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不久,狄仁杰改任文昌右丞,之后出任豫州刺史。文昌右丞是正四品下,这个豫州,也是上州。
前面提到的李世民的儿子李贞造反,就是在豫州起兵的,也是在豫州歇菜的,正好赶上狄仁杰当豫州刺史的时候。
李贞兵败,连坐被牵连的人有六七百人,要抄没家产的涉及五千人。
主管法律刑罚的官员催促狄仁杰赶紧把这些人给法办了,狄仁杰可怜这些被连累的人,暂缓执行刑罚,上奏朝廷为他们求情,于是这些人得到了网开一面。】
汉文帝刘恒十分的疑惑,他刚登基的时候就废除了连坐制度,怎么到了唐朝还存在,是谁给恢复的?
他真是废了个寂寞。
估计是其他朝代给恢复的,他的后人应该不敢违背他的规定。结果才刚这么安慰自己,就想到了司马迁……
他不光废除了连坐制度,还废除了肉刑,宫刑是谁给恢复的?
司马迁是汉武帝时期的官吏,而汉武帝是他孙子。这么说来,恢复宫刑的不是他孙子就是他的好大儿,那这连坐制度……
刘恒:“……”
【当时的丞相张光辅前来豫州平乱时,纵容手底下的部将,对狄仁杰进行勒索,也就是强行索要财物。
换个词,向地方官索要孝敬就很好理解了。
狄仁杰不愿意助长这种不正之风,就是不给,气得张光辅大骂狄仁杰身为一个州官,对前来平叛的元帅不敬。狄仁杰也骂了回去,说张光辅放纵士兵掳掠暴横,滥杀无辜,干出杀良冒功的事情来,比一万个李贞还可恶。
张光辅没要到孝敬,灰溜溜地走了,回京就状告狄仁杰无礼。
狄仁杰因此被贬,为复州刺史。这个复州不属于上州,离京师非常远。接着又被调到了边地去做官,为洛州司马。
洛州在河南,也就是汝南,当时的京师是在西安。】
洪武大帝朱元璋一想到贪官污吏,火气就上来了,如果朝中都是狄仁杰这样清正廉明的官员就好了。
若说俸禄低,他给官员们涨了三次俸禄,也该知足了。
不说大富大贵,养家糊口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只要胃口不是那么的大。拿了不该拿的,那就别怪他不客气。
敢贪,必定严惩。
崇祯皇帝朱由检反思,斩敌首一级可获得银钱的政策,似乎助长了官军滥杀无辜、杀良冒功的行为。
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能够激励士兵杀敌?
等评论区开放了,他一定要问问老祖宗们应该怎么办,再问问后世的子孙,当下有哪些将领是能打的,能够信任的,忠臣良将在何方?
他就不信有外援在,还挽救不了大明。
一心想要挽救风雨飘摇的大明,但是他越是救,对破破烂烂的国家缝缝补补,结果就是越补越糟。
他怎么能不急?
【若是一般人也就这样了,但是狄仁杰他是能够做出政绩的啊,在哪当官就在哪为当地的百姓谋福祉,得到诸多的赞誉,哪都有百姓们给他立的碑,接着就被推荐高升。
这一回也不例外,狄仁杰因为政绩突出,得到了宰相娄师德的推荐。
唐朝的宰相是非常多的,同一朝的宰相就有十多二十个同时存在,不止是张光辅一个。
武周天授二年,也就是公元691年,武则天提拔狄仁杰为地官侍郎,也就是户部侍郎,并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也就是宰相。
在唐朝,官职有“章事”这个后缀的,就是实际上的宰相。】
天幕异像画风一转,出现了卡通人物形象。
穿着龙袍三头身的武则天问狄仁杰:“你想不想知道是谁在背后说你坏话?”
清甜的少女音钻入耳膜。
穿着官服同样是三头身的狄仁杰回答道:“不想。”
“啊——”正太音十分喜感。
三头身的狄仁杰下一秒就被武则天给拍飞了,成了天上的星星。接着天幕异像画风又转回来了。
接下来是一段视频:
[武则天对狄仁杰说道:“卿在汝南的时候,做出了政绩,政治清明。有人说你的坏话诬陷你,你想知道是谁吗?”
狄仁杰有一张能言善辩的嘴,曾劝阻过唐高宗李治杀掉罪不至死的人,也劝成功过唐高宗李治严惩想要包庇的人。
面对武则天的这个问题,狄仁杰回答道:“陛下认为臣有过错,臣当改之;陛下知道臣无过错,是臣之幸。臣不知诬陷我的人,还能和其成为好友,臣请不知。”
武则天感叹,真乃奇人,不想知道是谁在背后说他坏话诬陷他,应该也不想知道是谁在背后说他好话推荐他?
那就不说了吧。
被自己推荐的人排挤娄师德:“……”真是谢谢了。]
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有点尴尬,没想到这种事情被天幕异像给公开了,是她没有早点告知狄仁杰。
应该不会对狄仁杰的名声有碍吧?
娄师德推荐狄仁杰的事情,她后来还是告诉了狄仁杰。
不知道背后说坏话的人是谁,就可以心无芥蒂的与其相交;不知道背后说好话的人是谁,咋就容不下了呢?
她实在看不过眼,还是说了出来。
原来是误会一场,狄仁杰也在背后夸赞娄师德恪尽职守,只是不太了解娄师德的为人,事后也诚恳地认错。
娄师德是个老好人。
没有脾气的娄师德丝毫不在意,只要他推荐的人是能臣、好官,那就行了,对他的态度如何无所谓。
狄仁杰一直觉得愧对娄师德,这事被天幕抖落出来,除了对娄师德的愧疚,没有别的情绪。
【武周长寿元年,也就是公元692年,狄仁杰才刚当上宰相不到一年,被酷吏来俊臣诬告谋反,被抓进了牢里。
来俊臣是能和西汉的张汤齐名的酷吏,落在他手上就是不死也会被扒成皮,竖着进去横着出来。
狄仁杰久仰来俊臣大名,不等用刑,直接认罪了。
来俊臣一看,来了一个这么听话的,看管的也就松懈了。这就给了狄仁杰机会,写下冤情,让自己儿子去向武则天诉说冤屈。】
【狄仁杰这个时候有六十多岁了,有好几个儿子,儿子的年龄也都不小了,都当了不小的官,要见到武则天也不是难事。
即便他的儿子都是白身,还可以把陈述冤情的帛书投进洛阳宫城前的铜匦里,也能让武则天看见。
唐朝是有长安和洛阳两个都城的。
再不济,可以敲响宫门前的登闻鼓伸冤,虽然这个鼓在明朝后期到清朝已经成了摆设,但是在唐朝,普通百姓还是可以敲的,且真正能够起到作用。】
唐高宗李治想着,他明明在宫门外设置了登闻鼓,直接敲就是了。放进铜匦多慢啊,等专门的人收了里面的信件,狄仁杰估计都凉了。
天幕上出现了动画,出现的人物都是三头身的卡通形象。
[武则天看到狄仁杰的儿子喊冤,于是就亲自审理此案。
武则天问道:“你既然没有谋反,又为何要承认?”
狄仁杰说道:“身在牢中,面对酷吏,如果不说自己确实谋反了,会被打死的。”
来俊臣为自己辩解道:“陛下,我可没用刑,压根没碰他,是他主动招供的,根本没有冤情。”
武则天看了看狄仁杰的额头,说道:“头都破了,还说没用刑?”
来俊臣急了:“那是他,他他他自己撞的,不关我的事。”
武则天横了来俊臣一眼:“自己撞的?你撞一个给我看看。”
来俊臣:“……”]
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看着乐呵,虽然和事实有些出入,但也差不离了。
【狄仁杰自己认罪无所谓,但是不愿意听从吩咐诬陷其他人,宁可撞墙自杀都不答应。
因为他认罪快,趁着对他看管松懈的功夫,将自己亲笔书写的冤情送了出去,不但救了自己,还救了其他被诬陷下狱的大臣。
命是保住了,但是被贬官了。
经此一难,狄仁杰被贬为彭泽县令。但是武则天并没有忘记他,在契丹进犯,攻陷冀州,国家有难的时候,重新起用了他。】
【契丹首领听到消息,武则天是派狄仁杰来对付他,不战而退。狄仁杰抓住了这次武则天给他翻身的机会,二度拜相。】
唐朝之前的君臣们惊叹,狄仁杰是出将入相的人才啊,不但内政处理的好,还会打仗,能够让夷狄的首领不战而退。
【七十岁就是古稀之年了,武则天为自己的继承人发愁。朝臣们都想恢复李唐江山,就劝武则天立儿子为太子,结果除了狄仁杰,谁劝都不好使。
狄仁杰以母子亲情劝说武则天,成功地将武则天说动了,可以说是李唐的恩人。】
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点头,不管是血缘上,还是亲情上,侄子都和亲子没法比。
【总的来说,狄仁杰的工作能力是十分出色的,同时也有众多贵人相助,最关键的是得遇唐高宗李治和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两位明君,这才能以明经科及第当上宰相啊。
狄仁杰先是在地方上得宰相阎立本的赏识,得到升迁;后又得到御史郭翰的推荐,继续升迁;被贬到边地当司马,得到宰相娄师德的推荐,一跃成了宰相;接着遇到了武则天这个伯乐,二度拜相,成为国老——国之重臣。
狄仁杰是集实力与运气于一身。】
【这期盘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粉红色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关注、投币。
第102章
在众人的期待中,这天下午,天幕又给大家带来了惊喜。和往常一样的时间,天幕异像再度出现。
扶苏眼前出现了缩小版的视频,勒马停了下来,吩咐道:“到林中休息。”
官道两旁就是树林。
扶苏、蒙毅、张良凑在一起,各自观看自己的眼前的视频。
项伯:“……”真是奇怪的三人。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午后时分,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个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六大才女系列》。
众人纷纷猜测这次上榜的会是谁?
【哈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视频开始前先感谢各位观众,上期视频点赞和投币都超出了预期,作者菌非常开心。
这期视频,我们接着盘点古代的才女。】
天幕上出现了一段文字:“潇湘水断,宛委山倾。珠沉圆折,玉碎连城。甫瞻松槚,静听坟茔。千年万岁,椒花颂声。”
这段文字出自上官婉儿的墓志铭。
【“千年万年,颂歌永在。”据说这段姬里姬气的文字是太平公主为上官婉儿写的墓志铭,根据是上官婉儿的墓是葬在太平公主的家族墓葬群里的。
看这墓志铭,太平公主的文采不俗,而且是p,因为椒花颂有一层意思是妻子给丈夫的祝福,橘势大好。
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年龄相仿,又同在宫中长大,极有可能自幼年时就相互认识。成年之后,太平公主的府邸和上官婉儿在宫外的住处非常的近,方便爬墙头。两人政见相合,在神龙政变和唐隆政变时都有过合作。
上官婉儿先后嫁两代帝王,却是一生无子。
太平公主给上官婉儿操办身后事,祭词姬里姬气,难免让人浮想联翩。
这期视频盘点的并不是李治和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而是有着“巾帼女相”之称的上官婉儿。】
天幕下的众人疑惑不解,什么是姬里姬气?
