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1 章 永遇乐、声声慢作业+青蒿素序


    【历史的镜鉴从来以血泪铸成,那样沉重却又那样容易被忽略。或许我们本不该说那么多历史,但辛弃疾也好,李清照也罢,都是历史中的人物,是当时的历史熔铸了他们的血泪与词章。幸得春风词笔,犹有愁思不平,流响后世。


    李清照的悲哀,实际是两宋之际所有人的悲哀。后来的后来,山河破碎风飘絮,各人身世也如雨打飘萍般浮沉无依。“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樱桃进士蒋捷遗憾的,哪里仅仅是流逝的光阴?


    我们有幸在词里看到了李清照挣扎的灵魂,痛她所痛,哀她所哀。也便记取了她的惆怅,她的心性。】


    楚棠说得认真。


    【当年,李清照同丈夫赵明诚回到青州老家,筑归来堂,以示归隐之意。归来堂,取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她又取文中“审容膝之易安”一句,为自己取字“易安”。进一步表明自己自己的安恬闲适之意。


    彼时夫家深陷党争风波,公公赵挺之病卒,赵家难在京师立足,青州旧居的生活不复昔日优渥,可李清照却恬淡自处。


    “易安”二字,是她的明达,也是她的心中所愿。


    可那时的她怎么会想到,这不过只是她波折人生的序幕而已。她叫易安,而,时代浪潮的翻覆下,这样一个女子到底是“难安”了。】


    略带叹息的声音下,是忽然动起来的画面和随之而起的悠长歌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一个字一个字如珠落玉盘,又似雨打梧桐滴滴敲在众人的心上。歌声里,那耀目的女子衣衫轻薄饮酒行舟藕花深处,归来于灯下吟一阕记游佳篇;


    她朱唇轻点良人相伴漫步灯火阑珊,换得一二金石字画细细赏玩;她劳燕分飞良人痛别,她乱世浮沉不得安息,她独上小楼满怀愁绪一潸然,却只怪花色残


    一切的吟唱,一切的咏叹,都凝结在一个背影、一本泛着沧桑的《漱玉词》。


    歌声消散,李清照久久不能回神。那是她未曾经历的波澜壮阔的一生,那是她不曾获知的跨越千古的惋惜惦念。


    她心中忽然升起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动,后人通过她的诗文试图触碰她的灵魂,又用一段段亦古亦今的文字试图与她交心,知音千载,不外如是。


    她提笔,凭着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将刚刚吟唱的词句一一抄录,也算成全一段心神交汇。


    东晋。


    陶渊明浑浊的眼中隐有水光闪过:“李清照有易安之性,命途却与她难安一生,上苍何其残忍。”


    唐朝。


    李白对这个与自己同姓的小辈又是欣赏又是心疼:“明明身处繁荣之邦,却遭如此离乱,宋朝真是唉!”


    尚在盛世的诗仙无法想象“茫茫走胡兵”的安史之乱,自然也无法想象异族入侵、江山倾颓的宋朝,锦心绣口的诗人第一次无言,烦闷地灌下一杯酒。


    晏殊欧阳修范仲淹苏轼等人别开眼,既怜后辈遭遇,又痛宋室江山。


    另一边,卓文君班昭蔡琰上官婉儿薛涛个个叹息,她们最初还不服这“千古第一才女”的名头,自忖己之才思不亚于李清照,可才思笔力或有比肩之机,情志之厚重却如何企及?就像水镜说的,李清照是在用血泪写词啊!让她们如何比得过?


    一众女儿低眉:“虽是如此,却幸无此笔。”


    唯求安平世。


    坊间,许多倡优歌伎默默将刚刚那首歌的歌辞和旋律记了下来,即使这首歌中的唱法与她们所习惯的有许多不同,她们却还是想以自己的方式给那位才高疏阔、一生动荡的女子送去一些感佩与安慰。


    更有女子深感于李清照的家国大义慨然情怀,将之作为自己一生操行的榜样。很多女童也自发学起了李清照的诗词,明清两代的《漱玉词》果然更难寻了。


    【诗言志,词为心。说到这里,大家心中一定也有很多感慨吧!


    那么,除了常规背诵之外,我们这次的作业就是——请大家以“幼安,我想对你说”或“易安,我想对你说”为主题,写一段文字,表达你对辛弃疾或者李清照的独特的感受。


    二者任选一位就可以了哦~


    这堂课就讲到这里,请大家积极完成作业。喜欢的话一键三连,我是楚棠,我们下节课再见!】


    水镜结束,众人沉默了一下,或多或少都松了口气。一首《永遇乐》,一首《声声慢》,承载了两宋几乎一大半的历史,其信息量之大还需要他们进一步揣摩和吸收。尤其是宋朝,诸代皇帝和大臣简直人人自危,油然而生一种紧迫感。


    汴京。


    赵匡胤深吸一口气,撑着座椅站了起来,极为郑重地点上了水镜上的大拇指按钮,发自内心地感谢这来之不易的机缘,随后就开始马不停蹄地就水镜中提到的问题和文武大臣商议起来。


    秦朝。


    嬴政向李斯招了招手:“先前说的诏书可拟好了?”


    优秀打工人李斯一秒get老板的意思,知道对方问的是之前亲口给辛弃疾颁下的诏令,连忙道:“已经拟好,陛下请看。”


    说着,李斯从袖中拿出拟好的诏令呈与嬴政。嬴政接过端详一番,郑重地在左侧印下印玺,点下水镜上的“提交作业”,然后将诏令的文字一页对准作业提交的区域。


    只听“嘀”的一声,诏令上的内容原原本本出现在了水镜上,帛书变成了白底,连古朴的秦篆也变成了后世常用的简体字。


    “便把这诏令当作此次的作业吧!”


    李斯正再一次为屏幕上秦篆与简体字的对应关系感到惊叹,听到嬴政的话才回过神来,若有所思道:


    “辛弃疾毕生所求唯君王一,光复河山,陛下以此诏令示他,恰可慰千载壮士心,陛下仁圣。”


    其他人一听也明白了自家陛下的用意,纷纷恭维。嬴政本人对此不置可否,爱才惜才是人君的本能,可惜宋朝的皇帝不做人,好好的国之肱骨要这么折磨,看得他一肚子气。他们相距的时代太过遥远,只能以这样的方式宽慰忠良了。


    嬴政鲜少有这样感性的时刻。


    汉朝。


    刘邦用直白的语言给辛弃疾好一顿夸,其中夹杂着对宋朝皇帝与异族的若干辱骂,因为用词太过难听被系统判了好几次违规,把这位高祖皇帝气得吹胡子瞪眼。


    武帝朝。


    刘彻也将自己为辛弃疾拟的诏令提交了上去。另一边,少年霍去病咬着笔头认认真真写下自己想对辛弃疾说的话,为卫青也表达了对辛弃疾的敬佩与隐晦的同情,并衷心地祝愿他可以马踏中原手刃寇敌。


    唐朝。


    李杜王孟等诸位诗人也纷纷开始了自己的创作,或是次韵,或是直接咏叹。


    皇宫里,李世民毫无例外也发出了一篇诏令,顺便还声情并茂地写下一篇赋,表达对辛弃疾的英雄相惜之情。而长孙皇后则将李清照作为自己的表述对象,一边哭一遍写。


    武周。


    武则天亲自为李清照写了一首词,并流露出斯人若在,愿求取卿为女官,与婉儿左右为辅之意;


    上官婉儿则表示诗词知交情在千古,希望她可以秉良志述辞章,又惋惜她乱世飘零半生孤苦,祝愿她来生能在安平世。


    不少女子也在作业里表达了要向李清照学习的意思,从李清照的身上,她们也看到了女子名传千古的可能,李清照的经历故然让她们同情,可她的才情、她的坚持也像一道光一样照亮了她们,给予了她们沉沉夜幕下的一丝破晓。


    哲宗朝。


    端王赵佶最终被缢死,他怯懦又自私,始终不敢做个了断,甚至恶向胆边生妄图逃跑,赵似一万个看不起他,让人将他制住当场缢死,随后便去向哲宗复命。


    宋哲宗听到消息后沉默一瞬,点点头将赵佶从宗室除名。不在宗室自然不能葬入皇家,赵佶的尸体被一些怀恨在心的人扔在了城外的乱葬岗,被野狗野鸭吃食。


    徽宗朝。


    宋徽宗民心已失,断然是当不得皇帝的。他被禁在了深宫之中,看守的宫女恨极了这样懦弱以女子抵罪的君王,始终对他横眉冷对。


    宫外把守森严,几乎没有人来和他多说一句话,宋徽宗从一开始的暴怒到后面的状若癫狂、浑浑噩噩,俨然已经与暮年的齐桓公一般结局。


    南宋。


    因为岳元帅的事迹,秦桧等人被起坟鞭尸,岳王墓前跪着的铜像每天都接受着不同人的拳打脚踢,他们的后人恨不得隐姓埋名再不出去,因为一出去除了被骂,甚至还有被打的风险。


    皇宫里,在宋孝宗有意无意地忽视下,太上皇赵构再也没法悠哉悠哉地享清福了,水镜的鄙夷表明他已经失了后世民,同时也失去了天幸,这样的太上皇,已经不值得他们尊敬了。


    宫中是势利的地方,赵构的待遇逐日递减,他向赵眘发脾气,却都被赵眘四两拨千斤地挡回来了,后来赵眘甚至干脆不见他,前朝为了北伐忙作一团。


    皇帝的态度表明一切,于是,奢华的太上皇寝宫逐渐变得萧条起来,开始向冷宫趋近。


    慢慢地,有人总能听到冷宫里传来凄厉而又癫狂的叫声,有大着胆子的宫女太监悄悄去听上一嘴,便能听到他们的太上皇一会说着太祖饶命一会儿说着金人爷爷饶命,一会儿大喝岳飞岳云以下犯上,一会儿又叫道都是秦桧的错要报仇就去找秦桧云云。那模样简直就像被鬼缠住了一般!


    宫女太监们一边心惊地抛开一边脑子里出现了“报应”两个字,顿时觉得自己若还对里面的太上皇有一点照顾简直就是违背太祖、对不起忠良的岳元帅了,于是纷纷消极怠工,连赵构是什么时候死的都不知道,发现时连尸体开始腐烂了。


    据当时不知名作者记下的孝宗朝杂谈,时太上皇构薨逝,帝孝心仁厚,欲循祖制葬之于帝陵,入祖庙,然夤夜梦太祖声色俱厉,疾言宋室罪人不可入祖庙,亦不可列于皇陵。


    帝稍疑,而归葬之日陵始崩,而祖庙神牌不受。帝始信太祖托梦之言,议之于文武。文武皆言祖宗之意不可违、天命所示不可阻,故简礼仪,白葬之,不加修整,亦不享祭祀,经年而成平土。


    北宋。


    一个旬日的午后,李格非堪堪从宫里出来,甫一到家,便看到了书桌上的拜帖。李格非眉目微凝,听管家讲明原委,沉吟片刻,拿上拜帖便去了李清照的小院。


    李清照正在屋内读书,水镜的宣扬让她名声大噪,每次出门都会引得一群人围观,连宫中的皇后都曾单独召见于她,李清照深知现在的自己不宜外出,只在府中攻读,或是写些抗金的诗词,又有意无意泄露出去,以启发民智。


    丫鬟前来禀报说老爷来了,李清照放下书迎了出去:“爹,您回来了。”


    李格非点点头,进得屋来,从袖中拿出拜帖,边道:“为父便不同你兜圈子了,你且看看这个。”


    李清照接过打开:“这是赵公子的拜帖?”


    李格非点头:“递过好些次了,今年日在朝堂遇上赵大人,言语间多有暗示。你也知晓,为父先前确是有几分心思,但如今我且问你,你是个什么想法?”


    李清照眨眨眼:“爹的意思可是凭我做主?”


    李格非半开玩笑着道:“你的主意最大!”


    李清照忍俊不禁,随即将拜帖合上,正色道:“女儿认为,这拜帖还是回绝了好。”


    “怎么?”


    李清照挑眉,有些许俏皮,用霍去病曾经的话答道:“匈奴不灭,何以家为?”


    李格非哈哈大笑:“我的女儿果真是个巾帼!”


    气氛一下子轻松起来,李清照闻弦歌而知雅意,明白父亲是知晓了自己的意思并予以支持,心中不禁松了口气。


    她其实知道父亲应该对赵明诚是存了几分疑虑的,但具体如何她也不敢断定,她只知晓,赵明诚一对爱情不忠,二又弃城而逃之嫌,这样的人,她是万万不愿嫁的。


    况如今形势渐紧,靖康之耻如利剑悬在每一个宋人的心头,她有水镜造下的鼎盛声名,又有天生健笔、殷殷赤心,她能做的,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多。


    家国之前,私情何故?虽有玩笑之嫌,霍嫖姚的话确实是她心里的真实想法。现在,她没有后顾之忧了。


    李清照粲然一笑:“谢谢爹!”


    也谢谢给她送来“剧透”的后人。


    被李清照暗自感谢的楚棠并不知晓自己影响下的风波与人事,她与这些平行时空永远只是相交线。在兢兢业业肝出下一个视频之后,水镜又一次在诸朝的黄昏亮了起来。


    【各位同学大家好,又见面了,大家的书都背下来了吗?有没有把《永遇乐》和《念奴娇》背串呀~】


    众人想到楚棠先前强调的后世学子将两首词背串的事,纷纷忍俊不禁。开玩笑,他们怎么可能背串!有童子仿佛为了证明似的,也不管楚棠听不听得见,当下就把两首词背了一遍,表示自己记得可熟了。


    【不过,我深深地觉得自己还是失策了。】


    一句话说得众人一愣:“楚姑娘这话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失策了?”


    【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永遇乐》和《念奴娇》可能会背串,不知道连《声声慢》都不能幸免于难。】


    楚棠刷刷刷在屏幕上甩出几张图片,看样子应该是后世的作业?这可是个新鲜东西,众人兴致勃勃地边看边读:


    “《声声慢》中词人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写出自己不能自抑凄苦的句子是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最后一句的音量陡然提高,苏轼满脸的不可置信:“这比我和辛弃疾那两首违和多了吧!他们写的时候没发现什么不对劲吗?”


    李清照托着腮很是苦恼:“我觉得我写得很直白很好背呀!”


    南宋。


    忙里偷闲地辛弃疾又无奈又觉得有些微妙的平衡:“我算是知道为何后世会专门考察记诵了。”


    因为他们真的会写错,而且错得千奇百怪,匪夷所思。


    明朝。


    李清照纯粉杨慎砰砰砰地拍着桌子:“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啊这怎么能写错!”


    我偶像的词怎么可以被写错!蒸煮没破防,真爱粉杨慎先破防了。


    【这是我前几天搜集备课材料的时候刷到的一个吐槽帖,隔着屏幕都可以看到博主的抓狂和无奈。再次强调一下大家背诵一定要走心啊,不能因为照姐这首词简单就掉以轻心,小心照姐晚上到梦里来和你拼酒。】


    一句话说得李清照都莞尔起来,而许多李清照的粉丝思绪当场跑偏:“如果我把《漱玉词》中的内容全部写串,能梦到易安居士吗?”


    众人:“”


    倒也不必这么当真。


    【我们来看一下另外一项作业,这个作业大家就完成得太走心了。】


    楚棠如法炮制又扔出一堆截图,一张张争先恐后地将屏幕挤满:


    【我怎么也不会想到,写给辛弃疾的竟然有诏令!来自秦皇汉武还有二凤的诏令诶!你们是懂仪式感的,命辛哥为大将军,主持北伐荡平敌寇,这就是他的毕生所求啊!他的君王给不了他,你们写给他,我真是】


    楚棠难得这样语无伦次,可以想见是非常激动。


    【还有曹操写的求贤令以及刘邦直白地“你来和我混不要跟着南宋这群废物”,都是一个意思。唉要是辛哥真的能收到这些诏令就好了,一定是莫大的安慰。】


    “我看到了”


    夜空下,辛弃疾喃喃。


    他将水镜上的诏令一一看过,眼中忍不住泛起泪光。楚棠不知道,可是他知道,这些诏令真的出自另一个时空的前贤帝王之手,他的忠心,他的壮志,山知道,河知道,后人知道,先辈也知道,而如今,他的君王同样知道。


    辛弃疾忽觉胸中激荡,振衣拂袖,向着水镜长揖而拜,拜谢天命与先贤厚爱:


    “辛弃疾在此立誓,誓平贼寇,光复神州。靖康耻,终当雪!”


    皇宫。


    宋孝宗看着那句“不要跟着南宋这群废物”又气又怒,又有一点小心酸。他知道,大宋算是在诸天万朝面前颜面扫地了。可是想着徽宗二帝和自己那位“好父皇”做下的事,赵眘自己都有些抬不起来了。


    他深吸一口气,默念着“尊严只在剑锋之上”,倒生出几分知耻而后勇的情志来,冷哼着道:“不就是写诏令吗?朕也会写,还能真真切切地发到辛卿的手上!朕亲自写!”


    于是,在经过几载的备战后,已肱骨之臣的辛弃疾终于得到了一份真真实实的征北诏令,领命率军北伐。当然,这都是后事了。


    【写给照姐的也很好,这份作业里武皇甚至说希望照姐和婉儿做她的左右手,武皇别不是想让照姐和婉儿比一比谁的文才好吧!】


    心里的隐秘想法被楚棠戳穿,武则天也忍不住笑了起来,打趣道:“婉儿啊,你敢不敢比?”


    上官婉儿脸一红:“陛下又在看婉儿的笑话了。”


    北宋。


    李清照也笑了起来,当即挥诗一首,隔着时空应战。不为争名,只为交心。


    【还有卓文君蔡琰等敬佩照姐才情,一些原始ID的账号还表示要向照姐学习,这些账号以前好像没提交过作业,应该该是一些姐妹吧!照姐真的,千古难有此一女。


    【其实我们也发现了,有千古第一才女,却没有千古第一才子。为什么?因为整个文学史上,男性文人太多了,一个李杜谁更胜一筹就要打生打死,更遑论屈原曹植王勃苏轼排排坐,谁也不服谁。


    可是女性呢?数得过来的就那么几个。


    这是说明女性不如男性吗?当然不是。班昭可以续《汉书》,上官婉儿可以写奏议,照姐雄于两宋词坛,须眉不逮……她们缺的,只是公平的机会。数量少不是说明不如,而是被压抑,被遮蔽。所以照姐这个“千古第一”的名号下,也有许多悲哀。】


    南宋。


    浙江海宁,一个衣着朴素却不掩清丽的女子正在窗下默默流泪。


    水镜里的话挑起了她的愁思,她想起婆婆和丈夫看到自己写诗作词时的冷言冷语,她知道自己是萤火之光,比不得李清照,可是她也喜欢诗词啊!她便写不得么?还有很多女子,她们便写不得么?


