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镜小说 > 古代言情 > 小知县 > 第144章 第 144 章
    稻香秫熟暮秋天,阡陌纵横万亩连。


    这句诗放在汴京皇庄附近,则要改为初夏了。


    四月下旬的时间,还真的就让稻子收获。


    庄子里有经验的老农,还有全国各地来的农人更说,如果放在气候更好的江南,湖南,粤地一带,甚至还能提前小半个月的时间。


    再见这稻穗颗颗饱满,实在是可叹。


    这一个穗子的重量,抵得上以往两三穗了。


    如何不让整个汴京兴奋。


    如今的汴京府尹都要派人来看着这些稻田,不能让城内外来围观的人偷了去,想看可以,距离远点!


    纪炀自然高兴,在纵横的小路里检查几个时辰,这才回到皇庄。


    跟着的十几个进士,也从中得到乐趣。


    有些进士家境殷实,虽识五谷,却不知道田地里的稻子长这个模样。


    再去看麦子的时候,更是惊奇。


    今日算是大开眼界了。


    原来自己的一粥一饭,竟然如此辛苦。


    原来他们的田地庄稼,竟然是这样长出来的。


    百闻不如一见,这次算是来着了。


    接着纪炀吩咐他们各种公务,也是高兴去做,虽然只是丈量,计数,那也是乐意去做的。


    不过纪炀来的目的,是来确定收获的时间,还有这些收获的是否能当种子用。


    皇庄的负责人颇有些激动。


    都是田地里一点点的事情,谁能想到真的培育出来,会有这样惊人的成果。


    收获时间好说,明日就可以正式收获,正式称重,到时候皇上都会过来。


    而是否能当种子用。


    这点也要说明一点,一般的现代的杂交种子,用的都是杂交一代,种出来的果子也好,稻子麦子也好,都是产量最高的一代。


    接下来大多数都不能留种。


    但皇庄农人们用传统方法培育的种子,并不会只要一代的种子,而是培育三代后,看三代的稳定性,再从中选优。


    当然,这种培育不是一劳永逸,以后也要继续进行,防止种子退化。


    这也是纪炀设立良种司的缘故。


    不仅要为以后的良种定价,更要监测各地种子的情况。


    这种方法在现代来说,肯定已经过于落后,如今却是较为先进的想法。


    好在召集来的天下农人能明白其中意思,更是集思广益做出成果。


    这会给纪炀的答案也很肯定:“此次种出来的稻子,必然能当种子,但各地农务官必须每季查看,若种子有退化的痕迹,便要重新培育新种。”


    “但有一点,我们到底是在汴京,各地土地气候情况不同,若想选出更加有利当地的种子,我们还需回到家乡,去往各地,这才能让天下种子,都替换成良种。”


    也就是两点。


    当地农务官必须勤勉。


    他们这些技术高超的人,不能聚在一个地方。


    当时纪炀提起的时候,他们还不知其中深意,现在却有些了然。


    纪炀点头。


    各地农务官的整顿他会去做。


    而让农人们回到自己家乡,带着在这精进的技术跟种子回去,必然也可行。


    接下来他会一一安排。


    这些公务处理好,已经到了深夜。


    早上还兴致勃勃赶来的进士们,简直头晕眼花,平时胃口不佳的进士也啃了几个大馒头。


    没办法,饿啊。


    事情多啊。


    刚来还很兴奋,随着事情一件件处理,他们腰快折了,腿快断了。


    平时还说自己爱写字,写字漂亮,这会都顾不上工不工整,能记录清楚就好!


    怪不得小吏鲁战说他们文辞太过华丽,应该精简,否则太辛苦。


    这说得一点也没错!


    什么文采,什么文辞。


    哪有简单扼要记录清楚重要!


    这完全颠覆他们对公务的理解。


    原来这东西枯燥中还透着几丝无聊,但做成了又有些成就感。


    只是如山的公务压下来,他们真的好累啊!


    可要说埋怨纪学士吧。


    又不行。


    纪大人做的事比他们还多,就连他手下小吏小厮护卫们,到现在还精神奕奕。


    听说中间照常吃饭,照常活动筋骨,然后就继续了?


    这是人力可为的?


