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大唐君主亡国秀(精修版)
要闭关自守,少接触那些极有可能是白眼狼的外邦人吗?
这种想法一出李唐的君臣就控制不住想去行动。
想去闭关,想去自守,想要安稳。
李世民憋住心中的叹息,沉声道: “朕的贞观包容百邦,却落得突厥人反叛之局,最后国家动荡,民不聊生……”
他眼眶中似有泪花闪过,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非每任君王都能成明君,非每任明君都能从一而终,如此,可还要大唐成容纳百川之唐?”
李世民是在问百官,也是在问他自己,是否要承担这份风险。
众臣子沉默,好似在遥望未来。
这个决定过于重大,不是他们一拍大腿就能做出回答的。
许久,房玄龄道: “唐后百代,以唐为诫,应该也发出如陛下这般之疑问。”
“而他们的结局,或许能告诉陛下,此事可为不可为。”
他们遥望未来,在看那些闭关自守国度的未来。
不用遥望得过于遥远,玄宗的下一任帝王是如何应对这些外邦人的?
【安史之乱表面是结束了,但它的余韵却让巨唐变得破烂不堪,再无翻身余地。】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1」爱国诗人杜甫的这首《无家别》直接写明了天宝后的大唐。
土地荒芜,城镇残破,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流氓遍地,百姓们无家可归。
几百里内,仅有“编户千余”,犹在户籍上的百姓也因战后重建任务不断加剧而痛苦,空前浩劫下的大唐经济状况江河日下。】
【但生活没有放过大唐,安史之乱削弱了封建集权,却给了平定叛乱的将军们和安史余党拥兵自重的条件。
这些将军在藩镇中,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2」,尾大不掉,皆是朝廷动不得的大佬。
表面听命朝廷节制,实际上各自为阵,做山大王,割据着大唐的疆土,让唐政府成了摆设,根本管理不了一点点。
中央叛乱,相应的……
边防空虚。
原本听话的外邦纷纷独立,吐蕃等外邦更是乘机而入,又把河西走廊,西域安西北庭拿走了。
唐王朝疆域迅速萎缩,全盛时期的盛唐疆域一千两百万平方公里。安史之乱后的大唐疆域萎缩至四百五十万「1」。】
李世民目光沉沉,恍若看到一条巨龙被打倒后,试图翻身,但再无转圜余地的狼狈模样。
他轻声呢喃: “缔造一个强大的大唐帝国需要大唐君臣民一百多年的奋斗,需要数代人的经营,但是让它内忧外患,葬送它,毁掉它,让它走向泥沼深渊,朝不保夕,岌岌可危,只需要安史之乱短短的七年时间……”
小李治在一旁憋住心中的浊气, “千里萧条,藩镇割据,外邦入侵,最后……”
“苦的都是百姓罢了。”
他虽小,但是看老父亲和臣子们讲多了,看多了,也知道百姓的重要性了。
其余臣子的心情也是沉重得很。
“土地荒芜也就罢了,百姓还要负担战后重建,这些重建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皆取自于民间,本就因战乱流离失所的百姓哪里负担得了!朝廷施以压力,藩镇纷纷扰扰,谁也受不了。”
他们脑中回想那副萧条的场景。
这是他们一点都不想生活的地方,没有生活,唯余生存,茍延残喘。
他们视线投向仙幕。
重建安稳之世,需一群大能力者方可。
做天宝后的君,臣,百姓定然很不容易吧。
【大唐王朝在拥有一百四十年的辉煌后,因为安史之乱这个盛唐转衰的拐点,命运的齿轮转到了苦难的一百五十年。】
【唐玄宗撕烂的大唐,后世子孙自然要缝缝补补。】
【唐之衰亡,盖朝廷乃天下之本也,人君者朝廷之本。「1」
人君不正,天下百姓不正,百姓轰然而起,则亡朝廷。
接下来请欣赏由大唐王朝的君主们带来的人君正则国正,人君不正则国亡秀。】
殿中的君臣,突然深觉不妙。
“好像不是什么好话……”李靖久违的忐忑出声。
“后面大唐都亡了,接下去的帝王能是什么好鸟。”程咬金吐槽。
但吐槽归吐槽,他们还是控制不住期待,袅袅明君的出现。
【乱世天子唐肃宗,执政五年,面对天子出奔,叛军肆虐的困局,他迎难北上,不惧叛军,亲率大军收复长安,洛阳两京,消灭叛军,迎回玄宗。
初清明,志平祸乱,未有酒色昏荒之事。
专注前朝事业,继承盛世之果,解决玄宗之病,活脱脱一个零零七工作狂。
历史评价:肃宗英姿颖发,仪表非常,雅类圣祖,此社稷之福也。】「1」
这个皇帝在场的人没有一个人不认识的,李世民的眼中冒出满意之色。
“就是这人,在天子弃国门之时挺身而出,扶大厦之家将倾。”
李世民对于这个人印象深刻,在仙幕吐槽他们唐朝不如大明拥有天子守国门的底气时,是这人挽回了他们一丝丝颜面。
“看起来确实是一个明君啊!”长孙无忌眼中充满希冀。
房玄龄感同身受,道: “雅类圣祖,这是多么崇高的评价啊!”
原先他们看仙幕所透露的陛下晚年的所作所为,还为陛下没做到尽善尽美而遗憾,但他们现在一点都不遗憾了。
遗憾个球!难怪他们的陛下会成为能够超越榜一秦始皇的榜三,就他们陛下从出生到逝世所做的那些事儿完美到被称为圣人他们都敢相信。
后代子孙和他们陛下相比就是一个在夺目金乌旁的蚂蚁!