唐朝之前的人对上官婉儿不了解,唐朝之后的人深信上官婉儿是□□后宫之人,死有余辜,对这种人能够跻身六大才女之一有所不满。
故意抹黑上官婉儿的人心虚了。
唐高宗李治想到了武则天明明当了皇帝,还坚持要以皇后的身份和他同穴而葬,可见武则天深爱他无法自拔。
他不由得怀疑自己这个小女儿真的和上官婉儿有点什么。
看上官婉儿葬在哪里就知道了。
有龙阳之好的人不少见,他大哥李承乾就是,没想到自己的女儿也疑似有这种,这种……
【上官婉儿的出身和高力士十分相似,也是在年幼的时候因家里的男性长辈被诬陷谋反,从而被牵连,入宫为奴为婢。
唐高宗麟德元年,也就是公元664年,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教唆唐高宗李治废掉武则天的皇后之位,被武则天记恨,诬陷谋反,家逢巨变。
上官婉儿当时还是个婴儿,和母亲一起入了嫔妃居住的地方,也就是掖廷为奴。
上官婉儿能够翻身,应该感谢东汉的邓太后,邓绥。是邓绥首先提出让宫女和宦官都接受教育,给予他们学习的机会。
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
十多年后,上官婉儿有文采,并且熟悉政事。武则天慧眼识珠,看中了上官婉儿的才华,提拔上官婉儿为才人,让上官婉儿脱离了奴籍。】
唐太宗李世民听到“才人”这个词皱起了眉头,担心这又是一个武则天。
【武则天和李治的母亲长孙皇后不一样。
长孙皇后不在乎自己老公娶多少小妾,要博得一个贤惠的美名,怕人说她善妒。而武则天的占有欲比较强,斗王皇后和萧淑妃也就罢了,对自己的亲姐姐成为老公的小老婆也十分不满。
所以说,上官婉儿这个才人,很有可能是武则天的手笔。并不是唐高宗李治真的看中了上官婉儿,那种想睡的关系。
有种说法是上官婉儿成为李治才人的时候,李治都病入膏肓快死了,不可能宠幸上官婉儿,所以这个才人只是方便上官婉儿摆脱奴籍。
嗯,七十七岁高龄的武则天还建后宫控鹤府,生理需求旺盛,四十多个男人都满足不了她,到了五十岁的李治这里就是力不从心。
此时距离李治驾崩还有六年呢。】
隋文帝杨坚羡慕了,这就是别人家的皇后啊。看看别人家长孙皇后的,再看看自己家的独孤皇后。
杨坚一把辛酸泪,什么爱情,明明是皇后太强势了。
他不过喜欢个宫女,皇后就把宫女给杀了。
独孤伽罗皱眉,这李世民也是她娘家人,姐姐是怎么教育子孙的?管丈夫做的不错,丈夫的孩子都是自己生的,怎么在教育子孙方面就双标呢?
她就不惯着杨勇。
唐高宗李治:“……”他哪里是不行,他是不敢啊。
自从立武则天为后,他的子女都是和武则天生的,在武则天年纪大了之后,他就再也没有过子女出生。
在这方面,多少他是有点像杨坚那样惧内的。
别说子女了,武则天当了皇后之后,他的女人不是武则天的姐姐就是武则天的外甥女,想封武则天的外甥女为嫔,都遭到了武则天的反对。
就这,他还能有别的女人?
哎,都怪武则天太爱他了,见不得他有别的女人,怕被分走宠爱。
强如武则天,也想着争宠啊。
【据正史记载,武则天对上官婉儿十分欣赏,哪怕上官婉儿违抗旨意,武则天也因为上官婉儿才华出众,舍不得杀了,只是黥其面。】
【黥面这种刑罚在汉文帝废除肉刑之后一直保留着,直到帝制终结才废除。北宋的时候,黥面的刑罚才改用针刺。在唐朝,黥面还是用刀子的,深深地刻在骨头上。
这种刑罚不算轻了。
不过,在我们的印象中,古代抗旨不遵是死罪,相比之下黥面确实是比较轻的刑罚。】
【至于上官婉儿为什么抗旨,正史没有记载。可能是武则天让上官婉儿草拟某份诏书时,上官婉儿有不同的见解,不认同这份诏书,所以拒绝。
从这方面入手,可以查一查武则天都下过什么诏书,从中找出上官婉儿最有可能忤逆的一份诏书。
正史记载唐中宗李显第二次即位之后,又令上官婉儿专门负责草拟诏书,封上官婉儿为昭容。一个“又”字,可见在武则天时期,上官婉儿干的就是这样的工作。
上官婉儿的抗旨,极有可能是和她的工作内容有关。而她被后世称为“巾帼宰相”,也是因为她的工作内容。】
唐太宗李世民皱眉,巾帼宰相?亏得武则天是个女人,不能让上官婉儿怀上龙种,不然上官婉儿妥妥的是第二个武则天。
同时他又对上官婉儿十分惋惜。
上官婉儿有宰相之才,可惜错投了女儿身,没有当宰相的命。
【在正史中,上官婉儿是淫.乱不堪,祸国殃民的反面形象。
她是唐中宗李显的昭容,却和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私通,还与朝中官员崔湜私通。
之后,她被李隆基定义为韦皇后、安乐公主一党,获罪处死。
但是在上官婉儿的墓志铭中,上官婉儿先是唐高宗李治的才人,后为唐中宗李显的昭容,和太平公主的友谊很深,两人一起里通外合发动政变对付武则天,支持中宗李显登基。
且和太平公主一起对抗韦皇后母女,且以进谏、辞官、削发为尼、服毒自杀等愈来愈激烈的方式反对唐中宗李显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
是信正史,还是信墓志铭?
似乎两者并不冲突,上官婉儿反对安乐公主登基的目的,也有可能是支持太平公主登基,毕竟太平公主是她的绯闻对象。
有一点很令人疑惑,墓志铭中写到上官婉儿是李治的才人,如果上官婉儿真的曾经是李治的才人,怎么在李治驾崩后,没有按照规定去当尼姑的记载?
是武则天特意为上官婉儿免去的吗?
还是那句老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史书不可信,墓志铭同样是作者写出来的文字,未必就是完全可信的。】
唐太宗李世民觉得上官婉儿和武则天的经历相似,都是先是父亲的才人,后是儿子的妾室,具有政治才能。
不同的是上官婉儿没有生下儿女,无法成为太后。
可能上官婉儿患了不能生育的病。
【在历史记载中,上官婉儿的文采是非常出色的,她常在弘文馆也就是修文馆与各地远道而来的才子对诗,文风在当朝影响很深,“上官体”大受推崇,成为文人学子作诗的创作主流。
唐玄宗李隆基命人收集上官婉儿的诗作,编成二十卷文集。
或许是作者菌不懂欣赏,对上官婉儿的诗词不敢恭维,看不懂。才女当中,唯有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李清照的诗词雅俗共赏,即便是不通文墨的人也能看出诗词的绝妙之处。
好比“诗魔”白居易作诗,力求修改到目不识丁的老妪也能听懂夸赞,才定稿不再修改。】
天幕上出现了上官婉儿的《彩书怨》。
【这期盘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粉红色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关注、投币。
上官婉儿期待天幕提到的才女李清照能够和她一样,在六大才女系列当中。这样的话,她就可以见识见识李清照的诗作,是否如天幕所说的雅俗共赏?
第103章
第二天一早,天幕异像在众人的期待中如期而至。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个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六大名医系列》。
众人十分欣喜,终于又到了名医系列盘点了,纷纷猜测这次上榜的会是谁?都希望盘点的是本朝的名医。
扶苏希望天幕多透露出一些养生的法子。
和他一样想法的人有许多。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这期视频来盘点“六大名医系列”,闲话不多说,我们进入正题。
这期视频将要盘点的人物是唐朝名医孙思邈。】
其他朝代的君臣们羡慕了,又是唐朝。
天幕上出现了孙悟空给朱紫国王悬丝诊脉的场面,富有喜剧色彩的背景音乐搭配上下翻飞的铜盆以及宫女的笑声,让人忍俊不禁。
天幕下的众人十分的疑惑,这期视频将要盘点的名医是只会说话还会医术的猴子?
动物能够口吐人言只在鸟类中见过,猴子也会学人说话?仔细一看,这哪里是猴子,分明是人扮的。
吴承恩看着这场景觉得熟悉,似乎是他小说中写的。
【相传贞观初年,长孙皇后难产,太医都束手无策,于是就有人推荐了孙思邈,由于“男女授受不亲”,孙思邈便想到了悬丝诊脉,在明确病因后给长孙皇后扎了一针,长孙皇后便顺利生产,生下了李治。
这个故事传得神乎其神,但是出自小说,连野史都不是。】
众人想到之前天幕出现的猴子耍把戏,原来那是悬丝诊脉啊。
这样搞不是儿戏吗?
唐太宗李世民皱眉,民间竟有这种荒诞的传言,是谁在小说中如此编排?
【虽然是小说,但是不妨碍人们信以为真,居然认真探讨了悬丝诊脉的可能性,甚至现代还有人用悬丝诊脉招摇撞骗,赚的盆满钵满。
还有人拿这个问题去问曾给宫廷贵女诊过脉的近代著名老中医,实在是令人哭笑不得。老中医不好弄得对方很没面子,所以没有直接否定,只好说是有悬丝诊脉,但只是做个样子,并不能靠丝线诊断疾病。
明明是照顾对方脸面才这样说的,却是被人当真了。】
【据记载,古代宫廷女眷生病,是在手腕上盖一层薄纱。
或许小说中涉及到了真实的历史名人,所以传着传着就成真的了,好比《世说新语》,本是南朝时期的作者创作出的历史衍生小说,连野史都不是,却被后世读者当成了史书,奉为金科玉律。
例如“曹昂救父”,“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就是出自《世说新语》,直接被一些人认定为史实,拿来当论据。
《世说新语》是一千多年前的书。
也许千百年后,现代人创作的历史衍生类小说也能被后人当成野史,甚至是正史。不过这个可能性不大,现在联网了,不似从前。】
天幕下的众人疑惑不解,什么是联网?
当代的事情想要传到后世,只能是靠文字记载和活着的人口口相传,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
口传有误的概率极大,最靠谱的还得是文字。
千百年后,时间久远,当年的事情谁也不知道,将小说当成史书确实有可能。
【咳咳,回到正题。孙思邈被称作“药王”,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可惜《千金翼方》已经失传了。】
天幕上出现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但是由于字数较多,并没有显示完全,停留的时间也短。
想要将其抄下但抄不赢的人们无不扼腕叹息。
唐太宗李世民记得孙思邈是当朝的人物,决定找到孙思邈,将孙思邈的医术传抄千万份。
一份容易失传,那百份、千份、万份、万万份呢?
哪怕耗费再多的人力,他也要将孙思邈的医书普及推广,造福大众。
这是可以活人的书啊。
可惜靠人抄过于费时费力,如果能够拓印就好了,让孙思邈将医书弄成碑刻的样式?
这倒是个办法。
虽然刻在石碑上同样费时费力,但是需要传抄的份数过多,刻在石碑上然后再拓印下来还是划算的。
【孙思邈的出生年份有争议。
正史记载:“孙思邈自称是开皇辛酉年出生。”
开皇是隋文帝杨坚的年号,始于公元581年,辛丑年。而辛酉年是公元541年,隋文帝杨坚出生的年份。
开皇和辛酉年完全对不上,必然有一处错误。
结合正史记载的独孤信曾经夸赞孙思邈是神童,而独孤信早在公元557年就挂了,作者菌相信孙思邈的出生年份是辛酉年,也就是公元541年。
这样和独孤信夸赞孙思邈是神童就能对的上了。】
【魏徵等人修前朝史书的时候,也就是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北周以及隋朝的史书的时候,屡次拜访孙思邈,听孙思邈讲述前朝的事情。
南朝齐的国祚是公元479年至502年,可见孙思邈不可能是开皇初年,即公元581年,也就是辛丑年出生的。】
唐太宗李世民:“……”猜到了。
这个作者菌总是喜欢在年龄这种无关紧要的事情上下功夫,搞清楚这个有意义吗?
说点有用的吧,比如怎样养生,如何长寿?
【孙思邈是京城人士,虚岁七岁,也就是周岁六岁的时候开蒙,一天能够背诵一千多字,达到弱冠之龄的时候就对庄子、老子等百家学说十分熟悉,喜欢对典籍进行注释。
在我们的印象中,语言不通才需要翻译,例如翻译外国的书籍。在古代,对于先人的典籍不存在不认识字的情况。
孙思邈的行为,好比曹操批注《孙子兵法》,写上自己的见解。
由此可见,孙思邈的才华不俗。】
【史书记载,孙思邈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于是就有很多皇帝想要请他出山做官。
孙思邈都一一谢绝了。
隋文帝在位的时候,孙思邈常和人说:“五十年以后,会出一位圣人,我要辅佐他以救济世人。”
隋朝的国祚总共也没有五十年。
孙思邈所说的五十年后,正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时候,可不就是圣人出现了吗?
作者菌作为现代人,拒绝一切封建迷信。
孙思邈的这番话,出自《旧唐书》。《旧唐书》是唐朝之后,五代十国时期开始写的,完全可以当事后诸葛亮。
既然这个为假,那前面独孤信夸赞孙思邈是神童就也有可能是虚构的,这个“自称是开皇辛酉年出生”就是史学家在抄卢照邻的《病梨树赋》时抄错了,应该是“自云开皇辛丑岁生”。
孙思邈实际上活了一百零二岁,而不是一百四十二岁。】
众人听到这里,顿时想到了张良虚构一个黄石公进行预言的事例。
预言后世这种事情其实挺常见的。
秦始皇嬴政想到胡亥二世而亡,对隋文帝杨坚表示同情,难兄难弟啊。
好在现在提前把胡亥给解决了。
“汉初三杰”中的萧何已经身在朝中,成了他大秦的丞相。
韩信已经派人去寻了。
至于张良,扶苏传来消息说他们已经在回咸阳的路上了。
他大秦不会再重蹈覆辙。
突然被天幕踢了一脚的隋文帝杨坚:“……”扎心了啊!为什么看个盘点名医的天幕异像还能被踹啊?
