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幕光影渐渐散去,月兮的声音再次传来:
【刚才我们看到的是这场战争中的第二位主要叛贼,史思明。他是安史之乱后期叛军的主要领导人。】
【757年,安禄山死后,史思明投降大唐,而他的儿子安庆绪则继承了他的事业和军队。但安庆绪耽于安乐、不善作战,唐军趁此机会一鼓作气,收复众多失地。758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领20万大军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胜利似乎即将到来!】
听到这里,石潭边众人纷纷屏住了呼吸。
武将们纷纷朝着郭子仪和李光弼投去赞许和钦佩的眼神,心里默默希望自己也能是那个“等”字中的一员。
但文臣们的脸色却有些复杂。听到这一段,他们习惯性地交流眼神,随后惊讶地发现,对面人的眼里也都压抑着阴云般的担忧——出于对字句的敏感,他们没有错过胜利后的“似乎”一词。
而且水幕的话语也颇多冲突。月兮先是说史思明乃战争后期主要叛将,但随即又说他投降大唐……事出反常必有妖,史思明投降之快,简直让人担心这就是一场阴谋!
想到这里,文臣们心里一沉。尽管他们也想从水幕中听到大获全胜的好消息,但大多数人还是为接下来的变故做好了心理准备。
【倘若这场战争可以到此结束,那唐王朝或许仍有喘息再起之机。可惜,史思明其人阴险狡诈、野心勃勃,他虽然表面归降唐廷,私下却不断招兵买马、与叛军多有来往。他的异常引起了唐肃宗和李光弼的怀疑,他们派出乌承恩伺机除掉史思明。但乌承恩行事不慎,不小心漏出马脚,最后被史思明所杀。】
众臣深深叹息。
就连安禄山都气得一锤泥地,咬牙切齿。
【758年,在邺城内被围攻的安庆绪派人向史思明求救,允诺以皇位相让。史思明趁机再反大唐、在魏州自立为王。魏州与邺城相距不远,都在河北,但史思明并没有急着出兵,尽管他想要大燕的皇位,但老奸巨猾的他在等一个更合适的时机。】
【很快,这个时机就到来了。】
【安庆绪守城不出,拼死顽抗。而唐军中亦是矛盾诸多,士气低迷。或许是对九位节度使齐聚一地感到不安,肃宗皇帝派遣阉宦鱼朝恩为观军容使,令他监军。在鱼朝恩的干扰下,各路官军不仅无统一指挥,行动还要处处受掣。李光弼被迫错失进攻史思明的好时机,而围攻安庆绪的二十万大军也是久攻不下,最后士乏卒疲。】
【见状,史思明果断出兵。他先是派遣精锐骑兵日夜袭扰,随后又派出死士抢夺粮饷,一番侵袭,令唐军人心涣散、疲惫不堪。759年的3月,史思明与唐军会战。前方,李光弼、鲁炅等人与史思明正面交战,双方激烈厮杀;后方,郭子仪排兵布阵、以期进攻。】
【可惜,时乖运拙,郭子仪还未来得及布阵完全,突然天色骤变、妖风突起。一时间,吹沙走石交横飞,两军皆惊,各自溃逃。这一战后,唐军元气大伤,各节度使相继领兵回属地,而郭子仪也只能退守河阳。】
听到这里,众人哗然。
而其中声音最大的要数两拨人:武将和太史局。
武将们最关注的莫过于战术,他们围着被天幕提到名字的李光弼和郭子仪议论纷纷,怎么进攻邺城、如何防备敌袭,会战如何布阵……武将们争执不休,恨不得当场拿来沙盘,各自演兵备战。
而这边的太史令也被文臣们团团围住。
太史局素来负责天文气象、历法推演之事。文臣们一会儿责备太史令挑选的动兵时日不对,一会儿又觉得是他们占卜气象的功力不足。气得太史令面红耳赤,恨不得当场拿来测盘一证清白……
臣子们故意围着郭子仪、李光弼、太史令三人争论不休,但众人心里一清二楚:邺城之败,说到底坏在擅权的宦官鱼朝恩,坏在多疑的肃宗李亨……但,有谁敢说呢?
谁敢当着高力士的面痛骂宦官?
谁敢转身指着太子的鼻子质问他为何偏信奸佞?
谁敢?谁敢?!
——玄宗敢!
李隆基豁然起身,亭内外几乎同时一静。
李隆基盯着李亨,一字一顿:“告诉朕,你是怎么想的?”
李亨嘴唇动了动,他惶然地盯着地面,摇了摇头。半晌,他似乎下定了决心,猛地抬头,迎着李隆基既惊又怒的眼神,高声道:“二兄!”
这一声,震惊四座。
尽管李亨与李隆基目光相对,但所有人都知道那声“二兄”并不是在喊李隆基。众臣一时间战战兢兢,目光却不由瞥向那站在角落里的、真正的“二兄”——
高力士。
“二……兄?”
