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前面我们说到,金兵第一次南下威胁到汴京时,李纲守住了京师。
宋钦宗赵桓因为李纲反对答应金兵提出的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在金兵退去之后,将李纲调离了京师。
金兵看到李纲不在京师,再次挥兵南下,一举夺取了汴京,掳走宋徽宗赵佶和宋钦宗赵桓两个皇帝。】
天幕上出现了四个大字“雪乡二圣”。
这四个大字停留了几秒后消失,出现了金军南下攻宋,大胜而归的景象。
在漫天风雪中,金军押着两个皇帝、皇后、嫔妃、皇子、公主、驸马、皇孙等数千名宗室人员北上。大臣、宫女、工匠以及十万百姓都成了金兵的俘虏,一同北上。
天幕下的众人看到这一幕心情都十分沉重。
唐玄宗李隆基想到了高仙芝和封常清,虽然之前的天幕盘点中没有点出这两个人的名字,但是他心里明白指的是谁。
是他老糊涂了啊。
再怎么出色的将领,只要他忠君,摊上昏庸的君主,也是枉死的下场。
然后就正中了敌人下怀。
崇祯帝朱由检想到了被他凌迟处死的袁崇焕,永定门之战的惨败让他悔不当初。
以史为鉴,真正做到的少之又少。
【金军将皇室人员一网打尽,赵光义这一脉只剩下了远在地方上的赵构。
宋高宗赵构是下一期将要盘点的败家皇帝,这里就不再多提。简要说一句,比起他的父兄“雪乡二圣”,这位“完颜构”更是重量级的人物,败家中的翘楚。】
天幕下的众人:“!”
好家伙,宋朝厉害了啊,一连三个败家皇帝上榜。更加令他们想不到的是,原以为赵佶和赵桓就已经够败家的了,居然还有更败家的,而且也是出自宋朝。
这回宋朝直接C位出道,在老祖宗面前秀了一把存在感,只不过是臭名。
宋朝的皇帝们:“……”
大宋朝出了两个上榜的败家皇帝,还有比这更让人窒息的吗?
有,三个!!!
宋太.祖赵匡胤:“……”看来他肯定是按照约定将皇位传给了赵光义。
天幕说金兵掳走的宋徽宗赵佶和宋钦宗赵桓这两个皇帝是赵光义的血脉,而宋高宗赵构是赵佶的儿子,赵桓的弟弟。
也就是说,天幕盘点的败家皇帝不是他的种。
这点不错,同时他又十分的生气,气弟弟赵光义这一支过于废物,对不起他的举国托付。
宋太宗赵光义整个人都不好了。
这三个败家子居然会是他的子孙,真是令他蒙羞。
关键是历朝历代的人都在看着。
宋徽宗赵佶觉得自己头上多少带点绿,可是皇室血脉不是那么容易混淆的。
这赵构为什么叫完颜构?
富有学识的他突然就想到了认敌作父的“儿皇帝”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求得了皇位,瞬间就明白了。
没想到北宋之后的南宋竟然是这样来的。
他还以为会有像光武帝刘秀那样的中兴之主,从金军手中将他救回,看来是他想多了。
宋钦宗赵桓怀疑赵构和金人勾结。
议和的时候,金人曾提要求让他派亲王前往金国为质。他不知道应该选谁的时候,是赵构主动提出来要去当质子的,这其中肯定有猫腻。
金人将赵构退回来要求换人为质,就是铁证。
【皇后、妃嫔、公主、宫女甚至是已经疯癫了的妇女百姓都遭到了金人的强.奸,许多人因为不堪受辱而自杀。
由于条件恶劣,很多俘虏死在了北上的路上。赵桓在被押解的途中哭哭啼啼,被金兵喝止。
到达燕京后,赵佶和赵桓以为能在燕京安定下来,结果没过多久又被押解到了更北的地方上京,在金人的要求下穿上孝服祭拜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折辱大宋君臣。
金太宗完颜晟封赵佶为昏德公,封赵桓为重昏侯。】
违命侯李煜看到这里心情十分的畅快,正所谓是“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赵光义的子孙受这奇耻大辱,在历朝历代的众人眼中沦为了笑柄。
宋太.祖赵匡胤气不打一处来。
穿上孝服祭拜金太.祖?赵佶和赵桓若是能以死谢罪,他还能高看一眼。
可惜是这样的奴颜婢膝之辈。
宋太宗赵光义也被赵佶和赵桓这两个鳖孙气得不轻,不明白这二人是怎么有脸活下去的?
天幕预言后事,他得做点措施。
他的皇位本不该传给儿子,看来是时候将皇位还给兄长一脉了,以求改变后世的命运。
有三个败家皇帝上榜,他丢不起这个人。
宋徽宗赵佶和宋钦宗赵桓的关注点在于封公、封侯,不约而同地想到,在上京应该能安定下来。只要他们能熬过最初的屈辱,好日子在后头。
想想安乐公刘禅过的多好。
金太宗既然愿意给他们封公、封侯,应该不会薄待了他们。
【宋徽宗赵佶和宋钦宗赵桓身为亡国之君,被金人俘虏之后受尽屈辱,过的再苦也没有当时宋朝的百姓们苦。
金军在撤退之前将府库里的珍宝搜刮一空,纵火烧毁百姓们的房屋,奸淫掳掠,杀人无数。
百姓们无粟米充饥,在吃光家畜以及能看见的活物之后,吃草根树皮,最后只能吃人。】
天幕上再现了人吃人的惨烈景象。
天幕下的众人看到这样惨烈的景象眼眶湿润了,百姓们太苦了。比起赵佶和赵桓,这些百姓才是更值得同情的。
宋徽宗赵佶未曾顾念过百姓,但是在看到天幕上百姓们的惨状时也了悔意。
这好比人们吃肉。
没有看到小动物被杀的过程,心中没有半分怜悯,在看到小动物的惨状后,也会心生不忍,但是该吃肉还是照吃不误。
像赵佶和赵桓这样烂到骨子里的人是没救的。
宋徽宗赵佶和宋钦宗赵桓的猜想的没错,金人确实待他们不薄。只听天幕接着盘点:【金太宗折辱完了赵佶和赵桓后觉得没意思,将二人赶去了偏僻的小镇五国城。
赵佶似乎已经忘记了亡国之恨,在金国饮酒作乐写诗,生活的好不惬意,短短三年间,在五国城生下了众多的子女。
只是死后没有留下全尸,被金人烧成了灯油。
赵桓活的十分长久,原本是有希望看到南宋灭金的,可惜南宋皇帝赵构只想偏安一隅,不想收复失地,立志于成为灭金之战的绊脚石。
赵桓被金人乱箭射死,尸体的待遇比赵佶好的多,只是被马践踏而已,灵柩还被金人送回了南宋。】
宋徽宗赵佶:“……”他设立了专门安葬贫民的公墓,解决了百姓由来已久的卖身葬父的问题,结果他自己的尸体不能入土为安?
突然就觉得当一个昏德公,无国事烦恼,可以尽情地饮酒作乐写诗不那么香了。
不行,绝对不能亡国。
金人不尊重他活人的尊严,竟然也不尊重逝者的尊严,真不愧是蛮夷的国度。
他要重用李纲,击退金军。
宋钦宗赵桓得知自己会被乱箭射死,也不再期待到达金国之后的安定生活了,和赵佶的想法达成了一致。投降没有好下场,能忍受屈辱也难逃一死。
天幕上再次出现了岳飞的《满江红》全诗。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天幕下的众人再读到这句诗时,已经知晓了其中的含义,是怎样的血与泪。
只是诗中这句“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何时能够实现?
南宋及以后的君臣都沉默了。
宗泽、岳飞、韩世忠等都是当时的名将,完全有可能收复失地,甚至能够拿回幽云十六州,但是被赵构给搅黄了。
不说别的,徽、钦二帝若是能重用李纲指挥作战,北宋也不至于亡国。
【插播一则广告,作者菌正在着手制作名将系列的视频,将在名相系列盘点结束之后推出,《满江红》的作者岳飞榜上有名。
不过名将系列是按照历史顺序来的,盘点到宋朝是在后面了,敬请期待。】
天幕下的众人十分惊喜,天幕盘点又推出新的系列了!
秦始皇嬴政对新系列充满了期待。
他有大将蒙恬,为他统一六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应该能够榜上有名吧?
扶苏也以为好友蒙恬能够上榜。
汉高祖刘邦第一个想到的能够上榜的人选就是项羽,不是他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实在是项羽太能打了。
名将系列是荣誉榜单。
除去项羽和已经盘点过的韩信,本朝也有不少能打仗的将领,就是不知道谁能够上榜?
……
天幕放出这一消息,各朝各代的人们都在猜测本朝有谁能够上榜,为本朝赢得荣耀,给祖宗们长脸。
【好了,这期盘点就到这里。下一期视频将在明天清晨准时发布,不妨猜猜下一个被盘点的人物是谁?】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图标。
宋太.祖赵匡胤终于知道了赵佶这个杀千刀的败家子到底是谁的子孙后代,点赞投币之后就打算找赵光义算账。
宋太宗赵光义也点赞投币了。
不管怎么说,他都从天幕异像知晓了后世之事,应该做点表示。
宋徽宗赵佶和宋钦宗赵桓很不满。
天幕在盘点他们时,怎么只顾着盘点他们的失误,而不讲讲他们在位时的功绩呢?
没啥功绩的赵桓:“……”
他踢球踢的可好了,不比父亲踢的差,天幕怎么不提?只提了他父亲会写字。
清除“六贼”?那是迫不得已。
天幕下的众人看完天幕盘点意犹未尽,十分期待着明天早上的到来。
第52章
现世
苏若雁将视频发布出去之后自己也看了一遍,成功地把自己给气着了,久久缓不过神来。
徽、钦二帝的报应太轻了。
饮酒、写诗、生孩子,宋徽宗赵佶在金国过得可真逍遥啊。前半生穷奢极欲,后半生也有美酒畅饮,佳人相伴。
枉死的百姓灵魂在哀恸。
精神上的折磨对于赵佶父子这种烂人来说过于友好了,金人应该向苏联学习怎么对待战俘。
西伯利亚集中营欢迎他们。
可以说被金人俘虏的人当中除了普通百姓,没有一个是无辜的,都应该成为西伯利亚的香肠腊肉。
皇子、公主、驸马、大臣们可怜?
他们享受着百姓们的税收供养,过着优越的生活,却没能护住百姓,可怜个鬼。
金人和宋人都是华夏人。
苏若雁没有当时宋人的亡国之恨,只觉得金国推翻徽、钦二帝的腐朽统治大快人心,若能给徽、钦二帝真正意义上的颜色瞧瞧就更好了,而不仅仅只是不痛不痒的虐心。
哦,这两人没有心,有点骨气的在行牵羊礼时都自杀了。
徽、钦二帝在被金人押解北上时,也曾挨饿受冻,仿佛吃了天大的苦头,这就受不住了,痛哭流涕。
可这样的生活却是大宋普通百姓们的常态。
可惜的是,金国和蒙元一样有着民族歧视,虽然没有像元朝那样明目张胆的将异族人划分为三等人和四等人,但也是奉行本民族应该享有超国民待遇。
这样的统治者注定得不到认同。
苏若雁不由得想到了秦始皇,在这一点上做的太好了。
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
秦国百姓们拥有的福利待遇,原六国的百姓也同样的享有,并没有因为他们是亡国奴就让他们低人一等。
十年灭六国,而能镇住六国。
秦始皇在位时没有起义,没有原六国的百姓发动复国战争,这就很能说明秦始皇的能力和统一六国后对百姓们平等对待的先进思想了。
可惜金国和蒙元都没有这种觉悟。
后来的清朝倒是学聪明了,没有像蒙元那样过度的打压汉人,所以才能统治两百多年,风评比元朝好。
也好不到哪里去就是了。
清末太糟心,这种败家王者级别的,她准备留着压箱底进行盘点。
视频的各项数据在不断地攀升。
苏若雁的心情在看到大量的点赞、投币和关注时总算是好了一点,着手准备制作下一个视频,赶明早的更新。
连着更新视频,她有点忙不赢了。
第二天清晨,朝会结束之后,天幕异像如期而至。
众人看到更新提示纷纷来到了殿外,但见“盘点十大败家皇帝”八个大字出现在了天幕上,十分的疑惑。
按照规律,今天应该是盘点名相系列。
不过天幕不按规律进行盘点也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众人的接受度比较高,也只是疑惑了一下,很快就释然了。
不管盘点什么,他们都爱看。
天幕不按规律来盘点也好,每天都是未知的惊喜,更加期待了呢。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啊,我是小苏打。今天作者菌就继续来我们的第一个主题,盘点十大败家皇帝。】
宋朝的君臣心都提了起来。
天幕昨天预告赵构会上“十大败家皇帝榜”,今天的“十大败家皇帝”盘点不会就是盘点赵构吧?
