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我们现在都知道,科技改变生活,国家每年砸资金给研发。但是在古代,士农工商的排行,其实发明家的地位都不咋地,很少有人往这方面发展,因而能在这一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更加的难能可贵。我们的诸葛丞相就是其中之一。】


    诸葛亮听着有点不好意思,“天幕所言过誉了。”他并不是一心扑在发明上,只是时势所逼,有需求,才会去发明创造。


    【相传诸葛亮的发明有许多,有据可查的发明大多用于战事,用于民生的便是改造天然气井。】


    诸葛亮:“???”


    天然气井是什么?他听都没有听说过。这又是谁安在他头上的发明?


    周围的人再次看向他们的丞相。


    汉昭烈帝刘备问道:“丞相,天然气井是什么?”


    “臣……”诸葛亮十分的无奈,“臣也不知道,想来又是后世的粉丝安在臣身上的功绩吧。”


    众人:“!!”丞相果然吸粉无数,他们也想有这种烦恼。


    唐太宗李世民疑惑:天然气井?没听说过啊。莫非说的是诸葛丞相改良的火井?


    果然,天幕上出现了蜀地临邛火井。


    火井经诸葛亮改良后火势变旺了,可以用来煮盐。


    火焰长久不息,百姓们在火井旁忙碌着。


    天幕下,刘备激动不已:“这是临邛火井,去年朕与丞相亲自到临邛巡狩,发现了这一处火井。”


    天幕只是显示了百姓用火井煮盐的情景。


    “原本的火井火势小,只够用来点火,丞相改良火井是朕亲眼所见。”刘备见天幕没有放出诸葛亮是如何改良火井的,急于为诸葛亮作证。


    不过是去年的事,他尚且记忆犹新。


    众人恍然大悟:“原来天幕所言的天然气井是指火井。”


    这确实是丞相的功绩。


    诸葛亮没有想到天然气井会是临邛火井,这次居然是真的。


    他感激地看了一眼刘备。


    刘备回了一个微笑,毫不吝啬地夸赞:“丞相改良火井,居功至伟。”解了朝廷缺钱的燃眉之急。


    不,举国的财富都是诸葛丞相的功劳。


    他在前线打仗时,诸葛亮同萧何一般在后方输送士兵和钱粮。


    巨大的开支都靠诸葛亮撑着。


    此时的刘备眼里都是诸葛亮,已经把资助他的糜竺、糜芳兄弟俩给遗忘了。


    诸葛亮道:“臣职责所在。”


    秦始皇嬴政看到天幕上的天然气井,嘴角上扬:“火焰长久不灭,有意思。”这天然气可以用来给陵墓照明,不是,用来造福万民。


    他吩咐左右:“着人去蜀郡寻找这样的天然气井。”


    这天然气若是能够运输就好了,得想个办法把蜀郡的天然气运到骊山。他要在地宫建“日月星辰,江河湖海”,天然气是造太阳的不错的燃料。


    咳咳,将天然气引到百姓们的家中生火做饭也是很不错的嘛。


    “诺。”左右领命。


    天幕上,百姓们用火井煮出了盐,而且比用普通的火煮出来的盐更多。


    【经诸葛亮改良的天然气井可以用来煮盐。盐是人们每天都要食用的必须品,不吃盐就会全身乏力,无法进行正常的日常活动。在古代,食用盐一直被官府管控,贩盐属于暴利。


    东汉时,朝廷放弃了对盐、铁的管控,使得当地的商人垄断了食用盐。


    诸葛亮担任蜀汉丞相后,重新将盐、铁收归官营,增加了国库收入。】


    西汉的诸位皇帝:“……”


    盐、铁属于暴利,是东汉哪个皇帝让利于民?可真大方啊。


    汉光武帝刘秀:“……”


    他创立的东汉是个什么玩意,每次有丢人的事件都是东汉上榜。


    什么时候,东汉也能在天幕上扬眉吐气一回?


    就差被天幕直接点名的汉和帝刘肇:“……”若说将盐、铁归为民营,这其实是窦太后等外戚的锅,列祖列宗们信吗?


    吴大帝孙权看了羡慕不已。


    他若是有诸葛亮给他改良天然气井煮盐,他何必铸造那么多的大泉钱币,让魏国和蜀汉看笑话?


    不得不说,诸葛亮的生财之道妙啊,就是可惜学不来。


    【我们知道,诸葛亮是一个全能型人才,文能写出入选义务教育课本的《出师表》,武能平定南蛮,打得魏明帝曹叡亲自坐镇长安防守,同张良一样位列“武庙十哲”之一。其处理内政的才能更是高于军事才能,治国有方。


    除此之外,相传诸葛亮还是一个化学家。】


    天幕下的众人:什么是化学家?


    魏王曹操:“……”本以为自己被关羽打得想迁都已经够丢人的了,没想到同样的事情在他孙子身上再次上演。


    “化学家?”嬴政琢磨着这个词。


    “砰——”天空一声巨响,震耳欲聋,伴随着呼啸声,大地震动。


    天幕上出现了地雷爆炸的场景。


    好在只是2D的画面,没有附带3D效果,不然怕是有人会当场吓死。


    但这已经足够惊人了。


    巨大的爆炸声,飞扬的尘土,炸飞的石块,无一不在宣告地雷的威力。


    天幕上石块四射,场景十分逼真。


    群臣被这突发状况吓傻了,慌乱地四处躲避,有胆小的已经跪了下去,口不则言地道:“这是神明降罚。”


    嬴政喝道:“镇定。”


    这天幕异像又不是第一次了,怎么还这样咋咋呼呼的?


    有始皇帝在,就等于有了主心骨。


    群臣睁开眼,这才发现天幕上并没有石块落下来,这才安心,继续仰头观看天幕。


    历朝历代的朝臣:这爆炸的威力真大啊。


    【这就是地雷被引爆的场景,相信大家绝对想象不到,相传地雷也是诸葛亮发明的。】


    诸葛亮看的直摇头:我不是,我没有,别瞎说。


    周围的人再次不约而同地看向诸葛亮。


    诸葛亮顶着众人的视线说道:“这个能肯定,真不是我发明的。”别说是地雷,他什么雷都没有发明,后世再怎么改名字,都和他发明的东西沾不上边。


    地雷有这么大的威力。


    他若是能发明地雷,肯定炸山修路,率军出祁山,炸毁城墙。


    何愁汉室不兴啊?


    唐太宗李世民:“……”诸葛亮若是发明了这种武器,他大唐怎么没有继承到?典籍有可能因为战乱而失传,像这样杀伤力大的武器,早就在战场上用烂了吧,绝不可能失传。


    这又是后世哪个小天才安在诸葛亮头上的?


    话又说回来,后世有这样杀伤力大的武器,不知道是如何制作的。


    天幕给点提示吧。


    宋太乄祖赵匡胤:“……”开玩笑吧,晚唐才有黑乄火药。这地雷一看就是火药才能有的威力,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能发明出这个?


    罗贯中:“……”他真不是故意的。


    他只是想到了当代的地雷,所以就给诸葛丞相安排上了,忘了三国时期真正的火药还没有发明出来。


    “地雷”古已有之,触发式的地雷好像是他大明朝才有的。


    原来地雷的威力这么大的吗?是他孤陋寡闻了。


    永乐大帝朱棣看到天幕上地雷的威力,不由得感叹道:“这才是地雷该有的威力。”


    火药作坊里出产的都是些什么垃圾?


    地雷爆炸的威力连天幕上的十分之一都没有,是不是有人偷工减料了???


    严查!


    嬴政看中了地雷的威力,他大秦若是能造出地雷就好了。


    用来炸山,可以省去多少人力啊。


    【我们知道,黑乄火药是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炼丹术,于晚唐时期正式成形。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发明出威力较小的地雷也不无可能。】


    “炼丹?”前些天才刚下令斩杀全国炼丹术士的嬴政:“!!!”


    这些人还不能死。


    他还等着这些人为他制造出火药,进而制造出地雷。


    要抓捕全国的术士需要时间,应该没有这么快就杀完了。他当即下旨赦免那些术士,能救下几个是几个。


    这些人的命,先记下了。


    “炼丹?”晚年的汉武帝、唐太宗一个激灵,合着他们一直在吃火药???


    嘉靖帝朱厚熜:“……”他吃了这么多年的丹药,日积月累下来,肚子快要爆炸了吧?


    想到这里,整个人一哆嗦。


    不,他不想死无全尸。这仙,不修也罢,重回朝堂好了。


    严嵩,是时候该清算了。


    他走出炼丹房,招来左右,说道:“夏言呢,召他入宫。朕许他再次官复原职。”


    左右有些为难,说道:“陛下,夏言今日要被拉去西市斩首,这会儿应该已经出发了。”


    朱厚熜怒道:“朕要你去召他进宫,哪这么多废话?”


    左右吓了一哆嗦,连忙跪下应是。


    【除了地雷,相传诸葛亮还发明了火兽,馒头,孔明灯,孔明锁,搭桥枪,诸葛鼓等等物件。】


    诸葛亮:“……”又是相传,可别再传了,他这张老脸快要挂不住了。


    天幕能不能再说点他真实的发明?


    【相传的未经证实,这里就不再详细说了。接下来要盘点的诸葛亮的发明,都是正史有所记载的。】


    诸葛亮满意了,天幕仿佛听到了他的心声。


    天幕下的众人也满意了,天幕仿佛听到了他们的心声。


    正史记载,应该保真。


    【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要从蜀中运输粮食到前线就更难了,诸葛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发明了木牛流马,用木牛流马运粮。】


    诸葛亮:“……”他有发明这个?


    刘备十分好奇木牛流马是什么?但是天幕上并没有出现木牛流马。


    天幕下的众人都等着天幕给他们展示木牛流马。


    蜀汉之前的众人不知道木牛流马是什么,蜀汉之后的众人知道诸葛丞相的木牛流马已经失传了,想要天幕复刻出来。


    连《汉律九章》都能复刻,再现木牛流马想必也不是什么难事。


    魏国和吴国的天子和朝臣紧紧地盯着天幕,迫切地想要知道蜀汉诸葛亮的运粮神器。


    然而天幕并没有出现木牛流马,让众人大失所望。


    汉怀帝位面


    刘禅听到天幕夸奖诸葛亮,心中得意,相父真棒。


    诸葛亮点头,天幕说的没错。


    蜀道难走,普通的运粮车难以通行,所以他才发明了木牛流马用来运粮。


    只是治标不治本,最好是要把路修一下。


    “火药,地雷……”诸葛亮见识到了地雷的威力,琢磨着研究一下地雷好了。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有了粮食,就可以出兵了。该怎样克敌制胜呢?诸葛亮发明了八阵图,用来对付敌军。】


    和先前一样,天幕上并没有出现诸葛亮的八阵图。


    天幕下望穿秋水的人们失望了。


    【攻守兼备,诸葛亮发明了诸葛连弩用于守城,一次能够发射十支箭,威力巨大。】


    同样,诸葛连弩也失传了。


    众人盼着天幕能够展现诸葛连弩的风采,但是并没有在天幕上看到。


    刘备此刻有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感。


    别人抓心挠腮想知道而不得的东西,他可以直接询问诸葛丞相。


    刘备对诸葛亮说道:“丞相,你给朕说说木牛流马、八阵图和诸葛连弩。”


    诸葛亮额头冒汗,他真的说不出来。


    天幕上说是史书记载了是他的发明,他连推脱都推脱不掉。


    可他真的没有发明出这些东西啊。


    他解释道:“这三样应该是臣未来会发明出的东西。”


    刘备:“……”便宜阿斗了,能够见识到他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丞相的发明。


    【好了,本期视频就到此结束了,关于诸葛丞相,相信观众朋友们比我更加了解,这里就不多加赘述了。喜欢的朋友不要忘了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第22章


    天幕上又出现了可供点赞和关注的图标,只是这一回历代皇帝和朝臣点赞和关注的人少了。因为天幕并没有展现出大家期待的木牛流马、八阵图和诸葛连弩。


    只有刘禅乐呵呵地招呼众人点赞、关注。


    几天前天幕已经预告了这期视频是盘点诸葛亮,他早做了准备,用无数面镜子反射天幕异像,使得全国的民众都能够看到天幕的盘点,让百姓们都知道相父的好。


    自古以来君臣相忌。


    他和相父不一样,打破了常规。他们之间的感情坚不可摧,任何人都无法离间。


    因为他知道,相父是真心待他的。


    这一期的视频播放量和点赞量硬生生地被刘禅拉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创历史新高。


    现世


    苏若雁看到这期视频的数据时惊呆了,播放量超出前面所有视频播放量的总和的几百倍,点赞量超出前面所有视频点赞量的总和的几十倍。


    关注的人也更多了,不再清一色的是cos历史名人,有很多历史上籍籍无名的人也关注了她。


    只是有一点很奇怪,大家用的都是类似真名的网名。


    算了,不想了,金主爸爸们爱怎么取名就怎么取名,抓紧制作视频才是王道。


    看来诸葛亮很受欢迎,以后可以考虑再做一期有关诸葛亮的盘点。


    秦始皇位面


    天幕盘点完诸葛亮之后,嬴政心中一直惦记着地雷,想要将地雷给造出来。非但赦免了之前要大肆捕杀的术士,反而传令各地张榜求贤,重金招募各地的术士研究火药。


    木牛流马、八阵图、诸葛连弩天幕给的信息太少,他想制作也无从下手。


    皇榜下围了一圈百姓,有识字的将皇榜上的字逐个念了出来。


    有人不相信:“确定是求贤而不是求仙?”


