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高志远小册子新内容 高志远去了边城
黎二山和范圆圆的婚期定在了入秋这日, 如今距离婚期只余下十日的时间,因此,当黎刀傍晚回府时, 黎荞正在东二跨院与陶竹一起布置新房。
当初东边两个跨院重建时,黎荞将黎大山、黎二山、黎小山、黎夏的院子做成了联排小院的格局。
这种独门小院的样式黎大山几人都很喜欢,若是待在自己的小院子里,那大家就是邻居。
出了自己的小院,那大家又是热热闹闹的一家人。
现在黎二山要成亲, 黎二山的小院子就成了黎家大宅子里最热闹的地方,家里人齐上阵布置新房, 准备成亲时所需的各项物品。
知道是黎刀回来了, 黎荞便丢开手中剪纸的活计,去了东一跨院他的书房。
天气比起半个月前,气温下降了一点儿。
若是搁往年, 这个时间依旧热的人想尽办法避暑, 但今年还没入秋,夏季的炎热就开始悄悄溜走了。
“这一路辛苦了, 先喝口水。”
黎荞推门进了书房,示意候在门口的黎刀跟上。
“谢老爷体恤,小的汇报完再喝。”黎刀说着手伸入怀中, 掏出了一个牛皮纸包裹着的巴掌大的小册子。
“小的几人这些日子听墙角, 没听到什么有用的信息, 那高志远整日神神叨叨的,三日前, 他说要去边城慷宝县。”
“昨日他来了京城, 雇佣了皇家物流的两人当保镖, 然后在昨日下午出发去了边城。”
“他给赵银簪的解释是他有不好的预感, 需要去边城证实,具体是什么不好的预感他没说,于是小的又把他这个小册子带回来了。”
“老爷,您瞧瞧。”
他双手捧着小册子,恭敬的递给黎荞。
黎荞一边接过一边诧异:“他跑边城去了?”
“是。昨日下午启程,今日应是已经离开盛京地界进入暨北省了。”
黎刀道。
盛京往北也是暨北省的地盘,因为胡人这两年犯边,于是通向边城的官道早早就铺上了灰泥。
按照牛车的正常速度,高志远大概四五日后就能到达边城。
黎荞按下惊讶,打开了牛皮纸小包,这外层的牛皮纸是黎刀包上的,天热,黎刀怕揣怀里染上汗渍污迹,因此黎刀在高志远的牛皮纸外又包了一层牛皮纸。
黎荞将两层牛皮纸放到书桌上,他翻开了小册子。
小册子前面几页并没有增加新的内容,他很快就翻到了盛鸿穷到需要拍卖私家珍藏的那一页。
再往后翻,入目的是高志远新添的字迹。
先是一段无能狂怒,丰怀县之行不但没有洗刷掉技艺不精被殴打的屈辱,反而又多了一道笑料,于是高志远不仅骂那个富商和道士,还骂黎荞和陶竹。
高志远足足骂了一整页,黎荞匆匆一扫,翻开了下一页。
入目的是明年盛平十五年要发生的事儿,高志远列了出来:
六皇子死在胡人之手。
特大蝗灾,河西府也受害,家中庄稼被蝗虫吞食了个七七八八,当时还是地主女婿,吃喝不受影响。但听说这场蝗灾波及到三个省。
这几行字下面留有或长或短的指甲印,还有笔杆戳的印记,显然,高志远将明年要发生的这两件事当成了重中之重,百般谋划,想要从这两件事中获利。
而且,在“三个省”这三字旁边,还留有原河省、西山省这两个省的名字。
应是高志远忆起了三省中有西山省。
但第三个省是哪个,高志远没写。
黎荞看完这一页的内容,翻开了下一页。
粗粗扫了一遍,等看到最后几行字,他瞳孔一缩,捏着小册子的手差点儿收紧。
只见这一页写着:
盛平二十年,那会儿被该死的地主连累,已被革去功名,只能回三柳村。那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陶竹贱人施粥,不只是平城的人来了,还有好多外地人。
当时世道已经乱了,流民多,我在排队领粥时,听了不少真真假假的传言。
有外地人说河西府的大旱不算严重,最严重的是前几年盛京还是哪里大旱,很多河道、甚至水井都没水了。
也不知这话是真是假,好歹是盛京啊,盛京有好几条大河呢,怎么会旱到连做饭的水都没有,应是暨北省大旱吧?
在暨北省这三个字下面,还列着几个府的名字。
显然,高志远在研究暨北省哪里最有可能出现连水井、河道都干涸的现象。
黎荞暗暗吸了口气,忙收回手上的力道,免得在小册子上留下印记。
他盯着河道、水井都没水了这句话看了足足十多秒,这才心情沉重的继续往下翻。
这一页,还是在讲旱灾,并伴着对陶竹的骂骂咧咧:
世道挺乱的,娘得病没了,陶竹贱人每年都施粥,但唯独不让我领,该下十八层地狱的贱人!
七皇子竟然又派了侍卫过来,要不是这些侍卫,这贱人的粮食早被流民抢光了!
不过,有这贱人在,平城名气比从前大了不少,流民爱往这里跑,来来去去的,真假消息不断。
听说盛之间登基那年,南方太湖干涸了。要不是惦记着大名鼎鼎的太湖三白,如今也想不起来此事,也不知重活一世能不能尝到能鲜掉舌头的太湖三白。
太湖干涸之后,听说还有蝗灾和瘟疫。
黎荞面无表情的看完这一页,压下对高志远的杀意,他翻开了下一页。
这一页没有讲旱灾了,而是说起了天寒和盛鸿的政策。
接下来气温连年下降,平城冷的要死,每年冬天都冻死人,牲畜也冻死不少。
听流民说,长江结冰一个月,最南边的东广省下了半尺厚的雪。
但幸好这种酷寒只持续了十余年,不然大盛可就危了。
当时圣上宣告天下,减免赋税,让地方官开仓放粮,还鼓励百姓互相救助,承诺等将来形势好了,会根据灾年的贡献给与赏赐。
圣上还明确说地方官若是能稳住当地局势,那不仅赏赐金银,还会根据功绩大小火速升官。
这辈子没能做官,实在是遗憾,不然哪怕不当道士,也能混个高官当当。
混个高官当当,黎荞盯着此页的最后一句话,只想冷笑。
他面无表情的继续往下翻。
这是最后一页。
上面满是涂改的痕迹,留着大大小小的墨团。
简单来说,就是高志远又把视线放回到了明年的盛平十五年,高志远在研究如何抓住六皇子以及大蝗灾的机遇。
高志远想提醒六皇子明年不要去边城,但又觉得如果六皇子真的没去边城,那六皇子就不会遭遇危险。
不会遭遇危险,那肯定显不出他这位高人的能耐。
到那时,六皇子定然不会信他。
所以六皇子还是得去前线。
还有蝗灾。
高志远也在头疼此事,他若是在蝗灾发生前提醒圣上,那光提醒没有用,他还得想出具体的措施好减少庄稼的损失。
他列了不少防止蝗灾的措施,中间还骂了黎荞两句,因为按照河西府如今的状况看,就算是发生蝗灾,那也能应对。
养那么多鸡鸭呢,这可是吃蝗虫的好手。
这么一来,河西府灭蝗的功绩,会落在黎荞身上。
黎荞很快把这一页看完了,他又往前翻,将高志远此次新添的内容反反复复看了几遍,而后他合上了小册子。
高志远选择去边城,看来是把明年的工作重点放在六皇子身上了。
不知道高志远会不会在蝗灾这件事上掺和一脚。
他垂下眸子,拿起书桌上的两张牛皮纸将小册子重新包好,然后他递给了黎刀:“放回原处吧。”
“你们不需要去边城,等高志远回来后找他的两个保镖打探一下就成。”
“这些时日辛苦了,你们留在城内好好歇歇。”
他说罢,又拿出了五张银票,算是给黎刀几人的奖励。
这几个护院,真的帮了他的大忙了,必须得给奖励。
黎刀也没推辞,他接过银票,说会继续盯着陈银簪以及边城—盛京的官道。若高志远回来了,那他第一时间就能知晓。
他不知道小册子上的内容,但看高志远鬼鬼祟祟的行事,必然没有好心思。
高志远想陷害他家老爷,他可不能让高志远得逞。
黎刀下去之后,黎荞在书房内坐了一会儿,等心中的沉重散的差不多了,抬手揉了把脸,然后出门准备去找陶竹。
走到半路,正好碰到了陶竹。
陶竹手里拿着两张宣纸,瞧见了他,便晃了晃手中的纸张:“二山那边今日的活儿忙完了,你不需要过去了。这是当日宴席的单子,你瞧瞧。”
黎荞闻言立马露出了一个笑脸:“好。”
他一手接过纸张,一手去牵陶竹的手:“咱们回正房那边看。”
陶竹闻言也笑了,嗯了一声,两个人牵手回了正房。
等进了屋子,黎荞解释道:“高志远跑去边城了,不知道他要干什么,黎刀回来就是说这事儿。”
黎刀几个护院长期不在家,这肯定瞒不住陶竹,他便将一半真相告诉给陶竹,好打消陶竹的疑虑。
他只说高志远成了道士,只字不提小册子的事儿。
陶竹对高志远早就不在意了,听见黎荞此话,他嗯了一声表示知道了,然后直接道:“你先看婚宴菜单,我再核对一下宾客名单。”
他说着拉着黎荞朝着他的小书桌走去。
黎荞盯着他修长的脖颈,紧走两步来到他跟前,一个轻扑,直接将他的身子纳入了怀中。
黎荞这动作毫无预兆,陶竹不由惊呼一声,往前踉跄了两步,这才稳住了身形。
黎荞将脸埋在他颈窝里,温热的呼吸吹的他脖子痒痒的,他抓住黎荞放在他肩膀的双手,问道:“怎么了?”
“想抱抱你。”黎荞说着收紧了手臂。
知道他的竹哥儿上辈子过的极好,他是真的开心。
“那坐下来抱。”陶竹闻言翘起了嘴角。
于是两人也不嫌热,又挤在同一张椅子上,一个看婚宴菜单,一个看宾客名单,虽各忙各的,但时不时接个吻,亲两下,硬是将几分钟就完事的工作延长至半个小时。
不过,甜蜜的时间是短暂的,晚饭过后,黎荞没有陪着陶竹、黎长风黎云帆坐在院子里纳凉,而是又去了书房。
干涸到连生活用水都保证不了的旱灾。
这一场旱灾是高志远在盛平二十年听到的,发生在盛平二十年之前。
而明年就是盛平十五年,若无意外,那八成是明年或后年。
而且,高志远认为这场旱灾应是发生在暨北省,不会出现在盛京。
其实,根据他在户部查到的资料,盛京地区也有不少旱灾的,不过没严重到连生活用水都没了。
盛京城外有几条大河,像是永鼎河,历史上并无断流的记载。
那这一场干旱,八成是在暨北省?
他翻出了暨北省的地图,他手中的地图,可比市面上流通的地图要详细多了。
而且,之前选耕地时,他将暨北省每一府的情况都详细了解了一遍,哪个府流经什么河,他都清清楚楚。
对于这种程度的干旱,他没有好的解决法子,能做的就是调水过去。
盛京城外有大河,暨北省省内也有五条大河流经,想调水的话,这工程虽大,但也不是不可能。
再者,他也有异能。
上辈子他偶尔会被基地的人请去灌溉庄稼,当然,这辈子他肯定不会明目张胆的用异能去灌溉庄稼。
但他能不能用异能让地下水的水位升一下呢?或者悄悄往河里放水?
……
大胆的想法。
操作起来难度应是很大,若真这样做,他恐怕得经常待在暨北省。
罢了,说一千道一万,还是先修炼。
第212章 抗蝗准备 范圆圆黎二山成亲
修炼异能要紧。
但明年波及到三个省的大蝗灾同样要紧。
高志远骂骂咧咧废话一堆, 却没给出明年蝗灾的具体时间,废物。
不过,蝗灾多发生在夏秋季节。
而且, 高志远除了河西府,还给出了西山省这个地点。
于是,趁着范不着来自家敲定成亲当日的流程时,黎荞特意和他说起了黎家要在西山省开鸭货铺子、炸鸡铺子的事儿。
鸡鸭能吃蝗虫,在黎荞上辈子时, 他看过国家利用鸡鸭治蝗灾的新闻。
单个的蝗虫一般是绿色的,这种蝗虫可以食用, 满满都是蛋白质, 营养丰富。
但是,蝗虫若是聚集的多了,身体会变成黄色, 这种黄色的蝗虫是含有毒素的。
具体含多少毒素, 黎荞不了解,不过, 每次蝗灾时,都会有农人捕捉黄色的蝗虫吃,可能是吃的少, 至少他目前没听说过有因为吃蝗虫而中毒的例子。
不过, 保险起见, 还是利用鸡鸭对付蝗虫比较好。
这些年来,平城家家户户都养鸡鸭, 每户都养了几十只甚至上百只, 但从来没有发生过禽流感之类传染性很强的疾病。
因此, 现在黎荞大胆了起来, 他明确告诉范不着,他要在范家所在的锦城府以及与锦城府挨着的云城府和畅知府三府开鸭货铺子、炸鸡铺子。
他需要农人种鸡鸭。
范不着听了黎荞此话,登时高兴不已。
黎家的鸭货铺子和炸鸡铺子是黎家重要的支柱店铺,现在黎大人愿意在西山省开分店,并且要将此事交给他范家去办,那这是对他范家的认可和信任啊!
他立马拍胸脯保证,他一定会给黎大人保住方子、提供稳定的货源,好让黎家鸭货铺和炸鸡铺顺顺利利挣大钱。
范不着向黎荞做了保证之后,当天回到范家,立马就给老家那边写信,交代老家的人先贴出黎家铺子要在锦城府、云城府、畅知府开鸭货、炸鸡分店的事,号召这三府的农人多养鸡鸭。
黎荞之所以选中西山省这三个府,是因为这三个府与原河省接壤。
不知道明年的蝗虫是由西山省至原河省还是由原河省至西山省,黎荞能做的就是在两省接壤的三个府都安排上鸡鸭,好阻断蝗虫。
恰好范家就在锦城府,这省得他寻理由向众人解释了,只需要说一句他想多挣银子,那就能止住众人的好奇心。
另外还有原河省。
河西府距离西山省挺远,他若是在两省边界的府开铺子,那显得刻意。
他只能给黎谷以及庄丰收写信,让黎家鸭货铺、炸鸡铺去与河西府相邻的两个府开分店,这样也能形成一道扛蝗防线。
至于明年这两道防线到底能起多大的作用,听天由命吧。
还有第三个省,不只是是西闪省还是东山省,亦或者是暨北省。
西闪省离的太远,那边黎荞没有熟人,他是真的无可奈何。
但东山省和暨北省如今有明总督。
明总督到了东山省之后,先是考察了省内的几条大河,然后便是规划挖河修渠,好让这几条大河的水灌溉更多的田地。
现在个别府已经规划完毕,开始动手挖河了。
所需的银钱,官府出一小部分,明总督自掏腰包贴补一大部分。
明总督任知府时,每个月的俸禄挺高,再加上收的一些无伤大雅的孝敬银子,这些年来,他着实积攒了不少银子,家底很是厚实。
现在升了掌两省大权的总督,他俸禄更高,能收的无伤大雅的孝敬银子也更多。
这么多银子,他先贴补着修路,能修多少修多少吧。
明总督这般无私,黎荞除了称赞还是称赞。
但东山省的事情,他一时间还真掺和不上,因为明悉这位举子,还没到京城呢。
黎、明两家联姻的事八字没一撇,他想在东山省开铺子,那遥遥无期。
至于暨北省,他暂时没有动心思,暨北省离得近,有什么更好的想法了,他可以很快实施。
当范不着远程遥控老家的人给黎荞办事时,黎二山和范圆圆的亲事如期进行。
黎荞并没有广邀宾客,只给与他关系不错的人发了请帖。
热热闹闹的亲事之后,黎家多了一位新妇。
范圆圆生的眼睛圆圆,脸蛋圆圆,她不仅模样讨喜,也爱笑,另外还是个十足的吃货,从嫁到黎家的第一日起,就对黎家的家常饭菜赞不绝口。
这样的范圆圆,和黎家人相处的极好。
黎粮和王桂花对这个二儿媳很是满意。
陶竹对这位侄媳妇也很满意,因为范圆圆除了以上优点之外,看他经常去善堂、善堂学馆、城外的善堂学馆分校以及医学馆,便也跟着他过去。
范圆圆见三个学馆里的学生家境虽贫寒但很用功读书、学手艺,便直接捐银子设了奖学金。
奖学金一月一评比,表现优秀者,可得十两银子的奖励。
三个学馆,每个学馆都有十个名额。
这个奖学金的设立,让黎荞都有些惊讶。
他之前竟然没有想到这一点儿……
其实,像是国子监以及各地的官学也有奖学金,不过这个时空不叫奖学金,叫膏火钱。
这个时空没有电,晚间读书需要耗费烛火灯油,因此这个补贴的钱叫膏火钱。
但黎荞只在平城的正心书院待了短短几个月,对书院的各项制度没有深刻的印象,因此他将膏火钱这事给忽略了。
现在范圆圆主动设立了奖学金,这让他有些刮目相看。
三个学馆,每个学馆十个名额,算下来一个月需要支出三百两银子。
范家虽然有钱,范圆圆也嫁妆丰厚,但三百两银子不是一个小数目。
因此,他特意找上黎二山,和黎二山说起了他的打算,范圆圆若是愿意的话,可以担任三个学馆的名誉副馆长,这样的话,范圆圆每个月都能从他这里领一份工钱。
这三个学馆,除了他和陶竹,其他工作人员都领有工资的。
范圆圆慷慨行善,这是好事,他不能打击这位侄媳妇的积极性,但他可以用这种手段贴补这位侄媳妇一下。
范圆圆得知她竟然可以成为三个学馆的副馆长,登时高兴坏了,
她一介妇人,竟然能担任这么重要的职务,小叔和竹叔好开明啊!
