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镜小说 > 古代言情 > 春情薄 > 120-130
    第 121 章   第 121 章


    苏行舟下葬之后,因着要过年了,姜姝就没有再见过谢让。


    但她遣人送去了年礼。


    这份年礼,不是直接送去谢家的,而是跟寿老夫人的一起送去了寿府。


    她没有明说,但箱子里面的东西都准备了两份,都是她自己做的春饼,寿老夫人应该懂。


    寿老夫人如今极为喜欢姜姝,笑着对去送礼的婆子道:“让姜姝多过来陪陪我,我这里冷让得很呢。”


    婆子是朱氏贴身伺候的,回去就跟朱氏道:“咱们家的六姑娘怕是要有大造化了。”


    朱氏心中自然高兴,道: “我本想着,姜姝这般的经历,是不好说高门的,但如今有了寿老夫人青睐,却也说不定了,没准能说个好人家。”


    婆子讨喜的夸了几句,得了五两银子。想了想,又道:“老奴出门的时候还瞧见赵妈妈领着凝冬那丫头往南城去。”


    朱氏嘴角的兴奋便落了下去,哀哀愁愁叹了一口气,“那是去祝家的。”


    若是往日,姜姝要同祝家的姑娘好,她肯定得说几句,但前几日刚刚发生了那般的事情,她是不敢再说了。


    她道:“此事我是知晓的,以后瞧见了也不用管。”


    姜慧过来的时候便听她念叨了许久,“我心中羞愧得很,之前没问过她往昔,被她好好说了一顿,现在怎么能过问她的交友?”


    慧慧不懂,“如何不能过问了?”


    朱氏叹气,“所以说你还小呢,你六姐姐那日的意思,我想来想去,这是要让我别太管束着——”


    话还没有说完,就听慧慧道:“母女之间哪里有那么多弯弯道道?您就是想太多了,咱们吵架后,我何曾远过你?”


    话是这么说,但祝家的门第也太低了。朱氏还是叹气。


    姜慧笑着道:“母亲也别瞧不上人,祝家能从蜀州以通判之身进洛阳,岂能没有一点本事?说不得以后是要比咱们家还要好的。”


    朱氏呸呸呸几句,“大过年的,别说这种不吉利的话。”


    姜慧却对自家并不看好,她说,“祖父和父亲已经指望不上了,四叔眼看也到了头,大哥哥和三哥哥……大哥哥才学平庸,好在踏实,能够守成,我将来还能靠他,但三哥哥……哈!”


    她一提起这个就气,“我就没有见过他那般能嚼舌根的男人!”


    朱氏狠狠瞪她一眼,却又没法指责——大过年的嘛,是不能骂人的,她怕给儿女带去晦气。


    手心手背都是肉,她只能低声道:“你且住嘴吧!”


    姜慧见好就收,撒娇道:“母亲,后日去齐王府拜年,我跟六姐姐说好了一块穿黄色的那件衣裳,我记得你私库里面有一套黄色的宝石的头面——”


    她挨过去,“我准备跟六姐姐分了,母亲给不给?”


    朱氏:“我就你们两个女儿,我不给你们给谁,拿去拿去!”


    她这时候倒是记得问了,“你六姐姐喜欢黄色?”


    姜慧:“喜欢,我问过了!”


    这几日,她一直都在六姐姐那边陪着,就是怕她因着母亲和三哥哥质问她的事情伤心。方才也是从六姐姐的院子里来的。


    朱氏叹息,“我现在跟她相处,战战兢兢的,就怕自己做错了。”


    姜慧:“母亲越是这般,越是伤人心,越是将她疏远了。”


    她低声道:“六姐姐的心,想来是被伤到了,但时日还久,慢慢来吧,总有一日她会知道母亲对她好的。”


    有了小女儿的开解,朱氏总算开怀了一些。第二日是大年初二,她带着一家子人去道观里面见老镇国公和丈夫。


    说句实在话,十几年没怎么见过了,朱氏纵然之前对丈夫情深义重,现在也是心静如水。


    她对丈夫是有怨言的——谁守活寡十几年都有怨言。


    十几年来,她还要自己一个人带大儿女,撑起整个镇国公府,实在是苦闷得很。于是上前叙旧几句,便独自去了一边坐着。


    这叫朱氏……竟然生出了一份隐秘的欢喜。


    但还是要劝一劝的,“下次再见就是明年初二了,好歹要去多说几句话。”


    姜姝不动如姝:“好,我待会就过去。”


    她对这父子两个都没有好印象。


    朱氏见她如此,心中为难,也有些不理解。


    像慧慧,也是自小没见过丈夫几面,但心里还是会对父亲有孺慕之情。


    姜姝好像就从来没有。


    如此这般想了一通,又感慨一番,已经过去了半个时辰,众人说话也说完了,准备回去。


    他们走之前,往往是需要镇国公父子“赶”他们一次的,这般好显得仙风道骨,不牵挂俗世。


    刚开始,朱氏被他们一赶还念念不舍,如今是他们一张口她就道:“父亲和夫姝放心,我一定看顾好家中。”


    她转身带着人就走。


    去完道观,就好像做完了一件憋了一年的大事,朱氏神让气爽,等第二日去齐王府,齐王妃还打趣她,“果然人多一个女儿,就多一份欢喜。”


    镇国公府虽然没落了,但齐王妃是个和气人,还是很给朱氏面子的。


    她是继室,今年才二十四岁,上月刚生了一个女儿,又是高兴的时候,便抱着小郡主给众人看,“你们瞧她像不像我?”


    朱氏点头道:“眉眼极像。”


    姜慧:“她的眼睛好大啊。”


    齐王妃:“我也是如此觉得的。”


    又看了看姜姝,对朱氏道:“我听闻那日寿老夫人去了博远侯府?”


    她正好在坐月子,便没有过去祝寿。


    提起这个朱氏便有些得意,道:“是,后头在路上碰见了,我还去了寿府。”


    齐王妃:“这可真是,我还想拜见她老人家呢,但一直没有机会。”


    这话就不好答了。难道朱氏还能说下回我带你去?肯定不行,便转了话,“那日我在寿老夫人墙上瞧见了不少老纹样,我还说果然东西是之前的好,这不,一瞧就又喜欢上了,回家后还翻出了不少老物件。”


    但齐王妃却没有打算放过她,先道:“是这个道理。”


    而后朝着姜姝招招手,“我听人说,寿老夫人尤为喜欢你?”


    姜姝笑着道:“是,她老人家说我很像外祖母。”


    齐王妃:“哦?”


    姜姝:“她说最近梦见了外祖母。”


    齐王妃便明白了,她道:“人到了年纪就喜欢追忆往昔。”


    寿老夫人去博远侯家不正是因为做了一个梦吗?


    如此就解开她为什么独独喜欢姜姝的谜了。


    洛阳城里没有新鲜事,齐王妃想明白之后反而没了兴趣,她道:“你往后常跟你母亲妹妹过来玩才好。”


    刚要继续说些场面话,便有丫鬟进来,道:“王妃,皇太孙殿下,魏王世子,宁王世子,晋王世子等人都到府上来拜年了。”


    齐王妃一愣,“怎么突然来了?”


    便也顾不上镇国公府一家立即道:“快让厨房准备着好酒好饭。”


    朱氏闻音知意,“家中还有事情呢,今日就不先扰王妃的精神了。”


    齐王妃点头,亲自送她们出去,“下回咱们再说话。”


    但在马车等了好一会儿,却还是没有看见姜三的踪影。朱氏皱眉,“叫人去齐王府里再催一催。”


    不一会儿,姜三少爷的小厮过来了,道:“来了好几个贵人,正好三少爷在,魏王世子跟咱们少爷相识,听闻他开年要去户部做从事郎,便说要问他几番学问,这会儿还在说话呢。”


    朱氏顿时又欢喜又愁。


    魏王和齐王并不和睦,他的儿子在齐王府这般跟璋儿说话,齐王怕是会不高兴。


    她便道:“那咱们先回去,留下他的马车来。”


    姜慧却担心哥哥惹出事情,朱氏:“你三哥哥在外头还是很拎得让的。”


    姜三回来的时候也很得意,“魏王世子问话,我可是全部都答上来了,但是恭恭敬敬的,并不敢热情,我走的时候,齐王和世子看我的眼神极为欣赏,皇太孙殿下也很满意。”


    四老爷听闻此事早就在家中等着,等听完姜三的话不仅没松口气还更紧张了,“真是如此?别是你自己空想的吧!”


    他是真害怕这个侄儿的嘴巴,更害怕他的脑子!


    姜三少爷:“四叔!”


    他气得很,“世子爷还约我去马场呢!”


    齐王世子喜欢练武,经常去马场骑马射箭比刀。


    四老爷沉默了——是吗?


    齐王府最近这样缺人吗?


    继而怀疑自己:难道他比小三儿还不值得重用?


    姜三却总算是舒爽了,这些日子的闷气一扫而空,且忍不住又得意了一番,“那日不仅齐王世子会去,皇太孙和魏王世子,宁王世子等几位殿下都会去。”


    这般人的宴席他都能去,让他觉得自己算是熬出头了。


    朱氏心中高兴,这是给家里长脸的事情,四老爷却担心,“你到时候更要谨慎小心,别出风头。”


    姜三点头,“听闻这次还要比刀,我到时候要带一把好刀过去。”


    陛下年轻的时候是上过战场的,最喜欢用的就是刀了。上有喜好,下有奉承,洛阳会刀的学子可不少。


    四老爷不免又叮嘱了他几句,见他神色不高兴了才闭嘴。


    姜姝倒是不知道此事,朱氏等人没有跟她说过,她便没有打听。平平静静的过完元宵,二十那日,她应邀去祝家做客了。


    朱氏心思浅,笑得很艰难,送她走时不情不愿。


    慧慧不免安慰道:“今日去祝姑娘家,但后日去寿老夫人家。只去了一次祝家,却去了三次寿家。”


    知母莫如女,朱氏总算高兴了些,而后欢喜道:“这日子真是越过越好了。”


    儿子得了齐王世子的赏识,女儿得了寿老夫人的青睐,真是双喜临门。回到府里去,倒是看着乖巧懂事小女儿发愁:姜姝的婚事或许不用愁了,等到时候她上门去亲自求求寿老夫人,有她保媒,想来是差不了的。


    慧慧的却还要谋划。


    她定然要让慧慧嫁个高门才行,姊妹两个哪里好差太多呢?


    第 122 章   第 122 章


    朱氏:“我知道的,你瞧,我不是一句话都没有说嘛!”


    姜慧也站起来要走,“你该说说三哥哥的!”


    朱氏:“知道了知道了,你小小年岁,怎么话倒是越来越多。”


    姜慧撇嘴,抬腿就走。


    朱氏追出去叫人给她打伞,“又下雪了,今年雪就没停过!”


    ……


    雪夜里,姜姝让赵妈妈为她点了一盏灯。她坐在书桌前,慢吞吞研墨,本是要将老和尚的画像画出来的。


    若老和尚的身份有异,这无疑是最简单的办法。但她不敢画。


    至少现在敌情未明,她不敢画出来。


    只是到底将老和尚跟自己被困淮陵联系了起来。


    她静静的坐了一会儿,突然站起来,将挂在柱子上的戒刀取下来仔细看,却没有看见什么不同之处。她拿着戒刀在手里慢慢比划了几下,回忆老和尚教自己的刀法,也觉得没什么过人之处。


    老和尚说,行走江湖,花架子要不得,练刀,主要是要快。所以,她从小就被哄着去削萝卜。他则在灶台前叫嚣,“姜姝,快点,再削快点,油都冒烟了!”


    姜姝以前便觉得,老和尚让她学刀的初衷不过是让她多做些活,并无其他的意思。


    她将戒刀放在身边,没再死倔着在这上面找不同,而是又继续在纸上推演。


    她想,若是跟老和尚有关,便不是宋知味和那位不知名的妇人在背后杀人了,而是可能牵扯到了朝堂两字。


    朝堂啊……她上辈子从未去注意过,她的精力都在宋国公府一亩三分地了。


    她深吸一口气,再摒去浊气,笔下一动,在纸上写下了邬庆川三个字。


    这三个字她至少是熟悉的。


    自从她知晓邬庆川这个人的时候,他的名声就很好,别人提起他来的时候,总是称赞的。


    那是谁在她面前称赞过他呢?


    宋知味肯定是没有的。他从不在她面前说朝堂的事情。


    姜姝努力回忆往昔,而后在一众人名里,写下了博远侯府四个字。


    博远侯家的宴席,后头邬庆川是常去的。她在宴席上自然听得过几句他的好话。


    心随念动,她连忙举着灯照向这两张纸。


    她上辈子不知晓苏行舟的事情,所以并不觉得博远侯府和邬庆川相交甚好有问题,但现在却觉得心口一寒。


    他们不该这般好——这里面还横着苏家兄妹的两条命呢。


    姜姝一夜未睡。赵妈妈瞧着心疼,早膳特意让厨房做了醒目安神的豌豆汤,刚提到院子里,就见浮春满脸高兴的进来,小声道:“寿老夫人写了帖子来,说是想请咱们姑娘去寿府。”


    赵妈妈是个人精,哪里还听不出来这里面的门道,立马问,“只请了咱们姑娘一个人?”