    有人念念有词:“奇哉怪哉,术士除了会招摇撞骗还能有什么本领?”


    这话一出立马就被人捂住了嘴。


    “你不要命了?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说这种话,你就不怕……”陛下将你坑杀了。


    后面这话他也没敢说出来。


    城门外驶来了一辆瞧着简朴的马车,周边有众多的侍卫护送。里面坐着的人听到外面的议论声,向着声源处看了一眼,吩咐道:“王二,去前面看看皇榜上写着什么。”


    名叫王二的小厮应道:“是,殿下。”


    马车未做停留,径直向皇城驶去,只是在街道上行驶的十分缓慢。在前开路的侍卫举动温和,行人避让时并不惊慌。


    有百姓看到这阵势,猜测会不会是大公子回来了,以前过路的王公贵族可比这嚣张多了。


    但也只是猜测。


    马车只有一个顶蓬,四周都无东西遮挡,人坐在里面可以一览无余。但是外面的人想要看清里面坐着的是谁就有难度了,被顶蓬上垂下的流苏遮挡了视线。


    王二疾步上前,挤进了人群中,快速地默读了一遍皇榜上的文字,又一路小跑,追上了马车复命。


    “殿下。”王二气喘吁吁地道。


    坐在马车里的人正是嬴政的长子扶苏,此番奉诏回京并没有带多少随从,也就百来个人。


    轻车简行,以最快的速度回到咸阳。


    扶苏看向王二。


    王二在马车旁边走边道:“今上发布求贤令,重金聘请天下术士汇聚咸阳。”


    扶苏:“……”


    王二喘了口气,接着说道:“这回不是要让他们炼制仙丹,而是要让他们造出火药。”


    扶苏疑惑地道:“火药?”


    王二重重地点头:“对,火药。小的并不知道这是什么。”


    扶苏点头。


    咸阳宫内,嬴政等了将近一个月,终于等到扶苏回来了。


    扶苏行礼道:“陛下。”


    嬴政并没有叫扶苏起来,而是说道:“扶苏,如果朕的旨意不是册封你为太子,而是数落你的罪状,让你自尽呢,你也照做吗?”


    虽然他心中知道答案,也在天幕上看到了答案,可是他就是不甘心,想要亲口问上一问。


    他不愿意相信自己寄予厚望的长子,会是如此愚孝之人。


    扶苏此番回来,没有想到会听到这样的话。


    他还以为这么些年过去,父亲已经原谅了他,原来是他自作多情么?


    心中伤感,强行忍住才没有落泪。


    扶苏颤声道:“是,君命不可违。父命也不可违。”


    “混账!”嬴政气得将手中的竹简朝长子扔了过去。


    扶苏下意识地躲开了砸向他的竹简。


    嬴政看着舒坦了一点,略带嘲讽地说道:“你还知道躲啊。”


    扶苏:“……”他又不瞎。


    嬴政说着又气了,“这你知道躲,让你自尽你怎么就不做犹豫了?就不怕诏书有假?”


    扶苏:“……”父亲今天怎么有点反常,受什么刺激了?


    他顶撞道:“陛下是在说笑吗?以陛下的威望和手段,谁敢假传诏书?就算不顾及自己的性命,难道也不顾及族人的性命?”


    父亲又不喜欢他,要杀他为喜欢的儿子铺路不是挺正常的?有怀疑的必要?


    嬴政叹息道:“朕活着时,他们不敢。当朕死了,他们就无所顾忌了。”


    赵高,李斯,这二人该杀。


    扶苏:“???”太不正常了,在他离开咸阳的这段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但父亲的话不能不答。


    他开口道:“陛下长命百岁,莫要咒自己。若陛下的假设成立,能伪造遗诏的人,必然是丞相李斯,也只能是他。”李斯得父亲器重,又与他关系不和睦,应该是最不希望看到他上位的那个。


    嬴政心中又舒坦了一点。


    还不算无药可救,能够猜到是谁从中做手脚。


    扶苏分析道:“丞相的权力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若是想反,不是简简单单就能镇压的。臣虽然手上有兵权,但是远在边关,鞭长莫及。”


    打回去,受苦的是百姓,何必呢?


    当皇帝不就是为了造福百姓吗?如果为了登上帝位而引发战争,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李斯有才华,也不是大奸大恶之人。


    有李斯在,国家不会乱,是不是由他即位也没有多大的关系。


    嬴政:“……你不像朕,不像……”


    扶苏听了心中难过,他就说,父亲怎么突然间就立他为储君了,原来只是空欢喜一场么?


    嬴政挥了挥手,“下去吧。”


    扶苏告退,出宫后就发现父亲并没有骗他,而是真的有意立他为储君。宫人将他引到了只有太子才能居住的地方,对他也都是以对待储君的态度对他。


    这是?


    扶苏问道:“孤不在朝中的这几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宫人回答道:“殿下,最近发生了许多事,说来话长。”


    扶苏道:“那就长话短说。”


    宫人回答道:“回禀殿下,从前些天开始,天幕就频频出现异像。”


    扶苏问道:“是什么异像?”


    宫人想到天幕上扶苏的下场就是一哆嗦,支支吾吾,不太敢说。


    扶苏严厉地道:“说。”


    宫人不得已,硬着头皮回答道:“天幕盘点十大败家皇帝,胡……胡亥公子上榜。”


    扶苏疑惑地道:“胡亥?”


    “是……”不待扶苏再问,宫人将天幕所言说给扶苏听,“天幕预言继承皇位的是胡亥公子,大秦二世而亡。”


    说到此处,宫人颤颤巍巍地跪了下来,“非是小的胡言,天幕所言主簿官均有记载,殿下可以查阅。”


    扶苏:二世而亡?


    难怪父亲要让他回来当这个太子,原来是因为父亲原本属意的胡亥不行。可笑啊,父亲想要将皇位传至万世,结果却只传了二世。


    舍了他,后悔了?


    扶苏想知道国家被胡亥治理的如何,为何会二世而亡,于是来到了皇家图书馆,找到了主簿官记录天幕所言的竹简。


    这些竹简出乎意料地多。


    扶苏拿起了一卷,坐在窗前观看。午后的阳光落在他的肩头,给他蒙上了一层淡淡的金晖。


    虽然不知道天幕是什么,但是竹简几乎是巨细无遗的把当时发生的事全部记载下来。


    从头看下来,第一段写的就是胡亥继位,扶苏心情非常复杂。


    看到指鹿为马这一段时,扶苏气得不轻:赵高!!!


    这等欺君罔上之人该死。


    待看到后面,李斯在狱中嗟叹的段落时,扶苏直呼荒唐,胡亥将李斯打入了狱中?不说从龙之功,单凭李斯的治国能力也不该被如此对待啊。


    连李斯都是这样的结局,可以想象的到蒙氏兄弟的下场。


    ……


    直至看到天幕说始皇帝将于不久后出游驾崩,临终前传位于他,却被李斯赵高假传遗旨时,扶苏这才忍不住豁然起身。


    他不知道是震惊李斯赵高的大胆,还是父亲居然会在不久后身亡,抑或原来父亲真正想要传位的人是他……!


    他没忍住,厉声问侍从:“这上面说的可是真的?”


    侍从低声回答:“公子,天幕说的应当是原本的未来,大臣是信的,始皇帝也是信的。”


    “您若是见过那天幕的手段,一定也会信的。”


    “如今李斯已被抄家贬谪,赵高、胡亥二人已然伏诛。”侍从顿了顿,“是始皇帝亲自下的令。”


    扶苏听得这话,半晌没回神。


    李斯被弃,赵高和胡亥都死了?


    ……怎么可能呢?父亲对他向来没有一个好脸色,喜欢的儿子并不是他。若真有这个心思,为何让他远离朝堂,打发他到边关去?


    这么做给他传达的信息就是让他戍边,再无缘皇位。


    大概是看他脸色不对,侍从又劝说道:“公子,陛下器重的始终是您,如今召您回来也是立您为太子,您千万莫要因为先前的误会,与陛下离心啊!”


    扶苏听的这话,愈发茫然。


    终究还是强迫自己定神,继续看。


    嬴政收到宗正来报,太子殿下去了藏书阁,观看有关天幕异像的记载。


    “去,把这些交给太子。”嬴政指了指桌案上的一堆竹简。


    “是。”宗正当即叫人来搬。


    扶苏看完第一期视频的文字记载后脸色复杂的沉默了很久。


    这时,有侍卫抬着一堆竹简过来了。


    宗正向扶苏禀报:“殿下,这些是陛下让臣交给你的。”


    扶苏道:“知道了。”


    宗正将竹简送了过来就算是完成任务了,但他有意提点扶苏,多了一句嘴:“殿下,这是陛下按照天幕提示收集好的这些人的资料,陛下是想您去收服这些人才啊。”


    扶苏意外地看了宗正一眼。


    宗正点点头,说道:“臣告退。”说罢,退了出去。


    扶苏看向新搬过来的一堆竹简:父亲让他去收服这些人才?这是在给他培植班底啊!


    想到此处,扶苏一改颓废的感觉,振奋起来。


    他的眼神变得清明:他以前不是父亲最喜欢的儿子,但父亲既然看好他,那他一定会好好干,不会让父亲失望的!


    “历史上有名的能臣们。”


    扶苏从看完第一期视频的情绪中走出来,这才开始看记载第二期视频的文字。越往下看越是激动,想着这样的人才,一定要为大秦所用。


    第23章


    几天后的朝会上,天幕异像如期而至。


    扶苏虽然早有耳闻,但是此番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仍然大为惊异。他研究过按照天幕提示改良的农具,也问过耕作的百姓,新农具确实比旧农具好用。


    实打实的利益在眼前,他选择相信天幕所言。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啊,几天不见甚是想念,上一期视频作者菌盘点了贤臣,今天作者菌就继续来我们的第一个主题,盘点败家皇帝第四位。】


    明朝的众位皇帝心都提到嗓子眼了。


    别的朝代只是有可能会有败家皇帝上榜,他大明是板上钉钉的有败家皇帝上榜,这种心情谁懂?


    接下来是一段视频:


    [“报——叛军快要杀进长安了。”


    年迈的皇帝壮志凌云,放言道:“来得正好,朕要御驾亲征,由太子监国!”


    当晚,宫内秘密集结了三千禁卫军。


    就在众人以为皇帝要靠这三千人浴血奋战,以少胜多的时候。


    皇帝的做法让人大跌眼镜。


    夜色下,每一位禁军都分得了大量的金银,误以为这是他们的买命钱。


    “吾等誓死效忠陛下,奋勇杀敌!”


    然而这话一说出口就被他们的首领弹了一个脑瓜崩:“杀什么敌?我们的职责就是护卫陛下安全抵达蜀地。”


    “啊?蜀地没有叛军啊。”


    天还未亮,皇帝就带着宠妾和部分皇子、皇孙,在三千禁军的护卫下悄悄出逃。毫不知情,前来上朝的官员们看到空空如也的皇宫惊呆了。


    “皇帝弃百姓逃跑了。”


    这一消息瞬间传遍了长安,城里乱成了一锅粥。]


    后主刘禅看到这一幕仿佛打开了新世界大门,“皇帝除了投降还能逃走?”


    这是条未曾设想过的道路。


    曾劝说刘璋投降刘备的谯周听到这话心道不妙,连忙说道:“天幕上的那位皇帝能够逃往蜀地,可陛下仅有蜀地这一州之地,能逃到哪去?南中?恐怕会遭遇民变,死在半路。向邓艾投降才是当今最好的出路。”


    天幕上出现了叛军攻入长安烧杀抢掠的情景,同时还配上了文字,是杜甫的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全诗四十个字,写出了长安沦陷后的惨状。


    身在宫外而没有被皇帝带走的公主、皇孙们遭到了叛军的屠杀,城中百姓没来得及逃走的也都做了叛军的刀下亡魂。


    天幕上众人的惨状让人看了头皮发麻。


    群臣看到这一幕,反驳道:“项羽攻入咸阳时烧杀抢掠,连投降的秦王子婴也一并杀了,万一投降之后魏军也如天幕演示的这般,该当如何?”


    谯周说道:“别忘了还有吴国。就是做个样子给吴国看,魏国也会善待大汉的降臣。”


    刘禅此时已然偏向了谯周的观点。


    唐高祖李渊:“……”看这服饰,是他大唐,天幕盘点的败家子是老二的后代?


    李渊问道:“二凤,你怎么看?”


    自从天幕称李世民为李二凤之后,他也就这样称呼这个次子了。龙凤猪指代三位千古一帝,他家老二是其中的凤。


    李二凤费尽心机登上了皇位,结果呢?


