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妙则没来得及提前跟家里说今晚回家的事。
直到晚上十点回到家开门,家里正在准备着明天除夕的年货。
看见她进来时,爸妈和阿婆都很惊讶,然后便是喜出望外。
八岁的椰子壳已经是一只即将步入老年的大猫了,正懒洋洋的在窗边晒月光,听见俞妙则回来的动静也迈着修长的腿走过来。
也许是俞妙则太久没有回来了,它觉得有些陌生,到俞妙则旁边嗅了嗅她的气味,便一如既往地发出嗲嗲的声音要求抱抱。
俞妙则也将它抱起来。
她还记得刚在门口捡到椰子壳时,它还是只有鼻子和耳朵尖尖有一点黑的蓝眼漂亮小姑娘;但暹罗猫真的是越长大越黑,它现在已经完全变成一只灰不溜秋的大煤球,根本看不出来小时候的盛世美颜。
但无论小姑娘变成什么模样,俞妙则都还是爱它的。
于是就抱起来再亲了两口。
暹罗猫本来就是很黏人的小猫咪,很适合高需求的人类养。
“妙妙,吃饭了吗?”阿婆拉着俞妙则就絮絮叨叨地说着,又是难过又是心疼,“你看你都瘦了,饿不饿啊?要吃饭还是吃面?”
俞妙则说不饿,她在荣城下飞机后便先吃了晚饭,然后再搭车回来的。
俞文博从厨房出来,就笑着道:“这回来怎么不提前说一声?你妈和你阿婆都担心你新年都不回来呢。”
俞妙则只是笑着摇摇头:“也是临时决定的。”
“这次回来多久?”阿婆便问。
“五天。年初三就过去。”俞妙则说道。
回家这几天也当做是短暂的休假,她只想珍惜这段和家人朋友相处的时光,等到年后回去就是连轴转的工作了。
并且随着应对方案的落实,还会继续将全国各地的航天研究所的研发人员调过来;进入方案的设计研发阶段后,可能直到进行发射拦截成功前,都不会有机会再回来了。
大家对家里的说法都是要出差去完成任务,因为航天这个行业的特殊性,家里人都是有这种心理准备的;平日单位有协作任务时,可能一头扎进基地里就是几个月几年都不足为奇,倒也不会因为孩子断联就怀疑到是外星人要过来了。
在上都看惯了入冬后就是昏昏暗暗的大雪天,回来后难得看见白天的晴朗,更有一种人世间的恍惚感。
第二天是伴着早间的鞭炮声起来的。
最近这两年,在大城市已经禁止私自放鞭炮了,但小城市这边的逢年过节依然是家家户户早晚点香放炮竹。
外面噼里啪啦地响起来,俞妙则就醒来了。
空气中弥漫着炮竹的味道,很有记忆中熟悉的年味。
只不过她已经不是孩童了,但依然期待着新年的红包。
在城阳这边的新年,长辈给孩子的红包金额是全国最低,但只要是没有结婚的小辈都能领到红包。
所以俞妙则依然可以拿到压岁钱。
因为付秋盈怀孕了,今年大伯和大伯母一家便没有回来,只是给阿婆打了拜年视频,告诉这个好消息,说她要做太婆了。
然后给俞妙则和俞清宜两个小辈转了红包。
阿婆高兴得笑不拢嘴,连说等重孙出生后要去荣城看看孩子。
老一辈人不愿意离开家乡,身子骨也受不了长途跋涉的苦,只是能见到第四代孩子出生的喜悦让她顾不得这么多了。
俞妙则也挺高兴的,她也要当姑姑了。
预计孩子在今年八月出生,不过她大概率也看不到小孩出生了。
只是希望七年后的灾难能被顺利截止,希望这一代出生的小孩能幸福快乐地长大。
等到年初二中午过去看望了外公外婆,和舅舅舅妈还有兄弟姐妹们一同吃了晚饭。
到第二天和钟琰回到家吃了午饭,阿婆将一些晒干的海味用塑料袋封起来,让他们带上去,平时煮汤的时候放进去能增鲜提味。
结果椰子壳闻到海鲜的味道,就跑过来将塑料袋咬破了。
俞妙则便将椰子壳强行抱开,说小猫咪不可以吃塑料袋。
阿婆就要将海味重新塑封起来,俞妙则便让阿婆不用忙活了。
现在她忙得原地起飞,平时就是在饭堂对付着吃饭,哪有时间再自己煮饭煲汤。
“那你
下次什么时候回来呀?“阿婆就拉着俞妙则的手问。
“阿婆,我可能要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回来了。”俞妙则沉默片刻,才只能说道。
她最不舍得的就是阿婆,不知道七年后是怎么样的光景。