这都怪他生了个好儿子!
独孤伽罗感叹还好儿子生的多,长子和次子废了,还有其他儿子可以继承皇位。
而且只能是她生的儿子继承皇位。
【五十年后,唐太宗李世民召见孙思邈,见孙思邈一把年纪了,看起来还是十分的年轻,将孙思邈比作是羡门和广成子,传说中的道教神仙。
但是呢,李世民请孙思邈出来做官,孙思邈还是不接受。从北周宣帝宇文赟到唐高宗李治,可以说历代皇帝几乎都有请他出山做官,但是无一例外的都被他拒绝了。】
【孙思邈的救世方式是行医救人,而不是以做官的方式为百姓谋福祉。
或许这些皇帝看中的是孙思邈的文才,而不是医术,所以才会被拒绝吧。如果他们请孙思邈当医学博士后,教授学生医术,很可能就成功了。】
隋文帝杨坚决定按天幕说的试试。
他听闻孙思邈通晓诸子百家学说,请孙思邈当国子博士,教授学生经义,被拒绝了,也就作罢。
没有想到孙思邈爱的是医学。
唐太宗李世民反思了一下自己,他把孙思邈当成神仙看待,想授予孙思邈爵位,当成神仙供着,遭到了孙思邈的拒绝。
此举,确实有些亵渎神仙。
神仙想的是如何济世救民,怎么会想要百姓的赋税来充实自己的腰包呢?
唐高宗李治明白了孙思邈为何拒绝当官。
他也是看中了孙思邈的文才,授予孙思邈谏议大夫的职位,和医学完全不搭边。
看来想留住孙思邈,还是要投其所好啊。
【据史书记载,孟诜、宋令文、卢照邻等人,对待孙思邈如同对待老师一般,可见孙思邈应该是乐于传道受业解惑的,没有私心。
后面将自己的心血写成医书,更是难人可贵。
宋令文、孟诜我们或许不了解,但是卢照邻可太出名了,是“初唐四杰”之一,诗词名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的作者。
孟诜是医药学家,宋令文擅长撰写文章,卢照邻是文学家。
前面说到,孙思邈日诵千言,能够对典籍进行注释。从文学到医药,孙思邈都有收徒的资格。
卢照邻更是对孙思邈推崇备至,在《病梨树赋》中把孙思邈夸上了天,天文、历法、占卜、甚至丈量土地,孙思邈无所不能。】
第104章
天幕上出现了卢照邻的《病梨树赋》全文。
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看完,对卢照邻十分的欣赏,得不到骆宾王,不会也得不到卢照邻吧?“初唐四杰”已知其二,还有两位分别是谁?
天幕似乎听到了她的心声。
【卢照邻文采出众,幼时有神童之称,和其他三位神童并称“唐初四杰”。
杜甫有诗云:“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排行第二的杨炯曾说:“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孙思邈得到了卢照邻的高度赞誉,可见其文学水平不弱于医术。
有关孙思邈的史书记载到这里就结束了,在正史中,孙思邈擅长预言,和袁天罡是一类人,对于这种迷信的说法,看个乐子就行了。】
汉武帝刘彻:“……”他唐朝在同一时期除了有一堆名将,连神童都齐刷刷地有四个?李二凤是天道宠儿吧,名将、神童都在太宗朝。
杨炯能点评这个排名,肯定是同一朝的人。
唐高宗位面
武则天自言自语:“‘初唐四杰’天幕透露了三个,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还有个姓王的是谁?”
李治听到了武则天这话,回答道:“王勃。”
他见武则天面露疑惑,补充说道:“就是李贤的属官,作《檄英王鸡文》的那小子。”
武则天遗憾地道:“原来是他啊。”
可惜了,王勃空有一身才华,却是没有用到正途上。
【我们现在的医生,术业有专攻。内科医生专看内科,外科医生专看外科,儿科医生专看儿科,眼科医生专治眼睛等等。
在古代,医生什么病都看,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针灸推拿等各科都要会。
孙思邈无疑也是这样一位全能型的医者。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儿科,孙思邈著《妇人方》和《少小婴孺方》,写在《千金要方》的开篇,强调其重要性。
受孙思邈的影响,妇科和儿科在隋唐时期发展迅速。】
天幕上出现了《妇人方》和《少小婴孺方》。
天幕下的君臣们想着,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如果专攻一个科目,那么在这个领域应该更容易取得突破。
不过,他们还是更信赖巫医。
【相传扁鹊曾说,“大哥能在病人还未发病的时候将病人治好,二哥能在病人症状较轻的时候将病人治好,而他自己能在病人病入膏肓的时候将病人治好。”
孙思邈对于疾病,偏向以预防为主,也就是尽可能的不要生病。
他的徒弟孟诜就是擅长食疗的医药学家,著有《食疗本草》、《必效方》、《补养方》、《驱邪正本养生汤》等著作。】
天幕上出现了孟诜著的多种养生方子。
【说到食疗,孙思邈用海藻治疗大脖子病。
住在山区的百姓缺碘,生了大脖子病,也就是甲状腺肿大,被孙思邈用食疗的方式治疗。
可见早在一千多年前,当时的医者就掌握了治疗大脖子病的方法。但是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依然是大脖子病的重灾区。
古代的人别说吃海带、紫菜等富含碘的食物了,连饭都吃不饱,还讲究什么饮食营养搭配,有口吃的就不错了,知道为什么会生病有什么用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居民膳食指南上说每天要吃十二种食物,一周至少二十五种食物。不说别的,单说这食物种类,是针对皇帝制定的吧,一顿饭几十上百道菜,每道菜顶多只吃一小口。
人口少的普通人家哪里经得住这样的浪费。】
天幕上出现了富含碘的蔬菜、水果以及肉类。
除此之外,还一一列举了富含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蔬菜、水果以及肉类,贴心地在一旁标明了哪种缺乏会导致什么疾病。
众人连忙将这些记下来。
除了一些常见的食物之外,天幕上还有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食物。好在那些食物都有图文并茂的介绍,标注了原产地。
他们可以派人去寻。
看到这里,所有人都激动了,不说这些食物的预防疾病效果,就说引进这些物种,足以丰富大家的膳食。
至于会不会挤占耕地,还得种了之后才知道。
【碘是易溶于水,易挥发的。住在山区里的百姓吃不到沿海的海带,饮水和食物中缺碘,又没有杨贵妃的命。
唐朝诗人杜牧有句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杨贵妃想吃南方的荔枝,唐玄宗李隆基命人快马加鞭地从南方运到北方。平民百姓没有这个待遇,吃不到富含碘的食物,该生病还是得生病。
食物多种多样,但盐是必需品。
为了彻底解决碘缺乏症,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全民食盐加碘。
我国实行食盐加碘之后,居民的缺碘情况才得以改善。】
天幕下的众人:“……”
知道盐要加碘可以预防大脖子病,但是并不知道碘要怎么加在食盐里。
当然最主要的是先把食盐的价格压下来。
但这明显影响财政收入。
【百度上说孙思邈是最早用海生植物和动物的甲状腺来治疗甲状腺肿的,除此之外,在医学领域,他还有多个第一。
比如完整论述医德、对地黄和巴豆进行炮制去除毒性,用动物的肝脏治疗眼病,发明导尿术等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但是又说孙思邈不用动物入药,这就已经矛盾了。羊的甲状腺不是长在羊身上?动物的肝脏不是长在动物身上?并不是活熊取胆才叫做用动物入药。
只要药引出自动物身上,就都算。】
众人原本对维生素A能够预防眼病持怀疑的态度,在看到孙思邈用动物肝脏治疗眼病的时候相信了。
动物的肝脏富含维生素A。
当然,其他的还是要让太医一一验证,确定确实有效才能进行推广。
这事要抓紧办。
在之前的天幕异像中得知自己阳寿的君臣们无不欣喜,有点迫不及待地尝试这种养生方法。
【不可否认的是,孙思邈的医术领先西方几百上千年。
不光是医术这一领域,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长历史,很多成就都领先西方几百几千年,但是这种遥遥领先,到了闭关锁国的清朝时期就终结了,成了落后的一方。
最为落后的是火器方面。
火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从唐朝开始就已经用于军事,到了明朝达到了顶峰。
满清入关之后没有在热武器方面继续深造,而是用冷兵器代替热武器,开历史的倒车,最后被西方列强的大炮轰开了国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
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表示,清朝的乾隆皇帝弘历走在革命的前沿,闭关锁国的政策打响了灭亡清朝的第一枪,为帝制的终结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洪武大帝朱元璋黑了脸。
他大明的火炮敌不过满清的刀枪棍棒?当时的君臣到底是干什么吃的?
崇祯皇帝朱由检十分疑惑,清军是怎么入关的?
清太宗崇德帝爱新觉罗·皇太极绷不住了,怎么可能不重视火器?他最看好的武器就是红衣大炮,还专门组建炮兵。
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有点心虚。
弘历是他看中的好圣孙,闭关锁国的政策也是在延续他的思想,在他看来是正确的举措,可惜结果不尽如人意。
闭关锁国是错误的?
他只是不希望国内的好东西传到国外,便宜了外人罢了。
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脸色铁青,“打响了灭亡清朝的第一枪?”,“为帝制的终结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好得很啊,之前真是打得轻了。
当即就命人去将四阿哥抓来,他要亲自督刑。
伤还没有养好的四阿哥弘历做梦都不会想到,没过两天又迎来了一顿胖揍。原本还只是屁股疼,这回全身都疼,命都去了半条。
他相信阿玛是想打死他。
六下江南,醉生梦死的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一个激灵从椅子上摔了下来,满脸都是不可置信,他灭亡了清朝?
直到被身边的女人扶起来时,还有些恍惚,再度看向眼前的小屏幕。
天幕上出现了“尔康手”的表情包。
【观众们留步,这期视频盘点还没有结束。
在古代,医生的地位十分低下,稍微高一点的就是为皇帝炼制长生不老丹的术士,比较出名的有东晋时期的炼丹家葛洪,同时也是医学家。
相传孙思邈也喜欢炼丹,不能免俗地捣鼓起了火药。他的徒弟李畋就是在孙思邈的启发下发明了烟花爆竹。】
天幕上出现了春节时期人们燃放烟花爆竹的场景,有近距离的拍摄和航拍等多个角度展现烟花燃放的美景。
底下是爆竹的制作方法。
秦始皇嬴政看到制作方法心满意足了,这不就是他让方士研究的火药吗?
没想到天幕异像直接把饭喂到口里了。
观看这一期的天幕异像真是收获满满,不光知道了大量的养生方子,还得知了火药·的配方,观看了美不胜收的烟花秀。
历朝历代的君臣同样也是十分开心,一个个脸上洋溢着笑容。
只除了清朝的君臣们。
烟花放得越漂亮,他们的心情就越糟糕。
【这期盘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粉红色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关注、投币。
扶苏十分高兴地投了两个币,感叹不能多投。
第105章
“富人放烟花,穷人打树花。”能看到天幕盘点的大多是京官,但是对于两袖清风的官员来说,烟花还是买不起的,尤其是明朝。
别说买烟花了,吃饭都成问题。
俸禄两百多年没涨了,不但没涨,得到的俸禄还年年贬值。
贪官富得流油,清官生活困难。
今天能够看到这么漂亮的烟花,得知后世百姓生活安康,这辈子都值了。
这是他们毕生所愿。
这天下午,众人期待着天幕给大家带来惊喜,但是等到了傍晚,天幕异像并没有出现。
果然下午的天幕异像不是每天都有。
第二天一早,天幕异像在众人的期待中如期而至。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个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六大皇帝系列》。
“六大皇帝系列”六个大字在天幕上挂着。
众人十分欣喜,纷纷猜测这次上榜的会是谁?不会还是唐朝的吧?这就捅了唐朝的窝了,都希望盘点的是本朝的君王。
清朝的君臣们集体松了一口气。
昨天的天幕异像点明批评了乾隆皇帝,他们最担心的就是乾隆皇帝上败家皇帝的盘点。
还好不是。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这期视频来盘点“六大皇帝系列”,闲话不多说,我们进入正题。】
天幕上出现了《沁园春·雪》全诗。
众人看到了作者的名字被“乄”隔开,以及所处的年代,明白了作这首诗的人大概率就是作者菌口中的毛爷爷。
帝制都终结了,也要避讳的吗?