    这一刻,她忽然有些羡慕李清照了。正黯然神伤着,她忽然听水镜里又说到:


    【南宋其实还有一位女词人,名叫朱淑真。】


    女子神情一顿,猛然抬头。是自己吗?


    【朱淑真生于仕宦之家,小时候就很聪明,喜欢读书,也擅长作词。但是呢南宋对女性的压迫比较重,她嫁给了一个小吏,夫妻俩志趣不相投,婚姻痛苦,最后抑郁而终。


    时人说她写闺情小词,又使之流于闺阁之外,是为不贞。她去世后,诗稿也被父母付之一炬。后人将她流传出来的词集成一册,命名为《断肠集》,词风清婉哀怨。


    她又擅长画红梅与翠竹,所谓“绣阁新编写断肠,更分残墨写潇湘。”是与照姐齐名的才女,可惜命运也是悲惨。】


    楚棠简练地交代了朱淑真的一生,或许也不是她简练,而是这位薄命红颜只在历史上留下了这样微薄的只言片语。


    北宋。


    李清照叹息一声,她虽然对自己的才思绝对自信,可是耳听得慧才落寞,也不由得有些伤感。能与自己齐名,想必诗词也写得很好吧!又善丹青,定时位秀外慧中的女子。


    “若是能看看她的诗画便好了。”李清照自语着南宋。


    朱淑真已经可以确定水镜里说的人是自己了,她的眼圈忍不住又红了起来。


    她其实知晓外界的风言风语,甚至自己的夫家都颇有微词,她没想到,没想到父母竟将自己的诗稿付之一炬!是觉得她丢了朱家的脸么?


    朱淑真苦笑一声:“断肠集,断肠集,这个名字当真取得好。”


    可不就是断肠么?


    【相传李清照晚年孤苦,不愿辜负自己的满身才学,想要找个弟子继承衣钵。她千挑万选选了一个女孩子,结果这个小女孩直接拒绝了李清照。】???


    一众人傻了眼:“拒绝了??”


    李清照也是微微错愕,莫非这女孩儿是个神童,看不上自己的才学?


    【女孩说,才藻非女子事也。不知道李清照当时听到这句话是什么心理,我只觉悲哀,这是对一生才学的否定,也是对历代才女的否定和对所有女子的设限。令人难受的不止是封建时代对女子的规训,更是女子对这些规训的习以为常,以致自我驯化。】


    一番话说得众人又沉默了下来,有人想说那女童说得不错有慧根,在楚棠这样明白的叹惋之下也有些说不出来了,只默默将这归之于她对女性的偏爱。


    清朝。


    曹雪芹又惋惜又欣然:“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清灵洁净,可惜‘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女子太少啊!”


    他伤心极了,一腔愁绪倾泻于笔端,卡了数日的《葬花吟》竟如有神助般一挥而就。


    北宋。


    年轻的李清照也怔住了,她没想到竟是这样的回答。她苦笑着摇摇头:“才藻非女子事,那女子事是什么,只有相夫教子么?”


    李清照忽然能明白楚棠之前为什么说班昭不该写《女诫》了。


    但她毕竟是李清照,独树一帜的李清照。


    “梅香。”


    她叫一旁的侍女。


    梅香赶紧上前:“小姐怎么了?”


    李清照神采奕奕:“我教你读书。”


    “啊?”


    “教你读书写诗,你学不学?”


    “学!”


    另一边,京师民间,不少女子撇撇嘴:“不学算了,我学,李清照就是我的榜样!”


    “就是就是,她不学我来学!要是能拜李清照为师就好了。”


    “劝你别和我抢。”


    【不过所幸,日月换新天。除了李清照,我们的历史从来不乏有些的女性,而她们终于也有幸被看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与一位女性有关。】


    话音刚落,水镜下的女子被启动了开关似的,纷纷抬起了头。!


    第 92 章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1


    上一期的主角李清照有些期待又有些疑惑:“又是一位女子么?班昭?蔡琰?还是上官婉儿?”


    她将自己比较认可的几位前代才女的名字列出来,认真思考到底谁的可能性比较大。


    武则天同样颇感兴趣:“若论诗文,该是婉儿了吧!”


    对自己亲手挑选的女官、诗人上官仪的孙女,武皇陛下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千古第一既然已经有了,那拿个第二应该不过分吧?


    “陛下爱重了。”上官婉儿福了福身子,谨慎道:“婉儿自知眼界有限,诗文之中,世事堪为血肉。依婉儿看,或是文姬蔡琰也未可知。”


    蔡文姬蔡琰,是东汉蔡邕之女,曾被虏至匈奴,后为曹操所赎归,作有《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颇有乱离之音,在质上似更能说道。


    武则天由衷地赞叹上官婉儿的敏锐,却仍是笑道:“话虽如此,婉儿的太平奏议亦有过人之处。”


    武皇陛下此时似乎格外护犊子,好胜之心一下子被点燃了。


    不止她们,其他颇有才名的女子也在心里互相猜测着。托楚棠对女性境遇的同情和女性身份的强调,她们比之从前,确实燃起了不少希望。更何况还有李清照这样活生生的例子在前面,一时之间,几乎所有女子都紧张地望向水镜。


    倒是不少文人在心里犯嘀咕,他们虽然平日里会赞女子之才,但多数是将之视为风流佐酒的韵事,可当真看到有女子出现在诗文史中,甚至隐隐凌驾于他们之上,感觉还是挺微妙的。


    有人酸溜溜地喝了一口酒:“我倒要看看比不比得上李清照。”


    【首先,请大家一起看两段视频。】


    话音刚落,水镜动了起来。众人对此已经很熟悉了,纷纷仰着脖子兴致勃勃地去看。


    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影像里的女子并不是他们猜测的任何一个,甚至不属于他们任何一个时代。


    只见一个圆形大厅里,里三层外三层坐满了人,那些人穿着类似的服装,男女都有,黑沉沉一片。


    看清其中景象的人骚动起来:“那些是妖怪?”


    “神迹里面应该不会有妖怪吧!”另一个庄稼汉矢口否认:“不过他们长得好生奇怪,金发碧眼的。”


    “娘,我怕。”


    有小孩儿干脆躲进了母亲的怀里,用一只手捂住眼睛,却又忍不住从指缝里偷偷看。


    唐以后的不少人对此倒不是很陌生,皇宫里,李世民看着水镜里的影像若有所思:“这么些外邦人聚在一起,莫非此次讲的是外邦女子?”


    外邦诗文也可以成为本国教材吗?后世的涉猎可真广啊!


    正狐疑着,只听长孙皇后叫道:“二哥,你看上面。”


    李世民循声而望,只见画面中一个暗紫色着装的女子脚步从容地从台侧走向中央,向正中的白发男子点头示意,随后从他手中接过一个红色的本子和暗红色的盒子,二人低声交谈,握手示意。


    李世民敏锐地判断出这应该是后世的一种礼仪,而那个紫衣女子应该就是本次内容的主角了。


    黑眼睛,黄皮肤,是自己人无误了。在一群金发碧眼里看到同族,即使是千年之后也让他们感到油然而生的亲切。


    画面戛然而止,接着,下一个视频播放了。


    同样是刚刚那位女子,却是换了一套藕荷色的衣裳,面相比先前老了些,但在朱红的背景里一衬,倒是格外显气色。在她身边是一个黑衣的年轻女子正搀扶着她。


    刘彻摸摸下巴,感觉似曾相识:“朕怎么觉着这场景有点眼熟啊。”


    随着女子的脚步,画面推进到正中央。


    “是他!”


    刘彻微惊,忍不住站了起来。


    秦朝。


    嬴政也认出来了:“这不是给袁老授勋的那个人么?”


    他记忆极佳,不仅记得画面中的人,还记下了楚棠说的陌生名词。


    “袁老育得良种,拯救万民,这女子难道也做出了不逊于袁老的功绩,才使得他们的皇帝授勋褒扬?”


    嬴政的神色认真起来,他是个注重实用的人,诗文精妙固然可赏,但如袁老那样的切实之用同样令人眼红。


    【大家对视频里的场景应该不陌生。】


    楚棠的声音传了出来。


    【第一个视频是2015年屠呦呦女士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现场实录。屠呦呦女士因成功发现青蒿素,创新疟疾疗法,为全人类生命健康作出巨大贡献而被授予诺贝尔奖,她也成为了中国本土第一个获得诺奖科学奖的科学家。】


    【第二个视频是2019年,屠女士和袁老一起荣获共/和/国勋章,表彰她为发展中医药事业、造福人类健康的杰出功勋。】


    刚刚还踌躇满志的历朝才女顿觉有几分泄气,这期不是诗文啊!


    不过她们很快便收拾好心情,自己不能出现在水镜上面,但讲的总归是女性,也是她们的荣耀。是以她们仍然很快收拾好心情,静待下文。


    和这些女子不同,其他医者就是纯然惊喜了。


    东晋。


    丹阳郡的一个小馆里,葛洪的头骤然抬起:“青蒿素?疟疾!这是位医者!”


    唐朝。


    太白山。


    鹤发童颜的老者怔愣片刻,随即弯眉笑了起来:“是位女医者啊!”


    他在水镜里听遍诗人文士,倒是不曾想到竟会有医者的一席之地。他不自觉坐直了身子,炯炯有神的双目认真盯着半空中的画面,充满期待。


    明朝。


    李时珍的心蓦然一紧:“中医药事业,全人类”


    他沉吟着这几句话,忍不住颤抖起来,脸上充满了惊喜与难以置信:


    “医者,也可以受到帝王如此高的褒奖?!”


    不怪他如此失态,自古以来,儒道都颇受当局重视,诗人文人、经学博士才是令人敬仰的存在,因为他们传的是经、是道,医者,数术而已。


    不说别的,大明的医者又有多荣耀呢?可是这屠呦呦却能得帝王授勋,又登上教材供天下学子学习。更重要的是,她还是一位女性。


    另一边。


    西汉的义妁、东晋的鲍姑、北宋的张小娘子、明朝的谈允贤等女医纷纷抬起了头,或惊或羡的看向水镜中的同道者。


    唐朝。


    皇宫里,李世民眉心微皱:“诺奖?诺贝尔?这是一个外邦人的名字?为何会以他的名字来命名这一奖项?”


    “这个”房玄龄一捋胡须,思忖道:“以臣之见,或许是这诺贝尔在科学领域上卓有建树,所以便以他的名字设奖,以示纪念?”


    “科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后世的意思是,医学是科学的一种?”


    李世民觉得每次出现个新名词自己的脑子就有点不够用。不过这不是重点,重点是:


    “为什么是外邦人给华夏人颁奖?”


    万国来朝的唐太宗向来是给别人赏赐的,猛然倒置一下还真挺不习惯的。


    “啊这”陛下的话不能落在地上,长孙无忌理解了一下,硬着头皮开口道:“许是因为这诺贝尔是外邦人,功勋卓越,所以”


    “我华夏的医者功勋就不卓越了?”


    李世民立即反问。


    “这个嘛”


    长孙无忌感到语塞,不着痕迹地低下头往后退了两步,心里无比后悔自己接了这个话。


    李世民看着他的反应冷哼一声:“朕要设个孙思邈奖。”


    长孙无忌房玄龄孔颖达魏征以及前一秒还躲在后面暗笑的长孙皇后:???


    陛下您???药王还没找到呢您能别想一出是一出不?


    汉朝。


    刘彻在心里掂量了一下“为全人类做出巨大贡献”这几个字的分量,也开始琢磨刚刚听到的陌生名词: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莫非还有其他类型的奖?这诺贝尔这般厉害?”


    在各个领域都功勋卓越。


    显然,汉武陛下与贞观君臣的理解是一致的。他啧了一声,状似不经意道:“要不朕设个霍去病奖?”


    突然被cue的霍去病:???


    众人:???


    “或者卫青奖?”他继续任思绪信马由缰。


    虽然楚棠没有说卫青的功绩,但猪猪陛下对自己的眼光有信心。


    喜中奖的卫青本人:???


    “咳陛下,您还是别开臣和去病的玩笑了。”


    他顶着压力开口,实在不明白自家陛下的思绪转换怎么可以如此之快。


    “这怎么是玩笑?”刘彻很不高兴:“朕设奖表彰去病封狼居胥的功勋,激励后人,这是垂范后世的好事!”


    再说,外邦都能设奖,他也能设。他当真认真思考了片刻:“朕觉得辛弃疾能得这个奖。当然,前提是他得遇到个好皇帝。”


    比如像朕这样有雄心壮志、知人善任的好皇帝。


    众人:


    好想告退,这未央宫一刻也待不下去了。


    【屠呦呦女士我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她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洋背景,没有院士头衔,堪称“三无”学者。可正是这样一个人,穷尽毕生心力,研发出了以青蒿素为主的抗疟药物,拯救了亿万人的生命。


    她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力量、中医药的力量,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由她在2022年接受拉斯克奖时的演讲,以及同年发表于《自然医学》杂志的论文改变而成、并由她本人亲自审定的课文——《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与此同时,水镜正中央出现几个大字: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屠呦呦。在字的左下方,还绘着一株青绿蓬勃的小草。李时珍等人一眼便认出,那株草正是他们很熟悉青蒿。


    “等等。”


    从不是诗文的失落中恢复过来的苏轼突然反应到什么:“屠呦呦,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屠呦呦不会是青蒿素的命定之人吧?!”


    苏辙:!


    “不说不觉得,一说还真是太巧了。”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株《诗经》里的小草,本来便有人说是青蒿。一时间,屠呦呦仿佛在苏轼兄弟面前镀上了一层神秘的光。


    东晋。


    葛洪咂摸着水镜上那个陌生又熟悉的名词若有所思,一旁的妻子鲍姑看着丈夫的样子温声问道:“相公在想些什么?”


    葛洪回过神来笑了笑:“你知道,我想编写一部方略,以备世人亟需,其中便是要收录治疟之方的。青蒿可治疟你我都知晓,屠呦呦此番也是沿医药之惠泽,为医者扬名。只是这青蒿素到底为何,我一时倒有些想不透。”


    “想不透便不想。”鲍姑温声道:“左不过是治疟的方子。看这文题,楚姑娘后面八成是要讲到的,你又何必在这儿瞎捉摸?”


    “娘子说得是。”葛洪摆摆手,看向水镜:“这位屠呦呦,谦虚啊。”


    鲍姑明白丈夫的意思,跟着点点头:“是啊,治疗疟疾,拯救万民,于天下人来说,岂止是一小步。”


    更何况水镜里说的万民,是全人类。


    【这篇课文有一点点长,和我们最开始学过的《喜看稻菽千重浪》比较类似,部分采取的是小标题的形式,我给大家稍微梳理一下。


    课文的第一部分是引言,这是屠呦呦女士在颁奖现场的演讲;后面则分为五个小标题,分别是“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从分子到药物”、“影响世界”、“发展与超越”、“中医药学的贡献”,叙述了从探索、发现青蒿素到青蒿素的研究成果以及近年来中医药学的新贡献。】


    楚棠一边说一边将各部分的原文快速地贴了一遍,许多人第一次觉得自己过目不忘的技能似乎有点失效。


    “微之,你看懂了吗?”白居易问身旁的另一个学霸。


    元稹摇摇头:“说来惭愧,我尚未来得及看完。”


    “我也是。”白行简僵硬地点头。


    放得快是一方面,没太看懂也是客观的。


    “若说文辞,倒是比《故都的秋》平实许多。”


    白居易表示自己说得很克制,这都不是平实了,简直是直白!当然,直白他们也看不懂,白居易将这归咎为隔行如隔山以及后世的陌生名词太多了。


    “这篇文章的文辞风格与《喜看稻菽千重浪》倒有些许类似,和楚姑娘平时的语言习惯也更接近些,这应该便是他们的惯常文风?”


    元稹略略回忆起第一堂课的只言片语。


    白行简点头表示同意:“郁达夫距离楚姑娘生活的时代到底有一些时日,语言变化是很快的。”


    他平日作传奇也比较留意民间口语,对这方面倒是颇有体会。


    “况且这是医学,《故都的秋》是文学,隔行如隔山嘛,医典的语言确实得更平时些。”


    白行简食指无疑是敲击着桌面,越发觉得用后世的语言写传奇志怪,应该别有一番风味吧!这么想着,他盯着水镜中文本的目光就添了几分别样的火热。


    秦朝。


    嬴政移开目光,吩咐道:“传夏无且来一起看。”


    他还没有到达通晓医学的程度,需要个人在一旁解释才好。


    听到这话的李斯眼前一亮:“陛下圣明,疟疾困扰生民久矣,后世既有现成的治疟方子,的确应唤医官前来同看,以便时刻听命。”


    说罢,他便有些急切地行礼退下,亲自到殿外让人去宣夏无且。


    被自家臣子好一顿奉承的嬴政看着李斯退出去的身影沉默了一瞬。


    算了,能这么想也挺好的,总不能明言自己看不懂吧。


    【下面请大家暂停视频,自行阅读课文,想一想,文题中说青蒿素是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那么,征服疟疾的这一小步,屠呦呦一共走了多长时间呢?】


    话音落下,有的人条件反射想要暂停视频,忽然反应过来自己手上并没有课本,只好悻悻地作罢。大概是因为课文内容太长,楚棠并没有像先前那样一次性将全文放出来,而是只贴了开头的一页。


    这下好了,不能沉浸式上课了。众人颇有些遗憾地摇摇头,任由楚棠接着说了下去。


    【根据课文的内容可以知道,从1967年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到2002年世卫组织推荐采用青蒿素作为一线抗疟药物,屠呦呦和她的团队一共走了三十五年。】


    楚棠在水镜上列出时间线,1967年项目启动、1969年屠呦呦受命领导研究工作、1971年得到中性提取物、1972年发现青蒿素、1982年屠呦呦发表《青蒿素的化学研究》报告、1986年青蒿素成为第一个一类新药、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采用青蒿素作为一线抗疟药物。


    清晰的时间线混杂着众人不甚熟悉的名词出现在屏幕上,他们清晰地看到了后世攻克一项疾病的路程。


    东晋。


    葛洪目光感慨:“三十五年,甘苦自知啊!”


    医者最知其中艰辛,这三十五年,屠呦呦等人指不定走了一段怎样的艰难行路。


    唐朝。


    李世民捕捉重点:“政/府启动,是说这项研究是他们国家颁布的命令?莫非他们当时正经历全国性的疾疫,所以亟需研究出新药,救民于水火?”


    “陛下所言不无道理。”孔颖达点头表示认同。


    “唉!”李世民感叹着,“看来强盛如后世,也有同先辈如出一辙的难题啊!”


