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任何法律只要有不公平的空间在,就难免会成为有权有势有钱的人的自留地。”
伍爱华说着,看到弹幕中有些人不以为然,不由举例道:“很多人都以为元末的农民起义只有汉人参加,那些凌驾于汉人之上的少数民族并没有加入。”
“但是事实上,起义军中也有不少蒙古族的存在,原因也只有一个——他们也活不下去了。”
“在元末,蒙古人起义想要推翻元朝的比比皆是,而汉人誓死捍卫元朝统治的也比比皆是,这些人之间的矛盾并不是因为民族,而是因为阶级,就好比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矛盾,从来不会因为性别和民族,都是因为剥削和生产资料。”
伍爱华这话一出,不少蒙古人都觉得心神一震。
就连追随成吉思汗推翻金朝统治获得蒙古人生存空间的战士都觉得茫然:以后自己的子孙,会因为活不下去而和汉人农民一起想要推翻元朝吗?
这个问题注定没有人回答。
弹幕中倒是讨论的很欢快。
【别说,我记得朱元璋的军队中就有从小兵爬上来的蒙古族大将】
【主播说的一点没错,难道我作为人吃猪肉的时候,还会分辨黑猪不能杀,只有白猪能杀吗?】
黑猪和白猪代替不同民族的说法很容易就被所有人意会了。
【别说老朱,就是燕王手下好像也有蒙古将领,当时他们在燕王封地可是要负责警惕北方蒙古人来犯,这不也自己打自己吗?】
【很正常啦!只有汉人的时候,战国七国都能打成一团浆糊呢,还有五代十国不也是?蒙古人只是部落联盟,打起来多正常?】
伍爱华这时候还在说道:“如果没办法确定自己的家人孩子未来能够千秋万代永享富贵,那么最好就别在立法的时候留出权力寻租的空间。”
各朝各代的法家学者和立法者都同一时刻看向了天幕。
天幕上的伍爱华还在说着:“其实这一点古代封建王朝的所有立法者都知道,只是屁股决定脑袋,他们实在是做不到。”
“譬如说他们在条文中有偏向,但是也知道只有确保司法公正,才能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
“在司法程序上,唐宋元都在竭力避免司法的不公平。”
【司法不公平则是,完全没办法避免,毕竟审判者也是人啊】
【但是只要制度设置得当,就能尽量避免不公】
在伍爱华开始科普元朝司法程序的时候,忽必烈摸着光秃秃的头顶(元朝男性发型)问手下:“现在就已经有蒙古平民活得不如汉人富户了吗?”
没等手下回答,忽必烈忽然一笑:“肯定有。”
不说别的,就说自己朝堂上那些汉人官员,难道不比蒙古普通战士活得更滋润吗?
只是治理这个国家,不用汉人官员又不行。
忽必烈心里很清楚,汉人的管理模式是这个时代最先进的管理模式,要治理好百倍于蒙古人的汉人,就必须要用汉人官员。
但是蒙古人生活困苦——天幕这完全是在动摇我蒙古铁骑的根基啊!
忽必烈实在是没办法想象,汉人和蒙古人一起造反,朝堂的汉人和蒙古人一起抵抗的场景。
相比于坐困愁城的忽必烈,还是个草台班子的铁木真在和他同族的兄弟们发誓:“只要有我一日,咱们蒙古兄弟永远都可以吃香喝辣,凌驾于其他民族之上!什么汉人富户?咱们杀了,把黄金珠宝拿来给咱们的女人,把女人拿来给咱们的农奴生孩子!”
“呜呼!”周边的蒙古人纷纷呼喊响应,表示对于未来成吉思汗的赞同与拥护。
天幕上,伍爱华这时候已经开始了司法制度的讲解。
“虽然元朝也设置了中书省、御史台等汉人的行政机构,但也有国师,所以在司法机构的命名上,和之前唐宋有着相同和不同之处。”
“元朝也设置有刑部,主要负责中央的审判和司法行政,但是没有设置大理寺,大理寺的职责都并入道刑部当中。”
“除此之外,元朝还设有大宗□□。”
“在蒙古语中,扎鲁忽赤是断事官的谐音,而大宗□□就是断事官所在的衙门。”
“一开始的时候,大宗□□负责审理蒙古、色目人的案件,并且还负责审理汉人的重案,但是后来汉人的管辖权再次被划分到刑部,大宗□□又变成只审理蒙古、色目人案件的机构。”
“除了这两个专职审判的机构之外,元朝还有其他部门也具有司法权。”
“例如说御史台,可以在监察司法活动的同时,参加司法审判,特别是一些重案,元朝也有类似于三司会审的机制,御史台就是参与部门之一。”
“又例如说宣政院,负责审判涉及僧侣的案件。”
【每到这时候我就忍不住感慨,少数民族的信仰是真虔诚啊!】
【全世界的底层民众都有虔诚信仰,只有我们华国人没有红红火火恍恍惚惚】
【上面你这说法就不对了,明明是因为我们华国就没有底层民众,我们可是全面脱贫了!】
【世界上唯一一个把底层民众放在心里,举全国之力先富带动后富全面迈入小康的国家——我的祖国!】
这两条弹幕一出现,对于古代的知识分子来说,无异于十级大地震。
小康这个词并不是新造的词,而是所有读书人耳熟能详的词语。
看到这个词的时候,古代读书人还觉得不可置信:“这个小康,是我们认知中的小康吗?”
也有人直接在弹幕上问了:【小康的标准是什么?】
【这都什么时代了,还有人不知道小康的标准?】
【上面的,我还真不记得,你要是不百度能够说出来,我佩服你】
【我就不用百度,我用谷歌和搜狗】
也有人正经回答:【我记得是恩格尔系数小于50%才是小康?】
【恩格尔系数?】
【对啊,就是家里买食物的钱不到收入的一半,就是小康了】
听到这番回答,古人都惊讶地看着天幕:所有人家里只需要花不到一半的钱就能吃饱?
这对于古人来说,完全是天方夜谭。
“他们只花一半的钱买食物,那岂不是可以有很多钱买衣服和盖房子?”
“还剩一半的钱,这怎么花的完啊?”
“而且还是所有人都小康了?怎么可能?难道是因为他们的衣物和住所特别贵?”
这么想着,自然也有人说了:【忍饥挨饿买衣服吗?】
【难道所有人都能吃上白粥吗?】
现代人只觉得奇怪:【什么鬼,是每个月都有鱼有肉,每天都有鸡蛋的小康好不好?】
【儿童免费午餐都才达到每天有蛋的标准,还真不一定有鱼有肉……】
【不舍得给孩子吃不代表他们买不起,只是没有要营养均衡的意识罢了】
由信仰问题衍生出的小康标准讨论地如火如荼,伍爱华还在兢兢业业科普司法制度。
“元朝的枢密院则是可以审判和军队相关的案件,而枢密院和宣政院的权力在唐宋等朝代均是没有的。”
“此外,元朝还有一个特殊之处,就是僧侣会干涉司法审判。”
“因为蒙古人崇信喇嘛教,所以当时的宗教人员有很大的特权,国师甚至会发出命令,要求改判,僧侣被告之时,会因为觉得对方没有偏向僧侣判决,国师甚至会问罪审判的长官。”
【我的天,咱就是说,元朝蒙古人你们也别太爱了吧?】
【我就有一个问题,欧洲也是宗教审判,所以蒙古统治欧洲的时候,他们是用基督还是用喇嘛啊?】
第132章
涉及到宗教问题,伍爱华只觉得弹幕这是在挑事:不知道信仰战争吗?
不知道的古人还真的在弹幕上回答:【当然是用喇嘛教了!我蒙古江山一统,难道还用那什么乡野教派?】
【欧洲自古有其国情,元朝那时候是欧洲中世纪,正是教派势力兴盛的时候】
趁着弹幕没来得及作出更多的挑事行为,伍爱华连忙开始了下个话题。
“除了在僧侣方面的特殊规定之外,元朝司法还保留了尊重民族风俗的特色点。”
“大家平时也知道,我们在立法中是尊重少数民族的特色风俗,例如说知名的泼水节,部分少数民族就会拥有假期。”
“当然这种风俗的尊重是基于不妨碍人权、不妨碍国家主权、不违反宪法的基础之上,类似于有些少数民族习惯于捕猎饲养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有些少数民族会杀死幼儿少女作为祭祀,这些都是严令禁绝的。”
【忽然想到之前去西藏看到的阿姐鼓,据说是建国之前用少女的皮活剥下来制作的,这种风俗不禁止,那不就是杀人罪?】
【好像游牧民族有饲养猛禽的习惯,训鹰啥的,现在不少猛禽都是保护动物,随便捕捉驯养那都是三年起步上不封顶啊】
【别提了,还有一些民族的婚俗也很奇葩,完全不能被普世的价值观接受】
【什么奇葩婚俗?走婚吗?我觉得走婚还好啊?】
【走婚那都是正常风俗了,奇葩的你都没见过,不违法的,例如马来西亚有民族婚礼后三天内禁止上厕所,违法的,例如非洲有割礼……】
【非洲割礼真的很可怕,我感觉能和童婚、婚礼下狠手打新娘至重伤表达祈福幸运这两个一起排可怕婚俗的一二三名】
伍爱华看着这些弹幕也不禁一个激灵,有一些庆幸自己生活在华国,难怪网上有一个说法,说生在华国,投胎技术就已经超过世界上七成的人了。
被弹幕吓到的同时,伍爱华还不忘自己所说的元朝尊重民俗的司法方式。
“因为元朝首先就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在汉化之后,他们有一些风俗依然不同。”
“例如说有妻子的情况下依然娶妻、收继婚,这些对于蒙古人都是正常的风俗,但是在汉人的立法中,简直是天理不容。”
“李唐皇室娶老子的小妾当皇后、娶儿子的妻子当小妾已经足够让大家口诛笔伐了,蒙古人也不太想要挑战汉人的底线,所以你们遵守你们的伦理纲常,我们遵守我们的草原民俗。”
【要不怎么说少数民族直肠子呢?汉人这是能做不能说,少数民族是做了还要说】
“对于草原人来说,妻妾也是财产,继承是理所应当的,并且他们确实是多妻制,不存在什么一夫一妻。”
“譬如满族,大家熟悉的什么侧福晋、庶福晋,对于满族人来说都是妻子,皇太极的五大福晋,也都是妻子。”
“又譬如松赞干布在文成公主之外还有别的妻子,并且文成公主也不是他第一个妻子。”
“汉朝送公主和亲,那些匈奴人大多本身就有妻子。”
“而且部分少数民族只有妻子和女奴的区别,没有妾室这种身份的存在。”
“可能在部分古代的少数民族看来,汉人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反而让他们难以理解,特别是将奴隶也就是丫鬟还能变为妻子妾室,在个别民族的风俗里简直是倒反天罡。”
被伍爱华作为举例的朝代和人员不由茫然:不是,怎么突然被点名了?