    眼看天都黑了,纪大人还是不急不缓,他们从心里由衷敬佩。


    纪炀看已经到戌时,吩咐平安道:“让那些见习进士先回吧,咱们这还有一个时辰。”


    明日皇上要来,再加上皇庄附近不仅种了一个稻种,再有新进展的成果需要查看。


    再留他们,估计大家头一天上班都要崩溃。


    体恤他们,回去睡吧。


    进士们捂着胸口。


    谁也没说过,这怎么比读书还苦啊。


    但这会要是走了,岂不是前功尽弃。


    不行,不能走。


    至少不能当第一个下班的人。


    以至于纪炀准备回家的时候,发现翰林院来的一干人等,竟然一个也没走。


    纪炀笑:“既如此,便请你们去东市酒楼吃饭。”


    东市的酒楼,个个都贵得离谱。


    这些进士们也没几个能吃得起的。


    纪炀还看了看江春,见他精神也好,笑着道:“这里跟家里,是不是很不一样。”


    江春是潞州扶江县人士,纪炀刚到扶江县时,那会他才十二三,可以说是看着扶江县被纪大人一手扶持起来的。


    他自然更加恭敬。


    “是不一样,汴京真的很繁华。”江春又接了句,“但家里也很好,现在真的很好。”


    纪炀笑:“走吧,去酒楼尝尝家乡菜。”


    那酒楼的潞州菜也不错,去尝尝。


    到了之后,进士们发现,不仅有潞州菜,还有他们各地的菜肴。


    忙碌了一天,能吃到家乡菜,这种感觉无法用言语形容。


    纪炀无奈看着大家一边吃饭一边哭,然后还一边交流今日做事的感受,笑着下楼把账先结了。


    至于他?


    他还是回家跟老婆孩子们一起吃饭吧。


    婉芸的女医馆已经正式招收学生,令人意外的是,来了不少大家小姐过去学习。


    京中的门户们多么敏感。


    明显已经察觉风向变了,如今的承平国风气开放,女子去读个女医也不是错。


    说不定还会得到皇上夸奖。


    再说,真正爱女儿的人户,也舍不得自己女儿被拘束在小小的院子里。


    一时间,汴京街上多了不少女孩子,不围戴帷帽面纱也很常见。


    这也跟汴京治安特别好有关。


    谁敢在街上捣乱啊。


    那不是找死吗。


    别看纪大人不是汴京府的府尹了,可接任他的人,完全按照他的行事做派,大家都知道的。


    夜晚的汴京灯火通明,走在这样的街道,很让人心情愉悦。


    四月二十二清晨。


    纪炀先去了皇宫,然后跟着皇上一起去皇庄。


    此刻皇庄附近已经准备好,只等着皇上过来,下令收割稻子。


    随后的流程更不用说,丰收,称重,都是安排好的。


    跟着的林启还有林婉芸,忽然觉得这一幕有些熟悉。


    当初纪炀在扶江县就是这么称菜的。


    上次因为肥料的缘故,让当地粮食增产几十斤,上百斤。


    可以说震惊整个潞州。


    甚至让先皇都微微吃惊。


    也是那个时候,让先皇注意到下面还有纪炀这个能臣。


    如今算算,竟然过去十二年了。


    纪炀的想法依旧跟之前一样,但之前是让扶江县百姓吃饱喝足。


    如今的目标是让天下百姓吃饱喝足。


    未尝不是一种不忘初心。


    徐九祥带着皇后在田间看着,对人温和有礼,又不失皇家风范,让不少农家人也看到年轻帝王的模样。


    倒是更亲切,更有朝气?


    上午第一亩稻子的重量出来。


    按照汴京往年三百二十斤的均产,足足提高了二百斤!


    一亩地,五百二十斤!


    良种的作用,在第一亩地的产量已经显现出来。


    纵然有这里农人格外精心照料的原因,也有良种的极大作用。


    五百二十斤。


    这简直让大家不敢想象。


    放在现代,或许还是低产。


    但在承平国这里,已经是前所未有的产量。


    现在的承平国大小官员,可不是去年时候,去农务一窍不通的。


    如今的他们,学习颇多,他们本就是学富五车的人,主动钻研农务,岂有不懂的道理。


    五百二十斤,实在太让人诧异了!


    纪炀自然不会说,他昨天辛辛苦苦挑选田地作为第一亩田,产量能不高吗。


    他看着众人兴奋的目光,已经知道事情成了一半。


    接下来的收获更让围观百姓发出欢呼。


    因为他们知道,这些良种的育种,证明有朝一日,他们也能种上这种粮食,他们也能有如此收获。


    别看汴京不怎么种稻子,他们就不能为稻子欢呼?


    谁让小麦也在育种。


    哪个庄稼人看到这种收获的场景不欢呼,那就奇怪了。


    甚至连一些官员都跟着喝彩。


    特别是外放过,当过小官的官员,他们之前接触的都是百姓穿衣吃饭问题。


    如今纪炀解决的,正是这些问题。


    徐九祥向前几步,手里捧着稻谷。


    他之前看别人育种是一回事。


    在御花园开辟地方种田又是另一回事,亲自种过田,更知道里面艰辛。


    随着亩产一点点报上来。


    五百二十斤,五百斤,四百九十六,五百二十一。


    所有人心里的火热渐渐被温和的稻子平复。


    看着风吹稻田,看着阡陌纵横,内心被收获的快乐充实填满。


    等到黄昏时分,虽说田地并未全部收获,但皇上缓缓道:“待良种推广,天下减税一成,十年为期。”


    这下,外面听到消息的百姓更是不敢置信。


    也就是说,以后的十而税二,改为十税一。


    十年之间都有效!