这种可能性很大。
虽然天幕还没有开始盘点,但是天幕下的众人已经猜到了这期视频将要盘点的主人公是谁。
不是赵构,还能是谁?
其他朝代的人代入感不强,处在一种看戏的良好心态。
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兄弟两再次跨时空的同步,提前备好了御医在一旁候着,以备不时之需。
说不定什么时候他们就会被气死。
御医们在现场也是相当的紧张,在脑中温习学过的急救知识,待到出事时不至于慌乱。
逃亡在外的宋徽宗赵佶心态崩了。
他喜爱文学、书画,重视这方面的人才培养,本人和他的两个儿子,赵桓和赵构,都是文采出众的人物,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文学史上有“三曹”和“三苏”。
如果他们不是皇帝,天幕盘点他们时,应该会将他们归为“三赵”吧?与“三曹”和“三苏”齐名。
都怪皇兄赵煦死得太早,没有儿子继承皇位,让他当了皇帝。
也怪向太后,偏偏选他当皇帝。
他不当皇帝,凭借着他的文学造诣,绝对能在后世留下美誉。
是皇兄和向太后毁了他。
宋钦宗位面
靖康元年正月,公元1126年春
赵桓想到康王赵构这个时候身在金营,就一阵恐慌,担心赵构和金人勾结,将他赶下皇位。
天幕出现异像已经有月余,瞒是瞒不住的。
但是经过调查发现,有资格观看天幕盘点的似乎只有参与朝会的大臣和殿外的守卫。
康王在府中是看不到天幕盘点的。
赵桓的心放下了一半,但赵构不死心中始终难安,决定派兵夜袭金营。
不为别的,就为杀了赵构。
宋高宗赵构预感到自己将要上榜,急忙命人将关注了作者的大臣们的眼睛蒙上,耳朵堵上。
驱散在殿外观看天幕的人员。
他自己一个人站在天幕下,想听听天幕是如何盘点他的?
多少有点自虐倾向。
被蒙眼掩耳的大臣们:“……”想不到官家是这样的。
官家连负责记录天幕盘点的官吏都没有留下,看来这期视频他们是看不到了,往后也找不到相关的文字记载,都有点遗憾。
和众人一样待遇的秦侩:“……”
南宋之前的众人昨日看完天幕盘点,正疑惑赵构是怎么个败家法,居然能够超越其父兄,没想到今天就能够知道了。
在众人的期待下,天幕异像终于有了变化。
天幕上出现三个大字“完颜构”。
【上期视频盘点了宋钦宗赵桓,这期视频我们来盘点宋高宗赵构,也就是完颜构。为什么称之为完颜构呢?因为他是金国最忠实的走狗,为金国尽心尽力。】
天幕上出现了两个卡通小人,一个代表金熙宗完颜亶,一个代表宋高宗赵构。
完颜亶:“撼山易,憾岳家军难。”
完颜构:“收到,风波亭大捷为主分忧。”
天幕上出现了一段视频:
[岳飞一路北伐,收复失地,势如破竹,打到了朱仙镇,距离开封仅有四十五里地。
营帐内,众人喜笑颜开。
有将士说道:“汴京就在眼前,我们很快就能将其收复,还于旧都了。”
有将士道:“是啊。”
比较有文化的将士说道:“末将想到了蜀汉的诸葛丞相,五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病逝五丈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终成泡影,成为了千古的遗憾。
将军带领我们一路凯歌,将要取得最终的胜利,算不算是弥补了诸葛丞相的遗憾?”
另一名将士说道:“当然算。丞相兴复汉室,我们也是兴复汉家江山!”
胜利就在眼前,大家都很高兴。
岳飞说道:“越是关键时刻越不能够轻敌。”虽然他并不觉得敌人有反败为胜的机会。
“报,京城传来的急诏。”有传令官进帐。
岳飞收到了一道金牌,万万没有想到是命他班师回朝的诏令,整个人都傻了。
胜利就在眼前,这个时候退军,不是功亏一篑了吗?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岳飞不想回,但是他一连收到了十二道金牌,都是命他班师回朝的,不得不回。
众将士:“……”
最终,他们也和诸葛丞相一样,未能光复汉室,徒留千古遗憾。
岳飞:“……”为什么要他带着军队回朝?哪怕只是招他一人回去也好啊。
他希望是小人进谗言,皇帝要撤他的职,换一个将领来领兵。虽然临阵换将是大忌,但胜利就在眼前,也不是没有收复汴京的可能。
他实在是不想错失这次机会。]
“十二道金牌?前几期的视频似乎有提到过。”天幕下的众人听到这个熟悉的字眼,之前不明白的地方明白了,原来是这个意思,心都痛了。
就差一点啊,大家都能明白这种心情。
洪武大帝朱元璋想到,岳飞如果没有赵构这个绊脚石,将会是从南打到北取得胜利统一全国的第一人,而不是他了。
可惜岳飞听命回朝了,而不是举旗造反单干。
大军在手,胜利就在眼前,换做是他,面对十二道金牌,宁可学赵匡胤黄袍加身,也不会放弃唾手可得的胜利回去受死。
就是死,也要收复了汴京再死。
【赵构在岳飞即将收复开封之际,用十二道金牌招岳飞回朝后,以莫须有的罪名,在风波亭杀害了岳飞。】
天幕下,众人的心情如同捏了一把草。
原来“风波亭大捷”是这个意思?这赵构还真是为金国鞠躬尽瘁啊,难怪叫完颜构。
宋太.祖赵匡胤不想再看,怕自己被赵构气死。
宋太宗赵光义一口气上不来,当众晕倒了,然后被早有准备的御医救醒了,由宦官扶去休息。
【有人说,当上皇帝的赵构和之前还是康王的赵构判若两人。文武双全,不惧金人的康王赵构太不真实了,是赵构当上皇帝之后,让史官往他的脸上贴金,留下美名。
认为靖康元年,也就是公元1126年,金人第一次兵围开封,让宋钦宗赵桓派亲王到金营为质时,赵构不可能主动请命,以及在金营的表现不可能那样出色。
其实康王赵构主动请命去金营为质是出自野史的记载,确实是不可信。在正史上,赵构也没有主动请命,是宋钦宗赵桓点名让赵构去,赵构只好表现得积极一点。
其实,作者菌想说一点,别说是假的,就算是真的,赵构就是真的主动请命前往金营为质,也没有违背人设。
试问,他就是主动请命又怎么样?和他杀岳飞有半点冲突吗?和他偏安一隅,态度卑微地求和,向金国称臣有半点冲突吗?
赵构进金营是去当质子的,不是去破敌的。
在金营表现出色?怎么个出色法?是观察金营环境,打探到屯积粮草的所在,在宋钦宗派人夜袭的时候里应外合烧毁金军粮草,助宋军一臂之力了?还是仗着自身有着高强的武艺,趁乱杀了金兵首领?
别说金兵首领了,赵构连一个金兵都没有杀,这叫表现出色?
我们来看野史中他是如何一个“出色”法。】
天幕下的众人万分期待。
唐太宗李世民听得津津有味,天幕盘点再次涉及到了兵法,是他爱看的。
第53章
【前面我们说到,靖康元年,也就是公元1126年,金人第一次兵围开封,让宋钦宗赵桓派亲王到金营为质时,在野史记载上,赵构主动请命。
据野史记载:康王赵构在前往金营的路上,随行的张邦昌胆小如鼠,在路上哭哭啼啼,赵构见状,说道:“这是为国尽忠的事情,不该有这番懦弱的表现。”大有少年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英雄气概。
康王赵构入金营之后和金国太子比试射箭,三发三中。于是金人怀疑赵构是将门之子,不是亲王。
宋将夜袭金营时,金人要拿张邦昌和赵构祭旗,把张邦昌吓哭了,而赵构泰然自若,更加深了金人对赵构身份的怀疑。于是要求换人把赵构退了回去,换肃王过来当质子。
正史中对这些只字未提,而是说宋钦宗派兵夜袭时,金人想要怪罪赵构,康王赵构表现的从容镇定,于是觉得赵构不同寻常,要求换人。】
天幕下的众人:“……”野史中赵构的出色表现就这?就这???
还不如李纲守住京师来得实在。
这赵构若是和李纲英雄所见略同,极力劝阻宋钦宗卑躬屈膝的求和,而是想办法拖延时间等待援军到来再一起击退金军,还能让人高看一眼。
或者是如天幕所言,进入金营当内应。
这种“出色的表现”,确实如天幕所言,与赵构卑躬屈膝的求和一点都不冲突。
因为赵构自始至终从未反对过与金国求和。
【金人想要的人质肯定是有分量的,而宋钦宗派人过去当人质,肯定是想派无足轻重的人过去。金人真觉得赵构不是亲王吗?不,只是觉得赵构在金营毫无作用罢了。
宋军一点都不顾及赵构的安危搞夜袭,于是金人才要求换一个有分量的亲王过来当人质。
赵构被换回去之后因祸得福,因为出使金营议和的功劳而升官,被封为节度使,掌管地方军权,手上有了兵。
金兵第二次南下兵围汴京时,要求宋钦宗赵桓派康王赵构前来议和。
这里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金人知道赵构在外,提出让赵构前来议和的目的是想骗宋钦宗赵桓将康王赵构弄回来,然后将宋朝的皇室一网打尽。也可以看出,金国不信赵构是真的亲王只是谣言。
既然不相信赵构是真的亲王,那还要赵构回来做什么?顾忌赵构手上的兵?笑话,与其顾忌赵构,还不如顾忌李纲、宗泽等将领。
让金人想不到的是,赵构没有听从皇命,而是一路向着南方跑,成了赵跑跑,在南方登基建立了南宋。
宋太宗赵光义这一脉,除了跑的比兔子还快的赵构,都被金人俘虏北上。】
宋太.祖赵匡胤看到这里总算是舒心了一点。
在得知天幕盘点的败家皇帝是赵光义这一脉的人之后,他就请太后前来一同观看天幕盘点,小心思昭然若揭。
太后不是不明事理的人。
她若是看到赵光义的子孙这么没出息,还会想让他遵守约定传位给弟弟吗?
怕是会当场把赵光义给揍一顿。
别说是母亲,就连他,也忍不住想揍赵光义一顿,狠狠地瞪了赵光义一眼。
赵光义:“……”有点冤。
子孙不争气,关他什么事,而且天幕只是说了末代皇帝是他的子孙,又没说未来他会是皇帝,母亲和兄弟看他的都是什么眼神?
不得不说没当皇帝的赵光义心境就是稳。
病榻上的宋太宗赵光义刚被御医们紧急救醒,听到天幕所言又昏过去了,又是一番兵荒马乱的抢救。
御医们擦了擦额头的汗,救不赢,根本救不赢。
【北宋灭亡,南渡的民众光复故国的心情十分强烈,在沦陷区有他们的同胞,父母亲人。
宋高宗赵构为了稳住皇位,只好表面上重用韩世忠、李纲、宗泽、岳飞等主战派,信誓旦旦地说要与金人决战,实际上一直在向金国求和。
金国不答应求和,派兵南下,赵构为了苟命不得已任用主战派抵挡金人的进攻。
金国答应求和,赵构立马背刺主战派。在金国背信弃义,几次撕毁议和合约之后,赵构又支持主战派。金国背弃了几次盟约,在发现南宋确实是打不过,无法消灭之后,才算是真的答应议和。
这到了赵构粉的口中,就成了赵构支持岳飞等人北伐。ta们认为北伐不可能成功,赵构是不得已求和,以保住南方的朝廷,功劳不小。
什么?赵构是岳飞收复失地的绊脚石?明明赵构是支持岳飞北伐的呀,见到岳飞打胜仗还十分高兴地奖励岳飞呀~
明明是宋朝重文轻武,积弱已久,根本打不赢金国这种马背上的国家,且内乱不断,攘外必先安内。
岳飞的胜利只是一时的,不过是打败了金朝建立的“伪齐”傀儡政权,对上金人迟早会败。赵构高瞻远瞩,知道只有议和才能保住宋朝,让南宋的百姓过上安稳太平的日子。赵构是中兴之主,能够守住南宋,延续宋朝一百多年的基业,足以体现其能力不俗。】
野史中赵构的“出色表现”都让人摇头。
天幕下的众人已经从天幕的盘点中知道了赵构是个什么样的人,在看到赵构粉的言论时都气得不轻。
“打不过马背上的国家?”秦皇汉武冷笑。
汉光武帝刘秀:“……”故土未收复,算什么中兴之主?“中兴之主”是什么猫猫狗狗都能碰瓷的吗?