“乄”是中文汉字,合的意思,常写在信件的封口处,一般不会有人给孩子取这个名字。
用符号无法隔开,只能用汉字。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之前盘点了秦始皇、汉武帝和唐太宗,这期视频将要盘点的人物是宋太祖赵匡胤。】
汉武帝刘彻心道:哦豁,绝命毒师的兄长,毒酒可还好喝?
宋太祖赵匡胤十分的欣喜,没有想到自己会上天幕盘点,而且是“六大皇帝系列”的盘点。他大宋接连出了三个败家皇帝,如今他终于给大宋长脸了。
现在让他掰回一局。
宋太宗赵光义十分期待,他大宋接连出了三个败家皇帝,是不是也该接连出两个入选“六大皇帝系列”的?
比如说他,一点不比兄长差。
兄长早亡,侄子德昭也是个短命的,德芳年纪太小。建国之初,朝堂不稳,是他稳住了朝堂局面。
他在保住赵氏江山这方面功绩卓著啊。
“兄终弟及”是多么明智的决定,没有他,大宋早亡了。皇兄应该早点立他当皇太弟的,也就不用问他讨要酒喝了,何苦来哉?
崖山
小皇帝赵昺看到天幕盘点他的直系祖宗,十分的兴奋。
受小皇帝的感染,陆秀夫的脸上也有了笑容。天不亡大宋,他们一定能度过这次难关的。
现在就等着文天祥来与他们会合。
【赵匡胤出身于官宦世家,是后唐天成二年,也就是公元927年出生的。
凡有大人物降世,必然是天降异象。
比如汉高祖刘邦出生前,其母梦见神龙,把刘邦说成是神龙转世;唐太宗李世民出生时有两条龙盘旋,等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男女通用。
史书上说,赵匡胤出生的时候,“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嗯,这是新生儿黄疸。看来编祥瑞的官吏不够用心,建议换个编法。】
天幕下的众人:“……”知道了,看得出作者菌很反感封建迷信,不相信预言也就罢了,连天降祥瑞都不愿意相信。
唐朝的君臣们疑惑不解,什么是后唐?皇帝是他李唐宗室吗?
和后汉的性质是不是一样的?
【先来说说赵匡胤的功绩,是他结束了唐朝灭亡之后的战乱与纷争,和隋文帝统一南北朝的性质一样。】
唐太宗李世民颇感意外,这次进入正题这么快,没有在出生日期上细说。
他都有点不适应了。
不行,他要把他的生辰八字写下来盖上私印妥善保存,还有他弟弟的,也一并写清楚。
后世之人在意这个,他就帮一把。
【我们知道,晋朝之后,国家四分五裂,经历了五胡乱华的南北朝时期,最后由隋文帝统一,结束了战乱。
如果宋朝被踢出了大一统的王朝,那么隋朝也应该踢出去。
严格意义上来说,自东晋开始,到唐高祖时期,都不算是大一统的王朝。因为两汉时期拥有的西域都护府没有拿回来,直到唐太宗时期才回归。
在唐玄宗时期,我们才明确地有了库页岛,清朝割出去之后到现在都没有回归,就不算进去了,反正在隋朝和唐朝前期还有西边的同胞没有回归。
唐朝之后,国家也是四分五裂,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
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看到这里又想揍儿子了。昨天才刚揍过,今天又按耐不住地想揍。
他有预感,这个儿子会上败家皇帝名单。
【五代也就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后唐灭后梁,后晋灭后唐,以此类推,后周取代后汉之后,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了后周,建立了北宋。】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五代的疆域在长江以北的北方,十国的疆域在南方。十国几乎是同时存在的,也就是说南方那么一块地划分成了八九个国家,被北宋灭亡也就不足为奇了。】
随着天幕的解说,天幕上的疆域地图在不断地演变。
唐朝的君臣们:“……”后唐就这么点疆域?这个后唐恐怕不是他们以为的李唐宗室所建。
【为什么说隋朝是大一统的王朝没有争议,而北宋是大一统的王朝有争议呢?作为一个大一统的王朝,隋朝的疆域自西汉以来创历史新低,只比老祖宗秦朝多点。
咳,说老祖宗好像有点不合适。
古代人只要生了女儿,子子孙孙无穷尽也,抄家灭族都不会波及到女儿那支。同姓的五百年前是一家,不同姓的可能一千年两千年三千年前是一家。
《道德经》有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古代就那么点人,繁衍到现代有十四亿之多。可以说古人都是现代人的祖宗,秦始皇除外。
秦始皇的直系后代被胡亥屠了一次,被赵高屠了一次,又被项羽给屠了一次。别说直系了,估计旁系后代都留不下来。
关羽的后代被庞会杀光,但是关羽有嫁出去的女儿,能留下直系后代。
秦始皇连女儿都被杀了。
当然秦朝不止秦始皇一人,说秦朝是老祖宗也没问题。】
秦始皇嬴政此刻深刻意识到了项羽对秦朝的仇恨,掰是掰不回来了,直接杀了吧。
处理了胡亥和赵高,项羽也不该留。
项羽和张良不同,张良辅佐刘邦先进入咸阳,力劝刘邦约法三章,没有伤他大秦宗室,项羽是直接屠城啊。
屠城?项羽绝不能留。
【隋朝在疆域少这方面和北宋有的一拼,但它有一点是北宋比不了的,那就是燕云十六州的归属问题。
隋朝拥有燕云十六州。
在北宋时期,燕云十六州没有拿回来。丢什么都不能丢燕云十六州啊。
这么说吧,燕云十六州包括现今的首都在内,当时叫幽州,所以燕云十六州又被称作幽云十六州。
首都啊,这可是首都啊,怎么能丢?
没有现今的首都的大宋朝,不被承认是大一统王朝。
翻开课本,上面写的是,“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为什么说并立呢,因为现今的首都,当时是在辽国境内,怎么着都得把辽国当成自家人,就像三国的纷争一样,自家人打来打去,没有统一。
如果承认了北宋是统一的王朝,不就是把辽国排除在外,把现今的首都排除在外了吗?
但凡大一统王朝,就没有不包括现今的首都的。
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强调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性,其他的都是作者菌在胡扯,听听就行了,不要相信。】
宋太祖赵匡胤:“……”他大宋的都城又不在幽州……
只有要京兆府、西京、亳州、许昌、建康府等历朝古都在手,他的统一大业就算是完成了,谁曾想后世的首都不在这几个地方啊。
幽州,一个完全预想不到的地方,他咋能预料到后世用历朝古都之外的城市做首都?
而且他也没有放弃燕云十六州。
他接手的后周地盘并没有多大,虽然相比南方的几个小国疆域是挺大的,但是和辽国比不了,只有先统一了南方,增强了本身的实力,才能够向北推进,收复失地。
看样子是大业未成。
【本朝人修前朝的史书,二十四史中有辽史、金史,可见当时的人们就把辽国和金国当成同胞了。
辽史、金史、宋史,都是元朝修的,明朝修元史,可见辽、金、宋、元都是正统。
对历史感兴趣的小伙伴最好还是自己去看史书,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就不会轻易地被带偏,只要不把自己的观念按头强加给别人,逼着别人认同自己的观点就行。
孔融身为当世名士,不讲武德,编造假典故讽刺曹操。“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这话出自孔子的后代,大儒名士之口,曹操相信了,结果孔融说典故是自己编的。
也就是说即便是历史方面的权威人士,引经据典说的头头是道,也不能够盲目地相信。对方即便不是凭空编造史料,也有可能是断章取义,最好是自己一一去查实。】
魏王曹操:嗯,所以他把孔融杀了。
有了杀边让的前车之鉴,对于这种名满天下的名士,不能因为恶意中伤他的理由杀,应该安个冠冕堂皇可以服众的罪名杀。
他忍了孔融许久,但他不是没脾气。
【燕云十六州是后晋“儿皇帝”石敬瑭割让出去的。
为了得到辽国的支持,石敬瑭对当时的辽国皇帝称臣,给辽国皇帝当儿子,再加上送出燕云十六州,得到了辽国出兵相助,灭亡了后唐,建立了后晋。
后晋高祖石敬瑭割地求荣,和宋高宗赵构一个德性。
割地有了,称臣有了,赵构和石敬瑭相比,就差一个当场认爹了。
不过,因为割让燕云十六州骂石敬瑭是千古罪人有点站不住脚,本身他就不是汉族,而是少数民族。
燕云十六州在后晋手里还是在辽国手里没有差别,只能说给全盘接手后周建立北宋的赵匡胤制造了困难。
宋朝没有能力收复燕云十六州,只好逮着石敬瑭骂。
若是石敬瑭没有把燕云十六州送出去,赵匡胤推翻后周之时,也就能够完美的继承燕云十六州了。
有了燕云十六州,说是大一统的王朝,底气也就足了。】
宋太祖赵匡胤想到宋朝三个败家皇帝上榜,又想揍弟弟了,赵匡义生的是什么鬼玩意!
趁他现在还能揍赵匡义,就往死里揍。
【整个五代时期也就是七十余年,宋太祖赵匡胤生在后唐,经历了后唐、后晋、后汉三个朝代,也才二十岁出头,在后周崭露头角,成为后周太祖郭威帐中一员大将,可以说是后周的开国元勋了。】
秦始皇嬴政:“……”这政权更替还真是快,可以想象五代时期乱到了什么地步。
【郭威无子,没有还活着能够继承皇位的儿子,也没有别的宗族兄弟子侄,于是在病逝前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妻子娘家的侄儿柴荣。
这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
历史证明郭威的决定是正确的,继位者柴荣是位明君,将国家治理的很好,为赵匡胤统一南方奠定了基础。
柴荣如果不是英年早逝,不到四十岁就驾崩了,是有可能统一华夏的。】
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有种找到了知音的感觉,不是她特立独行要立侄儿为皇位的继承人,郭威也是这样想的,而且还是立没有血缘关系的侄子。
她亲儿子要恢复李唐江山,而郭威没有血缘关系的侄子继位之后并没有改朝换代,还尊郭威为太祖。
她如果把皇位传给侄子,很可能庙号就是武周太祖了。
这也只是想想。
郭威的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她的江山是人在皇城坐,不废一兵一刃,直接废掉自己儿子和平接手的。
想要铲除忠于李唐的官员很难。
【柴荣驾崩,其年仅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虚岁七岁,周岁只有五岁,登基的时候六岁的生日还没有到。
结果这皇位就被赵匡胤给篡夺了。
赵匡胤历经后周太祖郭威和后周世宗柴荣两朝,战功卓著。柴宗训继位后也是仰仗赵匡胤对外作战。后周收到战报,契丹入侵,于是派赵匡胤领兵对抗,结果赵匡胤出了皇城就来了个回马枪,在陈桥皇袍加身成为皇帝,率军杀回开封,也就是当时后周的都城。
赵匡胤兵变能够成功,主要还是当时辅政的丞相没用。
历史上幼主登基的比比皆是,辅政大臣和丞相的选择,关系到小皇帝能不能够坐稳朝堂。
并不是皇帝小,国家就完蛋了。
赵匡胤的母亲十分的忧虑,后周这块土地似乎是块大凶之地,凡是在这建立政权的,很快就会被推翻。她担心北宋重蹈后周的覆辙,就想着兄终弟及,都是自家人,总比外人改朝换代强。】
宋太祖赵匡胤:“……”让赵匡义继位,还不如由着外人改朝换代呢,至少不会有三个败家皇帝上天幕丢人。
史书上只会记载北宋的皇帝多么的英明神武。
第106章
【秦始皇时期,丞相李斯和扶苏的关系,不如扶苏和蒙氏兄弟的关系好,所以受赵高挑唆,选择了站位胡亥,直接更换了秦始皇中意的皇位继承人。
他怎么就不想想,他和胡亥的关系,有胡亥和赵高的关系好吗?