    后世子孙荣登“十大败家皇帝”榜,丢尽了颜面。观看天幕的可不止是他们,还有秦皇汉武这样的千古一帝。


    这皇位,看来不能传到李世民手上。


    可是自古以来就没有长盛不衰的王朝。若是长子即位,也难保后世子孙不会出一个败家子,传给李世民好歹能有一个贞观之治。


    李渊心中犹豫不决。


    天幕预言李世民会是皇帝,还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景象,逼得他不得不废掉李建成,改立李世民为太子,以顺应天道。


    没想到这么快就被天幕的盘点打脸。


    他才刚刚改立李世民为太子,这么快就要废掉李世民的太子之位吗?


    这个儿子是他的骄傲啊。


    李世民冷汗都下来了,心中暗骂天幕上这个坑祖宗的不肖子孙!


    他硬着头皮说道:“臣今后必定严加教导子孙后代,时时刻刻地警示他们,代代相传,让他们不再犯下这等大错。”


    李渊点头,但愿如此。


    【注意看,这个仓皇逃窜的皇帝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仅半年叛军就打到了都城长安。】


    【可惜啊,李隆基如果不是死的太晚,也是有资格和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一样被称为千古一帝的。他开创的盛世国富民强,百姓们吃的好穿的好,才有条件以胖为美。


    在古代,普通老百姓能吃胖是一件多么难以想象的事啊,唐玄宗做到了。


    开元盛世,是真正属于百姓的盛世。】


    被天幕点名表扬的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乐了。


    李渊:???


    上了败家皇帝榜,居然还能有机会成为千古一帝,还开创了盛世?死的太晚是什么意思?


    正值壮年的李隆基:???


    天幕上那个穿着龙袍弃百姓于不顾的老东西,不是他的子孙后代而是他本人?开什么玩笑?


    他励精图治,崇尚节俭,国家强盛,百姓家家都有余粮。这样一个强大的王朝,怎么会有叛军杀入长安?和千古一帝这一荣誉失之交臂?后面发生什么事了?死的太晚?


    李隆基心中有太多的疑问。


    【秦始皇修仙但是不昏庸,行暴乄政却也爱民,就是死的太早,如果多活十几年,将皇位平稳的传给扶苏,秦朝不至于二世而亡。


    汉武帝晚年沉迷修仙,若不是被太子刘据用命警醒,怕是要晚节不保。


    唐太宗人到中老年同样沉迷修仙,死的恰如其分,若是多活几年可能也会是一场灾难。】


    【这样看来,李隆基的阳寿如果分十几年给秦始皇就好了,千古一帝稳了。】


    嬴政:阳寿还能分的?


    晚年的刘彻没有想到他自己才是害了刘据的罪魁祸首,心中悲痛。


    用命警醒?


    看不出来啊,他向来认为刘据仁厚温和,居然也会死谏。


    正值壮年的李世民:???


    他沉迷修仙?这怎么可能?他和作者菌一样是无神论的拥护者,说他沉迷修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谣传,这绝对是后世的谣传。


    【可惜没有如果,李隆基晚年昏庸无道,在叛军即将兵临城下时弃百姓逃亡,在出逃的途中差点因兵变被杀。】


    后主刘禅听到这里坚定了投降之心。


    李世民对此十分遗憾,可惜李隆基这一罪魁祸首没有死于兵变。


    在他看来,兵变是必然会发生的。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李隆基匆匆逃离长安,肯定无暇准备三千禁军所需的粮草,沿途若是没有粮草补给,禁军们吃什么?


    没有吃的就活不下去,活不下去就要造反了。


    禁军的家多半都在京城,叛军攻入长安后烧杀抢掠,禁军的家人难以幸免。


    有些东西是用金钱买不来的。


    【李隆基为什么能在兵变中活下来,这里就要提一嘴被众多文人墨客拿来当创作素材的,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绝美爱情”。】


    天幕选用了杜牧的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以及白居易的《长恨歌》全篇。


    《长恨歌》是真的长,还好不要求背诵。


    曹操看完天幕上的长恨歌,忍不住赞叹其中佳句频出,都可流传千古。


    【说点曹操感兴趣的话题,杨贵妃原本是李琩的正妻,被李隆基抢去当妃子了。李琩是李隆基的儿子,李隆基色令智昏,强占了自己的儿媳。】


    曹操:“……”


    揪着他的感情轶事没完了是吧?而且他也是有分寸的,不会干出强抢民妇的事情,顶多只是帮忙照顾他人遗孀和前妻而已。


    曹丕:“……”


    他偷偷看了一眼父亲,害怕父亲会干出强占儿媳的事情来。原以为他先一步得了甄氏就高枕无忧了,看来是他太天真了。


    甄氏的美貌不输于杜氏。


    父亲那么看重关羽,关羽所求不过是杜氏这一个女人,父亲都不肯给,以至于错失关羽这一员上将。


    他担心留不住甄氏。


    娶父亲小妾为妻的李治:“……”


    这李隆基是谁的儿子?纳儿媳为妾,可真是好样的。


    【李隆基这样做,多多少少还是带点家族遗传的。他爷爷唐高宗李治就娶了父亲的小妾为妻。】


    唐太宗李世民吩咐左右:“去把雉奴带来!”


    长孙皇后十分焦急,在一旁劝道:“雉奴现在还只是个孩子,您消消气。”


    李世民经观音婢提醒,想起雉奴现在才五岁,什么都不懂,叫来也不好说什么,于是挥了挥手,示意左右别去了。


    只是,怎么会是雉奴继承皇位?


    【好了,言归正传。李隆基放任部下将一切罪责都推给了宠妃杨贵妃和外戚杨国忠,杀掉这二人以平息禁军的怒火,这才得以苟命。】


    天幕上回放了杨贵妃为李隆基献歌献舞的画面。


    两人情意绵绵,你侬我侬。


    下一秒就是杨贵妃马嵬驿身死的画面,和前面的恩爱相比是十足的讽刺。什么绝美爱情,不过是老色痞没有管住自己的下半身罢了。


    【解决了兵变,李隆基依然没有顺利行军,被当地的百姓们拦下了。弃百姓于不顾,仓皇出逃,不是杀了宠妃杨贵妃和外戚杨国忠就能了事的。李隆基一心逃窜,接下来的操作直接葬送了自己的皇位。】


    【李隆基派太子去安抚百姓,百姓们拦不住一心想要逃往蜀地的李隆基,只好全力拦住太子。


    就这样太子被留下了,没有和李隆基一起逃往蜀地,而是去了朔方城,在朔方登基,也就是现在的灵武,把李隆基变成了太上皇。】


    李隆基猛地看向太子李瑛。


    李瑛吓得连忙跪地请罪。


    效仿太宗将皇帝父亲逼成太上皇,他有这本事?


    第24章


    公元736年,已过知天命年纪的李隆基本就对李瑛不太满意,碍于丞相张九龄力保才没有废掉李瑛的太子之位。


    这下可算是找到借口了。


    他呵斥道:“逆子,你竟然忤逆不孝。”趁火打劫直接登基,可真是好样的。


    李瑛面如死灰,哭着讨饶。


    父亲用上了“忤逆不孝”这个词,他基本上是没有生还的可能了。


    这天幕坑他。


    张九龄见太子情势不妙,劝诫道:“陛下,看完天幕盘点再做处理也不迟啊。”


    太子是国之根本,不可轻言废立。


    他之前以太子无过为由,力谏陛下不可以废掉太子。可是若真如天幕所言,太子登基这事就足够惹怒陛下。


    李隆基瞪了张九龄一眼,冷笑道:“好啊。”


    这些年来,他对张九龄积怨已深,已经忍了张九龄很久了。待到看完天幕盘点,不光是太子李瑛,连张九龄也要一起清算。


    张九龄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是大祸临头。


    天幕上出现了一段视频,是太子李亨在朔方登基的场景。


    [朔方有众多的精兵,整个朔方的军队都听命于新皇。


    身在蜀地的李隆基得知消息,大笑着道:“吾儿顺应天命,登基为帝,吾无忧矣。”终于不用担心自己会是亡国之君了。]


    看到这一幕的李隆基:“……”


    李瑛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还好忤逆不孝的人不是他,瞧着倒像是李玙。


    等等,太子怎么会是李玙?


    【因为唐玄宗李隆基弃百姓逃亡蜀地,所以被百姓留下来的唐肃宗李亨登基后成为众望所归,各地有才之士纷纷归附,期望李亨能率军平息叛乱,杀回长安。】


    李隆基:???


    “李亨是谁?”李隆基看到天幕上唐肃宗李亨的样貌,难道李亨是李玙?


    李瑛原本高度紧张,听到这话强忍笑意。


    父亲正事不干,就知道给儿子们改名字,这都改了多少回了,改的亲爹都认不出来了吧哈哈哈。


    笑过之后情绪又陷入低迷。


    天幕所说的太子不是他,最后登基的更不是他。


    所以他这太子之位还是被废了?


    唐太宗李世民十分期待后续,恨不得自己亲身上阵,率军平息叛乱,杀回长安,挽救大唐基业。


    他希望李亨能争点气。


    【李亨急于收复长安,也没有让众人失望,以郭子仪和李光弼为将,集结大军收复失地。


    出乎意料的是,李亨集结的士兵大多是胡人。一批胡人发动叛乱,李亨许诺另一批胡人足够的好处,平叛的主力部队也是胡人。】


    天幕盘点了半天,并没有提到发动叛乱的胡人是谁。李隆基心中焦急,到底是哪个胡人发动叛乱?


    他要提前杀了,以绝后患。


    李世民对李亨并不看好,急于收复旧都勾结胡人必然会留下隐患。


    一看就是没有好好读兵书。


    【李亨能平定叛乱,离不开奔着利益忠于他的胡人军队,更离不开一个人——吃人将军张巡。】


    天幕上出现了张巡艰苦守城,在城中缺粮时杀掉活人百姓给士兵们吃的骇人情景。虽然在残忍血腥的地方打了马赛克,但还是令人毛骨悚然。


    曹操和他的属下们都看向了程昱。


    程昱不干了,囔囔道:“天幕盘点的是张巡,你们都看着我干嘛?”


    郭嘉说道:“我有预感,你会被天幕提及。”


    程昱一点都不想因为这种事出名,白了郭嘉一眼,没好气地道:“去去去,你个乌鸦嘴。”


    郭嘉说道:“啊,对不住。”


    天幕上的骇人景象让人看了头皮发麻,很难不联想到程昱让将士们吃人的情景。


    这样的惨状竟然在他身边真实发生过。


    曹操想到郭嘉说孙策会死于刺杀,结果孙策真的死于刺杀,心中为程昱默哀了一瞬。


    程昱看到曹操的表情:“……”


    【东汉末年,狠人程昱也只是以死人肉做为军粮。唐朝的张巡更狠,城中粮尽之时,先是吃小妾,再是吃城中的百姓,该用狼人来形容,不,狼灭。】


    程昱:“……”还真被郭嘉给说中了。


    长安城破,叛军进入城中烧杀抢掠;睢阳城失守,城中的百姓也会面临一样的境地。


    这张巡守城还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汉惠帝刘盈看到这一场景吓得脸色发白,头冒虚汗。他的异状很快就被周围的朝臣们察觉。


    “陛下怎么了?”


    “快扶陛下去歇息,传御医。”


    ……


    皇太后吕雉也不再观看天幕了,向御医询问刘盈的情况,得知是被天幕异像吓成这样的,暗道这儿子胆子也太小了点。


    她还想让刘盈看看戚夫人的下场,想来还是算了。


    【张巡本是一个文官,临危受命成为睢阳城守将,以数千人抵御十余万人,坚守近一年,杀敌十余万人,一战成名,成为名将。】


    以数千人抵御十余万人,杀敌十余万人?


    天幕下的众人听到这话倒吸一口凉气,先前还大义指责张巡吃人的官员闭嘴了,换他们上,还真不能做的比张巡更好。


    只是,不惜吃百姓也要守住的城池到底有多重要?值得吗?


    不少人心底有此疑问。


    东汉末年刘备麾下的将领霍峻被这一数字惊呆了。


    刘将军入川时,他以数百人抵御一万余人坚守一年之久,守住了葭萌城。


    原以为自己挺牛的,没想到还有比他更牛逼的,十倍于他。


    【叛军已经占领了长安和洛阳,睢阳城就成了重中之重。失去了睢阳城,唐朝就离亡国不远了。张巡坚守的虽然只是一座城,但是给了李亨翻盘的机会。】


    天幕下的众人:张巡坚守的城池至关重要。


    【说起来,张巡身为文官,书没有少读,能够守住睢阳城,用的几乎都是三国时期前人用过的计谋。


    使用刘备攻打汉中时,法正的疲兵之计。夜间擂鼓造势,佯装出击却按兵不动,多次行骗之后突然出击,赢得胜利。


    使用孙权在濡须口抵御曹操攻打时,用的草船借箭之计。夜间用绳子将稻草人放下城墙,被敌军误以为是真人,用箭一通乱射,收获无数支箭。


    再有就是学曹魏的程昱,吃人。】


    曹魏的众人都沉默了,怎么到了他们这边,张巡学到的就是吃人?