“希望这个唐肃宗是能够从一而终的明君。”他们祈祷。
希望这人能从蚂蚁进化成小星星。
【缝补小能手唐肃宗边缝缝补补,边……下猛料。】
熟悉的刺感席卷李世民的脊梁骨。
李世民脊背发凉。
他嘴唇微微颤动,颤声道: “朕,朕就不应该对后世子孙怀抱太大的期待。”
刚刚还怀抱期待的臣子们何尝不是这么想的。
房玄龄右手撑住长孙无忌的肩膀,准备迎接方才不敢信,但是等会儿一定会给他们带来刺激的史料。
“感觉一定不是什么好话……”
看来这人别说是小星星了,将会变成比蚂蚁还不如的尘埃。
【唐肃宗过分专注前朝的事业忽略后朝,结果就是——宦妾交煽,甘蹈前车。
前车之鉴不借鉴,还专门踩着前车之迹走。
宦官与后宫的纷争再起。】
李世民他们在想宦妾交煽的前车之鉴有什么。
是汉朝从汉高|祖到汉献帝贯穿四百多年的外戚干政,宦官乱权,还是唐高宗的后宫干政,周皇登基,又或者是玄宗的小爱妃家族乱政,宦官胡搅。
哦,原来这些都是前车之鉴。
“这前车之鉴如此多,这些唐肃宗怎么就不信邪呢。”
别看程咬金是武将,实际上他脑袋瓜子可灵敏了。
此刻,他内心充满了对唐肃宗的遗憾,甚至脑补出唐肃宗与宦官爱妃的一二三事。
尉迟敬德附和: “没准儿是不信邪,或是身在局中,成局中人。”
反正总归是有理由的。
不过,总归是不妨碍他们这群人对唐肃宗失望。
他们现在只祈祷唐肃宗的宦妾乱局不要太乱,太乱最后受苦的还是百姓和这个再也经不起波动的国家。
【平叛期间,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使’,统帅大军;以狡猾阴险,嚣张跋扈,擅权作福的宦官李辅国为兵部尚书掌握权利;让程元振等宦官一起操纵军政大权,势倾朝野。】「1」
【君子退,小人进,使功业不遂。
谋士李泌趁乱直捣叛军老巢的建议,不被采纳,错失歼敌良机。
鱼朝恩不懂兵法,不知用兵,使唐军相州大败,却扔锅郭子仪,让良将蒙尘。
冷待晚年唐玄宗,杀建宁王李倓,越王李系,张皇后,把持朝政。一桩桩一件件无一不是说明宦官们的权势滔天。】「1」
【宦妾交煽,储君不稳,政变再启。】
乱局很乱,看得李世民他们喘不过气,只觉得刚刚说得太满了,这个唐肃宗确实不是从一而终的明君,还很有可能是延续宦官之乱的昏君。
李世民暗暗咬牙,气肃宗不明忠奸,又气这些人又政变: “这些人是不政变就登基不了吗?还是大唐皇位继承就得政变一下???
他登基是,李治登基也是,不一样是的李承干在准备政变。
周皇登基是,玄宗登基更是经过两场政变,现在,他们的好大孙,也要开启政变了。
【宦妾宦妾,宦官权利大如天, ‘妾’张皇后也不逞多让。
于是政变开启,张皇后想废太子李豫立越王,宦官为从龙政变拥立李豫唐代宗。】
唐代宗,也是一个他们熟悉的名字。
“是那个真正结束安史之乱的代宗。”
李渊惊喜。
唐肃宗退君子,进小人,使功业不遂,让功业‘遂’之人正是代宗。这是仙幕在介绍安史之乱尾声时是所言,他记住了。
李世民心中一丝微弱的火苗在燃烧。
看来这个政变的结果还是好的,不过好话确实不能说太早。
他犹豫希冀道: “能结束动乱,应该也是个好君主吧。”
不说是从一而终的好君主,应该也好过前面几年吧。
其他臣子侧目,李渊侧目,没想到他们陛下的标准竟然降低了。
李世民欲哭有泪但不好意思哭。
天知道,现在他的标准已经降低到前期是好君主就好了。
没办法,他算是看出来了,只要是人就没有几个能从一而终的。
前明后昏,是常态了。
一个他很讨厌的常态。
所以,这个唐代宗应该也当过好几年励精图治的时刻吧?
“应该是励精图治过的。”魏征沉着道, “要不然想要解决安史之乱无异于天方夜谭,就是……”
他深思, “代宗上位既然受宦官们支持保护,就怕宦官再次乱政。”
其他人完全赞同魏征的说法,宦官能够拥护皇子登基,那权利无异于大到顶天,在这种情况下唐代宗可以怎么出头呢?
【李豫代宗的上位离不开宦官们的保护,毕竟宦官保护他登基, 】
【但你以为代宗会被有翊戴之功的宦官裹挟那就错了。
代宗很强。】
魏征猜错了,魏征被否定了,但他不恼怒,他甚至心情很愉悦,很期待。
他喜欢这种否定,因为那意味着这个代宗不是废物,而是拥有自己想法和权利的君主。
【宝应元年(762年)登基。
即位当年,就以李适为帅,仆固怀恩为副将大败叛军,结束安史之乱。
之后,更是志于朝政,打压权宦强臣,掌握朝政。
整饬吏治,起用贤臣;定计诛杀,流放权宦李辅国,鱼朝恩,程元振等人;改革盐法,漕运,盐政等,改善财政。「1」】
【在这些对内的文治武功上,刚登机的代宗无疑是个好皇帝。】
李世民很满意,只觉得不愧是他的好大孙,没有辜负他的期待。
“敢动盐法,漕运,盐政,这小子好样的。”
这些玩意儿的持有者如大树一样上下串联,轻易动不得,但这些玩意儿也确实赚钱。
李世民内心祈祷这个好大孙不要再出幺蛾子了,他这个老祖宗的心是真的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
【但一切注定是不会这么顺利的。
安史之乱的余韵会扰得他们风雨飘摇。】
【唐代宗762年登基。
同年江南二三十万饥民接连起义。】
仙幕展示出江淮地区灾民起义的视频,视频中的豪吏派遣小官前往镇中,村中追征八年赊欠租调,这些官员皆是朝廷专门派过去的豪吏,嚣张得要命,他们搜括民间粟帛,为非作歹,终于引得被饿得面黄肌瘦的百姓们起义。「1」
“饥民起义,不愧是饥民起义。起义者皆是面黄肌瘦的百姓啊。”
一股子无力感席卷而来。
李世民觉得倦了,看来这个唐代宗是不是明君,得打个大大的疑问。
“安史之乱时就已从江淮征收了赋税和粮食作为打败起义军的军饷,现在又追征八年租调,这不是逼死人吗?”