胡亥也早就到了亲政的年龄。】
【昭烈帝刘备夷陵战败,临终前托孤诸葛亮,愣是守住了蜀汉江山,阿斗顺利地坐稳皇位,长大成人。
柴荣败在托孤丞相没有选好,败在早亡。燕云十六州,他已经收回了两个州,本来有机会全部收复的,可惜了。】
秦始皇嬴政深有感触,选好丞相确实是至关重要,想到这里他看了一眼萧何,无比舒心。
被赶鸭子上架的萧何:瑟瑟发抖.gif
这种身担重任,但怕自己才学不足有负众望的紧张感谁懂啊?他只能加倍努力,以报陛下和太子的知遇之恩。
身处百越之地搞基层农村建设的李斯,听到这里悔不当初。
连胡亥这个始皇帝的亲儿子都被始皇帝大义灭亲了,他能活着,应该是得益于他为民请命,被胡亥下狱,死状凄惨。
就是不知道他今后的命运如何?
被天幕提到的蒙毅点头,在陛下诸多公子中,他们兄弟确实更看中太子殿下。
扶苏看向张良,担忧地说道:“先生放心,待您入了咸阳,陛下肯定会拜您为丞相,与萧何、冯去疾、蒙毅等同。”
他大秦可以效仿唐朝,同时存在多个丞相。
张良微笑,倒是不担心这个,费尽心机地将他从下邳请出来,总不会是让他吃白饭的。
况且,他对功名利禄也并不看重。
既然陛下和太子在以往的天幕盘点中知道他是淡泊名利的性子,那他就可以放开手脚地去干了。
成不了韩国的相国,那他就成为秦国的相国。
汉昭烈帝刘备感激地看向诸葛亮,感叹丞相辛苦了。为了不让丞相那么辛苦,他还是另选个儿子登基吧。
或者,直接传位丞相?
丞相对兴复汉室的执念比他这个祖上是皇族的人还要深,没什么不放心的。
只要像柴荣那样不改国号就行。
待到比他小二十岁的丞相完成他未尽的事业,届时他的庙号就能是世祖,而诸葛亮的庙号是太宗,都是大汉的皇帝,将汉朝发扬光大。
他应该像郭威学习。
洪武大帝朱元璋点头,所以他废除了丞相制度,加强皇权。
所以即便是幼童即位,也不怕丞相权势过大,像李斯、史弥远那样篡改遗诏行废立皇帝之举,甚至如赵匡胤这般直接谋朝篡位。
他也是读过书的,知道丞相制度的弊端。
【赵匡胤登上皇位的第一年,就给弟弟赵匡义改名赵光义。
赵光义当皇帝之后的第二年,改名赵炅。
炅这个字有点生僻,感觉还是赵光义更为人们熟知一些。】
唐太宗李世民:“……”大意了,还以为这次会有所不同,结果不在出生日期上纠结,纠结起了名字。
宋太宗赵光义有话要说:可不得把名字改得生僻一些,不然让百姓如何避讳?
【当时南方有八九个国家,十国里的北汉是在北边,不在南方。赵匡胤刚当上皇帝,就写信通知当时在十国里疆域最大的南唐。
当时南唐的君主还不是“词帝”李煜,而是李煜的父亲。
南唐和吴越派遣使者来贺喜。
北方这么一小块土地,政权变换太频繁了,南唐主和吴越王见那块土地又双叒叕易了主,估计是喜闻乐见的,只是他们做梦都不会想到,这一回和以往不一样,赵匡胤建立的宋朝会统一南方。】
天幕上出现了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全诗。
“词”出现于南朝,南朝之前的人们没有见过这种体裁的诗,在看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时,也忍不住赞赏,不愧是词帝。
宋太祖赵匡胤喜滋滋地听着。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都被誉为千古一帝,他等着天幕说出来。
【柴宗训登上皇位的时候还只是一个幼童,北汉和辽国欺后周的君主年幼,以为有机可乘,引兵入侵,在看到赵匡胤皇袍加身迅速地改朝换代之后,自己退兵了。
据说当时割据湖南的势力头头挂了,虚岁年仅十一岁的幼子继承父业,于是手下就反叛了,被赵匡胤抓住机会一锅端了。
没有一个或几个靠得住的人镇着,小孩子继位没人买账。
辅政的大臣一定要选好。】
天幕虽然说的是五代时期的事情,显示的却是东汉那一个个小皇帝继位时的情景。
【宋太祖赵匡胤的统一方针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然而在他统一南方之后离奇死亡,十国中最后一国,处于北方的北汉是赵光义消灭的。】
天幕上出现了“烛影斧声”的场面,仿佛是在看皮影戏一般,看不真切。
宋太祖赵·离奇死亡·匡胤:“!”
宋太宗赵光义听到天幕夸他,喜滋滋的,他消灭了北汉,居功至伟啊。至于“烛影斧声”什么的,有证据吗?天幕也没有直接显现出来人是他毒死的。
他一点都不担心。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以及宋太宗消灭十国中最后一国北汉,出自十八年前的高一历史课本。
作者菌怀疑赵匡胤只想统一江南,根本就没有再往北打的意思。“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现在的历史课本似乎已经看不到这句话了。】
【赵匡胤当上皇帝的第二年,就解除了石守信等将领的兵权。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似乎没有什么不对,但是他解除部将兵权的时间太早了。
他只是当上了皇帝,并未统一全国,还有用得上武将的地方,但是只想着自己坐稳皇位,解除武将的兵权,以减少对皇权的威胁。
相传在赵匡胤在公元969年,南唐、南汉、吴越、北汉等国尚未灭亡之际,第二次杯酒释兵权。
这怎么看怎么都不像是,想要完成统一大业的君主能够做出来的事情。】
【赵匡胤第一次杯酒释兵权是可以肯定的,虽然他到底有没有宴请将领值得怀疑,但是解除了石守信等将领的兵权出自《宋史》。
至于第二次杯酒释兵权存疑。
相传赵匡胤想要用金钱从辽国手中赎回燕云十六州,先用钱赎,行不通再和辽国开战打回来。
这一点也同样存疑,因为是出自《石林燕语》。】
宋太祖赵匡胤听到这里整个人都蒙了,这真的是六大皇帝盘点,而不是十大败家皇帝盘点?
他哪里不想统一南北了?
他也多次对北汉作战,只是辽国出兵援助北汉,致使他没有成功而已。看的出这个作者菌对他解除将领兵权的行为不认同了。
天幕所言似乎也有道理。
赵匡胤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操之过急了一些,晚一时半刻改革军制真的就坐不稳江山了吗?
宋太宗赵光义颇为赞同,那可不?
北汉可是他打下来的,他也积极准备夺回燕云十六州,只是没有打下来而已,比兄长直接不打要强。
还没来得及打就挂了,可不就是直接不打?
【宋太祖赵匡胤改革军制,改革的方向是为了削弱军权。好比唐肃宗李亨,时刻担心自己的皇位坐不稳。在削弱军权的同时,赵匡胤还削弱宰相的权力。
赵匡胤的一系列改革,重点在于加强皇权。】
天幕上以图解的方式展现出了赵匡胤改革之后的军制,以及丞相的地位和权力。
【世界经济强国大宋又被称为弱宋,是从重文轻武开始的。
赵匡胤视掌握兵权的将领如洪水猛兽,却增加了科举录取的人数,将殿试作为最后一场考试,由皇帝直接录取,也就是说所有录取的人都是天子门生,实行糊名法,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科举的公平性。】
宋太祖赵·面无表情·匡胤:他已经不抱希望能听到天幕夸他是千古一帝了。
宋朝以前的君臣们觉得赵匡胤在科举这方面的改革还是很不错的,有可取之处。增加科举的录取人数,所有高中的都是天子门生,这一招真的太妙了,有效地抑制了世家。
这一招也就只有隋唐的君臣能够套用。
没有纸张的秦朝,有纸张但纸质差又贵的要死的汉朝以及被世家掌控的魏晋都羡慕极了,什么时候能盘点一下后世的科技?
把他们的生产力带上去啊,不然后世的一些好的政策他们都无法学习。
【据说宋太祖赵匡胤崇尚节俭,墓葬不像古代其他皇帝那样奢华,而是十分的简陋,导致频频遭到盗墓贼的光顾,已经是盗无可盗了。
赵匡胤对自己的身后事不看重,但是对前人的墓十分看中。
他命人修缮了秦始皇陵以及汉朝至唐朝一些被曾经盗墓贼光顾的陵墓。
我们现在弄不清楚秦始皇陵地宫是没有盗墓贼进去过,还是已经被盗墓贼搬空了,在宋朝重新修缮过仿佛没有被盗过一样。】
秦始皇嬴政:???
他耗费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建造的奢华陵墓,被后世的人盗得渣都不剩?先前他只看到了兵马俑,还以为盗墓贼没有进入过地宫。
众位皇帝们:“……”所以他们修建陵墓是为的什么?给盗墓贼敛财吗?
【本期视频盘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哟。】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粉红色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关注、投币。
第107章
这天下午,在众人的期待之下,天幕终于再次给大家带来了惊喜。
和往常一样的时间,天幕异像再度出现。“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午后时分,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个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六大才女系列》。
众人纷纷猜测这次上榜的会是谁?
才女啊,宋朝的君臣们想到了之前被天幕提到的李清照,希望李清照能够上榜。
各朝也都希望本朝的才女上榜。
【哈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视频开始前先感谢各位观众,上期视频点赞和投币都超出了预期,作者菌非常开心。
这期视频,我们接着盘点古代的才女。】
天幕上出现了老三国的片头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是明朝的才子杨慎所作的词。
罗贯中是《三国演义》的作者,杨慎在罗贯中逝世八十多年之后才出生。这首词出现在《三国演义》里并不奇怪,因为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国演义》的版本,是明末清初的毛宗岗替换了诗文之后的版本。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猜出了这期视频将要盘点的才女是谁,那就是三国时期最出名的才女——蔡文姬。
其实放出某个游戏中蔡文姬的形象,大家一眼就能认出来。但是作者菌不喜欢打那个游戏,就不放图了。】
罗贯中心里一咯噔,所以他写的原稿呢?失传了吗?
罗贯中只做过农民起义军首领张士诚的幕僚,在弃张士诚而去之后就专心著书了,按理说是无法在宫殿外的天幕上看到异像的。
在天幕第一次提及他时,他作为特邀嘉宾,有幸看到了天幕异像。
之后,罗贯中就守着看了。
【严格来说,三国时期是从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开始,到公元280年西晋灭亡东吴结束。但是自公元184年,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开始时,就认为是三国的开端了。
好比公元1840年,帝制还未终结,就已经是近代史的开端。】
【甄姬有才,最有名的是颜值而非才华;黄月英有才,对她的印象是能工巧匠而非文人;蔡文姬的才华,可以说是三国顶流那一批了,在文学、音律、书法等方面极为擅长。】
天幕上出现了蔡文姬弹琴时的画面。
【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这个“昭姬”在历朝历代的文献中只有一处记载,很可能是抄录错误。
《后汉书》中记载了蔡文姬写的两首诗,因为是记录在《后汉书》这种正史当中,所以保存了下来。
《隋书·志·卷三十·经籍四》中记载:“后汉董祀妻《蔡文姬集》一卷……”
就是不知道《蔡文姬集》是隋朝失传的,还是现代失传的。反正现在是看不到了,不知道古墓中有没有?】
天幕上出现了蔡文姬写的两首悲愤诗。
但是这两首诗在天幕停留的时间过短,即便是过目不忘的人也来不及看完。
天幕下的众人:“……”还想着掘墓呢?
