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听了那么多,其他帝王也反映过来了与贞观之治和其他朝代的治世不同之处。


    秦始皇直直盯着仙幕,仙幕没有在上面打出‘民’字,但实际上处处都在体现‘民’


    秦始皇道:“其实唐太宗也是具有开创性的。”


    李斯他们侧目:“?”


    他们隐隐有所感,但要真想说出什么却觉得脑中有迷雾遮住那种感觉。


    秦始皇道:“在他之前‘民’只是权的附庸品,但在他之后,‘民’正式步入当权者的视线当中,让朝廷认识到百姓的重要性。”


    ‘以民为本’不是唐太宗第一个提出的,在儒家早在百八年前就把“民为本”这几个字说腻了,但即使是说腻了又如何,即使是独尊儒术的汉武帝都没有真正践行‘以民为本’,而是外儒内法,其他皇帝怎么可能真的奢望做到‘民本’呢?


    秦始皇恍若有所悟,这个皇帝应该是用了绝对的魄力践行“民本”从头贯穿到结尾,并且真用了‘民本’思想成就了盛唐,才能备受仙幕和后世之人的推崇吧?


    早在很久之前,他就觉得创造仙幕的那个朝代应当是对百姓有特殊的感情。


    一种敬畏,他们背后的朝代看到了百姓的力量,他们敬畏百姓的力量。


    后世的其他人也有所感悟。


    赵匡胤时期。


    “贞观君臣的治国目标和思想应当是对西汉贾谊、董仲舒等人的思想有所继承。”赵匡胤道。


    只不过董仲舒等人在“奉天而法古”中,着重选择了“奉天”,强调君权神授,重视神迹。


    而贞观君臣应该是重点在“法古”,他纵观贞观君臣的思想,就觉得其中高悬着尧舜之道。


    尧舜之道,在尚德、修身、安民。


    李世民以德治国,以身作则,安抚百姓。


    赵匡胤一心想同贞观看齐,同为开国皇帝,他也想要创造如同贞观一样的治世,为大宋的盛世做打地基,最后想要创建如同大唐一样的盛世。


    而现在,就是一个少有的听后世总结唐朝之所以能创造盛世的机会。


    不过他心中暗想的是,他的大宋应当也是不输大唐一样的存在吧?可能在他的手上大宋没有走向巅峰,但后面说不定会变成能够与盛唐睥睨的盛宋呢?


    秦汉唐宋元明清,宋朝可是被仙幕所在的后世肯定的大一统国家。


    在他脑海的演算下,宋朝应当会发展得极好。


    一想到有一天宋朝会被后世称之为盛宋,赵匡胤嘴角就不由得想要往上翘。


    盛宋,真是个好听的名字。


    赵匡胤很期待听到仙幕在介绍榜四的时候出现他赵匡胤的名字,因为介绍他赵匡胤时会连带着介绍他所创建的宋朝,那个极有可能变成‘盛宋’的大荣。


    【在这场创造治世的狂欢中,贞观之治能成功的原因最出名的就是唐太宗的——任用贤能,知人善任;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


    最后才有博采众长进行的一系列具体措施齐心协力创贞观治世。】


    【这六个四字成语在关于贞观之治的讨论中出名到什么地步呢?


    出名到只要你一提到贞观能成治世的原因,就一定会出现“一定是因为唐太宗有容人之量,懂得听取贤臣们的意见而不是蛮横独行,才有贞观治世”的言论】


    【换言之,唐太宗想要创建治世,他要先“治人”


    想治百姓这个世,先治臣子这个人。】


    贞观年间的“人”臣子们面面相觑。


    治人?治理他们这些人?


    第一次见到这么直白的剖析,他们想笑。然后他们也真的笑了。


    尤其是世家出身的人,他们懂得颇多,更不认为仙幕说的就是错的,甚至他们觉得,仙幕说的真有几分道理。


    要先治世,先得治人,他们这些人都“治”不好,哪里来的大脸治世呢?


    但并不妨碍他们觉得仙幕这个说法很新奇。


    李世民也觉得仙幕的说法很新奇,他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把整饬吏治变成‘治人’之道。


    李世民与他家心腹臣子们对望,默默扭头。


    就是有点不好意思,不知仙幕待会儿会把这整个过程剖析成什么样子?


    说好的以诚相待臣子,现在变成了欲治世先治人。


    不过……这也是心知肚明的事情不是吗?


    在一众悟了的人中,唯有武将们还有点懵。


    他们大多数武将都是书读得真不算多,儒将这种珍稀物种他们这边可没有,所以他们只觉得绕口。


    治人?这是什么意思?修理人的意思吗?


    尉迟敬德与程咬金对视,然后……悟了!


    程咬金一拍大腿:“治人,我懂了!”


