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1 章
【“当农民起义的烽火燃遍全国时, 隋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日益加剧,彼时隋炀帝猜忌大臣,擅杀文武将臣, 搞得人心惶惶。
时李渊就任太原后, 稳定山西局势, 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 他招降纳叛,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
大业十三年, 正式起事, 当年就攻下长安,控制关中局势。
而随着隋炀帝身死, 大唐建立,李渊登上帝位,但是彼时天下未定,各种起义势力格割据一方,此时的唐也不过算是一方诸侯国罢了。
而往后这段大唐初期南征北战,横扫天下的日子,群星闪耀,但是是最明亮的太阳只有一个,那就是秦王李世民。
李渊割据一方, 而秦王李世民则让大唐成为最后的赢家, 否则鹿死谁手也未可知。“李一感叹一句,然后义愤填膺道:“二凤陛下立下的功劳越来越多,赏无可赏,封无可封, 他成为天策上将,可以自行开府, 当时谁不知道大唐其实有两个“太子”呢?”】
李建成也觉得自己委屈,耶耶实在偏心李世民,那么搞他又算什么。
李世民哼了一声,他应得的赏赐。
【“虽然唐太宗也很屑,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换太子,更没有对李泰做出什么承诺过对吧。”
李一认真解释道:“尽管作为皇帝对太子和其他皇子一碗水端平确实很离谱,但是李承乾和李泰却不能类比唐太宗和李建成,因为李渊有犹豫过,有承诺过,而唐太宗没有,他只是出于做父亲对孩子的好罢了。”李渊这个当爹都亲自鼓励自己的儿子自相残杀还有什么好说的,比之他,唐太宗好歹只是出于一腔父爱罢了,儿子自己有野心难道还要怪当爹的太爱儿子吗?
李一轻哼一声,“大唐的半壁江山都是唐太宗打下的,唐太宗有资格说没有他就没有大唐,他凭什么不能争这个皇帝,而李泰有什么,只有宠爱和野心。”
李一为二凤陛下叫屈,“李泰践踏二凤陛下一颗为人父的慈爱之心,将这份宠爱化作利刃捅回去;而二凤陛下却是被伤透心,也为了自保到最后唯有寸步不让。”
“李渊活该,李建成只会坐享其成,李泰是傻逼,大概只有李承乾确实是受了委屈,可是他一个要当皇帝的却连这个压力都承受不住,大唐的未来如何指望他?要知道他的父亲曾经经历过比他更大的危险更大的压力,何曾被压垮过?
诚然,放眼华夏五千年也没有几个皇帝比得上唐太宗陛下,可是李承乾面临的压力也不过是一个受宠的弟弟罢了,这个弟弟的势力也没有多大;他面临的压力也不过是朝臣的期望和严厉,可是这些人难道是要害他不成吗?都不是。
李承乾不是李世民,可是他承受的危险和压力也远远不如李世民啊,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
“假如他是一个普通少年,我们当然可以斥责这种教育方式,可是他是太子,是未来的皇帝,如何能比同普通人家的少年?”李一冷漠道:“我要是同情他,那以后的大唐百姓遇上一个不靠谱的皇帝,谁心疼这千千万万的百姓?”
“他的压力很大?呵呵,那是没经历过清朝的九龙争嫡,要是康熙的太子这么脆弱,还能当几十年的太子,早就被屁股下的弟弟们干掉了。”
“他是腿瘸了,可是他爹有流露出要废太子的意思吗?没有。他自己先自暴自弃,难道不应该趁机让他爹更怜惜他,稳固自己的地位吗?”李一呵呵道:“就这个素质,好一点以后真的当皇帝大概也是平庸无奇,坏一点成为昏君我也是相信的。”
“他患上腿疾都十七岁了,在古代要是早点成亲都是当爹的人了好吧。”李一暗想,据说李承乾十一岁就有孩子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反正就算有孩子肯定也不是他亲自教导的,不然能这么脆弱?虽然不是说为父就能则刚,但是这实在不像是有孩子的性格。
李一扔掉八卦的心思,继续呵呵道:“要知道作为皇帝,承受压力不是最基本的吗?”
“皇帝这种东东真的很靠个人素质,像龙凤猪这种根本就是天成自然的,仿佛生来就会做皇帝,尤其是秦始皇,想想他的经历,哪有时间接受什么皇帝教育,九岁才回国,之前都是躲躲藏藏的,十三岁就当秦王,只怕基本的学习都不一定完成,结果亲政前就干掉妨碍他掌权的对手们。
这根本就是天生的皇帝,什么压力只会化为他的动力好吧。
再看汉武帝,十六岁就当了皇帝,唐太宗十六岁上战场之后从此南征北战,这两位可和李承乾一样是出生富贵,环境相似了吧。
看人家不但有被压力压垮吗?没有,还成就一番伟业。”
李一哼唧唧道:“好。你说龙凤猪太牛逼,历史上也就这三个,那康熙呢,八岁登基,十四岁亲征。”
“算了,这些年都太厉害,李承乾完全够不上,换个也有弟弟在屁股下虎视眈眈的太子继位的皇帝好了,就朱高炽吧。
前面说过的胖皇帝明仁宗,这个在历史上算得上比较一般的了吧,屁股下有同父同母更宠爱的弟弟虎视眈眈,亲爹还亲口暗示过,地位真的不怎么稳定的明仁宗,人家的心理素质如何?远胜李承乾。
连明仁宗都不如的李承乾,我很难想象他真的当了皇帝会是什么样。”
“如果需要亲爹扶着呵护着才能成功当上皇帝,那真的有意思吗?”
“让二凤陛下反思之前,先反思自己真的能胜任皇帝这个位置吗?现在压力都承受不住,将来如何承受一国的重担?”
李一突然想到扶苏,虽然都说扶苏不好,可是扶苏还能盯着始皇帝的压力和他据理力争,被贬后也脚踏实地的和蒙恬一起干活,就这份定力也胜李承乾太多了好吧。
还有同样是千古一帝的太子的刘据,造反都比李承乾轰轰烈烈。】
李世民:……
他看了眼完全能听懂已经脸色煞白的长子,还是个孩子呢。
人与人之间是不一样的,李世民早就知道了这一点,承乾,他不适合做皇帝啊……
第 242 章
【“当然啦, 二凤陛下也确实不太会带孩子,对于继承人以外的孩子他只会宠宠宠,而对继承人的李承乾又极其严厉。”李一摇头道:“人都是不一样的, 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 不能说你自己觉得这种教育方法没问题, 就认为别人也能接受这种方法。”
“我同样不赞同这种一味批评否定的教育方法。”当然, 不认可这种教育方法是一回事,觉得李承乾不堪造就是另一回事。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可是还有另一种孩子同样早熟得过分, 那就是出生皇室的孩子。
李承乾经历过他爹的玄武门之变,他早早被封为太子, 他早早随他爹听政,他患足疾前已经有一年的监国经验了,在所有人眼里,他都是能代表一个利益集团的领袖,更是一个可以平等谈政治的大人物。
他人生经历已经足够丰富,他日常接触的是国家大事,却还能一下子遇上事情就被击垮心理,这才是李一觉得他不行的原因。
李一没有再说什么,凡是点到为止, 而且她主要是想吐槽唐高祖李渊来着。
“为什么说李渊算是奇葩皇帝呢?因为他是开国皇帝里面唯一被逼下台的皇帝, 要知道华夏五千年中那么多皇帝,可一般都是开国皇帝最有威望,权势最大,因为他们自己打天下, 手握大军,威名传四方, 可独独李渊是因为有一个好儿子,被架上了开国皇帝这个位置。
可是白来的地位总归名不符其实,德不配位的结果就是成为一个笑话。”
“真的会有大一统皇朝的开国皇帝会被赶下台吗?李渊亲身示范,是的,没错,世界上就是有这样的奇葩。”】
你才德不配位。李渊气得心口发疼,可是看着李世民的眼睛却更是又急又怒。
“二弟,你居然敢造反!”李建成是狂喜的,也是迫不及待的发难。
李世民看了看天幕,叹了口气,他这个大哥果然是傻子吧?没看见被造反的耶耶都不敢和他撕破脸,不敢说起这件事吗?
大家一起默契的忽略不就好了吗?
李世民温和的道:“大哥,你何不问问耶耶的意思呢?”他这位好大哥还没有看清现实吗?他没有看见满朝文武的态度吗?从前都是中立偏向他,现在天幕支持他更是都占他这边。
事到如今,他民心所向,更是他军心所向。
秦王殿下实在不知道,手里既没有兵又没有民心的大哥怎么敢和他撕破脸的?耶耶都不敢!
难道耶耶不生气不愤怒吗?不过是知道不撕破脸他还愿意敬着他,撕破脸现在就可以上演一场宫变了。
李建成下意识的看向龙椅上的父皇,他以为会永远支持他的耶耶,却露出颓然之色。
李建成神色晃然,在那张自小就是他擎天之柱的脸上看见了无力,在这样的目光下他不禁后退一步。
李世民神色依然温和,杀兄杀弟逼父退位,原来最后他会走到这个地步啊……这条路未免太残酷,他不想走,也不愿意给后世子孙留下这样的例子。
李世民看着李建成,依然温声道:“大哥,你是不是身体不舒服?”
李建成脸部抽搐,最后终于还是颓然的瘫坐椅子上,他还是输了。
李世民朗声喊人将李建成送回去养病,并且命人妥善照顾,务必让他亲大哥长命百岁,一世富贵。
李渊听着他的话,默不作声,他一直知道长子不如次子,可是那毕竟是他的嫡长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没有像个要换继承人,倘若乱世没有来,世民就算有出息也不过是另外开府,两兄弟一样能携手在朝廷上共进退。
可是,乱世来了,他李家的机遇来了。
改朝换代,短短四个字,却是他堵上满门的性命换来的。
而在这个过程中,次子出力巨大,长子更是被压得黯然无光。
他不是没有犹豫过,可是长子也没有做错什么,何况嫡长子继承制岂能随意废弃更何况,次子实在太能干了这不,若非天幕,他都不知道他能干到直接宫变。
李渊看向天幕,没有天幕次子都能成功,成就盛世,令他大唐照耀千古,难道他真的要弃之不用?
他看向李世民,李世民不闪不避,直视着他,仿佛在控诉他的不公。
他长长一叹,罢了,就这样的吧,建成做个富贵闲人,世民带领大唐走上盛世,他也算对得起这个皇帝之位。
武德七年末,太子李建成因身体日渐虚弱,自觉不堪继任大统,故而请辞太子之位,帝允之,封其卫王,自此卫王闭门养病,不问世事。
齐王李元吉被弹劾,数罪并罚,降为郡王,责令面壁思过,无招不得外出。
武德八年初,帝下诏,二子秦王李世民,功高四履,文武兼备,朝野具瞻,可托社稷,立为皇太子。
第 243 章
【“在乱世以前, 李渊也算一个疼爱儿子的父亲,可是称帝之后,行事便越发荒唐, 连太子和战功赫赫的秦王都不得不去拉拢他的后妃以防被上眼药, 若是从前, 这两位金尊玉贵的公子哥何曾需要看父亲妾室的眼色呢?”李一虽然不喜欢李建成, 可是也知道这位嫡长子可是一向得到全族的供应,结果连他都要去讨好后宫嫔妃, 就更别说被亲爹都忌惮的二凤陛下了, 那时候长孙皇后讨好那些妃嫔都不一定有用。
她们为什么能那么跋扈,还不是李渊给的胆子。
李一像是想起什么, 又愤愤道:“这时候的李渊大概是老糊涂了吧,据记载,武德九年,李建成夜召李世民饮酒,李世民心痛吐血。
这怕不是中毒了,不管是李建成下毒还是李世民陷害,或者是其他人想要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总要有个答案吧?
可是李渊却没想要彻查,没有想要洗清李建成身上这盘脏水, 没有想要给李世民一个交代, 直接就要让李世民去洛阳,以为分开两个人就可以解决兄弟间的矛盾?不知道什么脑回路。”
“我要是李世民也会想,凭什么我是受害者却还要我走,难道战功赫赫, 为大唐统一天下以至于被亲哥嫉妒还是我的错吗?”
“这谁能不寒心?”
“李渊曾经也是一个果决又老谋多算的人,可这些特质在他称帝之后就已经日渐消失, 他自得自己的成就,安逸于这份基业,享受着皇帝的荣光,至于儿子们打的头破血流,他何曾在乎?”李一淡淡道:“也是儿子多了不值钱了,想他李渊前大半辈子才几个孩子,结果当了皇帝之后,儿子女儿就多了三十个。”
李一讥笑道:“一个人有没有沉迷女色,从孩子的数量就非常看的出来,真的就是整一个人都大变了。”
“说起来依照他的岁数,从他当皇帝之后开始生的儿子还真有可能在他死前成年,这么一看前面报废几个似乎也不算什么。
就真的孩子多了就不值钱了,反正谁当太子也不妨碍他当皇帝是吧,可惜他失算了。“】
三十个。李世民嘴角一抽,这些可都是宗亲,以后都是他养的,各个都是吃钱大户,毕竟都是幼弟幼妹,还能苛待不成。
不对。李世民转头一想,他爹现在还没有给他生那么多弟弟妹妹。
嗯,让太医给他爹看看身体,沉迷女色可对身体不好,要节制,控制,少乱生孩子,给国库减轻负担。
【“而且我最讨厌他一点就是对待平阳昭公主的态度上。”李一唾弃道:“简直是用过就丢,想当年他起义时他女儿给他多少助力,结果一建国,人就无声无息,要不是平阳昭公主死的时候还知道良心发作以军礼葬了,才在史书记下一笔,否则就又是一个消失历史,不知所踪的人物。”】
平阳昭公主……是阿姐。李世民一愣,想起那位巾帼不让须眉的三姐,那是连他都佩服的人。
正感慨中他突然一惊,阿姐要死了?
【“长安之战后,平阳公主的事迹就不再见于史籍。直到6年之后史书上才突如其来地记了一笔她的死讯,这只是因为她有了与众不同的葬礼。”
“可这时候的她才不过三十左右,她还那么年轻,怎么会突然没了呢?”
李一有点低落道:“我们不知道她为什么而死,但是已经见识过天地之广阔的人,又如何能甘心自己后半生只能生活在小小一方天地中,可是她的父亲已经度过危机,已经建国,已经不需要这位可以领兵打仗的女儿。”
“李渊当然有给她各种赏赐,可这些赏赐真的对得起她的功劳,真的是她需要的吗?
