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1 章
【“缔造华夏史上第一个治世的是汉文帝, 却也是汉景帝。
文景之治,是汉文帝的文,是汉景帝的景。
这个盛世是由这对父子共同筑造的, 非是一人之功, 非是一代之功, 缺了谁都不行。”
“在历史上汉景帝存在感其实并不高, 在史册记载里,他是一个符合儒家观念的皇帝。但是实际上呢?汉景帝的性格一点也不温和, 反而很……嗯, 很刚硬、冷酷、冲动、暴,总之没有一个符合儒家的就对了, 鲜明的特别。”
“就,从其行事作为和在史书上记载的是两个形象,以至于史书里面的汉景帝的形象很没有特色,概括一个词就是平凡。”】
没有特色……汉景帝琢磨,这个特色大概很难评吧?
他有点寂寞的看着棋盘,啧,他看起来是会随便砸人的样子吗?一群不识抬举的家伙。
【“往上从祖父祖母到父亲,各个都名气大的过分,简历辉煌的过分, 往下从儿子到孙子那更是各个比他出彩, 所以夹在这中间的汉景帝自然是不显然,在史家的打扮下,更是毫无特色,也无怪大家会习惯性的忽略他。”
“但是如果翻开汉景帝的一生, 就会知道,他同样性格独特, 同样有自己的帝王风采。”
李一以一种款款道来的声调开口道:“”
“如果文景之治是一个企业,那么在文景之治里面,汉文帝扮演了创业者的角色,而汉景帝就是守业者吧。
创业容易守业难这句话从来不假,很多朝代的盛世不过一代,在下一代手里就没了。不败光就不错了,更别说延续治世。
可是文景之治这个治世却成功延续两代,由此可见汉景帝的成色。“李一道:“尽管汉景帝被戏称为大汉皇帝庙号守门员,但是他确实是一代明君。”
“公元前157年,年仅46岁的汉文帝过世。同年六月,太子刘启顺利继位,史称汉景帝。”
“汉景帝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李一想了一下,举例道:“在他还是太子的时候,吴王刘濞的儿子代表父亲来长安行诸侯朝拜之礼。
这来了肯定不可能立刻就走,总要住几天吧,这么一住就完了。
当时太子刘启接待这位堂兄弟,一次两人正在下棋,突然起了争执,一般正常兄弟朋友之间大概是不欢而散就完事了,但是刘启不一样。
他用了一种让人瞠目结舌的方式来处理这场争执,那就是举起棋盘,把吴国太子给砸死了。”
“对,你们没有听错,我也没有说错,就是砸死了诸侯王之子,还是继承人那种。”
“更离谱的是,吴王太子被打死之后,汉文帝也没有惩罚刘启,只是将尸体送回吴地。
至于吴王看见竖着出门横着回来的儿子是什么心情我们家不得而知了。“】
吴王:我艹你刘恒的******还朝拜,呸!
吴王在线激情怒骂某位据说友爱兄弟的汉文帝陛下。
汉文帝笑而不语,太子嘛,虽然是为了时局而立的,但是做的还是不错的。
太子刘启翻了个白眼,反正这个黑锅他是背定就是了呗。
【“作为一名合格的政治家,尤其还是皇帝太子这种,其政治敏感度绝对是杠杠的,而刘启又不是刘恒最爱的崽崽,他怎么可能乱来呢?也不怕引起内战。
事后刘恒不惩罚刘启,更是能说明一件事,那就是刘启的动手里面有刘恒的意思。
而刘恒为什么会对吴王之子下手呢?
首先是当时诸侯王势力强大,其次刘恒的上位是被群臣推上去的,而不是正常父死子继,这也意味着他的位置不够稳定,而群臣能推他,也可能推别人,例如势力强大的吴王啊淮南王等。”
说道这里,李一笑道:“这一点早在汉文帝继位后就有所体现了。”
“当初汉文帝继位后,手下人劝他立太子,结果汉文帝说:“朕既不德,上帝神明未歆享,天下人民未有嗛志。今纵不能博求天下贤圣有德之人而禅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谓天下何?其安之。”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还没有做什么有德行的事情,还没有让老天爷满意,天下百姓也很还没有得到满足。现在即使不能广求天下贤明有德的人,将帝位禅让给他,就先确立太子,这是加重我的不道德。
简而言之,就是他不立太子。“李一大概解释两句,继续道:
“为什么不立太子呢?划重点,贤圣有德之人和禅天下两个关键词,在联系刘恒自身的遭遇,那么也就明白他意有所指什么了。”
“刘恒是担心群臣再拥立其他人,也担心诸侯王造反啊。”】
“这不能吧,汉文帝都有这个忧虑,群臣若是真的再拥立其他诸侯王,那些诸侯王也会担心,如此君臣相疑,天下如何能安?”有人嘀咕道,正确的不是做了选择就不要再朝三慕四吗?
“你怕是不知道汉文帝的舅舅都能和淮南王勾勾搭搭吧。”旁边有人吐槽道,亲舅舅都不靠谱,何况其他呢?根基不稳,担心没毛病啊。
“那倒也是。”先前开口的人也没有纠结,继续听就知道了。
【“再来看汉文帝的太子刘启和吴王太子其争执这件事,吴王太子下棋想下嬴刘启,并且还为此其争执,还寸步不让,这是不是意味着吴王太子没有把刘启当回事。
刘启与吴王太子本质上是上下级,我们都知道上级和下级下棋,下级是最难的,不能赢,也不能输得太难看,要让上级险胜才是最好的。
结果吴王的太子就是要赢刘启,不但想赢还起了争执,这是没有将汉文帝的太子放在眼中。
那么是否可以进一步推断,吴王也没有将汉文帝看在眼里呢?”
“在古代不敬也是一项罪名,不敬太子不敬皇帝,那被惩罚也是理所当然,只是其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李一感叹了一句,又道:
“所以刘启杀吴国太子,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立威,同时也是除去一个心头大患,吴国太子如此骄横,如果他继位吴国,将是西汉的隐患。
所以说,刘启其实不是蛮横也不是霸道无理,看一个人做事还要看他的时代背景。”
“固然这件事也可以说成是兄弟间的玩闹,刘启太过分了,但是他是太子,在古代真的有人敢忽视他的身份没了轻重吗?这种是混不到刘启身边的,而能出现在他身边又无视尊卑的,请问刘启和你很熟吗?没有的话你怎么敢啊?”
李一嗤笑,就是普通人之间相处,都要注意分寸,何况是尊卑分明的古代,何况是身份敏感特殊的诸侯王太子,怎么敢不注意这些细节啊?
是觉得自己能拿捏刘启,是觉得汉文帝父子不敢动他吗?
李一懒洋洋道:“至于死了儿子的吴王呢?他没有兴师问罪,史书记载中写道:吴王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
嗯,把儿子又葬回长安了,大抵想着有一天在风光回去吧,让死去的儿子见证一切?“】
汉文帝眼神微动,一个诸侯王还能如何更风光呢?当然是更进一步,成为皇帝。
他笑道:“天幕说话倒是有意思。”又对太子道:“看在吴王在你登基后造反了?”
太子眨眨眼,“也许?”天幕很少说没有用的信息,他杀吴王太子,吴王怎么可能不恨他。
而天幕意有所指吴王造反之事……如果是在父皇时期造反,那么天幕之前就应该说了,而不是在讲他时说起。
“也不算意外。”太子如是道。
汉文帝颔首,“你知道就好。”有所防备和毫无准备的应对藩王作乱的事情可能造成两个不同的局面。
不过,“看来你倒是过得比朕精彩多了。”汉文帝打趣道。
刘启:……听起来不怎么美妙吧?
第 202 章
【“这件事以后, 刘启得到一个“大汉棋圣”的尊称,从此打遍天下无敌手。”
“嗯,毕竟无人再敢和他打。”李一忍俊不禁, “那些年坐在棋盘前的大汉棋圣的背影让我想到一句话——啊, 无敌真寂寞。”】
汉景帝顿时哭笑不得, 这天幕也是够促狭的。
无敌真寂寞。刘武帝品味这五个字, 越想越满意,“朕喜欢这个。”总有一天, 他大汉也要如此感叹, 而那一天很快了。
霍去病也很欣赏,“能说出这句话的人一定不简单。”就是被天幕拿出来恶搞了。
李一缓缓打出一个问号, 胡说!明明大家都这么用的,哪里是我恶搞。
【“大汉棋圣的行事风格总是不走寻常路,也不知道这么特别的他怎么就在古代皇帝中那么没存在感呢,啧啧。”李一很不满意道:“皇帝风格还是可以多样化的嘛,当然,我指的是做得不错的皇帝。”毕竟当了皇帝不好好干本职的奇葩皇帝不要太多,嗯,和他们比,汉景帝确实又显得没有那么突出了。】
各朝代的臣子们都皱了皱眉头, 真是太怕遇上有特色的皇帝, 难搞的要命。
明武宗时期的群臣更是纷纷翻白眼,玩躲猫猫吗?
汉景帝定时期的臣子也纷纷揉眉的揉眉,扶额的扶额,七王之乱还历历在目, 就算最后解决了,可当时谁不胆战心惊, 生怕头顶上的老大就换人了,那就不知道是什么光景了,所以可别再折腾了。
【“汉景帝的性子有点不服就干,当太子能做出点让人猝不及防的事情,当皇帝自然就更别指望他多安分了。”
“其实真要安分的皇帝在历史多半平庸无奇,能无功无过都是不错的了。”
“那么不安分的汉景帝干了啥呢?嗯,也没什么,也就是才继位没多久就开始削藩吧。”李一轻描淡写的扔下这个炸弹,炸翻了汉景帝往前的长辈们。】
“这小子行不行啊?”刘邦一边捏着小刘恒肉嘟嘟的脸蛋,一边嘀咕道,这么莽撞可是很容易翻车的。
小刘恒被捏的两眼泪汪汪,脸红扑扑的,他下意识看向吕后,又有点瑟缩,又有点想求救。
吕雉抽了抽嘴角,看不下去刘邦那不知轻重的手脚,这家伙是带孩子吗?根本就是在玩孩子。
她把小刘恒夺了过来,拍了拍他的脑袋,“不准哭。”出乎意料的,刘恒居然对她弯了弯嘴,不但没有被这凶凶的语气吓到,反而扑腾的小手小脚,想要报吕雉。
吕雉微微一愣,却冷冷的把他交给女官抱着。
再可爱的孩子,也是她丈夫和其他女人生的。
至于某些人在看见她碰到刘恒瞬间警惕的样子,呵。吕雉冷笑,薄姬平时对她也是恭敬守礼的,孩子被她教的也一点不嚣张跋扈,她自然投桃报李,对他们母子还算过得去。
怕她对一个小孩子动手,那等刘邦这个老不死死了再担心吧,她还不至于失智,现在就对他儿子出手。
再说了,她若是还对付不了一个小孩子那也不用担心以后了。
都说刘如意威胁太子的位置,但刘如意和戚姬算什么东西,也配做她的对手?
难道她对抗的不一直都是刘邦这个老不死的意志吗?
吕雉平静的想,如果她能掌权,那刘恒只会一直是代王,如果她不能,谁上位跟她有什么关系?
刘邦暗暗叹气,怎么老四就不是吕雉生的呢?要不然他也不用那么烦恼了。
选择谁对他一直都是不用怀疑的选项,如果他能活得更久,他会毫不犹豫的废太子,事实也证明他的眼光是正确的,刘盈那小子根本不行。
如意行不行他不确定,但是刘盈已经这么大了,显而易见的不行。
而现在又出现一个新的选择,而且目测这个选择未来的选择的选择都是正确,是能保障他老刘家好几代的好苗子。
偏偏,就是太小了,才四岁!
哪怕他再活十年,也还是太稚嫩了,根本应付不了朝堂那些老狐狸。
确实,有那些幼帝登基后面也能翻盘的,比如秦始皇,但是要不要看秦始皇从小的生存环境有多恶劣啊?而且小四也未必有人家秦始皇的资质啊。
再说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没有经过封地的那些年历练的代王刘恒还会成为未来那个明君吗?刘邦自己都不敢打包票。
如果刘邦照样死得早,那么指望个几岁的奶娃娃来治理天下吗?那还不是要靠太后临朝,权臣掌握大权。
他这班老兄弟也不能说靠不住,就是,十几年下来,人真的不会变吗?
当然太后够厉害的话,那也不是不能压制群臣,例如吕雉这婆娘。
但是吕雉能放着自己的亲儿子不要去扶持庶子,为他尽心尽力?
靠薄姬吗?薄姬生存智慧可能有,但是论政治手段,十个薄姬加起来都比不上吕雉,更别说想要斗得过那班和他打天下的老兄弟了,随便一个都能玩死她。
玩政治的都心脏。很有自知之明的刘邦半点不心虚的想,主弱臣强,除非不得已才能为之啊。
而且废吕雉立薄姬刘邦摸了摸自己的良心,虽然不一定有,但是这么干确实还是有点良心过不去啊,群臣也不能答应。
毕竟吕雉才是和他们一起拼命闯过来的,吕家兄弟和他们也是一起战场可以交付生死的战友。
艹思来想去没有一个又想要吕雉又想要刘恒的两全其美之法的刘邦抓了抓头发,烦死了。
他瞟了眼天幕,这什么寿元丹之类的来几颗啊,他不嫌弃增加寿命少。
刘邦厚颜无耻的想。
【“在历史上,敢一上位就削藩的勇士没几个,汉景帝的勇士后辈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也学他,然后他翻车啦。”
李一站在永乐陛下的角度幸灾乐祸道:“建文帝以为自己手握大权,军事实力对比完全碾压地方藩王,所以继位没多久就开始干他的叔叔们。
嘿,他翻车属实让人意外,但是话又说回来,他这么莽他不翻车谁翻车?
于是永乐大帝起兵靖难,一路势如破竹,干掉建文帝。“】
太子刘启眼皮忍不住一跳,然后想起天幕对他的评价,又觉得他还能再战一百年!
汉文帝敲了敲桌子,半警告道:“当以大局为重,不宜妄动干戈。”
刘启郑重的点头,“儿臣做事前会思之再三。”但如果思考后觉得还是应该干了这一票,那么他还是要干。
没有被社会毒打过的刘启信誓旦旦的想。
【“朱允炆以为他能像他的好前辈一样,最差的结果也不过是及时止损,依然还是能掌控住局面,事实证明他想多了。”
“人与人之间是不相同的,哪怕所处的局面相似,可是搞事的皇帝他特么不是同一个啊!”
“没人家三板斧,就别卖弄,真的,翻车你活该。”】
三板斧汉景帝闷不吭声。
程咬金对此发表意见,居然有人瞧不起三板斧?这可是有三板斧呢,整啥不行啊,别人那是一招鲜吃遍天怎么说。
【“朱允炆没有汉景帝的能力所以他翻车的很彻底,而汉景帝他当然没有翻车……那是不可能的。
他也几乎翻车了,只不过他够果断够狠心,遗传老刘家的薄情寡义让他在关键时刻能下得去手,一刀解决问题。“】
汉景帝至今还是遗憾,他不后悔削藩,只是应该做充足的准备再行动。
第 203 章
【“作为能够延续他父亲的心血, 一同缔造文景之治的景帝陛下来说,他自然也有他的抱负。”
“刘启即位后,先提拔晁错担任内史, 然后又升晁错为御史大夫, 位列三公之一。
晁错是谁?是得汉文帝赞赏, 被任命为太子家令, 而太子称其“智囊”,汉景帝削藩中最不可忽视的人物。
七王之乱中, 藩王举起清君侧的大旗造反, 要清的这个奸佞小人也就是他,这个份量够重吧?“李一调侃一句, 才继续道:“那么晁错是奸臣小人吗?当然不是。”
“必须肯定的是,削藩是正确的,哪怕是不合时宜的削藩。
汉朝时期的藩王势力远比后来的朝代强大,堪称国中国,无论是哪个皇帝上位,哪怕他原来是藩王,一旦身份转变,也会进行削藩,这是谁也逃不开的, 比如朱棣陛下。“】
自觉被内涵的明成祖陛下顿时生闷气, 他和傻逼侄子当然还是不一样的,傻逼侄子想弄死他们,他好歹给兄弟们阁活路。
明太祖时期
兄弟们纷纷“哦~”了一声,斜视老四, “呵呵,怎么说啊老四?”