“除了蒙古特色之外,对于西藏等地区,沿用了佛教和藏区的风俗习惯治理,对于西南地区,沿用了土司制度治理,甚至保留了大理国。”
“而对于色目人中的□□教信仰者,专门设立□□大法官哈的大师处理,种种这般,不一而足。”
【没热闹看了】
【哈哈哈我们华夏皇帝们对于宗教是实用主义,元朝统治者被咱影响也很正常】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可是有考虑过让寺庙道观纳税的,还有把和尚道士赶回家还俗的】
【别说,封建帝王中信佛的,比如梁武帝反而会被拎出来说他糊涂】
【信道的皇帝们名声也不是很好,比如咱们紫极仙翁】
嘉靖:你最好有事?!
伍爱华这些说法,就是元朝人看了都觉得新奇。
征服了欧亚大陆的忽必烈都忍不住说道:“这主播关于民族风俗的说法倒是有点意思,不过之前西边的人确实都信仰什么耶稣真主,弹幕不说都没注意。”
这些地方对于元朝皇庭来说太过偏远,忽必烈虽然有注意版图内的治理,但是也没有花很多精力在西方,所以听着伍爱华这些说法,反而觉得有所收获。
伍爱华说到这里,算是完成了自己既定的内容,并且又开始准备放视频。
这一期视频,简而言之就是破除封建迷信的走近科学。
专家组认为,正是因为一些古人没办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导致了封建迷信,而封建迷信又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社会发展和法治进程,所以播放走近科学绝对能够起到巨大的作用。
伍爱华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但是她还挺爱看走近科学系列的,不得不说导演们吊胃口的功力确实不错。
专家们选取了很多自然现象的科普制作了合集让伍爱华播放,包括鬼火、点石成金等等。
如果说伍爱华之前科普法制史的时候,很多民众左耳进右耳出还在专注干活的话,放走进科学的时候,所有人都专心致志地看向了天幕:这故事多神奇啊!
走进科学系列比较长,伍爱华这次直播已经耗费了很长时间,但是因为弹幕沟通的需要,最后还是安排上了。
此时已经到了伍爱华的休息时间,稍后再做个结尾就能下播,而非自然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还在忙碌地和自己对口负责的古代帝王将相名人们联系。
和忽必烈联系的工作人员小胡还在试图说服他:【陛下不考虑修改一下等级制度方面的法律吗?】
看到小胡的弹幕,忽必烈没忍住咧嘴一笑,反问小胡:“难道让汉人和蒙古人平等了,汉人就能归心我们大元吗?”
南宋那随着小皇帝跳海自杀的十万民众可是牢牢地记在忽必烈的心里,文天祥等人事死不降也给了他迎头棒击。
忽必烈不得不说,汉人确实是最难治理的民族之一。
听到忽必烈的话,小胡陷入了沉默,而后紧跟着说道:【如果一直分而治之,那么新统治区域的人永远都无法归心,因为国家在时刻提醒他们,他们就是不同的。】
【但是如果能够平等对待,随着时间的推移,能成为疆域、思想文化都大一统的国家】
“你说的或许有道理,”忽必烈点头。
小胡收到鼓励,不由打起气来,想要再接再厉,只听忽必烈继续说道:“之前你们提及你们建国之前也被很多异族国家入侵,你会忘记那些历史吗?”
小胡第一时间就回复:【怎么可能?!】
说完这句话,小胡就愣住了。
忽必烈继续说道:“没有蒙古贵族的支持,大元要怎么统治这么大的疆域?你们联系的其他朝代,就能放弃八议立法吗?”
小胡忽然觉得忽必烈的认知比自己要深刻地多。
以及,为什么忽必烈死后不过短短七十多年,元朝贵族就被驱逐出中原。
小胡第一次不知要如何回答了。
“小友不必多言,我们的制度我知道要怎么做。”忽必烈用这句话做了结尾。
当直播结束小胡告诉专家的时候,专家们的反应却超过了小胡的预料。
专家的第一反应是:“没想到忽必烈作为一代帝王,居然这么坦诚?”
坦诚?小胡不理解。
专家看到小胡晕头转向的样子,只能解释道:“你觉得那些古代文韬武略的帝王,会轻易被我们的同事们说服吗?他们究竟是被说服,还是汲取了对他们有用的地方,又或者只是和我们虚与委蛇以换来更大的好处?”
专家这么一问,小胡只觉得自己的脑子前所未有的清晰。
“那我们就这样放任吗?”
看到小胡略带天真的模样,专家回答道:“这不是放任,而是必然。”
这么说着,专家不由在心里想到:我们不就是这样对待所谓的高纬存在的吗?那么谁保证古人不是这么对待我们?
真的愿意让渡权力普惠大众的封建帝王,又能有多少?
只不过这都是领导和专家们心照不宣,不会说出来避免高纬存在检测发现的事情罢了。
作为现代人的我们,除了科技更进步、制度更完善,从人心、人性而言,和古人又有多大的区别?
我们对高纬存在的出现庆幸又厌恶,只想着敷衍获得好处并按照我们自己的想法发展,古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他们真的很认同我们的法律制度吗?真的愿意改革同罪异罚的情况吗?真的认为我们是正确的方向吗?
能说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帝王,真的会在乎百姓超过自己的血脉世世代代享受天下供养吗?
当高纬存在完成它所谓的“作业”,当直播间不再联通这些古代位面的时候,现在朝廷展现出来的改革真的会持续吗?
甚至于,专家想:直播间联通的真的是平行世界的古代吗?还是高纬存在给我们展现的AI弹幕和合成视频?
身处其中,谁能知道答案?
第133章
伍爱华没有思考那么多,完结了直播之后就联系了高纬存在,索要中期阶段性奖励。
伍爱华自认为是没有什么历史大局观的。
就算知道五胡乱华能够促进民族融合,当时的老百姓愿意吗?
当知道这些历史之后,如果他们组织了五胡乱华的发生,是不是会有好有坏?那难道就会不阻止了吗?
同样的道理,哪怕高纬存在给予的有好有坏,伍爱华也觉得不应该拒绝,毕竟收益的是切实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
于是,秉持着儿孙自有儿孙福,没有儿孙我享福想法的伍爱华自然心无挂碍,只认真做好自己该做的直播就是。
隔了几天,伍爱华的直播再次开始,这次说的就是明朝了。
“哈喽大家好,几天不见,大家有没有想念我啊?”
问完这个问题之后,伍爱华笑着说:“今天我们来和大家一起说一说明朝的法制史。”
“说起明朝,大家会想起什么?是开局一个碗、结局一个国的明太祖,还是明朝的奇葩皇帝们?”
听到伍爱华的话,朱元璋眯了眯眼睛:奇葩皇帝,还们?
“有明摆宗、明丹宗、明木宗、明堡宗这些奇葩皇帝们的存在,大明还是持续了接近三百年,毫不夸张的说,这就是制度的力量。”
“说到古代,大家比较有好感的应该就是汉朝、唐朝和明朝了?”
这么说着,伍爱华笑了笑:“如果说汉朝国家存续靠外戚、唐朝国家存续靠秦王,那么明朝国家存续靠的是什么?”
【靠内阁?】
【靠首辅?】
【靠的是制度吧?】
“那么,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明朝的法制制度。”
“说起明朝立法,首先我们要说的就是明太祖。”伍爱华说道:“明太祖这个人,绝对是个天才。”
听着伍爱华的话,朱元璋内心自然是高兴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小时候是地主的佃农家的放牛娃,实打实的三代贫农,十几岁的时候,老家发生天灾,爹娘和大哥因为饥饿和瘟疫死了,朱元璋和兄弟侄儿们各自逃难,因为没饭吃,当过乞丐、和尚,然后红巾军反了,底层和尚朱元璋在庙里也待不下去了,才去参加了红巾军。”
听到伍爱华这话,饶是汉太祖刘邦都不禁感慨:“本以为我是古往今来出身最低的皇帝了,没想到这朱元璋竟然是这般出身。”
当过乞丐其实没什么,比如韩信,也因为家贫天天去蹭饭,和乞丐又有何区别?
在伍爱华科普之前,明朝之前的古人们只以为朱元璋当乞丐是家道中落,觉得他应该还是受到了一定的教育的,却不想他竟然真的是贫农出身。
【能当皇帝定然识字,这朱家想来是有点来头的?】
【朱元璋这名字也是有底蕴的】
伍爱华看到之后不由笑:“这还真没有,一直到参军之前,朱元璋应该都不怎么认字,就是认识也是在庙里学了一星半点,史书上说是粗通文墨,大概水平就是现代能写出一两百字小作文的小学生那种,至于朱元璋这个名字,是他有了势力之后改的,之前的名字在当时那个朝代和铁柱、狗蛋、石头、大山没有任何区别。”
伍爱华这话说完,大家是真的震惊了。
元朝的贵族们也眼神一暗:名字太寻常,就是找不到对象,总不能把姓朱的都杀了,汉人也不是不能改姓。
【汉太祖已经是起于草莽了,但是家中也供他读书习武了,这明太祖竟然是这样的出身?】
【古往今来,出身比朱元璋低的皇帝又有几人?这才是真正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呢!】
朱元璋出身之地,在秦之前的国君和帝王看来简直不可思议。
春秋战国和秦朝,从未听闻这种出身的人能挣脱自己的命运,就是李斯这种被大家看不起的出身,他都是拜了荀子当老师的。
九品中正制的魏晋名士惊讶地连酒都忘了喝。
汉朝人忍不住说:“难道这朱元璋也有一顾倾人城的姐妹或者女儿吗?”
大家完全想象不到朱元璋到底怎么能够成为一名皇帝?
“朱元璋参军的时候已经二十五岁了,无妻无子,亲人失散。”
“二十五岁只是粗通文墨,最后竟然当了皇帝?”虽然已经有汉太祖珠玉在前,所有人还是忍不住惊讶地倒吸一口气。
特别是一些朝代的亲民官(接触基层的官员),无人不知佃农和那些底层的和尚是什么样子的。
你说这样的人能够当皇帝?!