她分明该是最闪耀夺目的女将军,是军事天赋也许不下于唐太宗的女将军,她和唐太宗一样,初次领兵就做的非常好,她没有败绩。”
“可是没有人在乎一个女人是不是天生的将军,因为他们不需要,哪怕这个女人已经展示了非凡的才华,为大唐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本该翱翔天际的雄鹰被折断了翅膀,她怎么可能还活着呢?她死的时候还那么年轻。
她为什么而死,我们不得而知,可是我们都知道,这样的女子,是绝不会甘心一生活在后宅中的。”
“死后哀荣,听起来是给了多大的荣誉啊,可是人已经死了,一切都没有了,这些不过给活人看的,和一个死人还有什么关系呢?”李一深深叹气。
谁能不为她抱不平呢?多么惊才绝艳的女将军啊,她本该驰聘沙场,纵马长歌,可是最后只能终于围墙之内。】
李世民赶紧让太医去阿姐府上,但好在公主府也没有传来不好的消息,还算坐的住。
李世民听着天幕的话,也有点难受。
他和阿姐关系还不错,他也见识过阿姐神采飞扬的样子,可是后来她就再也没有过那样的神色。
耶耶收了她的兵权,给了她尊荣,她是最尊贵的公主,人人都捧着她,她也不需要再……带兵打仗。
可是,那并不是阿姐想要的吧……
【“古代女子,能在历史上中留下一笔的寥寥无几,这么一看,平阳昭公主也算幸运。”李一叹气,又狠狠骂了李渊几句,“李渊的眼睛一直是瞎的,看不见儿子们已经不死不休,看不见李世民才是唯一也是最好的选择,更别说看见女儿的才华和志向。”】
李渊很不服气,女儿是很不错,可是他也给了独一份的优待,怎么还被骂了。
【“算了,看在军礼葬礼的份上不骂李渊了。”真要说起来,李渊是屑,可是比起更烂的也算不错的父亲了。
李一兴致缺缺道:“真说起,李渊其实称得上有能力,比如他振兴唐国公门府,他小时候就没爹,孤儿寡母的,却能在长大后得到重用,重振家业;乱世之中,他也是最先拿住机会,举旗争霸的。
虽然都说没有李世民就没有大唐一统天下,但是不可否认最开始唐太宗确实是依靠唐国公府才起家的。
我鄙夷李渊的目光短浅,鄙夷他的不公正,鄙夷他的愚蠢导致兄弟相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大唐一统天下的过程中,无论是缺了李渊还是缺了李世民,都不可能这么快就结束乱世。”
“李渊一年之内就称帝建立了唐朝,而大唐仅仅用了7年便一统天下。”
“隋末这段乱世并不算漫长,而这确实归功于父子二人。”李一道:“李渊只能算半个开国皇帝,但是也称得上一代枭雄。”
“嗯,假如他没有一当了皇帝就开始堕落的话。”】
被太医们围着的平阳公主突兀的笑了一声,苍白的脸色难得有几分生气。
也没有人敢问这位公主殿下在笑什么,毕竟皇帝和天幕哪个都得罪不起。
第 244 章
【“皇帝这种生物总是不同于普通人的, 在皇权社会下他们如同神明一般,一言可定生死,古代的法治, 呵呵, 不值一提。”
“说什么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可是谁能给皇帝定罪呢?所以这不过是一句空话。”
“所以当碰见愿意克制自己的皇帝, 碰见愿意做出一番作为的皇帝总是要珍惜一下的。”李一无奈道,她赞美明君, 希望皇帝们多多学好, 哪怕他们的出发点不是为了百姓,可是能让百姓受益就行, 论迹不论心嘛。
“只不过绝大多数皇帝就是这种,刚登基还雄心万丈要做出一番事业,然后做出一点成就就骄傲了,奢靡了,只想要享受了的,区别在于坚持了多久,会不会做得太过分,这种反面例子最有名的当然就是唐玄宗了。”李一叹息道:“很少有皇帝能从始至终不忘初心。”】
汉文帝唐太宗等好几个皇帝都反思自己一路走到现在可有自满,可有骄奢, 可有自大而听不进谏言。
没有的自勉, 有的不禁谨神。
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自己痕迹的皇帝,至少心性还是不错的,只不过乱花渐欲迷人眼,一年两年三年没什么, 可是日积月累,一二十年下来, 谁能真的不变呢?只不过是有没有性情大变的差别罢了。
【“所以就赞美一下我们汉文帝陛下好了。”李一神拐弯,毕竟汉文帝是真的算得上比较始终如一的勤俭爱民,在唐太宗以前,他就是皇帝典范。
“好了,奇葩皇帝系列就到此为止,真要说起来,皇帝本就多奇葩。”
“我们下期再见,别太想我哦。”李一眨眨眼,笑着挥手消失。】
曹操幽幽道:“命数这东西有时候就是不讲理。”他自觉比天幕说的这几人要厉害多了结果人家偏偏还是能当皇帝,而他还要继续和姓刘姓吴的死磕。
郭嘉轻笑道:“听到东吴派船出发去探寻海外了。”说不准就少了个大敌。
曹操眼睛一亮,随即又扼腕,“刘玄德才是最棘手的。”怎么就不出海呢。
好巧,刘玄德也这么想,世界那么大,他曹孟德怎么就不滚出去呢!
周瑜:懒得陪他们折腾,浪费时间。
而此时,天幕已经开始闪烁出熟悉的光芒,李渊小心脏一跳一跳的,他肯定是奖励的吧。
虽然大部分皇帝都自信自己是绝世好皇帝,天先神迹肯定是为了他们,但是吧,凡是就怕有个但是,什么秦二世隋炀帝的下场大家也看见了,就突然没有那么自信了,尤其是这一期天幕语气是那么嫌弃
宋太宗心里飞快的闪过自己的一系列安排,重文抑武?已经重新提拔一些武将,废掉八卦图什么的了。对外怂?嗯,大力发展军事,当然,这个急不来对吧。
当然最重要的是让军队保护他的安全,谨防造反宫变等等。
嘉靖帝紧紧盯着天幕,长生之法长生之法长生之法,什么高产种子先进好物,都不重要!不对,只要给他长生之法,让他干什么都行!
梁武帝萧衍觉得自己情况有点不乐观,他仔细一想,其实他舍身花的钱也不算多啊,看起来一亿钱两亿钱的,但是折合成银两也不过就是几万十几万罢了,建个宫殿都不够
李一呵呵了:人家建个宫殿还能给后人留个古建筑,你给寺庙能听见声响?是一年国库收入有多少个百万才敢这么嚣张啊?
总之,各人有各人的烦恼不安,好在天幕没有要吊人胃口,下一秒就浮出一段段字影。
【经检测,宋太宗赵匡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恢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有宋一朝成为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繁荣的时代。
华夏大地有感,特赐小麦种子十斤(附注:可亩产八百斤)、玉米种子十斤(附注:可亩产八百斤)】
【经检测,梁武帝萧衍于乱世中庇护一方,促进社会文化发展。
华夏大地有感,特赐水稻种子十斤(附注:可亩产一千斤)小麦种子十斤(附注:可亩产八百斤)望其作用于百姓,改善民生。
经检测,梁武帝萧衍虽有功绩,但是功不抵过,削其寿命十年,降天雷监督,凡行事对国家有大弊,则雷击一次。】
【“经检测,明世宗朱厚熜缓和社会矛盾,整顿吏治,改革科举,对社会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华夏大地有感,特赐水稻种子十斤(附注:可亩产一千斤),小麦种子十斤(附注:可亩产八百斤)
望其励精图治,建设盛世,可望长生之道。“】
【经检测,唐高祖李渊建立大唐,在位期间天下基本一统,促进社会经济文化恢复发展。
华夏大地有感,特赐玉米种子十斤(附注:可亩产八百斤)、甘蔗改良种子十斤(附注:可亩产八千斤)】
奖励比之前都要低,可见天幕对这几位是真的很不待见。郭嘉暗想。
李一:并不是,我的观感影响不了系统的算法。
系统:其实也有点影响
当然,此时最激动的大概就是嘉靖帝了,他死死盯着那句“望其励精图治,建设盛世,可望长生之道。”仿佛终于看见了曙光。
他换算一下,他治理好国家,天幕就给他长生之法,四舍五入就是他终于可以长生了!!!
李一欲言又止:嗯,虽然修仙界千年也未必能出一个飞升的,虽然大明压根没有灵气,但是给了修仙功法,怎么不算可望长生之道呢
李一:这怎么能叫骗人呢!
梁武帝萧衍被天雷监督给震惊了一批,他眼睛微抽,人被雷劈了还能活???
文武百官各个眼观眼,鼻观鼻,所以您别作死不就好了这好好的日子,大家并不想看见天幕所说的事情发生,最后陛下能就此醒悟,励精图治,早日统一天下,那多好啊。
李渊好歹松了口气,东西少就少,反正不碍他什么事情,他又不缺食少衣,不靠天幕这些东西过日子。
这个奖励对他来说就是一个象征,代表他没有被上天所厌弃,他依然是正统。
别管他认为天幕是仙是妖,现在全天下都觉得这是神迹,那就是神迹,某种意义代表老天爷的意思。
当然,最重要的是,天幕确实有能力惩罚无道昏君。
他当然不是昏君,但是就怕天幕偏心那个孽障,故意毁他。李渊暗暗松了口气,现在就这样也行。
宋太宗赵匡义看着手上的神种,差点热泪盈眶,他哥的平行世界的他肯定凶多吉少,还有那几个畜牲也被天幕惩戒,赵匡义压根不想被天幕提到,除了挨骂和名望越来越低,没啥好处。
现在神种在手,他又稳了,他觉得自己又行了。
这是政绩,是民心啊!赵匡义宝贝的摸摸两袋种子,他就指望这些小宝贝了。
李一才不关心别人想什么,反正直播完了对她就完事了,至于送不送礼物这种事情,呸这几个才不配花她的积分了。
不过想到这几朝的百姓过得也不容易,她还是购买了几份风调雨顺(一年)送给这些百姓。
只要有一年收成好,就能攒点钱,接下来几年的日子就会好过一点。
然后想了想,又给平阳昭公主也送个礼物,屑皇帝们不配得到她的礼物,但是英姿飒爽的女将军必须有啊。
李一在商城买了灵水,买了百病全消丹,买了寿元丹,最后打包一起送过去。
希望平阳公主长命百岁,人活着就还有各种可能,死了才是一了百了。
饶是李一现在自觉财大气粗也忍不住心疼,毕竟一口气花了大几千万积分。
她看一下这次的奖励,因为篇幅较小,所以热度相对低了一点,只有B+,获得一亿八千万积分和系统奖励的五千万积分,另外还有六次抽奖次数。
李一默默算了一下,系统抽了直播获得的80%的积分,所以她到手八千六百万,风调雨顺花了五千万,实际得到三千六百万积分。
所以她现在的积分有6.8亿多。
好少。李一长吁短叹,毕竟她要准备买国运功法,买极品灵脉,买各种修仙物品给现代和几位陛下,消耗的积分只怕二三十亿都打不住。
李一翻开文件夹,拿起笔,继续做功课,赚积分赚积分赚减积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天大地大积分最大,谁也别妨碍她赚积分!
根据规划,接下来就是男神和女神两个系列,然后是农民起义系列,最后就是她的传奇皇帝龙凤猪系列。
啊终于要完了。李一精神一振,仿佛看见胜利的曙光。
不过,李一乖巧问道:“系统啊,这我都快没内容讲了,积分要是不够怎么办?”
系统:历史浩瀚无垠,离宿主没有讲还有很漫长的路。直播并没有限制次数,宿主可以继续努力。
李一一噎,难道她要说她肚子里的货要被掏光了吗?好丢脸。
她又不是历史专业的,比起很多人她的历史知识已经很丰富了好吧。
李一扁了扁嘴,难道她一个已经毕业的人了还要重新去学历史吗?
想想就好痛苦,这无关她喜不喜欢历史,完全是来自一个学渣本人的抗拒啊——
系统像是知道李一的想法,慢悠悠道:宿主,学无止境,学海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加油哦|ω)
李一:恶心心……
系统看着越发闪耀的核心,又看了看蓝星逐渐复苏,露出愉快的气息。
它的决定果然在对的。
而此时收到礼物和留言的平阳昭公主却露出惊讶之色,她以为自己已经是被遗忘的人,她当然是大唐最尊贵的公主,可是谁还记得她的娘子军,谁还记得她是一个将军,而不是公主。
可是,现在有人告诉她,千百年之后,依然有人在铭记他,不是以公主的身份,而是以一个将军留下痕迹。
【公主将军安好,我是你的小迷妹,超级喜欢你的——
不止我,后世有那么多那么多喜欢你崇拜您的女孩子,您是一盏明灯。
世界对女子从来不公,哪怕是千年以后亦是如此,可是每每看见史书上挣扎而出的你们,就觉得一切的努力都是有意义的。
今天的我们,可以走出家门工作,可以经商,可以做工匠,可以当官,也可以当兵,世道依然是不公正的,可是时代已经在进步,当我觉得自己遭受不公,就想想前人的境遇只会更难,就觉得自己又可以继续努力了。
要好好活着呀。
在时代的洪流中,您有无数的一起奋战的同伴。】
平阳公主垂眸,女子的榜样,为后世无数女孩子指路她从来没有想过这些,她只是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是最后好像也是无功用。
哪怕安慰自己好歹也沙场走过一遭,足够了,可是内心依然有那么多的不满足。
她自哀自怨了很久,恨天恨地,连父母兄弟也埋怨,为什么将她生做女儿身。
很多夜里她都在想自己为什么不是男子,又想她是否太不安于室,我说你那么多女人都能安心后宅她却不能,是她的问题吗?
没有人能理解她,哪怕她和丈夫已经称得上恩爱,哪怕他并没有如何限制她,可是他也不能真正懂她,她郁郁寡欢至今。
可现在有人告诉她,不是无用功,哪怕是在历史上留下只言片语,她也能鼓舞后来者。
她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
平阳公主的精神气突然不一样了,她想活着,然后在历史上留下更多的更多的足迹,不做女将军,她也能做其他事情。
一条路没了,就换一条,如果前面没有路,那就开山凿路!
