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历朝历代的君臣们早上看完了天幕盘点,对下午抱有期待,但是下午天幕并没有显现异像。
果真惊喜每天都有就不叫惊喜了。
第二天一早,天幕异像如期而至,看预告,这期视频是盘点名医系列。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这期视频又到了盘点名医系列。
东汉末年至三国期间,出现了三位比较有名的神医,被称为“建安三神医”。
华佗是沛国谯县人,和曹操是老乡;张仲景是南阳涅阳县人,和迁到荆州居住的诸葛亮也算是老乡;董奉是侯官县董家村人,妥妥的东吴人士。
上天还是公平的,“建安三神医”被曹魏、蜀汉、东吴三国瓜分了。
往期视频盘点了神医华佗,这期视频就来盘点医圣张仲景和董奉。】
天幕上出现了“坐堂医生”四个大字。
随着这四个字的消失,天幕上出现了门庭若市的景象。长沙太守张仲景大开衙门,亲自坐堂给百姓们看病。
太守办公的地方成了医馆。
【东汉末年的州牧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太守相当于现在的市长。由此可见,张仲景是个很大的官,却没有官威,愿意方便替百姓们看病,大开方便之门。】
华佗有点佩服张仲景的奇思妙想。
这真是把衙门当成是自家开的,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啊。
不过人家也有这个资本。
太守是整个长沙郡最大的官,在当地没有人能管得了。
他身为民,时常给官员们看病;张仲景身为官员,时常给百姓们看病,和他反着来的,看来当官也不影响为百姓看病。
不过他当初拒绝入仕也不后悔。
让他当官,他也当不上太守这样的高官,无法像张仲景这样自由地给人看病。
长沙太守?这个官职在如今的乱世有点危险。
【张仲景这个名字为大家所熟知,他还有一个不出名的名字叫张机,机是名,仲景是字。从“伯、仲、叔、季”来看,张仲景应该是排行老二。
张仲景似乎是被正史给遗漏了,并没有出现在正史记载当中。
有关他当过长沙太守的记载,应该是在唐朝以后,说他在建安年间担任了长沙太守,猜测他当太守的时间段应该是在赤壁之战前后。】
【我们知道,东汉末年充满了战乱与纷争,别说是太守了,就连州牧、刺史,都有可能在同一时间段,由不同的人担任的情况出现。
比如朝廷任命张某担任某地的刺史,而当地刺史这个位置上已经有人了,不把朝廷派来的人当回事,名义上刺史这个位置是朝廷派来的人的,而实际上管理此地的并非是朝廷任命的官员。
那么张仲景会不会是这种情况呢,所以正史中才没有记载?
张仲景这个长沙太守不是虚名,而是实际在地方上就任了,为了百姓们看病方便,而把每月的初一、十五定为坐堂的日子,大开官衙大门,让百姓前来看病。
正史上记载的历任长沙太守也不是徒有虚名,也是实际就任的。
这就有了冲突。
也就是说,张仲景身为长沙太守,坐堂问诊很有可能只是民间传说。因为正史也有遗漏的可能,所以不能断定张仲景就一定没有当过长沙太守。】
华佗:“……”
【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名气不亚于华佗。
我们通常认为张仲景在东汉末年时的名气没有华佗响亮,主要就是因为张仲景这个人没有被载入史册,而华佗在正史的记载中十分详细。
如果张仲景当长沙太守是真实的,那么他在东汉末年时的名气绝对不亚于华佗。
长沙郡可不是什么小县城。
想想看,一个高官,大开衙门亲自坐堂给百姓看病,不说在全国范围内,至少在整个长沙郡是出名了。
再加上他还是治疗疫病的能手,在当时怎么可能会没有名气?】
丞相曹操看到这里两眼放光。
待到平定了乌桓,他就南下直取荆州,不求其他,先把张仲景给抓来,咳咳,招降。
瘟疫是困扰他最大的问题。
既然张仲景是治疗疫病的能手,那他就一定要得到。
【张仲景的家族有两百多人,在地方上可以说是豪门了。因为家族有三分之二的人在短短十年间死于疫病,所以张仲景决定学医,行医济世。】
天幕上出现了《伤寒杂病论》的节选。
因为《伤寒杂病论》全书字数太多,而且大部分出自《汤液经法》,所以天幕上并没有出现全篇。
华佗看了天幕上的方剂,确实是治病的良药。
【野史中记载,名士何颙曾评价张仲景将来会成为一位很好的医生。这个何颙就是评价荀彧有王佐之才的那位。
何颙也是南阳人,广义上说,和张仲景也算是老乡。
张仲景的家族有两百多人,在当地可不是什么小门小户。何颙认识张仲景,并评价张仲景也不是全无可能。】
东汉之前的众人对荀彧产生了浓重的好奇。
在之前的盘点当中,天幕曾多次提到荀彧,却又只是简要提了几句,没有详细的讲解。
什么时候单独盘点一下荀彧?
丞相曹操想到何颙曾评价他能够安定天下,觉得当世名士之中,就数何颙会说话。
眼光独到,不偏不倚。
不像孔融和祢衡,看待人物带有浓重的个人喜恶,让人不喜。
【和传言馒头是诸葛亮发明的一样,相传饺子是张仲景发明的,本意是给病人治病,结果成了北方人爱吃的一道美食,逢年过节的夜宴上都少不了饺子的身影。
话说有一年特别的寒冷,很多人的耳朵都被冻烂了。
张仲景见此情景,心怀不忍,于是将羊肉和一些能够驱寒的药物包进了面皮里,做成了耳朵的形状,煮熟之后免费发给穷苦的百姓们吃,用来御寒。
这就是饺子的由来。
后来的人们不往面皮里面包药物了,而是用各种美味的食物当馅料。】
天幕上出现了饺子的做法。
原材料是最基础的面粉,制作成面皮,然后包上馅料,下锅。
东汉之前的人感叹天幕异像画风突变,成了美食频道,一个个都忍不住流口水,想着也要尝尝饺子的味道。
东汉之后的人也被天幕异像勾起了馋虫,想吃饺子了。
【接下来说说董奉,董奉在正史中也无记载,又没有著作流传后世,哪怕是放到现在也并不出名。我们普通人知道神医华佗,知道医圣张仲景,但是对董奉是十分陌生的。
换一种说法,“杏林医者”就家喻户晓了。】
天幕上出现了一片杏林。
画面跳转,出现了董奉认真地给百姓们治病的景象。
【董奉大约出生于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220年,年少时就医术高明,给人治病不收诊金,而是要求经他的手治愈的病人在山上种上一棵杏树,渐渐地杏树越来越多,数以万计,成了一片杏林。
这便是“杏林医者”的由来。
我们称医生为杏林中人,就是因为董奉乐善好施的无私奉献精神。】
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天幕下的众人猜测,董奉肯定是出身在富庶的人家,家里不缺钱,所以才能接济众人。
普通人家就是有这个心,也没这个力。
【董奉年轻时当过小吏,后来辞官归隐,居住在豫章庐山的山脚下,继续义诊。
我们都背过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开篇就是“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豫章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江西省。
董奉在江西庐山行医救人,因为救了县令的女儿,所以县令就将女儿许配给了董奉,在当地成了一桩佳话。】
天幕上出现了董奉和县令女儿成婚的景象。
天幕下的人见证了这场婚礼,仿佛身处其境,真的参加了董奉的婚宴,个个都喜气洋洋的。
婚礼可是大喜事。
吴大帝孙权看到董奉在自己管辖的地盘,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
曹魏有华佗,蜀汉有张仲景。
他东吴也不遑多让,有医者仁心的董奉,可以给予董奉资金支持,拯救更多的病人。
董奉没有著作传世。
他就多派几个喜欢医道的人去给董奉当学徒,将董奉的医术发扬光大。
值此乱世,瘟疫横行,需要名医。
【有民间传说董奉曾给交州太守士燮治病,只用三粒药丸就治愈了士燮,可士燮死亡时董奉还是个孩子。
一个孩子怎么可能治愈患者?
这也不是完全不可信,董奉年少时就已经是名医了,可见是从小学医,说不定就出生于医学世家。
从小耳濡目染,说不定还真能给人治病。
不排除有些人就是完全按照教科书上现有的病例生病的,士燮也许就是这种情况。这种病人是最好治的了,等于是开卷考试。
还有一种可能,董奉的出生日期有问题,在士燮故去的时候,董奉已经是成年人了。
这就对上了。
毕竟董奉也和华佗一样,有传言是外貌如同壮年人的百岁老人。】
天幕下的众人点头。
虽然谣言止于智者,但是任何传言都不会是空穴来风。
传谣也得有目的啊。
【好了,这期盘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粉红色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关注、投币。
大家都有些意犹未尽,这期的视频有点短啊,完全不够看,十分期待这天下午也能够看到天幕异像。
第72章
当天下午,天幕满足了众人的期待,又出现了异像。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和往常一样在午后时分,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个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名将系列》。
历朝历代的官员们都十分期待,只除了宋朝。
天幕之前已经有预告,岳飞是肯定会上名将盘点的,但是岳飞被大宋的败家皇帝给冤杀了,盘点岳飞等于就是又把大宋的败家皇帝拉到祖宗们面前丢人,让后世人看笑话。
自己朝代出了三位败家皇帝,反复被拉出来鞭尸。
【哈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上期视频,作者菌盘点了“帝国双璧”,汉初名将卫青和霍去病。这期视频,我们来盘点汉末三国时期的名将关羽和张飞。】
汉朝的君臣们:“……”扎心了啊,老铁。
虽然都是汉朝的名将,但是一个是汉初,一个是汉末,可真是“带劲”,提醒着他们的大汉亡了。
卫青和霍去病对视一眼,这关羽和张飞也是甥舅关系?
【关羽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人,也就是现在的山西省运城市人,因为犯事,亡命天涯,跑到了幽州的涿郡,也就是现今的河北省涿州市。
我们读过一篇课文《三顾茅庐》,里面刘备自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
关羽跑到涿郡,恰逢刘备在招募乡勇征讨黄巾军,于是就参军了,和涿郡本地人张飞一起成了刘备的护卫。
刘备同关羽、张飞晚上睡在一起,亲如兄弟。
不得不说,刘备有和他看重的人抵足而眠的习惯,在招到诸葛亮这个顶尖级别人才的时候,也是和诸葛亮睡在一起,引起了关羽和张飞的不满。
这个睡在一起是表达关系好的一种方式,不要想歪。】
天幕说不要想歪,有断袖之癖的汉哀帝刘欣就想歪了:“表达关系好的方式有很多,非得要用这种?”
他的大臣们也想歪了。
有一个有着断袖之癖的君主,再看到其他人睡在一起,很难不想歪。
其他朝代的人们大部分没有想歪。
丞相曹操琢磨着,他留不住关羽,是因为没有和关羽抵足而眠?
所以关羽以为他们的关系不够好?
看来光是赏赐财物无法打动关羽的心,还是说要走,报恩后就离开,可以试试和关羽抵足而眠,看看效果怎么样?
和男人睡在一起哪有软香玉在怀舒服,实在是搞不懂。
【建安五年,也就是公元200年,衣带诏事件之后,刘备和董承等人密谋诛杀曹操的事情泄露。
曹操气得要杀刘备,征讨刘备。
刘备兵败,投奔袁绍去了,跟在刘备左右的关羽被曹操擒住了。
曹操位高权重,爱惜关羽的将才,给予了关羽高官厚禄,是刘备给不了关羽的,但是依然没能让关羽真心归附。】
汉昭烈帝刘备回想起过往,感触很深。
关羽被曹操向朝廷请封了汉寿亭侯,回到他身边的时候比他的官都要大,这就有点尴尬了。关羽却依然愿意听从他的差遣,一如以往。
这份情谊,比山高,比海深。
【《三国志》中记载的是关羽忘不了和刘备的情谊,要和刘备同生共死,永不背叛刘备,将曹操赏赐的财物都封存起来,留书离开曹操的时候没有带走曹操给他的赏赐。
《三国志》给关羽营造出了一个忠义无双的形象。
裴松之给《三国志》作注的时候,记载的是关羽想要秦宜禄的下堂妻杜氏作妻子,曹操答应的好好的,结果看到了杜氏的美貌之后自己要了杜氏,没有给关羽,把关羽给气走了。
关羽因为得不到杜氏和曹操分道扬镳,忠义的形象一下子就崩塌了。
裴松之和他的儿子裴骃、曾孙子裴子野被称为“史学三裴”,在这方面还是十分严谨的,可信度很高。】
天幕下的众人惊叹,“人乄妻猎手”果真不是浪得虚名。
杜氏长得美是其次,关键是少妇。
丞相曹操的脸黑了,看来和关羽抵足而眠的事情可以省省了,反正他也不喜欢晚上和男人睡在一起。
人生有四大恨事,夺妻之恨就在其中。
如果连喜欢的女人都要相让,那他打下这江山又有什么意思?把他当成结束乱世的工具人?
