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时至今日,随着科技的发展,国家对于大部分的自然灾害都有了完善的应对措施。


    但是类似于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依然没有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依靠的是众志成城、共抗天灾。


    就算现在有了人工降雨、南水北调等手段对应旱灾,但是洪水和台风依然是很难通过人力改变的自然灾害。


    沿海地区会在台风预警的时候放假,让所有人待在安全的地方,但即使这样,每次台风天依然少不了因此而伤亡的人员。


    更别说洪水滔天,只能通过牺牲泄洪区百姓的家园和田地保住主要城市,耽误生产生活,国家为了迁移安置泄洪区居民、洪灾后家园重建、田地土壤治理也耗费巨大。


    虽然现在已经可以将人员的伤亡降低到最低,但是突如其来的灾难依然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物损失,加上小冰河时期的天象异常,很多时候甚至都没有办法预测灾害的发生,暴雨超过城市历来最高阈值导致被淹的新闻也并不少见。


    在这种情况下,专家们向国家提议,要不然看一看高维存在那边的应对方法,也许会为我们的科研指明方向?


    这也是伍爱华问出这个问题的原因,要的不是设备,也不仅仅是一项技术,而是科研的方向。


    在伍爱华问出这个问题之前,刚刚有城市因为暴雨暴涨的水位导致被淹,造成了人员的伤亡。


    听到伍爱华的话,高维存在毫不在意地说:“洪水和台风?我们那边没有这个玩意,你让我查一下。”


    查完之后,高维存在很简单的说道:“这东西好解决的很,我给你们传一段信息,你们自己研究一下就可以解决了。”


    伍爱华用一堆彩虹屁的送走了高维存在,然后将高维存在的说法原封不动地报告给了国家。


    “他这么说,感觉是这个科技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很早以前的科学技术,并且所有人都明白其中的原理,就好像我们经过九年义务制的所有人都可以理解空气中的氢气和氧气可以生成水一样。”伍爱华如是评价道。


    奋斗在反封建反迷信一线的战士们:不,有的人上过初中都不知道!


    “而他只是给了我们研究方向,说明这是通过我们的研究也可以达成的,他给的爽快,也许是因为并没有发生技术的迭代。”


    专家们的分析道:“这个高维存在,看他的性格特征和对作业的为难程度,在他们那个世界应该不算是非常擅长学习研究的人,如果他都能在听说之后随便想出这一段研究方向的话,那么说明在他们的科学技术发展下,这个技术对于他们来说应该是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而且他直接把这个告诉我们,没有提任何的要求,就说明这个技术在他们看来其实并不怎么值钱,也没有作为重要物资交换的需要。”


    “类比我们和古人的技术差,他们和我们至少差距了千年以上的多代技术革命。”


    科学家们倒是很淡定:能拿到这个先进的技术指导信息,很多的事项都会有了新的研究方向,但是也要警惕,是不是这个技术被淘汰的原因就是在这个方向上没有办法走到更远?


    就好比以前的计算机研究一直集中在晶体管上,而如果死磕晶体管,没有把方向及时变换到芯片上,计算机也不会走到现在这般地步。


    不管怎么说,看到了切切实实的好处,伍爱华直播起来更有热情了。


    在做好准备工作之后,伍爱华紧跟着就开始了宋朝法制史的直播。


    “唐朝灭亡之后,先后成立了梁唐汉晋周五个朝代。”


    “历史上讲这几个朝代称为后梁、后唐、后汉、后晋、后周,后也表示他们用了以前朝代的国号。”


    【后唐是李唐王朝吗?】有人问道。


    【李确实是姓李,但是不是李家的血脉就是了】


    【这个后唐是一个很小众的少数民族建立的吧?】


    【唐朝不少少数民族归顺之后都是李姓,要不李怎么会是现代的大姓呢】


    知道后唐不是自己血脉的李唐皇室众人:提着的心终于死了。


    “在这五个朝代出现的同一时期,还有十个小国家。”伍爱华继续说道。


    “分别是南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荆南)、北汉,除了李煜在的南唐,其他国家毫无存在感。”


    “中原大陆就这样陷入到了皇帝轮流做,今年是我家的情况中。”


    【笑死,除了李煜都毫无存在感】


    【论君主会写词给国家带来了什么】


    【带来了知名度?】


    【虽然但是,李煜的词写的真的好啊!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弹幕上发出李煜诗词的时候,五代之前的文人读地如痴如醉。


    【一想到李煜这人婚内出轨小姨子,还喜欢红菱小脚带动裹小脚风气,我对他一点好感都欠奉】


    【哈哈哈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偷情的画面感特别足,难怪大周后被这两人气死了】


    “咔嚓。”武则天手上的梅花枝条被捏断了。


    李煜?武则天默念这个名字:裹小脚是吧?蠢货!


    唐代公主已经有开始骂李煜的了。


    【李唐皇室怎么会有李煜这种东西?!】


    【别激动,南唐虽然也姓李,也叫唐,但是和李唐皇室也没有关系】


    【这年头,姓李的建立的都叫唐朝,就和姓刘的建立的都叫汉朝一样,老碰瓷人了】


    李唐皇室:……汉朝还有个刘秀和刘备,所以难道我们死绝了不成?


    “在这个时代之前,武将们以为自己的巅峰是封狼居胥,在这个时代之后,他们突然知道武将的巅峰是陈桥兵变。”伍爱华还在继续说道。


    赵匡胤差点脚滑摔了一跤。


    “也是这个时代之后,朝堂上皇帝对于武将的防备达到了巅峰,才形成了宋朝将不知兵、兵不知将,文臣指导武将的情况。”


    “这为北宋和南宋的积弱铸就了基础。”


    “陈桥兵变之后,宋朝建立,宋太、祖确实是个猛将,具体体现在他非常能打,周边所有的国家都打不过他,于是中原一统。”


    “但遗憾的是,因为死的早,所以没来得及统一燕云十六州,以至于他废物亲二弟御驾亲征,驴车漂移宋驴宗的美名流传千年。”


    【燕云十六州,为什么会丢了?】


    【北伐!北伐!北伐!】


    【太、祖啊,您驾崩地太早了,不然我们宋朝何至于被威胁在草原的铁骑之下?!】


    【别哭了,就算燕云16州收复了,你们宋朝那个德行,也是给人家当奴才的料,西夏都打赢了,还给人家送钱呢!】


    【西夏算什么,人家岳飞都快要收复失去的领土,把金人打回家了,宋高宗的12道金牌召他回朝,生怕他把汴京收复了】


    【想想宋朝是怎么对狄青、岳飞、韩世忠这些将军的,只能说幸好卫青和霍去病没有生在宋朝这种朝代,不然什么封狼居胥,你居然敢越过皇帝去封狼居胥?赐死!】


    【哈哈哈赐死!狼子野心!你是不是也想黄袍加身?!】


    【笑死,难道不是因为姐姐当了皇帝的小妾,然后这辈子都不能去上战场的可能性更大?毕竟人家老赵家早就吸取了五代十国的教训,知道外戚不可信】


    一开始,伍爱华这样说的时候,赵匡胤担心年轻的自己会被老大柴荣揍。


    甚至于说赵匡胤也不敢确定自己会不会有牢狱之灾与性命之危。


    但是当驴车漂移的宋驴宗出现之后,赵匡胤已经没有功夫想这些事情了。


    怎么是二弟继承了自己的皇位?


    当然,因为金匮之盟的存在,赵匡胤并不算特别惊讶,也许当时是有什么不得已而为之的背景。


    但是驴车漂移宋驴宗,这怎么听都不是一个好词啊?


    侮辱程度这么高的,他只看到之前明朝的叫门天子明堡宗,不会是和对方差不多丢脸吧?


    赵匡胤作为一员猛将,哪里能忍受这些?当即眼刀子刷刷地就朝着自己的弟弟飞去。


    宋驴宗!真的是好大的排面啊!


    但是紧跟着赵匡胤更觉得自己气血上涌,后面这个宋高宗干的是什么事情?在人家能把地盘打下来的时候,把人家召回朝廷,你就是忌惮武将也不是这样忌惮的呀?


    就是害怕功高震主,那你好歹也要先让他立下功劳啊!


    这就是传说中的宁与友邦,不与家奴?


    赵匡胤现在回想起之前的人说的那句话,忽然明白了后人的嘲讽。


    伍爱华这时候却还在说赵光义的内容。


    “宋太宗原本是想和自己大哥一样,欺负一把孤儿寡母,但他大哥是拿着兵权欺负人家兵权不够的孤儿寡母,驴宗对着的可是辽朝太后当中战斗力,萧太后!”


    【太后在历史上也是能够排到前十名的女性政治家】


    【大胆点,前三!】


    【哈哈哈就是他亲哥上身都不一定讨得了好,何况是他这个对内内行,对外外行的和人家萧太后斗?】


    【赵光义一个只会玩阴谋的家伙,别说他还乱指挥军队,就算他严阵以待认真备战,把他和萧太后放上赌局,赔率至少也是萧太后的10倍】


    【果不其然,人这辈子有一次欺负孤儿寡母的机会就不错了,老赵家就是祖坟冒青烟,也没有冒两次的道理,赵光义就栽在了辽国这对孤儿寡母的手上】


    “宋驴宗这样一把送了北宋原本的精兵,之后只能休养生息,然后在他的儿子手上,我们第一次完成了对于辽国的纳贡,史称檀渊之盟。”


    赵匡胤:等等,是我们对辽国不是辽国对我们?


    “因为签订了檀院之盟,为宋朝带来了上百年的和平,宋真宗自觉自己德盖三皇、功过五帝,于是他决定去泰山封禅。”


    赵匡胤:还是那个问题,兔子你确定你没口误?!是辽国输了是吧?这样去泰山封禅虽然膨胀了点,但也不是不能接受。


    秦始皇等:你不要过来啊!


    “这里需要跟大家说的是,自从宋真宗泰山封禅之后,再也没有皇帝去泰山封过禅。”伍爱华提及。


    赵匡胤:悬着的心终于死了。


    不是?他怎么敢啊?他居然还很骄傲?!


    “唐太宗应该庆幸自己当年为了节省人力物力,没有去泰山,不然也会和其他的皇帝一样,跳脚说自己脏了。”非自然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笑道。


    宋真宗伤害性很大,侮辱性很强。


    “在这种背景条件下,宋朝制定了自己的法律。”伍爱华强调:“之所以要单独说明这一背景,主要是为了宋朝一些行政法律做铺垫。”


    “也是因为需要说明为什么在宋朝的军事法律中,中央禁军的装备和人员数量加起来会超过地方所有军队的总和,要不小说里,林冲都被称为十万禁军总教头呢?禁军他就是有这么多人。”


    十万禁军在哪个朝代都是很震撼的。


    【冒昧问一句,宋朝到底有多少人啊?】


    后人都觉得非常没有办法理解,更别说宋朝之前朝代的人了。


    【十万禁军拱卫京师,那么边疆是不缺人吗?】


    【毕竟有檀渊之盟,边疆还派兵干什么?人家坐在家里收钱不好吗?为什么还要辛苦跑到边疆劫掠?】


    【有什么所谓?关键的是别让他老赵家的皇位变成了其他武将家的】


    【往好处想,人家老赵家最多是杯酒释兵权,一般不杀功臣】


    【从这点上来说,老赵的道德底线确实是比老朱要高】


    【完颜狗不就杀了功臣?】


    【那是驴宗血脉的问题,我们老赵的血脉就不这样】


    【底线高有什么用,架不住他弟弟是宋毒宗】


    看到后人这些讨论,所有的人都满脸懵逼。


    就连宋朝之后的人都要反应好一会儿才能明白弹幕中的含义。


    【宋毒宗之称,是因为他毒药用的出神入化吗?】


    【那可不?出了名的绝命毒师,死在他手上的可能都有一打了吧】


    【不至于,不至于,历史记载没有那么多】


    【那谁能保证啊,只能说有名有姓的是那么多,没名没姓的呢,而且人家毒杀人不需要实验吗?也许一开始的时候杀了许多,然后才习得这一身下毒本领】


    被造谣的宋太宗:……


    以宋太宗的名声,大家都不觉得这是造谣,一时之间竟没有第二人为他辟谣。


    看到弹幕后忽然有点瑟瑟发抖的北宋初期朝臣:……这是毒杀了多少人啊?