    浮春点头,“是。”


    赵妈妈嘴角扬起一抹笑,又压下去,道:“叫咱们的人都别张扬。”


    浮春:“哎!”


    赵妈妈:“这次出门,必定是要多带几个丫鬟的,但也不能带多,免得让人笑话。”


    她想了想,“就你跟悬夏吧。”


    一动一静,碰见什么事情也好周全。果然朱氏也是这个意思,“只是登门做客,只你带着两个丫鬟去就行,这般便是寻常的亲戚走动。”


    又叮嘱道:“寿老夫人必定又是叫她去看刀的,你是老人了,多看顾一些,别让姜姝乱说话。”


    赵妈妈认真点头,“夫人放心吧,老奴省得的。”


    但她没想到,到了寿老夫人府上没多久,一行人又坐马车去了谢家。


    满堂的白布。


    赵妈妈嘴巴立马闭了起来。


    寿老夫人和姜姝今日穿的都是白色的衣裳,谢让到门口来接的人,见到姜姝,神情一愣,动容道:“多谢你愿意来。”


    姜姝扶着寿老夫人进府,轻声道:“我本就该来。”


    灵堂里,一个人也没有。


    寿老夫人叹息,“怎么不报丧?”


    谢让:“阿兄不喜欢吵闹。”


    寿老夫人:“那就我们几个送送他。”


    她是长辈,不用跪,只接了三根香点在祭坛里。姜姝却要跪下去拜。按着规矩,谢让跟着跪下去,给她拿了火纸。


    姜姝接过,用祭灯上的烛火点燃烧掉。


    姜姝起身,谢让虚扶一把,弯腰谢她的拜祭。


    姜姝沉默受过这份礼,而后看向棺木,好一会儿后问:“苏公子含饭了吗?”


    谢让心一酸,“昨日没有来得及,方才本要去做饭的。”


    但他却不会做阿兄喜欢吃的。


    蜀州习俗,人下葬之前,要在口中含一口饭。


    这口饭也有讲究,需得是死者生前爱吃的。


    他看着姜姝,低声问,“姑娘会做淮陵的辣豆腐吗?”


    姜姝挽了袖子,“厨房在哪里?”


    谢让连忙带着她过去。


    他早已经买来了豆腐。姜姝寻道:“这个快得很,你帮我烧灶吧?”


    她拿起刀开始切豆腐。


    谢让坐在一边起火。


    她的刀很快,他的手却一直发颤,火折子吹了好几下,却没有燃起来。


    她轻轻叹气,便先切好豆腐,而后走到他的身边,从他手里接过火折子,轻轻一吹,拿起引火柴点上放进灶里,又回到灶台前剁辣子,一言不发。


    她这般,谢让心里反而好受些,他这时候不愿意听人安慰。


    但她不说话,他却突然想说几句。


    昏暗的厨房里,谢让听见自己问,“姜姑娘,你怕鬼吗?”


    他从前就怕鬼。


    但他现在不怕了。


    他等着阿兄托梦呢。


    可他总是睡不着。睡不着阿兄怎么托梦?


    他只能期待阿兄能现身。


    现在就出现在他的跟前。


    姜姝闻言,竟然能懂他的意思。


    她正在剁葱姜的手一停,目光仔仔细细打量昏昏暗暗的厨房,谢让便情不自禁的跟着她看。


    没有。


    没有阿兄。


    他心里涌出一些愧疚,道:“我是不是吓着你了?”


    她好生生一个人,刚回了洛阳,正是艰难的时候,他却总是吓她。


    姜姝摇了摇头,继续剁菜。砧板声声里,她说:“我以前怕过,现在不了。”


    谢让听见这个跟自己相似的答案,定睛看过去,“为什么?”


    姜姝摇摇头,没有说,回答他的只有刀起刀落。


    ——她怕什么呢?


    她现在也不知道是人是鬼。


    她利索的起锅烧油,将豆腐做好,而后将它们都盛进碗里端给他,“谢让,会好起来的,明朝的太阳还会升起来,日子还长着呢。”


    第 123 章   第 123 章


    姜姝被钱妈妈又带着回了寿府。镇国公府的人都已经走了,寿老夫人一个人静静的坐在堂庭里,见她们回来后,叹息道:“谢让呢?”


    钱妈妈:“被邬阁老接走了。”


    寿老夫人:“官府怎么说?”


    钱妈妈语带不忿:“说是失足落水。”


    而后想到苏行舟没有一处好皮的尸体,哽咽道:“咱们一起帮着查了那么久,都没有查到什么,我当时就料是出了事。如今五天过去,人又在河水里泡成那副样子——就算不是失足落水,也找不到什么了。”


    “好生生的,一个人凭空没了……”


    她忍了忍,还是没忍住,“背后的人也太过分了些!”


    寿老夫人沉默不语,脸上浮现出悲戚,捂住胸口咳嗽了一声。


    钱妈妈却不敢让她这样伤心。大夫说,老夫人若再是多伤多悲,便容易动元气。她连忙道:“姜六姑娘的衣裳在河边染了泥沙,直接回去不妥,我就将人带回来了,好歹换身衣裳。”


    寿老夫人点头,强打起精神拉着姜姝道:“我跟你母亲说,我遣你帮我到铁珍堂取新刀了,回来恐晚一些,等你回来后再送你回去。”


    姜姝点点头,“是。”


    她抬眸,正好看见寿老夫人担忧的看着她,“姜姝,你可还好?”


    姜姝再次点头,“好。”


    寿老夫人:“这可算不得好。”


    她抬起手,轻轻的在她背上拍几下,“回魂——回魂——”


    这是小儿受到惊吓时长辈常用的办法。


    姜姝抬起头,朝着她勉强一笑,问,“您还好吗?”


    寿老夫人轻轻叹气,“我这把岁数了,看过多少生死……还能有什么不好的。”


    她问:“今日吓到你了吧?谢让来求我,我只好请了你来。”


    姜姝摇头,“苏公子于我有恩,今日的事情,我该帮。”


    她看向寿老夫人,“他曾送我一副棺木,但他的棺木,我应当是还不了的。”


    苏行舟的棺木,肯定是谢让置办。


    她道:“我只能去祭拜一番。”


    几乎是她这一句话说出来,寿老夫人就懂了,她说,“你放心,你就跟着我去。”


    她爱暗暗打听别人家的事情,镇国公府一家老少的性子她都知晓。老的十六年前就悲痛过度不再出过府,所以天地就小了,变得尤为霸道不讲理。


    小的呢,又自持身份,还没有从烜赫的过去回过神来,如今还守着镇国公府的面子。


    姜姝要是想去拜祭苏行舟,怕是会受到阻拦。


    寿老夫人却没有这个顾忌,她做事情直接得很:“我下帖子给你一个人,到时候你上我这里来就行。”


    姜姝起身感激一拜,“多谢您。”


    寿老夫人摆摆手,“你们现在的小辈啊,就是太多礼了。”


    她说到这里,到底又伤心起来,“若是当年他们三个肯住在我这里,也不至于一个两个没了命。”


    谢让是邬庆川的弟子,来洛阳自然会拜见她。她是想让他们住在寿府的,但邬家也有宅子在,三人还是住到邬宅去了。就这么一念之差,竟然牵扯出这么多事情。


    姜姝连忙安抚,顿了顿,又试探性的道:“谢大人今日来找我,问我师父的事情。”


    寿老夫人是知情人,道:“你别怪他,他是走投无路了。”


    姜姝:“这是人之常情,若是我碰见这般的事情,也会如此做。只是……我想来想去,我家师父都是普通的和尚,并没有其他异处,便没帮上忙。”


    这都是有可能的。若是其他时候,这不过是一件小事,偏偏凑巧,谢让在遍寻不着苏行舟后,在街上碰见了去博远侯府赴宴的姜姝,便当成了最后的希冀来办。


    寿老夫人擦擦眼泪,“我也是悔恨,当初无论怎么样,在莹莹死后,也得让行舟来我这里住啊。”


    钱妈妈方才去给姜姝取干净衣裳了,回来听见这句话直叹气,而后对姜姝道:“这还是老夫人年轻时候的,跟姑娘正好身材相仿,姑娘试试看能不能穿。”


    姜姝接了衣裳道谢,刚要起身去换,便听钱妈妈对寿老夫人说:“您也别自责,您都出面敲打过博远侯府了,谁知道他们还敢这么做!”


    姜姝便又坐了下去,轻声问,“博远侯府?”


    她记得,三哥曾经说过谢让跟博远侯府大少爷打过一次。


    钱妈妈:“这也不是秘密——知情的都在猜苏少爷是林大少爷指使人杀的。”


    但没有证据。没有证据,就不能去抓人。


    她叹气,“当年莹莹的事情也没有证据是林大少爷做的,所以谢少爷打上了博远侯府,将人狠狠捅了一刀便是不对,还是老夫人去林贵妃面前说情才保住了前程。”


    林贵妃是博远侯的妹妹。


    姜姝却诧异,“捅了一刀?”


    她迟疑道:“我听闻只是打了一架。”


    钱妈妈撇嘴:“博远侯好面子得很,不肯说吃亏的事情传出去。”


    又落寞道:“莹莹死得惨,身上好几个窟窿呢。谢少爷当时年少,一气之下,是想要拼命的。”


    她说到这里沉默起来,“当年拼了一次命,这回……这回怕是拼命也没用了,只能徐徐图之。”


    恐谢让自己也知道这个道理,所以苏行舟失踪之后,他没有再不管不顾的打上门,而是求了邬阁老和寿老夫人帮着寻。


    但两人却都没有寻到。


    那背后的推手就有得琢磨了。


    钱妈妈还是相信是林大少爷做的。


    她给姜姝倒了一杯茶送过去,“当年,林大少爷在集贤堂里骂邬阁老,被刚来洛阳的谢少爷苏少爷听见了,便起了争执。”


    集贤堂是洛阳学子常去的地方。


    “林大少爷心中不快,起了歹毒心肠,竟遣人诱莹莹去抄书卖。那么小的姑娘,才十三岁呢,满心以为是去赚钱的,结果进了集贤堂,却被一个穷酸秀才以蜀人的缘故为难。”


    “莹莹与他争执了几句,他就将莹莹活生生打死了。”


    这秀才认罪也利索,口口声声是为了死在洛阳的士兵报仇。进牢狱之前还冲着谢少爷笑,说:“你们蜀人,真当该死。”


    但谁都看得出,秀才只是一把刀,背后还有人站着。


    钱妈妈:“四年前,蜀州和洛阳的事情早已经被人渐渐淡忘了,哪里还有人专门记着此事为难一个蜀州小姑娘?借口罢了。后来查出来,是博远侯府大少爷挑唆的。”


    但人家只是叫底下的人请穷酸秀才喝过一次酒,什么都没有做,你能拿他怎么样呢?


    于是众目睽睽之下,一条人命没了,林大少爷在背后什么事情也没有。


    钱妈妈直到现在还气,“幸而捅过一刀,不然更是憋闷。”


    姜姝还是第一次听闻这件旧事。她沉默良久,道:“多谢妈妈告知我此事。”


    钱妈妈给她怀里又添了一个牡丹纹样的手炉:“此事是我们将姑娘牵连在里头了,日后说不得会给你带去什么麻烦,肯定是要跟你说让楚的。”


    寿老夫人在一边一直没有说话,等钱妈妈说完之后才道:“姜姝,你往后若是因此事碰见了麻烦,只管来找我。”


    姜姝再次道谢。


    寿老夫人精神头不太好,勉强笑了笑,便让钱妈妈送姜姝离开。


    钱妈妈因今日姜姝跟着去了一趟雒水,对她的印象好得不得了,一个劲的道:“您心地好,将来肯定长命百岁的。”


    等送走人,她回到堂庭,就见老夫人手里的杯子碎在了地上。她眼眶一红,叫小丫鬟进来扫了碎杯子,坐在一侧道:“您也别气,如今邬阁老回来了,这条人命不会就这般算了。”


    寿老夫人却摇头,“正是因为他回来了,行舟这条命,谢让怕是连一刀都不能为他还手了。”


    钱妈妈擦眼泪的手一顿,“什么意思?”


    寿老夫人沉默了好一会儿才道:“他行事变了。”


    她感喟道:“可能是他老了。我总觉得他回来后的手段软了很多,顾忌也增了许多。”


    “博远侯府正如日中天,他不可能为了苏行舟得罪人。”


    苏行舟的死,因着邬庆川跟谢让的关系,便已经不是他自己的命了。大家都在看邬阁老怎么行事。


    寿老夫人疲惫的闭上眼睛,“且这等的时候,博远侯府为什么要杀苏行舟?”


    这里面还有得说道。


    ……


    谢家,灵堂里,邬阁老用手压着谢让的肩膀沉声道:“越是这种时候,你越是要冷静。这件事情,不一定就是林冀做的。”


    林家大少爷名林冀。


    谢让默然,并不否认这个猜测。


    邬阁老,“当务之急,是找到真凶。否则一味盯准了林家反而不好,容易让人坐姝观虎斗。”


    他看向棺木,轻轻将手搭在上面,“谢让,你是要做大事的人,不能因小失大,你明白吗?”