成了副馆长之后,范圆圆对三个学馆很是上心,几乎每三日便在这三个学馆转悠一圈,跑的比陶竹都勤。
得知黎小睿对他亲自挑选的几个小朋友很关心,时不时的就将自己的饭菜拨出来一部分让人送过去,她便也效仿。
她酷爱美食,但偏偏她个人的食量是有限的,搁从前,她吃不完的食物,都是直接倒掉。
如今嫁入黎家,知道做善事并不只是捐钱捐物,她一边为从前的浪费羞愧,一边赶紧效仿黎小睿。
随着入秋,气温降了不少,秋老虎没了往年的威力,陶竹想到前两年的情形,便把不少心思转移到了收购棉花上。
去年盛京城内的百姓得了棉衣,但城外的百姓没有领取到,现在刚入秋气温就下降的明显,这个冬天怕是会如去年一般不好过。
因此,陶竹特意在城门口挂出了告示,黎家大量收购棉花,收购地点在善堂学馆分校,价格每斤比市场价高一文。
这个一文,对农人来说很重要。
一斤多一文,一千斤那就是一千文啊。
而且,因为连续两年冬日寒冷,今年种棉花的人有很多,棉花价格也比往年上涨了一些。
现在黎家依旧愿意比市场价高一文,那还等什么?
赶紧把自家的棉花往善堂学馆分校送呀!
范圆圆得知黎荞陶竹两人收购棉花的初衷,很是佩服。
不过,范家身为商贾之家,在盛京没有多少田地,而且,这些田地里种的也不是棉花。
但范家的老家种的有棉花。
因为她在锦城府有一个布庄。
范家在盛京这种皇亲国戚遍地走的地界是没有多少产业的,范家的主业都在锦城府。
她的也一样,她陪嫁的田地、铺子,一多半都在锦城府。
她想把今年她自家田地里种的棉花全捐给善堂。
陶竹听了这话,先是夸了她,然后摇头拒绝,锦城府距离盛京太远了,没必要,有这个心就成了。
范圆圆被拒绝,抿着唇想了想,然后道:“竹叔,那我干脆把那些棉花发给锦城的百姓吧,等将来天冷了,就如同善堂这般,直接让衣不遮体的贫苦人家去我的布庄领棉花。”
“你这孩子,嫁入黎家这才多久,净是让你花银子了。没事儿,锦城那边有官府呢。”
陶竹摇了摇头。
这多不好意思啊,黎荞也没给范家什么实质性的好处,他哪能让范圆圆一直往外拿钱拿物。
“也没有净是花我的银子啦,二山把他的银子交给了我,让我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好大一笔银子呢,再加上我的嫁妆,我有钱。”
范圆圆笑眯眯的拍着心口,一副壕气冲天的模样。
陶竹将她得意的小模样瞧入眼中,不由失笑:“那也不成,你们俩是小辈,哪能用你俩的银子。而且,黎家不能明着花你的嫁妆。”
“可我也想为百姓尽点心呀!从前我只知道胡吃海塞,和二山成亲之后才知道世上还有这么多有意义的事,我想做这些事情。”
范圆圆睁着圆眼睛,很是认真的道。
“那你跟着我收购棉花吧。”
陶竹还是不松口。
人家范家把女儿嫁过来,他怎么好意思一直让小辈出银子,以黎家目前的家底而言,还顶得住这些花销。
自家的这几个铺子,真的挺能挣钱的。
范圆圆被拒绝之后,并不气馁,她将此事告诉爹爹范不着,范不着对她的行为大加赞赏,并表示整个范家到时候都会出力气。
从前范家身为坐拥几个矿且家有三十万亩耕地的大肥羊,每年都得打点出去不少银子,好保住范家的家产。
其实,在盛钧盛鸿父子俩的连番治理下,大盛官欺商的情况已经好了许多,很少闹出官员侵占商人家产以至于商人家破人亡的惨剧。
但想要把生意做大做强,那商人自己得有眼色呀,不然一些方便之门,掌权的官员凭什么撇开别人给他范家开?
范家是做煤炭生意的,挖矿容易出事故,尽管他家对安全工作很是重视,但这些年来依旧有意外发生。
不过,因为他对死者对相关的官员都出手大方,所以工部的官员并没有追责。
这就是银子的用途。
范不着很明白这个道理,因此年年都交孝敬银子,范家的生意也顺风顺水越做越大,以至于他这几年长居盛京,想在盛京的商界也掺和一脚。
但盛京贵人太多了,财力雄厚的大商人也太多了,他来盛京几年了,家里的主要生意还是贩卖煤炭。
其他铺子,什么布庄、瓷器的,都不太顺利。
不过,自打范圆圆和黎二山定亲的消息传出去之后,他家的生意比从前好做了许多,找他订购煤炭的,与他商量着展开其他方面的合作的,几乎日日都有人登门。
特别是锦城那边,那些需要他花银子打点的官员,竟是纷纷将他从前给出去的银子还了回来!
从今往后,范家不需要给官员孝敬银子了!
这省下了好大一笔钱啊!
黎大人虽然没有给他什么好处,可扯着黎大人这面大旗,今后范家肯定要腾飞。
所以,捐些银子、棉花算什么?
这些本就是范家需要给出去的,现在花在百姓身上,权当是积德了。
第213章 明悉入京 黎荞的粉丝。今年冷的早。
范不着给老家那边去了信, 让家里人在锦城府收购棉花,只靠着他家种的那点儿棉花,根本不顶用。毕竟他家种棉花只是为了范圆圆那个布庄。
将信写好之后, 想到黎荞在云城府以及畅知府也开了铺子,便又提起笔,将这两府也添了上去。
以他家的财力来说,在三府收购这点儿棉花根本不算什么,可这事儿又能积德又能给黎大人留下一个好印象, 这点儿钱花的太值了。
范圆圆这么快就融入了黎家,一直在关注着黎家的辛家很重视, 立马效仿范家行事。
他们家辛知也很有善心的。
不过, 盛京他们插不上手,毕竟有黎荞在,显不着他们。
但辛家也有老家。
淮东府是辛家的地盘, 收购棉花是吧, 没问题,小事儿, 辛家不差儿这点钱。
说起来,圣上对黎荞可真纵容啊,连黎荞和明总督联姻一事都允了。
黎荞如此得圣心, 他辛家想回大盛的权力中心, 那自然要跟着黎荞的步子走。
于是, 辛知跑来找黎瑜安商议成亲事宜时,和黎荞说起了辛家在淮东府收购棉花的事儿。
淮东府在绘安省, 距离江舒省很近, 靠近太湖, 说南吧, 不算南,但也称不上是北方。
此地种植棉花的人不多,但前两年时,淮东府的确也挺冷的,百姓需要棉花。
因此,辛家人干脆在东山省收购了一些棉花,然后运往淮东府。
今年只能如此应急了,明年辛家会多种一些棉花。
黎荞听罢这话,不由感慨。
武安侯为了辛家也是拼了,竟然跨省买棉花,东山省—绘安府之间的水泥路还没有修好,光是运费就要比棉花贵了。
当年武安侯一念之差,没有站出来说出真相,此事他身为旁观者,也不好评判对错。
但这些年来辛家挺努力的,辛知也是个不错的年轻人,如今朝廷正是用人之际,让辛知继续待在翰林院,这有些浪费了。
可是,有三皇子、五皇子的教训在前,他也不敢插手官员的升调之事。
不过,根据高志远小册子里写的,上辈子盛鸿急需人才,这辈子虽然有他,可他的影响力是有限的,盛鸿还是需要不少人才去各地稳固局势。
到那时他再想办法举荐辛知吧。
且说明悉。
明总督老家在北湖省,距离盛京有些远,他接到明总督的信之后,立马收拾行囊入京。
紧赶慢赶,终于在农历九月初来到了盛京。
先在明总督的宅子里歇了两日,修整一番,然后他给黎家递了拜帖。
黎荞很重视,况且这门亲事也是盛鸿准许的,因此,他特意请假一日,专门见明悉。
如同明总督描述的那般,明悉五官端正,国字脸,而且,令黎荞惊讶的是,明悉竟然是他的粉丝……
当然,此时没有粉丝的概念,但明悉看着黎荞时脸上满是崇拜,说起黎荞的发家经历,像是亲眼所见似的,比黎荞本人记的都清楚。
提及黎荞在翰林院时编写的那套方便天下学子科考的书籍,更是滔滔不绝,大夸特夸,说什么这套工具书将繁琐的知识点汇集起来,还标出重点,看了这套工具书,等于看了上百本相关的书籍。
这省了多少功夫?
要知道偏僻地区书籍不全,想收集水利,防灾治灾,农业,律法这四个方面的书籍是有很大的难度的。
而且,这还是有钱人才能做的事,一些家境贫寒的学子,哪有功夫和金钱去收集相关的书籍?
黎荞编写的这套书帮了天下学子大忙了。
只要将这四本书吃透,再加上扎实的基本功,那考上举子完全没问题。
明悉就是这样考上举人的。
还有,这套书籍不仅能让人获取功名,也能实实在在的让人掌握不少技能,说实话,若是现在让他任一县知县,那他是有信心将这一县之地治理好的。
黎荞看着明悉因为兴奋而通红的脸庞,心中略有些尴尬。
今天天气不错,因此,在书房略坐了一会儿之后,他便带着明悉去了西跨院的柿子树下。
这会儿黎瑜宁就在不远处的桂花树后站着呢。明悉这一通夸奖,全被黎瑜宁这个小辈听了去。
不过世人都爱听夸奖,他也不例外。
况且,明悉说的也是事实呀。
他编写的那套工具书,在短短几年内就已经成了天下学子的科考宝典,凡是有条件的学子,人人都有一套。
之前江懋来家里拜访他,还专门拎了一套过来,好向他请教不懂的地方。
相比较江懋这小子的冒失自傲,明悉显得朴实多了,一见面就把话题放到他身上,将他从头到脚吹捧了一遍。
他喜欢这样的实在人。
不过,虽然爱听这些,但黎荞还是打断了明悉的彩虹屁。
他要考校一下明悉的学问。
明总督说明悉爱种地,黎荞便从庄稼问起。
北湖省以种植水稻为主,但也有部分地区种植小麦。
明悉爱种庄稼,将这两种主食都种下了。
还有玉米土豆红薯这些,明悉都种过。
甭管黎荞问什么,他都对答如流。
黎荞越发满意,果然朴实。
考完种地,他又抽查了一下明悉的基本功,其实,能凭自己考上举人,那基本功肯定是没问题的。
事实如他所想的那般,明悉的基本功没有任何问题。
但明悉见他远离科考多年竟还能将四书五经三史三传记的那么清楚,忍不住又感慨,不愧是大盛唯一一个连中六元的奇才啊!
黎荞:“……”
他身上要起鸡皮疙瘩了。
很快到了午饭时间,今日黎菽也没去炸鸡铺子,特意留在家中。
明悉是小辈,今日目的又是相亲,因此,饭桌上不仅有黎荞陶竹,还有黎菽黎粮王桂花三人。
明悉会种地,与这三人挺有话聊,而且,明悉将对黎荞的吹捧用在了这三人身上,他敬佩这三人的勤劳坚韧,善良节俭。
一通敬佩之后,黎粮黎菽王桂花三人是心花怒放,对他越看越满意。
模样是普通了些,可小伙子不跟那些世家大族的公子哥一般看不上他们这些从乡下来的人。
多难得啊。
而且身份也合适,明总督的亲堂侄,而黎瑜宁是黎荞的亲外甥女,这门亲明总督真的说对了。
吃过午饭,黎粮特意拉着明悉去西跨院那边的鸡窝鹅圈看了看,他和明悉说起了养家畜的事儿。
明悉在这方面也能接上话,但不如种地精通。不过,对于黎家在自家这么好的院子里养家畜一事,他没有任何鄙夷。
书生不能只读书,还得接触实际生活,尤其是准备当官的书生,更是要关注民生。
现在黎大人为了教育自家孩子,不在意旁人视线特意在院子里养了家畜,多么难得啊。
哪怕身处高位,黎大人依旧是三柳村的黎大人,佩服!
很快到了傍晚,明悉告辞。
临走之时,黎荞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眯眯的问:“今日的饭菜如何?”
“味道绝佳!”
明悉真心实意的夸奖。
“你觉得好就成。”黎荞闻言,脸上的笑意加深:“以后常来玩,过两日我让小山带着你在京城逛一逛。”
“成!那学生就在家里等着小山兄弟了。”明悉立马应下,脸上也有了笑,提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黎大人愿意让自己的亲侄子与他来往,这说明他过了第一关了。
说实话,今日见着黎大人,他本该表现的稳重一些的,毕竟他年纪也不小了。
可是,瞧见了敬佩多年的旷世奇才,他根本压制不了心中的激动,只能遵从本能将多年的崇敬一股脑全发泄了出来。
等他回过神儿之后,他只盼着黎大人不要觉得他是神经病。
幸好黎大人对他满意!
他垂在袖子里的手暗暗握紧,今后可得好好表现,若是能成为黎大人的外甥女婿,那可真是三生有幸啊!
黎荞对明悉挺满意的,但这场亲事,最重要的是黎瑜宁的看法。
于是,等明悉走了,黎荞、黎粮立马去了前院的多功能休闲房,刚才黎瑜宁一直待在内眷那间,旁听黎荞、黎粮与明悉的交谈。
“瑜宁,你觉得如何?”黎荞问的很直接。
“还成,再相处看看。”
黎瑜宁也不羞涩,大大方方的道。
明悉对她四舅舅的夸奖,她听的实在是顺心,每一个字她都赞同,若真成了亲,那在这方面她与他绝对有共同话题,因此她去厨房亲手做了午饭。
至于其他的,她也没什么不满意的。
虽然模样普通了些,但她瞧着不讨厌,类似辛知这种好模好样的,谁让她没摊着呢。
模样只是皮囊,最重要的是能处得来,也不拘着她只让她待在内宅。
这样就够了。
黎瑜宁满意,黎荞松了口气,这门亲事应该能成。
陶竹一边为黎瑜宁松了口气,一边又为黎小兰忧虑。
晚上睡觉前,他提起黎小兰,忍不住叹气:“小兰的亲事还没着落,明年她可就要十八了,大姑娘了。话说,江大人还有其他子侄吗?”
