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玩家》的完结引起的反响非常大,这是一部极大影响到当代潮流文化的流行小说。即使很多不看《大玩家》的人,也或多或少听过关于《大玩家》的段子,用过这部小说创造的‘梗’,知道小说里几个人物。
值此大完结之际,这就是当之无愧的热点,自带海量流量!媒体出的新闻,只要带上《大玩家》,就能有不错的阅读量...媒体最重要的事之一就是蹭热度,而且这么简单的热度,不蹭白不蹭。这样一来,《大玩家》完结的9月,真的好像走到哪里都能看到它在刷屏。
也就是这个时候,好莱坞那边终于放出了消息,《大玩家》的电影计划启动了!
其实这个消息之前就已经流出了,只不过时至今日,才有大面积报导。大概是电影公司做公关营销也要讲究‘节点’,当下《大玩家》热度攀升到最高点,那才是加大力度的好时机。
最后公关宣传工作也确实做到了事半功倍。
而另外,热闹显然不是好莱坞一方的,由hbo出品的《大玩家》剧集第二季也‘恰到好处’地登陆电视台。在去年大获成功之后,今年乘着《大玩家》完结带来的巨大流量东风,开播就有440万观众观看!
这是个极其成功的信号...去年《大玩家》第一季,单集平均收看人数是接近1000万,与之对比,开播的440万似乎不算什么。但账不是这么算的,美国电视台统计观看人数的时候一般会算上重播和点播(因为hbo是付费电视台,这其实是非常厉害的成绩了)。
要说开播时的观看人数,去年第一季的第一集就是230万左右,今年几乎翻倍了!这当然有原著完结,流量大涨的原因。剧集最后的平均收看人数不可能较去年翻倍,但可以预期,会比第一季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上升。
而在开播之后,种种数据也向这部剧的相关人士表明,《大玩家》第二季会非常、非常赚钱,他们又一次成功了。
《大玩家》第二季一开头,就是原作中的‘海滨镇篇’。这个篇章就是艾普莉启动了《希腊棺材之谜》中的多重推理手法,写出的最正统、最精彩的推理故事!即使是放在推理小说的黄金年代,也是很值得一看的作品。
‘海滨镇’虽然是一个度假胜地,但这里只有夏天才会明媚又不至于太炙热,游人如织。冬天的话,会特别寒冷、阴沉,而这个推理故事就发生在冬天——按照设定,这里存在于地球的某地,而不是异世界。
而主角安德鲁降临到此地,获得的身份是来海滨镇采风的摄影师。
于是剧情就这样展开了,冬日里安静的小镇,看起来褪去了旅游胜地的光环,就和很多临海小渔村没什么分别了。某一天的清晨,一个头发卷曲,脸庞清瘦、身材高大、眼睛深邃的摄影师,乘坐最早一班巴士来到。
风尘仆仆,仿佛带着不为人所知的故事。
第二季花了2集讲完了原作中的‘海滨镇篇’,导演真的很厉害,他精准地把握住了这个故事的调性。通过他冷峻的镜头,剧集的风格变得阴冷起来。在他的手下,这个冬日里很难见到阳光,总是阴雨绵绵的海边小镇,甚至让人不寒而栗。
显然导演和主演达成了意见一致,他们在这里着重刻画了人性,刻画了主角安德鲁在‘游戏’之下,一步步见到更广阔的世界、更复杂的人性后,自然而然地变化,乃至于挣扎。
第二集的最后一幕,安德鲁作为摄影师离开了海滨镇,他行走在再次下起冻雨的小镇街道,街道上空无一人。作为背景的小镇完全笼罩在一层铅灰色中,房屋是惨白的,沥青铺成的街道惨淡冰冷,就连道旁的树木,也呈现出一种很冷的深绿。
他并不为自己破解了案件、完成了游戏任务轻松快活,相反,他再一次为人性的复杂与丑恶而沉重。这样的丑恶与沉重,其实也是‘游戏’对这个世界产生影响的缩影,看起来人类就要拥有超能力了,就要迎来大发展、大机遇了,然而这只是海面之上。
海面下的暗潮,是大发展、大机遇的代价,代价就是社会秩序摇摇欲坠,很多很多的人会因此而死。而且,人类的命运还会被放在赌桌上,一切都是残酷而无情的。
第二集的结尾为《大玩家》第二季赢来了第一个爆棚口碑,第二季第二集在idb上的评分高达难以置信的9.8分!评论家们认为,导演和演员,甚至包括剧组的每一个人,都将这两集当成了一部电影来拍。
是一部含义深刻,足以冲奖的那种电影!人物刻画饱满,人性的张力在死亡与求生、爱与恨、陌生与熟悉、苍白与明艳之间来回。当重要角色们一起坐在旅馆餐厅的餐桌旁,展开的关于凶杀案的对话、揣测,简直让人拍案叫绝!