李世民痛苦,李渊倒是看得开: “无非就是皇帝私库缺钱,户部缺钱,但灾后重建花钱的地方太多了。就对富裕的江淮地区征调了,还专门派豪吏去征收,看来是怕没征到钱。”
君不见豪吏就被派去江南?因为在众人心中江淮地区富裕,江淮地区有钱。
除了江淮地区任何地方都不会出现出现一下子被征八年的税的情况
那八年大唐风雨飘摇,正处于安史之乱的时期,谁有空管你有没有纳税。
因为谁也不知道到底是哪方势力坐上皇位。
还没有安稳下来就被抓着缴税,这些百姓们真的是没人有钱,要钱没有,要命一条,难怪暴乱。
【内忧外患,镇压完饥民,第二年吐蕃又来了。
宦官程元振压下不报,刺史投降吐蕃做内应。
最终,吐蕃攻占长安。
和爷爷唐玄宗一样狼狈。
代宗出长安,逃陕州。
吐蕃掠府库市里,纵兵焚闾舍,烧杀抢掠,熟悉的三杀,让长安萧然一空。「1」】
众人目眦欲裂。
不敢信大唐能再现天子弃京都出逃。
“本以为吐蕃只是乘机而入,尽得河西走廊,没想到是攻入长安。”
不可抑制的,在场所有人都对吐蕃生起了恶感。
“一介宦官欺上瞒下让国都沦陷,一州刺史叛国做内应,都好样的。”
“是缺乏良将,还是皇帝缺少耳目,竟被掩埋内情到大唐再次陷落?”
嘲讽,是对未来大唐吏治的嘲讽,也是对皇家的嘲讽。
没有做好一个大唐国土的主家,让大唐再一次陷入混乱当中。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李世民脑中再次浮现出这句话,这是一句多么有魄力的一句话。
而他们大唐没有做到,那不知明的明朝却做到了。
【直到郭子仪逼退吐蕃,唐代宗才得以返回长安。】
国都再还,贞观君臣无力的同时庆幸。
“熟悉的名字。”文官们侧头询问。
武将们恍然: “这不就是前期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将军,不过后面被小人拉下台了。”
“真是个好官,竟是他平定了吐蕃之乱。”
一路沉默到现在的唐玄宗一朝也觉得这人是好官。
唐玄宗小心地向臣子们询问: “众位爱卿可知这郭子仪是何人?今可还在?”
在场的文臣武将们经此一役早已面色苍老了不下于十岁。
兵部尚书知道陛下这话是冲他问的,也不推拖,脑中一转就想到了这人。
“郭子仪出身太原郭氏,乃寿州刺史郭敬之之子,曾参加过武举,以“异等”成绩补任左卫长上,后去了桂州都督府长史,现在嘛,现在在单于都护府副都护的任上。” 「1」
他脑中回忆起这人,确实是个英勇之人,但也没有什么其他特色了。
之所以能被他记住,也就是……年纪偏大但能打?还很有进取心。
很有进取心的郭子仪身着军装,在单于都护府遥望京城,心中一片明朗,他虽然年纪不小,但他知道自己不会被局限于小小都护府,未来定然可以走去京都。
不过现如今的朝廷一片祥和之色倒是真的。
浑然不知未来有大机遇的郭子仪现在痛并快乐着。
朝廷一片祥和,升职难,但朝廷上下安乐,又让人欣喜。
【不过让人开心不过两秒, 765年,也就是代宗登基第四年,仆固怀恩之乱又来了。】
“仆固怀恩之乱?”此刻。贞观朝的臣子们的母语是无语。
他们对这个仆固怀恩脑海中还是有印象的。
长孙无忌面无表情: “这仆固怀恩不是刚平定安史之乱的那个,怎是他乱起来了?”
难道满朝奸臣!
李世民想吸氧,感觉头发原地掉落,脑海中开始浮现出他们大唐的兵制。
道: “这大唐到后面到底是什么兵制!怎么谁都能反?”
他满腔疑问,想到安禄山节制三府兵权能调动二十万大军的权利,脑中思索,难道是那个节制兵权的权利?
是藩镇节度使有权,有兵,又有地?或者还有其他他们不知道的东西?要不然这些人怎么叛变和吃饭喝水一样简单?
【仆固怀恩被宦官压制,叛变了,他的叛变威力大到出奇,他的同伴有吐蕃,回纥,吐谷浑,党项,奴剌等部众,共三十万人来犯,直取长安。「1」
三十万大军让京城陷落在即,京师震恐。】
此刻,贞观与开元一朝的君臣也震恐,三十万边军打长安,那不是分分钟拿下刚结束战乱不久的长安???
难道要再现那丢死人的天子出逃场景??
李世民不得不承认,未来出现的大唐的皇帝都是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而是能一个弃国而去的软脚虾。
【不过天再降郭子仪,说服回纥,大破吐蕃,平定闹剧。】
【吏治吏治,无吏不成治,可见吏治不明,国家将乱。唐代宗虽能压制宦官,但宦官造成的危害总归是发生了。
所以在历史评价中,代宗多被批评:代宗行事素宽厚是真,容宰相宦官擅权而逐贤臣也是真。虽能察宦官为恶之迹,让这些为恶宦官遭诛贬,缢死。但断之不早,奸臣大害国贤已成事实。「1」】
长安没有再次陷落,君主没有再次出逃,贞观君臣们终于放下了心。
他们不得不承认仙幕所言的历史评价是对的。
“虽非昏主,但也不是英睿之君,更像是优柔之主,中材之主。”
【继任的第十位皇帝唐德宗李适还不错。
强明自任,信用文武百官,用贤相,废租庸调,行“两税法”,严禁宦官干政;用贤能之策,联合回纥,南诏等国,打击吐蕃,一度重开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切断的东西陆路交通。】「1」
新的税法出现,众人看得目不转睛。
“夏,秋两季依土地征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李世民看得两样放光。
萧瑀更是看得奋笔疾书: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这和战国以来的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不一样!这是舍人税地!「1」”
“这法子好,以往的税制租税徭役多落到百姓头上,此法能杜绝此事。”
“不过此法会有土地买卖兼并之患,吾等应该……”
他们直接当场就头脑风暴起来了。
讨论到后面,他们越来越期待唐德宗后面的部分了。不知道还有没有什么他们可以学习的。
最后他们总结, “看来德宗一朝颇有中兴气象!”