    伍爱华看着缺德网友们的回复,不由笑了一下,然后继续说道:“那我们开始正式说宋朝的立法!”


    听到伍爱华的话,很多人不禁问道:【不是还有五代吗?难道不说吗?】


    【如果只说大一统王朝的话,之前南北朝的立法也占据了很多篇幅呀,没理由五代这五个朝代的历法只字不提】


    伍爱华听完之后好笑地说道:“不是我们不说,主要是五代总共就持续了50多年,实在没有说的必要。”


    啥?五个王朝才50多年?!


    五代之前的人都惊讶地张大了嘴巴:敢情这是十年就换一个王朝呀?!


    对于这一说法,古人们都没有怀疑,现代人也没觉得有什么,毕竟五代这一历史确实不是热门研究领域,大家一般都不会注意,而只要一研究,就会知道当时的皇权更迭有多么厉害。


    【如果告诉你们五代十国不仅在50多年里传了五代,还传了14任皇帝,不知诸君如何想法?】


    【平均每个皇帝在任不到四年?!】


    【要不怎么说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呢?】


    【他们那时候就专心打仗和统一了吧,法制方面没有什么出人意料的发展】


    阮爱华赞同了这一观点:“因为朝堂的不平稳,所以在五代时期,立法并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突破性进展,甚至有很多王朝都还没有来得及颁布自己的立法。”


    五代的皇帝们:……自家这么短命?!


    “因此,我们可以直接开始说《宋刑统》的内容。”伍爱华说道。


    伴随着伍爱华的话语,朱温等人都陷入了沉默。


    五代十国的君主,谁建立王朝的时候不是想着自己能够一统天下千秋万代?谁不认为自己的家族能够世世代代居于皇位?但是伍爱华这一说法直接让他们知道这只是妄想而已,五十多年历经五个朝代,想也知道自己最多只能统治十来年。


    不对,搞不好还不到十来年!毕竟这50多年要还14任皇帝,就算别的皇帝都只活一两年,那自己也没多少年的统治时间吧?


    咱就是说这也太离谱了吧?!五代的开国皇帝们内心呐喊。


    后梁的百姓瑟瑟发抖:“也就是说,未来五十年中原都会处于战火之中?那有没有什么地方是打仗比较少的,好让大家能够活下命来的呢?”


    乱世民不如太平犬,这可不是一句空话。


    于是一时之间,伍爱华的直播间里充满了关于到底哪里是安全地点的求助信息。


    即使弹幕中有好心的后人透露,但实际上因为人口的变化,这些城市在日后是否还安全都未为定数。”


    伍爱华不禁闭上了眼,心想:提前告知他们的苦难,又没有躲避的办法,这直播真的让人心里难以承受。


    虽然这能提醒他们做好准备,但是乱世中,准备了就能活下来的概率又有多大?


    只是这五代的帝王……不是短命就是昏君暴君之相,又有什么办法提前结束乱世?


    第112章


    深知这个问题一时半会并不能解决,还在直播的伍爱华只是走了一会儿神,很快又回到了原本的直播当中。


    “要说这宋朝的立法,它确实是别具一格,别的立法都‘律’,只有他是《宋刑统》。”


    “宋太、祖时期,张自牧、窦仪奏请更定刑统,因为是宋太、祖的建隆年间完成的,《宋刑统》也叫《建隆重详定刑统》,《宋刑统》是它的简称。”


    “偏题一下,说起《宋刑统》,在它的规定当中有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罪名,非常著名,大家应该都听说过的凌迟,这可是第一步收录了凌迟罪名的法典。”


    【凌迟是什么?】


    【凌迟处死呀,你没有听说过吗?】


    【不看古代电视剧的人,可能确实不知道,这是一种会把人身上的肉一片一片割下来,直到全部肉割完,人才会死的刑罚】


    【夸张了,不至于说肉都割完了人才死,不过如果是熟练的刽子手,应该可以下手上千刀,人才会死掉】


    听着后人的讨论,弹幕下的古人不由打了个冷颤。


    “这个罪名我暂时不多说,我们说回《宋刑统》。”伍爱华偏题之后,很快就回到原本的计划中:“从名字来看,我们就可以发现《宋刑统》本身是非常具有特色的,非常具有创新的命名方式。”


    “在宋朝之前,所有的刑事法律都被统称为律,我们熟悉的唐律,汉律都是如此。”


    “而刑统的意思是分类别统编本朝刑事法律法规,也就是明确了这是一本刑事法典。”伍爱华说道:“虽然名字在古代显得独树一帜,但是《宋刑统》本身的编订是非常高水平的,它也是我国第一部方便司法人员直接查阅搜索法条的法典。”


    “从这一方面来说,就目录学这一项,《宋刑统》做的比之前的律法要先进的多。”


    “毕竟相比于要知道一条罪名怎么判决需要把一门律法从头看到尾,《宋刑统》检索起来容易得多,区别大概有康熙字典和新华字典那么大。”


    康熙闻言,不由心里好奇:所谓的新华字典又是怎么编撰的?和自己的康熙字典又有哪些不同?


    之前的皇帝则是惊讶,原来字还可以编一份字典!而且这指点在后世也这么有名,要不然自己就把康熙这个词典抢了,先编一个自己朝代的字典?到时候自己就是历史第一人了!


    “而且因为印刷技术的进步,《宋刑统》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印的法典。”伍爱华例行嘴了一句大清,而后继续科普:“想想秦朝的法吏,人家可是都需要自己去抄写律令的!如果抄错一个字导致自己后面判决错误,还需要被判刑,相比之下,统一刊印的法典对于基层司法官员来说简直不要太友好。”


    秦朝的法吏中不少人不由点头,露出了羡慕的目光——真希望咱们也有刊印的法典啊!还是方便检索的那一种!


    “而且因为刊印法典这一事项的存在,印一百本本和印一千本的差别并不大,所以除了官员之外,很多民众家中都可以收藏一本法典作为家中子弟的学习教材。”


    “法律的普及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是息息相关的。”伍爱华中肯地说道。


    “因为唐宋雕版印刷技术的发展,所以《宋刑统》得以刊印天下,而后活字印刷术、套印等印刷技术进一步提升了生产力,在明清时期,普通富裕爱读书的人家也可以在家中藏书高达万册。”


    “现代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家足不出户就可以在法律颁布的第一时间查到立法所有的内容以及立法的相关解释。”


    “只有科学技术的进步才能够确保所有的民众能够应知尽知,而后遵法守法。”


    古人听着伍爱华的话,只觉得若有所思。


    此时,五代的不少人家还在举家打包行李,看到天幕上的话语,也有人忍不住嘀咕了一句:“命都要没了,还守法。”


    刚刚嘀咕完,就挨了家里长辈一巴掌:“都什么时候了,还有空在天幕这里嘀嘀咕咕,赶紧去收拾东西去!不管怎么说,好歹天幕预告了战乱的存在,让咱们活下去的概率变大了,你但凡心怀感恩,都不能这么说!”


    华国朴素的人民一直以来都会将别人的善意挂在心上。


    刚刚说到五代十国的时候,已经有很多后世人以及宋朝初期经历过五代的人告知相关情况。


    此时,五代十国的人都觉得自己生存的可能性肯定是变大了,为此不惜举家迁移。


    “说起《宋刑统》的立法原则,法学家们对于他的评价是宽仁为本。”伍爱华此时还在说着自己准备的内容:“有一些对比过《宋刑统》以及之前律法的人可能会疑惑,《宋刑统》的法律明明比唐律之类的律法更严格,为什么说是宽仁为本?”


    “这是因为五代十国期间,暴君和酷吏比比皆是,经常会有滥用刑罚的情况出现,《宋刑统》相比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律法显得非常宽容。”


    【懂了,都是对比出来的,就和秋香一样】


    【哈哈哈秋香可还行?】


    【别说,和五代的法律比起来,宋刑统怎么不算秋香呢?】


    【在这件事情上,老赵显然做得非常具有前瞻性】


    “除此之外,《宋刑统》对一项罪名是非常的看重的,特地加重了刑罚,这项罪名就是贼盗罪。”


    “《宋刑统》甚至规定,在京师之类的地盘犯此罪名,属于重中加重。”


    【说到底就是老赵家怕别人反了他们呗】


    【也就是宋江他们在水浒造的反,如果是在京师造反,是不是都没有招安的机会?毕竟这个是重罪,可能不接受招安?】


    【瞧你们说的,还招安?人家京师可是有十万禁军!水浒的好汉们哪怕有108个,那也是双拳难敌四手啊】


    “宋朝所谓的贼盗罪,其实涵盖了非常多的罪名,并不只是大家想象中的就是盗窃、抢劫和造反,像是妖言惑众、夜入人家都被包括在了贼盗罪的范围内,除此之外,还有利用小动物散布疾病以及恐吓他人获取钱财也是贼盗罪的罪名之一。”


    【主播,不是利用小动物散布疾病,那个罪名的说法叫做造畜蛊毒】


    【哎呀,理解核心含义就行了,说到底不就是怕别人害了他们老赵家吗?】


    “之前说到《宋刑统》中设置了凌迟,这其实是一种北宋的特别法,这一特别法包含了三个之前没有出现过的罪名,分别叫做折杖法,刺配和凌迟。”


    “折杖法说的是用杖刑来代替笞、杖、徒、流四刑,总而言之,就是除了死刑之外,所有的罪行都可以用打板子来代替。”


    “当然,打板子和打板子之间也有区别。”


    “流刑和徒刑如果换成打板子,被称为脊杖,是要打在背部脊椎的位置,我们都知道殴打这个部位是非常危险的,轻则造成人伤害甚至瘫痪,重者会造成死亡。”


    “所以能不能挨够那么多仗,还要看你自身的身体素质,以及行行人的手法,徒刑变死刑可不是一个开玩笑的事情,只要板子打得好,明年坟头能长草。”


    【笑死,都不用等秋后问斩,如果死的早,今天坟头也是能长草的】


    部分古人听到伍爱华的话,看到弹幕上的内容,非常的不满:“生死是大事,怎么能用来玩笑呢?”


    “相比于徒刑和流刑,杖刑和笞刑折成板子,就只能打臀杖,也就是说,只能打屁股。”伍爱华调皮了一下,就正经起来:“打屁股这种事情,只要不引起发热高烧,最多只能把人打成一个半身不遂,总体而言风险是比脊杖要低很多的。”


    “在历史上,大家评价宋朝的折杖法,认为它其实体现了《宋刑统》的宽容,并且缓和了当时刑罚越演越烈的趋势。”


    “只能说如果监管得当的话,打板子应该比当时的徒刑、流刑要轻松得多。”


    “虽然如此,折杖法也有其缺陷,就是轻重之间非常悬殊,为了弥补这种缺陷,宋朝在特别法中一并采用了刺配刑罚。”


    “刺配这种刑法其实发明于五代时期的后晋,刺指的是刺面,就是在脸上刺青,配指的是配役,就是还需要另外服劳役。”


    “宋朝时期犯人涉及的劳役,包括煮盐、酿酒,烧窑、开矿、冶铁。”


    【家人们,谁懂啊?看个直播,突然发现自己的工作其实是劳役】


    【别的开矿啥的就算了,我也知道古代煮盐很辛苦,但是酿酒怎么就是劳役了?】


    【还有烧窑,现在想去景德镇体验一把烧窑高低要大几百,结果古代是犯个罪就能学习相关技术?】


    【哈哈哈上面的朋友,现在监狱真的很教技术,之前有新闻,监狱还会教授非遗手工技术】


    【重生之我在监狱学刺绣/剪纸/烧窑/泥塑/做绒花】


    古人看到现代人的弹幕,不由失笑摇头:“这些事情之所以被定位罪犯的配役,就是因为他们其实是苦役,这种劳役很容易死人的啊!“


    伍爱华这个时候并没有注意到弹幕说了什么,而是继续看着自己的提纲说道:“除了劳役的种类有规定之外,配役的地点也有规定,北宋初期一般是发往西北,后面则是发配岭南和海南。”


    【日啖荔枝三百只,不辞长作岭南人】


    【别说,苏轼这确实是贬官的路,从岭南到海南都是发配犯人的地方,可想而知,在北宋期间,这里有多么的偏凉荒原,北宋朝堂上的人是多恨他啊】


    又被cue到的苏轼整个人很淡定,毕竟作为北宋顶流,他被提到的次数实在是太多了,不淡定也习惯成淡定了。


    【感觉苏轼就是那种去到离谱的旅游团,都能苦中作乐回来还给亲朋好友推荐的人】


    说完刺配这个刑罚,伍爱华又开始说起了凌迟。


    “北宋第一例凌迟其实是发生在宋仁宗时期,并且是宋仁宗下旨钦定的,首开先例。”伍爱华说道。


    “凌迟,这个刑罚也是起源于五代,要不怎么说五代的法律非常的酷烈呢,不少酷刑都是被他们发明出来的。”


    【居然是宋仁宗下令凌迟?简直颠覆我的认知】


    【对啊,宋仁宗在我印象中是那种别人犯罪,他都要犹豫一下要不要给别人处罚的性格嘛?难道是电视剧误我?】


    【就这一点而言,电视剧并没有误导,大部分时候宋仁宗确实是这一类的性格】


    伍爱华这时候说道:“根据历史的记载,宋仁宗下令的这一次凌迟并没有受到朝堂的反对,我觉得如果是我的话,我肯定不仅不反对,还大力支持。”


    “因为它针对的案件是当时有邪/教杀人祭鬼,仁宗下令说对于首谋,凌迟处死!”