古代二十五岁的人,孩子至少都已经生了几个了,都说三十而立,但是二十五岁的时候能不能成才,在古人看来基本都固定了。
毕竟有几人能和苏洵一样一把年纪立志读书还能大器晚成的?
这个惊讶程度不亚于告诉现代人,一个自己身边三四十岁的都没能升值当个小领导的普通工人若干年后会成为□□。
古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怎么可能?
这时候倒是有很多先人非常认同朱元璋是个天才的说法了,这不是天才没法解释啊!
伍爱华这时候还在说着:“参军第一年,朱元璋就从一个大头兵获得了大领导的赏识,领导还把自己的养女嫁给了他,二十七岁的时候,他回乡募兵拉起了自己的队伍,没多久就有了自己的地盘。”
“三十一岁,朱元璋成为了吴国公,三十六岁,成为吴王,四十岁,成为皇帝。”
单单只说几个年龄,古人就知道朱元璋这家伙多能打。
不说别的,就说一年获得领导赏识、两年拉起队伍打下地盘,这是一般人能做得出来的事情吗?
“从二十五岁开始起家,四十岁的时候,朱元璋就已经是个很成熟的君王了。”
“并且,从一个平民到皇帝,朱元璋本身是非常自信的。”
“这其实也很正常,一来是这是不世功勋,自然应该自信,二来是因为古往今来开国皇帝,除非是被拥立的,不然鲜少有不自信的。”
“自信的朱元璋就想把大明世世代代的法律都定下来,而且还给后代留了句话,叫做祖宗之法不可变,让儿孙记得遵循自己的法律。”
“但事实上,没一个儿孙肯听朱元璋的话。”
想到朱元璋应该在听自己的频道,伍爱华笑了:“这其实也很正常,毕竟谁家儿子孙子耐烦听老父亲那一套啊?特别是自己当了皇帝了,还不能有点自己的想法?”
朱元璋听了这话,立刻看向了朱标。
朱标……朱标低下了头。
此时此刻,没有人怀疑朱元璋的继承者是朱标。
而朱标也真的没打算就听亲爹的话,不变这“祖宗之法”,事实上朱标看好多都不顺眼,能劝亲爹改的都改了,劝不动或者不好劝的,都忍下来,琢磨着自己以后改呢!
伍爱华笑道:“有明一朝,需要用明太祖定下来的规矩的时候,皇帝就说祖宗之法不可变,不需要用到的时候,就说我爹/我爷爷/我太爷爷当初就是我这个意思,你们这些大臣不懂,我爹爱我!”
真的在不停说我爹爱我,拉大旗的朱棣嘿嘿一笑,一点都没有不好意思。
没这么说过的朱标面对大家的目光,感觉这不是自己能说出来的话。
不过看着大臣们一言难尽的目光,朱标昂首挺立,一一回视回去:我爹爱我这种事情,难道需要怀疑吗?!
直到朱标看到朱元璋的眼神。
爹,所以爱不会消失的对吧?
第134章
朱元璋轻轻哼一声,决定给大儿子留面子,等只有两个人的时候再好好讨论一下他打算怎么对他爹定下来的法律。
给朱棣背了锅的朱标也有预感,但是想想自己的好大儿朱雄英和亲娘马皇后,觉得这波胜券在握,不用担心。
其他朝代的人有些不明白:【他爹爱他和他变祖宗之法有什么联系?】
别说其他人不懂了,就是永乐朝的大臣第一次面对朱棣的说法的时候脑子里都是蒙的:啊,你爹爱你,所以?
大臣们就是想破头了都没想明白,你爹爱你和你干这事有什么关系?
你爹爱你你还这么对待他留下来的政策?
而且你爹真的爱你吗?
当然,这三个问题没有人敢问咱们永乐大帝。
笑死,要不是朱棣是个自己打下来江山的皇帝,哪个大臣愿意听他说什么他爹爱他的废话啊!
伍爱华看到弹幕上满屏幕的疑问,不由更想笑了。
想笑的伍爱华说道:“永乐大帝说了,因为我爹爱我,我爱我爹,所以你们都没有我理解我爹,我爹的意思就是这样的!”???
朱元璋看向自己的好大儿:咱标儿有这么无赖吗?
看完之后朱元璋又开始生气了:肯定是那群大臣倚老卖老,才让我标儿不得不用这种办法!
名声受损的朱标第一次怀疑自己以后是不是得了失心疯。
一个人杀穿了大明疆域的朱棣乐呵呵的:老爹还是好用!
虽然难以理解永乐大帝的脑回路,但是大家都明白过来他是怎么强词夺理的了。
反而是有机灵的老兄弟拍朱元璋马屁:“太子日后是永乐大帝,想来干的非常不错!”
朱元璋听了之后满意地谦虚:“只盼着太子能够戒骄戒躁,守好咱大明江山。”
朱元璋这么说着的时候,就听到伍爱华说道:“一开始的时候我听到这个故事,也和大家一样哈哈哈,觉得明朝的皇帝好玩,但是后面我学到了朱元璋的立法,不得不说,后面的皇帝变的对!要是不变,怕不是大明都活不过元朝,哪里还能有两百多年的国祚?”
“朱元璋的法律,只适合治理机械生命,不适合治理咱碳基人类!”
朱元璋一听就特别生气:【《大明律》哪里不好了?!】
伍爱华还在继续说着:“只有机械生命那种一板一眼不知道疲惫不知道偷懒的才能够适应洪武时期的治理,咱们碳基人类真的做不到。”
不知道什么是机械生命和碳基人类的朱元璋还在问朱标:“这机械生命是什么人?咱们科举能不能多选拔点这种?”
朱标:不是,爹,咱科举还有这么多人参加就不错了,您还真的指望他们夙兴夜寐倒贴钱给您干活啊?
朱元璋:仇恨周扒皮、质疑周扒皮、理解周扒皮、成为周扒皮!
朱棣想到被自己改的那些规定,丝毫不心虚:要是有官员敢说祖宗之法不可变,朕就让他按照洪武朝的工作量上班!
洪武朝,唯一一个比现代996加班还要厉害、剥削还要严重、反腐还要严厉的朝代。
钱少事多离家远,老板还阴晴不定喜欢搞大逃杀,伍爱华一开始的时候都不能理解为什么那时候还有那么多人靠科举:活着不好吗?
后来伍爱华明白了。
伍爱华也在直播中告诉了这些还不知道自己未来会倒霉的倒霉蛋们。
“老朱严格到什么程度呢?这么说吧,比如说国子监。”
“他聘请了有史以来最严厉的国子监祭酒之一,给考生们定下来严格的学规,学生们不服气,他说了,谁要是违反学规,要么全家流放,要么全家从军!”
“怎么样算违反学规呢?不好好学□□是考不及格,和老师有矛盾吵架,都算。”
“处理地最厉害的,是一个考生说自己不想学习了想退学,朱元璋直接杀了他!”
“咱老朱家,没有退学!只有丧命!”
“不学就是死,咱问你,今天还敢不好好读书吗?”
国子监第一届学生:不敢不敢!
学生们只觉得欲哭无泪:现在退学也来不及了吗?
伍爱华继续说道:“朱元璋还有一些奇葩的立法,比如他规定,军人学唱曲,割舌头,下棋,砍手,蹴鞠,砍脚,做生意,发配边缘充军!”
【难怪明朝人都不想当军户,这是啥兴趣爱好都不允许人家发展?】
【不是说张居正李东阳都是军户吗?他们难道不下棋?】
【第一,张居正和李东阳不是洪武朝的,第二,他们都考上进士了,就不是军户了】
伍爱华这么说的时候,朱元璋还觉得自己很有道理:“当兵的不认真操练好好打仗,天天唱曲踢球下棋做买卖,算什么事?咱大明的队伍还能打吗?!”
看着理直气壮的皇帝,大臣们默默地为军人和自己都鞠一把泪。
伍爱华还在继续说着:“作为一个朴实的老农民,朱元璋认为,你做学生和军人的就应该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不务正业的,杀了也是应该。”
“不仅对学生和军人这两个整体,对于整个朝堂、整个大明,朱元璋都非常的一视同仁。”
【求不要一视同仁了真的!】
“作为一个老农民,朱元璋是看不得人闲着的。”
“他甚至规定,京城有养鸟的、游手好闲的、和人赌博的、饮酒唱歌的,都要抓住他们,让她们没办法这么逍遥,关起来饿死!”
“对于村里的,出远门的和游手好闲的都被绑到官府治罪,邻里邻居如果不积极捉拿游手好闲的人,一起治罪!”
听到伍爱华这番说法,弹幕完全喷发了。
【这朱元璋竟是法家不成?】
【秦律严苛,最多也就是道这种地步了吧?】
【不是,国子监没有退学?只有毕业和丧命?这太离谱了吧?】
听着天幕的科普,刘邦饮酒大笑:“天幕还说我是秦始皇实际的继承人,这朱元璋才是他始皇真正的继承人吧?!”
【忽然想到苏老洵,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要是苏洵生在洪武,咱们就可以不用背过秦论了】
【有没有可能,苏洵写的是六国论,不是过秦论?】
苏轼和苏辙两个熊孩子一起带着笑意看向亲爹。
亲爹苏洵摸着胡须大言不惭:“也许在明朝需要发奋读书的情况下,我二十岁就能进士也说不定呢?”
苏轼和苏辙只觉得无法反驳。
“而且吧,”伍爱华继续说道:“朱元璋自己当过和尚,可能知道当时的寺庙道观有多么不事生产,所以当了皇帝后就规定,遁入空门的人要砍头!”
“然后朝野中不为他所用的人,也要砍头!”