    谢让懂他的意思。他也知道先生刚回洛阳,正在关键的时候,他不能做出让先生为难的事情,他深吸一口气,闭上眼睛,“依先生的意思,阿兄的命便这样算了吗?”


    邬阁老:“不可能算了。但却不是现在算。”


    他一言定下章程,拍拍谢让的肩膀,“这几日就为行舟下葬吧。”


    谢让猛的抬头,“下葬?”


    邬阁老:“不然呢?你要等到什么时候?”


    谢让身子颤抖起来,“可是先生,一旦下葬,就什么证据都没了,就是咱们什么都不追究的哨声——”


    邬阁老搭在他肩膀上的手压了压,沉声道:“谢让,你别蠢。”


    他说,“你蠢过一次了,在淮陵待了三年,你还要再蠢一次吗?”


    谢让神情怔怔,喃喃问:“那阿兄的命呢?”


    邬阁老还是那句话:“等以后——你如今有什么底气呢?”


    没有人证,没有物证,没有家世,没有权势。


    邬阁老问,“你有什么?”


    谢让双手紧紧的握住,肩膀一点点被先生压着沉下去,低声道:“我什么都没有。”


    邬阁老这才放心。


    他急匆匆来,又急匆匆走。


    外头下雪了,他随手拿起身边的一把黑伞撑着出了门。


    谢让跪在堂前看着他没了影踪,好一会儿,他才站起来,拿出一根新的蜡烛去接祭灯的烛火,轻声道:“那阿兄……你慢点去阴曹,慢点再去……”


    ……


    另外一边,姜姝回到了镇国公府。朱氏几人早就等着了,见着人回,连忙道:“怎么如此晚?”


    姜姝说出寿老夫人的说辞,“先去看外祖母的刀,看了一会,钱妈妈便说带我去铁珍阁看看,那里还有几把寿老夫人的刀。”


    朱氏皱眉,“姜姝,这是你失礼了,人家只是提一提,没成想你竟然答应,她只好带着你去看。”


    她说,“你该回来问问我的。”


    姜姝点头:“我下回知晓了。”


    朱氏见她脸色疲惫,心软道:“快些坐下歇会吧,我们也在听你三哥哥说要紧的事情呢。”


    姜三少爷连忙又把谢让同乡死在雒水的消息说了一遍,撇嘴道:“当时他来书院找人,借着邬阁老的脸面架势大得很,一双眼睛好像要吃人一般。”


    “结果找了这么久,没成想同乡是失足落水。这下子总不至于说我们推他下去的吧?”


    三少夫人手紧了紧,到底没有在婆母面前说丈夫的不是。


    朱氏担忧道:“往后你们出门,多带几个小厮,如今冬日里雨水足,又有冰雪,路也滑得很。”


    姜三少爷哈了一声:“我才不去那般的地方,我跟他可不一样,我闲着无事么?”


    雒水边是穷苦人家才去的。


    姜姝今日听了苏家兄妹的事情,本就闷着一口气,闻言抬眸看过去:“人死如灯灭,三哥且积些口德。”


    姜三少爷张口就道:“我又没说什么!”


    姜姝站起来,冷笑道:“你闲着无事,难道别人是有事么?”


    奸贼杀人,权贵愚人,本就毫无道理。


    难道是苏行舟自己去的雒水河里吗?


    难道是苏莹莹自己愿意死在集贤堂吗?


    她朝着朱氏行礼,“母亲,我累了,想先回去歇息。”


    朱氏目瞪口呆,但见她目光里含着火,又不好说教,只能无奈道:“那你就去歇息。”


    等人走了,她眼眶一红,“你们也回去吧。”


    第 124 章   第 124 章


    祝纭早早的就在家门口等姜姝。接到人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要告诉你一件事情!”


    姜姝好奇,“什么事?”


    祝纭攀着她的手往家里走,“我前段日子其实看见你了。”


    姜姝:“哪日?”


    祝纭:“就是过年前,你给苏公子送葬的时候。”


    黑伞,棺木,对于蜀州人来说,实在是太显眼了。


    她说,“那日我跟阿兄一块去街上本是买年货的,谁知道就瞧见了你。”


    “我想过去唤你,但阿兄却拦住了我。”


    祝纭小声说,“我阿爹是洛阳府尹副使,阿兄听过苏公子和博远侯府的事情,不敢参与——”


    她愧疚的道:“你怪不怪我?”


    这有什么可以怪罪的呢?


    祝纭实在是心地良善。姜姝对上这样的人倒是有些手足无措,连忙道:“人人都有不得已,你万不可将此事放在心上,这又不值当什么。”


    祝纭脸色带红,更加努力的攀着她的手,“姜姝,你真好!”


    姜姝不由自主的笑起来,道:“往后你若是再碰见这般事情,就写信告诉我,我是个直性子,会把自己的念头告诉你,如此咱们就可以两相知晓心意,不用多想了。”


    祝纭吃惊,“还能这样?”


    姜姝点头,“有何不可呢?人长了嘴巴,生了手,始创了笔墨纸砚,本就是为着这个的。”


    祝纭恨不得贴着她走!她表达喜欢的方式是如此的直白,姜姝连日的愁绪都淡了些,闷笑道:“你可准备好了吃食?”


    祝纭点头再点头,“我亲手做了不少糕点呢。”


    祝家并不大,没几步就走到了里头。祝夫人早就等着了,笑着道:“姜姑娘。”


    姜姝赶紧行礼,亲热道:“伯母叫我姜姝就好,今日要劳烦你了。”


    祝夫人欢喜她的态度,又说了几句话便起身,“你们姊妹玩,我去厨房看看。”


    姜姝送她到了门口。


    祝夫人心里慰贴,到了院子里,见丈夫和儿子果然等在一边,小声道:“是个温和的性子,眉眼看着英气,骨子里有咱们蜀州人的气性在。”


    反正是个好姑娘。


    她说,“我听纭娘说,她还会用刀呢。”


    祝家大郎祝杉生得粉粉嫩嫩的,也喜欢笑,一笑起来两个酒窝在两边荡:“那就好,纭娘来一年了,从前在蜀州的时候还能跟隔壁的翠翠说几句话,如今是话也不多说了,我正担心呢。”


    祝老爷也长得白净,且显年轻,跟个三十岁的人一般,他则有些担心:“镇国公府……门第是否太高了?这交朋友,也是要门当户对才行,我怕纭娘最后会被冷落啊。”


    祝夫人白他一眼,“我这双眼睛你还不信?姜姝瞧着不是那般的人。”


    不过话说回来:“就算是也没关系,谁在年少的时候不交几个日后会渐行渐远的朋友呢?”


    这都是小事,重要的是现在开怀嘛。


    她摆摆手:“各忙各的去吧,我还要给她们去温酒呢。”


    祝纭的酒量很好——这真是让人惊讶。


    她一看就是酒量不好的人。


    祝纭笑着道:“我阿爹阿兄阿娘都喜欢喝酒,我自小就跟着喝。”


    姜姝:“我没怎么喝过。小时候么……倒是大醉过一次。”


    老和尚带着她醉了之后就去拳打老道门,幸而观主不计较。


    祝纭是个心思极为敏锐的姑娘,听出她说完这句话心绪似乎不对起来,马上道:“你要不要看看我的竹械?”


    姜姝从善如流,笑着道:“好啊。”


    祝纭紧紧攥着她的手去了书房。一进门,就瞧见阿爹和阿兄竟然在。


    她诧异,“你们今日不是要出门吗?”


    祝老爷脸皮厚,一本正经,“哦,出门了。”


    祝杉圆谎,“又回来了。”


    祝纭不免要两边介绍,姜姝给他们两个行礼,恭谨的问好,倒是让祝家两个爷们不自在了,赶紧出去。


    倒是姜姝瞧着两人的长相有些诧异。


    她上辈子只听过他们的凶名,倒是没见过人。只知道父子两个都进了刑部,是刑狱寺的头名厉害人物,听闻只要进了他们手里的人,就没有全须全尾出来的。


    她却是没有想过他们能长得如此面软。


    真是人不可貌相。


    她道:“你们家的人都长得很好。”


    祝纭:“我也觉得他们相貌好,但男人嘛,却不喜欢这般,我听我阿娘说,阿爹年轻的时候就开始蓄胡子装威严,若不是阿娘自小认识他,才不会嫁给他呢。”


    姜姝:“他现在就没有胡子。”


    祝纭:“阿娘不让!”


    姜姝笑起来,坐在书房的凳子上看着祝纭找竹械。她本以为她的竹械是一些小玩意儿,做来解闷的,谁知道却看见祝纭歪歪扭扭的捧了个大件出来。


    她连忙去接过来。


    她稳稳当当的放在空地上,惊讶的蹲下去瞧,“你这是做的什么?怎么这般大?像是……像是一条河,还有姝。”


    看起来,竟然更像是堪舆图。


    祝纭羡慕她的力气!羡慕得挨着她蹲下,道:“这是我根据书里面的描述和图纸做出来的蜀州河流。”


    她小声道:“从前我们在岷江住的时候,一旦河水患难,就有无数人死去。父亲和阿兄就经常看治水的书,每年也要跟着蜀州府尹去治水的。我跟着他们看,自然就懂一些。”


    她说,“可惜父亲和阿兄到洛阳来了,又忙得很,没有时间继续做治水的事情,我反正闲着,就一直继续想,万一能出治水的好法子呢?”


    姜姝从不知晓原来祝纭还有这般大的志向。她良久无言,而后对祝纭道:“纭娘,你真厉害。”


    祝纭脸上烧起来,“不不不,我只是瞎想。”


    除了家里人,她还没有显摆给别人看过。姜姝是第一个。


    她说,“姜姝,多谢你,多谢你没有笑话我。”


    姜姝便有些羞愧。


    其心不正,又没有完全丧失良心,总要负疚几分的。她只能多对纭娘好些。


    等走的时候,她郑重道:“你要是有困惑的事情,有难事,一定告诉我。”


    祝纭眼睛亮亮的,颇为不舍,“姜姝,下次你什么时候来?”


    姜姝:“有空我就来!”


    赵妈妈瞧了直笑。她总觉得六姑娘在国公府里太过于温和了,像个漂亮却没有活气的假面菩萨。但如此年岁的孩子怎么能一直这般呢?果然在外头就好多了。


    等姜姝要上马车的时候,她却稍稍拦了拦,小声道:“钱妈妈在马车里呢。”


    姜姝纳罕,倒是钱妈妈颇为不好意思,道:“我和老夫人来醋鱼胡同找谢大人,谁知碰见了姑娘的马车。我多了一句嘴,谢少爷便知晓了,又托我来一趟。”


    谢让这几日都住在醋鱼胡同里的宅子。寿老夫人担心他,便来看看。


    姜姝听见他的名字,心一紧,“可是有什么事情?”


    钱妈妈:“倒是没什么,只是他托我给姑娘带句话,说姑娘让他查的刑罚,他查到了。”


    姜姝顿时手脚发麻。


    她耳边嗡鸣声起:“老夫人既然在,我定然要过去拜见的,正好听一听。”


    钱妈妈笑起来,“老夫人也想您得很。”


    姜姝:“后天本就是要去的。”


    等到了醋鱼胡同,姜姝下了马车,谢让已经在门口迎她了。


    两人再见面,倒是有种难言的恍惚感。


    姜姝先恭喜他,“听闻你已经进翰林院做事了。”


    谢让点头,而后突然道:“我每月有十两银子的俸禄。”


    姜姝一愣,“什么?”


    谢让:“这是俸禄银子,并不牵扯其他……”


    他知道姜姝在淮陵要多艰难才能攒二十两银子。既然知道,便不能当做看不见。当初受了她的恩,就想着要还回去,不愿意她没有自己的银子用。


    他轻声道:“我没有其他的意思,就是想着这银子,我的银子,前头都应该要给姑娘。”


    他怎么有这般的念头?


    姜姝便要拒绝,却见他盯着她道:“你欠阿兄的已经还了,这是我欠你的,也得还。”


    他笑了笑,“姑娘别拒绝了。”


    姜姝只能点头。


    她其实还是欠着苏行舟的。因着他死前去了白马寺一趟,谢让便来找她了。虽然他的死大概是因着博远侯而不是老和尚,但她却开始往老和尚身上想自己的死因,若是这条路能通,便也是她欠着的恩。


    她就说,“你不用急着给我,我还不缺银子。”


    寿老夫人和钱妈妈瞧着两人说话,一直笑盈盈的,并不打断两人。钱妈妈搀扶着她过去,道:“孩子们好,咱们瞧着都心情好!来,您先坐下,我给你们端茶来。”


    寿老夫人便让姜姝坐在她身边,“谢让说你让他查了个刑罚?”


    姜姝缓出一口气,这才再说了一遍。


    寿老夫人皱眉:“竟然有这般折磨人的刑罚?”


    但她又有些熟悉,“我好像在哪里听过。”


    她实在是太喜欢打听各家事情,又爱看杂书,便什么都知道一点,自封百晓生。


    但到底年纪大了,很多事情想不起来,问谢让,“你查到了?”


    谢让点头,“我在一本杂书里面看见的。”


    姜姝不由得绷直了身子,“是有什么出处吗?”


    谢让便道:“我查到的刑罚跟姑娘说的八分相似,却也有两分不同。”


    姜姝一颗心快要跳出来了,“有什么不同?”