黎荞抱着他,听见这话,抬手轻轻拍了拍他的背:“若是有的话,肯定会说的。”
陶竹不由又叹气:“原本两家结亲是好事,但偏偏江懋性子急。”
其实,若江懋不那么自负,那两家结亲挺好的。
可偏偏江懋第一次见面留给黎荞的印象太差,差的黎荞到现在都没能抹掉这份坏印象。
“再看看吧。小兰性子软,与江懋不合适。”黎荞轻声道。
之前江知府给他写信时,并没有提起想让两家结亲的事儿。
他不知道江懋当日的唐突是不是江知府授意的。
但他很快接到了江知府的来信。
信中,江知府再三道歉,表示他虽然有让两家结亲的念头,但也再三叮嘱江懋要好好表现,因为他知道黎荞喜欢什么样的年轻人。
可谁知道江懋仗着自己长的好,还已是举子,再加上两家的交情,当然,最重要的是江懋自己有野心,于是第一次见面就鲁莽的自荐。
江知府说已经狠狠骂了江懋一顿,江懋也来道了歉,但黎荞心里对江懋还是不喜。
太轻狂自大,不稳重,这样的年轻人他是不会考虑结亲的。
不过,有江知府的交情在,他不会因为私人感情影响到对江懋的指点提携。
抛开私人感情不说,江懋这小子脑袋瓜的确好使,记忆力在他见过的各类型学霸中算是靠前的。
眼界也广,读了不少书,而且不只是纸上谈兵,论起实操,也能说的头头是道。
更让他惊讶的是,这小子在实际操作这块竟然还挺谦虚。
比如说种地,这小子虽然能说上一些常识,也在自家种过菜,但说起经验老道的农人,他不但不轻视,反而还愿意虚心请教。
说起最近盛京城里很火的龙骨水车,他也去善堂学馆参观过,对那些手艺精巧的木匠很是佩服。
这一点儿真的让黎荞意外。
以这小子第一次的莽撞来看,他身上不会有谦逊这种美德。
但在这种专业领域,他偏偏有这份谦和。
这种谦和很重要,做官很忌讳瞎指挥不懂装懂,专业领域的事儿就该听专业人士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江懋挺适合做官的。
但也要多观察一段时间,好确认江懋身上这份谦和不是装出来的。
若真不是装出来的,那今后他举荐辛知时,会把江懋会捎上。
但结亲的事就算了。
江懋这小子不是他黎家女能拿捏的。
“罢了,不提这事儿了。”陶竹在黎荞怀中寻了个舒服的姿势,而后闭上了眸子:“早些睡,明日我得和圆圆去分馆那边看仓库修的如何了。”
黎家收购棉花时给的价格高,一些远地方的,比如说暨北省的人听说了,也纷纷过来卖棉花。
现在修了灰泥路,农人赶着骡子车、驴车、牛车,或者是拉着板车,不用花费太多力气就能将棉花运送到善堂学馆分校去。
这么一来,学馆分校原有的仓库就不够用了,得新盖几个大仓库。
黎荞知道此事,也抱紧怀中人闭上了眸子:“好,带上满招他们几个,我明日带着学而不厌就好。”
黎不矜黎不伐还在出差,至今未归。
黎损和黎受去了彭县,也未归。
陶竹没有推让,应了下来。
翌日,陶竹、范圆圆吃了早饭,在天还蒙蒙亮时就乘坐着马车出了城。
今日是阴天,天气明显比昨日冷,到了中午,竟还飘起了小雨。
这小雨下的不大,飘到了晚上也没能将庄稼给浇灌透彻,但气温明显降下来了。
经过一夜的低温,等天再凉时,气温已经到了零度以下,池塘、小河这些地方结了薄冰。
距离入冬还有一个月,今年冷的比去年更早点儿。
天气一冷,黎荞立马就收到了江知府的信。
江知府要在郎方府收购棉花,官府出一小部分银子,江知府出一大部分银子。
江知府前些年做知县时,虽是七品官,但因为是标标准准的父母官,掌一县大权,因此俸禄每月是一千两。
再加上这几年是知府,月俸更高,因此,他家底虽然不如明总督,但也能称一句厚实。
现在他自掏腰包收购棉花,黎荞自然是称赞的。
而且,明悉和黎小山在京城参观的第一个景点是善堂,明悉往善堂捐了五百两银子。
另外,大皇子、四皇子的码头都在暨北省,他们也在各自码头所属地贴出了收购棉花的告示。
不过,天气冷了,棉花价格上涨了。
盛京还好,有盛鸿和黎荞镇着,没有奸商敢囤积居奇。
但其他地方却是有这种情况。
盛鸿直接颁下圣旨,要求各地的地方官严惩这种行为,若是地方官敢包庇此等行径,那他知道一个杀一个。
盛鸿的心情不太好,因此下手很重。
黎荞大力支持,乱世就该用重刑。
而且,他让陶竹将自家的棉花收购价格再涨一文,也就是说,黎家收购棉花,价格比市场价高两文。
价格高了,才能吸引人把棉花卖给黎家。
他还让陶竹贴出告示,黎家收购的棉花,将来都会捐给善堂,用在百姓身上。
他将他的目的告诉天下人,说他求虚名也好,说他暗戳戳卖惨也好,但只要有人愿意效仿他,那他愿意承担骂名。
上辈子没有他,大盛依旧挺了过来。
高志远在小册子里说,盛鸿鼓励百姓互助,能挺过那种程度的天灾,他相信大盛的百姓肯定如同盛鸿所期望的那般互相救助。
而且,根据高志远的描述,他推断除了胡人入侵,大盛内部没有大的动乱,不然高志远早就颠颠写下来了。
没有大的动乱,这说明很多百姓没有被逼到绝路。
在那种程度的天灾下,只靠着朝廷的重压,哪能扛过那么多天灾?
民间,百姓们肯定互相伸出援助之手了。
就像是他身边的人一样,在他的影响下,给善堂捐钱捐物,还收购棉花。
另外,再说句不要脸的,在大盛,像明悉一样敬佩他的人,肯定有一些。
若这些人也愿意效仿他,那能救助不少人。
他个人的财力有限,想挺过接下来的十余年,朝廷和民间得一起努力。
*
作者有话要说:
第214章 高志远的信徒之一 是黎家的佃户,巧合了
李祖根是盛京城外一个名叫三里屯的村子里的农人。
今日鸡刚叫了第二遍, 他便拉着装满了棉花的板车,在他夫郎的叮嘱中,迎着凉凉的雾气, 朝着盛京方向出发了。
三里屯距离盛京有点远,差不多有六十里的路,但这两年盛京城外修了水泥路,所以这六十里路对李祖根而言没有从前远了。
从前,他一年到头去不了盛京几次, 现在他依旧很少进城,不过, 他最近往京城方向去的勤了。
因为他家大壮、二壮在黎大人庄子上的善堂学馆分馆学手艺呢!
原本分馆刚招生时黎大人夫夫不准备包住宿, 只包一顿午饭,但后来看不少学生离家太远不能走读,于是黎大人夫夫便包了住宿。
这住宿是免费的, 学生只需要带被褥就好了。
至于早饭和晚饭, 这个不免费,但也不贵, 家中有银子的可以交银子,一年下来,只需要二两银子。
家中没银子的可以交粮食, 一年只需要三百斤粮食, 杂粮细粮都行。
甭管是交银子还是交粮食, 只要交了规定的数字,那学生就可以不受限制随意吃。
他家距离分馆有着三十里的距离, 他家大壮、二壮不能天天回家, 于是就选择了住宿。
他家穷, 没能力给俩孩子交四两银子的饭钱, 他家交的是粮食。
不过,他家就是有钱,那也不会交银子。
傻子才交银子呢。
一斤红薯两文钱,三百斤才六百文钱,和二两银子差着一千四百文呢。
现在他家俩孩子只需要交六百斤的杂粮,那就能在学馆随便吃一年。而且,伙食也不错。
每个月放假那天,大壮、二壮都会把午饭省下来带回家,好让家里人也尝一尝分馆的饭菜。
有杂粮窝窝头,杂粮饼,掺了一些白面的杂粮素包子,还有顿顿少不了的豆浆。
每顿还会有两个炒菜,虽然都是素菜,但厨子舍得放油舍得放调料,吃起来味道很好。
除此之外,每周还会加餐一次,要么杂粮换成白面,要么炒菜时放些熬猪油剩下的油渣,可香了。
这些是大锅饭,所有学生都能吃到。
除了大锅饭,还有小灶。
这些小灶,是拿了膏火钱的学生才能吃的。
上个月他家大壮在月末的评比中拿到了第八名,不仅得了十两银子,还得到了全荤的四菜一汤。
大壮舍不得吃,和二壮一起将这四菜一汤带回了家。
又是红烧肉又是大肘子的,再加上十两银子,把他一家子的牙花都给笑出来了。
而且,除了这些,大壮、二壮还做了十五个龙骨水车,一个龙骨水车可得五百文钱,十五个便是七千五百文。
也就是说,光是上个月,他家大壮、二壮就挣了十七两银子。
这真是把他一家子给乐坏了。
照着这个趋势下去,等大壮、二壮从分馆毕业,那他家说不定能攒下百两银子。
这足以买一亩下等田了。
去年他家佃了黎大人家的田地来耕种,黎大人夫夫心肠很好,看今年遭了旱,便减了二成的租子。
不过,黎大人夫夫再好,那也不会将租子全免了,所以,如果有能力的话,还是买田地比较好。
但盛京田地有多难买他心里清楚,因此这个想法他目前只是处在瞎琢磨的阶段。
家中的日子一天天变好,这都得感谢黎大人夫夫,要不是有他们,他家哪能翻身呢。
现在黎大人夫夫提高棉花收购价格,那他肯定要将自家的棉花卖给黎大人夫夫。
黎大人夫夫自掏腰包收购棉花,准备等将来天冷了把这些棉花发给穷苦人家。
现在他们全村的人都夸黎大人夫夫是菩萨转世。
能遇见这样的活菩萨,他们家上辈子真是积大德了。
说起来,李道长算命算的可真准。
自打李道长给他家算了命,他家三壮的病就好转了。
去年也幸运的佃了黎大人家的田地。
黎大人家的田地可热门了,农人都知道黎大人夫夫心肠好,不仅动不动就减免租子,还会发放农具,打井,挖河,好方便农人种庄稼。
因此,想佃黎大人家的田地,得靠抽签。
他去年抽中了黎大人大哥画的签,黎大人的大哥亲口保证了,只要勤快能干,好好侍奉庄稼,那能佃一辈子呢。
背靠大树好行事,佃了黎大人家的田地,那等于是和黎大人扯上了那么一丢丢关系,今后若是被人欺负了,那他就有资格跪到黎大人大哥大嫂跟前喊冤。
他可真是太幸运了。
今年当然也有大喜事,他家大壮、二壮都进了黎大人夫夫办的善堂学馆分馆!
所以说啊,自打李道长给他家算了命,这日子是一日比一日有奔头。
不过,自从李道长从牛头村搬到商水镇,他就再没见过李道长了。
他家距离商水镇比较远,他天天不是干农活就是打工做零活的,没时间去那么远的地方。
今年夏,他好不容易抽出时间准备去一趟商水镇,结果听说李道长不在商水镇,李道长去了更远的丰怀县。
于是他就没去商水镇。
前些日子他又听说李道长从丰怀县回来之后,没停留多久,又跑去了边城。
他原本还想着将冬小麦种下之后买些礼品去探望李道长的,现在不知道李道长何时回来,那他再看看吧。
反正李道长的娘在家,若李道长在年前没回来,那他就拎上礼品去商水镇探望李道长的娘。
现在家中日子这么好,他一定得好好谢谢李道长。
而且,李道长还给了他一封信,让他好好保管。
李道长算命又准——至少,给他家算的挺准的,又重视他,他得和李道长多联络联络。
今后指不定又有什么地方需要李道长指点呢。
李祖根想着今后的好日子和打算,哪怕已经拉着板车走了快二十里路了,却依旧不觉得累。
天气阴沉沉的,但他也不觉得冷,他走路走出了一身的汗。
将这一板车棉花卖给黎大人夫夫,然后再瞧一瞧大壮、二壮,在晚饭前他肯定能赶回家!
当李祖根忙着卖棉花时,黎荞正常上下班。
今日他没有加班,下午四点,他准时出了内城。
回到家,他先是和黎小睿黎长风黎云帆三个小家伙玩了一会儿,等吃过晚饭,他回书房给黎谷写信。
他不知道明年的蝗灾会不会波及到暨北省,但是,他盯着大盛的地图研究了许久,觉得波及到暨北省的可能性比较小。
而且,他若是在暨北省与原河省的交界处设一道抗蝗防线的话,难度很大。
因为两省接壤的府,与他的地盘不相干,他莫名其妙的跑去这两个府开铺子,那所有人都得怀疑他。
于是,他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在微青县所在的丘安府以及位于丘安府-河西府之间的周阳府设下抗蝗防线。
之前盛鸿下诏,让丘安府与周阳府的知府好好修水泥路,如今这两府的水泥路修的差不多了。
修好之后,微青县与河西府之间来往就方便多了。
而且,今年年底,大运河就能修到微青县,虽然不知道何时能通航,但他有几万亩田地在丘安府,因此,黎谷收到消息之后,亲自领着黎东夫妇——
之前庄丰收郑屠户一行人回村时,将黎东夫妇带了回去,因为黎东夫妇在盛京生活一段时间后,觉得还是离家近些更舒心,所以他们夫妇回了平城,等将来微青县需要人手了,他们夫妇去那边试试水,若是不能适应,那再回平城或者是回盛京。
另外,黎谷还带上了赵满仓,然后一行人前往了微青县。
在当地地方官的帮助下,黎谷几个人很快就把他放在丘安府的五万亩耕地、微青县的两万亩耕地选好了,也已经找好了佃户租种。
但现在黎谷没有回平城,黎东夫妇太年轻,赵满仓与他又不是直系亲属,黎谷怕这三人镇不住场子,因此一直留在微青县,准备等明年开春了再回平城。
既然黎谷一直在那边,反正微青县迟早都要开鸭货铺子、炸鸡铺子,那还不如现在开起来。
因此,他此时给黎谷写信,是想让丘安府的农人养殖鸡鸭。
丘安府与东山省接壤,丘安府的鸡鸭防线能不能抗蝗,听天由命吧。他实在是没有好的主意了。
把信写了一半,黎刀来了。
黎刀是例行向他汇报高志远的动态的。
高志远还没有从边城回来,不过,高志远给了信封的信徒之一李祖根,今日去城外的分馆那边卖棉花了。
黎刀知晓高志远所写之信的内容,自然对手中有信的那几个信徒十分上心。
去年李祖根佃了黎家的田地,他第一时间报给了黎荞。
今年李祖根的大儿子、二儿子进了学馆分馆,他也及时让黎荞知晓此事。
今日李祖根又有新动态,他立马来向黎荞汇报。
“知道了,继续盯着他们,下去吧。”黎荞听后神色并没有什么波动。
这种巧合,不是他有意为之。
他没有干涉什么。
李祖根虽是高志远的信徒,但也是实实在在的贫农,家境困难,他不至于为难李祖根。
顺其自然。
至于高志远,他没让黎刀几个跟去边城,所以他不知道高志远在边城都干了啥。但以高志远的能耐,肯定也掀不起什么风浪——若真有风浪,盛鸿早就接到奏报了。
现在盛鸿对边城很是重视,事事都要过问。
今年冷的早,胡人的日子肯定不好过,今日盛鸿特意向边城调派了人手,好加强边城的防御。
现在边城固若金汤,六皇子也没有上前线的意思,高志远应是在边城呆不久。
黎刀下去之后,黎荞很快将信写完,折好,塞入信封,然后他交给黎满,让黎满明日在他上班之后去皇家物流那边寄个快件。
正事忙完,黎荞回了正房那边,房间里热乎乎的,进去之后,他先脱了身上的披风,然后进了内室。
两个小家伙正坐在炕上玩九连环,见他进来了,异口同声的喊了声爹爹,等他响亮的应了之后,这才继续低头去玩手里的玩具。
陶竹则是坐在他的小书桌前看账本。
“信写完啦?”陶竹扭头看向他。
“是。你账算的如何了?”