晋元帝司马睿有些吃味,这赵构若是中兴之主,那他也能是中兴之主。
宋高宗赵构看到了夸赞自己的言论,嘴角上扬。不管怎么说,他也是南宋开国皇帝,不缺对他歌功颂德的人。
可以说任何时代,都不缺这种人。
【赵构支持北伐?罢免有将才一心收复失地的李纲,令想要“还于旧都”的宗泽含恨而终,不思收复失地,一味的向金人求和,这叫支持北伐?
再来看为什么会有内乱,因为赵构任用黄潜善、汪伯彦等奸臣误国,赏罚不公,遇到敌人不战而退的人反倒能够升迁。值得注意的是,汪伯彦是大奸臣秦桧的老师。】
天幕上出现了秦桧的跪像。
后世之人还是给赵构留了一点体面,没有把赵构的跪像也安排上。
因为赵构毕竟是皇帝……
宋高宗赵构:“……”有点后悔没让秦桧和他一起观看天幕盘点,结果受伤的只有他自己,连个伴都没有。
【宋军真的打不过金军吗?
我们知道,金军不是第一次兵临汴京了。李纲以一介文臣的身份,临危受命守住了汴京。宋钦宗将李纲调离京师,金军才敢二次南下。
前面我们说到,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金国想要灭亡大宋统一全国的心情十分迫切,为什么会接受议和呢?因为打不过。
金兀术是金国名将,进攻南宋战无不胜,但是在岳飞这里碰了钉子,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金国一次又一次地将宋徽宗赵佶和宋钦宗赵桓往北迁移,就是怕大宋的军队打过来,把“徽、钦二帝”给迎回去。
岳飞四次北伐,每一次都是稳扎稳打,收复了不少失地。第四次北伐,更是差点打到开封,就快要收复旧都了。
我们知道,北方是苦寒之地。岳飞想要打到金国的腹地去,让金国入侵大宋的战争变成中都守卫战,确实有困难,但是收复北宋故土是轻而易举的。
当时北宋刚沦陷不久,沦陷区的人民起义对岳飞来说也是一大助力。
赵构守住南宋,延续宋朝一百多年的基业功不可没?倘若赵构不是个软骨头,而是全力支持岳飞,他将不仅仅只是拥有南宋,过着偏安一隅的生活,而是能够收复北宋故土,成为真正的中兴之主。
可惜赵构和石敬瑭一样,以割让国土为代价求得皇位。
哦,赵构还不如石敬瑭。
赵构在岳飞大军逼近开封,即将收复旧都之时,命令所有北伐军队班师回朝。在打了胜仗的情况下,与金国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议和,向金国称臣。
就连金国的后人,清朝的乾隆帝也看不起赵构,认为赵构卑躬屈膝地求和,罢免李纲、以十二道金牌召岳飞班师,重用黄潜善、汪伯彦、秦桧等奸臣,丢失中原大片领土,难辞其咎。】
北方苦寒,生活不易。
得知是被迫北迁的宋徽宗赵佶和宋钦宗赵桓:“……”可真是谢谢了,赵老九。
金国和清朝的人都沉默了,乾隆帝到底是哪边的?身为金国的后人,不向着老祖宗说话,怎么反倒为岳飞鸣起不平来了?
乾隆皇帝的话听起来屁股有点歪啊。
清·摄政王·爱新觉罗·多尔衮放心了,好了,金国的老祖宗们已经知道清朝是他们的后世子孙建立的了,可为子孙们积点德吧。
金国现在如何对待大宋,将来都会报应到大清的头上。
百年耻辱,这是百倍奉还啊。
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看到天幕提起他说过的话,忍不住补充道:“宋高宗畏惧金国,如同婴儿容易受惊。”
咳,他只是在评判赵构而已。
【说到中兴之主,“衣冠南渡”逃到南方,军政大权被权臣把持,“王与马,共天下”的司马睿都能成为中兴之主;舍去国土,冤杀岳飞,偏安一隅的赵构也担了一个“中兴之主”的名头。
盖应其是“开国”皇帝。】
天幕下的众人:“……”这个中兴之主的名号真不值钱,啥人都能拥有。
晋元帝司马睿:“……”被称为“中兴之主”,一点都不开心呢。
【我们再来看宋高宗赵构对待百姓怎么样?赵构和金国议和,奉表称臣,岁岁向金国纳贡,银钱怎么来?重用奸臣秦桧,竭民膏血,剥削民脂民膏,增租以及苛捐杂税,赋税重,百姓生活困苦。
比起其父兄,赵构也不遑多让。】
天幕下的众人纷纷点头,这赵构确实不是一个好皇帝。偏安一隅虽然不该,但也不是大错,对百姓好就行。
但是赵构连这点都没有做到。
评价一个皇帝如何,是明君还是昏君,主要看其是否“亲贤臣,远小人”,所颁布的政策是否有利于民,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很显然,赵构不是一个明君。
【好了,这期盘点就到这里。下一期视频将在明天清晨准时发布,敬请期待。】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投币,没加关注的也加了关注,有点期待明天的盘点,不知道会是什么系列的盘点。
第54章
现世
苏若雁在盘点完了宋朝的三个败家皇帝之后,想到了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的悲壮,临时起意做了一期视频。
这个视频不属于任何系列,本来是要在当天下午发布的。
但是她连日来都是日更,偶尔下午还加更,已经没有做好的视频稿件了。又因为临时起意,没有准备明早的系列视频的稿件,晚上赶不及明早的系列视频制作,又不好鸽了观众。
于是,她便将这个视频发布时间改到了第二天清晨,以替代原本要发布的系列视频。
希望这个视频对等待的观众来说会是惊喜吧。
第二天清晨,历朝历代的皇帝和官员们都在期待天幕的盘点,由于不是朝会的日子,早早地就在大殿外等候。
天幕不按规律进行盘点了,每天都是惊喜。
宋朝以前的大臣们交头接耳:“昨天的天幕盘点提到了‘儿皇帝’石敬瑭,天幕已经连着两期盘点‘十大败家皇帝’了,今天的盘点应该也是吧,而且是盘点石敬瑭。”
这话有不少人赞同。
但也有反对的声音:“我看不是,天幕说了,石敬瑭的败家程度不及赵构,应该是和萧衍、李煜、朱由校一流,虽然是昏君,但还是够不上‘十大败家皇帝榜’的。”
……
宋朝以前的大臣们早早地来到殿外,聚在一起讨论得热火朝天。
皇帝偶尔也会加入大臣们的交流。
明清时期的大臣们一个个都眼观鼻,鼻观心,别说是交头接耳了,在天幕异像出现之前连大气都不敢出。
殿外显得死气沉沉。
在殿前失仪,轻则被口头教育,重则被打板子甚至被贬。
虽然,他们心中很想与同僚交流。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在众人的等待中,快到点时,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个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崖山海战》。
天幕下的众人很意外,天幕果然又有惊喜。
“海战?”秦始皇嬴政知道在百越之地的象郡有个越郡外境,远离大陆,若要发生海战,应该就是在这里。
其余朝代的众人顿时想到了崖州。
元朝之后的君臣很清楚崖山海战,想到陆秀夫背着皇帝跳海,无不扼腕叹息。
或许,历史会因天幕盘点而改写。
崖山上,虚岁七岁,周岁只有六岁,才刚启蒙的赵昺预感到不妙,问道:“陆相,天幕今天的盘点是什么山什么战?”
四个字,有两个字不认识,但愿不是他所想的那样。
可他又希望是。
看了这么多期的天幕盘点,他已经知道了宋朝之后有元、明、清。他的大宋最终还是没能抵御蒙元的入侵,失了国。
不知道未来的他将会迎接怎样的境遇?
天幕若是盘点崖山海战,这战役恐怕不会是宋军大胜,他要在列祖列宗面前丢人了。
但也给了他能够反败为胜的机会。
他们知道崖山海战的整个过程,等于知道了先机,不是没有获胜的希望。
而这份先机是元军所没有的。
陆相告诉他,天幕异像只有他所在的崖山能够看到,元军那边没有任何异像,也不知道他这里有过异像。
这对他们来说很有利。
陆秀夫有点不忍地说道:“天幕今日将要盘点的是崖山海战。”小皇帝又要哭了吧。
没想到该来的还是来了。
赵昺出乎意料的平静,说道:“陆相细听,天幕预知未来,是天佑我大宋,助我们打赢这一战。”
陆秀夫见到赵昺此番表现,异常的惊喜。
天幕异像出现了一个多月,盘点了不少历史人物。小皇帝观看了这么多期的盘点,已经成长了起来,不再是之前爱哭的小娃娃了。
他激动地热泪盈眶,大宋又得一明主。
【哈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上期视频,作者菌盘点到败家皇帝赵构了建立南宋。这期视频,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南宋是怎么灭亡的?】
天幕下的众人忍不住笑出了声。
“这样盘点也太损了一点,看得出来制作视频的作者菌是很不喜欢赵构了。”宋朝以前的君臣们放肆地大笑,而明清的大臣们憋笑憋的好辛苦,想笑又不敢笑出来,怕被治失仪之罪。
先前的悲伤气氛破坏殆尽。
宋高宗赵构实在忍不住在心中破口大骂,缺不缺德?
他宋朝又有败家皇帝上榜?
可是视频的标题为何是“崖山海战”,而不是败家皇帝系列?
宋幼主赵昺尽力忍住不哭。
虽然他已经猜到了结局,但是亲耳听到天幕指出来,还是很难过。
不,不能哭。
陆秀夫紧紧地盯着天幕,希望天幕盘点能够尽可能的详细,让他好从中吸取教训,争取反败为胜创造奇迹。
如此,方能不负陛下。
【历史惊人的相似,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赵佶联金灭辽,把辽国灭了,最后北宋也被金国给灭了。南宋末代皇帝宋理宗赵昀联蒙灭金,把金国灭了,最后南宋也被蒙元给灭了。
东汉覆灭的主要责任在于汉灵帝和汉桓帝,怪不到汉献帝的头上。同理,南宋覆灭的主要责任在于宋理宗和宋度宗,怪不到后续的三个娃娃皇帝头上。
这样比较也有点不妥,东汉好歹出过三四位明君,而南宋,只有宋孝宗姑且算是半个明君。可以说南宋的灭亡,是南宋九位皇帝中前六个皇帝共同努力的结果。
后面三位,继位时是孩子,退位或死亡时也是孩子。】
晋元帝司马睿有感而发,不知他东晋有多少位明君?
宋太.祖赵匡胤又狠狠地瞪了赵光义一眼,忍不住骂道:“瞧瞧你的子孙后代,全都是软脚虾,废物,没有一个上的了台面的。”
赵光义被骂的不敢吭声。
宋太宗赵光义被后世子孙气得躺在床上半死不活,精力不济,直接没能观看这一期的视频盘点。
【值得一提的是,宋高宗赵构被金军吓得不举,生不出孩子了,于是收养宗室子弟当养子。
这也算是赵构的报应吧。
由于宋太宗赵光义这一脉都被金人俘虏,赵构能挑的养子,就只剩宋太.祖赵匡胤这一脉的了。
南宋的皇帝,除了赵构,都是赵匡胤的子孙后代。】
“赵构不举,哈哈哈哈!”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直接笑喷了。
其他朝代的人也忍俊不禁。
宋太.祖赵匡胤大受打击,差点昏过去,没有想到自己的子孙后代也是如此的不争气。
守在一旁的御医们将人救了回来。
赵光义心中痛快,皇兄骂他的子孙后代都不是东西,结果皇兄自己的子孙后代更不是东西。
宋高宗赵构的脸色一阵红一阵白。
现在历朝历代的人都知道他不举了,今后没脸见人了。
【前情提要不再多说,这期视频,我们主要盘点南宋被灭亡前的最后一战——崖山海战。】
张世杰心中哀戚:“崖山果真是最后一战吗?”
他们真的不能抵挡住元军的进攻?
【祥兴二年,也就是公元1279年,元军押着“宋末三杰”之一的文天祥,目睹了崖山海战的整个战斗过程。
这场战斗从正月十三,一直打到二月初六,历时二十多天。
在当时,宋军的战船有一千多艘,而且都是大型海船,十分适合海上作战。元军的大小船加起来只有五百余艘,且有两百艘在海上迷失了方向,没有参与战争。
一千多艘大型海船对战三百艘大小不等的船只,结果居然是败了,惨败。
宋军从人数上,军备上,都远远高于元军。崖山海战的失败,可以说是当时指挥作战的张世杰一手造成的。他的诸多错误决策,导致了宋军最后的惨败。】
天幕上出现了宋军的铁索连环船,船上旌旗飘展。
而元军的战船相比宋军的战船要小上许多,在数量上也远不及宋军的战船。
“铁索连环船?”魏武帝曹操看到这番景象,忍不住想到了赤壁之战,他将船只连在一起的场景。
宋军的战船背山面海。
唐太宗李世民看到这样的布局,倒吸了一口凉气。
宋军如此安排,焉能不败?