【唐德宗驾崩,第十一位皇帝唐顺宗李诵登基,唐顺宗慈孝宽大,仁而善断,登基后搓手手一心预备改革,然后……
遭到宦官抵制。不到两百日就在宦官密谋下禅位了。
永贞革新戛然而止,跟着他改革的王叔文,柳宗元等历史着名成员要么被赐死,要么被贬。】「4」
“……”
此刻的沉默震耳欲聋。
贞观群臣: “??”
说好的中兴呢?怎么就无了??
怎么唐德宗就驾崩了?怎么宦官又出现了??
【为何原本被唐德宗打击的宦官势力能强到拉天子下马呢?
因为这大唐国都啊,再次陷落,天子啊,再次出逃了。
不成熟的削藩致使三镇叛乱,四镇称王。派去镇压的士兵在泾原兵变,占领长安,天子再再再次被迫出逃。
出逃的天子发现曾经信赖有加的禁军没有保护他,身边唯一能一依靠的竟是潜邸宦官们!
两者间鲜明的对比让唐德宗知道为何历朝历代都信任宦官了。
这些宦官们实在是太过忠心可依了!】
“宦官,家奴,君王,主子。”
李世民知道唐德宗为何有这种感觉。
宦官说到底就是家奴而已,还是一批被打下强势烙印——断根的家奴。
除了皇宫没人会接纳他们,他们在外只会受到歧视,所以他们是皇家最忠诚的家奴。
皇家死,他们死,皇家兴,他们兴。
皇帝也不用担心,他们篡位,因为他们是无根者。
他们就只会帮主子谋夺权利,主子却不用担心这群人权利大到夺取家族家产。
但同时,最悲伤是的,这批家奴一般都是因为家中凄惨才会沦落被断根送入皇宫,也就是这意味着这群人基本上不是治国之才,多是庸者。
当庸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却没相应的才能和自制力,最后带给大唐的……
只会是混乱。
但不可否认,这群宦官确实是皇帝最能信任的人。
李世民脑子是真疼了。
又得思量关于宦官们的处置方式。
要么不要有宦官,要么就提高宦官的知识水平,但提高知识水平的人谁想做宦官哦,头疼。
【等叛乱镇压完,出逃回来的天子回来就变态了。
中兴气象消失,之后的唐德宗对藩镇多姑息,对宦官信任有加,对臣子不再信任,公开索贿,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增收间架,茶叶等杂税等,直接摆烂。「1」
在他治下藩镇跋扈,武夫横恣,民怨日深。
初,赫然有拨乱之志,全消失了。
德宗,一个想做个至圣至明的天子,却做成了让大唐比天宝还动荡不安的天子。】
很好,贞观一朝的臣子们见识到了什么叫做摆烂的君主,这下子把李世民也给惊到没空想七想八了。
***
【不过不用担心,宦官们还是做了一点点好事的,他们后面扶持上去的皇子本以为是扶持上去的皇帝菜鸡,没想到是王者!
我们的大唐很快就迎来了真正的中兴之主!】
【一位熟读列圣实录,仰望列圣,把‘太宗之创业,玄宗之致理’,当作榜样,准备效法的少年郎。
——唐宪宗。
扮猪吃老虎,糊弄过了众宦官成功登基。
登基后他勤勉政事,鼓励直谏,虚心纳谏,任用贤能,在位十五年间,刚明果断,用人不疑,平定藩镇,致使“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出现元和中兴。「1」
政治风气堪称贞观,开元第一人。】
【除了与他老祖宗唐玄宗一样善其始,而不善其终,让臣子恨不得他早死一点点,要不然真算得上一个好皇帝。
唐宪宗晚年渐骄侈,罢贤能,信仙佛,吃丹药,性格暴躁易怒,让大唐再次混乱,最后被宦官联合起来噶了。】
什么叫开心不到两秒钟,这就是。
“读列圣实录,见贞观,开元故事你就不能看看玄宗晚年的教训???”
贞观的臣子们是真的无法理解了。
这人读玄宗朝的事情时是选择性眼瞎吗?要不然玄宗后二十年大大的教训摆在那里,这人怎么就看不到呢?怎么就能让大唐再次混乱下来了???
一颗种子埋在了他们的心间——只要是人治,就没有一个皇帝能够从一而终。
这颗种子也埋在李世民心间。
人无完人,人治的结果就是这样子垃圾。
【之后被宦官们推上去的唐穆宗就不是什么好鸟了,没有唐宪宗的扮猪吃老虎。
他是宴乐繁多,畋游无度,纵情享乐,毫无节制的唐穆宗
是因打马球惊吓致患风疾,足不能履地,朝政为宦官所控,迷恋上金石之药的唐穆宗
是以为天下无事,推行消兵之策,让被裁撤兵士无以为生啸聚山林,让元和时期削藩成果付诸东流,让藩镇割据现象日益严重,让藩镇再反,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唐穆宗「1」】
【唐穆宗死了,死在金石药下。】
【其后三子接连被宦官操控,扶持登基。】
【唐敬宗与老父亲一样昏童失德。
穆宗荒耽,敬宗尤甚。
他礼遇朝臣,但好游宴,昵佞幸,任由权宦把握政权的。臣子头叩龙墀,流血劝谏,他感动并表扬但屡教不改,玩乐变本加厉,花样不断翻。「1」
在他们二人治下藩镇之乱未消,朋党之祸又起,要不是因为二人在其立位不久,让天下未至于败乱,怕是内外交讧之下,唐室益危。】
【宦官政变之后再政变,十八岁敬宗被噶了,唐文宗李昂被宦官们拉上位了。】
李世民他们看累了。
李世民满眼倦色,道: “穆,敬二朝两派朋党互攻,皇帝生死废立竟全被宦官操控。”
宪宗被宦官废,穆宗被宦官养废,敬宗被宦官政变废。
“朕就看这大唐后期能荒唐成什么样子!”