黎荞走过去在椅子上坐了下来,身子与陶竹紧挨着,他一手圈着陶竹的腰,一手撑着桌子去瞧陶竹跟前的账本。
“快算完了。这个月的支出比上个月要多一些。”
陶竹道。
多出来的这点儿,主要是在收购棉花以及善堂学馆、分馆那边。
收购棉花就不说了,肯定要支出银子。
两个学馆的支出之所以增加,是因为这两个学馆的学生,目前做龙骨水车已经无比熟练了。熟练度上升了,那成品就多了。
做一个龙骨水车,工钱是五百文,还有相关的原料支出,这些钱加一起对于黎家庞大的家产而言不算什么,但和上个月的支出比起来,的确增加了点儿。
黎荞听完陶竹的话,立马道:“这是好事。这么多龙骨水车,盛京的百姓若是用不完,那就送给暨北省的农人。”
他家在暨北省有九万亩耕地呢。
“我也这么想的,这是好事。”
陶竹点了点头。
随后,想起今日明悉来了,他扭头看向黎荞:“明悉尝了咱家的藕粉,赞不绝口,他说北湖省盛产莲藕,若是咱家人手的多,可以去那边做藕粉。明家尽力协助咱们。这么一来,不仅咱们能得了银子,那边的百姓也能增加点收入。”
*
作者有话要说:
高志远化名李存知了~
第215章 琐事,彭县的情况 黎瑜宁不去东山省,陶竹开棉花仓库
明悉往黎家跑的挺勤的, 他此次来盛京为的就是相亲,再加上打心眼里崇敬黎荞,因此, 他脑子里整日琢磨的便是黎家事儿。
他对盛京的善堂赞不绝口,但他没有能力在北湖省效仿,他现在只是小小举人。
不过,北湖省有不少莲藕,若是黎家能派人过去, 那就是双方都得利。
此时正是莲藕成熟的季节,今年初黎家零食铺刚开张时, 错过了莲藕成熟季, 因此做出来的藕粉成品很少。
藕粉这东西,不爱吃的人觉得黏糊糊的,一口都不愿意尝, 但也有人好这一口, 好这一口的人,今年一直催着黎家零食铺赶紧上新。
但藕粉这东西做起来比粉条麻烦, 所以产量不稳定,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既然明悉有意,那也不是不行。
黎荞点了头:“可以。北湖省与原河省相邻, 让平城的人前去那边吧。”
具体事宜, 肯定要和盛鸿打一下招呼, 好让当地地方官行个方便。
陶竹也是此打算。
盛京距离北湖省太远,就不派人过去了, 平城离得近, 而且, 平城从现在到明年春末, 每日都有不少外地客商。
将做好的藕粉带回平城出售,比运回盛京要省事儿。
“行,我明天派人去明府找明悉,让他过来商议此事。”
陶竹说罢垂眸,看向自己面前的账本,正打算继续算账,突然想起今日收到了彭县那边的信,便又看向了黎荞。
“黎损黎受来信了,彭县那边的小吃铺子生意不错,也稳定,他们俩问咱们要不要开其他铺子。”
黎损黎受以及黎家铺子里的十八名伙计到达彭县之后,二皇子的人直接找上了彭县知县,让彭县知县协助黎损黎受快些把黎家小吃铺开起来。
彭县知县不敢怠慢,亲自陪着黎损黎受寻铺子,找原料,跑前跑后,详详细细的将彭县的一切情况告知给两人。
有了知县相助,不到十日,这黎家小吃铺就开业了。
主营的都是小吃,鸡蛋灌饼,煎饼果子,肉夹馍,小笼包,生煎包,炸串,以及甑糕肠粉等。
这些都不算正经饭食,只能算小吃,在属于南方的彭县是独一份的。
这些小吃味道好,再加上黎家铺子名气大,所以开业之后,生意一直不错。
这些东西又是白面又是精米又是肉又是糖的,普通小百姓只是偶尔去尝个鲜,平日里的客人主要是当地的富人。
但一个普普通通、还有些闭塞的小县城能有多少富人?
而且也不跟酒楼似的,能卖饭菜能卖酒。
因此,黎家小吃铺刚开业那三个月,利润普普通通,一个月只能挣个二三百两。
但盛夏那会儿,彭县所在的那个古老运河通航,这条运河在江舒省境内,连着江舒省的好几个府。
古运河通航之后,沿岸的人们出于新鲜,不少人乘着船出门游玩。
再加上货船,所以,彭县的外地人多了起来。
黎荞的名气太大了,圣上今年赏了他二十万亩田地呢,真真是圣上跟前最得宠的臣子。
不少人慕名前来,虽然说这个小吃铺里没有黎家的招牌吃食,但过来瞧一瞧,尝个鲜也是不错的。
外地的客人多了,小吃铺的营业额蹭蹭蹭往上涨,黎损黎受观察了两个月,忍不住给写信过来,一边详细汇报当地的情况,一边说起了想要开新铺子的想法。
彭县位于绘安省与江舒省的交界地带,不算真正的江南,所以当地百姓不算富裕。
可外府那些能乘船游玩、能做生意的人,这些人有钱。
等以后大运河真的开通,那外地人会更多。
好大一片市场呢。
想多挣银子,那其他铺子得开起来了,小吃铺卖的都是寻常吃食,价格不算很高,利薄。
黎家的招牌铺子才是真正的大杀器呢。
“他们俩说那边的人想见识咱们家的招牌,一直在催他们将鸭货铺子炸鸡铺子开起来,你觉得如何?”
“那就开起来吧。正好,现在到了芋头、山药成熟的季节,那个什锦脆片可以做一些。”
“还有芋泥是个不错的馅料,拿来做点心味道很好。”
“那边人手少,暂时不要开火锅铺子,先做这些能外带不用堂食的食物。”
黎荞不反对多开铺子。
银子当然是越多越好。
彭县有他五万亩耕地,相应的灌溉、农具必须得安排上,这些都是支出。
不只是彭县的耕地,其他地方的耕地,河流沟渠池塘也是安排的越多越好。
干旱时,这些河流沟渠池塘可以灌溉。洪涝时,这些河流沟渠池塘可以排洪。
还有棉花,随着天气的寒冷,今年他只能顾得上盛京城外的百姓,但大盛其他地方还有不少贫寒百姓。
这方面的支出,今后每年都会有。
今年这一年,他将摊子铺的很大,而且,这还只是刚开始。
明年,考验真正来临。
明年要花钱的地方怕是更多。
因此,银子当然是越多越好。
不只是彭县那边要开铺子,自行车他也“研究”的差不多了,等到了过年,自行车面世,他得狠狠赚一笔。
“行。我明日就给他们俩回信。”陶竹看黎荞同意了,便这般道。
“也不差这一日半会的,你最近忙碌的快赶上我了。”
黎荞说着,抱着他腰肢的手臂收紧了一下,另外一手戳了戳他的侧脸:“别累着了。”
“这算什么累?”陶竹忍不住翘起了嘴角:“我也就是在善堂以及三个学馆之间跑一跑,再管管家里的账,也就是耗时间,一点儿都不累。”
“再说了,现在有圆圆帮我分担呢。”
“这还不累呀?一个善堂三个学馆,还有家里那么多铺子的账,这肯定得耗不少精力。”
黎荞说着就要站起身来:“我给你捏捏肩,捶捶腿。”
他把摊子铺的这么大,结果他当了甩手掌柜,他的竹哥儿替他受累。
“哎,不用!”陶竹立马抓住他的手:“坐下坐下,我还有事儿没说呢。”
“嗯?什么事儿?”黎荞又坐了回去。
“明悉和瑜宁的亲事。明悉今日过来,我让他和瑜宁在前院的休闲房里说了会儿话,瑜宁端着刚做好的肉松小贝过去,他尝了之后,把瑜宁和你夸了又夸,逗的瑜宁笑了好一会儿。”
“等他走了,我问瑜宁对他是什么感觉,瑜宁说已经对他产生好感了,这俩人肯定能成。”
“问题是,若瑜宁真和明悉成了亲,那瑜宁要跟着明悉去东山省找明总督?”
陶竹说着微微皱起了眉,他有点不舍得。
“对。若俩人真成了亲,瑜宁要跟着明悉去东山省,这是一开始就和明总督说好的。”
黎荞说着伸手将他整个人都抱在了怀中:“若大运河通航,东山省也修了灰泥路,那这距离没多远的。”
陶竹熟悉大盛地图,自然知道东山省的首府距离盛京到底有多远,他不由也抱紧了黎荞。
“我现在还记得瑜宁瑜安和三姐刚来咱家那日的情形,三人都怯怯的,忐忑难安。一转眼,瑜安马上要成亲,瑜宁也要远嫁了。”
“瑜宁自小就听你的话,你说什么便是什么,你让她去东山省,她便去东山省。只是,东山省的银子,不一定非得让瑜宁过去挣。”
黎瑜宁不会在他和黎荞跟前表现出什么,可他当舅舅的,得站在黎瑜宁这边为她考虑。
远离亲人,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对于一个姑娘来说,心里头肯定是忐忑的,难安的。
明悉留京也很好呀,就跟江懋一样。明悉肯定能过国子监的考试,只要黎荞安排一下,明悉也能进国子监读书。
“……说的也是。”
黎荞沉默了一瞬,只能这般开口。
他当时想着东山省境内的黄河要决堤,他得去看看,因此想提前在那边放些人手、粮食。
就算真的黄河决堤,那黎瑜宁也能协助明总督赈灾。
而且,明总督也希望他把铺子开过去,好让当地百姓增加点收入。
此时想一想,有明总督在,想在那边开铺子,不必非得让黎瑜宁过去。
“咱们答应了明总督要给当地百姓增加一点收入,这样吧,效仿彭县,看咱家的伙计谁愿意去那边开铺子。”
“至于瑜宁,她留京。”
陶竹听到想听的话,心中的舍不得立马消散了,他用力抱了黎荞一下,脸上带了笑:“我明日就和瑜宁说这事儿。”
“好竹哥儿。”黎荞也用力抱了抱陶竹:“我整日忙朝中的事儿,对咱自家的孩子多有疏忽,这都得让你操心,这个家是你撑起来的,真的辛苦你了。”
“哪里是我撑起来的,你出力最多,这个家,是咱们所有人一起撑起来的。”
“而且,最辛苦的是你。”
他每日看上去忙忙碌碌的,其实一点儿都不累。
真正累的是黎荞。
这一年来,黎荞几乎日日都会在晚饭后去书房处理公务。
而且,黎荞还一直想开更多的铺子。
唉。
原本他觉得家里的银子真的很多很多了,但南方水灾那次捐了二十多万两出去之后,他这才发觉,其实他家的银子根本不够花。
特别是这几年,居住在盛京,竟然也是每年都有天灾。
家里的银子流水一般花出去,却只能勉强顾得住盛京这一部分的百姓。
他对朝中事务了解的不多,他只能看到盛京这一区域。
但黎荞知道大盛各地的情况,所以黎荞想赚钱的心情比他更迫切。
家中的铺子,的确越多越好。
翌日,陶竹将昨晚他和黎荞的决定告诉给黎瑜宁,黎瑜宁听了,又是高兴又是感动。
的确,远离亲人,她很不舍。
但她是真心实意想要去东山省,那边是空白的市场呢。
不过,两位舅舅的话也有道理,东山省有明总督在,不需要她过去,黎家铺子就能顺顺利利的开起来。
嗯……若她真和明悉成亲,那她肯定要去北湖省的。
北湖省也是空白的市场呢。
陶竹不知道黎瑜宁对北湖省起了心思,黎瑜安与辛知的婚期快到了,他得忙活这事儿。
天气越来越冷,黎瑜安辛知成亲前一日,下了好大一场雪,这一场雪落下来,不至于酿成雪灾,但气温却是猛的降到了零下十几度。
黎瑜安与辛知成亲第二日,陶竹开了位于分馆那边的棉花仓库,让盛京城外的贫苦百姓去领棉花。
为防止有人冒领,得以村为单位,由村长率领,村人一起前往分馆那边。
而且,即便是有村长作证,陶竹也要拿着户籍册子仔细核对。
他收购的棉花是有限的,为了让棉花用到真正的穷人身上,他必须仔细一些。
这些棉花免费发放之后,盛京城内,有人陆陆续续的给善堂捐御寒的衣物被褥。
黎荞履行承诺,真的将收购来的棉花免费发给穷苦百姓,这让一些原本对黎荞心存质疑的人放下了偏见。
黎荞高价收购棉花又免费发放的行径,圣父到不真实,一些想法有些多的人,不由怀疑黎荞是怀有其他目的。
见过行善的,但如黎荞这般撒出去几万两银子还不求回报的,话本小说里都没这样的大善人。
但现在,黎荞还真把花了几万两银子收购来的棉花免费发给贫苦百姓了。
所谓论迹不论心,甭管黎荞心里是如何想的,但行动上,黎荞是实实在在的让人挑不出错来。
既如此,那跟着往善堂捐一些东西又何妨?
反正都是为了百姓。
这么一来,善堂收到了不少御寒的物件。
但还不够。
因为盛京城外有太多贫苦百姓需要这些棉花和衣物了。
随着消息传开,一些远地方的百姓也忍不住赶来,反正都是平坦的灰泥路,还由村长领着,既然自家的确需要御寒的衣物被褥,那就去试一试呗。
甚至连暨北省的人也前去领棉花、衣物被褥。
这些人,凡是走到陶竹跟前,经过陶竹核对信息确认无误的,他都发放棉花或衣服被褥了。
反正都是大盛的百姓,甭管是盛京的还是暨北省的,在他看来没区别。
而且,这个冬天的确比前两年更冷。
气温一直维持在零下十几度,他家暖房每日所需的干柴都比去年增了三成。
第216章 沈画去善堂,天气骤冷 陶竹黎荞的傻子行径
天气冷, 相应的干柴、煤炭等御寒物资价格也上涨了一些。
价格上涨了,用量也得上涨,像是黎荞家的暖房, 灶里的火得烧的比往年旺一些,不然室内的温度上不去。
这么一来,消耗掉的木柴就更多了。
而且,黎荞、陶竹体恤下人,担心下人们冻坏了手, 洗衣做饭都让用温水。
黎粮、王桂花有些心疼,每日光是烧火就得用掉十多两银子, 太奢侈了, 他们夫妇让一大家子白日里尽量待在前院的多功能休闲房,反正有三大间呢,足够众人使了。
当然, 像是黎小睿、黎长风、黎云帆三个正在读书的小家伙儿, 他们仨读书时得待在他们的书房。
为此,黎粮还夸了黎长风、黎云帆, 觉得他们俩脑袋瓜聪明,虽然年纪小,但读书上和黎小睿一个进度, 他们俩和黎小睿共用一个夫子、一个书房, 这样能省下不少柴火。
聪明人就是好啊, 小小年纪就能给家里人省干柴了。
这话听的陶竹、黎荞有些哭笑不得。
但其他人却很赞同。
黎二宝如今快三岁了,但大名还没定下来, 原本大家都觉得二宝这个小名儿不错, 配上黎二宝肉呼呼的脸蛋, 越看越可爱。
但孩子大了, 肯定得有大名,最近郑浅浅就在念叨此事,聪明人好哇,像是他小叔,发奋之后,短短十年就挣下了如今的家业。
黎长风黎云帆这对双胞胎也很厉害,以他看,明年这俩孩子在学习上肯定能甩开黎小睿。
脑袋瓜这么聪明,能省多少纸张、多少墨水、多少蜡烛啊!
因此,他想给二宝取名黎智。
他大儿子叫黎睿,二儿子叫黎智。
睿智。
完美。
郑浅浅想给二宝取这个名儿,大家自然不会反对,这种事当然是他这个当阿爹的说的算。
不过,黎粮身为爷爷,对这个名字也很满意,简单,好记,寓意也好。
就叫这个了!
黎二宝刚有了大名,郑浅浅又怀孕了。
这次他怀在了黎夏后边,黎夏是黎二山范圆圆成亲前怀孕的,比他早了三个月。
家中又有两个孕夫,还有两个两岁多的黎二宝、橘哥儿,于是郑浅浅、黎夏白日里通常都是待在前院的休闲房。
黎瑜安嫁去了辛家,范圆圆最近一直和陶竹忙活发放棉花的事儿,黎粮、王桂花的粉条作坊又开始运转了,因此白日里只有黎瑜宁、黎小兰陪着他们俩。
有时候周芸会领着儿子过来玩,但天气冷,她来的次数不多。
沈画与徐瑛的小哥儿已经两岁了,取名为徐欣,欣哥儿。
沈画家中有暖房,沈家夫妇未回平城,一直待在盛京陪着他,但他依旧不爱在家里待,时常带着欣哥儿来黎家。
无他,还是因为徐家人。
去年沈画在自家盖了暖房,今年徐瑛的爹娘从河西府来了盛京。
徐瑛入京赶考前和沈画成了亲,当时徐瑛和家里人闹翻,后来随着徐瑛一起上京的是徐瑛的叔伯堂哥堂弟等人。
徐瑛爹娘一直待在河西府。
徐瑛考上进士后,本来有假期可以回河西府,但因为当时沈画已经领了给皇家布庄设计衣服的差事,因此当时徐瑛没有回乡。
当时没回,到目前为止,再没机会回去过。
徐瑛爹娘六年没见过徐瑛,包括之前徐瑛被诬陷入狱,徐瑛爹娘也未来京。
但现在河西府—盛京的官道都铺上了水泥,不仅平坦,所用时间也大大缩短,于是徐瑛爹娘便来了盛京。
这夫妻俩年纪大了,但徐家人所居住的宅子没有修暖房,于是便天天往城东沈画买的宅子里跑,要住暖房,要看欣哥儿,还催沈画赶紧再生个大胖儿子给徐瑛留后,不然就得让徐瑛纳妾,徐家不能断后。
还说什么即便当年徐家不对,没有顾忌着沈家对徐瑛的教导之恩,但现在徐瑛给沈家当了六年的上门女婿,徐家人的脸面被丢尽了,因此徐家已经不欠沈家了。
总之,徐瑛爹娘此次入京,不跟之前的徐家人那般处处针对沈画,但却精准拿捏住了沈画的软肋,让沈画膈应坏了。
徐瑛爹娘到底是他的正经公婆,他也不好让人抓着扫帚把这对夫妇轰出去。
他爹娘有时候气不过,会和徐瑛爹娘吵起来,但因为他的确没给徐瑛生儿子,经常被徐瑛爹娘抓住这一点儿怼的他爹娘哑口无言。
眼不见为净,他干脆带着欣哥儿或者是他自己跑黎家来。
这日下午,陶竹和范圆圆从城外回来时,天已经快黑了。
其实还不到傍晚,但今天阴天,没有太阳,所以才下午三点,室内就需要点上蜡烛了。
范圆圆小跑着从大门进来,她边往休闲房跑边对身后的陶竹道:“竹叔我先去暖房暖和暖和,你快跟上呀!”