【不知道张世杰是怎么想的,有一千多艘战船,二十多万军民,在明显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居然会想和元军发起最后的决战。
决战一般都是主力部队迎战敌军的主力部队。
元军真正参与作战的战船只有三百艘,人数也远远低于宋军,算不上是主力部队。就这档次,还没有资格和宋军决战。
咱就说,在陆地上打不过元军的铁骑,难道在海上,还能打不过不熟悉水战的元军吗?
张世杰似乎是对打败元军丧失了信心,在优势在我的情况下,放弃对崖山入海口的控制,退到内部死守。
不想着怎么进攻,而是被动防御。
背山靠海,狭小的入海口被敌军控制,那就是被敌人关门打狗了。
知道马谡是怎么失街亭的吗?
不选择防守狭窄险要的地段,舍弃了水源,仿佛一个不通兵法的菜鸟,违背军事常识进行部署。
张世杰学了个十成十。
不守住崖山入海口,舍弃了淡水的水源。二十万军民渴到喝海水,这无异于饮鸩止渴,大大降低了士兵们的战斗力。】
“马谡失街亭?”力排众议,正准备派马谡守街亭的丞相诸葛亮:???
街亭关系到此次北伐的胜败。
诸葛亮犹豫再三,觉得还是换一个人去守街亭比较好。
天幕示警不容忽视。
丞相陆秀夫气愤不已,好个张世杰,阻止文天祥回朝,自己独揽军权,结果就是这样指挥作战的?
亏他想尽办法为张世杰筹集军费开支,安排人员调度。
军民的希望葬送在了张世杰手中。
【崖山海战,是元军以少胜多的战役。宋军在崖山这一败,丞相陆秀夫背着年幼的少帝跳海自尽,南宋灭亡。同年,张世杰所乘坐的船只被飓风破坏,张世杰坠入海中淹死了。
正史没有记载,有传言年仅八岁的宋幼主赵昺在临死前说道:“宁死不当亡国奴。”陆秀夫感叹宋朝终于等来了明主,可惜为时已晚。
不知投降元朝的宋恭宗是否惭愧?】
强忍住不哭的宋幼主赵昺还是哭了出来。
陆秀夫温言安慰:“不哭不哭,天幕指出了我们是如何败的,我们定能吸取教训,未来之事不会重演。”这话只是安慰小皇帝,能不能改变未来,他心里也没有底,指挥作战的人不是他。
赵昺咽哽道:“但愿如陆相所说。”
张世杰此刻已经是脸色煞白,不能接受他会战败的事实。
但这是早已预料的不是吗?
之前听天幕盘点,他不想当元朝的四等人,下定决心要好好地打赢崖山这场仗,此刻想赢的心更加强烈了。
但是,丞相似乎是已经放弃他了。
陆秀夫向张世杰建议道:“都这个时候了,接纳文宋瑞吧,趁他还未被元军俘虏,现在召他入朝还来得及。”
难以想象,文天祥亲眼看到宋军惨败时,会有多么的心痛。
张世杰没什么底气地说道:“陆君实,你给我一点时间,让我再想想。”文天祥不是他的人啊。
陆秀夫只一句:“希望你能分得清轻重。”
【好了,这期盘点就到这里。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图标。
宋幼主赵昺感谢天幕告知他们是如何败的,以及他未来的结局,诚心诚意地给视频点赞,并投了两个币。
第55章
第二天清晨,历朝历代的皇帝和官员们都在期待天幕的盘点,不知今天的天幕盘点会给大家带来怎样的惊喜?
宋朝的君臣们都麻了……
连着两天都是盘点他们大宋的败家皇帝,第三天更是盘点他们大宋被灭亡前的最后一战。今天又是不知道天幕将要盘点什么的一天,可别又是盘点大宋不堪的一面。
拜托了您勒,可说点好的吧。
这几天的天幕盘点,可忙坏了宋太.祖和宋太宗两朝的御医,不约而同的想到官家真是有自虐倾向,明明身体条件听不得天幕盘点,却舍不得取消关注作者,非得要听,以此考验他们的医术以及急救水平。
还好他们医术扎实,不然就要担罪了。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快到点时,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个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六大悲剧太子系列》。
殿外的天幕上,八个大字十分显眼。
天幕下的众人十分期待,之前盘点了扶苏,不知道这期视频是盘点哪位与皇位失之交臂的太子?
李斯提起了兴趣,想听听他国太子是怎么个悲剧法?
趁现在还没有被扶苏清算,多听听。
汉景帝刘启十分的紧张,不知道天幕盘点悲剧太子是按照什么标准来的,也就无法确定天幕会不会盘点他,因为废太子刘荣的事情对他进行批判。
人到暮年的汉武帝刘彻心态很稳。
“废太子”?他对太子刘据十分的满意,发生在景帝与废太子刘荣身上的事情绝不会在他和刘据之间重演。
可是为什么继位的是他的幼子?
吴大帝想到了孙和,感觉自己完了,要因此上天幕盘点了。可若不是孙登和孙虑这么优秀的两个儿子早亡,他也不会……
说“二宫之争”不是他想看到的结局也无人相信。
晋武帝司马炎想到了孙子司马遹,哪怕司马遹被天幕定义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也依然不减对司马遹的喜爱。
大不了,他给司马遹换个好相处的继母。
隋文帝和独孤伽罗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他们的长子杨勇,天幕在盘点杨广的时候,对杨勇的介绍已经够详细了,应该不会再把杨勇拎出来单独盘点吧?
“六大悲剧太子”也不是什么好榜,还是别上了。
宋孝宗赵昚顿时就想到了他那早亡的嫡长子赵愭,性格仁厚,若是继承皇位有望成为一代明君,可惜因为御医开错了药而命丧黄泉。
得了,他大宋这次又会是天幕盘点的主角,还不是什么好事。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啊,我是小苏打。今天这期视频,我们来盘点六大悲剧太子系列。
前面说到,太子在古代是最高危的职业,古往今来一百多位太子中,能够顺利继承皇位的占比不到一半。
没能继承皇位的太子有很多,作者菌盘点其中六位有政绩,有仁德,可以预测即位之后会是明君,能够改变历史走向的悲剧太子。
他们或自尽或被废亦或是早亡,无不令人扼腕叹息。
我们前面盘点的扶苏,在百姓中的声望很高,“素有贤名”,赵高评价他“刚毅勇武,信人而奋世”,有为将之才。
这期视频我们要盘点的悲剧太子,曾与扶苏作比较,在面临与扶苏相同的困境时,做出了与之相反的决择,可惜下场却和扶苏一样。
说到这里,相信观众朋友们已经猜到了是谁。他就是汉武帝刘彻的嫡长子——戾太子刘据。】
秦始皇嬴政听到天幕拿扶苏与刘据作比较,兴味盎然。
天幕异象初现,他听到扶苏被胡亥、赵高、李斯等人迫害时心痛不已,无比希望扶苏能够发现端倪,起兵造反。
咳,是领兵除贼。
三十万镇守边关的精兵,在扶苏和蒙恬的统领下,就连他对付起来也比较头疼,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平定的。
可以说在他身故的情况下,无人能挡住这支悍勇之师。
只要扶苏和蒙恬肯出兵,他们的结局就会改写,大秦的结局也会改写。秦朝将会在扶苏的统治下迎来盛世,而非二世而亡。
如今有人做出了与扶苏截然相反的决择,他十分期待。
虽然刘据的结局不太好。
汉景帝刘启在听到前半部分时,排除了废太子刘荣上榜的可能。和“千古一帝”汉武帝相比,刘荣不是差了一星半点。
在听到后半部分时:???
令他引以为傲的彻儿是怎么了?怎么会在继承人选的问题上处理不好?
天幕说刘据在面临与扶苏一样的困境时,做出了与之相反的决择,意思就是举兵造反了?子造父反,这父子之间的关系得多恶劣。
刘启叹息摇头。
汉武帝刘彻:“???”面临与扶苏一样的困境?也就是说他要杀太子刘据?这怎么可能??
天幕也会胡言乱语了!
宋朝的君臣们集体松了一口气,他们的噩梦终于过去了。
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得知天幕盘点的人是戾太子,头顿时不疼了,人也变得精神了,比服用良药还管用。
“摆驾!”
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跨时空的同步,乘着銮舆来到殿外,仰头观看天幕盘点。
还是大屏幕看得爽。
【在古代数百位皇帝中,能被誉为千古一帝且毫无争议的仅有三位,那就是秦始皇、汉武帝和唐太宗。不管是三位千古一帝还是四位千古一帝亦或是十位千古一帝,不同人发布的各种千古一帝排名的版本中,都有这三位。
秦始皇的长子扶苏被迫自杀,汉武帝的嫡长子刘据和唐太宗的嫡长子李承乾造反失败,都无缘帝位。】
正值壮年的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想到公子扶苏和戾太子,为还是小小少年的李承乾捏了一把汗。
他和观音婢都很宠爱这个孩子,但是比起汉武帝对戾太子的宠爱,他自问是远远不及的,观戾太子的下场,实在是替李承乾担心。
观音婢看了看眼前懂事孝顺的李承乾,实在是不敢相信李承乾会造反。但出于对李承乾的爱,她向李世民求了一个恩典,说道:“陛下,李承乾是我们的爱子,将来有一天他若是犯糊涂,还望陛下留他一命。”
李世民也很爱这个儿子,当即答应了。
为人父母,当承担起教育好子女的责任,若是将来李承乾真的……这罪名他替儿子担着就是了。
【我们知道,由于扶苏经常犯颜直谏,所以和秦始皇之间的父子关系并不怎么好。刘据也是同样,政见和汉武帝不一致,时常和汉武帝作对,但和秦始皇对扶苏勃然大怒的态度不同,汉武帝对刘据是笑着夸赞。】
秦始皇:“???”
扶苏快要羡慕哭了,汉武帝对戾太子是真的宠的没边了,也明白戾太子为什么会反了,因为得父亲宠爱,所以不信父亲要杀他。
可惜最后落败了,让奸人得逞。
作者菌说这个“六大悲剧太子系列”是盘点其中六位有政绩,有仁德,可以预测即位之后会是明君,能够改变历史走向的悲剧太子,说明戾太子的能力也不俗。
既是如此,戾太子的落败,极可能是没有兵权在手。
扶苏想到父亲派他去监军,以三十万边疆精兵相托,足以看出父亲对他的信任与肯定,是他之前昏了头,误以为父亲不喜欢自己。
不给兵权,汉武帝对戾太子的宠爱也不过如此。
扶苏想到这里顿时不酸了。
以为刘彻和刘据父子关系不好的汉景帝刘启:“???”
【我们从刘据的出生说起。在刘据出生之前,汉武帝刘彻二十九岁了还没有儿子,难免就有人觊觎他的皇位。就连刘彻的堂叔,比刘彻大了二十三岁的淮南王刘安都想等刘彻死了继承皇位。】
汉景帝刘启心中愤怒,暗骂刘安这老匹夫真不要脸,哪有叔叔继承侄子皇位的?
彻儿就算是无子,也该是他的其他儿子或是孙儿继承皇位。
比侄子年龄小也就罢了,关健还比侄子大了那么多岁,刘安这是在咒他的彻儿早亡啊,其心可诛!
【在刘彻二十九岁的时候,也就是元朔元年春,即公元前128年,刘彻的长子刘据出生了。刘据的生母是汉武帝最宠爱的妃子卫子夫,舅舅卫青和表哥霍去病是“帝国双璧”,姨父公孙贺是丞相。】
秦始皇嬴政听了,感叹刘据的母族势力强大。
扶苏记得曾听天幕提起过霍去病,是十七岁“封狼居胥”的天才将领,想不通刘据有这么强的助力为何还会兵败,耐心地等天幕解惑。
李斯:“……”刘据这阵容,顶级配置啊。
既然天幕盘点的是有政绩,有仁德,可以预测即位之后会是明君,能够改变历史走向的悲剧太子,说明刘据造反就不太可能是刘据的错。
难以想象是什么样的厉害人物,能够陷害到刘据?