李世民失望极了,这大唐后期是他无法想象的癫。
【文宗算是一个好皇帝,
厉行节俭,革除奢靡,注重吏治。
太和之初,政事修饬,号为清明,他致力于复兴王朝。「1」
然后……
他被软禁了。
他企图发动灭宦官的政变事败后被软禁了,接应他的官员更是遭受牵连,被宦官们屠杀,让朝廷几乎为之一空。
恭俭儒雅,对太宗《政要》慨然恭之的文宗最终没有完成他锐意于治的前愿,面对宦官专权,胁天子,藐宰相,欺凌朝臣的场面只能一筹莫展饮酒麻痹自己,抑郁而终。】
“受制于家奴,境遇甚至不如汉献帝。”李世民觉得唐朝后期真癫了。
“也不如周赧王。”李渊不禁凄然泪下。
如若这好大孙是个大奸大恶之人他不会落泪,但这人不是啊,这人有心图治,从头到尾凡除吏必召见访问,亲察其能否。他是真的想做个好皇帝,但是……
却被废了。
甚至祸及忠良,朝臣受牵连,能叫上名头的都遭受族株。
李世民安抚老父亲,道: “宦官挠权之下,文宗还是太过于仁而少断,制之不得其术,才会事情败露。”
终归还是帝王之术不过关,有母亲生没父亲教,没培训到位。
【不过唐朝的运气挺好。
唐文宗后面的那个继任者是中兴之主。
唐武宗很幸运,幸运的遇见了被誉为“万古良相”的李德裕,君臣相知被誉为晚唐绝唱,同心协力,共创会昌中兴。
他们君臣对内刚柔并济澄清吏治,降伏藩镇,发展经济,灭佛收地,革除积弊。对外击溃回鹘乌介可汗及其部众,稳定漠北,谋划西域,搞定边疆。「1」
然后……还是因长期服食长生丹药而驾崩。】
又见长生丹,李世民在这一重重洗脑下非常相信一件事情。
那就是世界上没有人能研发出来的长生丹。
要不然他的好大孙怎么全死在丹毒上:)
【唐武宗虽死,但精神永存,并为下任皇帝留下一个非常强大的遗产。
——万古良相李德裕。】
【不过这个被宦官选择的继任者可没有解到唐武宗的良苦用心。
身为唐宪宗的儿子,唐武宗的叔叔,唐宣宗很有自己的想法。
他登基后……
坏消息:唐宣宗弃李德裕不用啦!一登基就把晚唐重臣李德裕贬出朝廷。
好消息,唐宣宗李怡是个和他老爹唐宪宗一样扮猪吃老虎的主儿,并为大唐开创了大中之治。】
【唐宣宗,隐晦不露是他的代名词,无能容易被支配是他的对外表征,这是一个被唐武宗瞧不起,臣子不礼遇他也不会生大气,持重少言,公认不慧的小弱鸡。
但本质上,却是闷声发财的小聪明人
即位以后,他励精图治,抑制宦官,打击权贵,忧勤无怠,勤俭治国。尚俭德以恤人隐,谨法令以肃臣下,击吐蕃,安塞北,平安南,收河西走廊。
微行以察取士得失,焚香以读大臣章疏,唐宣宗为人明察沉断,从谏如流,听纳规谏,且能恭谨节俭,以大中之政有贞观之风,成就治世。「1」
被历史评价为汉之文帝,唐之太宗。
人称小太宗。】
李世民看得满意极了。
“击吐蕃,安塞北,平安南,收河西走廊,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让六郡山河,宛然而归。「1」确实是个好帝王。”
“是一个努力让唐王朝无西顾之忧的明君啊。”
明白大唐确实在走下坡路,现在看到每一个试图力挽狂澜的人他们都很欣喜。
但同时他们也很清楚。
能让已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局面已是不容易,仙幕所讲的这些皇帝,他们所做的措施都无法大唐解决日益复杂的社会矛盾。
大唐,挽救不了。
但能让百姓们安稳一时也好。
【但大唐没有那么容易拯救。
到了后面整个大唐水旱频发,江淮一带连年水旱,农村十室九空。
到了后来,大唐经济,政治衰退,国内乱象频生。
到了后面,将帅管理不当,各藩镇相继叛乱,百姓该艰难还是艰难。
到了后面,唐宣宗又死于长生药中毒。
到了后面,呜呼,自是而后,唐衰矣!