触及了他的底线,关羽要走就走吧,不稀罕。
不行,不能放过刘备,等他捉到刘备,把刘备杀了,关羽就是想走也没有地方去,不用舍去女人来留住关羽。
汉昭烈帝刘备:“……”不管怎么样,关羽愿意回来就好。
唐宋之前的人们好奇杜氏究竟有多美,怎么不放一张杜氏的画像?大胆点,天幕直接显现出杜氏本人吧,让他们也欣赏一下杜氏的美貌。
这得多美才能让曹操失信于关羽?
虽然没有亲眼看到杜氏的美貌,但是不少人心中都羡慕曹操,能够抱得美人归。听说曹操长得矮,外表条件不咋地,于是更加嫉妒了。
三国时期的美妇人是真的多,基本都被曹操父子瓜分了。
明清时期的人们实在是无法理解关羽和曹操的脑回路,一个被人睡过的二手女人,而且还是生过孩子的,即使长得再美,也不过是残花败柳罢了,有什么好争的?
英雄难过美人关,也要看是不是处子。
曹操身为一代雄主,有着远大的政治目标,更是糊涂到为了个不贞的女人而舍弃关羽这一员猛将,怎么看怎么都觉得不真实。
这裴松之肯定是乱写的。
【往期视频盘点李陵的时候曾经提到,能在千军万马中取敌将首级的不是没有。
关羽就是一个,单枪匹马,于万军之中斩杀了敌军的大将颜良,提着颜良的首级安全返回了己方阵营,以此报答曹操对他的厚爱。
不久,他就找机会离开了曹操,回到了刘备的身边。
曹操放任关羽离去,未做阻拦。】
汉武帝刘彻大为惊异,没有想到还真的有人能够做到在千军万马中取敌将首级。辛弃疾还带了五十个人,关羽是真的单枪匹马啊。
东汉末年真的是杀疯了,名将辈出的时代。
卫青和霍去病看到这里,也赞叹关羽的勇武,更难能可贵的是关羽离开曹操之前不取曹操的赏赐,以杀敌立功的方式回报曹操的厚爱,和曹操撇清关系,足见其品格高尚。
还有曹操对关羽也很好了,没有派人追杀离去的关羽。
汉光武帝刘秀则是觉得可惜,刘备有关羽、张飞却未能完成统一,兴复汉室。刘备若是能够成功,兴许可以像他一样,再延续大汉两百余年国祚。
可惜刘备的继承人是那扶不起的阿斗。
丞相曹操还在生气,他拦关羽做什么,难道还真的要把杜氏送给关羽做妻子不成?
杀了关羽,他又狠不下心来。
关羽帮他斩了颜良,对他也算是仁至义尽了,他怎么好意思杀了关羽?
不得不说,他真的很欣赏关羽。
关羽看到天幕在盘点他的丰功伟绩,十分的得意。
【关羽回到了刘备的身边,就一直跟着刘备,直到刘备夺取了益州,被刘备安排镇守荆州,与刘备只能进行信件上的往来。
关羽在荆州,刘备在益州,两地相隔很远。
关羽听说马超投降了刘备,就写信询问在刘备身边的诸葛亮,马超的能力怎么样,和哪些人是处在同一个档次的?
这是希望刘备得到猛将,又不希望刘备得到的猛将比他强。
建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207年,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建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213年,诸葛亮前往益州相助刘备夺取益州,之后就待在益州了。
这期间,诸葛亮和关羽共事有六七年了,更是有一两年和关羽共同镇守荆州。
诸葛亮可以说对关羽的性格十分了解,知道关羽逞强好胜,不容许别人比他厉害,就回信说马超勇武超凡,可以和张飞相提并论,但是比不上关羽,把关羽哄的十分开心。
关羽将须发打理的很美观,诸葛亮在信中是称呼关羽美髯公的。】
天幕下的众人感叹诸葛亮的情商是真的高,就是不知道诸葛亮这样说,会不会让张飞听了不高兴?
这倒是多虑了。
能让张飞服气的人并不多,关羽就是其中一个,对关羽以兄长相待。毕竟是同睡过一张床的,感情要比旁人深厚一些。
丞相曹操也赞同,云长确实是美髯公。
汉昭烈帝刘备其实并不想诸葛亮待在益州,而是希望诸葛亮能够留住荆州,和关羽一起镇守荆州,才能让他放心。
但是庞统死了,益州没有诸葛亮镇守不行啊。
【虽然《三国演义》中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的情节是罗贯中虚构的,但是关羽也确实有过刮骨疗毒的经历,只不过主刀医生不是华佗。
关羽是赤壁之战之后受的伤,而华佗在赤壁之战之前就被曹操给杀了。
由此可见,在东汉末年,能做外科手术的医生不是只有华佗一人,别的医生也可以,只是没有麻沸散给关羽用,也没有为关羽布置无菌的手术环境。
可见虽然能够做手术,但是极其的不专业,没有为患者负责的态度。
有总比没有好,将就着吧。
关羽要忍着割肉剔骨的整个手术过程,可见毅力非凡。
《三国志》中记载,关羽被有毒的箭矢射中了手臂,毒入骨髓,每到阴雨天气就疼痛难忍。医生建议划开皮肉,将附在骨头上的毒素刮去才能够根治。
关羽听从了医生的提议。
医生在给关羽刮骨疗毒之时,关羽正在宴请诸位将领,不在乎手臂上鲜血淋漓,和将士们一起喝酒吃肉,谈笑自若。
没有麻沸散,那得多痛啊。
关羽受的伤是箭伤,创口小,应该受感染的几率不大,但也是命大,没有发生术后感染。】
天幕上出现了关羽刮骨疗毒的情景。
关羽很能忍疼,但和他一起喝酒的将领们看着医生的动作和流满手臂的鲜血,都替关羽感觉到疼痛,尽量装作不在意的样子和关羽喝酒,试图让关羽分心,不去想着手臂的事,能够好受一些。
华佗看到这里,十分庆幸他的麻沸散配方已经被天幕给公开了。
麻沸散不再是他的专有物。
有更多的病患,可以在无知无觉的情况下完成手术,而不用忍受难以忍受的疼痛。
汉昭烈帝刘备有些心疼关羽。
这些,关羽都从未与他说过,受了伤独自忍受伤痛的折磨。
第73章
【往期视频提到过,关羽对士兵很好,但是对士大夫不屑,因为没有和士大夫处好关系,在进攻襄阳,打得曹操想要迁都之时,被士大夫背刺丢了荆州,死于昔日盟友江东孙吴之手。
这里就来详细盘点一下襄樊之战。】
汉中王刘备竖起了耳朵,想要知道是哪个士大夫这么大胆,敢背刺关羽。
他先把这个人给处理了。
【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219年,曹魏的宗亲,大将夏侯渊在汉中和刘备作战的时候,兵败被杀。
刘备占领了汉中,自称为汉中王,封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
“假节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相当于尚方宝剑,代表刘备亲临,权力很大,在有战事发生的时候可以不必向刘备汇报,可以随意斩杀触犯军令的将士。
刘备也许做梦都不会想到,他给关羽假节钺的权力,间接地害了关羽。】
汉中王刘备疑惑不解。
他给关羽假节钺的权力,是对关羽的信任,最大程度的方便关羽行事,怎么会害了关羽?
这话是怎么说的?
【镇守樊城的曹魏的宗亲,大将曹仁听说宛城反了,带兵前去平叛,顺手将宛城给屠了,回到樊城的时候看到一直都在荆州防守的关羽杀过来了,脑子都是蒙的。
曹操和夏侯家、曹家都是亲戚。
这一年的雨季,汉水的水位上涨。关羽抓住这一机会,带兵乘船渡河攻打樊城。
刘备刚得汉中,关羽就攻打樊城。
雨季年年都有,往年也肯定有过汉水的水位上涨的时候,但是关羽没有出兵。这回出兵,应该是想用用刚到手的假节钺的权力,还热乎着呢。
咳咳,应该是关羽以攻为守的决策。
正史上可没有说关羽攻打樊城是受了刘备的差遣,那基本上就是关羽利用刚到手的权限擅自做主了。】
汉中王刘备感觉到了不妙。
天幕提到关羽因为没有和士大夫处好关系,被士大夫背刺丢了荆州,死于昔日盟友江东孙吴之手,应该就是死在了襄樊之战。
天幕异像出现之初,他就给关羽写信了。
远在荆州的关羽回信说也能够看到天幕盘点,如今看到了这一幕,应该会有所防备吧?
相隔两地,联络起来就是不方便。
【我们知道,曹操有一支战力十分强的军队,那就是虎豹骑,一直都是由曹姓的宗亲统率。很神奇的是,曹仁的骑兵对上关羽的步兵,败了。
由此可见关羽的军事才能牛逼。
曹仁不是什么名不见经传的草包将领,而是破袁术、胜袁绍、挡周瑜的牛人。
就这么一个牛人,被关羽围困在樊城。
曹操派于禁督领七军前去支援曹仁,结果却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哦,肉包子吐出来了。于禁兜兜转转又回到了曹营。】
天幕在讲解的时候,配上了相关的图片。
蒙恬、卫青、霍去病等出生在关羽之前的名将们一致地吐槽,天幕怎么不把关羽战胜曹仁的详细过程说出来?
盘点名将最主要的不就是战术吗?
他们不想听名将的生平,只想听名将的战术,是可以学习和利用的,这才能吸引他们,勾起他们的兴趣。
其他人则大部分都不想听战术。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太高深的兵法战术讲了也当是王八念经,还没有听听八卦来的有意思。
不过天幕偶尔也会提一提战术。
襄樊之战的战事未起,刚丢了汉中正在回程途中的魏王曹操担心襄阳和樊城会守不住。
占据襄阳至关重要。
而要守住襄阳,得先把隶属于襄阳的樊城给守住,指望曹仁看来是指望不上了。
于·肉包子·禁:“……”
什么叫做又吐出来了?这是什么伤人自尊的形容?
他是肉包子,关羽是狗?
【于禁也不是什么等闲之辈,而是曹魏的“五子良将”之一,善于作战。但是他去援助曹仁嘛……emmm给关羽送装备去的。
当时正是秋天,降雨量大,汉水暴涨。
关羽见势不妙,领着大军躲避即将到来的洪涝灾害。于禁大军驻扎的地方被大水淹没,于是跑到高处,等待救援。
关羽的水师开过来了,于禁不战而降。
正史上没有记载关羽水淹七军,应该只是正好赶上了对他有利的好天气,当初渡过汉水的船只派上了用场。】
魏王曹操震惊了,不战而降?确定投降的人是于禁而不是庞德?真是辜负了他的器重。
如此一来,樊城危险了啊。
天幕曾说关羽在进攻襄阳,打得他想要迁都之时,被士大夫背刺丢了荆州,死于昔日盟友江东孙吴之手。
这样看来,孙权会与他有短暂的结盟?
【关羽全盘接收了于禁的部队,实力大涨,战场形势一片大好,威震华夏,把曹操吓得想要迁都。
曹操想要迁都,被部下给拦住了。
我们知道,曹操帐下那是人才济济,不乏给他出主意的人。
有人就说了,先前孙权想要和关羽结成儿女亲家,被关羽骂了一顿,现在最不愿意看到关羽得志的人就是孙权,可以让孙权来对付关羽,以解樊城之围。
孙权和刘备是结盟的关系,一起对抗曹操的。
曹操口头承诺,许给孙权好处,还真就说动了孙权背刺盟友,硬生生地把孙刘联盟给变成了孙曹联盟。】
这回轮到汉中王刘备震惊了。
北方的曹操很强,所以他和孙权联合起来对抗曹操,才能维持三方势力的稳定。
孙权这不是在自取灭亡吗?