    【说得好】


    【干得漂亮】


    【卧槽,这是什么牛鬼蛇神,凌迟我都嫌对他们太客气】


    【杀人祭鬼?不会又是什么童男童女河神新娘那一套吧?恶心!愚昧!也不怕报应!他们就该不得好死!】


    弹幕上飘过一大片夸赞之声。


    突然看到许多人夸赞自己,受宠若惊的宋仁宗还觉得有点不好意思。


    【这一刻,以杀止杀突然具象化了】


    【咱们仁宗也是懂道理的啊,必须夸夸!】


    【要是我的话,高低得用满清十大酷刑,让他们体验个遍】


    满清皇帝:不是,怎么提起酷刑,就是我们的满清十大酷刑啊?追根溯源,咱也是用你们汉人的老传统,没有发明创造啊!


    众汉人:鞑子就是鞑子!酷烈!


    第113章


    “南宋时期第一次将凌迟这种死法与斩刑和绞刑一起列入死刑当中,把这项特别法设置成为了常法。”伍爱华不受影响地说道:“然后元明清都沿用了凌迟这一种死刑的方式。”


    “凌迟初死也成为了当时最严重的刑罚。”


    【不一定吧,在明太祖时期可能剥皮萱草才是最严重的】


    【老朱,那不是一般人】


    不是一般人但还没有发明这种刑罚的老朱眼前一亮,忽然觉得这确实是个不错的主意,最好是把剥皮萱草的成果挂在城墙头上,警示众人。


    “北宋关于刑事法律的特别之处大致就是这一些,其他很多法律罪名都沿用了唐律的规定。”


    “说起宋朝和唐朝的刑事官员,大家都有非常熟悉的人员,也是我们的人气选手,唐朝的话就是狄仁杰,宋朝的话有两位,一位是包拯包青天,一位则是大宋提刑官宋慈。”


    【元芳,你怎么看?】


    【上狗头铡!】


    伍爱华看到弹幕,会心一笑:“包拯本身只是一个御史,也没有听说过他在刑法上有特别深的造诣,大多数都是出自于后世的小说话本,大家熟悉的形象基本都是同人创造。”


    “狄仁杰的话,其实是武皇的心腹,他确实担任过法曹,但是主要的功绩都是集中在政务之上,作为一名宰相,说他天天探案,确实是显得大材小用了点。”


    “这三人当中,只有宋慈才是真正的法学和法医学大拿。”


    “他本人担任过四任法官,并且在总结了自己任期内的案件之后,形成了我国古代最早的一本,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本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


    “后人评价宋慈,说他是恤刑慎狱,直理刑正,这是非常高的评价。”


    【法医学是什么学?】有古人好奇的问道。


    【法医就是仵作呀】


    【仵作?】有更早之前的古人,对于这个职业的后世命名一无所知。


    【哎呀,就是检验尸体,通过尸体上的线索来确定对方是怎么死去的】


    听到这话,最惊讶的是先秦时期的人。


    先秦时代大家还相信帝王能够沟通神灵,特别尊重人死后尸体的完整,完全想象不到还会有人将验尸这种方法写作成书,并且受到了天幕的夸赞。


    这简直是颠覆了他们的认知。


    【宋慈担任了四任法官,分别是什么官呀?】也有古人好奇的问。


    看到这条弹幕,伍爱华头疼地说道:“宋朝官职的名字实在是太复杂了,我都记不住,我们一起从头梳理一下吧。”


    这么说着,伍爱华掏出了自己准备的宋朝官职树状图。


    “宋朝朝廷分为了二府三司,二府包括中书门下与枢密院,中书门下长官叫做中书门下平章事,通常由两个或者三个皇帝信任的大臣,也是宋朝的宰相。”


    “当时的副宰相叫做中书门下参知政事,这个名字的叫法就很复杂。”伍爱华一脸便秘地样子说道。


    “枢密院为皇帝之下的最高军事机关,长官枢密使,位比宰相,狄青曾经在这里任职过。”


    “三司是指盐铁司、度支司和户部司加以整合,长官被称为三司使,也被称为计相,是当时北宋最高的财政税收长官,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财政部和税务总局一把手。”


    “这就是宋朝的三驾马车。”伍爱华带着点玩笑地说道,“是不是说完之后还是记不住?”


    “这个记不住的话,后面还有更难记的呢!宋朝地方分为路、州、县三级,路设立中央派出机构,长官为经略安抚使、转运使、提刑按察使、提举常平使,称之为四司,四司简称帅司、漕司、宪司、仓司,分别监管地方军事、财税、司法、盐铁专卖。”


    【有一说一,已经晕了】


    【宋朝这个官职的名称确实是有点复杂,咱就是说难道不能跳过这个环节吗?】


    【这已经超过了我的记忆里极限】


    【刚刚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名词,提刑按察使是不是就是咱们的大宋提刑官宋慈当的那个啊?】


    “不仅官职的名称复杂,当时大宋还采取了职官制度,而职官制度说的是官、职分设。”


    “当时宋朝也有六部尚书、六部侍郎等职位,但是这种职位只是用来确定官员的品阶,也就是说用来确定待遇的虚伪官职,这一些的官员是没有任何实际工作的。”


    “只有我刚刚说到的那些官职才有他们实际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


    “除此之外,宋朝还有个制度叫做差遣制度,我们经常看到宋朝的电视剧中有所谓的权某某官职,或者知某某州府,这里的权和知都是差遣制度的名词,实际上是代表了皇帝把你任命去做这件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你是尚书还是侍郎,并不会影响皇帝对于你的任用。”


    “这种制度在很大的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皇帝的权力,所以在宋朝一直沿用了下来,但是这也造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官员冗余。”


    “范仲淹和王安石的改革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解决冗官,因为有很多官员本身具有职级,但是不需要去干任何的活国家也要给他们发钱,造成了财政非常大的负担。”


    【挂名不干活,还有钱拿,这是我梦想中的生活】


    【难怪文人们都怀念宋朝,别的不说,在宋朝当官可真轻松啊】


    【家人们,咱就是说在有什么办法可以只当官不干活还拿钱,真的很需要,万一穿越去宋朝呢?】


    看到后世人这些弹幕,北宋的人都觉得颇有些哭笑不得。


    不少大佬更是摇头说道:“想要不当官还不简单,难的是怎么做简在帝心的官呀?”


    只能说,大佬的世界,咸鱼们都不懂。


    已经实际上操作上,拿着俸禄不干活的咸鱼们都默默的闭嘴。


    嘿嘿,快乐的生活就不要去招人眼了,不然万一又被范仲淹或者王安石这些人消减了待遇,可怎么是好?


    “当然,一直到宋朝灭亡,冗官这种事情都没有得到事实上的解决。”


    宋朝的咸鱼们:放心了!这是个铁饭碗!快乐!


    【前面那些人,你们真的想的太多,还去宋朝当官,咱就是说你有人家唐宋八大家的才华吗?还能指望自己在北宋和南宋考上进士?】


    伍爱华正好看到这条弹幕:“说起宋朝官员的选任制度,科举是主要的选任方式,除此之外还有恩荫、捐纳的补充方式。”


    “恩荫主要是给官员和贵族子弟,也就是有权者的孩子,纳捐主要是通过钱来买官,也就是有钱者的孩子。”


    “虽然这些人有钱有权,但是北宋主要的官员群体还是出自于科考,这两项只是补充,有名额的限制。”


    “以前我们提到过北宋的科举制度,是会采取誊卷和糊名的方式,通过严防科举作弊,北宋有效地打击了贵族官僚巩固私人势力和世代的传承。”


    “根据宋朝历史的记载,北宋一共有宰相71名,其中64人是进士出身,仅仅只有七人是通过其他渠道当上的官员。”


    “在科举制度的帮助之下,北宋达成了只知皇帝不知世家的局面,进一步巩固了封建统治和中央集权。”


    听到伍爱华这番话,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眼中都是异彩连连:科举制确实是个好东西啊!它可真有用啊!


    “而且为了防止考生和座师之间的结党,宋英宗时期首次提出了皇帝坐镇殿试,将所有的考生都列为了天子门生,进一步打击官员的势力。”


    “这个办法好!”唐太宗拍掌称赞。


    “通过几种办法的结合,宋朝最终完成了地中央对地方皇帝对于官员们的集中控制,或许这才是宋朝的皇帝烂成这样,也没有官员造反的原因。“伍爱华评价道。


    【宋朝的皇帝们都很烂吗?】


    【也不能这么说吧,还是有明君的】


    【总结一下,就是英明的一般都比较短命,昏庸的通常都比较长命,所以你说呢?】


    看到这个弹幕,宋朝想要为民生有所作为的臣子们都觉得心中一痛。


    部分南宋人已经在心里大逆不道的想着:把宋徽宗父子几人的寿命都匀给其他的明君该多好?


    这就是传说中的好人不长命,祸害留千年呀!


    后世的人想法更加激进,说法也更加毒舌。


    【咱就是说就汴京皇宫那个毒为什么没把宋徽宗毒死?他在那地方居然还生了几十个孩子,明明北宋皇宫是出了名的绝育圣地啊?】


    等等!宋仁宗瞳孔一缩:北宋皇宫是绝育圣地,这是什么意思?


    他这么想着,自然是去问了和自己联系的非自然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


    【因为皇宫中采用的很多材料都有微量毒性,如果在体内积聚,很容易造成不孕不育和短命多病】


    听到这番话,宋仁宗的脑海里再次浮现了之前一直没有实行的想法:迁都!我要迁都去洛阳!谁拦着都不行!


    本来汴京就是不适合作为首都的地形,相比之下,洛阳和长安这种古都反而是更加合适的。


    在燕云十六州丢失的情况之下,相比于更靠西北的长安,洛阳是非常适合的地方。


    北宋君臣之前也有迁都的想法,只是出于种种的考虑和相互之间的利益博弈,一直未能成行。


    此时此刻,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宋仁宗是下定了要迁都的决心。


    眼见宋仁宗这般,其他人都不敢多说话。


    之前因为自己的利益反对迁都的人都学会了闭嘴,毕竟如果敢说话,很容易就被政敌扣上一个想要断绝赵家血脉的大帽子。


    这么想着,大家也不禁打量起了皇宫建筑上的一些材料,这些东西难道都有毒?


    今天的北宋官员们下朝的时候,都躲避皇宫所有物品脚步匆匆离开。


    如果不是不会凌空微步,他们恨不得连皇宫的地砖都别挨着。


    看到官员们的表现,宋仁宗不由想到:谁敢反对,就把汴京的皇宫赐给他们当宿舍好了。


    不是一直说京官不容易吗?这怎么不算是皇恩浩荡,物尽其用呢?