    程昱:!!!


    有不少人赞叹道:“学以致用,张巡真乃军事奇才。”


    虽然心疼那些被吃掉的百姓,但是和亡国相比,还是守住睢阳城守护国家重要一些。一旦城破,死的人会更多。


    有气节的人是宁死也不当亡国奴的。


    宋仁宗赵祯认为张巡做的太过了,就是有再大的功绩,吃活人也是让人痛骂的污点。安史之乱时,唐朝气数未尽,叛军内部也不是坚不可摧,即便丢了睢阳城,唐朝也不会亡。


    为了守住睢阳城做到这样的地步,不值得。


    洪武大帝朱元璋深有感触,若不是张巡守住了睢阳城,唐朝将会被胡人灭亡,汉人毫无意外会如元朝时一般,是低人一等的存在。


    他推翻元朝,才提升了汉人的地位。


    【李隆基和李亨在公元762年5月先后病逝,太子登基。公元763年,郭子仪和李光弼平定了长达七八年的安史之乱,但强盛的唐朝已经走向了衰落。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安史之乱是怎么发生的。】


    【我们知道,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有了统一六国的实力。唐朝经过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周国皇帝武则天的治理,国力强盛,到了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子李隆基这一代达到顶峰,这才有了真正属于百姓的开元盛世。】


    被天幕盘点忽略的李渊、李旦等人:“……”


    唐高宗李治心中宽慰不少,武则天不愧是他的知己,延续了他的政治理念,之后继承皇位的人也是他们的血脉。


    他心软了。


    前些天得知武则天会是女皇后,他想过废后,到底还是忍住了,因为他需要武则天这一贤内助帮忙处理政务,所以退而求其次的决定立一个让武则天殉葬的遗诏,可保无忧。


    现在,他不想立这种遗诏了,倒是要叮嘱武则天好好教育孙子。


    不,他现在就叮嘱太子李弘好好教育儿子。


    临朝称制的吕雉十分羡慕武则天,也想要称帝,但是条件不允许。她只生了一个刘盈,还早亡。如果刘邦的儿子都是她生的,所有的刘姓诸侯王都是她的子孙,或许她就能够排除万难称帝。


    她想要称帝,朝堂上的阻力太大了。


    【李隆基和前面盘点的败家皇帝司马炎一样,看到自己创造了盛世,然后就飘了,变得昏庸起来,前后判若两人。和司马炎一样,不听劝告。


    司马攸建议除掉胡人刘渊,司马炎不听;张九龄劝李隆基杀了胡人安禄山,李隆基不听。】


    【李隆基由明变昏的转折点在公元736年,也就是开元二十四年,罢免宰相张九龄。】


    正想罢免张九龄的李隆基:“……”


    想到今年就是开元二十四年的张九龄,疑惑地看向皇帝。他自认不会做出作奸犯科的事情,到底因何罪遭到罢免?


    还是说,他是无罪遭贬?


    【我们都背过张九龄的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是张九龄被罢相,遭贬后写下的。张九龄之所以遭贬,不是因为他犯了罪,而是因为被小人陷害。】


    李隆基:???


    李林甫听到天幕所言,出了一身冷汗,看来今日是在劫难逃,再如何巧言善辩也是无用。


    天幕坑他!


    第25章


    【前面我们说到,李隆基好色到可以不顾天理伦常,娶儿媳为妃。


    在杨贵妃之前,李隆基宠爱的是武惠妃。武惠妃受宠,想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于是就打算和丞相张九龄勾结,但是被张九龄拒绝了。


    张九龄是忠于皇帝的,认为太子无过,轻言废立会动摇国本,并不想要这种从龙之功。


    武惠妃转而勾结李林甫。】


    天幕在说这段话的同时,展现了张九龄拒绝武惠妃心腹的情景,以及李林甫与武惠妃的提议一拍即合的情景。


    画面逼真,转场很快。


    只是没有放出他们说话的声音,只有天幕的讲解声,但可以从他们的表情看出来事情到底如何。


    天幕上,李林甫与武惠妃的心腹相谈甚欢。


    李隆基看到天幕上的这一幕,心中刺痛,忍不住狠狠地瞪了李林甫一眼,实在是想不到李林甫竟然和他的爱妃勾结。


    等听完天幕所言,他要好好清算。


    李林甫听到天幕所言,想到自己在皇帝面前说了不少张九龄的坏话,都是些子虚乌有之事,为自己的前程默哀,怆然地跪下道:“陛下,臣冤枉。”


    李隆基斥责道:“闭嘴,别吵。”


    他还想听天幕接下来怎么说,并不想被李林甫干扰。


    先前有空问责太子,是因为天幕在播放画面,并没有讲解,不会漏掉重要的内容没有听到。现在不同了,天幕还在滔滔不绝,他可不想错过一个字。


    天幕的声音并没有停顿,继续讲解。


    【武惠妃的儿子是李琩,就是杨贵妃的前夫。其实李琩不见得比废太子李瑛差,也不见得比唐肃宗李亨差。


    张九龄当初若是答应就好了,不至于遭受陷害,相位不保,不能再为国效力,守护这太平盛世。


    有张九龄在朝堂上,或许就不会有后面的安史之乱了。相比李瑛这个太子,还是留住一位贤相比较好。】


    李瑛心中万马奔腾。


    张九龄:“……”他若是答应,他就不叫张九龄。


    李隆基:“……”就因为武惠妃和他奶奶武则天是同宗,他就绝不可能立武惠妃为后,立武惠妃的儿子为太子。


    询问张九龄的意见,只是敷衍武惠妃罢了。


    【张九龄当初若是答应,不管事情成与不成,都不会把武惠妃得罪的死死的,在皇帝已经有昏聩倾向的情况下,官位起码能保住,能够继续为百姓谋福祉。


    可惜没有如果。


    自西汉以后,古人奉行的是“君为臣纲”,参与废立太子的事情在他们看来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张九龄是不会做的,而这么做的李林甫没做过多少伤害百姓的事,却因为这个被定位为奸臣,陷害张九龄,除去朝中比他能力强的同僚都是次要的了。


    张九龄因为这种原因罢相实在是让人痛心,却也无可奈何。


    同样的遗憾也发生在汉景帝的妃子栗姬身上,她当初若是答应和长公主结为亲家,她的儿子刘荣也不至于那么快被废,说不定还能多苟一苟。哪怕最后被废,那也是自己作的死,怨不得别人。


    长公主和栗姬谈不拢,转头就找到了刘彻的母亲,谈妥儿女亲事后大力扶持刘彻当上太子。刘彻能当上太子,虽说是自己争气,但长公主的帮助也至关重要。


    武惠妃和张九龄谈不成,转头就找上了自身有能力的李林甫。李林甫得武惠妃帮助当上了丞相,为武惠妃的儿子李琩美言,对二人来说简直是互惠互利的买卖。


    两人合作以谋反罪陷害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李隆基偏听偏信,将三子全部诛杀。】


    天幕在说这几段话的时候,画面也随之变化。


    讲到张九龄为百姓谋福祉时,播放的是百姓安居乐业,城镇繁荣的景象;讲到张九龄被罢相时,播放的是李隆基一脸畅快的表情,张九龄黯然神伤,李林甫和武惠妃小人得志的嘴脸。


    而讲到栗姬时,画面并没有跳到西汉,而是武惠妃与李林甫谋划构陷张九龄和太子等人的种种细节。


    汉景帝刘启虽然知道了当时的真相,但是从后世的评价来看,刘彻登基确实比刘荣登基要好,也就不想追究刘嫖和王娡的罪过了。


    唐玄宗李隆基看到天幕上的种种,捏紧了拳头。


    他之前还以为李林甫是位难得的对他胃口的能臣,现在看来是他瞎了眼。


    李林甫才华是有,但人品实在是太差了。


    天幕上所展示的李林甫陷害人的手段,不像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人做得出来的,哦,李林甫就没读过几本书,理解了。


    他不由得想到了牛仙客。


    张九龄说的对,牛仙客没文化,不能当大官。之前他还反对张九龄的观点,现在十分的认同这一观点。就像李林甫这样,以李林甫的文化程度,不能当丞相。


    李林甫:“……”天要亡他。


    李瑛恨的咬牙,希望父亲看完天幕异像后能处死武惠妃和李林甫。父亲若是不杀,他想尽一切办法也要除去这二人。


    不能让这二人祸乱朝纲。


    【明君之所以是明君,在于能够选贤任能,爱护百姓。比如唐朝的李世民、李治,周朝的武则天,爱护百姓,任用贤相。公元736年,也就是开元二十四年,李隆基已经不再爱护百姓了,也不再任用贤相了。】


    大周皇帝武则天本以为自己称帝会被后人唾骂,没有想到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


    只是为何是她的孙子李隆基登基了?


    她好不容易建立了大周朝,继承者应该是她武家的人才对。只有武家人即位,才能把她的大周传承下去。


    哪怕是李旦改姓武,也终究不是正统。


    【这一年,李隆基想要从东都洛阳提前返回长安。张九龄认为提前回长安打乱了沿途的部署,会影响百姓生活,建议等百姓们抢收完农作物再回。这一提议是为百姓们着想,但是李隆基一意孤行,说回就回。】


    李隆基听到这话很不服气,他不是免了沿途百姓的税收吗?怎么能说他不再爱护百姓呢?


    天幕上出现了百姓不得不放弃田里的粮食,为迎接皇帝的到来而忙碌,导致没有来得及收割的粮食烂在了地里。


    免除的税收,还不够烂在地里的粮食的三成。


    看到这一幕的李隆基沉默了。


    洪武大帝朱元璋看到这一幕暴跳如雷,十分心疼烂在地里的庄稼。


    李隆基浪费粮食,应该遭天打雷劈!


    【我们再来看李隆基重用的李林甫在执政期间,是否担得起贤臣二字。说起贤臣,首先得爱民吧。很遗憾,这点李林甫并不具备,支持李隆基在秋收时回长安的就是李林甫。】


    【其次,为国家举荐贤才,举贤不避亲也是可以的。李林甫在这点上做的很绝,诠释了“野无遗才”这一成语。


    举行科举考试,不录取一人,骗李隆基民间已经没有贤才了。


    大诗人杜甫被李林甫这一骚操作坑惨了,未能通过科举走上官途。在李林甫执政期间,像杜甫这样有才华却不能做官,发挥才能的人太多了。】


    扶苏的关注点在科举考试上。


    这几天,他一直在想该如何招募萧何、曹参等人,现在有了稳妥的法子。


    萧何能够写出《汉律九章》是基于《秦律》的基础上,没有在咸阳看过皇家藏书的萧何大概率是写不出《汉律九章》的。


    人才还需要培养,不能直接招揽。


    他可以奏明父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法律培训,各级官吏都要参与学习。培训结束后进行考试,内定萧何、曹参等人。


    这样一来,萧何、曹参等人的晋升合情合理,也不用担心招来的萧何难当大任。


    或许也能发现天幕未曾提及的人才。


    唐玄宗李隆基没有想到李林甫能够嫉贤妒能到这种地步,好一个野无遗才。


    未来的他是被下降头了吗??


    【“诗仙”李白文武双全被李林甫打压,“诗圣”杜甫因为李林甫的一句野无遗才,直接没了做官的机会。


    李白、杜甫空有抱负,但没有施展的机会,在当世只有吟诗作对的成就,毫无政绩可言,十分可悲。


    只能怪他们生错了时代吧。


    若是生在唐太宗时期,兴许会成为利国利民的好官;又或者年龄再大点,像张九龄那样,趁李隆基还没有开始昏聩的时候才有机会当官。】


    【受“野无遗才”所害,科举制度形同虚设。由于李林甫的嫉贤妒能,大量庸才成为朝廷官员,这就造成朝廷的实力被削弱,无法镇住地方节度使。】


    秦始皇嬴政:“……”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他大秦统一战争结束后百废待兴,正缺人才,唐朝有那么多的人才却不知道珍惜。


    【李林甫不光打压朝臣,还买通李隆基身边的人,方便投其所好,进一步取得李隆基的器重。李隆基不知被身边的人出卖,对知晓他心意的李林甫更加满意,渐渐地不理朝政。】


    【前面我们说到,胡亥大权旁落的根源在于不理朝政、不见群臣。李隆基也是当过明君的,下场没有胡亥那么惨,只是逃离都城了而已。


    李林甫当了十九年的宰相直到病逝,“以夷制夷”的政策为安史之乱埋下了祸根。】


    李林甫哀叹,完了,又多了一重罪。


    【李林甫病逝后,靠杨贵妃的裙带关系上位当上丞相的杨国忠无德无才,加上皇帝昏庸,共同促成了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变,史称“安史之乱”。】


    唐玄宗李隆基气笑了,原来领头造反的不光有西域人安禄山,还有突厥人史思明。


    这两个忘恩负义的狗东西,他要宰了他们。


    【我们知道,万历帝可以二三十年不上朝而保证国家蒸蒸日上,是因为有张居正撑着。李隆基荒废朝政,宰相杨国忠祸乱朝纲,朝廷官员贪污腐化。】


    二三十年不上朝!在万历皇帝朱翊钧之前的皇帝们听到这句都惊呆了。


    虽然不知道万历帝是谁,但张居正是大明朝的。


    洪武大帝朱元璋更为愤怒,万历帝是明朝的哪个皇帝,谁的后代?他要严惩这货的祖宗。


    燕王朱棣心虚地低下了头。


    他已经看过了记录天幕异像的书籍,知道后世的皇帝是朱祁镇,他的后代。


    这个万历帝多半也是他的后代子孙。


    洪熙帝朱高炽之前的皇帝们都对这种长期不上朝的行为十分的愤慨,在他之后嘛……


    半斤八两,彼此彼此。


    成化帝朱见深:“……”后代子孙好的不学,偏偏学他不上朝。


    嘉靖皇帝朱厚熜没有想到后世还有人能打破他不上朝的记录,十分好奇万历帝是谁,兴许也是位仙人呢?