正确做法不该是在关羽牵制住曹操兵力的时候,配合关羽的行动进攻曹魏吗?
只有这样才能打赢强大的曹魏啊。
他万万想不到孙权会背刺盟友,倒向曹操那一边。
诸葛亮:“……”有个猪队友可真愁人,关键是这种猪队友还不能一脚踢开,更愁人了。
队友的背刺,往往造成的伤害要更大。
【接下来就轮到我们的大魏吴王孙十万闪亮登场了,戏称以一己之力送张辽进武庙的“军事奇才”,背刺小能手——孙权。
由于孙权身长腿短,又称孙柯基。
孙权领兵进攻合肥,被张辽以少胜多击败,本就被嘲,又背刺盟友杀了关羽,声名更是一落千丈。】
柯基犬的培育历史仅有一千余年。
吴大帝孙权正疑惑什么是柯基,很快天幕就解答了他的疑惑。只见天幕在说到孙权身长腿短的时候,配图是一只腿短的可爱狗狗。
合着柯基是狗啊!
天幕说于禁督领七军前去支援曹仁,结果却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于禁是肉包子,狗不是关羽,说的是他啊!!
他擒了于禁,又给人放回去了。
而且什么叫做是他送张辽进武庙的?张辽本就是常胜将军,能进武庙关他什么事?所以他打不下合肥也是情有可原,对,情有可原。
虽然张辽死了,他还是没能拿下合肥。
【孙权对于背刺盟友这事,不愧是小能手,那是一回生二回熟,在襄樊之战前就曾背刺过刘备,成功迫使刘备割了荆州的三个郡给他。
这回又到了他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孙权不单单是自己背刺,还写信联络关羽的手下糜芳和傅士仁一起背刺。
糜芳和傅士仁的倒戈是关羽战败的关键。】
“糜芳背刺???”汉中王刘备没有想到看到后面,还有更令他震惊的事情。
糜芳是他的小舅子啊。
糜家兄弟跟他很多年了,多年来一直给予他财力支持,可以说最不可能背叛他的就是糜家兄弟。
天幕是不是搞错了?
麋竺也是满脸的不可置信,他的弟弟怎么会背叛刘备?怎么能够背叛刘备呢?
关羽看到这里怒不可遏,他们竟然敢背叛!
【前面我们说道,关羽对士兵很好,但是对士大夫不屑。
糜芳是富商麋竺的弟弟。
麋竺死心塌地的跟着刘备,给刘备提供逐鹿中原的财力支持,在刘备这里地位超群。
毕竟是最大的投资商嘛。
关羽看不起糜芳,轻慢糜芳,引起了糜芳的不满。于是,关羽出征樊城的时候,糜芳与同样被关羽轻慢的傅士仁就消极怠工,没有尽全力的给关羽供给军用物资。
关羽得知后放下狠话:“等我回来就收拾你们。”
这话把糜芳和傅士仁吓的不轻。
按道理来说,糜芳是麋竺的弟弟,又有姐妹嫁给了刘备,不是关羽能够轻易动的了的人物,理应不怕关羽。
关羽的狠话可以当做放屁。
但是关羽新得了“假节钺”的权限,别说惩治糜芳了,甚至可以直接处死糜芳而不用向刘备请示。
糜芳一慌就投降了孙权。】
汉中王刘备看到这里顿时后悔给关羽“假节钺”的权限了,得罪什么人不好,非得得罪金主。
“假节钺”有惩治犯事官员的权力,而不用向他请示。
他的本意是想方便关羽行事,没想到关羽给他捅了这么大的篓子,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
这事是关羽错了啊。
麋家兄弟若是撤资,对他的事业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主要也是关羽不把话说清楚。
糜芳和傅士仁确实是犯了事,但是要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应该说清楚,反正糜芳是万万不能杀的,好让他们安心。
他们也是怕被关羽杀了才背叛的。
麋竺看到这里顿时慌了,看来糜芳会背叛多半是真的,连忙跪下请罪,觉得有这么个弟弟,没脸再见刘备。
刘备赶紧将麋竺扶起来,口中说道:“不怪你。”
怪谁也不能怪金主啊。
更何况这事本就和麋竺没有关系,全是糜芳的错。
第74章
【孙权策反了糜芳和傅士仁,信心爆棚,当即派吕蒙渡江前往荆州接收胜利的果实。路上不能被关羽察觉,还是要小心行事。
若是路上太招摇了,也还是会被关羽给打回去的。
吕蒙命手下的士兵们脱下军装,换上便衣,也就是扮作平民百姓、商人渡江,史称“白衣渡江”。
那么白衣渡江是穿白色的衣服吗?大概率是。
在古代,所穿衣服的颜色有严格的规定,平民能穿的是白色的衣服。白衣之所以用来指代平民百姓,就是因为平民穿白色的衣服。
商人也是平民百姓。
吕蒙让手下的士兵扮作商人,等于让手下的士兵穿白色的衣服。
白色的衣服显眼也没事。
他们不怕被蜀军发现,怕的是暴露身为吴军的身份。】
接下来是一段视频:
[糜芳和傅士仁派人在渡口等待,看到有一支船队过来了,交头接耳。
“快看,前方有船队过来了。”
“那是孙权派来接收江陵的部下吗?怎么瞧着不像啊?”
……
待到船只靠岸,前来迎接的人上前说道:“我等是糜芳和傅士仁的部下。”
这其实是个暗号。
对方果然上道,说道:“我们是孙将军派来的,自己人。”
果然是自己人。
前来迎接的人给糜芳和傅士仁传信,带着伪装成商人的吕蒙部队往城中走去。等他们到的时候,糜芳和傅士仁二人已经在城门口恭候多时了。
孙权兵不血刃地占据了江陵。]
汉献帝刘协:“……”虽然但是,到了他这个时期,因为战乱不断,管的也就不是那么的严格,平民百姓们也是可以穿点其他颜色的衣服的。
不过主要还是白色。
汉中王刘备看到这里悲从中来,他才刚得到汉中,荆州就要没了。
现在有天幕预警,糜芳危险了。
不行,不能让盛怒之下的关羽斩了糜芳,也不能再让糜芳待在关羽那里了。
他这就下令将糜芳押解过来问罪。
至于傅士仁,没有糜竺这样的哥哥,就直接砍了吧,永绝后患。他护住糜芳也是不想寒了糜竺的心。
糜竺恨弟弟糜芳会背叛刘备,气急攻心险些倒下。
关羽则是恨不得杀了糜芳。
【关羽久攻不下樊城,带着军队退了回来,没有想到自己被偷家了,东吴占据了江陵。
关羽和手下将士的妻儿老母可都在城中啊。
父母妻儿都成了敌人的俘虏,关羽手下的将士们无心作战,军队溃散,败走麦城。关羽假投降被识破,被孙权的部将给杀了。
由此可见,假投降不是那么容易。
关羽假投降,被东吴杀害;姜维假投降,被名义上的曹魏杀害。
现在还觉得李陵是假投降吗?
充其量也就是和赵破奴一样,投降是真的,心向着汉朝想要回汉朝也是真的,只可惜被汉武帝断了回家的后路。
当然了,这是我个人理解。】
天幕上显现出了关羽兵败后被杀的一幕,看得天幕下喜欢关羽的人泪眼汪汪,心中暗骂了孙权八百遍不止。
魏王曹操对关羽的死也十分痛惜。
认定李陵是假投降的人,并不会因为天幕之前对李陵的盘点而改变想法,如果不是因为无法评论,是一定会BB几句的。
天幕已经盘点到了关羽逝世。
蒙恬、卫青、霍去病等一众名将,没有等到心心念念的关羽战术的盘点,有点失落。
他们想看的是对战实操。
【关羽的长子关平和关羽一同遇难,次子关兴年少成名,很受诸葛亮的器重。
建安五年,也就是公元200年,关羽向曹操求娶杜氏时,给出的理由是妻子不能生育,到了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219年,关羽至少有二子一女。
其他的不见正史记载。
算起来,关羽的孩子在关羽逝去之时都还不到二十岁。】
【襄樊之战,关羽兵围于禁,于禁不战而降,而和于禁一起的庞德誓死不降,被关羽杀了。
四十多年后,蜀汉投降曹魏。
庞德的儿子庞会为父报仇,将关羽的子孙杀害,灭了关羽一族。
关羽之孙关樾和关羽幼子关索都经不起推敲。
或许是不忍心看到名将无后,人们硬是想方设法给关羽安排后人,就像当年的韩信的一样,都被灭族了还能有儿子被藏起来躲过屠杀;也或许是因为关羽是名将,一些人想要冒认是名将的后代。
这种事情很常见,唯一不乱认祖宗的,大概就只有朱元璋了。
明朝建国之时,有大臣提议朱元璋修族谱的时候,认宋朝的名臣朱熹为先祖,被朱元璋拒绝了。
虽然,朱元璋的祖上和朱熹的祖上也算是同出一源。】
洪武大帝朱元璋点头,他家往上数几代都是农民,和朱熹根本就攀不上关系。况且他贵为皇帝,也不需要认一个大臣当祖宗供着,多的是人攀他的亲。
同出一源,那也不是名臣朱熹的后代啊。
【母系也是直系血亲,也能遗传给后代基因。也就只有关羽的女儿正好外嫁出去了,才能够逃过灭族之祸。关羽真正的后人若是能传至现代,应该是关羽女儿那一脉的。
作者菌虽然不姓关,但也有可能是关羽的直系后代。
东汉末年,连连征战,十室九空,人口实在是太少了。就这点人繁育到现代有了十多亿的人口,可以说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人,人人都是现代人的直系祖宗。】
天幕下的众人惊呆了。
十多亿的人口?所有的土地都用来种地,所产的粮食也不够吃的吧?怎么养活这么多人的?
后世的人都是神仙,不用吃饭的?
对农业有研究的在司农司任职的官员们,想的则是后世每亩地的粮食产量绝对是他们想象不到的高度。
如果天幕异像能够展示提高粮食产量的方法就好了。
水车是汉代就有的。
他们有在用,但肯定无法养活十多亿的人口,一定还有更先进的农具和良种。天幕异像包罗万象,原本对天幕异像不感兴趣的人也不想错过了。
这里兴许就有他们所在意的。
魏王曹操:“……”万万想不到宁死不降的人会是庞德。
他还以为会是于禁。
建安十一年,也就是十二年前,本是贼寇的昌豨投靠他成了东海太守,之后又反叛。他派于禁前去平叛。
于禁作战不利,他又派夏侯渊前去协助。
昌豨战败,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投降,因为是于禁的旧友,便向于禁投降,以为能逃得一条生路,没想到却是死路。不过对于昌豨这种反复无常的小人,也是应该杀。
于禁把昌豨给杀了,用的理由冠冕堂皇。
于禁是坚定地贯彻他的命令,“围而后降者,不赦。”他因此对于禁极为看重,坚信于禁不会背叛他。
现在想来,于禁是在损友利己。
汉中王刘备没有想到关羽会被灭族,十分的感伤。
想到阿斗,更心塞了。
【接下来讲讲受演义影响,对关羽认知的几大误区。
误区一:“桃园三结义”刘备是大哥,关羽是二哥,张飞是三弟。
刘关张只是亲如兄弟,但是没有义结金兰,真要结拜,按照年龄来算,关羽年龄最大,应该是大哥。
误区二:关羽温酒斩华雄。
华雄其实是被孙坚杀的,关羽温酒斩颜良比较贴切。
关羽斩颜良,曹操诛文丑。
演义嘛,最重要的是趣味性和可读性。因为作者的军事水平有限,但文笔超绝,为了小说的可读性进行张冠李戴,或者是虚构情节,和史实不符的地方有太多了。
比如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等等就不一一列举了,都是虚构的经典情节。】
吴大帝孙权感叹曹操赤壁战败时跑的可真快。
如果曹操.死在了赤壁之战,那他就不必借南郡给刘备,让刘备帮着分担曹操的火力,原本整个荆州都该是他的。
鲍信、典韦、许诸都曾救过曹操的命。
不得不说曹操的运气十分逆天,每次遭遇死劫的时候,都有忠臣良将在身边舍命相救。
不过赤壁之战能击退曹操,本就是运气占了绝大部分。
想在赤壁之战杀死曹操挺难的。
【比较有争议的一点是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的事情。
正史上并没有言明关羽是什么时候中的毒箭,在华佗还活着的时候请华佗来治伤也并不是没有可能。
主要是看关羽有没有用麻沸散?