少年朱棣支支吾吾, 心里抱怨,这些混蛋,上一秒才和他义愤填膺的吐槽傻逼侄子,怎么反转那么快啊。
其他人:哼!都是一丘之貉,你们这些皇帝,就都不是好的!
朱元璋觉得一群儿子在他面前晃哒,心烦的很,顿时开始赶人,“一个个没事干是吧,滚滚滚。”
儿子们顿时都委屈巴巴的,是他们受了委屈好吧。
【“所以提议削藩的晁错自然是没错的,错的是时机。
如果往后十年二十年,汉景帝足够强大了,那时候强行削藩都不会像此刻那么动荡。
苏轼曾经说过削藩需要三个条件:“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
而晁错的削藩策提出了削藩的必要性,却未论及可行性,没提出可操作方案,也不具备“徐为之图”的条件。
因此,没有做好准备就直接动手的大动作,失败实在理所当然不过。
当年汉文帝时期,贾谊和晁错都谏言削藩,文帝却都没有采纳,难道文帝不想削藩吗?当然不是,他对藩王的忌惮是一直的,只是当时的治国理念和形势都不容许罢了。
这也可以看出汉文帝确实是很稳重谨慎的,没有足够的把握,那么宁可不做也不冒险。
但不管是冒险还是不冒险,都是一个选择,可能冒险会失败,可能不冒险就会错失机会,没有一定的正确和错误。
但无疑汉景帝的选择失败了。”
李一正色道:
“汉景帝根基不够是一回事,但是另一方面晁错也错了。
汉朝前期奉行黄老之道,而朝廷之上,晁错却没什么政治盟友,因为他师从法家。
法家在史书上普遍的形象都是冷峻,不近人情,得罪人的活可能不止他们干,但他们一定是干的最多的。
晁错固然是从大局出发,提出削藩,可是他与周围大臣关系并不融洽,丞相申屠嘉、外戚窦婴、大臣袁盎等都与晁错有隔阂甚至怨仇。
大臣眼里人很不行的晁错偏偏得到新帝的重用,新帝还听了他错误的建议,这谁能赞同?
汉景帝想要削藩,可是朝廷不是他一个人的朝廷,推行削藩的晁错也被群臣所抵制,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军队能发挥出几成力量,藩王势力本来就不容小觑,不没有全力以赴的朝廷怎么可能干得过地方藩王呢?”
“更离谱的是,七国之乱爆发后,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
这简直是错上加错,在群臣眼里,提出削藩的晁错该死,而后还让皇帝御驾亲征,那简直是错上加错,死不足惜。”
“这真的很离谱,众所周知战场肯定是最危险的地方,皇帝御驾亲征历来是不被臣子赞同的。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皇帝膝下子嗣又还没有长成,万一出现意外呢?
是,皇帝御驾亲征当然也确实更能鼓舞士气,可是也更容易出事,如果再一对比晁错自己留守后方,更给人一种他贪生怕死,让皇帝去冒险的感觉。
这换谁谁都要觉得他居心裹测了。
关键时刻把皇帝推到前线,自己却躲到京城,这自然就让对他不满的臣子们更加不满了,落人口实。
但凡你跟着一起去打仗都不至于被骂的那么惨。”
李一吐槽:“别说你留在后面有什么必要性,君臣至上的古代,皇帝的安全最大啊!”
“苏轼认为晁错“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未能做到临危不乱,指挥若定。
所以他输得一塌糊涂,死得不算冤枉。”
“汉景帝下达削藩令十多天后,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为名联兵反叛,是为吴楚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爆发后,汉景帝想要调动军队平叛,可群臣沉默。这时候他舅舅窦婴向刘启引见曾担任过吴国丞相的袁盎,看看有没有什么应对措施。
于是刘启召袁盎进宫相见,袁盎趁机劝说刘启杀掉晁错,以保国家安全,平息叛乱。
刘启采纳了袁盎的计策,决意杀晁错。
因为他意识到,不杀晁错,藩王的叛乱就有争议性;不杀晁错,群臣都怨愤不休,不愿出力。
所以晁错该死。
汉景帝意识到这个事实的同时,也终于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皇帝。”
李一叹息道,“我无法判断汉景帝和晁错谁也对不起谁,但是事情到了这里,汉景帝不得不认输。
他败了,然后在往后用这个惨痛的教训成长为一个更合格的皇帝。“】
第 204 章
【“晁错死了, 事情当然没有就此结束,藩王已经叛乱了,哪里可能就此打住, 就是他们想, 也知道景帝不会放过他们的。
晁错的死意味着朝廷这场平叛之乱的正式打响。“】
刘邦刘恒等人顿时意识到问题所在, 晁错死了, 朝廷的力量才真正发挥出来,那么之前呢?
“作为皇帝, 却不能使唤得动臣子”刘邦拧眉, 君权臣权,他想起天幕之前不断提起这两个词, 所以这是君权弱势的时候。
【“之后,刘启调派周亚夫等将领领兵平叛。
周亚夫是汉朝名将,自然是很厉害的,他采用截断叛军的粮道然后坚守不出的战略,最终击溃了叛军,仅仅三个月就将叛乱彻底平定。“李一平静道:“而朝廷与地方藩王的力量在此可以看出悬殊。”】
平定七王之乱似乎很简单,可是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事情却是在晁错死后才能出现?这背后的原因嘶,不少人都嘶了口气,不敢想不敢想啊。
【七国之乱平定之后, 刘启趁机将各诸侯王国的权利收回中央, 又大量裁撤诸侯国的官吏数量。
自此,诸侯王不再有行政权和司法特权。
而经过七国之乱,诸侯王的割据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所以说汉景帝翻车又没有彻底翻车,他基本上解决了藩王权势太盛的问题, 但是他又为此对臣子认输服软了。”李一感叹,“果然无论谁都会被社会教做人, 从前景帝是太子时,有文帝顶在前面,现在轮到他自己当家做主,一下子就被朝堂上的老狐狸教育了吧。”】
汉景帝本来面无表情的,闻言抽了抽嘴角,此一时彼一时,过去的事情其实也没什么必要说吧。
汉文帝拍了拍太子的肩膀,调侃道:“什么感想?”
太子刘启抿嘴,看起来有点气鼓鼓,倒是多了几分少年人的样子。
汉文帝笑了笑,这小子啊随即他眼神转冷,他一死就欺负他的儿子啊?
可惜现在他还活着。
死了那是没办法,只能孩子自己抗,可谁让他还活着呢。
打了小的,引来大的,很正常不是吗?
【“七王之乱结束了,可是汉景帝的掌权之路却不过刚刚开始。
前面说了,景帝先诛杀晁错,才有群臣发力,平定藩王作乱,这个顺序很重要,这意味着在这一场君臣交锋中,汉景帝是被裹挟着走。
可作为一个皇帝,他怎么可能愿意被臣子掌控呢?
所以七王之乱中的大功臣周亚夫最后是被逼绝食自尽。“】
汉景帝突然皱眉,倒也不至于……他沉吟片刻,知道多半还发生了什么。
【“周亚夫是周勃之子,周勃嘛,前面说过,被汉文帝轻拢慢捻的收拾的服服帖帖的。
周亚夫作为周勃的儿子,在汉文帝登基之初烦恼功臣集团尾大不掉的局面时,自然是被忌惮的权臣之子,不可能得到重用。
等到周勃死后,朝廷军队青黄不接,汉文帝注意到周亚夫,他才飞快升起来。
而汉文帝也曾对景帝说过,以后如果汉朝发生战争,一定要重用周亚夫。
所以汉景帝登基后就给周亚夫升官,结果要他打仗的时候他居然不给力。
当然,咱们景帝陛下也没有因此就把人弄死,没必要,真要弄周亚夫还排不到前面呢。皇帝与臣子的博弈在其一生是数不数胜的,要是每一次都记恨到要把人弄死,那这个皇帝多半也不行。
真的让汉景帝容不下周亚夫的,不是一次两次的忤逆他,和他唱反调,而是……非常多次这样的行为。“】
周勃先喜后怒再愁,为自己儿子有出息高兴,为儿子被逼死愤怒,为儿子的找死行为发愁。
不是,儿子,你怎么什么都和皇帝对着干,这样子,皇帝还留你干什么?留你给他专门添堵吗?
【“七王之乱后,在汉景帝时期又发生几件大事,而在这些事情里面,周亚夫全都站在景帝的对立面,反对景帝的意见。
卷进夺储之事,自古以来,凡是卷入夺储里面的,绝大多数下场不会好,而周亚夫成功踩雷。”
“大汉建立后,因为百废俱兴,所以对匈奴以忍让为主,几代和亲,可是一切的忍让都是为了积蓄力量找回场子。
而到了汉景帝时期,大汉的国力已经逐步上涨,所以汉景帝对匈奴的想法自然也就和前面几代不一样了。
他不想一味忍让,他试图分裂匈奴人,在匈奴那边的几个将军投降了汉朝后,汉景帝想给他们封侯,算是千金买骨吧。
但是周亚夫却再次表示反对,甚至不惜以辞职作为要挟。于是而汉景帝也生气了,直接就批准了周亚夫的辞职。”
李一吐槽道:“匈奴人投降不是不能用,武帝一朝匈奴人为官不少,甚至出了名臣,这足以证明匈奴人可用,景帝的想法不没有道理的。
可周亚夫却不同意,嗯,这很难评,是利益相关受损还是思想古板啊?”
“而在和汉景帝唱反调的与此同时,他还接二连三得罪外戚势力。
汉朝外戚是出了名的厉害,尤其是汉朝前期几个,更是赫赫有名,得罪了他们,周亚夫处境就更加艰难了。
可这时候周亚夫还只是辞职,还可以说是他不想干,挽尊一波吧,汉景帝也没有继续追究,甚至还有让他磨一磨性子再继续启用的意思。”
“于是有一次皇帝宴请试探他时,他却表现很不高兴。
嗯,你这是心怀怨恨啊?
行吧,到了这个地步,周亚夫的仕途算是真的完蛋了,偏偏他之前得罪那么多人,这不趁机被找茬。”
“于是景帝后元年,周亚夫之子私买工官尚方甲盾500具,说是要给周亚夫做葬器用的,但是被人告发说是周亚夫要谋反。
廷尉召周亚夫对质,并逼其供认谋反,周亚夫不服,绝食五日,呕血而死。”
“周亚夫是刚烈有才华的,却没有因时而变,屡次与帝王相驳,落得这个下场,也不算意外。”】
“任用匈奴人,想法倒是大胆,也不错。”韩信意外道,匈奴中不凡人才,不然也可能威胁中原统治。
而分裂匈奴人,那确实很有可能,如果能来中原享福,又有几人愿意留在物质缺乏的草原,朝不保夕呢?
这是现实。
而高官厚禄就是最能打动人的,而这位汉景帝能容下匈奴人,其胸怀也不错嘛。
张良笑了笑,确实具有可操作性,但是大形势还是必须正面击垮匈奴一次,才能有说其他的可能,因为草原人是慕强的。
软蛋的示好那叫讨好,强者的示好才让人动容。
第 205 章
【“真要说起来, 汉景帝是一个报复心强烈的人,这点在历史上同样有所体现,那就是他逼得汉文帝的宠臣邓通饿死街头。
为什么汉景帝这么憎恨邓通呢?
那还得追究到汉文帝生病的时候了, 汉文帝曾经身上长痈, 邓通经常替他吸吮脓水。
有一次汉文帝问邓通道:“天下哪个最爱我呢?”邓通说:“应当没有谁比得上太子。”于是太子刘启进来探问病情, 文帝就让他吮痈, 太子虽然按要求吮痈,但面有难色。
这件事让父子之间都有了芥蒂, 你们说汉景帝能不怨憎邓通吗?”
李一老实道:“老实说, 换做我也会觉得恶心,举例, 我觉得我对父母也算孝敬了,但是如果以后他们老了让我给他们端屎端尿我也会觉得恶心受不了。
这难道就是不爱父母了吗?不至于吧,只是出于生理上的厌恶,人看见脏的臭的东西总会有点不适应不舒服,看个人不同反应也是有大有小的。
我完全可以出钱给他们请保姆啊。”
还有,我朋友她也很疼爱她宝宝,但是给小孩子擦屁股都是让她丈夫干的,她自己有点接受不了这种事情。
所以这真的和爱不爱关系不大,没条件的话看在至亲的份上只能勉强干, 有条件肯定请人帮忙啊。”
“同理, 汉景帝爱不爱他爹难道就通过这种事情可以判断出来吗?历史上多的是作秀的名人,隋炀帝没有成为皇帝之前表现的有多好,好到让她妈成功偏心他,最后废太子而立他, 结果成为皇帝后呢?本性暴露。”
“所以在汉景帝看来,这会感觉恶心是正常的, 尤其是他还是金尊玉贵长大的,哪里做过这种事情,而且宫人能做的事情,偏偏邓通却和文帝建议他来干,我要是汉景帝也会觉得这是在整他羞辱他,企图分裂他和他爹的感情,其心可诛。”
“于是他成为皇帝后就报复回来,他没收邓通的所有财产,将其贬为乞丐,并明令不准任何人救济,将其活活饿死在大街上。”
说到这里李一还是忍不住,“虽然但是汉景帝这报复心是够强烈的,按理说,你要报仇,找个罪名把邓通杀了或者发配贬谪就行了。
但是,汉景帝非要让他受尽折磨、落魄而死。”
李一语气微妙,“是真的很记仇耶。”
“这么一对比的话,汉景帝对周亚夫的容忍度那是很高了。”】
邓通浑身发冷,颤抖不已,怎么办,该怎么办,对,找陛下,陛下一定会救他的!
汉文帝审视儿子片刻,然后叹气道:“是父皇不好,不该以此试你,这和邓通也没有什么关系,你别和他计较。”天幕说的不错,如何就能以此认为儿子不爱他呢?
刘启有点别扭,“儿臣是觉得这种事情恶心,让儿臣给您挡剑都比干这事简单。”他虽然是在代地出生的,但是那时候就是藩王之子,后来更是成为太子,这辈子就没干过这种事情。
而且主要也没必要嘛!少年刘启气鼓鼓的想,邓通就是在恶心他,离间他们父子关系!