    尉迟敬德也懂了:“这不就是俺当初从隋入刘武周,到入唐军时,想成将先立威吗?”


    想成为将领那就得拿出点真本领,先让手下的百夫长先拜服,最后才能得到他们手下之人的信服。


    武将们确信,应该就是这样子。


    嗯……可能就是这样子吧……他们也不确定这个‘治’是不是修理人的意思。


    【治位于中央朝廷的皇帝近臣,再治中央朝廷之官,再延伸到地方之官,最后才是治理百姓成治世。】


    【自古以来,讲文治,知文化的帝王大有人在,道理谁都懂但能够参悟‘治人’这条道理,并践行这一道理的人可不多。所以关于治人这个东西,很看帝王个人的悟性,能够深刻领悟治人的重要性,并且能够绝对践行这一点的唐太宗李世民,不简单。】


    【毕竟每个人的悟性和境界那个叫天差地别,很多皇帝常常是浅尝辄止,有些是治皇帝近臣,进行夺权;有些是治中央朝廷之官,重中央轻地方;有些则是猛抓江南等富庶之地的贪官污吏,充实国库;有些则是直接治百姓。


    其中所蕴含的国家政策不同,才有不同皇帝治下的国家不同走向。】


    【论治中央的皇帝近臣。】


    【我们前期看到的李世民是一个东征西讨,戎马倥偬的军事统帅,但通过前面我们就知道了,这位少年英雄的文治水平也是极强,《唐纪》记载:上好文学而辩敏,群臣言事者,上引古今以折之,多不能对。


    李世民是一个少年将军的同时,他文采了得,思维敏捷、擅长辩论,在与臣子们博古论今相交时,是能驳得对方哑口无言,不知如何应对的帝王。


    也就是李世民的武功比这些我们所熟知的贞观武将们能打,文治也比这些名臣贤相们有文化。】


    秦王界面,未来的‘名臣贤相’不好意思了。


    但仙幕说的没错,秦王为何能够在是秦王之时身边就吸引如此多的文臣,就是因为他武功出众的同时,文治卓越,才引得世家们纷纷涌入文学馆。


    他们的陛下,是能够在博古论今时驳得他们哑口无言,他们的陛下,是为王之时就已经崭露头角的能君。


    【李世民的近臣很早很早就已经聚集到还是秦王的李世民身边了。


    李世民与他们谈心,李世民日常碎碎念,直接行洗脑之法:老百姓们生活的美满幸福是国家安稳的前提,老百姓好就是国家富裕强盛,老百姓是我们大唐维持长治久安的根本。


    “必先存百姓。”


    ——这是李世民告诉臣子们最重要的“为国之道”“尧舜之道”和“为臣之道”,也是他自己的“为君之道”。


    唐太宗李世民把“先存百姓”这件事情提高到最得高统治者重视的地位,提升成了国策,并持之以恒,坚定不移的贯彻实施到自己的施政实践当中。


    为此,他带臣子们探索出“安人之道”:不损百姓。


    他们得出了一个规律性的结论:国家可以进行征税徭役,国家可以行军打战,但其征发必须以百姓的承受能力为限度。要重视切身实地的感受百姓们的需求,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和维持简单再生产的生活条件,不能触碰红线,应当恪守底线。


    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当不夺农时!”】


    【“必先存百姓。”


    “以人为本”“以民为本”


    在着重宣扬祥瑞论,汉朝每个君主出生都自带祥瑞,皇帝在任期间需得有祥瑞作伴的封建制下,唐太宗首开先例,《贞观政要·论灾祥》曰:“朕之本心,但使天下太平,家给人足,虽无祥瑞,亦可比德于尧、舜。若百姓不足,夷狄内侵,纵有芝草遍街衢,凤凰巢苑囿,亦何异于桀、纣?”「1」


    做皇帝当天下太平,家给人足,得万姓之欢心,百姓敬之如天地,爱之如父母,动作兴事,人皆乐之,发号施令,人皆悦之,对李唐一朝来说就是最大的祥瑞。「1」


    李世民再次日常碎碎念:咱们一起上畏皇天,下惧群臣百姓,怀有谦恭和畏惧之心“称天心及百姓意”】


    耳熟能详的话从仙幕上传下来。


    贞观臣子们失笑,因为这是整日萦绕在他们耳边的大道理。


    众臣子看向上首的李世民以及魏征。


    为什么说耳熟呢?因为这些话几乎都是这两人在对话中说的,说给谁听?魏征说给皇帝和他们这些臣子听,皇帝说给自己和他们这些臣子们听。


    反正,这些碎碎念他们听得耳朵都结痂了。


    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对视,两人不约而同的笑了,确实熟悉。


    李世民默默叹气,这哪里是他的碎碎念,实际上应该说是魏征的碎碎念,虽然他也有说,但魏征说的更多!