【司马懿就是碰到了曹操,不然早就被砍头了】
【老朱:不来给我效力的都砍头砍头!】
“不能纳粮也不能干活的,让他们活着干什么?”朱元璋觉得自己有理有据。
“其实朱元璋时期制定的这些让我们后代觉得有点奇葩的法律,归根到底是明朝建国初期的重刑主义。”伍爱华说道:“这其实是有时代背景的影响的。”
“因为元朝末年中央朝廷的怠政,导致各个地方官员基本不受规制,贪污腐败盛行,民不聊生,所以明朝初年,朱元璋和他的班子都认同一个观点:刑乱国用重典。”
“他们认为新王朝必须要吸取元朝末年的教训,用严格的法律来重整纲纪,这样才能让民间最快地平定下来,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重刑主义。”
第135章
“作为个体平民,我们会觉得重刑主义太过严格,但是重刑主义就是错的吗?”伍爱华微微摇头:“并不一定。”
“是否应该采用重刑其实应该结合当时的背景,刑乱世用重典这个原则在历史上证明并不算错。”
“试想,之前废除死刑的国家也有很多惨绝人寰的犯罪事件,但是因为刑罚的上限就是无期徒刑甚至十几年的有期徒刑,所以犯罪成本很低,在乱世的时候,国家的秩序又如何恢复?”
“朱元璋和他的执政集团对于当时的社会情况认知的并没有问题,开国之处采用的刑罚原则也没有问题,甚至于朱元璋也考虑了第二代继承人,并且明确告知第二代继承人需要减轻刑罚,治理太平之世。”
“大家对于朱元璋时期法律的唯一诟病,就是重刑主义不应该是残忍又轻重不适应的刑罚,而应该是重罪用重刑,轻罪用轻刑。”
【明朝初期的刑罚还能比五代十国的时候重?】
有古人不禁发出了疑问。
看到这番疑问,伍爱华不由笑了笑:“因为部分史料的遗失,将明朝的刑罚和五代十国对比的话,不一定谁重谁轻,但是就名声而言,还是明朝的立法名声更差。”
“主要还是因为老朱得罪了笔杆子们。”
伍爱华这话一说,现代人都觉得心照不宣。
【人家都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老朱是贪污六十两以上统统死啦死啦滴,读书人能不恨他吗?】
【就是,要是不能贪污受贿,读书人的宣纸、徽墨、狼毫、歙砚要从哪里拿钱来买呢?】
【还有他们的红袖添香和软玉温香】
【连画画的颜料都买不起,这官当的还有什么意思呢?「狗头」】
【你老朱家的子孙蠢猪一个,一年花几万两,咱们官老爷都是千军万马里考上来的人才,一年不应该用个几百几千两吗?】
【关键其实是老朱太抠不愿意高薪养廉,所以风评才那么差,就连咱们现代人都难以理解,要是他和宋朝一样俸禄给够,那贪官杀就杀了,贪污一两杀了我都觉得应该!】
看到天幕上喷发的弹幕,前人都有点咋舌:“贪污六十两就死刑?这……”
除了那些清官,有几个官员一年六十两的孝敬都没有的?
伍爱华看到弹幕之后笑了笑,对着直播镜头说道:“其实贪污六十两死刑本身并没有问题,我们现代可能觉得六十两太少,这主要是因为古代贫富分化过于严重,我们看到统治阶层动不动就是几万两,所以觉得六十两不算什么,但实际上在古代,特别是明朝初年,六十两大概能够换算成120石大米。”
朱元璋原本看到弹幕颇为生气,听到伍爱华的话才稍稍没那么生气,连连点头:“可不是,连六十两都能贪污出来,难道还不该杀?而且咱给的俸禄哪里少了?平民百姓种地一年都挣不到他们一个月的俸禄!”
“明初一石米大概约等于现代150斤,六十两大约相当于一万八千斤大米。”
“那时候,大米还是细粮,可不是我们现代粗粮细粮价格倒挂的时代,根据《明太祖实录》,当时六品官员的俸禄也就一百石,也就是说大概贪污了一个五品官一年的俸禄。”
“而当时的农民家庭,中下贫农一年的开支大约就是一两,富农和小地主也就是二到三两,60两足够一个小家庭生活五十年。”
【你说什么,五十年?!】
【我刚刚换算了一下,一万八千斤粮食最多也就大概六万,生活五十年?】
【也很正常吧?全面脱贫之前,很多贫困家庭一年也就用个一千来块钱,明朝贫困人家的生活水平还比不上他们,能用五十年也不是什么惊人的事情】
【这么一看,六十两真的好多啊!】
【天杀的老朱,我记得当时他好像给藩王一年五万石米的俸禄!你就知道反腐,怎么不知道民众养你们家那群猪有多累呢?】
【老朱的后代确实不行,皇帝虽然奇葩,但是有大臣们从小教导,人品在帝王中还算能及格,有些藩王那简直是凌迟处死都嫌太轻!他们的封地完全是生民涂炭】
看到这些弹幕,朱元璋十分生气。
虽然生气自己的后代居然将封地治理的生民涂炭,更重要的是居然有人敢说要凌迟处死自己的后代?
【五万石,也就是二万五千两?!】
【还有大明宝钞两万五千贯,差不多就是一年五万两?】
【给自己儿孙一年五万两,给六品官员一年五十两?不是,这也太离谱了吧?】
【怎么说呢,就是如果和宋朝一样,给官员和宗室的钱都很多,咱能说他是大方,如果能够一以贯之地让子孙和官员一样节省,咱能说他是爱民,但是自家拿那么多给人才那么少,咱只能说他就是抠门】
【可不是,他少生个儿子,能养一千个官员、五万户人家!要我说还不如生了嫡长子之后直接给他子孙都喂上绝育药,国家财政负担一下子就减轻了,大明兴盛指日可待】
【生什么嫡长子?干脆全都噶了,就留皇帝十代单传好了!那还有闯王什么事?】
看着弹幕上的话,朱元璋气得脸都红了。
【质疑建文帝、理解建文帝、成为建文帝】
【建文帝就是下手太慢了,应该一锅端,别让你家血脉繁衍成蛀虫吸食咱民脂民膏】
看着现代人这些话,发抖的不仅仅是明朝皇室,所有朝代的宗室都不禁露出了厌恶的表情。
非自然管理部门的人精们也都注意到了,不由内心叹气。
“因此,朱元璋定下来的六十两死刑虽然高,但是也不是完全无法理解。”
【也是,咱们建国初,谁要是贪污人家一家人能花销一辈子的钱财,也都是死刑】
【那能一样吗?咱们可没有一年五万两的宗室,头就带坏了】
【刚刚去查了资料,明朝初期宗室只有49人,老朱估计数学不好,想象不到中期他家有十万宗室,末年有六十万宗室,指数上升】
【多少,你说多少?十万宗室?!一人五万两的话,全国省吃俭用给他家养猪?】
【没有没有,就是亲王才有五万两,郡王一年都只有六千石和几千宝钞了,大概也就五千两】
【五千两还也就?!】
明朝的百姓面面相觑,忽然有人说道:“以后咱要养着的老爷有六十万人?”
要知道,明朝的宗室可是完全不事生产,甚至于说不允许事生产的存在,就是纯粹靠国家财政供养。
别说老百姓,就是朱元璋看着这个数据,都觉得头晕目眩:“咱以后有六十万子孙?”
朱元璋对于子孙的想象参考了宋朝,宋朝的宗室不能说子孙凋零,但是一直都没有多少人,宋徽宗当时能够上位,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大家都认同他能生……
朱元璋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未来的子孙居然能有几十万人,他觉得几千上万人就已经顶天了。
不是,天幕说咱大明才两百多年,六十万是怎么生出来的啊?
朱元璋第一次觉得自己的算数可能真的不太好,他实在是算不出来。
伍爱华也看到了弹幕上的内容,并且看到了屏幕中朱元璋扳手指的表情反馈,“好心”地告诉朱元璋:“其实这也正常,假如某人生了二十个儿子,每个儿子生二十个孙子,每个孙子生二十个曾孙,每个曾孙生了二十个重孙,那么恭喜,这人将拥有十六万个重孙。”
“明初宗室49人,近现代计划生育之前,一个家庭都能生五六七八个孩子,明朝宗室又不存在说生下来会养不起,他们不仅娶妻还纳妾,生那么十几个二三十个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所以到明朝中后期,宗室成为明朝财政很大的负担。”
朱标看着朱元璋,欲言又止。
这话朱标真的不好劝谏,毕竟自己拿了皇位,难道还不让弟弟们享受富贵吗?
只是想想那六位数的宗室数量,任何一个有脑子的人都会怀疑明朝供养宗室的钱财会不会太多了?
原本看到建文帝的弹幕时,已经有人揣测他估计是砍掉了宗室福利或者削藩,本来朱元璋还很生气,但是看到宗室数量,朱元璋觉得,如果有十万人的话,确实也不能怪建文帝忍不住……
朱元璋并不知道,建文帝可不是明朝中后期的人物。
“其实都不用等看子孙后代,在朱元璋还在的时候,就因为自己规定的禄米数量吃不消了,他可能也没想到自己的儿子们那么能生,于是自己在晚年就削减了宗室的待遇。”
“在明朝中期,亲王的数量维持在30个上下,郡王两百多人,镇国辅国奉国将军两千多人,加上中尉和没有封的人,明朝需要给宗室的岁禄额大概是当年税收的1.4倍。”
【好家伙,贷款发钱?】
“这种情况下,朝廷当然是养不起的,但是朝廷养不起,没有给够钱,宗室难道不闹吗?宗室闹了怎么办?当然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他们自己解决啊!”
“这一自己解决,就变成了挖国家墙角,毕竟大家都是太/祖血脉,凭什么你们坐拥天下,咱连百八十个小妾都纳不起?”
“为了能够壮大咱太/祖的血脉,宗室们兼并土地、设置关税、垄断经营、伸手盐铁,穷了国家的腰包,富了咱朱家的腰包。”
“咱太/祖起义,不就是为了咱老朱家永享富贵吗?国家穷有什么关系,咱子孙富了啊!”伍爱华嘲讽地说道。
朱元璋眼前一黑。
第136章
老朱家明末宗室六十万,几个时代加在一起,也有百万之数。
这么多人齐心协力刷弹幕,也能在天幕的屏幕上占据一席之地。
于是伍爱华就看到了提醒:【主播你说了半天藩王,还说不说大明律了啊?】
别管是宗室之人提醒的还是普通观众确实想要听法制史的内容,伍爱华也意识到自己蛐蛐老朱的时间太久了,于是赶忙进入了下一个话题。
“刚刚我们提到,老朱其实是有和继承人提及他登基之后需要减轻刑罚,这其实也是明朝立法的一个原则,叫做‘刑罚世轻世重’,也就是根据社会实际情况来采用严格或者宽松的法律。”
“除此之外,明朝还十分强调明刑弼教,这和唐朝等朝代德主刑辅的原则相比,其实都是在于要将刑罚和教化相结合,但是德主刑辅强调德,明刑弼教强调刑,也就是强调法律。”
【就是一个法家为主,其他辅助,一个儒家为主,其他辅助?】
【所以老朱果然是真正的法家啊!】
朱元璋虽然确实是,但是他不太想承认。
原因也很简单,作为皇帝,天幕又是对着所有民众,他当然应该让民众认为自己是青天大老爷、父母官一样的存在,而不是让百姓觉得皇位上的皇帝冷酷铁血。
就是神仙,慈眉善目的信徒都多一些呢!