李隆基困惑地重复。
他的眉头先是缓缓蹙起,直到顺着李亨的视线望见高力士那身红色长袍,他的瞳孔像是被那身红衣点燃,顿时亮起熊熊怒火——
“荒唐!荒唐!”
李隆基愤怒咆哮,猛地抬手给了李亨一巴掌。他如被激怒的野兽般扶着桌子不停粗喘,颈侧的青筋如虬蛇般炸开游走。
李隆基扶着桌子深深吸气,试图平静下来。几秒后,他光速放弃压抑,任由怒火吞噬自己——他猛地掐住木桌边缘,用力一掀。
茶盏碗碟飞了出去,噼里啪啦地碎了一地,好些个果子糕点砸在了高力士身上,糊了他满头满脑、狼狈万分。
高力士又悔又急,心里暗恨太子竟扯自己下水。但面对盛怒的李隆基,高力士“砰”得一声下跪,面若金纸,浑身颤抖:“圣人!老奴、老奴对您、对大唐,都是忠心耿耿,绝无二心啊!”
简单的掀桌举动就耗尽了李隆基的全部力气,年迈的他不得不踉跄后退,跌坐回椅子,被迫平静。他审视着跪在远处的高力士,胸中怒气盈胀:
高力士素来为自己宠信,偶也参与裁决政事。王公贵族、皇亲国戚平日里自然对他另眼相看、多有奉承,诸王公主称他为阿翁,驸马大臣称他为爷——这些李隆基都知道,但当时听完,他不过一笑了之,从未放在心上……他以为高力士跟在自己身边时日已久,想必知道进退,可现在看来,这阉货知道个屁!
还有李亨……这个丢人现眼的玩意!
皇子、堂堂大唐太子,自己未来的接班人,居然会没脸没皮地冲高力士这个没根的阉货喊“二兄”?!他喊这一声“二兄”,将废太子李瑛置于何地?将自己这个父皇又置于何地?
李隆基越想越气,面色狰狞似欲择人而噬。
而李亨面色木然,他盯着跪在远处颤抖不停的高力士,又望了一眼亭外的文武众臣,突兀地冷笑一声,竟然开始直接点名李隆基宠信的宦官名单:“父皇,杨思勗任军中统帅;黎敬仁出使传令……”
“大胆!”李隆基怒喝出声,截断了李亨的话。
李隆基本想挥手打人,余光却见亭外众臣面色肃然。被文臣武将们盯着,他勉强压下手掌,冷着脸解释:
“杨思勗平定叛乱、忠心耿耿,他的骠骑大将军官职是他自己靠战功打下来的!黎敬仁救灾赈济、亦是实功……”
“噢……那牛仙童受贿……”
“朕不是让人杀了他吗?!”
“林招隐、贾奇俊……”
“够了!”
李隆基拍案而起,胸膛起伏不定。
李亨无所谓地跪了下去。
李隆基瞪着自己的儿子,咬牙切齿恨恨道:“朕心里都有分寸!你呢?”
“儿臣也有分寸。”李亨抬起头,第一次不愿示弱。
李隆基和李亨目光相对、火花四射,谁都不肯先移开视线。半晌后,李隆基因体力不支,率先眨了眨眼。
李隆基恼怒万分,一边靠向椅背,一边冷笑连连:
“行,那就让朕看看,你到底有没有分寸。”
……
【这场战役固然天时不利,但亦有人祸的原因,其中罪责最大的,当属宦官鱼朝恩。】
【我们前面说到,李亨是在宦官李辅国的建议下北上平叛、灵武即位,从某种程度上说,李辅国开了唐朝宦官拥立帝王的先河,自此之后,宦官权势愈胜,把控朝政、废立君主:代宗时宦官典掌枢密,德宗时宦官掌控禁军,而宪宗、敬宗皆死于宦官之手。】
【就连在最开始的肃宗李亨时期,随着宦官李辅国、鱼朝恩逐渐掌控兵权,就连肃宗也不得不避其锋芒。月兮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记载出自《太平广记》,不一定保真,大家可以当作野史杂谈。】
【鱼朝恩有一个小儿子鱼令徽,年仅十四五岁的时候就被皇帝特赐六品绿衣。但鱼朝恩仍不满足,他借口儿子官阶太低、受同僚欺负,他要求皇帝直接给儿子赏赐代表着三品以上的紫服金带。而当时皇帝还没说话,鱼朝恩直接下令让人拿来紫袍,让儿子当场穿上。皇帝明知不行却无可奈何,当着鱼朝恩的面,他只能强颜欢笑,夸赞紫袍与令徽十分相衬。】
李亨委顿于地、面如死灰。
而他身侧,李隆基语气嘲弄,阴阳怪气:
“显然,你挺没分寸。”
【请收藏魔镜小说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