汉文帝哭笑不得,挡剑那就真的不至于。
不过他到底眼神一柔,拍了拍他的肩膀,有些话不必说。
【“作为皇帝,汉景帝做的其实挺不错的,但是因为这几件事使得他评价被降低了,怒而砸死藩王之子,逼死功臣,报复得罪他的人……如果说这些还有一定的理由。
那么在废太子上他真的就是将老刘家的薄情发挥的淋漓尽致。”
“众所周知汉景帝他儿子汉武帝是历朝历代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但是最开始汉景帝的太子却不是他,而是刘荣,汉景帝的庶长子。”
“刘荣被立为太子,大抵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为了稳定朝纲,表示汉景帝后继有人;第二则是此前在七王之乱中为了让弟弟梁王出力,汉景帝有暗示将来传帝位于他,加上汉景帝他妈窦太后也有兄终及弟的想法,所以为了使群臣没有意见,根据立嫡立长的原则,汉景帝选择长子刘荣为太子。
可是,后面汉景帝却突然要废太子,这是为什么呢呢?官方的说法是太子之母栗姬失德,进而祸及太子。
但是废立太子真的有那么简单吗?汉景帝也不是第一天认识栗姬了吧?
我们往后推倒,汉景帝说要废太子后,朝廷沸腾。
《资治通鉴》写到:十一月,己酉,废太子荣为临江王。太子太傅窦婴力争不能得,乃谢病免。
又写:上废栗太子,周亚夫固争之,不得;上由此疏之。”
“看看反对这两个人是谁,窦婴,非常有名汉朝名臣,也是大汉十分著名的外戚人物,放在文景两朝,称得上外戚势力之首,我们都知道外戚在汉朝是势力很大的,足以影响朝政。
再看看周亚夫是谁?平定七国之乱的名将,汉景帝一朝军方首屈一指的人物。”
“以这两个人为首,可以涉及满朝文武不知道多少人物,而他们都是支持太子的,这代表什么呢?太子势力很大啊!”
“皇帝正值壮年,偏偏太子势大,眼看就要子强父弱,汉景帝能是什么感受。
周亚夫为什么死呢?因为他反对汉景帝被太子,由此被汉景帝疏远,被构陷,最后自尽而亡。
当年裹挟皇帝都没有死,现在却因此死,这不足表示皇帝对太子的忌惮吗?“】
当过太子的人都顿时心戚戚,谁当太子谁懂,太难了。
做得不好,那是不足以承担重任;做得太好,好啊,你老子还没死呢,你就想取而代之。
总之是左也不行右也不行就对了。
【“景帝下令废太子刘荣,诛杀栗姬在京城所有的亲戚。
四个月后景帝立王娡为后,十二天后后来的汉武大帝刘彻被立为皇太子。”
“为什么汉景帝选择才七岁的刘彻成为太子呢?为什么刘荣成为太子那么多年却始终不立栗姬为皇后,在大臣提议立栗姬为皇后就是立刻发怒,反而立王娡为皇后。
因为刘启对栗姬心有疑虑,对刘荣心有忌惮,不想再增加刘荣的势力;而刘彻年幼,又排行老十,不嫡不长的不足以为太子,只有王娡成为皇后,刘彻成为嫡子才能名正言顺立刘彻为太子。”
“或许是刘彻确实小小年纪就天资出色,或许是刘彻太年幼很多年内都不足以对刘启产生危险。”李一微微一笑,“谁也不知道汉景帝怎么想,但是必须说,他的选择非常正确,或许刘荣也不错,但是很难想象他能做得比刘彻还好。”
“这不是重点,汉朝废太子的皇帝也不止刘启一人,汉光武帝就把废太子安置的很好。
可是,汉景帝不一样,他……是真的对废太子下狠手的。”
“刘荣虽然被贬为临江王,但是他把封地治理的还不错,可见人没有颓丧,又重振旗鼓,好好办事。
结果两年后,他就因为擅自在宗庙土地修建宫室而被召还长安,受到郅都严格审讯,后自杀。”
“要知道郅都是西汉最早以严刑峻法镇压不法豪强,维护封建秩序的酷吏,汉景帝让一名赫赫有名的酷吏去审讯刘荣,由此可见他的态度。
汉景帝想替年幼的刘彻扫清权力障碍,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哪怕刘荣被废,依然威望很高,在封地也很得人心,但是其手段也确实狠辣一点,不然也不会令人诟病。”
“当然,一个皇帝,一旦做出选择就果决,不轻易动摇总是好的。”】
刘邦嘴角终于浮起一抹兴味的笑意,他拍了拍大腿,不住点头,“杀伐果断,好。”
吕雉顿时冷笑,都想废太子,难怪脾性对付。
刘邦瞄了他一样,然后暗暗反驳天幕,这废不废太子的,当妈的影响确实很大。
要不是吕雉他早就废太子了,这刘启小子因为太子他娘想废太子也不是不能理解。
汉文帝摸了摸下巴,“这大孙子是不是性格很好那种。”
母强子弱,为了避免上演吕后与惠帝之事,所以废太子。汉文帝试图猜测。
太子刘启眨眨眼,“不知道啊。”他还没有儿子呢。
汉文帝也不纠结,而是赞赏道:“眼力不错。”为大汉选择出色的继承人。
刘启这才露出笑容。
至于死去的废太子刘荣,谁也没有提。
【“苏辙曾经评价:景帝忌克少恩,无人君之量。”李一说道这个,突然又语气一变,“但是,他仍然是一个明君,为什么呢?惟不改其恭俭故耳。”
“清静恭俭是对景帝政治功绩一个传统评价。“清”是指为政少事;“静”是指安定百姓;“恭”是指善待臣民;“俭”是指节省汰用。
就是说汉景帝是一个把国家治理得不错、对百姓不错、勤俭节约的好皇帝。”
“是的,他有很多缺点,但是这依然不能掩盖他是一个好皇帝的事实。”
“那么他是怎么成为一个被历史歌颂的好皇帝呢?
他继位后依然采取黄老无为而治的手段,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提倡节俭,使大汉恢复了多年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使人民负担得到减轻。”
“他多次下令郡国官员以劝勉农桑为首要政务,允许居住在土壤贫瘠地方的农民迁徙到土地肥沃、水源丰富的地方从事垦殖,并“租长陵田”给无地少地的农民。
同时,还多次颁诏,以法律手段,打击那些擅用民力的官吏,从而保证了正常的农业生产。”
“此外,其即位伊始就下令将田租减掉一半,也就是将十五税一降到了三十税一。
从此,这一新的田租税率成为西汉定制。
而在降低田租的第二年,汉景帝又下令推迟男子开始服徭役的年龄三年,缩短服役的时间,这一规定一直沿用至西汉的汉昭帝时代。”
“为了对付匈奴,他继续进行马政建设。他下令扩大设在北地郡、上郡等地方的马苑,而且鼓励各郡国及民间饲养马匹。
由于景帝时期养马业的大发展,军马生产颇具规模,属于官府的马匹发展到了40万匹,民间不计其数,为汉武帝征讨匈奴打定坚固的基础。”
“在巩固基础,为未来与匈奴作而做准备的同时,他对待匈奴没有大规模地反攻,而是注重的是积极的防御。
在这些反击匈奴的战斗中,也相继涌现了李广、程不识和郅都等一批将领,甚至匈奴人一听李广的名字就感到害怕,称李广为“飞将军”。
这些都是对外战争出现的新变化。”
“诚然景帝还是继续采取和匈奴和亲的政策,对匈奴进行安抚。
但是他又在匈奴的边界地区设立关市,和匈奴贸易,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匈奴的骚扰。
事实上如果不是当时生产力不够,市场没有那么大,真的可以通过这个方法控制匈奴的。“李一遗憾道,知不知道什么是经济制裁啊!】
汉景帝眼神微闪,这个方法居然真的可行,只是条件不够嘛?生产力和市场……他陷入沉思。
【李一没有继续往下扯,而是带着几分可惜继续道:“景帝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及发展已达到相当的程度,但是想要发展商业仍然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不过与之相对的是统治阶级上自景帝,下至郡县官都逐渐重视文教事业的发展。
景帝末年任命文翁为蜀郡太守,文翁开创了郡国官学。
对于思想,景帝也不再严厉禁止其他学派的发展。
当时的西汉初期,朝廷流行的黄老学派,主张无为而治,轻徭薄赋。
而景帝在提倡黄老的同时也让包括儒家学说的其他各派存在、发展,说起来这也为后来董仲舒学说的发展以及被汉武帝的重视采用提供了前提条件。“】
吕雉若有所思,天幕是赞同思想文化百花齐放啊。
【“文景之治是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治世的时期,是文景之治两代人的努力,才使汉武帝刘彻当时的综合国力空前强大,国库充盈,可以多次发动对匈奴的战争,迫使匈奴退回漠北,再也无力来侵扰汉朝边境地区的人民。”
“从西汉初年的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到汉武帝继位时期的”太仓有不食之粟,都内有朽贯之钱“,使国家财政再上一个新台阶,使人民富足,社会安定。
而这又是汉高祖、高后及文、景几任帝王的功劳了,他们吸取秦亡的教训,轻徭薄赋,以德化民,使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
而经过文景二帝长达四十一年的治理,终于形成了西汉前期的太平盛世,也就是“文景之治”。”
“毫无疑问,是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华夏出现了第一个治世,为汉武帝更进一步拓展大一统局面创造了政治和物质条件。
“所以,哪怕汉景帝在位期间,杀太子刘荣,斩恩师晁错,逼死功臣,可以说是手段狠辣,薄情至极。
可他是偏偏和他爹一起缔造了文景之治,为汉武帝留下一个蒸蒸日上的国家。”
“谁能说他不算一个明君呢?”】
第 206 章
【“说起来温和显得无害的汉文帝还被后人戏称白莲花呢。”李一调侃道。】
白莲花?不动声色的汉文帝瞬间茫然了, 意义是什么?
“莲花高洁忠贞。”张良试图分析一下,但是怎么想都觉得不对味,天幕肯定不是这个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夭。”陶渊明的崇拜者立刻摇头晃脑的吟诵起来。
“不错不错, 莲花倒也配得上汉文帝这样的明君。”
“为什么还要强调是白色的莲花?”周瑜纳闷道。
汉景帝觉得天幕说的不算什么好话, 肯定又是调侃人的。
【“白莲花和大汉棋圣。”李一自己没忍住笑了出来, “父子俩可真是各有各的性格,很是很不一样啊。”】
汉景帝板起脸, 啪嗒一声把手上的棋子扔到棋盘上, 干嘛干嘛,还能不能好了。
太子刘彻别过头, 闷声偷笑。
汉文帝叹了口气,所以白莲花是什么意思?
【“不过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同才是正常的,而且不一样的皇帝也能让大家见识不同的历史。”
说道这里,李一嘴角含笑:
“汉文帝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 人丁兴旺,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景帝之治,取得了“流民既归,户口亦息”“移风易俗,黎民醇厚”的治绩, 也为儿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完成了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
父子共同创造华夏第一个盛世, 大汉第一个盛世,他们的功绩无可置疑,他们传承一代又一代,他们都是历史上难得的明君。
也许他们有很多的不足,但是这些不足比起他们皇帝生涯中缔造的功绩,又显得太不起眼。
我们当然业幻想过完美无缺的皇帝,可惜历史上能成为好皇帝的往往都各有瑕疵。”
“于是最后只能希冀他们做的更好些。”
“华夏明君系列父子局之文景之治就讲到这里啦。”
“期待未来看见更美好的大汉。”
停顿一下,李一眼睛闪亮亮,迫不及待道:“汉朝之后经过漫长的分裂和战乱,中间也有西晋个短暂的王朝,但是真正的大一统并且使社会安定下来的是隋朝。
没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两个二世而亡的大一统王朝之一,也就是隋朝。“】
隋文帝精神一振,随即又有些忧虑,天幕显而易见的不喜欢杨广那个畜牲,又对他感官一般,他大隋朝能否改变命运,虽然不全靠天幕,可天幕却能影响天下人的想法。
他慢慢拧眉,独孤皇后握住他的手,捏了捏,“连后世都赞同你是明君,何必想那么多。”诚然原本的历史他们做了错误的选择,可是比起隋朝覆灭,如今这种局面也并非不能接受。
隋文帝眼神微柔,“还好你在我身边。”
“我们是立誓了的。”独孤皇后轻笑,说好一生一世一双人,永不相负,福祸与共。
无论面对什么难关,只要他们齐心协力,没有渡不过去的。
至今为止,他们都是如此,不是吗?
【“隋朝,一个神奇的王朝,尽管就两个皇帝,可哪一个都赫赫有名,虽然是正负面的那种。”李一笑眯眯道:“大家知道吗?比起隋炀帝在女色上的荒淫无道,他爹隋文帝其实是个怕老婆的耙耳朵。”】
噗。隋文帝顿时恼羞成怒,谁怕老婆了啊!!!天幕瞎讲什么,他那么多英明神武的事情哪个不能讲。
独孤皇后睨了他一眼,还是很给面子道:“咱们夫妻恩爱,做事情有商有量,哪里是什么天幕说的那般。”
隋文帝哼哼唧唧,闹别扭不说话。
【说起八卦李一显然更加兴致勃勃,可见人都是爱吃瓜的。
“据说有一次隋文帝和他皇后吵架,于是他骑上马就离家出走了,噗,你走什么啊,你可是皇帝,天大地大你排老三耶,结果你居然是走给她看哈哈哈。”】
独孤皇后扶额,是她家陛下干得出来的事情,难怪闹笑话到后世去了。
第 207 章
【“在古代三妻四妾一向被视为常理, 在某些人看来纳妾更是绵延子嗣的大事,会这么想的不止男人,同样有女人。”
“当然, 如果女人三夫四妾那就是荒淫放荡无耻, 要浸猪笼的。”】
“咳咳咳……”瞬间一堆人被呛到, 一群老夫子更是面色铁青, 什么三夫四妾,荒谬之语, 荒唐至极!!!
独孤皇后轻笑一声, 意味不明道:“权利掌握在男人手中时,男人可以为所欲为, 那么女子掌权时,三夫四妾又如何不可?”
隋文帝板起脸,谴责道:“伽罗,你再这么说我可要生气了。”
武则天赞同:“男人能做的事情,朕都能做到,如今也就差三千后宫了。”
太平公主没忍住咳了两声,父皇在上,有些话她真的不想听的。
吕后坐在龙椅上,一只手支着下巴, 对一旁候着的男子笑道:“你说朕是不是也该找几个?”
审其食温和笑道:“您也就嘴上讨便宜。”他一直都知道自己侍奉的主人是嘴硬心软, 惠帝说他的母亲恶毒,可是她若不够狠心,那现在笑的就是别人了,何况若非戚姬一再冒犯, 殿下哪些会同她计较。
当然,他其实也不是什么好人, 所以哪怕他的殿下真的恶毒,他也只会给她递刀子就是。
因为早在很多年前,他们就是相依为命,在黑暗里互相舔舐伤口,是彼此唯一的依靠了。
【“寻常官宦人家尚且如此,何况皇帝,三宫六院那都是正常的,而能够始终如一的是非常少的,明武宗他爹妈算一对,尽管他爹妈有点一言难尽。”李一有点嫌弃,“没有一生一世一双人但是爱重皇后的也不少 ,比如唐太宗啊明太祖啊。”
“而我们本次主人公隋文帝和独孤皇后的爱情故事是流传后世,为大家所熟知,他们当然也……”】
独孤皇后心情愉悦,握着隋文帝的手,眼里是绵绵情义。
【“不算最特殊的,毕竟隋文帝晚年也喜欢美色,当然,基本上都是在独孤皇后死后找的。”】
哦,就是说生前也有。独孤伽罗冷笑一声,就要甩开杨坚的手,杨坚反射性握紧,很流畅的低声认错。
独孤伽罗却愤怒又悲哀,男人想守诺的时候可以大半辈子的对你忠诚,可是一旦起了心思,她又能做的了什么呢?