“你先去吧。”陶竹笑着回了一句,他说着看向目前负责前院杂务的黎戟:“大哥大嫂回来了吗?”
“回竹老爷的话,大老爷、大夫人还没回府。”
黎戟一边将角门的钥匙递给黎满好让黎满将马车牵回府一边回道。
“那你派个人去城北请他们回来,今日天冷,若是等会儿天黑了,肯定会更冷。”
陶竹吩咐道。
这夫妇俩的红薯作坊在城北,今天冷的邪门,早上出门时感觉和昨日差不多,结果一日下来,竟是越来越冷。
刚才回城时,马车里的小炉子烧的很旺,他和范圆圆身上也裹着厚厚的狐皮披风,但还是觉得冷。
这不,范圆圆进了大门就往暖房跑,一刻都受不住了。
不过,还得给他们夫妇俩准备一床被褥,让他们夫妇俩裹着,不然他们夫妇俩会如他和范圆圆一般觉得冷。
当然,还有黎荞。
另外也有在铺子里忙活的黎菽黎大山几个人,也都得给他们送被褥,免得冻着了。
将一系列的活儿安排好,陶竹这才进了休闲房。
一进门,热气扑面而来,被冻的红红的脸颊被热气一包裹,顿时有些发热。
他抬手拍了拍脸,看向了室内。
“咦?画哥儿,你怎么了?”
他有些惊讶。
沈画侧躺在炕上,脸正对着他,一双眼睛红通通的,可见刚哭过。
范圆圆坐在一旁,显得有些手足无措。
她和沈画不熟。
“没啥事儿,竹哥,你回来了啊,坐。”沈画吸了吸鼻子,嗓子发哑,他说着双手撑着炕,慢慢坐了起来。
“二宝和橘哥儿喊着要见小睿长风云帆,浅哥儿、夏哥儿就带着他们俩去了。”
“瑜宁在内眷那间看书,小兰去厨房安排晚饭了。”
“你都哭成这样了,还没事呢。”陶竹眉头紧皱,抬步朝着他走去:“肯定是徐瑛爹娘说了什么。”
“他们说的也是事实,谁让我的确没给表哥生儿子。”
沈画说着嘴巴一瘪,眼睛里又冒出泪花。
陶竹:“……”
他紧走两步来到炕边,抓住沈画的手轻轻摇了两下:“徐瑛根本不在意这点儿,你别哭,至于徐瑛爹娘的话,你别放在心上。”
沈画吸了吸鼻子,没吭声,但脑袋垂着,大颗大颗的泪珠不住的往下掉。
好一会儿之后,他才低声道:“我就是烦,这种日子什么时候才能到头。”
其实,生不生儿子的,徐瑛不在意,他原本只有一点点在意。
但徐瑛爹娘来了之后,日日念叨,他心里头那一小点儿不在意被放大了。
再加上不能跟从前一样梗着脖子和徐家人大吵大闹随意赶人,于是郁气一直憋在他心里发泄不出去。
总之,他最近心情不好。
哪怕徐瑛事事顺着他百般关心,他也不想回家。
沈画与徐家人的矛盾,这是老问题,陶竹也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只能陪着他坐着,说一些其他事转移他的注意力。
很快,黎家人陆陆续续的回来了。
沈画依旧不愿走,于是他和黎家人一起吃晚饭。
饭吃到一半,徐瑛来了。
徐瑛有些不好意思,坐下与黎家人一道吃饭,待一顿饭吃完,陶竹拉着沈画去了正房那边,黎荞则是和徐瑛去了他的书房。
“徐兄,我本不该插手你家的家事,但一直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我看画哥儿整日郁郁寡欢,时间久了,身子怕是要遭不住。”
徐瑛闻言登时苦笑:“我已经想好了,过两日就给圣上递折子自请外放,我去偏远之地,这样的话,我家里人肯定不会跟过去了。”
他又不能跟徐家人彻底断绝关系,所以,他带着画哥儿离开盛京,这是最好的选择。
“你竟是这样打算的?”
黎荞惊讶:“可这么一来,画哥儿也要远离爹娘了。而且,画哥儿要跟着你受苦。”
“我知道。”
提起这点儿,徐瑛强撑着的苦笑维持不住了,他一脸痛苦,身子也有气无力的歪在宽敞的太师椅中,他抬手捂住了眼睛,再开口时,声音有些哽咽:“是我无能,对不住画哥儿。”
徐瑛第一次这般直白的展示他的苦楚,看的黎荞不由眉头紧皱:“……徐兄,画哥儿愿意去善堂帮忙吗?若是愿意的话,他可以去善堂。”
“这么一来,他不必整日待在家中,见的多了,视野开阔了,不用整日面对家中琐事,那心情自然就好了。”
他很想给沈画讨一个正经的但不在大盛官职体系内不必让盛鸿掏俸禄的官职,但这么一来,徐家的家丑就要摊在盛鸿跟前了。
他是外人,不合适。
况且,他的人设也是不插手官员的升调。
因此,他只能让沈画先从那个家离开,免得沈画抑郁了。
“嗯?”
听了黎荞此话,正捂着眼睛浑身泡在黄连汁之中的徐瑛,不由将双手移开,他吃惊的看着黎荞:“让画哥儿去善堂?”
“对,我给他开工钱。不过,这么一来他要很辛苦了,他还得画衣服,照顾欣哥儿。”
“这……”徐瑛迟疑了起来,光是想一下就能知道画哥儿得多辛苦。
可是,若画哥儿跟着他去偏远的苦寒之地,那肯定更苦……
“今日回家,我问问他。”他没有一口应下。
这得看画哥儿的意见。
等坐上了回家的马车,徐瑛说起了黎荞的提议,他话音刚落,沈画依旧有些肿的眼睛瞬间亮了。
去善堂和他竹哥一起干活?
他愿意!
他不想回家,他不想面对徐瑛爹娘的念叨,他想逃离!
他宁肯去干活辛苦一点儿,也不愿待在家中心烦意乱,闷闷不乐。
再在那个家待下去,他会窒息的!
急于逃离徐瑛爹娘的沈画,翌日就来了黎家,要和陶竹一起去善堂。
陶竹把善堂的资料给了他,让他先熟悉一下善堂的事务。
昨日气温猛降了一波,今日气温没有回升的样子,善堂又收到了一些捐赠。
与此同时,木炭煤炭干柴等物资的价格又上涨了。
天气太冷,人们不愿意出门,连带着黎家铺子的生意都有些受影响。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火锅铺子。
火锅铺子不能外带,只能堂食,那些爱吃火锅的贵人富人不愿意出门,火锅铺子的生意自然就冷清了。
黎大山在下午时,让人送回来了一些肉食和萝卜白菜土豆等蔬菜,黎家火锅铺的食材,向来都是当日采购的新鲜食材,不卖隔夜的。
今日吃火锅的人少了,这些东西卖不出去,那就只能自家人吃了。
今日王桂花在家,没去红薯作坊那边,她看着送回来的食材很是心疼。
这些东西都是铺子里的伙计一大早扛着酷寒去菜市场买回来的,结果却卖不出去。
又是遭罪又是白忙活,这种冷天什么时候是头儿啊!
不只是店铺里的伙计遭罪,底层的百姓都遭罪。
菜市场的小贩,街道两边的小摊贩,送菜送肉入城的农人、屠户、小贩,都得日日早起,忙活自家的生意。
还有靠打工、打零工为生的人,也都得早起上工。
反倒是农人,在这农闲之际,可以待在家里猫冬。
可这么冷的天,河流池塘都上冻,屋子吧,也跟个冰窖似的——舍不得烧炕。而且,闲着没收入,心里发慌。
总之,农人的日子也不好过。
盛鸿往边城又调了五千精兵,盛京都这么冷了,盛京以北肯定更冷,胡人受不住冻,怕是要南下。
边城的防御还得再加强。
精兵前往边城,那粮草就得跟上,今年的军费支出要比往年高一些。
但多支出的这点银子,盛鸿不是很在意,他现在腰包不说很鼓,但也绝对不瘪。
待在求贤殿,围坐在炭盆前,盛鸿无比庆幸。
幸好黎爱卿今年收购了许多棉花,在黎爱卿的影响下,他那大儿子、四儿子在暨北省也收购起了棉花,江爱卿在郎方府也收购棉花,明爱卿在东山省也收购棉花。
还有那范家,也在收购棉花。
虽然说,和大盛广袤的土地比起来,这几人收购棉花的行径影响力有限,可是,这是一个信号。
一个展现给所有人的信号。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这个信号是朝廷没有放弃他们,朝廷在救他们。
哪怕现在朝廷的恩惠没有惠及到他们头顶,那他们心中总算是有一个盼头。
对于富人、贵人而言,这个信号是大盛很稳,超稳,无敌稳,别有什么小心思。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会儿盛鸿是真的很想直接把第二道赞赏圣旨塞到黎荞怀里。
和赏赐田地比起来,还是赞赏圣旨更珍贵。
但第二道题目他给出的期限是三年,因此,此时他能做的便是又赏给黎荞十万亩田地。
该种粮食种粮食,该种棉花种棉花,反正荒着也是荒着,不如赏给黎爱卿,借黎爱卿之手,转移到百姓身上去。
当然,最好从明年开始就风调雨顺,噩梦彻底消散!
黎荞又白得了十万亩田地,这让他心里的忧虑冲淡了一些。
这一周以来,天气冷的邪门,但又不下雪,只是干冷,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
还有田地里需要过冬的庄稼,虽然这会儿冬小麦刚种下还没有发芽冒出地面,但再这么冷下去,那藏在地下的冬小麦也遭不住这种温度。
而且,之前收购来的棉花,已经全部发放完毕。
但还是有百姓过去,想要领取御寒之物。
陶竹便干脆在善堂、自家铺子门口都挂出了收购旧棉衣的告示。
捐赠解决不了问题,那只能掏钱买了。
对于陶竹这一行径,沈画感慨,感动。
和那些被冻的瑟瑟发抖、手脚都满是冻疮的底层百姓而言,他的痛苦,似乎不值一提。
生死跟前无大事。
他不仅没有面临生死,他还吃得好,穿的好。
沈画将自家用不着的御寒衣物、被褥什么的,都收拾了出来,准备送到善堂。
他之前也捐赠过,但把东西送来之后就走了,没深入善堂了解过底层百姓面临怎样的困境。
这会儿了解了,他便回家又收拾了一通,只要用不上,那就都捐了。
沈家夫妇面对着空了一半的衣柜、箱子,不由有些心疼,沈家可不是大富之家,沈画捐出来的那些被褥、裘衣,若是拿出去卖,能卖不少银子呢。
“爹,娘,咱捐的这点儿东西算什么呀,和竹哥比起来,我只觉得自己做的少了。”
“我这几天看善堂的账册,发现有不少人将棉花卖给竹哥,然后又跑去分馆那边免费领棉花。”
“这种事儿匪夷所思吧?是拿竹哥当傻子坑呢,我立马就问起了竹哥,怎么能容许那些人这么干呢。”
“但竹哥一点儿都不在意,说那些人家境的确不好,家中没有田地,都是佃户,要么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要么是一年到头吃不饱或者是勉强裹得住温饱。”
“竹哥说荞哥收购棉花,为的就是这些人,既然棉花落这些人手里了,那其他的就不必计较了。”
“你们说说,和竹哥比起来,我捐的这点儿算什么?”
沈家夫妇:“……”
还有这种事儿啊?
的确匪夷所思!
而沈画看自家爹娘没话说了,便又道:“咱家比上不足,但比下绝对有余,反正目前这些用不上,不如捐出去。”
“明年需要时,再买就是了。”
他做的不够啊!
沈家夫妇瞧着沈画忙忙碌碌的身影,震惊之后,便是欣慰。
也好,也好,至少现在他们的画哥儿不会终日愁眉苦脸了。
捐就捐吧。
他们把他们夫妇用不上的物件也捐出去,能帮一个是一个。
*
作者有话要说:
第217章 盛鸿的第三道题目 六皇子的好战之心
沈画捐的那些物件不是绸缎就是绫罗的, 连棉布的都没有,陶竹依照从前的习惯,能卖的, 那就卖掉,换成价格低廉的棉布衣物。
黎荞陶竹的这一行径,的确有人觉得他们夫夫傻。
也有人觉得他们夫夫挣那么多银子,他们就该自掏腰包救助普通百姓。
但也有人如同沈画那般,将家中用不着的、不喜欢的御寒衣物收拾出来一些, 用车子拉着,运到善堂去。
七皇子、大皇子就是如此, 身为皇子, 哪怕穿不了,但每次换季也要做上十几套、几十套新衣,在他们府上, 只穿了一次、几次的衣服几乎堆成山了。
如今他们把这些衣物收拾了出来, 一股脑捐到善堂去。
对此,六皇子觉得夸张了。
因为天气太冷, 盛鸿取消了早朝,谁若是有事,直接递折子即可。
但黎荞每日照常上班。
因为他还担负着分拣折子的活儿。
几位大学士最年轻的周正业周大人都五十多岁了, 盛鸿舍不得他们一大把年纪了还冒着酷寒早起, 于是, 这活计全落黎荞一人身上了。
黎荞苦哈哈的每日裹得跟熊一般,半夜就起床, 等入了宫, 先去广安殿干活, 然后再去求贤殿干活。
盛鸿自觉上了年纪, 也该和几位内阁大学士一般多歇息。
于是他这几日都是天亮了之后,然后才慢吞吞的前往求贤殿处理政务。
这么冷的天,按理说折子应该不多,但实际上,折子和平日里差不多。
连续三年气温很低,这已经引起不少官员的重视了。
若明年气温还是这样,怎么办?
有官员提出,明年应该号召农人大量种植棉花,甭管是卖掉还是自用,那都是有益的。
而且,连续低温可能会冻坏庄稼,造成粮食减产,这可是大大大大大事。
这些奏折,黎荞总结出来呈给了盛鸿。
盛鸿随意翻阅了几本,叹着气看向了黎荞:“多种棉花?那其他粮食怎么办?农人精力有限、田地也有限啊。”
“更关键的问题是,这样的低温再持续下去,可能棉花、粮食一个都保不住。”
黎荞:“……”
他沉默。
可不是。
多种棉花,这四个字可不只是动动嘴巴的事儿。
殿内气氛沉闷,就在这时,外面传来小太监的通禀声:
六皇子求见。
六皇子很快进来,他身上裹着厚厚的紫貂皮披风,脸颊也被寒风吹的有些红。
他先是给盛鸿行礼,等盛鸿叫起之后,他先是瞥了眼一旁立着的黎荞,而后才又看向盛鸿。
“父皇,儿子听说最近朝臣都在为酷寒献策,儿子也有一策,想说给父皇听听。”
“什么办法?”盛鸿闻言立马来了兴致,好奇的盯着自己这位六儿子。
“南下。”
六皇子开门见山,甚是直接:“胡人受不住酷寒,因而挥刀南下进犯咱们大盛。”
“胡人彪悍,又被逼上绝路,咱们大盛的精兵得付出鲜血和生命才能将他们击退。”
“儿子觉得,与其和胡人死拼,不如咱大盛也南下,大盛之南那些小国,根本扛不住咱们大盛精兵的铁蹄。这些小国没有冬季,定不会遭受酷寒之苦。”
黎荞:“……”
他没说话,他抬眼悄悄打量盛鸿。
盛鸿眉头已经皱的能夹死蚊子了:“煦儿,你的意思是咱们大盛放弃北边的国土,整体南迁?”