    李世民肯定。


    魏征基本上每隔一天就得劝他这个陛下应当:“守常谦常惧之道,日慎一日。”


    每隔两天就得给他画一个大饼,说:“如此,则宗社永固,无倾覆矣。”


    最后再以成功范例引诱他,“唐、虞所以太平,实用此法”。


    李世民暗叹,这些话就跟悬挂在马儿前面的青菜一样,诱人得很。


    但没办法,谁他就是吃这一套!


    大饼虽空,但它香味扑鼻啊!


    以至于他这个皇帝现在已经把尧、舜之道,周、孔之教刻在心上,只觉得有这些在就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1」


    不过他不得不承认魏征的作用之大,在贞观初,人皆异论,妄图让他走偏道时是魏征时时刻刻在他耳边提醒他何为正道。


    从其言,不过数载,遂得华夏安宁,远戎宾服。


    李世民赞叹:“就连华夏自古以来的勍敌突厥都能顺服大唐,若是没有魏征,朕……”


    李世民沉默,其实魏征有时候也很糟心,每以规劝,进谏,都耻他这个皇帝不及尧、舜。气人的很


    日日被拿来与尧、舜两位圣君做对比,李世民对此有种熟悉的感觉。


    这种时时刻刻被隔壁家优秀娃打压的即视感,他幼时也经历过,只不过幼时他才是那个别人家的优秀娃。


    不过即使如此,李世民不敢想没有魏征的日子得多难过。


    若他为尧、舜,玄成就为稷、契,引他日慎一日,走正途,提醒他民为水,君为舟,提醒他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提醒他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1」


    要是世间没有魏征,就如前方缺少引路明灯,虽可前进走到终点,但总归会摔几跤。


    【论治中央之人。】


    【擅长总结历史教训的李世民整合历代帝王治国经验,去治中央朝廷之人。】


    【有什么经验可总结,无非就是尧舜禹夏商周与秦汉隋加上中间的魏晋南北朝。


    作为一个第四个大一统封建制国家,他能够总结的经验大多来自秦汉隋。


    他们借鉴秦隋为何两世而亡?除了历史惯性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他们都是暴虐而亡,因为过度集权,因为唯君权是视,他们倒在唯皇独尊的□□体制,皇帝一旦选错人,满盘皆输。故而才有秦隋的贪官们还来不及发力,就因为选错了二世皇帝而亡。


    他们借鉴汉朝为何可以兴盛,因为群英璀璨,群策群力。】


    【《旧唐书·张玄素传》曰:“臣观自古以来,未有如隋室丧乱之甚,岂非其君自专,其法日乱。”


    □□的君主,乱七八糟的法制。


    君主乃万乘之重,又欲自专庶务,日断十事而五条不中,中者信善,不中者……直接狗带?若这不中者乃是一郡,一县,最后那片地方直接民不聊生?】「1」


    【皇帝一日万机,己多亏失,以日继月,乃至累年,最后会导致的就是……


    唐太宗李世民也问了这个问题:“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自然不能尽善尽美。


    最后只可能变成,朝政漏洞百出,民不聊生。】


    【皇帝日理万机不见得就是励精图治,一日万机可能是断十事而五条不中,可能是劳累亏失,为王朝的灭亡抽砖减瓦,做国家另类的蛀虫。


    皇帝权利越大,责任越大,影响越大,要做的不是把事情都推到皇帝身边,合理分配工作才是真,哪能真的让皇帝一人兼数职,若真的如此,所带来的就是效率底下,错误愈多。


    皇帝大权独揽、独断专行要不得。


    国家的治理就是一个同心圆,皇帝应当知晓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高居庙堂难以全面了解民间万事,所以无论这个皇帝如何英明神武、曾经有多么伟大的功绩,无所不管,发号施令,必定乖谬甚多,不足以支撑一个国家长期的发展。「1」


    所以就要:合理分权。


    所以就要:任用贤能共同治理。】


    秦.前日阅120斤.现日理万机.始皇:“?”


    日断十事而五条不中,为王朝的灭亡抽砖减瓦,做国家另类的蛀虫?