不过将珍宝带入坟墓,确实是能够将珍宝很好地保存,不会因为战乱和某些人为的因素遭到毁坏,比如那个弘历。
只要防着盗墓贼就行了。
众人又想到,埋在地下,不一定就要放进墓里陪葬,可以增设疑冢,除必要的陪葬品外,其他的珍宝就埋进疑冢里,等到千百年后,后人有能力进行保护性地发掘,再重见天日。
到时,这些文物一定会被珍惜的。
秦始皇嬴政想到他在皇宫里备份的书籍未来都被项羽一把火给烧了,想着应该再抄录一份,埋进疑冢里,等待后世的挖掘,总比永远消失了要好。
其他朝代的君臣有着同样的想法。
一些书籍、字画、珍宝的失传,源于后人的不重视,不懂其中的价值。
名人字画真迹被目不识丁的拿来当柴烧,应该埋进疑冢里;古籍孤本被不识货的人拿来垫东西,不如埋进疑冢里;能埋的都埋进疑冢里,外面的烧了毁了遗失了没有关系,疑冢里都有备份,而且是真品。
真品应该留给懂得珍惜的人。
可是这样一来,疑冢的防盗措施就应该做到位,没有领先数千年的文明休想盗掘。
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坚定了将所有收藏品带入陵寝的信念,不能让逆子给嚯嚯了。
当然,他重新再培养一个继承人更为保险,只是有点难。
弘历幼年时就被称作好圣孙,他也因为阿玛的原因,对这个儿子格外的看重,如今要换个人培养,似乎有点晚了。
希望天幕多透露出一点后来之事,尽量规避。再看看,如果实在是避免不了,还是废了吧。
【相传蔡文姬还作了《胡笳十八拍》,一种用胡笳演奏的乐曲,应该作词和作曲都是蔡文姬一人完成的。
明朝的文学家陆时雍评价:“蔡文姬才气英英。读《胡笳吟》……”这个《胡笳吟》应该就是指《胡笳十八拍》。
这个没有收录在《后汉书》中,存在争议,可能是后人的借名之作,也可能是收录在了已经失传了的《蔡文姬集》里面。】
天幕上出现了《胡笳十八拍》的词。
【遗憾的是,蔡文姬被载入史册,不是因为她的才情,而是因为她救下了自己犯了死罪的丈夫。
不是替夫叫屈,为夫伸冤,而是仗着自己的父亲和当时的统治者曹操有交情,让曹操徇私枉法,放过她的丈夫。】
魏王曹·徇私枉法·操:“……”
天寒地冻的,故交之女可怜兮兮来替她丈夫求情,他能不答应吗?在坐的如果只是公卿名士也就罢了,都是自己人,可是还有远道而来的使者,这种外人在场。
若是不答应,别人怎么看?
当然,主要的还是蔡文姬家中有许多的典籍,有求于蔡文姬。
求人办事不得给点好处?
【蔡文姬先是嫁给了卫仲道,结果卫仲道早亡,于是蔡文姬就回了娘家。
兴平中,也就是公元195年,蔡文姬被胡人骑兵抓走了,藏在了南匈奴左贤王那里,在那里生活了十二年,还生下了两个孩子。
兴平这个年号总共也就只有两年,蔡文姬在公元195年被抓走,十二年之后,也就是公元207年,曹操统一北方的时候,被曹操从匈奴赎回来了。
《后汉书》上记载,曹操与蔡邕关系好,“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
这个金璧是指黄金和上等美玉,还有一层意思是镀金的饰品。如果只是镀金的饰品,那就不值什么钱。】
【蔡邕的外孙羊祜是在曹操去世之后一年,也就是公元221年出生的,也就是说,曹操将蔡文姬从匈奴赎回来的时候,蔡文姬的妹妹还在世。
肯定是妹妹啊,不然都绝经了没法生孩子。公元221年,蔡文姬少说都有四十多岁了。
曹操用蔡邕没有继承人的理由把蔡文姬赎回来有点站不住脚,蔡邕的另一个女儿还好端端地活着呢,而且嫁的是中原的太守。
介于是古代背景,曹操说蔡邕无嗣,可能是在说蔡邕没有儿子。
所以,才要赎回蔡邕的女儿,一个都不能流落在外,才怪。曹操赎回蔡文姬,很大可能是知道蔡文姬的才名,奔着蔡文姬的家中藏书去的。
曹操在放了蔡文姬的丈夫之后,就问蔡文姬要蔡邕家藏的典籍。
蔡文姬将记得的四百余篇默写下来,交给了曹操。曹操赎蔡文姬的钱还真没白花。】
被说中心思的曹操:“……”
【晋朝时期,羊祜因为攻打吴国有功,司马炎要给羊祜加官进爵。羊祜不受,请求将这份赏赐给舅子蔡袭。
舅子,可以说成是小舅子,也可以是舅舅的儿子。
蔡邕是公元192年去世的,这个小舅子如果是蔡邕的遗腹子,到羊祜推辞司马炎的赏赐的时候,得有八十五岁往上了,不太可能。
曹操明确地说了蔡邕无嗣。
这个蔡袭,很可能是羊祜堂舅的儿子,这个堂舅被过继给了蔡邕当儿子,而且是在曹操赎回蔡文姬之后才过继的。】
【“朋友的女儿不可妻,儿子的妻子不可妻。”在这方面,有人.妻猎手之称的曹操,底线比唐朝的皇帝们高。
蔡文姬被曹操赎回来之后,没有被曹操纳为妾室,而是另嫁了一个夫君。
这个夫君就是犯下死罪,被蔡文姬救回来的人。】
秦始皇位面
蒙毅鬼鬼祟祟地看了一眼项伯乘坐的马车,而后悄声对扶苏说道:“殿下,项伯可是犯了死罪,我们保下他算不算是徇私枉法啊?”
扶苏没忍住拍了下蒙毅的脑袋,言道:“瞎说什么大实话。”
项伯是楚国将门贵族,辈分摆在那里,是项羽的叔父,留着项伯的命,对稳定旧楚国的反抗势力有很大的作用,但是不能重用。项伯这人重义气,鸿门宴时不顾大局和敌对方的张良通气。
因为项伯重义气,所以可以拉拢,同样因为项伯重义气,所以不能重用。
张良一想也是,虽然没有直接赦免项伯的罪,但这戴罪立功的机会也不是什么人都有的,多少还是靠了点关系。
他也忍不住往乘坐的马车瞄了一眼。
午后阳光正好,项伯独自坐在马车里昏昏欲睡,全然没有察觉蒙毅和张良投过来的目光。
待在马车里休息多舒适啊。
唐太宗李世民:“……”雉奴开了个好头,拉低了唐朝皇帝的整体素质。
看来得抓一抓伦理问题了。
【唐朝诗人韩愈在诗中写道:“中郎有女能传业。”指的就是蔡文姬。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当世名士,精通文学、书法、音律。
蔡文姬仿佛是蔡邕的翻版,同样精通文学、书法、音律。
文学方面,蔡邕和曹操是忘年之交,有传言他是曹操的老师,当然这个只是传言,当不得真,但是文采方面没的说,才会有这种传言;书法方面,据说他的书法技艺传给了蔡文姬,蔡文姬传给了钟繇。
曹操的诗入选了课本,钟繇是“楷书鼻祖”。
蔡文姬的真迹,亲笔默写的那些典籍,如果能够流传下来,应该不输于历史上的书法家。】
【本期视频盘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哟。】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粉红色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关注、投币。
第108章
第二天清晨,天幕异像如期而至。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快到点时,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个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六大诗人系列》。
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天幕盘点准时出现。
扶苏感慨万千,想到天幕盘点第一位诗人曹植之时,他还在去往下邳求贤的路上,忧虑不知道能不能顺利地请出张良。如今,他已经和张良共进了早餐,就等着看完天幕盘点之后再次出发赶回咸阳。
宋朝的皇帝们最为期待。
上期视频盘点了唐朝的“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这回该轮到他们大宋的苏轼了吧?诗人盘点明确说了是按朝代顺序来的,怎么着也该轮到大宋了。
天幕可是早就预知了苏轼入选“六大诗人系列”。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这期视频,作者菌接着来盘点“六大诗人系列”,闲话不多说,我们进入正题。】
天幕出现了“唐宋散文八大家”七个字。接着,出现了这八大家的名字。
唐朝:韩愈、柳宗元;
宋朝: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宋朝之前的君臣们注意到了宋朝有三个姓苏的上榜,十分显眼,猜测这三人的关系。不过很显然,这期视频盘点的是早就预告了的苏轼。
王安石有点期待,不知道天幕会如何盘点苏轼?
【汉末三国时期,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都是大文豪,并称“三曹”,北宋时期,苏洵、苏轼、苏澈三父子都是大文豪,并称“三苏”。
在文学方面,“三曹”中最亮眼的那位是曹植,“三苏”中最出众的那位是苏轼。
这期视频主要盘点的人物是苏轼,和之前简单地介绍了一下“三曹”一样,这次先简要地介绍一下“三苏”。】
天幕上出现了苏洵的作品《六国论》全文。
秦始皇嬴·暴秦·政:“……”他秦朝在后世的风评得有多低啊?
嬴政不由得反思。
蒙毅:“……”天幕显示这篇《六国论》,不是在刺激张良吗?
哪壶不开提哪壶。
这样想着,忍不住看了看旁边两位,殿下光顾着看眼前的屏幕,张良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
蒙毅:“……”合着就他一个人担心。
扶苏并不像蒙毅那样患得患失,担心张良会反悔,而是想着天幕预警之后陛下已经做出了改变,暴秦将不会再是后世对秦朝的称呼。
未来可期!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宋朝之前的人们看这最后一句,产生了疑惑:北宋老早就开始割地了?还是说苏洵预见了北宋末年的割地求和,最后被金国灭亡的事情?
宋朝之后的人想到了花钱买和平的“澶渊之盟”。
北宋割地是在末年的事,在苏洵生活的年代,也就是“澶渊之盟”能被拿来说事,给他国进贡并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
自汉朝将匈奴打服以来,作为天.朝上国,一直都是享受他国进贡的。
【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也就是公元1009年,卒于宋英宗治平三年,也就是公元1066年,享年五十八岁。
苏洵的寿命不长,但他的前二十四年都在玩。
别人家的孩子骆宾王七岁作《咏鹅》诗,苏洵八岁才开始启蒙,仅仅只是启蒙,而后就不读书了。他爹也不管,因为他爹比他更爱玩。
反正家里不缺钱花,只要不沾上黄、赌,随便怎么玩。
苏洵就这样一直玩到了虚岁二十五岁才开始读书,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读书,六七年后学有所成,开始抓儿子们的学业,教苏轼和苏辙读书。
苏轼和苏辙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都高中了。
有苏轼和苏辙这两个活招牌,苏洵如果开辅导班,学生肯定会有很多,写本“科考宝典”一定非常畅销。
可以,但是没必要。
苏洵的祖上是从商的,不缺钱,家风是钱财不求多,太多了就救济族人和穷人,散出去一些。苏洵学有所成之后,名气已经被自身的才华打响了,不求利也不求名。】
天幕下的众人羡慕了,苏洵有个好爹。
虽然理智上孩子疯玩肯定是要说教的,但是当他们是孩子的时候,想的就是怎么玩的开心。
苏洵这爹当的,过于开明了。
唐太宗李世民想着,是时候取消商人之子不能科举的规定了。虽说无商不奸,但也有像苏洵的祖上这种良善的商人。什么叫做钱财不求多,分明是心善,见不得百姓受苦。
宋仁宗赵祯觉得应该给苏洵在国子监安排个官职,说不定能培育出更多的人才。
苏洵应该是想当官的。
【有关苏洵的还有则小故事,有故事性、教育性但缺乏真实性,应该是现代人写的。说是苏洵开始发愤读书之后,学习太认真,一边学习一边吃粽子的时候,本来要蘸糖吃,结果蘸成了墨水。
听到这里是不是很熟悉?
类似的事例还有我们小学的时候学的课文,陈毅看书的时候,饼蘸墨水吃。】
魏王曹操:“……”
这让他想到了天幕之前提过的,他会见外族使者时找人代替他,自己立在一边……这个事例被后世的编剧套用在了众多的历史人物身上。
【苏洵学有所成之后,文章得到了翰林学士欧阳修的推崇,从此名声大噪。】
【欧阳修出生于宋真宗景德四年,也就是公元1007年,只比苏洵年长两岁。但是欧阳修二十四岁高中,入朝为官。
这就是从小读书的重要性。
苏洵有天赋,但是年少时不努力读书,年纪大了之后,同龄人都当上高官了。】
天幕下的众人十分认同。
观苏洵的《六国论》,“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这句写的很好,批判当下的人不吸取前人的教训,但是苏洵自己都没有做到。
读书人想必读过汉朝的乐府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苏洵年少时如果努力学习,名气肯定更大。当然,浪子回头金不换,只要想学,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只是越早越好。
【苏洵的幼子苏辙出生于宋仁宗宝元二年,也就是公元1039年,比他的兄长苏轼小两岁。苏辙虚岁十九岁的时候和苏轼同一年参加科举,和苏轼同时高中。
苏辙这个高中还是比较坎坷的。
他在策问考试的时候不知道在想什么,言辞激烈,直言不讳,考完就觉得自己一定会落榜。
这到底是想中还是不想中呢?