“在这种原则之下,朱元璋主持编写了《大明律》,这也标志着刑乱国用重典阶段的结束。”
“在大明律颁布之后,明朝的刑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
“虽然但是,朱元璋也在这本法典中明确,后代子孙必须要严格遵守自己制定的大明律,如果有修改的,就是‘变乱祖制’,如果提出修改的不是皇帝而是大臣,大臣就要被问罪。”
“几百年的朝堂,法律却不能修改,也不知道当时的朱元璋想的是什么?”伍爱华真的不理解:“就好比如果研究发现用轻一点的铠甲可以获得更好战果,但是大明律规定了铠甲的规格,咱是改大明律呢?还是改大明律呢?还是改大明律呢?”
伍爱华这话一说,许多古人感受到她话语的含义,不由笑出了声。
【想起主播第一次直播说商鞅抄袭法条的故事,果然立法就是到处抄一抄啊!】
“大明律是和唐律一样的法典,本身朱元璋也是参照唐律制定的,据说制定大明律的时候,朱元璋让人把唐律写在条幅上,挂在宫中,让他随时随地能够看到。”
“除了大明律之外,《大诰》也是朱元璋搞出来的重要法律依据。”
“很多学者认为,大诰本身就是一种特别法。”
“大诰,意识就是各种布告,朱元璋采用这个名字,就是为了表示这是皇帝制定的特别法律。”
【博主为什么一直说朱元璋?之前唐律都没有一直说李世民之类的】
看到这天弹幕,伍爱华不由笑了笑说道:“这当然是因为明朝的立法有非常显著的朱元璋特色。”
“唐宋元的立法,一般都是让大臣,特别是精通法学的大臣主持,皇帝最多起到一个最后把关的作用,但是朱元璋他是真的参与制定,并且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就比如我们说大明律,就有他留下来的变乱祖制罪,而大诰更是他的自留地,充分让朱元璋发挥了自己一腔没处发泄的怒气值。”
“朱元璋的大诰是怎么规定的呢?比如说他有一百多条针对管理犯罪要怎么惩治。”
“同时,还规定了诛九族、凌迟等等刑罚,最出名的,大家都知道的,就是剥皮宣草。”
“而且朱元璋还有一项规定,就是每家每户必须要有一本大诰,如果有,你犯罪了,只要不是死罪,都罪减一等。”
【???还有这种好事?】
【这样岂不是所有人都会在家中藏书大诰?】
【也许这就是朱元璋的目的?】
【说起来大诰一本多贵啊?这种保命的玩意儿,不得多准备一两本?】
【难道不是随便发?还需要钱买吗?那岂不是只有有钱人家才能够罪减一等?】
“这条法律还不受时间限制。”伍爱华觉得这倒是一个好评的地方:“虽然在永乐年之后,大诰已经完全废止,但是藏有大诰依然可以罪减一等,持续了整个大明王朝时期。”
“当然,就算有好处,民众也可以不买账,毕竟也不是所有人的亲人都会犯罪,但是只要查出来没有,直接罪行加重一倍。”
“双管齐下,大诰命就这样走进了明朝的家家户户,从某种程度来说,朱元璋是把《大诰》当作了国民法律教科书。”
“除了大明律和大诰之外,明朝的成文法还包括了《大明令》、《问刑条例》、《大明会典》,这些相当于倡导性的积极方向规范、刑法司法解释、法律检索大全。”
听着伍爱华对于大明会典等的描述,朱元璋嘴角抽搐了一下,自家这么高大上的法典,用后人的说法,怎么被她形容之后,就显得平平无奇了呢?
“在判决的时候,明朝法律还适用了一个原则,命名为比附。”
“刚刚我们提到过,大明律其实是朱元璋等人依照唐律疏议修改出来的,唐律重就有一个法律原则,叫做举轻以明重,举重以明轻。”
“比附原则,和这项原则非常相似。”
“比附原则,就是法律有明文规定的,按照明文来判决,例如杀人者死、伤人者刑这一类的规定,但是如果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就参考相似的条款,按照轻重来比较,决定一个比较合适的处罚。”
【大明律如此全面,也有没规定到的刑罚吗?】
伍爱华看到弹幕都笑了,也不知道对方是朱元璋的粉还是黑,是崇拜他,还是黑他规定的太多。
“朱元璋都承认自己的法典有没能规定到的地方,而且随着时间发展,世情不同,谁也不能保证法律能够规定所有的方面。”
【朱元璋没承认吧?他不是觉得自己的法典再完美没有了?都不让子孙后代改的!】
【单这么说想不出来,要不然博主举个例子?】
明朝之前的古人更加好奇有哪些后世没有规定到的法律,干脆提问博主,想着可以从其中知道社会情况,也许自己的朝代听了有好处呢?
但是他们没想到伍爱华举出来的是这样的例子,如果知道的话,可能都不会问出口。
伍爱华拿出了当年读书的时候印象深刻的案例。
“比如说,我们现在规定□□罪,适用的对象只有女性,也就是说只有女性被人侵犯,才按照□□罪论处,那如果男性被人□□呢?”
【???】
【男人也会被人□□?】
【男人也不算吃亏,或者算了?】古人们发出了铺天盖地的弹幕。
现代人不同意了。
【男人怎么就算了?要是对方是个丑女人或者丑男人,自己多吃亏啊?】
【话不能这么说,对方就算是漂亮女人和漂亮男人,那也不行啊,这是违背了他自身的意愿!】
【男人□□男人?】有单纯的古人未婚小女孩感觉开了眼界。
毕竟在闺秀教育中,可不会告诉这些小姑娘这些荒唐的事情。
【怎么没有?有的男人就是喜欢男人啊!还有女人□□女人的呢?】
【女人怎么□□女人?没有作案工具,只能是猥亵吧?】
【按照课堂上的说法,还有间接正犯,教唆犯也可以犯□□罪的】
看到弹幕的热闹,伍爱华不由笑了,这反应和当时自己读书时的课堂也差不多。
“因为大明律对于男性被侵犯没有立法,所以就需要比照□□罪和猥亵罪来定罪。”
朱元璋听了伍爱华的话,立马说道:“现在就把这条加上!”说着还发了弹幕:【大明律也可以有这个法律】
朱元璋觉得,自己的立法确实是有不足,因为他只想到人能有多坏,想不到人能有多变态……
边上的大臣们听到朱元璋的话,纷纷赞同,决定在大明律中加上男性被人□□的罪名。
“那这个罪名和□□罪一致吗?”
朱元璋沉思了一下:“减一等?”毕竟现在女性被□□,受到的伤害很大,甚至有很多因此自缢,而男性发生这种事情,应该不会危及生命吧?
“这事要好好琢磨。”朱元璋说着。
就在朱元璋思考的时候,伍爱华又提出了更加让他无法理解的情形。
“而除了女性和男性之外,还有双性人、变性人,那么他们又要按照什么来处理呢?”
“是按照他们表面的性征,还是按照实际的性别?”
伍爱华举例:“譬如说变性人,有些是进行了手术,有些只是注射激素,有的人看上去是个女孩子,但是实际上身体还是男性的身体,有的人看上去胡子拉碴,但是实际上是个女孩子的身体,有些人出生时看着是女性或者男性,但是身体内有□□或者子宫,那么针对他们的犯罪,大明律要怎么确定?”
【???】
古人被震惊到陷入了沉默,屏幕上也只剩下问号:你们后世人,这都干的是什么啊?
古代小姐妹的聚会中,有女孩子发出了疑问:“自古以来,只有女儿恨自己不是男儿身的,怎么后世还有男人想要变成女人的?”
“还有那生下来就是双性的,居然还有这种人?”
伍爱华这时候还在说着:“如果说一名表面上被认定为男性的人被□□,按照大明律判刑,结果发现这名男性怀孕了!那么大明律要怎么办?是不是要用比附这个办法?”
朱元璋:???这又是什么情况?!
第137章
朱元璋研究过那么多法律,从来没有想过还有这种情况存在。
这一刻,他觉得自己的大明律确实是不够全面了一点。
伍爱华问完之后,所有的古代世界都沉默了。
见多识广的现代人反而很淡定:【有的国家性别都有十六个,法律规定跟不上也是正常的事情】
把古人讲沉默之后,伍爱华才开始了接下来的内容。
“除了比附原则之外,明朝其他的管理原则也和唐律有所区别。”
“例如说谋反等罪名,在唐律中的规定我们之前有提及,元朝更是只杀同一个户口本的男性,但是明朝非常看重谋反罪名。”
【因为他们自己就是谋反的?】
【越缺什么越在意什么?】
朱元璋看完之后气得骂骂咧咧。
伍爱华好笑地反驳:“农民起义又不是谋反!”
咱们的屁股可是永远都坐在无产阶级这边的!