    “陛下?”众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李世民摆摆手没有说话,他只是忽然意识到,他们总认为天降灾异是君王不修德政的缘故,但后世亦有饥荒和疾疫肆虐,但依他来看,后世的君王可是贤德得很。莫非灾异和德政,没有必然的联系?


    明朝。


    朱元璋暗暗咋舌:“世/界卫/生组织,意思是一个世界级的太医院?”


    “啊?”朱樉不理解,“那要得着这么大个太医院啊!”朱元璋不理这个傻儿子,接着分析道:“青蒿素的应用由世/界卫/生组织审批,这个组织应是凌驾于中/国之上?”


    “世界范围广于一国,这个组织想来是个‘中间人’?”朱棣跟上自家父皇的思路并进一步开拓:


    “先前说袁老时也提到过‘世界性难题’这样的字眼,后世诸国联系似乎比现下要更为紧密。”


    他敏锐地抓到了其中的一线,当即望向朱元璋:“父皇”


    “行了行了!”朱元璋不耐烦地挥手:“又要说海禁是不是?一天天的烦老子。跟你大哥一起去干,干不好老子削你!”


    终于得偿所愿的朱棣被自家老爹嫌弃也不恼,乐呵呵行了个礼:“谢父皇!”


    【三十五年,历经艰险,困难重重,如今的科研尚且面临许多困境,更何况是当年呢?课本这一段说得简略,其实523项目的启动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越战争爆发,美/国发兵五十万进攻越/南,越/南士兵依靠地域优势,在密林的掩护下和美/军打游击,越南这游/击/战学我们学得还挺像那么回事的。】


    “五十万!”


    刘彻倒吸一口凉气:“这美/国怎么一下子能拿出这么多兵马?他们有那么多钱?!”


    汉武陛下盘算了一下自己的家底,精神瞬间萎靡。平等地羡慕任何一个有钱有兵的国家。


    唐朝。


    李世民有些疑惑:“游/击/战?游动攻击?楚棠说她学的是我们,意思是后世很擅长游/击/战?”


    他咂摸了一下这两个字,游,则说明行动灵活,且兵力较少,唯兵力少行动才会轻便,才能“游”得起来。李世民的眼睛越来越亮,他想起自己当年行兵之中的运筹,原来这种法子竟然被叫作游/击/战!


    “好啊!好啊!好一个游击战,简练直白,两字而尽妙,不知是何人所言,简直如兵仙再世!”


    他赞不绝口:“游动攻击,又有密林掩护,那美国要吃苦头咯!”


    李世民颇有些看戏的心态。


    【依靠游/击/战和有利的地形,越/军对美/军形成掣肘,不知道阿丑是否从中嗅出了一丝熟悉的气息,比如朝/鲜战场上的“美好回忆。”】


    众人听着楚棠的揶揄都忍不住笑了起来,他们还记得,抗美援朝那一战,后世华夏是打赢了的。看来这游/击/战的确相当好用。


    不过话说回来,李世民皱了皱眉:“这美/国怎的净侵略他国?”


    朝鲜、越南,还有最开始那个“谁来养活中/国”的言论,怎么听都透着一股不怀好意,感觉不像是正经国家能干出来的事啊!


    他摇摇头:“真丑啊!”


    “啥?”


    长孙无忌等人表示有些懵逼。


    李世民颇为嫌弃地摇摇头,慢条斯理道:“频频侵略他国,挑起战端,确实挺丑的。


    众人:……


    陛下今天真是格外活泼呢。


    【但是越/军并非无往不利。越/南气候炎热,密林之中环境也较为恶劣,于是,一场疫病——疟疾,悄无声息地在越/南军/队中传播开来,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战斗力。】


    还在等着看美/国吃苦头的李世民:?


    这个展开???!


    第 93 章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2


    “唉,军队之中最怕发生疾疫,人都病了,这仗还怎么打?”


    有过领兵经历的李世民心有戚戚,本来他还想看一场精彩的以少胜多的对决呢!


    倒是葛洪等医者注意到了楚棠前面说的话,气候炎热、密林,暑热之时却是疟症多发,这难道便是疟疾发病的诱因?


    【军队人流密集,出现传染病还是蛮吓人的,比如赤壁之战就有人说曹操的军队爆发了瘟疫,战斗力锐减。】


    三国。


    梅开不知道多少度的曹操表情僵硬了一瞬,随即梗着脖子道:“我便说周瑜是运气好,否则江东一群黄口小儿怎么会胜过我?”


    曹植沉默了一瞬,心情有些复杂。虽然他爹不愿意承认,但是从头看下来,赤壁一战他们天时地利人和俱不占,根本就没有赢的可能嘛!


    东吴。


    周瑜恢复意气,神情颇有慨然之态:“长江天险之险岂止在地形?南方物候料北人也难耐据江以图,曹贼能奈我何?”


    【当时西方国家还在对社/会/主/义阵营进行全面封锁,越南没法从国外买来抗疟药,本国又没有生产能力,他们一筹莫展,只好向我们求助。越南是我们的友邦,又同属于社/会/主/义阵营,伟人对他们的求助很重视,决定将库存的所有抗疟药都拿去援越。】


    唐朝。


    “这伟人还真是他们的‘皇帝’!”


    李世民一派果然如此的语气,他就说,写出那样诗词的人怎么可能是一般人。


    确定了自己的猜测后李世民反倒放松了一些,也没对后世的援越举动感到多大不解,不说楚棠反复强调的阵营相同,在天可汗李世民的眼里,华夏是天朝上国,友邦有难前来求助,那当然是有必要施以援手的,柔远人则四方归,这是王道。他疑惑的是另一个名词:社/会/主/义。


    “楚姑娘说越南与华夏同属社会主义阵营,那后世的华夏也是社/会/主/义?西方国家为何要对我们进行全面封锁?”


    李世民敏锐地点出问题所在。封锁,那说明西方国家实际是处于强势地位的,这也和楚棠先前透露出来的信息一致。


    他心里有些烦躁,明知这是华夏衰败造成的后果,楚棠所处的时代也已然欣欣向荣,可作为当下的强盛之君,李世民还是觉得憋闷。


    “依楚姑娘的意思,这个‘社/会/主/义’应是和西方分属两个不同阵营,这两方在对垒?”房玄龄谨慎地说出自己的猜测。


    “不同国家分属两段阵营进行对垒,当时的国家关系有些紧张啊!”长孙无忌从中嗅出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


    李世民闻言也慎重起来,诸国联系如此紧密,华夏之外另有旷野,寻访海外诸国的那步棋,俨然关乎千秋万代。


    北宋。


    梅尧臣对欧阳修说道:“先前我曾往刁景纯府中赴宴,他府上有一位吹笛的侍女,才艺双绝,此次却并未出现,一问才知是染了疟疾,无法见客。我颇觉叹惋,只道宴会失色,可楚姑娘说的却是战时,形势危急啊!”


    欧阳修点头,又道:“前线艰苦,不过待援军将药送去情况会好转些吧!这屠呦呦竟能亲至前线,可见勇毅。”


    他颇为赞许地颔首,同样也没有对后世倾囊援越提出任何疑议。


    【但没想到的是,送去的所有药都没效果。】


    啊?


    众人没想到还有这样一出,刚刚还认为情形尚可的欧阳修更是觉得心态有些崩:“怎么会没用呢?还是全部没用。”


    汉朝。


    刘彻也愣了愣:“都无效?送去的药是坏的?”他眉头微皱,冲一旁的内侍道:“唤太医令前来。”


    听不懂了,得请个外援。


    【本来大家以为是带去的药有问题,但情报表示美军那边的抗疟药效果也不好。那就只有一个解释了,病毒已经产生了抗药性,时下的抗疟药都没用了。】


    啊这


    “就是说,这些药都医不好病?”


    众人的表情有些不好,疾疫是几千年来人们共同的记忆,更何况还是疟疾这种常见且恼人的病,大家的代入感非常强烈。


    张仲景和孙思邈等医者已经开始调动自己的所有知识储备来思考其中的关窍,他们此时共同意识到一个问题:在所有抗疟药都失效的情况下,屠呦呦要走的完全是一条前途未知的新路!


    【现在,美越双方都陷入了同样的困境,能否率先研发出抗疟药物成为左右战局的重要因素之一。


    美国财大气粗,行动很快,联合自家小弟成立了研究中心。我们这边呢也准备支援越南,于是在1967年5月23日召开全国性会议,下达研制抗疟新药的命令,代号523,也就是课本上提到的523项目,所以这项研究其实是有自己特殊的时代背景的。】


    秦朝。


    嬴政的食指在虚空中无意识地敲了敲,觉得有些不妥。全国性命令,上传下达会花不少时间吧?从自己的经验判断,始皇陛下觉得这项任务肯定不顺利。


    乡野。


    有些人觉得莫名:“那什么美/越战争,和我们没啥关系吧!要这么帮忙吗?”


    先前的送药他能理解,这帮着研究不至于吧?


    “嗐,楚姑娘不是说了,那个越南是我们的友邦,帮朋友呗。”一个青年人答道。


    “友邦也用不着这么帮啊!”发问的人挠挠头,觉得自己还是有些无法理解。


    【说到这里不得不顺便提一句,我们国家真的很有战略眼光。虽然美/越战争看起来和我们关系不大,我们国家的疟疾当时也没那么严重,但是一方面大家都是社会主义兄弟,另一方面,在所有抗疟药都失效的前提下,研制新药其实势在必行,不然我们国内同样会陷入被动的局面,国人的生命安全一样会受到严重威胁,所以帮别人也是帮自己。


    这一点也很像陈薇院士援非抗击埃博拉,她知道这样死亡率极高的传染病一旦蔓延开来迟早会危及国人健康,于是毅然决然奔赴非洲疫区,将病毒阻击在国门之外。


    大家有没有觉得这个操作有点眼熟?抗美援朝不也是这样吗!朝鲜失陷,必然会对我们形成掣肘,所以我们选择迎上去,援助朝鲜,御敌于国门之外。】


    楚棠的声音有些微激动,是显而易见的自豪。众人看着水镜上放出的图画,只见一身戎装的女子站在断井颓垣之中,口鼻虽被掩住,露出来的一双眼却可见出坚毅而睿智的光芒,身姿挺拔,一派飒爽。


    “竟然又是一位女医者!”


    鲍姑忍不住站了起来,声音微变。她神色动容地望向水镜中的女子,只觉那女子似乎也正跨越千年的光阴遥遥看着她。


    亲赴疫区,疗治瘟症,这是许多男子都不曾做到的!


    而且——


    将病毒阻击在国门之外鲍姑有些失神,原来女子之力,亦可以用家国来铭刻。


    同鲍姑一样,许多其他女子亦为水镜中的陈伟院士心折,她穿着戎装,在最危险的地方行医济世,为国家建立勋功,这是时下的她们根本不敢想的事!


    她们心中忽然闪现一个念头:“原来女子也可以做出惊天动地的事!”


    一时间,有人的心态悄然发生了变化。


    秦朝。


    被这样的豪情所感染的李斯难得有些失态,感叹道:“名为助人,实际亦可助己,先发制人,未雨绸缪,确可称眼光卓绝,深谋远虑。”


    嬴政默然,后世几次援外的事迹展现出来的高度令他侧目,他既有作为先辈,看到子孙有出息的欣然;亦有最为上位者,观看后朝施政的启发。


    他敛眉,将自己从情绪中抽离出来,给出判断:“援外实为助内,此举确有可取之处。后世诸国,牵连甚深。”


    李斯闻言一愣,随即反应过来,不管是援越援朝还是援非,后世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便是将所有危险阻隔在国门之外,那就说明一国之险往往不限于本国,而随时有向外蔓延之势。


    李斯回忆起往常的灾异饥荒、流民动乱,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诸国远隔山海,怎么会波及得如此之快?!”


    从后世采取的行动来看,那影响简直就像是迫在眉睫!


    嬴政见他跟上了自己的思路,略带赞许地微一颔首,冷静地说出两个字:“马车。”


    李斯一下子反应过来最开始在水镜里看到的大铁盒子,宽阔的马路。这还只是他们看到的一角,若后世的车马座驾都是那样,各地路途岂不是大大缩短,各国往来岂不是愈发便利了?通则祸福相连,如若后世联系当真如此紧密,那普天之下,谁能独善其身?!


    想通了这一点的李斯顿时冷汗直冒:“后世的所有援救,其实都是自救!”


    君臣对视一眼,都从彼此眼中看到了慎重。寻访海外诸国只是一个开始,寻到后的交涉,才是应该长足计划的。


    汉朝。


    “御敌于国门之外。”刘彻咂摸着这句话,越品越觉得和自己的心意。


    “诸卿啊,你们看。”


    他向众臣分享着自己的心得:“打仗嘛,就要到别人的土地上去打,等到寇敌犯边,我们的边境岂不是要先遭折损?所以最好的是主动出击,将敌人阻隔在国门之外。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开嘛!”


    他灵活运用着从水镜里学来的战略名言:“我们要善于汲取后人智慧,先发制人,一劳永逸!”


    Emmmmm……


    满朝文武被说得嘴角一阵抽搐,真就说什么都能和打匈奴联系上呗?向来只听说过汲取先人智慧的,这下好了,在他们陛下嘴里变成汲取后人智慧了!


    众臣难得哑口无言,但刘彻并不打算这样轻易让自己的话落在地上,他开始点名发言:


    “桑弘羊,你觉得如何?”


    桑弘羊心中叫苦不迭,哪能不明白自家陛下的意思,恭恭敬敬道:“陛下圣明,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臣知陛下心焦,军费方面,臣亦有所筹算”


    桑弘羊将准备的话小心翼翼地和盘托出,深觉打匈奴快成陛下的一块心病,也要成自己的噩梦了。


    乡野。


    刚刚对后世援越行为表示质疑的男子再次挠挠头,用胳膊肘撞了撞旁边的青年道:“嘿,兄弟,还真有用啊!”


    他是个庄稼汉,不懂什么家国大事,他只知道如果后世不帮助其他国家,自己同样会陷入危险之中,既然这样的话,那就帮帮呗!


    他甩甩脑袋,一面觉得后世人似乎生活得很危险,一面又觉得他们似乎被保护得很好。


    【三十五年,小半个世纪,医学的研究从来都不轻松,那么,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又是如何攻坚克难,研制出青蒿素,解决了疟疾这个千古难题的呢?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了他们的成功?】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李时珍率先抢答。


    “大医精诚,治病苍生,是医者的仁心与责任感支撑了她。”孙思邈捋须感慨着。


    东晋。


    葛洪摸摸下巴,小声道:“前代医学典籍的惠泽也很重要吧!”


    他不是贪功,是真的觉得青蒿这个字眼眼熟。


    太极宫。


    李世民语气认真:“523项目为国家所部署,国家的支持也很重要。”


    他思考了一下问长孙无忌:“你说朕也支持药王研究什么医学,他会不会来?朕还能设个孙思邈奖。”


    长孙无忌:?


    敢情设奖那事您不是说着玩的啊!


    他在心里抹了把汗,觉得自己陛下这想法虽然天马行空了一点但也不是没有道理,不说别的,他对陛下半生戎马身上埋的那些个暗伤也有些放心不下,药王若是能来长安再好不过。


    想到这里,他劝慰道:“医者仁心,为苍生计,臣想药王会考虑的,当务之急还是先找到药王为要。”


    “辅机说得对,让底下人加紧动作去找。”


    早被宣来同看的太医令默默地缩在一旁,心里又是纠结又是辛酸。


    陛下心心念念寻访药王,这是对他们太医署不满了啊!但那可是药王诶!大唐顶尖的医者,能见一面这辈子都值了。再说,孙思邈奖什么的,听着也很让人动心啊!


    东汉。


    医圣张仲景微微一笑,一派平和之气:“既是团队,协作互助也很重要吧!”


    【我们可以看到“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这一节。第一阶段,屠呦呦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又从其中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的身上测试抗疟效果。】


    东晋。


    葛洪摇摇头:“两千方药,无异于大海捞针。”


    “是啊。”鲍姑点点头:“药理上讲究君臣佐使,还需判断出是哪种草药最有裨益,其间种种,艰难不足为外人道。”


    她也是医者,通晓医理,最知道辨方识药的难处。听到这里,不由得对屠呦呦更为敬佩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屠呦呦是很舍得下苦功的人,脚踏实地。但有时候收获并不是及时性的,初始阶段的研究效果并不好。课文中隐藏了一些细节,我们来补充上。


    最开始,屠呦呦和团队其实将目标锁定在一个调味品——胡椒身上。】


    “胡椒?”嬴政狐疑着将目光望向夏无且。


    夏无且接收到君王的询问面露难色:“回陛下,臣未曾听说过此物。”


    嬴政眉心微蹙,一旁的李斯适时接过话头:“莫非是番邦异族之物?”


    中国之外,盖称为胡。嬴政点点头,又注意到前面一个词:“胡椒是调味品?”


    明朝。


    李时珍眼前一亮,他对胡椒这个名词并不陌生,他新近编写的《本草纲目》中还收录过:


    “胡椒主‘暖肠胃,除寒湿反胃、虚胀冷积,阴毒,牙齿浮热痛’,所疗之症有相类之处,但尚不能武断确认吧!”


    他揣测着,也有些说不准了。君臣佐使,一味药施治,他亦不好断言。


    【研究数据显示,胡椒对疟原虫的抑制率高达84%。这个结果让众人感到振奋,于是屠呦呦和同事带着胡椒提取物前往海南疫区开展临床试验,患者服药之后,头疼脑热的症状确实有所减轻。】


    “这成了?”众人露出了迟疑的神色。


    【但屠呦呦很快发现,病人的血液中还有疟原虫存在,这个引发疟疾的元凶并没有被消灭。】


    “疟原虫?虫子?!”


    梅尧臣一下子跳了起来。


    “她她她她她说疟疾是因为血液里有虫子?!”


    梅尧臣顾不得其他,撸起袖子猛盯着自己的皮肉看。他又想起刁景纯家那个染上疟疾的侍女,那样一个妍丽女子,血液里有虫子?!再想想诗圣杜甫也曾深受疟疾之苦,元微之亦多次染上疟疾,就连唐太宗亦曾得过疟疾,他们的血里都有虫?!


    梅尧臣眼前一黑,只觉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唐朝。


    元稹的脸色也有些不好:“我倒宁愿是疫鬼作乱,也好过什么虫子。”


    很多得过疟疾的人更是吓得当场抖了抖。这也太渗人了!


    唐朝。


    孙思邈也觉得有一些膈应,但面上还算镇定,他思索着:“《黄帝内经》曰,痎疟皆生于风,阴阳正邪相争,卫气与邪气相合则发病,此为疟论之要。但似乎后世认为,疟疾发病之因另有其他?”