第 245 章
【“男神女神向前冲!大家好, 我是你们可可爱爱的主播,我又回来啦,大家有没有想我呀。”李一修炼完一轮, 神清气爽, 已经向着金丹跨出一小步, 整个人看起来越发清丽动人, 嗯,主要是皮肤状态好。
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一白遮百丑, 虽然她不丑, 曾经也是清秀小佳人一枚,但是现在五官更精致, 皮肤更白嫩,不说话的时候气质也更仙气飘飘,整个颜值从六分提高到九分。
用她面向古代平行世界的小孩子的话说就是“阿娘,我看见了仙女。”
李一愉悦道:“华夏历史,群英荟萃,并不是只有皇帝可说,在古代,有出色的发明家,有杰出的数学家, 有牛逼的外交家, 当然,也有必须不得不说的文人雅士们。
我为他们心向往之,我永远赞美他们。
今天我们就从一群出色的文人们说起吧。”
“要说华夏文学史璀璨夺目,为后人留下无数宝贵的文学著作, 经典华章,我们为这些优美的厚重的可爱的文字而动容, 为他们笔下的景色而神往,为他们笔下的人杰而叹息,为他们笔下的故事而哭笑……他们是整部华夏史最不得不说的群体之一。”
“他们是李白,是杜甫,是苏轼,是王维,是白居易,是所有在文学史上写下一笔的文人们。”
李一有点兴奋,“古代文人之争可凶了,比如诗人中李杜究竟谁第一呢?我坦白,更喜欢李白豪迈,他笔下的盛世大唐,这跟我生活在盛世有关吧。
当然,杜甫的很多诗我也喜欢,但许是我经历的事情太少,有些更深层更厚重的读来总是不那么爽快,可这样的不爽快是他的文字特色之一。
说起诗人,诗仙诗圣是最不可少的,就让我们从他们二人的故事开始说起吧。”
李一捂嘴笑道:“诗人们总有一番爱恨情仇,后人总是恨不得给他们分个高低,排个一二,可是李杜二人其实相处的很好。”
“他们是见过的。”李一说起这个,眼里闪过无比热烈的色彩,“我们曾经畅想过各个历史名人如果相见会发生什么的故事。
可那些最后也不过是想想,但是李杜不一样,他们确确实实在历史上相见了,那是日月同辉,是史诗的一面,是如果他们不曾相见,必将成为历史的遗憾,成为我们永远的遗憾。
幸运的是,在洛阳,李杜幸相逢。
历史性的一刻诞生的时候,谁也不知道这是何等难得,何等传奇,何等的令人神往。
那时候,李白已经是鼎鼎有名的大诗人,而杜甫还是初出茅庐的小萌新,而众所周知,杜甫是李白的小迷弟来着。
虽然杜甫喜欢的诗人并不只有李白,但是由于那是李杜,所以我们总爱说着他们的玩笑。”
“谁能不为李杜而动容呢,他们打动千年万年的人们,他们的诗篇代代相传,他们早已经是传奇。”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无数李白杜甫的迷弟迷妹们都兴奋起来了,谁人不曾为李杜而惊艳动容呢。
第 246 章
【“天宝三年, 历史上最伟大两位诗人在洛阳相遇了,他们的相遇,就如同孔子和老子的会面一样令人神往和激动。
这是诗歌史上最伟大相遇, 传奇人物从来都是王不见王, 可他们却偏偏有了历史性的会面, 非但会面, 他们还同游开封,商丘, 山东, 他们惺惺相惜,他们以诗作和。
这是文学史上的盛事, 是最令人难以忘怀的邂逅。
他们的诗是传奇,他们的人是传奇,他们的相遇也是成为传奇。“】
杜甫美滋滋道:“太白兄,天幕都夸你呢。”夸太白兄的就是他的好朋友。
李白没有不好意思的,他走到哪里都能碰见‘粉丝’。
李白高兴道:“子美,天幕分明是夸咱们两个。”倘若子美不厉害,后人怎么会以子美对他的称赞而高兴呢。
杜甫也忍不住露出笑容,谁不想青史留名。
【“杜甫给李白写过不少诗,什么《赠李白》、《天末怀李白》、《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梦李白二首》等等, 可见相思之情。”
“其中杜甫写的《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我特别喜欢, 不是因为诗句有多么优美,而是这首诗写了两人共被同行,亲如弟兄,心之共鸣的细腻感情。”
“李侯有佳句, 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 携手日同行。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李白的诗写得像南朝的阴铿那么好,我像喜欢兄弟一样喜欢他。白天携手一起游玩,晚上喝醉后盖着一张被子睡觉。想到我们约好了一同去拜访城北的范先生,心里就充满了期待。”
“啊啊啊——这谁看了不想尖叫一声,老实说这要是磕cp的人不得甜爆了。”李一恨不能为李杜哐哐撞大墙,高举李杜大旗,这就是千古第一知己cp啊!
对,她磕的是知己来着,什么庸俗的爱情cp不配玷污她的李杜好吧。
这时候李一选择性的忘记自己曾经磕过多少‘庸俗爱情cp’了。
“杜甫的诗也很多样性,但是他的怀人诗,写得最多最好的,除怀妻、怀兄弟的以外,就数怀李白的了。
秋天我想你了,春天到了想起你了,冬天了你在哪里呢,真的是一年四季都是李白,连梦里都是李白,还写下梦李白二首。”
“至于夸李白的诗,谁不知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呢,直接就说李白的诗是无敌的,够直白够爱了。”李一美滋滋道:“这一刻我和杜甫是一样的,因为我也是‘李白最牛逼’‘诗仙天下第一’。”】
刘彻表示:“这我也会写。”说起来他的诗赋写得也不错啊,怎么不见天幕夸一夸,啧,不爽了。
卫青低声笑道:“天幕只会夸赞陛下的丰功伟绩,诗赋于陛下不过是最不值得一提的小事罢了。”
刘彻被他哄得心花怒放,没错没错,帝王不说实绩说什么诗赋啊,只有没用的皇帝才会拿文采说事。
刘彻抬头挺胸,骄傲自信,并且狠狠踩了无数被夸过文采的君王一脚。
曹操:
曹丕:
李煜:
前两位抬脚挪步,远离后面那个,并且又踩了一脚:亡国之君也只有文采能说事了吧。
李煜:!!!人与人之间本来没有恩怨,直到有人跨出第一步。
【“李白被誉为诗仙,他的传世名篇有非常多,我想唐朝以后的人恐怕没几个人会不知道李白。”
“说到思乡,就会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种夜深人静,身在他乡的静默清冷和深刻的思乡之情。
说到友情,就会想起“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厚友谊。
说到孤独,就会想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清冷孤独和寂寞,仿佛世间只有天上的明月,地上的影子还有他自己。
说到高楼,就会想起“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惊叹。
说到美人,就会想起“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犹如神女下凡尘一般倾国倾城的美貌。
说到侠客,就会想起“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拯危济难的英雄。”
李一露出怀念之色,这些都是她曾经背过的诗词,那时候虽然被这些诗句吸引,却还不大能懂其中的意思,连译文也是背过就忘记,如今再想起来却是比初读这些诗词更加动容。
她兴致勃勃道:“写情写人李白都非常有一手,而他的写景更是不得不说,比如说到瀑布你会想到什么?壮阔?美丽?但是李白却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真真好一首《望庐山瀑布》,读到这里,谁不为这犹如银河一般惊心动魄的壮丽景象而神往呢?
而说到蜀道,就更会想起“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让人不禁对蜀道望而却步的同时又心生向往,想见一见比上天还难的蜀道究竟有多崎岖壮阔。
说到三峡,就会想起“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一日千里的速度,而这一点在今天的时代已经实现,让人不禁想对李白说,大大你还可以再放飞一点,再敢想一点。
古人的瑰丽梦想,有后人来实现;曾经以为是神仙一般的手段,在今日都照进现实。
开山入海,降雨人间;上天入地,无所不能。
高悬天际的明月,深海幽暗的世界,人类曾经所能想象的一切极限和不可能,在千年以后都被一一实现。”
李一深呼吸一口气,“读李白的诗,真的很容易忘记呼吸,被他带入笔下的神奇壮阔的景象里。在他的世界里,充满太多的奇思妙想,有太多的令人神往。”
“读了李白的诗,你会遗憾,遗憾世界上怎么还有那么多美丽的景色而自己却没有去看过;但不读李白的诗,你会后悔,后悔没有见识到这样的文才和这样的神奇世界。”
“正所谓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同样是杜甫用来形容李白的诗,他落笔时天地都被惊动了,他诗成之时,连鬼神都为之动容。由此可见杜甫对李白的诗评价之高。”
“真的,人与人之间是有参差的,见过了李白,这世界上九成九的诗词就再也看不入眼。”】
李世民先是不确定问道:“我记得前面天幕就提起这个李白好几次了,诗写得好像很好。”
然后惊讶道:“这李杜何等了得,他们的会面还能和孔子老子相提并论?”
最后美滋滋道:“诗仙耶,我家的。”
唐玄宗以前的人不了解李白是谁,为什么这么被推崇,可是唐玄宗以后不知道多少人为李白欢呼雀跃,不知道多少迷弟迷妹和天幕一样手舞足蹈,恨不得大声道:“青莲居士他值得!”
【“别人有一首代表作就已经足够留名千史呢,而李白的代表作却偏偏多到数不清。”
“行路难三首里面我最喜欢的两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出。”前一句用来激励自己,后一句完全是我个人觉得读起来很有感觉,简而言之就是有种淡淡的格调。”李一捂嘴笑道。
“李白是豪迈的,也是狂放的,他的狂是刻入骨子的,当唐玄宗招他为贵妃作诗时,他却要求贵妃研磨、力士脱靴,这两位一个是唐玄宗的爱妃,一个是唐玄宗的近侍,在古代皇帝要你写诗那就是你的荣幸,可你却还有要求,然后皇帝还同意了,由此可见李白有多狂,也可见他对自己才华有多自信,自信自己写出来的诗肯定能让皇帝满意,让贵妃转怒为喜。
他的狂不止在行为上,更在他的诗词里,什么“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一一口气念了好几句特别喜欢的诗句,差点喘不过气了,但是她的眼睛却越发明亮。
“别人有一首代表作就足够青史留名,可李白的《侠客行》《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等却各个都是传世名篇,仿佛随手就来,这样的绝对才华,这样的惊心动魄,让人无法不崇拜。”】
杜甫差点拍案而起,可不就是嘛,天幕倒也算懂太白兄。
【“如果问读者们最喜欢李白哪首诗,那一定是最难回答的问题了,因为这太太太难抉择了。”
“《将进酒》最为豪放,才气千古无双,通篇都是名句,我喜欢;
《蜀道难》堪称千古奇文,令古今文人拍案称奇,我喜欢;
《静夜思》堪称神来一笔,妙绝古今,看似简单,却是流传最广,家喻户晓,可以说是凝结一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人的审美创造和精神寄托,我喜欢;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如天马行空,神龙出海,我喜欢;
还有《早发白帝城》被常被誉为唐七绝压卷之作之一,《行路难》激励了古今多少人,《侠客行》更是千古不朽的神作……《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咏之使人飘飘欲仙,穷极笔力,优入圣域。
而这些我通通都喜欢,谁特么会不喜欢啊???是放谁身上都得纠结个十天半个月然后只能双手一摊表示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都要! ”
李一说到激动处,恨不能拍桌而起,语气十分激昂。
“李白的诗总是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而什么壮阔豪迈瑰丽神奇,这些形容词我都要说腻了,这时候就很羡慕杜甫,还是他会夸偶像,不像我词语贫瘠,更别说作诗赞美,那真是梦里想想就好。“】
李白被夸的心情愉悦,神清气爽,好话谁都爱听。
杜甫摸摸鼻子,毕竟偶像就在眼前,还是有点不好意思的。
【“说起李白,就不得不说起一样东西,那就是酒。
李白一生和酒结下不解之缘,他嗜酒如命,狂放不羁,他斗酒诗百篇,自己更是写下“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的诗句。
他的《将进酒》更是全篇不离酒,句句都是绝句。
在李白的很多诗里面,你都能发现和酒有关字眼,酒是李白一生必不可少的绝佳辅佐神器,也许没有酒,就没有狂傲不羁的李白,也就少了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名篇佳句。
杜甫作为小迷弟,更是深知偶像对酒的热爱,为他写下“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样的诗。
“我其实很讨厌喝酒的人,可是谁能拒绝得了喝酒的李白呢?”】
第 247 章
【“作为大唐最顶尖的诗人的李白走到那里都是备受追捧的, 按现在的话就是大唐顶流。”
李一捂嘴笑道:“正因为走到哪里都有迷弟们,所以花钱大手大脚的李白能写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诗句。”
“当然, 这是开玩笑的。”李一笑眯眯道:“但是确实有不少人蹭着李白的诗也跟着名留青史, 比如李白写的赠汪伦, 直接写出千古名篇, 现在九年义务教育,谁不会背啊, 不说标题的汪伦这个名字, 就是学这首诗你就得去了解他的时代背景,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这首诗吧, 这一了解,好家伙,汪伦一个普普通通的有钱人就被广大学子知道了。”
“《赠汪伦》同样是李白最有知名度的诗之一,一代代广为流传,汪伦借着这首诗也直接留名后世。”李一感叹道:“别人想要青史留名不知道要做出多少实绩,汪伦轻轻松松的靠着赞助李白一段时间就达成了。”
“所以说,想要青史留名,要么自己厉害,要么你有一个厉害的朋友。”
“和汪伦差不多待遇的还有岑勋和元丹丘等人李白的友人。”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云暮成雪……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一手轻敲着桌子,露出一丝感叹之色, “什么叫做代表作啊?这就是李白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全篇没有一句不让你震撼。”
“这样一首诗出来, 谁听了不炸。”
“而这却只是李白和两个朋友去喝酒喝出来的。”李一再一次认识到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据说元丹丘是一个隐士,学道谈玄,李白还给他写了“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等十几首诗,都和修仙求道有关,也不知道他求道之路最后的结果是什么,但是。”李一露出一个笑容,“将进酒一出,元丹丘就已经实现了另一种意义上的“长生”,千年万载,“丹丘生”被无数人知晓。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至此诗面世后,他们杯中的酒便再没有空过。”】
汪伦:其实他赞助过的文人雅士挺多的,但是带着他一起流芳百世的却只有李太白一人!不愧是诗仙呜呜呜。
汪伦捧着记下来的四句诗,明明是很轻的一张纸,他却仿佛像是捧着一个世界,从今天开始,这就是他汪家的传家宝了!