麻沸散是华佗的私人药品,在华佗死后就失传了。
华佗主刀,不可能不用麻沸散。
正史上也没有明确地说关羽在接受刮骨疗毒的时候没有使用麻沸散,没有明确说关羽是忍着疼痛和诸位将士一起喝酒的。
佐证大概就是华佗为关羽治伤没有记载。
华佗为一个小吏治病都能被史书记载,如果有给关羽疗毒,是一定会被记载在史册上的。】
天幕下的众人:“……”这有什么好争议的?
华佗就是还活着,也不可能跨越千里,从曹魏的势力范围跑到蜀汉的势力范围去给关羽刮骨疗毒。
当世的医生可不止华佗一人。
【在民间,关羽和张飞、尉迟恭、秦琼、神茶、郁垒、钟尴等人被奉为门神,画像张贴在大门上辟邪。关公庙也是香火不断。
一般来说,贴在大门上的门神有两位,关羽和张飞是一对,多见于农村。
住高楼的基本都是侧开门,不好贴。】
天幕上出现了关羽和张飞的画像被当作门神贴在了百姓家的大门上。
杜甫在天幕上看到了现代的农村,想到了自己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广厦千万间的愿望在后世终于实现了。
第75章
【张飞,字益德,涿郡人,和刘备是老乡,年少时就和关羽一起成了刘备的护卫,与刘备、关羽同塌而眠,咳,是同床而眠。
据东汉的《通俗文》记载,三尺五是榻,八尺是床。
东汉末年一尺大概有23.75厘米,到三国时期一尺大概24.2厘米。不管一尺到底是等于多少厘米,反正《通俗文》里的床是睡不下。
正史记载,诸葛亮身长八尺,八尺的床肯定是睡不下诸葛亮的。
刘备要和关羽、张飞挤在一张床上,还要和诸葛亮同睡一张床,保守估计,至少要准备一张长和宽都超过两米的大床。
如果是八尺规格的床,会出现什么情况?
想想看,张飞和关羽睡觉时怕把刘备挤下床不敢翻身,诸葛亮蜷缩着睡觉的画面。
这不是在和手下拉近关系,而是在结仇。】
天幕上出现了古代的拔步床——乾隆皇帝睡的龙床。
拔步床明朝才有。
明朝之前的君臣们不是没有睡过大床,而是没有睡过这么豪华的大床。
乾隆皇帝可真会享受。
关羽想到自己和张飞是最早追随在刘备左右的人,三人同塌而眠,感情说不上有多深厚,但还是旁人比不了的。
没有想到会和张飞一起成为门神。
【张飞比关羽要年少数岁,把关羽当成兄长来看待。用“数”来形容,而不是用“十数”或者是“数十”来形容,一般是指三以上,十以下。
张飞大概要比关羽小四至八岁这个区间。
中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84年,刘备招募乡勇征讨黄巾军。这个时候张飞年少,且到了参军的年龄,应该也就只有十六七岁。
张飞大概出生于公元167年。
张飞去世的时间是有据可查的,卒于公元221年,享年五十五岁。】
张飞:“???”这就完了?
他看了一眼底下的进度条,然后就放心了,有关他的盘点应该还没有结束。
得知自己的死期,心情有点不美。
【建安五年,也就是公元200年,跟在刘备左右的关羽被曹操擒住了,而跟在刘备左右的张飞则是跟着刘备投奔了袁绍。
然后袁绍又被曹操打败了——官渡之战。
刘备带着关羽和张飞投奔荆州的刘表,屯兵新野,被曹操撵着南逃,路上发动了祖传的技能——抛妻弃子。
刘备的祖上中山靖王刘胜是刘邦的曾孙。
《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刘邦被项羽的楚军追击时,担心车跑不快,路上数次把儿女扔下车。
刘邦扔一次,夏侯婴就捡一次。】
汉高祖刘邦看到这里一点都不脸红,非常时刻就要用非常手段,虽然这种事情并不光彩。
孩子可以再生,但是自己的命只有一条。
【汉高祖刘邦的家眷多次被敌人俘虏,刘备的家眷也是一样。刘备的妻子先是被吕布俘虏,然后又被曹操俘虏。
曹操可是有人.妻猎手的称号,却没有笑纳刘备的妻子。
这很可能是看在关羽的份上;最有可能的是刘备在当时还是有一定的声望地位的,所以不能动刘备的妻子;也有可能刘备的妻子长得不是那么好看,达不到让曹操豁出一切的美丽。
曹操也是有原则的,占人妻子,不是下堂妻就是遗孀。
当初刘备失了徐州,依附曹操的时候,曹操的谋士程昱劝曹操杀了刘备,曹操不听,非但不听,还把刘备放走,而且还是给了刘备军队放走,后来再想杀刘备就杀不到了。
曹操不先杀了刘备,不会动刘备的妻子。】
【刘备被曹操撵着南逃,逃到当阳长坂坡的时候,听说曹操的兵追过来了,抛弃妻子,和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个人骑马先逃。
徐庶的母亲就是这个时候被曹操的兵抓住的。
刘备连自己的妻儿都顾不上,肯定也是顾不上徐庶的母亲。毕竟他们是骑马逃命,不是慢步跑,是大奔那种,不要命的策马狂奔。
除非徐庶的母亲有精湛的骑术,不然肯定是会被抛弃的那个。】
徐庶在投奔刘备时年纪就已经不小了,想象了一下老母骑马大奔的画面,不忍直视。
果然投奔曹操才是正确的。
跟着刘备连老母都护不住,将来就是出将入相也会留有遗憾。他没有兴复汉室的执念,只想护住家人。
而曹操对手下的家人是很不错的。
张飞看到这里十分期待天幕接下来的讲解,就要到他大显身手的高光时刻了。
关羽暗自庆幸,还好他当时是奉命乘船。
【刘备带着数十骑逃亡途中,派张飞领二十骑断后。张飞把桥拆毁,守在河岸边,等待追过来的曹兵。
马致远的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用来形容这座桥比较合适。
张飞在河岸等来了曹兵,对敌军怒目而视,横矛说道:“我乃张益德,谁敢过来与我决一死战?”
咱就说,张公,你把桥给拆了呀,让人怎么过去?
可见这条河并不大,只是一条小溪,纵马后退几步再发力可以直接跃过去的那种,要过河没有必要乘船或者是下水游过去。
追上来的曹兵应该也不多,没有人敢过河。】
【据《三国志》记载:“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曹公卒,曹操的兵,没有明确说明曹操也在其中。
若曹操也在,那就是大军压境了。
曹操作为军中的最高指挥官,又不是像刘备那样打了败仗进行逃亡,身边的人肯定不少,是不会被张飞二十来个人吓退的。
可见最先追到刘备的曹军也就百来号人,而且得是训练有素的骑兵。】
丞相曹操点头,当时他确实是在后面,追了刘备一日一夜都没有追上,快要追上的时候,刘备骑马跑了。刘备那是在逃命啊,策马狂奔。他要追上刘备,势必要甩开大军。
鲍信已经死了,他不能再以身涉险了。
当年就是因为他轻敌,和鲍信领着骑兵先到达了战场,而步兵还在后面没有赶到,差点被黄巾军杀害,是鲍信舍命救他。
在一个坑里不能跌倒两回。
当时,刘备原本带着十余万依附者,行动十分缓慢,听说他快要追上来了,不顾一切地骑马跑了。他忙着捡被刘备遗弃的人马和辎重,只派了小部分骑兵去追击刘备。
接收战利品是要很多人的,五千骑兵不能全去追刘备。
汉昭烈帝刘备想到赵云都和他一起成功逃脱了,还悄悄地返回去救出了阿斗就一阵心塞。
早知道阿斗不中用,还不如不救。
现在废太子也不是,不废太子也不是,令他十分的难办。
刘备琢磨着要不要立一个遗诏,将来刘禅登基之后面对敌军之时,但凡敢做出投降的决定,则人人得而诛之。
臣子誓死不降,君主先降像什么样子?
蜀汉后主刘禅想到了赵云,听人说当初是赵云在长坂坡救了他,于他有救命之恩。
赵云的功绩,他是十分认可的。
【张飞在长坂坡的表现,给人们形成了一个固有的印象,有万夫不当之勇,但是有勇无谋。
其实张飞并非是有勇无谋之人,郭嘉对关羽和张飞的评价都是万人敌。
刘备去攻打益州时,久攻不下,军师庞统也被流矢射中阵亡了。刘备令荆州的诸葛亮、张飞各自领军赶来益州,平定沿途的郡县。
张飞将任务完成的非常漂亮,沿途还招降了宁死不降的严颜。
刘备取得了益州之后,大肆封赏,赏赐了诸葛亮、法正、关羽、张飞每人五百斤黄金,一千斤银子,五千万枚铜钱,蜀锦一千匹,其余人也多多少少得到了一些赏赐,几乎把益州的府库给搬空了。
也难怪诸葛亮会在《出师表》中写道:“益州疲弊。”】
汉昭烈帝刘备现在就是后悔,非常后悔。初得益州之时,他犒赏三军,大肆封赏的时候很开心,把府库里的金银都分光了才反应过来他是要自己治理益州的,而不是劫掠了益州府库就跑。
最后造成的苦果还是得自己承担。
【张飞的战绩不仅如此,他还击败了曹魏的名将张郃,就是“马谡失街亭”中,战胜了马谡的那个张郃。
最后张郃被司马懿强令去追击诸葛亮,战死沙场。】
天幕上出现了张飞利用地形的优势,击败张郃的战术。
天幕下的众人对这个不感兴趣。
蒙恬、卫青、霍去病等名将虽然已经睡过午觉了,但是个个昏昏欲睡,把天幕盘点当成了催眠曲,听到此处时猛然惊醒,个个精神抖擞。
这才是他们爱听爱看的啊。
天幕讲解到张郃战死沙场时,配了一张表情包——诸葛亮摇着羽扇微笑:“小样。”
屠了诸葛亮家乡的曹操:“……”
【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之后,给了关羽假节钺的权力,也给了张飞假节钺的权力。
前面我们说到,关羽对士兵很好,但对士大夫不屑;张飞和关羽是反过来的,对士大夫极为尊敬,但对士兵不好。
关羽和张飞都是因为各自的性格缺点而丧命。
刘备十分了解张飞,因为这个事苦口婆心地劝过张飞要对手底下的士兵好一点,但是张飞不当回事。
公元221年,一心对抗曹操的刘备,因为关羽的死,领军伐吴。
张飞领军一万,原本是要和刘备会合的,但是因为苛待手底下的士兵,被手底下的士兵给杀了,人头被割走,献给了东吴。】
张飞:“???”他怎么死的这么窝囊?
关羽深知刘备与曹操势同水火,也知道诸葛亮有个哥哥诸葛瑾在东吴任职,这边的战略一直都是联吴抗曹,看到刘备的这一举动十分的感动。
想到张飞身为一代猛将,智勇双全,却死于小卒之手,实在是可惜。
正所谓:“兔子急了也会咬人。”
张飞也确实该收敛一点性子了,不能再将不满肆意发泄在普通士兵的身上。
【张飞早年强抢了夏侯渊的侄女为妻,生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刘禅,且先后都成了皇后。夏侯渊的儿子夏侯霸投降蜀汉的时候,刘禅曾指着自己的儿子说这是夏侯家的外甥,宽慰夏侯霸。
张飞的孙子和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一起战死沙场。】
丞相曹操:“???”他本家的人居然投降了蜀汉?
【好了,这期盘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粉红色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关注、投币。
第76章
扶苏在马车中看完了天幕异像,便下令随侍的小吏吩咐车夫驾车继续赶路,在行驶了小半个时辰后终于到达了下邳。
下邳的大小官员们已经在城门口恭候多时了。
他们早就得知了消息,这天下午太子会来到他们下邳求贤,奉太子之命通知了下邳的每一个乡村,保证住在犄角嘎达里的村民都能得知消息,就是隐居山林的人也都知晓太子要来。
等待的过程总是容易多想。
众人觉得太子要请的贤才肯定也得知了消息,且是太子有意透露的,纷纷猜测不知道是什么样的贤才能得到太子的青睐。
他们这个下邳是要出名了啊。
扶苏还未进城,只是远远地看见城墙,便见前方人头攒动,是陆续赶来迎接他的百姓们。
不知这些百姓中有没有张良?