    第114章


    从宋仁宗会下令将首谋凌迟处死,就可以看出他虽然生性比较仁慈,但是并不是完全没有脾气的君王。


    事实上,历史上的宋仁宗更偏向于是克制自己,而非不觉得生气。


    但是子嗣问题真的是非常让宋仁宗重视的一个问题了。


    任何一位皇帝,只要他还是正常的封建君王思维,就没有办法接受自己后继无人。


    宋仁宗是曾经有过希望但又失望,在这种情况下,当别人告知他之所以没有孩子、以及孩子早夭,都是因为皇宫中有毒……


    因为宋朝的中央集权程度更甚于汉唐,刘彻想要干的事情大臣们都阻止不了,当宋朝的皇帝下定了决心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臣子们也很难反对到底——主要是反对也不会有用。


    大臣们就是一群科举考上来的聪明人,又没什么家族背景,更没有领地私兵,皇帝不听,大臣们还能造反不成?


    因为宋仁宗的迫切,大家也没有办法像之前不想干的事情那样一扯皮就是两三年而后逐渐搁置,很快的时间内,迁都这个决定就已经被定下。


    洛阳本身就是大宋的东京,有比较完整的配套班子,就算直接迁移过去,除了些许的不方便之外,也不耽误朝事,宋仁宗虽然急切,但不是不懂事的君王,而正因为洛阳的合适,仁宗坚持的时候,大家也没什么办法。


    当宋仁宗下定决心,非自然管理部门的人只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如果朝廷现在直接搬迁走,那么汴京上百万的居民要怎么办?


    即使是不愿意因为自己扩建皇宫而扰民的宋仁宗,此时听到后人的疑问,也不禁沉默了。


    居民,有钱有权的跟着迁移,普通居民要么去洛阳讨生活,要么留在汴梁生活,要么回老家呗?


    仁宗旗下的大臣好歹还在担心仁宗的后嗣和身体健康,神宗的大臣王安石只关心一件事情——改革。


    王安石匆匆建议神宗别府另居,获得肯定答案之后,就又和神宗说起了自己对于那一些混吃等死的咸鱼官员想出了非常好的激励办法。


    一见到王安石兴致冲冲的跑来,神宗就顿觉不妙,转身想逃,却又觉得无处可逃。


    最终被王安石抓住的神宗只能继续听王安石的奇妙想法。


    “官家,臣已经发现了!那些人之所以不想干活,就是因为平时发的钱太多,日子过的太好,臣听后世的人说,他们几乎年年月月都要考试考核,那么我们对于那些不当官的人,也让他们每年都去考一次进士考试,只有一直维持进士水平的人才能够拿到当年的年俸,水平不行的就直接从进士当中除名,那么他们自然会想方设法的去干活的!”


    “臣觉得后人说的这个办法非常合理!哪有一劳永逸,考上了就不用管的?作为士人,自然要时时精进学问,才配得上进士之名。当然,部分勤劳用功的官员因为公务过于繁忙而导致学问有所退步,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考核成绩或考试成绩二选一,就看你是要吃学习的苦,还是工作的苦了?”


    “如果这些人反而去生乱呢?”神宗不由的问道。


    “那肯定是平时的工作不够多,学业压力也不够重!”王安石脱口而出。


    神宗忽然觉得,之前和自己联系的那小谁评价王安石说他是大宋卷王,真是实至名归。


    王安石不仅采用了考试这种办法,还无师自通了KPI定绩效工资这种方式,他继续说道:“就算是同品阶的官员,也不可以有同样的收入,就和考试名次一样,根据他们的考核情况,确定每年给他们的年俸。”


    “人家辛辛苦苦工作一年,到时候如果只给一点点,我们也拿不出手呀。”神宗还是比较要脸的。


    “他自己干活的时候没觉得自己做的那些事情拿不出手,怎么还好意思嫌弃俸禄拿不出手?”王安石的嫌弃溢于言表。


    王安石这么一说,神宗忽然觉得很有道理:对呀,你要是忠君爱民的话,没有理由只会拿到一点工资啊?


    这么想着,神宗默认般同意了王安石的说法,并且打算先从不当官的那批人开始试行。


    柿子要挑软的捏,是个人都知道这种道理。


    当王安石起草的诏令颁布全国的时候,北宋的咸鱼们全部都流出了眼泪:万万没有想到,天幕开播说宋朝,第一个受伤的居然是我们!


    在王安石和神宗建议改革的时候,伍爱华说到了北宋时期的监察制度。


    “对于官员的监察制度,我国自古以来都有,宋朝时期有一个需要提及的特殊的地方,是当时的监察官具有风闻弹奏的权利。”


    “什么叫风闻弹奏呢?就是说不需要证据,只要我听说你有做这个坏事,我就可以去皇帝面前参你一本。”


    【宋朝这种玩法,岂不是得谣言者得天下?】


    【别的不说,就看谁编的故事更离奇,谁编的故事更合理,谁编的故事更具有传说性,是不是?】


    【宋朝文人确实是喜欢编故事,之前司马光修的那个新唐书,那简直是同人故事大全以及女性黄谣大全】


    【何止?王安石不也被编了不少小故事,传到后世,有一些人还以为那个是真的】


    【那个什么扒灰的故事,我都以为人家是住在他们床底下所以知道的,也真敢想】


    “在很多人看来,风闻弹奏其实是不应该出现的。”


    “比如秦朝不接受匿名举报,如果有官员拆开了匿名举报的信件,是要被问罪的。”


    “在秦朝人看来,匿名举报就等于没有举报,如果被发现匿名举报,还会被定罪。”


    “老秦人认为,你连名字都不敢露出来,又怎么能确保你说的是真的呢?”


    “但是宋朝就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便利,只要你把谣言传出去,并且隐藏好自己的身份,那么你就是匿名的。”


    秦始皇听了这番话,忍不住点头道:“确实,藏头露尾,小人也!举报之事为特意打击报复也未可知。”


    “既然这一种弹奏具有这么明显的缺点,为什么宋朝一直使用了下去呢?”


    “其中很小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有一些事项真的没有办法找到证据,但是如果可以利用国家的力量直接核查,就能一查一个准。”


    “更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风闻弹奏是一种握在皇帝和权臣手上非常好用的工具,权臣可以用来排除异己,皇帝可以用来平衡朝堂、直接改变现有的朝堂格局,最终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毕竟没有证据的风闻弹奏,皇帝只要相信就能把你贬官,皇帝只要不信就能把你护住。”


    “那究竟是信还是不信?还不是皇帝一面之词吗?”


    听到伍爱华这番话,不少帝王忍不住摇头:这种事情本身就不应该说给庶民们听。


    大德天子应该是德行兼备的人才是,天幕这种说法简直是毁了天子们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


    对于这些人的想法,伍爱华一概不知,毕竟对于在能够把屠龙术教给所有中小学生的国家长大的孩子来说,保持皇帝的神秘性,维护皇帝的完美形象,那是什么玩意?


    “除了中央的监察之外,宋朝在地方也设置了监察官,一般是当地的通判。”


    “历史上,苏轼、王安石等著名的大佬都担任过通判这一官职。”


    “按照宋朝的要求,通判这一官职需要皇帝亲自圈定,因为他本身就是中央派去地方的一只眼睛,用来时刻盯着地方最高长官是否忠君爱国。”


    “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位卑权重惹人嫌。”


    【不得不说,一说是宋太、祖想出通判这种职位,我就觉得很合理】


    【在唐朝之前,一州长官就是当地的土皇帝,但是宋朝之后,他们给土皇帝派了监察官,很难说这不是从陈桥兵变中吸取的经验。】


    【这不就是现在的一把手统揽全局,但是会被上面拍下来的纪检组长盯着的模式吗】


    “通判这种职位,最怕的就是他会和地方长官沆瀣一气。”


    “在皇帝看来,最好的就是这两个人不太对付,才能够确保不会产生地方割据的情况,但是这两人又不能太不对付,如果互相有仇的话,地方的工作又如何开展?”


    “所以大家也可以想象,为什么王安石和苏轼会被派到这个职位上?”


    【拗相公,那是看谁都不爽,不服就干呀】


    【别说王安石就是这个岗位干得最久,而且政绩斐然,在这个岗位上还受到了文彦博大佬的欣赏,向皇帝推荐他,让他升官飞快】


    【苏轼在他们看来,应该也是搅屎棍的存在吧?王安石当政的时候,他反对新政,保守派当政的时候,他反对旧政,主打一个非主流与众不同】


    “其实,两宋时期对于文人虽然优待,但是中央集权是在不断加深的,只是我们提到宋朝的时候,总是会觉得它既开放又自由,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经济的繁荣以及对于民事关系、科学技术发明的宽容。”


    “造成这种繁荣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宋朝对于嫡庶身份之间差异化的缩小、对于男女之间身份不平等的缩小、对于良籍贱籍转化鸿沟的缩小,因为身份的趋于平等,宋朝的民事经济活动才极大地发展了起来。”


    【可不,我要是穿越宋朝,先去大相国寺混吃等死当僧侣,然后没事去考考科举,考上了就继续当咸鱼混吃等死】


    【咦?宋朝的道士和尚,也能考科举吗?】


    第115章


    【宋朝的道士和和尚确实是可以去考科举的,其实这也是主播所说的他们身份关系趋于平等的一个佐证】


    【那个年代的学子从家乡进州府或者京城赶考,都要带上家乡的特产到目的地卖出获得利润,可没有说什么看不起商人的情况】


    看到这些科普,不少朝代的商人都露出了羡慕的神情。


    【要不然宋朝对外作战那么烂,文治武功也都不强,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向往北宋汴梁的生活呢?还不是因为作为文人和市民阶层在那里活得舒服?】


    【举国之力供养一个京城,也就是生活在汴京以及汴京附近的人比较快乐,宋朝边疆之地要接受西夏和辽国金国的欺压,百姓又何苦?】


    【万万没想到,原来在古代京城户口也这么值钱】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北宋人民夜生活很丰富,娱乐生活也很丰富,人活在世嘛,总是要有点精神追求,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和动物有所区别,如果和秦朝那样每天除了干活之外不能娱乐,或者是像唐朝一样被限制在坊市当中没有夜生活,民众的精神面貌总归是比宋朝汴京人差一点。”


    【对啊,精神需求也很重要,像是清朝文字狱时期,言论如此不自由,不敢想象当时的社会会有多压抑。】


    【不过如果你想要当一个快乐的小和尚也不容易,毕竟人家是要有度牒考试的】


    弹幕上在讨论着的时候,伍爱华也开始了民事法律制度的科普:“一般我们说民事法律制度主要是三大类,第一大类是物权,也就是所有权。第二大类是合同和债权,放在古代就是契约,第三大类是婚姻财产继承。”


    “北宋当时在物权法律方面,有了非常长足的进展,特别是各种抵押质押方式,相较于唐朝之前有了非常多的创新。”


    “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和大家说过典妻和典妾,大家可以想象,如果人都可以用来典当。那么在民事经济活动当中,有什么是不可以用来典当的呢?”


    “事实证明,几乎没有。”


    “一般情况下,我们将一个物权分为所有权和用益物权。像是我们之前很热门的在房屋中为人设置居住权,就是用益物权的一种体现。”


    “典当就是在所有权没有产生变更的情况下,为某样物品或者是某样不动产设置另外的使用权。”


    “宋朝之后,这些典当行还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经营模式,类似于我们现在的银行借贷。”


    “古时候棉袄等衣物也是家庭非常重要的财产,但是在度过冬天之后,这些衣物只是闲置,没有其他的作用。所以出现了一种情况。就是在冬季过去后,很多家庭会将棉袄典当给典当行,从而换取一批资金生活,在秋天的时候再将自己的棉袄赎回来。”


    【棉袄能典当多少钱?】


    【石油化工发展之前,一个家里能够一人一套棉袄就是富裕家庭呢!你说能多值钱?】


    【我们爷爷奶奶辈冬天都是一件棉袄家里孩子轮流穿的】


    “为什么典当行会接受这种生意呢?明明他们在春夏秋的时候也没有使用棉袄的必要。”


    【对啊,要那么多棉袄,还要消耗仓储费用】


    【不是说了和银行一样?肯定是要收取利息的吧!赎金比典当拿到的钱多?】


    【九出十三归是吧?】


    【九出十三归那是高利贷!】


    “说到底,棉袄就是一种质押物,就和你拿了别人的东西作为借钱的保障一样。最后穷人们向典当行赎回棉袄的时候,是需要加收利息的。如此这般,如果对方能够赎回,那么典当行就赚了利息,如果对方不能赎回,典当行可以直接处理棉袄挽回损失。”


    “甚至于说这也算不上什么损失,毕竟他们可以在冬季的时候将这些棉袄租用给付不起钱的穷人,从而获得长久的收益。”


    听到伍爱华的科普,宋朝之前不少朝代的商人都觉得眼前一亮:这确实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机会啊!