所有人都有秘密,所有人都有不为人知的阴暗,但又不是纯粹的阴暗...他们只是长久以来,被共同的沉重过往异化了。
对话之中,结结巴巴,所有人反复拉锯,简直要让屏幕外的观众尴尬症都犯了!所有人的神经都被剧情扯的紧紧的。
还好,这样的剧情是点到为止的,不然观众就要扛不住了!
之后到第集中段,过了半集‘日常生活’的安德鲁又投身到了新的游戏任务中。新的游戏任务改编自原作中的‘天空坠落篇’,根据剧组知情人士的透露,第二季应该只会改编个游戏任务,即‘海滨镇篇’‘天空坠落篇’,和名气在整个《大玩家》中也很靠前的‘网中人篇’。
相比起‘海滨镇篇’,‘天空坠落篇’和‘网中人篇’,内容要多不少,中间再夹杂一些现实中的日常和触发任务,就足够撑起这一季了。
而告别阴郁的‘海滨镇篇’后,剧情又开始爽快起来了——其实也不能这样说,应当说《大玩家》的剧情总在爽快和凝重之间来回拉扯。男主角安德鲁升级打怪、大杀四方,代入他的视角,肯定是爽的。但大时代的浪潮,还有游戏任务极其残酷的一面,这本身就是沉重的。
而原作和剧集也都没有回避后者,或者说,这就是作品本身的精华所在!原作的史诗感、宏大叙事、推演合理性等优点,很大程度就是建立在这之上的。在此加持下,剧版的《大玩家》毫不费力就拥有了优质电影的质感。
这方面还是导演和编剧居功至伟,既能够重现原作的叙事气质,又尽力避免了过于凝重的调性导致观众流失。虽然不能说做的尽善尽美,但看当下电视剧的表现就知道,他们做的很成功!
爽快的观剧体验、交响乐一样的宏大叙事,甚至‘逼格’...这就是《大玩家》剧集获得成功的关键!
事实也是如此,在‘天空坠落篇’拉开帷幕之后,原本的‘叫好’极大转化成了‘叫座’,观众们既沉迷于众多玩家汇聚,带来的世界变革感,又无不代入主角安德鲁的大杀四方。
不过,《大玩家》按照惯例,也就是一周更新一集。所以9月中旬开播,到10月中旬,也才刚刚播完第4集,‘天空坠落篇’还得有2集才能完呢!要知道接下来的剧情,对不看小说的普通观众来说就只能再等等了。
“康纳确实干的不错,尼克现在就在追剧,如果不能赶上首播,之后还会点播......”在艾普莉的公寓里,伯特莱姆和艾普莉一起吃早餐的时候,想到昨天刚更新的《大玩家》,如此说道。
10月中旬的时候,双胞胎总算从实验室抽出‘宝贵的时间’,回了一趟纽约。不过,这个时候他们已经错过艾普莉的温居party了。
尼克勒斯在桌下踢了自己的兄弟一脚:“你有什么资格说我?难道你不是一样的吗?”
伯特莱姆吐了吐舌头,头转向另一边,对艾普莉做了个鬼脸,又指了指尼克勒斯,就不说话。
尼克勒斯假装什么都没看到,吃完一个火腿明治,调侃艾普莉说:“我早知道你在纽约会大受欢迎了,但还是没有想到你会这样受欢迎...嗯哼,‘当代奥斯汀’‘天才少女’...天呐,这些媒体是怎么了?不会取外号了吗?现在纯粹是什么外号老土,就用什么外号啊!”