    宫殿内的臣子们悄咪咪的看向自家日阅120斤的始皇陛下,总有种自己的主上一不小心被打成国家拆墙工和国家蛀虫的内涵感。


    秦始皇倒是不觉得被内涵到,他只是觉得那个唐太宗所说的其实非常有道理,他年少时觉得日阅120斤的奏折还能胜任,但当年岁大了就觉得身体不济。


    同时伴随着朝廷日益稳定,地方上的迂腐势力也在逐步萌芽……


    有一团灰黑色正在侵袭着本是白纸的大一统帝国。


    试图腐蚀大秦帝国的地基。


    作为第一个中央集权,前面没有任何参照物的皇朝,其实秦始皇才是最喜欢听仙幕介绍这些后世王朝的人。


    他想知道历史规律是怎样运行,他从汉朝的世界看到道家的无为而治不仅仅能带来与民生息,也有可能带来官吏腐败,功勋后代成豪强,也看到了外戚干政,看到了一个强大帝国的逐步衰败。


    他在其中看到了地基被腐蚀掉的大一统国家合久必分。


    也看到了可灾后重建的新大一统国家的百废待兴,无限可能。


    “秦到李唐建国,历经了八百多年,八百年的时间王朝起起落落,唐太宗所建立的分权制度在秦的基础上应当有了极大的改进。”秦始皇饶有兴趣道,“不知道改成了何种样子,是否有借鉴意义。”


    其他人深有同感,他们对这种东西很感兴趣。


    李斯:“在汉朝的界面仙幕很少详细的介绍君臣分权,李唐能成盛世,他的特色应该就是君臣与君民,仙幕才会详细君臣分权。”在汉朝的界面介绍更多的是治草原之策与财务危机,而李唐着重介绍的就是君臣民相处之道。


    这些都是他们应该学习的东西。


    其他臣子也很好奇,好奇李唐的君臣民之道到底能够走到何种地步。


    【太宗尝临轩谓侍臣曰:“我为人主,兼行将相之事,是夺公等之名”「1」


    “昔汉高祖得萧、曹、韩、彭,天下宁宴;舜、禹、汤、武有稷、契、伊、吕,四海乂安。此事朕并兼之。”「1」


    前代贤君所拥有的各类人才,我现在全都有,怎能再夺大臣之功兼行文武将相的事务?


    皇帝不应乾纲独断,而应像三代贤主和刘邦那样会用人。「1」


    于是权利合理分割进行时,制定可行的让政府依法执政三省六部制出现。


    这个基于“五省六曹制”确立于隋文帝时期的制度,终于在唐太宗时期得以完善和发挥应有的作用。「1」】


    秦始皇眼睛一亮,好似看到了他可学习的新制度。


    这就是治中央之臣的新制度?


    其他臣子也是心中一跳。


    权利合理分割进行时?


    尤其是宰相李斯这个老兄弟,听这话听得一不小心皱起了眉头。


    在秦朝要论除了秦始皇谁的权利最大,那不用说,一定是他和萧何这个丞相了。


    所以分割权利什么的……


    不会就是分割他的权利吧……


    刚成为宰相没多久就有可能被整顿的李斯,心有戚戚。


    【权力的腐败一般包含官员的腐败和制度的腐败两种类型。


    由个人施政专向集体施政后唐太宗担心官员腐败,日常念经:中书所出诏敕,意见不同且可能有错失,本为公事,故需门下省相互纠正。需要你等灭私徇公,坚守直道,方可长久,切记行亡国六政之事。「7」


    宰相职权分三份。


    让决策和行政分离、让政令和执行分离,既然利益引诱出腐败,那就让行政与利益分离,杜绝腐败的可能性。


    行“群相制”,以三省中书令、侍中、尚书令行宰相之职共议国政,在坐的诸位都是我亲爱的宰相,不分大小。


    担心制服腐败,秦王李世民确立了这个制度后为这个制度那可谓是操碎了心。】


    【最后引入第三监督者——“言官”不便于时,不合于道,大则廷议,小则上封。「1」


    在这些“群相”身边设置右补阙、右拾遗、记录事情和言论的史官,把这些臣子们的言论,编制档案,撰进史志。「1」


    想要青史留名还是臭名昭著,就看你们自己选择了,我亲爱的诸位‘宰相’们。


    当然“言官”这种东西自古有之,那唐太宗的朝代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就是在他的治下的言论批评与监督被极大的强化,区别就是他这个皇帝本身能够做到以身作则。


    比如提起谏诤,大部分人想起的就是唐朝的谏诤,为何呢?因为唐朝有历史最出名的谏诤官——魏征。


    提起魏征,第一个想到的自然是整天被魏征提溜着念叨来念叨去的唐太宗。


    例如那只无辜闷死的雏鹰……】


    怕魏征怕到闷死心爱雏鹰的李世民:“……”