元丹丘和岑勋都是李白的好朋友,虽然知道自己这位朋友有满腹才华,天下闻名,但是此刻仍然被震惊了。
小伙伴不仅自己牛逼轰轰,成为千古第一的大诗人,还发达不忘提携他们。
这就是苟富贵,不相忘吧。两人表面上一脸镇静,心里却都乐开花了,嘿嘿,被带飞的感觉不要太好,像他们这样的人也就在乎一个身后名了,而这一点现在也完全没烦恼了。
【“谁没有做过被大佬带飞的美梦啊!”李一充满羡慕,她也想要一个李白这样的朋友,算了,这个要求太高了。
换一下 ,让她闺蜜暴富好了(狗头.jpg)】
李白莞尔一笑,兴致起来,倒是真的为天幕写了首诗。
他可惜的想,不能和神女和诗。
李一要是知道了大概得是——
惊恐脸:我和李白和诗???(疯狂摆手.jpg)我是什么废物小点心啊!(我不配——)
笑死,根本不会写诗好吧.jpg
诗仙大大宁对我是有什么误解吗.jpg
这不是为难我胖虎嘛.jpg
【“可惜,诗歌史上最璀璨的明珠之一,我们的诗仙李白大大虽然文采非凡,虽然举世闻名,虽然名垂千古……但是,他一心追求仕途,却始终仕途不畅。”李一怜爱道:“如果绝大多数诗人都有什么共同点的话,那这姑且算一个吧。”】
李一不知道自己成功一次性创死n+诗人,大唐各个大小诗人回想起自己各种出问题的仕途之路,顿时露出牙疼的神色。
诗人们:如果不爱,也请别伤害.jpg
第 248 章
【“在这里就不对李白大大那惨不忍睹的仕途之路多做赘述了。”李一一脸惨不忍睹, “在这里只想对李白大大说一句话。”
李一清了清嗓子,才义正严词道:“只要不抱期待,就没有伤害。”】
李白心口一梗, 饶是他经历世事, 也不代表就能对这么直白的戳他伤口的话无动于衷。
但是他想起龙椅上那位的事迹, 就有点生无可恋。
假如陛下能改好, 那自然是最好不过,如果不能, 那乱世就在眼前。
但观天幕出现以后, 陛下的行为处事俨然有早期清明之色,也许他可以再试试去自荐?李白不确信的想。
像李白这么自信的人也被唐玄宗弄得有点怀疑人生了。
【“说起来这个就生气, 唐诗宋词,宋就不用多说了,虽然是文人当道,但是很多有名的词人要么同样空有抱负,不得施展,要么就词是好词,人是不咋地的。”李一对历史名人了解的越多,受到的伤害就越大。
由此深刻意识到距离产生美真的就是至理名言,没事知道那么多干嘛, 都不忍直视那些名人了。
“至于唐诗, 尤其是盛唐的著名诗人那真的不要太多,可惜他们都是不幸的,遇上了唐玄宗。”李一幽幽道:“唐玄宗误我诗仙大大,毁我诗圣大大, 还有那么多诗人在他治下各个抑郁不得志,对他只有一个字, 呸。”】
逃过一劫*洗心革面*早期唐玄宗们各个面色如土,为什么都翻篇的事情又再一次拿出来鞭尸啊!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清代有位诗人写下这句诗,意思是国家的不幸却成了诗人的幸事,在饱经沧桑后,诗句也变得工整,富有深蕴的情感。
虽然这么说有点偏颇,但是华夏史上最著名的诗人文人们多是出自这样的特殊时期,因为在国破家亡之际,经历了各种磨难和经历,诗人对人生也就有了更深刻,写下的诗自然也就更好。
我们不推崇苦难造就人生,但是文章诗词这种东西和作者的人生经历确实有很大的关联。“李一叹息道:“而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个诗人,我们的诗仙诗圣便都是经历了大唐由盛转衰的时代,他们经历过最鼎盛的大唐,也目睹了盛世的落幕,时代的黑暗,国家的分崩离析,战火燃起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李一幽幽道:“我想经历过这一切的人都没办法不痛恨唐玄宗。”
她深深叹了口气,转移话题道:“说起来李白的死亡都和他的一生一样充满传奇浪漫的色彩,据说他是为了捞月亮而死的。”
李一似叹息似怜惜也是好笑道:“关于李白之死有几种说法,最有名的一种就是捞月而死,让人不禁畅想他是不是离开这个本不属于他的世界。”
“本身谪仙人,短暂的降临人世间,留下一段传奇,一篇篇不朽的诗篇,最后奔赴明月而去,离开了这个世界。”
“仙人本就不属于这个世界,能短暂的停留片刻就已经是莫名的荣幸了吧。”】
李白摸了摸鼻子,所以他是……额,溺死的嘛?
好像有点丢脸。李白如是想,别管李一再如何美化,也改变不了事情的实质。
“太白兄,天上明月再好也是可望不可及,咱们做人还是要脚踏实地啊。”杜甫苦口婆心劝道。
偶像死了,伤心。
偶像溺死的,好气又好笑。
李白无辜脸,我也不想死的,这不是没办法嘛。
【“说起来千年以后,大家去祭拜李白,总喜欢给他带上各地的美酒,也不知道他收到了没有。”
“其实也不止现代,事实上这一千多年来,五湖四海的游客前去纪念李白的时候都仿佛心有灵犀一般地给他带去古今中外的美酒,什么白酒、葡萄酒、黄酒、果啤酒啊,李白喝过的、没喝过的都整齐地摆放在了他墓前,据说李白在涂县的墓碑差点成为美酒展览会,还上过热搜呢。”
说道这个,李一又笑眯眯道:“还有人可能怕李白孤单,特地带了两瓶酒,一瓶写上了“给李白”,一瓶写上了“给杜甫”,这是让李白大大去找杜甫大大一起喝酒嘛。
呜呜呜感觉又磕到了。“】
李白听得心痒痒的,千年后的酒一定更好喝,但是……喝不到!
明明知道千年后有很多小朋友送好酒给他却喝不到,还有什么比这对一个嗜酒如命的人更残忍的事情吗?李白深深怨念了。
李一:嘿嘿。
【李一又说了几件关于李白的趣事,才正色道:“李白一生仗剑行走四方,留下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流传到今天的有将近一千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是文学史上璀璨的明星,是千古风流人物,是唐诗最深刻的一个符号。
李白这一生,如同盛唐一匹脱缰的野马,狂傲不羁。虽然人生风雨兼程,但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他都站在浪漫主义的云端,睥睨整个世界。”
“他是诗仙,是华夏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华夏文学不可或缺的部分,时至今日,李白和他的诗早已刻入华夏的灵魂中,永垂不朽。
千年万载,他依然熠熠生辉,璀璨夺目,活在我们心中。“】
李白忍不住动容,于他而言自然是更愿意入朝为官,干一番事业,以实绩留名青史。因诗而为后人所知,说高兴自然是高兴,却没有那么兴奋。
可是,诗歌也有那么大的力量吗?
千年啊,那真的足够漫长的岁月了,一千年前大汉都未曾建立呢。
可是在这漫长岁月中他始终“活着”。李白动容,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都追求身后名。
第 249 章
【“李白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杜甫眉头一蹙就是半个乱世。”李一笑吟吟道:“李白和杜甫是唐诗的两座丰碑,尽管唐朝诗人万千,各花入各眼, 但是敢称第一的只有李杜, 这也是千年来历史公认。”
“他们争夺第一, 没问题, 其他人,不行!”】
王维拂了拂衣袖, 轻呵一声。
白居易想了想, 倒也是服气。
李贺、李商隐、刘禹锡、王昌龄、孟浩然、王勃、杜牧等人都忍不住挑眉,历史公认, 李杜第一,问过他们了吗?
【“李杜谁更强这个话题争辩了千年也没有一个结果,归根结底这和他们的文风不一样有关。
李白的盛唐和杜甫的晚唐,为世人展示了一个泾渭分明、风格各异的唐代。
李白永远是飘逸潇洒的,杜甫永远是现实沉闷的,这当然是刻板印象,李白杜甫都写过其他风格的诗来着,但是不可否认他们的主风格贯穿他们的一生。
而古人们也各有各的看法,比如同样是大诗人的白居易就更欣赏杜甫一点, 这和他们生活在战乱后的时代也有关系。
最后大家都干脆将他们并列, 李白比杜甫大,所以是李杜,不是杜李。”
李一双手交握,“不可否认我更喜欢李白一点, 但是杜甫大大也非常牛逼,根本不可能有人讨厌他们俩好吧。”】
杜甫一直都对自己很自信, 哪怕科举落榜也没有失去信心,而是重振旗鼓,一边游历,一边继续努力。
诗圣,和太白兄齐名。他也免不了虚荣心起,开怀无比。
李白懂他的心情,举杯敬了他一杯,“子美,恭喜。”
“同喜。”杜甫豪爽的干了一杯。
【“虽然并列齐名,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但是和李白不一样的是,虽然杜甫是死后名扬天下,而他活着的时候其实声名并不显赫。”
“说起来,这两位从人生经历到诗歌风格还真是没啥相似之处。”李一若有所思,难怪她更喜欢李白,果然还是李白的诗更爽的原因。
但是,“如果要了解大唐,就不能只读李白,更要看杜甫。”
“杜甫被称为诗圣,而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就是历史的史。”李一确认的点头,“看了李白再看杜甫,大概就是看全了大唐。”】
诗史。杜甫若有所思,以诗词记录我眼里的大唐吗?
【“其实我也不太能理解为什么杜甫活着没有和李白一样名扬天下,虽然杜甫晚期的诗在盛唐可能让人觉得读了很扫兴,但是前期杜甫也不乏好诗啊。
比如,他24岁时到洛阳参加他人生中第一次科举考试,在所有人都满怀信心的关注下,没想到7岁就能写诗的他竟然落榜了。
但是杜甫并没有把这次落榜没放在心上,更没有因此沉沦,而是选择出门远游,既是散心,也是历练。
当杜甫游历到齐赵大地时,望着那巍峨恢宏的山峰,他却没有选择登上去,只是静静的仰望着,那巍峨的山峰,让他心中生出了无限的豪情,于是杜甫挥笔写下一首千古名诗,那就是《望岳》。”
李一动容道:“谁读了此诗都会为这诗的豪情而震撼,那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这样的气魄不就是盛唐人士最喜爱的吗?”
李一想了想,又道:“也不对,唐玄宗都为杜甫单考试,可见杜甫的才华其实是被看见的,杜甫生前也不是没名气,只是相对李白这样的天皇巨星那自然是显得没那么大的名气。”
她点了点头,“不过唐玄宗是众所周知的眼瞎,所以我们杜甫大大对上他的“一生之敌”李林甫自然是败落。”】
杜甫只觉得心情那个叫大起大落,他深深郁闷了。
李白在一边幸灾乐祸,毕竟刚刚他才经历这样的起伏。
“太白兄!”杜甫怒视,李白笑的更大声了。
【“杜甫用一首望岳充分告诉我们,哪怕他榜上无名,他也不气馁,坚信自己下次一定人。
人嘛,不怕失败,而是怕失去从头再来的勇气。“李一就很敬佩那些有毅力,能东山再起的人。
“在杜甫死后几十年,白居易和元稹为他正名了。
元稹很推崇杜甫,和他是好朋友的白居易自然也是,二人一手倡导了新乐府运动,杜甫的名字由此传遍华夏大地,传遍世界。”
“说起来杜甫的墓志铭是元稹写的,元稹的墓志铭是白居易写的,白居易的墓志铭则是李商隐写的,这也是华夏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了。”李一眼睛闪亮亮道:“仿佛看见了唐诗一代代传承的那种信念感有木有。”】
“元稹。”杜甫默念这名字,没有听过,天幕说是几十年后的诗人。
他有点遗憾,想和对方和诗来着。
嗯,唐朝诗人碰见欣赏的人就喜欢和诗。
李一:要不起。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杜甫的名气甚至能压过李白,中唐的韩愈、李贺学他的字;白居易、元稹学他的通俗;晚唐的李商隐学他的七律技法。
到宋代时,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都受他的影响,就连两宋最大的诗派“江西诗派”更是尊称为他诗派之祖。“李一感叹道:“这难道就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吗?明明杜甫也不走这路线啊。”】
元稹歪了一下重点, “乐天,居然是你给我写的墓铭志。”
白居易笑道:“不用谢。”
元稹给了他一胳膊肘,他们之间当然不用谢,不过“这李商隐谁啊?居然让他给你写墓铭志。”
白居易摊手,“不知道,大约是以后才认识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毕竟你都不在了,自然是别人给我写。”总不会是隔几十年吧?他不确定的想。
【“很多人都说少年时爱读李白,人人都想活成那个不问红尘,仗剑天下的“谪仙人”;
步入中年后才读懂杜甫,因为大多数人都如同他一样,于尘世的平凡中努力开出自己的花。”
李一摊手,“我年纪不到,还不能体会这么复杂的感悟,不过诗好不好还是能品味一二的。
“而比起杜甫的诗,我其实更欣赏他的人生态度。
杜甫的人生经历坎坷,但他却永远少年,总是不断调节自己,一次次的打击,一次次的落寞没有打倒他,他走出去这些困境,在人世间寻找更多可能。”
“大部分人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自然是对的,可是杜甫比普通人要伟大的地方却是他哪怕身处困境也依然心怀天下。
谁能不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而动容呢?哪怕是住在草屋里,他想的也不是换到更好的住处,而是想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到时候,哪怕他草屋被风吹破,他被冻死也心甘情愿。“】
此诗一出,不知道多少人被杜甫的大志向所震撼。
“好一个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无愧诗圣之名。”
“我不如。”
李世民深深叹息,国有贤才而君王不能识,李隆基这个蠢货!
李白品味这首诗,然后动容道:“子美,我不如你远甚。”
今时的杜甫其实没有那么深刻的理解这首诗后来自家人所做的诗的感情。
他摇头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不知道未来自己会经历什么,成为怎样的人,但纵使此路漫漫,他也愿意去求索。
“与君共勉。”李白心有所悟。
良师益友,大抵如此。
【“安史之乱后,大唐俨然是大厦将倾,不复盛世。
此时的杜甫已经辞官,人生就更惨淡了,而且他一直没能回到家乡,而是辗转于各地。
杜甫到成都时,已经47岁,他在这里有一个短暂的停留,现在成都有一个著名的景点杜甫草堂,就是他当年住过的地方。
在这里,他真正融入自然中,开始开垦荒地,并且试着种植一些庄稼和草药,也会修建自己的茅草屋,同时写了不少田园作品,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一时期称得上杜甫人生的转折点,在这时候杜甫开始整理自己的思想,发表了众多诗学观点。
要知道安史之乱后的杜甫,面临着中年失业,好友离去等等悲惨事情,但他并没有一蹶不振,也没有反复纠结,而是选择了继续踏步旅游,寻找自己的内心。”
“他融入百姓中,有了更多的体悟。”
“他的诗圣之名从来不是一蹴即成的,而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他以手中笔,以诗歌记录他的所见所闻,看他的诗就仿佛看见半部唐史。”李一叹息道:“我一度不喜欢杜甫诗中的沉重,后来我捧着他的诗,一字一句看进心里。”】
杜甫却反而笑道:“其实还是看太白兄的诗好。”谁不喜欢盛世呢?如果可以,他宁愿没有这所谓的半部诗史,愿大唐盛世长长久久。
他也想和太白兄一样,写大唐的辉煌灿烂,写大唐的强大繁荣,写大唐百姓的安居乐业……他只是,已经不能了。
第 250 章
【“如果你要读杜甫的诗, 就不能不读他的《望岳》,更不能不读他的《登高》。
当年写下《望岳》的时候杜甫没有爬上泰山,却心有天地, 胸怀大志, 所以有了一览众山小的气魄;后来写下《登高》的时候他病魔缠身, 生活困苦,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 相互争夺地盘, 而杜甫更是不得不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孤独凄苦、老弱无力、身患疾病、漂迫不定一个人还能如何悲惨呢?
是韶光易逝, 是壮志难酬,是异乡漂泊,是多病残生,可以说整首诗都透着沉郁悲凉的气息,此时的杜甫国难家愁于一身,最后写下这首诗。
一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千古名诗。”
李一摸了摸下巴,“当然,要论我个人对杜甫的第一次印象却是来自《春望》,其中用词何等触目惊心。”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李一怅然道:“我第一次读到这首诗就为其中深刻而炽热的感情所动容,究竟要何等刻苦铭心才能写下“感时”“恨别”这样的词语。”
“哪怕我见过很多李白用词夸张的诗句,却仍然要为这首诗所流露出来的感情而揪心。”
“《望岳》《登高》都没能给我留下那么深刻的印象,而《春望》做到了。”】
李世民听着眼皮直跳, 这春望简直透着一股悲剧的感觉,国都破了, 哪能不惨啊?