艾普莉不高兴地瞪了尼克勒斯一眼,只可惜中间隔了伯特莱姆,威力都好像被削弱了好多...尼克勒斯表现得毫不在意。
而伯特莱姆呢,则是好像对艾普莉的‘尴尬’浑然不觉。他和尼克勒斯不愧是双生子,还是同卵双胞胎!平常看起来比尼克勒斯‘体贴’一些,也只是对比产生的错觉,实际上他的本质和尼克勒斯并无二样。
他立刻加入到了自己兄弟对自己姐妹的‘取笑’:“哈哈!莉儿现在是纽约这座城市里的大明星呢!我在实验室也是会看报纸的,纽约这边的报纸实在是爱死了莉儿了!它们围绕着莉儿,将她放在放大镜下观察,真的很好笑——我是说,上次莉儿送喝醉了的亚当回家,亚当真够傻的。”
虽然最后有尽力‘挽回’,然而明显迟了啊!艾普莉的脸已经板起来了。
随着艾普莉的嘴角抿的越来越直,尼克勒斯清了清嗓子,非常生硬地转移话题:“最近我们在实验室里,参与到了迪格领导的小组...说真的,迪格的实验操作水平实在是太差了,差到让我疑惑他是怎么进的教授实验室。”
实验室里需要领头羊,领头羊不见得实验操作水平就高,他们的高明可能在理论上,在找新路、做选择上。对比的话,就像是战场上的将军,和实现将军的战术意图的士兵不一样,他们的单兵作战能力肯定是没什么要求的。
但问题是,作为科研人员,除非是绝世天才,不然没机会不考验实验操作水平,就拉进实验室的吧?所以,就算有人操作水平稍弱,也总有个底线在。‘迪格’让尼克勒斯吐槽的地方就是,他已经是超出底线的弱了。
这给尼克勒斯他们带来了不小的麻烦,毕竟只是小组领头羊的话,还是无法脱离一线操作的。而他操作那么菜,小组其他人就得分担因为他的菜,增加的工作。
艾普莉当然对他们实验室里,某个操作无能的研究员不感兴趣,所以板着的脸根本没放下,还是‘我就默默看你转移话题’的样子。
没办法,尼克勒斯只能再想有什么好说的——找话题可不容易,他长期呆在实验室里,都没怎么接触实验室以外的人的,能有什么事可说呢?而且还得是艾普莉感兴趣的。
这一次,倒是伯特莱姆的反应要更快一些,很快想到了一件事。就笑了:“...对了,莉儿你知道吗?这次我们回纽约之前,又去了一次爸那儿......”
虽然还是实验室的事,但因为是爸爸的实验室,艾普莉本身就知道一些,对此的好奇心也更强...终于有了一点感兴趣的样子。
“是锋锐之前就做了数年,爸爸加入后,现在也做了4、5年的‘人造血液’项目啊...临床试验已经进行了2、3年了吧?”
因为这个项目牵绊了戴维斯的大量精力,而且项目本身是艾普莉这个外行也会觉得意义重大的,所以她真的印象深刻,还记得项目进程。
没错,‘人造血液’项目就是这几年戴维斯忙前忙后的超级项目!
‘人造血液’,听名字都知道是什么了。考虑到当下任何一个国家的医疗体系都存在大量的血液缺口,这个项目的市场是大的可怕的。而因为这是一个和治病救人绑定极深的项目,所以又增添了超出‘市场’的意义。
其实,医药企业做的每一个项目,理论上来说都和治病救人有关,都应该有超出市场的意义才对。但‘人造血液’项目还不太一样,这大概是因为事关‘血液’,这个最容易让人直观联想到‘生命’的存在,让这个项目也有了别的项目无法比拟的光环吧。
“对,两年多的临床试验,终于到了收获的时候。”伯特莱姆点点头,表情是一点点激动,一点点自豪——这个足以改变世界医疗体系的成果是由自己的父亲领导做出的,作为孩子,自豪是理所当然的!
特别是伯特莱姆也成为一个研究人员后,才更意识到父亲做出了何等伟大的事!
“虽然知道这个项目一直在进展,亲耳听爸说到了要进行临床试验...但不管什么时候想到这个,都会觉得不可思议,就像是科幻小说里才会有的科技进步。”艾普莉的表情有一点儿放空。
“‘奇迹’就是这样的,没有发生的时候才会觉得不可思议,等到真正发生了,大家很快就会习以为常,忽视其伟大...我们现在习惯使用的很多东西,不要说20年前,哪怕是10年前,也会让当时的人视之为神迹吧?”尼克勒斯表情淡定。
“人造血液项目嘛,这在科研领域确实算是比较年轻的,但更年轻,又有结果的项目也不是没有。科研领域里,一个项目到底能不能出结果,很多时候和开启这个项目多少年了,是没有必然关系的。”
“有的时候只是有重点人物关注到了这个项目,决定投入举国之力解决问题,比如上世纪的航空竞赛...有的时候就是运气好,恰好在千万种可能里,一下撞到了唯一正确的那个解,于是之后可能的半途而废就不存在了......”