    他很想与这位道友交流切磋一番。


    【安禄山起兵造反,李隆基还在歌舞升平。一两个月的时间,安禄山的叛军就攻下了东都洛阳,自东向西,攻向长安。李隆基这才惊觉叛军都快打到家门口来了,慌忙派人阻挡。安禄山的叛军被阻在了潼关,不得寸进。】


    秦始皇嬴政:“……”这李隆基,此时的表现和胡亥有的一拼。


    魏王曹操回想起了几年前马超叛乱,他带兵在潼关平叛时的惊险场景。渡河时差一点他就被马超的大军给追上了。若不是有许诸护卫,他就死在潼关之战了。


    即便是用计成功,平定叛乱时,依然损失惨重。


    唐睿宗李旦下意识地捂脸,列祖列宗们都看着呢,生出一个这样的儿子,他丢不起这个人。


    一过抵百功,李旦认同李隆基真的死的太晚了。


    【潼关易守难攻,守住潼关能够扭转战局。以当时的形势,只要坚守不出,等边关的兵力集结调回,就能够反败为胜,以压倒性的优势迅速平定叛乱。


    但是,在李隆基的骚操作下,潼关失守。】


    唐太宗李世民:“……”李隆基的军事才能是负的吗?出门在外别说是他李世民的子孙。


    【李隆基听信谗言,以勾结叛军避战不出的罪名处死了镇守潼关的将领,换了一个深谙兵法的大将镇守潼关。结果这位和先前被处死的将领一样,也是“避战不出”。


    上天给了李隆基一次试错的机会,但李隆基不懂得珍惜。】


    天幕下的众人:“……”好家伙,李隆基是老天爷的宠儿吧,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居然还有试错的机会。


    不少皇帝嫉妒,唐朝的人才是真的多啊。


    【守将坚守不出,安禄山数次强攻潼关均以失败告终,被阻在潼关。另一边史思明也是节节败退,形势对李隆基有利。李隆基只要不搞事,这局稳赢,“安史之乱”一年多就能够平定。


    但是,已经成为昏君的李隆基,怎么会不搞事呢?


    李隆基与杨国忠达成一致,逼迫潼关守将出兵。潼关守将皇命难违,哭着出战。这一战果然是败了,惨败,潼关因此失守。


    潼关是长安东部的门户。潼关失守,叛军一路畅通无阻,攻入长安。】


    天幕下的众人忍不住叹气,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他们已经知道了。李隆基在叛军到来之前弃满城百姓不顾,逃离了长安。


    相比前面几位败家皇帝,这位是重量级啊。


    【好了,败家皇帝李隆基的盘点就到这里。下期视频我们接着盘点能臣系列,要盘点的也是位汉丞相,猜猜是谁~】


    天幕下的众人意犹未尽,想到又要等上几天一片哀嚎,强烈希望每天都能够看到天幕盘点。


    第26章


    天幕盘点名相系列,嬴政心里发酸,但也没有办法。他大秦就只传了两世,国祚短,唯一能看的就是助他统一六国的李斯,却也是个贪恋权势,犯下谋逆之罪的人。


    天幕说李斯本来可以与管仲、伊尹等人齐名,可惜一步踏错,肯定无缘上榜了。


    汉朝的丞相,他无从猜起啊。


    天幕异象结束,扶苏看到眼前出现了几个图标,不解其意,询问左右:“这个是什么?”


    有人可问,比自己探索省事。


    左右答道:“太子殿下,这灰色的桃心是点赞的图标。”说着,在自己眼前的图标点了个赞,图标变成了红色。


    点赞是什么意思扶苏还是知道的。


    他觉得这天幕所言不错,毫不吝啬地点了一个赞,看到灰色的图标变成了红色。


    “这个呢?”


    左右看了,说道:“这个是关注作者的图标,关注之后随时随地都可以观看天幕异象,不必再来到这殿外。”


    扶苏听身边的官吏说了关注作者的好处,也顺手加了一个关注,然后指着第三个图标问道:“这又是什么?”


    外圆内方,像是铜钱。


    “这……”左右答不出来了,“回太子殿下,我等从未见过这样的图标。”


    在这之前都没有出现过。


    有好奇的点了一下这个图标,发现出现了提示,有两个选项,分别是投一个币和投两个币。


    有人选择投一个币试试,有的直接投了两个币。


    扶苏看了看,选择投两个币,但是没有成功,提示他余额不足。于是他转而投一个币,这回成功了,灰色的铜钱图标变成了金黄色的。


    别人都能投两个币,怎么他就只能投一个币?


    一问得知,只能投一个币的并不只是他一个,和他一样只看了这一期盘点的也只能投一个币而观看了好几期盘点的人都能投两个币。


    看来想多投点币需要多看几期盘点,这样一来手中的币就十分珍贵了,要屯着给特别满意的盘点投两个币。


    官员们陆陆续续散去。


    扶苏留了下来,对秦始皇说道:“臣观天幕所言,提到了科举制度,我朝可以借鉴一二,将考试做为官员晋升的方式。”


    嬴政想听听扶苏的想法:“继续说。”


    扶苏将自己的想法娓娓道来:“萧何是在秦律的基础上写出的汉律九章,可见叛军攻入咸阳城时,萧何阅读藏书阁的资料对他写出汉律九章很有帮助。


    现在的萧何只是一个小吏,没有见识过皇家藏书,还需要培养才堪大用。


    臣建议培训各级官吏,内定萧何等人晋升,其他人培训后进行考试,或许还能发现天幕未曾提及的人才。”


    这话说的忐忑。


    如果他没有记错,萧何治理国家的方式和李斯大相径庭,也不符合父亲的治国理念,不知这个提议会不会惹怒父亲。虽然他已经是太子了,但是想起过往种种,还是不能够安心。


    嬴政思忖了片刻,觉得这方案可行:“藏书阁对萧何开放,一段时间后对他进行考核,通过考核后提拔重用。对大小官员的培训就如你所言。”


    他大秦正缺人才,若能通过考试发现人才自然是好的,也可通过考察,剔除尸位素餐的官吏。


    内定什么的就没有必要了。


    虽然有天幕的断言,满期文武都知晓萧何会是名相,但还是要萧何自己争气,身处高位才能服众。


    扶苏见自己的提议得到采纳,有种意外之喜,心中再无芥蒂。


    现世:


    苏若雁看到有很多人投币,高兴的同时感觉自己错亿。


    她就不该矜持。


    矜持的后果就是做了好几期的视频一个币都没有收到。


    一个币都没有啊,好惨!


    视频糊没有人投币也能理解,但诸葛亮那期明明数据那么好,愣是没有一个币就很难让人释怀了。


    与其自怨自艾,不如试着求一求。


    于是她豁出去了,在这期视频加了一个提醒大家投币的图标,没有想到反响不错。


    回想起之前一个币都没有收到时的黯然神伤,就想穿越回去敲敲脑壳,把情绪低落的自己敲醒。


    不求一求,怎么知道观众老爷们不会投币呢?


    看来接下来的每期视频都要做一个求币的图标,脸皮厚点才能收到币,当然最主要的是观众暖心,求一求就给币了,大方。


    点赞、关注、投币,和其他作者一样,一键三连搞起来!


    说到关注,苏若雁看到了一个让她激动万分的名字,嬴扶苏!!


    扶苏也关注她了!


    她是扶苏的粉丝,十分肤浅的被名字圈粉的那种粉。虽然知道关注她的扶苏是现代人cos的,但还是难免激动,冥冥之中有种感觉,此扶苏就是彼扶苏,历史上深得民心的秦始皇长子。


    盘点六大悲催太子系列安排起来!


    苏若雁看了看现有的几个系列,还有巨坑要填,心中想到,看来要加班加点的做视频了。


    汉朝


    汉高祖刘邦乐得合不拢嘴,如果有尾巴都要翘到天上去了。


    天幕盘点的“汉初三杰”是他大汉朝的,可与始皇帝齐名的“千古一帝”是他曾孙,诸葛丞相也是他汉朝的丞相,天幕接下来要盘点的也是他大汉的丞相。


    秦政好好看看吧,他大汉推翻暴秦是一大功绩!


    汉武帝刘彻想了想本期历任丞相,没有一位能与萧何比肩,猜不出来天幕要盘点的汉丞相是何人。


    汉昭帝刘弗陵和汉宣帝刘询猜测,天幕接下来要盘点的汉丞相会是拥有丞相实权的辅政大臣霍光。


    荒唐皇帝刘贺搞了一个投票,曹参、周勃、陈平、王陵等人的名字都在选项当中。


    汉安帝刘祜想到,天幕盘点了先汉的萧何,蜀汉的诸葛亮,接下来要盘点的必然是他后汉的丞相。


    想到此处,他看环顾四周,却没有看到最有可能上榜的杨震,这才想起来,杨震已经辞官了。


    天幕若是如他所想盘点杨震,他说什么都得把杨震给请回来。


    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出题,考教几个儿子的学业,结果大失所望。


    就连一直被他看好的太子,此次也未能让他满意。


    李治作为被重点关注的对象,更是苦不堪言。他才刚刚启蒙,就得背拗口的兵法。


    长孙皇后心疼幼子,但想到天幕所言,没有多说什么。二凤是有分寸的,做的不会太出格。


    然而第二天她就被打脸了。


    她的儿子们,包括刚刚启蒙的幼子稚奴都被她的丈夫丢到了军队中历练。


    这叫做的不会太出格?!


    若是护卫京城的军队还好,相对安全,去军队里历练一番益处多多。可是二凤让孩子们去的地方,那地方……


    僚人叛乱还未平定,孩子们所在的军队是要真刀真枪的上战场的,莫说年仅五岁的稚奴了,就是长子承乾,虚岁也才十五啊。


    “二凤,你别冲动,我们就这几个孩子啊。万一他们有个什么闪失,这后果承受不起啊。”长孙皇后惊出了一身冷汗,刚一得知消息就来了。


    现在可不是打天下时,那种万不得以的时候。


    哪有让太子和一众年幼的皇子去军队中打仗的道理,这种磨练太过了。


    她不反对孩子们去军队中历练,反对的是这么小的孩子就上战场厮杀。


    李世民不慌不忙地道:“李隆基的瞎指你也看到了,我大唐差点亡于他手。由此可见,光是学习儒学、政治,当不了一个合格的皇帝,还得要有点军事头脑。”


    他知道观音婢在担心什么:“我已经让稚奴去学习骑马了,以他的资质,不到一个时辰就能学会,放心吧。六岁学会骑马的孩子不是没有先例,古往今来多着呢,咱们的稚奴不会输于旁人。”


    长孙皇后:“……”六岁那是虚岁,虚岁!


    话都让二凤说完了,她还能说什么?谁让她的后世子孙出了李隆基这个败家皇帝呢?


    还是萌娃的李治在马场里十分兴奋的学骑马,丝毫不知道自己是被未来的孙子给坑了。


    李世民相信国家军队的实力,平定叛军轻而易举,一点都不担心孩子们的安全问题,反倒是庆幸他们现在还有实战历练的机会,而不是只能纸上谈兵。


    武则天位面


    李隆基正接受着“三堂会审”,上方坐着的是他的祖母、父亲和伯父。


    祖母的压迫感让他汗流浃背,不由得想起了堂兄李重润的死,担心自己也会落得同样的下场。


    李重润只是得罪了祖母的男宠就被逼自杀,而他……


    且不说败家的事,他当上皇帝了在祖母看来就是谋反啊,现在没有人能够救他。


    父亲是不能指望了,祖母真要杀他,父亲只会递刀,让他死的更快,再和他撇清关系。


    说是“三堂会审”,其实是武则天的一言堂。


    这时的武则天已然是行将就木,早几年在狄仁杰的规劝下放弃了立侄子为太子的想法,打算将皇位传给自己的亲生儿子,看到李隆基只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若是早几年她还想立侄子为太子,看到天幕的预言,必杀李隆基。


    武则天当着两个儿子的面,对李隆基耳提面命,希望李隆基能够一直当个明君。


    李隆基如释重负。


    唐玄宗位面


    李隆基从天幕上得知自己身边的人心怀不轨,勃然大怒。李林甫的势力竞然已经渗透到了他身边的人,这是任何一个帝王都不能容忍的。


    好在张九龄还在,没有了李林甫无关痛痒。


    想到此处,李隆基将李林甫打入狱中,不日问斩。


    第27章


    几天后,天幕异象如期而至,是众人期待已久的名相盘点。


    【观众朋友们好,上期视频收到了大家的热情投币,作者菌非常开心,加班加点新出了两个系列——盘点六大诗人与盘点六大与皇位失之交臂的太子,目前正在筹备中,不日上线,拭目以待吧!今天这期视频接着盘点六大名相系列。】


    天幕下的众人议论纷纷。


    “古往今来写出可流传千古的诗句的诗人不胜枚举,这六大诗人是哪六个人?”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要从中选出六个人来,很难或得大家的认可啊。”


    “第一个要盘点的诗人会是谁?”