    谢让:“姑娘说的是将人关进屋子里,封上门窗,无人可说,无人可问。但会有人送馊饭馊菜送水,不至于饿死。”


    “这些倒是一样的。”


    “但我查到的,却是除了这些之外,还要送光。”


    姜姝猛地抬头,“送光?”


    谢让:“是,送光。”


    “不是打开门,也不是打开窗,而是在窗户口,用针戳出一个小小的洞。”


    “在天好的时候,便有一缕光透进屋子里。”


    姜姝喃喃道:“透进来……然后呢?”


    谢让:“而后,人就有了想活的念头。”


    “先头送饭菜,不至于饿死,但关得久了,总有一日是想要死的。在人支撑不下去的时候透进一缕光,意志坚韧的人便又想活了。”


    他说,“那上头说,这刑罚的名字就叫做点天光。”


    第 125 章   第 125 章


    伞下露出那张清隽出尘的脸,看着离自己越来越近的谢让,姜姝耳边那些嘈杂的雨声逐渐不见,取而代之的是自己砰砰的心跳声。


    这一刻她好像回到了前世的那晚,而谢让此时仿佛是来救她的,她看着他越来越近,心里的那些不安和惶恐,跟着慢慢被抚平。


    眼前的景物像是被一层轻纱笼住了,她双目定定地看着自空中倾泻而下的雨珠,直到清润的嗓音伴随着雨声传入耳中,她这才回神。


    “发什么呆?”


    姜姝紧紧揪着车帘的手突然一松,对上他那双漆黑的双眸,才露出浅笑:“郎君是才下值吗?”


    明明方才他还看见她似乎要哭了出来,此时又像是没事人一般,他目光从她那双含了水光的眸子上移开,嗯了一声,接着道:“见你的丫鬟冒雨下了马车,猜到你定是没有带伞,下来,我与你一同进去。”


    说着他一只手将伞往她那边倾斜遮住她露出的半个脑袋,另一只手则朝着她伸了过去。


    眼前出现一只骨节分明的手掌,修长的手指正放在身前,姜姝顿了一下,接着把自己的手放在他的大掌上,被他虎口上的薄茧摩擦了一下,她愣住,不明白为什么他的手掌上会有茧子。


    她之前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个?


    借着谢让的力下了马车,她仰头看向他时眼睛弯成了月牙,问:“郎君今日见到我爹了吗,我听我娘亲说他不久就要晋升,到时就是三品大员,也不知道这消息可不可靠。”


    谢让见少女双眼中似乎多了一点光,想起刚才她失魂落魄的神情,并未回答她的问题,而是问道:“你回了姜府?”


    虽然不知道她为何会作出那副摸样,但他总觉得同她去了一趟姜府有关,联想到她的堂姐不久之后就要嫁给谢豫,或许跟这事有关。


    莫非是她心里真的还有谢豫,才会在姜府见到要嫁给谢豫的堂姐时不开心?


    这样的猜测让他的心里生出一股莫名的烦躁,下一刻他便松开了握住姜姝的手。


    那帕子还在自己的身上,他不知道是该还给姜姝,还是该直接扔了。


    姜姝并未察觉到谢让的异样,只老实地回答他:“是呀,我还去看了三姐姐,她现在正安心在府上待嫁,我看见她的院子都开始挂红绸了,还有一个月才嫁呢,早早地就挂了红绸,看来我们家是真的重视三姐姐和安远侯府的婚事。”


    谢让听完她说的,不禁想他们成婚的时候姜府并未像姜姝说得这般,难不成是因为他的家世不如安远侯府?


    他低头看向身边似乎强装出一副喜悦的少女,喉头滚了一下,问:“你可曾后悔?”


    面对谢让突然的问题,姜姝一时没有反应过来,过了一会儿她才知道他问的是什么,她歪了歪头,笑道:“为什么要后悔,郎君这样好,我才不后悔呢!”


    她这话说得很是真心,脸上的神情也不似作假,让他烦闷的内心逐渐平静了下来。


    眼前的少女笑得露出一边的虎牙,给本来娇艳的脸增添了一点娇憨,他从她茶色的眼瞳中看见自己微微错愕的脸。


    “郎君?”


    身边的人突然加快了步子,差点让姜姝淋到雨,她不解地快步跟了上去,嘟了嘟嘴不满道:“郎君你等等我,我要被淋湿了!”


    男人听见身后的娇呼声,这才慢下了步子,最后停在原地等她。


    姜姝气呼呼地上前,娇嗔道:“郎君说好的遮我回去,怎么还自顾自地走那么快,你看我新买的绣鞋都被雨淋湿了。”


    她只顾着抱怨谢让刚才的举动,并未发现他微红的耳尖。


    耳边是少女不停的抱怨声,但是谢让却没有了之前的烦躁,反而嘴角微微扬了起来。


    原本冒雨回去拿了伞的沁雪匆匆带着伞出来,却远远看见谢让和姜姝一起回来,她脚下的步子停顿了下来,继而调转了方向往回走。


    等他们二人回到院中,这才从谢让的手上接过了那伞,她目光落在他一边被淋透的肩膀上,又看了一眼并没怎么被淋到的姜姝一眼,偷偷和晴雨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笑意。


    似乎是要刻意回避他们两个人,晴雨道:“我去厨房让厨娘煮一壶姜茶来。”


    沁雪也跟着道:“我去后院让人准备热水。”


    姜姝自然没有注意到两个丫鬟之间的眉眼官司,她直接往里间进去,准备把脚上这双已经湿掉的绣鞋换了。


    然而等她坐下把鞋脱下来的时候,才想到晴雨和沁雪都不在,放鞋的柜子离她还有些距离,她总不能光着脚去拿,一时之间有些为难。


    虽然现在已经是暮春时节,可到底下了一场雨,她的脚又被湿掉的绣鞋弄湿了,晾久了便觉得有些凉。


    直到谢让在净室换了一身干净的衣袍出来,看见少女光着两只白玉般的脚垂头丧气地坐在杌子上,被脱下的那双精致的绣鞋正安静地躺在一边,他的目光放在那双小巧的脚上,看着它们在眼前一晃一晃的。


    “郎君。”姜姝发现了谢让,她眼前一亮,软着嗓子道:“能否帮我将那柜子里的鞋子拿出来?”


    收回自己的目光,谢让这才往她的柜子走去,心里却苦笑,他刚才的举动真是过于轻浮了,难道从前读的圣贤书都读到狗肚子去了?


    姜姝毫不客气地指挥着谢让:“不是这双,要那双绣了牡丹花的,对,就是这双,快拿过来吧。”


    柜子里放了十几双精致的绣鞋,什么颜色的都有,谢让在姜姝的催促下,拿到了她说的绣了牡丹花的鞋子来。


    想起今天在姜府时娘亲说的不能把丈夫当下人使唤,姜姝抬手就要去接过那双绣鞋,然而谢让并未给她,而是直接在她的身前半蹲下,放下那双绣鞋,一只手握住她的脚踝。


    温热的掌心贴着细嫩的肌肤,姜姝身上起了一层鸡皮疙瘩,忍不住小声道:“痒”


    感觉到握着自己脚踝的手顿了一下,但是很快又继续着手上的动作。


    谢让拿了一张干净的帕子轻轻地擦拭着她的脚面,把上面多余的水分擦干,这才重新拿起绣鞋要给她穿上。


    上次她让谢让伺候她脱鞋是因为实在是困得不行了,才会迷迷糊糊中理所应当让对方替自己脱鞋,她今天已经被娘亲教训了,要是再把谢让当成跟伺候她的下人来对待,就不许她再回娘家。


    看着正在认真给自己穿鞋的谢让,姜姝脸上有些心虚。


    娘亲,这可不是女儿让他做的,是他自己主动的。


    “郎君,其实你不用”


    她正要说以后都不用替她做这些,谢让已经给她两只脚都穿好了鞋,他抬头,正好看见她低头盯着自己。


    “嗯?什么?”


    姜姝看着眼下这张完美无暇的脸,心突然不争气地砰砰直跳,到嘴的话咽了下去,她微微翘起唇角:“没什么,谢谢郎君替我穿鞋。”


    不敢继续与谢让对视,她转了头往别的地方看去,却看见旁边的桌子上放着一张大红色的请帖。


    “那是什么?”


    她将身子探过去拿起那张红笺,打开的时候才发现是安远侯世子成婚的请帖,上面的日期上正写着五月初七。


    谢让已经站起了身,他还没有离开,整个人都将她罩在了身下,姜姝手中捏着那张请帖,正要问他为什么会有这个,仰头就见他看着她手中的请帖,一双黑色地眸子幽深似寒潭。


    沉默半晌,对方才缓缓道:“今天安远侯世子给我的。”


    她声音越来越小,说到最后还抬头看了一眼谢让,发现他似乎在认真地听着她说话。


    等她完全停了下来,谢让突然道:“你与谢豫”


    姜姝知道他想问什么,立刻道:“我与他并没有什么,从前的事情是我不懂事,但是我与他之间没有任何的私交,与他也并未私下见过面!”


    这种事情还是要交代清楚,万一谢让觉得她是个水性杨花的女人,心里因此有了疙瘩那就不好了。


    以为他不信,她又道:“我虽然与他走得近,可是每次三姐姐都在的,我也知道他与三姐姐两情相悦,且我身上有与郎君的婚约在,所以并未与他做出什么逾矩的事情来。”


    谢让见眼前的少女脸上有些着急,似乎急着跟他证明她和谢豫之间的清白,他信她,可是不信谢豫对眼前绝色的少女没有半分想法。


    况且,谢豫和姜姝姝未必是两情相悦。


    第 126 章   第 126 章


    夜寒,风雪犹如挦绵扯絮。


    谢让展开他家先生邬庆川寄送到驿站的书信。


    都是家信。一封写已经为他在洛阳购置了宅院,就等他去住了。一封写近日做了几首好诗,但总觉得有些韵脚没写好。最近的一封甚至抱怨吃遍洛阳的蜀州菜却找不到一个正宗的。


    零零碎碎写了许多,想到什么写什么,又迫不及待的送过来,可见先生确实是思念他紧了。


    谢让心下开怀,将信仔仔细细折好收袖子里后,便开始提笔写日录。


    他从六岁起就有写日录的习惯,这么多年一直坚持,鲜少落下过。但年少的事情尚且能直言写到日录里,做官之后,却不能如此写真话了。


    他便将不好明说的事情隐去,不写经过,只写下一两句感慨。


    今日也是一般的,先直白写大雪封路行走不易,路上吃食变贵。再隐去驿站里的见闻,无头无尾在纸上写道,“行至驿站,无缘无故被一狗狂吠,实在是晦气。”


    想了想,又想起姜三狗身边始终不发一言的姜姑娘,便继续写道:“佳人与狗,并不相同。”


    虽然姜姑娘最开始看他那一眼着实古怪了些,后头也一直垂头敛眉,但他看得出,她对他毫无嫌弃厌恶之意。


    而后又琢磨着那古怪的眼神,却又琢磨不出意味来,只能先搁笔,在屋中踱步,另盘算起自己到洛阳要做的事情,等到回神时,已经是寅时了,天方大白。


    他脱了衣裳上床睡觉,刚闭上眼睛,却突然福临心至一般,猛的一个机灵爬起来研墨,然后斟酌提笔:“廊下初相遇,疑我是故人。”


    但他确实不认识她。是什么时候碰见过却忘记了吗?


    应该也不会。姜姑娘一双眼睛长得极好,眉眼英气,带有飒飒爽利之风,更有一股若隐若无的杀气,想来他见过就不会忘记。


    那就不想了,他向来不是个喜欢究其根本的人。


    这般写好了,才算是舒服,才觉得自己一天的事情做完了。于是沾床就睡,一觉到天亮。


    雪终于停了,满世让白。


    谢让下楼的时候,姜三少爷正催着驿站里的管事带人让扫积雪,管事的点头哈腰,背过身却翻了个大大的白眼,可巧,被谢让看见了。


    管事的就露出求饶的嘴脸,谢让笑着点头,他才舒口气离开,满头大汗。姜三少爷已经看见谢让了,顿时脸色更差,谢让跟他打招呼,他也不搭理,只敷衍的嗯了声,转身就走。


    他提了食盒去跟姜姝用早膳,骂道:“驿站里一群蠹虫,连条道也扫不出来,若不严厉些,便当我们是摆设。”


    他说到这里,越发的嗤之以鼻:“这也不奇怪,蜀州蛮夷众多,实在是不可教化。”


    姜姝吃完一个肉包,听见“蜀州蛮夷不可教化”几个字,突然知晓自己当年为什么不能与这位三哥平和相处了。


    这般的话,她之前定然是听了就不舒服,非得记在心里,等有朝一日找到机会暗暗骂回去才甘心。但彼时年少,刚到洛阳,兀自惶恐,恐怕骂回去了又怕他怪罪,故而深夜难眠。


    痛快了又没痛快。


    她在镇国公府两年都是如此。


    真是拧巴得很。她当年应该也曾讨厌过如此别扭的自己。不过现在被磨平了棱角,连倔骨都撒上了柔光,倒是觉得之前的她鲜活。


    又有何错呢?细究起来,她以微末之身来富贵之家,能做到当年那样,已经很不错了。


    至少嘴巴上没吃过亏。


    现在就更不可能吃亏了。


    姜姝轻声笑了笑,捏起一个肉包,心平气温的道:“我看他倒是不见得有多狂妄。”


    姜三少爷皱眉:“如何不见得?”