这得归咎于宋仁宗赵祯,科举取士的时候就透露了要招敢于直言不讳的人才,苏辙听了,也是这样做的,照着这个思路写出来答卷。
写完一看,不行,过于直言不讳了。】
【苏辙的考官之一是司马光,就是小时候机智勇敢砸缸救小伙伴的那位,将苏辙的考卷列为三等。苏辙话糙里不糙,答卷虽然立意有点剑走偏锋,但是写的确实不错。
司马光的好友兼同僚范镇反对,觉得不该给这么高的成绩。当时的丞相胡宿也是考官之一,坚持要让嘴里没有好话的苏辙落榜。
这事就传到了皇帝宋仁宗赵祯的耳中。
宋仁宗赵祯不同意让苏辙落榜,当初说好的要招敢于直言的人才,这个不就是?苏辙如果落榜了,他这个皇帝就成了笑话。
因为皇帝的一句话,原本要被丞相打下去的苏辙高中了,进入了官途。】
宋朝之前的人这时终于知道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了,为什么会被贴上砸缸的标签,原来是为了救人啊。
司马·砸缸·光:“……”砸缸这事过不去了是吧?不过很有可能不说砸缸,后世之人都不知道他是谁,对他的印象就只有砸缸。
这么一想,更悲催了。
【说起苏辙,网传他当官的目的就是为了捞哥哥苏轼,人们对他的印象就是大冤种弟弟,一直在捞哥哥,不是在捞哥哥就是在捞哥哥的路上,为了捞哥哥都做到丞相了,就差当皇帝了。
咋说呢,这只是个调侃,给历史人物的事迹增添一点乐趣。
这样的说辞是在uc上班的必备技能。】
当官的目的就是为了捞哥哥,这太让人感动了,为了捞哥哥不断地往上爬,谁看了不动容呢?
天幕下的众人想了想,也觉得有这种弟弟真不错。
【说到捞哥哥,苏辙捞了,但是没有捞成功,而且是一直捞一直都没有成功,当到了副丞相也是很励志了,但是还是没有捞成功。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天幕下的众人震惊了,这苏轼是有多能作死啊?有个当副丞相的亲弟弟,都救不了他?
有点期待接下来天幕对苏轼的盘点了。
宋神宗赵顼“噗”的一声,没忍住笑出声,这话说的太好笑了哈哈哈哈。
作为当事人的他,也忍不住想笑。
要不,就让苏辙成功一次吧,怪可怜的。他没意见,就怕朝臣们反对。这关系到新旧党派之争,他也不好因为一时的心软改变主意。真这么做了,将支持他的朝臣置于何地啊?
苏轼:“……”
苏辙:“……”
王安石感叹:关键时刻还得靠他这个政敌来捞啊。咳咳,苏轼确实是挺难捞的,不光苏辙,他单独一个人也捞不起来。
【笑了吗?这就是uc的功力,苏辙其实只捞了一次苏轼,就是“乌台诗案”这一次,就这一次还失败了。
苏辙捞哥哥没有成功,有人成功了。
据说唐朝的时候,王维在安史之乱时被叛贼抓住了,就是和杜甫一起蹲大狱的那位“诗佛”,后来因为名气太大,被安禄山特殊照顾,接到洛阳单独关押的那位王维,在经历了一系列反抗之后,不得以当了安禄山的官员,也就是伪官。
在安史之乱被平定之后,朝廷开始清理伪官。
这些伪官基本上都难逃一死,只有王维好好的活着,只是官职降级了而已。因为他有个好弟弟,愿意削官为民,捞哥哥一把。
朝廷准许了。
后来王维同样请求削官为民,换取弟弟回来当京官。
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不知道,但是这才是捞哥哥成功,兄弟情深的典范,就是没有uc模式的宣传。】
天幕下的众人疑惑不解,什么是uc模式?
但是天幕并没有要向众人解答什么是uc模式的意思,正如他们所猜测的那样,作者菌并不知道他或者是她发布的视频是面向历朝历代的君臣的。
将来开放了评论区,他们要不要告诉作者菌呢?
宋神宗赵顼:“……”“一直捞一直都没有成功”他居然当真了,他这个当事人居然当真了,还以为是未来会发生的事情呢。
原来这就是uc模式啊。
【宋神宗元丰二年,也就是公元1079年,“乌台诗案”发生,苏辙捞哥哥不成被牵连,遭贬。之后被贬,则是因为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苏轼没有什么关系。
要说有关系,也有那么一点。
宋哲宗元祐六年,苏辙官至尚书右丞,也就是副丞相,因为苏轼乞求外任,他希望和苏轼同备从官,但是不被允许。
朝廷同意了苏轼的请求,没有同意苏辙。
只捞了一次还没有捞成功,后面一次的愿望也没有成功。只有这两处,还真说不上是一直捞哥哥,但这兄弟情还是挺深的。】
宋仁宗:“……”好家伙,又是宋仁宗,又是宋神宗宋哲宗的,这兄弟俩已知已经历经三朝了。
三朝啊,但凡有一朝的皇帝知道珍惜呢?
【在文学方面,“三曹”当中,曹丕是三人中垫底的那个。虽然他的文学成就不俗,但是不妨碍他在“三曹”中是垫底。“三苏”当中,苏辙是三人中垫底的那个。】
曹丕暗道:难怪天幕没有放出苏辙的代表作,就像之前天幕放出了父亲和曹植的诗作,没有放出他的作品一样。
他在文学方面比不上曹植,但是在政治方面远超曹植。
【在政治方面,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的政治观念是一致的,那就是以民为本,不管是新党还是旧党,哪项政策有利于民,他们就支持。
这就造成,兄弟二人哪边都不讨好。
苏轼诗写的好,一有看不惯的人或物就作诗批判,名气越大被贬得越偏。
苏辙则是比较内敛,年轻时科举差点落榜之后就不那么的激进了,但是问到他头上,他也会毫不留情地指出弊端。就比如王安石问他“青苗法”怎么样,他将“青苗法”实施起来会出现的问题都考虑周全了。
王安石再怎么想变法,听了苏辙说的弊端之后也压了下来。】
王安石点头,相比苏轼,他更愿意和苏辙相处,至少不会作诗骂他。咳咳,很可能是知道对诗赢不了他。
朝野上下,对这兄弟二人,还是夸赞苏辙的多些。
【苏轼出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也就是1037年,号东坡居士,又叫苏东坡。他发明的美食吃法,几乎都是以“东坡”二字开头来命名的。】
天幕上出现了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豆腐等十数道美食。每道美食旁边都标注了菜名,给宋朝之前的君臣们看糊涂了,不经发出疑问,苏东坡是个厨子?
倒也没有士人不能下厨的说法。
孟子所说的“君子远庖厨”,是指进了厨房,听到了食材的惨叫,就不敢吃肉了。
他们只是觉得苏轼的副业太牛了。
【苏轼因为他的政治立场,一路被贬,贬到哪里就吃到哪里就地取材,为那里的百姓谋福祉。】
第109章
宋英宗赵曙十分看好苏轼,而他的不肖子孙却将苏轼一贬再贬,实在是太过分了。
他得留下遗嘱,要重用苏轼。
当然了,立遗嘱也只是求个心安。刘备临终前还说马谡不可大用呢,说了也是白说的。
【说到苏轼的政治立场,这就得提一嘴得国不正的赵匡胤了,自己是皇袍加身当的皇帝,担心部下有样学样自己皇位不稳,以至于重文轻武,在宋朝将不识兵,兵不识将。
到了近一百年后,苏轼生活的年代,宋朝积贫积弱的情况已经十分严重了,当时的丞相王安石要改革要变法,苏轼反对。
前面提到,苏轼的出发点是以民为本,而王安石的改革富国强兵,但是让百姓生活的更加困苦,势必不被苏轼赞同。
王安石不满苏轼总是和他作对。
其实苏轼并不是反对王安石改革,只是觉得没必要,一针见血地指出上位者没有识人之明,再怎么改革也是徒劳。
颇为讽刺的是,王安石改革富国强兵富的是国库,有一部分变法使百姓深受其害;至于强兵,前面提到,宋徽宗、宋钦宗明明有击退金军的实力,却还是拱手而降,不是议和就是在议和的路上,幻想着金兵拿钱拿地走人。
这强兵也强了个寂寞。
哪怕换个阿斗坐上宋徽宗的位置,都不至于亡国。】
后主刘禅认真思考了一下,邓艾来犯时,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相父的儿子身上,把人往死里用。
如果自己是宋徽宗,会把能够守住京师的李纲往死里用。
李纲未死,决不投降。
有李纲在,能守住京师一次就能守住第二次,何至于被金兵掳走?
归根结底,还是宋朝的皇帝对武将的态度过于畸形,时刻担心武将会谋反,哪怕是危急时刻,也要把能够守住京师的忠臣名将贬的远远的。
国难当头,居然这么不当回事。
宋朝没有亡于武将造反,而是亡于外患,不知道赵匡胤作何感想?想完,他突然意识到天幕在这种情况提到他好像不怀好意。
刘禅:“……”他风评得有多差?
宋太祖赵匡胤有感而发:“天凉了,要换张大的卧榻了。”
朝臣们面面相觑,这话啥意思啊?
很快他们就知道了,赵匡胤要攻打辽国。以前卧榻之侧是南唐,现在南唐灭亡了,卧榻之侧就是辽国了。
把外患都扫除了,再杯酒释兵权也不迟,前提是他能活到那时候。
看来注重养生十分重要。
在赵匡胤的字典里就没有战败这两个字。想当年柴荣在世的时候,北伐辽国就曾收复了部分失地,而他是柴荣的心腹大将。
当初不选择攻打辽国不是因为打不赢,而是南方尚未平定,要先平定南方。
也不知道赵光义是干什么吃的?居然不打辽国。
不会是打不过吧?不会吧?
【宋神宗赵顼对改革变法十分的狂热,就连对西夏用兵,占领城池之后的防御工作也要用改革派的文臣。如果用的是武将种谔,也许在神宗朝就把西夏给灭亡了。
赵顼的这种错误的人员任命,辜负了王安石强兵的变法,也印证了苏轼的观点。
上位者不行,改革有什么用?
王安石富国强兵,富国有争议,强兵却是实打实的,可惜碰上了宋朝的皇帝,在重文轻武的大背景下是强了个寂寞啊。
宋朝的皇帝对得起王安石吗?】
宋神宗赵顼不由得反思,王安石的变法遭到了朝堂半数官员的反对,甚至民间也颇有怨言。他以为是王安石不行,原来却是他自己的原因吗?
好家伙,苏轼居然说他不行!
苏轼:“……”不不,这种得罪皇帝的话他可没有直接说出来。他没有像苏辙那样直接在策论里抨击皇帝,也没有直接说皇帝和官员不行,只是说假如皇帝是明君且官员有能力会如何,专往好的方面说。
天幕坑他!
【《宋史》记载,王安石想改科举取士之法,将以前的以诗词歌赋为主改为以经义和策论为主。苏轼向皇帝进言:国君和国相有识人之明,科举制度不改,能够选拔出的人才也是足够的;国君和国相没有识人之明,改科举制度也是徒劳,人才还是不足。】
【说到科举,现代的中考高考已经没有了诗词歌赋这一科,不用考作诗,只要会背就行。这就导致看到夕阳西下的美景,现代人只会“卧槽”,或者是背上几句古人的诗句,再作不出像样的诗句了。
想让现代人学会作诗,得先把诗赋列入考试大纲,但是代价太大了。
王勃能够作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千古名句,背后是无数悻悻学子陪跑。
为个别有天赋的诗人,让所有学生陪跑,代价过于沉重。
诗人不比科研工作者对国家的贡献来的大,浪费所有学生的时间培养出一个能写出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相媲美的诗句的诗人,还不如简简单单的一句“卧槽”来的实在。】
【至于会背古人的诗,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吗?是自己的东西吗?
现代编剧作不出诗句,把古人的对子、诗词都给抄烂了,张冠李戴给剧中的角色用。这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十分常见,观众也不知道剧中出现的对子和课本外诗词原本的出处。
比如“宝塔尖尖,七层四面八方;玉手摇摇,五指三长两短。”这对子是有关苏轼被贬黄州做团练副使时的民间传说,曾被电视剧张冠李戴。
现在网络发达,网上一查就能知道出处,才能够出现“文抄公”一词。】
天幕下,君臣们哗然。
后世之人不会作诗只会背?数千年的文化传承就这么断了?
那后人学的是啥?