    “与皇位失之交臂的太子那可太多了,秦朝的公子扶苏必然是榜上有名,要知道始皇帝遗诏本是立扶苏为太子继承皇位。”


    ……


    不过大家最为关心的还是接下来要盘点的名相。熟悉的开场白过后就要揭晓答案了,大家都有点紧张。


    天幕上出现了各个时段的曹操。


    [“我笑满朝公卿无谋,想要哭死董卓。”——这是写下《蒿里行》的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天幕上出现了《蒿里行》全诗。


    名士何颙评价曹操:“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若天下无我一人,不知将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是一统北方,想要统一全国的曹操。]


    天幕所选,皆是曹操的高光时刻。


    大汉丞相曹操,三国之前的人在前几期天幕盘点中已经有所耳闻。


    秦始皇嬴政琢磨着:董卓是什么人?兴兵讨群凶又是何意?


    他有点期待天幕的解说。


    汉高祖刘邦:屠城的曹操?人乄妻猎手?这种人怎能上名相盘点?先不说能力如何,污点比前朝的李斯还大吧。


    李斯不能上榜就有点冤了。


    不得不说,他对助秦政统一六国的李斯还是十分认可的。


    仅相对于曹操而言。


    汉献帝刘协脸都胀红了,是气的。曹操欺他太甚,杀死身怀龙种的董贵人,为了自己的女儿能当皇后,逼死他的伏皇后。


    汉丞相曹操在天幕上看见自己时心里就一咯噔,担心天幕会提起他的风流韵事,再往后看忍不住大笑,天幕对他的盘点终于公允了一次。


    三国之后的人听说过曹操大名的,对曹操都有自己的看法,褒贬不一,更想听听天幕如何盘点曹操。


    【说起曹操,相信大家第一个想到的词是奸雄,但年轻时的曹操也是怀有满腔的报国热情的,为挽救这风雨飘摇的国家尽过力。】


    【曹操初为官时,管理京城的治安。要知道京城的治安是最难管的,一块招牌砸下来都有可能砸到三五个权贵。】


    接下来是一段视频:


    [三更天已过,一老者还在街道上行走,一队衙役发现了他。


    “这老东西又违背宵禁。”


    “小声点,他可是皇帝身边的红人的叔父,别让他听见。”


    “头,抓不抓?”


    “新官上任三把火,北部尉造五色棒打的就是权贵,就等着拿他开刀好立威,抓!”


    这队衙役冲上前将老头给拿下了。


    老头拒捕挣扎:“反了你们,敢抓我,知道我是谁吗?”


    小衙役说道:“对不起了,我们新上任的北部尉后台比你的后台大。”


    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当朝太尉,上三司。


    虽然这个官位是买来的,和袁绍四世三公的身份比不了,和皇帝身边的红人更加比不了,但底下的人不知道啊,只知道曹操是太尉之子。


    这点为曹操行事提供了便利。


    为首的衙役说道:“知道新上任的北部尉是谁吗?不打听清楚还敢违背禁令,找死,押走。”


    老头:“……”


    第二天,曹操知晓了此事,也不管这老头有多大的后台,下令用五色棒棒杀。


    曹操:早就说了违背禁令者棒杀,可不是开玩笑的。


    杀鸡儆猴,看以后还有谁敢。]


    【曹操不畏强权,设五色棒立威。京城在他的治理下法度严明,但是得罪的权贵也是大把的,被排挤出了京城,成了一方县令。】


    嬴政看到此处,对曹操的偏见没有了。


    唐太宗李世民觉得曹操的家世并不比袁绍差多少,袁绍是四世三公,曹操的祖父曹腾是费亭侯,祖上是曹参。


    【曹操这个县令没有当多久,很快就被免官了,两年后被朝廷征召,成为议郎。


    议郎是可以参与朝政的。


    曹操多次上书进谏,针砭时弊,为朝廷尽心尽力,但当时的皇帝是汉灵帝,那个为了钱认太监为父母,抱狗上朝首创“狗官”的皇帝。


    曹操发现进谏无用,也就不再进谏了,对皇帝对朝廷彻底失望。】


    两汉的皇帝们听到后世子孙认太监为父母,抱狗上朝,反应不一。


    有的差点背过气去,急需速效救心丸。有的如海昏侯,对汉灵帝甘拜下风,竖了个大拇指,赞道:“牛啊。”


    汉桓帝刘志直呼内行。


    他依靠宦官剪除外戚梁冀,就是那个鸩死汉质帝的“跋扈将军”梁冀。结果造成宦官势大,又开始和宦官斗智斗勇,党锢之祸时差点玩脱。


    这汉灵帝还真是个大聪明,一步到位,真是宦官的好大儿。


    等着吧,必有宦官乱政。


    【他也曾想要报效国家,多次上书,毫不藏拙,可惜皇帝昏庸,践踏他的心血,让他心死如灰,意识到朝廷腐朽不堪。


    这一桥段大家是不是很熟悉?在各种权谋文里都能看见。很多的小说作者、影视编剧都曾化用曹操的故事,安在他们的主角身上。


    当然,也养活了不少up主。】


    罗贯中:“……”好像被点名了,好像又没有。这个桥段他可没有张冠李戴。


    【咳,闲话不提。黄巾起义爆发后,曹操大破颍川一带的黄巾军,因功担任济南国相,在职期间惩治贪官污吏,此时的曹操还是一位为国为民的好官。


    但架不住汉灵帝的搞钱操作,再次归隐。


    汉灵帝刘宏为了搞钱,卖官鬻爵,价格定得特别高,俸禄却不高,踏踏实实上班一百年都不一定能回本。官员们付费上班,这就导致贪官污吏特别的多。


    曹操在这群人里是一股清流,不合群自然被排挤,要么同流合污,要么离开。】


    明朝出了名的清官海瑞也不得不承认,早期的曹操是吾辈楷模。


    他比曹操要幸运,遇到的皇帝都比汉灵帝英明一点,不然别说是辞官归隐了,命都会没了。


    天幕下,内阁次辅张居正想到了海瑞。


    有能力,品德好,为官清廉又能为百姓办实事,对“一条鞭法”理解透彻,能很好的贯彻实施,原本会是他的好帮手,只是……


    昨日座师的话犹在耳畔。


    “好个海瑞,当初他指责先帝不理朝政入狱,即将处死,是我费力救的他。现在他升官了却恩将仇报,损害我的家族利益。交给你一个任务,把这不知好歹没有眼力见的东西给我弄走。”


    张居正:“……”只能和海瑞说再见了。


    由他出手,海瑞只是降个级,换个地方继续为百姓发光发热。若是座师徐阶亲自出马,怕是海瑞要提前住进阴间的宅院了。


    海瑞这种人,杀了可惜,却又招惹不起。


    【东汉末年,局势动荡。曹操并没有赋闲多久,又被朝廷任命,这回是西园典军校尉。西园就是汉灵帝从百姓手里捞钱,从太监父母那里要钱,建的园子,属于皇帝的私人园林。


    园子是私人的,那么园子里的校尉自然就是皇帝的亲信了?并不。


    这就不得不提到曹操有一个好的家世。


    曹操的祖父曹腾是宦官,汉桓帝时期的中常侍,有的是钱,是汉灵帝见了要叫金主爸爸的存在。有这层关系在,曹操不入选西园校尉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曹操:“……”


    可以说,宫里的宦官,不管是谁,职位大小,都被汉灵帝索要过钱财。


    汉灵帝刘宏:“……”他效仿汉武帝设羽林军,设置了西园军,任命了八个校尉,为的就是能有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将来交到幼子刘协手上,给刘协当皇帝铺路。


    现在看来,效果不尽如人意啊,但也殊途同归。


    最后即位的是他看中的刘协。


    【汉灵帝设置西园八校尉的第二年就驾崩了,在继承人上出了问题。宦官们听从汉灵帝的,要扶植汉灵帝的幼子登基,外戚不干,要扶植汉灵帝的嫡长子登基,两方火拼,同归于尽,士族得利,并不。


    士族集团的领军人物袁绍的骚操作骚断了汉朝的基业,引狼入室,招董卓进京。】


    天幕上出现了一小段视频,还有旁白音。


    [来了,他来了,他领着西凉铁骑浩浩荡荡地来了。注意看,这个骑在马上的男人名叫董卓。他本是凉州军阀,安安生生的过自己的小日子,未曾想遇到贵人袁绍,得以率军入京,开启了躺赢模式。


    宦官和外戚火拼掉了,士族眼巴巴地看着他把持朝政,废立皇帝,纵容士兵抢夺百姓财物,奸乄淫乄妇女,在京师无恶不作。]


    袁绍听到天幕所言,脸上挂不住了。


    引董卓入京是他的主意,是为了借助董卓的兵力除去宦官的势力,谁能想到宦官那么菜啊,董卓还没来就被铲除了。


    谁又能想到外戚势力也这么弱啊。


    更加想不到的是,董卓不受他的控制,以至于局势失控。


    【虽然但是,董卓废立皇帝做的有些出格,但刘协确实比他那个养在民间的兄长刘辩更有帝王之气。如果他是嫡长子,皇位平稳过度,没准汉朝可以多延续几年。】


    太子刘辩听了忍不住在心中暗骂。


    第28章


    【董卓废立皇帝遭到了士族们的不满,要求恢复刘辩的皇位,以此为旗号想要起兵,打进洛阳。


    董卓的做法出人意料,直接杀了刘辩,烧毁洛阳。


    这就有了十八路诸侯,不是,十来路诸侯联合起来讨伐董卓,其中就有曹操。


    之前被镇压的黄巾军死灰复燃,想趁乱卷土重来,但是他们忽略了人心。】


    【董卓领了三千骑兵进入洛阳,之后收编了中央军,加之他还有数万由少数民族组成的军队,合计约有五万人。


    他手底下的军队不是训练有素的中央军,就是戍边的地方军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作战经验丰富,属于精锐中的精锐。


    盟军虽然人多势众,但都是一帮没有经历多少实战的战五渣,只比农民组成的黄巾军强点,但和董卓对抗就是以卵击石,所以……干脆不打了。】


    得知自己死法的太子刘辩嘤嘤哭泣,对那些要求复立他的士族们,可真是谢谢了。


    接下来是一段视频:


    [曹操看不下去盟军的做法,找到盟军的领袖袁绍,破口大骂:“董卓挟持天子,焚毁洛阳迁都长安,值此社稷危机存亡之刻,尔等却按兵不动,在此饮酒作乐,良心安否?


    袁绍浑然不在意,“小老弟,你良心不安,你率兵去打就是了。”


    曹操还真去了。


    这一仗败的很惨,几乎是全军覆没,自己也带了一身的伤回来。


    曹操:“……”尽力了。]


    天幕上出现了曹操独自领军和董卓的手下交战的场景,战况惨烈,曹操乄死里逃生。


    天幕下的众人:曹操败了?


    不知内情的人不由得怀疑起了曹操领军作战的能力,而从野史中了解这一段历史的并没有因为曹操的落败而怀疑曹操的能力。


    当时可以说讨董盟军里就没有打了胜仗的,即便是孙坚也是打了大败仗,多亏了吕布这个大聪明忙着内斗,孙坚才得以反败为胜。


    根据野史中记载,孙坚在阳人城的胜仗是这样打的:


    吕布和上司胡轸有嫌隙,忽悠胡轸抵达阳人城后连夜攻城,以至军士们疲惫不堪,又谎称孙坚夜袭,以至于军中大乱。


    孙坚:“我当时明明就在城里睡觉,敌军非说我出去夜袭了,传的有模有样。被人扰了清梦,我披上战袍,上城楼一观,看到敌军丢盔卸甲,落荒而逃的样子颇为心动,当即下令出兵追击。


    说真的,我领军出城时害怕极了,深怕是敌军的诱敌之计。直到打了胜仗,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赢。”


    这部野史是曹魏的人写的,不排除有黑孙坚的可能,可信度极低。


    【和曹操一样以为盟军真的是要和董卓对着干的,还有孙坚。


    和曹操不同的是,孙坚打了胜仗。


    这不是一般的胜仗,孙坚斩杀了董卓帐下的都督华雄,击败了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称的吕布,攻占了洛阳,只要得到十来路诸侯的全力支持,向西进发,或可直捣长安,铲除董卓。


    曹操又劝袁绍出兵,无疑得到的又是拒绝。】


    天幕上,曹操悲愤地道:“疑而不进,坐失良机,吾耻与为伍。”


    袁绍:“……”


    如果换做是别人,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惹怒他,他早就拉出去砍了,但对面的人是曹操,背景强大,谁也不比谁高贵,又是儿时玩伴。


    出兵是不可能出兵的,真要出兵那也是攻打孙坚。


    孙坚是袁术的部下,曹操是他的部下。


    曹操败了,孙坚胜了,等于他败给了袁术。他打不赢董卓,难道还打不赢亲弟弟袁术?