虽然明知道张良和百姓们一起来迎接他的可能性不大,但心中隐隐还是抱有一丝希望。
张良能来,事情就要好办多了。
下邳城中,百姓们得知太子扶苏就要来到他们下邳了,纷纷跑到城门口观看,最主要的是想要当面谢恩,最淳朴的表达他们的情感。
“三十税一”的实施能救他们大多数人的命。
以前在地里辛苦劳作一年,种出来的粮食要交的税很多,剩下的粮食根本不够吃,想活命只能沿街乞讨,现在就可以想象庄稼收上来之后家家都有余粮的情景,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憧憬。
除此之外,浇灌庄稼的水车,以及比以前更省力好用的农具都是太子带来的。
郊外,张良和项伯窝在家中,哪也没去。
这天清晨,张良进城采买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秦国的太子在今日下午会来到下邳县求贤,他还和项伯讨论了一番这下邳隐藏的贤才是谁,从来没有往自己的身上想。
太子扶苏来了,很多百姓都想去看看。
有路过张良家门口的年轻人,看到张良还在家里,问道:“张公,太子来到我们下邳了,你不去看吗?”
他们这个小县城难得有大人物来。
由于张良是这十里八乡最有学问的人,村民们尊称张良为张公。
这个小地方有才华的人不多。
项伯还是逃犯,虽然学识不差,但是不能表露出来,容易暴露身份。
问起学问是哪来的,不好回答。
张良不刺杀扶苏就不错了,摆手道:“我就不去凑热闹了,你们去吧。”
“哎。”年轻人应了一声便走。
项伯感叹道:“咱们这下邳还真是卧虎藏龙啊,还有我们不知道的贤才。”
张良说道:“估计是个隐士吧。”
说不定太子要拜访的贤才他们认识,只是也和他们一样,隐姓埋名,处事低调,所以深藏不露。
太子的车驾从简,但是有不少精兵护卫。
一行人才刚来到城门口,百姓们就一拥上前,吓了护卫们一跳,看到百姓们都深深地鞠躬,口中说的都是赞美太子殿下的话才放下心来。
扶苏从车驾中出来,看到这一场景心中触动,回了一礼。
百姓们脸上都洋溢着喜气。
随着马车向前行驶,百姓们缓慢地让开了一条道,让太子殿下的车驾通行。
并没有鸣锣开道。
扶苏是下午才到下邳的,并不急着去请张良,而是打算在城中休整一番,第二天看完早上的天幕异像再去请张良。
第二天一早,天幕异像如期而至。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个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六大诗人系列》。
唐朝的诗人们翘首以盼,希望自己能够上榜。
科举制的考试科目里有诗文,应试教育造就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能上榜的诗人现在只剩下五个了,竞争有些激烈,不知道谁能够脱颖而出?
宋朝的君臣们都紧张不已,要开始盘点苏轼了吗?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这期视频来盘点“六大诗人系列”,闲话不多说,我们进入正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天幕上出现了一片桃花林,旁边配有《桃花源记》全文,以及这篇文章的作者——陶渊明。
画面定格,天幕讲解声随之响起。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郡人士也就是现在的江西。】
晋朝的文人们多有不服。
“六大诗人系列”,总共才只有六个人入选,晋朝选了陶渊明,多半本朝不会再有人入选排行榜了。
他们承认陶潜很有才华,但是不算是最突出的那一个。
在晋朝,最有才名的当属谢灵运。
宋朝的诗人,欧阳修、苏轼等则对陶渊明极为推崇,认为陶渊明上榜当之无愧。
欧阳修曾说:“晋朝无文章,唯有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苏轼则说自己唯独喜欢陶渊明的诗。
【两晋南北朝时期,擅长诗文的人有许多。颜延之、谢灵运、鲍照三人的文学成就不凡,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但是我们上学时背的最多的,是陶渊明的作品。
这一时期的诗人当中,就数陶渊明的作品入选教材的数量多。】
天幕下的众人似乎弄懂了上榜的规则。
【陶渊明的诗文我们都熟悉,就不多说了,这期视频,作者菌带各位了解陶渊明这个人。“不为五斗米折腰”恐怕不是我们所想像的那样。
陶渊明家世显赫,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功臣,祖父陶茂是武昌太守,父亲不见记载。
在东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已经被世家大族玩明白了,借此垄断了官场。陶渊明拥有这样的家世,结识的人也都是世家大族的,即便家道中落,但是想当官还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我们都知道孔乙己,虽然穷得叮当响,排出九文大钱,但是不肯脱去长衫,跌落阶层。】
魏文帝曹丕:“???”
他觉得九品中正制很好啊,可以从底层提拔人才,怎么到了东晋就变了样?
陈群:“……”
他想到了天幕曾经提到的,东晋是“王与马,共天下”,明明是君主没用,却怪到了他想出的选官制度上?
魏明帝曹叡觉得九品中正制确实不行,但是没有更好的选官制度了。
科举制现在还没有办法推行。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鼻祖,和谢灵运一样是一位很出色的文人,但是不适合当官。区别在于谢灵运是人菜瘾还大,陶渊明是不想当官。
为什么说陶渊明不适合当官呢?
陶渊明曾经当过彭泽县令,在任上用公田,也就是用最好的田地来种植酿酒的作物,因为他自己嗜酒如命。】
天幕上出现了肥沃的田地里种满秫谷的现象。
天幕下的众人:“……”这确实是有点暴殄天物,但也没规定官员不能自己享受,土地就非得种粮食。
谢·人菜瘾还大·灵运:“!!!”
【《晋书》中记载:因为父母年迈,家境贫寒,陶渊明不得已出任江州祭酒,补贴家用。但是呢,才干了几天干就不下去了,辞官回家。
这说明陶渊明家里还不够穷。
后来州里召他做主簿,他也不干,回家种地,达成了他诗中所写:“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成就,整个人都瘦了一圈,差点没把自己饿死。
之后,陶渊明又当了镇军、建威参军。
这是个什么官呢?属于幕职,也就是我们现代的私人顾问。陶渊明也不想干,和亲朋好友说想出任邑令,攒钱隐居,也就是想当县令。
主管这事的人听说了陶渊明的想法,难得陶渊明有想当的官,而且胃口也不大,于是就满足了他的愿望,让他去当彭泽县的县令。】
秦始皇嬴政觉得陶渊明这个彭泽令也做不长。
【陶渊明当上县令之后也不好好干,下令将公田全部种上秫谷,说道:“让我常常醉酒就知足了。”
一百亩良田全部用来种秫谷。
试问,一个想着终日饮醉的人如何能够当好县令,百姓的父母官?
喝酒误事可不是危言耸听。
在妻子的要求下,陶渊明才改为一半田地种秫谷,一半田地种粳。
有人会说了,在古代,县令是七八九品的芝麻官,官很小,无法令陶渊明施展才华和抱负。但是古代的县令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市长,市长官小?
科级干部要哭了。】
洪武大帝朱元璋心疼被陶渊明糟蹋的那五十亩良田,若是都用来种植庄稼该多好啊。
公田比私田肥沃,不该这么糟蹋。
【《晋书》记载:“陶潜素简贵,不私事上官。”
素是向来的意思;简贵的意思是简傲高贵;私是暗地里的意思;事是侍奉,伺候的意思。
也就是说,陶渊明有傲骨,不做私底下给上司送礼,讨好长官的事情。
郡里派督邮来到县里,陶渊明的下属陈述说,应该整束衣冠去见督邮。
这话令陶渊明炸毛了。
陶渊明说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殷勤地侍奉乡里的小人。”愤而辞官,写下《归去来兮辞》。
作者菌愚昧,没有看到陶渊明的政绩,也没有看到陶渊明的忧国忧民之心。】
天幕上出现了《归去来兮辞》全篇。
天幕下的众人看到这封辞职信,确实是文辞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可见陶渊明的洒脱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有才华,只是无心官场。
当然,这才华也只是诗文一类的,于国没有多大建树。
【陶渊明回家之后,不事生产,也不干家务,生活靠亲朋接济,常有亲朋好友带着酒菜前去看望他,与他一起吟诗作对,抚琴听曲。
我们来看看他的亲朋。
陶渊明家境没落,但是他的侄子陶延寿是晋朝的公爵——长沙郡公。
郡公是异姓功臣的最高爵位。
陶渊明的朋友有刺史王弘、始安太守颜延之,就连废立皇帝的权臣檀道济也慕名前去拜访他。
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写的那样:“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所以,一个小小的督邮也配让陶渊明正装相迎?
陶渊明可是长沙郡公的长辈。】
结庐隐居的陶渊明看到这里气不过,他以前就没见过陶延寿,在《赠长沙公》中也明确说了与长沙公虽然是亲戚,但是形同陌路。
他能沾到陶延寿的光?
【好了,这期盘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粉红色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关注、投币。
欧阳修和苏轼第一次看天幕盘点这么生气,为陶渊明抱不平。
第77章
扶苏看完了天幕盘点,轻装简行地出发了,前往郊外张良的住处。若是带太多人,就有点以武力强制张良出仕的意味了,跟扶苏出来的人是蒙恬的弟弟蒙毅。
一行人包括里正安排的向导在内,满打满算也就三个人。
蒙毅提着礼盒跟在扶苏身边。
向导是个壮小伙,在前边带路,经过田地的时候,忍不住夸赞刚刚投入使用不久的水车,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扶苏看向正在运转的水车,和向导聊了几句。
向导一路上非常的热情,快要走到张良家门口的时候,指着前方的茅草屋说道:“到了,太子殿下,那就是张公的家。”
扶苏说道:“辛苦你了。”
向导挠了挠头,嘿嘿傻笑道:“应该的,不辛苦,那我先走了。”
扶苏点头。
蒙毅提着礼盒先去敲门,叩了三下门扉,不一会儿门就开了。
开门的人是项伯。
项伯看到蒙毅登门,瞪大了眼睛,想到自己还是在逃的死刑犯,下意识地想要把门关上,终于还是理智占据了上风,假装不认识蒙毅,问道:“阁下找谁?”
他怎么会不认识呢?
始皇帝每次巡游都把蒙毅带在身边,他曾和大侄子项羽见过始皇帝的车驾,看到跟在始皇帝身边的就是眼前这个人。因为和蒙武长得像,他就多留意了几眼,记住了这个人。
这人带礼物上门做什么?
蒙毅从天幕异像上得知了项伯和张良的长相,见开门的是项伯,彬彬有礼地说道:“我们找张良张子房,请问他在家吗?”
他并没有尊称张良为张公。
村民都称呼张良为张公,他这次又是和太子来请张良出仕的,理论上在称呼上也应该尊敬一些。虽然他是官员,而张良现在还只是一介白身。
但是,称张公就有点生疏了,不好拉近关系。
他严重怀疑项伯是怎么躲到现在,而不被官府发现的?难道追捕犯人的官兵都是酒嚷饭袋?
看来张良的本事挺大啊,能够护住项伯。
若是一般的村民,说话不会是这么文绉绉的称他为阁下,而是直接用“你”这个字。
并不知道一开口就露馅了的项伯松了一口气,说道:“你们找张良啊,他在屋里读书,快请进。”原来是张良的朋友,可吓死他了。
说完,项伯转身回屋,喊道:“子房啊,你朋友远道而来,来找你了。”
难怪始皇帝赦免了张良的行刺罪名,原来是在咸阳有人啊,而且还是皇帝身边的红人,真是羡慕。
张良:“???”他朋友?他隐居在这里的事情就只有项伯知道,哪来的远道而来的朋友?
张良出来一看,他不认识啊。
他扭头看向项伯,却见项伯已经收了人家的礼物,一脸的热情。
张良:“……”
蒙毅一进门就将礼物交到了项伯的手中,正所谓:“拿人手短,吃人嘴短。”他不信张良不就范。
当然不是因为这礼物挺沉的,他提了一路,可累死他了。
他可是个文官,不像兄长那样。
项伯不怕沉,喜滋滋地拎着礼物,猜测里面是什么好东西,见张良望过来,便将礼物放在了桌子上。
张良:“……”不是,倒是给人还回去啊。
张良疑惑地问道:“二位是?”