到了未来,唐宣宗被历史评价为知为君之小节,而不知其大节,放着万古良相李德裕这根粗大腿不用,竟然把他贬了。
天知道,这人可是被历史评价为能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并列的中国六大政治家之一。「1」
“武宗知而能任之,言从计行”让李德裕的政治才干与军事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就让唐朝兴利除弊,改变积贫积弱的朝廷强大中兴。
他一人能撑起了唐文宗时期没有完成的“永贞革新”,改革功绩和效果甚至远超“二王八马”,
是‘武宗用一李德裕,遂成其功烈’, ‘德裕以一相而制御三镇,如运诸掌’是能维护中央集权,重振唐廷声威,让唐“王室几至中兴”的能臣贤相「1」
就是这么个万古之良相,一代之高士,竟然就因李德裕因位高权重而猜忌放逐。
这宣宗,胡涂啊!】
【之后,大唐王朝彻底失去了重振国势的希望,只能静待着历史大幕无情落下。】
【唐宣宗离世后,内臣争立嗣君,几至于乱。】
【一个荒诞不经的亡国之君李温被矫诏登基。】
【唐懿宗李温,在他十四年的执政生涯中,给予了历史唐末农民起义,梁晋争霸的答卷。】
【懿宗—— “以昏庸相继”
——怠于政事,不纳谏,又喜宴游,用钱不可胜计。
——宠信宦官,乱用路岩,韦保衡等21位宰相。
这些宰相中但凡出一个好相都不会让大唐流落道衰亡之地,但倒霉就倒霉在这些宰相大多数是碌碌无为,贪夫徇财,为人不堪者。】
仙幕罗列出一系列人名,看到这些人名的宣宗世界唐宣宗本人: “……”
唐宣宗震惊,唐宣宗惶恐,唐宣宗超大声: “来人!快派人把李相请回来!”
“不!”
他紧急叫停,惊恐万分地跑出去,道: “朕自己请!”
天知道他看这个突然出现的屏幕多久心就凉多久。
本以为权倾朝野的李德裕是侄子唐武宗的人,没想到是一心为大唐的人。
本以为李德裕所做的他也可以,没想到这人是能与管仲,商鞅,诸葛亮并列的万古良相。
本以为……
本什么本,大唐要亡了!
他未来儿子所任命的这些宰相都是什么垃圾!
宰相杜悰无才干,尸位素餐;宰相路岩拉帮结派,招纳贿赂,奢肆不法之辈,还有曹确,杨收,徐商等,这些人都是什么垃圾啊,全都是他弃之无用,当小官的垃圾!「1」
他的蠢儿子不管朝政也就罢了,竟然让这些人掌握大权!
当然最主要的是,晚唐糟心的事情太多了,他发现自己搞不定!后面竟然还有连环水患灾害和藩镇叛乱等着他!
大唐亡矣!
李相!你等等朕!朕错了!
此刻,五十九岁的李德裕在去往荆南的路上。
他面色淡然,坐在马车边上遥望着四周的风景,沉心静气。
李德裕淡定,他身边的人可是一个赛一个不淡定,天知道,当听闻李相被罢免的时候,他们可都惊骇万份,这是谁!这是李相!是执政多年,位重功高的李相,他们哪能想到他会有被罢免的时候。
于是李德裕就感受到身边每个人面容上的郁气,比如边上的车夫。
李德裕一开始还试图劝谏: “阿才,吾乃先帝重臣,今上非先帝亲子,厌弃吾实乃常事。”
无奈,身边的人就是劝不听。
所以在一片郁气中,就只有李德裕还淡定着。
不淡定不行啊,毕竟这是早就知道的结果罢了。
李忱素来不喜他,等李忱登基后,更是因为他与先皇武宗陛下配合亲密,因为权利而厌弃他,亲政次日就把他贬成荆南节度使。
他早料到,他不奇怪,唯一遗憾的就是……
和武宗一开始立下的中兴之梦,怕是没法子亲自实现了。
不知道在原定命运中,之后又有四五次被指责,栽赃,贬谪经历的李德裕,现在只想找个地方窝着养老。
不知道唐宣宗李忱已经追过来的李德裕,此刻只剩下满腔遗憾。
【李漼骄逸残暴,臣子们腐败弄权,地方用刑用法苛刻,集体目无法纪。
民众开始武装起来反抗,浙东,安南,徐州,四川相继暴动。
彻底动摇李唐皇朝的唐末全国农民大起义拉开了序幕。】
【晚唐国有九破:终年聚兵,蛮夷炽兴,权豪奢僭,大将不朝,广造佛寺,赂贿公行,长吏残暴,赋役不等,食禄人多,输税人少。
天下苍生有八苦,官吏苛刻;私债征夺;赋税繁多;所由乞敛;替逃人差科;冤不得理,屈不得伸;冻无衣,饥无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5」
这些苦在懿宗病死,唐僖宗的继位后雪上加霜。
生于深宫之中,长在宦官之手的唐僖宗只懂得肆无忌惮玩乐,是一个与唐懿宗一样的无能昏君,他的存在让打唐的局势直走下坡。】
【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
黄巢北伐,攻陷长安,唐朝的皇帝又一次逃了。】
【起义刚下,节度使又来。
唐朝10道统领府, 358个州,节度使们各擅兵赋占近三百州,朝廷制河西,山南等数十州。「1」
皇帝在蜀地好不容易熬到农民起义结束,节度使又逼长安,只能逼得皇帝再丢弃长安奔逃。】
“又是国都沦陷,天子奔逃。”
“蜀地,这唐僖宗是继唐玄宗之后又一位避难逃往四川的皇帝吧?”
李世民倦怠得早已说不出话了。
“又见銮舆幸蜀归,朕早已数不清到底是几陷国都天子几迁了。”
整个大殿,肉眼可见的凉。
但仙幕里的长安,更凉。
【诸道兵马入长安烧杀抢掠,纵火烧焚。】
【这年的冬天,异常寒冷,城里九衢积雪,寒冽尤剧,宫阙萧条,鞠为茂草。僵冻而死的百姓,官员横尸蔽地,惨不忍睹。】
【寒风萧瑟中,大唐,迎来了它的末代皇帝——唐昭宗李晔。】
【唐昭宗是个想要有作为的皇帝,但是唐僖宗时期藩镇割据,以兵力压制群藩的超强藩镇已经出现。
所以在唐昭宗十五年的执政生涯中,前期他励精图治,注重人才,扩充兵马,让京师人数达十万之众「1」,但……
一切都是无用功。
对藩王用兵发的结果就是中央禁军折损大半,朝廷有效兵力不足,朝廷威望降低。
不仅如此,还打破藩镇间平衡,使朱温一家独大,成为中原霸主,让大唐有机会直接亡于朱温手中。
不知道的,以为他是朱温派到大唐的卧底。】
李世民已经预料到大唐这位天子最后的结局了。
无非就是另一个汉献帝。
“藩镇割据已成为大唐帝国难以医治的痼疾了。”李世民目光悠悠, “无论这个末代皇帝如何用兵,都是徒劳。”
大唐积重难返,奇迹不会因为皇帝的主动用兵而发生变动,除非中央能够无差别的对所有强藩用兵,随意用兵的结果只会打破平衡,让朝廷损兵折将,禁军逃亡殆尽,让没有被讨伐到的藩王受益,让形势剧变而已。
【有人抱着上帝视角说:唐昭宗不应该擅自妄动。
动,则是他缺乏帝王的谋略才能度量城府,心机政治智谋。
重视人才是正确的,打击宦官是正确的,但最不应该做的就是打压藩王。
李克用是大唐最忠诚的臣子了,是唯一能够抗衡诸藩王的臣子了。
打压藩王就是做事莽撞,不谨慎细心,就是意气用事,不从容谨慎,就是混招晕招,加速唐帝国的灭亡。「1」
说:唐昭宗啊,应该隐忍不发。】
【但……
谁想做缩头乌龟呢?