她冷声道:“放手。”
谁放谁是傻子。杨坚心里腹诽,并且怨怪天幕离间他们夫妻感情。
他低声道:“伽罗,你难道要为了没有发生的事情就不理我了吗?”
“就算是罪犯,也得罪证确凿才能治罪吧?”
独孤伽罗抿嘴,是啊,难道她现在就要将自己的丈夫拱手让人不成?
她一辈子都没有认输,也不认命,现在就放弃未免言之过早。
想到这里她露出隐忍又悲伤的神情,顶着杨坚的眼睛,颤声道:“你骗了我。”
果然,杨坚露出愧疚之色。
独孤伽罗眼底闪过一丝冷意,可面上的神情随着杨坚不算附小做低慢慢缓和。
【“当然,一般皇帝的感情史大家其实不怎么关心,但是隋朝不一样,因为二圣临朝,因为隋文帝的重视,所以他的皇后无论宫里宫外都有非常大的话语权,这自然也影响隋朝的命运。”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接下来让我们进入隋文帝的篇章。
魏晋南北朝,经过长达三百多年的长期分裂后,隋朝终于在公元589年再次统一华夏,这次的统一可以说再造中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亚于秦朝的大一统。
然而遗憾的是隋朝的命运也重复了秦朝的命运,昙花一现,二世而亡,这归根结底都是常年分裂,人心未归,而二代皇帝就开始暴虐行事。
但是,辉煌后的转瞬即逝也不能掩盖那曾经的辉煌。
结束乱世,统一天下,为华夏带来开皇之治的隋文帝,同样是鼎鼎有名的明君。“】
第 208 章
【“尽管现在大家一提起古代的皇帝就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但事实上如果把范围放眼到全世界,隋文帝的知名度是非常高的。
有一位著名学者曾经搞了一本《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收录的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各界人士, 其中皇帝不算管理员的话, 只有政哥、成吉思汗和隋文帝进榜单。
由此可见, 隋文帝的统一对于华夏和世界造成的影响, 堪称历史的转折点。
这当然不是说其他人就不重要,只是对于分裂几百年的华夏而言, 隋文帝的这一次统一所具备的历史意义是极其重要, 何况他本人也确实是一位十分不错的皇帝。”
“有人说隋文帝只是捡漏而已,因为在公元577年, 北周武帝灭北齐,就统一了北方。而隋文帝谋朝篡位,接收了北周武帝的成果罢了。”
李一一本正经道:“你们要这么说,一辈子都被拦住,只占了北边的曹老板可是有话说了啊。”】
统一北方,以为大业将成却就此戛然而止的曹操缓缓打出一个,什么仇什么恨啊,为什么时隔这么久又来戳我伤口!
统一了南方,却终究没有北伐功成的宋武帝刘裕也笑的有点勉强, 感觉自己被映射了。
曹操刘裕:就算我在历史上留下赫赫名声, 就算我被夸得天上地下无人能及?但是也改变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那么厉害的我生前就是没能统一天下是吧!【吐血.jpg】
【“还有那些挥霍亲爹留下的大好江山的败家皇帝们也都看着呢。”
“不可否认北周武帝确实称得上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但是他的继任者,嗯, 就算没有杨坚,他看起来也不似能守成的君主, 何况是开疆扩土,统一天下,那大概得宇文家的列祖列宗都显灵保护给宇文家送一个麒麟儿去啊。”
“历史上不乏有能统一北方或者南方的厉害角色,但是这样的成就通常只在他们本人那一代达成,通常他们生前都完成不了的事情,继任者就更不可能完成了。”
“虽然说皇帝一代不如一代有点绝对,比如唐太宗啊明成祖啊还有开挂的老刘家,但是除此之外,几乎没有例外,刘裕也很强,打下半边天下,结果继任者不行,没几代就挥霍完蛋了。
所以啊,一个国家一般开国皇帝就是最厉害的,一般创业的皇帝也是最厉害的,但是他们的接任者要是能守成就已经非常不错,运气差一点,遇上个败家的那就是悲剧。”
“而北周武帝的成果之所以能被完整的接收,纯粹是因为接收他的隋文帝是个厉害角色,所以才显得隋文帝像个捡漏的,如果换成北周武帝的太子,呵呵,你看他当了皇帝那几年干了什么事情就知道是个什么货色,五后同立,荒淫无道,荒废朝政,哪怕不是杨坚,北周也是注定要完蛋的节奏好吧。”】
“五后同立,什么?”有人没有第一时间反应过来,一连茫然。
“皇后?”有人猜测。
“立了五个皇后???”失声之下一时之间,居然不知道要吐槽哪点,或者说槽点太多,吐槽不过来。
首先其次但是,所以你立五个皇后的时候是真的没有觉得是在羞辱他们娘家吗?还不如纳为妃呢!要纳多少个就纳多少个,至少大臣们都知道自家女人是去做妃妾的,好过顶着皇后之名却被如此践踏。
妻者,齐也。
如果天地间有一个能站在皇帝身边,那只有皇后最名正言顺,概因之他们为夫妻。
有人关注点神奇,“要是祭祀什么的要皇帝皇后一起 ,一帝五后的画面,简直不要太美。”那祭坛也不嫌拥挤吗???
【“而且隋文帝几乎算是和平演变,这就可以看出当时的北周皇室有多不得人心了,才能在主场优势下输得这么干脆,哪怕隋文帝称帝后地方有那么星点叛乱,可是问题根本不大。
看隋文帝这场政变,在历史上甚至都没有留下什么名声就知道,实在太平淡无奇了。否则就是xx之变后,隋文帝登基称帝,改国号为隋这样的介绍模式了。”
“你说他是谋朝篡位,我也能说他是众望所归啊。”】
杨坚脸上路上一丝淡淡的笑意,若不是宇文家自己作死,也不会成就他。
【“当然,北周皇帝把自己搞得不得人心,但隋文帝也不是小白花,关于隋文帝在历史上也有不少黑点,例如以臣弑君、篡位谋国等。
但是基于弱肉强食,能者居之的想法,所以这也不算太大的问题,真要说起来历史上的皇帝谁身上没有几个黑点,隋文帝这也不算什么大事。“】
北周:emmm
【“还有皇帝普遍突出的晚年发疯问题,嗯,隋文帝这也算随大流了?”李一吐槽道:“人老了精力就会下降,不能保持巅峰状态,还会被权利腐蚀,哪怕是皇帝也免不了生老病死,一定要死了才让继承人接位不出问题才奇怪。”
“就不能自觉到了年纪退休吗?”
“如此既能保证父子的感情,也能稳定朝纲。”】
皇帝们:说是这么说,但是谁乐意从天老大地老二自己老三的日子变成看儿子脸色生活啊!
太子们不住点头,想当年他们也曾是父皇最看重/宠爱的儿子,后来呵呵,生活就是一地鸡毛,这皇帝和太子更是如此,算了不说了,说多了都是泪。
【“还有最后背叛和独孤皇后的誓言,”李一歪了下脑袋,想了想道:“这,实在很难说,你说不是真爱吧,他是皇帝,真的要广纳后宫,皇后是阻止不了的,群臣也只有支持的份,毕竟是为了绵延子嗣。
只要不是宠妾灭妻这样的事情,谁管皇帝找女人啊。
可是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守着独孤皇后过日子,膝下子嗣也都是独孤皇后所出。”
“可你说是真爱吧,却又敌不过岁月流逝,人老色衰,人心变异。”】
独孤伽罗脸上闪过一丝难堪,是因为她老了,变丑了吗?
她下意识的摸了摸自己脸。
【“当然,也可能真的是男人出轨所说的——新鲜感?”李一摇头:“算了,懒得纠结这个问题,如果不是独孤皇后对隋文帝和隋朝的影响太大,我一般看皇帝是不管他的感情史的。”
“反正不管怎么样,隋文帝肯定比能干出五后同立的宇文家那谁谁谁好太多了,他得位,从来不是幸运捡漏就糊弄过去,而是有勇有谋,精心谋划加上三分运气。”
“当然,我们也别管隋文帝的发家史干不干净这种无聊的小事,评价一个皇帝,往往看他的政绩。
那么隋文帝的政绩是否服人呢?当然。
后来很多政策恰恰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
第 209 章
【“前面说到隋炀帝时, 我们就提过,隋文帝给他留下偌大的家业,让后来的唐太宗陛下都羡慕流口水那种。”】
李世民表示:抗议, 没有流口水!
然后小声逼逼:最多就是羡慕一下别人的爹。
李渊:……逆子!
【“而成功谋朝篡位、统一天下、挣下偌大的家业给隋炀帝挥霍无度, 不就更加体现隋文帝的厉害之处吗?”李一调侃道:“毕竟隋炀帝什么都没做就拥有三征高丽的资本, 并且奢靡无度十几年才亡国, 换做胡亥三年就完蛋,而汉武帝的家底那更是大汉几代的成果并且汉武帝自己也会治国, 而隋炀帝纯粹坐享而已。”
“关于这一点隋文帝和汉文帝大概还是有共同语言的, 毕竟都是文帝。”】
汉武帝:……那是因为大汉前几代都是一边发展一边打仗……
【“对,你们看隋文帝这个谥号就知道他是个厉害的, 毕竟文基本是古代皇帝眼里最好的谥号了。”】
唐太宗和明成祖表示:谁还不是个文帝。
【“当然,文皇帝不止最有名的这几个,但是其他的多少有点水分啊,毕竟好谥号人人都想要,比如曹老板和他的好大儿,所以咱们就略过不说了。”】
魏文帝曹丕:……
宋文帝刘义隆:……
曹操:……不是,这也能扯我?
【“总之,作为够格和汉文帝唐文帝明文帝放一起的隋文帝,那政绩绝对是杠杠的。”李一瞎扯一顿, 才开启正题, “隋文帝杨坚、隋朝的开国皇帝,他也曾是北周的重臣,为皇帝所忌惮,在五胡十六国那个混乱的年代, 国家更替是正常,皇帝被篡位也是正常, 谁也不知道谁能笑到最后。”
“又因为各家联姻,所以亲戚间彼此造反也是正常。
宇文泰篡位北魏,而北周又被亲家杨坚篡位,而后隋朝又被亲戚李家推翻……“李一总结道:“大家都一样,半斤八两,谁也别笑话谁。”】
宇文泰:……
杨坚:……
李渊:……
【“出色的功绩可以拯救一切黑点。”李一握爪,“隋文帝是华夏史上相当有名的皇帝了,他文治武功都称得上了得。”
“开皇八年,杨坚以晋王杨广出六合、杨俊出襄阳、杨素带领水军出永安,共五十一万八千大军,三路大军伐陈。
十二月,杨素沿长江击破陈国的沿江守军,顺流而东。
开皇九年正月,陈将任忠引韩擒虎攻入建康城,捉住陈叔宝,陈朝灭亡。
不久,各地陈军或受陈后主号令投降、或抵抗隋军而被消灭,只有岭南地区受冼夫人保境据守。
开皇十年八月,隋朝派使臣韦洸等人安抚岭南,冼夫人率众迎接隋使,岭南诸州悉为隋地。
至此,天下一统。”
“而上一次大一统已经是三百年前,华夏已经分裂太久太久,所以这次统一对华夏的意义是十分重大。”
李一神色郑重,“每一次大分裂后的大一统都是难得可贵的,因为谁也不知道,错过这一次,历史会走向何方,西方国家分裂着分裂着就真的分裂了,然而华夏却能从一次又一次的从漫长的分裂又走向统一,不得不说,这是华夏独有的奇迹。”
“这大抵可以归功华夏文化的熏陶,秦始皇的统一所造成的影响,使后来者都追求统一天下的功业,还有当时人杰的努力。
此三者,缺一不可。“】
“确实。”刘邦深有体悟,因为距离那个春秋战国时代太接近了。
以前,人们也争夺底盘资源,但是各国都界限分明,楚人是楚国人,秦人是秦国人,赵人是赵国人,隔阂是很明显的,彼此是不认同的,更是有血海深仇的。
可是大秦一统,哪怕只经历短短十几年,也明显不一样了。
最明显的就是,曾经故国在百姓身上的印记越来越浅了。
刘邦想,若不是有大秦过度这么一下,他大汉也很难顶得住,亡国之人会想要继续复国,对新的国家排斥
“啧,感觉应该感谢一下始皇。”刘邦喃喃道。
吕雉侧目,也就是大家见不着面,不然被打活该。
嬴政脸色沉沉,却听着很认真,这隋朝的处境和他大秦倒是颇为相似,也许可以借鉴一二。
【“隋文帝即位后,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他先结束了西魏宇文泰的鲜卑化政策,将被改成鲜卑姓的汉人大臣以及府兵将领恢复汉姓。
在政治上,废除九品中正制,改为五省六曹制,后改称五省六部制,这也就是后来大唐的三省六部制的前身。
又将地方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由此巩固了中央集权。”
“他修定刑律和制度,使新的律法适合于南北统一后的国家。
值得特别一说的是在开皇十五年,隋文帝通过死刑复奏制度,即规定凡判处死刑的案件,须经“三奏”才能处决死刑。
杨坚还下诏:“天下死罪,诸州不得便决,皆令大理复治。”
《开皇律》对后世律法影响深远,杨坚修订的法律唐朝都基本上继承了。”
李一赞同的点头,“生命是宝贵,每一个死刑都应该慎而又慎,再三核查才能处决。”】
李世民也点头,“《开皇律》确实很值得借鉴采纳。”好东西当然是搬来自己用!
什么,你说那是对头发明的,那不是更要用,从对头受伤摄取胜利的果实不是更香吗?
这是他有慧眼,识英才、善用政策!
【“由于此前各国情况不同,导致币制混乱,于是隋文帝铸造标准的五铢钱,禁用古钱和杂钱,重新统一货币。
又规定以古尺一尺二寸为一尺,以古斗三升为一升,以古秤三斤为一斤,采冀州刺史赵煚所定的“铜斗铁尺”,颁行全国,重新统一度量衡。”
“因为南北朝长期战乱,导致民生疲弊困苦,于是杨坚接纳司马苏威建议,罢盐、酒专卖及入市税,其后多次减税,减轻人民负担,促进国家农业生产,稳定经济发展。
他通过“输籍法”、“大索貌阅”,整顿户籍,增加人口,增加国家税收,改善经济,尽扫魏晋南北朝以来隐瞒户籍之积弊。”
“从开皇元年全国户口四百多万户,到隋炀帝大业五年已有八百多万户 ,足足翻了一倍,这就是隋文帝留下最大的家底啊。”李一感叹道:“二凤陛下羡慕不是没道理的,看看别人的爹!”】
李世民忍不住咳嗽一声,嗨,倒也不用说的那么明白。
李渊:呵,逆子!
【“还有,隋文帝在洛州等地设立常平仓等官仓,贮存关东运来粮食,建广通渠,便利关中漕运。又于民间设义仓,让百姓捐纳粮食以防凶年。
有传言说隋文帝储存的粮食多到唐太宗时期都在用大抵也就是基于此吧,虽然一听就很扯就是了,但是也证明隋文帝确实是仓鼠属性,真的很会屯粮。”
“此外,为了选拔全国各地人才,隋文帝采取了开科取士的方法,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科举制的起源。
毫无疑问,科举制度诞生是伟大的,对古代底层人民是极具意义的,它打破阶级垄断,使百姓多了一条新的通天路,是具有创新性、建设性的。
但是科举制度完善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历朝历代不断完善的,很不必归功某一个人。“李一吐槽,那些年为了争夺科举制度功劳,各家粉丝真的打成一团。
可是,每个朝代有自己的特色,哪怕是科举制在每一个朝代的表现都是不一样的,不能一概而论,完全套用,都是改善成符合自己国情。】
科举制。秦始皇汉武帝等人纷纷精神一振,因为天幕此前就给他们送礼物中提到这个制度,确实很有用,但是真正落实下来,问题太多了。
是,造纸术印刷术都有了,但是读书人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起来的,此外考试要考什么呢?