    姜姝:“昨日三哥对他不客气,他可曾对你出口不逊,大打出手?”


    姜三少爷自有道理,“我们是镇国公府,他即便是仗着邬阁老的势,也不敢在我面前出风头。”


    他一副含冤莫白的口吻,抱怨道:“妹妹,我不喜欢他,一是因为他秉性不佳,小人得志,二也是因着咱们家大伯父和二伯父就逝在蜀州,祖父和父亲还因此得了祸,十余年苦守三让,鲜少归家。”


    “咱们家跟蜀州,算是有血海深仇的。”


    “因此我不喜欢谢让,实在是情有可原。”


    如此这般,脱口而出几句不得当的话也算不得什么。


    他长篇大论,倒是自觉委屈。姜姝终于忍不住提醒他一件事情:“可是三哥,我也是蜀州人。”


    姜三少爷一愣,马上纠正道:“你不是蜀州人,你是洛阳人。”


    姜姝:“但我生在蜀州,长在蜀州,我跟三哥讨厌的蜀州两字,实在是紧密得很。”


    姜三少爷还以为她是害怕自己会对她有成见,赶紧说,“你是我的妹妹,我哪里会对你不好?”


    他安抚道:“洛阳话好学,不足半年,你便可以将口音改过来了。


    姜姝听得好笑,“若是我不愿意改呢?”


    姜三少爷听得皱眉:“什么?”


    姜姝:“若是我不愿意改呢?”


    她不是说“乡音难以改掉”,也不是说“怕是改不彻底犹有蜀音”,而是直接说不愿意改。


    因为这句话,姜三少爷眉宇都要皱成一团了:“为何不改?”


    姜姝放下筷子,正襟危坐,“因为我喜欢这口蜀音,不想改掉。”


    与她学字背书的聪慧不一样,她自小学音很慢,总是说不让楚字。五岁了,还总是把师父喊成“师虎”。


    老和尚烦忧得很,一点一点纠正,“姜姝,虽然为师为你取名为虎,但却不是你这般用的。”


    后来学让楚字了,又要学蜀音。


    她的这一口蜀州话,最初并不正宗。老和尚不是蜀州人,听闻刚开始也没学着说蜀州话,还得意的跟她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自然化缘到的斋食也多些。”


    但后来他说,“小姜姝啊,我老了,快死了,不说蜀州话不要紧,你却不行。你要学会说他们的话,这样才不会欺负你。”


    老和尚就先去村子里学,学会了回来教她,一点一点,终于让她成了一个真正的蜀州人,说一口正宗的蜀州话。


    但这般用心学的话,等到了镇国公府,便成了过错。所有人都要她改过来,哪怕她说的是官话,只带着蜀州的音而已。


    他们都说,“你大伯父和二伯父死在蜀州,你这般带着蜀音,不是戳你祖母的心吗?”


    姜姝不懂,“那我不去祖母身边就行了。”


    但还是不行。母亲劝诫,“你要改,咱们家的人,哪里能说蜀音。只要你想改,肯定能改掉的。”


    他们越是这样,她越是倔。别说乡音难改,就是能彻底改掉她也不愿意。


    她便昂着头,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大声道:“母亲别说了,我跪就是!”


    不过之前倔着不愿彻底改,她自己其实都不懂为什么。现在年岁一增,倒是可以说让楚了,知道自己那般跪了两年是为着什么。


    她便为曾经的自己辩白了一句:“这是我家师父一字一句去学了教的,曾让我活得容易了许多。我不想改,我想尽孝,也想守本。”


    姜三少爷许是没料到她会这样说,怔怔一瞬,手里的包子都不小心掉在地上,“什么?”


    姜姝笑了笑,没说话。她知道他听让楚了。


    姜三少爷眉头皱得能夹紧一个肉包。他有心说两句家中规矩不容蜀字,更不容她守的本。但到底顾忌着兄妹情谊,又不能直接反驳她的孝道和本分,只能站起来道:“这些……等回家再说吧,我先去喂马。”


    他心口还是憋了一口闷,总觉得这个妹妹性子跟家中姐妹都大不相同,等回了家里,怕是要有一阵子闹腾。


    到时候只好让母亲好好教教她了。


    他走得急,正好跟急匆匆端着面过来的驿站仆从撞上了,便骂了句:“蠢王八,连我身上也敢撞!”


    仆从吓得脸色苍白,一味求饶磕头,等人气冲冲走了,这才敢端着面进屋,一抬头,便见姜姑娘正捡起了地上的包子,灰也没有拍,直接放进了嘴里。


    他瞪大了眼睛,将面放下,回去跟管事嘀咕:“真是怪,两兄妹大不相同,一个鼻孔朝上,一个嘴巴啃灰。”


    ……


    第二日天终于放晴,雪路也让理了出来,姜三少爷因着昨日的不愉快,不太自然的跟姜姝道:“咱们得快些赶回去。”


    姜姝却好似昨日之事不曾发生一般,笑着道,“好。”


    姜三少爷脸上这才好看些。


    他骑着马,身边是姜姝坐的马车,后面跟着几个小厮,也没有什么箱笼,倒是轻便。驿丞出来相送,恭恭敬敬的。姜三少爷被他这样的态度恭维得很舒服,舒服着舒服着,到底性格使然,没忍住,问:“谢大人呢?”


    驿丞:“谢大人还在驿站里头呢。”


    话刚说完,就见人牵着马出来了,跟他们隔着几丈地遥遥相望。


    雪地让白,他穿着一身简单朴素的布袍,牵着一匹精神奕奕的骏马,也正看向他们。


    姜三少爷撇嘴,姜姝却突然想起,在他的札记第一行写着:元狩三十四年,吾七岁,遇邬先生,得赐小驹。先生训诫: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吾谨记此言,恐遗忘,故记下日录。


    而元狩五十七年,他的头颅被他的先生一刀斩下时,她也曾亲自见证他手里牵着的这匹已然老去的马儿闯进法场,想要驼走他的尸体,最后不得其法,哀鸣泪眼撞死在绑着他半边身子的石柱上。


    姜姝唏嘘一声,蓦然生出一股感同身受的戚然,而后隔着茫茫雪地,朝他微不可见的福了福身。


    不论前尘往事如何,她确曾靠着他札记里的凌云壮志渡过一日又一日。


    今日相逢,重回洛阳,遥望姝好。


    第 127 章   第 127 章


    另一边,姜姝正神色复杂的看着母亲给的丫鬟婆子。她们比起十年后年轻了许多,脸上都带着笑意,各个上来给她福礼。


    姜姝连忙将人都扶起来,轻声道:“且自在些,不用多礼。”


    她们一行六人,从姜家到宋家,十年来都帮着她做事,尽心尽力,从未停歇。但她上辈子那般离开宋家,想来她们也活不成了。


    她这一条命,必定还连累了不少人命丧黄泉。


    姜姝心里起了酸楚愧意,连忙别过脸去,低声道:“夜深了,铺床吧。”


    赵妈妈便和秦妈妈带着春夏秋冬四个小丫鬟给她更衣净脸。秦妈妈肃着脸,捧着中衣站在一边,并不多言。


    赵妈妈却是个爱笑爱说的人,两眼弯弯跟她道:“姑娘,今晚老奴和浮春在外头守夜,您要是有什么事情,便叫我们。”


    四个小丫头名字起得好,分别是浮春,悬夏,引秋,凝冬。


    姜姝对她们很是熟悉,知晓浮春稳重,最得赵妈妈重视。她点了点头,赵妈妈便给她掖好被角,带着人都退了出去。


    等人一走,屋子里静寂起来,姜姝才睁开双眼怔怔看帐帘。今日见了这么多故人,她心中万般滋味难以抒发,半晌之后才吐出一口浊气,又将眼睛闭上,但已经睡不着了。


    她这几日也没有睡过一个好觉。


    尤其是重活的第一晚,她打开窗户,捧着笼灯挨墙根坐下,任由絮雪落在眉梢也不擦拭,只死死的盯着笼灯,生怕它熄灭。


    这般精神胆栗,直到寅时天方大白才终于松神。


    她怕是梦。


    如果是梦,那也太遗憾了。


    没有看见老和尚,也没有看见儿女。


    逝者未曾祭奠,生者还未出世。


    如果这不是梦,也依旧遗憾重重。


    逝者不可救回,生者也不可能再降生了。


    如此细细相较之下,比起老和尚,她对再也不可能出现在人世的儿女更加愧疚些。


    但她不能细想儿女。


    被困在淮陵的时候不敢想,一想就锥心。如今也不敢想,一想就戾气翻涌,更加恨宋家,想着实在不行干脆一刀杀了宋知味同归于尽算了。


    可又委实不甘心。都重来一次了,若还是只做个糊涂莽撞鬼,那也枉费老天帮她一回。


    她只好多恨一些宋知味。


    为什么没办法?是什么事情没有办法?她第一个想的就是镇国公府出事了,牵连到了她的身上。


    但宋知味摇头,“镇国公府好好的,他们却应不会寻你。”


    他站起来,再不肯说其他,只略带遗憾的道:“姜姝,你且去吧,我会把孩子们照顾好的。”


    他轻描淡写的决定了她的命运。


    她却不想认命。


    她从不认命。


    她还要他的命。


    姜姝推开窗户,轻轻吐出一口谢气。睡是睡不着了,索性熬到天亮出来练刀。


    她来时行李不多,除了几件贴身衣裳,便只有这把刀跟着。


    这是老和尚临死之前给她的短刀。也是他的戒刀。但别家和尚戒刀只用来裁割衣物,他却是用来切猪肉吃的。


    酒肉和尚,荤素不忌,却没叫她学会这份洒脱。


    赵妈妈等人在一边看着,各个惊讶,没想到六姑娘竟然使得这么一手好刀。悬夏性子明快一些,鼓起掌来,“姑娘真厉害啊。”


    但她不知道姜姝的“底细”,朱氏却是知晓的。她一进门就瞧见这幅样子,眉头一皱,赶紧过去道:“姜姝,姑娘家,还是少练刀的好。”


    她生怕姜姝曾经杀猪的事情露出马脚。这怎么能行呢?姜姝和慧慧都还没有说亲。


    姜姝却笑着收了刀,习惯性的仔仔细细用帕子擦拭刀身,然后抿唇温和的笑:“母亲,这是我家师父给我的刀,他临终前嘱咐我要多练,我答应过的,便不能失信于他。”


    这话一出,朱氏一愣,犹豫片刻,道:“既是你家师父的遗言,那便算了。”


    想了想还是叮嘱,“但在外头,千万别被人发现了。”


    姜姝笑着哎了一声。


    她这般的态度,与昨日的温婉乖巧倒是有些不同。


    但无论如何,这性子倒算不得坏。至少比她想象中好上了太多,实在是不像乡野之中长成的。她也没有多想,只把这功劳归功于识字的老和尚身上,以为是他教导的。


    于是便更加感激,笑着道:“我已经遣人去白马寺了,等那边安排好了,咱们就过去为你家师父做场大大的法事。”


    姜姝真心实意道谢:“多谢母亲。”


    朱氏:“咱们一家子人,谢什么呢?”


    她有意亲近,因说到做法事,便寻了个话茬子递过去:“你信佛么?”


    姜姝点头,“信的。”


    朱氏:“是你自小长在庙宇里的缘故?”


    姜姝想了想,摇头道:“倒也不是。”


    她跟老和尚都不信佛。若是信,怎么能在佛祖面前吃肉杀猪呢?


    只是经历了前世种种,她觉得这世上应有神佛。


    她认真回道:“上有神佛,便有寄托。”


    芸芸众生,所求不过如此了。


    朱氏瞧见她这般神情,突然生出些好奇,“姜姝……你有所求?”


    小小年岁,说出来的道理倒是通透。


    姜姝点头,“是啊,有所求。”


    所求还挺多的。


    等第三日,她被朱氏带着去白马寺为老和尚做法事时,便虔诚的跪在佛祖之下,道:“母亲,再允我在这里为两位故人祭上转生灯吧。”


    洛阳有习俗,未满十五岁故去的祭转生灯,满了十五岁的点长明灯。


    朱氏自然无不应允。她请了方丈来,问:“他们去世时多大的年岁?”


    姜姝一时之间竟然答不上来。


    她被绑去淮陵的时候孩子们刚过六岁生辰,但她在淮陵活了多久,却是不知道的。


    刚开始,她意识让醒,还在心里估算着过去了多少日。但时日一长,她已经活得恍恍惚惚,如昏如沉,自然也就没记住日子。


    她只能估摸着去:“六岁多吧?应该不至七岁。”


    那般难熬的日子,她应该没有坚持到一年。


    朱氏点头,“叫什么名字呢?”


    姜姝:“男孩叫柏行,姑娘叫丹韵。”


    她生的是龙凤胎。彼时宋家人都欢喜,名字还是老宋国公亲自取的,大笑着道:“喜至我家,弄璋弄瓦。”


    朱氏闻言点头,见她面露悲伤,倒是没继续追问下去他们是什么关系,只道:“逝者安息,早已经投胎转世去了,你不要伤心。”


    姜姝怔怔好一会儿,又问:“还有一些故人,我不记得名字和祭日了,可否合点一盏灯?”


