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镜小说 > 古代言情 > 我为古人讲历史[直播] > 120. 第 120 章 朱元璋
    【“在朱元璋之前,也发生过众多的农民起义,而这些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中,最终得以成功并建立政权的,少之又少,而统一天下的更是近乎于无,而如果以特定的农民这个身份来说的话,那么在此之前的农民起义基本上都是以失败告终。”


    “要知道朱元璋之前,大一统王朝开创者中身份最低的毫无疑问是汉高祖刘邦,刘邦在起义前的最高身份也不过是一个亭长。


    而他的开局团队也很符合他的身份可以结交到的人,也就是平民与基层官吏。


    官吏方面有出身主吏掾的萧何,担任过狱掾的曹参、狱吏任敖、泗水卒史周苛周昌、武士申屠嘉等;而周勃、樊哙、灌婴、娄敬算是小市民,也就是我们说的平民百姓。


    还有一小部分就是王陵、雍齿这种地方豪强,但是他们也都是沛县这种小地方的家族,属于刘邦的身份可以接触到的。


    最后的汉初三杰中的韩信和张良,他们其实不算刘邦最初的小团队的。


    而朱元璋呢,起初他就是个正常的小老百姓,压根没什么班底,为了活命去投靠郭子兴,真正从大头兵开始的,等他在郭子兴麾下打出点名头,才慢慢有自己的心腹。


    其实这才是正常人的发展路线,那种开局就有班底的,多半都不是普通老百姓。


    当然,非要拿他们都有投靠过一些集团势力这种正常操作来说话,那也没办法。”说道这里,李一耸了耸肩,双手一摊:“朱元璋这个路子已经是非常难的了,事实上历史上能出名的人,无论文臣武将,谁没有个贵人相助。


    现代人就算是普通人都是读过书的,而古代的老百姓那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字都不识一个,每天都在为生活忙碌,想要多思考思考恐怕都没有什么时间,更别说见世面有格局什么的,那是不可能的。


    在这种条件上,指望古代的老百姓没有一个过渡的成长阶段的立刻自己组织人手,然后就一路发展壮大,最后成功,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所以如果再严厉一点,那么很遗憾,古代一个农民起义成功的都没有。”李一道:“何况我前面说的,那只是单纯的指出身罢了。”


    “犀利一点的,出身算什么,一个人是可以背叛自己的阶级的,什么出身根本不重要,重点的要看这个人代表的利益阶级,而古代的统治者从来没有代表过农民阶级。”


    “当然,不同的历史观看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李一补充一句。】


    朱元璋若有所思,他一直很自豪自己的成就,毕竟翻看历史谁能如他一样出生低微去能统一天下的,可在天幕或者后世人看来,他不代表农民阶级?


    “老朱抓贪官污吏抓的那么严,一心为百姓着想,这还不算吗?”朱元璋不服气。


    李世民看了看臣子,也陷入沉思,大家都说他爱民如子,他有时候也会自得自己的成就,但很快就会被敲醒,从天幕的说法,他以后做得也很不错啊,这……


    【“何况,社会是不断进步的,思想是不断成长的,在科技没有发展起来的古代,对百姓好的皇帝就是好皇帝,至于更多的,哪怕有心也无心啊。


    不扯这个了,以后有机会再讲。”李一摆手。


    “说回朱元璋,他所处的时代是很复杂的。


    不同于一般的王朝,元朝是一个由少数民族主导的国家,这无疑是为元朝治理国家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所以元朝才建立几十年就开始乱,到了朱元璋这一代,社会已经乱的不行了。


    都说朱元璋出身之低,前所未有,这仅仅是因为朱元璋是农民出身吗?不,当然不止。


    首先,朱家是一个很贫困的家庭,比起普通老百姓家,他们家可能还是困难户那种,而朱元璋小时候是给地主家放牛的,什么读书识字那是没有的。


    但是这时候日子勉强还能过下去,可王朝末年嘛,一般除了人祸,天灾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朱元璋少年时期天灾来了。


    在这样的世道,一般人家都未必能挺得过去,何况老朱家,直接就家破人亡了。”李一轻轻一叹,“至正三年,濠州发生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


    真的就是逢旱灾就有蝗灾,至于瘟疫,什么灾都可能会带它玩,那更是臭名昭著。


    总之,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到半个月,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先后去世。


    这种时候老朱家自然也没钱买棺材,更别说买块墓地了,最后是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