    “疟原虫”他兀自沉吟:“疟原虫在血中,是否亦可算一种外邪?但这疟虫又是如何到血液中去的呢?他们又是如何看出血液中有疟虫?”


    孙思邈心中疑窦丛生,只希望水镜能多讲一点。


    【同事心灰意冷离开了,屠呦呦却没有放弃,她从胡椒的各个部位提取了120多个样品,逐个实验,但每一个都宣告失败。】


    “等等——”李时珍顾不得叹惋,他瞪大眼睛:“胡椒身上能提取出120个样品?!”


    对于某些名词的陌生并不足以阻止他理解这句话,自然也就更让他惊讶。胡椒他很熟悉,这个东西竟然能提取出120于种东西?!


    “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李时珍觉得不可思议,又忍不住有点眼红。他听得出来,后世的医药钻研和现在并不相同,可那种令他们匪夷所思的钻研方式,对医者又有着无可救药的吸引力。


    一时间,李时珍的呼吸都有些灼热了。


    【经过了这次打击,屠呦呦才将目光投在了青蒿之上。但实验结果还是不尽人意,青蒿的抑制率还不如胡椒。


    屠呦呦没有灰心,她觉得这么多民间方子提到青蒿肯定有它自己的道理,她充分相信几千年来的中医药智慧,于是带领团队大量翻阅文献,寻找答案。


    终于——!后来被展示过无数次的一段话出现了。】


    只见水镜中画面切换,一段简洁的话出现在了众人的面前:


    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之,绞取汁,尽服之。


    ——葛洪《肘后备急方》!


    第 94 章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3


    东晋。


    葛洪当场呆愣在原地,他不可置信地揉了揉眼睛,伸长脖子仔细辨认着水镜中的每一个字,尤其是末尾那一行的小小落款。


    “娘娘子,我没有看错吧?”他的声音有些颤抖。


    一旁的鲍姑握住丈夫的手,面上带笑,眼里却隐隐闪出泪花:“没有看错,是你。葛洪,是你的名字!”


    葛洪另一只手反握住妻子的手背,脸上惊喜不已:“是我,我写出医书了!还延及后世,福泽后人!”


    “嗯!”鲍姑用力地点头。


    葛洪心情激荡,他少生于江南士族,然家道零落,贫毅而求学,又习仙隐丹药。时局动乱,唯遁世以求生。自古医道不分家,不通医者,有时连性命都无法保全,又何求长生?


    是以他兼研医术,多年来亦颇有心得,早有将之编写成册的心思,即使无法传世,也可惠及时人。不曾想水镜告诉他,他不仅把医书编出来了,还能帮到千年之后的后辈!


    一生所求,唯此而已!


    他在心里念叨着这个名字:“肘后备急方,肘后这个名字好。”他喜形于色:“我的医书就叫这个名字!”


    当事人激动不已,其他“吃瓜群众”也不遑多让。


    唐朝。


    孙思邈回过神来,捋着胡须频频点头:“《肘后方》,不错,不错,确是该找到这里!”


    道教发烧友李白当即精神一振:“葛仙师!”


    “没想到葛仙师不曾成全世人的长生之愿,他的医书却是遗惠千年。”杜甫笑着接过话头,语气有几分感慨。


    “未就丹砂愧葛洪。这下就算没有炼制出丹砂,也能无愧于葛仙师了。”


    白居易被水镜里激动的情绪感染,也不禁为屠呦呦的发现感到高兴,一边微笑一边说道。


    东汉。


    张仲景眼前一亮:“肘后方,置于肘后,备急之方,好啊,编写之人有大功德!”


    内行看门道,张仲景一看名字便知七八,这本救急之书于医者、于民众都大有裨益,后世医道稳步推进,他这个前辈看着也高兴。


    【葛洪是东晋的玄学大家,精通道教理论,是个炼丹大佬,炼丹修道,追求长生不老。


    他认为成仙嘛,养生最重要,所谓“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


    不懂医书的话,一旦病痛降临到自己的身上,无法疗治,那别说成仙了,自己的命保不保得住都是个问题。


    在这种朴素的思想驱动下,他兼修医道,成为了一个医学家。《肘后备急方》就是他写的一个急救手册,有很高的医学价值。后来也有传说葛洪成仙了的,所以都称他为葛仙翁。这个大家当历史趣谈听听就行了,不用当真。】


    汉朝。


    刘彻自动过滤掉最后一句,神情又惊又喜:“葛洪原来是个神仙!”


    这样的炼丹大佬怎么不在朕的武帝朝啊!猪猪陛下万分扼腕。


    满朝文武心中顿时警铃大作:陛下又来了!


    众人不着痕迹地用眼神沟通一番,而后默契地退后一步,独留司马相如一个人在前面。


    司马相如:???众人:谁让前面你露了那么多次脸呢?这种善意的提醒还是你来吧。


    司马相如在心里为自己鞠了一把同情泪,硬着头皮道:“禀陛下,楚姑娘说这是历史趣谈,成仙之事毕竟虚无缥缈”当不得真。


    话还没说完被刘彻挥着手打断:“人家可都叫仙翁了!再说,精通医理亦可延年益寿,这道理又没错。”


    刘彻觉得自己可以转变思路,方士不行,他找医者总行了吧!不能成仙那就养生怡年,不求千岁万岁,先活个百岁期颐。


    秦朝。


    嬴政听完后,将目光投向台下的夏无且,若有所思。


    夏无且迷惑:“陛下?”


    “你可能修丹方?”他认真地问。


    夏无且:?


    陛下您要我当场以医入道???


    秦汉诸臣一同感到心累。


    东晋。


    被否定了求仙之愿的葛洪一脸笑眯眯地摆手,不见任何愠色或失落:“没事没事,这样就挺好的,不用成仙!”


    成不了仙也没关系,反正他都千古留名了,和长生又有什么不同呢?


    唐朝。


    李世民毕竟知道些关于葛洪的传说,还比较淡定,思路没有跑偏:“这下青蒿素就能研制出来了吧?”


    【屠呦呦发现了一个华点,为什么葛洪这里强调的是“绞取汁”呢?她开始回忆自己先前的操作流程:是不是因为我们一贯采用高温提取的方式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才使得它的疗效减损?


    她当机立断,选择改用熔点低的□□来提取,在经过三百多次的试验后,她终于成功提取出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而这一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是百分之百!】


    ——终于!


    众人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太好了!成功了!”


    他们仿佛亲临现场一般,为后世子孙历经波折取得的成绩而高兴。


    北宋。


    梅尧臣喜形于色:“这个药成了?能杀死血里面的虫子?”


    谢天谢地,可算是能解决了!一想到血液里有虫子,他就觉得头皮发麻。


    “真好,他们再也不用受疟疾之苦了。”欧阳修附和着,真诚感叹。


    东晋。


    葛洪握手成拳一击掌面:“是了!寻常的熬制煎服方式于青蒿并不适用,若她用的煎煮的法子药效必然有损。我便说怎么没用,原来是制药的法子出了问题!”


    【科学的研究总有许多波折,但好在有人坚持不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屠呦呦女士具有扎实的知识储备、过硬的专业能力和严谨务实的科研态度,这正是一个科研工作者取得成功的关键品质。】


    【其实忍不住感叹一下,古人真的非常聪明。像葛洪他在几千年前就能发现青蒿得用绞取的方式而不能熬制,这是医者的经验与敏锐。但就是,他写得太简洁了!


    不过这也是古代医书的通病,惜字如金。但凡解释一下写详细点呢?也易于后人研究啊!明明是一座宝库,偏偏被人攻击为伪科学,想想挺让人无奈的……好在屠女士的获奖也算为中医正名了一下。】


    什么?!


    众人怒了。


    葛洪率先坐不住,站起身一脸愤愤:“什么叫伪科学!”


    唐朝。


    素日仙风道骨、奉行静气养生的孙思邈第一次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拍案而起:“一派胡言!医道精深,造福万民,自黄帝、岐伯以来润泽无数,怎么会是伪学?!”


    明朝。


    李时珍同样愤愤不平:“难道扁鹊的望闻问切,医圣的伤寒金匮,药王的千金之方都是假的不成?简直荒谬!”


    一群医道前贤气得够呛,其他医者也颇觉不服,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立身之技、治病救人的法子竟然被人看作是伪学!


    “写!都写清楚!每方药剂的机要、每例伤病的辨证都写清楚!白纸黑字看谁还说是伪学!”张仲景气呼呼地宣言。


    东晋。


    葛洪愤而拿出先前的手记对鲍姑说道:“娘子,我们将这些记录整理一番,务必要详尽清楚,以便后人学习。”


    鲍姑一脸严肃地点头:“好!”


    不独他们,经过这句“伪学”的刺激,如孙思邈等许多大大小小的医者也都开始反思自己一贯的记录习惯,召集家人门徒修订医方脉案,唯恐有所疏漏。


    当然,也有人觉得这样做不妥:“一应方药一一注明,若是被人学了去,那我们家传的医书岂不是”


    “死脑筋!都被骂是伪学了还担心这些。这些医经药典若是传不下去,百代前贤的心血就白费了!”


    唐朝。


    李世民总算抓住了先前闪过的一丝别扭:“医便是医,为何要说中医,后世还有别的医学?”


    他的目光与堂下的太医和长孙无忌等臣子对上,忽然一齐想到什么:“西方国家!”


    众人的脸色有些难看,随侍的太医大着胆子开口:“中医代表中国艺术,那西方国家还有个西医?”


    “西方国家与中国相对,西医岂不是也与中医相对?”长孙无忌接着推测。


    李世民闻言脸色阴沉不定:“华夏后世百年屈辱,想是方方面面俱受他国打压。”


    他想起西域、番邦诸国遣来大唐学习使者,大唐强盛,万邦来朝,仰如耀日,异邦萤火无不望大唐之光。谁能想到千年之后情势会有如此翻覆呢?李世民心中百般不是滋味,偏偏魏征还在一脸冷静地补刀:


    “既斥中医为伪学,想必后世那西医应是占据了主流。还有先前提到的疟原虫以及胡椒的百余种提取物,观测血液、萃取草植,也不知是何种手段。若所谓西医率先掌握了这些手段,固步自封的华夏自然难以赶上。”


    落后被打压已是必然。


    在场的众人都明白他未竟的话语,随侍的太医觉得既悲愤又委屈:“那也不能说我们的东西是伪学啊”


    千年医史、杏林济世难道全作废了不成?


    众人面面相觑,一时都无话可说。少息,李世民深吸一口气:“一定要找到药王,将他留在长安。”


    正如华夏的兴圣有数代之功,衰败也非一蹴而就,就他所知道的,华夏的落败尚要在那清廷。李世民无暇去骂后朝的败类,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大唐,在自己的任下多为华夏的未来铺一些路。


    【成功提取青蒿素后,就要开始临床试验了。屠呦呦没有推脱,毅然决然地以身试药,在她的感染下,团队里的同事一个个服下新药,做了第一批“小白鼠。”】


    “以身试药!”


    众人又被不大不小地惊了一下。


    “没想到一小小女子竟有如此魄力。”


    有老者捻须而叹,很快招来了身边人的不满:“女子怎么了?说得像女子不如人似的,先前的李清照比皇帝都有魄力有骨气好吧?”


    老者被一顿抢白,当下有些不高兴:“你这姑娘,老夫这不是在夸赞屠呦呦么?”


    “敬谢不敏,人家也不要你夸。”


    小姑娘冲他翻了个白眼,随机双手交叉撑在下巴上,面带崇敬地看向水镜中身穿白大褂眼神坚毅的女子,心里又是敬佩又是骄傲。她决定了,以后屠呦呦就是她的偶像!


    唐朝。


    孙思邈起身肃立:“大医精诚,诚于病患,诚于医道,诚于己身,屠呦呦此举,当得精诚二字。”


    明朝。


    李时珍不无敬佩道:“昔者神农氏尝百草,以己驱而渡世人。百代之后,仍有医者承先圣之遗志,杏林千载,亮节高风,实在令人可敬可叹。”


    【从这一点里,我们可以看出屠呦呦女士具有不怕牺牲的精神。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之后,屠呦呦她们需要完成青蒿素从分子到药物的转变。在这一期间,她们有两个重大发现。


    一是青蒿素之存在蒿叶之中,二是四川地区生长的黄花蒿抗疟效果。这些发现一得益于实验小组夜以继日的严谨的科学态度,二得益于遍布全国的大协作。所以从这一节里我们又可以出他们不怕困难的攻坚精神。】


    ——四川。


    老祖宗们要素察觉,李白苏轼等人更是不会想到,家乡的一株小草竟能有千年之余威!


    汉朝。


    刘彻看向司马相如:“朕没记错的话,你的家乡便是在蜀地吧。”


    四川就是现在的巴蜀,刘彻还记得。


    司马相如拱手:“是。臣惭愧,对乡土草木竟不明就里。”


    刘彻大度地摆摆手:“你又不是医师。先将现有的信息整理一二吧!”


    他神色一正,开始整合信息:“疟疾的病因是血液里,呃有虫子。”


    猪猪陛下的表情有一瞬间不自然。


    “青蒿可以杀死这种虫子。”卫青适时接过话。


    司马相如举手:“最有效的青蒿是生在巴蜀的黄花蒿。”


    “高温煎服会破坏青蒿的药性,所以必须用低温,嗯……绞取汁!”随侍的太医语气难掩兴奋。


    这就够了。


    刘彻点点头:“朕会传令益州刺史并蜀郡太守于当地采集黄花蒿,送至长安,太医署便好好研制一番这抗疟药。”


    疟疾是自殷商卜辞记载以来的大疫,天下百姓苦之久矣,若当真有了这药,不知要挽救多少黎民。民安则国定,刘彻比谁都明白这里的含金量,所以并不敢马虎。


    对于这等利国利民的好事,底下的众臣自然不会说什么,山呼着陛下圣明。倒是随侍的太医犹犹豫豫道:“陛下,臣臣想亲自入蜀,研制草药!”


    他一咬牙,将心中的想法不管不顾地说了出来。


    “你确定?”刘彻沉默了一会儿,反问道。


    随侍的太医一点头:“确定!”


    他还年轻,后世人尚有如此勇毅之探索精神,他作为老祖宗怎么能不效仿贤者?况且水镜指路,这是天降机缘,任谁都明白疗治疟疾的意义。巴蜀之行,他必去!


    刘彻闻言微微颔首,也没有再说什么,冲他摆摆手:“准了。”


    太医令拱手拜谢。其他诸朝的帝王同样迅速抓住重点作出积极反应,更有不少太医亦主动请命入蜀。


    纵然他们现下还不知道什么□□、中性提取物,什么从分子到药物他们也听不懂,但黄花蒿可治疟,操作手法是绞取汁,这些都是如今明明白白能做到的,那谁还坐得住?


    唐朝。


    孙思邈迅速在药庐中收拾了起来,刚进来的小弟子还有些疑惑:“师父,您这是?”


    “为师要入蜀寻药!”


    与此同时,东汉的张仲景、东晋的葛洪、明朝的李时珍,甚至宋朝的张小娘子都动了入蜀的心思。一时间,各朝各代的蜀地顿时热闹起来,几年之间,来往医者络绎不绝。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屠呦呦女士从传统中医药中得到启发,又以现代科学技术传统药学研究,改善提取方式,成攻从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这说明她既能吸收传统医学的经验,又敢于创新。


    她没有固执地迷恋传统医药,也没有对现代医学顶礼膜拜,她清晰地找到了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最终取得了全新的突破。


    从这个角度来说,她及她的研究成功,为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本。】


    明朝。


    李时珍忍不住笑了一下:“楚姑娘很会说啊。”


    好友吴国伦闻言赞同地点头:“诗经有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创新,再创新篇,以古为镜,再创新篇,如此代代革新,方有医术之更上一层楼。此论实在精妙!”


    “是啊。”李时珍有些感慨,“我等也是继前贤而观时症,现在之手段比起黄帝是如何?比起秦汉又如何?后世不仅效前朝,还习自异邦,真有取长补短之效。我的眼光也要开阔些咯!”


    吴国伦哈哈大笑:“这么说,东璧兄的《本草》又要厚上一番了?”


    “但当尽力,但当尽力啊!”


    【再看“发展与超越”这一节,青蒿素研制成功后,屠呦呦女士以之为基础进一步地研发了效果更好的双氢青蒿素,又将双氢青蒿素发展成新药物,并尝试运用青蒿素、双氢青蒿素治疗其他疾病,这体现了她不满足于现状、不断探索进步的科研态度。


    此外,全国的大协作、团队间的互相配合也是研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所以我们小小地总结一下,青蒿素研制成功的原因,有扎实的知识储备,过硬的专业能力,严谨务实、不断探索的科研态度,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继承传统、敢于创新的勇气以及团结协作的助力。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当遇到“分析原因”类的问题时,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考虑答案呢?】


    突然跳入的提问环节让众人一愣,安静两秒才有人试探着出声:“个人能力?”


    “外界帮助?”【是的。】


    仿佛回应似的:【大家应该想到了,原因类的题目我们应该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方面去考虑。所以除个人之外,还应该注意到中医药为后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国家提供的科研平台等,也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当然了,领导者的贡献是卓越的。作为团队的核心,屠呦呦女士有着无与伦比的个人魅力。那么说到这里,请大家结合文本和我刚刚讲的内容,想一想,屠呦呦身上又有着怎样独特的魅力呢?】


    说到这个众人可就来劲了,争先恐后地议论起来——


    “大医精诚,拯救苍生,她是继承先圣遗志的人!”这是孙思邈。


    “医之大者,为国为民,这便是最好的魅力!”这是跟着孙思邈的小弟子。


    “艰难不改其志,她之勇毅同样令人侧目。”韩愈也不由得对这位后世的医者十分钦佩了。


    “好古而不泥古,持今而不守今,真是胸中有丘壑。”李清照对那句继承传统、敢于创新非常欣赏。


    另一边,张小娘子向着水镜一礼,喃喃着下定决心:“我愿像你一样。”


    矢志不渝,坚定向前——向医道,向苍生。


    【其实屠女士的个人魅力,在前面的科研品质中已经尽数体现了。


    我们知道,上世纪五十年代,国际抗疟研究屡屡受挫,新中国尚且百废待兴,便要帮助友邦克服这道世界性难题。


    屠呦呦女士那时只是一个助理研究员,却临危受命担下如此重任,这固然是她能力的体现,可也是个巨大的考验。但她并没有搪塞推脱,而是毅然受命,说明她既有爱国之赤诚,又有大局观念。


    那个时候她的“小家”并不安稳,丈夫李廷钊因为一些原因正在外省接受教育;她的两个女儿,一个三岁半,一个一岁出头,家庭与事业的天平摆在了她的面前。


    她万般纠结,最后决定将小女儿交给宁波老家的母亲抚养,再将大女儿送至托儿所,随后一头扎进抗疟这一一眼望不到头的研究里。】


    楚棠插入了一段屠呦呦女士的自述,水镜上,从容淡定的医者眼神不改冷峻睿智,语气平静地说道:


    “生活上有矛盾的时候,事业总是要放在第一位的。”!