    有点黑历史那味了。


    听过魏征念叨到李世民袖中雏鹰被闷死,无论是大李唐唐太宗界面的臣子,还是小李唐秦王李世民界面的臣子都在暗笑。


    不同的是大李唐界面的魏征被臣子们围观的视线下面无表情毫不心虚。


    小李唐界面的魏征感受到在场臣子们的围观视线却有种无辜中箭的感觉。


    他暗中猜想未来的自己是真没发现还是假没发现,毕竟雏鹰被藏袖中总会有动静,他不可能没有看到那个动静。


    最后还未成为李世民近臣的魏征心有所悟。


    他很肯定,未来的那个他一定发现了雏鹰,但是很恶趣味的一直抓着秦王讲事情。


    魏征再一次为与秦王的亲密而感叹。


    谁能想到呢,让他青史留名的竟然是当初的敌对势力秦王殿下。


    【因此,唐太宗以身作则成为臣子们的好榜样,开启了唐朝中央朝廷良好的制度风气。


    群相分权,设立三省六部相互制约,监督制度强化,三者相结合,让唐朝在全盛时职有常守,而位有常员,法制精细而周密,施于事则简而易行。「7」


    以此待天下贤材。】


    仙幕逐步解析唐朝确立的三省六部制,让秦汉的人有时间记录下这个制度的可贵之处。


    也让他们能提炼出其中适合他们的细则。


    秦始皇盯着仙幕目不斜视,让身边官员逐字逐句的记下仙幕所言的唐朝中央制度。


    “决策、审议、行政分工明确,相互制约,明显比三公九卿更加完善。”


    不愧是站在后人肩膀上的大唐,所行的制度就是比较完善。


    秦始皇在脑海中演算一次就知道这个制度的优越性。


    他们现在所行的三公九卿其实并不完善,目前也在寻找可以改变的契机。


    三公九卿政、军事、监察之职责,这三者融为一体,其中的少府、太仆、光禄勋只是为宫廷服务罢了,却占据九卿之位,皇帝的家政国政混为一谈,其实不利于现如今秦朝的发展。「1」


    卫尉和中尉这两个只是禁卫军统领罢了,但他们的位置却不适宜,也没必要设立占据两个卿位。


    更为主要的是而且最主要的是这个制度下的皇帝与丞相所拥有的权利大到可怕。


    皇权之下只有丞相,其他人的权利皆比不上丞相,而丞相的权利有所大?大到一人就能处理全国政事。


    没有向唐朝的三省六部一样进行权利的制衡和分权,丞相独自掌握决策、审议和行政三个大权。


    相权大到可以与皇权并立。


    这种并不适合现如今的秦朝,皇帝一朝势弱,相权必定上位,相权一朝势弱,皇权无人可挡。


    现在皇帝是他嬴政秦朝还能比较稳定,能够制衡相权,也拥有力压相权之后的处理政务压力。


    但未来新帝上位,这种权利使用方式,就真的危险了。


    想到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秦始皇:心动的感觉。


    想换制度,认真的。


    相权一分为三,分工明确的三省六部制能适应秦朝现如今日益繁杂的行政事务,同时也限制相权和公卿权力,和防止皇帝的政令出错,极为适合现如今的秦朝,


    有另一堆人也对唐朝所行制度很感兴趣,这些人自然就是汉朝的诸位皇帝们。


    “以三架马车拉着六官制高速运行,分权制衡,统治国家,确实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刘彻暗衬。


    就是……


    自秦朝传下来的三公九卿其实在他手中已经名存实亡了。


    像那些丞相什么的,虽说是统领百官,但事实上他们这些外朝官员们有且只能负责朝廷的庶务罢了。


    若问为什么?


    谁叫他登基之初这些人都是沾亲带故的七大叔叔八大舅舅,不是奶奶和老母亲那边的亲戚,就是建国功勋,一个也不听话,才有他的内外朝分立。


    而且三公九卿个人的权利也太大了,没有进行限制与分割的这些三公九卿对比唐朝的三省六部,就相当于一个部门的权利现在集中在一个人手中,让他这个皇帝如何放心?


    所以内外朝制度是他为了分化外朝三公九卿权利而设立的。


    至于真正的权利嘛……


    虽然很不好意思,但实际上权利一直都在他的近臣手上。


    大将军、大司马这种手握军权为权利最大者,不过有军权又如何,也是他的心腹;其次侍中、尚书为智囊;郎卫为执行者。


    别看除了大司马和大将军之外的臣子职位不高,但权利却极大。


    嗯……


    大到不科学的大。


    刘彻沉默,刘彻反思,刘彻看向自己的蠢儿子刘据……


    想到灭掉西汉的叛贼王家一行人,那行人个个都是大司马。


    刘彻觉得得改上一改。


    比如那个三省六部制确实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东西。


    刘彻认真思考:“诸位爱卿觉得李唐的三省六部可好?”


    惊闻自个儿陛下的问题,殿中的诸人对视,一下子就猜出皇帝的真实想法。


    三省六部制好吗?


    对他们这些皇帝近臣们来说自然不好,内朝的他们是皇帝的近臣,权利比外面的三公九卿可大多了。


    但是……这个制度对国家好吗……?