王安石都听得呆了:“啊这,后世改的好彻底啊。”将诗词歌赋踢出考试大纲的结果,是后世子孙只会卧槽,或者是背前人诗句,他都不知道该不该高兴。
延续文化传承是浪费时间?
他只是提议降低诗词歌赋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没有说要彻底摒弃啊。
光会背诗是显得记忆好?
【说到黄州团练副使,苏轼第一次被贬,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做团练副使。
乌台诗案就是文字狱。
苏轼写的诗词文章被政敌咬文嚼字的挑刺,上纲上线扣大帽子,力求置苏轼于死地。为啥逮着苏轼的诗词做文章呢?因为其他地方根本挑不出苏轼的错处。
不但没错处,还有政绩。】
天幕上出现了苏轼在徐州任职时,身先士卒治理洪水的情景。
电闪雷鸣,大雨倾盆。
天幕下的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在看到洪水的浪花打过来的时候惊慌地想要逃命,完全忘了自己身处大殿之外,安全的很。
而天幕上的人正不顾危险地在抗洪抢险。
【徐州水灾,原本城中富户出逃躲避洪水,禁军无调令不敢擅自行动防洪抗灾。在苏轼的带领下,军民一心,众志成城,保全了徐州不被洪水淹没。
这是发生在乌台诗案发生之前。
乌台诗案发生之后,有人想要置苏轼于死地,翻出苏轼过往的诗词添油加醋,罗列罪名,以改革派为主;也有人想要救苏轼出来,以保守派为主。
想救苏轼的人中居然也有主张变法的政敌王安石,或许是惜才,别的不说,在诗词方面苏轼都能有和他一较高下的能力;也可能是在心底认同做出政绩的苏轼是一位好官,不该死在党派斗争当中。
即便,苏轼与自己作对,他也要救。】
天幕上出现了王安石和苏轼入选课本的诗词文章,这又是一场诗文盛宴。
天幕下的众人对这二位的作品十分赞赏,原本对苏轼入选“六大诗人”系列还不以为然,这回服气了。
只是可惜,后世将诗词歌赋踢出了考试大纲,能写出这样诗句的诗人再也看不到了。
不用考试,后无来者,很难再出优秀的诗人。
即便是有,在全民都不学作诗的大背景下,即便是和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一样优秀,也很难如他们一般大放光芒,为众人所知。
所以,发生了什么,后世之人为什么不再学作诗了?
【得亏的这是在宋朝,若是发生在大兴文字狱的清朝,像苏轼这样的死得不能再死了,大罗神仙来了都救不了他。
“康乾盛世”指的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也是文字狱最著名的三朝。
乾隆时期编修《四库全书》,不如说是一场大型的毁书、删书活动。
秦始皇若是不焚书,而是向乾隆这样美其名曰编书,说不定还能成为一大功绩,而不是被骂两千多年。】
秦始皇嬴政:“!”乾隆以编书之名,行毁书之事,这事做的够委婉啊,既达到了目的又赢得了好名声。
历朝历代的君臣们不解,乾隆为什么要毁书?
又被天幕点名批评的四阿哥弘历这回没有被父亲暴揍,因为雍正自己也心虚,怎么好意思揍儿子?
关键雍正也不觉得大兴文字狱是多大的错处。
【苏轼被贬黄州做团练副使的时候,在东坡建造房屋居住,自号“东坡居士”,开始了他的大厨生涯。】
天幕上出现了苏轼所作的词:《猪肉颂》。
晋惠帝司马衷看到“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这句时,说道:“百姓宁可饿死都不吃猪肉?”
听到这话的朝臣们:“……”不愧是肉糜帝。
第110章
【“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怼天怼地怼空气,宋朝反对变法的名臣几乎都被他怼过,甚至连唐朝的杜牧都没有放过。】
秦始皇嬴政:“???”作《阿房宫赋》的杜牧怎么招惹王安石了?
杜·吃瓜群众·牧:“???”
天幕上出现了杜牧的《题乌江亭》全诗和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全诗。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我们现在去旅游景点,看到前人题的诗,那是打卡拍照一条龙,顺便赞美一句好诗。王安石看到前人的诗,直接就怼上了。
关键是怼的还挺好,好诗好句,是朗朗上口的佳作。
王安石这么狂,就没有人能够治他吗?有,苏轼。】
杜牧:“……?!”期待作者菌开放评论区的那天,他要和王安石大战三百回合。
现在就只能看苏轼的了。
天幕上出现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全诗和苏轼的《花影》全诗。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明月:你两可真难伺候。
《泊船瓜洲》据说是王安石被贬之后所作,期待再度拜相,继续他的变法事业。《花影》据说是苏轼不满王安石才刚被贬没多久又当丞相了,作诗讽刺。
风水轮流转,写诗怼人的王安石也被人给写诗怼了,关键怼他的人在诗词造诣上同样不俗。】
杜牧默默地想着,等评论区开放了,他亲自下场收拾。
就用诗文来辩!
他已过不惑之年,不知王安石年龄几何,应该不算是以大欺小吧?
元丰七年,也就是公元1084年,已经是哥俩好的王安石和苏轼两人对视一眼,十分尴尬。
【元丰八年,也就是公元1085年,宋神宗赵顼驾崩,年幼的宋哲宗即位。宋神宗赵顼的亲妈高太后荣升太皇太后,临朝听政。
高太后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儿子成年了管不了,在成为了太皇太后之后,趁孙子年幼,便照着自己的想法来,全面废除新法。
打压新党,自然就要提拔旧党,于是在神宗朝遭受贬谪的苏轼就被记起来了,将人召回朝廷中枢。
苏轼那是以坐火箭的速度高升,差一点就成了保守派的领军人物。】
知道自己死期的宋神宗赵顼加入了勤练五禽戏的队伍,之前从神医盘点中得到的养生汤也得备着。
不求长生不老,至少,他不能让白发人送黑发人。
那他心心念念的变法就全完了。
只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任用武将种谔灭亡西夏,就能用战事堵住反对变法的人的嘴,证明给世人看,变法是可行的。
他面对母亲的时候也能少点压力。
【保守派想起苏轼之前的丰功伟绩,怼王安石十分的卖力,那是对苏轼寄予了厚望,想让苏轼当领军人物,结果苏轼让他们失望了。
回到朝廷中枢的苏轼已经不是之前和王安石对着干的苏轼了,对保守派全面废除新法的做法很不赞同,觉得有些新法还是不错的,可以保留。
苏轼这个态度,在新旧两党两边都不受待见。苏轼在中央不受同僚们的待见,自请外任。】
【有一点作者菌很不理解,高太皇太后和苏轼说,苏轼能够高升是因为神宗皇帝对苏轼十分的欣赏。
欣赏到把苏轼贬到黄州不闻不问?这种欣赏还真是特别。】
宋神宗赵顼想着是时候赦免苏轼了,不说把人调到京师,至少应该让人离开贬谪之地。
太皇太后高滔滔吐槽:“这有什么不理解的,赵顼欣赏苏轼的才华,但是不认同苏轼的政治观点,自然是遗憾不能重用苏轼。”她就不同了,十分看好和王安石等新党作对的苏轼。
重用苏轼,弥补赵顼的遗憾。
说到底,她也是通过赵顼才知道苏轼有才,关键苏轼还是旧党的官员,这才对苏轼加以重用。
所以说苏轼最该感谢的人是赵顼。
【苏轼自请外任可比被贬时风光多了,在杭州任职时,朝廷并没有亏待他,对他的慰劳十分的优厚。
苏轼在杭州更是为百姓办了不少实事。】
天幕上出现了杭州西湖著名的景点——苏堤。
众人看到苏堤绿柳荫荫的景色十分的赞美,想要身临其境去游玩一番。
【杭州出现旱灾,闹饥荒和瘟疫。苏轼请求朝廷赈灾,用米粮救济饥民,又自掏腰包建立方舱医院,请医生给病人治病。
这个自掏腰包直接掏了五十两黄金,颠覆了我们对苏轼很穷的认知。
苏轼在杭州兴修水利,解决民生问题;建造长堤,方便人们通行。当地人对苏轼十分的爱戴,为苏轼建造生祠。】
【之后苏轼碾转各地做知州,解决了当地的水患、匪患、漕运等问题。】
秦始皇嬴政点头:这苏轼确实是位能臣。
天幕之前盘点的曹植和陶渊明都不适合当官,李白和杜甫时运不济,摊上了一个登上败家皇帝榜的皇帝。此番终于见到了一个能够做出政绩的诗人。
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想到了到处都有百姓自发建造生祠的狄仁杰,想着宋朝的皇帝确实不会用人。
【苏轼在官场仕途上的好日子,大概就是高太皇太后在世的时候。
可以说高太皇太后是苏轼的伯乐。
高太皇太后名叫高滔滔,在历史上的评价很高,执政七八年,政治清明,有“女中尧舜”之称。
高滔滔一死,宋哲宗就恢复新法,贬谪旧党的官员。
被当作旧党官员的苏轼好日子到头了,很快就又被贬了,而且被贬的比之前更偏。
这回王安石爱莫能助。】
【自古以来搞变法的就没有好下场,相比其他人来说,王安石的下场算是好的了,据说只是被气死了而已。
早在公元1086年,王安石病逝,自然是帮不了苏轼了。
宋朝是宣称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杀士大夫。虽然这并不是金科玉律,但苏轼和王安石多多少少是从中获益的,不然下场会更惨。】
秦始皇嬴政想到了商鞅,相比之下王安石确实是得了善终。
得知自己死期的王安石想着该好好养生了,虽然天幕说哲宗皇帝上位后会恢复新法,但他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
一向支持他的神宗皇帝都对新法不是很支持了,还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任皇帝身上?
变法的本意是富国强兵,争强国力,改善百姓的生活,结果却是事与愿违,反倒成了掌权者的游戏。
一会儿恢复一会儿废除的,闹着玩呢?
【宋哲宗赵煦刚一亲政,就把苏轼贬到了惠州,在当时是不毛之地,古代罪犯流放的地方。
惠州或许不够熟悉,换个说法,流放岭南。】
宋神宗赵顼震惊了,“乌台诗案”的时候,他都没舍得把苏轼贬到岭南,赵煦是怎么回事?
高太后:“……?”
天幕盘点宋徽宗、宋钦宗、宋高宗的时候,对宋哲宗赵煦的评价还算可以,她以为可以对这个孙子放心,赵煦是怎么回事?
这怎么能让她放心?
她怎么都想不到赵煦小小年纪,竟然生了一身反骨。
父子俩还真是一脉相承。
高太后阴阳怪气地道:“皇帝啊,你生了个好儿子。”
赵顼觉得母亲这话说的对,他真是生了个好儿子啊,虽然在变法这事上和他观念一致,但是动了他都舍不得动的人,是该好好管教了。
岭南那种地方,这是要苏轼死在那啊。
【在当时,惠州是一个落后的地方。苏轼的到来,改善了当地的民生。
由于是被贬,且是有名无实的闲官,没有自请外放时那么风光有实权能够得到朝廷的慰劳,所处的岭南又是各方面都落后的地方,要花钱的地方可多了。
苏轼心系百姓,大概就是这个时候变穷的。】
【南边的岭南,北边的宁古塔是十分出名的流放之地,那里远离中央,环境恶劣,甚至前往的路上都十分艰险。
死在半路的,死在流放之地的罪犯可太多了。
如果说被贬黄州是因为“乌台诗案”,那被贬惠州就真是无妄之灾,单纯因为是旧党的官员,就这么被贬了。
换个心性不够豁达的,逃不过郁郁而终的结局。】
天幕上出现了苏轼的《惠州一绝》全诗。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杨贵妃想吃荔枝,要等快递送达。苏轼直接就在荔枝的产地,想吃多少吃多少,方便快捷。
这么一想,岭南也挺好的。
苏轼豁达的心性使得他再次被贬,而且被贬的更远了。】
天幕上出现了大海。
【或许是有人看不惯苏轼在岭南也能过得这么惬意,宋哲宗先是断了苏轼升迁的可能,将人贬到惠州还不过瘾,接着把苏轼贬到了更偏远的儋州,也就是海南岛。
苏轼在海南岛开办学堂,给朝廷培育人才,直接提升了当地学子的录取率。】
天幕上出现了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全诗。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身处百越之地的李斯感叹苏轼真乃我辈楷模。
或许他可以学苏轼开办学堂。
将来他的学生能为朝廷所用,也算不辜负始皇帝的不杀之恩。
【本期视频盘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哟。】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粉红色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关注、投币。
【请收藏魔镜小说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