    第 95 章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4


    众人一时都有些默然,屠呦呦的语气平和而至淡然,听在他们的耳朵里却恍若千钧之重。


    明清两代。


    有道学者张张嘴轻哼几声,神色别扭着有几分不认同:“相夫教子才是女子本事,这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可是”有人默默举手:“她拯救万民了啊!你不是常说国事为重吗?”


    “我那说的是男子!男子!”那道学家挂不住脸,色厉内荏地争辩。


    旁边的人撇了撇嘴,显然并未被这个理由说服,小声嘟囔着:“女子心中也有家国啊!这屠医师多厉害,寻常男子还比不上呢!”


    北宋。


    欧阳修叹服着拱了拱手:“仁义而心怀天下,真乃巾帼不让须眉。”


    他想起自己的母亲,幼时家贫,母亲以荻杆教他习字,勉他勤学;后来他遭谗被贬,是母亲不辞艰辛,以高龄之身伴他远哲,劝勉他不坠心志,尽职抒能。这世间女子之贤,岂让他人?


    唐朝。


    李世民心下钦佩:“公而忘私,真乃国士。”


    汉朝。


    刘彻轻轻呼出一口气:“朕算是知道为何后世的皇帝要给她授勋了。”


    能力心志品性都是一流,再怎么褒奖也不为过。


    北宋。


    李清照重重地点头:“说得没错!事业总是要在第一位,正如现在,鼓舞人们燃起抗金之志才是第一要务。”


    本就颇有飒爽之气的易安居士顿时事业心爆表,开始思忖是否能起个诗社词社,宣扬抗金事宜。


    【这样的故事我们其实听过许多,钱学森扎根大漠只为锻造国之利器;于敏隐姓埋名为国铸盾;钟扬几赴高原采集种子,以期留下生命的密码


    公而忘私是一项伟大的品质,常人难及,但幸运的是,我们却为拥有这样品质的人所庇佑着。】


    秦朝。


    嬴政听着楚棠平静却难掩崇敬的语气,在心里默念她提到的那几个名字,包括那寥寥几句人物事迹的分量。


    “钱学森、于敏、钟扬”


    楚棠说的没错,公而忘私是一项伟大的品质,常人难有,可她张口却能如数家珍,包括这一课里的屠呦呦,以及最开始的袁老,还有那郁达夫、瞿秋白。这些凛然之士,生于一朝即可令万世敬仰。


    “后世贤者,缘何如此多也!”


    他叹息着,说不清是艳羡还是感佩。


    汉朝。


    刘彻摸了摸下巴:“朕怎么觉着楚棠提起那些人的语气,比提起朕和秦始皇这些个皇帝还要尊崇?”


    嘶~


    众臣闻言齐齐不着痕迹地往后退了一步,恨不得把头低到地上去。


    这话也是可以说的吗?


    他们并不回应,心里却忍不住顺着这话想了下去。就是说,有没有一种可能,“还要尊崇”这句话说得还是太保守了,后世对皇帝的态度哪有什么尊崇,简直是戏谑!


    刘彻眼见着自家臣子的小动作在心里翻了个白眼,他又不是聋子,楚棠这明晃晃的偏向他听不出来吗?后世之人心中自有一杆秤,秤上不管什么身份地位,只管你品性功业。他轻啧了一声,尊崇的帝王心理出现了落差,却又莫名多了些紧张——


    隐隐觉着,功过人民评说比天人感应那套更令人心惊是怎么回事?


    【科研工作屡遭波折,她却没有轻言放弃,矢志不渝地在这条前路未卜的荆棘道上跋涉。更令人感佩的是,荣耀加身的她仍保持着谦逊的品质。


    大家可以看到“影响世界”这一节里,屠呦呦女士将自己的报告和其他几个报告并提,客观地肯定其他报告引起的热烈反响,不夸己,不矜能。】


    她一边说一边在ppt上呈现相关文段用以印证,众人看得频频点头,纷纷为屠呦呦的品质所折服。


    【同时我们还可以注意到文章中人称的细微不同。】


    楚棠摘取了一些文本内容,老祖宗们得以沉浸式地参与课堂。他们抬头,只见水镜上的文字被分成了左右两版,文句又长又短,句中有些字还被特意标红,左边是“我”字,右边则是“我们”。


    小镇做题家兼文章大手韩愈扫了几眼,率先反应过来:“左边多言自身经历与感谢之词,而谈及青蒿素专研贡献之时则屡次使用‘我们’。如此功勋反倒屡屡推举协力之能,谦谦之德何其可敬也!”


    其他人也很快参透“玄机”,纷纷敬佩不已:


    “名利之下仍持平和之心,实乃我辈楷模啊!”张仲景笑呵呵地捋着胡须,眼中是纯然的佩服与欣赏。


    武周。


    武则天面露赞赏:“踏实能干,不慕名利,朕的手下何时能多几个这样的人咯!”


    人才嘛,尤其是顶尖人才,谁不眼馋?


    【她反复表达自身的感谢,却又在论及青蒿素相关时换成“我们”,反复强调团队的功劳,并不一人强占。


    我们不禁会想到第一课讲袁老的时候,他同样也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党和人民的支持。是大协作助力了那个年代事业的发展,同样也是这些“风流人物”踏实谦逊的品质才使得我们在征途上实现一个又一个突破。】


    “说得好!”


    苏轼抚掌大赞,他觉得这个风流人物用在这里简直比自己拿来形容周瑜还要贴切!


    旁边的苏洵同样赞赏不已:“不忘国力之蓄,不忘同仁之劳,秉良志而直行,担得上一句风流人物!”


    苏辙眼中湛然有光:“后世风流亦当为我等效仿!”


    前贤后继,行高者皆可为我师!


    苏轼赞同地点点头:“子由所言甚是。后世既可以我等为师,我等亦可效后人之行。”


    【另一方面,大家再看标题。屠呦呦将青蒿素及其发现定位到人类征服疾病的征程中,谨慎地使用了一个词:一小步。


    其实哪里是一小步呢?在所有抗疟药物都失效、各国抗疟研究一筹莫展的情况下,青蒿素却生成了一个全新的化学结构,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死疟原虫。


    其后,屠呦呦又和团队在这一基础上不断精研,以复方等多种方式尝试探索治疟的途径,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青蒿素俨然为全球抗疟筑起了最后一道防线。】


    “数百万!”


    众人耸然动容。


    “这是神仙之功吧!”葛洪张了张嘴,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记下的那株小草竟在后世起了那么大的作用。


    鲍姑同样瞠目:“而且听楚姑娘的意思,青蒿是当时后世唯一有效的抗疟药物,屠医师居功至伟啊!”


    他的声音有点发虚,虽说医者向来以拯救万民为准行,但“拯救万民”这四个字突然具象化,还真挺令人恍惚的。


    【可是在对抗疟疾的道路上,甚至对抗疾病的道路上,这又确实是一小步。在谦虚的品质下,屠呦呦女士还有着一个学者的清醒与实事求是。】


    “不错。”孙思邈不住地点头:“病邪何其多也,疟疾只不过是其中一类,何况时移世易,疟疾本身也不知会发展成何等模样,由此观之,这‘一小步’的定位,实在是准确极了!”


    “不为浮华迷眼,犹记医者之责,当得一拜。”


    李时珍向着水镜拱手一礼,心中之志再一次明晰——他也总要为世人、为医道,再进一小步。


    【另外其实还要关注一下最后一节:中医药学的贡献。


    屠呦呦由于少时的经历对中医有天然的好感,后来又系统地脱产学习,对之有更深的了解。


    她在文章地最后一部分直言“青蒿素是中医药学基于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又仔细列举了一些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最后表示自己的梦想是“在同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疾病的斗争中,中医药学进一步发挥威力,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与福祉作出新贡献。”


    拳拳之心,历历可见。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她对中医药的强烈认同以及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这话说得一众医药前贤通体舒泰:“我便说嘛,几千年来治病救人的法子还是不错的!”


    这屠呦呦真是一个敏而好学的好医者。


    【自中医行业泥沙俱下以来,再兼时代浪潮之冲撞,中医药的处境其实曾一度尴尬,像迅哥儿的父亲没有被中医治好,他便曾颇有微词。


    不过迅哥儿是对事不对人,也是因为他没有遇到一个好中医吧!


    我记得迅哥儿后面还和兄弟谈过《本草纲目》里的一些草药方子,也惋惜一些好的验方经久失传…迅哥儿还是个挺辩证的人的,他只是反庸医。】


    “辩证?这迅哥儿也是位医者?”


    辩证是医家的法门吧!杜甫有些好奇,先前听楚棠说他的诗文,还以为是个文人呢!难不成是兼修?


    李白思索片刻摇摇头:“对事不对人,不反中医而反庸医,应该是说他能从两方面看问题,不至偏颇吧?


    杜甫略一沉吟:“‘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便是楚姑娘说的辩证?”


    正讨论着,忽然便听到水镜里传来一句惊天之语——


    【庸医确实害人不浅,明朝有个太医叫刘文泰,一顿操作送走两个皇帝,其中有个皇帝还创下中兴之治吧?比较有建树,没想到m明朝有时候是挺抽象的。】


    什么?!


    一众帝王并诸医者都嚯地一下站了起来:“医死皇帝?!”


    此时还在帝王身边陪看的夏无且等人狠狠地往后缩了一下,救命,为什么要让他们听到这种事,还是在陛下的面前!


    唐朝。


    李世民大惊失色:“医死两个皇帝,那明朝,什么阿猫阿狗都能当太医吗?”


    山野。


    孙思邈神色大变:“此等学艺不精之人是如何进入宫廷为皇帝看诊的?这不是抹黑我们医者吗?!”


    东汉。


    张仲景气呼呼地拍着桌子:“庸医害人!庸医害人!”


    明朝。


    如遭雷击的朱元璋恍惚觉得眼前一阵发黑:“她给咱说什么?大明的太医,害死了咱两个皇帝,还有一个是中兴之主?!”


    极度震惊下的朱元璋也没空思考大明在哪儿落败了以至于后面需要中兴,他在一众儿子的搀扶之下站定,一时还有些无法找回自己的声音:“太医院里竟是一群废物吗?!”


    一旁的朱棣和大哥朱标对视一眼,同样脸色难看:“两任帝王均丧于刘文泰一手,那继立的新君是傻子吗?不先将人问罪反倒是在身边留一个刽子手。”


    “就是!”朱樉满脸凶光:“那什么刘文泰是不是蓄意弑君,是不是有人要谋反?!


    他凶神恶煞的,仿佛恨不得穿越时光,把意图不轨的刘文泰当场斩杀,怒气冲冲的模样引得一旁的朱棢忍不住嫌弃:


    “什么谋反,没听人说吗?那是庸医!庸医害人!”


    “呵~庸医害人。”素来颇好医书的朱橚冷笑一声,也不知是讽刺还是补刀:“我大明的太医院招进来一个庸医。”


    朱元璋刚顺下去的一口气差点接不上来:“荒谬!简直荒谬!给太医院设医考,年年都考!”


    他倒要看看,还有没有那等滥竽充数地混进来!


    被这事一闹,一时间,诸朝太医院人人自危,连一些民间药堂的坐诊大夫都心中一凛,恨不得连夜再把医书看个百八十遍。


    【不过我们也不能一竿子打死,据此就说中医无用,是伪科学。除了青蒿素治疗疟疾和文中屠呦呦女士提到的一些实例之外,还有我们很熟悉的这次新冠疫情,中医药都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另外,当时我们用到的一些隔离手段,其实古人也是用过的。应该说我们民族还是有非常丰富的抗疫经验的,记得苏轼好像就是个抗疫小能手吧!】


    诶?


    众人有些意外。


    “这里还有苏轼的事?”


    【苏轼一生经历了三次瘟疫流行,第一次是在黄州,当时疾疫流行,百姓深受其苦,苏轼不顾誓言,将同乡故旧赠与自己的秘方“圣散子”授予当地名医庞安常,庞安常用这个药方救活了许多人,后来庞似乎还把这个方子记在了自己的医书里。


    当时苏辙的谪所似乎也遇到了一场瘟疫,苏轼同样将药方交给了弟弟,苏辙照着法子“遍谒病家予之,所活无数。”】


    “做得好!”


    张仲景抚掌大赞:“医者一方而活人,藏着掖着反倒贻误百姓性命,苏轼宁愿违背诺言也要传方与世人,可见仁义,可见不同流俗!”


    东晋。


    葛洪也对苏轼的做法赞赏不已:“方子授予需要之人,比留在纸上、藏于高阁更见功德。”


    北宋。


    苏辙笑着拱手:“多谢兄长相助。”


    苏轼连忙摇头将人拉了起来:“这是说的哪里话?良方本便要济世,况你我是兄弟,又同为民牧,安有见百姓受疾疫而坐视不管之理?只不知这药方是何人所赠,既为同乡,应也是眉州人士吧!若是能寻得,我须当面求谢!”


    另一边。


    巢谷的儿子眼巴巴地望着自己的父亲,脸上写满了不可置信:“这圣散子是爹您的方子吧?你连我都不舍得给给了苏轼?!”


    被自家儿子贴脸控诉的巢谷:


    “给我闭嘴!”


    【第二次是在杭州。那年恰好碰上饥荒和瘟疫并起,苏轼干脆支起药棚给百姓熬煮汤药,还把感染的人都集中在一起,请精通医术的僧人来施药护理。大家觉得眼熟吧,这不就是宋代办的方舱医院嘛!苏轼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安乐坊,是古代第一家公立医院。公立医院真的,居功至伟。


    第三次发生在惠州贬所,苏轼的抗疫履历再添一笔。他真是,经验丰富。】


    汉朝。


    刘彻撇了撇嘴,看在苏轼这么能干的份上,暂时就不计较他说卫青坏话的事吧!


    他啧了一声,心里又有些发酸:“这苏轼虽说嘴欠了点,但在地方上可真是一把好手。”


    治水救灾抗疫样样能行,猪猪陛下又开始眼红了。光有武将不够,他还想要能吏,尤其是那种会写《赤壁赋》的能吏。


    唐朝。


    李世民轻咦了一声:“新冠疫情,后世也遭了瘟疫,还是新近不久?”


    “天灾病疫,非人力所能阻止,后世过得也不轻松啊!”房玄龄有些叹息。


    “这圣散子也不知是什么方药,竟能活人无数,若能一观验方便好了。”


    孔颖达对在抗议中屡见奇效的“神药”相当感兴趣,而这也得到了随侍太医的疯狂认同。


    “水镜的内容自然不能按照我们的心意。”李世民早就看开了,他注意到了别的内容:


    “倒有一点,苏轼将病人聚在一起,设立医坊聘人疗治,楚棠将之称作公立医院。所谓公立医院,便是由官府出面兴建的医坊?”


    “应是如此。”房玄龄也留心到了这一点,“楚姑娘说那安乐坊是现代版方舱医院,又说公立医院居功至伟,臣猜想那‘方舱医院’应是后世公立医院的一种,并在新冠疫情中起了重要作用。”


    “何止新冠疫情。”魏征难得开口补充:“公立医院形成声势,百姓一应病痛皆可前往查看,私家药坊囤积居奇、轰抬身价的现象便会得到有效遏制。”


    “不仅如此!”李世民眼光发亮:“官府出面设立药坊,一应供职之人需由考而入,科考便又有医考一门,天下医者,岂不亦可又如朕之彀中?”


    孔颖达的须发禁不住微微抖动,声音里压抑着兴奋:“如此,若有疾疫灾祸,便可由医院统一救治,上下一心,同心抗疫?”


    “好!真是居功至伟!”李世民忽然提高了声音,猛然转身:“朕想到让药王留在长安的办法了。”


    房玄龄心领神会:“让他做长安公立医院的院长!”


    “不错。”李世民笑眯眯地,俨然心情颇好:“药王宅心仁厚,如此造福于民之事,他必然难以拒绝。朕再设立个孙思邈奖,奖掖后学,何愁医道不兴?”


    显然,天可汗还是在意传统医学寥落的。


    众臣听到这个孙思邈奖忍不住嘴角抽了抽,陛下您还真是对后世那个诺贝尔耿耿于怀啊!不过他们也没有出言反对,鼓励医道嘛,挺好的。外邦有的,大唐也要有!


    北宋。


    苏洵听着自家儿子的抗疫事迹,黑了上十天的脸色终于好看了一点:“还算不错,没白读那些圣人之言。”


    苏轼连连点头称是:“食君之禄担君之忧,况儿子身为民牧,这些只不过是分内事罢了。”


    苏洵神色和缓地颔首,又忍不住念叨:“国土之防也是分内事。”


    说着眼光不由自主便去瞪情节更为严重的小儿子:“尤其是你!”


    苏辙唯唯诺诺地认错:“爹教训得是,儿子会再将《六国论》抄读百遍的。”


    有后事作鉴,又有自家老爹这段时间的耳提面命,他们兄弟俩哪还敢提半个弃边?


    皇宫。


    近来因为变革之事被欧阳修等人拉着熬了好些个大夜的宋仁宗捏了捏眉心,疲惫的脸上浮起几分欣慰的笑:


    “苏轼主政地方倒是屡有政绩,朕是等不及科考了,直接让他入宫觐见吧!”


    太祖朝。


    同样忙得焦头烂额的赵匡胤重重地叹了一口气:“苏轼一人便遭三次瘟疫,还有那旱灾水灾,大宋的祸事未免太多了些!”


    内忧外患的,真看得人发愁。赵匡胤忽然觉得能预知后事也不太好,他一个人要操几代人的心。


    叹息一声,他认命地召宰相入宫,准备再商议一下公立医院之事。


    楚棠并不知晓自己一番话引起的工作量,自顾自地继续讲下去:


    【但事实上,中医药也好,现代医学也罢,起到的都是治疗作用。当年,奎宁是治疗疟疾最好的特效药。多年以后,随着疟原虫抗药性的产生,奎宁开始“泯然众人”。如前所述,青蒿素便是人类对抗疟疾的最后一道防线。


    或许也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主持人安德森才选择在屠呦呦女士演讲时单膝跪地,帮她举着话筒,直至讲演结束。


    作为全球三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疟疾一直是人们的心头大患。所以作为目前唯一疗法的青蒿素,其意义不言自明。


    医学总会更新,我们对此坚信不疑。但对于疾病来说,到底还是防大于治。以药物筑防,预防疟疾、消除疟疾才是我们的追求。这并非不可能,因为如今的中国已经做到了这一点。】


    话音落,众人顿时失声惊呼——


    “她说什么?消除疟疾?!”!