    天幕上,袁绍发兵偷袭孙坚。


    十来路诸侯,声势浩大的讨董联盟,最终因为盟主背刺盟友而草草收尾。


    董卓:都要准备交代后事了,莫名其妙的就躺赢了。


    天幕下,袁绍幕府的陈琳忍不住小声嘟囔:“乞丐携养的后代,怎能和袁绍的身世相比。”


    【盟军的这一操作,想要趁此机会反扑的黄巾军傻眼了。你们不去打董卓,在家坐着是几个意思?黄巾军本想趁诸侯们去打董卓的时候,偷袭后方,结果各路诸侯的主力部队都在后方……


    各路诸侯:谁上前线谁是傻子。


    曹操看到黄巾军眼前一亮,三十万黄巾军一百多万家属,这是送兵送人口来了。于是,曹操离开了袁绍,靠黄巾军起家,逐步统一了北方。】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曹操杀友救猪,说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气走陈宫的情节,是演义小说虚构的,正史中未提。野史中倒是描述的绘声绘色,多个版本。


    陈宫此人,在正史中并不是演义中描述那般。


    当初以逐鹿天下为诱饵,劝曹操入主兖州的是他;后来大骂曹操是乱臣贼子,想要图谋汉室江山的也是他,像极了钓鱼执法。


    脱粉之后全网黑,陈宫做的不够光明。】


    “杀友救猪?”罗贯中十分庆幸自己并没有在吃早膳的时候观看天幕解说,不然口中的食物都得喷出来。


    他自认在刻画人物这方面有一手,但杀友救猪……猪都哭了,看不下去了。


    猪:对啊对啊,猪猪的命也是命。


    【陈宫脱粉,咳,陈宫叛离曹操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曹操屠城,滥杀无辜百姓;二是曹操毫无顾忌的斩杀名士,惹怒了兖州士族;三是陈宫个人品德问题,不忠。


    前两点好理解。


    曹操屠城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多次,尸体堆积如山。可以说收割“建安七子”性命的那场瘟疫,和曹操的屠城脱不了干系。


    曹操屠徐州,百姓尸体抛入河中,使泗水断流,直接污染了水源。不光是攻克敌城之后的屠城,就连自己的大本营也不放过。曹操在平定自己大本营的叛乱后,将数万投降的叛军屠杀殆尽,紧接着就爆发了瘟疫。


    有此事在前,曹操之子曹丕平定河间叛乱后,不敢自己做主,而是向曹操请示可否放过已经投降的叛军。


    汉末瘟疫流行,很大原因是战乱,尸体多到没有办法妥善的处理。


    谁都不想有一个肆意屠戮百姓的主公。


    曹操杀的名士边让是兖州人士,这一举动给兖州的士族造成了恐慌。虽然边让和祢衡、孔融一样臭味相投,都是有话直说的喷子。


    但是,名士是不能随便杀的,哪怕他再不好。


    第三点是陈宫的自我评价“为臣不忠”。曹操去攻打徐州时,自己都没有底,担心此去会死在战场。陈宫得曹操信任留守大本营,得知曹操这一去凶多吉少,此时不偷家更待何时?】


    天幕所说的三点有理有据。


    即将被押赴刑场的陈宫对这三点也是颇为赞同,如果让他再做一次选择,他绝对不会低估了荀彧,而高估了吕布,以致于如今的惨败。


    肯定会做更为细密的谋划。


    【事实证明,陈宫偷家给了曹操重创,时机把握的相当好,成功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九点九。如果不是荀彧力挽狂澜,差一点就成功了。】


    天幕下,曹操想到陈宫还是为其可惜。


    当初他是没有逐鹿中原的野心的,若非陈宫迎立他为兖州牧,就不会有他的今天。


    【相比陈宫,吕布做的更为过分。亲近吕布会变得不幸,每换一任上司,跳槽前都要把前上司杀了。跳槽没什么,多跳几次槽也没什么,但每跳一次槽就杀掉前老板……


    董卓不幸地成为了吕布前任上司中的一个,盟军没有完成的伟业,被吕布完成了。】


    【然而除去了董卓,并没有天下太平。】


    【董卓死了,但他的军队还在,并非是群龙无首的状态。董卓的部将贾诩劝说实际上掌握兵权的李傕、郭汜先下手为强杀了司徒王允,使得国家又进入战乱与纷争当中。】


    【曹操迎奉天子,南征北战,一点一点的打下半壁江山,使得北方得以安定,百姓们免受战乱之苦,可以安心地发展农业。】


    【打仗是十分烧钱的,皇帝自己都穷到吃土,自然是没有军饷给曹操。粮草什么的都要曹操自己想办法去筹集。


    于是曹操就想出了一个十分损阴德的办法,首创摸金校尉,通俗点来说就是成立一支专门盗墓的军队,有据可查的是盗了西汉梁孝王刘武的墓。】


    天幕上出现了刘武的墓地遗址,已经成了供人观赏的景区。游客们进进出出,好不热闹。


    天幕下,观看天幕陈琳后背冷汗直流。


    曹操盗墓是他写在檄文中的,还点明了曹操盗了梁孝王刘武的墓。天幕所说的这个有据可查,是指他写的檄文吧?当时曹操没有怪罪他,现在这事被天幕广而告之,自己恐怕是凶多吉少了。


    观看天幕的王公贵族们惴惴不安。


    生在曹操之前的,除了秦始皇嬴政,都担心自己的墓会被盗,扰了自己在地下的安宁。


    嬴政则完全没有这种担忧。


    他为自己营建的墓室非常的大,内藏千军万马,日月星河,以及各种机关暗器。


    只要曹操的盗墓团伙敢来,就再也出不去了。


    开发成景区,呵呵,不可能的。


    刘武则没有嬴政那么淡定,冥思苦想如何防止曹操盗墓,和心腹商议对策。


    这就有点为难幕僚了。


    幕僚说道:“后世您的墓是梁孝王墓,这说明什么?”


    “说明什么?”刘武未曾反应过来。


    幕僚点明道:“说明陛下在家宴上说要传位于你只是一句戏言。”


    刘武:“……”扎心了,老铁。


    第29章


    曹操看到天幕在编排他,并没有表明态度。陈琳没有从曹操的脸上看出端倪,心中更加的慌乱。


    陈琳颤颤巍巍地道:“丞相……”


    曹操意味不明地道:“做的再多,也抵不过文人的一张嘴。”


    陈琳悟了:“琳这就写篇文章,为丞相正名。”别说是一篇,只要不被怪罪,写多少篇都行啊。


    曹操满意了。


    他是盗过墓,但他征战四方的军粮供应主要来自屯田。


    天幕怎么不提?


    【“盗人墓者,人恒盗其墓。”千百年来,曹操墓被盗了无数次。搞笑的是,那些盗墓贼在墓室中随手丢下的垃圾,千百年后又成了文物。】


    天幕上出现了曹操的墓地遗址,同样成了供人观赏的景区。


    游客们进进出出,好不热闹。


    曹操心中万马奔腾,当朝厚葬之风盛行,他要求薄葬,还是没有摆脱被盗墓贼光顾的命运。守陵人呢?是怎么守墓的?


    陵墓周围是一望无际的平原。


    现代化平整的道路,恢弘但只有一层的造型奇特的建筑,高耸的雕像映入众人的眼帘,但并没有引起众人的过多关注。


    这水平,他们自信也能做到。


    如果天幕上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情景,或许众人的关注点就不再是墓地了。


    值得关注的是,天幕上的游客。


    这就是千年之后的百姓吗?个个衣着靓丽,大多都是白白胖胖,活龙活现的。


    看来后人生活的很好。


    相比古代面黄肌瘦的百姓来说,在现代能去参观陵园的普通人不会是出身在偏远山村贫民窟里的,即便是瘦子,那气色也要比古代的百姓好上太多。


    【话说回来,曹操一统北方之后,原本是有机会统一全国的,只可惜赤壁惨败,造成了天下三分的局势。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在赤壁和孙刘联军交战,打了大败仗,战船被烧了大半,恰逢瘟疫肆虐,曹操只好烧掉剩下的船返回,叹道:“若郭奉孝还活着,不会让他这样狼狈。”】


    天幕上出现了江面上铁索连环船被大火烧毁的场景,以及郭嘉病故时场景。


    前面的画面十分的震撼,后面的画面则十分的悲呛。


    【曹操这话说的没错。


    奉孝是郭嘉的字,虽然郭嘉没有张仲景的医术,能够驱除瘟疫;不如蔡瑁擅长水战,能够训练水军。但是,郭嘉曾言“南方有疫,吾往南方,则不生还”,深知南方疫情的厉害,会在瘟疫初起时直接带着曹操打道回府,减少损失。


    之后我会再做一个名医系列,盘点六大名医。】


    【郭嘉算无遗策,战略眼光高,重要的是深得曹操信任,是能够劝阻曹操的人。如果不是英年早逝,曹操有很大的可能在有生之年完成统一。毕竟,郭嘉的决策从未有过失误。】


    秦朝


    扶苏听到天幕会盘点名医,充满了期待。根据竹简上的记录,他的父亲所剩的寿元不多了,主要是吃多了丹药,导致体弱,在出巡的途中病倒了。


    不再出巡不是个好办法,最好是能有个养身体的方法。


    希望天幕对名医的盘点,能有点有用的东西。


    汉朝


    司空曹操听到张仲景能够驱除瘟疫,欣喜若狂。若是能让张仲景随军远征,帮郭嘉调理身体,郭嘉是不是就能避开死局?至少生命更有保障一些。


    原本听到郭嘉会病逝于建安十二年,他是不让郭嘉随军远征的,但架不住郭嘉坚持。他只好派人四处寻找游走于民间的华佗,强行命华佗随军。


    不知道华佗是不是对他的强迫有怨气,竟然说出“哪里不舒服就切掉哪里”这样骇人听闻的话来,还想对他的脑袋动刀子。如果不是留着华佗还有用,他保准会先对华佗的脑袋动刀子。


    这样的华佗,他实在是不放心。


    曹操吩咐左右:“去查查,这张仲景是何人,人在何处?”


    左右有听说过张仲景的,直接说道:“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为长沙太守,每逢初一十五大开衙门,给百姓治病。我二婶的舅舅的孙子的病和我小姨的外孙的病就是他给治好的。”


    荆州离他们太远了,好在有远亲。


    同宗同族都住在附近,只有家中女儿外嫁,才有在荆州的亲戚。


    亲小姨关系不算太远,还有联系。


    “长沙太守?”曹操以为张仲景和华佗一样是民间的医者,万万没有想到张仲景会是个不大不小的官。


    长沙郡位于荆州,不在他的统治范围内。


    他之前没有听说过张仲景,不知道张仲景的医术如何,如今听了左右的话放心了。别说只是个太守,就是州牧,他也要张仲景随军。


    他代表的是朝廷,到时候给张仲景换个地方当太守应该不难。


    【赤壁之战后,曹操平定关中,夺取汉中,若能一鼓作气拿下益州,再水陆并进收拾东吴,天下也可平定。可惜曹操因赤壁之败打击极大,又担忧后方不稳,放弃了乘势南下攻打益州,返程时后悔也晚了。之后汉中又被刘备夺取,曹魏再也没有机会统一全国了。】


    司马懿听到这里颇为感慨。


    曹公拿下汉中时,他曾劝说曹公继续攻打益州,可惜曹公没有听他的。


    他也能够理解。


    经历过赤壁之战的冒进,这回是想走稳妥的路线。


    【曹操得到汉中后,位极人臣,进封魏王,打破了汉高祖刘邦“异姓不可称王”的规定,出行用天子仪仗。说他没有不臣之心,可以说是个笑话。】


    已经行将就木的曹操:“……”


    他想当皇帝吗?想。想他戎马半生,打下半壁江山,先是封魏公,后又封魏王,像温水煮青蛙一样让众人接受他代汉自立,得到文武百官的拥戴。


    只是这一天来的太晚了。


    【公元220年,即建安二十五年,关羽死后,孙权向曹操称臣,劝曹操代汉自立。曹操没有答应,于同年病逝。】


    【快死了才被推举当皇帝,这换成谁都不会答应啊,若是再多上几年阳寿,也就半推半就了。】


    此时,刚把妹妹嫁给刘备的孙权:“……”


    完了,别说是送一个妹妹,就是送十个妹妹过去也不顶用啊。天幕直言他会向曹操称臣,那和刘备的抗曹联盟肯定是没了。


    现在的他,需要和刘备联盟抗曹。


    【介绍了曹操的生平,再来说说他的成就。】


    【曹操唯才是举,颁布的招贤令不看重出身和品行,只要有才华就能录用发挥所长。他创办学校,不是灵帝创办的那种开在京城的鸿都门学,而是在州、县设立学校,就像我们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一样。】


    【曹操平定北方时,以出色的手段征服匈奴、乌桓、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对他们进行教化。】


    【当然,曹操最突出的成就是有多首诗入选九年义务教育教材。这才为大家所熟知。】


    【现在网络发达,人在家中坐可知天下事。但获取知识的渠道主要还是来自学校,毕竟上网可以打游戏嘛。


    历史课本上提到曹操只有寥寥数语,真正让我们记住曹操的是语文课本。


    曹操的诗是乐府诗,和绝句相比是真的长,背起来是真的难。因为需要背诵,所以凡是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没有不知道曹操的。】


    曹操听到自己在后世家喻户晓十分的高兴。


    单从他的诗来认识他,流传下来的就绝不会是骂名,而是展现他忧国忧民,惜才爱才,抱负远大的一面。


    只是,什么是网络?可以让人在家里就知道天下大事?什么又是上网打游戏?