【汉武帝刘彻对自己宠爱的妃子生的儿子十分的喜爱,可以说刘据是刘彻和卫子夫爱的结晶,关健刘据还是刘彻以二十九岁的“高龄”得到的第一个儿子。
刘彻对刘据的出生非常高兴,让枚皋和东方朔作赋,庆祝刘据的出生,自己亲自去高禖(帝王求子之神)祠还愿。
枚皋我们可能不太熟悉,但另一位东方朔可太有名了,写了一车的书向汉武帝自荐的故事为人们乐道。】
天幕下的众人感叹,有东方朔为其出生作赋,刘据的排面好大啊。
第56章
【刘据出生仅两月,其母亲被封为皇后。刘据也就从汉武帝的庶长子,变成了嫡长子。在刘据年仅七岁时,被立为皇太子,举国同庆。
为什么说是举国同庆呢?
因为汉武帝立刘据为太子的时候十分高兴,大赦天下,且各县掌教化的乡官、孝子、老人、孤儿、寡妇以及尊老爱幼、勤奋的上进青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封赏。
沾太子的光,上至皇帝,下至官员百姓都很开心。】
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沉默了。
他自诩对皇太子的赏赐足够多,如今和汉武帝相比,是小巫见大巫了。
封赏的人过多,这真的是大手笔。
【同时,汉武帝还先后任命以家教严明著称的石奋的少子、开国功勋周勃的孙子等人为太子太傅。
给刘据当过太傅的人有许多,其中很多人都当过丞相。
在太子成年的时候,一向不喜欢臣子结交宾客厌恶底下人结党营私的汉武帝,建了一个博望苑,供太子结交宾客,不干涉太子的兴趣爱好,不过问太子结交什么样的人,给予太子充分的自由。
汉武帝对刘据是十分宠溺的,也十分的信任。
随着岁月的流逝,卫子夫年老色衰。汉武帝有了新的年轻漂亮的宠妃,也不再只有刘据一个儿子。
卫子夫失宠,担心自己的凤印留不住,皇后之位会被其他的女人替代,儿子的太子之位不保。
汉武帝知道后,对卫青说:“打天下需要联,治理天下需要太子。”卫青将汉武帝的话转告姐姐卫子夫,安了卫子夫母子俩的心。】
早早地给太子吃一颗定心丸,秦始皇嬴政认为汉武帝在这一点上做的很不错。
如果他也给扶苏吃一颗,悲剧就不会发生。
好在天幕异象出现预言后世,给了他改变扶苏和大秦结局的机会。他一定会将这样的机会把握住,把握好,封扶苏为太子只是第一步。
接下来他要给扶苏提升威望。
想到扶苏离开咸阳也有几日了,这个时候应该快到下邳了吧?萧何等人已经入朝,他有点好奇扶苏会用什么办法请到张良。
被始皇帝惦记的扶苏确实快要到下邳了。
这日清晨,扶苏和一众随从在驿站歇息,再有三日就要抵达下邳了。沿途已经安排妥当,就等见到张良本人了。
李斯感叹刘据不愧是含着金汤匙出生,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皇太子。
这师资力量太强了。
家教严明著称的太傅纠正刘据的性格,将门出身的太傅授予刘据兵法。而且光是老师这边的人脉关系就足够强大了,还有掌握兵权的外戚,皇帝父亲的宠溺。
实在想不出什么样的人能构陷刘据?
刘据有这样的配置,造反都能失败,难道对手是汉武帝?构陷刘据的人是汉武帝??
同时,他还十分困惑。
刘据的太傅很多都当过丞相?汉朝的丞相有那么频繁的换动吗?
魏王曹操感叹汉武帝对刘据是真的宠。
因为魏王不喜府中公子结交朝臣,躲在装竹篓的车中才能混进府中与曹丕见上一面的吴质觉得委屈,他见曹丕一面容易吗?
还有更不容易的。
他都不顾及颜面钻进竹篓里了,还是被人发现,告发到了魏王那里,他容易吗?
好在他机智,反将了对手一军。
这还是在曹操那里得到的启发。听闻曹操幼时,总有人在曹操父亲那里告曹操的叼状。
曹操得知后故作疯颠,让打小报告的人看见。不出意料,曹操疯颠的消息传到了曹操父亲的耳中,亲自去看,却看到曹操一切正常,从此不再相信打小报告的人了。
幼年曹操的计谋得逞,调皮捣蛋时再也没有人找家长了。
他巧用了曹操用过的计谋,建议曹丕再次用车装载竹篓进府,这回他没有再钻竹篓,果然曹操派人查验了竹篓,什么都没有查出来。
估计曹操自己也想不到,他的妙计被人学了去,帮助他儿子曹丕度过了危机。
【汉武帝晚年时常带着妃嫔们出宫游乐,国家就交给太子,让太子刘据监国。
刘据等汉武帝回来时,向汉武帝汇报自己监国的情况,也不是所有事情都拿来烦汉武帝,而是将重要的事情告诉汉武帝。
汉武帝除了点头称赞太子就没别的了,甚至不过问太子处理过的政事。
这足以说明汉武帝对刘据的信任以及能力的肯定。】
永乐大帝朱棣想起了自己的大儿子。
他出征在外,每次都是由太子监国,每每都十分令他满意,唯一的不好就是儿子太胖了,虽然说能吃是福,但是胖成了猪样还是令他十分担心猪儿子身体健康的。
每次劝太子减肥,太子都不听。
朱棣很担心这个儿子会走在他的前头,皇孙朱瞻基重蹈朱允炆的覆辙。
这种担心也可能是多余的。
他的好圣孙朱瞻基可比朱允炆这个废物点心强多了,而他其他的儿子虽然也很出色,但是和他比起来还是要差一些。
话虽如此,他还是希望太子能多顾着点自己的身体。
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想起每次让太子监国都能被气个半死,不是说太子处理政务的能力不行,而是说太子实在是太傲了。
他远在外地,十分想念太子,写信给太子。
然而寄过去十封信,有九封都得不到太子的回信,偶尔的回信还是叫他不要再写信了。
听听,这是为人子该说的话吗?
信中没有对他的思念和关心也就罢了,还叫他不要再写信,简直是伤透了他这个老父亲的心。
他真的好想废太子,但是这个儿子过于出色,废了实在是可惜。
【刘据处理政务并非是完美无缺的,给自己竖立了许多潜在的敌人。
汉武帝用重典治国,量刑严重,且处罚犯人比较严厉,这就与刘据的观念相左。刘据仁慈,监国的时候,就为本不该受重刑的百姓平反,甚至推翻重审汉武帝命人审理过的案子。
翻旧案,是很得罪人的事情,于是就有许多人告太子的状。
汉武帝非但不怪罪太子,反而夸赞太子干的漂亮。
告状的大臣:“……”只有他们受伤的世界达成了。
相信众人对此会很疑惑,既然汉武帝认同太子的做法,为何不在源头上解决问题站在太子一边,而是非要等到把事情干完了,让太子来纠正呢?这不是在给太子竖敌吗?
其实这个很好理解。
华夏人讲究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
汉武帝征伐一生,开疆拓土,他的治国理念是和太子不同的。正如汉武帝所说,打天下靠他,治理天下要靠太子。汉武帝也感叹过,有些事情只能是太子去做。
这就造成,太子得罪的人有点多。
朝廷官员分为两派,对人仁善不喜重法的依附太子,喜欢用重典的依附皇帝。但是皇帝每次都向着太子说话,这就让依附皇帝的人心中不安,担心太子继承皇位后自己会被清算,于是他们迫切地想要将太子给拉下台。】
秦始皇嬴政想到了贪念权力的李斯。
他似乎是任用李斯当丞相的时间太久了一点,以至于李斯眷念上了这一职位,不舍得下台,从而动用了极端的手段,谋害下一任皇帝扶苏,试图保住相位。
丞相这一官职是由他秦国创立的,自然也应该负责优化。
看来像丞相这样的高官,不该由一个人长期担任,应该限定期限,像地方官一样,任期满了就调换职位,可以防止官员过于贪恋权势。
任期满了反正都是要下台,谁当皇帝都一样。
结合李斯带来的教训,丞相的权力不能过大,任期不能过长,职责范围不能太广,目前就这三点。
其他的待想到了再补充。
扶苏疑惑不解,不应该呀,刘据的外戚势力强大,也有众多的拥护者,更主要的是得身为帝王的父亲喜欢,怎么会面临和天幕盘点的他一样的境地?
看来极有可能是刘据的臂膀都被剪除了。
【有次太子进宫见亲生母亲,也就是当朝的皇后卫子夫,在母亲宫中呆的时间长了点。于是就有太监给汉武帝打小报告,污蔑太子调戏宫女。
母子情深,在一起多说会话怎么了?
这太监也有意思,太子进宫是去看望皇后的,怎么不说太子调戏皇后呢?在母亲的宫中待的时间稍微久点,都能传出流言,最为关键的是汉武帝还真信了。】
汉景帝刘启摸了摸额头,觉得太子看上宫女其实很正常吧,有什么不相信的?
他就有和宫女生的儿子。
【打小报告的太监名叫苏文。
按照正常人的思维,汉武帝得知太子在母亲的宫中调戏宫女,应该指责太子,或者是开始厌弃太子。
但是汉武帝的做法令苏文万万没有想到。
汉武帝给刘据的宫中增添了两百个宫女,似乎是在告诉刘据,想要什么直说,他这个当父亲的都可以给,不必偷偷摸摸的。
这样做在宠儿子的同时,也透露出对儿子的极端的不信任。
一个太监,说什么就是什么。
汉武帝不加以查证,不说私底下着人调查了,哪怕亲口问一问刘据呢?直接就给刘据定了罪,认为刘据调戏宫女确有其事。】
天幕下的众人点头赞同,这么一想还真的是。
汉景帝刘启:“……”不就是调戏了宫女吗?别说只是调戏,看上哪个宫女直接睡了又有何妨?又不是调戏了母亲,有什么好责备的,还厌弃?
哦,刘据还只是太子,不是皇帝,和他当年的情况不一样。
这个确实是有点过了哈。
【刘据调戏宫女还真不太可能。
咱和汉武帝一样,也没有调查,更是无法当面问一问刘据。咱也不好直接断定,但是可以分析的嘛。
首先,刘据的老师是以家教严明著称的石奋的少子。划重点,家教严明。
其次,卫子夫曾建议刘据杀掉打小报告的苏文,不能放任这种小人总在皇帝面前诋毁太子。太子说身正不怕影子斜,相信父亲英明神武不会被小人所惑。
这算是刘据间接否认了在母亲宫中调戏宫女的事情。
最后,苏文等汉武帝身边的小太监不是没有过搬弄是非,且通常是夸大其词,挑拨汉武帝和太子的父子关系,有事实为例。
某一日,汉武帝有点小病痛,派身边的太监去传召太子,结果这太监回来说太子知道皇帝病了,面有喜色。
汉武帝信了,正黯然神伤的时候,太子来了,脸上带着泪痕。汉武帝这才暗中派人去查,方才得知真相,将搬弄是非的太监处死了。
这种事情不止一例,可见汉武帝对于刘据的宠爱和信任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只是浮于表面。
回到最初的问题,刘据可能只是在母亲宫中多看了宫女一眼,或是和宫女说了一句话,就被苏文夸大成了调戏宫女。】
天幕下的众人一开始觉得刘据是上天的宠儿,现在有不少同情刘据的。
刘据对汉武帝是全心全意的信任,反观汉武帝对刘据的信任有几分就很难说了,甚至对小黄门都比对刘据这个亲儿子更加的信任。
帝王家的父子亲情果然挺浅的。
汉武帝刘彻听到这里,反思了一下自己,确实是对刘据缺乏了毫无保留的信任。只是在他这个位置,对人毫无保留的信任,无异于将自己推入险境。
“苏文?”这个搬弄是非,挑拨他和刘据父子关系的黄门该杀。
太子放过苏文,他可不会放过。
第57章
【我们知道,曹植曾“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违背了礼制,令曹操不喜。太子刘据也有过类似的事情,只不过这样做的不是太子本人,而是太子家使。
家使,指能够代表家族出席重要场合的人物,不是家吏。
太子家使车行驰道,被江充看见了,于是将其交给负责这块的官员依法处理。
《汉书》中记载:“充以属吏。”属吏,在这里不是指下属,而应该属和吏分开来理解,意思是交给执法官吏处理。
这种事情依法要怎么处理呢?之前有过先例。
馆陶长公主刘嫖,也就是汉武帝的姑姑,得了太后的允许,可以在驰道上走。一队车马浩浩荡荡地在驰道上行驶,被江充给拦了下来,只允许刘嫖乘坐的车马通行,其余的车马全部没收。】
允许馆陶长公主车行驰道的太后:“……”这个江充也太不懂事了,搞得她好心办了坏事。
本想方便长公主,结果让长公主搭上了车马。
馆陶长公主刘嫖明白江充这是想拿她开刀,为自己造势,好在刘彻那里博得一个不畏强权的美名。
可惜弟弟刘启不在了。
若是她亲弟弟尚在,岂能容忍江充如此猖狂?敢拦截她的车马。
【也就是说,车行驰道只是没收车马而已。
太子刘据派人找到江充,求江充网开一面。并非是舍不得车马,而是这件事不想让皇帝知道,让皇帝认为他平素里不听话,对他的印象不好。】
天幕上出现了《汉书》的节选,读出来的句子底下划了红线,十分的醒目。
【《汉书》中是这样记载的:“非爱车马,诚不欲令上闻之,以教敕亡素者。唯江君宽之!”