    第 96 章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5


    如果说要点检先民们关于灾难的记忆,瘟疫一定是其中最浓墨重彩的部分之一。


    正如从最初的甲骨文中便能发现“疟”这个字,人类与疟疾的斗争自殷商时代便已开始,可纵有先圣如神农、岐伯者,仍未能穷良方除疟而济民,人们甚至认为这是疟鬼作祟。毕竟人力,自是不可抗衡于鬼神。


    可是现在,这个千年之后的小姑娘竟然跟他们说,疟疾已经被消除了?!


    张仲景率先坐不住,“蹭”地一下站了起来,满脸不可置信:“神仙之力!简直是神仙之力!”


    东晋。


    葛洪和妻子对视一眼,两人目光中都写满了不可置信:“娘子,后世没有疟疾了?”


    鲍姑同样激动不已,眼中含泪:“百姓再也不用受疟疾之苦了!”


    唐朝。


    孙思邈回过神来仍是觉得震惊不已:“消除疟疾,他们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北宋。


    向来稳重的欧阳修也有些恍惚了,他下意识地张了张嘴,声音有些缥缈:“圣俞兄,这些后世人,莫非真能通仙神不成?”


    儒家典籍熏陶出来的欧阳子并不是好怪力乱神的人,属实是这话太让他震惊了。


    一旁的梅尧臣懂得好友的心情,因为这也正是他想说的。


    “太不可思议了”他喃喃道。


    困扰了他们几千年的疟疾就这样被消除了?不是说青蒿素也只能用于治疗吗?后世人到底用了什么办法啊!


    此时此刻,这是水镜下众人唯一的想法。而秦皇汉武等帝王并随侍的御医、大臣早在震惊后打起了十二分精神,准备好好听上一听接下来可能会说到的的治疟良方。


    索性楚棠也并未让他们失望:【我国的疟疾流行史已有数千年之久,自殷商时代起我们便开始了与疟疾的斗争。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70%以上的县都是疟疾流行县,而在1970年,我国的疟疾发病人数已经超过2400万,即使比起如今非洲疟疾最严重的地区也不遑多让,人民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于是,党和政府下定决心要控制疟疾。


    这时候制度的优越性就又体现出来了。我们现在国家层面上制定了防疟规划,接着,省、市、县、乡、村等各级政府、基层组织按计划推进有关工作,依托我们的卫生保障系统,安排专人直接从事疟疾的防治。】


    【疟疾问题实际上也是一个卫生问题,我们知道,作为一种寄生虫疾病,引发疟疾的元凶——疟原虫主要是靠蚊虫叮咬传播的,热带潮湿、蚊蝇多得地反复就容易爆发疟疾。


    所以,我们在重点流行区域进行了防蚊灭蚊工作,有条件的还可以挂上蚊帐啦,保持干净、卫生的生活环境。


    对于已感染的人群,则会予以重点的救治,并定期复查。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反复斗争。”


    这是我们从轰轰烈烈的抗疟斗争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而这一经验如今也随着援外队伍一齐走出国门、去往非洲,继续为全球健康事业发挥着余热。】


    为了防止课程的无聊,楚棠在PPT中插入了一些图文资料,边讲边进行展示。包括当年国内疟疾流行的数据、一些地市关于“定期消灭疟疾”的宣传画,以及灭蚊运动、基层疟疾防治,甚至是非洲援外培训的照片。


    这可大大方便了底下一大群老祖宗,许多人手上的笔几乎就没停过——知识点太密集了。


    不少儒生官员士大夫们纷纷感叹不已:“真乃圣朝仁义之邦啊!”


    自上而下启动防疟规划,卓有成效之际还不忘惠外邦而柔远人,造福于万方之民。他们在故纸典坟里追摹圣人之治,可如今对上这后世中国,想来唐尧虞舜亦难免相形见绌了。


    民间乡野同样议论纷纷:“疟疾竟然是蚊子带来的,天呐!”


    一位妇人惊惧着,赶紧将自己的衣服拢紧了些,生怕被蚊虫趁虚而入。


    “我刚才拍死了一只蚊子啊!救命我不会的疟疾吧!”


    一个小伙惊恐地捂着自己脸上被蚊虫叮过的地方满是惶然,这一声让周围的人骚动了起来。


    “我刚刚也拍死了一只蚊子!”


    “我也被蚊子咬了!”


    “天呐!”


    ……


    对疾病的恐惧最是朴实,这些乡野小民堪堪听到蚊子传播疟疾,投射到当下的情境中又怎能不害怕?立时便是一派喧然。


    还是一位老医者站了出来,张开手高声安抚道:“静一静,大家静一静!”


    众人闻声安静了下来,老者接着道:“乡邻们,夏秋多蚊蝇,咱们这谁没被叮上几口,但得了疟疾的又有几个?想来并不是所有蚊子都有疟疾,大家莫要惊慌,莫要惊慌啊!”


    老者是这一带数一数二的名医,深得乡民们信任,听他这么说,众人心里安定了几分,但到底是疟疾,他们难免害怕。


    “可是老大夫,这楚姑娘也说了蚊子身上有那啥,疟虫。我们大伙听着实在是有些心慌啊!”


    一个青年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这好办。”老者定了定神,“蚊蝇怕烟熏,大家回去用艾草、苍术之类将住处熏一熏,平日里身上也佩戴些艾草包之类的物件,应是可以防治一二。”


    他也是从水镜的讲述里得到的灵感,众人一听,蒲艾这类物什他们端阳之日也会采集一些收在家中,灭蚊又是刚刚楚棠说到的,估计错不了,当下心里便安定了几分,七嘴八舌道:


    “老大夫这法子可行,我这就回家试试!”


    “俺也去!”


    “俺也是!”


    一群人闹哄哄的各回各家,想试试这新的防疟法子。


    明朝。


    李时珍激动得手抖颤抖了起来:“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疟疾竟是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他想起先圣医书,或言疟疾是由空中邪气而生,或者干脆说是疟鬼作祟,故而医药之外,有祈穰驱邪法、以诗治疟法,谁曾料到罪魁竟是一只只携带疟虫的小蚊子呢?


    李时珍看着水镜里参与基层防疟人员的图片,眼中有钦佩又有羡慕。能参与这样造福万民的事务,是多么有意义啊!


    他神色涌动,心中有什么破土而出的东西正迅速增长。


    秦朝。


    最先出生的竟然是李斯:“县!这个县是郡县的县吧?我们秦制沿袭千年了?!”


    众人听了李斯的话才反应过来,神情俱是难掩激动,而那些反对郡县制的大臣则是神情晦涩,并不言语。


    堂上的嬴政没管他们的眉眼官司,郡县优于分封,他自是有这个底气的。他沉吟着:“体制的优越性……”


    这不是他第一次听楚棠这样说,却每次都觉得云山雾罩:“省、市、县、乡、村,这便是后世王朝的规划么?”


    李斯闻言也敛了神色,跟上自家陛下的思路:“省、市、县、乡、村,想来是层层往下,五级成纵,上承朝廷,由此上下成线,上通下达自成一体,这个规制甚是清晰啊!”


    内行看门道,提出郡县制的李斯怎么会看不出后世行政规划的精妙之处,脑子里当下就想了个来回。


    嬴政见状点了点头,李斯脑子确实转得快:“朝廷规划,各级依令而动,政令通达,倒也明智。”


    他说得克制,将之与大秦正在推行的郡县制作比较,觉得若单从上通下达的纵线来看,大秦并非完全做不到,那楚棠反复言说的制度优越性,到底体现在何处?


    汉朝。


    刘彻听完先叹了一口气:“泰半州县疟疾成灾,难怪后世的朝廷要采取这么大的行动。”


    他拧着眉,只觉后世属实太多灾多难了些。


    “不过举全国之力治疟,倒也真是好魄力。”


    刘彻诚心夸赞,竟莫名生出一种子孙争气的骄傲感。


    “各级都有专人从事疟疾的防治,后世胆魄不小,决心也不小啊!”宰相赞叹着。


    “疾疫流行,农时战事都会耽搁。”刘彻正色道:“上面提到的法子可都记下来了?”


    这话却是在问随侍的医者了。


    “回陛下,已经记录妥当了。”


    那医官擦了擦汗,呈上手中的书简。围观后世防疟的一角,倒是让他的心砰砰直跳起来。


    刘彻颔首,接过内侍呈上的记录,向台下扬了扬下巴:“众卿,可有什么想法?”


    唐朝。


    长孙无忌率先抓住一点:“依托卫生保障系统,是说他们各级都有公立医院?”


    实在是先前对公立医院的讨论太多了,一听楚棠说卫生保健系统,长孙无忌瞬间就联想到了这个。


    其他人一愣也回过味来,这种全国协作的政令规划确实由官方单位配合会比较方便,但是——


    “村落里都设立医院,也太豪横了吧?!”


    这得多有钱啊!


    贞观君臣被这一出震惊了,末了还是李世民先平静下来,冷静地分析道:


    “若要将医药纳入官府之中,那各级想必都要顾上,因地制宜的话,或许村落里的规模小一些?”


    他思忖着:“若上下通达,一呼百应,由官府出面组织防疟,的确大有可为啊!”


    “只是他们的百姓……”李世民也不知是惊诧还是羡慕:“也太配合了吧?!”


    他们都是大唐政治的中心人物,稍想一下就明白,这种自上而下的全国性活动,州郡县与朝廷的配合是一方面,百姓能听多少、落实多少又是一方面,官府依令或许他们犹有信心可为,但这百姓也这样配合……后世到底是如何组织动员的?


    “无论如何,后世的做法也给我等提供了一二借鉴。”


    想不通便不想,他们就吸收好的方面,再因地制宜嘛!长孙无忌反应很快,当即出言开解。


    房玄龄闻弦歌而知雅意,一捋胡须,笑眯眯道:“恐怕……不止一个长安医院咯!”


    说罢,二人对视一眼,复又将目光转向上首的君王,君臣几目相对,一齐心照不宣地笑了起来。


    北宋。


    王安石对那句“反复斗争”格外赞赏:“天下之大事者,未有一蹴而就,艰险反复,唯志坚者可达可成,正如变法强宋阻碍良多,我便与他们反复斗争,九死未悔!”


    明朝。


    朱元璋张罗着让人把水镜上的防疟宣传画摹下来,寻思这可比密密麻麻的告示好懂多了。


    而唐初的山谷里,让李世民心心念念的未来长安医院院长、药王孙思邈则是深吸一口气,仿佛下定决心一般对身边的弟子说道:


    “寻得青蒿后,我等便去长安吧!”


    弟子眨眨眼:“去长安做什么?”


    孙思邈轻轻巧巧:“面圣!”


    【查资料的时候UP还看到屠呦呦女士还曾参与50年代血吸虫病的防治。血吸虫病同样是当年危害极大、流传度极广的一种传染病,大家听名字就明白了,这也是一种寄生虫病,在古代被称作水蛊。】


    水蛊!!!


    众人一听就明白过来了:“又是虫子!”


    再说下去,他们就要谈虫色变了。


    【前面不是说赤壁之战曹军爆发瘟疫吗?有学者就认为其实是血吸虫病。】


    嘶~


    曹操代入了一下,顿时头皮发麻,还好还好,没被虫缠上。


    他松了口气,心里又有点不爽:“哼,怎么江东的军队就不怕血吸虫?”


    【血吸虫病同样与卫生有关,尤其是被污染的水源。说到这个UP又想起了之前在网上冲浪看人说,霍去病的死就是因为喝了被污染的水源。】


    汉朝。


    热热闹闹的未央宫倏地一下安静了下来,御座上的刘彻回过神来瞬间弹起:“去病死了?!”


    【但这个说法也有问题,其实有一说一,小霍这千里奔袭的,铁打的身体也吃不消,可能是转战千里把自己地气血耗没了。唉,想想就可惜,才二十四岁,大学毕业没几年呢!天妒英才。】??!


    这下连卫青也站不住了,眼眶立时通红:“去病,你唉!”


    他别开脸不忍再说。


    上首的刘彻同样不可置信:“二十四岁,朕的冠军侯就没了???”


    呵呵,天妒英才,天的儿子第一次想骂这贼老天。


    未央宫里的一干臣子也是震惊得说不出话,水镜里霍去病封狼居胥的战绩还历历在目,陛下甚至指望着这位未来的将军开疆拓土,结果将军年纪轻轻就没了?


    众人看了一眼站在卫青身边的小霍去病,没防备心头一酸。


    ——还是个孩子啊!


    收获惊天消息和众人或震惊或同情目光的霍去病眼皮动了动,突然道:“那时候匈奴灭了吧?”


    一句话惹得刘彻都有些破防了,多好的将才啊!这种时候了还记挂着是不是把匈奴给赶走了。


    一把将小霍去病拉过来,他说道:“不止是匈奴,朕还等着冠军侯卫我大汉疆土呢,可不能再玩命地打仗。”


    卫青赞同地点头:“陛下说得是。”


    他接过话瞪了自家外甥一眼,千里奔袭,他听着都心惊。


    卫青总算明白自己先前那股不好的预感是为什么了,才二十四岁!他的眼眶又开始泛红,狠狠告诫道:


    “也别乱喝水!”


    未来的冠军侯乖巧地向着舅舅点头,心里却是想着,不乱喝水没问题,千里奔袭嘛霍去病设想了一下那个场景,只觉热气有些上涌。


    默默地在心里给自家舅舅道了个歉,兵贵神速,舅舅会懂他的。


    【一说这好像又有点跑题,但血吸虫的传播源之一确实是含虫卵的生水,这也是古代血吸虫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所以多喝热水真不是一句废话!高温杀菌嘛,把水煮沸再喝就是最经济的消毒方式。】


    嗯,这个听懂了。老祖宗们重重地点头,迅速拿小本本记下——多喝热水。


    未央宫里,刘彻等人难得想法一致:不跑题,不跑题,这怎么能是跑题呢?这是天大的正题!


    将楚棠讲的内容画了个重点,刘彻决定给霍去病派个御医贴身看护。


    好好的冠军侯,这次可不能折了。


    【和消除疟疾一样,血吸虫病的防治也得益于全国大协作,党/政人民配合一心,无往不利。


    如今,或许这个疾病的名称大家已经相当陌生了,但我们仍可以从伟人的诗里感受到当年的喜悦与豪情。再狂肆的“瘟君”又如何呢?六亿神州尽舜尧,何事不能成?】


    水镜上出现一首七律,还是熟悉的豪迈气魄,仿佛指点江山的逸兴者,不吝笔墨笑谈着神州振奋事。


    唐朝。


    李世民沉吟着那句“六亿神州尽舜尧”,当年孟子曾与曹交论对,言,人皆可以为尧舜,以勉励人人向善、有所作为。李世民也信奉着先贤所教,记住了民贵君轻、君舟民水的诲言。


    但是这个伟人和自己不一样,他是当真信奉神州尽尧舜的话,并将自己治下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


    “人民”李世民咂摸着这两个字,“你为何那样相信人民?”


    有这样疑惑的还有刘彻,他比唐太宗还要疑惑不解。


    扪心自问,消除疟疾和血吸虫这样的事,绝对是大功一件,他会高兴于自己决策妥当,会嘉奖州郡长官部署得力,会感颂皇天后土庇佑唯独不会说——六亿神州尽舜尧。


    为什么这个伟人就能自然而然地说出这句话?


    刘彻觉得自己的心情有些矛盾,他一面觉得那个人气魄超然百世难见,一面又觉得对方十分危险。


    北宋。


    欧阳修叹息一声,不无感叹道:“是我狭隘了…哪有什么仙神之力,分明是凡人之力啊!”


    梅尧臣跟着摇头:“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我倒宁愿是仙神之力了。”


    神州尽舜尧,原来…不是先圣的书中愿景吗?


    ——太难以想象了。


    【防治防治,防和治总是结合的,我们用的是消除而不是消灭,是因为客观来说,病菌是不存在完全消灭的。预防,是最大程度让人民免于其伤害,而针对性的药物,恰恰是为不幸染病的人提供最后一道防线,青蒿素扮演的,正是筑防的角色。


    所幸,屠呦呦女士给饱受疟疾之苦的人民带来了青蒿素,又让世界看到了中医药的价值。我们也希望,她的这一小步,会成为人类医学史上的一大步。】


    楚棠做着总结。


    【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站在领奖台上的是一位女性。


    自诺贝尔奖创立百年间,数百位获得者中,女性只有不到二十个人,而理化类女性获奖者更是屈指可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屠呦呦女士的获奖,不仅是中国女性的骄傲,更是世界女性的骄傲。她在新的天地里、在理想信念的照耀下大踏步前行,而这样前行的步伐在以后定然也会更加坚实有力。】


    【检溯历史,屠呦呦女士并不孤独。西汉的义妫,被誉为巾帼医家第一人,曾被汉武帝召入宫中,专为皇太后治病;


    东晋的鲍姑,精通针灸之法,是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宋代的张小娘子,是仁宗亲称的“女医圣”;明代的谈允贤,更有《女医杂言》传行于世。


    此外,还有抗金女将梁红玉、女性科学家王贞仪、鉴湖女侠秋瑾、建筑学家林徽因,以及共和国的一众女性前驱与后继……任何行业我们都可以看到女性的身影,她们拥有着柔韧而厚博的力量。


    妇女能顶半边天。我们有理由相信,将来,会有更多的“屠呦呦们”在新时代茁壮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增添更大荣光!】


    话音刚落,宫商陡起,无数或清丽或飒爽的身影浮现在水镜里。


    “是谁说女本柔弱是谁定红颜为祸我不是易碎花一朵亦不拘贤良淑德”


    嘹亮洒脱的歌声和着水镜里或陌生或熟悉的名姓身影,有女子浣纱纺线、教尽天下女红;有女子将一柄长剑舞得矫若游龙;有女子爬高走低绘下繁复楼阁;有女子面对屠刀凛然不惧


    短短歌谣唱不尽,煌煌史册书不尽。


    西汉。


    义妫早已是泪流满面,她忽然明白了,自己的荣耀不是未来会入宫为太后治病,而是尽己所能更多的济世救人。


    东晋。


    鲍姑颤抖着手抚过布包上锃亮的银针,银光闪亮,仿佛照耀着她的前路。


    北宋。


    张小娘子毅然抓紧包袱,打算踏上入蜀寻药的路途。


    明朝。


    谈允贤认认真真地将医书翻开,准备挑灯夜读。


    清朝。


    王贞仪呕尽心血,强撑着枯瘦的手指将自己的所学一一记于纸上。


    汴京城里,李清照手眼并用记下水镜中的一个个名字,想要为这些奇女子诗诵词记。


    而更多的女子则是睁大眼睛紧紧盯着半空中的水镜,生怕漏过一个人、一个字。


    她们有的是名行于世的贤媛淑女,有的是默默无闻的萤火苔花,无论是哪一类,她们都不曾意识到自己也有让史书铭刻的价值。


    可现在,有什么东西不一样了。


    她们迟疑而又决然地伸手,仿佛看到水镜里那些或明媚或铿锵的女子也向她们伸出手来。


    柔韧的手一交握——


    万古幽寐何足惧,一片丹心向阳开。!


