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商量,其实谁都知道何殊这位女帝的大婚,具体流程与日期都将由礼部安排,正宁帝与太后拥有建议与选择权,何殊作为当事者,也只享有最终的拍板权,沈家只有配合权。
三人此行就是为了向外展现宫里对沈家的重视,同时也是对这门亲事的满意态度,给沈家作脸。
所以随着三人回宫,太上皇夫妻带着女帝亲自驾临沈府,与沈家商定女帝大婚一事的消息,也随之传了出去。
京中此前盛传的那些说沈卓是靠着长相好,有心机、有手段,才能蛊惑住女帝,让女帝为他拒绝选秀的谣言,瞬间不攻自破。
谁都看得出来,这分明是正宁帝与太后也很看重沈卓,才会如此抬举沈家,给沈家面子。
在女帝大婚一事上,皇家以身作则,所表现出的遵守传统礼数,重视亲家的态度,也让民间百姓极其拥护,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对待婚姻大事该有的诚意。
事后不出三日,宫里就正式下发明旨,宣布女帝的大婚日期,日子定在秋闱恩科结束后,也就是秋末时分。
这是何殊从几个吉日中选取的日子,一来是因她的大婚需要充足的准备时间,二来则是考虑到天气原因,大婚的礼服很繁复,场合又很庄重,温度高,容易出汗。
还有就是一年到头,她也就那段时间会稍有空闲,其它时间本来要忙的事情就多,还要应付各地的一些突发情况。
何殊大婚的日期确定下来后,发在当期的公开邸报上,考虑到官员们知道她大婚的消息后,肯定会想方设法的备厚礼。
在这些厚礼的背后,势必会给那些真正两袖清风的官员增加经济负担,同时也会为某些手脚不清白的官员,提供一个可让他们为自己开脱罪名的理由。
所以何殊直接让人在邸报上注明,她大婚不收私礼,希望各地官员可以呈上当地特产作为贺礼。
这些特产可以是当地产量大,或是口味较为特别的瓜果蔬菜与茶叶等农产品,也可是如瓷器、布料、竹编、木工之类的产品,或是各类器械,还可是当地特产的药材,味道独特的食物等。
随着公开邸报将这道旨意传播到各地,迅速在大安境内引起热议,所有官员与听说消息的百姓们,都开始仔细思考与议论自家当地的特产。
想到邸报上说了,这些特产被送到京城后,都会摆放在指定区域中,供人参观品鉴,成功激起所有人的胜负欲,都不希望自家所在的府县在这种大场合中落下风。
乡情从来都是刻在大安人骨子里的本能,尤其是在大安百姓的生活都已得到极大改善,摆脱了过去朝不保夕的麻木状态,对朝廷怀有极大认同感的情况下,对自己家乡的感情更为深厚。
都知道这将是在京中,向全大安人展现自家特产,进行评比的大好机会,都希望自家能脱颖而出。
正宁帝还是第一次听说这种事,一想到那种场景,就觉得头大。
“皇儿,我们大安现在的疆域这么大,若是各府各县都送特产来,京中也没那么大的空地摆放啊。”
随着西月的并入,山阳省的收复,正宁帝已经不确定大安现在到底有多少个府县,只知道那个数字肯定很惊人,说不定会上千。
“父皇不用担心,空地不够用,还可在京中几条主干道的两边,都摆上桌子做展示摊位,办法总比困难多,这件事会交由九门提督府负责安排,没问题的。”
正宁帝还是感到不解,“皇儿不欲为那些官员添负担,直接说明不收礼便是,何必要这么做?”
“儿臣大婚,是件与民同庆的大喜事,不收礼的初衷,固然是为了给这朝野上下的大臣们减轻负担,可是与此同时,也会让他们少了份参与感,以这种方式让他们献贺礼,既能加强地方官员对自己治下的了解,还能给那些府县做宣传,这个消息传出后,想来应该会有不少商人聚集到京城。”
除了这些原因,对何殊而言,这次还将是一种尝试,若能取得理想中的成果,她打算将这种‘展销会’的模式固定下来。
正宁帝相当熟悉何殊做事喜欢一举多得的风格,只得有些无奈地摇头感叹道。
“皇儿真是连自己的大婚都不放过,朕也不知该说什么了,希望这件事真能如你所愿吧。”
事实也正如何殊所料,看到最新一期邸报上的内容,大安境内各地的商人,都极为关注,开始做上京准备。
哪怕随着大安境内持续修路、疏通河道、建码头,让各地之间的道路运输效率,得到成倍的改善。
但是在这个信息传输不发达的年代,各地域之间的交流,仍旧不是件容易事。
朝廷这次出面,让大安境内的各府县,都将自家最具特色的特产送到京城,统一摆出供百姓品鉴,让无数商人都能从中看到商机。
对他们而言,这将是一次可以从中找到优质货源的大好机会,他们当然不能错过。
左书意满面愁容地看着沈卓,“卓弟,陛下的这道圣谕,方便了地方官员,可是对京中各部衙门而言,可就难了啊,上官派下任务,我是想破了头,也想不出我们大理寺能拿出什么特产,你可有什么好主意?”