“若年年冬季都如这几日一般寒冷,那咱们与其苦耗在这里,不如去开拓新的疆土。”
六皇子没有直接点头应是,但也差不离了。
盛鸿盯着六皇子看了片刻,问道:“你是不是早对南边那几个小国起心思了?”
“也不算是。这不是咱大盛百姓正在遭受酷寒之苦吗?逼的黎大人又是收购棉花又是收购旧衣物的,甚至大哥和七弟也将用不着的旧衣物收拾出来送去了善堂。”
“天潢贵胄,何以至此?”
六皇子说着,又瞥了黎荞一眼,视线里和语气中带着明显的不赞同:“黎大人这样,会惯的百姓习惯性向朝廷伸手的。”
黎荞:“……”
他看向了六皇子。
而六皇子已经收回视线,重新看向盛鸿:“况且,整个大盛底层那么多百姓呢,别说是黎大人一人之力了,就是朝廷开了国库,那也顾不周全。”
“与其苦哈哈连皇子都收拾家底了,不如让百姓迁移到温暖、适居的地方去,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老天爷不给人活路,咱们得自寻生路,您说是不是?”
“不是。”
盛鸿缓缓摇头,否决的很干脆:“这不是动动嘴巴的事儿,这需要将士去拼命。”
“南国多瘴疠,还有山脉相阻,将士们水土不服还要翻山越岭,穿过高山密林,代价太大,不值当。”
“更远一些隔着海的小国,咱们的将士不善水战,远离国土,粮草补给困难。”
“煦儿,你这想法虽好,但太冒进了。”
黎荞在一旁听着,不由暗暗点头。
可不是,东南亚这边不是山脉高原就是隔着海峡,上辈子时老祖宗们没将那边打下来,肯定是收益不如付出的代价大。
六皇子这提议有些理想化了。
“可倘若明年也是这般低温,那该如何是好?”六皇子立马问道:“况且,低温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反应,咱们面临的不只是低温这一项困境。”
“若明年还是低温,那自然是朝廷、达官贵人、富人,朝百姓伸出援助之手。而百姓,也多多忍耐。”
“不能因为天气严寒,就丢下几十年的基业跑路。”
“天潢贵胄怎么了?没有底层的百姓,如何衬托出天潢贵胄的高贵?”
“若世间只有天潢贵胄,那天潢贵胄贵给谁看?贵给朕看?还是贵给黎爱卿看?”
盛鸿说着,眉头又皱了起来,最后一句的语气,也有一丢丢严厉。
“当然不是。儿子自是知道底层百姓的重要,他们每年交不少赋税呢,佃农更是还得交租子。没有这些人,谁给咱们种庄稼、织锦衣?”
“儿子就是觉得差不多就行了,别跟宠溺孙子似的宠溺出毛病来。”
“再者,南下也的确是不错的出路,衣冠南渡,历史上又不是没有这样的事情。”
六皇子不觉得自己有错,治国不能死板嘛。
“衣冠南渡,这个南说到底还在咱们大盛境内,可你此时所提到的南,与咱大盛隔着高山、隔着大海,这不是动动嘴皮子的事儿。”
盛鸿还是摇头,在这个问题上,没得商量。
“与其南下,不如早早着手应对严寒,你也说了,低温会带来不少影响,小七去年就在盛京城外开挖河流沟渠,善堂学馆也准备了大量的水车,明年,小七和黎爱卿能让盛京地区的庄稼不受干旱之灾。”
“至于其他地方的灌溉,那是明年开春之后的重中之重。你与其想着怎么攻打南边诸多小国,不如对着大盛的地图,好好规划一下怎么合理的修河挖沟,好确保当地庄稼不受干旱之灾。”
说到此处,盛鸿上下打量了六皇子一圈,目光复杂:“煦儿,父皇以前真没看出来,你有一颗好战的心。”
之前是想去边城,此时又想侵占别国,他这六儿子的光芒,从前都被他那三儿子、五儿子给遮住了啊。
“儿子不是好战,儿子是想解决问题。不过,您这话有理,儿子否认不了。但儿子刚才的话,您得空了也多琢磨琢磨,毕竟也是一条路子。”
六皇子不承认好战,但他也不心虚,直直的站着,任由盛鸿打量。
他也是一心为大盛为百姓嘛。
若日子真过不下去了,那打仗能转移百姓的注意力,底层百姓一听说朝廷要打仗了,肯定会缩着脖子、勒紧裤腰带,默默的忍受苦日子。
因为在底层百姓看来,没有比战乱更苦的日子。
底层百姓愿意忍受苦日子,那朝廷不就轻松了嘛。
他真觉得南下攻打南边诸国是解决眼前困境的最佳方式。
但显然,盛鸿不这么认为。
为防止这个六儿子异想天开,盛鸿干脆道:“西闪省就交给你了,你给朕好好规划一下,以确保那边庄稼的灌溉。”
“……父皇,您没有开玩笑吧?西闪省不少地区本就缺少雨水,那边是黄土高原啊。”
六皇子瞬间眼睛睁的老大,一脸的难以置信。
“朕知道那边不少地区本就降水少,但谁让西闪省是咱大盛的疆土,谁让你是皇子。你刚才一直看黎爱卿,你看他做什么?你既然看他,那你就该知道他到底办了多少事儿。”
“但他叫过苦喊过累么?”
“朕给他安排的事儿,他推让过吗?”
“……黎大人这种把百姓当祖宗当儿子对待、千年难遇的奇人,儿子可比不上。”
六皇子说着,眼珠子不由朝黎荞瞥去,语气难掩怨念:“儿子也没黎大人的财力。在搂银子这块,黎大人也是千年难遇的奇才。”
“那你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儿,你是皇子,自小养尊处优,现在大盛面临困境,该你为大盛付出了。”
盛鸿说着,略一沉吟,然后又道:“这样吧,今日父皇就出第三道题目。”
“啊?”
六皇子一愣,忙把视线转移到盛鸿身上:“第三道题是什么?”
“你们几个抽签,谁抽中了某个省,那就负责这个省的灌溉、抗旱以及一系列的救灾事宜。”
“当然,若是从明年开始老天爷发了慈悲,从此风调雨顺,那这第三道题目就作废。”
说到风调雨顺,盛鸿口吻又严厉了起来,还伸出手点了点六皇子:“攻打南方诸国,不仅劳民伤财,而且几年之内根本结束不了战争。 ”
“由此可见,你认为接下来几年内咱大盛面临的都是这种酷寒,乌鸦嘴!你就不能盼着咱大盛越来越好?”
“你瞅瞅黎爱卿,给自家下人取名都惦记着风调雨顺、瑞雪兆丰年呢!”
六皇子:“……”
他嘴唇翕动了几下,却是无法反驳。
黎荞给家中下人取的名字,他也有所耳闻。
“就这么定了,我这就把你另外几个兄弟叫来,你们抽签。”盛鸿看六皇子哑口无言,便直接让人去请余下几位皇子过来。
虽然几位皇子不必遵守官员的考勤法,但这么冷的天,几位皇子应是不会出外勤,也不会待在府上睡大觉。
果不其然,这会儿几位皇子都在各自的衙门。
盛鸿挺满意,看看,如此酷寒,他的儿子们也照常上值呢。
从这个角度一想,盛鸿又心软了。
可怜哦,身为皇子,也是每日忙忙碌碌不得闲。
于是他的态度和蔼了许多,一脸仁慈的宣布了第三道题目。
七皇子四皇子二皇子都挺懵的,听盛鸿解释了缘由之后,二皇子看向六皇子的视线不由充满了怨念,好端端的,找什么事啊,看看,来活儿了!
上次的拉升码头所属地的经济他已经很头疼了,现在给他一个省!
吓死了好嘛。
他不想当皇帝,他何必受这个罪?
越想越头大,他立马苦哈哈的开口:“父皇,儿子能退出竞争吗?儿子能力平平,怕误了您的正事。”
“不成,你是皇子,你不能只享受,不扛事儿。”
盛鸿拒绝的很干脆。
四皇子顿时叹气:“父皇,儿子尽力。”
他也不想当皇帝,但他一直想为大盛、为百姓做点事儿,好一展能力。
男人嘛,都有事业心,他爱搞这些。
只是,这道题目难度很大啊。
“儿子也尽力。”
七皇子也道。
“煦儿,算了,父皇不为难你,你也抽签,抽中哪个算哪个。”
盛鸿伸出手点了点六皇子。
六皇子顿时庆幸,赶紧道谢:“多谢父皇。”
不是他逃避,是他对自己的能力有清醒的认知,就西闪省的情况,难度太大,而这道题目影响他父皇继承人的选择。
所以,该怂的时候就得怂,不能打肿脸充胖子。
但很快,六皇子庆幸不了了,因为他刚好抽中了西闪省。
七皇子则是抽中了绘安省。
他给大皇子抽中了东山省。
四皇子抽中了川省。
二皇子抽中了原河省。
二皇子狂喜,当即手舞足蹈,乐的嘴巴都要咧到耳后根了:“黎大人黎大人,帮帮我帮帮我,一切由你吩咐,我只让我的人跟着你照做,一切功劳都是你的!”
黎荞:“……”
他抬眼去看盛鸿:“二皇子,圣上没说让下官插手。况且,第二道题目下官至今未能给出很好的解答,下官脸面无光,正羞愧着呢。”
“就是,哪能次次都让黎爱卿插手?这次的事儿,黎爱卿不准插手。朕要看的是你们各自的能力,一省都治理不好,何以治理整个大盛?”
盛鸿板着脸,甚是严肃。
二皇子见状,顿时缩了缩脖子,垂下脑袋不吭声了。
但他的嘴角还是翘着。
嘿嘿,毕竟是黎大人的老家,黎大人还真能不管吗?
“还有,国库一向不充盈,目前又是多事之秋,能拨给你们的银子不多,你们省着点花。”
盛鸿又交代道。
几位皇子也知道这一点儿,纷纷应是。
最终,几位皇子或愁眉苦脸或喜笑颜开或拧眉沉思的离开了求贤殿。
盛鸿让黎荞回屏风后继续处理奏折。
他则是摊开大盛的地图,一脸苦大仇深的瞧了起来。
嗯……他今后是不是该多多祭天好祈求老天保佑?
今后一年祭个五六七八次……
咳,算了,求的多了,老天爷或许会认为他心不灵。
还是老老实实办实事吧。
盛鸿出了第三道题目的事,很快传遍了朝堂。
几位皇子身边的人纷纷献策。
黎荞则是该干嘛干嘛,下班之后,他照常裹紧身上的披风往内城门口走去。
今日有风,一路上的官员都是这个造型。
来到自家马车跟前,旁边还停着辛知的马车。
翰林院距离内城门口近,辛知已经在马车上了,而且,黎瑜安也在。
黎瑜安与辛知成亲之后,两人是如胶似漆,一刻都舍不得分开,这么冷的天,黎瑜安硬是每天都送辛知上下班,两个人的黏糊程度,一点儿都不输给黎荞和陶竹刚成亲那会儿。
此时,看黎荞过来了,黎瑜安下了马车,他整个人裹的圆滚滚的,只露出一张嫩生生的小脸。
“舅舅,明日竹舅舅去善堂吗?辛家收拾了一堆旧衣物出来,明日我打算送过去。”
辛知站在他身旁,也道:“这次是将家里用不着的衣物,包括下人们的都收拾出来了,估计得装二三十辆马车。”
“竹哥儿明日应该去善堂的,辛苦你们了。”
黎荞不由带上了笑。
盛鸿说的不错,面临困境,应是上层对底层伸出援助之手。
不少人觉得他傻,但在大盛,和他一样傻的绝对有不少人,不然的话,上辈子时大盛又如何能度过难关?
这样的大盛,值得他付出。
在持续低温了十日之后,气温稍微上升了些。
在这期间,盛京不少人家都如同沈画、辛家那般,将自家用不着的衣物捐了出来。
善堂每日所接受的物资,由零零散散一下子变成了小山。
陶竹将这些物件能卖的都卖掉,好换取更多的普通棉衣棉被,以帮助更多的人。
而且,因为有暨北省的百姓不断赶来,再加上郎方府距离盛京很近,陶竹便将一部分衣物运送到郎方府交由江知府,好让江知府处理之后发给百姓。
江知府今年收购了一些棉花,而且,他是地方官,在郎方府他就是老大,因此,当他收购的棉花发放完毕之后,他便正大光明的将全府的一些富商请到自家府内,让这些富商捐一些用不上的衣物。
明总督亦是如此。
明总督更是老大,他也干惯了这种事,此时做起来驾轻就熟。
他又没有中饱私囊,他募捐来的每一分钱,他都用在了百姓身上,他每次干了这种事儿之后他都会如实写在折子里上报给盛鸿。
现在,百姓面临困境,他募捐起来更是底气十足。
而且,他也记着这些富商的好,今后这些人若是遇见什么不公之事,他自然会帮一把。
说起来,他这是行善,他这是给富商们一个接近他的机会。
其实那些富商巴不得捐呢。
*
作者有话要说:
西闪省和西山省不是一个地方哦~
第218章 各地捐衣物,黎荞剧情少 高志远快被气死了
锦城府的范家, 也在尽力筹措御寒衣物。
锦城在西山省,距离盛京有一段距离,但这一波低温也影响到锦城了, 因此范家人积极募捐。
另外,范家是做煤炭生意的,气温低,他家的生意就不错。
其他煤老板趁机将煤炭的价格提高了一些,但范家没涨价。
不过, 范家的平价煤炭只卖给普通百姓,还限购, 一旦发现普通百姓倒卖范家的煤炭, 那今后就进入他范家的黑名单,再不能从范家购买平价煤炭。
锦城府的知府大人,见范家如此操作, 便也公开募捐御寒衣物。
这多好的刷存在感的机会呀!
若是在黎大人跟前挂了号, 也不奢望黎大人能在圣上跟前给他美言几句,只要黎大人提及范家人的高尚无私行径时顺带提一句他, 再配合他自己的政绩表,那说不定就升官有望了。
苍舟府的知府大人也开始募捐衣物。
黎荞在苍舟府有耕地,还派了贴身侍卫过来, 苍舟府的知府便也跟着效仿盛京善堂, 好为自己攒一波业绩。
乱世出英雄, 天灾试能力,圣上这些年的科考题全围绕着各种天灾转悠, 现在, 似乎天灾真的来了, 那此时不表现什么时候表现?
必须稳住府内的局势, 好教圣上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大能耐!
不然的话,圣上这十多年培养出来的科考人才,说不定会顶替他的位置。
这不是不可能啊。
天下士子被圣上折磨了十多年,对各种天灾早就烂熟于心了,别说是进士了,就是新考中的举人,都有一定的救灾治灾能力。
那么多人嗷嗷等着做官,他们这些身在官位的人若是不好好干,那随时都能被圣上给踢开。
圣上提拔人才不走寻常路,喜欢让良才、能人跳级升官。
看看黎大人。
看看明总督。
羡慕啊!
平城距离盛京较远,这一波低温对平城的影响不如盛京那边大。
但庄丰收想到上次入京的经历,不由忧心。
盛京虽是京都,但底层百姓的日子也不好过,盛京都这样了,更何况是其他地方的底层百姓。
他让庄武敲着铜锣,号召村子里的人到村口的柳树下开大会,等家家户户都来了人,他说出了他的目的:
谁家若是有用不着的旧棉衣棉被,可以捐出来。
不过,平城百姓用不上这些衣物,募捐来的衣物会送到外地去。
具体送到哪儿,待他给黎荞写信,征询黎荞的意见之后再做决定。
一说此事要征询黎荞的意见,三柳村的村人甚是积极,其实吧,以三柳村众人的省吃俭用,哪怕这会儿家中有上千两银子的积蓄,那很多人也舍不得捐衣物。
毕竟三柳村富起来的日子太短,从黎荞洗心革面算起,今年也不过第十年。
除了这十年内出生的小娃娃,余下的村人谁没吃过苦?
不少老人更是经历过前朝末年的战乱,节俭两字刻在了他们骨子里,虽是旧衣物,但指不定什么时候就能派上用场了,何必捐给别人?
可现在黎荞陶竹在盛京建了善堂。
黎荞陶竹在为底层百姓募捐,甚至夫夫俩自掏腰包收购棉花。
他们身为黎大人的根,不能丢黎大人的脸,这一次必须捐!