其他的句子好理解,关键是“以教敕亡素者”这句。亡素的意思是平素缺乏,不经常。敕的意思是皇帝的诏令,这个字是与皇权联系在一起的。
江充是怎么做的呢?他并没有卖给太子这个人情,而是禀报给了皇帝。这就得罪了太子。
汉武帝知道这件事情之后,一反常态的没有站在太子刘据这边,像之前赏赐宫女一样,给予太子任意使用驰道的权力,而是夸奖了江充。
这件事为后来的巫蛊之祸埋下了隐患。
前面我们说道,汉武帝给刘据送去二百宫女,惩治挑拨他和太子父子关系的太监,是出自《资治通鉴》,虽然不是正史,但也是可信度很高的史书。
有些野史甚至连史书都不是,比如《世说新语》、《汉武故事》等小说,被人当成史书深信不疑。】
天幕下的众人不予置评。
太子刘据确实是有错在先,汉武帝没有批评太子就已经很不错了。但车行驰道这事可大可小,江充因为这事得罪太子有点不值当。
但从汉武帝的态度来看,江充没有做错。
秦始皇嬴政对和扶苏做对比的刘据很失望,若是扶苏,必然不会出现家使车行驰道的事情。
即便发生了,扶苏也会处理好。
【刘据的外戚,出彩的人物要数舅舅卫青和表哥霍去病。而这两人,在汉武帝晚年都早已病逝了。
剩下的外戚则是丞相公孙贺。
公孙贺是太子的姨夫,其子公孙敬声仗着有皇后和太子这样的亲戚,挪用军饷。公孙贺为了保住儿子的命,主动请缨捉拿逃犯,想要将功折过。
结果是事与愿违,被他抓住的逃犯告发公孙敬声和公主私通,行巫蛊诅咒天子。
汉武帝这个时候已经是老糊涂了,信奉鬼神,对有人诅咒他十分生气,下令彻查,没有查出确凿的罪证,但公孙贺父子死在狱中,宗族被灭。
公孙贺非但儿子没有救出来,还把自己给搭了进去。
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孙贺之前的三任丞相,李蔡曾跟随卫青作战立功,庄青翟和赵周都是太子太傅,且三人都获罪下狱。
在公孙贺看来,丞相就是一高危职业,不想当丞相,但推脱不掉,并立下了一个flag,说是当了丞相就离死不远了。
结果正如公孙贺所言,公孙贺也没能逃脱获罪下狱的命运。】
秦始皇嬴政并不为公孙贺父子的死感到可惜,挪用军饷的罪名着实不小,不该被宽恕。
倒是霍去病的死很可惜。
扶苏:“……”听这意思,汉武帝似乎在有意清除太子党。
又或是太子的老师都不是啥好人。
看来汉武帝给太子选老师的眼光不行啊,一连两个都获罪下狱。
李斯感叹刘据的势力竟然消亡的这么快。已经成了孤家寡人的太子刘据,在朝中又树敌众多,遭人陷害而亡也就不足为奇了。
汉·老糊涂·武帝·暮年·刘彻:“……”
【正史上并没有明确说公孙敬声行巫蛊诅咒天子的事情是冤枉的,也没有说公孙敬声不是冤枉的。
但是当太子也牵扯到巫蛊事件中来的时候,正史盖章太子刘据是冤枉的,是被江充诬陷。
所以,就不要妄加揣测刘据真的行巫蛊诅咒天子了。
首先,太子刘据对汉武帝非常的信任。
即便有小人在汉武帝耳边进谗言,他也毫不畏惧,相信他的父亲是一个英明神武的皇帝,不会被小人所惑。
其次,汉武帝曾说天下需要太子这样的人来治理,不会废太子。
汉武帝也确实做到了,即便太子谋反,他也从未废太子。刘据是以太子的身份自杀的,说刘据是废太子不够严谨。
第三,诬陷太子刘据的江充有前科。
赵王太子刘丹怀疑江充泄露自己的隐私,下令追杀江充。江充逃走,向汉武帝状告刘丹和同胞姐姐、父亲嫔妃通奸乱论等各项罪名。赵王刘彭祖上书汉武帝,说自己的儿子刘丹是冤枉的,江充是挟私报复。汉武帝不相信刘彭祖的话,而选择相信江充。
最后,汉武帝和太子刘据的父子情,是其他帝王羡慕不来的。
康熙帝说汉武帝与戾太子父子间隔,觉得自己对废太子胤礽比汉武帝对戾太子好。
这就要问一问康熙帝了,有人说刘据的坏话,说刘据调戏宫女,汉武帝给刘据送了两百宫女;有人说胤礽的坏话,康熙帝是怎么做的呢?
插播一则广告,废太子爱新觉罗·胤礽是我们下期将要盘点的悲剧太子。】
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了解他的二阿哥胤礽,天性凉薄,对权力的欲望十分强烈,对他毫无孝心。
这样的儿子令他心寒。
但听天幕所言,有小人构陷胤礽?他对胤礽存在误解?
【公孙贺父子及其宗族覆灭的同一年,汉武帝游幸甘泉宫的时候生病了。江充趁机进谗言,说汉武帝的病是有人用巫蛊诅咒天子。
老糊涂了的汉武帝听信了江充的言论,赋予江充彻查此事的权力。
《汉书》中记载,江充像之前弄死赵王太子刘丹一样,对太子刘据挟私报复。江充带人到太子刘据的宫中掘地三尺,挖出蛊物。
太子刘据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清白,不知道如何证明蛊物是本来就有的还是江充的人随身携带故意趁人不备放进去再挖出来的。
或许吴国的孙亮有办法。
太监想要暗害储藏蜜的小吏,将老鼠屎丢进蜜瓶中。孙亮命人将老鼠屎切开,心中明了,知道是有人要加害储藏蜜的小吏,说道:“如果老鼠屎是早就在蜜里的,应该里里外外都是湿的;现在只有外面是湿的,里面是干燥的,说明老鼠屎是刚放进蜜中的,还没有被蜜完全浸润。”
江充“挖”出的蛊物是用桐木刻成的小人,可以研究一下桐木埋在土里多久会腐烂,结合事发地点土壤的湿度等条件推测。
刚放进去的,和早就埋在土壤里的桐木,其腐烂程度应该是不同。】
三国之前的人们曾听天幕提起过孙亮,还在想孙亮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如今终于知道了。
听了天幕提及孙亮的事迹,众人想着确实和曹冲的事迹相近,可以看出孙亮十分聪明,明辨是非,不会被小人蒙蔽。
吴大帝孙权替孙亮感到可惜。
这么聪明的孩子,居然会是个傀儡皇帝。想到孙亮是他的幼子,难道是他过早地驾崩了,孙亮即位的时候年龄太小?
看来他得再努力活长一点。
不能怕苦也不能怕累,就是再忙也要把五禽戏练起来。其他儿子都被他嚯嚯的差不多了,也是时候给孙亮培养势力了。
他的孙亮能和曹冲相提并论哈哈哈。
三国之后的人们对吴国的孙亮没有多少印象,即便是对孙亮有印象的,对孙亮的评价也不高。
十岁登基,十五岁亲政,十六岁就被权臣废了。
如果孙亮真的有能力,能和五六岁就有成年人智商的曹冲相比,那么在他登基成为皇帝的这六年,就足够他铲除权臣收拢皇权。
但是孙亮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据正史记载:太子刘据不知道该如何为自己辩解,于是询问少傅石德。
石德说:“前丞相父子、两位公主和卫青的儿子都因为巫蛊之祸获罪被处死。现在轮到太子你了,难以自证清白,罪名若是坐实了也是难逃一死。再加上我们无法联系到远在甘泉宫的皇帝,派去问候皇帝的人都没有见着皇帝,不知道皇帝是否还活着。
奸臣江充搞出这么一出,太子应该知晓秦国公子扶苏的事情,当引以为鉴。当务之急是先假传诏书,将江充下狱。”
刘据觉得石德说的对,但在逮捕江充的时候碰到了钉子,诏书不被人相信,那就只能起兵了,用武力解决。】
第58章
秦始皇嬴政期待天幕后续的盘点。
扶苏想到,刘据若是有丞相的支持,这次政变就能成功,汉武帝即便还活着,也只能成为太上皇。
李斯和扶苏想到一块去了。
太子刘据的老师几乎都是丞相,汉武帝时期的几任丞相李蔡、庄青翟、赵周和公孙贺都和太子亲密。
依照汉武帝对太子的宠爱,新任丞相应该也是太子党?
皇帝远在行宫,太子和丞相联手发动政变,就如同他和赵高密谋篡改遗诏,改立胡亥为秦二世一样,刘据怎么会失败?
很快天幕就替众人解答了疑惑。
【石德说的很有道理,公孙贺是丞相,两个公主是汉武帝的亲生女儿,卫青的儿子是侯爷,都死于巫蛊之祸,还是在证据并不充分的情况下。
太子刘据若是不反抗,下场估计比他们好不到哪里去。
江充是彻底得罪了太子,本就是看到汉武帝病重,担心汉武帝一命呜呼之后太子继位,自己会被太子清算,所以趁着汉武帝糊涂的时候,用巫蛊诬陷太子。
一旦太子入狱,即便汉武帝不想杀太子,太子也会被江充害死在狱中。太子如果不想死,按照石德说的做是正确的。】
李斯:“……”挺理解江充的。
没想到他和江充竟然同是天涯沦落人,不知道在汉武帝的朝代,看到天幕异像后,江充的下场如何?
老糊涂的汉武帝能不能被天幕异像影响,挽回戾太子的悲剧?
手段卑劣的奸臣令人不喜。
他虽然共情江充,但是潜意识里,还是希望刘据能够因为天幕出现异像预言后世从中得福,免此一劫。
【太子刘据派门客伪装成使者,矫诏逮捕江充等人。
但刘据没有皇帝的印信,伪造的诏书被人给识破了,于是就爆发了武力冲突。刘据的门客还是很给力的,虽然诏书被识破了,但是用武力完成了太子交代的任务。
然而有人趁乱逃到了甘泉宫,向汉武帝告密。
刘据征得皇后的同意,开武库取兵器,调动长乐宫也就是东宫的守卫,宣称江充谋反,亲自监斩江充。
刘据对江充可谓是恨之入骨,在斩杀江充之前大骂江充:“害了赵王父子还不够,又来害我父子。
刘据在杀了江充之后,派兵进入丞相的府邸。
丞相刘屈氂逃跑。】
扶苏:“???”新上任的丞相居然不是太子刘据的人。
说好的汉武帝对戾太子的宠爱呢?