    “除了典当之外,宋朝还有倚当和抵当这两种方式。”


    “抵当和典当的区别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抵押和质押,如果抵押房产借取钱款,那么我们自己还是可以继续住在房屋里面的,但如果是质押的话,房子就要交给对方来使用。”


    “而倚当和典当的区别则是相关财产的孳息归谁所有。例如田地,典当的情况下,田里的收益是归典当行所有,而如果是倚当,那么除了契约规定的收益之外,其他的所有的收益都归于倚当人所有。”


    “此外,宋朝的典当并不仅仅是当,我们在看电视剧的时候会看到上面有人说:是活当还是死当?死当其实就是类似于典卖的形式,实际上是一种——嗯,不准确地说大概类似于旧货交易。”


    毕竟二手房交易也是旧货交易嘛!


    “如此多的经济形势对于当时的契约合同也有很高的要求,宋朝时期,经济活动的增多导致对于契约的研究已经非常的深入,那时候人们也有了警惕契约漏洞导致有苦难言的意识,所以出现了不少读书人以帮人看合约为生。”


    “类似买卖契约,在宋朝的发展之下就形成了绝买、活买、赊买三种形式,也就是我们现在的直接买卖、抵押质押贷款和先用后付。”


    【哇塞,宋朝居然连先用后付都有,他们是靠什么来确定买卖对象的呢?也是靠信用吗?】


    【当然是靠信用啊,就和我们现在的信用购一样。不然要是一个死赌鬼要买,有人敢把东西赊卖给他嘛?】


    【不得不说有点高端,说起来我们现在玩的这些都是人家古人早就玩过了的。】


    “买卖关系上有所创新,婚姻关系上也有所创新。”


    【哈哈哈大宋人的一生就是在创新的一生,可能因为这样,他们的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才会飞快的发展】


    “在宋朝,除了七出、义绝和和离之外,还有很多种新型离婚方式出现。”


    “法律明文规定:已成婚而丈夫移乡或编管,其妻愿离者,听!妻子被同居亲属□□,虽未成,而妻愿离者,听。这里听就是准许离婚的意识。”


    【古人都知道两地分居不靠谱】


    【我之前听说过宋朝有人因为丈夫相貌长的太丑而要求离异的,关键是也离成功了】


    【讲个笑话,宋朝离婚比我们现代还要容易……】


    【哈哈哈真的是地狱笑话呢】


    【宋朝的寡妇都可以招赘婿来养自己的孩子和公公婆婆,离婚这算什么?】


    看到这条弹幕,伍爱华也提及到:“在宋朝时期,如果丈夫过世,寡妇确实是可以招夫,无论是回到娘家还是在夫家都可以,如果在夫家的话,她招过来的丈夫是需要孝顺奉养她原先的公公婆婆的,甚至不是赘婿,是丈夫,也是需要的。”


    【这话我一个现代人听到依然觉得很惊讶】


    【咱们现代的开放程度可能还比不上人家宋朝】


    【感觉挺合理的,古代不是很需要男性劳动力来保证家里的生产和安全吗?那就找个娶不起老婆的招夫,就当养子就好了呀】


    【反正养儿是为了防老,何必在意那个儿子是不是自己的?而且自己的儿子长成什么样没法挑,招婿的话还可以好好挑个踏实肯干又孝顺善良的】


    现代人都觉得很惊讶的规定,在明清时期的人听了,简直骇人听闻。


    “哪里有把财产给外人的道理?他们当时的宗族都不管吗?”


    有人冷笑道:“唐宋时期未嫁女都可以获得财产作为嫁妆,在咱们这里,如果没有兄弟,那么只有一个被吃绝户,被卖去其他人家做妻妾丫鬟的下场。”


    伍爱华这时候已经进行到下一环节:“北宋的继承法相对于唐朝来说变化并不大,大致就是亲缘继承了一套,只是在唐朝继承法的基础之上,更加明确了继承的顺序,以及没有直系后代的人,遗产如何继承。”


    “宋朝规定,第一顺位是儿子和没有出嫁的女儿,第二顺位是孙子和守寡的妻妾,第三顺位则是其他亲属。”


    “这里没有出嫁的女儿为什么会是第一顺位?是因为如果没有男性子嗣,那么没有出嫁的女儿是可以继承他全部的财产的,如果所有的女儿都已经嫁出去,那么出嫁的女儿只能分到1/3的财产,剩下的财产全部都充公。”


    “女儿都是如此,其他亲属更是这般,总之,宋朝官府绝对是最大赢家,不这样干,他们怎么养那么多人?”


    “北宋对于客商死后钱物的继承还有另外的规定,因为宋朝商人寓居的范围非常广,很容易又人客死他乡,所以《宋刑统》专门规定了“死商钱物”如何继承。”


    “如果客商有父母、妻、子、亲兄弟、未嫁的姐妹、未嫁女和亲侄等随行者,可任其继承收管;如身边之人不在此范围的,由父母、妻儿持官府的公文前来收认。”


    “后来在执行中,继承人的范围又再次缩小,亲兄弟、亲侄儿等均被排除在继承人范围之外。”


    【懂了,就像妻子死去先查丈夫一样,客商死去,他兄弟、侄子、随从下手的可能性最大是吧?】


    【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什么叫做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说起来,当时的客商一直居住在宋朝的地界,是不是当时的户籍制度没有签证和绿卡啊?】


    签证和绿卡是什么?宋朝不少大臣敏锐地盯紧了弹幕。


    第116章


    部分官员们敏锐地意识到了绿卡和签证是个不简单的事物。


    有人直接问了出来。


    因为现代也不是所有人都知道,部分喜欢看直播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没有出过国,自然也不懂这是什么。


    于是有热情的现代人在弹幕里面给他们解释。


    【签证就是允许甲国人去乙国的证明,一般是乙国接到甲国人的申请之后给他们颁发的,通常都有一定的时限,比如说14天、一个月、两个月、半年、两年等等】


    【绿卡是长居准许的证明卡片,如果没有绿卡,只能按照签证的时间来,超过时间就要被驱逐出境】


    看到现代人的解释,不少人眼前一亮:这看起来也是个发财的路子啊!


    是的,看到这个信息,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谋取钱财——毕竟人头税、过关费也没少收,从签证和绿卡中想出收钱来也很正常。


    随即又有人问:【那怎么可能确保所有人都通过签证呢?总有偷偷潜入的】


    现代有立碑确定国界线都是如此,古代有些地方甚至没有非常分明的国界线,都是按照山峰、河流确定,更没办法管理了。


    何况边界那么广阔,谁知道人是从哪条路上走过来的?


    之所以有古人这样问,就是因为想要知道后世之人是怎么处理这种问题的。


    在个别古人的想象中,现代人一定是有钱到在整个国界线都铸造了院墙。


    【没有办法啊,肯定有偷渡的人,就是海岛国家都有偷渡的呢】


    【偷渡的路途都不安全,他们都是用命赌,但凡有点钱的人都不会这样干的】


    弹幕这么一说,立马有古人“明白”过来:【懂了!只要卡住安全的道路,有钱人自然是要交钱进入,那些穷到只有一条命的就不管他们,反正来了也是当劳力苦工。】


    不得不说,这实在是太明白了。


    【这不就是阿美莉卡的套路嘛】


    【你小子确实有点当资本家的天赋】


    虽然有人收税,但是也有人看到了这么做的好处。


    “发放证明、登记成册,可以对外国来人的活动范围有所了解。”春秋霸主们若有所思。


    春秋战国时期,除了秦国之外,别的国家可没怎么管过户口和人口流动,看到后世这般注重管理外国人口,都把这件事情提上了议程。


    讨论签证和绿卡的只是个别人,此时弹幕上说的最多的还是谋杀案的第一怀疑人。


    【凶杀案不都是那么个套路?有丈夫的,先查丈夫,有妻子的,先查妻子和妻子的情夫,钱多的,先查继承人和既得利益者,没钱的,查谁和他有感情关系或者有仇】


    【现实不是柯南,不是每个人杀人都要有理由,这些都查不到,就大概率是随机杀人,这种最难抓到罪犯了,毕竟他不在被害人的关系网里】


    看着弹幕上这些知识,不少古代捕快、法官法吏都聚精会神,快速记忆下来。


    【那对于这种随机杀人的,要怎么办?】


    【要么看运气,要么对方再次犯案后,总结共同点锁定对象范围】


    眼看着弹幕要称为破案研讨会了,伍爱华无奈地没有打断他们,而是继续自己的科普。


    “其实宋朝的时候是非常重视刑事案件的证据的,判决也基本是基于证据的基础之上。”


    “对于没有办法拿到犯人口供的,宋朝法律又有专门的规定,要有众人作证才能定罪,这个众人一定要三人以上。”


    【三人以上众口一词,才能尽量避免伪证】有宋朝的人说着。


    【但要是三个人商量好了共同伪证,那也没办法啊?】


    【一人起意诬告容易,三人口供毫无漏洞难】


    这一点负责过口供的人都知道,不管再怎么商量,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只要追问地足够多,总有细节是不一样的。


    当然,部分细节可能是因为人的记忆原因有出入,但是一些细节是没办法造假的。


    比如说,对方当时穿的是金腰带、银腰带还是象牙腰带?


    但事实上,对方当天穿的是草绳……


    相差如此巨大的细节,没有可能是假话。


    “我国南宋时期,检验制度得到了快速地发展完善,相关笔录和证据描述都有规定的格式、程序,对于各个官吏的职责也有了非常详细的划分。”


    “之前我们提及宋慈的《洗冤集录》,就是成文于南宋时期。”


    “在《洗冤集录》中,对于人体解剖知识、骨科外科常识、药物检验都进行了详细的记载科普,推动我国证据学科上了一个大台阶。”


    “因为这一本书,宋慈享誉国内外,对于宋朝、后世和其他国家的司法实践、法医学、证据学都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


    “除了《洗冤集录》之外,南宋还有《检验格目》、《正背人形图》等书籍,对于维护司法公正、以证据定罪的司法实践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现在还记得小时候看大宋提刑官,有人被伪装成猝死,但是实际上是头盖骨被钉入了钉子,掩藏在了头发里面】


    看到弹幕说起大宋提刑官中的杀人方法,不少人都打了一个冷颤。


    “这杀人方法真是狠毒无比,身上没有伤口,谁能知道这人是被杀死的?”


    “后面宋慈又是怎么发现的?”


    弹幕也问起了这个问题。


    【难道是有苍蝇在头顶盘旋,所以勘察的官员们发现了不对?】有人推断问。


    大家都知道,动物尸体如果有腐烂的伤口,苍蝇就喜欢在伤口附近盘旋,同理可证,如果是人的尸体,那么自然也是一样的。


    【应该是在检验的时候就有规定,每一寸都要检查到,头发也要解开来仔细检查吧】


    在众人奋笔疾书的时候,明清不少人都觉得后怕:“还好我平时睡觉有锁门的习惯,不然谁知道会不会有人偷偷杀死我呢?”


    有人说话的时候,也被自动识别放在了弹幕上。


    看到这些话,恐怖小说爱好者们的DNA纷纷动了,开始恐吓无知的“小朋友们”。


    【谁说锁门就安全了?你睡觉的时候会靠着墙吗?人家要是直接钻墙把钉子钉入你的脑壳,你怎么办?】


    不少古人恐惧地挪开了自己的床。


    【不能在头顶钉钉子,还有从鼻孔伸进去的刀啊】


    想象力大如冯梦龙已经开始想自己的一百种离奇死法了。


    明朝的人战战兢兢,元朝的人却觉得莫名。


    “居然把钉子藏在头发里面?那怎么藏得住?”有元人奇怪问道。


    确实,按照元朝人的发型,头顶留一点短发,两边留一点长发,确实是啥也藏不住……


    要不怎么说电视剧不喜欢拍元朝呢?只要还原史实,那都要被观众吐槽啊。


    这般想着,也有人讨论了起来。


    【说起来西夏、元朝和清朝人应该都不用担心这种死法吧?】


    【说起元朝的发型,我就觉得金庸写倚天屠龙记的时候不够写实】


    【怎么不够写实了?他们都是反贼,能留蒙古人的发型吗?】


    【元朝清朝就是男性的发型丑,女性还是需要担心的】


    【元清的发型是为了适应游牧生活,那都是男子气概的象征,如何丑了?】


    【丑就是丑,我们大汉骑兵不厉害吗?不也不需要剃头?!丑还不让人说了?】


    眼看着大家针对审美问题开展了大规模的辩论,伍爱华也是佩服的:果然古人也和现代网民一样,啥都能吵起来。


    佩服的伍爱华继续说起了其他内容:“宋朝还有两个特别的制度,叫做鞫谳分司与翻异别勘制度。”


    第117章


    “鞫谳分司与翻异别勘制度是宋朝特色,”伍爱华说道:“为了防止刑事案件中刑罚泛滥和官员不秉公执法,宋朝实行了审判分离制度。”


    “审判分离制度,就是以鞫谳分司命名的这项宋朝特色制度。”


    “在宋朝,大理寺有断司和议司,分别负责审理和判决,所以要不怎么说包拯包青天的故事都是编的呢?”伍爱华笑道:“包拯完全把检验、审理、判决的职责都担上了,判决的还是一定会呈报中央的死刑,这在宋朝叫什么?叫做揽权还是徇私舞弊?”