    天幕出现的新鲜词汇,他听不懂。


    【接下来讲讲有关曹操的几大误区。


    误区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挟天子以令诸侯”最早应该是贾诩向李傕、郭汜提出的建议。后来袁绍的谋士沮授又向袁绍提出此建议。


    而真正贯彻实施的人是曹操,在说法上委婉了一点,叫奉天子以令不臣。虽然做的确实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但嘴上是不会承认的。


    误区二:杀友救猪。


    友人的家人杀猪款待曹操,曹操怀疑是想对自己不利,屠尽友人全家,说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之前已经讲过,这里就不多提。


    误区三:曹操抓徐庶母亲威胁徐庶离开刘备。事实上,徐庶是自己弃刘备而去,投奔曹操的,虽然在曹魏的建树不如其好友诸葛亮在蜀汉的功绩出彩,但也是一心为曹魏效力。


    相关的误区还有许多,之所以会对曹操有这样的误解,主要还是看演义的人多,读史书的人少。显而易见,演义比史实更有意思。】


    汉朝


    曹操反思了一下自己,自己对小皇帝还算是尊重的,该给的体面都给了,即便小皇帝与人密谋要杀他,他也没有拿皇帝怎么样,只是处置了小皇帝身边妖言惑众的人而已,对小皇帝已经仁至义尽了。


    有董卓废立皇帝引得众人群起而攻之的先例在,他也不会对小皇帝怎么样的。


    魏朝


    徐庶擦了擦额头的汗,差点他就被误会成刘备安插在魏国的奸细了,还好天幕知道为他正名。


    明朝


    罗贯中颇为谦虚地道:“谬赞了。”


    【好了,有关曹操的盘点就到这里。下一期视频,我们接着盘点“十大败家皇帝”系列。】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图标。


    曹操顺手点了个赞,表达肯定,又十分大方地投了两个币。


    第30章


    从第一期天幕盘点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二十八天,秦皇汉武对骡子的实验有了结果,决定将骡子做为主要的运输工具推广开来。


    这期间,关乎民生的先进农具也已经生产出来了,投入使用。


    听天幕盘点,令他们受益良多啊。


    现世


    苏若雁在月底计算了这一个月的收入和支出,减去工作的必要投入和日常生活的花费,赚了七百块钱,胖了八斤。


    苏若雁:“……”


    她需要深刻地反省,不该半夜吃烧烤,每天水果、零食、奶茶、甜品少不了,一天点N次外卖。


    节流不如开源。


    一周两期视频虽然能养活自己,但是存不下什么钱。


    苏若雁在美食的诱惑下决定从下个月开始,一周至少出六期视频,往期视频中提到的六大太后系列、六大诗人系列、六大太子系列、六大名医系列同步安排上。


    剩下的一天看心情。


    距离天幕上次盘点的三日后的清晨,在众人的期待下,天幕盘点如期而至。


    汉朝的皇帝们紧张不已。


    天幕多次提及汉桓帝和汉灵帝,都不是什么好话,基本上盖章了桓、灵二帝是昏君,担心这二位会上榜,让始皇帝看他们的笑话。


    就连海昏侯也紧张起来了。


    天幕盘点败家皇帝可是毫不留情,一点都不怕冒犯圣颜。


    有霍光掌权,他的风评可不太好。


    可想而知千年后的后世人对他的评价会有多糟糕,怕是会上这败家皇帝榜。


    明朝的皇帝们紧张地盯着天幕。


    “十大败家皇帝”已经盘点了四个了,什么时候到他们老朱家?早死早超生,家里有明确会上榜的败家皇帝就已经够丢人的了,可千万不要是压轴出场的啊。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这期视频,我们接着盘点十大败家皇帝。】


    天幕上出现了宋徽宗赵佶的真迹。


    在众人被这独具一格的字体吸引住目光时,“砰”的一声轻响,图画的正中出现了“瘦金书圣”四个大字。


    宋太乄祖赵匡胤看到图画上人物的服饰,心里就是一咯噔。


    看这穿着,是他宋朝的子民。


    他的后世子孙竟然上了“十大败家皇帝”榜,也不知皇帝是德昭的后代还是德芳的后代。原想将皇位传给赵德芳,现在看来还不如称了母亲的心意,将皇位传给兄弟,不至于丢这个人。


    宋太宗赵光义也在心中默默地祈祷,接下来要上榜的不是他的子孙后代。相比丢这个人,他更希望在他百年后是兄长的儿子赵德昭或是赵德芳即位。


    赵匡胤和赵光义都没有像朱元璋那样给太子和各王爷定下不同的字辈,而是用联名,光从名字上看不出是谁的后代。


    而且从赵光义开始,皇帝名字就成了单名,不和兄弟联名了。


    宋徽宗赵佶看到自己的书画作品出现在了天幕上,心中窃喜。这意味着,钟繇、王羲之等书法家,能够欣赏他的作品,这辈子值了。


    此时的他忽略了这期盘点的主题。


    【瘦金体流传至今,深厚众多书法爱好者的喜爱。】


    画面一转,天幕上出现了宋徽宗赵佶坐在皇位上的情景。


    【说起宋徽宗赵佶,我们对他的印象是首创“瘦金体”的书法家。


    当然对于这种不务正业的皇帝,还有许多。


    比如给和尚定下清规戒律爱好出家的梁武帝萧衍,所创诗词入选语文教材的南唐后主李煜,有“鲁班再世”之称的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


    说他们不务正业,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皇帝当的都不怎么样。但论起败家,宋徽宗赵佶绝对是出类拔萃。】


    梁武帝萧衍:“……”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他的字不比赵佶的差!!!


    唐太宗李世民松了一口气,还好他皇帝当得好,有一手好书法也不会被认定是不务正业。


    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想到她在字中暗藏鸟头,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鸟字文的精髓,在书法造诣方面,应该能够占据一席之位吧?


    违命侯李煜看到天幕盘点,忍不住笑出了声。赵光义也有今天,他心中终于畅快了一次。


    恰巧此时监视李煜的人走神了,没有注意到李煜的笑容,不然李煜这一笑就得因为有人向赵光义告密而提前去见阎王了。


    正常宫里挥汗如雨做木工活的明熹宗朱由校听到天幕提起他,笑的十分腼腆:“鲁班再世?过誉过誉了。”


    【为什么说宋徽宗赵佶在败家这方面出类拔萃呢?


    我们看看其他三人。


    萧衍以战功得到众人的认可,建立南梁,前期也算是励精图治;李煜接手的江山本就是千疮百孔,对手又是北宋的开国君主赵匡胤,在亡国前也奋力抵抗过;朱由校为张居正平反。】


    天幕曾言张居正是“救世宰相”,朱由校光是替张居正平反这一点就足够了。


    朱元璋雷霆震怒。


    虽然他不满张居正是宰相,不满张居正是权臣,但张居正是救世宰相,没有张居正不行啊。一个救世宰相居然蒙受冤屈,可见当时的皇帝是多么的昏庸无能。


    朱由校?朱棣的后代?


    “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是他给燕王朱棣一脉定下的字辈。


    朱元璋性子急,也不管天幕说什么了,直接问罪:“老四,你还有何话说?”反正有官吏会将天幕所言一字不漏的记录下来,现在教育儿子是正经。


    朱棣吓出了一身冷汗。


    他进京之后,跟着父亲和大哥看了几期天幕的盘点。


    不得不说,能从天幕上学到许多知识。


    这会儿他正看得津津有味呢,突然就遭到父亲的发难。


    朱棣回道:“爹,您还记得Judy吗?Judy打造的远洋舰队气势磅礴,且装备了火铳、火炮,战斗力强大,可见国力鼎盛。”


    他的子孙后代里,不全是孬种。


    朱元璋一听这话就来气,说道:“朕明令海禁,片甲不许出海。”


    朱棣惶恐地跪下了。


    太子朱标摇头,Judy虽然不是败家皇帝,但是够野,真把《皇明祖训》当成了一纸空文。


    重设丞相制度多半出自Judy之手。


    四弟拿Judy来讨父亲欢心,结果是适得其反了。


    “咳咳……”他忍不住咳了起来。


    朱元璋顾不上批评朱棣了,忙对着朱标嘘寒问暖。


    朱棣:“……”偏心的太明显了。


    不过这样也好,父亲的注意力都在大哥那,忘了找他的茬。


    但他还是有点酸。


    朱元璋说道:“天幕会盘点六大名医,希望当朝能有上榜的名医,届时为父一定帮你把名医请来。”


    朱标说道:“谢谢爹爹,名医难寻,儿不强求。”


    ……


    朱棣尽可能地忽略父亲和大哥在他耳边父子情深的话,专心听天幕讲解。


    何以解忧,唯有天幕的解说声。


    【我们再来看看宋徽宗赵佶和那三位的对比。和萧衍比,赵佶的皇位是祖上传下来的,赵佶未立寸功,在他统治期间国家日益腐败。


    和李煜比,赵佶的开局比李煜强上百倍,哪怕江山在他的嚯嚯下使得金人快要攻入汴京了,以当时的国力,只要赵佶敢应战,也是妥妥的能将金人驱逐出境,但赵佶选择了求和。


    和朱由校比,赵佶贬谪苏轼。】


    宋朝之前的人好奇苏轼是谁,能和张居正相比?


    王安石:“!!!”


    虽然他和苏轼的政见不和,但他对苏轼还是十分欣赏的,是能为百姓做实事的好官。


    这宋徽宗果真是十足的昏君。


    正在海南享受美食的苏轼:“???”什么?新帝上位后他还要被贬??


    还以为能在儋州安度晚年!


    北宋之后的人想到苏轼虽然官途不顺,一路被贬,但是贬到哪里就为哪里的百姓谋福祉,肃然起敬。


    最迷茫的要数宋神宗赵顼了。


    他立的太子明明是第六子赵煦,皇位怎么会落到小儿子赵佶的头上?


    是谁扶植赵佶登基的?


    他要趁自己还有一口气在,找出这个人解决掉,免得宋朝出这么一个败家子,成为千古笑谈。


    【宋徽宗赵佶是宋神宗赵顼的儿子,宋哲宗赵煦的弟弟,因为宋哲宗驾崩时无子,前面的哥哥们或早夭或残疾,这才轮到他继承皇位。


    和前面盘点的几位败家皇帝一样,赵佶重用奸臣,任用奸臣当丞相,败坏朝纲。】


    【赵佶任用蔡京为丞相,两人狼狈为奸,坑害百姓,大兴土木,生活极为奢侈。


    想过奢侈的生活得有钱,钱怎么来呢?当然是搜刮民脂民膏了。】


    天幕上出现了运输奇花异石的运输队。


    这支队伍叫做“花石纲”,遇桥拆桥,遇墙拆墙,凡是影响运输队过路的全部拆除,不计后果。沿途搜刮百姓的钱粮也就罢了,还加重赋税,抓壮丁服劳役建道观,导致民怨沸腾,爆发起义。


    画面一转,到了梁山泊。


    宋江在梁山泊起义,许多的渔民纷纷上山响应起义。


    【可惜的是,宋江做出了错误且天真的决定,所领导的这支所向披靡的起义军接受了朝廷的招安,掉转矛头以朝廷的名义和另一支起义队伍方腊起义火拼。


    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就是以宋江起义为原型。


    赵佶对内血腥镇压起义军,对外却不敢与金人开战,一味求和,向金国进贡,搜刮国内百姓的钱粮养肥了金国。】


    曾十分看好蔡京的王安石:“……”是他看走眼了。蔡京有能力,但这个能力没有用在正途。


    同样也十分看好蔡京的司马光:“……”


图片    【请收藏魔镜小说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