李斯:“……”果然,丞相和太子不是一条心,所以太子才会落败。
最关键的还是玉玺不在太子手上。
天幕盘点他和赵高能成事,是因为始皇帝已经病故,而掌管印信的人就是赵高,所以他伪造的诏书真假难辨。
所以蒙恬复请又有什么用呢,他再写一份诏书就是了。
他跟在始皇帝身边多年,模仿始皇帝的语气也不是难事。况且他有始皇帝的印信在手,蒙恬想要多少诏书就有多少。
每一份诏书都保真哦。
【据《汉书》中记载:汉武帝刘彻听说了太子刘据造反后,命令丞相刘屈氂捕杀叛军,关闭城门不放跑一个叛军。
《资治通鉴》对其中的细节做了补充,说是汉武帝派去协助江充调查巫蛊案的太监苏文逃回了甘泉宫,向汉武帝告发太子。
汉武帝并不相信太子是真的想造反,对苏文说道:“太子只是因为害怕,从而做出的自保之举,又因为憎恨江充等人,所以才会出这种事情,可以理解。”
于是汉武帝派使者去召太子前来,想要当面解决误会。
被汉武帝派出去的使者因为害怕,不敢进入长安城面见太子传达皇帝的旨意,半道折回来了,欺骗汉武帝说:“太子真的造反了,想要斩杀臣,臣好不容易才逃了回来。”
汉武帝这才相信太子是真的造反,派丞相刘屈氂出兵平叛。】
扶苏:“……”这使臣是低估了太子刘据,还是高估了自己?刘据要杀使臣,还能让使臣给跑了,那就真的是废物了。
使臣若是没有进城,能够逃出来还能够理解。
但是这使臣的任务就是召太子刘据来甘泉宫父子相见,解除误会。使臣只在城外观望而不进去,就已经是失职了。
他有点怀疑这事的真实性。
【我们知道,《资治通鉴》不是正史,关于这一段的补充,可信也可不信。
这一段补充描写,体现出了汉武帝对太子刘据的信任和了解,对待刘据和别人不同,要格外宠爱一些。
但是,汉武帝晚年已经老糊涂了。
汉武帝极度信任江充,在没有确凿的证据的情况下,丞相、公主、王侯说杀就杀。巫蛊案在牵扯到太子之前,就已经牵连了数万人。
令狐茂上书说道:“江充进谗言害死赵王太子的事情,天下皆知。”
也就是说,汉武帝曾偏听偏信,相信了江充的话,枉杀了赵国太子。那么,汉武帝也极有可能对江充说太子行巫蛊之术诅咒天子的事情深信不疑,而不加以查证。
汉武帝晚年迷信,对巫蛊之术很忌讳。】
天幕下的众人议论纷纷,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汉武帝赐给刘据的那二百名宫女,也是出自《资治通鉴》。
对于这段补充,有相信的也有不相信的。
【我们来看太子刘据起兵后和丞相刘屈氂的对决。
刘屈氂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儿子,刘据的堂兄,但并不支持太子刘据,而是支持刘据的弟弟昌邑王刘髆当皇帝。
当然,刘屈氂也可能是在太子刘据身死之后才站队昌邑王刘髆的。
这里稍微提一嘴刘胜。
相传中山靖王刘胜有一百二十多个儿子,这个记载见于《汉书》。而《史记》中记载的是中山靖王刘胜有子孙百二十人。
来自正史的较量,谁也不比谁高贵。
前面盘点名医系列时,我们说到,《三国志》和《后汉书》这两部正史,对于华佗年龄的记载有所不同。
可能是《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在参考《三国志》时,删除了《三国志》中的几个字。】
汉朝的人都很疑惑。
通过天幕的盘点,他们已经知道《三国志》记录的是东汉末年,三国纷争的历史。而《后汉书》顾名思义,记录的是东汉的历史。
《后汉书》的作者写史时能参考《三国志》?
丞相曹操想到了被王允下狱,死在狱中的好友蔡邕。如果蔡邕没有因为“哭”董卓而被牵连入狱,《后汉书》的作者应当是蔡邕。
东汉末年战乱不断,自蔡邕之后无人修汉史。
【刘据用符节调兵,得不到响应,能调动的只有京师里的囚犯和百姓,聚集了数万人。和丞相刘屈氂的正规军对上后,双方激战了五天,死亡数万人。
刘据也从平定江充等奸臣叛乱的人,变成了谋反的人,再也得不到百姓们的支持,兵败逃出了长安城。
在刘据逃亡的途中,汉武帝已经幡然醒悟,知道刘据是被江充冤枉的,起兵也只是为了自保而已,但是为时已晚。
汉武帝醒悟的太迟了。
刘据的藏身之地被发现,眼看无法逃脱,为了维持最后的体面自杀了。刘据的子女全部被杀,只剩下了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孙子,也就是后来的汉宣帝刘询。
汉武帝误以为太子谋反的时候,杀了一批帮助太子的人,提拔了一批平叛有功的人。在汉武帝幡然醒悟得知太子蒙冤的时候,杀了一批平叛有功的人。
可惜之前帮助过太子的人已经被杀了。
据《汉书》中记载:汉武帝怜悯枉死的儿子,修建思子宫,在太子刘据自杀的地方建了一座思子台。】
天幕下的众人:“……”真怜悯太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怎么还把刘据的孙子刘病已关在监狱里呢?
为什么不给予刘病已补偿?
刘彻自己幼年时就被汉景帝封为胶东王,不说给刘病已封王,哪怕是给个侯爵呢?
事实是刘彻直到快要死了,才承认刘病已是皇曾孙的身份,将刘病已从监狱中放了出来,收养在掖庭,竟然还是缺衣少食的状态。
【戾太子的死警醒了汉武帝,只是这种唤醒汉武帝的方式过于沉痛了。
太子刘据监国多年,政绩突出,假如能够顺利继位,将不会有主少国疑的事情发生,霍光也成不了权臣,刘贺当不了皇帝。
刘询被霍光拥立为皇帝之后回到了正轨,西汉后续的皇帝基本上都是刘据的血脉。
可惜只出了刘询这一位明君。】
汉宣帝刘询:“……”看来太子还是得废。
他早就看出太子刘奭不适合当皇帝,有废太子之意,但是刘奭是糟糠妻生的孩子。
若是废了刘奭,显得他不念旧情。
然而名声是有了,毁的是国家,孰轻孰重应该明白。
【刘询即位后,听从相关官员的说法,给祖父刘据谥号为“戾”。结合刘进的谥号来看,这里的“戾”应该是冤屈的意思。刘据之子,刘询的父亲刘进的谥号为“悼”。】
天幕下的众人无不为戾太子感到可惜。
汉宣帝刘询想祭祀自己的直系亲属,可是他继承的是汉昭帝的皇位,要祭祀也只能祭祀汉昭帝不能祭祀自己的父亲,想想也挺憋屈和无奈的。
这天幕异像历朝历代都能看见。
他希望汉武帝看到这个天幕盘点的时候,太子刘据还没有被害,能够顺利继承皇位。
到时他就是从小长在宫中的太子了,不会再有糟糠妻。
不出变故,他也是皇孙的嫡长子。
【我们知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清朝有个文人写的小说《三辅故事》中有一个“太子岳鼻”的故事。
小说作者在文中写道,江充骗太子说汉武帝讨厌看到太子的鼻子,太子进去看望生病的汉武帝时需要用纸盖住鼻子。
太子信了,探病汉武帝的时候当真用纸盖住了鼻子。
江充在太子离开后又对汉武帝说,太子嫌弃汉武帝身上的味道,所以掩住鼻子。汉武帝信以为真,对太子不喜。
大家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是不是觉得似曾相识?没错,又是被编剧给借鉴了,用在了剧本里。
之前提到过曹操的故事被编剧借鉴的事情。
这种故事借鉴的多了,容易给观众一种错觉,编剧没有点自己的东西了,全靠古人的智慧吃饭。】
天幕下的众人:“……”编剧这样糊弄观众,是在欺负观众没有文化,不知道典故的来历吗?
【好了,这期盘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关注、投币。
同时他们也很想和作者菌交流交流,问问下一期会盘点什么。
可惜没有沟通的渠道。
第59章
现世
苏若雁看了一遍自己刚刚发布出去的视频,为戾太子刘据感到可惜,不如就盘点一下“帝国双璧”吧?
卫青和霍去病可是太子刘据强有力的靠山。
苏若雁着手制作名将系列的视频,想要赶在下午将视频发布出去。虽然预告是在名相系列盘点结束之后推出,但生产队的驴不畏困难,加更!
下午的更新,带给观众的肯定是惊喜。
正如苏若雁所想,当天下午,历朝历代的君臣们再次看到关注的作者有更新,俱都十分的惊喜。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
午后时分,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名将系列》。
下午正在当值的众位官员们议论纷纷。
“名将系列?”有官员趁着天幕盘点还未开始和同僚交谈,“天幕不是说这个系列要在名相系列盘点结束之后推出的吗?”
“我记得也是这样。”
有官员点醒众人:“天幕下午出现异像的情况很少见,能提前看到名将系列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众人明白了过来,感觉下午能看到盘点是赚到了。
【哈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上期视频,作者菌盘点戾太子刘据的时候提到了刘据的舅舅卫青和表哥霍去病。这期视频就来盘点一下“帝国双璧”,卫青和霍去病。
名将系列提前盘点了,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由于这个系列正在加紧制作中,所以只在下午进行盘点,并不是每天都有哦。作者菌会在名相系列盘点完之后,再将这个系列放到清晨进行盘点。】
天幕上出现了刘邦被匈奴围困的场景。
天幕下的刘邦看到这一场景崩不住了,怎么又提这事,让始皇帝和他的后世子孙看他笑话。
汉景帝刘启忍不住将幼年的刘彻抱起来亲了一口。
他的彻儿出息啊,一雪前耻。
刘启越看刘彻越是喜欢,想着要不要提前废掉太子刘荣,改立胶东王刘彻为太子,然后将姐姐的爱女陈阿娇许给彻儿为妻。
被亲了一脸的幼年刘彻:“……”
【我们知道,“白登之围”之后,西汉每年都给匈奴进贡,以维持和平,更是派公主前往匈奴和亲。但是匈奴依然不知足,时常劫掠边境地区。
可以说,自刘邦之后,凡是有血性的君臣都深恨匈奴。
恨有什么办法,打不过啊。
刘邦和吕雉夫妻俩若是能够容下韩信,给韩信一个国王的名头让韩信去戍边抵御匈奴,不会出现“白登之围”,不会有年年进贡的憋屈。
吕雉也不用哭自己的女儿远嫁。
秦朝时,匈奴被蒙恬打败,远遁漠北,十多年不敢南下牧马。被誉为“兵仙”的韩信,应该不会不如蒙恬吧?
若说汉朝刚经历了战争,经济衰退,秦朝也是刚统一六国。】
刘邦:“……”韩信只是情商低,不是傻子。光有一个名头是满足不了韩信的,还得有一块像样的封地,不说要有多富饶,但肯定不会要边关附近的封地。
从韩信提出“假齐王”就能看出来,韩信是个不安分的,对他不如周勃、樊哙等人忠心。
想让韩信老老实实地戍边,得花大价钱安抚。
与其这样培养韩信的势力,给自己竖立劲敌,还不如干脆一点把韩信给杀了,免得被韩信谋朝篡位。
咳,其实他就是不想给异姓封王。
再说了,就是韩信能打,他也没有那么多的军费支持了。他身为皇帝,出行时连拉车的马都凑不到四匹毛色相同的。
经济这么困难,打打贼寇还行,碰上强敌根本耗不起。
对,是耗不起,不是打不过!
【西汉自刘邦之后的几任皇帝,包括吕后执政时期,推行的都是休养生息的政策,到了汉武帝继位时,可以说是国富民强。】
天幕上出现了国库中粮食堆积如山的情景。
粮食吃不完,腐烂变质。钱花不完,穿铜钱的绳子腐烂。天灾降临,都不用朝廷赈灾,地方上就能帮助灾民度过危机。
长安的百姓生活富足,穷人也不会太穷。
这样的场景,大概只有“贞观之治”后期到“开元之治”前期这段时间能够再次看到了。
【汉武帝刘彻看到自己的国家富饶强大,不愿意再对匈奴“朝贡”、“和亲”,而是对匈奴宣战。具体表现在,在匈奴侵扰大汉边境的时候,不再隐忍,而是进行反击。
简要概括如下:
漠南之战,卫青把匈奴揍了一顿;河西之战,霍去病把匈奴揍了一顿;漠北之战,卫青和霍去病联手把匈奴揍了一顿,叠加伤害对匈奴造成了重创。
漠北之战后,匈奴如秦朝时那般远遁,而且是退到更远的地方。】
秦始皇嬴政听到这里忍不住赞叹。
扶苏琢磨着把韩信纳入麾下。虽然没有项羽、刘邦的楚汉之争使得国力衰退,远遁的匈奴不敢来犯,但是并不妨碍他培养蒙恬的接班人,让蒙恬和韩信成为他大秦的“帝国双璧”。
拥有了萧何,韩信也就不远了。
就是想请到张良要困难一点,得用对方法,才能够如愿。
正值壮年的汉武帝刘彻:“……”这就完了?这也太简要了吧?
他忍不住看了一眼底部的进度条。
还好还好,看这进度应该不会只是这样的简要概括。
【陈胜不满秦二世的压迫,揭竿而起时这样说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卫青和霍去病的出身都不怎么好,最后却能够功成名就。
正史记载:卫青是其母和郑姓小吏的私生子。
《史记》中记载,卫青的母亲是侯妾。这就容易让人误解为平阳侯的妾室,也就是曹寿的妾室。
曹寿是平阳公主的驸马,后来平阳公主又下嫁给了卫青。按照年龄来算,卫青的母亲就算是平阳侯的妾室,那也应该是上一任平阳侯的妾室,也就是曹寿的父亲曹奇。
妾这个字还有女奴隶的意思。
《汉书》中的记载就没有争议了,明确说明卫青的母亲是平阳侯的家奴。】
司马迁觉得有道理,翻出以前的竹简,改动了一个字,还是不引起争议为好。
虽然在他看来根本没有歧义。
平阳侯的妾室光明正大地给别的男人生下孩子,放在侯府里养还不姓曹,是把平阳侯当成曹操了?