    卫青第一个出列回道:“启禀陛下,三省六部制将国事家事分开,将九卿从个人变成部门。把丞相之权分化三份,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统率六部执行,相对三公九卿而言确实是完善之制。”「1」


    刘彻点头,这玩意儿确实有这些好处。


    刘据出列:“细化分工,建立全新且行之有效的程序,实乃绝佳之制。”


    这制度分化宰相之权,其实相当于强化君权,作为未来的皇帝,他自然喜欢。


    但……好像也不全是好的。


    刘据在脑海中演化这套制度下政令的下达过程,原本皇帝一声令下的事情,现在需要多层审批。


    皇帝下政令,中书写给门下;门下誊抄审核,审核不通过再存档写理由驳回,审核通过存档一份,再参与人员联署下达给尚书省;尚书省誊抄存档分解政令……「1」


    刘据沉默,好繁琐的流程……


    等到下达到地方之后天感觉都凉了,事都过了……


    不过这也是好谨慎的流程,好仔细的流程。


    好爱。


    刘彻的感觉其实也一样,觉得这个流程繁琐,效率底下,但确实行之有效。


    尤其是分六部执行国事……


    刘彻轻声道:“尚书省统领六部,权利过大,三省流程过于繁琐,但这些却不失为有效之制。”或许他可以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进行些改变也说不定……


    对于刘彻的想法,认同的臣子颇多。


    既然有行之有效的范例,那就参考范例,去芜存菁。


    【贞观之治的“吏治”,纵观封建社会的其他朝代,无朝敢出其右。


    因为李世民完全还在创造一个新的吏治时代。


    是的,我们华夏历史上存在一个近乎没有“狗官”的时代。


    在李世民统治的贞观时代,在诸份史料中都有相同的记载:贞观年间地方吏治清明,良吏辈出。


    史称“是时州县有良吏,无酷吏。”


    这是一件你说出去别人都会嫌弃你的话,因为即使在通讯信息发达的现代社会,你要是敢说现代社会没有狗官,别人都能够理直气壮的说你脑壳有问题,世界上怎么可能会出现一个没有狗官的时代呢?


    你在现代社会随便去到一个省市别人都敢指着上天发誓在这个地方一定存在很狗很狗的官员。


    但很荣幸,贞观就是一个这样的时代。


    对于了解贞观历史的人,你要是说贞观是有狗官的,他可能会迟疑的回答你:“嗯……有吗?”


    为什么会迟疑呢?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对在解决完中央之后,把他的视线转移向了中层官员和基层官员。


    李世民为了基层的安稳所做的事情太多了,多到会让了解这段历史的人觉得:在这种环境下还会有狗官?是那个不长脑子吗?你对得起唐太宗李世民这个圣君吗?你对得起他吗!】


    【吏治:不是我想完美,实在是太宗陛下做得太多了!】


    “没有狗官的朝代?”


    此刻,沉默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他们这些人只觉得仙幕所说的话离离原上谱,越说越离谱。


    “虽然不清楚仙幕所在的通讯发达的年代是什么年代,但在我们秦朝要是说没有狗官,那一定是一件荒唐事。”秦始皇界面的臣子,皆认同。


    “总觉得即使是原来酷吏横行的未来,敢说没有狗官也是没人信的。”


    刘彻界面的臣子,不相信者甚多。


    更不要说在暗处窥伺,很少发言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帝王了。


    突然知道最后的一统会被一个被隐蔽姓名的天才取得就算了,现在还说这个人会做的非常好。


    对于他们这些还在竞争一统的王朝来说真是个残忍又充满希望的事情。


    毕竟仙幕没有透露出这个一统的后辈是谁,只透露出是一个聪明的天降圣君。


    但即使满怀期待也让他们觉得仙幕说说的话过于夸张了。


    在这种交通不发达的王朝竟然有王朝敢号称没狗官?


    啊呸!信你个大头鬼!


    还别说,就连唐太宗李世民都觉得仙幕的话过誉了。


    他望向崇拜看着他的臣子,试图掩盖住嘴角的笑容让自己笑得不要那么得意。


    咳咳,魏征这些谏臣还在呢,笑得那么得意是会被参的,不能笑不能笑……


    好的,笑容实在是压不下去!


    李世民:=v=


    没有贪官的贞观时代!


    “咳咳!”李世民压下笑容,谦逊道:“诸位爱卿,后辈说我们贞观年间没有‘狗官’,但并非无贪官,吾等还需多加努力!”


    围绕在李世民身边的臣子们虽然觉得与有荣焉,但也觉得他们主上说的很有道理!


    李靖出列,眼神认真,郑重道:“陛下!臣作为关内道黜陟使,定然严格遵守监樂六条,巡查地方百官!”


    其他臣子有样学样,郑重道:“臣等定然巡察四方,多所举刺,还大唐以清明!”


    李世民开怀抚掌:“朕与诸卿共创政治清明之世!”