“人造血液项目,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就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氟碳人造血液...虽然只能运送氧气和二氧化碳,但这本来就是血液众多功能中,最重要的之一,或许连之一都可以去掉。”
“不过也就到此为止了,氟碳人造血液虽然最早成功,但前景极限也是最容易被看到的,根本没有进一步的空间了。再如何提升这一项技术,也无法让人造血液具备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以外的能力。”
“所以,爸爸是走了另外的路?只有完全不一样的路,才能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吧?”艾普莉若有所思地点了一下头。
“没错,爸是走了和主流完全不一样的路...大量的金钱投入、强大的科研实力,再加上运气,很多很多的运气,他成功了。”说到这里,尼克勒斯忍不住摇了摇头:“说实在的,哪怕是参与这个项目的人,当初应该也没想过能成功吧。”
科研项目就是这样的,同时期有不少实验室在做同一个项目,而最后只有一个实验室能享受到甘美的果实——甚至一个都没有。
从上世纪起,当然也不只是锋锐的实验室在做人造血液这个项目,其中不少实验室还有了一些成果呢!只不过,即使是成果最斐然的那一两个实验室,人造血液也是只存于实验室内,完全无法商用。
无法商用其实也不是问题,很多产品一开始都是昂贵到完全无法负担的。关键的问题是,大家看不到降低成本的可能性。
“我们这次回纽约,其实也和这件事有关——莉儿你也跑不掉,《时代》要采访爸爸,然后给爸爸出一期特刊,当然啦,要我说爸他完全值得这一次特刊。另外,《新闻周刊》也要采访爸,《新闻周刊》希望能拍摄一张全家福用做报导配图以及封面。”
和初创企业有什么利好都要大书特书,没有利好,还要创造利好不一样。锋锐作为一家巨头级别的药企,和其他大药企一样,就很低调。
这很正常,药企做的好的话,不用多说什么,利润也好,股价飙升也好,都是会有的。属于不用多说一个字,不凡自会显露。而药企在媒体上刷屏,一般都不是什么好事,就连好莱坞电影选大公司做反派的时候,也最喜欢选药企呢。
为了防止大众更多恶感,大药企都是静静地存在着,静静地赚钱,争取不跳出来讨人嫌。
之前锋锐做人造血液,研究室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有进展,有影响力的论文发了一篇又一篇,这是没有瞒着人的。后来进入临床试验了,这就更不可能一点儿声音都没有了。临床试验期间,是要有志愿者的!
而且临床试验还需要向fda申请才能做,外界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进度。
但就是这样,大众知道这件事的人也寥寥无几。这一方面是锋锐的公关发挥了作用,不希望在项目确定之前外界传什么——给项目带来不必要的压力是很愚蠢的,如果项目不顺利,导致公司股价下跌,更是没有人能负责。
另一方面,也是大众对这类消息不感兴趣,大家追逐的更多的始终是娱乐新闻——药企的新闻,如果不是丑闻,而是好消息的话,也只有正好有需要的病人及家属才会格外关注。至于其他人,正常人都是‘讳疾忌医’的,没有多少人愿意去想自己也有需要的一天。
当下,是锋锐的人造血液项目,期临床都大获成功了,才不用低调了...或者说,低调不起来了。
在划时代的技术进步面前,没有人能低调。而且既然已经成功了,公司也就不希望低调了。之前低调是为了股价,现在出成果了放弃低调,当然也是为了股价!现在进行宣传,股价肯定要一飞冲天啊!这是所有股东都乐见其成的。
作为公司意志的代表,哪怕戴维斯是亿万富豪,自认为自己是科学家,而不是商人(实际也确实如此)。也免不了和董事会妥协,出现在公众面前为‘人造血液’打前站,做宣传。
不只是《时代》和《新闻周刊》,国内外还有别的媒体也预约了采访,只不过《时代》和《新闻周刊》是第一批而已。
【请收藏魔镜小说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