    只是一个单纯柔弱小御史的包拯:……


    同僚们闻言都忍不住看向包拯,但是也只有包拯的老大敢打趣他:“没想到你居然这么厉害啊!”


    【宋朝官员那么多,为什么会用包拯作为包青天的形象,肯定是有原型的吧!】


    【那也不一定,虽然包拯算得上公正廉明,但也没听说他嫉恶如仇、探案如神啊!也许只是因为他足够黑,在官员们当中有特色有记忆点】


    【谁不知道铁面包青天?】


    【他就是弹劾同僚们的时候格外的铁面无私】


    【原型之说也不好说,他同事庞籍是个和包拯一样的好官,结果不还是成为了奸角当了庞太师?】


    【听说原型是秦桧,可怜咱们也是正直为民的庞统被骂了好多年】


    庞籍:……这还有我的事?


    同事同情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根据宋朝法律的规定,有专职的官员负责审理、判决工作,负责审理的官员没有资格过问判决的轻重,负责判决的官员也没有资格过问审理的情况,二者互相牵制,尽量避免官员舞弊。”


    【那要是两人勾结?】


    【先不说有多少人愿意勾结,就是朝堂上真都是一群小人乱世将至,难道不能把王安石和司马光这种政敌放在两个位置吗?或者苏轼这种搅屎棍也行啊!】


    苏轼有理由怀疑这是自己同时代的人发的弹幕,看这酸味都冲出来了!


    我是搅屎棍?好歹我还是个棍子,你就当屎罢了!苏轼骂骂咧咧。


    “宋朝不仅在大理寺这种中央机关设置了审判分离,在州府也确定了审判分离制度。”


    “在州一层级,司理院设置了司理参军,专门负责审理勘验,而司法参军则专门负责议法判刑,实现了地方成绩的审判分离。”


    【那这些和提刑官又有什么区别呢?】


    伍爱华看了一眼,回答道:“司法参军只是提出量刑,最终是知州来进行决断,而提刑官是提点刑狱公事,主要是负责定期到自己辖区内的各个州府巡查,职责范围包括了现在的公安、检察院、法院、纪检四个部门的职责。”


    【不算很懂,但是大概知道了,这是两套班子】


    【就是一个地方常设政府机构,一个中央巡查组特派办】


    “除了审判分离之外,翻异别勘制度也为宋朝的司法公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伍爱华看到弹幕中已经有人大致听懂了,就知道自己的说法没有太大的问题,于是进行了下一项制度的科普。


    “翻异别勘制度是说如果犯人不服判决,自己或者家属申冤的时候,要换一个全新的司法机关重新审判,或者全套换一批官员重新审判。”


    【这个制度好像之前的朝代也有?】


    【有是有,但是像宋朝这种规定审判人员全部换一套的好像没几个?】


    “这种操作的原因大家都能猜得到,就是害怕原本的审判官员挟私报复,或者先入为主陷入思维定势,全部换成新的之后,不仅能够防止官员的司法舞弊,还能够让新一批的官员从新的角度发掘证据,提升审理和判决的准确性。”


    “而且宋朝规定,犯人申冤后,复审的次数可以达到三至五次,在实践中这一条更是宽松,根据历史记载,最多有翻异过七次的人。”


    【好家伙,这是全部官员都给他审了一次,没人了才结束吧?】


    【How old are you?】


    【不过想想如果我是宋朝人,还觉得挺安心的,最起码不会轻易被冤枉】


    【对方要是冤枉一个人,要买通七批官员,这代价也太大了吧?而且很可能有人不愿意被买通】


    【还有另一个可能啊,就是对方权势滔天,七批官员都不敢得罪他】


    【要是得罪了这种人,那也是我回天乏术,冤有头债有主,和宋朝司法无关了,毕竟这是封建社会,要是得罪了皇帝,他还能直接砍了我呢!】


    总体而言,大家对于宋朝的司法制度都是好评居多的。


    【之前看包青天还有电视剧,都以为那时候司法很黑暗,听了博主的科普,感觉人宋朝还是很注重司法公正的嘛!】


    【对啊,我还以为古代都要给行刑人塞钱、给狱卒塞钱、给师爷塞钱,原来古代司法也在避免他们收受贿赂啊?】


    【师爷那是明清的产物呢,宋朝好像还没有】


    【就好比大家觉得在印度随时会被□□,虽然印度确实治安很差,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平平淡淡过完贫苦的一生,不至于,真不至于】


    【这很正常啊!就像我们现代对民国的印象就是他们会随便抓人去监狱然后让人花钱赎身,但事实上民国后期糜烂之后这种情况才比比皆是,抗战之前社会还是能够维持基本稳定的,要真是随便抓人,哪有人还敢在城市大街上走路啊?】


    “宋朝的司法公正不仅仅体现在重视证据以及这两项制度,他们的审判管辖也非常具有科学性。”伍爱华继续说道。


    “和唐朝一样,宋朝的司法制度按照不同的层级,设定了能够判决的最高刑罚。”伍爱华说道:“按照路、州、县三级来说,徒以上的刑罚需要州府判决,县级只能判决杖以下的案件,州府虽然可以判决徒刑到死刑,但是流刑需要路以上官府复核,死刑需要大理寺复核。”


    【难怪州就有司法参军和司理参军了】


    【等等,我以为州和省是一个级别,原来州之上还有路?那岂不是每个地级市都设置了审判分离?宋朝这样还能冗官,他们是录取了多少进士啊!】


    【司法参军和司理参军不是就两个人?】


    【他们还有翻异三到五次,不得配备十个人?】


    【一个地级市就五个检察官和五个法官,这数量也很少了,冗官也正常吧?想想我们一个县就有几十个】


    【那难道不是因为我们随便有点什么事情都喜欢上法院?你要拿法院的刑庭和检察院的公诉庭来对比啊】


    古人看着现代人的弹幕,只觉得长了见识:现代人居然还有喜欢见官的?随便有点事情都去找官员判决?


    “对于官府没有主动介入的刑事案件,以及认为官府判决不对的民事案件,宋朝给出了民众状告的渠道,称为‘登闻鼓院’和‘登闻检院’。”


    “这两个击打登闻鼓喊冤的受理部门,是宋朝参照唐朝设立的,可以直接受理申告的案件,并且可以接受越级起诉的案件。”


    “但是越级起诉的受理范围也有规定,案件涉及机密的可以找皇帝,判决杖刑过多的可以找尚书省,路级官员判决不当的可以找中央大理寺,官员违法的可以越级诉讼至上级。”


    弹幕适时为伍爱华配备了表情包,吗喽版本:我要告到中央.jpg


    看到这只被保安叔叔们抓住胳膊的吗喽,古人适时发出疑惑的声音:“这只猴子成精了?”


    “难道是孙大圣的徒子徒孙?”


    第118章


    即使是在古代,孙大圣也有很多的粉丝,毕竟这只猴子的魅力在于老少通杀。


    西游记之所以能流传下来,就是因为在当时的受众足够广,受众不够广的话本本身就很难留存到后世。


    更何况,除了文字传播途径之外,还有很多戏班会将西游记中的一些情节改为折子戏,作为热场的选择。


    别的不说,一群小猴子翻跟斗的样子,真的热闹又活泼啊。


    所以看到这只吗喽,很多古人就想起了自己看过的神话故事西游记,自然也就想起了孙悟空当时在花果山的经历。


    大家倒是没有怀疑它是孙悟空,因为如果是孙大圣,可能自己就打去天庭了,不至于被人类控制住,大家怀疑的是:这只会说人话的猴子,是不是孙悟空在阎王殿里划去了生死簿上名字的徒子徒孙?


    有人这么想着,自然也有人这么问,毕竟弹幕的观众里也有小孩子,控制不住问问题是正常的事情。


    听到这个问题,现代人都觉得失笑:【这哪里是什么花果山成精的猴子啊?这就是一只不会说人话也不干人事的泼猴!】


    【吗喽受害者联盟向您发来致电】


    【有人想要这只猴子吗?想的话,我们可以空投100只给他】


    【笑死,突然想起之前说的,菩提祖师眼里的猴子是金丝猴,玉皇大帝眼里的猴子是吗喽】


    大家这么一说,古人自然也就明白过来所谓的大圣徒子徒孙只是戏说,这只猴子说的话估计也是后人看图说话放上去的,而不是他自己说出来的。


    与此同时,明清之前的人也开始问起了西游记和孙悟空是怎么一回事。


    还真有人用弹幕慢慢地发着西游记的内容。


    看到自己写的内容被人发在了天幕上,吴承恩倒是没有什么版权费的意识,只是觉得自己居然被这么多人喜欢认可,看着那么多人的彩虹屁,有一些不好意思。


    因为原作者没有反对这一行为,于是在明清人的科普下,这个世界上又多了不少孙猴子的粉丝。


    【有没有好心人把红楼梦全本发上来啊@曹大大】


    【哈哈哈又见红楼梦催稿大军】


    【红楼读者虽吃但到】


    【好心人=曹雪芹】


    【完结是一个作者的基本道德】


    除了每次都会出现的红楼梦催稿大军,也有现代人对伍爱华说:【咱们历史直播也可以向大家科普一下我们的神话创作嘛,比如西游记后传,紫霞仙子】


    然后同人创死原著是吧?伍爱华简直不敢想古人看到唐僧、孙悟空谈恋爱的反应。


    伍爱华决定不要提这个话题,她继续说起了之前越级上告的问题。


    “在包青天审判的所有案子当中,大家最耳熟能详的,也是最广为人知的应该就是陈世美和秦香莲的案子。”


    “在这个案件当中,秦香莲是直接上告到了开封府,告她的丈夫抛妻弃子。那么,这个案子属不属于越级上告的范围呢?”


    “我们可以大致看出,秦香莲的案件如果往这四个范围里面套,那么符合的只有官员违法的案件。”


    “作为公主驸马,陈世美本身是有官职在身的,因此如果告陈世美,是属于可以越级上告的范围。”


    “同时,因为陈世美本身是京官,所以如果要告他的话,是应该向中央机构进行告诉,而非开封府。”


    “只能说,写这一个话本的人没有进行足够的考据,以至于后世的人一看就知道写的都是假的。”


    “写同人的真谛,其实应该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让历史学的不错的后人都看不懂这到底是真实的历史还是编撰的历史?”