这些通通是大问题,有得争吵。
【李一又继续道:
“在搞内政的同时,隋文帝也不忘对周边各族采取了军事上的防御和政治上的招抚政策,有效地处理了民族矛盾。
由此隋文帝也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圣人可汗”。
“可以说,隋文帝是全方面是发展国家社会,并且做得很不错。
他统治期间,国势强盛,府库充盈,经济繁荣,人丁大增,缔造开皇之治的盛世。“】
隋文帝露出一个笑容,开皇之治,听起来可真不错。
【“可惜隋文帝好猜忌苛察,容易听信谗言,到了晚年更是滥杀大臣,还废立太子,以至于继任者拉胯,隋朝也很快完蛋。”
说到这个,隋文帝几个儿子真是不咋地,杨广显而易见的不行,那么原太子杨勇怎么样呢?
隋文帝是历史上较为节俭的皇帝,龙袍破了还要补一补再穿,生活上更是抵制铺张浪费,然而作为太子的杨勇却奢侈无度,骄奢淫逸。
古代很多婆婆讨厌丈夫纳妾,对儿子却是另一个标准,巴不得给儿子多几个女人,免得儿子被儿媳妇抢走,当然还有绵延子嗣的理由在,但总之对丈夫和儿子就是两套标准就对了。
但是对爱情要求忠贞唯一的独孤皇后不止如此要求自己的皇帝丈夫,也是如此的要求自己的儿子们的。
而太子杨勇不喜欢太子妃,还好色,有许多妾侍,其中有位云昭训,因姿色娇美,特别得到宠爱,并生下三个儿子,受到的待遇甚至与正室不相上下。
好家伙,这不是在独孤皇后的神经上蹦跶吗?她都不要求儿子也对妻子忠贞,只是要敬重妻子而已,这很难吗?
结果太子还一副要宠妾灭妻的样子,这本来就让独孤皇后相当不满,然后杨勇的正妻元妃没几年就死了,这时候杨勇还让云昭训主持太子宫。
这让独孤伽罗不得不怀疑是杨勇与云昭训合谋害死嫡妻,不但责备杨勇,又派人去暗察。
太子本就容易让皇帝忌惮,而杨勇还得罪他能影响亲爹决定的亲妈,偏偏底下还有个演技帝的弟弟特别会做,杨广知道亲妈的喜好,于是表现和妻子很恩爱。
两相对比,都是自己生的,谁当太子对她有区别吗?于是独孤皇后自然就动了换太子的念头。”
“当然,表面上的原因差不多是这样,但是实际上是太子杨勇的品性被质疑了。
太子是国之储君,未来的天下主宰,必然要品性好啊,而杨勇呢?现在爹妈在头上压着就已经表现成这样子,以后当皇帝没有人能制止他那岂不是要更过分。
皇帝皇后一再说你不能这样,你还要这样,这是想咋地?
隋文帝夫妻看见这样的太子,能不担心自己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吗?
所以杨广能上位不是没道理的,毕竟儿子就那么几个,而会表现的杨广可不就大大的加分。
当然,表现不好的太子杨勇毕竟还是太子,终究没有做的太出格,所以群臣都觉得不至于走到废太子的地步,毕竟这是大事。
可是隋文帝一旦心意已决,作为开国皇帝,他的权柄可想而知,没有人能阻止他废太子,于是杨勇连亲爹都没有见一面就被废了。
至死,子都不得见父颜。“】
“伽罗。”杨坚眼皮一跳,对了,杨广那个孽障该不会连同父同母的亲兄长都容不下吧。
他虽然废太子,并且表现的那么绝情,也是有意给长子一条活路。
一个被废、已经不被亲爹亲妈厌弃的废太子还有什么值得忌惮的呢?
独孤伽罗胸口起伏不定,长子再不像话也是她第一个孩子。
她是觉得他不适合当皇帝,是对他有很多不满意,但是怎么也没有想要他死……
第 210 章
【“长子杨勇不大行, 次子杨广历史结局已经摆着了。
而三子杨俊骄奢淫逸,违反制度,导致隋文帝大失所望, 最后被免去官职, 保留爵位;
四子生活奢侈豪华, 违反朝廷礼仪制度, 被隋文帝贬作平民,软禁于内侍省;
五子不满隋炀帝杨广夺嫡即位, 起兵造反, 看起来似乎比较没问题,但是, 隋文帝让他当行军元帅去打突厥时,他没去,不知道是不敢还是咋滴。
总结,看起来没一个争气,没一个有人君之相。“】
杨坚一时之间大受打击,后继无人说的就是他啊!
独孤伽罗陷入沉默,儿子……明明都是静心培养过的,接受全天下最好的教育,为什么各个都不争气。
【“也是奇了怪了, 隋文帝和独孤皇后明明都是相当出色的人, 隋文帝就不用说了,而独孤皇后本来就是大家族出身,能让隋文帝尊重珍爱几十年,又能达成二圣临朝的成就, 颜值高、政治水平也是杠杠的啊。
两个人长得好,能力出色, 居然生不出个合适的继承人。“李一感叹,“果然养孩子就和开盲盒,不见底谁也不知道是赔了还是赚了。
“这从女人的角度,我还是希望人家夫妻恩爱的。
但是吧,皇帝真的家有皇位要继承,这多生儿子,容易内斗消耗国力是真的,但是真的碰见这种情况,选择的余地也大啊。“李一摇头,“算了,儿子不行,就培养孙子呗,五个儿子分别生五个孙子,一下就多几十个人选不是。”】
隋文帝抽了抽嘴角,这是什么馊主意。
转念一想,不看孙子难道还指望儿子不成?他这年纪再生儿子,儿子都比孙子小了,还不如培养孙子。
他看了眼独孤伽罗,怅然叹息,何况,他对她哪里能狠下心呢。
自己做出的选择,没有怪她的道理。
独孤伽罗默然,她错了吗?
当然没有,那是她的丈夫,她凭什么分给别人,儿子没教好那也是夫妻两个人的责任。
她看向杨坚,“那罗延,我们还有时间。”她的意思当然是看孙子的成色如何。
独孤伽罗从来不是自艾自怨的人,长子不合心意她便废了,次子不行那就换一个,要是儿子都不成器,那就看孙子。
左右她就是不会让步,她向来就是霸道,可这就是她独孤伽罗。
杨坚点头,盘算自己还能活几年,说起来伽罗比他还走的早,不然太后临朝也是可以的,他相信她能掌控局面。
这么一想,时间是真的紧迫。
【“最好孙女一起培养得了,男的不行就女的上,女帝也是可以的。”李一顺嘴一提,“这杨家的男人看起来都不大行呢,说不定精华都到女孩子身上了。”
至于为什么没有女儿,嗯,因为杨坚也没几个女儿。】
杨坚:……说谁不行呢!
孤独伽罗被逗笑了,转头一想,天幕说的也有点道理,没理由她和那罗延就子嗣真的那么不堪,万一就是女孩子更优秀呢?像她爹生她们姐妹几个,都不输男子。
于是她对杨坚道:“家里的女孩也都和男孩一起养。”
杨坚揉了揉额头,不说话。
“死马当活马医。”独孤伽罗有丰富的说服丈夫的经验,“民间多有女子招婿,孩子跟女方姓,一样绵延家中香火。
何况,女孩子也是咱们的血脉,让女孩子继位也好过被谋朝篡位吧?”
杨坚无语之余,也不禁顺着她的思路走,确实,女孩子也是自家的,好过后继无人吧。
于是杨坚点头,反正他一向拗不过她。
孤独伽罗露出一个笑容,男孩女孩都无所谓,反正都是她的血脉,但是把丈夫让给别的女人,别想!
【扯了一通,李一才正色道:“从大汉灭亡以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就开始陷入漫长的战乱中,国家四分五裂,诸侯各自为政,互相攻伐,期间也有过短暂的稳定政权,但都不过数十年就又烟消云散。
魏晋南北朝,其中含括五胡乱华、东晋十六国等特殊时期,那真是好漫长的一段历史。
从魏晋走来,直到隋唐,这片土地才终于又统一起来,百姓终于可以安心生活,不用时刻担心受怕、迁移逃难,不用随时处于家破人亡的时代。”
“毫无疑问,是隋文帝掀开了历史新的一页。”
“他统一了天下,使华夏百姓不再颠沛流离,随时有家破人亡的危险。
他恩威并施,哪怕是外族都由衷尊称他为圣人可汗。
他锐意改革、政绩卓著,制定各项政策,为后人留下值得借鉴的经验财富。
他是一代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
第 211 章
【“大唐, 一个充满瑰丽、幻想、壮阔的繁荣时代。
他的缔造者唐太宗是一位传奇皇帝,历来为世人所称赞,而后将一个盛世帝国交给他的继承人。
李治, 也就是被后人戏称黑莲花的天皇大帝。“李一要笑不笑, 一脸古怪道:“一位充满创新性的皇帝。”】
啥, 天皇大帝?李世民眼皮一跳, 这称呼听起来……嗯,很有特色?
李治露出一个笑容, 虽然不知道黑莲花是什么意思, 但是天皇大帝这个称呼很是威风,他喜欢。
【“当然, 同样是一位被长期严重低估的皇帝 。”
李一呵呵道:“当然,我很理解那些觉得咱们天皇大帝不咋地的老学究们的心思,毕竟他们觉得女人就应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老老实实待在闺阁,“清清白白”的做人,所以让自己老婆参与朝政,掌握大权,最后搞出女皇帝的李治当然是无能至极。”】
女皇帝……李世民沉默一下,压着火气问道:“之前天幕说的女皇, 就是咱们大唐的是吧?”
“额……是。”房玄龄有点纠结的点头。
大唐女皇居然是他儿媳妇?李世民额头青筋直蹦, 左右扫视,最后实在没有看见什么趁手的工具,气道:“要不是看稚奴才那么点大,朕非揍他不可。”
杜如晦好笑的想, 不舍得您就直说,咱也不会笑话不是。
李世民被他笑的忍不住摸了摸鼻子, 叹气道:“女皇,呵呵,朕这个儿媳妇还是女中豪杰啊。”
“不过,看天幕说稚奴做得好像很不错,想来是有分寸。”他掐指一算,稚奴如果不是年少继位,那么当皇帝也得二三十岁吧,要做出点功绩,那也要一二十年吧,这么一看,这儿媳妇当皇帝年纪肯定不小了。
这意味着她很再难有生育,也就不怕她招面首,如此,这天下还是他大唐的天下,不怕。
李世民冷静的算了一算,顿时更加心平气和了。
“后面还有什么唐玄宗呢,陛下放心,这江山没丢。”尉迟恭嚷嚷道。
李世民脸顿时一黑,不想起李隆基那个孽障他还崩得住,这下火气顿时又上来了,这天下给儿媳妇都不给那个混账玩意,怎么说儿媳也是自家人,更不会那么作践他的大唐!
【“但是呢,平心而论,咱们天皇大帝缔造永徽之治,他在位期间使唐朝版图达到最大,敢说他不行的,请问有几斤几两啊?”】
李世民嘴角逸出一抹笑意,很快又压下来,免得给那小子脸了。
唐高宗时期
李治当然不确定道:“朕怎么觉得,天幕一直称呼天皇大帝,有点不怀好意的样子。”
自我感觉谥号取得不错的武媚娘眨眨眼,“可能是觉得这么叫更威风吧?”
李治想了想,也赞同,他觉得挺好听的。
不过,他瞟了武媚娘一眼,女皇帝啊,唉,接下来朝廷要有得闹了。
也不是他支持媚娘篡国,毕竟这是他李家的天下,但是,他很难找到比媚娘更合适的人选啊。
李治揉了揉额头,又开始难受了。
凝神一会,也没有等来发难的武媚娘暗暗松了口气,哪怕是缓刑,也好过立刻死刑吧。
唔,让她想想接下来要怎么应付陛下和群臣的发难。
【“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的嫡幼子,按说怎么也轮不着他当皇帝,奈何头顶上两个嫡亲哥哥鹬蚌相争,让他渔翁得利了。”】
长孙皇后有点勉强的笑了下,她盯着天幕,想知道几个孩子怎么样了。
但是,李一并没有细说的意思,而是悠闲聊八卦。
【“而他和女帝的爱情故事更是为人所乐道,讲真,九五cp我直接磕爆了好吧。
男强女强,双帝并立,互相对抗又携手并肩作战,他们是对手,也是最坚定的盟友,堪称世纪cp,不磕他们简直对不起我这熊熊燃烧的磕cp之魂,直接无脑入股就对了。“】
第 212 章
【“世人眼中的李治是个心地纯良、与世无争的孝子。
可是有一堆聪明能干的哥哥们在前面, 最后上位的确实排行第九的他,哪怕因为他是唯三的嫡子,也还是很不可思议。“】
唯三?看戏的人缓缓打出一个问号, 三个嫡子不少了吧?还唯什么唯, 像是世家大族娶个主母又不是为了生孩子。
当然, 生孩子肯定是要的, 可是没有孩子也照样是当家主母,划重点, 是当家!以为打理家里家外一把手很简单吗?要找个靠谱合适的主母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好嘛。
女人们更是知道生育的危险, 那真的就是鬼门关走一遭,是生是死全靠运气, 有时候哪怕夫家不提,她们也主动纳妾,也是为了自己的小命着想。
孩子,有一两个就足够,说什么要繁衍子嗣的,找小妾去吧。
所以,一国之母的皇后有三个嫡子还不够吗?哪怕需要嫡子稳固位置,那位置也是稳的不能再稳了。
【没有get到古人思路的李一笑眯眯道:“是嫡亲的两位兄长无能吗?是庶出的哥哥们没有野心吗?当然都不是。”
“可偏偏最后上位的是李治,你们猜为什么大家说汉文帝是白莲花, 咱们这位天皇大帝是黑莲花啊。”
李一戏谑道:“这稍微一对比下, 是不是兄弟中他们都一样无辜又看似没有什么威胁?是不是别人打死打活的,最后皇位都自动跑到他们身上去?是不是他们都一样手段高超又没有背负骂名?”】
唐朝以后的人仔细一想,顿时拍大腿,可不是嘛。
好家伙, 这两个心机皇帝!
汉文帝笑了笑,这哪算什么心机, 不过自保罢了。
唐高宗笑而不语,不争即是争。
身为皇子,天然离帝位最近,那么想当皇帝又有什么不对吗?明明都是皇帝的儿子,凭什么以后你高高在上,而我却要俯首称臣。
【“好处我拿,骂名你们背,端的一副再纯良不过的面孔,转身成为最大的人家赢家,被后人冠以黑白莲花之称,说的就是我们的唐高宗和汉文帝两位陛下。”
“汉文帝前面已经讲过,其智谋手段那都是一等一的,而李治同样不差。”】
李世民眼下又欣慰又头痛,稚奴好像干得是很不错,都要和汉文帝相提并论了。
可是一来他的媳妇谋朝篡位,势必很多大臣对他有意见,二来承乾也没有坐错什么对吧,都是他的心头肉,承乾若是做错什么也应该纠正为上,哪里能就放弃了。
长孙无忌抽了抽嘴角,一下子就看出他好妹夫在纠结什么,这是重点吗?重点难道不是稚奴表里不一,欺骗大家吗?