隐忍不发是唐献宗。
但奋力一搏,单车变摩托,输了唐昭宗,但赢了,可是唐光武宗啊!
可惜,唐昭宗失败了。】
【历史,对唐昭宗深感扼腕,因为他已经把所能做的做到极限。
他能做的,也极为有限。
自古亡国,未必皆愚庸暴虐之君也,要知道唐昭宗当年也是被称之为神气雄俊,有会昌之遗风之君。
大唐亡国,其祸乱之来有渐积,积重难返,及其大势已去,岌岌已危。
昭宗为人明隽,初亦有志于兴复,想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但外患已成,皇帝也未经戎马,识人不明,内无贤佐。「1」
最后只能四处飘荡,如同无根之浮萍。】
【不乖的皇帝怎么办?那就挟天子。
想成为皇帝但出师无名怎么办?正面例子汉献帝的结局就在那里, ‘挟天子以令诸侯’。
唐昭宗一步步沦为了被人挟持的“唐献宗”,被藩王玩弄于股掌之间,成为藩王抢夺的对象尝尽人间百态,受尽艰辛苦楚,毫无自保之力。】
【天佑元年(904年),朱温发兵攻陷长安,杀害唐昭宗立唐哀帝,后大肆铲除朝官。
于天佑四年(907年),朱温终逼哀帝禅位,改国号梁,定都于开封。唐朝灭亡,立国共290年。】「1」
【藩为“保卫”,镇乃军镇;唐玄宗当年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天宝十节度,本是作保卫家国安全,防止异族进犯之用。「1」
但,终是毁了唐朝。】
“原来是这个浑小子搞的制度!”
李渊气到跳脚,尤其是看到李唐真亡了,本就身体不好的他更是直接晕厥过去,被太医救醒后的李渊开始扎李隆基了小人。
安抚好了老父亲,李世民也瘫倒在塌上了。
其他臣子好不到哪里去。
长孙无忌眼中闪着泪花,叹气轻声道: “晚唐就像个病弱老者,即使扁鹊重生,也药石无医,或许唐昭宗慢慢将养还能多活几天吧。”
周边臣子何尝不懂这个道理: “所以没有将养的结果就是削藩这剂猛药下去,一命呜呼。”
这人真蠢,他们想。
“韬光养晦不好吗?为何到处发号施令?自己几斤几两没数吗?弱小的时候不懂得隐忍,一味不自量力地蛮干最后就是害人害己,自取其辱。”
“十万个新兵蛋子能做什么?那些藩王手中可都是百战边兵,作何要去挑衅他们……”
不可控制的情绪,让他们变成仙幕所说的那种‘上帝视角’。
他们责怪。
但他们不能责怪,因为就像仙幕所言那般,唐昭宗尽力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唐朝沉疴积累已久,不是他们陛下这种绝世圣君,命世之才,谁能力挽狂澜?
无法扭转必败困局,不能怪唐昭宗。
毕竟他只是个生错时代的君王罢了,若是生在安稳之时,也能勉强算个平平无奇的明主。
【大唐表面上亡了,但实际上还有一丝魂魄在。】
伤心的君臣循声望气,一时之间心底深处涌起一股热流。
“大唐魂魄尚在,难道是有后生在乱世之中建唐?”
如,如刘备建蜀汉那般,让大唐的气魄残存?
真的有这种人吗?那他这个皇帝做的好不好有没有给他们这些老祖宗丢脸?
【还记得我们提到唐昭宗灭藩王时提的李克用吗?】
李世民等人: “……”
谢谢,有点印象,但不多,就是那个被打的那个藩王吗?