“明朝的谋反罪,不管有没有实际执行,只要有预谋,首犯从犯一律凌迟处死,谋反之人的祖父、父亲、儿子、孙子、兄弟、伯父、叔父、侄子、堂兄弟,一个户口本全部斩首。”
明朝这个规定一出,不少之前朝代的人都倒吸一口冷气,摸了摸自己的脖子。
大好头颅,要是在明朝,怕不是就要身首异处了。
“相比之下,唐律对于祖父、孙子、叔父、兄弟这些都是不杀的,男子八十岁以上、重度残疾的男性亲属更是会免罚。”
朱元璋对于这个倒是有发言权:【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现代人也有不同的看法:【唐朝那时候都是联络有亲的世家,世家还不分家,要是按照明朝的办法,动辄牵连几千上万人,可能谋反人的堂兄弟都是皇帝的表兄,明朝就不一样了,他们没有世家啊】
【怎么没有?英国公家不是吗?】
【你们就知道英国公,除了英国公几朝不倒,还有谁?】
【沐家?】
朱元璋看到沐这个字,倒是流露出了一点笑意,自己这个养子的家族看来和大明同寿了。
“除了对于家中男性的惩处外,大明律还规定了,谋反之人家中十五岁以下的儿子孙子兄弟,以及母亲、女儿、妻妾、祖母、孙女、姐妹都没为官奴婢。”
【为什么没有十五岁以下的叔伯?】
【对啊!古代不是还有一树梨花压海棠吗?叔伯比自己小很正常吧?】
伍爱华看到弹幕,无奈说道:“总之就是上述范围的女性,和不满十五岁的男性,都没为官奴婢。”
【这么看来也没有斩草除根?】
【还是有点人性在的?】
“没为官奴婢之后,端看家里以前的朋友们是否照顾,明堡宗时期干过的那种事情,只能说有骨气的都已经死了,剩下的都不行。”
堡宗之后的明朝人噤若寒蝉。
清朝人倒是无所顾忌:【要不怎么说于谦之后,大明没有忠臣了呢?】
【张居正也是一代贤相】
【张居正贤亮能为、锐意改革,也是国家的好臣子,但是是否忠于皇室,就说不定了】
【谁看到于谦的下场,忠于他大明皇室之前不掂量一下,自己能有于谦的功劳吗?自己能有于谦的清廉吗?自己能有于谦的君臣相得吗?于谦都死了,自己还忠于大明皇室?是傻了吧?】
【要不怎么说堡宗该杀呢?先是葬送了能打的武将,再是撅了文臣的根基】
【大明的衰落和灭亡,从堡宗始】
【他爹要是能提前知道,高低要在孙贵妃怀上堡宗的时候勒死他们娘两】
【可别指望他爹了,为了他娘都能废后,他爹能舍得杀人?要我说还不如指望他曾爷爷直接杀了孙家人、高祖爷爷直接立下祖训】
【要不是于谦,明朝国祚根本到不了一百年,这娘两高低得和秦桧完颜构在岳飞庙前竖跪像一样,在于谦的庙前树两个】
看到弹幕这些讨论,朱元璋的怒气值UPUPUP,当即就下了命令:“孙氏女不许入宫!孙氏女生子,人人得而诛之!”
朱棣和朱高炽看着和自己孙子/儿子两小无猜的孙氏,露出了沉思的目光。
朱瞻基真的有孙贵妃,也真的废了后打算立她,闻言不敢相信这是巧合,看到大儿子露出了担忧的眼神——此子未来会差点葬送大明,并且埋下了祸根?
弹幕讨论地热闹的时候,伍爱华继续说道:“相比于谋反罪全面加重,明朝对于触犯儒家纲常的罪名反而处罚很轻。”
“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一来明朝时期宗族已经可以教化调解相关问题,二来朱元璋得位之正能和刘邦并列第一,不存在什么需要提倡以孝治国的情况。”
提倡以孝治国的司马家觉得自己被影射了。
朱元璋对于伍爱华这句话倒是很满意。
“另外,明朝也很有天朝上国的意识,如果说唐朝是兼容并蓄,那么明朝就是唯我独尊。”
“在唐律的规定中,外国人犯罪,如果是双方都是外国人,就按照外国法律来,但是在明朝看来,外国的法律都不行,只要是在我大明境内的犯罪,就全部都按照我大明律审判!”
“正是因为明朝这种态度,他们下西洋去到其他国家,给他们的是赏赐,从其他国家拿回来的是朝贡。”
【印第安人听了要哭泣】
【是不是因为明朝,非洲和东南亚才对西方人没有了警惕心?】
弹幕发送了一些古人看不懂的话语。
“除了之前所说的,有才之人不愿意给官府打工会判刑,也就是寰中士夫不为君用罪之外,明朝还有一个有特色的罪名,叫做奸党罪。”
“明朝皇帝最头疼的,应该就是官员结党。”
“之前我们的直播中也有提及过明朝各式各样的党派,同乡可以接档、同样主张可以结党、同样通过宦官升职上来的也可以结党。”
“在明朝,混朝堂之前不参加一个党派,那简直是自绝于仕途,不用多想都知道好事没有你的份,坏事都是你背锅。”
“明朝的奸党罪就是对于结党的人进行管制,但是显然,这个罪名没啥用处,只能被人用来党同伐异。”
“毕竟咱们都知道,党内无党,帝王思想。”
不少皇帝都开始琢磨起了这句话,所以是没有办法避免下面的人结党营私的吗?
“除了奸党这一特殊罪名之外,明朝还有全新出现的廷杖和充军!”
“是的!之前只有流放,明朝开始才有充军!”
“明朝的充军分为两种等级,一种是自身终身服役,一种是自己以后的子子孙孙也要终身服役、世代承袭。”
“提到这个,就不得不说朱元璋一开始的时候规定军户世代从军、匠户世代为匠有多让人窒息了。”
“这几乎把人限定死了,杜绝了社会的流动,但是我们都知道,遗传他是不稳定的啊!”
伍爱华说着都为明朝人感觉绝望:“比如说匠户人家,生出来的孩子就是只擅长动脑不擅长动手,完全手残,怎么办?”
“这也就算了,毕竟不能雕花,也能当个普通木匠,但是对于那些需要动脑的行业,这就是灾难了。”
“比如说学医的医户,爷爷和爹擅长治病救人,不代表他们的孩子也擅长,不擅长的孩子别说治病救人了,搞不好还是害人性命的庸医,人家还真不是故意的,真是学艺不精。”
“还有类似钦天监,世代相传需要夜观天象,我们都知道学习天文的,数学不能太差,但是数学这玩意儿,学不会就是学不会,你不能指望生下来的孩子都擅长数学啊!”
【啊!数学!】现代人已经感受到了世代钦天监家庭中学渣的绝望。
第138章
对于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现代人来说,不需要多说什么,只需要说出两个字“数学”,就能够勾起一群人的心酸往事。
即使学生时代擅长数学的人,也不见得不能够公情。
毕竟强中更有强中手,难中更有难中题,大部分是是人才,但并不是天才。
多少高中理科年级前列的重点大学数学系学生在做作业和期末的时候会发出疯子一般的嘶吼?
此时此刻,只是读四书五经作八股文的大部分古代文科生都发出了疑问:“数学有那么难吗?钦天监的传人还能学不会?”
少部分懂得这些事情的古人说道:“如果连九章算术都算不出来,放在钦天监就是完全没入门的水平。”
啊这……问问题的人学会了闭嘴。
伍爱华这时候还在说道:“我们之前也有反复提到过,遗传是不稳定的。”
“虽然现代已经证实擅长数学的基因容易在同一血脉中出现,类似于钱家,但是这并不代表代代都有,也不代表每家都能有。”
“举个例子,祖冲之,我国能够手算圆周率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天赋不可谓不高,他祖父就是负责建造的官员,擅长计算和数学,他儿子祖暅也是数学家和天文学家,还发明了祖暅原理,孙子祖皓是擅长算数的科学家。”
“以祖家这血脉传承,他们家后代应该算是擅长数学和算术了吧?”
“事实上,祖冲之的儿孙中有非常多的学渣。”
“这种痛苦大概相当于妈妈北大、爸爸清华,我是北大青鸟,哥哥耶鲁、姐姐麻省,我是哈尔滨佛学院。”
【大家只会嘲笑龙凤成翔,但是没人问过翔想不想要龙凤的爸妈!】
【我妈做我的微积分作业只需要五分钟,看几眼就知道,而我,五个小时都没解出来】
【在我十三四岁的时候,我爸妈终于承认我不是不认真学习,就是不够聪明,但天知道我的智商其实有一百好不好?!】
【我爸妈至今难以理解就公务员行测那中小学语文数学的难度,为什么我考不上70分……】
【别说了,我家家政阿姨夫妻两都是初中学历,她女儿不上补习班都全市高考状元、奥赛国际金牌,我妈一度怀疑是不是她生我的时候耗时太久我缺氧憋傻了】
弹幕中的现代人让古人充分认识到了什么叫做龙生的不一定是龙,凤生的不一定是凤。
这在古人看来是难以理解的。
因为现代已经普及了义务教育,而古代的阶层壁垒,比现代的部分国家还要严重,接受教育的人口只有那么多,特别是魏晋等朝代,平民中智商高的人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又如何与世家子弟相比较?
在那些朝代,人们自以为做到80分就已经是优秀的人才,殊不知其实同时代有人能够做到100分,甚至突破科学的边界,做到101分、200分。
这就是时代的局限性了。
“由此可见,朱元璋的设置确实有很不合理的地方,以至于明朝中后期,不少百姓都因为自己的户籍烦恼,甚至于有女儿的家庭都不喜欢将女儿嫁给军户,以至于军户的素质逐渐下降,最终亡国于农民起义与草原铁骑。”
听到伍爱华的话,朱元璋还带着点固执地不想承认自己做的有问题。
【我只想说,医生他还敢让世代传承?他怎么敢的啊?我想到马上给我开刀做手术的是我那大学挂科的同学,我都睡不着】
【哈哈哈笑死,挂号看到医学院同学难道不是扭头就跑吗】
【大家都只见过你是专家的样子,只有我见过你考试不及格的样子】
伍爱华此时已经开始下一个明朝首创事项的科普了。
“除了第一个设立充军之外,明朝还第一个设立了廷杖。”
“廷杖,顾名思义,就是皇帝在朝廷上命人当中打大臣板子。”
“廷杖这件事情,是朱元璋发明的,朱元璋说不能改祖制,发现廷杖好用的明朝后代君王还真的一个都没改这个制度,不仅没改,还用这是祖宗之法不可变为理由拒绝大臣谏言,而且逐代将其发扬光大。”
听到伍爱华的话,前朝儒生气得脸都红了:【刑不上大夫,简直是斯文扫地!】
【朱元璋不愧是泥腿子出身,竟然这么对士大夫?】
“可能是因为吸取了宋朝太尊重士大夫以至于武备松弛最终亡国的教训,元明清三个朝代,是将读书人的傲骨都打断的时代,也是中央集权日渐加深的朝代。”
“对于元朝读书人来说,不向异族效忠根本就没有出仕的可能,对于明朝读书人来说,上朝站着、被皇帝打板子已经不算什么了,宦党也不乏认太监当爹的读书人,对于清朝人来说,天地君亲师,给皇族当老师都要跪着教学生,上朝和见上官都要跪着,男儿膝下有黄金的意识是男儿只要跪下就能换来黄金。”
“这些发生的背景,其实都是皇帝的中央集权。”
“放在秦汉,大臣上朝还能坐着,放在唐宋,简直不敢想象老师跪着教坐着的学生,陶渊明如果知道后世下官在上官路过自己辖区的时候要跪迎跪送,恐怕就不是挂印而去,而是一开始就不会出仕了吧?”