特别有同理心的二凤陛下已经有点上头想哭了,这毕竟这破碎的国家是他的大唐啊!!!
杜甫也有点遭不住,感觉未来自己和国家处境都很惨这个世界还能不能好了。
【好在李一自己是个思绪飘散的,她若有所思道:“说起来我最近特别喜欢李龟年,而说到这位被誉为唐代乐圣的李龟年,其实和杜甫也是老相识,杜甫还为他写了首诗。”
“诗呢自然是写的极好——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李一笑道:“虽然再相见已经是物是人非,可是还能异乡见到故人,如何不是幸事呢?”
“至于杜甫为诸葛亮写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那更是不要太有名。”】
诸葛亮摇了摇扇子,其实他不是很喜欢这诗透露出来的意思来着。
【李一笑吟吟道:“其实还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大家可能都没有发现那是杜甫写的。”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
李一一口气念了很多首诗,她颇为感叹道:“在咏物诗上杜甫也格外有天赋,或者说看多了他那些沉重的诗句,再看看这些,难免感觉到两极分裂,如果不写上诗人的名字,我根本想不到这些诗居然是出自杜甫之手。
简直不敢想象,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却又仿佛看见了另一个杜甫,一个更完整的杜甫。”
“没有谁生来就是忧国忧民的,在那个充满光正伟的身影下,杜甫仍然是人。”
“比起杜甫最为出名的三吏三别,我其实更喜欢他写的这些景物诗。”
“但是说起杜甫,如何能不提三吏三别呢?”】
第 251 章
【“古代文人大都想要入仕一展抱负, 而诗人这个团体普遍都是失意人,杜甫也同样有抱负,有志向, 想要当官。”
“那么杜甫的抱负是什么呢?是“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在公认的杜甫最早、最明确地自叙生平和理想的作品《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里面他写下这句诗, 那时候唐玄宗下令让天下有一技之长的人入京赴试, 然后就出现了野无遗贤的笑话,而杜甫也自然是落榜了。”
“当时杜甫心中的苦闷是可想而知的, 于是他写下这首诗向很欣赏他的韦济告别, 并且再一次自荐,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抱负, 倾吐了仕途失意、生活潦倒,当然还有抨击现实的黑暗。”
“全诗大意是我杜甫年少就有才名,堪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诗词歌赋上可以和杨雄曹植比拟,很多名人都愿意和我做朋友。我以为自己会很快出人头地,然后辅佐皇帝重现尧舜时期的风俗淳朴的社会,然而现实却给我狠狠一击。
前阵子皇帝下诏时我以为就要振翅高飞,结果转头又成空, 朝廷的考试也成为一场笑话。
您总是吟诵我的诗赋, 夸我写的好,可是我却让您失望了,可我依然还是不想放弃自己的抱负,我还想再试一试。
如今我要离开京城, 想到您对我的恩情,前来向您道别, 哪怕我是那么的不舍,但是没有办法,我还是想像白鸥那样出没在浩荡的大海,还想展翅高飞,而不是对小人趋炎附势以获取上进之身。”
李一轻声念着这首诗,充满感叹,“这大概就是古代诗歌版本的简历了吧,好绝啊。”确认过眼神,是自己写不出来的东东。】
杜甫默了默,人到中年依然仕途不顺,换作从前他是怎么也不会相信自己会落得这般田地。
杜甫称得上天才,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学什么都快,七岁就能作诗,他骄傲也自信,有一腔热血报国之心,坚信自己的才华必能大展拳脚,哪怕第一次科举落榜也依然不气馁,游历四方,结交朋友,对未来充满信心……然而现在才知道,原来是这才是一生苦难的开始。
他自嘲一笑,有点被打击到了。
李白拍了拍他的肩膀,太懂了这复杂的心情。
【“明白了杜甫的抱负,也就更能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写下三吏三别这样的诗。”李一曾经很不喜欢三吏三别,哪怕再大名鼎鼎也不喜欢。
那实在是很苦难的诗,生活已经很难了,何必自己找罪受呢……嗯,结果现在还是主动找罪受了。
李一吐了口气,缓缓道:“三吏”“三别”是杜甫的代表作,可以说是照耀诗歌史的名篇,被人们誉之为“诗史”,创造于盛世颠覆后战争不断的那个年代,也就是安史之乱。
在那个无休止的战争时代,连年的兵役,百姓哀鸿遍野,饿殍遍地,那时候的百姓是真的很惨,而三吏三别总体上就是描述了饱经战乱罹苦的百姓们在战争中哀恸绝望的悲苦命运与处境。
其中“三吏”从官吏的角度,着重表现百姓遭受的兵役灾难是由怎样的官吏造成的;而“三别”则从受害者的角度着重表现百姓遭受了怎样深重的兵役灾难以及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这种灾难。
在这些诗中,杜甫截取一幕幕人间惨剧,兵祸不休,于是不断征募新兵,可年年征兵,哪里还有人呢?所以“老翁逾墙走” ,“唯有乳下孙” ,好多人家都要绝户了。
可就是这样,却连耄耋之年的老人都不能幸免,“老来卧路啼,岁暮衣裳单”;连新婚之日的喜庆都无法安宁,“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老无所依还要奔赴前线,“内顾无所携,近行只一身”,种种画面仿佛就在眼前。
只让人看了不禁想感叹惨,好惨,真的太惨了。“三吏三别属实有点沉重,于是李一忍不住就想皮一下。】
第 252 章
杜甫抿嘴, 情绪有些低落。
“太白兄,你说陛下他……”还能改好吗?
不止杜甫犹疑,大唐很多人都在犹疑, 在天幕出现以前, 他们以为出现一位圣君明君, 他让大唐繁荣强大, 开创盛世。
他们以为这又是一位“太宗陛下”,他们歌颂他, 赞美他, 爱戴他。
无数能人志士渴望入仕,报效朝廷, 一展抱负,和这位“太宗陛下”来一段君臣佳话。
这本该是一个令人向往的时代,是该成为千年后也为之赞叹不已的盛世。
可最后,也是他们心中的圣君毁了这一切,毁了所有人的希冀和幻想。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勉强的笑了下,好像不可能了。
诚然一切还没有发生,安史之乱可以提前杜绝,可是真的还能相信他们的皇帝陛下吗?
【李一不知道自己打击了多少唐玄宗时期的人杰的心灵。
她心戚戚道:“不知道多少人第一次读三吏三别能完整读完, 反正我是不能的。”她的同理心比较强, 总是容易感同身受,所以是真的对三吏三别望而却步了很久。
“三吏三别都创作于安史之乱时期,而安史之乱也是杜甫风格转变的时期,在杜甫三十五岁以前, 他读书游历,当时正当开元盛世, 而杜甫的经济状况也较好,可以说这是他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
其实这一时间的杜甫的诗歌也如很多盛唐时期的诗人一样是昂然向上,充满自信的,就如同我前面说的,他前期和后期真的很有割裂感,不看作名根本不知道那是杜甫写的。
可是杜甫比其他人更伟大的地方就在于,他能看见盛世,也能看见盛世之下的黑暗,并且直视面对,而不是逃避当做不存在。”
“而更难得的是在这之后,他的人生就不断的下坠,可是身处困境的他不但没有怨天尤人,反而看见了底层百姓的苦难,反而有了更伟大的理想。”
“天宝十四年,那是安史之乱的前夜,朝廷终于给杜甫授予了河西卫这样的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官职,朝廷又将他改任右卫帅府兵曹参军。
此时的杜甫已经四十四岁了,他来到长安夜十年有余,一无所成,为了生计,杜甫只得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
但就在杜甫的生活,眼看有点转机时,噩耗却接踵而至。
当他去凤仙接妻儿时,刚进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是自己的小儿子已经饿死了。
丧子之痛加上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他写下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所愧为人父,无食之夭折。岂知秋何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锌,平人固骚屑。”
“说不出内心里多么惭愧,做父亲的人,竟然没本事养活孩子。谁能想到今年的秋收还算不错的呢,可哪怕是这样的好收成穷苦人家却仍然弄不到饭吃!
我好歹是个官,既不服兵役,又没有交租纳税的负担,还免不了这样悲惨的遭遇,那平民百姓的日子又该怎么过?
想想失去土地的农民已经是倾家荡产,想想远守边防的士兵岂不是缺吃少穿。”
李一叹息,“杜甫在诗中写道自己还是个官吏,儿子却都被饿死了,那老百姓们又过着怎样的悲惨生活呢?”
“这就是杜甫,虽然人生艰难,可是他想的却不是自己的难,可是看见更多人的难。”
李一幽幽一叹,那时候百姓的日子就已经那么难,安史之乱又要怎么活呢?
“而在经历丧子之痛后,杜甫迎来了更大的悲剧,安史之乱爆发了,也就是这时候他写了春望。”
“在安史之乱的这段时期里,他走过很多地方,看见很多事情,于是有了三吏三别。”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安史之乱后杜甫的风格才彻底转变,但是在此之前他就已经写下过类似风格的作品了。”讲道这里,才算是捋清杜甫诗文转变。
“天宝十年,杜甫看到朝廷为征伐难招而抓壮丁时,他写下了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李一情绪有点波动,她沉重道:“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连年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人民带来同样的不幸。
说起来这一战在《资治通鉴》中也有记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
说是大败敌军,可是李一脸上却浮起一个冷笑,“可根据记录显示,当时唐军明明是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而杨国忠为了掩饰鲜于仲通战败的事情,仍然对唐玄宗说是打赢了。
据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征募士兵,人们不愿去,于是就派人抓去军队,亲人被突然抓兵,又急促押送出征,父母妻儿都哭作一片在后面追赶。”
李一心头一梗,酸涩道:“这一去也许就是天人相隔,说是生离死别也不为过。”
“道旁过者问行人,”她闭了闭眼睛,“行人回答道:
有人十五岁就到北方驻防,四十岁又被派到河西去营田。走时还年少,里长替他缠头巾,归来时头发已白却又要去戍边。
边疆的战士已经血流成河,而皇上扩张领土没有穷尽。
你没听说华山东边二百里州,千村万寨野草丛生,耕地都已经荒芜了。即使有健壮妇人来耕种,田里庄稼依然东倒西歪不成行。即使关中兵能吃苦耐鏖战,但被人驱遣着和鸡狗没有两样。
可是征夫怎敢诉说苦怨,今年冬天关西兵还要继续打仗不休整。可是县官已经在催租了,可租税又要从哪里出呢?”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百姓都说生儿不如生女好,女儿还能嫁到街坊四邻处,儿子只能丧命沙场。”
李一一字一句道: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你没看见在那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白骨遍野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那里的新鬼含冤旧鬼痛哭,阴天冷雨凄惨哀叫声不断。“】
触目惊心,闻之悲切。
杜甫忍不住深呼吸一口气,可是那心中的郁气却始终不得而出,一时之间只觉得悲哀。
【“道傍过者”即过路人,可哪里有什么过路人,说的其实就是杜甫自己,杜甫亲眼目睹这一凄惨场面,亲耳听见了这些悲切言辞,为此痛心焦虑。“李一幽幽道:“可惜那时候没人能看见杜甫的诗,哪怕看见了也不在意也不足以改变什么。”
她郁郁道:“这一首《兵车行》可以说是杜诗名篇,为历代所推崇,不但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在写作上,也没有沿用乐府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无论是立意还是手法都堪称一绝。”可这些在当时都没有用。】
“诗写得再好又有何用。”上面的人看不见,百姓该痛苦还是继续痛苦,他除了记录这些,也做不了什么。
“没有人会说纪录历史没有用。”李白豪饮一瓶酒,才猛地拍桌而且,“所以子美,你将这些写成诗流传下去,自然是有用的。”
历史怎么会没有意义呢?
【“杜甫的诗在当时无人关注,在后世名震古今,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在读杜甫的诗。”李一顿了顿,“我们不歌颂苦难,但是我们要记住苦难,不要重蹈覆辙。”
李一又道:“后来,唐玄宗越发穷兵黩武,不顾百姓死活时,杜甫还写了前出塞九首。而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又写了后出塞五首。
其中前出塞九首都是通过一个征夫的诉说反映其从军西北边疆的艰难历程和复杂感情;
后出塞五首则以一位军士的口吻,诉说他从应募赴军到从范阳叛军中脱身逃归的经历,通过一个人的遭遇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酿乱期”的历史真实。
大家可以自己去读一读。”
“说起来大家很熟悉的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就是出自前出塞其六,不过比起这一句耳熟能详的话,我更喜欢这首诗后四句。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治侵陵,岂在多杀伤。”
李一感叹道:“拥护强大的军队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而不是为了杀人,为了杀人而打仗,导致百姓民不聊生,那怎么值得呢?”要说打仗能让国家强大能让百姓过得更好,那是一回事,可是天宝后期的战事根本就是一塌糊涂,除了让百姓过得更惨还有什么意义?
李一叹气,“如果这些诗大家读来已经觉得很惨,那么想来三吏三别就只会更难受。
要知道读杜甫的诗总是容易感同身受,并且被拷问内心的。“】
杜甫却笑了笑,那也算是有点用了。
【“当杜甫举目四望,神州大地,国家衰败,河山萧索,而百姓又如何的痛苦,这些从杜甫诗中都体现淋漓尽致 。”
“可以说杜甫是战争的经历者,也是百姓们一路苦难的目击者。哪怕诗中事件并没有发生在他身上,如抓壮丁,新婚别等,但他的感情线索一直追寻着这些不幸者,与之同悲,为之垂泪。”
“杜甫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有着一腔炽热的爱国情感,他把这些加注在现实主义的诗篇中。
而“三吏”“三别”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又烛照着有良知的文人的人性光辉。
这正是杜诗在以悲为美的轮廓下用现实主义精神挥洒出万丈光芒。”
“思来想去,我觉得最能体现杜甫的大概还是那句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李一笑了笑,颇为感概道:“当年上学为了被这首诗是欲生欲死,十分痛恨这篇幅字数和其中的生僻字,如今却只高兴自己能这么早读到这样的诗。”
“当然啦,如果再来一次,我还是想说,我不想背诵啊!”李一握拳。】
杜甫被逗乐了。
第 253 章
【“早岁哪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李一引用了陆游的书愤,感叹道:“此心同彼心,在某些时刻, 诗人们哪怕隔了时间岁月长河, 也能因诗句而引起共鸣。”
叹了下气, 李一突然又微微一笑, “说起来晚年杜甫的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 作诗四百三十多首, 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别人是年纪大了没灵感没作品,杜甫跟别人是反着来嘛。而且这些作品可不是什么滥竽充数的, 其中名作有很多,《登高》更是成为千古绝唱,和早期的《望岳》实在可以对比着看。”
“不过,漂泊多年,晚年杜甫一心想要回到家乡,哪怕有战乱阻隔,哪怕他生活困难而且已经生病了,他还是想回归故土。
公元768年,他尝试踏上归途,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 在他人生最后的一次尝试归乡之旅却以失败告终,无情的洪水挡住了他的去路,他不得不放弃北上,很遗憾。”
“在人生的最后两年, 他还是被迫转辗各地,以避开战乱。
公元770年冬, 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了,在死亡的最后一刻,他依然在漂泊。”
李一轻轻一叹, “杜甫的一生可谓穷困潦倒,最后也在贫困交加中去世。”说到这里李一眼睛反而更加明亮,“然而生活虽然囚禁了他的身体,但困不住他的灵魂。”
杜甫的人生是那么惨淡,可是他的理想是那么的光辉灿烂,照耀万古,无论是谁,都没办法不为这样的胸怀气度和精神而叹服。】
李白倒下摸了摸下巴,戏谑道:“我是溺死的,子美你是在船上死的,咱们俩晚年不宜近江河啊。”
杜甫来不及怅然,就被李白转移了注意力,他认真的想,还真是。
他眼珠子一转,兴致勃勃道:“那太白兄,咱们老了就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一起依邻作伴好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倒也不错。”李白作为一个文人,自然也向往这种生活。
功成名就后退隐,找个依山傍水的地方,有二三好友,没事就一起游乐,当然还要有美酒,饮酒作诗,那真是神仙一般的日子。
两人对视一笑,不错不错,这个主意好。
于是,诗仙和诗圣愉快的约定好以后一起隐居做伴。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他的律诗堪称一绝,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
他以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被誉为“诗史”。
在唐代诗人中,他流传下来的诗是最多也是最广泛的,而他的作品更是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他是一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历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与李白并列齐名,他是诗圣杜甫。”
李一以用一连串的成就砸了所有人一脸才含笑道:
“鲁迅说:“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微远一点,李白又站得稍微高一些;然而杜甫似乎不是古人,他如同今天还活在我们中间一样。”
“少年读李白,中年读老杜。因为杜甫会为一家老小的生计发愁,也会为自己的事业奔波劳累。
读杜甫的诗,会觉得杜甫其实就是身边的人。
读懂杜甫,就读懂了人生。“李一突然想到一句话,含笑道:“世界以苦难待他,他却报之以歌,如是而已。”】
杜甫笑了笑,人生嘛,哭着也是一天,笑着也是一天,哪干嘛不笑对人生呢?
