大家,像宋徽宗那样,且得到原作者的邀请题字,或许能使文物更有价值,但乾隆并不是书法家,也没有被原作主人允许。
最不值钱的,大概就是乾隆的字迹吧。
【乾隆帝的印章非常多,“十全老人”要弄个印章,“五世同堂”要弄个印章,“年逾古稀”也要弄个印章。
这些印章全往名贵的字画上盖,甚至连瓷器都没有放过。
相传明朝时,唐伯虎受方丈的邀请,在方丈所画的荷花图上题字。唐伯虎题下“画上荷花和尚画”七个字,并说众人都可以来对下联。一百多年后,清朝的李调元对出了下联,将下联写了上去。众人拍手叫好。
李调元是得到了原作者允许的,乾隆皇帝未经允许,私自在别人的作品上盖章,莫说乾隆不是书画家,就算是书法造诣高超,在他人的作品上胡乱题字盖章也很没品。
身为皇帝,要题字,要盖章,在空白纸上进行,随便送给谁都是一份大礼,收到的人会装裱之后供起来。
在他人的作品上题字盖章,那叫糟蹋。】
清朝之前的君臣们评价乾隆:私德有亏。
【乾隆皇帝文武双全,文不会作诗,武要向同龄人学射。
爱新觉罗·弘历写了四万多首诗,没有一首入选教科书。虽然是否入选教材不是评判一首诗好坏的标准,但是吧,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天幕上出现了乾隆的诗。
【乾隆皇帝出身皇家,从小就是皇孙,十二岁成为皇子,小时候接受的教育再差,也不会不如市井出身的汉高祖刘邦吧?清朝不比现代,作诗还是要考的,是重要科目。】
天幕上出现了刘邦的诗。
【或许刘邦的《大风歌》对乾隆皇帝来说是降维打击,那可以看看乞丐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的诗。】
天幕上出现了朱元璋的诗。
【乾隆皇帝是满族人,和汉人比作诗有点不公平,毕竟母语是满文,能学会汉语就已经很不错值得吹嘘了。咳,现代人精通普通话和方言,比如香港这个地区的人精通普通话、粤语和英语,也没见谁吹。
那我们来看看满族人纳兰容若的诗。】
天幕上出现了纳兰容若的诗。
天幕下的众人看了一堆辣眼睛和还算过得去的诗,终于看到让人欣赏的诗了。不知道纳兰容若会不会入选六大诗人系列?
【说到诗词文化,就不得不提到康乾盛世盛行的文字狱。
康熙朝、雍正朝、乾隆朝,都兴起过文字狱,而且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文字狱在乾隆朝远盛于前两朝。】
天幕上出现了一串数据,显示因文字狱死亡的人数,触目惊心。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清朝翰林徐骏因一句诗丢了性命。这还是最能沾上边的,其他的大多是献策之类的文字。
乾隆皇帝大兴文字狱的方式不满足于此,以修书的名义行删书毁书之实。】
天幕上出现了被删被毁被修改的书目,数目之多,让人扼腕叹息。
【因修《四库全书》被毁的书籍中,就有《天工开物》,这本欧洲科技的启蒙书,被清朝禁毁了两百年,可以说清末被侵略者欺负死的很大原因是这本书被清朝禁了。】
天幕上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场景。
【明朝的船只、火器水平都高于西方,而《天工开物》中就有船只和火器的制作方法,除此之外,还有利用杠杆原理进行汲水的装置构造图,内容涉及农学、物理学等众多科学技术。】
天幕上出现了天工开物的内容节选。
天幕下的众人激动了,尽力将这些全部记录下来,细细研究。清朝不珍惜,他们珍惜啊。
【秦始皇焚书,还知道保留农学等书籍,乾隆皇帝修书,把《天工开物》给修没了,国内根本找不到这本书,还得从国外引进。
元朝倒行逆施,将人分为四等;清朝毁书,使得向来都是领先西方的技术落后于西方。
版图大,但守不住。
科技领先世界,闭关锁国也就罢了,结果自己国内将科学书封禁,不发展科技,还拒绝向国外引进先进的科技,亲身验证“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
国外在发展科技的时候,清朝将科学书给禁了,读之乎者也,八股取士。好比国外用玻璃制造烧瓶用于做实验的时候,国内还在用玻璃当艺术品。】
天幕上出现了十九世纪中叶,外国人做出玻璃烧瓶用来做各种化学实验的场景,以及同时期的国内,人们将玻璃做成各种各样的观赏物。
画面一转,天幕上出现了二十世纪中叶,国内终于发现了玻璃不仅仅具有观赏价值,还能够用来处理核废料,再次领先世界。
秦始皇嬴政见过透明的玻璃,只觉得是各方面都不如玉石的替代品,没怎么放在心上,没想到玻璃还有这么大的妙用。
如今找准了方向,相信很快他就能够在秦国看到天幕上的玻璃烧瓶了。
【说清朝“闭关锁国”,并不是说清朝完全不与外界贸易,而是说清朝盲目自大,不引进外界的先进技术。
广州十三行涵盖衣食住行等十三种行业,但是没有火器呀,没有科学与技术的交流。】
秦始皇嬴政对火器十分的向往。
天幕之前已经公布了□□,爆竹制作出来了,火器想必也不远了。
【本期视频盘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哟。】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粉红色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关注、投币。
【请收藏魔镜小说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