项伯听到这话傻了,张良居然不认识他们吗?
扶苏上前说道:“敝姓赵,名荷华,听闻先生高才,特备上厚礼前来拜师。”
他昨天下午在百姓们面前露面了,张良不认识他,说明张良昨天不在那群百姓们当中,那就得进行第二个计划了。
蒙毅点头,张良可是有帝师之才。
项伯恍然大悟,原来不是张良的朋友远道前来看望,是来拜师的啊。
他疑惑地看向蒙毅。
也许之前是他想岔了,这人并不是始皇帝跟前的红人,只是一小吏。
张良蒙了,他这么出名的吗?居然会有人上门来拜师?张良问道:“你们莫不是被人给糊弄了?我并没有什么才华。”
扶苏说出了张良改名之前的名字。
一直将身份隐藏的很好的张良震惊了,就连项伯也十分的惊讶。
蒙毅怕他们狗急跳墙,在一旁说道:“陛下已经赦免了你刺杀罪名,无需再隐姓埋名。祖上三世相韩,张公也一定想当韩国的相国吧?”
这话说到张良的心坎上了。
张良快步出门张望,见外头没人,关上门回来说道:“我们谈谈。”
蒙毅和扶苏对望一眼,稳了。
这天下午,天幕并没有出现异像,给大家带来惊喜。
第二天一早,天幕异像如期而至。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个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六大悲剧太子系列》。
众人猜测,这期要盘点的倒霉太子会是谁?
扶苏昨日和张良秉烛夜谈,越谈越是投机,晚上就应邀歇在了张良的住处,和张良同睡一张床——和刘备学的。
蒙毅则是和项伯挤在一起。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有关“六大悲剧太子系列”的盘点已经盘点了两位,公子扶苏和戾太子刘据,这期视频要盘点的人物比较特殊。】
天幕下的众人疑惑了,是怎么个特殊法?
张良见赵荷华和他的小跟班一大早的躲在外面,好奇地走上前去,看到了令他惊奇的一幕。在他们面前有一面小屏幕,屏幕里面有声音放出来,可真神奇。
两人看得还比较投入,没有发现他就在身后。
“你们在看什么?”当他靠近两人的时候,他的眼前也出现了一模一样的屏幕,疑惑地问道,“这是什么?”
蒙毅和扶苏吓了一跳。
没有关注作者的人是看不到小屏幕的,没有这种特权。扶苏问道:“老师,你能够看到小屏幕?”
张良回答道:“能啊。这么显眼,怎么会看不见?”
他还没有瞎好吧。
扶苏的大脑宕机了,昨天和张良谈话的时候,张良的表现并不像是看过天幕盘点的样子啊,这是怎么回事?
难道昨日张良是在逗他玩?
他想到天幕第二期的感谢名单中有感谢张良,张良应该是关注了作者的。
所以,昨天张良真就是在装吧?
蒙毅奉劝道:“在下建议,二位还是先看完天幕盘点吧,有什么疑问之后再说,这天幕异像可不等人。”
昨天太子都顺利拜师了,虽然是隐瞒了身份,但是生米已经煮成了熟饭,不怕张良反悔。
扶苏看向张良,目光灼灼。
张良点头,行吧,那就先看看这小屏幕里的异像,怪吸引人的。
他以前从未见过这玩意。
秦朝的张良没有关注作者,但是汉朝的张良关注了作者,都是同一个人,账号互通,只是秦朝的张良在看到屏幕之前账号没有激活而已,所以并不知道有天幕盘点的事。
不过现在知道了,只是记忆不会和未来的自己同步。
【前面我们说了,“六大悲剧太子系列”这一主题,主要盘点的是有政绩,有仁德,可以预测即位之后会是明君,能够改变历史走向的悲剧太子。
今天要盘点的这位主角,也是符合要求的,只不过在改变历史走向上是负面的。】
秦始皇嬴政十分疑惑:“负面的?”意思是说这位太子如果顺利登基,反倒不如没有登基的情况?
可这样的话又怎么会是明君呢?这样看来,果真是挺特殊的。
张良越看是越迷糊。
秦王政灭六国,自称始皇帝,当朝满打满算也就一个太子,哪来的六大悲剧太子?
莫不是说的是原六国的太子?
项伯出门遛弯,也不去城里,就在这郊外自由地活动,见到说要去买菜的张良和学生一起坐在草垛上,那专注的样子不知道是在发什么呆,走上前去瞧了瞧。
奇怪的是,这三人对他的到来一点反应都没有。
项伯问道:“你们在做什么?”
一个个都这么专注地看着虚空,这是着了什么魔了?
张良问道:“你看不见?”
项伯向前方张望了一眼,没看见什么特别的,疑惑地道:“看不见什么?”
张良说道:“回头与你说。”
项伯:“……”行吧,不说就不说吧,可别忘了去买菜。
总不能让他这个逃犯去吧?
天幕的说法引发了众人的好奇,实在是猜不出将要盘点的悲剧太子会是谁?
汉光武帝刘秀:“……”
这说的不会是他那个乖巧懂事,主动让出太子之位的长子吧?
清·爱新觉罗·玄烨:“……”
这说的不会是他那个监国政绩突出,才华横溢却被他两立两废的废太子胤礽吧?
心中有人选的人莫名觉得心虚。
【都提示的这么明显了,相信大家很容易猜到,那就是唐朝开国太子李建成,“千古一帝”李世民的长兄。
数百名皇帝中,公认的“千古一帝”只有三个,那就是龙凤猪。】
秦始皇嬴政见后世对自己的评价很高,十分欣慰。
他的功绩,还是得到人们认可的。
扶苏理解了,哪有那么多人能和他父亲那样成为千古一帝?难怪李建成上位可以确定是开历史倒车。
张良:“???”
秦朝灭的国家中有唐朝?不对,应该说历史上有唐朝?
还有,什么是龙凤猪?
他想找人问问,但是一扭头就见那两人看的十分专注,压下了满腹疑问,决定先继续看。
汉武帝刘彻笑了,难怪李世民又叫李二凤,原来是排行老二。
那李建成岂不是叫李大凤?
突然就觉得自己外号刘猪猪,也不是那么的难以接受了。
第78章
【我们知道,隋朝之后是唐朝,先来理一理错综复杂的关系谱。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独孤信——史上最牛岳父。
独孤信的长女是南北朝时期,北周皇帝宇文毓的皇后;四女是北周唐国公的妻子,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母亲,被追封为皇后;七女是北周随国公,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皇后。
论起来,唐高祖李渊是隋炀帝杨广的表哥。】
汉朝的君臣们:“……”贵圈真乱。
魏晋时期的君臣们有点泄气,斗来斗去,还是一群亲戚在争,感叹几百年后世家依然强大。不过好在唐朝开始就有科举制了,世家垄断官场的局面要打破了。
南北朝的君臣多是少数民族。
天幕异像转化的语言、文字是汉文,没有汉化的看不懂天幕盘点。
已经汉化的看的也有点吃力。
隋文帝杨坚乍一听灭了他隋朝的是李渊,气得想提前杀掉李渊,虽然他一向喜欢这个外甥。
当然,独孤伽罗是不会同意的。
杨坚琢磨着,就算不杀,也不能再让李渊担任武职了,得有所防备,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培养出优秀的储君。
杨勇和杨广是不行了。
【隋炀帝杨广为一己私欲,兴修运河,大兴土木,发动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又打不赢,横征暴敛以至于民不聊生,叛军四起。
农民起义遍布全国的时候,李渊反了吗?没有。
他在镇压农民起义军。
大业十三年,也就是公元617年,年仅十九岁的李世民劝李渊造反。
杨广想杀李渊,数次下诏逮捕李渊,但又犹豫不决,收回诏令。君无戏言成了儿戏,李渊也在公然造反和秘密造反之间摇摆不定,每次想公然造反的时候,都在暗地里做造反的准备,差的只是一个公然造反的契机。
李渊派李建成和李元吉到河东募兵,为造反做准备。
李建成是李渊的嫡长子,比李渊的嫡次子李世民大了十岁。但是论功劳,确实没有李世民的多。
李建成才开始募兵的时候,李世民已经在平定叛乱了。】
皇后独孤伽罗要被杨广气死了。
杨广赐死了嫡亲的长兄杨勇还不够,还要杀自己的表哥。她怎么生出了这么个无情无义的玩意?太令她失望了。
她无颜去见姐姐。
如果杨广能争点气,在位的时候能安分一点,不把国家搞得大乱,李渊也不会反,兴许会是抵御突厥的镇国大将军。
现在,她就指望其他几个儿子能争点气了。
【虽然最先劝李渊造反的人是李世民,但是李渊一直是摇摆不定,不肯把造反这事放到明面上来,最终促使李渊公然造反的人是李建成。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李渊对李建成的偏心了。
李世民劝李渊造反,李渊不答应;突厥要求李渊造反,李渊也不答应;李建成一劝,李渊就答应了。】
唐高祖李渊皱眉,他怎么偏心了?
依照嫡长子继承制,李建成本就应该是太子,怪只怪李世民出生晚。
【我们来看李建成的功绩:
一是募兵,招揽人才。
多次直言进谏,气得李世民想要杀之而后快但还是重用的魏征,一开始是李建成的人,在李建成死后才归了李世民。
二是战功累累,只不过没有李世民的功劳大而已。
李渊把李建成和李世民当成自己的左膀右臂,一个左元帅,一个右元帅。别人打天下,用的是手下的名将;李渊打天下,主要用的是自己的儿子。
这样倒是省去了杀掉开国功臣的步骤。
所以唐朝开国,不怕手底下的开国功臣们功高震主,没有“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必要。论功劳,开国功臣都比不上皇子的功劳大;论能力,开国功臣也不比皇子有能力。
唯一被唐高祖李渊冤杀的开国功臣刘文静,认为自己是被“鸟尽弓藏”,也未免有点太看得起自己了。
后来,李世民为刘文静平反。
由此可见,建国就杀功臣的皇帝,等于间接承认自己废物。
杀功臣最出名且最多的莫过于汉高祖刘邦和洪武大帝朱元璋,以及杀的第三多但不怎么因为杀功臣而出名的隋文帝杨坚。】
扶苏十分赞同。
别人他不了解,但是刘邦和吕雉夫妻两确实是刽子手,功臣收割机。虽然刘邦只杀了英布、韩王信,其他功臣都是吕雉干掉的,明面上是吕雉不能容人。
在刘邦驾崩之后,吕雉还想诛尽功臣呢。
但是刘邦想杀韩信、彭越已经很明显了,还想杀萧何、樊哙。若不是张良淡泊名利,也会上刘邦的死亡名单。
张良觉得自己在看话本。
屏幕中提到的国家、人名,没有一个是他所知道的。
始皇帝是秦王政。
这应该是秦朝的人写的话本,不知怎么以这样的方式流传开来。
汉高祖刘·废物·邦:“!!!”
万万想不到自己也会被天幕点名批评的隋文帝杨坚:“!!!”
未曾经历丧子之痛的洪武大帝朱元璋满腹的疑问:什么?他杀功臣?还和刘邦齐名?开玩笑的吧?
太子朱标十分惊讶,爹爹怎么会杀功臣?
痛失太子朱标的朱元璋有了杀尽功臣的心思,标儿的儿子尚且年少,恐怕坐不稳皇位,他得为朱允炆扫平障碍。
但是还没有来得及付诸行动,天幕就出现了异像。
看天幕盘点,好像是老四夺得了皇位?天幕说老四会是明君,老四的儿子、孙子将来也会是明君。
他起了舍弃朱允炆的心思,改立朱棣为太子。
【李建成和李世民一起攻取西河郡,攻下霍邑,抵御突厥,巡视京城……这里面都有李世民的身影。
李建成脱离李世民的功绩是整肃三军,驻守潼关,平定刘黑闼叛乱。
可以看出,李建成是有能力的。】
唐高祖李渊点头,是啊,李建成的功劳也不小,又是他的嫡长子,继承皇位本就是名正言顺的事情,是李世民要争。
他不但喜欢长子,也喜欢次子李世民。
虽然没有实现承诺,立李世民为太子,但是也允许李世民使用天子的仪仗,在封地当个土皇帝。
换做是旁人像李世民这样,他早就将其处死,以儆效尤。
咳咳,他不动李世民,除了因为李世民是他的亲儿子,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李世民功高震主,不能妄动。
【我们再来看李建成的性格。
正史中记载,李建成声名放纵,行为不检,荒淫好色,嗜酒如命,畋猎游乐无度,向来骄傲,不体恤士卒,在酷热的天气昼夜驰猎。
但是,起居注中却记载李建成与将士们同甘共苦,爱护百姓。
这就相互矛盾了。
在争夺皇位的事情上,李建成是失败者,不排除被上位者故意抹黑的可能,即便写唐史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和宋朝的官员。
看唐朝的起居注,抹黑李建成这事还真不是李世民干的。
起居注是跟在唐高祖李渊身边的人写的,如果李世民有意抹黑李建成,估计会先把起居注给烧了,不让赞美李建成的起居注流传后世。
这就要问问写唐史的人是以什么为依据了?