算了,当皇帝哪里能没有点心机。长孙无忌转念一想,觉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当年,李世民宣武门逼宫,大概没料到多年后他的孩子们重复他们兄弟的命运。
在唐朝,储君争夺中,庶子是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的,争的最狠的往往是一母同胞的嫡亲兄弟,李建成李世民是如此,而后的李承乾李泰也是如此。
随着局势越来越严禁,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终于造反,而后被废,此时的李世民还想立四子李泰为储君。
但此时李泰却做出一个骚操作,他向李世民启誓日后必将“杀子传弟”,并恐吓年幼的李治。”
“好家伙,你连儿子都能杀,我还能相信你能容下兄弟?
于是年仅十五岁的李治不争不抢、兵不血刃就成为大唐帝国新一任太子。“】
“碰”什么摔落地上破碎的声音,然而不慎掉了杯子的李世民却浑身发冷,造反?承乾???还有青雀,说的什么混账话?
他有一瞬间茫然,几乎反应不过来那是他最熟悉不过的名字,此刻听来却那么陌生。
他缓缓闭上眼睛,露出一丝悲凉之色,他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他和他的孩子最后也走到这个地步,就如同他和他的兄弟们。
造反,承乾居然造反了!
为什么?他心底一片不解,他对承乾很好很好,也从来没有想过换太子,按说他明明地位很稳固,不可能造反才是……是因为,青雀吗?可他也没有想要青雀做太子的意思啊,他是疼爱青雀,可不过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疼宠罢了,他对承乾才是寄以厚望啊。
李世民有太多的不解。
长孙皇后扶着宫人的手臂,她脸色苍白,几乎有些站不稳。
兄弟相残,父子反目,她最不想看见的都发生了。
太可笑了!皇家都会走到这个地步吗?
她闭了闭眼,青雀必须去就蕃了。
她宁可母子分离,一生不见,也绝不愿看见他们兄弟最后刀兵相向。
父母爱子,为之计深远
第 213 章
【“唐太宗眼里的李治, 乖巧听话、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聪明伶俐,总之无一不好,所以在面临长子次子彼此争斗痛苦时, 他最后选择了最可疼的那个乖仔, 打着保全所有孩子的主意。”】
李世民扶额, 所以真正的稚奴和看见的不一样是吗?
已经十岁的李承乾抿了抿嘴, 才两岁的小弟弟可爱又白白嫩嫩的,他是很喜欢的, 可是这个小弟弟以后也会和青雀一样吗?
虽然和李泰关系还没有那么糟糕, 但是李承乾已经本能的不喜欢会和他争夺父皇母后关注、更加受宠的李泰了,或者说, 他在李泰身上感受到威胁。
李承乾眼里更加受宠的李泰也心里愤愤不平,明明只是比他早出生一年,为什么大哥就是太子,父皇母后也更重视大哥,他不服气。
【“百官眼里的李治柔软温和、虽然聪慧却是仁厚之主,对臣子是再适合不过的人选。”】
李世民下意识皱眉,这可算不上什么好词,这是说稚奴好操控好欺负是吧?
群臣:咳咳,天幕瞎说什么大实话。
长孙无忌打圆场, “陛下的孩子, 各个都是人中龙凤。”聪慧仁厚怎么不好呢?如今国家蒸蒸日上,下一任君王恰是需要守成之君,太激进反而容易出问题。
【“那么真实的唐高宗呢?”李一摸了摸下巴,“很难想象这样的好孩子模样的唐高宗后来能做出那些事情。”
“贞观二十三年, 年仅22岁的高宗继位。其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制度, 又有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使得“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
李世民下意识点头,不错,这三人都是难得的人才,又是他的心腹重臣,辅佐青涩的新君是极好的。
然后他抬头,却看见百官各个面容悲泣,后知后觉的反应过来,贞观二十三年,他死了啊。
他想了想,反而安慰道:“也活了五十二岁,不错了。”这个寿命也不算少了,已是知天命之年。
“可太上皇现在都六十多了。”程咬金嘟囔道,要是陛下这点像太上皇,那至少能多活十来年。
其他人也纷纷赞同的点头,可不是,太上皇能活那么久,陛下也该像一像太上皇啊。
李世民苦笑,要是可以他也想活久一些,可是这种事情哪里是他说的算的。
人人称他为天子,可是他却并非真的上天之子,他不能操纵自己的生死,也不能知道自己的孩子也会走他的老路。
他也只是,一个无能的父亲
【“然而即位4年以谋反罪诛杀吴王李恪,清洗一批皇亲国戚和权贵子弟。”
“没几年,他力排众议废掉多年相伴的原配王皇后,娶了他爹的才人武媚娘,即便面临一堆老臣要撞死大殿的威胁,仍在不久后立其为后。
而后借由废立皇后的事件,贬斥长孙无忌和褚遂良,长孙无忌无奈之下自尽,褚遂良被贬爱州,至此唐高宗收回了权利。”
“而在手握大权之后,他又将目光落在开疆扩土上,其在位期间先后灭西突厥、灭百济、灭高句丽,唐朝版图在唐高宗时期达到了最大的疆域,并维持了三十二年。
这样的人,是不是完全颠覆大家印象那个身影呢?“】
长孙无忌脸色大变,本来以为外甥上位,家族又可富贵几十年,没想到是催命的。
他心里飞快转动,现在的问题是他犯错还是被迫害的,如何才能在陛下面前挽回印象。
他和陛下是交情匪浅,可是外甥那也是陛下亲儿子。
长孙皇后捂着心口,脸色煞白,哥哥和稚奴……怎么会?哥哥一向知进退,怎么会走到这种地步啊?
长子次子互相厮杀,长子造反,幼子逼死兄长……长孙皇后眼里露出浓浓的悲伤,她的人生居然走到这个地步。
李世民抓了抓头发,整个人已经暴躁起来了,过了过了,稚奴这手段太狠了,收回权利没有问题,但是无忌是他亲舅舅,一向对他疼爱有加,怎么就连他也容不下呢?哪怕是贬谪在家安度晚年也就是了。
【“在废立皇后这件事,是李治和群臣的拉力赛,是李治借机消除老臣的掣肘,掌握大权的机会。”
“他喜欢武媚娘是真的,可是也不妨碍他借机搞事。”
“继位之后的日子李治并没有那么好过,因为他爹留下的几位辅佐大臣,是辅佐也是掣肘。
羽翼未丰时李治自然听他们的,可是当幼鸟的羽毛长全时,想要收回权利也是理所当然。
但是面对威望甚高的辅佐大臣他要怎么办呢?当然是搞他们,把属于自己的权利夺回来。
而此时,恰好有一个很好的契机出现在面前,那就是废立皇后之事。
李治通过这件事来分辨朝臣的立场,顽固派或是罢免或是贬谪,最终达成收回大权的目的。”
“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所以说李治无能没用的人才是傻子吧?
毕竟都知道,看一件事情就要看谁才是最大的获益者,在这场废立皇后的事情,看似武则天成为皇后获益最大,但是实际上呢,皇后还不是得听皇帝的,反而是身为皇帝的李治借机收回权利,独掌大权,身边没有那些叽叽歪歪的老臣们掣肘,难道他不才是最大赢家呢?
简直事业爱情两丰收好吧。“】
第 214 章
李世民心里轻叹, 何不自己退下呢?
托孤的时候是真心实意,可是儿子和臣子他当然是站儿子。
辅佐辅佐,自然是君为主, 臣为辅, 可不是让他们反过来主导, 将君王视为吉祥物的。
不过, 李世民突然板起脸,什么叫做娶了他爹的才人, 稚奴这个混账东西搞什么呢?
【“说起来, 唐朝的兄友弟恭、父慈子孝、母慈子孝总是那么神奇。”
“你说李治不孝顺吧?九岁时长孙皇后去世,他的悲思是那么的真切, 让唐太宗不禁更加怜爱这个失去母亲的孩子。
唐太宗要御驾亲征讨伐高句丽,他神色悲哀,整天啼哭,特别担心他亲爹,因而请求驿站飞马传递自己生活工作起居的表章,并传递边境情况的报告。
唐太宗生了个大毒疮,李治亲自用口吸毒脓,扶着车辇步行跟从了多日。“】
刘启:……这可真是能豁出去啊!
因为没有给亲爹吸脓而导致父子生了芥蒂的汉景帝暗戳戳的戳李治小人,“难怪天幕将他和父皇并举。”
可比他能装多了。汉景帝狠狠吐槽。
汉文帝:?
【“侍奉父母如此, 谁敢说他不孝顺呢?是当满朝文武和唐太宗这些人精是傻子吗?”李一分析, “做戏的成分可能有一点,但是唐太宗是出了名的爱长孙皇后的孩子,所以父子之情肯定也是真的很好。”】
李世民心里有点欣慰,转头又牙痒痒的, 看上谁不好,非要看上他的女人, 臭小子就是欠抽。
唐高宗无奈道:“回头耶耶还不得打我。”
李世民不是喜欢打孩子的那种父亲,相反他对和皇后生的几个孩子都称得上溺爱,所以父子之间感情极好。
嗯,除了废太子李承乾,主要是期望不一样,所以对待的方式自然就不同。
【“可你说他孝顺吧,他偏偏谁也看不上,就是喜欢他爹后宫的才人武媚娘。
根据大家推测,他们俩比较有可能的就是唐太宗病重,唐高宗和武媚娘侍疾的时候喜欢上彼此的。
出格的事情当然是没机会做,而随着唐太宗病逝,武媚娘去感业寺削发为尼,唐高宗登基为帝后两人大概就断了,直到几年后李治去感业寺祭祀的时候才旧情复燃。”
“有人说李治好色,指染自己的小妈,但恰恰相反,在李治成为皇帝后也没有大肆填充后宫的,他的女人更是两手可数,一生挚爱更是公认的武则天,除了早期,后来他的子嗣也基本上都是武则天所生。
抛开所有的可能,大抵就是他们确实是真爱,只是在错的时间相遇了。“】
李世民的神色有点复杂,儿子不好色,女人就那么几个,偏偏最爱的那个却身份不妥当,啊,烦恼。
李世民当然没有多在乎那个武才人,但是他在不在乎是一回事,儿子觊觎却是另一回事。
简而言之就是,我可以给你,但是你不能自己开口要。
【“而且据史书记载,李治立武则天为后的时候,曾经下了一道诏书:“……朕昔在储贰,特荷先慈,常得待从,弗离朝夕,宫壸之内,恒自饬躬,嫔嫱之间,未尝迕目,圣情鉴悉,每垂赏叹,遂以武氏赐朕,事同政君,可立为皇后。”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朕侍奉先帝的时候尽心尽力,伤神不已。虽然身边环绕着很多女人,可连多看一眼的想法也没有。先帝看到朕这个样子,既有赞赏,也有叹息,于是把武氏给了朕,犹如汉朝的王政君,并嘱咐朕可以立她为皇后。”
“这段话的重点不在立皇后,毕竟这肯定是假的,唐高宗当时可是有嫡妻的,重点在于王政君这个人。
王政君是谁?是西汉的太后,但在此之前,她还有另一个身份。
王政君十八岁时入宫中为家人子,名义上来说是汉宣帝的女人。
但是当时的太子刘奭独宠司马良娣,可此女后来不幸病故,宫内传言是刘奭的其他女人给诅咒死的,刘奭悲痛之下,彻底放弃了后宫生活。
汉宣帝得知情况,让皇后挑选了五位宫女,让刘奭自己领回去,刘奭为了完成任务,大手一挥,就把离他最近的王政君带走了。”
“而这就是唐高宗给武媚娘定位,即他爹没有宠幸过武媚娘,是他爹让武媚娘去侍奉还是太子的他,他们并不是私相授受,他们的情况就是类似汉元帝和王政君罢了。
而王政君最后成为皇后,那么如今武媚娘成为皇后也就不是没有先例了。”
“既然有先例在,那么武媚娘为什么不可以成为皇后呢?”
李一笑眯眯道:
“那么这个事情是真的吗?其实也有可能,因为当时唐太宗病重,为了方便照顾老父亲,太子李治就住在宫里,十天才能出宫一次,可是一个正值成年,气血旺盛的男人能没有需求吗?又要照顾亲爹,事事亲为,又要处理朝政,可谓疲倦,所以他爹心疼他,找个女人去侍候女人也不是没有可能。”】
李世民认真想一下,于是心情舒畅了,因为他也认可天幕的理由,宝贝儿子那么累了,他让个女人去侍候有什么不对吗?
【“而李治和武媚娘之间哪怕是那时候,也应该是发乎情止于礼,哪怕真的是李世民把武媚娘给李治,可亲爹给你女人,你难道就真的幸了?想想亲爹可还生病呢,他还在宫里呢。
史家对李唐皇室还有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从来没有手下留情过,能黑的不能黑的基本都黑透,说唐太宗杀兄弟逼父退位,说李治软弱无能,使大唐差点没了,说武则天杀女杀兄杀姐、逼死儿子……等等,总之不管真的假的都先记为上,有没有实证另说,但是这些多黑料里面偏偏没有说过唐高宗和武则天**后宫,在他爹生病的时候媾和。
这当然不是史家笔下留情,只能说他们之间往来确实足够清白,没有给人误会的余地。”
“当然,如果这点谨慎和自制力都没有,这对夫妻也不配成为最后的赢家了。”】
李治笑了笑,很多人往往就是得意忘形,倒在最后一步,他怎么可能犯这种错误,何况耶耶当时生病,他也没有精力想那么多,也就是和媚娘相处的久……可媚娘那样的女子,谁能不喜欢呢?