    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


    安葬完后,老朱家是过不下去,为了活命,一家人也只能各自逃生。


    也就是说,这时候朱元璋已经流浪儿了,但是朱元璋脑子转的快,活不下去他就跑去出家,他投奔了皇觉寺的高彬和尚,剃度为僧做了行童。


    在寺里他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还受到老和尚斥责。


    可即便是这样的日子也是难得的安生了,但是这种时候,地主家都不一定有余粮,何况是养着那么多大男人的寺庙呢。


    不久,当地闹饥荒,寺里得不到施舍,住持只好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


    就这样,年仅17岁的朱元璋只好离开寺院托钵流浪。


    这样流浪的日子他整整过了三年,靠什么活呢?当然是一路化缘或者是乞讨,反正也没差。


    这就是明太祖的前半生,无论是农民、放牛娃、流浪儿、和尚还是乞丐,哪个词放出去都是说不出口,何况还是堆在一个人身上。


    可是就是这么惨的朱元璋,最后却大败其他竞争对手,统一天下,建立大明朝。”


    李一叹服道:“所以我才说,他实在太牛逼了,换作别人,随便一道坎都未必过得去,说不定就夭折了,例如朱元璋的其他家人,在逃生的时候死了大半,可是朱元璋却都坚韧的活下去了,最后还能一飞冲天。


    他不猛还有谁猛呢?”】


    明朝之前的人都忍不住嘶叫出来,时人注重出身,宋朝以前,能出头的一般最差也得是寒门,而寒门可不是平民百姓的意思,而是指门第势力较低的世家,也叫庶族。


    如果是魏、晋、南北朝时,那就是不属于士族的家族,而是普通中小地主,反正还是有钱能读的起书的。


    直到科举兴起,大行其道,士族落寞,寒门才指家境贫寒的家庭。


    但是宋朝,能出头的一般都是读书人,寒窗苦读多年,还得有良师教导,才有可能出头,最后哪怕是通过科举实现阶级飞升,也可能一辈子都是小官而已。


    总之,像朱元璋这样的出身最后要出息是非常非常非常的难的,也就是乱世不怎么讲出身才有可能出头。


    但是,这种人一般也不可能走到最后,因为他们的眼界知识水平什么都非常糟糕,翻遍历史,像朱元璋这样的人,多半只是为他人做嫁衣罢了。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历史上那些农平起义,哪个能走到最后?


    可是,现在有人告诉他们,居然真的就是出现这么一个……奇迹???


    “实在不可思议。”李世民忍不住感叹道,倒不是他看不起这明太祖的出身,只是他自己就打过天下,知道这其中的厉害,也就更清楚明太祖的这个开国皇帝的水平。


    嬴政难得抬头给了个眼神,前面天幕讲那个宋朝实在不堪入目,他只是让人记下过后再看,根本没有太留神,但是这明太祖确实有意思,他欣赏强者。


    【“但出身只是朱元璋走向皇帝的第一重难题,因为朱元璋的人生太过坎坷,甚至多年流浪,不过说来也讽刺,这几年的流浪反而让他因祸得福,提高了他的见识。


    毕竟古人可能一辈子都待在他们出生的地方,反而是朱元璋到处流浪,眼界自然而然就宽了,对他未来的路也有很多作用。


    比如,在该转型的时候就果断转型。


    在民族矛盾以及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加上天灾频繁的那个时候,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纷纷铤而走险,天下起义不断,彻底乱了。


    这时候朱元璋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来信,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义军。


    恰在此时,他的师兄秘密告诉他,说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


    于是,朱元璋离开了又安稳的寺庙生活,选择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


    这一年,朱元璋二十五岁,也开启他轰轰烈烈的一生。”】


    二十五,可真年轻。刘邦难得叹气,兴致缺缺的把酒樽扔一边。


    【“朱元璋并不是一开始就北伐,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在南边扑通,而南边元朝势力和各路起义军扎堆呢。


    要是这些起义军也不是一条心的,你打我我打你,争夺底盘,推翻元廷的事情反而落下了,活脱脱一副十八路联军讨伐董卓的场景再现——压根没有一条心。


    而朱元璋的目的就非常明确了,先统一南方,再北伐,统一天下,在这个路上遇到的通通是敌人,通通打死就对了。


    而他也确实的这么干了,并且一路打了过去。”


    “这也就更加体现朱元璋的牛逼之处,当然,这并不是说在朱元璋眼里,元廷和起义军是一样的。


    起义肯定还是以推翻元廷为主。


    怎么说呢?这里面涉及到朱元璋不同时期的思想转变吧。


    毫无疑问,元朝是华夏的大一统王朝,现代人也承认,但是古代承不承认元朝呢?