“来,太白兄,干!”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来干。”
【气氛有点低沉,李一决定讲讲八卦:“说起大唐,其实不止一对李杜,除了李白杜甫这对大李杜,到了晚唐时期,又出现了一对小李杜。
盛唐“大李杜”在前,晚唐“小李杜”在后,杜牧、李商隐同样是大唐有名的诗人,他们正是唐诗星空中与李白、杜甫交相辉映的另一对灿烂双子星。”
李一笑眯眯道:“可惜小李杜可没有大李杜相处的不错,尽管李商隐很喜欢杜牧,想和杜牧做好朋友,但杜牧显然对他很不感冒。”】
李商隐:啊!李杜!果然就知道他们应该做好朋友。
杜牧:呵呵,勿call。
【“李白比杜甫大,不过小李杜里面李商隐比杜牧小十岁,而李商隐成名前杜牧早就成名了,有李杜如玉在前,李商隐也很仰慕杜牧,想要和杜牧也来成就一段佳话。
他写了《杜司勋》一诗赠与杜牧,因为杜牧担任过司勋员外郎,所以被称为“杜司勋”。
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唯有杜司勋。”
说起八卦李一就轻松多了,她笑吟吟道:“要知道伤春和伤别都是唐诗中的常见题材,但“刻意”一词说明李商隐发现杜牧在诗中其实隐藏了更多的寓意,而自己便是品出这些余味的知音。
“人间唯有”既体现出他对杜牧的推崇,也体现出他作为知音的自许。
可以说这首诗高度评价杜牧“伤春复伤别”之作,称赞其诗歌高超的艺术水平。既突出了杜牧的文学地位,也表达了他对杜牧的倾慕之情。
但……杜牧压根不搭理他。“李一哈哈大笑,很是幸灾乐祸。】
李商隐缓缓打出一个问号,然后气闷:“笑屁!”可见气急败坏了。
杜牧:并不喜欢和傻子来往。
【李一戏谑道:“不过没关系,杜牧不欣赏李商隐,白居易欣赏啊。
白居易在老病退休以后,非常欣赏当时已经初露头角的年轻人李商隐,对他开玩笑说:“老夫死后要是能投胎做你的儿子就好啦。”
李一欢快道:“白居易比李商隐年长约四十岁,几乎要高两辈,能说出这样的话,足见对其爱重的程度。
尽管白居易和李商隐的诗歌风格根本就是天差地别就是,但人可能就是喜欢自己没有的吧,比如白居易。
值得一提的是,李商隐他……真的给儿子取名叫白老,绝了哈哈哈。“】
白居易有点好奇,有点哭笑不得。
元稹噗呲一声笑了,“这小朋友可真是不得了。”看兄弟的笑话他喜欢。
李商隐眼睛放光,哎呀,这真是不好意思,嘿嘿。
【“白居易是谁呢?”李一露出一个笑容,“李白写尽了浪漫主义诗词,无人能模仿,从未被超越,成为诗仙;杜甫把现实主义诗词写成了教科书,封圣诗界。
整个大唐诗圈都笼罩在他们二人之下,直到白居易的新乐府出现,才被公认为唐朝第三大诗人。”
“这就是白居易,一位几可比拟李杜的大诗人。”】
第 254 章
【“李白杜甫白居易, 算是公认的唐代三大诗人吧。”涉及排名这种容易争吵的话题,李一一般都引用比较公推的,不过她还是蛮喜欢白居易的诗的。
“白居易的诗对上学的人其实不太友好, 因为篇幅长, 但是好就好在语言朴实易懂, 做阅读理解比较好理解。”李一一会皱眉一会又笑, 有点纠结。
“就,如果需要背诵的话你会恨不得首首都是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再不济床前明月光也行啊,主打一个短小精悍好背诵就对了, 但白居易这种喜欢写长篇幅的都是不受欢迎的。”李一发出来自学渣的吐槽。
“不过,”她话题一转,“只是单纯欣赏那白居易的诗对普通人就很友好啦,平易近人,不像某个喜欢引用各种偏门典故的诗人,光是去查典故就不知道要浪费多少时间了,这阅读门槛不要太高,对,我说的就是用典狂魔辛弃疾。”
李一吐槽, “宋朝的词人都特别喜欢在诗词里面引用典故, 简直是无典不欢,像苏轼、欧阳修、李清照这些大佬,随便翻一首诗词,基本都能找到典故, 可以说用典在宋朝达到高峰,但这些人比起辛弃疾来, 还是小巫见大巫了。”
“辛弃疾用典疯狂到什么程度,他作一首词,可以做到句句有典,甚至还可能一句词有好几个典故,比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天知道这首词总共也就128个字。
而这还不是辛弃疾用典最多的词,最多的一首整整十一个典故,就离谱,任何做阅读理解的人都会恨他的。“李一怨念道。】
辛弃疾摸了摸鼻子,这个么,他那是必要用典,没有瞎用,后世的小朋友一定能理解的,对吧?
【“不过辛弃疾作词虽用典颇多,但这是他词作语言特色所在,而且词中镶嵌典故要是用的不好就会让人觉得生硬艰涩,但辛弃疾却每每用典都能恰到好处,浑然天成,读来不觉有堆砌之感,反而更加奔放自如。”李一还是说一句公道话,“所以他的词虽然读起来有门槛,但是经典确实不少,很是值得品味。”
李一说着,又继续道:“白居易是一个很与众不同的诗人,要知道在古代识字率是非常非常非常的低的,文人的作品通常都是给同阶层以上看的,普通老百姓哪里能看得懂那些优美的文章诗词呢?这当然不是他们写的不好,只是每天埋头田地,大字不识一个的百姓哪里懂呢?可白居易却为他们写了浅显易懂的诗。”
“大家有没有听过一个成语——老妪能解,出自《冷斋夜话》卷一:白乐天每作诗,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
“就是说白居易每作一首诗就念给老年妇女听,不懂就改,力求做到她们能懂。如果懂了,那么他就会觉得这很好,可以使得大家都懂,便将诗抄录出去,供大家传唱。
白居易认为文章是写给大众看的,如果不能为大众所理解,即使再华丽的词藻,也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语言平易通俗,富有人情味就是白居易诗词最大的特点。”
“像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李一随口念了好几首诗,然后笑道:“怎么样,是不是都很简单很好懂,在白居易的诗里,一般不会有让人看不懂的字眼典故,完全可以根据字面意思理解,充满平易近人的感觉。”
“有人说,白居易的诗是写给老百姓看的诗,看起来确实如此。阳春白雪虽好,下里巴人也同样必不可少。
与晦涩难懂的浪漫主义相比,白居易的诗歌显得更加通俗易懂,和蔼可亲了。
但是白居易厉害就厉害在,哪怕他的诗已然接近现在的大白话,但是他在通俗之余却又不失华美,浅显却又意境优美,将诗歌与现实相结合而不失诗歌韵味。”
“即,下里巴人他要,阳春白雪他也要,又要通俗易懂,又要文辞优美,而这些白居易都做到了,而且融合的很好,要不然说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大唐又一位大诗人。”】
白居易很高兴,而他的小伙伴元稹看起来比他和更高兴,虽说文无第一,但是,元稹用力拍了一下白居易的肩膀,“我觉得第三大诗人听起来不够帅气,乐天你觉得呢?”
白居易很难不笑出来,但是他还是克制道:“我觉得我挺努力了。”李白杜甫那是那么好越过的嘛?
那可是李杜!
白居易想了想,对元稹道:“要不然你试试?”
元稹:我怕试试就逝世。
一手将杜诗发扬光大的元稹和白居易对视一眼,那可是能折服他们,心甘情愿为其弘扬的杜甫!
又想到几十年前就红遍大江南北,现在依然被追捧的李白好兄弟俩顿时彼此虚假的笑了笑,算了算了,第三也不错。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李一随口念了首诗,神色轻松道:“白居易的景物诗也是一绝啊,用最简单是词组成最优美的诗歌。
这首还是上学要背诵的呢,也很容易理解吧?“】
很多百姓都不由点头,还真是一听就懂了。
他们居然也能听得懂诗吗?
那么了不起的东西……他们能听懂了!
一种奇怪的感觉由心里慢慢升起,他们满是感激,对天幕,对白居易。
天幕让他们知道全新的世界,给他们带来各种好东西,而白居易……他在为他们写诗啊,写他们这种人也能听懂的诗,他是个大好人,肯定也是个大好官。
老百姓的想法就是那么纯朴,谁对他们好,他们就爱戴谁。
【“白居易的好诗很多,但是我记得上课学到他的一首诗却让人看了很复杂,值得一观。”
“不知道多少人读过《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五月农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想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李一心情复杂,“农民真的好辛苦啊。”谁想要大太阳底下去干活,无非是生活所迫。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为什么妇人要抱着孩子提着篮子,这么辛苦的去捡麦穗呢?因为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李一痛骂道:“当时赋税一层层的往下剥削,越来越繁重,已然是老百姓承担不起的程度,所以男子大热天也必须去耕种,想要多做点,收成好一点,所以女子只能一边拉扯孩子一边去捡麦穗来充饥,只是为了不饿死。”
李一忍不住口吐芬芳,“这谁见了不骂一声狗朝廷狗官啊!”】
大唐上到皇帝,下到文武百官,各个都心头一梗,哪里有那么夸张,谁知道这是不是只是个别。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白居易也很惭愧,他从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够做出改变。
最后一句“念此私自愧,今日不能忘”是全诗的精华所在,从这一句中可以看到白居易身为官员,无法为百姓做什么,却安享舒适生活的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这首诗可能没有《长恨歌》、《琵琶行》那么出名,但却发人深省,有很高的的思想高度,值得再三品味。“】
“好一首观刈麦。”李世民默了默,生活在大唐的百姓居然已经这么艰难了吗?明明也还不到王朝末年,就已经这样了。
李世民不由难受,天幕说百姓只想要活着,不在乎活得好不好,原来如此。
哪里是不在乎,连生存都不能保证,谈什么在不在乎呢?他们只能在这样的世道挣扎,努力活下去。
李世民心有感悟,他闭了闭眼,别人他管不着,但是他治下的百姓决不能如此。
【“白居易擅长写讽喻诗,他想要“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他的很多名篇都充满讽喻的意味,他擅长描写底层百姓的生活状态,以此来揭示当时的社会黑暗。
《观刈麦》如此,《卖炭翁》也是如此。”
说道卖炭翁,李一心头一酸,“《卖炭翁》大概讲的是一位卖炭老人大冷天的还要出门卖碳,可是这么辛苦却得不到应有的报酬,反而被巧取豪夺了的故事。”
李一冷笑:“众所周知,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便开始了下坡路,而白居易在写这首诗时,正是元和年间,要说这唐宪宗在前期也是想要励精图治的,然而后期他却更是重用宦官,导致宦官们无法无天。
比如宦官在购买物品时总是以超低的价格买入,有的甚至还不给钱,这让百姓们苦不堪言,而白居易正是在这个背景之下写下了这首诗,意在表达了对人民百姓的无限同情以及对那些宦官们的不满与愤怒。”
渣渣见多了,李一倒是还算心平气静。
“卖碳老翁每天都待在山中砍柴烧炭,身上脸上都是尘土,由于常年烟熏火燎,早已看不出原本的样貌,而他头发花白,手指则是乌黑。
完全可以想象得到这位老人生活有多艰难以至于外貌变成如此。”
“白居易问老人卖炭的钱都用来做什么?老人告诉“身上衣裳口中食。”也就是说他就靠卖碳维持自己的生存。
所以哪怕他身上衣正单,也还是“心忧炭贱愿天寒。”明明自己还不能够保暖,却还希望天气更冷一点把碳卖出一个好价钱,实在不能不让人心酸。
“可就是生活这么艰难还突遭横祸。
此时,两个骑着高头大马的宦官来了,他们说是奉了命令,就拉着这一千斤的碳走了,只留下了半匹红纱和一丈绫。”
李一深深一叹,“然而这对于这位老人来说却是晴天霹雳,因为这个价格太低了,低到不知道能不能渡过这个寒冷的冬日。”
“这说是交易,可实际上就是强取豪夺,没有了炭的老翁,他的生活后来又该怎样?
诗到这里戛然而止,并没有为我们描写结局,也没有说什么讽刺的话语,但是越是这样,越是留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李一低落道:“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卖炭老翁,他卖炭所得的钱只能维持自己的生计,只是为了自己能够勉强生存。
分明已经年老,却还要大冬天的出门卖碳,获取过冬的财货,可是人生已经艰难至此,命运还不放过他,他最大的资产被抢走了,只留下些许微不足道的纱绫。
麻绳专挑细处断,噩运只找苦命人。
白居易这首诗真的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第 255 章
【“无论是观刈麦还是卖炭翁都通俗易懂, 令人心酸。这就是白居易为老百姓写的诗。
而他的诗一向又是写给老百姓看的。“李一悠悠道:“白居易为什么可以成为继李白杜甫之后唐朝第三大诗人,我觉得这就是最基本的原因。”
一个愿意写让老百姓能听懂的诗,为老百姓发声的诗人。
他同样足以称之为伟大。】
白居易轻轻一叹, 可是他写的这些诗, 哪怕流传大江南北, 也没有传进皇帝的心里。
盛唐啊, 何时能复得见你呢?