    如果他们也有这样高的亩产,再有田税的减免,那将会什么场景?


    家家户户谷物满仓,绝对不是梦。


    当天晚上的汴京内外,都被这两个好消息填满。


    其实在纪炀跟皇上的规划里,十而税一,其实都能再减。


    但前提是天下隐田减少,天下田地按时交税,特别是那些大庄户,大豪强们。


    只是如今田产还没清查结束,只能暂时用税一来安抚。


    这些规划,暂时埋在纪炀跟徐九祥的心里。


    终有一日会实现的。


    至于现在。


    大家还是为减税跟增产高兴吧!


    往年两件有其一,已经可以山呼皇恩浩荡。


    今年却能两样同时进行。


    只怕全天下的人,都要抢着种良种,种了良种,就能减税增产了!


    徐九祥的话对良种的推广果然十分有用。


    别说普通百姓了,朝中的世家也纷纷响应。


    减税,增产,还有这种好处?


    于是在接下来四月二十五的朝会上,众人对纪炀是夸了又夸,最后落点都在:“纪大人,纪学士,什么时候开始分发稻种啊。”


    “这样的稻种送到各地,是能在今年种第二茬的。”


    “纪大人为国为民,颇有远见,得此良种,天下幸事啊!”


    “不知那良种共有多少斤,又该如何分配。”


    “虽说种下来的颇多,但要天下百姓都分到良种,怕是不太可能?”


    “对啊,到底先给哪边?”


    “肯定是江南啊,江南气候好,最适宜了。”


    “难道粤地就不适合?”


    “我们湖南湖北的水田难道就差?”


    眼看争了起来。


    纪炀看看皇上,拱手对众人笑道:“难道诸位大臣有所不知。”


    “头一年种良种,是要接受良种司以及当地农务司监察的。”


    “至于发给谁,如今还在商议。”


    承平国天下田地大致分为三种。


    官田,之前说过不多介绍,这次的良种也会给各地官田,这大致占全国田地的一半。


    多是百姓租种,官府好的话,可以保证他们一定的权益。


    普通百姓拥有的民田,一家十几口人,拥有几十亩田地这种情况,大致占全国田地一成,只有当地长官勤勉治下,对百姓好的地方,普通百姓才能拥有自己的土地。


    他们负担比较小,田地亩产也清晰,日子过得最好,交税也最及时。


    最后一种,便是世家豪强拥有的土地,基本占全国土地的四成。


    手下也有佃户,更偏远的还有农奴,这也是承平国大力打击的对象。


    这种不用多介绍,纪炀在灌江府的时候,就动过当地豪强的土地,分给了当地百姓。


    这点当时还触怒承平国其他各地世家,刚回汴京之时,那文家,以及后面的世家,还有当时的国子监主簿,都是因为这些事看纪炀不爽。


    种种麻烦,也因这些事而起。


    之后虽说因为纪炀的缘故,他们放血一年多给到自家佃户,让大家日子都好过了些。


    但纪炀给的强压一过,这事自然也就算了。


    减免的田租渐渐再收回来,也是他们如今在做的。


    至于隐瞒田产,不交田税的事,更是数不胜数。


    这样一看,天下间的田地,都是穷人在交税,都是官田的佃户跟拥有自己土地的百姓老老实实交税。


    占了天底下四成,甚至更多田地的豪强世家们想方设法偷税漏税。


    他们还会逐步侵吞百姓的田产,手里田多了,粮食却不多交。


    于是,朝廷看着每年越来越少的税款,肯定会加税。


    可加的税跟大户又有什么关系,人家可以利用手里的权势逃啊。


    那加的税又必须收上去,最终只会落到无权无势的百姓头上。


    如此反复,等百姓实在交不起税的时候,这天下也就完了。


    灌江府,就是完了的例子。


    不是纪炀,那边什么情况大家心知肚明。


    所以清查大户豪强世家的田产这事,势在必行。


    纪炀已经有段时间没提这事。


    大家以为他已放弃此事,毕竟世家全力打压,那压力可不是一般的大。


    若不是先皇走了,且有的闹。


    没想到他借着手里有良种。


    竟然又提此事。


    “头一年种良种,是要接受良种司以及当地农务司监察的。”


    “至于发给谁,如今还在商议。”


    这是纪炀方才说的话。


    很简单。


    可在场许多人无不变了脸色。


    想要增产减税,就要种良种。


    种良种,需要接受各地良种司,以及当地被纪炀刚着手整理的各地农务司监察。


    监察什么?


    只是良种的种植情况?