    他们的大唐,就是最强的!


    李世民把视线转向仙幕,他现在已经做到自己能做的一切了,不知道仙幕是否会说出什么新奇的未来之策,他,很期待!


    当然,也不乏一脸懵的,像秦王李世民的界面一众臣子就屁话都不敢说。


    没办法,仙幕所说的贞观年间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超出了他们的认知。


    治世治人?为君臣之道?三省六部制?没有狗官的时代?


    这都是什么虎狼之言,仙幕所介绍的世界应该才距离他们不到二十年吧?就二十年的时间秦王会把李唐变成仙幕所说的那个样子?


    这种世界……怎么可能存在。


    就连秦王的亲信都觉得吃了一个大惊。


    原来新皇帝的登基会带来如此恐怖的变化吗?秦王武功恐怖也就算了,文治竟然也恐怖如斯?都想不好意思地觉得仙幕夸大了。


    一个皇帝得做成什么样子才能有没有狗官的治下啊!


    【唐太宗李世民深切的知道地方远离中央,地方天高皇帝远,一旦皇帝任免官吏,官吏就会变成那边的土皇帝,官吏管理百姓,吏治的好坏是能直接影响民生。


    故而皇帝如何任免和管理地方非常重要。


    尤其是华夏自古以来的吏治思路都是“重中央轻地方”。


    古代一向认为,地方的官员才是最重要的,地方这个东西吗……有钱没钱两个待遇。


    有钱的地方那就是挤破了头塞自己人进去,没钱的地方直接把罪臣扔过去,爱咋滴治理咋滴治理,反正也搞不出什么名堂。】


    噗噗噗!


    这是无数界面的帝王和臣子们胸口中枪的虚拟声。


    秦汉,魏晋南北朝,包括唐宋元明清的帝王有一个算一个齐齐望天。


    怎么不是呢……


    朱元璋轻咳:“咳咳,那个……”


    望天……


    说啥?


    其他臣子看过来。


    怎么不是呢,好像还真的是,又好像有点儿不是。


    以朝廷之职为清要,轻视地方职务,这不是传统做法吗……


    大多数君王,包括臣子们应该都是这么觉得的吧?


    马皇后圆场,笑道:“陛下嫉恶如仇,自然不会像仙幕所说的那般黑白不分,全凭喜好任免地方官员。”


    马皇后都出来圆场了,其他臣子也纷纷圆场。


    当然不是百分百全凭喜好,但……有钱与没钱的地方所分配的官员真的有差别,有些地方只是权贵家族运作下把孩子送出去镀金后的地方而已,至于发展成什么样子……


    除非出大的事故,其他问题都是洒洒水。


    所以仙幕所言不是百分百如此,但也有小半部分说对了。


    【《贞观政要·卷三·论择官》言:唐太宗言朕每夜恒思百姓间事,或至夜半不寐。惟恐都督、刺史堪养百姓以否。”


    于是地方官的姓名履历功绩被撰写在屏风上。


    李世民坐卧恒看,只为随时查看随时背诵,仔仔细细,充分了解每个地方官吏的情况,唯恐出了个品行败坏之辈,确保地方官员的素质。


    皇帝久居深宫,视听不能及远,所委派的地方官惟都督、刺史,但农村是可以包围城市的,地方官之任免关系到国家的太平和动乱“治乱之所系”,需谨慎选任。「1」】


    “10道统领府、358个州的地方官任免都这么认真对待?”


    秦王界面,李渊咂舌。


    他像是第一次认识自己的儿子一样惊异不定地看着秦王。


    他可以百分百保证,换成是想要让他如此谨慎对待地方官吏的任免,没门。


    他会认真,但不会认真到如此谨慎。


    这个二儿子……


    真的是常看常新,整日在突破他的认知。


    其他臣子的惊讶不比李渊少,他们就觉得这个秦王是真非人啊,普通的皇帝哪能这么搞?


    但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


    萧瑀感叹:“难怪秦王能够被称之为千古一帝,能被榜名榜三,甚至听说是许多人眼中的榜一。”


    还没见到李唐治世是什么样子的诸位臣子皆感叹。


    “不过……”唐俭欲言又止。


    其他臣疑惑:“?”


    唐俭想了想还是说了出来:“你们现在感叹会不会太早了……”


    萧瑀:“茂约兄何以说此话?”


    唐俭期待:“观仙幕所言,这应当只是李唐的冰山一角而已,它现在只讲到了秦王在未来如何做,还未讲到李唐在秦王手中如何盛。”


    治世之后,应当是盛世了吧?一个皇帝能够被仙幕如此推崇,应当不会只是开创治世吧?