听到伍爱华这番话,很多士大夫都感受到了屈辱。
伍爱华此时还在说道:“在明朝,廷杖甚至不需要有具体的罪名。”
“只要皇帝觉得大臣冒犯了自己的威严,就可以廷杖,甚至不需要皇帝觉得,太监觉得也行。”
“譬如明堡宗精神上的亲爹太监王振,就经常在朝会上狐假虎威打大臣的板子。”
【明堡宗究竟是什么垃圾?!】
【大概是有害垃圾?】沉迷垃圾分类的现代人回答道。
朱元璋更加愤怒:“那个什么堡宗居然认了太监当爹?!”
朱元璋这么愤怒的时候,有古人问了出来。
【可不是么,先帝哪有太监亲?明堡宗可是给害死明朝十万大军的王振立庙了呢!】
【他这么孝顺,王振不会真的是他亲爹吧?】有古人问道。
【不至于,不至于,就相当于养父?而且立庙后,别人都去骂王振了,骂他的不就少了吗】
【前面有个正经人,别听他的,就听我的,王振就是堡宗亲爹!】
【殊不知后宫寂寥,当时好圣孙又有皇后和一堆废品,孙贵妃就这么被王振拨动了心弦,恰好王振是顶替了一个相似的太监进入宫内,实际上没有净身,所以两人干柴烈火,却又没有引起宫中之人的怀疑,毕竟一个太监,就算和贵妃关着门在宫里,又能有什么事情呢?肯定是两人密谋要怎么对付其他妃嫔!】
现代人这个小作文写的,有那么一瞬间朱瞻基都怀疑起了自己的贵妃。
朱元璋更是怀疑起了自己宫内有无假太监。
【英宗这一世英名,到底是半点不剩】
【英名?他要不是有个好弟弟好儿子死命给他擦屁股,大明早就亡了好吧?】
【英是明堡宗实际的谥号?这个评价不低啊?】
【出类拔萃曰英,道德应物曰英,德华茂著曰英,明识大略曰英】
【据说一来是因为有个好儿子,二来是因为这个封号其实是明褒实贬,当初明朝的大臣们翻出这个封号可真不容易】
【因为明英宗之前有三个英宗,宋英宗在位4年,大理英宗在位4年,元英宗在位3年,英说的是英年早逝,大臣们其实是在祝福堡宗:你怎么不早点死掉!】
【哈哈哈哈哈哈哈】
啊?元朝之前的人听到这个封号的内涵之后,不由露出了心领神会的笑容:玩还是你们后人会玩。
朱元璋听了,则是一面生气大臣对皇帝不恭敬,一面生气自己居然有这种不肖子孙。
太皇太后张氏急招三杨阁臣和胡濴、英国公张辅,讨论要怎么教育好皇帝,以及如果实在教育不好,怎么让他尽早退位让贤?
“说到现在,我们好像说的都是明朝比较偏向于负面的一些立法,作为一个雄才伟略被后世认可的帝王,朱元璋当然也不只是有严刑峻法,在很多方面他也有一些优秀的创新。”
“比如说,朱元璋规定了社学,他其实是有一个让大明境内所有人都能读书的想法在的,相比于之前的帝王,出身贫苦的朱元璋更加懂得什么叫做读书改变命运。”
“从这一方面来说,朱元璋绝对算得上是爱民的皇帝,虽然他对当官的不好,但是对百姓确实还不错。”
朱元璋:嘻嘻。
“只可惜这一优秀的政策没能贯彻下去,后来完全是名存实亡。”
刚刚因为被夸奖得意摸胡子的朱元璋:不嘻嘻。
“除此之外,明朝还有一种法律形式叫做榜文,朱元璋在全国各地设立了申明亭和旌善亭,一个用于悬挂罪犯和犯罪事实、一个用于悬挂孝子贤孙、贞女节妇,用来教化百姓。”
“这是秦朝之后,第一个试图普及国家法律法规的朝代,不管是人手一本大诰,还是到处张贴榜文,朱元璋的立法思想里就包括了不知者不罪和需要先教导再惩处的思想。”
“从这方面来说,绝对是值得赞扬的。”
朱元璋再次露出微笑:嘻嘻。
【虽然但是,一听到表彰节妇,我就想要激情开麦辱骂】
【一说节妇,我就想到了殉葬制度,英宗虽然垃圾,但是废除了殉葬,太/祖虽然英明神武,但是是个封建迷信老毕登!】
【朱元璋你糊涂啊!如果殉葬管用,人家始皇的兵马俑可是有上万之众,还能轮得到你?】
【杜绝封建迷信,从停止殉葬开始】
【人死后如果还有鬼和地府,人家被殉葬的第一件事就是化作厉鬼杀了你们老朱家!】
朱元璋:不嘻嘻。
第139章
殉葬这种事情,朱元璋已经不是第一次被骂了。
别说后世人,就是洪武年间,也不少人骂他。
只是锦衣卫能够监督京都和大城市,监督不了所有的城村。
在明朝废除殉葬之前,选秀和招募宫女是老百姓们闻之色变的事情,一旦有听闻一丝半点的消息,街面上的适婚单身男性能够全部被抓去成婚。
主要还是殉葬之风太烈。
明朝的殉葬不仅仅是妃嫔的殉葬,朱元璋的子孙们到了地下,单有妃嫔伺候怎么够?不也要下人伺候吗?是以殉葬的宫女、宦官、小厮(藩王)的数量数十倍于妃嫔。
不仅平民家庭闻之色变,富户人家也避之不及。
主要是宫女可以选择平民女子,但是妃嫔最重要的是好看,好看的前提是什么?肤白貌美要求不下地干活,脸色红润身体健康要求从小吃饱穿暖。
按照这个标准,也是小富之家才能养的出的女儿了,所以除了那些想拿女儿博富贵的,怎么让人不忧心?
明朝也有没有生育的妃嫔和藩王妃妾没有殉葬的,那都是家里有近亲干上了大官,可以说在明朝,家里没个近亲当大官,都免不了选秀和殉葬的危险。
他升官早,不用选秀,他升官虽然晚但是在丈夫死之前升得足够高,不用殉葬。
就是这么现实。
伍爱华自然也简单地给大家科普了一下殉葬制度。
感性如李世民已经不赞同了:“妃嫔宫女宦官也是爹生娘养,怎么能直接让人殉葬呢?”
理性如秦始皇则是说道:“如果戴戴殉葬,大秦要减少多少人口?还是用俑人更合适。”
喜欢用外戚如刘彻也是摇头:“朕妃嫔家的人不少都是肱骨之臣,这法子可不行。”
知道明朝喜欢选小户人家女儿当皇后妃嫔,刘彻没有发表什么意见,毕竟他的妃子娘家也不强大,还不是出现了帝国双秀?加上霍光的话,就是一门三杰。
但是对于皇帝选了小户人家女儿,还让人家家属全部闲置不在重用,刘彻非常不理解:人家女儿能养这么好,多少有点本事吧?不用他们不是浪费了吗?
伍爱华这时候正在从殉葬制度衍生出来新的知识点。
“明朝初期的宫女和妃嫔虽然很惨,但是女官的权力却比中后期大很多。”
“女官制度是朱元璋时期就设立的一种制度,有品德有才学的女性在内宫担任官职,有管理职务、有女医,还有女教师教导小宫女和小宦官。”
“同时,因为明朝妃嫔很多出身于小户人家,女官还会负责教导这些妃嫔。”
“明朝的女官主要是两个途径产生,一个是混出了名声的贤亮才女通过考录或者征召担任官职,另一个是考试选拔小宫女中接受了女官教育格外优秀的人。”
“女官的机构分为六局一司,分别是尚宫局、尚仪局、尚服局、尚食局、尚寝局、尚宫局和宫正司。”
“众人只知道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却不知道在明朝初期,掌印的其实是尚宫局女官。”
【哇塞,她们这么牛逼吗?】
【掌印女官?】
【明太祖不是说了后宫不得干政?】
【女官是女官,后宫是后宫,不是一回事,就和汉朝的男宠与朝堂的大臣一样好吗?】
汉朝皇帝:不是,单举例我们,你们搞针对啊?
【那时候明太祖设置女官制度主要是为了防止宦官专权、加强皇权,并且也看到了部分优秀女性的能力,只可惜后代没有延续下去,最后宦官还是专权了】
朱元璋看到这些弹幕就生气,但是想到那什么堡宗都认太监当爹了,朱元璋只觉得自己的承受能力也上升了。
伍爱华这时候还在继续说道:“明朝的女官一开始规定为20岁以上可以应选,但是在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大批量选拔女官,将年龄修改成了妇人30岁以上40岁以下,女子13岁以上19岁以下。”
“根据当时的史料汇集,应该是为了不耽误妇人生育,在这次的选拔中,朱元璋也选拔了好几个天才少女进入宫闱担任女官。”
后世的女人羡慕地看着天幕:“是不是去当了女官,就可以自己挣钱粮,而且不用嫁人生子了?”
“你怎么这么害怕嫁人?”边上有闺蜜劝道:“大家不都是嫁人吗?洪武时期选拔的也是妇人居多啊。”
“我和你不一样,你家里的女孩子都宜子孙,生孩子容易,我们家的女孩子容易难产,我娘就是难产过世的,我家里的姑姑和姐姐嫁出去了八个,已经难产死去了一半了,我是真的不敢生……你说我嫁人的条件就是自己不生让小妾生,能行吗?”
闺蜜犹豫着说道:“你爹对你挺不错的,也许能帮你选个同意的夫君?”