椰子壳也在俞妙则脚边打着转,用爪子勾住她的裤子想要往上爬着。
俞妙则便蹲下揉了揉椰子壳毛茸茸的脑袋。
吃完午饭后,俞妙则就和钟琰一同过去荣城。
“妙妙,这次是不是要过去很久?”看见车窗外不断倒退的绵延矮山,钟琰问起道。
“我也没有办法确定。”她对钟琰只能是这样说。
她不确定什么时候能解决掉系外飞行器,而等到开始落实方案进行拦截项目研发后,大概是不会再出来了。
车里放着舒适悠扬的轻音乐,钟琰就拿出戒指递给她:“我等你回来。”
在他预想中的求婚不是这样的,但现在也没有时间了。
俞妙则接过来,想了想觉得戴在手指上也不太方便,就准备回去后用红绳串起来。
到荣城后,又马不停蹄地换乘飞机到海市。
她先过去研究所的宿舍,要将宿舍里的一部分东西收拾好,寄回家里。
南荣敏给俞妙则打电话,问她今晚有没有空,说和她男朋友想一起请她吃个饭。
俞妙则:……
她也不知道还能说什么,只能夸南荣敏真的是神速了。
“恭喜你啊!”俞妙则便道,“我今晚还要赶飞机,就不了。等你们结婚了,回头我再给你们补上贺礼。”
“你要去忙吗?”南荣敏很敏锐地猜测到了,“那我不问了。”
她们对彼此都有这个默契了。
俞妙则想了想又说起,上次在电台新闻听到说她们做的视图数字化建模已经完成到第五代了,应该要恭喜她了。
南荣敏就很自豪地说:“那都已经是去年的老黄历了。现在我们已经进阶到6.4版本了。”
“那真的是双喜临门呢!”俞妙则就调侃她。
“你再笑话我试试!”南荣敏开玩笑的语气威胁道。
但是她也是真心为南荣敏能够爱情事业双收而感到高兴。
这是多少人都求不得的幸福。
只要未知未来,那么在这一刻,她就是幸福的。
结束通话后,俞妙则也收拾好行李,然后搭车过去机场,直接飞到上都。
和年前同样是完成天体运行模拟和数据分析的工作,测算系外飞行器的运行轨道。
通过探测器最新传回的数据显示,目标的近期运行轨道仍在太阳系的范围内,在他们的模拟计算中,以现在运行的偏差值,至少需要五十年。
换而言之,也就是说在系外飞行器对地球发起攻击前,在未来至少五十年内甚至更久远的时间内,这都将是永远悬挂在人类的头顶尚并随时都将会落下的一把利刃。
对于对方的实力,他们一无所知。
不知道对方星球的科技文明发展到什么水平,不知道对方的飞行器使用了多长时间才飞到太阳系。
在现代人类文明的可探测范围内,并没有外星生命的存在痕迹。
但从对方的飞行器的运行速度看来,对方的科技发展程度至少比人类文明要更快,所以对方能够先人类一步寻找到宇宙中的第二个存在生命的天体。
因为系外飞行器并非自然天体,他们并不能完全依照自然天体的规律来计算运行轨道和距离,只能根据目前位置和轨道、速度等信息计算出最近的一个时间点。
航天院和物理院都主要负责数据模拟的任务,以及在会议上向领导和其他项目组汇报最新情况。
不过在这次会议的时候却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信息,即通过高密度仪器从岩体上监测捕捉到一种既不属于地球也不属于已知宇宙射线中的一种磁场射线。
而地球科学院和生命科学院也已经从岩体分离出一种未知物质,在报告中以X物质为代称。
吴教授则在会议中说了最新出来的天体运行数据。
以系外飞行器现在的运行速度,且并没有减速的趋势。现在系外飞行器已经进入小行星区域,现在并没有办法使用木星引力作为速度的牵引,所以并不担心系外飞行器在这片区域内会出现突然掉头的情况;而如果到下一个安全区域,再加上缓冲的时间段,以及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宇宙空间偏差,至少都需要六年才会再次出现近地危机。
其实当时测算出这个结果的时候,俞妙则只觉得分外不解。
根据系统留下来关于系外飞行器的消息,在未来七年间至少有两次近地位置。
一次是2020年4月,一次是2023年10月,这是完全复合回归周期的特性的。