    第 97 章 青蒿素后续+拿来主义序


    诸朝里最近发生了几件不大不小的新鲜事。


    首先是西汉那边,义妫拒绝了汉武帝宣她进宫为皇太后的专任医官的诏令。


    无独有偶,北宋仁宗朝,张小娘子也向皇帝请辞。那日观看完水镜之后,她虽然油然而生入蜀寻药的壮心,但到底任供于贵人门庭,总是要亲自辞行的。


    张小娘子医术了得,深得太后等宫中女眷信任,又有末了水镜的专门认定,此时声名更甚,宋仁宗哪舍得放人,挽留再三,张小娘子却仍坚决推辞。仁宗无法,只好由她去了。


    “小娘子,您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彼时正在离京的马车上,跟着她的小徒弟不解地问。


    张小娘子眉宇坦然熠熠有光,语气却是轻巧:“没什么,只是觉得楚姑娘说得很有道理。”


    她目光悠远,想起那日歌声落,画面歇,楚棠款款道来:


    【华夏巾帼,万古生香。女子在历史的进程中从未缺席,只会在理想信念下走得更加坚实而踌躇满志。


    大家或许还记得第一课时up曾说,即使荣耀加深,袁老更愿意称自己为劳动者。屠呦呦女士也是一样。


    “只要党和人民需要,我义无反顾。”


    这支撑着她走完了艰难的研究之路。人民享有,也感恩着她的馈赠。】


    张小娘子不懂楚棠口中的什么理想信念、党和人民,她只是觉得,比起在汴京城里为贵人看诊,好像有更多人需要她的医术,她也能帮助更多的人,比如——找到蜀中的黄花蒿。


    唐朝。


    李世民的人再次和药王失之交臂,李世民一边遗憾一边马不停蹄地和众臣着手筹建长安医院。他这时候倒想得开,种好梧桐树,还怕引不来凤凰吗?


    民间。


    不少地方都自动开始了熏艾驱蚊的活动,一些人还身体力行地践行了“多喝热水”的建议。有人发觉在灶台上留一块安个陶罐就可以在煮饭的同时将水煮开,不用单独开火,这可大大便宜了普通百姓。就是热水不易保存,容易凉,于是诸朝的工匠又开始动脑筋了。


    生活平静而有波澜,某日黄昏,水镜再次亮起。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楚棠,我带着新课文回来了!大家有没有很期待呀~在新一轮的学习开始之前,我们还是来评讲一下上一课的作业。】


    啊这


    向来是优秀作业代表的李杜王孟元白韩柳欧苏曾王等一众文坛大佬纷纷露出不自然的神色。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并朱家一众老小脸上也挂不住,刘彻甚至当场冷哼了一声。


    “你还好意思提作业!”


    猪猪陛下咬牙切齿。


    按说他刘彻虽然没有李白苏轼那样的文才,甚至连司马相如都不一定比得上,但也是熟读楚骚能作诗言志的人。退一万步来说,群臣的表奏还得他批复呢!区区后世学子的作业,岂不是小儿科?


    但纵然他有金刚钻,架不住楚棠这次的作业,它超纲了啊!


    【大家这次的作业完成情况还挺让我意外的。我们的作业是参考本课的写法介绍一位科学家和他的某项研究的探索过程。


    这个作业难度应该还比较适中吧!可选人物很多,像居里夫人爱迪生爱因斯坦李四光竺可桢邓稼先南仁东,甚至先前学过的袁老等,都可以写。结果竟然全都没有??交上来的作业量锐减。宝贝们,咱就是说,落差还挺大的。】


    “咳”


    众人尴尬地咳嗽了一声,不交作业被点出来的窘迫不独后世学子有,这些大名鼎鼎的老祖宗同样挂不住脸。


    本就有些不爽的刘彻更不爽了:“朕哪知道什么劳什子的科学家?!”


    就算知道些名字,他也不知道什么研究历程,这作业他就是想写也写不了啊!


    其他人同样深感无奈无奈,“科学家”这个名词他们本来就是从楚棠那听来的,连具体含义都不甚清楚,本就是连蒙带猜揣测,还让他们介绍研究历程,真真是为难人了。


    水镜那边的楚棠同样也很懵逼,要说她这群野生学生,一个个cosplay玩得飞起,连正主的文采都模仿得炉火纯青,每次作业她都恨不得全背下来。结果这次让介绍个科学家,提交的人数竟少得可怜!难道他们都弃学了?


    楚棠满腹疑惑地反复查看后台的播放数据,播放量并没有大跳水,但听了课不完成作业,这不符合这些野生学生的优秀品质啊!她忍不住就要上来叨叨几句。


    【倒是有些提交的同学写到了墨子、张衡等人,他们确实是古代科学家的代表。墨子是鼻祖级的人物,张衡发明了地动仪。张衡文采也挺好的,UP超级喜欢他的《归田赋》!张平子同样是文体两开花的典范。】


    提交了作业的墨家弟子高兴地昂起头,他们对所谓“科学家”也不甚清晰,只是先前楚棠提过自家祖师的名字,就试探性地写了一下,不曾想竟被专门拿出来夸赞!这下好了,有了水镜褒扬,墨家一定会声名再起!


    秦朝。


    嬴政若有所思:“先时墨家反复陈说‘兼爱’‘非攻’之论,其徒又多有巧技,不意墨翟之声名,在后世仍被朕低估。”


    李斯虽对水镜称道其他学派有些许警觉,但还是回道:“陛下当日已诏墨家巨子入咸阳,其人多有巧思,想必对大秦定有良多助益。陛下高瞻远瞩,臣敬佩。”


    嬴政对臣子的奉承不置可否,墨家这些时日来确实折腾出了些新玩意,他倒也有留心一二,毕竟科学的重要性,初唐已经说过了。


    他忆起楚棠先前曾说,墨子是什么光学第一人,如今又重申其在科学一途上的鼻祖地位,重要程度简直拉满,如此反复提及,他嬴政想忽视都难。


    始皇陛下思忖着,是否要给墨家专设一门,予以更大助力。


    西汉。


    刘彻有些惊讶:“地动仪?能预测地动?!”


    这可是个好东西啊!刘彻咂摸两下,思忖自己往后也该多注意注意那些百工之人。


    东汉。


    年轻的张衡神情微讶,随即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楚棠所说的地动仪给造出来!


    【还有同学写到了宋应星郭守敬沈括等等,这好像是我先前提过的?大家也可以写点现代的嘛,研究资料更好查呀!】


    众人:呵呵,好查。


    “你倒是查给我们看看啊!”


    最好是多展示几篇,也好让他们多汲取一些后人智慧。老祖宗们一边哼哼一边在心里打着小算盘。可惜楚棠不是他们肚子里的蛔虫,听不到前辈们的心声,简单提了两句作业后,她继续开启新课的学习。


    【这次的作业就说到这里,总之还是希望大家踊跃提交,主要是咱先前起点太高了,UP真的会期待。好啦,下面我们来学习新课文。】


    【之前有过一部纪录片,比较老,探讨的是文化问题。】


    文化啊~诸位文人学者精神一振,这他们熟啊!眼看着又回到文学主场,一众诗人词人又紧张起来,纷纷期待自己的作品是否可以登上水镜。至于什么“纪录片”,选择性忽略。


    【这部片子如今已经不太能看到了,我也是道听途说。它的主要思想逻辑大概是这样的。中国文明起源于江河,属于大河文明,是黄色文明的代表。】


    “不错。”


    孔颖达等人满意地点头:“周起于黄河,吴楚越又源于江畔,‘大河文明’这一说法倒也恰当。”


    李世民也很满意,大唐万国来朝,华夏文明可不就是代表吗?


    【西方文明发端于大海,属海洋文明,是蓝色文明的代表。】


    “这是意在探讨中西文明之不同?”不少学者对此类问题还比较感兴趣。


    【河流最终会流向大海,所以黄色文明最终的归宿是蓝色文明。】???


    孔颖达的笑容僵在脸上:“她说什么??”


    谁的归宿是谁??


    李世民的脸色同样一瞬间不好:“我华夏文明的归宿怎么就成了西方?”


    汉朝。


    刘彻冷笑一声:“有此言论,其心可诛。”


    明朝。


    朱元璋拧着眉:“就算其后中华势微,后辈不也一雪前耻了么?怎么会有如此数典忘祖之论?”


    “荒唐,简直荒唐!”


    一些儒学士子更是气得发抖,他们向来自诩为正统,如今听人说本国文明不如他国,顿时气不打一处来,脑中引经据典,就要开始一番针锋相对的驳论。


    也有一些态度更为平和的摇着头表示不认同:“各美其美,天下大同才是正理,怎的要这样分个高低,还是如此贬抑自己?”


    短短一番话在诸朝引起轩然大波,文人雅士也不再想着自己是否能被提名了,都在为这所谓的“河流入海”论糟心,更有人不爽地开始迁怒: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从今天起我讨厌这句诗。”


    围观众:


    倒也不必如此。


    【相信大家应该都能听出其中的问题所在,也正是因为这种“别致”而又“大胆”的提法,这部片子在当时引起了激烈的讨论。


    如今,此种观点已经随影片一起被历史所淘汰,但是,对于不同文明的探讨却是不曾停歇。如何对待本国文明?如何看待外来文化?这是一个百年命题。


    那么,百年前的智慧是否有参考价值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学习。】


    画面一转,众人眼前出现六个大字:


    拿来主义——鲁迅。!


    第 98 章 拿来主义1


    鲁迅!


    众人心中一凛。他们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楚棠已经在先前的课文中提过许多次了,听其言语,应该是后世那新闻学中的一员巨将。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杜甫念起这节他印象甚深的诗句。


    “当日楚姑娘提起时,我困于一己心神,不暇多思。后来回味,只觉此语幽峭冷峻,虽与我等诗作多有不同,犹不乏深沉之致,常恨不能观全篇,此番倒是有幸能一睹后人佳作了。”


    他笑眯眯地,显然对鲁迅抱有极大兴趣。


    中唐。


    白居易对鲁迅这个名字也颇有印象:“先时楚姑娘曾提到,郁达夫十分推崇鲁迅。郁达夫文辞幽婉,鲁迅文风与他似殊为不同,我倒要看看此人文章妙在何处。”


    说白了,鲁迅在楚棠的言语间出现了无数次,众人又被那节短诗以及新文学的一角——《故都的秋》拉高了期待,早就对鲁迅其人其文充满了好奇,此时更是翘首以盼。


    “只希望楚姑娘这次将文章放出来才好。”


    不读全篇,总是无法领会其中精妙。


    秦朝。


    嬴政则是思索着这个文章标题的含义。始皇陛下记忆了得,一边回忆一边思考:“社/会/主/义是一种体制,这里的拿来主义又是何意?”


    “书中曾道,主义行德曰元。主义,是为谨守仁义,意为坚守仁义的观点。臣猜测那题中的‘主义’,应是对某事物的主张?”李斯跟着猜测。


    嬴政略一沉吟,只觉李斯所言也不差,便颔首道:“有理。”


    拿来的主张他犹自寻思着,对什么的拿来呢?


    【作为新文学的巨匠,大家应该对迅哥儿的相关信息很熟悉了,我也不多介绍,这里主要还是简单梳理一下迅哥儿的创作,大家可以和我一起回忆~】


    【首先是他的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呐喊》里就收录了大家非常熟悉的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现代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接着是他的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


    楚棠做了一版填空题,一边回忆一边将课件上的空白部分补充完整,顺便复习巩固了一下初中的知识点。


    这些都是中小学生耳熟能详的内容,但看在老祖宗的眼里却颇有些新奇。


    “仅作品集便有十数篇之多,鲁迅著作颇丰啊!”白居易对着这满满当当的文字有些惊讶。


    明朝。


    冯梦龙颇感兴趣:“白话短篇小说,是《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之类的文辞?”


    冯梦龙素来对民间文学颇为喜欢,也在着手编写相关文集小册,此时看到楚棠率先就把小说拿出来,愈发觉得振奋。


    小说通俗平易,故事性强,颇导人情,尺幅之间自有波澜,别具特色,怎么不算是好文类呢?


    他欣喜地对这些标题进行评点:“呐喊、彷徨,有呼号而茫然不知所之之意。《狂人日记》?此文名倒也独特,莫不是志怪之类作品?”


    中国古代录异志怪之文极为发达,明朝坊间亦有许多志怪之书,是以冯梦龙一看这个标题就联想上了。


    这篇文章既是新文学史之第一,想来鲁迅也是开山之祖一类人物。冯梦龙好奇极了,他也想和后世小说的祖师爷比比,新旧文学之白话到底有何不同。


    三国。


    曹丕看着水镜上的内容沉思:“小说、散文、诗歌、散文诗、杂文,后世的文章门类是这样划分的么?”


    他对文章也颇有自己的思考,所谓“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但后世的划分与此殊为不同,小说倒是单独成一类了么?


    还有那散文诗是什么意思,像散文一样的诗?那岂不是有些像赋?曹丕再次觉得自己的脑子有些不够用了。


    【这篇《拿来主义》选自迅哥儿的《且介亭杂文》。杂文是现代散文的一种,一般以议论为主议论深辟,短小精悍,这种文体也最能体现迅哥儿“匕首”“投枪”一样的写作风格。


    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这篇文章的标题是《拿来主义》,但作者在哪里才明确提出拿来?】


    水镜上出现几l版密密麻麻的文字,不甚清晰,但好歹也是聊胜于无,众人仰着头仔细辨认,一读便觉出了几l分不同。


    “如此文风,与《故都的秋》可称大相径庭。”白居易给出自己的看法。


    元稹点头表示同意:“观其言语,既有幽幽古意,又有后世语言之章法,倒有几l分‘不今不古’之感。”


    “诚然。”白居易颔首:“鲁迅既为新文学开山之祖,想必其行文难免受旧文学之影响,新旧之间,或有驳杂,郁达夫的文章不也古意盎然么?我看此种行文是新文学博兴之必然啊!”


    “话虽如此。”元稹忽然忍不住露出几l分调侃的笑意:“郁达夫行文到底简畅几l分,鲁迅文风独绝,后世学子理解起来怕是不轻松吧。”


    不得不说,中唐诗歌代表、新乐府运动发起者之一的元微之到底敏锐,只是未免太幸灾乐祸了些。


    【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大家的答案应该是显而易见的,就在第七自然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运用脑髓,就是要独立思考;放出眼光,就是要仔细辨别;自己来拿,强调的是要主动选择。鲁迅先生既点明了态度要“拿来”,又告诉了我们要如何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是显然,在讲“拿来主义”之前,作者又提到了几l个其他的“主义”。请大家仔细阅读1~6自然段,借助表格梳理文章内容。】


    只见水镜上出现了一个表格,四横四纵,横列首格空白、旁边三格依次是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纵列则书表现、实质、危害几l词,余下空白。


    众人不是第一次在水镜里看到表格这种形式,甚至有些人还在日常生活中模仿起了这种梳理方式,自然很快就理解了楚棠的用意。他们眼疾手快地在笔下做了记录,又去看后面放出来的文字。


    “嘶~”


    不看不打紧,一看便是倒抽一口凉气。


    不对劲,不对劲。


    众人的脸色凝重起来,先前的排版看着不甚分明,他们也是囫囵吞枣般初初感受了一下鲁迅的文风,如今节选段落放大,他们看得更加清楚,感受自然也更为强烈。中唐。


    刘禹锡凝眸,斟酌道:“这语言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尖刻啊!”


    柳宗元明白好友的感受,他轻声念着:“还有几l位‘大师’们捧着几l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这‘捧’字‘挂’字,招摇之丑态毕现,‘大师’和‘发扬国光’又全是反语。犀利之至,句句如刀见骨,我生平实是未见此等文字。”


    “还有这一句。”刘禹锡不觉用手去指,“‘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何等犀利讽刺?”


    “不错!”柳宗元点头,“批判讥讽之章并非无有,那东汉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舐痔结驷,正色徒行。’‘邪夫显进,直士幽藏。’笔调不可谓不尖锐,然愤懑郁结一气之下,颇见慨然不平。可鲁迅之文句竟是全然冷意,直似白刃寒光,讥诮至极啊!”


    两人不约而同背后地想起了楚棠的那句形容:匕首,投枪。


    ——太恰当了。


    笔,是鲁迅的兵刃。


    晚唐。


    皮日休与陆龟蒙结交于苏州,二人均是举进士不第,同病相怜,又看不惯师道幽寐,朝堂浑浊,于是隐居吴下,但到底不曾忘怀天下兴亡,故而唱和之间,时常谈论天下不平事,作诗文讥讽世道。此时,他们越读水镜里的文章越觉得喜欢。


    “这所谓的‘送去’‘送来’,该是就所谓‘文明’而言。”皮日休分析着,“‘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此语简直诛心。”


    “哼!卖国之人,再诛心的言语也不为过。”


    陆龟蒙冷哼一声,讥诮道。以他的文才,自然能看出鲁迅这段到底是何意,正因为看懂了,所以愈发觉得气愤,所谓的送去主义,不就是把本国的东西全然送给别人么?此等卖国行径,简直令人不齿!


    “磕头贺喜,则全然是冷峻讥讽之态。鲁迅言辞尖刻,然行间字里,未尝不有‘爱之深、责之切’之意。”


    皮日休忍不住叹息,他想到了自己和好友平常唱和的文字。他们运笔如刀,针砭时弊,痛骂世道浇漓、庙堂昏聩,看似是不合时宜的愤世嫉俗者,不也正是希望能骂醒那满堂朱紫、邪曲奸佞之徒,骂醒一团泥沼似的大唐吗?


    他们骂得越猛烈,内心的痛楚急切便越深。鲁迅的用意,和他们又有什么不同呢?


    想到这里,皮日休不由得以手掩面,复又展开纸笔,将水镜上的文字一一抄录下去,日夜诵读,每读一遍,便见一遍后代志士殷殷赤心。


    文人墨客为这匕首投枪一般尖刻的文辞惊叹不已,恨不得反复品味,而诸位帝王的目光却是钉在文章开头两句再也移不下来——


    “枪炮,打、破、大、门。”!