【“既然是喜欢的女人,那么想要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名正言顺站在自己的身边也就不出奇了吧。
而就像我们说的,李治想要掌握大权,首先要做的就是解决掉权利大威望高并且总是对他指手画脚的几位辅佐大臣。
他们未必就那么糟糕,也许也是真的忠心大唐,可是他们忘记了,李治已经不是小孩子了。
不能正确认识到局势,也就不要怪别人将他们淘汰出局。
当支持派与反对派互不相让,家事上升为家国大事时,李治先不动声色地提拔了支持派,并给予重赏,然后暗中打压反对派,并拉拢了中间派。
彼时在朝堂之上保持中立的人也不少,当他们转向支持派时,东方压西风,朝堂之中反对派逐渐落入下风,此时“废王立武”基本上就差最后一剂猛药,这时候聪明人就知道,该退步了,再和皇帝僵持着,除了耗损情分,得罪皇帝没有任何好处。
于是辅佐大臣的李勣主动上述表态“此事乃陛下家事,何必在乎外人的看法”。
此言一出,那些对于武则天的不利局面彻底扭转,“废王立武”已然成了铁定的事实。
公元655年,李治下诏“以鸠杀皇家子嗣”为由,废除了王皇后以及萧淑妃,其家族上上下下全部受其牵连流放岭南,武则天正式成为皇后,踏上历史舞台。”
李一眼睛放光,“武皇后的精彩人生此刻不过刚刚开始,在古代女人走到这一步,再往上也就是太后了。
可以说,武后应该满足。
可是她偏偏不。
在武后从政的路上,最应该感谢的是她自己的野心和不满足,然后必须不得不提的自然是她背后的男人唐高宗李治。”
“在往后几年,武则天逐步涉及朝政,比如和李治携手搬倒以长孙无忌、于志宁、韩瑗等人为首的势力,使皇帝的权利得到了空前加强。”
“当然,她也应该感谢命运,如果李治没有生病,那么她不可能那么早的触及前朝,也许就没办法积累足够的资本称帝了。
可是命运眷顾了她。
公元660年,高宗李治患有风疾后,武则天逐步地从幕后走向了前台。
起初的时候,李治常因风疾发作头疼,恶心体力出现严重下滑,作为政治“同盟”的武则天则被叫上台前,辅佐李治起草一些公文,批阅大臣的奏折。
随着李治风疾的愈发严重,他也愈发的相信武则天,毕竟对于李治而言,武则天作为皇后,是自己的妻子,也是最值得信任的同盟。”
于是有了“皇帝称天皇,皇后称天后,以避先帝、先后之称。改元,赦天下。”
当高宗病重时,武则天彻底从幕后走向前台,开始了她垂帘听政、接手处理国家大事的新人生之路。
为了更好的“办事”,她大兴科举考试,对于出身贫寒的官员,只要是有能力的人,武则天全部委以重任。
朝堂之上寒门与豪门形成了新的平衡,历史上的“二圣临朝”的局面,也由此诞生。
对于武则天的所作所为,高宗李治也是睁只眼闭只眼,朝中大事只要武则天不过火,李治基本不再过问。”
“可以说,武则天的成功确实离不开李治的纵容,史家在这一点上骂的倒也不算完全错。
可是站在李治的角度,在自己生病,力所不能及的情况下,由皇后掌权最好不过,因为皇后的权利根源始终来自他这个皇帝。
他们之间还有几个孩子作为纽带,只要李治没打算立武后之外的儿子,那么他们的同盟理当坚不可摧。“】
第 215 章
【“不过我觉得, 武则天最妙的一步就是在登基前把非她所生的其他几个李治的儿子弄死,如此,保证正统一直在她这一脉身上, 哪怕有人想要辅佐谁篡位, 可是李治所剩的几个儿子都是武则天所生, 还都是嫡子, 再正统不过。
而辅佐武则天的儿子上位,难道做儿子的还能给亲妈泼脏水吗?所以武则天的心血也就能保留下来。“】
李治和武媚娘同时沉默了。
李世民:啊这……虽然他最爱的是观音婢为他生的几个孩子, 但是, 其他的也是亲生的啊……
【“李治一生有八子四女,女儿不知道, 但是八个儿子中前面四个都是武则天入宫前生的,在武则天入宫后李治剩下的四子二女全部出自武则天,所以说九五cp的真实性还是很有可考性的。”
“其中非武后所出的四个皇子中,前面两个没什么好说的,是在李治统治时期没的,后面两个都是女帝登基前解决的。”
“所以说,在这一点上女帝是真的很果决。”】
唐高宗揉了揉额头,他斥责道:“他们二人也不成什么气候,你何必杀他们。”
武后语气平淡, “焉知不是他们罪有应得?”
唐高宗被气笑了, 甩袖离去。
武后凝视着天幕,也不禁揉额,按照天幕这个透露,她可就真要担心稚奴发怒了, 就是群臣那里也不好糊弄了。
【李一倒是没有那么坑,解释一句:“当然, 他们造反,那时候女帝还不是女帝,所以他们造反的依然还是李唐天下,所以被处置也正常对吧。”】
屁!这武则天都要称帝,司马昭之心,只怕是路人皆知,宗室起兵有什么不对吗?李世民狠狠吐槽。
【“总之,这种小事不重要,大家不用在意。
知道大家对女帝很感兴趣,不要着急,后面有单独的篇章,本期还是继续我们的天皇大帝的故事。”
“把权利收回的唐高宗终于可以大掌拳脚,当然,早在此前,高侃击擒突厥车鼻可汗,唐高宗就分置单于、瀚海二都护府。
而在废立皇后的隔年,他就重建洛阳,改名东都,自此唐朝正式实行两京制。
没两年,邢国公苏定方平定百济。
在二圣临朝后,帝后二人于泰山封禅,彼时万国来朝见证,这正是大唐煊赫声势的展现之一。
总章元年,李勣攻破高丽,拔平壤城,擒其王高藏及其大臣男建等以归。境内皆降,唐高宗以其地为安东都护府,分置四十二州。
在唐高宗手上,曾经让隋炀帝数次折戟沉沙的高句丽,让唐太宗也没有打下的高句丽,终于被彻底攻下,大唐的领土得到进一步的扩大。”
“他并不是如同唐太宗一样能征善战的君王,可是在他的统治下,武将得以发挥自己的才能。
他在位期间先后灭西突厥、灭百济、灭高句丽,是无可争议的开疆拓土之君。”
“所以说,敢说他不行的,是梁静茹给你们的勇气吗?”李一吐槽。
“在武功方面,李治不让于人,而在文治方面也极其有建树。
永徽四年,江浙一带就爆发了陈硕真领导的农民起义,阶级矛盾再次尖锐。
李治下令:“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而他登基之初,就把唐太宗时的三日一朝改为一日一朝,勤勉执政。
他重视法律,编成《唐律疏议》是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
他重新建立科举制度,在他统治时期更多地通过科举制起用官员,彼时中举和应试的人数开始迅速增多,科举制的影响开始在最高一级官僚机构中表现出来。
可以说唐高宗时期的几个宰相都有功名,相当数量的官员开始以这种方式走上仕途,尽快这一时期的科举制还没有彻底发力,但是确实的得到极大的发展。
他发展经济,在各种天灾不断的情况下,提出了控制物价的措施,并取得部分成功,国家周期性地从自己的中央谷仓中拿出谷物以低价卖出,后来这一政策继续使用于整个唐朝。
遗憾的是,李治因为疾病还是先武后走了,他有生之年也没有能彻底解决经济财政危机。
但他和他爹一样活了五十多岁,在古代这并不算短寿了。“李一叹了口气,随即又露出一个笑容,“值得一提的是,唐高宗时期,华夏第一次与阿拉伯人建立了联系。
第四位哈里发奥斯曼派出的第一个阿拉伯使团在永徽二年向唐王朝贡献方物。”
“这是世界性的接触,在某些时刻,总会让我意识到,不止我们在发展,全世界都在进步啊。”
“李治的名声不显,那只是相对他亲爹和他老婆而已,但是在这两位面前,谁能不黯然失色呢?
一位是千古一帝,以为是千古未有的女帝,夹在李世民和武则天中间,任谁都很难从两位帝王的耀眼光芒中脱颖而出吧。
应该说,这两位就像白日的太阳和夜晚的明月,吸引着古往今来所有人的目光,以至于唐朝的所有帝王都黯然失色。”
“而李治,咱们的天皇陛下已经是最接近他们的皇帝之一了。”
李一顿了顿,含笑道:“他确实有很多不足,诚然我们可以批判他,可是真要说起来,他在位期间,文治武功没有一样落下。
他使大唐的国土面积达到最大,他开创永徽之治,他一手培养出了一位千古女帝。”
“他是唐高宗李治。”】
武则天脸上露出一个怀念的笑容,怎么会呢?稚奴一直是她心里的英雄,他改变她的人生。
他们之间不止爱、不止怨、诚然是复杂的,可是百年之后,他们终归要同葬乾陵的。
第 216 章
【“伟人曾经写下一首诗: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好大的口气。”无数人嘶了一声,看看诗中引用的都是何等人物, 可秦皇汉武文采还要输他一等, 唐宗宋祖的功劳比之他也要差一筹,那成吉思汗更不过是个只会弯弓射箭的莽夫罢了, 数遍英雄人物,还要看现在。
“何等豪迈磅礴的诗词。”李白摸着小心脏,碰碰直跳个不停。
他向来觉得论气魄,少有人比得上他,可是这首诗却从另一个角度来展示自己的气魄,就一个字,绝!
“好气魄。”秦始皇不怒反笑,“不知后世又出现何等绝色人物,才能令天幕以伟人称呼, 才能写下这样的诗句。
汉武帝则表示:“朕文采很好的好吧!”
刘猪猪:居然说他文采不行, 震怒.jpg
唐太宗摸了摸下巴,“所以天幕总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就是出自这里吗?”一首诗奠定古往今来帝皇的地位,好大的影响力。
李一显然不知道自己念个诗引起多大轰动,毕竟这几位的名气可不要太大, 哪一个不是粉丝无数,而其他没有出现在诗里的皇帝们就更加不服气了。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是很厉害, 可是她们就不厉害吗?
刘邦实名表示自己不服气,谁还不是开国皇帝啊!
【“我可太爱这首诗了,新时代新气象,人民当家做主,建设新社会就要靠我辈中人。”李一摇晃着手指,笑吟吟道:“全靠这首诗,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并列齐名,为世人所公认的四大皇帝。”
“当然,哪怕如此,大家还是觉得宋太祖是蹭上去,毕竟宋朝在古代史还是很重要的,作为宋朝的开创者宋太祖自然也就地位非凡。”
“尽管其他三位其实压根不是开国皇帝来着,政哥和二凤了不起算半个。”】
赵匡胤一会脸色发红,毕竟能和唐太宗齐名,还要怎么自行车,一会又脸色发青,毕竟蹭什么的,说得未免难听。
总之,两种心情轮流出现,所以他的脸色也就不时变化,要是有人看见,指不定以为他在表演变脸呢。
赵匡胤最后缓缓吐了口气,爱咋说咋说,毕竟那些瞎说的还能比天幕口中的伟人更权威不成?
一想通,他就美滋滋的,特别高兴。
别人想要还没有人!做人想开点,啥事都没有。
【“但宋太祖真的那么不堪吗?当然不是,谁敢说一个开国皇帝不行啊?真以为自己是伟人啊。”】
赵匡胤不禁好奇,伟人,谁啊?
【“赵匡胤的人生经历非常丰富,哪怕不当皇帝,他也还是一个足以称为名将的武将。
他在后汉时投奔枢密使郭威,致身行伍,这一决定改变他的人生。 ! 事实证明他没有选择错,后周时期,他跟随世宗柴荣征北汉、南唐,战功卓著。
如果不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他和柴荣未必不能一世君臣相得。
可遗憾的是,柴荣早早没了。
一个还没有统一的国家,一个年幼的君王,还有柔弱没有什么政治水平的太后。
大抵每一个功业未成的皇帝其命运都是相似的,当他们死亡的那一刻,他们一手打下的江山也就注定随之覆灭。
而柴荣比其他命运相似的皇帝又有一丝不同的是赵匡胤还要脸,也许对他还是有几分旧情的,于是柴家的命运也就好多了。“】
柴荣早就知道这个命运,心情复杂,但生活在五代十国这样的乱世,他比谁都知道弱肉强食的道理。
他接受这个结局,但是,偏偏香孩儿的宋朝又不能让他满意。
【“很多人在道德上谴责赵匡胤,但如果大宋足够繁荣强大,那么这点缺点其实也不算什么,可偏偏大宋比大家预期的还烂,也就放大赵匡胤这个黑点。”
李一不推赵匡胤,说起话来也就更随意一点,但是比起其他大宋皇帝,赵匡胤又好太多了,所以还是为他说两句,“可若是赵匡胤不篡位,又能如何呢?天下能等一个几岁的孩子多少年,后周才成立多久,人心都还没有稳定。
何况,这还并不是一个安稳的时代。
赵匡胤能轻而易举的篡位成功,不就是因为人心浮动,而年幼的君王不足以给大家信心和安定吗?“】
第 217 章
【“宋朝赫赫有名的金匮之盟不就是因为担心幼子登基, 被篡国才出现的嘛。
《宋史·杜太后传》记载:太后问太祖:“你知道你怎样得天下的吗?”太祖曰:“我所以得天下者,皆祖先及太后之积庆也。”
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统治天下耳。假如周氏有长君, 天下岂为汝所拥有乎?汝死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 能立长君, 国家之福也。”
太祖顿首泣道:“敢不如教诲!”太后转过身对赵普说:“尔同记吾言, 不可违背也。”赵普于床前写成誓书,普于纸尾写“臣普书”。藏在金匮, 命谨慎小心的宫人掌之。意思即传位于弟赵光义, 这就是金匮之盟的由来。
历史上人们虽然相信有所谓的“金匮之盟”,但却找不到盟约的原文。”
“这里不讨论金匮之盟的真假和争议, 但是由此却可以得出结论,当时的局势给不了一个稚童成长为合格君王的时间,所以哪怕赵匡胤建立宋朝,膝下也有子嗣,可是也让人担心他要是和好兄弟柴荣一样突然死了,儿子还不足以掌握大局的情况发生,于是有了兄传弟的说法。”
李一及时刹车,“宋朝高层都有这个担忧,何况处于更加混乱的时期的周国, 孤儿寡母如何能掌控这个国家呢?”
“说这个当然不是为了替赵匡胤洗白, 毕竟他确实就是欺负人家孤儿寡母,还是对他不薄的好兄弟的家眷。”
“为臣不忠,为友不义,赵匡胤被骂属实活该。”李一也狠狠吐槽一句。】
赵匡胤好歹也是当皇帝的人, 怎么可能为此羞愧,再说了, 就如同天幕自己说的,孤儿寡母的如何撑得起偌大的国家。
于私他确实有愧,但是对天下百姓来说,他也能称得上有功吧?