真要这么理解那他也无话可说。
正值壮年的汉武帝刘彻准备找司马迁好好地谈一谈,写史书是一件严肃的事情,用词还是要更加的精准一些。
他不在乎卫子夫低贱的身份。
当时他的皇后是陈阿娇,原本就是纳一个喜欢的女人为妾,没有想到能给他这么大的惊喜。
刘据、卫青、霍去病都很出色。
【卫青原本不姓卫,而是随其亲生父亲姓郑,小时候在父亲那边生活。但是卫青的父亲让卫青去牧羊,同父异母的兄弟也都把卫青当成奴仆,而不是当成兄弟来看待。
卫青的母亲是侯府家奴,连带卫青也被同父异母的亲兄弟当成了奴仆。
正史中记载,卫青少时跟随父亲生活,青壮时回到了平阳侯府当家仆。】
天幕下的众人不约而同地想到,这卫青的生父也太无情了一些,若是能对卫青好一点,哪怕是不闻不问,说不定也能像霍去病的父亲霍仲孺那样,父凭子贵。
所以说,咸鱼也有翻身的一天,不要随意磋磨别人。
对人友善就是对自己友善。
【这个“青壮”是多大年龄呢?我们读书的时候都背过汉朝的一首诗《十五从军征》,也就是说,卫青回到侯府的时候,最少有十五岁,虚岁十五。
卫青的姐姐卫子夫至少比卫青大一岁,也就是十六岁。
卫青一到侯府,卫子夫就被汉武帝看上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卫子夫和十八岁的汉武帝极有可能是姐弟恋,但也不会相差很多,应该是年龄相仿。
卫青的母亲因为女儿卫子夫得汉武帝的宠爱,所以给儿子改姓卫,就连后面和别人生的两个儿子也让他们姓卫。
这也可以看出在西汉,女性的地位并不算很低,至少有改嫁和未婚生育的自由,而不受到歧视。
不像明清时期寡妇不能再嫁,不能未婚生育。这就不得不骂一骂班昭和朱熹等人了,不把女性当成独立的个体,而是当成男人的附庸。
咳咳,这有点扯远了。】
汉景帝刘启倒吸了一口凉气,无法想象后世的女性过的是什么样水深火热的生活,竟然连改嫁都不被允许。
想到这里,他又在刘彻的脸上亲了一口。
怀中这个小奶团子,在未来可是“千古一帝”啊。还好彻儿的母亲生活在当朝,不必受不能改嫁的苦。
刘彻“啵唧”一口,回亲了过去。
明清时期的君臣:“……”被天幕点名批评的感觉并不好,关键是老祖宗们还都在看着。但是这涉及到了原则问题,改是不会改的。
他们也不认为这样有错。
【卫子夫得宠之后,并没有在汉武帝耳边吹枕头风,以求给弟弟们谋个好前途。
反倒是长公主刘嫖因为汉武帝宠卫子夫冷落了她的女儿,便派人捉拿卫青,想杀了卫子夫的弟弟出气,阴差阳错下帮助卫青出现在了汉武帝的视野。】
正值壮年的汉武帝刘彻想起当年的往事,心有余悸。
主要是卫青会做人,被抓时有朋友冒死相救。他才能看到活着的卫青,从而发现卫青这一将才。
怎么能把功劳算在长公主头上呢?
第60章
【卫青受到了汉武帝的青睐,被汉武帝一路提拔,升任了车骑将军,与匈奴的第一战大获全胜,被称为龙城之战。
前面说道,汉武帝在匈奴侵扰大汉边境的时候进行反击。当时,匈奴侵犯上谷郡,进行劫掠,杀害上谷郡的官吏和百姓。
汉武帝派卫青出上谷,反击匈奴。
卫青以前没有打过仗,是个新兵蛋子。汉武帝不可能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卫青的身上,可以说卫青的优秀表现是很让汉武帝意外的。】
汉高祖刘邦:“……”让新手领军对战匈奴,该怎么说呢?刘彻敢任命,卫青也敢领命。
这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吧?
【这一战,汉武帝分派了四路兵马,卫青只是其中一路,另外三路分别由公孙贺、公孙敖和李广率领。
公孙敖就是从长公主刘嫖手中救出卫青的人,因为救了卫青而被汉武帝看中,其实不会打仗。
公孙敖这一路损兵折将,大败而归。
公孙贺是公认的打仗不行,但是运气绝佳。和别人一起领兵时捕获匈奴王得了战功,单独领兵时遇不到敌人。
公孙贺这一路无功而返。
李广就很出名了,是秦朝名将李信的后人。王昌龄对他高度赞誉,写诗夸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李广也足够倒霉。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这一路遇到了匈奴主力,兵败被俘,艰难逃脱。
卫青这一路就厉害了,第一次率兵,便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在龙城之战中取得胜利。
可以说汉武帝的希望都在老将李广的身上,结果李广就倒霉催的遇到了匈奴主力,处于敌众我寡的局面,而没能以少胜多。
卫青在这一战大放光彩,当然也少不了其他三路军队的衬托。】
秦始皇听天幕提起李信,那可是助他灭六国的功臣将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看来李信的后代李广,能力也不俗。
汉朝的君臣看到这里都十分的高兴,称赞大将军卫青。
后世的朝代中也有不少人是卫青的粉丝,看到这里更是心潮澎湃,期待天幕后续的盘点。
四路军马,唯有卫青这一支获胜。
【元朔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28年。在这年的秋天,卫青第二次出征,出雁门,率领三万人出兵匈奴,取得了一个小的胜利,奸敌数千人。
我们知道,卫青少时家境并不好,在他的姐姐卫子夫得宠之后,才生活的好一点。也就是说,卫青在被汉武帝所知之前,很可能没有读过什么书。
卫青第一次领兵出征,就能取得胜利,多少是带点打仗的天赋的。
汉武帝曾想教霍去病《孙子兵法》和吴起的兵法,被霍去病推辞了。很可能卫青跟在汉武帝身边的时候,汉武帝也想教卫青兵法。卫青有没有拒绝就不知道了,史书上没有记载。】
汉高祖刘邦:“???”奸敌数千人还只是小胜利?
群臣们也十分惊异。
数千人可不是个小数目啊,这都是小胜利,那大胜得是什么级别?
很快天幕就替他们解惑了。
【元朔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27年,匈奴又大举入侵汉朝的上谷、渔阳,杀死了辽西太守,打败渔阳守将,劫掠百姓。
渔阳、辽西在东边,上谷、代郡、雁门在西边。
卫青采用“迂回侧击”的战术,从西边绕到匈奴军的后方。
“迂回侧击”的战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广泛运用,可见卫青是读过兵书的。少时没有条件,跟在汉武帝身边之后肯定是有提升过自己。
如果没有过人的天赋,又不努力,可能就会和公孙敖一样,烂泥扶不上墙。
卫青这一战,控制了形势险要的河套地区,解除了匈奴骑兵对京师的威胁。
这一战,卫青未损失一兵一卒。
汉武帝在河套地区修筑朔方城,设置朔方郡和五原郡,迁徙百姓过来定居,作为反击、抵御匈奴的前方基地。】
天幕下的众人不约而同地想到,与这场胜利相比,元朔元年卫青取得的胜利确实是小胜。
这几次战役,天幕之前都未提及。
汉武帝之前的君臣看到这里,更加好奇之前被天幕提及的漠南之战是何光景?
想必更加的让人心情舒畅。
汉高祖刘邦顿时想到了安史之乱时,唐玄宗的太子逃亡朔方城。原来这个朔方城是他曾孙子修筑的,难怪他不知道在哪里。
刘恒生了个好孙子啊。
给祖宗长脸,痛击匈奴一雪前耻,给祖宗出气了。先前听说“秦皇汉武”,他还没有具体的概念,如今终于知道了。
原本他是想让刘如意当太子的,此时产生了动摇。
刘如意不一定会比刘恒差,但难保刘如意的后代都会是明君。“文景之治”、“千古一帝”、“昭宣之治”,六代皇帝都是明君的情况十分少见,就连“奋六世之余烈”的秦朝都比不过。
秦朝有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这两充数的。
刘恒一个明君的分量或许不够,但是往后连着几代都是明君的分量就重了,更何况还有一位“千古一帝”。
刘邦陷入了纠结当中。
【元朔五年,也就是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再度派卫青率领三万骑兵出击匈奴。这一战,卫青大败匈奴右贤王,凯旋而归。
汉武帝封卫青为大将军。
这便是先前提到的漠南之战,卫青将匈奴赶到了漠北,远离汉朝边境。】
太子扶苏想到,这卫青比起蒙恬也不遑多让。蒙恬将匈奴驱逐到了漠北,卫青也同样做到了。
汉高祖刘邦忍不住为卫青喝彩。
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都十分的高兴,困扰了几十年的边境问题被卫青解决了,汉朝边境将不再受匈奴人的侵扰。
更关键的是,汉朝不用再向匈奴朝贡了。
【漠南之战后,在元朔六年,也就是公元前123年,汉武帝任命卫青的外甥霍去病为“剽姚校尉”,跟随卫青出击匈奴。
“剽姚校尉”是汉武帝专门为霍去病设置的职位。
这样的殊荣,容易让人联想到郭嘉。
东汉末年,尚且没有当上丞相,只是镇东将军的曹操专门为郭嘉设置了“军师祭酒”这一职位。
卫青指挥公孙敖、公孙贺、李广等将领对匈奴作战。
霍去病在战役中初露锋芒。
我们知道,“小霸王”孙策也是少年英才,十七岁虚岁十八开始领兵作战,和霍去病成为“剽姚校尉”时的年龄一致。孙策年纪轻轻打下江东基业,霍去病也是年纪轻轻封狼居胥。
且两人都英年早逝,一个年仅二十六岁,一个年仅二十四岁。
比起霸王项羽,孙策更像是小霍去病。】
孙策:“……”是谁给他取的这么个外号?你才是小霸王,你全家都是小霸王!
袁术:“……”是他低估了孙策。
袁绍笑话弟弟袁术,竟然没有部下的成就高,想到自己也被曹操给比了下去,顿时就笑不出来了。
谁能想到,魏国和吴国开国君主的父亲,是他和袁术兄弟俩的部下呢?
这天下,本该是他兄弟二人的。
【霍去病和卫青一样,都是私生子。只不过卫青是他母亲的私生子,霍去病是卫青二姐卫少儿的私生子。
霍去病的童年要比卫青幸福。
在霍去病出生的第二年,霍去病的小姨卫子夫就得到了汉武帝的宠幸。霍去病也因此能够锦衣玉食的长大。
卫子夫正得汉武帝宠爱,连带着卫青和霍去病也受汉武帝的重视,有意提拔。
当然,卫青和霍去病也不负所望。
俗话说的好,“自古英雄出少年”。霍去病是天赋型的军事天才,稍后我们再详细盘点。】
历朝历代的皇帝们羡慕哭了,卫青和霍去病真的是“别人家的外戚”。
他们的外戚大多是专横跋扈之徒。
最为关键的是,大将军卫青战功显赫,但是毫无反心,从不参与朝政,不用担心功高震主的情况。
也可能太子是卫青的亲外甥占了一部分原因。
但主要的还是卫青一心只想保家卫国,忠心耿耿,对权力的欲望不强,对痛击匈奴的欲望更为强烈。
他们也想有这样的外戚,太有安全感了。
【匈奴先是被卫青狠揍了一顿,接着又被卫青的外甥霍去病狠揍了一顿,依然不甘心失败,再次入侵汉朝,结果被卫青和霍去病联手狠揍了一顿,主力部队被击溃,这才被打怕了,不敢再南下袭扰汉朝边境。】
汉武帝:“……”这么意义重大的战役,盘点的竟然如此简短。同时他想到匈奴无力南下,汉朝的损失也不小,不说也好。
这一战,祖上几辈皇帝积攒下来的财富都快被他给嚯嚯没了,第一次为了军费发愁。
【淮南王刘安,也就是先前看刘彻无子,想要等刘彻死后当皇帝的那个刘邦的孙子,想要造反,被卫青给吓得退缩了。
事情是这样的,刘安想要造反,问身边的人伍被:“大将军卫青是一个怎样的人?”伍被对卫青一顿猛夸。刘安觉得有卫青在,造反多半会失败,只得放弃。
只是放弃的有点晚,先前为造反做的准备已经被汉武帝察觉了,完犊子了。
那么,卫青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可以从他的事例中推测一二。
我们知道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推恩令”,和平解决了诸侯王势大的问题。“朔方郡”也是主父偃极力向汉武帝建议建立的,当时有很多人反对。
这个主父偃就是卫青向汉武帝推荐的人才。】
【请收藏魔镜小说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