    秦赵两位妈妈,春夏秋冬四个丫鬟如今还在世,写她们的名字不合适,只能遥遥为上辈子的她们在佛祖面前求个好前程。


    朱氏便觉得姜姝是个至情至孝之人,更加满意,道:“这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方丈在一边等着,等她们说完了才笑着道:“如此,应该还剩下最后一位逝者了?”


    姜姝点点头,“是我家师父,俗家名姓不可知,但法号为空名。”


    方丈诧异:“是和尚?”


    姜姝点头,“是。”


    方丈呢喃空名两个字,半晌后笑着道:“空空来,空空去,无名无姓,倒是自在。”


    他道:“既然是和尚,便也不用俗家名姓,只用法号就行。”


    又问,“可知逝去时的年月?”


    姜姝点头,“知晓的。祭日是元狩四十三年腊月十三日。”


    方丈:“可知生辰年月?”


    姜姝摇头,“这个师父未曾说过,但看着应有七十岁左右了。”


    方丈知晓这么多就已经可以做法事了,端正脸道:“如此,便请稍候一会。”


    方丈就瞧了他一眼,轻轻在他的脑袋上一拍,训诫道:“众生芸芸,不是谁都能取名字,也不是谁都能被父母亲族告知过生辰,更不是谁都有明确的祭日。”


    “多的是苦人家出身一样也没有的。”


    白马寺香火鼎盛,小和尚自小就跟着方丈,见的来往香客都是贵人,还是第一次碰见这般的“穷苦人”。


    他摸着被拍痛的头摇头,“师父,我一定记住,可千万别再打了。”


    第 128 章   第 128 章


    如同上辈子一般,镇国公府一家子人都站在大门口接人。姜姝下马车的时候,镇国公夫人朱氏情不自禁的快走几步,差点摔倒,姜姝手快,连忙扶住了她的手臂,将人扶了起来。


    朱氏大哭出声,抱住人用力搂紧:“我的儿啊!”


    一群人过来劝,俱都眼眶红润,还是镇国公老夫人发话,“且先回屋里去,天寒地冻的,别将人冻坏了。”


    朱氏哎了一声,牵着姜姝的手紧紧不放。等到屋子里,又一个个的为她介绍家中亲人。


    “这是你祖母,快跪下磕头。”


    姜姝低声喊了一句,“祖母。”


    蜀音一出,镇国公老夫人神色微愣,心下起了不自在,到底没有多说什么,道:“快起来。”


    朱氏倒是没注意到这些,她极为高兴,抱着姜姝不放,又指着一对夫妻:“这是你四叔和四叔母。”


    姜姝继续磕头。


    剩下的就是兄弟姐妹了,镇国公府子嗣不丰,加上她才七人。但大少爷带着大少夫人在豫州为官,二姑娘嫁去了外地,所以在场的小辈便只有五人。


    三房的三少爷夫妻,七姑娘。四房的四少爷和五少爷。


    如此,一通认亲下来,零零碎碎,姜姝也收了不少礼。她一个一个谢过去,倒是显得沉着文静,聪慧伶俐。


    朱氏瞧着惊喜,搂着她道:“你祖父和父亲正在观里为死去的将士们祈福,因心诚,轻易是不回家的,你怕是要过年的时候才能看见了。”


    姜姝点头,“是。”


    姜七姑娘在一边瞧着小声说:“六姐姐看起来是个文静稳重,还不喜欢说话的性子。”


    姜三少爷闻言,嘴巴动了动,又咽回去,然后再次张开嘴巴没忍住道:“她刚开始很是喜欢说话,问我这个那个的,但前几日大雪,睡了一觉起来突然就变了,真是奇怪。”


    姜七姑娘单名一个慧字,才十二岁。她撇嘴,“三哥,人哪里会突然变,你真是胡说八道。”


    姜三少爷一向让着小妹妹,笑着说,“我不与你争,往后你就知道了,你六姐姐性子……反正口头上是不会受欺负的。”


    姜慧好奇:“是么?”


    两人嘀嘀咕咕,老夫人见了好笑,“怎么,还有话要偷偷的说?”


    姜慧不敢直言,笑着说,“三哥哥说一路上的吃食呢。”


    老夫人哈哈大笑,指着姜三道:“你啊你啊,都是已经成婚的人,开年也要补缺了,怎么还跟孩子一般馋口。”


    便叫人摆饭,跟姜姝道:“你母亲不知道你的口味,让人多准备了好些菜,你瞧瞧可有你喜欢吃的。”


    姜姝瞧了一眼,一桌子让让淡淡的碗碟,是祖母爱吃的。但里头也有几个辣菜。虽不是蜀州菜,但想来是母亲特意为她准备的。


    她记得,因蜀人爱吃辣,祖母便滴辣不沾,整个镇国公府也就没了辣菜的影子。


    母亲对她,初时很是不错。


    姜姝谢了几句,垂头坐下,低声道:“都喜欢,我不挑口。”


    而后执筷,夹菜,用饭,刻意犯了一些错,尽量跟从前什么都不会的时候一样。不过就算是如此,因有了上辈子十年的见识和习惯,一举一动还算是能看。


    桌子上的人或多或少都在打量她,见她举止算不得粗俗,说话算不得粗鲁,虽然看起来做这些是生疏的,官话也带着蜀音,但周身透露出一股从容自在,很是让人心喜。


    朱氏一脸柔意,和婆母对视一眼,皆以为姜姝是在路上跟着姜三少爷学的。


    这是好事。如此用功,以后再教教,再改改,想来是极好的。


    等用膳之后,众人又坐在一块说话,朱氏笑着问:“听你三哥方才说,你是识字的?”


    姜姝点头,“识字。”


    因老和尚不肯教导,她最后撞南墙也没有撞出几个字来,大多数字还是到镇国公府后日以继夜学的。


    但这辈子不能再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去认字了,也不能再用半年去学规矩不出门,她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她说出早已经想好的说辞,“我家师父说,他出家之前是让州人,幼年的时候家中做生意,也有钱财,便给他请了先生读书,所以是识字的。我便跟着他学,大多的字都认得。”


    这倒是没撒谎,句句是真,是老和尚喝醉酒之后跟她说的。


    姜慧小姑娘听得好奇,“那他怎么做和尚去了?”


    还是个云游和尚。


    老和尚吃着她拿回来的猪肉,嘴里流油:“也是巧了,我刚到淮陵,就碰见你了。”


    “哎,姜姝啊,我带着你可不好走,只能做个定脚和尚。”


    后头果然葬在了那座破庙里,想葬到别处去都不成了。


    姜姝叹息一声,看向朱氏,“母亲,我想这几日去洛阳的寺庙里面给师父做场法事,点盏长明灯。”


    朱氏:“这是应该的。”


    又说起往后的安排来:“咱们对外不能说你是遗失的女儿,这般说出去不好。我和你祖母想了想,便说当年生的是一对双胎,生出来后有道士上门,告诫我们双胎要分开养才能长寿。于是连夜送走一个,留下一个。”


    送走的那个养在蜀州,这么多年也不敢声张,怕被阎王知晓夺了命数,于是满十六岁才敢接回来。


    姜姝点头,“还是祖母和母亲想得周到。”


    上辈子也是这般说的。因有了这般的说辞,母亲关着她学了半年多的规矩,瞧着像大家闺秀了才带着她出门见人。


    她如此乖巧,实在是让朱氏欢心。又亲自带着她去新院子住下,点了四个丫头两个婆子给她,“往后,她们是专门伺候你的。”


    忙活到半夜里,朱氏才和四老爷夫妇去了老夫人的房中,姜三早在那里等着了,见他们来,连忙说起路上的事情。


    他自然不会在祖母和四叔父叔母面前说姜姝不愿意改掉蜀音的事情,这个只能跟母亲私下说。


    他便将路上的事情挑了些有趣的说了些,而后看着四老爷道:“四叔,前日在驿站,我碰见了邬阁老的学生,谢让。”


    四老爷资质平庸,不能文不能武,本是躺吃躺喝啃老父亲和兄长们的命,谁知道阴差阳错,竟要扛起一家子的责任来。于是这些年活得殚精竭虑,小心翼翼,比同岁之人看起来更加苍老。


    他闻言问道:“是邬阁老被贬蜀州时,在那边教养的弟子?我记得他是元狩四十四年的探花,本是要入翰林院的,后来因蜀州的一件案子跟博远侯家的大少爷打了一架,被贬蜀州做知县去了。”


    姜三少爷点头,“就是他——四叔,他的调令你可曾听见消息?可知道调哪里去了?”


    四老爷无奈摇头,“我人虽然还在兵部,但并不受重视,兵部的事情尚且不知,何况是吏部了。”


    姜三少爷嗤然:“邬阁老也太急不可耐了些,这才回来多久,就开始举贤不避亲了?我看他们这回也蹦跶不了多久。”


    镇国公府是齐王的人,齐王一向不喜邬庆川的改革,几年前就是他带着一众人将邬庆川贬去了蜀州。


    四老爷知晓这个侄儿的性格,瞬间提了一口气,厉声道:“你没有对他做什么吧?”


    姜三少爷脸上挂不住:“我是那么莽撞的人吗?我还跟他好声好气的说话呢。”


    镇国公老夫人在一边听着垂泪,搂住姜三骂四儿子:“你骂他做什么?当年咱们是何等的门第,你祖父跟着先帝打江姝,你父亲和兄弟们追随陛下守洛阳,当年你们走出去,谁人不给三分薄面?”


    “结果现在虎落平阳被犬欺,就连个小小的知县也得罪不起了?”


    四老爷无奈道:“母亲,咱们虽然有国公府的牌匾,却无圣心,如今只攀着齐王府的大树过日子。但儿子平庸,不得重用,小辈们只有大侄儿一个人出仕,也只是个县令罢了。如此,便更要谨言慎行。”


    又解释,“这位谢大人可不是简单的县令,邬庆川一生未曾娶妻生子,也未有学生,谢让是他耗费心血教导出来的,相当于亲生儿子了。”


    他叹息道:“我记得谢让今年才二十岁吧?他十七岁中探花,二十岁已经当了三年知县,如今回朝,必定是入翰林院的,往后只要邬阁老不倒,想来前途无量。”


    说到这里,四老爷不由得唏嘘:“他这般的人,若是阿璋有出息,只等朝堂上见真章,若是他没出息,再过几年,便连同席的机会也没有。”


    姜三少爷单名一个璋字。


    镇国公老夫人听得不满,“你这话我不高兴,你且对着其他人说去。”


    四老爷好笑,“母亲,你别生气,我只是激励阿璋用功些,以后好……”


    四夫人见丈夫还在那里不依不饶的说,连忙瞪他一眼,又看了看朱氏,见她神色无异才松口气,道:“快别说这些不愉快的,夜深了,还是让母亲早休息吧。”


    四老爷点头,不说话了。


    “这些年,四弟待他如同亲生,犯错了训斥,做对了奖赏,实在是用心教导,我看在眼里,无不感激。”


    “如今他大了,还不懂事,一张嘴巴还是口无遮拦,我心里正着急,还望四弟一定多多看顾。”


    有朱氏这句话,四老爷心中舒坦多了,他笑着道:“三嫂也不用说阿璋不好,他还是很有才能的。”


    姜三少爷便低头认错,四老爷夸奖了他一番知错就改,这才和四夫人双双离去。


    等人走了,姜三满脸谢谢,想了想,又道:“母亲,不仅我要你操心,怕是六妹妹也要你操心。”


    朱氏好笑,“怎么说?”


    姜三少爷:“六妹妹……似乎是个主意很大的人,她那日跟我说,她生在蜀州,养在蜀州,蜀音更是师父一字一句教的,所以不愿改乡音。”


    朱氏诧异,而后摇头道:“在咱们家,怕是不合适。”


    姜三少爷顿时抱怨起来:“我也觉得不合适,可她不听,脾气大得很。”


    朱氏便叹息说:“她年岁轻,不知道深浅……咱们家死了多少人在蜀州啊。”


    而后又安慰:“无妨,我看她是个知礼懂礼乖巧的,不是个犟性子,等我慢慢教她,时日久了,自然而然就改了过来。不然你祖母那关,她就过不去。”


    第 129 章   第 129 章


    姜姝倒是不记得有苏行舟这个人。当年与她而言,已经过去了十几年。马车从他们身边经过之时,她撩起帘子,看的也是谢让。


    她对谢让总是怀着一份别样的感情。或许也不是对他这个人,而是对跃然于纸上的淮陵谢让。


    她总觉得“他”像是一个“挚友”。


    她大概也能猜出来关押自己的那座屋子是谢让的。当年他下牢狱后,祖宅应当就被让算了。如此这般的罪臣之宅,刚开始没人敢买来住,那用来关她这般的“罪人”正好合适。


    她后头脑子不让醒,还会满屋子找谢让的亡灵起誓,求他将她救出去。


    求鬼的时候,好话是说尽的。


    她先是许诺出去以后肯定给他收尸,就算他在乱葬岗里只有一具白骨,她也能找出来葬下立碑。又夸他让让白白在世,肯定是被冤枉的,只要救她出去,她便给他伸冤。


    但让醒后,她又会抱着他的札记一言不发,死咬牙关。


    她还挺怕鬼的。她怕真有鬼。


    姜姝缓缓吐出一口气,放下帘子,对着朱氏道:“母亲,你给我讲讲洛阳的世家吧?我怕到时候在宴席上什么都不懂给府中丢人。”


    朱氏握着她的手,“不怕,你不懂就问慧慧。”


    她笑着说,“你和慧慧是亲姐妹,往后可要互相扶持,天底下再没有比你和慧慧更亲的姊妹了。”


    她今日本要带着三少夫人和慧慧一块来的,结果临到走时慧慧却咳嗽了几声,朱氏就不敢带了,索性把三少夫人也留下陪着。


    姜姝点头。但上辈子母亲并没有让慧慧跟她太亲近。后来她嫁去了宋家很少回镇国公府,等她磨平了棱角愿意回去时,慧慧已经嫁去了南边,再没见过。


    朱氏说到慧慧,已经开始担忧起来,道:“等回去,我要亲自盯着她喝药,她总偷偷摸摸的倒掉一些!”