【“但私德虽然有亏,大义却无损。”李一正色道:“赵匡胤一生致力于统一华夏大地,平定叛乱后,他经过两年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准备,确定“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决策,决心通过战争创造统一局面。
建隆三年,赵匡胤一面部署兵力守卫西、北边境,防止辽国、北汉南下进攻;一面选择荆、湖为突破口,挥师南下,准备开始统一战争。
隔年,宋军攻占江陵城,拿下荆南,而后水陆并进,突破三江口,缴获战船七百艘,占领岳州。
至三月,占领朗州,周保权被俘,湖南遂平。”
李一道:“此时此刻,天下大势已然在宋,我们可以看见,不到一年时间,宋军就取得了西逼后蜀,东胁南唐,南可直取南汉的有利地位。”
“乾德二年十一月,赵匡胤命分兵两路,齐头并进,两路大军势如破竹,直逼成都,国主孟昶举城投降,后蜀灭亡。
荆湖、后蜀灭亡后,南唐、吴越臣服,愿为附属国,这时候只有南汉皇帝刘鋹拒绝附宋。
是以,开宝三年赵匡胤出兵攻打南汉,隔年南汉灭亡。”
“此时,大宋的版图上只剩下南唐了,哪怕南唐表现的很没有威胁力,可是也改变不了南唐依然还是一个独立的国家的事实。
南唐后主李煜很有名,他的诗词大家应该听过,其人被誉为千古词帝。
不考虑他作为皇帝的一面,他本人在诗词一道确实惊才绝艳,嗯,我还蛮喜欢他的词的,尤其在在后期他经历了国破为虏的重大变故后,他的词作迸发出深刻的感人力量。”
李一有点不好意思,并且委婉道:“我更喜欢他后期的词,嗯,感觉有点罪恶。”】
赵匡胤:……嗯,怎么说呢,不愧是天幕,扎心的话肯定一扎一个准。
李煜:谢谢,还是别喜欢了吧。【ε(┬┬﹏┬┬)3】
【“当然,南唐灭亡大家都知道了,毕竟南唐的战力是真的一般。
李煜不是没有试图垂死挣扎,但是遗憾的是,没用。一年时间,足够宋朝的军队攻下南唐了。“不管怎么说,李一肯定还是赞同统一的,所以虽然很喜欢李煜的词,但是李一还是更适合当一个词人。
“如果说在诗词一道李煜可问鼎巅峰,那么在做皇帝上,他就远远不如了。”
“时代的浪潮是如此无情,五代十国该落幕了。”
李一转回正题,“遗憾的是,攻灭南唐就是赵匡胤人生的最后一场大战了,此后直到人生的终点,他还是没有统一天下。”
“尽管赵匡胤建立北宋,先后统一了南方尚存的各割据政权,但是直到宋太宗时期才出兵灭了北汉,至此十国宣告结束。”】
第 218 章
【“在军事上不断进取的同时, 赵匡胤也在政治上有所成就,他通过“收其精兵,削夺其权, 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 以及“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罢黜支郡”、“强干弱支”、“内外相维”、“三年一易”、设置通判、创差遣制度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很值得一提的是, 赵匡胤也是少有的没有杀功臣的皇帝之一。”
“作为一个皇帝, 还是一个上位方式特殊的皇帝,他同样忌惮武将, 但是他虽然忌惮, 却没有用杀杀戮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是上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戏幕。”
李一调侃道:“兄弟们啊, 你们看,现在大家都过上荣华富贵的日子,大哥我说带你们发财就带你们发财,没骗人吧,现在你们小日子过得不错吧,为了不伤兄弟感情,咱可就先小人后君子,大家交出兵权,以后就还是好兄弟嘛。”
“赵匡胤当然不可能这么说, 我自己编的, 但是意思到位就行了。”
“彼时国家逐渐稳定,为了防止武将骄纵,滋生出野心,收拢兵权确实很有必要, 只要不是过河拆桥就不算啥。”
李一摸了摸下巴,“说起来, 赵匡胤这个人是有点矛盾的,你说他重情重义吧,他偏偏欺负兄弟的孤儿寡母,你说他薄情寡义吧,偏偏他对柴家后人还不错,对一起打仗的兄弟也是给足待遇,和平收回兵权。
历史上杀功臣的皇帝不少,可是这从来不是赵匡胤的最优选。”
“在某方面来说,作为皇帝,他也算得上是一个好上司。”】
宋太祖时期的武将们挠了挠头,那确实,比起历史上那些被兔死狗烹的武将,他们可好多了。
【“收拢兵权是必要的,也是政治正确。”李一继续道:“如此才能君臣相得,避免不必要的兵祸。
以及还是很有必要说一下,战乱时重武,和平时则文官势大,这在哪个朝代都是一样的,而赵匡胤出于五代十国的特殊背景和自身经历,对武将确实更加防备一点。
而后人根据“太祖誓碑”中的“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等理由,认为宋朝“重文抑武”的祖宗家法是赵匡胤在位时所定下的。
但赵匡胤实际上是抑武却也并不太重文的,他曾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人民深受其害。我让选干练的儒臣百余人,分治大藩,即便都贪浊,也抵不上一个武人。”
对于赵匡胤来说,任用文士仅仅因为他们可能产生的危害远不及武人来得大,更不会向武人那样危及政权的根本。“】
赵匡胤不止点头,他哪知道后面的皇帝能把文武搞得完全失衡,正常皇帝都要分衡而制,这才是正理好吧。
【“此外,赵匡胤又继续完善科举制,又根据国情重新修订法律。
宋朝建立之处,多有言及《刑统》条目不便者,赵匡胤采纳判大理寺事窦仪的建议,命其主持修订,至乾德元年重定《宋刑统》。
赵匡胤下诏“付大理寺刻板摹印,颁行天下” 。
《宋刑统》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
第一部刻板印行的法典。
这里的刻板可不是刻板印象的刻板,而是一种印刷术,并且刻板印刷术为我国颁布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遗产。赵匡胤听着这个词觉得怪怪的,从以前流传下来的东西也很多,但是称为遗产未免奇怪。
【“赵匡胤对有关国计民生产生重要影响的黄河下了很大的力量治理。
黄河的问题主要是水患,五代时期,黄河决堤、改道,淹没村庄农田,宋初也不断有水灾出现。
建隆三年,他令黄河沿岸修堤筑坝,并大量种树,以做防洪时用。
每年的正月、二月、三月,为黄河堤坝例修期,赵匡胤下令严格巡察,防患于未然。
因此,素以黄害著称的黄河在他在位的十七年中,只有十几次溃决的记载,并且都没出现严重的灾害。
不要以为这个数字很多,在古代,天灾不断,一般哪里出现乱子多半是发生天灾,然后进一步引起人祸。
很多朝代年年修河堤,还是年年赈灾。
赵匡胤一朝在治理水患已经算得上成果斐然了。“李一叹了口气,古代出现天灾,最先遭殃的永远是百姓,上位者能重视治河,那再好不过,不然真的决堤,出现水患,不知道会淹没多少人家,多少人会因此家破人亡呢?
百姓是承担不起任何风险的。】
赵匡胤脸色总算好看一点,不枉他再三强调,重视此事。
【“而除了黄河之外,赵匡胤对运河、汴河、蔡河等主要河流,也做了不少修整。
河流通畅稳定对于农业经济的稳定、商业经济的流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赵匡胤重视农业生产,他减轻徭役。”
李一淡淡道:“乾德二年,赵匡胤下令,将各地每年所收的民租和专卖收入,除地方支用外,一律运往京师,地方不得占留。
他实行赋税专收,让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握。
这样确实加强中央集权,使藩镇失去经济基础,但也造成地方积弱,后来金国男下那么简单也有一定因素在这里。“】
赵匡胤脸色一变,陷入沉思,他只想到要限制武将,限制藩镇的出现,以为给地方留下够用的,剩下的赋税收回朝廷没什么,没想到却有这样的后患。
【“一切政策都是有利有弊,不能说这么做完全不好吧。”李一耸肩,反正好坏她都说了,全靠个人衡量,毕竟,赵匡胤时期离后来宋朝乱象还是挺远的。
赵匡胤改了,后人又乱来,能咋滴,她属实有点担心老赵家的血脉基因。
嗯,担心怂赵的基因太强大。
暗自腹诽一下,李一继续道:“赵匡胤重视图书建设,建国之初,他注意收集各国遗留图书,用以充实官府藏书。北宋刚刚建立时,三馆仅有书1万2000余卷。
到开宝年间,官府藏书增至8万卷。为北宋官府藏书奠定了基础。
宋朝后来文道兴盛在这时就已经可见一斑了。”
“可以说在治理国家上,赵匡胤治澄清吏治,劝奖农桑,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举措不仅恢复了五代以来的战争创伤,且使国家呈现出相对稳定繁荣的局面,更出现了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建隆之治。赵匡胤默念这四个字,眼里浮起一丝莫名的神色,他一生的成就化作这四个字啊。
【“说起来宋朝就一定不能不说燕云十六州,对于自后晋以来便被割让的燕云十六州,赵匡胤一方面有着收复燕云故土的责任感,认为燕云未复,难称一统;
另一方面,他对宋辽双方实力的估计又很实际。
“今之劲敌,惟在契丹,开运以来,益轻中国。”
也就是说赵匡胤估量彼此的实力,认为以宋目前的实力,无法在军事上与契丹争锋。
但他并不消极地等待契丹“自乱”,或幻想有朝一日契丹会“率土归仁”,而是设计了第三种方式:以和平赎买的方式收复燕云。
据《渑水燕谈录》《石林燕语》等书记载,赵匡胤削平南方诸国后,设置了“封桩库”,将各国财富收归其中,并将每年财政收支的盈余部分存入。
他计划等到蓄满五百万缗后,遣使向辽赎回“山后诸郡”,如辽方不同意,则将钱财用于召募战士,以武力收复。”
李一一言难尽道:“虽然作为皇帝,还是马上皇帝,他首先考虑的是用赎买的方式来收复国土就很离谱。
要不然说老赵家是有点一脉相承的,哪怕后面继位的不是赵匡胤的后代,那也是嫡亲弟弟的后代,血缘很近的。”
李一很想翻白眼,买什么买,有那么多钱,用来武装军队,发展民生他不香吗?
赵匡胤也是脑回路有点神奇的。
不过……
“但是赵匡胤不寄希望于敌人的仁慈,还有考虑到武力收回,比起后面的渣渣,也算有可取之处了。”】
汉武帝缓缓打出一个问号,这居然还叫可取之处。
他想想要是他的地盘让匈奴占领,他不想着抢回来反而是存钱买回来……算了,完全不能想象,问过他的长平侯了吗?问过他的冠军侯了吗?
简直想想就生气。 。
秦始皇嗤笑一声,这就是后世王朝开国之君的水平越来越低了吧?
被群嘲的赵匡胤抹了把脸,有点生无可恋,这下算是丢脸丢大了。
他有点小委屈,那华夏经历那么多年的战火,确实不适合再打下去,尤其是辽国正是强盛的时候。
他觉得他也算为百姓着想啊。
当然,赵匡胤也检讨自己,现在他已经知道,如果在他这一代都收不回来燕云十六州,那么就最好别指望后代了。
要不然,学一学汉武帝,穷兵黩武一下?赵匡胤暗暗嘀咕。
第 219 章
【“总之, 自己不能完成的事情最好也不要指望后代,毕竟谁也不知道盲盒能开出啥。
燕云十六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且盛产铁矿, 如果武器尤其需要, 对提升军事实力也有必要性, 所以十分建议赶紧抢回来。“李一强调,
“在宋太宗弟承兄位后,大宋皇帝一脉主次更改, 就如同前面说过的, 这一脉大部分都,嗯……以和为贵?”李一似笑非笑的嘲讽了一句, 才继续道:“而在时隔许久许久之后,宋朝帝王再一次回到赵匡胤一脉。
而赵匡胤一脉相对来说更加主战,风评在现在也更好一些。“】
赵匡胤心情不可谓复杂,他这一脉的帝王因二弟儿失,也因他的后裔而重归。
若他把大宋治理的很好,他也不至于那么生气。
偏偏没有……
【“他建立历史最有名的朝代之一,文风显著的大宋王朝。
现在大家都骂宋朝,其实终归不过是恨铁不成钢罢了,如果没有能力也就算了, 可偏偏大宋那么富裕繁荣, 明明可以锻造更强大的武器,培养更优秀的武将,训练更出色的士兵。
明明可以不用对外买和平,明明不是没有机会改变这样的局势, 可最后的被错过了放弃了。”
李一感叹道:“尽管大家都称赞汉唐,可是宋朝其实才是华夏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繁荣的时代。
这一时期, 儒学复兴,形成程朱理学,科技发展迅速,政治相对开明。
据说宋朝GDP总量占当时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也就是五分之一,这是多么庞大的体量,要知道宋朝的领土面积放眼世界也不过沧海一粟。
而宋朝人口总数则达到1亿2600万,这些可都是劳动力,能干多少事情啊。
有学者称赞“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西方史学界中也有提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时期的观点。
这些种种都表现出宋朝事情经济文化有多发达,可越是如此就越让人生气。“】
汉文帝:好羡慕!好生气!这要是他的,可以干成多少事情啊!
秦始皇抿了抿嘴,想要……
唐太宗从羡慕隋炀帝变成鲜明宋朝嘤。
宋太祖第一反应,我大宋发了!然后,更暴躁,要是他有这样的钱和人口,哪里会不敢打仗啊!!!
问题是,那个繁荣富裕的宋朝,不是他的。
【“没有足够的武力守护,再多金山银山也是给别人做嫁衣,而宋朝一次次的割肉为豺狼虎豹,真的,如来佛祖见了都要自愧不如。”】
宋太宗擦了擦冷汗,他也没想到后代那么不争气啊,他在武勋上也是有建树的好嘛!
群臣:呵呵,先问问驴吧。
【“希望宋太祖自己争气一点,不要被亲弟弟干掉,如果不是被干掉,那就不要想不开把皇位传给弟弟。
然后自己统一一下天下,不要留给后人啦,真的怕了。“李一狠狠吐槽。】
赵匡胤却心戚戚的点头,还真是怕了。
【“他缔造了建隆之治,他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
他针对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问题,通过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调整文武关系,又在进行统一战争的同时,改革官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他是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有点感慨,又笑了笑,然后下令召见几个心腹,他要自己夺回燕云十六州,靠后代真的不如靠他自己。
第 220 章
【“明朝的皇帝是出了名的有特色, 无论是明君还是昏君,都是靓仔中的靓仔。
明太祖朱元璋是能让打工人996然后待遇还一般的讨人厌老板,明仁宗是出了名的大胖儿子, 明英宗朱祁镇是个傻逼的事情就不用再强调了, 还有力挽狂澜明代宗朱祁钰, 还有深情的明宪宗, 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明孝宗,玩咖明武宗等。
通常一个朝代普通大众可能也就认识三四个皇帝, 还得是知名度够高的那种, 但是大明王朝的皇帝例外,不仅是时代更接近现代, 也是因为明朝皇帝真的有特色。
这个特色可以是贬义,也可以是褒义,放在明成祖朱棣身上,那当然必须是褒义啦。“】
又又又被点名的明朝众皇帝各个开始提心吊胆,毕竟前面翻车太严重,不是很想再出场,不是,也是很想再出场扳回一局,但是担心又碰上傻逼玩意。
直到明成祖朱棣五个字一出, 大家顿时都松了口气, 很好,这波妥了妥了。
那可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明战神好吧,也就太祖皇帝可以掰掰手腕。
少年朱棣终于有露出活泼好奇的神色,想像不出自己当皇帝是什么样, 他明明更想做一个大将军啊。
【“明成祖朱棣,外号明仁宗的征北大将军, 也被称为那个本该做明太宗的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缓缓打出一个两个三个小问号,这都是啥玩意?
奇奇怪怪的外号,还有明成祖是什么鬼?
明仁宗咳咳了两声,掩去嘴角的笑意,哎呀这个明仁宗的征北大将军一听就懂,听起来真是让人身心愉悦啊。
【“当然啦,外号的事情后面来说,都是很有趣的小故事,朱棣惨兮兮哈哈哈。”李一捂嘴笑道。】
永乐大帝翻了个白眼,他觉得可不怎么有趣,一定是什么不肖子孙在搞事。
嘉靖帝眼神漂移了一下,然后又理直气壮,半点不亏心,成祖皇帝自己做祖宗哪里不好,头上还没有人压着呢。
【“那一年,还在兢兢业业做藩王守护大明屏障的朱棣迎来了登基的新帝他的好大侄子,他以为人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新变化。
也许要和朝廷勾心斗角,但事情总会控制在一个度上,作为藩王被中央忌惮再正常不过,侄子毕竟不是亲爹嘛。
可是,他不知道,新皇脑回路不大正常。
作为藩王,还是有能力的藩王,如果是头上的皇帝是亲爹,那当然没啥。
但是如果不是亲爹,那么藩王肯定会被陆陆续续收拾掉,这一点是毫无意外的,毕竟这是大势所趋,更是为了国家能绵延的更加长久,而地方藩王通常不可能干得过朝廷嘛。
要论拳头,那还必须是掌握全天下资源的朝廷,显然,大明王朝的第二皇帝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他出手是那么迅猛而且毫无顾忌,完全没想到自己可能会翻车。
汉景帝差点翻车,那是因为那时候的藩王势力还很大,可是到了明朝,藩王已然被各种限制。
而且汉朝时期中央集权还没有那么夸张,可是明朝时期,中央集权远胜汉朝。
总之,汉景帝都还能稳住一把,各方面优势都比汉景帝还大的朱允炆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稳赢。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是实践出真知啊。“李一感叹道:“而有时候,人是可以很不讲道理的。”
道理上来说朱允炆怎么都输不了,可是朱棣偏偏推翻这个理。
“可能这就是普通人和传奇的差距吧。”论人类的参差。】
汉景帝:……够了够了,他真的不需要这么有存在感,明明是别人的故事,为什么还要拉他出来鞭尸啊!
【请收藏魔镜小说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