【“其实相比绝大多数诗人,白居易的仕途之路倒也还不错, 他做过杭州和苏州的刺史, 也当刑部侍郎。
刺史是一地长官,而皇帝之下就是三省六部, 侍郎是六部的二把手,这已经称得上高官了。”
“可是他依然改变不了什么。”皇帝不是明君,白居易的官做得再好,诗写得再动人,又能如何呢?】
元稹拍了拍他的肩膀,无声安慰好友,这种无力的感觉,太懂了。
假如皇帝一开始就没有作为就也罢了,可他明明也曾经想过要做出一番成就, 重振大唐, 可现如今……大家总是想要唤醒皇帝曾经的豪情壮志,可是除了失望还是失望。
【李一觉得气氛又变得沉重了,她换个话题,道:“说起来白居易的代表作那才真的是经典中的经典, 无论是长恨歌还是琵琶行都是必读古诗。”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首都是长篇叙事诗,说起白居易就不得不说他的叙事诗, 堪称一绝。”李一兴致勃勃道:“其中琵琶行并没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只是借着描述琵琶女的事情来暗示白居易本人的遭遇,这是诗人们很常见的写作手法,一切作品最终的目的都是抒发作者的感想。”
“但是,琵琶行千古传唱,到现在我依然整首都会背诵,自然是因为其行文如流水一般流畅优美,其中描写琵琶那一段简直绝了好吧。
当时白居易送别友人,忽然听到琵琶声,问是谁在弹奏,于是重开宴席请琵琶女相见。
正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李一笑吟吟道:“名句来着。”
“琵琶行没有什么深刻的含义,但是单纯以诗文来说,它真的写得太好了。”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可不得志的哪里是琵琶女,分明是被贬谪的白居易啊。”
李一振奋道:“我很喜欢下面这一段——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李一鼓掌,“好一段激昂的奏乐,好精彩的表演,通过文字的描写也能想到当时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是何等绝妙,而在白居易的文字又如何的动人心魄。”
“所以哪怕演奏结束后也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我每次读到这一段都仿佛跟着琵琶声一起起伏跌宕,惊心动魄。”李一忍不住道:“白居易在文字的运用上足以封神了吧,明明没有什么特别夸张的描写,只是普普通通的叙事,却写出了让读者们都在听名家弹奏的感觉。”
缓了口气,李一继续道:“演奏完后,接下来就写琵琶女自述身世,由少女到商妇的经历,如同琵琶声的激扬幽抑。
然而就像在“邀相见”之后,省掉了请弹琵琶的细节一样;在曲终之后,也略去了关于身世的询问,而用两个描写肖像的句子向“自言”过渡,然后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琵琶女的形象塑造。”
“而通过琵琶女的遭遇又激起了白居易的情感共鸣,于是白居易说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样的话。”
“引出琵琶女的遭遇后,白居易在接下来一段也就恰到好处的引出自己的人生遭遇。
他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则压根儿不提被贬以前的事。正是以彼之详,补此之略。
是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此刻白居易就被贬谪为江州司马。”李一感叹道:“全篇没有一句是多余的,以最平实的语句结合成这篇千古奇文。”
“千年后谁不会背诵琵琶行呢?”】
白居易顿时扼腕,感觉自己写少了,写短了。
李一:?
元稹有点酸,“白乐天,什么感觉啊?”
白居易美滋滋,笑而不语。
元稹:呵,友尽吧。
【“比之琵琶行,我对长恨歌会陌生一点,但这并不是因为长恨歌不如琵琶行,相反,长恨歌不要太有名了。
长恨歌并不完全真实,而是是借着一点历史,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
当然,虽然白居易笔下的爱情故事很动人,但我还是要强调一句,唐玄宗和杨贵妃这也能叫爱情吗?“李一狠狠吐槽。】
唐玄宗: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这也不是我要杠,但是杨贵妃都死了,唐玄宗没有时间伤心,和儿子争权夺势倒是有一手,大无语。”就更别说这本质是唐玄宗强取豪夺了,抢自己儿子的老婆,他是干得出来,但实在没什么值得歌颂爱情的。
“长恨歌的思想表达我一向注意批评唐玄宗的部分,其他当做不存在。”李一吐槽,这个cp我不磕啊!
“不过全文从艺术和文字的运用上来说,确实非常绝啦。”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短短几句描写出一个绝世美人,白居易的运笔用词真的好绝了。”而且真的好现代啊。李一感叹,不愧是要写令老百姓都能听懂的诗的大诗人。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呵呵,皇帝开始沉迷女色,享受生活了。”李一认真的反驳,“当年励精图治的唐玄宗可干不出抢自己儿媳妇入宫的事情,后来的唐玄宗没有杨贵妃也可以有无数杨贵妃,可不是杨贵妃入宫后才堕落的。”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一个层次递进的过程,但现在又多宠爱,变故发生后的冷酷无情对比就多鲜明,美人再好,怎么比得上自己的江山呢?如此又何必故作深情?”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不是,她的魂魄敢来,你唐玄宗真的敢见吗?”李一发自内心的表示,“也不怕是鬼魂来索命。”】
多少女子暗暗道一声晦气,人你杀的,深情你演的,什么都你做了,还要说什么?
唐玄宗倒是被说的头皮发麻,这活人死人他都不想见了,谢谢啊。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李一嗤笑,“最后一句和长恨歌相呼应。”
“《长恨歌》的主题思想也具有双重性,既有讽刺,又有同情。
诗的前半部分露骨地讽刺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是长恨之因;后半部分,用充满同情的笔触写唐玄宗的入骨相思。”
“总体来说全诗同情远远超过了讽刺,古人们读这首诗也往往深爱其“风情”,而忘记了“戒鉴”。这也是以白居易为代表的中唐对唐玄宗的看法存在矛盾。”
“中唐时代普遍存在的怀念盛世、不满现实的社会思潮。因为唐玄宗之后一连几个皇帝都昏庸无能,加上长期不能平息战乱,人民生活越来越痛苦,自然就产生了对唐玄宗的怀念。
在封建社会中,皇帝对一个妃子过分宠爱本不算一回事,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也绝不是造成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那么,杨贵妃的惨死就不是罪有应得,自然引起人们的同情。
而且唐玄宗前期给人民的良好印象是深刻的,即使到了天宝后期,人民生活总的来说也还是比中唐时期好得多,这跟比惨似的,当年安史之乱时大家觉得很惨了,结果之后的日子更难过了,自然就又觉得唐玄宗更好一点。”
“一个被小人蒙蔽的英主。”
李一却叹息,那时候究竟多惨,才能连唐玄宗这样的屑都怀念起来了。
“其实到现在,对唐玄宗也是两极评价。”
“谁能不喜欢那样的开元盛世呢?”于是也就越发憎恨毁了这一切的唐玄宗。】
第 256 章
【“诗人们的朋友圈一向是很广阔的, 但是绝大多数人只能算是酒肉朋友,少数讲究的也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正的交付性命的朋友却极少, 然而白居易和元稹的友情却称得上一段佳话。
他们志同道合, 又一起推动新乐府诗运动, 哪怕是历史上也认可他们的友情。”
“当元稹得知白居易被贬谪九江的消息, 很是震惊悲凉,甚至写下了‘垂死病中惊坐起, 暗风吹雨入寒窗。’这样的诗, 由此可见二人的友谊,也无怪被后人并称为元白了。”】
元稹和白居易相视一笑, 他们的友谊被后人认可,这当然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说起来当时白居易被贬时,元稹已经先被贬了,两个人不愧是难兄难弟。”李一莞尔,“不过距离显然没有让他们的友情淡去,反而越发牵挂。”
“分别两地,两人也经常通信,比如白居易做梦梦见元稹,于是就写了首诗给元稹:“晨起临风一惆怅, 通川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 昨夜三更梦见君。”
元稹顿时很感动,和诗回道:“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李一感叹:“这文人之间的友谊实在高端, 日常和诗,恐怖。”】
对此表示基操的诗人都不能理解, 难道后世文人不学诗写诗了吗?这随随便便一个场合都可能碰见需要写诗的,对他们就和喝水一样是家常便饭的事情。
经历过科举的文人更是表示:不会作诗还想当官?不知道科举考试都有要求要作诗的吗?
再没有天赋的文人逼也要逼自己作诗:泪目.jpg
李一:现代当不上公务员的我到了古代就更别指望了emmm
【“要说元稹同样是著名的诗人,但是吧,这个人私人作风不做评价了,实在是一言难尽,走到哪里都有他的风流史,更可怕的是他还真的很情圣,深情的诗词他是写了不少,什么‘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等,都出自他的手笔,要不然说人品的和才华真的没关系。”李一吐槽。
“这当然不是说元稹这个人很差劲,在女色上是很差劲,但是作为朋友兄弟,他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不然白居易也不会和他成为至交好友。”】
元稹摸了摸鼻子,哪有那么夸张,他那叫做情之所至,心动不如行动。
白居易摇摇头,好兄弟哪哪都好,唯独女色上实在令人诟病,看吧果然流传到后世了。
【“只能说人有两面,就是要分开看。”李一撇嘴,身为女人的天性让他实在对元稹这点很嫌弃。
转而她又想到一点,“说起来《莺莺传》也是出自元稹手里,想不到吧?《莺莺传》作为戏曲流传千古,不要太有名了,但是这个故事出自元稹手里居然有一种奇怪的气质相合的感觉。”
李一有点一言难尽,莺莺传这个她打小就知道故事居然是课本上才认识的诗人元稹写的,出乎意料又好像很理所当然。虽然她并不喜欢这个故事就是了。】
元稹嘿嘿一笑,写个话本故事怎么啦,这年头谁还不能有点小爱好啊。
【“总之,元稹和白居易这种长情又深情的人真的就是完全不同的作风,这两个人居然能混到一起,还成为历史都盖章的好朋友,果然是”李一想了想,“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活着,总能看见各种不可能的事情发生。”】
元稹表示不服,他和乐天哪哪都合得来好嘛,有那么奇怪吗???
白居易忍俊不禁,揶揄道:“看吧,叫你收敛点不听,变成奇观了吧?”
元稹深深郁闷了。
【“当然,只从才学上来说,他们交好也就不奇怪了。”李一笑了笑,其实她也不讨厌元稹啦,毕竟也是打小就认识的诗人,先入为主,实在讨厌不起来。
只要远离历史人物的私生活,就会发现他们还是那么可爱。
李一转回正题:“白居易是唐朝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唐朝最高产的诗人之一,他写的诗歌很通俗易懂,其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富有情味,现存有3000首。
在他的笔触下,既有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对祖国河山的倾情赞美,也有“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暖心话语,更有悲天悯人的观刈麦等诗。
而在文学上他又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中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强调了诗歌的“美刺”作用。
作为诗人他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当然,从政为官他也兢兢业业。
在政治领域中白居易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任职期间,表现出了卓越才干和良好的治国思想,为唐朝政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可以说,不管是在朝廷为官还是在地方任职,他的心里始终有着百姓二字。“】
白居易有些怅然,他得到了很好的评价,可是,这于国家好像也没什么用处。
何况在后世,他似乎始终以诗人文人的身份为众所知。
如果可以,谁不想如诸葛武侯一般。
诗词歌赋,终究只是爱好罢了。
【“说起唐诗,就一定不能不说宋词。
唐诗宋词,这是屹立华夏文学史的两座丰碑。
他们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照耀了古今无数人,多少人是听着这些诗词长大的。”
“历史上有伟大的诗人,自然也有伟大的词人。”】
宋朝文人纷纷精神一振,唐诗是很不错,可是他们的词也是极好,奈何天幕一直不说,让人郁闷,此刻天幕一说起,各个振奋起来。
【“读宋词,你一定不可错过岳飞的满江红,那是满腔的爱国热血,是宋人决不能忘记的国仇家恨,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豪情壮志。
读宋词,你一定不能错过柳永的雨霖铃,那是千古以来永恒不变的主题,是离愁,是‘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入骨思乡之情。
读宋词,你一定不能错过辛弃疾的永遇乐,那是伤古怀今的愁绪,是‘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悲愤。
读宋词,你一定要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读宋词,你一定要读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读宋词,你一定要读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读宋词,你一定要读何须论得丧,才子佳人,自是白衣卿相。
读宋词,你一定要读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读宋词,你一定要读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些无一不是最经典的宋词,是华夏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是我们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李一缓缓吐了口气,“可是读宋词,你一定要读苏轼。”】
苏轼也不是第一次被天幕提过了,他已经过了知道自己名垂青史的兴奋,现在就很想知道,天幕对他各种夸奖会不会像之前那些一样给些能帮助国家的好东西。
【“苏轼之于宋词,就如同李白之于唐诗,失去李白的唐诗将少掉无数经典,变得黯然,而失去苏轼的宋词,如断一臂,少了最耀眼的那轮明月。”
“我看过这样一个说法,如果要从浩瀚星海中撷取一颗作为宋代文化成就的代表、士人精神的标杆,那么人们大多会把目光聚焦到同一个人身上,那就是苏轼。
他是千载以来文人们的精神绿洲,是最豪迈洒脱的大美食家,是我们和蔼可亲的苏东坡。”
“谁能不爱苏东坡呢?”
“没有人能不爱李白,所以也没有人能不爱苏东坡。”】
不愧是他哥。苏澈抿唇一笑,他的兄长,虽然有时候各种不靠谱,但是论才华,他长这么大就没有见过还有比他的兄长更厉害的,和李太白并列齐名,那是应该的。
苏轼显然不值得自己在弟弟心里这么牛逼,但是他还是忍不住笑了,毕竟那可是李白,哪个文人不看李杜。
李白先被宋词吸引了,实在是李一举例的每一首宋词都太过经典,哪怕每一听过宋词的人,被这么一通灌输下来都只觉得惊艳绝伦。
这样有别于诗的另一种题材实在有意思。李白想,看起来蠢蠢欲动,很有学习精神。
随后,他又被苏轼所吸引。
能在天幕说了无数经典之后还脱颖而出,想必非同寻常。李白暗想,当然,也有因为天幕拿他相比较所以更加注意的原因。
而杜甫则好奇,‘没有人能不爱李白,所以也没有人能不爱苏东坡。’的苏轼又该有何等作品才能得到这样的评价。
毕竟,他都是死后那么久才慢慢和太白兄并列齐名的。小迷弟杜甫不承认他酸了。
【“苏轼的作品其实我也曾经说过一两首,都堪称千古名篇。”李一兴致勃勃道:“但是一两首词又如何能表达得完苏东坡呢?”】
第 257 章
【“说起苏轼你第一反应是什么?噔噔噔, 是东坡肉!”李一斩钉截铁道。】
有在听没在听的人都缓缓打出一个问号,啥?啥?啥?