    最主要的是,他只看到了李唐的治还没看到李唐的盛呢。


    他很期待看到李唐到底是怎么为‘盛唐’的。


    【李唐因山河形势分“天下十道”


    《新唐书·志第三十九下·百官四下》记载:贞观初,李世民派遣十三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国,考察吏治,又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励廉能


    但仅仅这些不够,《册府元龟·帝王部·弭灾》记载:贞观元年中书侍郎温彦博、尚书右丞魏徵等人分往诸州,驰驿检行。


    《文献通考·卷六十一·职官考十五》记载:太宗又遣大理卿孙伏伽等二十一人,巡察四方,多所举刺。之后能官进擢者二十人,罪死者七人,流罪以下免黜数百人。


    李世民在位几年,这场全国性地方官员集中考核就持续了几年,把能用上的臣子都用上,像李靖等武将也被拿来巡视地方,主打的就是一个谁也不能闲着,贪官污吏谁也不能活着。】


    【他还极其注重法治。


    国法非帝王一家之法,乃天下之法,需依法执法。


    唐太宗李世民真正地做到了以身作则,带头守法,执法时铁面无私,王子犯法与民同罪。


    只不过我们这位心软的神在量刑却反复思考,慎之又慎,执法务宽大简约。


    由于太宗的苦心经营,贞观年间法制情况好到犯法之人极少,被判死刑的更少。据史书记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的才29人,几乎达到了集权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罚。[1]


    至晚节,天下刑几措。】


    【皇帝率先垂范,官员一心为公,奉公守法,吏佐各安本份,唐太宗李世民用己身示范,以身作则,制定科学修明政治体制来预防贪污。


    官吏多自清谨,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1」


    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1」


    此皆古昔未有也


    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


    没办法,他们精明又自律的统治者一遍又一遍地强调民生红线意识和监管清廉意识,身为官吏的他们有什么动机去行贪污渎职之事呢?


    这可是得不偿失的事情啊,要是贪污了在这个世界真的会受到万人唾弃,毫无藏身之地。


    由此可见,从根子上铲除贪污赖以滋生的社会土壤是多么的重要,多么的行之有效,比事后的打击取效于一时有用多了。


    这个华夏历史上基本上没有贪污的历史时期,让李世民成为民间评价最高的皇帝,他真实做到了“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践行了民本思想。】


    “厉害啊。”


    秦王界面,这些跪立的臣子们赞叹。


    长孙顺德叹服:“秦王心术豁然,不有疑阻。于私德,掌权虽然来自于一场政变,但对政敌引居左右近侍,终得贤臣。于国事,能控制全局,断决大事,严明吏治,把控权贵,得帝王之体。”


    他们看仙幕介绍的时间点就知道,秦王从登基之初的贞观元年就已经做到能够稳定中央政局与地方局势。


    萧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身作则,不愧为圣君再世。”试问这种人不做储君,谁还有胆子做储君?


    从仙幕播放的视频中就能窥见,在秦王的手下,房玄龄等贤臣能持之以恒的操持国务,帝王从不疑心,魏征等谏臣能够勇于进谏,名留青史。


    不仅如此,为帝的秦王还常常叮嘱臣下勿惧上不悦而停止进谏。


    这人为了防止前朝君臣猜疑之失再现,经常与臣子抵足而眠,彻夜长谈,与大臣议论历代王朝兴衰成败因果。


    加之“民依於国,国依於民”治国方略又行之有效。


    他们叹服:“如此高水准的治国君主,不愧是圣君,天生的帝王。”


    这可能是贞观君臣能共济致治的重要原因吧?甚至可能是基础原因吧?


    难怪仙幕一开始讨论吏治的时候会说“任用贤能,知人善任;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乃贞观成治世绕不开的话题,他们现在极为认同这句话,因为秦王确实做到了。


    【正如御史马周在上疏中所说:“陛下当隆禹、汤、文、武之业,为子孙立万代之基,岂得但持当年而已!”「1」


    所以秦王李世民没有满足于创下平定天下之奇功,而是吸取前朝的教训,在汉民族分崩离析,百姓们崩溃哀嚎,伤痕累累,大一统和汉民族这两个东西几乎已经在普通民众里遗忘的当下。


    李世民凝望尧舜之世,头举唐虞之道。


    唐虞之道,兼采儒墨,爱亲尊贤,在尚德,在修身,在安民。


    李世民用自己的天赋,自己的努力,将抽象的帝王之道落实为行之有效的治国方略和施政措施,整饬吏治,清明政治,把汉民族从战争,分裂的泥淖中解救出来。


    君臣民上下一体,同心同德,齐心协力一点一点地捡起大一统的碎片,一片一片地粘合汉民族大一统的基因。


    他的所作所为就好像是在告诉汉民族:瞧,这个就是我们遗失了四百多年的大一统。


    现在它再一次融进我们汉民族的血肉当中了。】


图片    【请收藏魔镜小说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