李世民能逼着当朝的史官改写历史,总不能逼着几百年以后的史官改写历史吧?】
天幕下的众人:“……”这意思是说宋朝的史官跪舔李世民?
【我们最后来看,李建成是如何与皇位失之交臂的?
李建成虽然也有功劳,但是他的功劳不如李世民,不能让李世民臣服。在李渊的纵容下,李世民便想与李建成争夺皇位。
为什么说是李渊纵容的呢?
因为李渊要靠李世民打天下的时候,私下承诺立李世民为太子,结果却过河拆桥,不兑现诺言。
李世民能不急眼吗?
明成祖朱棣和李渊有点像,打天下的时候,拿太子之位钓着次子,等到成功打下了天下,太子之位还是长子的。
所以后来朱高煦造反了。
同样是叔叔造侄子的反,朱棣的对手是建文帝朱允炆,朱高煦的对手是明宣宗朱瞻基。
朱棣造反成功,朱高煦造反失败。】
洪武大帝朱元璋看了一个多月的天幕盘点,直到这时才终于知道朱棣是怎么当上皇帝的,气得现在就向杀了朱棣,但是被太子朱标给拦住了。
朱元璋气道:“别拦着我,我今天非杀了老四不可。”
他给朱棣兵马是让朱棣护卫边疆的,不是让朱棣造反的。
诸王之中,他给朱棣的兵马最多。
朱标带有一丝幽怨地说道:“爹爹是担心儿知道了后世,还对付不了四弟,如此小看于我?”
朱元璋:“……话不能这么说。”
朱标咳了几声,吓得朱元璋心惊肉跳的,再也不敢提杀朱棣的事情。
明成祖朱棣暗骂朱高煦也太不像话了,同时又老怀安慰,心中赞叹朱瞻基不愧是他看中的“好圣孙”,不像朱允炆那个草包。
【李建成和李世民为了皇位明争暗斗,斗智斗勇。李建成为了和李世民争功,率军平定了刘黑闼叛乱,这可不是一个草包能够做得到的。
刘黑闼成了强者之间角逐的经验包。
李建成也有狠的一面,夜半时分邀请李世民到府上喝酒,给李世民下毒,本意是想让李世民退出皇位之争,而不是要李世民的命。
所以李世民虽然中了毒,但是没有被毒死。
李渊明知道李世民中毒吐血,没有半句关心,也没有惩罚李建成,反倒责备李世民自己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明明不胜酒力还要去喝酒。
李渊和李建成彻底惹恼了李世民。
一个给他下毒,一个过于明显的偏心,且建议他出去当个土皇帝,不把皇位传给他。
功高震主,如何愿意甘居人下?
李世民暗自筹谋,发动玄武门之变,将太子李建成给杀了,自己登基当皇帝,将李渊变成太上皇。】
天幕下的众人:“……”
好家伙,李渊这个父亲当的也太偏心了,难怪让李世民心寒。就是做做样子也应该对中毒的儿子关心几句啊,再不痛不痒地责罚太子,事情不就过去了?何必要做的这么无情呢?
朱棣想到,和李渊相比,爹爹对他真的是好太多了。
【好了,这期盘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粉红色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关注、投币。
唐太宗李世民非但给视频点了赞,还投了两个币。在杀兄逼父这件事上,向着他的人可不多。
第79章
扶苏看完天幕盘点,面临着一个问题,该如何解答张良的疑问。蒙毅想着,现在还不是暴露身份的时候。
张良说道:“现在可以说说了吧,这是怎么回事?”
说着,他看向了蒙毅。
扶苏说道:“现在说老师可能不会相信,这是后世之人,对前朝往事的盘点。”
张良:“……”够玄乎。
“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自始皇帝开始到宣统帝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史上,一共有五百多位皇帝。”扶苏并不对天幕异像做隐瞒。
张良问道:“什么是封建社会?”
“呃,”扶苏也不清楚,天幕没有说啊,猜测道,“应该指的是始皇帝创立帝制开始,到宣统帝时期帝制结束之时,这段时间。”
张良认可了这个答案。
扶苏想着,应该断了张良相韩的念头,说道:“秦朝之后是汉朝,接下来是魏、蜀、吴三分天下,然后是大一统的晋朝,晋朝之后五胡乱华,形成南北朝乱世,隋朝结束了乱世,之后是唐朝,再之后又是乱世纷争,元朝回归一统,之后是明朝,清朝。”往后没有韩国了。
张良问道:“秦朝国祚多少年?”
蒙毅怜悯地望了一眼扶苏,万万没有想到张良会问出这么扎心问题。
扶苏:“……”
张良没有等到回答,想想也是,现在还是秦朝,怎么敢说当朝的国运呢?是他难为人了。
他这学生不像他一样对秦国有恨。
扶苏反问道:“老师以为,秦朝的国祚能有多少年?”
张良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细数了秦朝存在的几大问题,认为秦朝的国祚不会长,说的扶苏的心是越来越沉。
蒙毅和扶苏的脸色都不怎么好。
张良想到了最近推行的“三十税一”政策,以及水车、新农具的投入使用,对太子扶苏抱有很高的期待,说道:“太子扶苏素有贤名,轻徭薄赋,兴许能带领秦朝走向繁盛。”
这话说的,让蒙毅和扶苏都十分高兴。
这天下午,天幕又给大家带来了惊喜。和往常一样的时间,天幕异像再度出现。“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午后时分,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个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六大才女系列》。
秦朝的张良也突兀地收到了这一提示。
【哈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作者菌推出了新的系列“六大才女系列”,惊不惊喜?和六大名将系列一样,这一系列视频是在下午发布。】
天幕上出现了卓文君当垆卖酒的画面。
画面上有一首诗,是司马相如追求卓文君时写的《凤求凰》。
【我们知道,西汉时期,在汉武帝之前是盐铁私营,这就造就出了巨贾。卓文君之父卓王孙是冶铁世家,以冶铁致富,家中仆人就有八百人。
太有钱了,容易遭小人觊觎。
穷困潦倒的司马相如盯上了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和县令合演了一出戏。】
天幕下的众人:“???”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不是人们向往的爱情故事吗?两人的佳话广为流传。
司马·小人·相如:“!!!”
【据《史记·司马相如》记载,司马相如家中原本十分富有,因为颇有家资,当了个郎官,但是司马相如并不喜欢这个官职,也不得汉景帝重用,于是辞官跟着梁王跑了,居住在梁国,整日和读书人在一起舞文弄墨,写了《子虚赋》,才几年时间就把钱花完了。
梁王死了之后,司马相如回到了老家,穷得叮当响,家徒四壁。
好在他还有一个县令朋友——临邛县令王吉。司马相如受邀前往临邛县,住在旅馆,在古代叫传舍。
王吉天天都去传舍拜访司马相如,在外人面前装作对司马相如很恭敬的样子。时间长了之后,司马相如开始拿乔,不见王吉。王吉则表现的对司马相如更加的恭敬。】
【县令是什么官呢?一县之长,百姓的父母官。
一个让县令都如此恭敬的人,肯定不会是一般人。很快卓王孙就上钩了,邀请王吉和司马相如到府上宴饮。
做戏呢就要做全套。
《史记·司马相如》中记载,司马相如称病不能前来赴宴,已经到了的王吉不敢先吃饭,当着上百客人的面离席,亲自去请司马相如,将司马相如请来,把司马相如捧到了一个极高的高度。
酒兴正浓的时候,王吉亲自邀请司马相如抚琴。
为什么是抚琴呢?因为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刚刚丧夫,喜欢音乐。司马相如就投其所好,以琴声撩拨卓文君。
卓文君果然上当,对司马相如起了心思。】
天幕下的众人十分理解卓文君的受骗,谁能想到被县令尊敬且又有才华,长得还人模狗样的人会是一个穷小子呢?
正常情况下很难想到这是一场有预谋的诈骗。
如果司马相如的真实家境不是家徒四壁,这样追求卓文君就不是居心叵测了。
【据《史记·司马相如》记载:司马相如来到临邛时,是有车马以及随从人员跟随的,仪态拿捏的稳稳的,那是温文尔雅,落落大方。
卓文君误以为司马相如的身份不一般。
有才华、长的好、家世好,这不就是女人们想要的高富帅对象吗?卓文君对司马相如起了心思,但是不知道司马相如对她是否有意?
《史记·司马相如》中记载:司马相如用重金收买了卓文君身边的侍女,传达自己对卓文君的倾慕之情。
郎有情,妾有意,可把卓文君给高兴坏了。
卓文君趁着夜色,偷偷离开家和司马相如私奔。司马相如带着卓文君回到了老家。这时卓文君才发现自己上当了。司马相如家中只有四面墙壁,什么都没有。
本以为是跟着高富帅走了,没想到是跟了一个穷鬼。】
天幕下的众人:“……只能说活该。”
【卓王孙见女儿跟人私奔了,十分气愤,扬言不给卓文君一文钱。
正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
卓文君跟着司马相如过了很长时间的苦日子,不开心,就劝司马相如和她一起回到临邛,向兄弟借钱维持生计,何必在这里自讨苦吃?
司马相如听了,和卓文君回到了临邛,卖掉车马开了一家酒肆。
卓王孙觉得自己的女儿当垆卖酒给他丢人了,不得已给了卓文君一百家奴和一百万钱。卓文君和司马相如也因此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天幕下的众人:“!”
好家伙,司马相如对卓文君哪有什么爱情,分明就是图财。
有预谋的接近,最终达成所愿。
真有爱情,那也是卓文君爱慕司马相如的长相和才华。但这份爱情,也经不起柴米油盐的磋磨。从满心欢喜地跟着司马相如,到受不了苦日子要回到临邛。
若卓文君事先知道司马相如家里穷,肯定不会和他私奔。
这就不得不说司马相如好手段。
【多年后,汉武帝读了《子虚赋》,十分欣赏,对司马相如加以重用。
司马相如衣锦还乡时,卓王孙后悔自己当初瞧不起这个女婿,分了一半家产给卓文君,作为补偿。
另一半家产,卓王孙是留给独子的。
在西汉,女儿也是有权继承家产的,只是份例多少的问题。正常情况下,女儿分到的家产绝对没有儿子分到的家产多。
卓王孙这是看女婿有出息了,下血本了。】
天幕下的众人:“……”司马相如就是最后发达了,也改变不了当初骗婚的事实,诱骗女人傍富婆的行为实在是令人不齿。
在秦朝和汉初,赘婿与囚犯等同。
秦始皇嬴政:“……”这司马相如还真是个人才,钻空子不入赘。虽然吃岳父家的,喝岳父家的,但是还真无法以赘婿相称。
汉高祖刘邦想到了吕雉,他当初也是靠岳父的帮扶,才有今天。
汉武帝刘彻:“???”果真是人不可貌相,没想到司马相如还有这私德有亏的一面,看来有才之人不一定有德是真理。
后世赞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爱情的才子们,感觉被司马相如背刺了。
【西汉官吏刘歆有写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爱情故事的小说,里面描述了司马相如得到卓文君的家财后就变心了,想要抛弃卓文君。
卓文君悲愤之下作《白头吟》、《怨郎诗》、《诀别书》。
司马相如见卓文君这么有才华,又爱他至深,终于回心转意,与卓文君恩爱如初。】
天幕上出现了《白头吟》全篇。
《白头吟》停留了一会儿,足够人们将全篇看完之后消失,紧接着又出现了《怨郎诗》全篇,接下来是《诀别书》全篇。
天幕下的众人欣赏了这三首诗,感叹卓文君确实是有才。
【据说现今流传的《白头吟》、《怨郎诗》、《诀别书》并非是卓文君所写,但可以肯定的是卓文君文采斐然,诗画双绝,是名副其实的才女,以及美女。
《白头吟》这首乐府诗是《玉台新咏》中的。
说《白头吟》并非是卓文君所写的根据是《玉台新咏》,但是《玉台新咏》的作者是南朝人,里面收录的是汉朝以及前朝的诗歌。《白头吟》是西汉卓文君写的,似乎也没毛病?】
晋武帝司马炎想到了冒名是曹植写的《六代论》,心中感叹:社会就是这样,冒名的事情是常态。
【好了,这期盘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粉红色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关注、投币。
第80章
这一晚,扶苏和蒙毅也是歇在了张良的住处,没有回县里。郊外蚊子多,就是可怜了保护太子安全的暗卫们,晚上得喂蚊子了。
第二天早上,张良不急着去城中采买,和扶苏等人一起观看天幕盘点。
项伯:“……”这群人一个个都神神叨叨的。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个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六大太后系列》。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之前我们盘点了西汉的吕后,这期视频就来盘点东汉的邓太后。
相信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她,别说是她,整个东汉都没有什么存在感,难得的一点流量也都在位面之子刘秀的身上。
并不是说东汉整体很差,而是宣传不够。
人们了解历史的主要途径是课本,但是课本的侧重点不同,在人物上讲得十分简略,就比如“汉初三杰”之中的张良、萧何、韩信,在课本中只有一句话的描述:“张良、萧何、韩信都是人杰。”还是在阅读材料里。
除开课本,那就是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的电视。
只看课本,我们不知道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不知道萧何“镇国家,抚百姓”,不知道韩信“战必胜,攻必取”;不知道“拾履授书”的故事,不知道“萧规曹随”的出处,不知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东汉不出名,主要在于没有相关的影视剧大火,走进大众的视野。
不过,东汉末年挺出名的,得益于由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改编的电视剧的热播。】
天幕下的众人都有一个疑问:电视是什么?