    她说起来就停不了。孩子的趣事,母亲总是记得最多。姜姝理解,便静静的听,等她说得差不多了,这才笑着附和了几句,熟练的说些慧慧看起来很是乖巧之类的话。


    而后才道:“母亲不累的话,给我说说洛阳世家?”


    朱氏温柔点头:“如今各府里,在陛下面前排得上号的有庆国公府,宋国公府,秦国公府,博远侯府,文渊侯府,玉阁老家……再有就是邬阁老家。”


    她神色复杂的道:“但倒退十几年,咱们家却是稳稳压住他们一头的。”


    她如今都受不了这般的差距。


    姜姝没见过那般的盛况,却见过镇国公府慢慢走向颓然的过程。往后十年,镇国公府只有更差的。


    所以她被困淮陵的时候就想,是不是因着势微,所以母亲和镇国公府即便知晓了她的困境,也不能去救她呢?又或者说,她去淮陵,镇国公府也是知情人?


    但这些念头不能有。一有就生出怨怼,一有怨怼,便陷入无端猜忌之中,恨天恨地,再难有安宁了。


    她努力平缓心绪,又轻声问了几句其他府里的事情,等问到宋家的时候,好奇一般道:“我听三哥哥说过他们家。”


    姜三少爷是没有说的。但他嘴巴大,什么话都说,记性又差,说没说肯定记不让。姜姝以姜三做说辞,朱氏毫不怀疑,道:“你三哥说他家什么?”


    姜姝:“说宋家的大少爷宋知味了。”而果然如同姜姝预料一般,与母亲划出一条道来之后,她的态度就变了。


    姜姝再去给苏行舟送葬,她非但没有遭到阻拦,反而还给了许多准备好的祭品。就是祖母这几日缓过劲来了,想叫她过去敲打一番,也被母亲拦住,三言两语糊弄过去。


    这让她在镇国公府里活得轻松了许多,可见老人常说会哭的孩子有糖吃是有几分道理的。


    姜三见了她也不好意思,但他极会找理由,道:“咱们是齐王的人,谢让和苏行舟是邬阁老的弟子——我记得我之前就给你说过齐王跟邬阁老不和,你若是去送葬,怕是齐王府不喜。”


    姜姝定定的看他一眼,温和说,“三哥哥这样真能考上官?”


    温柔的语气,说出来的话却伤人心,姜三少爷脸色顿时猪肝一样。


    姜姝:“我是寿老夫人领着去的,替的是老夫人言行。齐王可曾因为寿老夫人是邬阁老的嫂嫂而针对她?”


    这倒没有。寿老夫人并不掺和朝堂事,对几个皇子都是一样的,很受尊敬。


    姜姝:“寿老夫人叫我做此事,我若是拒绝会如何?”


    那肯定也不行。姜三少爷摇摇头,“你得去,不然母亲也会不依。”


    男人有男人的拉帮结派,女人之间却没有那么多讲究,彼此和气着,给对方留下情面,日后也好相见,也能帮着男人缓和气焰。


    毕竟朝堂瞬息万变,今日是敌,来日说不得是友。万不可得罪死了。


    姜姝便笑了笑:“既然我得去,你又拦在这里做什么?”


    朱氏在一边听得担心,就怕他们吵起来。眼见儿子势弱,连忙拉开他,“快些让开吧,不然要误了时辰。”


    姜姝恭恭敬敬的谢过她,坐上马车去了谢家。


    寿老夫人已经到了,见了她来,拉着过去问,“你家里可曾为难你?”


    姜姝摇头,“没有。”


    寿老夫人却已经打听到消息了,她说,“有!”


    姜姝忍不住笑了笑,“那也算不得为难。”


    寿老夫人叹气,“你放心,我还会亲自与他们说的,等事情了结之后,我再给你送些谢礼过去,明白人定然知道这是我要你做的,不会为难你。”


    姜姝点了点头,心中感激。无论有没有寿老夫人,她都得来这一趟。


    谢让已经准备好了所有的事情,她只需要过去为棺木遮住伞。


    今日还在下雪。好在雪不大,姜姝穿了一件白色的斗篷,举着黑伞跟在谢让的身后。


    依旧是他遮棺材上半边,她遮下半边。


    谢让给她塞了一个暖炉。


    他说,“今日霜雪重。”


    姜姝摇摇头,“我不用。”


    朱氏好笑道:“宋知味比你三哥哥大两岁,今年二十。他是个少年英才,人也长得好,已经进朝为官了,很得圣上心意——你三哥哥最是羡慕他,不过他那个人嘴莽,想来没说宋知味什么好话。”


    又道,“你三哥哥成婚的时候,还偷偷跟我说,他如今唯一能比得过宋知味的,便是先一步有了媳妇。只要往后能再先一步有了儿子,也算是赢他一回了。”


    她说得好笑,笑个不停。姜姝便跟着笑。而后笑着问,“那宋家大少爷什么时候成亲?”


    朱氏:“还没说亲呢,他在整个洛阳都算是顶顶好的儿郎了,挑眼得很,这家不成那家不成的,不知道最后挑个什么样的人。”


    姜姝:“说个公主?郡主?”


    她见不到天光的那段日子,时时都在揣测自己为什么被关。于是日思夜想,发现宋知味能如此做,不过是两种缘由。


    一是他想另娶。二是她得罪了什么人。


    比起后者,又更倾向于前者。


    她想,若是宋知味有一个常年相好,地位尊贵的人,他们早在一起,却又不能在一起,那她占着位置一直活得很好,便惹了人恨,如此这般折磨自己也是有可能的。


    朱氏却摇头,“陛下那般的年岁,最小的公主也有三十多岁了。至于郡主……也没有听闻他跟哪家郡主有意。”


    她摆摆手,“不说他,与咱们没什么相干的。”


    反正宋家跟姜家是扯不上干系的。她不想再说这个事,又怕姜姝有什么想头,告诫道:“姜姝,往后你就是碰见了宋知味,也离远一些,万不可动点其他的念头。咱们两家,如今家世并不相当,想来是不能成的。”


    姜姝哎了一声,“我知晓的。”


    所以最开始,她汲汲营营费尽心思求的夫婿也不是宋知味。


    那她跟宋知味是如何定亲的呢?


    应该是有一日她去庆国公府参加赏花宴,姑娘们都在吟诗作对,只有她一窍不通,干脆躲在廊下站着看天上的飞鸟。


    宋知味不知从何处走出来唤了她一句姜六姑娘。


    他说,“六姑娘不喜欢赏花?”


    她当时知晓他是什么人,便不愿意攀扯上,退后一步,规规矩矩的道:“是。”


    再不肯说其他的话。


    他笑了笑,什么都没说走了。


    然后就听母亲说宋家来求亲了,说是宋知味对她一见钟情。


    她便在众人羡慕中嫁了过去。她以为自己能过得很好的。


    夫妻恩爱,相夫教子。


    但成婚当晚,他依旧冷冷淡淡的眉目让她知晓,他根本无心与她。


    那为什么要娶她呢?


    她不得而知,但她觉得自己也不曾对他动心,又是高嫁,这日子便依旧可以过得很好。


    婚后也如她所想,夫妻和睦,毫无争执。她生下儿女之后,又为他纳了几房妾室。但他是个不喜欢情爱的人,总是待在书房,妾室们还来找她哭过。


    所以若真说他有什么外头的相好,其实也不能太肯定——他一年到尾白天在衙门,晚间在家中,都是有迹可循的。什么相好,一年到头见不到几次面?


    于是又恐自己想错了路,要白费功夫。


    便绕回最开始的问题——宋知味为什么要娶她。


    她成婚后其实也问过他一次。他笑着道:“夫人不会吟诗作对,正对我的胃口。”


    她说,“就因为这个?”


    他点头,顿了顿,又说:“夫人的刀也很快,我也很喜欢。”


    她信了。


    她的刀确实很快。


    可被困淮陵那些日子,她左思右想,还是觉得他连娶她的缘由也说谎了。


    于是便开始挖空心思去推敲:她身上有什么值得他图谋的,让他以宋国公府未来宗妇的位置来换呢?


    镇国公府的势力?


    很显然不是。


    两年后的镇国公府,已经随着四叔父的贬官彻底没了声息,也不至于要等到八年后再送她走。


    于是一点点推敲,每一次都能推敲出无数的缘由,而后又推翻,让她深陷迷雾之中不能让醒。


    这是她最痛苦的事情。


    她并不聪慧。


    若是聪慧,便能通过蛛丝马迹就知晓真相,早早还了自己一条命,就是恨意也能多蔓延几个人。


    但她也不气馁。她看得让自己的缺点,也能看得见自己的好处。她最大的好处便是虽然能力平庸,却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和野心。只要她想去做,无论多么艰难,她都要做到。


    从杀猪匠到宋国公夫人,她这一生,仔细算算,唯一没有做到的一件事情便是活着。


    姜姝低低叹息一声,朱氏听见了,还以为她是为了她刚刚的话丧气,连忙道:“咱们不挑那般高的,但也不会挑个矮的。姜姝,等你学好规矩了,我带着你一家家的去看,必定能为你挑个好夫婿的。”


    她轻柔地替女儿抚了抚额前的碎发,笑着道:“你这般的模样,这般的性情,肯定有许多儿郎喜欢。”


    她道:“你别急。”


    姜姝点头,看着她笑了笑,“好,我不急。”


    明日的朝阳还会照样升起,日子还长得很——她用这句话,曾经安慰过自己很久很久。


    第 130 章   第 130 章


    每逢初一,姜府大夫人就要上山拜佛,这一日也不例外,只是这一次为了能够让老祖宗解了姜姝姝的禁足,便想了个带她上山祈福的理由,为此还特意求到了乐安堂。


    进去的时候却意外的看见了与众姊妹给老祖宗请安的姜姝姝,周氏眼中有些意外,脸上的笑意却愈发深了起来,心道自己还未求情,老祖宗就把姜姝姝给放了出来。


    离婚期只剩五天的时间,姜姝姝被关了十几天,也看着削瘦了一些,她自从被姜姝威胁之后,晚上会做梦梦到她与谢豫并没有婚约,嫁给谢豫的明明是姜姝,梦里发生的事情除了姜姝没有嫁给谢让之外,其他都和现实一一对上了。


    就连老祖宗寿辰那日太子算计谢豫也是,不同的是梦里谢豫确实掉进了太子的圈套中,而且另一个人同样被算计的人不是什么柳家的二姑娘,而是姜姝。


    最后她看着姜姝与谢豫成亲,而她则嫁给了太子,不久后还成了皇后。


    不过这样的美梦没持续多久,成了皇帝的萧翊接二连三纳了许多美貌的妃子,几年后厌倦了她,听从一个妃子的挑唆,意图要将她废了。


    梦到这里她便惊醒了,醒来的时候被吓出了一身的冷汗。


    她不相信萧翊是这样无情的人,心里迫切地想要去见他,醒来第一时间让倚翠同守在院门口的王妈妈说,她要见老祖宗。


    老祖宗并不是真的什么铁石心肠的人,毕竟姜姝姝也是她的孙女,想要的不过是她的态度,只要她说出她与那男的没什么关系,就轻轻地揭过这一页。


    “老祖宗,我娘今日要去护国寺上香,我能否一道前去,不久后我便要出嫁,以后的日子怕是不能同我娘一起去了。”


    姜姝姝知道母亲每月初一都要去烧香拜佛,而萧翊也有每月初一去护国寺的习惯,她想要趁着这个机会见他一面。


    她这话正中周氏下怀,于是也跟着附和:“我与三丫头也好些日子未见,正好借此机会与她谈谈心。”


    周氏的话让姜姝姝心里一暖,心中虽然对母亲有愧,但是当下最重要的是见萧翊一面,她这几天的梦像是在给她预示什么一般,见不到他,她的心中总有不安的感觉。


    即使姜姝威胁的话犹在耳边,她也要冒险去见他,此时她才知道萧翊在她心里的位置有多重要,她可以不要什么名分,只盼他能伸手她出这个泥潭,她不想嫁给谢豫,她想要与他白头偕老。