地球的航行轨道是不会出现变化的,在既定的轨道上以既定的时间完成绕太阳一周的航行,这就是自然天体的规律。
除非是太阳或者银河系发生了剧变,但这对地球所造成的灾难远比小小外星人更要可怕。
所以基本可以排除这种更加离谱的情况。
那就只能是现在所计算出来的系外飞行器的运行轨道和速度并不准确。
之前地球科学院已经发现系外飞行器的岩体部分有助燃固体,很有可能这就是帮助飞行器完成宇宙中加速的关键。
但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情况便是,现在的时间已经所剩不多了。
对方是进攻方,他们是防守方;而对方已经打到家门口,他们却还连防御的措施都还没有实施。
直到国际会议后,才确定下初步的系外飞行器的拦截方案。
依然是延续原先定下的两个方案,先尝试拦截,再进行多飞行器从各个节点进行定点拦截,以木星作为天然屏障为地球挡下有很大可能发生的爆炸危机。
接下来就是进入拦截飞行器的研发工作。
原本前面参与项目三组会议的只有来自国内航天院和天体物理院的将近三十余人,对天体进行模拟分析制定策略。
接下来就需要从全国各地的航天院调派更多科研人员过来参与研发工作。
主要研发基地是在西北,各项数据指令也从这里发向全国各地的其他航天研究基地。
而全国的关于天体X的航天研究项目组又根据项目的不同分为总指挥部、负责方案一的一二三四组、负责方案二的五到十三组、负责空间站行动指挥的十四组、负责动力源的十五组。
俞妙则作为吴教授的副手也是来到西北这边工作,不过她的主要工作内容是负责各项研发参数。
这和过往的火箭卫星探测器发射的项目
都不一样,无论是参考数据、适用材料和动力源都是完全不同的要求,在研发阶段最主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在宇宙条件下完成能量的转换,令最后撞击的能量达成一击毙命的结果。
直到第二年春进行人造卫星发射工作,并将原定选择的五种材料送到太空环境,由空间站宇航员协同完成太空环境下的实验操作,最终选定C材料作为拦截航天器的主要材料。
进入紧锣密鼓的设计研发后,总指挥部这边的日程就是各组负责人将任务部分落实到实质内容进行讨论修改,再将部署好的细化内容分下去进行实施,而总指挥部所在的西北航天基地则是和物理科学院进行对接,研究发射时间、发射轨道、待命轨道和任务安排。
这次将要到天上执行任务的航天器,包括两艘航天飞船、九艘负责拦截的航天器;前者需要空间站中的宇航员进行数据操控执行任务,后者则是由总指挥部进行指令发布操控。
同时已在宇宙中执行追踪任务的探测器传回最新获得的系外飞行器的数据。
此前系外飞行器已经再次擦过地球航行轨道线,并且出现再次加速航行的趋势,且在岩体燃烧过程中体积质量也出现减少的情况。
以目前的情况看来,很有可能系外飞行器将会在一年后抵达近地回归点,并且有15.78%的概率会直接撞上地球。
一年后,也正好是系统提到的系外飞行器第二次经过近地点的时间。
这个时间已经是比之前所预测的任何一个时间都要接近正确时间点了。
而15.78%的这个概率已经很高了,在很多人看来他们的最后期限也就是这个时间点。
如果不能在一年内完成拦截,那么地球很有可能会遭到撞击而陷入极大的危机。
作为与会最年轻的研究员,俞妙则对这次的任务轨道选定点做各组信息同步的工作汇报。
首先在天体模拟的结果看来,系外飞行器有很大概率会在一年后的2020年3月-6月这个时间段回归到近地位置,而他们所选定的任务点必然不能距离地球太近,否则爆炸后的陨石体也有可能会对地球造成极大的危害。
而从现在到明年的土-火-地三颗行星的运行路径位置和太阳的相对位置并没有太多连线点。
但是现在还有另一个对人类比较有利的情况,就是如果转而想要选择以火星作为太空盾牌,今年的十一月和十二月就是发射窗口期。
他们需要将航天器进行发射,运行到近火轨道的背面,而系外飞行器会从另一侧方向运行过来。