【李克用沙陀族,本姓朱邪,后赐李姓。
唐昭宗为何被骂?就是因为他对李克用下手。
这个李克用,唐僖宗时的黄巢起义是他协助南下镇压的,藩王作乱又是他二次受敕勤王,农民起义还是他再再次南下大败农民军。
甚至连唐昭宗被李茂贞等三帅进京挟持时,也是他率军勤王,败三帅,救出昭宗。「1」
之后与朱温长期对峙,堪称唐末维持藩镇平衡的另一只有利队伍。
所以铁了心要搞李克用的唐昭宗被骂,就是因为在很多普通人的心中,李克用是藩镇中对唐朝最忠诚的。】
仙幕放出唐末李克用的资料。
让李唐众人深刻的解到为何唐昭宗会被骂。
实在是……
“李克用沙陀族出身,若想在中原建立王朝,就需对唐朝忠诚。”
君不见历史上多少少数民族入侵中原但是没有建立统一国家,就是因为中原百姓的排外心重,想要在中原立国就得中原化,有个合适的时机。
他们发现,唐昭宗没有发现,所以就瞅准了李克用打。
“若是能像周王室依靠晋国一样依靠李克用……”
李世民脑中浮现出很多恢复大唐,或者说稳定大唐局势,再缓缓图之的方法。
“那大唐应该还能维持十几年吧。”
数据中的李克用脾气虽然不是很好,爱骄傲自诩,但也确实耿直,可以利用。
【众人会喜爱李克用,还有一点就是因为这人,在朱温代唐称梁后,用唐天佑的年号,以复兴唐朝为名与后梁争雄。
甚至李克用病死后,他儿子李存勖建立的国家就叫‘唐’。
李存勖休兵行赏,厉行整饬,禁盗贼,恤孤寡,止贪暴,峻堤防,宽狱讼,安民生。
占幽州,魏州,汉中及两川等地,灭后梁。
继任者李嗣源也是好样的,与民休息,共享承平,修水利,减税负,稳粮价,让中原经济复苏,让天下屡稔,朝廷无事。
时梁晋吴蜀四分天下,后唐以一灭二,天下四分已得三分,五代领域,无盛于此者。】「6」
【后唐,直到清泰三年石敬瑭向契丹割地称臣,以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借辽精兵五万人攻入洛阳,才灭亡。
唐朝灭亡了但唐魂没亡,后唐的末帝见大势已去,带上传国玉玺以及宗族登上玄武楼,自焚而死。】「6」
“呜呜,难怪后世之人喜欢这个后唐,换朕朕也喜欢!”李世民终于受不住泪目。
李世民抱住身边的老父亲,与老父亲一起痛哭流涕。
“细细算来,国都六陷,天子九逃,玄宗后面的皇帝就没有一个不逃,现在终于有一个不逃的了!”
“这才有大唐皇室的气魄!”
他实在太喜欢这群人了。即使这群后唐人并非他李家的血脉,只是挂着他李家的名头,但至少延续了他李家的香火,延续了大唐的荣光啊!
臣子们也感慨良多: “吾大唐终于还是落幕了,落幕的对象,也是好样的。”
对另一个人,他们则是咬牙切齿,恶狠狠道: “多可恨啊,这石敬瑭,别让我等有机会穿到你那边,要是逮着你定然把你碎尸万段,竟然敢卖地求荣,国土是不可分割的,怎能分割!”
“还有那个契……契丹?”
他们的恶狠狠卡壳,面面相觑,互相问: “这个契丹是什么异族,你们听过?”
被问到的人也是一头雾水,绞尽脑汁也没想出来这个契丹。
“燕云十六州在北方,这个契丹伊应该是突厥,回纥才对,怎么就变成了契丹?”
“呃,可能是后期变动?”
臣子们猜测,但不管怎么样,喜欢后唐,嫌弃厌恶这姓石的人是没毛病的。
【大唐,它拥有不朽传奇的唐太宗李世民,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女帝和少有的女官,包容了各族文明,成就了天可汗,让大唐威势传遍各个文明,甚至为后世带来了充满无限想象力的唐诗。
它迎过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辉煌;也迎过国都六陷,天子九逃的狼狈;迎过自穆宗以来八世,而为宦官所立者七君,君王废立受制于家奴的憋屈。
它亡于内斗之政,没有丢脸丢到外邦去,甚至是晚年,它的残喘也能够一脚带走回纥,南诏,和当时的世界级大帝国吐蕃。
即使最后亡国了,被辽兵攻破城池,君王也没有像原先那样奔逃,而是以身殉国。】
【大唐,多么有意思的国度啊,它不断的面临危机濒临覆灭,又出现贤明之君快速中兴,然后再度濒临覆灭,又快速出现力挽狂澜之辈,扮猪吃老虎之辈崛起繁荣。
大唐的存在让人遗憾于它要是能够一直维持盛世到千年后该有多好啊。
如果后世之人能够完全按照李世民留下的祖宗之法该有多好啊。
听从李世民老祖宗一遍遍强调的民生红线意识,听从老祖宗要重视治人,慎选官吏,监管地方,虚心纳谏。】
【可惜,老祖宗已经把怎么懒政都不会丢权的万世之法写在《帝范》和《贞观政要》中了,但还是没人听从。】
【可惜,李唐的荣光终归是没有延续到一千年后的今天
更有甚者,唐亡的遗毒余酷,影响到了之后整个华夏的走向。】
【亲爱的大唐君臣啊,你们相信唐朝灭亡后的中原大地,会因为看到大唐的藩镇割据而施行重文抑武治国之策,扼断华夏尚武风气吗?
亲爱的大唐君臣啊,你们相信唐朝灭亡后的中原大地,会因为看到安史异族乱国而闭关锁国到被飞速发展的外邦吊打吗?
你们相信中原百姓会龟缩于长江以南,被划分成四等人,被视为低等族,把前面的脑袋剃得圆溜溜的,最后被外邦大炮轰开大门,几近消亡吗?
亲爱的大唐君臣啊,你们相信,华夏民族会如此憋屈吗?】
大唐君臣: “???”
大唐亡则亡中原?
这是什么谬言???
就请问谁敢信!
————————
本文即将进入尾声,再让老祖宗们见识一下下宋元明清民国的狼狈老祖宗们就要奋起努力了。
最后再让视频中的老祖宗们欣赏下咱们的盛世,嘿嘿嘿
「2」来做个题:在中国古代史上,有一种官职, “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这一官职是:
A。
郡太守B。
州刺史C。
州知州D。
节度使
——百度题库
答案:节度使
「1」‘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1」爱国诗人杜甫《无家别》
「3」《懿宗,僖宗本纪赞》说: “唐自穆宗以来八世,而为宦官所立者七君。然则唐之衰亡,岂止方镇之患?盖朝廷天下之本也,人君者朝廷之本也。
「4」出自永贞革新和唐顺宗,甘露之变词条
「5」【读史要略】(198)唐祚将亡,九破八苦五去
「6」参考后唐词条数据
「1」-「10」标注的段落以及标注段落上面的几个段落,又或者是标注的大黑括号里的内容,皆有参考了史料《唐纪》《旧唐书》《新唐书》等的记载。
【请收藏魔镜小说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