于是村人回家,将从前那些打着补丁或穿了多年洗的发白但一直没舍得扔的旧棉衣翻了出来,就连黎春桃等黎家人,也没捐太好的衣物。
一方面是舍不得。
另一方面,按照他们的思维,这些衣服挺好的,不破不烂,洗的干干净净,还能再穿好几年。他们捐助的对象是缺衣服的穷苦人家,穷苦人家还讲究什么?
若是他们快要冻死时有人给他们捐这样的衣服,那他们肯定感恩戴德。
庄丰收也是这个思路,有衣服穿就行了,不用讲究那么多,因此庄家捐的也是不穿的旧衣物。
三柳村村人的行径,引起附近村子的关注。
这是在行善啊,而且,看三柳村村人捐的衣服,附近村子的村人也捐得起。
于是,陆陆续续的,附近村子也有人给庄丰收送来了旧棉衣旧被褥。
这事儿极快传到了县城,王掌柜毫不犹豫,立马也将家中用不着的旧衣物捐了出来。
其他人也跟着捐,好的捐不起,但差的棉衣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
当平城这边忙着捐衣物时,盛京这边,边城传来了消息。
胡人又南下了,但只是小规模的骚扰,边城那边的兵力完全可以碾压。
但盛鸿觉得不妙,这冬天才过一半呢,真正的寒冬腊月还没有到来,就胡人的生存条件,今年肯定还会进犯边城。
他又调了五千精兵过去,还有一系列的御寒物资,好平衡边城的物价,免得人心不稳。
高志远快要被气死了。
圣上好有钱啊!
一次又一次的调兵,而且,还自掏腰包运送来了干柴木炭棉衣米面等物资,将整个边城打造的犹如堡垒一般坚固。
这种情况下,胡人别说是攻破边城打到盛京了,胡人连六皇子都杀不了!
若是胡人杀不了六皇子,那他颠颠的跑到边城不就白忙活了吗?
气死!
不过,就算是六皇子真的来了,他一时间也没寻着好的主意……因为他只知道六皇子是死在了明年,具体哪一天死的,以什么方式死的,他根本不知。
但正是因为不知,所以他来了边城。
他要研究胡人的生活习惯,他要揪出胡人的弱点,这样胡人再和大盛将士作战时,他就能立下奇功!
可想象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边城防守极为严密,他别说是跑到胡人地盘研究胡人的生活习性了,他就是出城回城都要接受盘查。
而且,边城与胡人的地盘,中间隔着一条几十米宽的大河,在河边有大盛士兵一天十二个时辰巡逻,任何人靠近河边都要被审问然后被驱赶。
他在普通小百姓跟前能充充高人,但在荷枪实弹、眼神锐利、一身煞气的边城守卫跟前,他忽悠小百姓的话,怎么着都说不利索。
干他这一行的,最忌讳畏畏缩缩,缩头缩脑,不管什么时候,都得一副胸有成竹、高深莫测的样子。
可现在他话都说不利索!
这真把他气坏了,在心中怒骂自己不争气,但甭管做了多少次心里建设,当他鼓足勇气要抬步靠近河边时,下一秒,他准会露怯。
因此,在边城待了几个月,他竟是没有靠近过河岸。
不敢靠近河岸,那怎么研究胡人?
而且,胡人前来骚扰时,边城是全城戒严,城内百姓一律待在家中,不准上街。
也就是说,在边城待了小半年,他连胡人的毛都没见着,而且,连战斗声都没听到过,大盛的精兵将胡人拦在了河对岸,整个边城极为安稳。
一点空子都钻不了,他真的要疯了。
原本吧,按照他的计划,他先摸清楚胡人的弱点,然后守在边城,等明年六皇子率兵前来时,他自荐,给六皇子当谋士。
等他救下六皇子,给六皇子立下大功,那他就风风光光的回盛京。
这么一来,即便是黎荞指认他是高志远,那他也不惧。
黎荞管天管地,还能管得住他突然顿悟然后通鬼神能算未来十余年的大事么?
黎荞敢胡说八道,那他就站出来揭穿真正黎荞早已经死亡眼前的黎大人其实是鬼的真面目,到时候大家鱼死网破,一起完蛋!
黎荞肯定不敢!
黎荞有夫郎有孩子的,牵挂可是比他多的多。
所以,到那时他就可以安享荣华富贵了,和黎荞井水不犯河水。
可谁知道来了边城之后处处受挫,毫无所得!
而且,之前靠算命挣来的银两,也花的差不多了,不得已,他只能将皇家物流的保镖辞去一个,只留下一个保护他。
说起皇家物流,他不由又在心中大骂黎荞,可恶,要不是黎荞整出了皇家物流,那盛鸿能对禁军进行考核吗?
若盛鸿不考核禁军,那这会儿的禁军又怎么全都是能以一敌几十的高手?
若禁军的水平跟他上辈子时一样,那边城哪能固若金汤?
他又怎么会一点空子都钻不了?
就得骂黎荞!
至于圣上考核禁军的真正缘由,这不重要,骂黎荞就对了。
还有黎荞整出来的那些生意,让圣上赚了多少钱啊!上辈子的圣上穷的都要拍卖私家珍藏了,若这辈子圣上跟上辈子一样穷,那此时的边城又怎会安安稳稳?
该死的黎荞,坏他大计,将他飞黄腾达的路全给堵死了,气死!
但回去是不可能是回去的。
回去的话,他李道长的名声毁誉参半,找他算命的人不如从前多,给人算命有什么用?他的目的是飞黄腾达。
而且,若是回去,那等于是放弃了六皇子,他只能想方设法利用明年的蝗灾为他谋取好处。
但这个难度,比救六皇子还大。
他唯一能用的法子,便是冲到皇宫门口说他知道明年有蝗灾,要求见圣上。
但关键是,他在边城的普通将士跟前都发怯,若真见了圣上,万一他腿肚子颤抖,说话磕磕绊绊,毫无高人风范,那就不是丢人的事儿了。
圣上八成会把他关起来,对他进行严刑拷打,好将他知道的都逼问出来。
他是谋求荣华富贵的,他不想蹲大牢。
所以他还是继续留在边城吧,他先壮壮胆,历练历练,反正六皇子明年会来边城。
一切见机行事吧。
等他在边城见过大阵仗,大世面,等他在贵人跟前也能维持世外高人的风范,那他就算没有救六皇子的功劳,他也能冲到皇宫门口直接求见圣上。
未来那么多灾害呢,总有几场灾害会成为他飞升的踏脚石!
黎荞不知道远在边城的高志远正对他骂骂咧咧,他忙的是国家大事。
气温回升了一些,但整体还在零度以下,土地大多被冻着,难以开挖。
可就目前这个又冷又缺少雪水的形势,得赶紧把盛京地区那些河流沟渠池塘给收尾了,不能影响明年的灌溉。
七皇子也是如此打算,他督促农人继续开挖。土地冻着虽不好挖,但使了力气还是能挖开的。
另外,他开始给农人发放早就准备好的龙骨水车,那些已经挖好通了水的河流沟渠池塘附近的村子,按照户籍,每三户人家便可拥有一架龙骨水车。
这龙骨水车进了村子,农人真的安心了。
七皇子和黎大人说话算话,真的免费发水车,善人,大大的善人啊!
不少人农人拿到龙骨水车之后,感激的朝着盛京方向磕头。
这个冬天,黎大人又是发棉花又是发衣物的,现在还发了水车,必须得给黎大人磕一个。
当然,还有朝廷。
有此明君,是他们这些小百姓三生有幸啊!
盛京地区的灌溉重要,其他地方的灌溉也重要。
大皇子抽中的省份是东山省,明总督得知此事,狂喜,他还没上任他就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抗旱上,现在来了大皇子与他一起抗旱,嘿,他这个总督之位,肯定坐的安稳。
二皇子抽中了原河省,盛鸿不让黎荞插手,但二皇子以不熟悉原河省地形为由,时不时的就亲自登门找黎荞解惑。
二皇子把心态放的很稳,他就是一混子,除非盛鸿严令不准他找黎荞解惑,那他必然要将这道题目转嫁到黎荞身上。
黎大人的故乡嘛,黎大人就该多出力气。
七皇子的绘安省,四皇子的川省,这两人也挺重视,整日捧着两省的地形图和资料研究个不停。
六皇子怨念极了,可谁让他点背抽中了西闪省呢。
这第三道题目如此之难,在看了一通资料之后,他琢磨着要不要去西闪省一趟,好实地考察。
他没有信心胜过其他兄弟,但若是他拿出态度,愿意跑东跑西,那说不定能挣一些同情分……
不过,若真要去西闪省,那得等年后。
现在太冷了。
这种天不合适出远门。
在忙忙碌碌中,时间来到了腊月。
又该过年了。
黎荞接到了庄丰收送来的信,他很是感动,民间的力量是巨大的,上辈子时大盛能挺过难关,绝对离不开普通百姓对底层百姓伸出援助之手。
征询了盛鸿的意见之后,他让庄丰收将这批衣物送往河东府,交由河东府的知府处置。
河东府虽与河西府相邻,但河西府的富裕没能带动河东府,河东府的百姓,生活条件和十年前他刚穿越时差不多。
另外,他让庄丰收挂出了收购棉花的广告,具体收购地点在河西府府城。
他给微青县的黎谷也写了信,让黎谷也挂出收购棉花的广告。
这两地收购的棉花,他先囤着,等明年冬天来了再决定到底用在何处。
除了这些国家大事,黎家也有大事:
黎瑜宁与明悉的婚期定了。
这两人性子挺合得来,也有不少共同话题,加上身份合适,双方长辈都极为看好,而且两人年纪也的确不小了,于是这亲事就定下了。
婚期定在明年夏末,两人回北湖省成亲。
第219章 黎荞花钱的地方多 自行车
黎瑜宁和明悉的亲事定下来之后, 黎瑜宁便忙着绣嫁衣,陶竹、黎菽、王桂花几个人也开始给她准备嫁妆。
北湖省离得远,哪怕修了水泥路, 路上也要走上两个月,再加上万一路上有什么事耽误了,所以,光是赶路就得留出三个月的时间。
这么一来,嫁妆得早早准备, 明年三月黎瑜宁与明悉就得离京南下了。
有黎瑜安的嫁妆在前,黎瑜宁的比照着黎瑜安的规格准备就成了。
黎荞时不时的会过问一下, 不过, 他的工作重点放在了暨北省。
高志远在盛平二十年时听说前几年盛京附近有河道干涸的大旱,“前几年”,这三个字很重要。
至少得三年以上才能称作是前几年吧。
明年就是盛平十五年了, 这场大旱灾八成是盛平十五、十六、十七年这三年间发生的。
暨北省环绕着盛京, 将盛京给包裹进去,它有三个府临海, 而且境内也有五条大河,整个暨北省最有可能发现旱灾的应该是远离这五条大河的府吧……
管它是不是,就当做是了, 他掌握的资料虽然比高志远多, 但这种事情他哪敢拍着心口说他猜的一定准?
不管了, 就选定那四个离这五条大河远的府了,盛鸿赏给他的十万亩田地, 就定在这四个府。
以方便自家耕地灌溉为借口, 他要在这四府开挖河流沟渠。
暨北省并没有被皇子们抽中, 黎荞直接找盛鸿即可, 这次他要在四个府同时开工,这是个大工程,得先知会盛鸿。
盛鸿当然是大力支持。
黎爱卿自掏腰包搞这些最基础的水利工程,好方便百姓灌溉,他巴不得天下的官员都和黎爱卿一样拿私库省国库。
他给整个暨北省的知府、知县下诏,让这些官员配合黎荞行动——黎荞要引五大河的河水,那牵扯到的可不只是四个府,为了省事儿,他干脆给整个暨北省的官员都下了命令。
为了早日动工,盛鸿还遣了工部的官员过去,以便选出最合适的路线。
这次是要引五大河的河水流入黎荞选中的四府,工程太大,得请专业人士。
而且,盛鸿还从翰林院的庶吉士中调了二十人,让这二十人随着黎荞的人手一起协助黎荞。
黎荞家里人手不多他是知道的,既如此,那在翰林院读书深造的庶吉士们就提前毕业吧。
而黎荞则是开了库房,让黎满黎招黎谦黎益每人各带五万两银子,与这些庶吉士以及工部官员奔赴四府。时间紧,任务重,工部的人在前边选址,这四人在后边拿着银子雇佣人手开挖。
能挖多少挖多少。
尽力而为。
家中一下子少了二十万两银子,而且,这还只是刚开始,后续肯定还会用到银子。
自家挣钱的铺子虽多,但二十万两搁他家也不是小数目。
而且,黎瑜安、黎瑜宁接连出嫁,身为好舅舅,他为姐弟俩各准备了五万两的压箱钱,另外还各给了他们五万两银子用来采买婚嫁之物,也就是说,姐弟俩的嫁妆支出是每人十万两。
另外,凡是他耕地所在地,修河挖沟的工程一直都在进行,这些都得花银子。
等河流沟渠池塘挖好之后,他还得安排上龙骨水车。
收购棉花的支出,也不是小数目。
今年棉花价格上涨,他家的收购价格还比市场价高,一年下来,支出去了不少银子。
这还是一些大的支出,平日里还有小一点的支出,比如说三个学馆学生每日的饭食,还有龙骨水车的原料及工钱,医学馆采买的草药等等。
这些属于小支出,但其实也要花不少银子,三个学馆加一起一共有两千名学生,一天三顿饭,哪怕只吃粗粮,那也要消耗掉万斤粮食。
黎粮每每提起这事儿,都会说他和陶竹傻,所谓半大小子吃穷老子,但他们夫夫却是规定一个学生一年只交三百斤粮食,还不限粗粮细粮,那这两千名学生和白吃有什么区别?
所以说,他家挣钱的路子多,但花钱的地方也多。
但是,未来几年,花钱的地方会更多。
自行车可以登场了。
临近过年,朝中的事情还挺多的,各部门都要进行年终总结,另外,各地官员还会递上贺新年的请安折子。
而且,北方地区今年的气温比去年降了不少,好好应对此次低温侵袭的地方官,都在折子里如实讲述自己的救民抗寒行径。
这么一来,不少折子就厚实了起来。
盛鸿今年没有当甩手掌柜,他仔细核对各地地方官今年的政绩表,吏部呈上来的,他的密探呈上来的,另外,他还把朝中官员叫来谈话,多方印证,好确保这些地方官员政绩的真实性。
若是搁从前,一些不作为的官员,只要没有闹出民怨,那盛鸿其实挺喜欢的。
比如说彭县知县。
没有什么野心,不会主动提升本地经济,但也不欺民,只求稳。
这种官员盛鸿真的挺满意的,因为人总是爱用手中那点权力为难旁人,彭县知县掌一县大权却不欺民,当官的能做到这一步真的很不容易了。
他身为皇帝,他太明白这需要多强的自控力了。
他其实也有个人的私欲、喜好,但他都给压下去了,唯一压不下去的就是抄臣子家时,库房里的东西他得先挑一遍,他挑完了,余下的再送入国库。
因此,他真的挺满意彭县知县这种官员的。
可现在,这种求稳的官员让他眉头直皱。
面对今年这种低温,他要的是江知府、锦城府知府、苍舟府知府这种一看形势不对就立马想办法应对的官员。
因此,在这一波低温侵袭中,位于低温区却不作为的地方官,全被他拿朱笔标了出来。
与此同时,他开始关注之前三届科举考试的进士。
这三届进士,是在他的偏题怪题中厮杀出来的英才,特别是黎荞这一届以及三皇子舞弊那一届,这两届的进士,每一位都通晓民生,知农事,体农情。
这两届进士,一部分人进了翰林院当了庶吉士,一部分被他分派到六部以及其他部门,还有一些被他安排到地方,任地方官。
其实以大盛目前的官员人数而言,各地都不缺官儿,但到底是他好不容易选出来的进士,个个脑子活泛,不死板,他舍不得让这些人才等着补缺空耗光阴,盛京塞不下了,他便塞到了地方。
而且,明年又是三年一次的殿试。
到时候最起码又有近百位新科进士。
这么多人才,他得抓紧时间给他们找位置,既然千辛万苦考出来了,那就得在官位上发光发热。
至于那些在天灾中不主动应对的官员,他明年重点盯着,若明年还是不作为,那就麻溜滚蛋。
啊不,呸!明年才不会有天灾呢,明天大盛一定风调雨顺!