但是除了以火星作为盾体,其实在宇宙中还有三个定点位,可以作为备选的任务点。
地球的运行轨道和运行一周所需时间是确定的,其他行星的运行轨道和运行速度也是确定的,但系外飞行器的速度却是会变的。
他们并没有办法确定系外飞行器的加速程度,只能根据现有数据进行预测。
预测结果便是在这个时间点有高达78.72%的概率会从小行星带经过。
只不过这个时间点太赶了,也绝对没有任何容错的可能性。
完成工作汇报后,俞妙则就回到她的座位坐下,听见其他小组的负责人逐一上去汇报本阶段任务的完成结果。
之后又是连续两天的数据模拟结果,然后确定下来第一次发射将要执行拦截任务的航天器的时间。
和天文台那边确定下来,选定好适合的发射窗口期。
这次执行任务的运载火箭被命名为和平号系列,将会运载任务航天器进入太空定点。
等到火箭发射这天便是一个天气清朗的晚上,所有参与这项拦截任务的科研人员都紧张地在数据控制中心等待,看着火箭点火发射,推动航天器进入太空轨道内。
这次的发射任务紧要,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内连续完成八次发射。
但是成功发射后才是最关键的,等到航天器被推进到预定轨道后,需要等到系外飞行器进入既定轨道后再进行任务拦截。
在这个时间段内,总指挥部这边也在根据太空上所有的探测器传回来的数据进行模拟分析。
只不过相比于航天基地里已经获得初步成功的喜悦,这边的大多数人都是愁眉不展的样子。
根据现在的情况看来,系外飞行器已经完成再一次加速,很有可能会在他们模拟预测的时间点之前进入小行星带。
而天文台那边也对这种情况表现出担忧。
航天器在太空中运行也需要时间以及消耗能量,并且到火星乃至木星那边的太阳能已经影响甚微,再加上从正面碰撞和从后面追击所产生的影响力可是大不相同的。
又或许系外飞行器已经将地球这边的情况传送回到对方的星球,而那个星球的智慧生物也在操控着飞行器避开人类的拦截。
如果是这样的情况,那么他们所面临的任务挑战将会是更加的严峻。
在第一枚执行任务的航天器抵达预定轨道后,被紧密追踪的系外飞行器已加速完全偏移火星位置地进入小行星带。
并且这颗系外飞行器直接冲着地球航行轨道的前方过来了。
地球还会沿着轨道继续往前面航行着,以两者的速度看来,撞击的概率将会上升到27.67%。
第一次拦截任务的失败,导致浓重的愁云就像死亡之雾一样缠绕在每个人的身上。
但是距离系外飞行器真的撞击过来还有时间,他们便立刻调整方案,指挥着在近地位置的两个航天器调整任务方向,向任务目标发起进攻。
同时正在空中执行任务的卫星和空间站都得到往同一方向进行回避的信号指令。
穿越火星轨道后,系外飞行器已经进入可观测的位置视角。
没有其他行星作为盾体,这次的撞击定点只能选择远地点,并且以钝角偏斜的撞击角度进行任务。
即使不能将已经在不断减小体积的系外飞行器彻底撞散,也能使它的运行轨道偏离原本会有很大可能撞击地球的轨道。
所有人都在严密关注着太空上的任务发展情况。
在浩瀚的宇宙中,无论是在无时无刻运行着的天体,还是磅礴浩瀚的星云,都渺小得如同沧海一粟。
无数人都在翘首以盼着,等待着决定命运的这一刻。
是拯救?还是毁灭?
都会在这一刻给出答案。
对于同样在地面上的很多还没有睡的人来说,无意间的抬头,就看见在远离月亮的天空一角,突然绽开一朵巨大的烟花。
不,就像爆炸一样让人瞠目结舌。
而只有正在观测星星的天文爱好者可能会突然发现到这令人惊讶的一幕。
然后就是奔走相告。
俞妙则跟着吴教授在总指挥部的天文监测数据中心,直到看见完成撞击的这一幕。
被撞散的系外飞行器四散飞落,或者被月球吸引进去,或者化作太空陨石飘落着,部分落入地球大气层的碎片也随之摩擦燃烧成灰烬。
地球上的人连续好几天的晚上都看到流星雨落下,甚是壮观瑰丽。
——
正文完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