“洪武之后,女官制度开始衰退,建文和永乐时期还有女官,等堡宗时期,已经基本看不见女官的记载了。”
“咱就知道是堡宗那个爱给太监当孝子的不肖子孙开的坏头!”朱元璋骂道。
“明太祖时期,女官的人选主要来自于江南富庶之地,主要是这些地方的识字率和就学率较高,家中女孩的地位也比较高,家里愿意教导女儿读书识字。”
“当然,这也导致了江南地区的科举非常卷,据说在江南地区能够考上举人的,学识程度已经相当于少数地区进士,也因为教育不公平这个原因,明朝的进士还分为了南北榜,分地区录取进士。”
【别说明朝,现代江南地区都格外卷】
【就是不知道明朝有没有高考移民了】
【人家看的是祖籍,移民也没用啊!倒是如果爹和爷爷当的官足够大,可以占用京城的考试名额】
“说起科举制度,就不得不说古代的官职制度了。”
“不知道是不是六这个数字格外吉利,古代的女官是六局,朝堂则是六部,明朝也是如此。”
“作为农民出身的皇帝,朱元璋是看不惯别人不干活白拿工资的情况的,所以他设立的官职制度并没有宋代那种级别和任职分开的情况。”
“在明朝,你当什么级别的官,就拿什么级别的工资,所有的工作必须要对得起自己的待遇。”
“只有封了爵位的勋贵和被赏赐了虚爵的皇后妃嫔的娘家,也就是老朱的兄弟们和女人们家里才能不干活拿钱。”
“明朝的六部也参考了唐朝,设置了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刑部、工部,开八股取士,另外也有翰林院、御史台等机构的存在。”
“一开始的时候,明朝也设立了中书丞相,但是朱元璋对于皇权的分权是非常警惕的,作为勤政程度能够和始皇相媲美,每天睁开眼睛就是干活,干到半夜才去休息的肝王,朱元璋觉得丞相这个职位完全没有必要,借着清洗朝堂的机会,直接废掉了丞相这一职位。”
“但是朱元璋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子孙比较废物,他们身体不行,干不了他们长时间的活,能力不行,当不了所有工作的决断人,心态更不行,受不了不能享受的生活,但是太祖规定了不能有丞相怎么办?于是他们设立了内阁。”
“至此,明朝是没有以前朝代的左右丞相了,他们采用了多相制度,内阁少则三四人,多则七八人,都能算作丞相。”
朱元璋听闻,再次眼前一黑:这些不肖子孙!
“不过明朝内阁有个默认的潜规则,说是非进士不如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在明朝,进士分为一甲、二甲和三甲,其中一甲只有三人,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人是免试进入翰林,二甲称为进士,通过翰林院庶吉士考试可以进入翰林,三甲人数最多,被称为同进士,是没有资格进入翰林的。”
“根据现代人统计,明朝二甲一般一次只有不到一百人,三年一次,也就是说,要在全大明考到前一百,才有机会进入内阁称为丞相。”
“从这一方面来看,明朝内阁的丞相人选都是智商非常厉害、情商至少也够用的人,这些人管理大明,别的不说,至少不会闹出什么大乱子来。”
“内阁和朝廷修修补补,皇帝就是几十年不上朝还沉迷各种奢侈享受,明朝这艘大船也不会沉。”
“如果不是明朝末年遭遇了小冰河时期,各种天灾频发,各地都连年签收,北方游牧民族又因为小冰河时期变冷而全方位南下,明朝搞不好还能多撑不少年,最后也搞出个君主立宪制度来。”
“毕竟明朝这种科举选拔、内阁多相、党争厉害、小资产阶级萌芽、嫡长子继承制皇帝没啥用的朝廷,简直是君主立宪的天选国家啊!”
朱元璋不仅不能理解,而且不能接受:你说什么君主立宪?那和我们被架空了有什么区别?!
“除了内阁制度之外,明朝还讲究‘重典治吏’,也就是对官员格外严格,当然这只是初期君主权力较大时能够达成的,等中晚期,皇帝对于官员也很难达成非常有效的重拳出击了。”
“不过明朝中晚期也有个头铁娃,是那种放在论坛上能让人争论一下他和于谦究竟谁更厉害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张居正头铁到搞出来一个考成制。”
“这里提示一下,上一个想要搞官员考核的范仲淹和王安石最后都被罢相,也就是宋朝不杀士大夫,在这种情况下,张居正还搞出考成法改革,也着实是头铁。”
朱元璋感兴趣了起来:“这张居正想要怎么改?”
“当然,张居正也没有因为变法而死,也就是差点被皇帝开棺鞭尸了而已,但是最后不也没开成鞭成吗?”
朱元璋:等等,这是我某代孙子干的?
张居正:???看向三头身小皇帝。
第140章
懵懵懂懂的小皇帝一脸无辜地回望张居正。
张居正抹了把脸:孩子这样,一定是老师们没教好!
毕竟是自己的学生,张居正还是有那么点不忍心在的。
伍爱华说出这番话之前,还拿着大纲确认过:要讲这么刺激的事情吗?
得到的回答是当然要讲。
不讲的话,怎么和万历朝能够只手遮天的张首辅谈条件?
什么?你说会得罪万历?
张居正在的时代,得罪万历也没关系。
张居正已经不在的时代,万历难道就掌权了?连朝都懒得上的,他也没啥用啊!招下面的官员欺上不就好了?
被称为万历甚至都没被称呼大名的朱翊钧:你们睡觉最好睁一只眼!
伍爱华浅浅提了一句,又开始说起了张居正考成法的内容。
“张居正考成法的核心其实也是万变不离其宗地去除不能干事的人,提拔能够干事的人,提高政府行政的效率。”
听着伍爱华的科普,青年张居正叹气:自己这下就算是认了宦党的干爹,八成都进不了内阁了。
毕竟伍爱华这么一说,自己在官场上就没什么朋友了。
剩下两成,是皇帝看自己这么对待官员,力挺自己。
“而政府的效率为什么会降低呢?其实这是政府运行的必然。”
“就好像朱元璋搞出来锦衣卫监督百官,但是后面的皇帝发现锦衣卫坐大,不太好用,于是搞出了东厂,再之后的皇帝发现东厂也没那么好用,搞出了西厂……”
“这么一步一步套娃,就是一个人干活,一个人看着,一个人检查,一个人监督看着和检查的人……行政效率又怎么可能高呢?”
“但是监察机构又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对于疑心病很重的帝王。”
“明朝的锦衣卫和东西厂就是非常著名的监察机构,直至今日在影视剧和小说中都是经久不衰的题材。”
“一般而言,正统的监察机构主要分为几大块,一是御史,二是地方,三是言官风闻上奏。”
“明朝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和六部并列,给予了监察各地和六部的权力。”
“都察院的御史分类方法很多,一种是监察中央的,一种是监察地方的,一种是监察实务官员的,一种是监察务虚官员的,其中监察官自己本身就是务虚的官员。”
【已经感受到套娃的威力了】
【这不得搞两三套班子互相监察?】
“其中,地方的监察官还分为在本地进行驻点监察的常驻官员、在辖区巡查的官员、中央派下来巡查的官员。”
【相当于当地纪委、华东南西北中特派办、中央巡视组】
【前面的弹幕一解释就明白了】
“明朝的都察院设置了十三道监察御史,虽然这些御史的官职不高,但是本身是‘代天子巡狩’,违背权重,甚至可以越过都察院,单独进奏,甚至这些御史还可以互相监察。”
“他们监察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包括当地的刑事案件、税收、民众生活情况、官员贪污受贿情况、军队动静、科举情况,只要当时朝廷要做的事情,他们都可以监察。”
【林妹妹她爹这个巡盐御史和监察御史又有什么区别?】
【巡盐御史应该是专管盐政的吧?】
【不是吧?我听说原型曹寅和李煦都是康熙的密探啊?】
清朝康熙时空,不少人都警惕地看了眼曹寅和李煦,这两人这时候还是个小年轻,还没当上什么巡盐御史。
康熙:……朕的计划,天幕误我!
“在地方,御史们可以互相监察,甚至官员也可以告御史的状,防止御史之间勾结,在中央,明朝还专门设置了六科都给事中、给事中的官职。”
“六科给事中和都察院是互相之间没有关系的,人事权、财权都是分离的,所以二者也形成了互相监督的作用。”
“毕竟御史也是廉政风险高发岗位,总需要一些监视才行。”
【不是说御史都是选的头铁娃?人品都很好的吗?】
【人都是会变的,更何况还有演员】
【哈哈哈哈演员要笑死谁】
【王莽:你们是在讨论我吗?】
王莽:???你们这些后人没事吧?!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屠龙者终成恶龙的官员也不是少数,先清廉后腐败的也不少见】
“六科给事中这个六只一出,大家就应该能猜到,这是对应六部的了。”
“明朝给六部每一部都对应六科,六科有都给事中和给事中,负责对六部的事项进行监管和审核。”
“大家不要看到科就以为他们权力很小只能监督禀报皇上,事实上六部奏请皇上的事情都要经过他们的审核,认为不行的给事中是可以直接驳回让修正的,而内阁和皇帝的命令也需要经过给事中审核之后,才能下发到六部执行。”
“给事中如果不同意,圣旨也可以驳回,对于没有大问题但是同意也很勉强的,给事中还会写‘科参’和圣旨命令一起下发六部,六部必须参考‘科参’进行办理。”
更早一些的古人露出了惊讶脸。
“此外,六科给事中的品级和御史一样,大多都是七品小官,博主我严重怀疑,是因为只有小官才能让刚进职场的年轻人担任,而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人又是最看不惯不平事、不平则鸣的人,所以明朝这样设置,就是为了让愣头青去整治职场。”
【唔,这确实是愣头青们的合适职位】
【人家只是热血未凉,怎么能说是愣头青呢?】
【我记得一甲状元好像直接从六品?那岂不是考上状元就痛失当御史的可能性?】
【众所周知,状元的文章最全面,榜眼的文章最四平八稳,探花的脸最漂亮,所以一甲三位应该也不太适合御史这个职位】
【探花脸最漂亮这种事情,已经成为共识了?】唐朝早年的探花们惊讶问道。
【那不然?还有皇帝本来定了状元,看到长相之后把状元调整成探花的】
【长得不好看还有资格当探花?榜眼传胪,都是内秀担当】
“御史和给事中权力如此之大,自然也是权力越大,责任越大。”
“根据明朝法律规定,御史犯罪,加三等治罪,如果犯的是贪污受贿之类的罪名,再加重。”
“可能别人贪污不到六十两还能保住小命,御史就是满门抄斩了。”
【这个规定,是只要当过御史的都算吗?】
【啊这确实严格了点,但是应该只有洪武朝还管用吧?】
【说起来明朝好像有规定哪个地方的人不允许进户部?不知道御史和给事中有没有想过规定?】
【啥?!老朱他还搞地域歧视?!】
【请收藏魔镜小说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