女帝公平得很,在邸报上说得很清楚,是不收所有官员的私礼,这么一来,除了名下有产业的户部,与下辖农务司与器作坊的工部外,其它各部都很为难。
沈卓也没想到,他们的大婚,竟然也被对方给趁机利用了一把,不过他除了佩服对方时刻都将发生放在心里的心胸格局,并对此表示理解外,并无任何异议。
“你们大理寺最擅长的是什么?”
左书意迅速回道,“审理涉及文武百官的案件,核查、复审刑狱啊。”
“这不就对了,你们可以将大理寺侦办的一些典型案例,都列出来,编撰成文,倒也不必将具体过程写出来,只要可以起到警示作用即可。”
左书意有些迟疑地回道,“那些案例,确实算得上是我们大理寺的特产,可是将它们编撰成文后,当作送给陛下的贺礼,会不会不合适?”
沈卓语气肯定地回道,“陛下素来重视民间教育问题,只要你们在内容的编撰方面多用些心,编写得通俗易懂些,就能起来宣传国法、警示官员与百姓的作用,陛下肯定会很乐意收到这样的贺礼。”
柳平也赶紧问道,“表哥,依你看,我们九门提督府该送什么特产好?”
想到邸报上的内容将会带来的影响,沈卓提醒道。
“京里接下来肯定会聚集许多外地来的人,你们维护好京城内外的治安,确保不会生乱,就是最好的贺礼。”
“表哥,我说的是你与陛下大婚的贺礼,京中聚集外地人的事,我们当然知道,过两个月就是秋闱,那些举子已经在陆续抵京,提督大人已经再三强调,让我们要加强戒备,陛下大婚期间,肯定更不会放松。”
沈卓有些头大的解释道,“不止是将要参加今岁恩科的举子,随着这份邸报传遍大安全境,势必会有许多商人进京,参加各地特产的品鉴会,那些商人的数量,肯定比参加秋闱的举子还要多得多。”
柳平好奇的问道,“为什么?”
因为这才是那位让各地献上自家特产当贺礼的目的,不过这次显然是对方的一个尝试,还不知效果如何,所以沈卓不便解释得太过透彻。
“这是一次可以趁机了解大安境内各地,都有什么特产的大好机会,有些商人肯定想要趁机看看那些特产中,有没有他们需要的产品。”
得了指点的两人回到衙门中后,跟上官说起沈卓的这些建议,都成功引起重视。
对九门提督府而言,他们很快就发现,事情还真像沈卓所预料得那样,除了陆续进京的举子,还有一些商人,也都陆续上京,使得京城中的客栈房间,陷入一间难求的境地。
在这种情况下,九门提督府不仅要负责安置一些因抵京晚,找不到住处的举子,还要协调京中一些有空置房间的人家,将房子收拾出来出租,同时还要加强巡逻戒备。
若非提前做过应对这些情况的准备,他们肯定会被这种意外状况给打个措手不及。
时间很快就来到将要举行秋闱的时间,正宁帝虽然已经正式退休,何殊还是请他出来当殿试的主考官。
即便现在的科举内容已经逐步做出一些调整,但是对何殊而言,审阅那些举子的试卷,依旧是件极有压力的事。
不过对于会试与殿试的考卷,她都会亲自审查与抽查,审查排名靠前的那些是否写得言之有物,抽查落第或是排名靠后的试卷中,是否存在漏网的人才。
哪怕这些落第的举子还可选择参加后面举行的大招录,毕竟科举入仕的起点,显然要比大招录高,所以何殊向来重视每场考试的公平。
所以她从不吝让所有人都看出她的态度,已用几次案例告诉所有大臣,她会做到哪一步,敢在各种考试上做手脚,相关责任人,一个都跑不掉。
因正宁十八年的科举刚过去一年多,这次的恩科,不管是参考的考生人数,还是招录的人数都相对较少一些。
先后忙完这届的秋闱与大招录后,时间就已接近她的大婚之期,各地的贺礼已经陆续抵京。
伴随这些贺礼入京的,不仅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还有家中有钱有闲,特意上京赴女帝大婚这场盛会的百姓,使得京中人满为患。
为此,连国子监的那些考舍,都被征用为临时客舍,用来安置那些实在找不到地方住的人流,九门提督府上下更是打起精神,日夜加强巡逻,生恐在此期间出现什么错漏。
接到九门提督府递交上来的各种统计数据,何殊这才发现,这场‘展销会’性质的贺礼品鉴会,在民间所引起的重视程度,尚在她的预估之上。
这也让她认识到一件事,就是老百姓们的生活得到的改善程度,可能比她结合各地报上来的数据,进行保守分析得出的结果更好一些。
毕竟只有当百姓们的吃穿之类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才能有多余的钱财,去追求一些更为丰富的物质需求。
老百姓们有了需求,才会出现市场,从而涌现出更多的商人。,.
【请收藏魔镜小说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