    这只是其一。


    其二便是各家的田地亩数。


    毕竟给你家看良种情况的时候,“偶然”发现你家实际田地跟账册上的不符。


    那你说这事,报还是不报。


    良种司若隐瞒,农务司连着你良种司一起告,本就是有冲突的部门,这还不赶紧告了夺权。


    反之也一样。


    就算有什么地方,大户跟良种司,农务司全都勾结到一起。


    当地的官吏呢?


    想要办事,却一直有阻挠的大臣?


    如果全都买通,纪炀这学士也不做了,马上去你那地方当知县。


    最后一句。


    发给谁,还要商议。


    看着当初各地指挥使的情况。


    自然是谁听话,发给谁。


    这还用说。


    这次良种分发,官田,普通百姓拥有的民田,肯定最为优先。


    特别是普通百姓,纪炀一直对他们颇多照顾。


    他这两句简简单单,又复杂无比的话。


    再次直冲世家。


    或者说,再次直冲拥有隐田的大户。


    他要为天下百姓查清到底谁没交田税,到底谁把他们要交的田税,摊给了最普通最吃苦的百姓。


    满朝文武这才明白。


    上次着手改革国子监,不过是他吹响的号角。


    如今这手用良种换清查田地,这才是利刃。


    而如今皇位上坐着的皇帝,甚至是他的忠实拥护者。


    文学士手心冒汗,金学士更是思索他家下面有没有龌龊账,若有,那有多少。


    或者说,不要他这良种了?


    一亩地增加一百斤左右的良种,你不要?


    一年两熟的种子,你看不上?


    再说,纪炀那皇庄里,还在源源不断送出更多良种。


    你这次不要,以后呢。


    如果人家都急着种良种,你推三阻四,岂不是更入纪炀的眼。


    他在灌江府做的那些事,谁不知道。


    让多少乡绅世家去修城墙修道路。


    他在灌江府敢这么做,难道不敢在汴京如此?


    他纪炀,会没这个胆子?


    只能说,纪炀那两句话一出,整个朝堂沉默不止一瞬。


    方才还热热闹闹要良种,现在恨不得自己没出现。


    不少人对纪炀,简直既爱又恨。


    爱他确实厉害,政绩斐然,恨他自己不跟自己一条心。


    你一个勋爵人户,干嘛一直心系百姓。


    可这么久了,纪炀的为人,谁还不清楚。


    跟他甚至多说无益。


    纪炀看看四周,笑道:“那良种分发的事,便私下再议了,但时间也紧张,想赶在六月前种下,也就一个月。减去路上需要时间,估计只有十日时间。”


    十天,给你们一个机会,赶紧把自己家那些欺压百姓,隐瞒田产的事给处理了。


    不管是把田地低价卖给任地百姓,还是如何如何,他都不管。


    等专门成立的良种司到下面的时候,一旦发现玩花的,纪炀的手腕,众所周知。


    下朝之后不少人开始研究良种司的名单。


    原本以为就是个控制种子价格,种子买卖的部门,等看到上届科考的状元都在里面时,甚至还有林家的林启牵头。


    这已经没什么好说了。


    你们叫良种司,还是监察司。


    大家心里清楚。


    还有整顿各地农务司的事,也传遍朝廷。


    偏偏整顿这事,是在良种收获的前一天定下。


    各方面都已经同意,皇上也按了印章,谁都不能更改。


    他们承平国朝堂办事效率什么时候这么高了。


    不管朝堂的局势如何复杂,地下百姓听到良种的消息,只会欢欣雀跃。


    增产减税。


    这简直跟做梦一般。


    这种消息总是传得格外快。


    等各地的大户们开始自查自家田地问题,开始将隐产走明路,或者直接卖出,更要解决跟当地百姓田产纠纷,即使多赔银子也不让自己有田地官司时。


    当地百姓更疑惑了。


    不少人都掐自己一把。


    这家怎么好心便宜卖土地了?


    这家要低价买他田地,这会又赶紧送了回来,并给了封口费?


    他们是疯了吗。


    怎么最近所有好事都落到他们普通人头上了。


    可哪有人不会欢欢喜喜拿回自己的土地,更有官员趁机处理之前碍于世族势力的纠纷。


    一时间,朝野上下似乎变了天地。


    对百姓们来纵然只有薄田几亩,但加上减税,加上良种。


    这日子就不愁吃喝。


    他们聪明,勤奋,踏实,肯干。


    日子肯定过得好!


    一批批良种从汴京运出。


    每到一处,当地百姓皆是夹道相迎。


    今年的稻谷,绝对会丰收的!


    随着良种到来的消息,还有汴京的几份报纸。


    上面还说了,当今皇上都在花园里种田地呢。


    皇上妃子都在宫殿里养蚕呢。


    上位者都如此勤奋,他们怎么能靠着良种歇懒!


    种田!马上种田!


图片    【请收藏魔镜小说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