    【博主说的是三国演义吗?】


    【儒林外传有一点这种意味了吧?】


    伍爱华看着弹幕笑道:“我说的明明是新唐书。”


    新唐书三个字一出,现代的乐子人都露出了意会的笑容。


    【别的不说,就凭新唐书这本书,从那以后史官们的信誉直接跌穿谷底】


    【我就说为什么大家说司马迁的史记是史家之绝唱,因为从那以后就没有史官是认真记载历史的,大家就是全靠编,包括他的疑似后代司马光,完全是写手大大】


    被嘲讽了一番的司马光脸色都涨红了。


    司马光的徒子徒孙更是不忿老师这般被嘲讽,上弹幕上和大家battle,力证自己和老师、老师的老师们一起编撰的历史书并没有问题。


    弹幕立马给他们挑起刺来。


    【就不说之前主播提到过的鱼玄机为什么会判死刑的谜题?只说新唐书记载武则天为了陷害王皇后,直接把自己的大女儿捂死了。这种造谣都造的出来。这本书能有什么权威性在?】


    【武则天本身就是心狠手辣,为达目的不计手段,杀了女儿也正常啊】


    【谁说虎毒不食子?武则天对他儿子们下手的时候也没有手下留情啊】


    【骆宾王骂那么狠都没提到是因为他觉得杀女儿不算错吗?】


    【不是,你们不懂。武则天对孩子好不好与她是否杀了自己的大女儿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她就算对孩子不好,但是杀掉自己大女儿对于当时的局面并没有影响,她是一个理智的人,没有好处的事情为什么要干?】


    【王皇后会被废,不是因为她下狠手杀了武则天的女儿,而是因为她作为世家的代表和李治这位皇帝之间有着不可弥补的矛盾。李治会把武则天抬出来,本身也是想要打击王皇后和萧贵妃背后所代表的世家,说什么后宫争斗,真的是太幼稚了】


    被说幼稚的北宋史官:……


    【当时的李治和武则天明明就是政治联盟,李治需要武则天来帮自己打击后宫中的王皇后和萧贵妃,武则天的政治眼光帮助李治在限制世家上发挥了作用,才会步步高升】


    看到后世之人的分析,王皇后只觉得心神一震。


    “我将武媚娘从感业寺接回对付萧淑妃,难道是驱狼逐虎?”


    长孙无忌更觉震撼:自己那个小外甥李治,居然是这么有心机的人吗?


    长孙无忌忽然想到后世之人对于李治黑莲花的评价,内心不由得品出了一点意味。


    【你敢说武则天能够获得这些地位,难道不是因为李治的宠爱吗?】


    【当然是】


    后人并不否认,但是仍然说道:【她能够获得地位是基于宠爱,但是不仅仅是因为宠爱,这世上被帝王爱着的女人那么多,女帝却只有武则天一个】


    【这不仅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更是武则天的执政手腕和政治眼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记得当时一首形容他们俩的诗,说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读到就觉得很震撼】


    【其实李治宠爱的人并不只武则天一个,但是能够和他一起并称二圣、代他批阅奏折的女人只有武则天一个人】


    【这么说吧,李治宠爱武则天,也没有耽误他睡后宫其他的嫔妃。明朝朱佑樘宠爱他的皇后,那真的是后宫虚置,只有皇后一人。但是张皇后的结果怎么样?大家也知道,自己没本事,就是烂泥扶不上墙。】


    【明明一手好牌,结果最后变成孤家寡人,被嘉靖搞得死死的,娘家都死了干净,女人不狠,地位不稳啊】


    正在直面嘉靖闹着要求将他的父亲搬入宗庙的张太后闻言,一个机灵,只觉得自己前途无亮。


    只是…皇帝都立了,自己还能有什么办法?


    得知娘家人都死的干净,张太后看向自己身边的太监和女官:“或许可以让皇帝病逝,换个听话的宗室子上来?”


    除了搞死嘉靖换一个人,张太后也想不出其他的主意来。


    不过别说,这也许是她唯一的办法,毕竟张太后现在对比起嘉靖唯一的优势就是在明朝皇宫宫廷之中掌握了更多的人手,毕竟之前也经营了几十年。


    现在前朝不可能舍皇帝而尊太后,张家也没有可以造反的兵权,想来想去,除了阴谋谋杀皇帝之外,竟没有别的办法。


    要么等死,要么拼死一搏但大概率没办法赢,张太后一时之间陷入了沉思。


    无意中关注到张太后反映的非自然部门工作人员立马上报,毕竟这个位面如果嘉靖死了,还不知道是法治的前进还是后退?


    伍爱华此时还不知道自己这只蝴蝶的翅膀带来了怎么样的风暴,她还在进行着司法制度的科普总结。


    “宋朝的司法机构如此繁多,确实是给司法公正带来了正面的作用,但是因为机构重复、流程复杂,也导致在行政过程当中耗费了过多的资金和人力物力。”


    “比如说一开始的时候,宋太宗设立了审刑院,规定所有的案件要先经过审行院,然后才送大理寺,宋神宗期间进行了元丰改制,将审刑院直接迁入了刑部,再次简化了审核的流程。”


    “不过虽然如此,宋朝对于民事案件依然做到了应审尽审,至少立法精神是这样,法律规定也是如此。”


    “宋朝规定了务限法,《宋刑统》中规定:‘取十月一日以后,许官司受理,至正月三十日住接词状,三月三十日以前断遣须毕,如未毕,具停滞刑狱事由闻奏’。”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官府受理民事案件的时间为每年的10月1日到次年的正月三十日。该期间受理的案件如果没有审结,可以延长到三月底,如果还没有审结,就必须要上报。”


    “这是关于民事案件审核期限的规定,就像我们现代每年四季度法院也要进行结案冲刺一样,给了法官们ddl。”


    “务限的规定,其实就是为了保证农业生产,避开农忙,也是为了防止官员拖沓,不能及时处理民事纠纷,耽误百姓的生产生活。”


    “可以说,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制度改革之后,宋朝形成了非常完善的民事经济法律制度,与之相应的审判制度也尽力为民众生产考虑,而这也为宋朝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厚实的土壤。”


    “但是也因为一直以来不断的战争,以及在政治主权上的羸弱,导致宋朝最终没能率先迈入资本主义等新型制度。”


    “其实当时已经产生了市民阶层,但是时间和机遇没有站在宋朝这一边,最终一一覆灭在蒙古铁骑之下。”


    【往好处想,是覆灭在蒙古铁骑之下,不是先覆灭在辽国铁骑之下,再覆灭在金国铁骑之后,又覆灭在蒙古铁骑之下】


    【你忘了还有西夏铁骑】


    【就是谁碰到大怂都是铁骑是吧?】


    宋朝皇帝们:你们这些人真是够了啊!


    第119章


    宋朝皇帝们很快能够见识到,什么叫做没有最损,只有更损。


    后世人最爱的就是和大熊猫小熊猫夺笋。


    【主播这个说法我就不赞同了,往好处想,如果宋朝就发展了资本主义,那我们现在还是资本家的牛马】


    【我还以为你说他们又要覆灭在也先的铁骑、女贞的铁骑之下】


    【看看人家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贵族永远是贵族阶层,流动几乎固化,你们想过那样的生活吗?】


    【如果是大怂,可能没有侵华,毕竟它会主动上供】


    【我感觉欧洲劳工的权利保障比我们国家要完善得多,和他们比起来,我们才是牛马,如果资本主义国家的牛马是西欧北欧那样,我也愿意啊】


    【别管我们是什么样,至少如果宋朝发展了资本主义,那我们就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不会遭遇百年屈辱】


    【笑死,就宋朝那个对内内行、对外外行的样子,我们怕不是要多遭遇几百年的屈辱】


    【我们宋朝怎么了?对外,我们也是很有骨气的好吗?】


    【我一时间分不清楼上是敌军还是友军,您是在嘲讽吧?】


    北宋和南宋的有识之士看着天幕上的内容,不由得攥紧了拳头。


    对外作战上不够硬气,这种时候连反驳似乎都站不住脚。


    弹幕上吵吵嚷嚷,伍爱华夹带私货。


    趁着提起资本主义的机会,伍爱华把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科普视频也播放了出来。


    最先播放的就是关于劳动者权利与义务。


    先给古人一些八小时工作制、产假、养老医疗工伤保险的小震撼。


    为什么挑宋朝科普的时候放呢?就是因为宋朝拥有了古代几乎最多的服务业从业者和手工业从业者。


    因为两宋经济的发达,商品经济需要服务人员和手工业人员的支撑,如果有什么朝代的服务业和手工业从业人员能够和东家争取到权益,专家们最看好的就是宋朝。


    事实上,在宋朝时期已经有行会的存在,工人们也自发形成同业联盟,只是大家对于自身的权利认知不够深刻,没有为工人阶级整体争取到足够的权利。


    但是没关系,伍爱华相信他们看完视频之后,肯定就会有新的想法。


    不需要等到看完,现在在观看视频的古人们已经有新的想法了。


    最先沟通起来的是百戏中联合在一起的底层杂技演员。


    “咱们的工作确实很危险,如果不小心的话,很可能会造成死亡和伤残,如果能够有天幕中所说的工伤保险就好了。”


    “即使受了伤,可以被认定为工伤,还可以拿到医疗费用和一定的工薪补贴,好歹可以让家里活下去,撑过这段时间。”


    危险的行业关注的是工伤保险,不够危险的行业关注的最多的就是养老保险。


    年轻的范仲淹在街面上吃小吃的时候,听到开馄饨摊子的夫妻两人说:“也不知道官府会不会推行养老保险?年轻的时候交一定的钱,年纪老了之后就可以每月领钱,到时候就算馄饨摊子做不下去了,咱们两人也养老有靠。”


    听到这番话,范仲淹不由好奇得看向了边上摊子的熟客。


    熟客和范仲淹目光相接,立马就明白了他想问什么,于是悄声的告诉范仲淹:“这两位中年夫妻到现在依然没有子女,但是他们的侄子也不太靠得住,所以才会担心养老问题。”


    年轻的范仲淹不由思考起了这些群体的养老问题。


    当然,有人想要抗争,也有人对此嗤之以鼻。


    【八小时工作制,工作八个时辰?】


    【什么八个时辰,是四个时辰八个小时】


    【四个时辰,开什么玩笑?我把丫鬟和奴才买回来,难道是为了让他们在家里当大爷不成?还工作四个时辰?工作这么轻松,我都想去当丫鬟去了】


    【那你去啊!】现代人嘲讽:【哪里来得封建遗老,大清早就亡了好吧?】


    “不得不说,这个考虑方式非常的资本家。”有非自然管理部门人员说道。


    同事听闻不由笑道:“这哪里是什么资本家的考虑方式?这就是奴隶主的考虑方式。资本家的考虑方式是让人怎么创造更大的价值,他们这些丫鬟奴才就算一天干24小时,创造的价值也没有变大,奴隶主才会想着人卖给了自己命都是自己的,看他们闲着就难受。”


    “难怪你内部测试一直考的比我高,你这思想境界我确实是赶不上。我怎么就没想到这其中的区别呢?”


    “人家资本家都知道搞创新激励、企业标杆牛马、树立企业文化,而且也知道让人劳逸结合,不能一味压榨,特别是一些创意性岗位,更是没有设置固定的时间。”


    “但是奴隶主并不觉得那些奴隶除了时间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价值……”


    就在两人讨论古代这些人想法的阶级本质的时候,伍爱华已经播放完了夹带的视频。


    这时候,伍爱华才终于说道:“都说宋朝时期的经济非常发达,那我们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宋朝时期的经济制度究竟是怎么样的吧?”