    第 99 章 拿来主义2


    若说诸朝老祖宗最糟心的事,除了自家后代与别人家后代愚蠢而又让人火大的操作之外,就是后世那段被外族侵略的历史了。


    虽然具体面貌不甚清楚,但只了解个皮毛就足以令他们气愤、心痛不已。就像此时,看到劈首一句“给枪炮大破大门”,那种久违的血压飙升的感觉就又出现了。


    唐朝。


    李世民拧着眉满脸不高兴:“朕就知道这新文学看得心里不舒畅!”


    一涉及后朝历史,他骄傲归骄傲,但恼怒也是真的。


    汉朝。


    刘彻的不爽几近实质化,他黑着脸冷哼一声,气恼道:“蕞尔小国,也敢冒犯上朝之威,简直胆大包天。”


    显然,刘彻也想起了先前楚棠所说的日/军/侵/华的言论。


    明朝。


    朱元璋阴阳怪气到:“东瀛当真是好气魄啊。”


    呵呵,还枪炮,下次别撞在咱的枪口上。


    【大家看好了吗?】


    楚棠的声音传来。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闭关主义,涉及到的内容是文章的第一句。这里有几个词需要解释一下。闭关主义大家知道,就是清政府推行的闭关锁国的国策。】


    “啧~”李世民先觉出不妥。


    闭关锁国这个词不是第一次听楚棠说,但先前没有重点点出,他便不曾特意留心,此时稍一思忖便表示不是很认同:


    “闭关?这不是大国姿态吧?宣德化柔远人,闭关锁国又是什么举措?”


    开放包容的大唐并不理解清朝的操作,生性潇洒、落拓不羁的李白也微微蹙眉,悠悠吟道:


    “四门启兮万国来,考休征兮进贤才。俨若皇居而作固,穷千祀兮悠哉!如此盛景,后朝竟是不曾得见了。”


    杜甫脸上平添几分忧心忡忡:“因为封锁,所以才会被打破大门么?”


    【“自从给枪炮大破大门”这句大家应该也知晓,指的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行打开我国国门,使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仿佛一个炸弹扔下,众人呆愣一瞬顿时又是气恼无比。


    唐朝。


    李世民气愤道:“除了日本,还有其他国家入侵华夏?!”


    汉朝。


    刘彻脸色愈发沉了几分:“殖/民.”


    楚棠口中的不少专有名词其实他也不懂,但是他会说文解字啊!


    “殖者,养殖、孽生,难道那英国打开了我华夏国门,还在这里住下了?简直荒谬!”


    堂下众人被自家陛下的话说得心里一激灵:“若是如此,那华夏岂不是全然被外邦所占领?”


    “外邦狼子野心,听其意,他们的国力也胜于我邦,若异邦强居我朝,那我们的百姓.”


    卫青没有再说下去,但眼中的焦急愤怒已是清晰可见。


    秦朝。


    嬴政岂会想不到其中关键,寒声低斥道:“当真可恶。”


    清朝。


    曹雪芹迷茫地看着水镜中的文字,顺治年间,朝廷曾下“迁海令”,规定商船渔舟片帆不得出海。康熙二十三年,此令则一度中止。然三十多年后,禁令重开,四大海关只余广州一地开放。坚船利炮强开国门,大清的策令,末了竟是被用这种方法终止的么?


    【“碰了一串钉子。”课本下面有注释,指的是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与英、法、俄、日、美、德、意等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什么?!!”


    众人惊怒了。


    秦朝。


    嬴政一个个地数着水镜上的那排小字:“英、法、俄、日七个国家,足足七个国家入侵华夏!”


    始皇的怒气几乎凝结成实质。一个日本便已让他惊恼,更何况一下子多出了六个?


    汉朝。


    刘彻当即大怒:“好啊,外邦联合入侵,当真欺我华夏无人!”


    下首的卫青满含悲愤:“外邦肆虐,竟至于让本国签下丧权辱国之条约,那清朝的将在哪里?兵在哪里?泱泱华夏就这样沦为外邦异国鱼肉的对象吗?!”


    唐朝。


    李世民面沉如水:“华夏千里沃土,富饶之邦,国力强盛之时,外邦兀自艳羡,低手称臣,竞相来学;一旦国力衰退,便似匹夫怀璧,家挟重宝而无力守焉,则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他将剩余的话收了回去,心中既有对外邦的愤怒,又有对后朝的叹息。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大抵如是。


    宋朝。


    在外交上向来占不得什么优势的他们对楚棠的这段介绍更是心有戚戚。皇宫中,正在与宋孝宗议事的辛弃疾满脸悲愤:


    “战败之国,如此多条约签下,国家颜面必是荡然无存,而那国中百姓,重重压力之下,又要徒增多少负担?”


    他不是那些只知尸位素餐的庸官,国库之毫厘,哪一项不是取之于民?


    上首的宋孝宗同样不郁:“依楚姑娘所说,此时只是开端,后面尚有日军侵华,后世民众若不思义举,我中华岂非有亡国灭种之危?!”


    仿若惊天一响炸在耳边,辛弃疾扑通一声单膝跪地,言辞切切:


    “陛下,我朝自先圣以来,不平等之约盟尤可细数。后世绝境而有河山既复、日月重开之能,臣知陛下北伐之心已坚,此番仍不辞赘言,愿陛下以富民强兵为要,志北归而告祖宗,一振大宋衰颓!”


    “辛卿!”


    宋孝宗一把将辛弃疾扶起,坚定道:“卿之志朕素知晓,辛卿放心,后世之鉴朕已深明,况大宋一再后退之恶果,满朝上下业已清楚。灾殃已明,岂可重蹈覆辙?且我等先辈,哪堪给后人丢脸?卿自逞卫、霍之能,朕当鼎力支持。”


    他深吸一口气,语气铿然地再次说出后世那句对他影响深深的话:“尊严,只在剑锋之上!”


    民间乡野,其他人同样被水镜里接二连三的话震得失语惊诧,不少人大骂外邦豺狼不知礼数,当然,亦有不少人暗骂清朝无能。反正他们也不是清朝人,清朝的皇帝管不到他们,不怕犯忌讳。


    中唐。


    震惊之后的白居易掌根沉重地落在桌面上,发出“砰”的一声。他又想起先前讲《故都的秋》时楚棠说过的话,不由得满面凄然忧愤:


    “‘战败后的国民——尤其是初出生的小国民,当然是畸形,是有恐怖狂,是神经质的。’郁达夫这番话,初看只觉惊心,此时我才略可感受一二他落笔时的心境啊!”


    元稹沉痛地点头,他懂好友的意思,这段话他也记得:“后世所遭侵略,原来远不止一国。国朝贫弱,几被外邦打压占领,而身在异国他乡,又屡遭侮辱欺凌。孱弱之国家,岂不有孱弱惊怖之国民?郁氏悲凉,吾等可知矣.”


    明朝。


    朱元璋黑着脸不说话。他之前是教导儿子,没有日本还有其他国家,所以怒而打杀日本并非一劳永逸之策,富民强兵、锻造自身才是应有之作为。但是.但是真让他知道“还有其他国家”的存在,老朱心里也不是滋味啊!


    “哼!”


    他冷哼一声,看着底下低眉顺眼的朱棣.算了,他将目光移向朱标,表示还是老大看着顺眼:


    “标儿啊,开海禁是个好想法,但也得多加留心各方宵小,需妥善运筹。另,海军的操练也要加强,勿要被人轻易欺了去。”


    朱标将自己老爹的别扭动作尽收眼底,忍笑一本正经道:“儿臣省得,这些事四弟也颇为上心,四弟这是和父皇想到一起去了。”


    一耳朵一个“四弟”的朱元璋:


    行吧!好大儿也不贴心了。


    【了解完这些,表格的第一条就非常好填了。闭关主义的表现用原文来表示就是“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结果就是大门被枪炮打破,又“碰了一串钉子。”


    所以很明显,用两个字来说,闭关主义就是误国。其实质在于闭关锁国盲目排外。


    其实上面这些大家在近代史上也了解过,闭关锁国,错过了世界发展潮流,固步自封,最后的结局便是落后挨打,这是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沉痛的教训。】


    落后就要挨打。


    诸朝众人听得一默,多么朴素的道理,却是他们的后辈用血泪悟出来的。


    太极宫。


    李世民的脸色倏然白了几分,他想起之前楚棠提到的一个说法,安史之乱后,中国从一个外张的、宽容吸收的国家整体转为向内。闭关锁国,不也是向内么?


    “宋、元、明、清”


    他低声数着后世的朝代,元明不曾细说他不甚清楚,但宋朝和清朝,包括安史之乱以后的大唐的德行他可是窥听到一二的!什么德行他心里明白。


    很好,回旋镖在这儿等着呢。


    李世民恨得牙痒痒:“李隆基,该死!”


    压低却不掩怒气的声音传到几个听力极好的臣子耳中,长孙无忌等人一脸懵:怎么好端端的,陛下又骂起这玄宗皇帝了?


    接下来看送去主义。文章紧接着就开始论述,“.近来就先送了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这里也有个注释,指的是当时果党政府在巴黎举办的中国古典艺术展览。】


    果党?


    众人神色古怪:“果党又是个什么党?”


    作者有话要说摸到一点鱼,在备忘录缝缝补补ing,缺点是很短小。我真低估打工人的期末了所以大家什么时候放假说出来让我羡慕下1.四门启兮万国来,考休征兮进贤才。俨若皇居而作固,穷千祀兮悠哉!——李白《明堂赋》


    2.战败的国民……这一段在“故都的秋”单元引用标注过3.课本注释全部引用教材原文感谢在2024-01-0722:04:49~2024-01-1321:52:52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第 100 章 拿来主义3


    由于时代的差异,楚棠时常会说出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名词,这一点各位老祖宗们早已是非常习惯了。然而,因为不理解,也就难免好奇,所以产生猜测也是一件极为正常的事。


    晚唐。


    牛李党争已然初现端倪的文人士子对这个词显得格外犹疑:“真是奇了,听说过牛党、李党、阉党,没听说过果党啊!”


    这番话立时招来了同舍生的鄙夷:“浅薄!太浅薄了!”


    他一边否定一边胸有成竹地引经据典:“诸君岂不读书乎?《逸周书》有言,昔有果氏,好以新易故,故者疾怨,新故不和,内外不附而亡。’这果党分明是以一果姓人为首的党派。”


    好像“有道理啊!”


    旁边的人附和道。牛党李党不就是以姓氏划分的么?这一番话有理有据,听起来比“喜欢吃果子”之流可靠谱多了。


    北宋。


    梅尧臣向欧阳修扬了扬下巴:“永叔,你怎么看?”


    欧阳修也有些疑惑,他沉吟道:“朋党之论,向来令人谈之色变。然圣愈兄知我坦荡,同心共济,终始如一,君子之朋。况楚姑娘先前提到的那个‘党’,听起来也是大公至诚一心为国,故而我未曾多思。只是这果党”


    欧阳修抬头望向水镜,思索的神情添了几份凝重:“观鲁迅之文意,似对之颇有微词啊!”


    梅尧臣自是也觉出了文字中的不寻常,倒是难得露出几分笑意:“不论如何,这‘挂过去’、‘发扬国光’、‘显出一点进步’之语,倒真是犀利至极啊!”


    “说得不错。”


    欧阳修也忍不住笑了,鲁迅的文风是在独特,即使有百代新旧文学之隔,他也能凭借敏锐的宗师眼光一眼看出其中气韵。


    “像匕首,像投枪,实在恰当。”他玩味着这两个词语赞赏不已:“此人堪为一员猛将。”


    明朝。


    围观的朱家皇子团中不少人将目光聚焦到后半句。


    “这什么,巴黎,是外邦吧?在外邦办艺术展览,这不是宣扬国威的好事吗?”


    “没错!也让那群外邦人看看,我天朝上国是何等的地大物博。”


    “没错个屁!”


    朱元璋兜头一巴掌:“你兵强马壮自然是地大物博,兵困马乏便是待宰的羔羊。”


    “他们难道还能抢不成?”被打的朱樉不服。


    朱元璋当场冷笑:“金兵是如何南下的?蒙元是如何灭宋的?那外邦若见异心喜向果党索要,你说果党是给还是不给?”


    “当然不给!”


    朱樉不假思索,随即在自家父皇愈发冷厉的眼神中反应过来,不可置信道:“他们给了?!”


    朱元璋直接黑着脸没说话,一直沉默的朱棣言简意赅地提醒:“送去。”


    朱樉:


    “他们疯了?!!”


    【大家注意,这里有一个时间线的变化,到这儿进入了民国时期,迅哥儿的笔锋就对准了当时的果党政府。】


    嗯?


    众人迅速警觉。


    “民国?意思是清朝之后,又建立了一个民国,然后才是他们的新中国?”李世民捋得很快。


    “清朝之时,外邦诸国便已然侵入,那新中国的‘党’,又打败了日本人,难道说是民国伐灭清朝,楚姑娘那个‘党’又伐灭了果党?”长孙无忌跟着梳理。


    “同时还打败了日本。”房玄龄补充。


    “后来又打败了美国。”孔颖达的记性很好。


    素来惜字如金的魏征难得跟上一句:“一打十七。”


    太极宫忽然陷入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寂静。


    “不是”


    英明神武的太宗陛下一瞬间觉得头脑发懵:“他们的武德也太充沛了吧?!”


    【果党持的基本策略是送去,所以表现这里很明显,是送古董、古画新画和梅兰芳。这种行为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往后看。


    “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结果是子孙拿不出东西来,沦为乞丐。那么它的实质就是】


    “卖国!简直是卖国!”


    许多人群情激奋地拍案而起,直接将楚棠的声音盖住。


    秦朝。


    嬴政的脸上霎时结了一层寒冰:“果党此种行径,实为国贼!”


    堂下的李斯等人脸色同样不好,今古心同,华夏异代的情绪是一致的,看着后世华夏沦落到如此境地,他们心中也不好受。


    中唐。


    先前为鲁迅的这段文字惊叹过的刘柳二人只觉触目惊心:“先时还是‘一批古董’,继而变成‘几张古画新画’,最后只余一个梅博士。数量依次递减,活人替代了古董,不恰恰正说明没有古董了么?长此以往,吾国何有?吾家何剩啊!”


    北宋。


    苏洵仿佛一下子被戳中痛处,只见他口唇轻颤,下意识地重复着什么。一旁的苏辙担心父亲气郁伤身,强压下心头的惊怒想要询问,却在听清老父言语的那一刻僵在原地——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某一个平行时空里,宰相寇准深吸一口气,转身再度踏入銮殿一揖而下,语气铿锵有力:“陛下,辽军的和议,不能答应!”


    【所以,这里对“送去主义”的论述同样是犀利的。不过大家会发现,我们完成这一行表格其实只用到了文段的一部分,表现、结果、实质,内容相当清楚。但课文本身对“送去主义”的论述却非常长,那就说明有些语言其实是有些啰嗦的。大家看,哪些内容比较多余?】


    “多余?”


    刘禹锡的神情有些意外:“这楚姑娘真是大胆,鲁迅该是那新文学的宗师翘楚,她倒好,开口便说人家言语啰嗦。”


    柳宗元同样有几分惊异,依他来看,鲁迅这文章笔调犀利针砭时弊,文辞诙谐暗藏锋芒,虽有时代之隔或难尽赏其妙,仍不失为一等一的好文章。让他点评指摘,他都一时有无从下手之感,不由得摆摆手:


    “说实话,我亦不知楚姑娘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另一边,韩愈将展示出来的文段完完整整地再读了一遍,越读越是感叹:“驳谬论而含讥讽,类推之而析深理,阐败局而明对错,句句力透纸背,分明更无一句废言啊!”


    不少文坛圣手被楚棠这一问惹得摸着不着头脑,倒是有些头脑机灵的年轻人挠了挠头发,试探着说道:“那个什么尼采,是不是还没讲?”


    话音刚落,只听楚棠:【我们看到这几句】


    她边说边将念到的内容标红,果然便是有关尼采的一段论述。刚刚说话的青年人在众人敬佩的目光里骄傲地扬起头。


    “我就说,楚姑娘没讲过的便是她设题的地方!”


    不就是钓鱼吗?他已经看破了这种套路。


    【尼采是德国哲学家,宣扬“超人”哲学,这里就不展开讲了,有兴趣可以去了解一下,我们直接看文段。尼采的特点是自诩为太阳,光热无穷,只给予而不取得,结果是发疯而死,大家听听,这像什么?】


    “中国!”


    未央宫里,司马相如双眸陡然一亮,死死盯着水镜,声音再次盖过了水镜里楚棠的言语:


    “华夏地大物博,那果党政府若一味送去,再厚的家底也会被败光,那结果岂不是”


    “沦为乞丐。”


    刘彻冷冷地接过他的话,严肃的脸上已然浮上几分杀意。


    “尼采把自己当超人,果党还把华夏当天国了不成?”


    只送不取,他可真是好大方!


    唐朝。


    李世民眉眼含怒:“泽惠万邦,是圣朝宣抚之策,似这般毫无尊严谄媚送出之态,岂非倾我华夏之物力而讨异邦之欢心?那果党分明是个卖党!”


    本就对党派极为敏感厌恶的宋朝更是破口大骂,其中又不免挟了几分私怨。而一些公允之士听得这些言语,又不由得想起大宋与辽、金、西夏议和之种种,难免生出几分心有戚戚之感,遂愈发大力宣扬主站救国之说起来。


    【这种用尼采来类推中国,证明当局“送去主义”危害的手法就叫作类比推理。类推的大家初中也学过,在《邹忌讽齐王纳谏》里。邹忌和徐公比美,最后由“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推出“由此观之,王之弊甚矣”的结论。】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一众文章圣手频频点头,类比推理的手法他们写文章时常用,只不过不叫这个名字。


    刚刚还有些狐疑的韩愈干脆大笑起来:“我便说楚姑娘怎敢草率妄言先贤,原来是欲扬先抑啊!”


    怪他们太认真了,一时竟未识破楚棠的“心机。”


    另一边,不久前才将《战国策》又细读一边的刘禹锡脸上浮现出几分古怪的神色。邹忌和徐公比美?怎么听着那么别扭呢?


    【送去不好,那送来的好不好呢?迅哥儿又是如何论述送来的?我们看外国送来的都是什么。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所谓“完全国货”的小东西。】


    楚棠边说边展示着找来的图片,众人抬头看去,第一张图里是一男一女,女人躺在软榻上,男人则是半裸着上身坐在榻上的几案前。


    相同的是,二人手里均举着一个烟锅子,正颇为享受地吞云吐雾。


    那画极为清晰,薄薄的烟雾半数在烟锅上,半数又在抽烟者的眉眼间,而他们的眼也像被烟雾迷晕了似的,茫然而无精打采。


    “他们这是怎么了?”众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唐朝。


    百忙之中的药王孙思邈抽空抬头,只一眼便神色大变:


    “那男子怎会这般骨瘦如柴精气全无?!!”!


图片    【请收藏魔镜小说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