黎荞坐在屏风之后,盛鸿的那些小声嘀咕,全入了他耳中。
他有些好笑。
但更多的是叹气,他也盼着明年能风调雨顺,但这只是痴心妄想。
很快到了中午,盛鸿忙活一上午,腹内此时已经空空,他一边传膳一边让黎荞留饭。
他想打探一下黎爱卿那个零食铺子的情况。
因为这个零食铺子牵扯到了板栗、山药、芋头这些杂粮。
黎荞的这个零食铺子发展挺好的。
板栗树移栽的不多,今年没有见到大的成效,但是,彭县他家的零食铺子已经开起来了,生意很是火爆。
山药、芋头、红薯、土豆等做成的什锦脆片,很受欢迎。
芋头和红薯做成的芋泥,不管是放在点心里,还是放在饮品中,也很受欢迎。
当然,鸭货铺子,炸鸡铺子,这自不必说,生意也超好。
从前只有小吃铺时,哪怕加上外府的客人,一个月的盈利也才七八百两银子。
可现在开了这些铺子,每个月的盈利嗖的一下子飙到了二千多两。
这还是人手不足的情况。
等明年再招一些人手,再提前联系好货源,那这个盈利肯定要翻一番的。
毕竟是江舒省,江南,富人多。
现在彭县已经成为江舒省有名的景点了,外府的人专门乘船到彭县品尝黎家的招牌美食。
客人多了,只靠着黎家伙计忙不过来,于是黎损黎受雇佣当地人做一些杂活。
还有做这些美食所需要的原料,按照黎损黎受的估计,年前就能把彭县本地的山药芋头鸡鸭等东西消耗完,消耗完毕之后,那就得从外县运货了。
这也算是小小的带动了当地的经济。
“不错,你家铺子里的吃食味道好,还能让百姓挣一些铜板。你家铺子的模式,不管放在哪里都有效。”
盛鸿听完黎荞的话,很是满意。
“其实微臣挣的也是辛苦钱,那些吃食味道虽好,但到底是吃食,卖不出金子的价格。”
黎荞说着叹气。
“咋?你还想卖出金子的价格?”盛鸿斜了他一眼,黎爱卿有点贪心啊!
“微臣是在自责。”黎荞正了正神色,一脸严肃道。
“你自责什么?”盛鸿顿时好奇。
“因为微臣最近折腾出了一个可以卖出金子价格的物件,对比从前忙忙碌碌所挣的辛苦钱,微臣就忍不住自责,要是早把这个物件折腾出来,那挣钱也不会如此辛苦。”
盛鸿:“……你挣钱辛苦?说话要讲良心啊黎爱卿。不过,你说的这个可以卖出金子价格的物件是什么?”
他也顾不上吃饭了,双目亮的堪比灯泡,眨也不眨的盯着黎荞。
“微臣给这个物件取名自行车。”
黎荞一本正经道。
“自行车?”盛鸿有些懵,眉心微皱,这是什么玩意儿?
“因为这辆车子不靠牛马骡驴拉动便可行走,而且跑的极其快,于是微臣给它取名为自行车。”
黎荞解释了一句。
“什么?不靠畜力拉动就能走动?”
盛鸿睁大眼睛,双手不由按着饭桌起身,黎爱卿口中所说的物件肯定不是滑板车,滑板车也不靠牲畜就能走动,但滑板车卖不出金子的价格。
“你说的这个自行车在哪里?拿过来给朕瞧瞧。”
第220章 自行车火爆,过年 奢侈品自行车
黎荞花了一整年的时间去“研究”自行车, 为了不被众人怀疑,在做出成品之前,他做了上百件废品。
就犹如爱因斯坦的小板凳一般, 第一辆很粗糙,接下来的每一辆都比上一辆好一些。
一开始整个车子都是木头的,后来为了耐久,他将个别零件替换成铁制的,这样一辆一辆的完善下来, 最终的成品是铁制+木制的。
为了打消盛鸿的怀疑,黎荞特意请盛鸿移驾黎府, 亲眼瞧一瞧那上百辆废品。
盛鸿的好奇心很浓, 一方面是好奇到底什么是自行车,另外一方面是因为黎荞说这自行车能卖出金子的价格。
他欣然前往黎府,在黎府西跨院的仓库中, 亲眼瞧见那堆满整个仓库的废品之后, 他除了震惊,还有佩服。
黎爱卿脑袋瓜真好使啊!
也真有耐心啊!
他蹲在成品自行车跟前, 也不嫌脏,直接用手去摸自行车的脚蹬子和车链子。
摇动脚蹬子,自行车便可以往前走。
神奇。
“黎爱卿, 你是如何想出来这物件的?”他扭头看向黎荞, 视线盯着黎荞的脑袋来回打量。
“回圣上的话, 微臣是从龙骨水车得来的灵感。微臣见龙骨水车能将水从池塘溪流传送到田地中,便开始异想天开, 既然这种传送能传送水, 那为什么不能传送人呢?”
黎荞早就准备好了借口。
链传动技术虽然神奇, 但在这个时空也不是凭空出现, 龙骨水车就用到了链条和链轮,他自己会做龙骨水车,也让人做了上万架龙骨水车,此时他将他的灵感塞到龙骨水车上,这完全说的过去。
“一开始微臣只是闲来无事瞎琢磨,结果琢磨着琢磨着,竟发现似乎可以将异想天开变成现实,于是这一年来,微臣一次次的试验,最终做出了您眼前的成品。”
他指向盛鸿跟前的自行车。
这辆自行车全身是铁制+木制,和他上辈子时所见的二八大杠自行车很相似。
但这个时空没有橡胶,所以车轮子没有轮胎。
听说杜仲树可以制作橡胶,但他目前还没掌握这门技术,不过不着急,慢慢来,一步到位太容易惹人怀疑。
眼前这辆自行车的车轮子是木制+铁制混合而成,和这个时空马车的车轮子差不多。
现在全盛京包括盛京城外大大小小的道路都铺上了水泥,即便没有轮胎,那骑上去之后跑的也挺快,颠簸感很小。
盛鸿听完他的解释,再看看仓库里那上百辆废品,不由再次夸赞。
厉害了,黎爱卿!
等黎荞当着他的面试骑之后,他跃跃欲试,不过,冬日黑的早,黎荞建议将这辆自行车送入宫中,这样他可以想什么时候学就什么时候学。
盛鸿觉得这个提议很合理,不过,他要黎荞随他入宫,等他学会了黎荞再回家。
自行车其实很好学,讲究的是一个平衡,盛鸿只花了一个时辰便学会了。
这个速度不算慢,但盛钧更厉害。
盛钧哪怕上了年纪,但当年行军打仗时练就的好体格依旧比盛鸿强,他只花费了一刻钟,便能骑着自行车在太极殿前随意行走。
这辆自行车比不上真正的二八大杠自行车轻便,但黎荞原本也没打算把它当二八大杠使,他把自行车定位成玩具。
富人的奢侈品玩具。
这个时空新奇的玩意儿太少了,滑板车出现好几年了但依旧火爆,不管是城内还是城外,随处都能见到玩滑板车的人。
自行车的外形比滑板车复杂,而且,不需要脚踩着地面就能行走,这么一个新鲜有趣的玩意儿,绝对能引得富人争相购买。
更何况,这辆自行车也谈不上笨重,成年男子骑起来也挺快的。
盛京城内不允许策马狂奔,除了皇室人,余下的人甭管有什么急事,不管是骑马还是乘坐马车,都得慢吞吞的走。
所以,自行车其实挺实用的,并非只有玩具的功能。
盛钧盛鸿父子俩也是此种看法,他们父子俩让黎荞找皇家玩具店的工匠制造自行车。皇家玩具店的工匠多,手艺也好。
不过,自行车不必和皇家玩具店分成,黎荞只需要付给皇家玩具店材料费和手工费就成了。
父子俩知道黎荞花钱的地方多,既然黎荞将银子花在了百姓身上,那他们父子俩没必要占这点儿便宜。
现在他们父子俩的腰包不说鼓鼓,但也不差钱,毕竟现在光是赌坊每日的进账,就够他们笑开花了。
皇家点心铺属于奢侈品,而且,为了保住秘方,在外地开店时所用的人手需要严加筛选。
而且,皇家点心铺的点心做起来挺累人的,打发蛋白这个步骤限制了点心的成品数量,这么一来,入账的银子也被限制了。
但赌坊就没有这个烦恼了。
他们父子俩颁下严令,不许任何人仿造麻将和扑克牌,一旦被发现了,那就是罚银子甚至是抄家的重罪。
所以,人们若是想玩两把,那只能去赌坊。
而赌坊的运行几乎不需要成本,找个大铺子,雇佣一些人手,那等着数钱就成了。
所以他们父子俩目前还真不怎么差钱,既然自行车是黎爱卿一人发明出来的,那银子肯定只能让黎爱卿一人赚。
而且,为了给黎荞打广告,盛鸿让赵存这个近卫队的队长,亲自骑着自行车在太平街上来回逛了三圈。
这个广告的效果相当炸裂,太平街上甭管是富人还是普通百姓,都被这辆车子吸引,视线不由跟着赵存跑。
这啥玩意呀?
一些人认识赵存,就叫住赵存询问。
待听说是黎荞的最新作品,可去皇家玩具店订购,一辆的价格是九百九十九两,一圈人全都咋舌。
这是抢劫吧?
一辆车子就敢要这个价?
但是,看赵存骑着这辆怪模怪样的车子灵活走动,那些手中不差钱的人不由心动。
挺有趣的。
也真的挺拉风的,看看,整条街的视线都在盯着这车子,谁若是骑上去,那肯定是这条街上最靓的崽。
很多纨绔子弟,要的就是这种瞩目。
而且,跑的还挺快?
速度并不输给滑板车。
还有,赵大人骑了这么久,看上去也没什么磨损,很耐用的样子,更关键的是,赵大人亲口说了,质保三年,三年后若是想要修复,自掏银子即可,不需要彻底换新……
于是当日就有二十多人跑去皇家玩具店订购,而赵存一连五日,每天都骑着自行车在太平街晃悠三圈。
这么一来,亲眼见过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多,跑去皇家玩具店订购的人也越来越多。
等到了大年三十这日,皇家玩具店已经接到了五千多份订单。
当然,这不仅仅是盛京本地人买的,还有一些外地的商人购买。
之前黎荞搞出来的滑板车就有不少商人带去外地出售,现在来了个自行车,外地的商人自然也不会错过。
这么多订单,皇家玩具店根本忙不过来。
于是黎荞将一部分订单挪到了学馆那边,让学馆的学生动手制作。
其实,黎荞觉得他定的这个价格真的超级良心。
此时一切都需要手工,但链条又很复杂,做一辆自行车的话,哪怕一个木匠、一个铁匠同时动手,那也需要三五日。
现在不只是盛京有水泥路,外地很多地方都铺上了水泥路,这些自行车若是被商人带去了外地,那价格肯定能翻一倍。
所以他定这个价格真的很良心了。
况且,他也是明码标价,不偷不抢,觉得不值这个价格的可以不买。
奢侈品嘛,讲究的就是一个溢价。
对于自行车的搂银子能力,陶竹很满意,这一年来,他亲眼看黎荞为了这么一个物件皱眉、沉思、辗转反侧,现在,一年的辛苦有了回报,一辆定价九百九十九两银子,这真的不贵。
年三十的年夜饭,一家子围坐在饭桌旁吃的很香,今年光是自行车就挣了五百万两银子——当然,得扣除人工费和材料费,但和五百万这个庞大的数字比起来,这点成本根本不算什么。
更何况,后续还会有儿童自行车这个圈钱利器。
黎小睿就很喜欢他的小小自行车,腊月二十三那日,黎荞将一辆小小的儿童自行车当新年礼物送给他,自此之后,他的滑板车便失宠了。
马上五岁的黎长风、黎云帆也同样将滑板车搁置到一旁落灰,每日只玩自行车。
黎瑜宁将要远嫁的伤感被五百万两的喜气冲淡,好多银子哇!
黎瑜宁直接对黎荞道:“四舅舅,我看不如我带去北湖省一些自行车吧,不让别人当中间商赚差价。”
“你这孩子,还没成亲呢就想好怎么做生意了?”黎荞有些好笑,咽下口中的饺子之后,叮嘱她道:“你就专心准备亲事,好好当新娘子,旁的不用管。”
“对,成亲之后就不是小孩子了,生意上的事是小事,接下来你最重要的事儿是和明悉、明家人好好相处。”
陶竹也道。
“放心吧,明悉说他家人挺好的。”
黎瑜宁并不担心这一点儿。
明悉是明总督的堂侄,与明总督这个二品的封疆大吏隔着一层,她的正经公婆不是明总督夫妇,而是明悉的爹娘。
明家从前是中等地主,明总督当官之后,明家慢慢的变成了大地主。
明家子弟也都读书,考取功名。
但明悉的父亲身上并无官职,就跟黎粮差不多,主要任务是打理明家在老家的产业。
所以说,她一点儿都不担心婚后生活。
明悉爹娘拿捏不了她。
况且,这门亲事刚开始谈时,明总督就许诺她婚后想出门做生意就出门做生意,说她若是待在后宅,那是屈才。
她现在的脑子一分为二,一半是对成亲的憧憬,一半是到了北湖省后她该如何大展身手,好将黎家铺子的模式快速在北湖省铺展开。
“明家人虽然和善,但你也不能表现的太强势,还没过门呢就想着成亲之后如何抛头露面了,这样不好,明家人可能不在意,但还有旁人的视线呢。”
“你成亲之后,就先和明悉蜜里调油,等过些日子再说做生意的事儿。”
陶竹水眸看着黎瑜宁,神色认真的说道。
黎荞也不住的点头:“是这样的,你的任务是和明悉好好过日子,当快乐的新娘子,就跟二山媳妇、瑜安一样。”
生意上的事儿,往后稍稍。
黎瑜宁听得这话,难得的有些害羞,但更多的是感动。
她两个舅舅都挺为她着想的。
不过,说起生意上的事儿,明悉比她还上心呢。
明悉听说她要在北湖省复制黎家铺子的模式,甚是激动,最近她和明悉见面时,讨论亲事的话没几句,他们两人更多的是商讨如何给北湖省的百姓增加点收入。
既然她两位舅舅想让她把心思放在亲事上,那她暂且听话,等离开盛京之后再说生意上的事儿。
漫漫长途,得走上两个月,不商讨些正事,如何打发时间?
很快,年夜饭结束,但今年黎小睿没有回前院的多功能休闲房,他带着黎长风黎云帆两个小叔叔在大门口骑自行车玩。
他得了自行车才一周,正新鲜着。
待在暖房里多没意思,又不让他玩麻将、扑克牌,他还不如带着两个小叔叔玩自行车呢。
黎长风、黎云帆也是这么想的。
积木、九连环、华容道、围棋之类的哪有自行车好玩。
于是,三个小家伙在黎家大门口骑自行车,黎戟十几个护院提着灯笼,在一旁为他们照明。
三个人的笑声闹声穿过坚固高大的墙壁,飘到了前边大皇子府的校场。
校场黑乎乎的,四个角落虽然点着灯笼,但校场挺大,角落里的灯笼不足以照明。
过了年就要八岁的盛时毓,在这个黑乎乎的校场里,闷着头默默跑步。
不一会儿,熟悉的声音飘了过来。
“长风小叔叔,云帆小叔叔,你们快点骑,快点儿呀!”
“来了来了!”
“睿睿,我要赶上你啦!”
……
“哎呀,云帆小叔叔好厉害,骑的最快!”
“不过,长风小叔叔,你是不是让着云帆小叔叔了?”
“是让了一点点,但咱们三人之中,的确是你最慢。睿睿啊,以后得加把劲锻炼哦。”
“唉!锻炼也比不上你们俩,现在我力气比不过你们,等了年,你们长大一岁,我更比不了你们!”
“睿睿别气馁,虽然比不了我们,但你也很厉害了,前两天去学馆那边儿,掰手腕时,你不是胜了你挑的那些学生嘛。”
“也是。只要不和你们比,我还是很厉害哒!”
……
听着这些对话,盛时毓眸子里难掩羡慕。
虽是短短几句话,流露出的信息却太多了。
不管是亲自挑学生,还是自行车,他都没有。他有的,是读不完的书,习不完的武……
每日的学习进度若是完不成,大年三十都得挨罚……
黎小睿和黎长风黎云帆三个小家伙不知道一墙之隔的大皇子府内,有一个比他们大一点点的小皇孙正满肚子心酸泪。
三人玩出了一身的汗,然后被黎大山揪了回去,天冷,风一吹别再冻感冒了。
*
作者有话要说:
这是黎荞穿越后过的第十个新年~
【请收藏魔镜小说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