    朱元璋北伐,攻打元朝首都时,提出了一个口号“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而这个口号也就是朱元璋北伐的纲领。


    这个时候,朱元璋显然是不认可元朝的正统位置的,而是把元朝当做侵略者,这固然可以看成是一种战略,团结汉人的心的手段。


    当然,他应该也多少是这么想的,毕竟他是汉人,而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


    他在《谕中原檄》中也说到过“山河奄有中华在,日月重开大宋天。”也就是说大明是承的大宋的正统,讨伐元朝。


    以古代华夷观念这并不稀奇,不过朱元璋更实际一点,他对元立场的演变和他的政治理想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即统一理想与反元立场。”


    “朱元璋是出生在元末,比起其他朝代末年的主要阶级矛盾,元朝末年更复杂一点,在元朝不但是阶级矛盾,还多了民族矛盾这一重,所以各种矛盾激化下,红巾军等起义遍布大江南北。


    但是理论上来说,元朝百年应该也还是影响到生活在元朝治下的百姓的。


    而作为一个曾经生活在元朝的老百姓,哪怕生活的很不好,可是朱元璋从出生起就知道自己的国家是元朝,所以很大程度上应该会认为元朝是一个正统王朝。


    而另一方面,受元朝激烈的民族矛盾的影响,朱元璋思想上也会具鲜明的华夷观念,毕竟他是一个汉人。”


    “但是这又涉及到另一个问题,除了正统观与夷夏观,华夏还有老套的天命观。”


    “古代皇帝就喜欢宣称自己是承天命,朱元璋也不例外。


    但是元朝都统一天下了,这难道不是天命的选择吗?假如元朝不是,那打败元朝的朱元璋算不算呢?


    如果元朝曾经是天命的选择,但是由于皇帝暴虐无道,百姓起义,失去天命,而朱元璋取而代之,成为新的天命,那是不是更合理一点,毕竟天命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抛开天命论,从政治角度来说,大明是建立了,但是新朝惯例是要安抚旧朝遗民的,而为了安抚元朝故民,让他们对明朝更有归属感一点,那么明朝也不得不承认元朝的正统。


    否则,元朝不是正统,是侵略者,那么那些故元遗民又算什么?”


    “所以前期朱元璋是否定元朝的,但是他的想法随着身份的变化也有了变化,当他真正可以争夺天下时,他的想法自然就变了。


    所以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下令编写《元史》,这是属于正史的二十四史之一。”


    李一又道:“在《明实录》中有记录朱元璋的话:“元主中国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也就是说这时候朱元璋的态度无疑彻底转变了,当然这可以理解,毕竟一个合格的皇帝肯定要在其位,说其话,何况“华夷本一家”嘛。”


    李一调侃一句又继续道:“洪武三年,李文忠大胜归朝,将擒获的北元太子及各酋首,以及缴获玉玺金印等献与朱元璋。


    毫无疑问,这一战意义非凡,所以大臣杨宪建议“应该让北元太子行献俘礼,在太庙进献宝册。”


    这一举动是为了突出“法统合理化”,意在通过让元太子在太庙“进献宝册”的方式,实现“中原统治权合法移交”的手续问题,事实上历朝历代都大差不差的会走这个流程。


    而朱元璋对此的态度就是《明实录》中这段话,意思是:


    元朝虽然是夷狄入主中华,但是在它统治的一百年内,我们的父祖也是在它统治之下繁衍生息的,也曾经希望能够在他统治之下过上太平安心的小日子的。


    而如今元朝灭亡了,虽然“让前朝国君献俘”之礼古已有之,但是我作为新朝的开国之主,“不忍心”让曾经自己父祖的皇帝的后裔来“献俘”给自己。


    朱元璋的意思呢,是让他们穿上平时日常穿的衣服去朝拜他,等朝拜结束之后,赏赐他们穿汉人的冠服就算是完成这个流程了。”


    “没有折辱,走一下流程就是了。”李一结论:“也就是说朱元璋承认元朝曾经正统王朝的身份。”


    “可观来讲,元朝也不算没有作为,一开始也做的还可以的,明朝后期的臣子也能更加的可观看待元朝,不少人就夸过元朝初期的一些举措,而曾经生活在元朝治下的朱元璋的祖先们,自然也都受元朝的好。”


    “此时,承认元朝的正统对于朱元璋是好处大于坏处,所以他当然转变了想法。”


    “也就是说,在统一天下的路上,朱元璋的想法就已经开始转变了,如果是以赶跑侵略者的角度,那么元朝的优先级肯定是更高的,但是如果换个角度,那么这个优先级就没有了,元朝也就和其他朝代一样了,虽然都是要被推翻的无道王朝,但是其他拦路虎也很重要。


    当然啦,哪怕不考虑这些乱七八糟的内在因素,当从实力的层面来说,不打倒其他拦路虎,怎么变强,怎么发展壮大,怎么有实力去打元廷呢?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图片    【请收藏魔镜小说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