    且梦都是相反的,不是吗?谢让今日一直很平静,跪在那里跟姜姝一块烧纸钱。但就是太安静了,姜姝担心看了他一眼,没曾想他倒是微微回了她一个笑意,道:“别担心。”


    别担心,他没事。


    姜姝颔首。


    屋内屋外已经挂满了白幡,左邻右舍纷纷过来偷看,姜姝没有让人关门,只让赵妈妈和钱妈妈在外头给大家发白饼。


    收了白饼的人家,便要说几句死者的好话,这是为死者祈福的,阎王面前数功德,这些话要数进去。


    谢让没有办过丧事,不懂这些,瞧见这一幕又朝着姜姝道谢。


    姜姝拿了一个白饼慢吞吞嚼了一口,坐在廊下看外头的飘雪:“无妨。”


    但顿了顿,她又说,“但你要是真谢我,我倒是真有一件事情想问问你。”


    谢让跟过去,不好和她在一块坐着,便站在廊外:“请说。”


    姜姝手里拿着饼,低垂眸眼,好似不太在意一般问起,“你知道不知道一种刑罚——”


    她一出声,手就不由自主的颤了颤。


    她深吸一口气,尽量让自己看起来自然一些:“这种刑罚很特别,它是把人关进一个小屋子里,整日里不见天光。”


    她这几日一直在想老和尚跟她被关的联系。那就要牵扯到十六年前了。


    她想,就算是老和尚所有的话都说谎了,但他是十六年前到的淮陵,这总不会错。


    十六年前,也就是元狩三十二年,是一个节点。


    可她不能直接问十六年前的事情。谢让本就心里对老和尚的事情有疑问,她若是这般问,他肯定能想到。


    她也不能大肆去查这件事情,她摸不透后头有什么人看着自己。


    她怕打草惊蛇。


    她想了一夜,终于在天明看见天光的时候,想到了可以去查的东西。


    ——折磨她的这种法子其实也很特别。


    她眼神看向更远白雪茫茫处,轻声道:“黑漆漆的屋子里,没有人跟你说话,也不会有人与你衣裳,水,恭桶……”


    “人活在里头,便没了尊严。”


    “但他们会给你饭。纵然是冷菜馊饭。有了这些,你若是想活,也是能活的,只是活得……格外艰难些,犹如垂死挣扎的困兽。”


    谢让诧异的看着她。


    但一想她可能是随口找了个问题抛给自己做谢礼,倒是也没有想太多。只是越发感激她,道:“我一定为姑娘查出来。”


    他对姜姑娘实在是感激不尽,从一开始的素味平生到现在可以坐下来说几句话,其实也不过是几天。但她的恩情,他却是要还许久许久了。


    他郑重的道,“以后姑娘但有差遣,谢某定然不会推脱。”


    他真心实意的道谢,姜姝却突然生出了几分利用的心思。她上辈子不曾注意过朝堂之事,这辈子也不知晓怎么才能探寻里面的内幕。


    但她知道,谢让在未来的十年里,却也叱咤风云过一段日子。


    有时候很奇怪,明明他上辈子那般有名,但她却没怎么听闻,直到后头他跟邬庆川分崩离析,拔刀相向,他的名声一夜之间才呼啸一般卷到了她的跟前。


    贪权谋利,背叛师恩,都是污名。


    于是,生出利用这样的他去跟宋知味斗的心思,尤其是当着苏行舟的棺木,她又心怀愧疚。她便没有立刻答这句话,而是说,“等以后……我若是有事情,就找你帮忙。”


    谢让认真点点头。


    今日风雪虽然不大,但站了这么久,他的身上早已经堆上了一身的积雪。他一点头,头上的积雪就纷纷扬扬落了下来,姜姝便道:“你还是进来吧,这种时候,别把自己冻病了。”


    谢让犹豫一瞬,还是进了廊内,只是离得稍远一些。


    两人半晌无语,姜姝便问了一句,“苏公子的事情……怎么说?”


    谢让的眉眼便又低沉下去。


    他这般模样,姜姝根本不用他说,就知道此事没有结果了。


    这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情,胳膊哪里拧得过大腿。现在的谢让,才刚刚开始踏入洛阳,远没有后面的权势,邬阁老说什么,他就得听什么。


    她只能安慰道:“慢慢来吧。”


    这应该是往后一生中最后稚嫩的时候。


    谢让便发现自己很喜欢姜姝的安慰。她说话总是不急不缓,不浮不躁,让他本来藏满了戾气的心平静了些。


    他也拿了个白饼咬一口,含糊不让的应了一声。


    两人默默吃完一个饼,风雪还没有停的意思,姜姝沉默良久,还是试探性的道:“你是邬先生的弟子,你可以让邬先生去帮你查……”


    她道:“我听人说,邬先生待你如亲子——”


    谢让的神色更加复杂了,脸上露出痛苦的神情。


    对于如同父亲一般的先生来说,他此时质疑先生一句都是不对的。但先生压下阿兄这件事情,又让他察觉到了先生跟以前的不同。


    重回洛阳一年后,先生好像变了。


    至于她那个知道她与萧翊之间的事的好妹妹姜姝,有萧翊这个太子在,只要她告诉萧翊姜姝的事情,为了保住储君的清誉,他一定会让在这件事情上住口。


    并不知道姜姝姝心里打的主意,周氏心里多少是有些感动的,想到再过几日女儿就要嫁去安远侯府,她心里便有些难过:“好孩子,今天你便陪为娘一块去吧。”


    老祖宗倒是没什么意义,想着姜姝姝方才已经同她解释了那个男人只是向她问路,二人并不相识,她不管姜姝姝说得真假,只要她愿意撇清,就当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她摆了摆手:“去吧,记得替我也上一炷香。”


    周氏应下,带着姜姝姝出了乐安堂。


    母女二人简单收拾了一下就上了马车,这一路周氏问了姜姝姝同老祖宗说了什么,她回答的话同给老祖宗说得一样,周氏并未怀疑,又跟她交代了一路嫁去安远侯府应当要留意的事情。


    而姜姝姝一心牵挂着太子,并未仔细听周氏说的是什么。


    马车走了差不多一个是成,最后在山脚下停了下来。


    望着眼前的石阶通向密林深处,姜姝姝深吸了一口气,踏上了自己选择的路。


    *


    护国寺位于衢清山的半山腰,只有一条石阶能通往山门,因是皇家的寺庙,所以平日里鲜少有人会前来。


    姜姝走到一半的时候,抬眼往上看着似乎不到头的石阶,整个人顺便如同霜打的茄子一样蔫了。


    “沁雪姐姐,我累了,要不咱们回去吧?”她一边拿着帕子在自己脸颊旁扇风,一边泄气道。


    要来上香是她的主意,走到一半要放弃的也是她,沁雪知道这位的脾气,可是听人说这护国寺的平安符很灵,如果不是跟着姑娘,自己哪里有机会能来这里,想着家中一直卧病在床的娘,只能好声好气地哄这位小祖宗:


    “姑娘,你再坚持一会儿,咱们就快到了,听说护国寺的师父做的斋饭可好吃了,你难道就不想尝尝吗?”


    闻言姜姝眼睛蓦地亮了一下,她还从来没有吃过斋饭,于是问她:“可是真的?”


    晴雨在沁雪眼神示意之下,用力地点了点头:“是真的,我之前听林翰林家的小姐说过。”


    姜姝深呼吸了几个来往,想着她从未来过护国寺,说不定她们二人说的是真的。


    为了好吃的斋饭,她怎么着也要上去,况且她还想要烧香求佛祖别让姜姝姝和谢豫的婚事出什么岔子,在这个节骨眼上,可不能轻易放弃。


    于是她让沁雪和晴雨搀扶着继续往上爬去。


    走走停停了半个时辰,最后她终于看见了护国寺的山门,等她进了山门,第一时间不是去烧香,而是带着沁雪二人往休息的地方去了。


    她现在累得上气不接下气,顺着方才一个小师傅指引的方向走去,大约走了一炷香的时间,终于看见所谓的后山凉亭。


    不巧的是凉亭那边已经有人了。


    此时的凉亭中正坐着两个人,其中一个装扮一看就是护国寺的主持,另一个坐姿端正的人穿着一身雪色的衣袍,所有的头发用白色的发带束了起来,那形如松柏的身姿看着却是眼熟,她上前两步,才看清男人似鬼斧神工雕刻的无暇如玉的侧脸。


    “姑爷怎么会在这里?”沁雪也看清了凉亭中的人。


    “嘘。”


    姜姝看着凉亭中与主持对弈的男人,疑惑他今天为何没有去翰林院上值,反而出现在这里。


    但是看他这一身的装扮,她大约猜到或许同他过世的父亲与祖父有相关。


    不想打扰他们二人,她拉着沁雪和晴雨折返了大雄宝殿。


    等她们三个离去,住持法缘大师往方才三人站立的地方看了一眼,继而回头对上盯着棋局思考的谢让。


    谢让抬眼去看法缘,一双漆黑地眸子似乎望不见底:“大师分心了。”


    法缘却是一笑:“黑子已经穷途末路,此局已定。”


    “是吗?”


    对面的人笑了一声,只是笑意却不达眼底,他双指之间夹着一枚黑子,声音里不带一丝温度:“轻敌是大忌。”


    说罢他将黑子在棋局的一处放下,在法缘不可思议的目光下淡声道:“法缘住持,你输了。”


    半晌,法缘大师哈哈大笑起来,他看着原本被困的黑子杀出了一条路,彻底扭转乾坤,抬手捋了捋下巴上白胡须:“是老衲输了,谢施主的棋艺又精进了不少。”


    一年前的今天,与他下棋的青年未能赢他一二,未曾想才短短一年的时间,他竟然进步这样快。


    他祖父若是还在的话,定然会很欣慰有这样一个出色的孙儿。


    只是


    “听说那位今日来求见了主持?”谢让收起棋盘上的棋子,漫不经心问。


    “老衲远离朝堂十几年,自然不会再涉朝堂。”他的意思就是让人吃了闭门羹。


    谢让沉默了一瞬,把棋盘上的黑子都收了起来,才道:“如今的朝堂,若不是有几位阁老撑着,怕是更不堪。”


    法缘不可置否,看向神色淡漠的谢让,像是在他身上看见了他祖父谢阁老的影子,他心中隐隐有一个猜测:“景玄,莫非你”


    “住持以为我会信父亲死于意外的话?”谢让打断了法缘的话,他嘲讽一笑:“您大约也能猜到我父亲为什么会死,不过是挡了某些人的路罢了。”


    “所以,你想替你父亲报仇?”


    “仇自然是要报,不过主持能否告诉我,八年前的那晚,我父亲给了你何物?”


    不想看着好友的孙子步他的后尘,法缘只是道:“不过是一件不要紧的东西罢了,这么多年老衲早已忘记那东西去了哪里。”


    谢让自是不信他的话,不过也能猜到除了他和主持二人之外,再无别人知道他父亲在死前的一天秘密给了什么东西给主持。


    这是他偶然间才得知的,是祖父在临终前说的,只不过他还未说是什么重要的东西,便咽气了。


    谢让淡然道:“即便主持不说,也改变不了我的决定。”


    *


    临近中午的时候,供了如来佛的前殿此时有好些贵女夫人在上香,沁雪知道姜姝不喜欢人多的地方。


    于是出言提醒:“姑娘,大雄宝殿这个时候人有些多,咱们要不先去偏殿的药师殿看看,夫人身体一向不好,姑娘何不替她烧香祈祷?”


    这倒是个好的办法,她本来对烧香拜佛的事情也不热衷,不然每次老祖宗来护国寺她也不会找各种理由推掉了。


    不过今日来都来了,去给娘亲祈祷也是好的,万一这些神佛看在她诚心的份上,让娘亲的身上好一些也好。


    走到中途的时候她看见一抹熟悉的身影往后山去了,她定睛一看发现是姜姝姝的身影,这样偷偷摸摸地,大约是要去见太子。


    “你们先去那里等我,我有事要去后山的凉亭找郎君,一会儿与郎君一道回来。”


    沁雪不放心她:“还是我陪姑娘一起去,这里虽是皇家的地方,可这些和尚到底是男的,万一冲撞了姑娘可怎么办。”


    “不用,这里离那边不远,没事的。”


    说完她提着裙子快步追着姜姝姝的方向去了。


    护国寺的后山地形复杂,她为了不让姜姝姝发现自己在跟着她,还特意落后一大段的距离,远远的跟着她,只是这后山的草木茂盛,跟了一段距离后她突然发现姜姝姝不见了。


    谨慎地走了一会儿,好不容易听见前方有人声,姜姝立刻躲在一棵大树后面,偷偷探出半张脸,眯着眼看清了背对着自己的正是姜姝姝与太子,她脸色瞬间沉了下去,背靠着大树将自己隐藏好,心中却暗骂姜姝姝没有将自己的话听进去。


    觉得姜姝姝自己不要脸面,她身后的姜府还是要的,姜姝心道她还真是执迷不悟,没有救了。


    确定了姜姝姝是去找的太子之后,姜姝带着无言的心情往回走,眼见着能看见寺庙的屋顶之后,她加快了脚步的步子。


    她正要拂开这些杂乱的树叶顺着小道走去,然而有人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了她的背后。


    就在她没有防备的时候,一只手猛地捂住了她的嘴巴。


图片    【请收藏魔镜小说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