    “说到封建朝代的经济制度,首先一定要说的就是土地制度。”


    伍爱华在天幕上说着,古人纷纷点头。


    “土地确实是最重要的。”雍正忍不住赞同道。


    怡亲王看了眼皇兄,意外他竟然没有全程沉默看天幕,可见对于这句话多么认同。


    “我们之前提到过,在唐朝初期的时候,土地是归国家所有,由国家向人民授田耕种。”


    “但是唐朝中期一直到五代十国和宋朝时期,国家对于土地的掌控力是逐渐下降的,这也导致土地的私有化成为了一个难以扭转的大趋势。”


    “虽然北宋太祖也是东征西伐的一个猛人,但是要让他将所有已经私有化的土地收归国有,依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所以当时宋朝采取了一个制度,叫做不立田制,不抑兼并。”


    【不抑制土地兼并?!】


    “是的,所有的封建王朝的主要斗争任务就是抑制土地兼并,但是宋朝反其道而行,他直接就放开了,随便你怎么兼并。”伍爱华两手一摊。


    “我们都知道,在封建王朝时,如果土地全部都归有钱人家所有,贫富差距极大,会导致农民起义。”


    “宋朝这项土地制度当然不是躺平,那么,为了防止因为不抑兼并导致农民起义,北宋采取了几项措施。”


    “第一个措施就是承认新垦的荒田的所有权归垦荒人所有。”


    “咱们农民百姓不是没有土地吗?那就让他们去开荒,只要开荒新得到的土地,就都是农民们的。”


    “是给地主做佃户,然后世世代代仰地主鼻息,还是苦一两代去开荒,然后自己也能够拥有土地?这对于宋初的农民可能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同样,虽然不抑制兼并,但是宋朝并不允许土地随意的买卖。”


    “根据宋朝的规定,所有土地的转让都必须要经过官府的承认,而且还要缴纳契税。如果不经官府,那么土地的转让是不受到官府的保障的。”


    【那个年代竟然就有契税了吗?】


    【原来缴纳契税才能过户从宋朝就开始了啊】


    【不得不说,国家在收税这件事情上永远都是天赋异禀】


    伍爱华看着弹幕笑了笑,然后继续说道:“那个时候,经过官府认证并且缴纳契税的过户契约叫做红契,因为上面有官府红色的章,两方私自交易没有经过官府的契约叫做白契。”


    “因为很多买卖双方不想要缴纳契税,所以他们偷偷签订白契,不经过官府过户,这也就导致了官府税收的流失。为了打击这一行为,北宋专门立法规定,如果被发现了白契,需要缴纳双倍的契税,属于变相的罚金。”


    【罚款可真够多的】


    【偷税漏税的人也是自古有之啊】


    “宋太祖时还规定,因战乱跑走,然后回老家认领田宅的,时间在十五年内,官府可以受理,超过十五年的,官府不再受理。”


    【懂懂懂!充公!通通充公!】


    【毕竟都十五年了,平地起村庄,宅院变池塘了,你才想起来要来认领】


    【对房产田产太多记不清的人极为不利】


    “《宋刑统》规定,田地房屋纠纷,当时没有诉讼,超过二十年的,不再受理,南宋高宗时期增加规定,买卖田宅满三年后再发生纠纷的,不得受理。”


    “总之,就是想方设法让私人拥有土地变得困难,并且尽量迫使大家在官府过户缴纳契税。”


    “宋朝法律还有规定,小辈未经长辈允许私自出卖田宅,或欺骗长辈擅自典卖,告去官府的,官府没收买卖钱财,田宅还给原主,宣判买卖无效。”


    【未……未成年人打赏追回?】


    【哈哈哈楼上你是会联想的,别说,真挺像】


    【不是,人家买的时候又不知情,还没收钱财吗?好歹考虑一下表见代理吧?买的人怎么知道他未经允许啊?】


    【对啊,诱哄未成年消费的,没收所得就算了,不知情的也太冤了吧?】


    “宋朝的土地制度让佃农有了摆脱地主剥削的机会,但是它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也导致了贫富差距日益变大,农民起义日渐增多。”伍爱华不为所动地说着。


    【说到底就是没有永恒的王朝】


    【毕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西方贵族那动不动传承几百上千年,世世代代都是人上人的那一套咱们国家老百姓可敬谢不敏】


    看到弹幕反复提及西方的阶层固化,古代不少贵族都陷入了沉思:西方人到底做对了什么?才让他们的地位永固?我们能学吗?


    第120章


    永世一系的贵族并不存在。


    不管古人多么希望能够从中获取信息,事实上,现代的贵族最多也就几百年的历史,还赶不上魏晋隋唐的世家。


    更何况,所谓老钱没落和新钱崛起,一直都在变化当中。


    “大家对于宋朝的一个印象就是有钱,有钱到什么程度呢?它明明给辽国和西夏贡献了那么多金币,但是自己还是有钱养一堆不事生产的冗官、冗兵,普通民众的生活还没有特别差,甚至江南、两湖、川渝地区的人民生活的还很不错。”


    “这要是放到宋朝之前的朝代去说,他们肯定会觉得不可能。”伍爱华说道:“能够和宋朝人同频的,也许只有范蠡等个别成功的经济学家?”


    春秋时期的范蠡有点怀疑天幕说的是不是自己,主要是春秋时期也没有经济学这个名词,范蠡也不是用这个身份来认定自己。


    “宋朝之前的人肯定很奇怪,宋朝是从哪里来的这么多钱呢?”


    【之前不是说过了商业发达吗,肯定是商税啊】


    【但是商税也不能收太多啊?不然也没有人愿意经商】


    【这天下的钱就那么多,宋朝怎么就做到格外有钱了?】


    没有学过宏观经济学和货币金融学的古人们确实不明白宋朝怎么会这么富裕。


    “有人可能会觉得,宋朝是增设了税收种类,所以才获得了更多的税收,”伍爱华摇头道:“但是事实上,宋朝是继承了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


    “宋朝主要的税收其实是来自于田税和丁税,另外就是继承自五代十国时期设立的杂税。”


    “之前我们说过,田税是以田地大小为标准,宋朝在这基础上,上人按照有无田地分为主户和客户,”伍爱华详细解释道:“主户要承担赋役的义务,客户则不需要缴纳田赋。”


    【这么说来,汴京的市民几乎都不需要交田赋了?】


    【难怪汴京那么多人讨生活】


    “对于有田地的人,宋朝也给他们划分了等次。”


    “一等户代表大地主,一般家里有田三公顷以上就算大地主,三等户则是占地一公顷以上,占地不足一公顷的,都是四等和五等户,在宋朝都不算地主。”


    【妈呀,一公顷以上就算地主了?那我们那些年看的乡村文学又算什么?我还以为地主都是大红灯笼和活着那种土老帽】


    【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的地主确实很有钱啊?感觉超过了一公顷吧?】


    【人家何止一公顷,一公顷是一万平方米,就是一个一百米乘一百米的正方形,这么一说,是不是其实也不算很大?】


    伍爱华继续说道:“那时候田赋依然是国家税收的大头,因为农业生产的规律,宋朝都是在夏天和秋天收税,被称为夏税和秋税。”


    “只能说,皇帝老儿都知道收税不能过年,不趁着人家刚收获的时候收税,一年过去了,人都把粮食吃完了,税根本就收不上来……”


    伍爱华这么说的时候,有古人很不赞同。


    “就是家里青黄不接,谁敢吃掉种子和税?还不是忍一忍,不然家里都要被衙役破门。”


    “我们家那边太远了,税吏都不想过去,不交税的,直接让小混混去把他们家人拉出去卖了,补上税款。”


    有古人这样说,弹幕上自然也有体现。


    现代人也借此说主播的“天真”。


    【古人收税都是暴力征收的,你以为和我们现代一样能当老赖欠债不还欠税不交?】


    伍爱华看到弹幕之后,笑了:“对于普通小民自然是暴力征收,但是对于有一些权力的人,就很难了吧?第二年再去收税?”


    伍爱华笑的时候,不少封建统治阶层都觉得很愤恨:“刁民抗税!”


    不同阶级人的不同观念在弹幕上碰撞了起来。


    “因为秋季是收获的季节,所以会按照田亩的等级定额收税,不管你今年是旱灾蝗灾还是大丰收,税额都是固定的。”


    “当然,全国所有的田地也不可能是一个标准,不然贫瘠的田地就完全没人耕种了。”


    “夏季的时候,虽然桑麻成熟,并且部分地区也收了夏粮,但是国家是不会直接征收蚕丝和麻料的,宋朝要求要用钱或者布料来缴税。”


    【难怪古代说男耕女织,我还寻思难道女性都要织布吗?原来因为收税就收布料?】


    【像是汴京市民,那肯定是用钱代替了?】


    【这是田赋啊!之前不是说了市民没有田地的不需要缴纳?】


    “除了两税之外,宋朝还有很多杂税,类似于盐税、农器税等等,但是宋朝税收的大头来自于商业税。”


    “有宋一朝,商税收入是田赋的两倍有余。”


    “商税是田税的两倍?!”不少古人惊叹出声。


    “经商竟然也能富国吗?”


    “那可不,范蠡不就是这样富国的?”


    古人们纷纷讨论了起来,其他朝代的皇帝看到宋朝这般多的商税,也觉得眼热。


    “宋朝的商税管理机构称为商税所,隶属于中央朝廷,由户部度支司、三司司等部门,加御史中丞等监察官员组成。”伍爱华还在说着宋朝的商税制度。


    “商税所分为市易司和商税监,市易司即市易口钱,宋太祖在全国实行市易之法,并且规定‘自后至今,不改’。”


    “市易司主要由市舶司、度支司、转运使司构成。市舶司负责进出口商品贸易,征收商税和关税,度支司管理财政收支,转运使司负责各地物资商品的运输。”


    【市舶司这个名字听起来很熟】


    【就相当于是海关嘛】


    【那出入境检验检疫有没有平替版?】


    【想什么呢,古代人又不知道什么叫做物种入侵】


    “物种入侵?”沈括敏锐地发现这个名词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于是连忙发弹幕问道:【物种入侵是什么?】


    有人好心解释:【物种入侵就是不属于这片地方的植物动物昆虫来到了这片地方,但是没有天敌,导致繁衍泛滥,影响本土动植物昆虫】


    【能详细说说危害在哪吗?】


    没等沈括继续问,就有人问出来了。


    【你想想,要是某个草原上没有狼,都是羊,是不是草都被吃光了?草没了就变成荒地了,其他吃草的动物怎么活?】


    【还有杂草,本地没有虫子吃这草,它长地漫天遍野,本地的植物都被抢占了营养,田里都是草】


    看到这番解释,古人都意识到了重要性,陷入了沉思。


    赵匡胤直接说道:“让市舶司的人收关税时也注意,不能让有危害的物种进入大宋。”


    同一时间,赵光义等多代帝王也做出了同样的决定。


    杂草侵占良田这种事情,绝对不能发生!


    【像是我们的大闸蟹,物种入侵欧洲,已经毁掉很多堤坝了】


    【小龙虾和牛蛙也是入侵物种,只是华国人太能吃啥都吃才没让它们泛滥,水葫芦这种不能吃的,长得河道上到处都是】


    眼看着古人似乎已经意识到了物种入侵的危害性,伍爱华就没有再多说。


    “宋太宗时,市易司的机构设置进一步完善,市易司设正副长官各一人,正官‘市易大使’、副官‘市易副使’,下辖十个属司,是位卑权重钱多的典型官职代表,当时不少职位也是太监宦官担任的。”


    【这就和林妹妹她爹林如海的巡盐御史一样,虽然官小,但是权利大灰色收入多啊!】


    【盐商那叫一个珍珠如土金如铁、豪奢富贵】


    【说起来海水里都是盐,为什么古代还能垄断盐呢?还搞出什么盐政】


    弹幕中永远都是发散的信息碰撞,有盐商看到相关信息,好笑道:“难道内陆之人还能装海水回家当盐用吗?”


    “相比于市易司,商税监是掌管全国的商税征收和管理的机构,往往由一名宰相来兼任长官,第一任长官就是宰相赵普。”伍爱华说着。


    “赵普没啥有趣的故事,平平无奇负责任的宰相,咱就不多说了。”


    突然被提到名字已经准备挨骂或者挨夸的赵普:……嗯,所以你说我名字干啥?就是提一嘴?!


    伍爱华只是说一声来佐证商税监的长官等级比较高而已:“‘诸商交易之税,每岁四分为一算’,可以说,北宋商税监的权力比市易司只大不小。”


    “那时候的商税监还设置了计会、计会司书佐等官职,大家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和会计有些千丝万缕的联系。”


    【会计啊?这活可不好干】


    【这职位听起来就挺刑的,怕不是要算账算到秃头】


    【也不知道宋朝有没有差一文钱也要重新核算清楚的规定】


    【地狱笑话,差了一千万,会计不慌不忙,差了一元钱,会计着急吐血】


    【你们说的好像是度支司的活吧?】


    【我也觉得,这个计会看起来是出纳?度支司才是税收会计?】


    【上面说一文钱的朋友,宋朝好像没有借贷记账法吧?他们应该不需要的!】


    【!!!我不允许这世上做会计的可以不被借贷记账法折磨!那样太快乐了我会嫉妒的!】


    某些皇帝:借贷记账法?听起来是个好东西!


    汉武帝吩咐桑弘羊:“去把这个借贷记账法学过来!”


    管仲自己琢磨了起来,不忘让弟子发弹幕。


    发明两税法的唐代宰相杨炎还在琢磨宋朝的税制,也不忘嘱咐家中人:“看到有提及借贷记账法的弹幕,记得都记下来。”


    刘邦看向了自己的老兄弟萧何。


    在户部负责催债发现账本一团乱麻的胤禛抬头看向了天幕。


    张居正看着自己的一条鞭法计划,摸了摸胡子。


图片    【请收藏魔镜小说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