东坡肉,什么东东!
【“对, 没错, 就是东坡肉, 吸溜ω”李一一副嘴馋道:“东坡肉, 也就是红烧肉,一道流传千百年的著名菜色, 现在大家提起红烧肉, 就不得不提起将吃红烧肉事业推向高峰的人,也就是苏轼苏东坡。”
“有道是——黄州好猪肉, 价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李一捂嘴笑道:“这首《食猪肉》诗,就是出自苏东坡之手,不难看出他不仅是“每日早来打一碗好吃”,而且, 还深谙红烧肉“慢着火, 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的烹饪之道。
若论大美食家的话,没有他我是不服的。“】
苏东坡颇为自得的撸了撸胡须,那确实是好吃又美味。
【“众所周知,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猪肉由于令人诟病的饲养方式所以是上不得台面的, 也就是富者不肯吃。
哪怕价钱如粪土,但是吧,贫者不解煮,也就是不会做,做得不好吃。
所以猪肉是真的不受欢迎,除非没办法的穷苦人家才会为了肚里有点荤腥去吃。
直到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自己开荒种地,便把此地号称“东坡居士”。
然后在黄州期间,他亲自动手烹饪红烧肉并将经验写入《食猪肉诗》中,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
后来他到杭州任知州,一次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大片被淹。而苏轼则很有先见之明,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带的人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轼做的这件好事,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
而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东坡肉由此名声大噪,后来更是成为走进千家万户的名菜,大众菜。”
李一感叹道:“古代不是没有好吃的菜色,但是那时候人家有什么好的方子菜谱都是留起来当传家宝,增加家族底蕴,哪里会流传出去。
而能给饮食单调的老百姓饭桌上增加一道新的荤菜,苏东坡怎么不算功德无量呢?他大美食家之名是毋庸置疑的好吧!“】
李世民若有所思,“如此,这苏东坡倒确实是对得起天幕这样的赞誉。”
【“对了,说到这个,就顺便提一下,猪肉其实很美味,但是没有经过阉割咳咳,味道就会很重,所以从小就要给猪猪们去势。”李一委婉道:“这样猪猪长大后就会很好吃啦。”
猪肉可是人类主要的肉食来源,李一决定给每个朝代都发一本养猪指南,她看母猪的产后护理就不错哈哈。】
第 258 章
【“说起苏轼, 东坡肉那自然是大名鼎鼎,但是比起他美食家的身份,自然还是他在文学上的才华更加引人注目, 照耀千古。”李一眼睛发亮, “你要了解苏轼, 就不能只了解他的作品, 但是又更不能不了解他的作品。”
“在苏轼的作品里面,我们看见了一个无比洒脱豪迈的苏轼, 他有着开阔的胸怀, 他拿得起放得下,他对事不对人, 他是一个在可爱不过的人。”
“我曾说过王与苏的故事,他们彼此欣赏,又成为政敌,最后又化干戈为玉帛,成为一段佳话。”
“苏轼是一个多么可爱又才华卓绝的人呢?他落难时,连‘讨厌’他的政敌都会帮他求情,连身处后宫的太后都爱其才华不忍见其死。
世界上有几个臣子能让前朝后宫一起帮助他,有几个文人能以才华震惊世界,所到之处无人不爱他?苏轼就是这样惊才绝艳的人。”
“事实上他本没有特意讨好谁, 相反, 他对事不对人,还因此得罪许多人,可饶是如此,当他出事的时候落井下石的不少, 为他奔走求情的更是极多。”
“他是明明是个大耿直,得罪了那么多人, 可是,一想到世界上会少了他苏东坡,谁能不遗憾可惜,心生不忍呢?于是哪怕被贬谪外地,王安石这个被他得罪的大佬还是借着和皇帝的情分给苏轼求情。”
“救命,我要是皇帝,都要想,王安石不给自己求情,不远万里却是为老对头求情,这是什么真爱啊。”李一忍不住又狠狠磕了一口王苏,简直不要太好嗑了好吧。“】
宋神宗眼神游移了一下,别说,确实会让人很吃惊,就……你们什么时候背着朕好上了!
苏轼笑眯眯的摸了美须,大家也不是第一次看天幕了,还能不知道这孩子就是随口一说罢了,再说了,这个天幕早就说过!根本不带怕的好吧。
王安石扫了眼天幕,这是看在天幕对大宋的帮助上才给的特意给出世时间给个眼神,事实上他快要忙疯了。
这段时间对变法的各种调整和改变,还有如何落实到位,如何团结更多的朋友,让敌人少少,如何让皇帝能坚定支持他等等,事情,他真的是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了。
眼下对天幕对调侃更是一笑而过,随便,并由衷希望那家伙能更受后人喜爱一点,那对大宋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咱就是这么实际,只有给好处,天幕爱怎么磕cp就怎么磕,要是连这点身段都放不下,那还想成什么大事!
【李一激动的嘀嘀咕咕了好一会才继续道:“苏轼身上的话题度是非常多的,尤其是友情兄弟情真的超级棒!”
“但不得不说,我们喜欢他的最初最初的原因却是他的才华。”
“是谁被水调歌头惊艳了时光,是谁被赤壁赋而震撼了岁月,是谁被记承天寺夜游而笑场无数次,是你也是我。”李一深深叹气,有句话实在中二又合适,天生不苏轼,文道万古如长夜好吧!】
第 259 章
【“苏轼的文章很多, 但是若是我印象最深刻自然是赤壁赋和怀民亦未寝啦。”李一语带戏谑道。】
怀民:你猜我睡没睡?
苏轼:那必须是没睡啊!
【“大晚上的兴之所至就去敲小伙伴的门,小伙伴就是睡了都得起来给你开门啊!结果你居然说怀民亦未寝?”李一快被笑死了,“好想问张怀民到底是真没睡还是被叫醒了, 这可是被后世无数网友奉为千古谜题。”】
古人们:后代是真的很闲, 就这都能成为千古谜题, 大为不解.jpg
苏轼摸了摸鼻子, 就是想嗨,想拉着小伙伴一起嗨!
张怀民眼神漂移, 有点哭笑不得, 当时确实是准备睡了,但这不是苏子瞻来了嘛。
【“总之, 读苏轼的文章强烈推荐赤壁赋,简直绝了,开头充满仙气,一句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就让你立刻进入状态,老绝了。
然后他们就在船上喝醉作乐,不时高歌,引来客人吹箫相伴, 那箫声“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随后又通过箫声引出下文,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李一戏谑道:“想当年曹操也称雄一时, 如今又在哪里呢?”】
曹操:???艹讨厌没有边界感的后人!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引入现实的苦闷。
连曹操这样的枭雄都不在了, 何况我们这些小人物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客人通过感叹历史人物的消失来感叹自身的渺小,苏轼可不这么觉得,他问:为什么时间就像流水一样没有消失过,月亮时圆时缺,却始终都没有增减过呢?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苏轼从变和不变的角度来讨论事物的变化,最后得出结论: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李一不禁拍手称绝,“读苏轼的文章你真的不得不佩服他的乐观他的胸怀他的通透,正是有着这样的品格和精神,才能照耀千古文人。”】
照耀千古文人,这样高的评价饶是苏轼这般人物都不禁有些熏然。
嗨他觉得自己也没有那么厉害啦哈哈哈。
李白有点吃醋,这苏东坡文章写得不错,可若只是如此,如何配得上这评价。
文人间那股不服输的劲就立刻涌上心头,李白有了“争强斗胜”之心,他觉得他还能写得更好!
【“说起来苏轼好像很喜欢三国这段历史,他很多怀古诗词,尤其是三国时期的写得超级棒!
是的,没错 作为一个大佬,他不仅文章写得很好,他还诗词双绝,无论是诗歌还是词赋都有不少传世名篇,如果你以为他是宋人,只会写宋词那就大错特错!”
“苏轼的诗写得贼溜,贼好的。”】
好说好说。苏轼颇为自得,在文章诗词上他从来不让于人。
不敢说天下第一,但是他家学渊源,从父亲到弟弟都写得一手好文章。
嘿嘿,谁不夸他苏家一门三杰,天幕都拿三曹与他家比!
第 260 章
【“ 谁没有听过春宵一刻值千金, 花有清香月有阴?出自苏轼的诗。
谁没有听过腹有诗书气自华?出自苏轼的诗。
谁没有听过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出自苏轼的诗。
谁没有听过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出自苏轼的诗。”
“是不是都是很有名的诗, 写得超级棒好吧!今时今日说起西湖的诗大家依然会最先想到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说起早春, 就会想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说起庐山, 就会想到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如何?苏轼的诗是不是写的很棒?但是比起他的诗, 他的词才是真正的绝世无双。”】
李白点评:“倒也是上乘之作。”但仅以文章和诗歌来看,也担不起那样的盛赞,不知这词要何等绝世才能配上是无双之赞誉。
【李一做了个双手捧心的动作,星星眼道:“如果说李白是诗仙,那么苏轼就是词仙吧?但是词仙没那么好听,大家更喜欢叫他为苏仙!”
“几个著名的词牌名苏轼都有代表作,浣溪沙他就写过很多首,我很喜欢其中两首,其中有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非常有名, 另一首游蕲水清泉寺更是当年背过的。”
李一笑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真的, 苏轼的作品有一种特别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你常常能品味到他那种旷达的胸怀,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呢?你看那门前的流水还能向西流淌呢!”
“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江城子。密州出猎》我前面更是引用过好几次了,在怀古诗词上苏轼一向写得非常好, 这些无一不是传世名篇。”
“不过比起密州出猎,在江城子上, 我其实更喜欢苏轼另一首词,很伤感,也很无奈,可是人生最难跨越的就是生离和死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李一只是读着都觉得太过凄凉,也不知苏轼是以怎样的心情写下这首词,“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苏轼脸上的笑容慢慢消失,神色有些恍惚,这是他写给亡妻的词。
【“这是一首悼亡词,用陈师道的话说,闻此词者,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离。他们是少年夫妻,相伴十一载,可佳人骤然而逝,再难追觅。经年之后,梦中相遇,于是苏轼写下这首悼亡诗,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梦中你依稀还在窗边对镜梳妆,你我默默相望,千言万语在心头却不知如何说起,只能默默流泪。”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李一轻轻一叹,“料想那明月照耀着的长着小松树的坟山,是你年复一年地思念我而痛欲断肠的地方。”
“可是斯人已逝,如何能思念呢?从来都是活人在记得这一切,那年年痛欲断肠的是苏轼啊。”】
李商隐抿嘴,竟是被这首悼亡词勾起愁绪。
【“从古至今悼亡诗并不少见,其中元稹李商隐写的都非常好,但是悼亡词却是苏轼首创,自他而起,其中感情动人,发自肺腑,闻者谁能不悲呢?也无怪乎其传诵千古。”】
夫妻感情好的人都心戚戚然,这词未免太难受太悲凉了。
【“在苏轼的人生中,乌台诗案是绝对不得不提的事情,因为这件事,苏轼有了新的人生感悟,看开了很多事情,这一时期是无疑是他人生创作的高峰时期,他很多有名的词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
“其中定风波有一首我很喜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当时苏轼脱险,被贬黄州,那已经是第三个春天了,他和朋友出去游玩,突然遇见大雨,朋友身形狼狈,而他泰然自然,缓步而行,仿佛这偌大的风雨对他根本没有影响,让人不禁想到乌台诗案,当时闹得满城风雨,苏轼差点都没命了,可是时过境迁,却已经可以平淡看待这件事情。正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身处逆境,却不颓丧不畏惧,依然坦然过着自己的日子,苏轼这样旷达的胸怀无数次指引人们真的不是说笑的。”
李一又分享自己很喜欢的几句词,“望江南我特别喜欢他那句诗酒趁年华,还有另一首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的此心安处是吾乡,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苏轼的词很多都非常棒,可以供摘抄的优美名句更是数不数胜,但是这些词你哪怕不记得,也一定要记得他的水调歌头!”
“自古写中秋的诗词都很多,但是自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后,再无人能出其左右。这一首词可以说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了,千百年来无数人所推崇。”李一笑道:“所以我说,苏轼其他的词记不住没关系,但是一定要记住这首水调歌头。”】
很多写过中秋诗词的人都不服气,中秋词绝唱,夸大其词了吧?
【“古人喜欢把苏轼这首水调歌头和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相比较。
屈原不必说,每年端午节谁不纪念屈原,大佬中的大佬。
而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更是唐诗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是华夏五千年不可不说的传奇名人之一。
他们的作品自然非同一般,李白的把酒问月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停驻兴之所问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再到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可以说是层层递进,上承天问,下启水调歌头,非常精妙。
而天问更是不必说,光是名字都有一种大气魄,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好一个屈原,别人只是问月,他直接从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一直问到神话传说乃至圣贤凶顽和治乱兴衰等历史故事,无怪乎天问一直被称为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而水调歌头作为中秋词之最,苏轼巅峰作品之一,能和《天问》相提并论,那自然也是在这一道上堪称绝世无双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李一深深一叹,“怎么才能知道月亮圆缺的规律呢?我问青天啊,天上现在是什么年月呢?”
“同样是问开头,这种起头就仙气飘飘,充满意境。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妈呀,差点幻视苏轼的赤壁赋,都太仙了好吧,那种要乘风而去的感觉。
下半阙苏轼问月亮为什么这么圆,可是有哪里得罪了月亮呢?为什么苏轼这么问,因为在这中秋合家团聚的时候,他却不得不和弟弟分离两地,不得相聚,于是自然看圆圆的月亮也不顺眼了。“李一差点被逗乐,“月亮才想说,你见不到弟弟也怪我?”】
苏轼忍不住摸了摸鼻子,嗨这不是睹月思弟嘛。
【“但苏轼哪里真的是怪明月啊,他自己也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他也知道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只是想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好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多少人为之喝彩。
杜甫感叹道:“盛名之下无虚士,这中秋词绝名副其实。”
李白也不禁点头,“是极好,可惜可惜,不能与这苏东坡共饮一杯。”他显然爱极这词。
【“唐诗我最爱李白,宋词我最爱苏轼,他们真的就是我的心头好!”李一美滋滋道:“谁能不爱李白的诗,谁能不爱苏轼的词。”
“而且苏轼还自带他爹他弟,也超级厉害的好吧,文章上,唐宋八大家三苏就占了三个位置;诗歌上,苏轼和黄庭坚并列齐名;书法上,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
可以说,苏轼就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他在政治上也有一定的成就,谥号“文忠”。
时至今日,他依然享有盛誉,他的人生态度和为人处世更是让无数人学敬佩学习。
无数人都爱他,爱他非凡的才华,爱他高贵的品格,爱他豁达的胸怀。“】
苏轼弯了弯嘴唇,又难得有点羞耻,时人矜持,哪里会将爱这个字挂在嘴边,可是天幕却说后世那么多人都喜爱他。
总觉得受之有愧。他认真的想,他争取多写一些些作品,多做点事情,不说福泽后人,至少对得起此时此刻。
【请收藏魔镜小说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