秦始皇嬴政看到天幕提起“汉初三杰”,又想起了前去求贤的扶苏,也不知道进展的怎么样了?
扶苏在天幕提起张良时偷看了张良一眼。
张良整个人都僵住了,不愿意接受屏幕中出现的人是自己。昨日他听扶苏讲过,秦朝之后是汉朝。屏幕中说他是“汉初三杰”之一,里面的人虽然看着有点显老,但绝对是他无疑。
虽然不知道“拾履授书”是什么意思,但他手中确实有一卷兵书,是他心血所在。
所以他是帮着汉朝推翻了秦朝?
那么韩国呢?他心心念念想要复辟韩国的愿望呢?被自己舍弃了吗?
他怎么回事?
扶苏见张良状态不好,也不管天幕盘点了,关心地问道:“老师,你怎么了?”
张良摆手道:“我没事。”
看来扶苏说的是真的,这不是什么话本,而是后世之人在预示未来。
怎么会没事呢?
他万万想不到背刺自己的人会是未来的自己,一时间难以接受。
汉光武帝刘·位面之子·秀:“……”这话也太扎心了吧,什么叫做东汉末年挺出名的!
丞相曹操琢磨着,确实如此。
想要出名,光是青史留名还不够,没谁会去看史书,还得上历史课本、语文课本以及被写进小说当中广为传播。
想到这,他就想给罗贯中寄刀片。
【咳咳,扯远了,回归正题。邓太后能够临朝摄政的原因和吕后一样,老公死后权力尽在掌握,和新皇帝的年龄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刘盈即位的时候,已经十六岁了,不小了。
前面我们提到,汉和帝刘肈十岁登基,十四岁夺权亲政。这期视频将要盘点的邓太后,就是刘肈的第二任皇后——和熹皇后邓绥。
邓绥在汉和帝刘肈在驾崩之后,立了一个还在襁褓中的婴儿为太子。
自汉和帝刘肈开始,东汉的皇帝即位时就没有成年的,最小的未满周岁,最大的虚岁也才十五岁,比汉惠帝刘盈即位时还要小一岁。】
天幕上出现了五个大字:“东汉幼儿园”。
随后,这五个大字消失,显示出了从汉和帝刘肈到汉献帝刘协之间所有皇帝即位时的年龄,以及驾崩时的年龄。
汉高祖刘邦看到这十个皇帝的即位年龄,整个人都惊呆了。
皇帝年幼,外戚专权。
这样的地狱开局,还能将东汉延续近两百年?不容易啊。就是死的都挺早的,没有活过四十岁,除了亡国的那位。
看来汉献帝过得不错啊。
汉光武帝刘秀:“……”他建立的东汉还真的是,不知道让他说什么才好。
不知道先祖看了是何感想?
汉和帝刘肈看到自己的阳寿只有二十七年,也不敢再在深夜处理奏章了,还是命要紧。
看来五禽戏得练起来!
【邓绥家世显赫,祖父是东汉的开国功臣云台二十八将之首邓禹,从姑祖母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妻子阴丽华。
汉和帝刘肈的曾祖父是汉光武帝刘秀,曾祖母是阴丽华。
论辈分,邓绥是刘肈的从表姑。
西汉的汉惠帝刘盈娶了自己的亲外甥女张嫣,东汉的汉和帝刘肈娶了自己的远房表姑。一个娶了晚辈,一个娶了长辈,都没有嫡子。
汉和帝刘肈除了长子外,之后生的十多个儿子都夭折了,于是再往后有皇子出生都送去民间抚养。
养在民间的绝对不止汉殇帝刘隆这一个,但也只活了隆这一个。
汉和帝刘肈不立长子为太子,这就间接导致了刚出生仅有百余日的幼子成了太子。】
汉高祖刘邦脑瓜疼。
虽然天幕之前就已经提过,但是他再次看到这事还是气不打一处来,若是鲁元还没有嫁人,吕雉是不是也想让鲁元嫁给自己的亲弟弟啊?
这可比外甥女更亲。
汉惠帝刘盈悲从中来,他也不想娶自己的亲外甥女的。但是母亲太强势了,他也是身不由已。
汉和帝刘肈:“……”他和惠帝的情况差太远了。
邓绥和他的血缘关系都这么远了,就按照各自的年龄称呼啊。若是论血缘,他第一任皇后比邓绥要近一些。
至于他不立长子,主要是因为长子不是嫡子。
他哪里会知道自己的寿命这么短,还没有等到嫡子出生就死了,三十不到的年纪,武帝像他这么大的时候还没有儿子呢。
至于排行中间的儿子,也还太小。
只是,他间接导致刚出生仅有百余日的幼子成了太子是什么意思?
他死前怎么会不立太子?
【虽然《后汉书·孝和孝殇帝本纪》中有提到汉和帝刘肈驾崩,立皇子刘隆为太子,但是没有明确说是刘肈临死前立的。反倒是《后汉书·皇后纪》中明确说了是皇后迎立刘隆当皇帝。
由此可见,立刘隆为太子,让刘隆当皇帝是邓绥的意思。
我们来看《汉书》中的记载,可以明确的知道汉武帝是在临死前立刘弗陵为太子。因为“皇子弗陵为皇太子”这条记载,是在“帝崩于五柞宫”这条记载之前,而且有两天的时间差。
而《后汉书》中,先是记载汉和帝驾崩,然后才是记载刘隆被立为皇太子。
硬要说刘隆是刘肈立的太子……emmmmmm刘肈在阴间立的太子。】
汉和帝刘肈:“……”
【前面我们说到,邓绥是刘肈的第二任皇后。刘肈的第一任皇后也和阴丽华有着血缘关系,算下来是刘肈的远房表妹。
据《后汉书》记载:邓绥入宫晚,但是很受刘肈的宠爱,引起了皇后的不满,行巫蛊之术诅咒她,事发被废,邓绥成了皇后。】
汉武帝刘彻叹息,又是巫蛊之术。
【邓绥小的时候,懂事的让人心疼。五岁的时候,周岁也才四岁,她奶奶给她剪头发,因为有老花眼,误伤了她的额头,她忍着疼没有吭声。
侍立左右的人怀疑她是傻子,不知道疼痛,就问她。
她回答说,不是不疼,而是奶奶喜欢她才亲自为她剪头发,她不忍让老人家伤心,所以强忍住了。
侍从:小丑竟是我自己。】
天幕下的众人无不赞叹,这个回答妙啊,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智慧。
【邓绥六岁读《史记》,十二岁精通诗书。母亲嘲讽她不学女工难道是想当博士吗?于是她白天学女工,晚上读经史典籍。
她的父亲邓训见她有才,无论大事小事都与她商议。
此时,邓绥还不到十二岁。
邓绥虚岁十二,周岁才十一的时候,父亲邓绥逝世,为父守孝。
永元四年,也就是公元92年,邓绥本该选入宫中,恰逢邓训逝世,所以推迟了入宫的时间。
周岁才十一岁啊,就要选秀入宫。
古代长寿的人少且孩子容易夭折是有原因的,卫生条件差都是其次,主要是父母还太小,自己都还是孩子就生孩子,对孩子对自己的身体都不好。】
汉和帝刘肈:“……”他女儿存活的概率挺高的,就是儿子活不长,十几个儿子个个夭折。
说这里面没有阴私,他是不信的。
【邓绥十六岁入宫,身长七尺二寸,长得非常高。古人常说七尺男儿,可见邓绥有多高。
邓绥入宫后谨小慎微,在皇帝和皇后面前表现的十分卑微,当了皇后之后也是小心谨慎,不为自己的兄弟谋福利,甚至谢绝刘肈要给她兄弟升官加爵的好意。
元兴元年,也就是公元105年,汉和帝驾崩,邓绥不立刘肈的长子为皇帝,而是迎立刘肈的幼子,出生仅百余日的刘隆为皇帝,自己临朝摄政。
刘肈的长子虽然患病,但不是晋惠帝司马衷那样的傻子,不影响当皇帝。
立婴儿为帝,更方便把持朝政。
古代生孩子早,刘肈的长子估摸着也才十四岁左右。
刘隆只当了半年的皇帝就死了,朝臣请立刘肈的长子为帝,但是邓绥担心刘肈的长子会记恨她一开始不立他为帝,所以立了一个旁系的孩子刘祜为帝,可见刘隆死后,刘肈除了长子,没有其他儿子还活着了。
邓绥英明一世,糊涂一时,和北宋的向太后一样,立了个昏君。
有邓绥临朝摄政还好,邓绥一死,刘祜就和死了奶奶的朱祁镇一样飘了,虽然没有和朱祁镇一样御驾亲征丧送良将,但是他和朱祁镇一样冤杀忠良,也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四知先生”杨震,亲政后的短短四年时间,使东汉由盛转衰。
此后东汉再无明君。】
汉和帝刘肈觉得自己还是过继一个孩子来养着吧,从小教养,像宋高宗赵构一样,兴许能养出格明君呢?
等他活过了二十七岁这个坎,再考虑更换继承人选的事情。
皇太后邓绥对刘祜大失所望,想趁现在大权在握,废了尚且年少的刘祜,重新选个宗室子弟当皇帝。
已经亲政的汉安帝刘祜看到这里,想着要不要重新启用已经辞官的杨震?
杨震心道好险。
还好他早就因为后世子孙上了败家皇帝榜,无颜再立足朝堂,回家教育子孙了。
皇帝昏庸,这官,他不会再当了。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邓太后临朝摄政期间的表现。
我们知道,邓绥从小读《史记》、《诗经》、《论语》等经史典籍,能与父亲商议大小事情,腹有才华,且爱惜祖母,知书达理。
首先,邓绥聪明。
邓绥初掌权时,宫中珠宝失窃。邓绥明察秋毫,查出了偷窃之人,类似的事迹还有平反了汉和帝幸人吉成的冤案。
其次,邓绥品行好。
邓绥崇尚节俭,减去了宫中不必要的开支。当初阴皇后因巫蛊之术被废,阴皇后的亲属受牵连遭流放。邓绥掌权后赦免了阴皇后的亲属。】
太后吕雉差点笑出声,嘲讽邓绥可真大方,居然赦免阴皇后的家人,突然想到邓绥和阴皇后有亲缘关系,也就理解了。
【请收藏魔镜小说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